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陵墓 (公元1115-1234年)
北京西南房山西北十公里的云峰山下,有一处金朝的历代陵墓群。金朝以北京为首都,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九个皇帝,为时一百二十年。它们和明十三陵,清东西陵一样,原来也是许多帝王陵墓集中的区域。按照它的建筑规模和历史艺术价值,并不比明十三陵差。但是为什么多少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呢?原来它在明朝时就被破坏了。除清初修过的两陵尚有遗址可寻外,其余已一无所有了。我们从现存的一块康熙二年九月的碑文中,就可得知其原委。
这块碑是康熙命人修缮了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之后所立的。碑文不仅叙述了金陵被破坏的原因和修缮的情况,而且批驳了明朝皇帝的无知,迷信风水,不修国政,以致亡国。今摘录其中一部分如下:
朕维圣王制祀......所以扢扬曩烈,光表前王......金朝房山二陵,当我师克取辽阳,故明惑形家之说,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有明末造,政乱国危,天命已去。其时之君臣,昏庸迷谬,罔知改图,不思修德勤民,挽回天意,乃轻信虚诞之言,移咎于异代陵寝,肆行摧毁。迨其后......人心叛离,国祚以倾。既与风水无与,而前此之厌胜摧毁,又何救于乱亡乎。古之圣王掩骼埋胔,泽及枯骨。而有明君臣乃毁及前代帝王山陵,其桀谬实足贻讥千古矣......
我们看了这一碑文可以得知,这处陵墓群是在明朝末年即将亡国的时候,统治阶级亡图以风水来挽救其灭亡,而有意破坏的。也可以推想清初只修两座主要陵墓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余的陵墓已被破坏得一无所存,无法再修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献上得知各陵的历史和修建情况。
金朝原是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建立的。公元十二世纪初期,其部落联盟的首领阿骨打(实际是奴隶主的首领)战胜了辽朝,夺得了东北和华北的统治地位,当上了皇帝,是为太祖。他死后,原葬于东北海古勒城西的泰陵,其弟太宗之陵原来也在上京,公元1153年海陵王迁到燕京(即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之后,便又把此二陵及其同葬十陵迁到中都来了。据《金吏.海陵纪》上记载:“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在同年五月就派人去上京搬迁太祖、太宗等的梓宫(即棺椁)。到了十月,大房山的行宫建成,两陵的棺椁也到了中都。十一月运到了房山陵地安葬。关于在房山选陵地和迁葬的经过,《金图经》上说得很清楚:
金之先世卜葬于护国林之南,迨亮(海陵王完颜亮)徙燕,始置陵寝。令司天台于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太红山西大红谷,曰龙衔寺,峰峦秀拔,林木森密。亮寻毁其寺,遂迁祖父,改葬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凿穴,以奉安太祖、太宗、德宗(为海陵王之父),其余各随昭穆焉。
自太祖、太宗从关外迁葬房山陵园之后,以后各帝后妃等也都相继营陵于此。主要的有太祖睿陵(有称泰陵的)、太宗恭陵(有称豫陵的)、世宗兴陵、章宗道陵、熙宗思陵及从上京迁来除太祖、太宗二陵之外的十帝光陵、熙陵、建陵、辉陵、安陵、定陵、永陵、泰陵、献陵、乔陵和其他后妃王墓等数十处。
由于金代帝王互相残杀夺位,帝号时废时贬,他们的陵墓也同样时葬时迁。就以迁都中都亲自营建房山陵区的海陵王本人来说,他就是靠刺杀熙宗当上了皇帝。由于对内残暴对外好战,累侵南宋,于侵宋战争中在瓜州镇(今扬州南)被部将所杀。他死后起初还葬在房山陵园,后来被贬为庶人逐出陵区,改葬于山陵之外西南四十里的荒僻地方去了。相反,被他所刺杀的皇帝熙宗的陵墓,却步步升格,被杀后先葬于皇后裴满氏的墓中,后来改葬在大房山蓼香甸诸王陵区,海陵王被杀后又追封了他的谥号为思陵,改葬于帝陵区的峨眉山。
金朝还有一个皇帝宣宗(完颜珣),因为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葬在开封,陵名德陵。最后一个皇帝哀宗,在国亡时上吊自杀,连他的骨头都被人献给宋朝,更谈不到什么陵不陵了。
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房山金代陵寝早荒废,不仅地面建筑全毁,地宫也遭盗掘,除清初修茸过的太祖、世宗二陵尚有遗址可考之外,其余诸帝后王陵墓,连遗迹也不多了。
太祖(阿骨打更名完颜昊)、世宗(完颜雍)两陵东西相隔仅三四十米,现在除了封土(即坟头)尚保存之外,其他地面建筑已经坍塌。太祖睿陵的封土较大,高约五米余,周围约三十余米。其结构下部为砖砌,上部用三合土夯成。从这种结构的形式判断,当是清朝所重修过的遗迹了,因为明朝以前尚无用砖和三合土修筑坟头的情况。
坟头南面的享殿残台基,用光平的条石砌成。殿基面宽十六米,进深十二点二0米,高出地面五十多厘米。上有纵横排列的石柱础四行,共十六个,柱径约三十厘米。在坟头和享殿的周围有东西约二十六米、南北约六十米的残毁围墙环绕。残墙用砖石砌成,也是清朝初年所重修的。但从残墙中还发现了辽金沟纹砖的遗物,当是清初修缮时所利用的旧料。陵墙之南,有碑亭遗址一座,亭顶已毁,亭内碑文已剥蚀不清,当是清顺治皇帝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
世宗兴陵的结构与太祖陵相同,坟头也是砖和三合土结构,但规模稍小。享殿遗迹已看不出来了。陵前亦有残破碑亭一座,亭内石碑即是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九月所建的“御制”碑,记述了明末毁陵和清初修陵的经过,字迹尚还清楚。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