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764910 - 2006-08-02 12:14:41 大唐建初陵
何宗陽 離線
四季平安
註冊: 2004-11-09
文章數: 4020
位于隆尧县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的大唐西陵,为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时始建。唐太宗贞观廿年(647年),累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国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东500米处建光业寺,为唐陵附属建筑,陵、碑皆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唐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不仅封土已平,而且整个陵区由于长期用土,形成一片低于周围1—2米的洼地。直到1984年,在地表下1.5米处发现大型砖墓室券形墓顶,方知陵墓位置。

唐陵所处地势为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间洼地。墓葬于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四翁仲两边分列。其南,两旁墩立欲吼石狮。再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马左侧站有马夫一人。最南,二石华表东西相对。遥望唐陵遗址,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之气势犹存。
↑回到頂端↑
#764911 - 2006-08-02 12:55:31 Re: 大唐建初陵 *DELETED*
何宗陽 離線
四季平安
註冊: 2004-11-09
文章數: 4020
文章被刪除,刪除者: 站長
↑回到頂端↑
#764912 - 2006-08-02 13:03:08 Re: 大唐建初陵
何宗陽 離線
四季平安
註冊: 2004-11-09
文章數: 4020
回應:

原创】大唐皇室宗源辩正

大唐皇室宗源辩正

关于李唐的身世,《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有明确记载,是陇西李氏,(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 西凉李暠之嫡裔,这些都是具有权威性的正史,没有确凿证据,是难以推翻的。其次,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全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此碑为唐光业寺的建筑之一。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维王桑梓,本际城池”的文字证据,无疑提供出李唐宗室源出赵郡的实证。近年来,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之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这足以说明李唐宗室是汉族无疑。

有人对此提出疑义,李唐既出自赵郡,何必托名陇西?可能有两种理由,一是赵郡之李与陇西之李同源,西魏之前,陇西之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同为望族,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关陇李姓为望族,赵郡之李的名望屈居关陇之后,李渊托名陇西,实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或者,本为陇西之李,但并非华盛之门,后展转迁徙至赵郡。二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因不是名门,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自称是西凉的嫡裔。综合上述两种论述,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背景,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李唐之宗源出自赵郡,当无疑义,赵郡之《唐光业寺碑》以及李唐先世的陵寝,提供出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但为何自称陇西之李?何以表明李唐与山东之崔卢李郑甚为生分的态度?实际上,是李唐王朝出于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可谓一语中的,令人信服。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延续到隋唐,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势力,统治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也为标榜自己的出身,托名名门望族完全是可能的,这一现象,甚至到中唐,仍然存在。比方,韩愈的籍贯应为河南孟洲,但为提高门第,托名河北昌黎,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郡望,李唐王朝为给自己的统治寻找更多的合法性,也为提高门第身份,托名到西凉李暠之嫡裔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出自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西魏以至隋唐,关陇贵族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集团,是关陇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与鲜卑军人集团结合起来的强势联盟,谁想统治中国,必须以关陇集团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陈寅恪先生的论证非常有力,令人信服。