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本法師(西元1872~1957年)
演本法師。
演本法師,俗家姓雪行,字惜陰,後來人稱他為雪行居士。他是中國江蘇省無錫人,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壬申歲二月初六日生。無錫是江南文物薈萃之鄉,他生於書香世家,天質俊發,自幼循序就讀,二十歲之前就中了秀才。後來甲午之戰,割讓台灣;戊戌政變,六君子殉難;以至於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侵等。
清廷內政腐敗,外患頻仍,有為列強瓜分之危機。社會上的知識份子,目睹時艱,多具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之前,宣統二、三年(一九一○、一九一一年)間,雪行在上海民立報任筆政。民立報是革命人士于右任創辦的報紙,報紙言論重點在揭發清廷無能,鼓吹革命思想,事實上是革命黨人的聯絡機構。雪行身在民立報,當然也參加了革命行動。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武昌起義,民國肇建,為時未幾,民立報停到。雪行以舊友穆藕初之邀,在穆經營的厚生紗廠任監督,後來二人合作開辦農場,種植美棉(美國品種的棉花),最初頗為成功,後來以蝗蟲肆虐,無計可施,最後不得已以一把火將農場燒去,種植的棉花與蝗蟲同歸於盡。事後他感於殺傷太過,有違天和,自此信了佛教,虔誠懺悔。
亦有謂,他於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前後,曾在上海梵王渡的聖約翰大學任國文教師,以探討哲理,涉獵佛典而信了佛教。聖約翰大學是教會學校,學校當局以教會學校不宜信奉佛教,雪行不以此項措施為然,乃憤辭職離校。也許,那時只是初信,到經營農場,焚燒蝗蟲後,才虔誠入信。他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曾在杭州虎跑寺皈依於了悟和尚,法名演本,號弘如。弘一大師係民國七年戊午歲正月間,在杭州虎跑寺皈依於悟老和尚,法名演音,號弘一。至是年七月十三日,始依了悟和尚剃度出家,仍用皈依時的名號。這樣看來,他二位是同門的師兄弟,惟雪行的皈依是在弘師之前,或弘師之後,則不得而知。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上海佛教界的名流居士聶雲台、丁福保、黃涵之、施省之、范古農、朱慶瀾、關炯之、李圓淨等,組織「上海佛教居士林」,雪行也是發起人之一。居士林成立,發行「居士林林刊」,雪行任林刊主編,在這段時間內,他編輯了幾本初機佛書,如《談因》、《法味》、《佛教故事淺說》、《了凡四訓注釋》等,在坊間流通甚廣,那時他在佛教界,與著佛書甚多的丁福保居士齊名。
《談因》這本書,是選自佛經中的三十五篇故事語譯而成,全書一百五十頁,文字很簡潔,書後附有「系說」一篇,說明這本書撰寫的因緣。其中有云:
「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由因緣成立,因緣勝劣至不齊,約言之,可分為兩路,一為善緣,一為惡緣。...即言此一卷《談因》出世因緣,今年奉暮,弘一上人欲赴溫州面壁,來滬待船,小住西城蘭若中。馳書約會話,提議編輯佛學淺說,廣接有緣。為向該蘭若住持真空和尚處,商借大藏經,當即檢出傳記部兩卷,纂集部四卷,護教部六卷,共十二卷,俾資參考。
自是厥後,利用長日如年,酷熱期內閒暇光陰,展卷莊誦,覺諸經所說,半多因果海中迴圈至理,記載巨集美,美不勝收。仍本拈一珠、照周界,嘗一滴、知全海之簡便主義,略引若干,用測法海波瀾,名曰《談因》。是編賡續《法味》而出,體裁未變,仍重趣味,末世初機,一系統事,不耐玩索,深文奧義,又怕研窮,權教教旨,首從方便,同人奉法,志在推行,法無滯相,本來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不必故作抑揚,強生分別也。
繕寫甫竣事,崇樸大善士,知宣說因果,足以洗濯人心,挽回浩劫,歡喜讚歎,概施鉅資,認印五千部,繼續《法味》刊行,廣種善緣。...」
佛曆二九四八年八月十八日,即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九日,志於滬東止觀室雪行。「系說」文中稱,《談因》一書,係由弘一大師提議,並代他借了大藏經供他參考,才寫出來的。而雪行和弘一大師之間,是何時相識的呢?據說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雪行在上海自立報社工作時,尚未出家的李叔同,由天津到上海,參加革命人士陳英士所創辦「太平洋報」,擔任該報文藝編輯,他二人在那時就相識了。二人同為杭州虎跑寺了悟和尚的皈依弟子。後來叔同出家,雪行曾到杭州探視。他年長於出家後的弘一大師八歲,而對大師十分尊敬,自稱弟子。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弘一大師初赴閩南,實是以雪行為增上緣。林子青居士著《弘一大師新譜》,一九二八年條、有如下記載:
