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中國古韻文中,歡樂的不是沒有,只是越到後來越少.
春秋之時,孔子"惡鄭聲之亂雅樂","鄭聲"中就不少歡樂的詩歌,只是在孔子"思無邪"的要求下,都不合標準.
野有死麇.召南:"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這明明就很"歡樂"嘛...

之後,中國出現兩個大變化,一個是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形式;另一個是儒家勢力抬頭.
這大大限制了讀書人不如意的宣洩管道:一來不可罵皇上,因為那叫"謗上"或"欺君";二來不得嘲諷制度,那叫"借古諷今";三來又沒有別的國家可供出走...
所以,之後的韻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悲傷系"作品...尤其在宋朝理學出現後,更是嚴重.
"悲傷系"韻文還可細分,分成傷春與悲秋.
傷春暗喻的是自己空有滿懷抱負,卻懷才不遇;悲秋指的則是難過於歲月凋零與年華老去.
當然,也有遊走於二者之間的.
在悲傷之中,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abandoned women image".
簡言之,就是以棄婦的形象,來包裝自己的不得志.
這個形象與邏輯,可以追溯到屈原時代的楚辭...
你要有興趣的話,可以再比較一下,真正女詞人如李清照與朱淑真寫的詞,與其他男士代言的"abandoned women image",的確是有所不同的.
Good lu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