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申論
PS:第一次申論內容(不見哩!或許!被砍了!)
也許!是個人個操作問題!
佛學理論確實有相關的爭論
佛學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是沒有女人身的
但是!這不是抹滅女性尊嚴
這是 阿彌陀佛大願 其中的一願
以風水學論之!
佛堂後方勿設房間(這是對佛堂的尊敬)
PS:這點絕不可與女性有所關聯!
如果您讀解以下經文後
相信!您有超脫的理念
PS:若將捲軸帶過
(您) 將無法了解(阿彌陀佛)大願之意!
(您) 需一字不漏(解讀 阿彌陀經)
祝福您 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
佛說阿彌陀經易解
菩薩戒弟子韓 居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易解序
釋淨空
余昔講習華嚴法華楞嚴圓覺諸大乘經論三十餘年,始澈悟淨土法門為一切諸佛,度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圓成佛道之不二法門。深體大小二本,原是一切諸佛如來徹底悲智,究暢無極,稱性暢懷所宣演之無上至真第一經也。若準究竟方便求之,則唯獨佛說阿彌陀經耳。古人所謂中本小本華嚴者,誠有據也。是經也,言簡義周,即是華嚴,即是大藏之精要也,謂之諸佛如來心要,不為過也。人人能持,個個能修,簡易、穩當、直捷、圓頓。七日成功,片言即證;十方諸佛異口同讚,以其易修難信也。信則即身往生,不退成佛。其功德利益,即使諸佛,亦無能稱說,誠不可思議也。於是深會蓮池蕅益諸祖真境,死盡偷心,老實念佛,一心專修專弘矣。余雖依疏演要解為之廣讚,仍須歲月始得竟經,終未能以少時令初學即入此無比之佳境為憾耳。佛子韓 ,從學二十餘年,深得經旨祖意,有感於斯,發心述為易解,專接初學,可謂同佛悲心矣!覽之,文詞簡潔,述解嚴正。既甚便於初機,誠有益於贊化;令讀者由淺入深,由近悟遠,由是而入諸祖大疏進而明悟諸法實相。其於淨宗無上法門,自能生信,由信而願,使人心、願、解、行,一一如佛無異,求願往生必矣!佛子之上報四恩,下濟三苦,當如是耳。香江善友文忠袁居士,發心印送,是欲舉世人人皆知修淨業,心淨則國土淨矣。大經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丘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是人果能於佛誠諦之言,深信切願,一心持名,自然身心清淨,現前必獲消災難、長善根、增定慧、滅罪業、延福壽、轉劫運之殊勝大利。功德回向普施法界有情,來日決定得生淨土。吾知其人,必也蓮邦勝友,助佛行化者也;其為利益,莫能名焉。
庚午中秋釋淨空敘於香江中華佛教圖書館
佛說阿彌陀經
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周朝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出生。十九歲出家,三十歲得道成佛後,在各處說法。勸化世人。七十九歲入涅槃。涅槃是梵語,就是現在的印度話,是不生不滅,就是佛所証的真如實相。
佛為要教化眾生,示現出世的形相,教化的事情完畢,佛即入涅槃。
佛有三身;第一叫做法身。是一切法平等的真實性,就是萬有的本體。第二、叫做報身。是所修的功德,現出極莊嚴的身體形相。第三、叫做應身。是因為根機緣分的感應,變化出的身體形相。雖然說佛有三身,實在只是一尊佛。所說的一尊佛,是以法身報身說的。講到應身;是說一尊佛可以變化出無窮無盡的佛。譬如天上的月亮,映在水裡,不論是江、是河、是海,都有一個月的影子。這許多影子,究竟是許多的月亮呢?還是只有一個月亮呢?佛的應身,就是從法身上顯現出來的。法身譬如月亮,應身好比月亮的影子,應身雖然多,法身只有一個,就如同一個月亮,可以顯現在各處水裡的道理是一樣的。月亮碰到水,就能夠顯出月亮的影子;佛碰到有根機緣分的眾生,就現出應身來。等到眾生度完,佛就現入涅槃的相。譬如水乾的地方,看不見月亮的影子,有水的地方,仍舊能看見。由此可以曉得入涅槃,並不是佛役有啦。
佛有三種身體,就有三種名號。現在所說的釋迦牟尼佛,是梵語。釋迦兩個字。就是中國文的『能仁』兩個字。牟尼兩個字,就是中國文的『寂默』兩個字,是他應身佛的名號。法身佛的名號,梵語叫做毗盧遮那,中國文叫遍一切處,沒有不周遍的意思。報身佛的名號,梵語叫做盧舍那,中國文叫光明遍照。
寺院裡大雄寶殿上,塑的一尊很大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各種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各種經的一種。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佛。發心修行時,也是一個國王,父親叫月上轉輪聖王,母親叫殊勝妙顏夫人。當時;國裡出了一尊佛,佛號世自在王佛。他聽了佛法,了解佛法的好處,世人苦惱太多,所以就拋棄王位出家修行,法名法藏。並且立了重誓,修成了佛,要現出一個清淨的世界,讓眾生都投生到那裡去,享受種種的快樂,就是這部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阿彌陀佛經過很多劫數,修福修慧修行成就的。他在修行時,發了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中,第十八大願說;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誠心相信,並且願意生到我國去;只要念我的名號,就一定可以去的;若念我名號,不能得生我國,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大願,才成佛的。這一部經裡所說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以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所以本經叫做阿彌陀經。本來西方極樂世界,有說不盡講不完的好處,而且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慈悲哀憐我們這些苦惱的眾生,所以特地說這一部阿彌陀經,把最簡便的方法告訴我們,教我們依這種方法去修,決定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四個字上邊加佛說兩個字,是要我們曉得,這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佛決不說假話的,我們不可以有一點點疑惑心,一定要切切實實的相信。佛說阿彌陀經是這一部經的經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阿彌陀經,本來是西域的梵文,在從前南北朝的時候,秦國有一位精通各種經典的大法師,名字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
