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first_lady2003/subject3.html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南麻豆,吳淑珍的父親吳崑池先生是當地名醫,吳家更是鎮上的旺族。吳淑珍只有一個哥哥,因此她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從小受到寵愛,四歲開始學芭蕾、古典舞蹈,六歲起學鋼琴,還曾表演過芭蕾舞「天鵝湖」,擔任女主角。
曾文中學初中部(後改制為麻豆國中)畢業後,她考取台北市中山女高,離開家鄉,北上求學。四年後,進入中興大學地政系。
陳水扁總統是她在曾文中學時大一屆的學長,兩人雖彼此知道對方,卻從未交談過。
他在台南一中畢業後,雖順利考上台大商學系,但在大一偶然一次機會中聽了一場台灣民主前輩黃信介的台北市議員競選演說,深受感動,決定重考法律系,隔年果然以第一志願考上台大法律系,與考上興大地政系的阿珍成了同屆,
而在曾文中學旅北同學會的大一迎新活動中,兩人第一次真正見面互動,阿扁也在活動結束前,鼓起勇氣向她要了宿舍地址。
迎新活動結束後不久,阿珍就接到阿扁的第一封信,魚雁往返幾次之後,阿扁終於開始約阿珍出去,不過,學法律的阿扁,既缺乏情趣,又內向、害羞,剛開始時,並非阿珍的理想對象,
幸好,阿扁的認真、努力與執著,逐漸打動了佳人芳心,尤其阿扁雖窮,但有骨氣,這也是讓阿珍欣賞之處。大三那年,阿扁參加律師高考,並以榜首錄取,順利取得律師執照。
大學畢業之後,阿珍先回麻豆在家裡診所幫忙,父母親也開始幫她物色理想對象,但阿珍已心有所屬,因此不論別人介紹的是留美博士或開業醫生,她都不為所動,父女關係因而緊繃起來,因為父親為了女兒幸福,當然希望女婿能有相當經濟能力,當時阿扁雖然已是執業律師,但事業方才開始。
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日,阿扁與阿珍在簡單的儀式與七桌賓客的祝福中,在台北完成婚禮,請帖是兩人分別用手抄寫,證婚人是阿扁的指導教授、現任司法院長翁岳生。原本並不贊成的吳崑池夫婦,也終於出席婚禮。
婚後,阿扁全力投入海商法律事務所的業務,而且逐漸闖出名氣,雖然收入不錯,但因還必須幫父親還債,又必須負擔全家大小的生活,過得並不充裕。
一九七六年八月,長女幸妤出生,一九七九年一月,長子致中也誕生,兩人的小家庭中多了兩個成員,生活更加忙碌。
一九七九年,也發生了一件影響他們一生的事情,那就是十二月十日震驚國內外的高雄美麗島事件。
次年二月,阿扁在律師事務所接到在中國比較法學會的朋友張德銘的電話,希望他擔任黃信介等八名被告的辯護律師之一,他雖然先答應下來,但仍有些疑慮,
畢竟,在戒嚴時代,很多律師對這種叛亂案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回家之後跟太太商量時,阿珍卻毫不考慮地告訴他:「當然要接啊!如果連這個案子都不接,當律師還有什麼用。」與生俱來的正義感,讓根本不認識八名被告的阿珍鼓勵阿扁接下本案。
雖然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美麗島案辯護失利是必然的結果,但挺身為黃信介等人辯護的過程中,卻讓阿扁更了解並認同當時黨外人士爭取自由、民主、人權的理念,他們未竟的理想,一直在他腦中迴盪,也引領他走上政治之路。
一九八一年,陳水扁決定參加台北市議員的選舉,這也是他從政路途中,阿珍唯一同意他參選的一次,結果,他以全市最高票當選。
但在一九八四年的「蓬萊島雜誌」案,阿扁因誹謗罪被判刑一年,他辭去市議員,於次年返鄉參選台南縣長,然而卻在不幸落選之後的謝票行程中,阿珍遭逢政治車禍,造成下肢癱瘓,胸部以下全無知覺,從此必須依賴輪椅代步。
阿珍住院治療了半年,才出院沒有多久,正需照顧之時,一九八六年五月,高等法院對蓬萊島案改判陳水扁等三名被告八個月有期徒刑,六月十日,阿扁入獄服刑,這對任何一個妻子而言,都是莫大的磨難,何況是行動不便、子女仍幼的阿珍。
不過,阿珍並沒被命運擊倒,反而愈挫愈勇,當年年底,就代替原本有意參選增額立委的阿扁,角逐北市立法委員席位。雖然她沒沒無名,且只有短短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
但由於民眾對阿扁的支持轉移給她,阿珍順利當選,並在一九八七年二月一日展開中央民代生涯,二月二十日,阿扁服刑期滿出獄,擔任阿珍的特別助理,夫妻倆人攜手共同為台灣民主打拚。
雖然阿珍原本不喜政治,婚前也從未想到阿扁會走上政治這條路,但在命運的安排下,她畢業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卻竟然是政治工作,在三年立委任期內,問政成績斐然,尤其經由阿扁的協助,揭發了許多弊案,更為許多民眾討回公道。
一九八九年,阿扁參選最後一次增額立委選戰並順利當選,一九九四年阿扁角逐台北市長選舉,也擊敗對手,成為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的首任民選市長。
一九九八年底,雖然阿扁連任市長失利,但不到半年之後,又被民進黨徵召,參加二OOO年總統大選,在經過艱苦選戰後,順利當選,並終結國民黨半世紀以來一黨執政的局面,完成了政權轉移。
而身為第一夫人後,阿珍始終恰如其分地擔任阿扁總統的「分身」,代表出席許多公益、慈善、環保活動,甚至還在二OO一年十一月間,阿珍親赴法國,代表阿扁總統領取歐洲議會所頒的「國際自由獎章」,也成功地現身說法,將台灣奮鬥的紀事,介紹給國際社會。
而二○○二年九月間,阿珍也出訪美國,為期十天的「珍愛民主.親善之旅」,為台灣民主作了最好的見證,也充分體現「在有限環境中開創無限可能」的台灣精神,以及「台灣之子」的精神。
在阿扁從政的過程中,阿珍始終扮演關鍵性的推手角色。俗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位偉大的女人,由貧寒的佃農之子努力奮鬥成為國家元首,
阿扁總統是成功的,而吳淑珍的偉大,則在於她的平凡,她樂觀、開朗、平易近人,並不因為身體的殘障,而怨天尤人,甚至以直率、機智與幽默,造就了特有的群眾魅力。而她與阿扁近三十年的共同奮鬥歷程,也正是台灣這段時期民主改革、開放的重要助力。
阿扁總統曾說,是阿珍無條件的支持與奉獻,才成就他壓不扁的投入改革的勇氣,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風是雨,我們都會一起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