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媽祖自十七世紀隨著閩南移民渡海來臺後,即受到民間普遍的崇奉,成為臺灣人民主要的信仰核心。每年農曆三月上旬的媽祖誕辰,全臺各地更是掀起一股媽 祖熱的浪潮,也難怪民間流傳著「三月瘋媽祖」這句話。然而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進香遶境活動,便首推大甲媽祖的進香遶境活動,八天七夜的宗教之旅,早成為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的熱門題材,同時它亦被公認為全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俗稱三月瘋媽祖的遶境活動,規模最大的
要屬大甲鎮瀾宮。
歷史沿革
首先,說到「大甲」這個地名,大甲鎮位於臺中縣的西海岸平原,大安溪將大甲分為溪南、溪北。大甲南邊,隔著大甲溪與清水鎮相臨。大甲鎮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聚居處,大甲即其音譯名。大甲出產三角藺草,編織成大甲蓆帽,在日治時代早已馳名全省。
再來介紹與大甲媽祖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鎮瀾宮」。根據文獻記載,鎮瀾宮前身為「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時期。鎮瀾宮中,開基建廟最早供奉的媽祖為「開基湄洲媽祖」,來自福建省湄洲莆田一帶,也就是民間一般所稱「大甲媽」。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相傳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究其原始,眾說紛紜,一度還引發北港朝天宮和大甲鎮瀾宮雙方的論戰。
據說,數十年前,大安港和福建泉州是貨物交換的據點,船員對海神媽祖依賴很深,都會在船頭供奉媽祖神像。每隔一段時間,會由大安鄉中罕見石頭城牆拱門出去渡海至祖廟湄洲刈香,來增添神像的靈氣。
中部海線鐵路通車之後,日本政府廢港,基隆港取代了大安港。至於由湄洲進香改到北港進香的轉變,是由經濟買賣所促成,加上久而久之廟宇基於香油錢的需要,也加入進香的行列,遂成為目前的盛況。
發展現況
每年農曆三月,是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皆以徒步的方式跟隨大甲媽祖前往新港奉天宮進香。從大甲到新港,來回所走的路程為二百七十九公里,經過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等四縣,沿途經過大甲鎮、清水鎮、沙鹿鎮、大肚鄉、彰化市、員林鎮、永靖鄉、田尾鄉、溪州鄉、西螺鎮、虎尾鎮、土庫鎮、元長鄉、新港鄉……等十九個鄉鎮市,待舉行過盛大慶典後,再沿原路回大甲,共八天七夜的時間。
這項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一直深受各界重視,無論是宗教界、學術界、教育界,甚至黑白兩道均不敢輕忽,而臺中縣政府更於民國八十八年與大甲鎮瀾宮聯合舉辦「九九年臺中縣媽祖文化觀光節系列活動」,希望透過宗教活動與觀光資源的結合,將進香活動提升至全國,甚至是國際性之文化觀光節慶。
傳統禮俗與陣頭
大甲媽祖到新港奉天宮遶境活動,在每年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展開序幕,從「擲杯」儀式(由寺廟董事長主持)到「允杯」,來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和時辰,然後進行「搶香」活動,即決定「頭香」、「二香」、「三香」順序,一般善男信女團體,都喜歡搶「頭香」。媽祖正式出巡前,分放三次紙炮(即起馬炮、二號炮、三號炮),鳴放完,即準時出廟。祈安遶境有各式陣頭行列、諸神轎、旗鼓隊,還有神明會及各種社團所辦的龍燈、獅陣、文管、藝閣、彩旗等,早年參加遶境陣頭,還有「十二婆姐」、「踩高蹺」……等等,比較特別的尚有「八家將」及「乩童」。
祈安遶境有各式頭陣,
總會給鄉鎮來許多熱鬧
進香七部曲
1.起駕
在大甲媽祖起駕前,安置在內殿的媽祖神轎必須先舉行誦經淨轎儀式並依循古禮,將兩尊進香媽祖、千里眼、順風耳、武營旗、令旗及董監事們的進香旗等,先後請入轎內,陣頭及隊伍排列等候啟程。時間一到,鎮瀾宮傳出起駕的聲音,大轎班將媽祖神轎緩緩抬起步出廟門。
2.坐殿
抵達朝天宮前,進香隊伍護衛媽祖神轎入廟,當媽祖神轎在廟前踏「大小禮」後快速衝入廟內,朝天宮大門立即緊閉。大轎班人員打開轎門,將兩尊用令旗遮掩的進香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五營旗、大印等一一由一字排開的工作人員,手接手傳遞,經過天公爐到達內殿的神龕內供奉,完成坐殿儀式。
3.祝壽
大甲媽祖抵達北港的隔天早上,須舉行一個重要的祝壽大典。大甲媽祖進香團的香客,此時會在祝壽儀式上大會合。
4.交香
祝壽典禮結束當晚十二時舉行交香儀式。由法師依古禮進行,奉天宮的香爐連續引三次香火進入鎮瀾宮的小火爐內,挑香擔的人員再將裝香火的小火爐,放回香擔的小木箱內,由法師貼上封條,完成儀式。
5.插香
在媽祖回鑾途中,搶香的團體或個人在指定地點迎接媽祖時有優先權上香參拜。媽祖神轎內備有小香爐,任何人不得在小香爐內插香,只有搶香者可依頭、二、三香順序插香膜拜並祈願。
6.回鑾遶境
紙砲鳴畢,眾鬼迴避_
王士政攝
大甲媽祖北港進香八天行程,最後一天返抵大甲展開遶境。媽
祖神轎入廟安置在啟程時內殿同樣位置,但方向相反,轎門向
內。將媽祖神像等迎過神龕的供桌,接入神龕內,神龕並遮上
黃布,結束當天活動。
7.添火
媽祖回鑾後,廟內人員必須將交香回來的香火,添入鎮瀾宮
各香爐中,即是添火儀式,進行此儀式時,廟門深鎖,禁止閒
雜人等進入廟內。由訟經團主持人用長杓將香火添入宮內的各
香爐中。
「朝聖」與「進香」的差異
「朝聖」是指離家走一段路到達某個神聖地方的拜訪。人類幾個主要宗教中常見的現象,尤其在西方國家,許多教徒甚至跨越國界、洲界,長途跋涉的去朝聖。在朝聖的過程中含有幾項主要的特徵﹕贖罪或還願,不論何者,朝聖者終究是要離開舒適的家居,暫時放棄正常生活的眷顧及工作上的利益,甚至在路途中需謹守某界誡律或齋戒,以期在非常的狀況下及受苦受難的過程中得到贖罪或還願的目的。
「進香」本身含兩層意義,一是對神明香火的乞求,稱為「刈香」﹔另一是神與神之間香火之乞求,又可分為兩類﹕一為對它分靈而來祭祀的神廟,每年或若干年回去謁祖一次,另一為對先於己而立或特別有權威之廟,每年或若干年回去訪問一次,稱為「刈火」。 我國的進香活動和其他宗教的朝聖行為不同之處在於,其他的宗教不注重「香火」的淵源,但在任何中國式的祭祀神靈或神與神接觸的場合,頭一動作必定是點香,其意義是與神靈溝通,藉點的煙嬝嬝而上,象徵與神祇的溝通。
轉貼自
南e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