在儒、道、悉三家中
在思想及行為上都是論述"仁義道德"
特別是要達到覺知的界中,
主要在修心,
http://amidha.myweb.hinet.net/publications/ ◎正觀第八
五蘊境界乃是一切覺知境界所共通的五種現象存在層次,所以才會被佛道兩家及道教所共同闡述。五蘊乃是妄執而有,並非實質存有;所以昇華覺知的正確解脫方法,乃是在於破除五蘊的妄執境界,而非消滅五蘊的存有現象。若是採取止定求空以消滅五蘊的方式,其實只是壓制五蘊的現象變化,但卻沒破除妄執,就會墮入無色界四空定定境的頑空天界,也就尚未解脫輪迴生死。消滅色蘊,即是「空無邊處定」之天界;消滅受蘊,即是「識無邊處定」之天界;消滅想蘊,即是「無所有處定」之天界;消滅行蘊,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天界。識蘊無法被消滅,因為消滅作用的發生,必需要有覺知主體存在;所以《楞嚴經‧卷九》就闡釋「非想非非想處」而說:『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
所以正確修持方法並不在於定境「止」的功夫,而是在於慧境「觀」的功夫。「止定」只是作為「慧觀」的修持基礎與輔助方法。「止定」因為專一心境,可以達致靜心安樂,生起身心喜樂愉悅的感受。然而若是僅修「止定」功夫而無「慧觀」功夫,那麼修行者只是沉醉於舒服感覺的「靜安」境界,而無法發起智慧以能「慮得」。人間凡俗有著男女兩性之欲,是屬「欲界」。定境高深可以捨離男女之欲,而達致單性的喜樂生命世界,是屬「色界」。定境深寂而依次消滅各蘊變化,就達到了「無色界」的四空天。然而定境功夫只是流轉於不同輪迴境界的生命覺知,並無法超脫生命輪迴覺知而解脫生死。修行「止定」到色界初禪以上境界,身心自然會發起許多輕靈美妙的喜樂愉悅或空靈感受,往往更勝於世俗男女之欲;若是沉迷在這些喜樂空靈的感受中,根本連色受兩蘊的妄執都沒破除,更不用談及增長智慧或解脫生死了。而且過於高深專一的定境,往往會造成了心著一境,而難以發起觀照功夫。
所以佛家修行「觀慧」並不需要高深止定功夫(但有高深止定功夫為基礎,會更容易修持觀慧),只要從基礎的「欲界定」就可以發起,許多沒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是以「欲界定」為定境基礎,就觀照覺悟而解脫生死。所謂「欲界定」就是人間最基礎的定境,這也就是儒家所謂「中和」的基本功夫境界,也就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闡述仁人心行風範所說:『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的心境功夫。一般凡俗仁善之人,之所以會心境精神常保愉悅,其實也就相關於佛家所謂「欲界定」的功夫。「欲界定」也就是相關於欲界天神的定境,在凡人修持上會有身心放鬆、健康增進、氣機改善的徵驗;而會自覺精氣上行,身軀自然挺直,禪坐久而不累,正就是《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謂『故君子道至,氣則華而上。』的身心徵驗。
原始佛教《阿含經》就常記載佛弟子觀照五蘊無我,而證果以解脫生死。觀照五蘊而解脫妄執的次第,也就正如《楞嚴經‧卷十》所述『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而以「色、受、想、行、識」的順序依次破除妄執。首先破除色蘊的物質相妄執,其次破除受蘊的我相幻身妄執,再次破除想蘊的人相幻心妄執,又次破除行蘊的眾生相幻塵妄執,更次破除識蘊的壽命相幻滅妄執,最終圓覺成就,正如下圖所示:
覺性
───────────【天】變化無我(易)────────↑天人合一
識蘊雲 壽命相 幻滅
───── 無為法
行蘊雲 上觀↑智慧 眾生相 幻塵
───── 高↑ ↑深
想蘊雲 氣層位置 【人】 定慧共持 人相 幻心 覺知境界
───── 低↓ ↓淺
受蘊雲 下視↓神通 我相 幻身
───── 有為法
色蘊雲 物質相
───────────【地】本體有我(體)────────↓凡間塵俗
無明
而此破除妄執的修持功夫,也正可超脫物欲,也正以昇華覺知,也就是儒家《大學》所謂的「格物致知」。而此求脫妄執物欲的覺知心境,也就對應了儒家之「誠」;而此求離我執心態的心行表現,也就對應了儒家之「謙」;正如《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闡述修行應離我執四相而說: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儒道佛三家心性修持的正確方向,都是要趨向通達無為智慧,才能真明道德而有為濟世。而此趨向通達無為智慧的修持方向,在圖中譬喻,也就是此【人】要先改正下視的沉迷習慣,而能開始真正仰頭上觀。正如圖中【人】能開始上觀,才有可能看穿雲層而通達天際;儒道佛三家心性修持也是要先能體悟昇華覺知的正確方向,才有可能正確修行而入世明德,而出世解脫;所以佛家會說:『悟後起修』。在儒家觀點而言,就是先能悟「中」之所向,才能真正守「中」。在道家觀點而言,就是先能悟「虛」之所向,才能真正致「虛」。在佛家觀點而言,也就正如《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所述:
『善君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