我們中國,在南北朝的時候,分了很多國家,都是各佔一方自己稱皇帝的。當時,前後有兩個秦國,一個秦國的皇帝,姓苻名叫堅,所以稱做苻秦,也稱前秦,後來被姚萇篡奪,仍叫秦國,所以稱他做姚秦,也稱後秦,這位法師是姚秦時候的人,所以稱他姚秦三藏法師。三藏是指經、律、論三種,藏字是包藏的意思。因為經、律、論三種,都包藏著許多道理,所以叫三藏。經,是佛說的各種經;律,是講應該守的各種戒律,譬如我們在家人的法律一樣的;論,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的。經藏裡,講的是戒、定、慧的道理。不過講定的地方最多。律藏,是專門講一種戒律的道理。論藏,是專門講一種慧的道理,這位法師,是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所以稱他三藏法師。
法師,是精通佛法的人,能夠用佛法來教導世人的。鳩摩羅什四個字,是法師的名字,譯字,是翻譯的意思,中國所有的佛經,本來都是從印度請來的,都是印度的梵文。各種佛經,都是許多很高明的大法師,把梵文翻譯成中國文字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出來的。法師是印度中天竺國人,坐在蔥嶺東邊的龜茲國,他的父親,名字叫鳩摩羅琰,做過宰相的,他七歲的時候,就明白佛法的道理,後來就專心用功,精通佛法。苻堅聽到他的聲名,就派大將呂光去攻打龜茲國,接法師來;呂光接到了法師,回到涼州,姚萇已經奪了皇位,所以就在涼州住了幾年,後來姚萇的兒子姚興,做了皇帝,才把法師迎接來秦國,就拜他做國師,大師所翻譯的佛經,總共有三百九十多卷,在他要死的前幾天,對許多人說道,我所翻譯的佛經,若是沒有翻譯錯,我死後,燒我的身體,我的舌頭不會焦爛。大師死後,就照佛教的規矩,把他的身體火化。獨有一條舌頭,還是完好的。可見得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決定沒有錯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但是佛說過以後並沒有記錄,後來佛的堂弟叫阿難及佛的弟子們,恐怕日期長久,大家記不得,所以把佛所講過的佛法都編集起來,如是我聞的如是兩個字,是總指這一部經,是阿難自己親耳所聞,佛將入涅槃時,阿難問佛:『將來編集佛經,開頭第一句怎樣說法?』佛回答阿難說:『佛經第一句,要用如是我聞四個字,才可以証明這部經是阿難你自己親耳聽佛說的』,因為佛的吩咐,所以阿難編集的佛經,開頭第一句,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一時是有這麼一個時候的意思。因為時間各處不同,所以不能夠說定某年某月。譬如我們現在用的陽曆正月初一日,在陰曆還是十二月,有的時候,或是還在十一月,又像夏朝的十一月,到周朝就算是正月,又像忉利天的一晝一夜,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已經是一百年。夜摩天的一晝一夜,在人世間,已經是二百年。所以佛經上講到佛說法的時候,都是說一個時,不能說定是在什麼年份月份。舍衛國是一個國名,就是現在的印度。祗樹給孤獨園,是舍衛國裡的一個花園,舍衛國有一個有財、有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名叫須達多。他時常周濟窮苦的人,所以都稱呼他給孤獨長者,當時,舍衛國的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祇陀,他有一個花園叫逝多園,園裡樹木很多,給孤獨長者,想向祇陀太子買這個花園造些房屋,請佛來說法,太子假意不肯,說要把金子鋪滿了花園的地,才肯賣,給孤獨長者聽了,就拿出自己家裡所有的金子,鋪在花園的地上,太子看他誠心,就把這個花園送給了他,後來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做了這個花園的名字,所以叫做祇樹給孤獨園。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明佛講經的地方。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字是同的意思。比丘是梵語,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叫比丘;出家的女人,受了具足戒叫比丘尼,具足戒的具足兩個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規矩,禁止做惡事的方法,戒有好幾種,有多有少,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受過戒就不可以再犯,出家的男眾具足戒,總共有二百五十條,出家的女眾具足戒,共有五百條,受了五百條具足戒的女眾,叫作比丘尼,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婦女們也都變做男身,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中,有一願說道,我若是成佛,生到我國土裡的女人,仍舊是女身的,我就不願成佛,阿彌陀佛發過這樣的大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男身,沒有女身的。因為只有男,沒有女,所以只有比丘沒有比丘尼的,在這部經裡所說的大比丘僧,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衛國聽佛說法的,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僧字,是眾人和合的意思,因為出家,都是許多人和合在一處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做僧。比丘上邊,加一個大字,可見得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並不是初出家,能夠比得上的,俱字,是在一處的意思,這些大比丘僧,同佛常常在一處的,總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上邊所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羅漢,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認識他們的。
