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是句俗語,常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
它本來來自木匠術語,“規”指的是圓規,木工幹活會碰到打製圓窗、圓門、圓桌、圓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規”畫圓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謂曲尺,並非彎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橫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製方形門窗桌凳必備的角尺
沒有規和矩,當然無法做成方形或圓形的東西,於是出現了那句俗語。
不過,這俗語已不再是木工專用,而變成了人們泛指任何事情若無一定規則,便會出錯的告誡用語了。
“規”和“矩”合併成一個新詞,“規矩”可解作一定的法則、標準、規範或習慣。“方圓”不再指方形圓形東西,而指特定事物了。
中國有句話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説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規矩和行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辦事的規程和行為準則。無論多麼複雜的事情都可以用簡單的的事例加以説明。
如有些人就不明白,就拿亂佔交通要道的事情來説,就是有人不顧交通要道的劃分,不守規矩,自行其是,亂闖交通要道,不僅阻礙他人出行,還有可能也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沒有交通法則,事情就不會圓滿。
假若生活沒有圓面積,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我們要説的是不是表面的上圓,而是深刻的圓。
生活中若沒有圓,沒有一個規則,一個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我們的生活的會怎樣?社會又怎樣?人與人又怎樣?國與國又怎樣?
也許我們很多人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或是根本沒過這種問題,只是每天按照自己的方式而生活着。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制度國家有着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
但得依靠一個規矩處事,作為行為準則和標準。
有一套制度,有一套規章,有一套做事處事的程序規範。
南懷瑾老師:不肯守規矩,雖聰明而無用
原文:
https://kknews.cc/history/8xp6bz4.html【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離婁之明」,此人非常聰明,聰明絕頂。古代相傳,有人是眼睛厲害的聰明,有人是頭腦特別聰明,離婁是怎麼聰明,這裡沒有詳細地講。歷史上有好多聰明的人,不過聰明的結果是騙了自己一生,也騙了人家一生。孟子說離婁,這是一個聰明的人。
第二個人是中國古代的工程師,可以說是一個科學家,名叫公輸班,魯國人,也比孟子的年代早,比孔子晚。我們中國的泥水匠、木匠,所拜的祖師爺就是公輸班。大家都曉得墨子跟公輸班斗過法,兩人在戰術工程上比過本事。「公輸子之巧」,這個巧就是現在講第一流的科技人士,什麼機械都能夠做,什麼戰鬥的工具都能夠發明,這是第二個人。
第三個人是音樂家師曠,孔子佩服他,孟子也同孔子一樣佩服他。在上古,相傳這個音樂家是非常了不起的,為了學音樂自己把眼睛刺瞎了。為什麼刺瞎呢?《陰符經》上所講的道理,「絕利一源,用師十倍」,這一句話包括很廣泛。譬如一個人假使眼睛瞎了,耳朵的聽覺會比平常人增加到十倍。而有些書上講「絕利一源,用師百倍」,這兩句話後來用於兵法、軍事思想,也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原則可以舉很多的例子來發揮,我們現在不是講《陰符經》,只是說明師曠這個人,他為了音樂成就,自己把眼睛刺瞎,所以耳朵的聽覺特別靈敏。
現在看書上的文字,「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假使一個人有離婁那樣聰明,公輸班一樣的靈巧,如果「不以規矩」,就不成方圓。規矩是兩個東西,規是畫圓的,矩是畫方的。中國古式的規矩,在《天工開物》這本書上有樣子留下來,《古今圖書集成》也有。現在所用的,都是新的科學儀器,舊的規矩是什麼樣子,就要自己去找了。
他說以這兩個人的聰明智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不使用規矩想要造一個東西,他畫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圓也不一定是正圓,不標準;要絕對標準的話,必須依靠儀器,就是規矩這兩個東西。換句話說,一個人特別聰明,只靠聰明而沒有學問,沒有了解傳統的東西,沒有了解世界上已經成就的知識,而想求新的發明,幾乎是不可能的。雖不是絕對,但是非常非常冒險的。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這個音樂家師曠,雖然有這樣的聰明,但音樂也有它的法則,這個法則是六律。如果不根據六律,就不能辨正五音。所以音樂還是有音樂的道理,必須要照六律五音的道理來,才能夠作出好的音樂。
春秋戰國的諸侯個個都很聰明,不聰明怎麼能領導那麼多人,成那麼大的事業?但是歷史上擾亂世界、擾亂人類的,也都是第一流聰明的頭腦。不過,聰明沒有道德的培養,那個聰明就成為危害人們的技巧了。所以當時孟子直接指出這個重點,對春秋戰國這些諸侯,他一概否定了,抹殺了。因為他所見的很多諸侯,如齊宣王、梁惠王,乃至那兩個小國的諸侯滕文公、鄒穆公,都很聰明,幾乎沒有一個笨人,所以這一篇特別提出來聰明的道理。
歷史上有一個大原則,我們再查二十五史,由秦、漢、唐、宋、元、明、清一路下來,亂世的每一個帝王都是絕頂聰明。譬如李後主,大家都很喜歡他的詞,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你說這個人好不好?絕頂聰明。跟李後主一樣聰明的多得很,宋徽宗也是一個,又是大文學家,又是大畫家。歷史上許多奸臣,也都是絕頂聰明的。但聰明沒有經過道德的薰陶、學問的培養,沒有用,這是重點所在。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就是說明不照規矩做的話,雖聰明也沒有用。
我們修道也一樣,大家學佛修道打坐,都在用聰明,絕對不肯守規矩,都拿自己的意思來註解。譬如問打坐的人,什麼叫定?好像沒有思想就是定,每個人都這樣註解,從來沒有查過佛學有沒有這樣的話。佛經上講一句空啊,就亂下注解,都是聰明,所以學理都沒有搞通,沒有用。
我們年輕同學們注意,《孟子》這個話不但講大的方面,也講小的方面,每個人都要注意,對於聰明要小心。我們在座的青年同學們,大家個個都自認聰明,誰肯承認自己是笨蛋啊?但是這個聰明就是大問題。我們常常提到,蘇東坡一生受的打擊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他後悔自己聰明;下面兩句更妙了,「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希望笨兒子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福氣,功名富貴都有。蘇東坡上面兩句蠻好的,下面兩句話他又用聰明了,希望自己的兒子又笨又有福氣,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輩子又有錢又有富貴。天下有那麼便宜的事嗎?他不是又用聰明了嗎?這個聰明就不對了。
實際上蘇東坡這個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學。再仔細一想,蘇東坡這個願望,也都是我們自己的希望,我們個個都想這樣,最好鈔票源源滾進來,車子送來給我坐,你們蓋高樓,分幾層給我就好了。每個人都要這樣,都誤於聰明。所以孟老夫子的話,就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