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桐城张家可了不得,明清时期先后有20几个兴帮济事之才在皇帝身边转悠呢,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张英张廷玉父子才华横溢、处事严谨,先后位跻宰相之列,军国大政多出其手,为清初固国安邦,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实现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得三朝皇帝的器重和同朝官员的敬佩,据说当时桐城张姚(张家世婚亲戚)两姓在朝廷的大小官员都过了半!天下还有谁家比他牛啊?只是人家可没用裙带关系鸡犬升天什么的手段,张氏子孙如此显赫名声,一方面得益于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感染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教诲,刻苦攻读经科举取士才进入仕途的~~~~
。。我们首先去了张廷玉的墓地。 墓地在城外几十公里外的青山之中,并不豪华排场,但墓前两行站立的文官武将 、站或跪的各类动物石刻,其规格数目都是宰相的待遇,所以也威严气派,周围的地势更是非同一般,据说他归隐后去世前走遍了桐城周围的山山水水,自己选的墓址,用风水先生的眼光看,那真是举国难寻的一块宝地,什么龙脉龙椅龙背龙扶手啦我具体也难以描述,只有你身临其景,加上懂行的朋友指点其中奥妙,你就会惊叹此地的非凡了~~~
。。下山回到城中去看了那条著名的六尺巷。
。。据说当时张家和吴家比邻而居,中间以三尺宽的巷道相隔,后来吴家翻修房屋,把院墙外移三尺占了巷道,张家人很不服气,一封十万火急的书信发往京城,不久宰相老爷的回信来了,打开一看四行字:
。。。。一封家书只为墙,
。。。。让它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于是掀了自家屋顶,把宅墙后退了三尺,于是又有了三尺宽的巷道。这倒让吴家人惭愧万分了,也把自己刚建好的房拆了,把宅墙也后退了三尺重新砌墙,于是原来的三尺巷成了六尺巷,也留下了一段令后人传颂至今的佳话。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初的巷和墙了,前两年政府搞城市改建,张家的古宅被拆了,原始的巷道和墙也拆了,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又在离原址不远处重新砌了50多米长相隔6尺的两段墙在那儿立着,不伦不类的。唉!深深的悲哀和叹息~~~~~~
。。桐城还有一样特产令我惊讶——一种名字叫“桐城小花”的茶叶!去朋友家,他特意上街买了当年的明前茶招待我们,同行懂茶的朋友一品:“恩?怎么绿茶隐隐有股兰花的幽香?”原来,桐城周围的茶山上长有许多野生的兰草,由于山上终日云遮雾罩气候湿润,即使花开了香味也久久不能散去,倒让近水楼台的茶树吸取了精华,制出茶来也有了兰花的香味了~~~~
。。小小桐城,宁静青幽,人杰地灵,让我难忘~~~~~~~~
------
transfer
王文成公之父海日先生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致政时,值文成公平宸濠。先生自题书室一联云:“看儿曹整顿一作旋转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如此福分,如此襟期,自当只千古而无对。我朝桐城张文端公及见子文和公晋揆席,自题门联云:“绿水青山,任一作让老夫消磨一作逍遥岁月;紫袍金带,一作紫宸黄阁看吾儿燮理阴阳。”正袭海日语。按:海日语又似从谢太傅对客语中化来,特不如其蕴藉,而张语则风味又减矣。
无锡嵇文敏公曾筠及文恭公,父子相继为宰相。门联云:“主圣臣贤,两朝宏硕辅;父先子后,一气转洪钧。”桐城张文端文和,亦父子宰相。门联云:“二世三公,太平宰相;一堂五代,富贵神仙。”按:我朝韦平济美者,满洲人为多,惟尹文恪公尹泰、尹文端公尹继善、庆文恪公庆桂三世蝉联为最盛。汉人则山左刘文正公统勋、文清公墉及嵇氏、张氏皆以父子相继,此外无闻焉。记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载其家自文献辉、文简袤科名接武,尝筑圃西湖,度宗幸其堂,御笔题楹间一联云:“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朝绅荣之。知盛事亦自古所仅见矣。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