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彼此飽受衝擊,受害的新帝公司反而決定和理律建立更長期的合作關係。
總裁Dr. Eli Harari特別發表聲明:「感謝陳長文律師不眠不休的努力與領導風格,促成協議。」副總裁Charles Van Orden也指出,他們不相信一個害群之馬,得以改變理律過去三十五年建立的穩固信譽。
陳長文則很感慨,經過一個月的周旋協商,雙方放入賠償協議書裡的內容,「不只是自身的利益和彌補損失的數字,還有對社會的責任和彼此的期許...」。
文.刁明芳 攝影.陳之俊
Q:可否談一下,理律事務所一發生劉偉杰事件時,你個人的感受?
A:怎麼說呢?這也許得從理律是怎麼看待自己談起。理律一直想做一個企業的典範,除了盡力本業外,很多同仁包括我自己也從事教職,把作育英才當成一種樂趣;我們也做研究,例如告訴別人企業經營和法律的關係、法律和科技的關係、法律與倫理等等;我們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希望理律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企業……。
我喜歡這個工作,也樂在其中,但突然間,有人告知這件事。好像我本來很舒服的在泡溫泉,突然被一盆沸水澆在頭上一樣。第一秒鐘,我的腦袋是一片空白,反應不過來;第二秒鐘,我覺得那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第三秒鐘,我感到很丟臉;第四秒鐘,我意會到狀況的險惡;第五秒鐘,我開始認真的盤算,要如何面對這個危機。
一瞬間中,我的腦袋跑過很多很複雜的感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百感交集」吧!
Q:接下來你要怎麼處理這個險惡狀況?
A:嗯!怎麼處理?好像只有兩條路,一個是關門,一個是繼續。只是對理律來說,要選哪一條路,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一定要堅持下去。
說起來,關門可能是損失最小的方式,但卻是最鴕鳥的方式。理律成立至今已超過三十五年,就因為一個人,就因為一件事,三十五年盡作煙塵,我們不甘心,也無法接受。
何況我們還有五百多位同事,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生活所寄,也都繫在理律這兩個字的身上,理律對他們負有很深很重的責任。
不因出事,就辜負客戶信賴
還有,我們真的捨不得這辛苦建立的聲譽就這麼放下,客戶對我們的信任、社會對我們的肯定等等,就像我在第一個問題裡回答的,我們很喜歡,也以身為理律的一分子為榮。失去了這個讓我們可以踏實工作、服務社會的舞台,真的很難就這麼捨得。
最後,是我們對新帝公司有責任,也對其他客戶有責任。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新帝公司信任理律,把事情交託到我們的手中,我們不能因為出了事,就辜負新帝的信賴,就讓所有信任理律的客戶失望。
當然,也不是我們一廂情願說,要繼續,就可以繼續的,因為情況真的很危急,我們也會擔憂,那麼龐大的損失,會不會蓋過我們的能力限度,讓我們即使想繼續也無力支撐。還好,後來的發展,還算順利。
Q:事件發生後,理律的客戶反應如何呢?
A:我想,剛開始一定會擔心吧,但這種擔心倒不是對理律的專業不信任,而是多數客戶的擔心和外界一樣,是擔心理律能不能承受財務壓力,能不能存活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很明確的讓客戶對我們的危機處理能力產生信心,相信理律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理律對這件事的處理態度很謹慎,事情一發生,我們就寄出信告訴所有的客戶發生這件事;然後,我們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應變的想法告知新帝和其他的客戶。不到一個月,我們和新帝就達成了協議,明快地使這件事暫告一段落,這快速的反應,可以解除客戶對理律是否承受得住衝擊、繼續經營的疑慮。
或許還是有人會懷疑,類似的事情還會不會再發生?在這裡,我可以明確的說,絕對不會再發生。因為像實際接觸、保管客戶股票或金錢的事情,在經歷這次事情之後,理律確定不會再接受類似的委託,我們會更專注在法律服務的本業上。
Q:和新帝公司的談判算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你認為是什麼因素使你可以做到雙贏?
A:我不敢說這是「雙贏」,只能說是處理得還算圓滿,而最主要因素就是「信譽」。
在我們和新帝的協議中,除了分兩段賠償新帝損失(包括已付的2000萬美元和分期償還的4800萬美元)之外,新帝肯定我們,願意繼續用我們的服務十八年,每年100萬美元的額度。這很不容易,如果不是理律建立了良好信譽,根本不可能達成這部分的協議。
另外,我們長期在社會公益參與上的努力也得到新帝公司的肯定。當新帝公司曉得理律和紅十字會曾有過的公益合作,當我們告訴新帝理律已經執行多筆教育計畫,做公共政策、做教育、做企業管理、科技,這些事我們在台灣做,也在中國大陸做——教書、上課、給獎學金、辦辯論比賽等。我們很高興新帝能夠瞭解理律這個部分的理念,顯然,這和他們的企業文化也能夠契合。
危機處理五關鍵
Q:你處理這次危機的關鍵點有哪些?