修行修到樣樣完全,樣樣圓滿,就成佛,修六度萬行,就是菩薩,修十二因緣的,就是緣覺,又叫辟支佛;修四諦的,就是聲聞;修上品十善業的,生在天道,做天上的人;修中品十善業的,生在人道;修下品十善業的,生在阿修羅道,阿修羅,是鬼神的另外一種,他前生也很肯修福,但是有妒忌旁人的心,容易發火,所以就落在阿修羅道;犯下品十惡業的,生在畜生道;犯中品十惡業的,生在餓鬼道,犯上品十惡業的,生在地獄道。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有三種。一種叫法施,就是拿佛法來勸化人。一種叫財施,就是拿錢財物品周濟窮苦的人。一種叫無畏布施,給人精神上的安慰,使他不生恐懼。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旁人的欺,也不爭鬧。第四是精進。就是對各種善事,肯發心去做,各種惡事,肯發心禁止。第五是禪定。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實相的道理上,使心不散逸,不生雜亂的念頭。第六是智慧。就是能分別真正的道理,破除迷惑。萬行,是修一切法門的功德。菩薩專門這樣的修,功行圓滿,就能成佛。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又叫做煩惱的根本。第二是行,就是沒有停歇,常常會起心動念。第三是識。識,是業識。就是妄想分別的心。人道中投胎,也是業力感動識而成的身體。第四是名色。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胎兒六根完全生長成功,而出胞胎。第六是觸,就是初生出來,開始接觸外界。對各種東西,各種事情,還不會分別好、壞、苦、樂。第七是受,就是六七歲的時候,對各種東西,各種事情,漸漸的會分別好壞就覺得有時受著樂,有時受著苦。第八是愛,就是年紀到十幾歲的時候,會生出種種的貪愛心。第九是取,就是成人的時候,種種的愛心、貪心更加厲害,想到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手。第十是有,有字就是業字的意思。因為有了要的心,就會生出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種種業,有業就會有將來的結果報應。第十一是生,就是照了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將來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並且還不知道生到什麼地方去。第十二是老死。既然有生的苦,就一定有老和死苦。無明實在是一個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無明的根,自然會生出『行』,一直生出到十二種因緣。人死了,死的是軀殼,他的靈性仍舊存在,無明也沒有破去,所以,還會投生做人。因緣的因字,是種子的意思。緣字,是幫助成功的意思。譬如種稻,一粒穀,是因;土地、雨水、同了種田人的做工,是緣。不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因、有緣,才會成功。一個人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逃不了生死的苦,就是因為這十二因緣的緣故。緣覺菩薩曉得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這十二種因緣上邊用功,証得了不生不死的果位,稱他們做獨覺。也稱辟支佛,是小乘的佛果位。四諦,第一是苦諦。諦,是真實的道理,沒有絲毫的差錯,苦諦就是苦報的道理。第二是集諦。集字,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貪、瞋、痴等種種的煩惱,以及種種的惡業聚集在一起。第三是滅諦。就是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第四是道諦。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因為有第二種集諦的煩惱惡業,就有第一種的苦報。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聲聞就在這四種道理上用功夫,証得了不生不死的果位,但是聲聞的果位有四種,叫做四果。果,就是果位的意思。初果,叫須陀洹。這個名字,是梵語。翻譯中國文,叫做入流,也叫做預流。意思就是開始明白真正的道理,可以進入聖人的地位。功夫再深一些的叫做二果斯陀含,中國話叫做一來。意思是人死了,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世界上來。做一世的人,就能夠斷盡生死的苦惱,不再受生死。功夫更加深一些的,第三種果位,叫阿那含,翻譯中國文,叫做不來。意思是說人死後,生到色界天上去。有的就在這一層天上,證得第四種果位,就是了生死的阿羅漢。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層天,一層一層的升上去,受幾次的生死,才証得了生死的果位。還有的要從色界天一直生到無色界天上去,才了生死的。總歸要在天上修,修到煩惱斷淨,不再受生死的苦。這四種果,總名叫聲聞。羅漢是聲聞裡果位最高的,緣覺同聲聞,只求自度,不肯發心度人。不像菩薩,一邊自己修.一邊度眾生,所以聲聞、緣覺叫做小乘,菩薩才是大乘。但是聲聞、緣覺雖然証得了阿羅漢、辟支佛的地位,他們又回轉小乘的心,歸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發大願心學做菩薩,情願再到世界上來,度脫一切苦惱的眾生,作大菩薩。不過有的就在這一世發大心的,有的要過許多劫才發大心的。乘、就是車乘。大乘譬如大車,可以多裝東西的,小乘譬如小車,不能夠多裝東西的。這是譬喻菩薩的心量大,能夠度一切眾生。聲聞、緣覺的心量小,不能夠多度眾生,度脫的眾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修行的功德圓滿,就成佛。聲聞、緣覺雖然不再到世界上來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如果不發大願心,修菩薩的道,就永遠是聲聞、緣覺,不但是不能成佛,而且也不會成菩薩。所以一個人修行,總要發度人的大願心,不可以只顧自己。
