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大大你好
底下這篇,也是很好的觀察,一針見血。
適合張貼在命理網嗎?
2003.08.07 中國時報
別讓贏者全拿
陳嘉宏
「除了美國及半總統制的法國,所有試行總統直選的國家,幾乎都沒有好下場。」對照近來台灣總統選戰的發展,這項比較政治學上的通則,竟然似乎越來越適用於台灣。
總統直選的特性就是「贏者全拿」、「一次定勝負」,不同於內閣制國家的共識民主特性,這種「多數決民主」擁有強烈的制度排他性,得失之間落差極大,所以往往逼得政治人物無所不用其極地去贏得大選,自然也容易導致政局的不穩。不幸的是,台灣的總統大選,似乎就逐漸步入這樣的後塵。
因為要一次定勝負,身陷其中的政治人物越來越重視選舉的技巧、謀略以及政策的短期衝擊性;例如,原本勢同水火的連宋二人可以為了勝選立刻重修舊好;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政府將花蓮選戰視為行政綁樁是否有效的實驗戰場;更不用說朝野競相把舉債擴大公共支出視為解決通貨緊縮經濟問題的唯一藥方。在「討好政治」的思維下,政治人物比的是競選支票夠不夠大張,而非政策可行性與負責任的態度。
也由於政黨要動員百分之五十一的選民投票支持,使得貼標籤式的選舉策略盛行,弱勢者越難在選舉的過程中獲得保障。例如,民進黨陣營會將總統大選定位為「一邊一國與一個中國的對決」,國親陣營則宣稱這是「窮人國與富人國的拚場」。如果真照這些政治人物的邏輯,是不是一旦民進黨贏了大選,支持一個中國的統派都該被趕到台灣海峽?如果國親當選,那些不用助學貸款的「有錢人」,難道都該去跳淡水河?
總統直選的憲法機制其實絕非一無是處,特別是像台灣這種外敵環伺的國家,藉直接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對於凝聚國民意識、宣示國家主權更具有一定的效應。但不同於美國總統制成功的原因,台灣沒有一部讓所有人安身立命的聯邦憲法,更不具有行政、立法分立的憲政傳統;統獨分歧在勝選思維下被渲染成統獨對立,權力分立在贏者全拿的邏輯下演變成互扯後腿,情況似乎都往壞的方向發展。
總統直選的權力已經易放難收,在現有的運作基礎上,如何減輕即興式政策支票對國家制度的傷害、舒緩選舉失敗者可能產生的強烈相對剝奪感,恐怕已是現階段台灣政治亟需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