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失敗也能造就名人
一個有關“反偶像”的偶像神話
孔慶祥能出名,無非是因為他在扮演一個“愚蠢的外國人”角色。人們喜歡看孔慶祥的表演來取樂,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人們覺得他是樂觀主義的代表、他的誠懇是當前盛行的娛樂偶像文化氛圍中的一股清新風氣,實際上,私底下人們認為孔只不過是又一個被誤導了的外國人,他一直期望能變得跟美國人一樣,但他失敗了。
誰成了偶像?
在電視文化大行其道的現在,成功並非獲得名氣的唯一捷徑,有時,失敗也能造就名人。
“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克斯公司的一檔真人秀電視節目(改編自英國電視節目“流行偶像”),今年1月30日晚上,該節目出現了一位梳“蛋撻頭”、長著齙牙的21歲華人參賽選手──孔慶祥(WILLIAM HUNG,11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現在是美國伯克利大學工程學系三年級的學生)。緊張的他演唱了瑞奇‧馬丁的那首《SHE BANGS》。僵硬的舞姿、帶中國口音的英語,令他還沒唱到一半時,臺下已笑成一片。一名黑人評委用白紙遮住臉部,好讓自己無所顧忌地狂笑,另一位評委、著名電視人西蒙‧科洛維爾打斷了孔慶祥的表演,直白地問道:“你既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你還有什麼好說的?”觀眾們慣常地笑等著孔羞愧地脫逃,卻聽他平靜地說:“我已經盡力了,所以完全沒有遺憾……要知道,我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說完這些,他向評委致謝,背著黃色背包走下了臺,看上去像趕去圖書館的學生。
孔慶祥和評委們完全沒想到,在臺上那兩句冷靜的回答,讓他幾乎成為了時下美國最熱門的偶像之一───節目播出當天,有超過3家網站專門轉播了他的表演,其中一個網站在4天內得到400萬個點擊,熱得以致不得不臨時關閉;有人迅速建起孔的個人網站(www‧Williamhung‧net),訪問量一個星期內超過了700萬次,多位女孩在他的網站上留言,表示要嫁給他;這個節目被傳送到了美國、新加坡、大洋洲、冰島等地區,很多電視臺、電臺不斷重覆播放他當晚的表演;經過處理,他的演唱樣帶混合了Hip-Hop以及電子元素,進入了芝加哥WKSC-FM電臺點唱單的前10名;《洛杉磯時報》、《人物》雜誌及電視娛樂節目《今夜娛樂》紛紛找他做訪問;牙科診所希望能免費為他進行牙齒矯形,牙齒保健商希望能和他商談廣告合約;香港街頭迅速出現了印有孔頭像的T恤衫……關於孔的最新消息是他已經跟福斯音樂網絡以及獨立唱片公司簽了唱片及電視演出合約,CD將於4月6日在全美髮行,新專輯名稱暫定為《真正偶像》,收錄有瑞奇‧馬丁的《SHE BANGS》和《SHAKE YOUR BONBON》、艾爾頓‧約翰的《ROCKETMAN》等歌曲。唱片約價值25000美元,已收,如果暢銷,另收版稅。
獨立唱片公司執行副總裁稱孔慶祥為“新貓王”,以此形容他所引發的風潮以及帶動的效應。“美國偶像”的製作人肯‧沃裏克認為這種現象會經常出現,他對這種反名人效應早就有了心理準備,“祝福他,他將會被接踵而來的演出給淹沒。”
“偶像”本人面對這一切不知所措,除了謙卑之詞外,他表示:“一邊是功成名就,一邊是臭名昭著,我都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了。”事實上,當他自己看到電視上的自己時,第一感覺是“天啊,我居然在電視上”、“製作人把我的缺陷都暴露了出來,站在那裏我像個傻子……”
憑什麼做偶像?