十善、是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身三業,第一是殺業。就是不殺生。第二是盜業。不要說搶和偷,只要沒有告訴人家,而拿人家的東西,就算是盜。第三是淫業。除了正常的夫妻關係以外,包括娼妓,都是淫。口四業、第一是妄言。就是說假話。第二是兩舌。就是搬是非。第三是惡口。就是咒罵人。第四是綺語。就是說輕薄話。意三業、第一是貪。就是貪心不足。第二是瞋。就是動火發恨。第三是痴。就是心裡的念頭不合正當的道理,並且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人死後,他的靈性仍舊不滅的道理。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合併起來成十業,犯了就是十惡業,戒了就是十善業。五戒同十善,差不多的。第一是戒殺,第二是戒盜,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語,妄語一種就包括兩舌、惡口、綺語三種,第五是戒飲酒。因為酒最容易迷人的心,一個人喝醉了酒,就會做出種種不規矩的事情,所以要戒。五戒是得人身最基本的條件。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做六道,若是一個人不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在這六道裡頭出出進進。善的就墮到天道、人道、阿修羅的三善道中,惡的就墮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裡去,也叫做三惡道。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長字、是說道行高。老字、是說出家的年數多。長老兩個字、不獨是稱舍利弗一位。從舍利弗,至阿冕樓馱,總共十六位,道行高,而且出家的年數多的,所以都稱他們做長老。但是道行高,出家的年數多,兩種裡面只要有一種,也就可以稱長老的。舍利弗,就是舍利子。在佛的許多弟子裡面,他的智慧最高的,所以稱他智慧第一。目犍連,就是目連,神通最大,所以稱他神通第一。摩訶迦葉,專門苦修的,佛哀憐他年紀老,勸他休息。他仍舊苦修,所以稱他頭陀第一。摩訶迦旃延,講起道理來,能夠使得大家相信他、佩服他,所以稱他論議第一。摩訶俱絺羅,口才最好,隨便問他什麼,都能對答如流,所以稱他答問第一。離婆多,他的心很正的,沒有一點顛倒的妄想,所以稱他無倒亂第一。周利槃陀伽,他的根機很鈍,佛教了他兩句偈,他就一心一意的讀,後來竟然明白一切的佛法,所以稱他義持第一。難陀,是佛的同胞弟,最講究禮節,並且相貌也好,所以稱他儀容第一。阿難陀,是佛的堂弟,就是編集這部阿彌陀經的人,他做佛的侍者,做了二十五年,佛每次說法,他總是聽到的,並且佛從前所說的法,他沒有聽著的,佛也重新為他說過一遍。他所聽的佛法,就比大眾,格外的多。所以稱他多聞第一。羅侯羅、是佛的太子,他的功行,秘密得很,只有佛知道,所以稱他密行第一。憍梵波提,因為他過去世嘲笑了出家人,所以經過許多劫數的時代,墮落在畜生道裡頭做牛,後來報應滿了以後,投胎做人,吃起東西來,還像牛倒嚼的樣子。佛恐怕旁人看見要嘲笑他,就造成輕慢聖人的罪,所以教他長久在天上,受天人的供養,所以稱他受天供養第一。賓頭盧頗羅墮,佛吩咐他長久住在世界上,受這末法時代的供養,所以稱他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是佛常常差他出去教化人的,所以稱他教化第一。摩訶劫賓那,他懂得天文,所以稱他知星宿第一。薄拘羅,因為他從前周濟過一個有病的出家人,並且還能夠守不殺生的戒。有了這兩種功德,就世世做人,都得長壽,所以稱他壽命第一。阿冕樓馱,也是佛的堂弟,因為眼瞎了,佛教他修一種定心的法門,就得到了天眼通,比旁人的天眼更加特別,所以稱他天眼第一。照這部經裡頭說,同佛在一塊兒的羅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不能一一介紹,所以只把這道行最高,出家年數最多,並且各有一種特別成就的十六位,提出來做個榜樣的。
如是等諸大弟子。
諸字,是許多的意思。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佛的弟子,並且已經証得羅漢果位的,所以稱他們做大弟子。這一句,是說這許多的大比丘,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
並諸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是梵語,完全稱呼,應該是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眾生的意思。摩訶、是大的意思。就是能夠用佛法來化導眾生,使得眾生能夠明白真實的道理,要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菩薩摩訶薩五個字合併起來說,就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一句是說不獨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羅漢,並且還有許多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這是四位大菩薩的名字。文殊師利法王子,就是文殊菩薩。在許多菩薩裡面,智慧最高,所以把他的名字,排在各位大菩薩裡的第一位;把舍利弗排在許多羅漢裡面的第一位,是一樣的意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現在各處寺院裡,山門口的一尊笑口常開的菩薩,就是他的形像。這一尊像是(宋)唐朝時候,一位布袋和尚的像,因為這位和尚是彌勒菩薩現出來的化身,塑這樣的像,是要大家曉得菩薩常常在世界上顯現的道理,若是講到彌勒菩薩的本像,就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一樣的。從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將來第一個成佛的,就是現在經上說的這位阿逸多菩薩,將來就稱做彌勒佛,他的心最慈悲。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因為他不曉得經過了幾千萬萬年,一直修行,從來不休息的,而得這個名字。常精進菩薩、照大寶積經裡所說的,這位菩薩為度一個眾生,不曉得要費多少年去勸化他,用種種的方法教化他,沒有一點厭倦心,所以稱呼他常精進菩薩。佛說法的時候,來聽法的菩薩也很多,只撿幾位提出來作代表。選這四位菩薩是有一個道理的,因為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法門,必定要有信、願、行三種的心,才能夠成就。