李渊、李世民父子首先是务实的政治家,其首要考虑的,是巩固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而非单纯的认“宗族”,“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封建政治规则使得联姻、宗族谱系的“认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也是同样的目的:确立以李唐皇室为核心、关陇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权威,协调关陇贵族集团与山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利益。同样的理由也可以支持太宗在立储上为何最终确立晋王治为太子,而非魏王泰、或者吴王恪,因为太宗首先考虑的,是关陇集团的整体利益。为巩固大唐帝国的基业,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甚至内讧,太子的人选的确定,必须得到以老臣兼元舅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臣的支持,吴王恪是庶出,魏王泰见恶于长孙氏,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晋王治,虽然以才干迩论,晋王治是最次的人选,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反对方的论据主要来自刘盼遂的《李唐为蕃姓考》其主要证据是,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载,对李氏自称的宗源谱系,僧人法琳曾当着李世民的面予以反驳:“琳闻拓跋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阇的苗青,自称陇西李氏后裔,实属假冒。实际上,这种引文是断章取义,联系当时的实际背景,可以明显发现法琳的话,纯属谣诼。
法琳为何不惜冒丧生之险,当面顶撞李世民?有何目的?其根本原因在宗教纷争,佛教与道教的纷争,自魏晋以来,持续不断。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固然是拓拔涛本人穷兵黩武,“锐志武功”的扩张野心,也是大臣崔浩、道士寇谦之等人从中挑拨的缘故,包括后来的唐武宗灭佛,也是宰相李德裕,道士赵归真等人的主张。佛道双方一方面互相斗争,同时,又竭力争取最高统治集团的支持! 李唐皇室为抬高身价,以老子为皇宗,尊崇道教,诏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这无疑是给道教的发展、扩大提供政治出路,但同时,也引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双方的矛盾、争论日趋激烈,贞观七年(633年),太子中舍辛谓设难诘问佛教徒,僧慧净著《析疑论》予以回答,僧法琳进一步扩《析疑》为答。佛道的争论,引起社会注意。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表态,对“殊俗之典,誉为众妙之先;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后”的现象,不能容忍,下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这样,佛道在宗教上的高下之争,变成体现李唐皇室尊卑等差的政治问题。李世民表态支持道教,无疑引起佛教徒不满,僧智实等人上表反驳,攻击道教,受到朝堂杖责。贞观十三年(639年),有道士奏称,法琳所著《辩正论》一书攻击老子,讪谤皇宗,有罔上之罪。唐太宗推问法琳,才有上述的一幕。对佛教徒而言,只有否定老子“皇宗”的地位,才能获得“解放”,取得与道教平等竞争的地位,如此,必然涉及李氏宗室的溯源问题,法琳是以口出妖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刘盼遂等人认为,法琳不惜冒丧生之险,坚持异议,必有真凭实据,可是,查遍《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全文,法琳的证据也不过是“臣闻”两个字,也就是道听途说,并没有丝毫的实证。而法琳为什么甘冒丧生之险去当面顶撞李世民?一是因为过度的宗教狂热,在任何狂热的宗教徒看来,能够“光荣”殉教,简直是十辈子求之不得的福分,刀锯鼎劐尚且不避,何况一死?二是法琳认定,李世民未必敢杀他,原因简单,法琳敢当面攻击李唐皇室的宗源谱系,真正目的是要张扬视听,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的史实,为佛教的发展取得出路,并非对李世民的身世有什么真正兴趣,若是李世民因此而杀他,岂非有欲盖弥彰之嫌?纵然法琳一死,但天下人都认为,是李世民“心虚”,想杀人灭口,果真这样,岂非反面助长法琳的妖言?以李世民的聪明,不可能认识不到法琳的用心!再来看法琳与李世民争论的全文: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超□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无言即死。有说即生。”
法师对曰“琳闻。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拓拔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炖煌宝录云。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绥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物竞。处众人之所恶。既处物不竞。又不为先。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一十余王。年经二百余祀。此即师资验矣。先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情。陛下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