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所謂「開悟淨圓覺性」的「悟淨圓覺」,並非就是已經徹悟解脫,而是悟知了圓覺淨性之修持方向;若以上圖譬喻說明,也就是一切眾【人】大都只知沉迷於俯頭下視地面,而此【人】卻開始知道了可以抬頭上觀,雖然他還尚未看穿雲層,但卻已經掌握了趨向天人合一的正確方向。而「悟淨圓覺」最為簡易的方法,並非靜坐修定,而是修持觀照功夫。對於尚困於個體身心的凡夫而言,最簡易的方法就是觀照自心超脫於一切思維情緒感受,這也就是《圓覺經‧普賢菩薩品》所謂遠離幻妄的初步功夫:『善君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而其所謂「堅執持遠離心」也就同於儒家「守中」以超脫情欲思緒的修持功夫。所以儒家承繼中國上古聖王傳統「允執厥中」的心性修持功夫,其實也就是佛家菩薩的基礎修持功夫。
因而《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也就以「悟淨圓覺」作為契入覺性之本,而說:
『善君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而此三種方法核心都是基於修持觀照,只是觀照覺知的角度不同。對於尚未解脫的眾生來說,覺知境界可以分為三種觀照角度「心性、物性、知性」。所謂「心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主方而觀照;所謂「物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客方而觀照;所謂「知性」觀照角度,就是離於主客,而基於主客之間的覺知作用而觀照;所以《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才闡述觀照修持方法可以分為三種而說:『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觀心方法,也稱為「空觀」。因為心性是覺知主方,不能直接被觀照,所以藉由觀取靜相(注意!不是使心平靜!強迫心念平靜是「止」而非「觀」)而照攝自心昇華於物擾煩惱,終至覺觀不動而如鏡映像。所以《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闡述說:
『善君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
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觀物方法,也稱為「假觀」。因為物性是覺知客方,可以直接觀照,所以藉由觀捨幻相(注意!不是用心思維其幻,而是遠離幻執,不為所動)不染執著,而造作種種變化。隨其離幻功夫增強,覺知境界的造作範疇也就愈加通達,廣攝愈多眾生,其度化眾生所造作的種種因緣境界也就愈加廣大。此一修持歷程的造作境界,正如同苗芽逐漸長成大樹。所以《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闡述說:
『善君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觀知方法,也稱為「中觀」。因為知性離於心物,正就是覺知的觀照作用,而不是心物兩端的妄執礙相。所以《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闡述說:
『善君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
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其實三者都是昇華覺知,只是觀照角度有所不同。舉個譬喻來說明,就譬如有人知道了上昇的正確方向(悟淨圓覺),他可以攀爬從上面垂下的繩索而上昇(空觀觀心),也可以步行登山藉由山勢漸高而上昇(假觀觀物),也可以不藉攀爬或步行而自行飛翔上昇(中觀觀知)。三種方法都可以讓他上昇,雖有方式不同,但都一樣可以達到上昇的目的。若他可以隨順時機而隨緣使用種種方法上昇,而不失去上昇的正確方向;也就代表了菩薩可以不離覺性,而自在行持種種正確觀法,正對應了《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所述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而此種種正觀修持之功夫基礎,對於人間凡夫的個體生命而言,都是始於儒家的「允執厥中」而可「悟淨圓覺」。儒家持守「中心」而達致徹底超越一切情欲思緒的外物境界干擾,就是佛家所謂個體身心的凡夫菩薩修持境界,也就是個體生命身心的最高覺知境界(因為若再昇華覺知,就會超越個體身心),正對應了《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所述: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而孔子所開創的中庸行持,既然以「庸」自謙,就可守持「中心」而又免於執著「中心」,在修持上即可超越「中」之心性修持境界,而可通於道家「虛靜」功夫,又可通於佛家「止觀」功夫,而可作為一切覺知境界的昇華基礎。因此,孔子中庸實踐的心性修持功夫,乃是貫通儒道佛三家的基礎修持功夫,不僅是入世修持的根本基礎,也更是出世修持的入門基礎,正可對應了《中庸》贊頌所述中庸心性之中和表現: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