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曆法的演算就複雜多了~~
因為一年是不能整除的365天~~這也跟世界各國的曆法運算有關~~~
也不是說用什麼真太陽時可以求出真確的命盤~~
所以古書才會有不準但有三時斷的說法~~沒有說過一定要用哪一時位來算~~
比對他人的生平過往及個性外貌等條件才會求得正確的命盤~~
最早遠古時代使用的曆法在紀錄上來說有[三正說]的曆法~~
何謂[三正說]~~世界各國可以獨立地觀測日月氣候之像得到曆法的換算~~並根據自己的文化特性加以選定與運用~~~但要以哪一個月當作「年首」~~或以哪一日當「月首」~~這就全憑各地方的人們自己去訂立標準了~~早在西漢年間~~~司馬遷就在《史記.曆書》留下了「三正說」~~也就是他認為「夏朝以一月為歲首(建寅為正)」~~「商朝以十二月為歲首(建丑為正)」~~「周朝以十一月為歲首(建子為正)」~~當然~~前述的一月、十一月是為了方便~~刻意轉換成今日的對應月~~比較正確的定法該是說「建 X 為正」~~~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單純不過的規定~~通常還帶有以某「節氣」為準的民俗或宗教意含~~
到了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雖然記時系統已經相同了(即各國都已接受了「實用與精確兼具」的四分曆~~也就是「一年有 365 又四分之一日」的計算制度~~但「建正」這項制度卻由各國國君來自行建立~~因此齊魯選擇以「建子為正(所謂的周曆)」~~三晉與楚採「建寅為正(所謂的夏曆)」~~秦則是用夏曆~~但以亥月(十月)為歲首~~但隨後北宋沈括製作了渾天儀~~沈括還親自參加實測工作~測定極星的位置~~得出極星距離「天極不動處」(即天球北極)有3度多的科學結論~~且在晚年~~大膽的提出用「十二氣曆」來代替舊曆法~~「十二氣曆」是用節氣來定月份~~實質上是專用陽曆而廢除農曆~~
因此歲差也出現在曆法當中~~歲差也就是太陽對不動點走一圈~~與對動點走一圈所需的時間就不一樣了~~這樣微小的差別~~就稱為「歲差」~~所以東晉十六國時期~~首次創用600年置221個閏月的閏月週期
~~大膽打破了舊的章法(簡稱破章法)~祖沖之吸取趙的經驗在「大明曆」中~改用391年置144個閏月的閏法~~~
再以實際天文曆法來算~~最準確當屬馬雅的天文曆法~~馬雅曆法的準確性更是令人驚訝~~例如現代測定出來一年長度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而馬雅的太陽曆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到四十九分間~~誤差不到一分鐘~也就是第一年如果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那麼到了第五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三小時四十三分五十秒~~~
印度曆法為陰曆~~ 印度陰曆每個月大約有二十九點五三天~~一年共有三百五十四點三六天~~與地球周期大約少了十一天~~~因此每三年印度陰曆就會增加一個月份~~與台灣農曆的閏月有點類似~~~跟中國一樣完全是依據農業社會發展而來~~
為何要說上述那些~~也就是說在現今大家都認為的真太陽時~~是真的太陽時嗎?~那就不是了~~如果以真的太陽時推算~~要以天文的實際運動來算~~潤月的存在只是在數學上求得曆法接軌的整除~~不是實際的天文時間的運算~~
所以本人並不表贊同真太陽時的運用~~至於看法都在個人~這僅代表個人意見~
話說本門派使用排盤中有運用到地盤人盤的輔算~至於天盤的意義就各自解讀吧~
編輯者: 漢武大帝 (2011-01-29 1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