帝时大怒竖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法师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过伏惟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干干。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露之恩。庶全骸骨。”

综观辩论过程,太宗与法琳辩论的焦点是:老子是否李唐的“皇宗”?而不是李唐是否出自拓拔,法琳的引言,充斥着佛教徒杜撰的“经书”中对道教的毁谤以及关于陇西李氏宗源的诸类谣言,诸如胡说什么“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这样的话可信吗?“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受戒。” 纯粹荒诞不经!法琳的“证据”来自其笃信的伪造“佛经”,佛道两教自魏晋以来互相伪造经书,毁谤攻击,道教杜撰伪经“老子化胡经”说什么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印度,化身佛陀,开创佛教;佛教徒也杜撰经书称,佛陀谴三菩萨东来震旦,化身老子、孔子、颜回云云。法琳关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的说法,来自其自称的北齐王俭的《百家谱》,该书结论之真伪,已难考辨,即使为真,也只能说明陇西李氏非宗源老聃,并不能在任何程度上否定李唐先世源出赵郡的定论。法琳的发言,核心内容始终是李唐先世非出自老聃,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老子非“皇宗” 的史实,这是这个佛教徒真正关心的,而非对李唐皇室之宗源有什么真正兴趣!

法琳的引言,要么是道听途说的谣言,要么是佛教自己杜撰的伪经,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再结合法琳发言的背景,其话有多少可信度?唯一提到关于李唐身世的话,不过是“琳闻。拓拔达阇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这一句,再说法琳这句话,也是错漏处处,拓拔达阇,即便是鲜卑语,翻译成唐言,也不可能是“李氏” 拓拔作为姓氏,已被魏孝文帝改为元姓,怎么可能是李氏?要么拓拔是部落代称,达阇是姓氏,达阇出自何语?是鲜卑语的汉语记音?还是梵语的汉语借音?据佛籍载,乔达摩(佛陀)之弟,名为波罗达阇,而达阇之名,非常接近梵语,或许是崇奉佛教之鲜卑部族名称?但也不能证明,译成汉语为李氏,若是李唐先世被赐姓之“大野”氏的转音,那更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大野”氏是西魏政权后来推行复辟政策的鲜卑化产物,非李唐先世本姓,比如,同被赐姓的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在西魏政权的这种复辟政策之下,大批汉化的鲜卑人和原有的汉人又开始鲜卑化,名姓更替频繁,不是死抠古籍能区分清楚的。再者,法琳之谓“柱下陇西”何所指?柱下,应该指的是李虎在西魏时踞八柱国之高位的史实,倘若法琳连这一基本史实都不承认,还谈什么追究李唐的宗源?关于李唐先世的族属,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造,都是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皆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足以证明李唐的汉族身份,李唐先世的真正发迹,是在李虎,至于李虎之前,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戍于武川的军户,或者是渐染胡俗的民户,已不重要,李熙距李世民,已历五世,纵然有染胡俗,也不影响李世民作为一个真正的汉人。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汉人的鲜卑化和鲜卑人的汉化错综复杂,鲜卑人汉化的固然不少,汉人的鲜卑化也非常普遍。比方,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北魏统一北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民族融合的步伐,北魏一代共立二十五皇后,而汉人居十一。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汉族祖母冯太后奠定下来的基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定出汉族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文帝推动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在鲜卑贵族、汉族士族的带领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的通婚更是普遍化,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这样大规模的全面的民族融合中,那里还有什么纯粹的鲜卑人?

关于李唐非汉族的说法,还有许多希奇古怪的论据,比方说李世民墓葬中有战马石刻陪葬,因为以战马陪葬是突厥人的习俗,是以太宗为突厥人云云,李世民又变成突厥人了?其实这个论据甚为荒诞,李唐帝王陵墓之中,只有李世民的墓葬有战马陪葬,若李唐果真是突厥族系,则李渊墓葬中也应有战马陪葬,而李渊没有,所以是汉人,老子是汉人,儿子倒成了胡人?可能吗?真正的原因在于,李世民作为一位英姿天纵的军事统帅,长年的戎马生涯使其对战马分外有感情!所以以战马石刻陪葬昭陵。还有论者以为,高宗纳太宗才人,玄宗夺王子妃,因为这可能是原始群婚制残余的折射,是以李唐宗室源自胡人。这种说法更是穿凿附会、吹毛求疵,中外历史上众多统治阶级的宫廷生活都不免奢靡、淫乱,这只能以统治阶级贪婪、自私的享乐本性以及人性的弱点来解释,而不能穿凿附会成胡人陋习,历史上宫廷淫乱的史实比比皆是,五代朱全忠也淫及太子妃,难道也是胡俗陋习?况且,对高宗纳武氏为妃,长孙无忌、禇遂良诸辅政之元老大臣都出面力谏,认为其有悖人伦,指出(武则天)“曾伺先皇,众所共知”,但高宗性怯懦,又为偏言惑,终至废后立武氏;玄宗夺取儿媳,自知理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先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姑,以掩人耳目,之后才入宫。这些显然是最高统治者腐朽淫逸的私生活以及个人私情,那里能牵强到什么胡俗陋习?再有论者说,李唐先世之中,有个别汉译鲜卑语之名云云,其实,这在前面已反复说过,南北朝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时代,反复较量的汉化与鲜卑化,使得民族融合在语言、姓氏等方面极为普遍,这根本不是死扣一两处古籍能说清的,真正关键的是:民族不是种族,民族始终是偏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单纯的生理概念,若以血统迩论,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一个“纯粹”血统的民族来!原因简单:近亲繁殖的民族,后代弱智、白痴多,一个民族越是族内婚、近亲繁殖,其消亡的越快!另一方面,李唐皇室始终坚持自己是汉族血统、华夏正宗,李唐确认老子为“皇宗”之说,尽管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可见李唐皇室对自己汉族血统的高度坚持与强调!针对法琳肆无忌惮的妖言,李世民大怒,指斥其“爬毁朕之祖祢。谤黩朕之先人”,足见李唐皇室对自己源出华夏名门的绝对心理认同, (比较之下,当代有些人喋喋不休的穿凿附会,私自替别人做主,硬把李唐皇室拉入游牧民族阵营,是否有些“越俎代庖”的乏味?)李世民身上确实有鲜卑血统,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民族属性的判断,是以语言、文化、民族心理认同等多个角度来决定的,民族不是种族!另有一些所谓的“论据”,因其太过荒诞乏味,不予辩驳。

