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逛看到這篇新聞,
七十年的觀察,真不簡單。
不知道五星成一直線的週期對人類有甚麼影響?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三日電)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修訂過程中,文言文教學比例引起學界論戰,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今天以親身經歷的故事說明他支持學生應多學習文言文,以及維持學生看得懂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性。
劉兆玄說,有一年他到大陸旅遊(新聞、網站、商品),順便到湖南馬王堆漢古墓博物館參觀,由於墓中充滿沼氣 (就是甲烷,這是還原性的氣,不是氧氣),因此完好保存了很有名的金縷衣與泡在特別藥水中、肉身仍軟不僵硬、所有器官仍完好、胃中還留有西瓜子的諸侯太太,最難得是寫字在絲絹上的帛書保留數量比大陸出土的全部都多。
其中有一篇五千字到七千字的長篇「五星贊」,說明當時天文家花七十年觀察五顆行星位置移動的慣性,並據以計算五顆行星每隔多久會出現在同一直線上,假定計算出來形成一直線的週期是四百三十七。而美國某一現代天文博物館計算的結果是四百三十七點四年。
劉兆玄指出,那篇「五星贊」是篆書變隸書的字體,中國大陸人看不懂,他在看時,有美國退休的歷史系教授用英文問他「你在讀嗎?」他答說是後,美國教授驚喜的說見證兩千年前的活的古文明,但也問「那中國人兩千年來做了什麼事?劉兆玄則只能回答說「這是好問題」。
導遊則說「你們台灣來的人好棒,看得懂文言文」,因為大陸人學的是簡體字,且不讀文言文。
劉兆玄說,在台灣學習中文的人有能力讀這些文言文,是從小培養,所以閱讀不困難,即使不是中文古文專家,但可讀懂資治通鑑且與古人如司馬光溝通,這樣治古鑑今,多麼的棒,何必等人翻譯,所以,維持起碼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有必要的,要維持比較容易,如果丟掉了,要檢回來就很難。
透過這一個故事,劉兆玄答覆媒體記者詢問高中國文課程文言文教學引起爭議的問題,並說,打散對文言文的學習,從小學學到高中,學習壓力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