「冬月,舊友尤惜陰與謝國梁二居士,發願相約赴暹羅(泰國)弘法,大師訪於客寓,忽動遠遊之念,因同船南行。船到廈門,受到陳敬賢居士招待,並介紹他到南普陀寺去住,認識了性願老法師及芝峰、大醒師等,留他小住,尤謝二居士旋乘原船赴暹。」
後來弘一大師撰寫《南閩十年之夢影》一書,也記載著這一段赴閩的因緣,書中說「我第一回到閩南來,是在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十一月的時候,那時我有一位舊時很要好的朋友,名尤惜陰居士,聽說他也在上海,於是我很想去看一看他。有一天的下午,我去看尤惜陰居士了。居士說他要到暹羅國去,於第二天的早上就要動身。我聽到之後,登時覺得很歡喜,於是也想和他一同去。...」
《新譜》各《夢影》二書,主要是敘述大師赴廈門的經過,並沒有說明雪行赴暹羅的因緣,原來雪行赴暹羅,並不是和謝國梁兩個人去的,而是團體行動。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冬季,上海佛教人士組織「暹羅佛教考察團」,又名「中華淨業團」,由一位心醫和尚任團長,團員有幻一法師、龐銘新、及謝國梁與尤雪行等,弘一大師是臨時加入附團隨行的。考察團出發之前,事為廈門富商陳敬賢居士(南洋僑領陳嘉庚之弟)所聞,電約該團赴廈門一行,故考察團不直接赴香港,而搭乘繞道廈門的輪船,以此因緣,弘一大師才到廈門,而被留在南普陀寺。
雪行隨著考察團抵達暹羅曼谷,就在當地居留下來,在華僑界弘揚淨土法門,很受到佛教善信的崇敬。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他在曼谷與當地佛教居士們,組織了「中華佛學研究社」,領導信眾學佛,並被尊為導師。
與他同赴暹羅的謝國梁居士,浙江省天台人,後來返回中國,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禮轉逢和尚為師,披剃出家,法名寂雲,號瑞幢。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在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與後來巨贊法師為同戒兄弟。受戒後在陝西終南山結茅潛修。抗日戰爭期間,他萬里行腳,攜缽入川,住在樂山縣,農耕自給。一九五六年,他自四川致書巨贊法師,欲往北京參學未果,以後不知所終了。
一九三一年,雪行自暹羅到了新加坡,下榻佛教居士林。這時北京法源寺道階和尚的弟子德玉和尚南來,欲往印度鹿野苑興建「中華寺」(新加坡僑領李俊承居士捐資),也駐錫居士林。這時因緣成熟,雪行乃禮德玉和尚為師,剃髮出家,乃以演本為名,成為一名六十歲的老沙彌。一九三九年到緬甸受具足戒,然後赴印度朝禮聖跡,曾北至大雪山,也到過鹿野苑的中華寺,和他的剃度師德玉和尚見面。後來他自印度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受皈依弟子謝蓮塘的供養,閉關潛修密宗,得其法要,出關後提倡顯密圓修、知行合一,即生成佛的法門。這時他出版了《法海一滴》上下冊兩本書,分贈各地信徒。
一九四五年,新加坡毗盧寺住持雪山法師,在金馬侖創建三寶寺,禮請演老出任住持。是年演老已七十四歲,他約請檳榔嶼洪福寺監院本道法師,出任三寶寺監院,以為襄助。後來他在當地信眾的支持下,在三寶寺建造了一所圖書館,命名為「法輪圖書館」,館中藏書極富,對外開放,嘉惠當地居民。在金馬侖期間,他經常應請到新加坡講經弘法,並擔任新加坡佛教總會導師,及佛教居士林導師,連任多年,皈依弟子遍及星、馬、泰、菲各地。
演本法師對於藥用植物頗有研究,他在金馬侖山上種植中藥,為人治病十分靈驗,尤以吉祥草治療痔瘡效果顯著,為許多人解除了痛苦。不過也以金馬侖地勢高亢,是海拔五千多尺的高原,演老對高地氣候不能適應,以致罹忠風濕症,晚年行動不便,常臥在禪榻上。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演本法師以年邁體衰,於七月二十四日在金馬侖三寶寺示寂。世壽八十五歲,僧臘二十七夏,戒臘十九夏。二十五封龕,三十日荼毗,獲各色舍利甚多。虛雲老和尚聞訊親撰悼聯:「法化被南州聿喜人天留眼目,哀音播樂土頓悲道俗失皈依。」
演本法師早年讀書時,曾研究周易,探玄尋秘,辨識機微,造詣頗深。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曾著有《東方之宅運新案》四冊,《宅運圖解》一冊,《人間天眼指南宅運攝要》一冊,演繹數理、地形、方位、時空人事等綜錯複雜之關係,頗具卓見。在上海居士林主編林刊時,撰輯《談因》、《法味》、《故事淺說》、《了凡四訓語釋》等書。在南洋弘化期間,複著有《法海一滴》上下集,《三種戒經合刊》,《佛法要領》,《佛化家庭》,《眾福之門》等多種,並倡印佛書,普贈善信結緣。
(無心 編著)transfer 二宅實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