这个问题争论的实质,不在于李世民到底是胡是汉,而在于实际的政治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纷争,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知识分子竭力论证李世民为胡人,是为配合日本侵略者正在进行的侵华战争,削弱中国人,尤其是汉族的民族自信心,而当今某些人,竭尽全力鼓吹李世民是胡人云云,无非是想把李世民,甚至李唐皇室、大唐王朝纳入游牧民族的“光荣”之中,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若以血统迩论,隋炀帝杨广也是胡汉混血儿,却没见谁竭力把杨广往自己民族阵营里拉?避之惟恐不及,更别说拉了!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英明君主,功勋卓著的封建政治家,也是一位英姿天纵的军事天才,两唐书以及历代史家对其评价都很高。由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文化不可企及的典范,后世的封建帝王及其臣子也把《贞观政要》当成他们施政的必备教科书;由李世民和大臣李靖讨论兵法的语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被后世列入《武经七书》,成为古代军人必读的军事教材;唐太宗的文学、书法也值得一提,太宗经常亲自拟书诏令,还与文臣一起诗酒唱和,太宗喜书法,尤擅“飞白”(草书的一种)。由唐太宗真正奠定基业的大唐王朝,把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推上颠峰,成为中国历史最华美最壮观的篇章!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秋的巨人,即使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巨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东端最伟大的君主”,丝毫不逊色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东罗马的君士但丁,法兰克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各个民族都想把他拉入自己的阵营,以之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可以理解,但是由此而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穿凿附会、吹毛求疵则是不可取的。

2004 12 3
张少炎 transfer


李氏受姓后世系

五十一世祖 : 重耳公 ( 歆公三子 ), 字景顺, 号虔和 , 别名柏舟。公国亡奔宋 , 官任 " 汝南太守","宏农太守 "。妣刘、辛氏 , 生二子 : 献、熙。

五十二世祖 : 熙公 ( 重耳公次子 ), 字熙明 , 号孟良 , 又名仪。任后魏 " 金门镇 ", 大唐追封为 " 献祖裕皇帝 ",葬于建初陵。妣周、龙、刘、杨、猫氏 , 生一子 : 天赐。

五十三世祖 : 天赐公 ( 熙公之子 ) 字德真 , 又名懿。任拮阳枢密使 , 唐代追封为 " 懿祖光皇帝 " 。妣郑、陈、张皇后 , 生三子 : 起显、起摩、起虎。

五十四世祖 : 虎公 ( 天赐三子 ), 字起虎 , 又名文彬 , 号克权。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左卡射 , 因仕魏有功封为 " 陇西公 ", 以后魏分列 , 西魏开国 , 公握有兵权 , 封为 " 柱国大将军 ", 后封 " 太尉 " 。李家声誉 ," 德高望重飞仕北周定开国功臣 , 唐追封为 " 太祖景帝皇帝 ",妣欧阳、赵 , 生八子 : 延阳、真冈、漳、绘、韦、亮、炳。

五十五世祖 : 炳公 ( 虎公八子 ), 又名光华 , 溢唐公曰仁。袭父爵为 " 唐国公 " 任安州总管 , 柱国大将军 , 唐追封为 " 世祖元皇帝 " 。妣独孤氏、周、 陈、扬氏 , 生六子 : 渊、源、波、涛、海、浪。

五十六世祖 : 渊公 ( 炳公长子 ) 字淑德。高祖 : 生于公元 566 年丙戌岁出生在甘肃省成纪 ( 今天水县 )
.transfer
↑回到頂端↑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29
紅兒 96
謝尚橗 88
圓仔寶寶 59
hui 55
CHC 51
golden621 48
大內高手 42
jcj 39
follow 34
yungshow 30
愛因斯坦 29
無極 28
元利 28
jwjwo 27
最新議題
[日文童謠]阿彌陀佛
by jwjwo
2025-07-05 12:36:17
工作上遭遇上司的刁難,何時才能改善
by tenen
2025-07-05 09:40:15
試占丹娜絲颱風對台灣的影響。
by CHC
2025-07-05 09:16:27
[日文童謠]觀音微微笑
by jwjwo
2025-07-05 08:19:57
還有一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6:08
還有二小時,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大災難
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1:33:37
還有二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0:37:00
今年的申请还有希望吗?
by singasong
2025-07-05 00:33:14
還有三小時,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大災難
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5 00:05:15
還有三小時三十分,日本龍樹諒見到7月5日
大災難會否發生?

by golden621
2025-07-04 23:30:53
誰在線上
0 線上使用者 (), 61 Guests and 32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84 議題
2160801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