若是沒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能發起真實的信心;沒有大慈悲心,就不能夠發起度脫一切眾生的願心;倘若不發度脫眾生的大願心,就不能同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有了信心、願心,還要切切實實的念佛,不可以一天不念,若是今天念,明天不念,是不會成功的,並且要把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所以必定要學文殊菩薩的真智慧,發起信心,學那彌勒菩薩的大慈悲,發起願心,再學不休息、常精進、二位菩薩修行的樣子。一心一意的念佛,才能成功,這裡特別提出他們四位菩薩來,就是給修行人做一個榜樣的。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是說菩薩眾還不止上邊所說的四位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還有釋提桓因以及許多天上的人,都來集會。釋提桓因,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實在就是第二層天上的天帝。在這個世界,上去總共有二十八層天。第一層,叫四王天。在須彌山腰的四周,各有一位天王,東天王名叫持國天王,南天王名叫增長天王,西天王名叫廣目天王,北天王名叫多聞天王,這是四天王。第二層天,叫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上,這一層天的天王,就是釋提桓因,也叫帝釋天。佛經上說,他從前在迦棄佛的時候,是一個平常的女人,因為看見迦葉佛入涅槃,就發一個大願,要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當時還有三十二個女人幫助他造塔,完成了這個大願。因為有這種善業的因,就做了忉利天王。忉利天的四邊,東、南、西、北,每方各有八天,總共有三十二天,各天的天王,就是那三十二個女人,但是這三十二天,又都歸釋提桓因掌管,可見得造塔造廟的功德,是很大的。再上去的天叫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從我們這個世界的最下一層地獄,叫阿鼻地獄起,向上經過我們的這個世界,一直到他化自在天,總共六層天,都叫做欲界,因為生在這裡的人,都有男女情慾的,所以叫做欲界。從欲界六天再上去,叫做四禪天,就是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層天,叫做初禪三天。再上去,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三層天,叫做二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叫做三禪三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九層天,叫做四禪九天。凡是生到這十八層天上去的人,都沒有淫慾。並且只有男人,沒有女人的。但是都還是有形狀顏色,可以看得見的色身。所以這十八層天,叫做色界。從這個色界再上去,又有四層天,叫做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住在這四層天上的人,連色身也都看不見了。所以叫做無色界。上面所說的總共有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經裡常常說的三界。就是這欲界、色界、無色界。無量兩個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諸字、是許多的意思。因為天太多,不但是二十八層天,連同忉利天四面的三十二天,所以叫諸天。大眾兩個字,不單獨是說天上的許多人,並且包括阿修羅,以及其它世界的各種人,還有龍王等,都包括在裡面。俱字,就是在一塊兒的意思。這兩句經文,是說不單獨是大羅漢、大菩薩。還有許多天上的人,各方世界上的人,龍王等,都在那裡聽佛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爾時兩個字。是那個時候,也就是佛說法的時候,佛說法都是有人問才說的。唯有這部阿彌陀經,是沒有人問而自己先說的。因為佛看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造業太多,受苦也受得太深,哀憐我們,佛發起大慈悲心,急急要我們曉得,有一個最好方法,可以使我們不再受種種的苦,所以不等有人問,就先說了。但是這種甚深微妙的方法,如果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信心堅定,沒有絲毫疑惑的話,就不能夠發起大願,照這個方法,切切實實去修行,天下的事情,都是靠切實的信心,做成功的。何況修學佛法呢?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最有智慧的人,對於佛說的這個法門,能夠明白而且接受。所以佛就以舍利弗作說法的對象。凡是與會的大眾,他們看見舍利弗這樣有智慧的人,聽了佛說的這個法門,一點也沒有疑惑,大家都相信這個法門,一定沒有可疑惑的地方,大家都應該發起信心和願心。佛所以特地叫舍利弗的意思,也就是要大眾發起信願心來。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從我們這個世界,一直向西方去,經過十萬億個佛的世界,另外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
從是的是字,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也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中國話的意思是會忍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會忍耐種種的苦,我們所住的地方,叫做南贍部洲,在須彌山的南邊,須彌山的四周圍,總共有四個洲,東邊的叫東勝神洲,也叫弗婆提,南邊的就是我們住的南贍部洲,也叫閻浮提,西邊的叫西牛貨洲,也叫瞿陀尼,北邊的叫北俱盧洲,也叫鬱單越。佛土、就是佛所住的國土,所教化的世界。一個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什麼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呢?每一個世界,照講起來,從地獄起,一直向上到大梵天,這裡有一個日,一個月,一座須彌山,日月都在須彌山腰圍行,從橫的方面講,在須彌山外邊,有香水海、有七金山;每一座金山,隔一道香水海,總共有七道香水海,七座金山。
