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必然下行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國際政治制約愈來愈明顯
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是備受中國企業家推崇的經濟學者,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海歸經濟學家中,少數專研金融產業的專家。陳志武在2022天下經濟論壇(CWEF)指出,中國經濟成長下行是必然趨勢,長期而言,私營企業受打壓與國際政治對中國成長的制約,會愈來愈明顯。
天下經濟論壇-CWEF-中國經濟-陳志武-二十大-馬雲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整理 天下編輯部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2-01-11
777
瀏覽數
►►完整收錄,2022 天下經濟論壇(CWEF)冬季場 演講精華
中國的總體經濟成長趨勢,可以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來形容。疫情前的中國經濟成長趨勢,就已經顯示成長下行的壓力愈來愈大。
短期內的中國經濟現狀,可以從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中看出。在會後公布的新聞稿中,有三個重要的詞: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大、未來預期弱。
中國官方一般不會對經濟現況有負面的陳述,除非未來很不樂觀,就會認為有必要對民眾、投資人與企業提前預告。
為何中國官方的擔憂那麼明顯?從投資、消費、出口等GDP成長三駕馬車來分析。
投資與消費都躺平,出口風險也增加
第一個原因是投資成長乏力。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長期以來都是雙位數,到了最近幾年減緩到個位數,去年前十個月,只成長了6%。
尤其是過去扮演關鍵作用的地方政府基礎建設、房地產投資,大幅減少。因為中央政府的去槓桿政策,地方政府透過各種融資平台,賣土地籌錢投資基建這條路愈來愈難走。去年有好幾個月,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是負成長。
廣告
投資減少的第二個原因,是民營企業躺平,尤其是房地產、教育培訓、互聯網平台。這些企業受到政策打壓,融資能力受到限制,在看不到前景的情況下,投資熱情變冷。
第三是消費成長也乏力。
去年下半年,中國每月民間消費年增率不到5%,是過去很少見的低成長。除了疫情管控有絕對關係之外,許多互聯網企業關門,失業風險增加,導致消費信心下降。
三駕馬車中,出口是主要亮點,但是風險也在上升。
因為新冷戰前景正在進一步惡化,而且中國自己主動跟歐美經濟脫鉤的速度,比美國實現中美經濟脫鉤,還要快很多。這對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中國經濟,會帶來巨大的挑戰。
為了二十大,黨會不惜一切代價
展望2022年,還是有積極因素。
廣告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第20屆全國代表大會)在今年秋季召開,根據過去慣例,中國政府不會允許經濟出現大滑坡,即使有挑戰,也會不惜代價做該做的事,以穩定經濟。
長期而言,如果要理解中國經濟,千萬不能忘記政治。
2018年中國修改憲法,黨領導一切,就算你不想管政治,政治不會讓你忘記它的存在,從馬雲的待遇就可以看出。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實力強大的民間商業組織存在,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阿里、騰訊這些強大的企業。
官府面對他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與馬雲們共存、分享權力;另一種就是排斥他們,給他們穿小鞋。這就是馬雲為什麼出了這麼多事的原因。
外部政治環境方面,美中新冷戰對中國經濟長期成長的制約會愈來愈顯著,形成持續的壓力。很多國家都在重新評估與中國的關係,企業勢必要想辦法進行投資多元化。
廣告
出於這些原因,中國經濟走緩是必然的趨勢,過去兩年的疫情反而救了中國經濟,讓出口貿易非常好。
香港,只會變成另一個上海、深圳
在香港經濟方面,香港會逐漸從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轉變成中國的金融中心。最近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紛紛下市改到香港上市。
疫情導致許多生活在香港的外國人離開,香港的國際金融大都會氛圍已經出現根本性的變化,慢慢變成另一個上海、深圳。
(責任編輯:張玟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