孔慶祥一夜之間變成千萬人的寵兒後,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會面對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資質平平的人可以成為萬人矚目的偶像?這種在很多人看來荒謬的現象在娛樂發展史上並不少見,三不五時,總有一些人和一些事能以毫無理由的方式擊中美國流行文化的神經。
眾多孔慶祥的支持者都激情澎湃地稱讚他坦白誠懇的作風以及面對失敗時鎮定冷靜的態度。“美國偶像”的製作人沃裏克表示:“他很誠實,坦白直接,那樣答覆評委的質疑是對的,這是一種值得表揚的處世哲學,很多人都做不到這點。”說起孔走紅的原因,他個人網頁的製作人陳當表示:“我想這是因為他的事跡激勵了大家。之前他是一個失敗者,而任何人都喜歡看到失敗者出人頭地。”
的確,孔慶祥能成為一種“反偶像”、“反名人”象徵,跟他本身質樸的個性有莫大的關聯,而更多的還是得益於民眾對於偶像公式化的厭倦,從本質上來說是觀眾本身在渴望著一個反常規的偶像出現。
一個傳統偶像應該具備的素質───財富、權力、過人的外表氣質,在孔慶祥身上都無法找到,這樣的人再熟悉不過了,他總是背著一個普通的黃色背包,裏面不過是裝著水、藥片和手機,他喜歡玩電腦遊戲……而他的成功不僅樹立了自信,也幫助了電視機前的普通人建立起隱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自信,發現原來自己跟名人之間的距離並不遠,乃至相信自己也有成為名人的潛質。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補償。相對明顯經過訓練、在銀幕前矯揉造作來博取好感的好萊塢明星,觀眾有時更樂意看到一個跟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來說,“成名之後的一個好處是能認識更多女孩子”。
一片擁護熱潮下面,反對聲音同樣尖銳,不少人提出了一個簡單的疑問:如果一個白人跟孔慶祥一樣表現笨拙,甚至也一樣在面對失敗時表現誠懇,他是否能跟孔一樣成為電視娛樂節目《今夜娛樂》的座上賓?答案幾乎被公認為是“NO”。
反對者將孔慶祥的成功跟時下熱點電影《迷失東京》聯繫起來,認為這兩者都表現了一種近似的家長制的種族主義,這種作風的一種具體表現就是人為地將客觀個體幼齒化(把嘲笑的對象看成是兒童,不放在同一個水準上去評判),認為在《迷失東京》裏面兩個“流落”日本的美國人在異國文化中迷失了自己,而反過來也可以說是電影本身在拿日本文化開玩笑,每當銀幕上的日本人說英語以及大唱卡拉OK時,銀幕前的觀眾便笑成一片。同樣的,孔慶祥能出名,無非是因為他在扮演一個“愚蠢的外國人”角色。人們喜歡看孔慶祥的表演來取樂,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人們覺得他是樂觀主義的代表、他的誠懇是當前盛行的娛樂偶像文化氛圍中的一股清新風氣,實際上,私底下人們認為孔只不過是又一個被誤導了的外國人,他一直期望能變得跟美國人一樣,但他失敗了。
誰塑造偶像?
在把孔慶祥塑造成偶像的過程中,有兩個製造者值得關注。
首先自然是“美國偶像”節目。跟當年的“生存者”一樣,“美國偶像”是時下美國眾多真人秀節目中的一員,跟“生存者”類似的是,“美國偶像”也是在曾經熱播之後遭到人們的惡評。早在孔還沒有參加節目的時候,就有報章雜誌批評該節目:“如果說這個節目播出第一季時,還是一種有罪惡感的娛樂的話,那麼正播出的第二季根本就是一種罪惡”,更歷數這個節目的幾大罪,例如組織不力;搞平均主義,入選的不是R&B就是流行樂;評委的評判方式助長了歌手的壞習性,只有那些通過怪異的唱歌方式來博出位的人才能得到評委的讚賞等等。
儘管如此,孔慶祥能有今天這樣的名氣,非得感謝“美國偶像”,這是他接觸大眾的第一個平臺。對此,節目製作人沃裏克表示,迅速催生出一些小有名氣的人本來就是真人秀節目的本質,“總是能有一些人通過節目很快走紅,雖然原因各異而且有的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這都是真實可行的成名之道。”
另外一個就是同為華人、幫孔慶祥建立了個人網頁的陳當。40歲的陳當是個地產經紀,在節目播出兩天後,他跟妻子一起為孔慶祥建立了個人網頁。製作這個網頁的動機十分顯然,他看中了孔身上隱藏的商機。陳當坦白表示自己的副業是通過eBay網買賣各種各樣的新奇東西,目前他已經利用孔慶祥的笑臉拼貼製作了很多搞笑版的電影海報,例如《魔戒3:國王歸來》以及《蜘蛛俠》海報等,並把這些樣板發給孔慶祥,希望能成為他的經紀人並幫他製作一系列的推銷開發計劃,不過這些遭到了後者的拒絕。
應該說,無論是高速發達的網絡還是不斷衍生的各種真人秀節目,都是受到商業驅動的娛樂產業的一部分。以商業效益為最終目的注定他們的操作方式必然如此,而他們製造出來的偶像最終能否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決定這個偶像存活的時間長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場轟轟烈烈的鬧劇背後笑得最燦爛的始終是與娛樂產業並存的商業規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因果報應絲毫不差,行事正直,就是修行,
慈悲忍辱,也是修心,
種善種惡,命運就在你手中。
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
已經發生的事件一定可以在命盤找到跡象 但在命盤有跡象的事件卻不一定會發生。
若所作業不亡,縱經百千劫,因緣際會時,自作還自受。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無執,緣起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欲知未來果,必看現時因,因果皆相連,萬般皆是業。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