須彌山在水底下,有八萬由旬,在水面上,也有八萬由旬,第一座金山,比須彌山低一半,第二座,此第一座又低一半,每向外一座,就減少一半,第七座金山的外邊,有一道鹹水海,東、南、西、北、四大洲,就在這鹹水海的上面,鹹水海外邊,就是鐵圍山。這許多天、許多山、許多海,算是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也就叫做一個佛土。因為裡頭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的數目,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一個佛土裡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過十萬億佛土,就是從我們這個世界起,一直向西去,經過一萬萬萬個三千大千世界,便是極樂世界。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名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裡演說佛法。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並且永遠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在那裡說法,直到現在仍舊在那裡說法,就是再過無窮無盡的年代,也還在那裡說法,這是阿彌陀佛與其它世界的佛,特別不同的情形。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好處,就是常常可以聽到阿彌陀佛說法,永遠不會停歇,容易修行成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又叫舍利弗道,你知道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世界嗎?因為生在那個世界的人,沒有任何的苦惱,只有享受種種的快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這部阿彌陀經裡,除了舍衛國的國字以外,所有的國字,都是作一個大千世界的解釋。因為一個大千世界,就有一尊佛做教主,凡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一個大千世界,就像一個王,管理一個國家,這一個大千世界,也就稱做國。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眾生兩個字,除了佛之外都可以叫作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眾生。這是普通的說法。這部經裡所說的其國眾生,雖然也有天道、人道,二種在裡頭,但是已經都成了菩薩、聲聞的聖人,決定沒有凡夫在那裡的。眾苦兩個字,有許多說法。最普通的說法,有八種苦。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無論是貧富貴賤,都免不了。第一種生苦。第二種老苦,就是人到了老的時候,非常苦惱。第三種病苦。坐病是最公道的。無論什麼人,都逃不過坐病。我們平日念佛,就是求無疾而終。第四種死苦,一個人到死的時候,痛苦不堪,有的舌根硬的,不能說話,或是神志不清,或是喉嚨被痰塞住了,說不出話來。要透氣,氣又逆,渾身痛苦,四肢百節,處處像是硬把他拆開一樣,要死偏偏氣不斷,這些痛苦,非是言語所能形容的。第五種愛別離苦。就是極恩愛的夫妻兒女,為了求衣求食,要出門去,或是碰到刀、兵、水、旱、各種災難,只得硬著心腸,各走各的路,那一種難分難捨的苦處,真是一言難盡。第六種叫怨憎會苦,一個人在世上總有不要好的人,或是有怨仇的人,要壞我的名譽,或是要謀我的財產,或是要來傷我性命的,盼不得大家避不見面。不要見面,可是又偏偏常要相會,逃也逃不掉,真是煩惱。第七種叫求不得苦,就是要東不得東,要西不得西。譬如想要一件東西,或是盼望成功一件事情,偏偏都做不到,都不能夠稱心,也是苦惱。第八種苦,叫五陰熾盛苦,這是受苦的根。因為有苦的根,就生出前七種苦。五陰熾盛的陰字,就是遮蓋的意思。有五種事情,遮蓋了人本來有的靈性,才迷迷糊糊,造出種種的業來,受不盡的苦惱,所以叫他做五陰。
五陰有五種。第一種叫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凡是有形像可以見得到的東西,都包括在色陰裡。第二種叫受,就是一個人所受的種種苦、樂的境界。第三種叫想。就是心裡常常轉著好的、壞的念頭。第四種叫行,就心裡所轉的念頭。一個過去,一個又起來,接連著沒有停歇的意思。第五種叫識。就是分別種種東西,種種境界。這樣好、那樣壞的識心。因為有五陰,才使得一個人迷迷惑惑、顛顛倒倒、不明不白,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生起貪、瞋、痴三種壞心。這三種壞心,又倒轉過來牽牢在五陰上邊。像火碰著了乾柴一樣,就會烘烘烈烈的燒起來。熾盛兩個字,是火勢很旺的意思。現在用它比喻五陰的迷惑人,像乾柴引火,容易造出惡業。所以這八種苦生生不息的循環報應。
諸樂兩個字,是說種種的快樂。因為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是從蓮花化生出來的,自然沒有生苦也沒有老苦。蓮花裡生出來的身體,不是血肉的身體,所以沒有病苦。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壽命就無窮無盡,當然沒有老苦,也沒有死苦,人都從蓮花裡化生出來,只有男子,沒有婦女,沒有父母妻子,那裡還有愛別離苦呢?住在一塊兒的,都是菩薩、羅漢、上等的善人,當然不會有怨憎會苦。要食,食自然會來;要衣.衣自然會來。要什麼,有什麼,求不得苦,也自然沒有。連心思都是清淨的。所見的,所聽的,都是叫人生起念佛的心,那裡還會有五陰熾盛的苦呢?種種的苦都沒有,自然只覺得快樂。況且還有種種地方,種種東西,都是寶貝珍奇的,供人享受。像這樣的快樂,自然應該叫極樂。
這一段是說坐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苦惱,只有快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種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佛又叫舍利弗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排一排的欄杆,總共有七重。一層一層的網絡,也有七重。還有一行一行的樹林,也有七重。這許多的欄杆、網絡、樹林,都是四種寶貝裝飾的。並且四種寶貝所成的一重一重的欄杆,把一重一重的樹林圍起來,四種寶貝作成的網絡,把一重一重的樹林遮蓋起,非常好看。
