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ning 大概月底就從 iit 畢業回來了吧,
這兩天在跟鄭希誠聊" 鄭氏星案 "中的醫案, 聊的不亦樂乎.
想起很久以前 ning 還住在數化舍那邊的時候,
有次去找他, 就看他在翻 8 本 nt$2000, 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
四庫全書術數叢書" 星學大成 "那邊, 還聊到用八字來唸" 鄭氏星案 "很有意思,
看到的論斷許多都蠻一致的.
感覺鄭希誠用的觀念跟歷代寫天文志史官很一致說,
大概先抓 28 宿這個軸, 配合命度 12 地支宮位,
抓出盤中衰旺強弱區間在那邊.
接著從日父, 月母, 順著兄弟夫妻這些六親宮位去調整刻分,
這個時候鄭希誠手邊一定是同時擺了 2,3 個算盤,
因為在那邊算內插求宿度位置, 不停驗算.
而且就跟中醫看病時四診合參一樣,
一定也會像望診那樣看看這個人跟盤" 像不像 ",
接著就是問問看實際情況, 跟星盤八字所模擬的軌跡吻不吻合.
歷代史官做的是測天以查人事, 可是測天得天天去看,
而且得到看到的時候才有辦法知道, 這樣子太慢了.
就跟中醫玩到後來會有" 運氣學說 "的發展一樣, 醫家也好,
史官也好, 總是會想說有沒有辦法更先更早一步知道,
" 先者勝, 多算者勝. " 早點動手做準備,
fail to plan, plan to fail.
很自然像看病時會把把脈, 更深一層往裡面分析氣血變化.
八字星盤中從父母懷孕呼吸開始, 生老病死,
人生的軌跡歲運, 就像經絡氣血運行一樣,
一氣流通, 生生不息.
單純星盤干支也好, 複雜的生命男女也好,
創造變遷有其根本不變軸向模式與軌跡,
不管看到的是什麼, 似乎都只是不停的反覆驗證,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吧 ...
-----
歷史又何嘗不是這樣子呢 ?
只是天文志裡面記載的是大尺度眾人的生命史吧.
http://www.chinakyl.com/rbbook/gb/25/qingshigao/qsg.htm 人性是不變的原點, 心底真正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但是受到外在環境的牽引拉扯, 卻變的迷惑複雜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