A:第一是要認清形勢;第二是要能耐受壓力;第三是要確定自己的能力限度,不做超越能力的承諾;第四是,要掌握時間,要繼續維持住客戶的信心;第五,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有信心。這幾點,看起來我們都有做到。
如果新帝給理律的壓力大到我們不能接受,破局的話,理律就會垮。新帝只要向美國證期會報告:「理律沒有談判誠意」,或者「理律有誠意可是金錢不夠」,其他客戶看到理律無力還錢,就會失去信心,全部的客戶都會走掉,理律就撐不下去。這個形勢,我們必須先認識,也要讓新帝認識,因為,新帝也不希望理律垮掉。所以雙方都要能耐受壓力,不因壓力破局。
而我們也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不做超過能力的承諾。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做了超出能力的承諾,那麼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履行承諾的話,那麼就算承諾了,也沒有意義。
而這點也要讓對方瞭解,認同為什麼有些地方我們很堅持。
最後,必須在很快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時間拖長了,客戶的信心會動搖,這對理律是不利的。而新帝公司也必須對投資人交代,得在最快的時間內談妥解決方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過程中,我們和新帝也發生過一些齟齬,特別是新帝在我們提出賠償計畫後,仍要理律的合夥人負連帶保證責任。
嚴格來講,從新帝的立場來說,這樣的要求無可厚非,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保護。但對理律而言,我們實在不能接受,理律事實上已盡最大的努力在處理善後。這樣的要求,對我們而言是尊嚴的損害,很多條件好談,但理律的尊嚴是無法讓步的,這是我們對自己的堅持、信任與期許。
由於我們對尊嚴的維護相當堅持,雙方一度面臨破局的危險。還好,新帝公司最後能諒解理律的處境,不再堅持要連帶保證。
Q:有人說理律成功在「信任」,敗也在「信任」,這件事發生後,你仍然對人性樂觀嗎?
A:理律扎根三十多年,靠的就是信任,不可以因為這次事件,就放棄我們的核心價值。對人的信念我們不可能放棄。
其實,對這位同事我仍然希望他趕快回頭是岸,不全是為理律,也是為了他自己。我會希望他真正想清楚他要做什麼?
他才不過四十多歲,他還要躲到七十歲,難道他天天不做人嗎?他要20幾億的錢幹嘛?就算自首後得坐幾年牢,至少還可以重新開始。
Q:同事的士氣呢?這次事件後,你對同事有什麼期許?
A:同仁們很團結,也表現出堅強的向心力。
然而,雖然我們和新帝達成了協議,但衝擊仍在,我希望伙伴們不要掉以輕心,不要有就此太平無事的錯覺,我們還是得面對很多的挑戰。無可避免的,理律將會面臨短期與長期的調整,這談起來很複雜。
信任和建立制度是不衝突的
就如前面我所說的,我很確定,不能失去對人的信任,那是理律生存的命脈,但這不表示理律沒有反省能力。
我讀過一些評論,因為我們仍很強調信任,有些朋友會擔心,是不是表示我們不知道反省制度面的瑕疵。基本上,我覺得信任人和建立制度是不衝突的。
其實,我們一直把建立制度這件事放在心上,兩年前,理律開始全面進行知識管理方案,包括財務、資料、檔案、人事、客戶系統等等。
例如其中有一個利益衝突的系統,我們有很多的客戶,今天我代表你、明天我代表他,萬一客戶間有利益衝突,是對立的當事人,這時我們就不應該同時接受兩邊的委託。
有人或許會說,反正有客戶就好,但這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一定要避免。如果理律規模不大,這問題也不大,因為你很容易知道自己接了哪些客戶,他們彼此的利害關係如何,很容易進行判斷。
但我們的規模很大,大有大的好處,比方說比較容易建立共享的資源,有規模經濟,也較能夠透過細密與專業的分工,全方位地照顧到客戶的需求。但相反地,大也有大的盲點,不同部門間的協調連繫會比較費力,這就需要靠制度去補強。像利益衝突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系統或作業流程來控管,對理律就會形成困擾。
反映到這次事件,我們可以仰賴制度,仰賴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來做好內部控管的工作。譬如說包括授權書的格式是什麼?在什麼狀況下可以出什麼樣的授權書?另外,什麼狀況之下,只要涉及有價證券,就應有怎樣的管理制度,否則我不准你建檔等等。雖然這也不能百分之百的防止問題發生,但至少可以降低風險。
只是,話還沒說完,我們的制度還正在精進,就發生這件事,實在是很諷刺的一件事。
回到對同仁的期許上,在信任不變的基礎上,大家必須重新檢視我們已相當程度習慣的作業流程、制度及企業文化。如果,在這次事件後,理律有一些制度變革,大家必須瞭解,我們的出發點並非不信任,而是更信任,信任制度、也信任同事為了保護客戶及理律按照制度所採取的必要措施。
所以,多關心其他同事的工作內容,也接受別人的關心,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更加通明達理。
Q:有人會想:劉偉杰是一天、兩天變壞的嗎?還是理律在對員工專業道德控管的重視不夠呢?
A:有人會說,「這孩子的爸是通緝犯,陳先生你知道嗎?」我不知道。即使我知道,也不會影響我對這孩子的信任,他的父親是他父親,他是他,沒有理由用他父親的行為來評斷他。到今天我還希望他回頭是岸,並不恨他。但是他的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不甘心,更要往將來看
Q:在你最困頓、最累、最苦的時候,是什麼信念支持你?
A:我會想到我們對自己的期許、對律師事務所的期許、對社會的責任。不甘心就因為一個人,把幾十年累積的東西統統化為烏有。
人應該往將來看,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希望所有的華人世界的律師事務所,可以從理律學到經驗。聽起來好像很冠冕堂皇,但我們是真心這麼想的。其實理律的經營哲學很單純,我們向來兢兢業業的做好本分的工作,也很努力的善盡社會責任,希望我們的一些努力,能夠得到社會的肯定,也能夠成為其他事務所切磋的模式。
總之,這次的事件,我們會當成一個學習,雖然代價很大。絕不會因此動搖我們對人對事以及對社會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