欄,是橫的。楯,是直的。行樹兩個字,是說那些樹林都是一行一行,很整齊的意思。所說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是一重欄杆,圍繞一行樹林;一重網絡、遮蓋一重樹林。一重隔一重,總共有七重,排列得很整齊的。四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四種寶石。琉璃,是一種青色的寶石。玻璃,是水晶。極樂世界的行樹羅網,都是金銀寶石所作成的。
樹林高的,有八千由旬。有些樹,完全是金的,或是銀的,或是琉璃的,或是玻璃的。有些樹,樹身是金的,枝葉是銀的。有些樹,樹身是銀的,枝葉是琉璃的,華果是玻璃的。有些樹,樹身是琉璃的,枝葉是玻璃的,華果是金銀的。非常莊嚴美觀。而且都會放出各種的光彩,非常好看。極樂世界種種的景象,佛教導眾生,菩薩等種種修行的情形,都會清清楚楚現出來。種種的莊嚴,是形容不盡的。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因為有以上所說的依報莊嚴,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佛又叫舍利弗道,西方極樂世界,除了七寶行樹、羅網等以外,還有七寶的水池。池裡有具足八種功德的水。水池的底,完全是金沙鋪成的。
水池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種寶貝所作的,所以叫七寶池。這種水池,在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大的,有十由旬大。或是二十、三十由旬,直至一百、一千由旬大。差不多像海一樣大。生在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以隨便的在這些池裡洗澡。池裡的水,要他熱,就會熱,要他冷,就會冷。要多、要少,一動念頭就會使你歡喜稱心。
八功德。第一是澄淨。就是澄清潔淨,沒有一些沖激污穢的。第二是清冷。就是清淨涼冷,沒有一些昏濁煩燥的。第三是甘美,就是水的味道,覺得另有一種甜味,很好喝的。第四是輕軟。就是水的性質,是輕浮柔軟的。我們世間的水,只會向下流。這種水,還會向上流的。第五是潤澤。就是滋瀾滑澤,能夠有益人的身心。第六是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沒有很大很急的波浪。第七是除患。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除渴,並且還可以除去饑餓。第八是增益。就是喝了這種水,或是洗澡,可以增加人的善根,使人人身體安樂,心思清淨。有這八種的好處,所以叫他作八功德水。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水池四邊的階層和道路,都是金、銀、琉璃、玻璃四種寶貝合成的。上面虛空中的樓閣,也都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種寶貝,裝飾得很好看又莊嚴。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水池裡的蓮花,像車輪一樣的大。青色的蓮花,放出青色的光。黃色的蓮花,放出黃色的光。紅色的蓮花,放出紅色的光。白色的蓮花,放出白色的光。並且這種蓮花,都是很好、很香、很潔淨的。
蓮花在我們的世界上,也算是最清潔的花,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更加稀奇。因為蓮花像車輪一樣的大。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一朵花有十二由旬大,一由旬四百八十里。照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有的是一由旬大,有的竟然有一百由旬,或是一千由旬的大。由此可見所說的大如車輪,不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車輪了。照華嚴疏鈔裡的說法,金輪王的車輪,就有一由旬大。所以這車輪的大小,實在是不能夠說定的。無量壽經說,一朵蓮花,有幾百幾千億的花瓣,也都是七種寶貝所成就。我們世界上的人,若是發心念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裡,就會生出一朵蓮花。有十個人念佛,就會生出十朵蓮花。有百千億人念佛,就會生出百千億朵蓮花。念佛的人,越念越高興,越念越誠心,蓮花就會一天比一天光明和鮮豔。當一個念佛人,要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拿這朵蓮花來,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佛的人,就在蓮花裡化生出來。就同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的在一起。
生在蓮花裡的人,有九品。叫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是由于念佛人功夫的深淺,道行的高下而定的。功夫很深,道行又高的,就是上品上生。道行不很高的,上品中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立刻就會開,就可以見佛聞法。若是下品下生,蓮花開的日期,就很長久。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多念佛,多做善事,將來才可以達到上品上生。
微妙香潔的微字,有微細的意思。因為這種蓮花,每一張華葉上,有八萬四千條紋路,所以說他微細。又有精巧的意思,因為這種蓮花,都是寶貝作的。所以說精巧。妙,就是好的意思,香字,極樂世界的蓮花,是非常的香。潔,是潔淨的意思。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又叫舍利弗道。西方極樂世界,像上邊所說的欄楯、羅網、行樹、寶池、樓閣、蓮花,不但是整齊,而且非常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
這裡的如是兩個字,是指上邊的欄楯、羅網、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階道、樓閣、蓮花等,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在他的四十八個大願裡,有一願說道,我若成佛,我的國土裡,從地上起,一直到虛空,所有的宮殿、樓閣、池水、華樹,一切都是無數的寶貝裝飾成的。倘然不是這樣的,我就不願成佛。還有一願說道,我若是成了佛,凡是要生到我國土裡的眾生,都在蓮花裡化生出來。
阿彌陀佛發了大願以後,就切切實實的修福修慧,修了幾千幾萬年,化導了無數的眾生。因為阿彌陀佛積了無窮無盡的大功德,才能夠成佛,圓滿了起初發的大願。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成就的。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佛又叫舍利弗道。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演奏天上各種音樂。
常作兩個字,就是常常演奏而沒有停歇。天樂兩個字,是說這種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不是我們世界上所能夠有的,並且這些音樂的樂器,都是浮在虛空,不會落下來。念佛的人,臨終的時候,虛空裡有天樂來迎接,就是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本來常常有這種音樂的緣故。
黃金為地。
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有很好聽的天樂,下面更有黃金的地面,非常的清潔。還有各種的寶貝,鑲在黃金裡面,實在是有說不出的殊勝莊嚴。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晝夜六時,就是佛經裡頭常常說的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也就是日間(三)六個時辰,夜間(三)六個時辰。
西方極樂世界的亮光,不是靠日月所發出來的,是自然而然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日夜,是以華開鳥飛,就是日間。華合,鳥停止不飛,就是夜間。而且天上常常降下美麗的花。這些花的名字曼陀羅,翻譯中國話的意思就是適意。因為這種花會使人見了很快樂,很舒適,這種曼陀羅華,是天上落下來的,所以叫做天曼陀羅華。這種花味道很香,又很稀奇。而且這些花先落下來的,很快化去。後落下來的,又遍地都是。就這樣的循環落下來美麗的花。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清旦,就是清早,衣襟,就是衣服的襟,也有人說是衣服的口袋。他方,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各方世界。有一個大千世界,就有一尊佛。現在說十萬億佛,就是有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食時,就是吃飯的時候。從清早到吃飯,能供養十萬億佛,來得及回到極樂世界。這一個原因很簡單。仙人有五種神通,可以逍遙自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他們的神通,比起仙人,那就更高了。
有一句話,平常說五通仙人,六通羅漢。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們的神通,比羅漢的神通還要大。天眼通,無論日間夜間,遠到幾千幾億萬里的路,幾千萬億的世界,沒有看不見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凡夫,有了一張紙,一道牆,就遮隔我們的眼光,如果在夜間,或是沒有亮光的地方,就一點也看不見了。天耳通,無論幾千萬億里外,幾千萬億世界,甚至于很輕很小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他心通,無論是什麼人心裡的念頭,沒有不曉得的。宿命通,無論是自己的,別人的,這一世的,前一世,前十世,前千萬億世的事情,都會曉得。神足通,只要動一動念頭,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都可以一齊同到,並且一點不吃力,一點也不困難。高山大海都不會阻隔。這五種神通加上漏盡通,就叫六通。漏盡通,譬如一個破的瓶子裝了水就會漏出來。人有了貪、瞋、痴等種種煩惱,他的念頭,就被這些煩惱牽了去,造出種種的業來,守不定自己的心。就像破瓶子裝水一樣。漏盡,就是把貪、瞋、痴等種種煩惱一齊去得清清淨淨。所得的神通,叫做漏盡通。
不過在這部經裡,只說到了一種神足通。這一段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天樂,天華等種種的莊嚴,生到那裡去的眾生,而且都有神足通。
飯食經行。
從他方十萬億個世界回來以後,就吃早飯。就在佛前各處地方,周圍繞轉的走,是說明他們聽見了佛法,心裡歡喜願意,照佛所說的方法,去修行的意思。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又叫舍利弗說,西方極樂世界,像上邊所說的,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花,以及眾生都有神足通等,種種的莊嚴殊勝,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所成就的。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佛又叫著舍利弗說,西方極樂世界,還常常有各式各樣,非常稀奇,又很可愛,很好看的鳥,像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等種種的鳥,這許多鳥,日間三時,夜間三時,不停的發出又平和,又優雅的聲音,他們這種聲音裡,都很歡暢的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種種的妙法。
五根的根字,是根本的意思。因為這五種法,是各種善法的根本,所以叫五根。五種根,第一是信根,能夠切實相信一切法的真正道理。信根,是五種根的總根。其它四種根,都是從這一根發生出來的。第二是進根,也叫做勤根。對一切法既然相信,就應該勤懇,沒有停歇的向上用功。第三是念根。常常想念一切法的道理。第四是定根。就是要使現前心,牢記真正的道理上,不使心放逸。第五是慧根。既然不使心放逸,心就不散亂。心不散亂,就會生出智慧。有了智慧,就會分別邪正,決定是非。有了這五種根,自然會一心一意的,走到真正的菩提道上去了。
五力的力字,就是力量,功用的意思。前面的五根慢慢的增加長大,就會有很大的力量功用。第一是信力。信根長大起來,有大力量,大功用,可以破除疑惑,不被疑惑所搖動,可以抵制邪魔,消除煩惱。信力同信根一樣,是根本力用。其它四種力,都是從信力生出來的。第二是進力。進根增長有大力量,大功用,能破除懶惰心,成就出世間事業。第三是念力。念根增長,可以破除邪念,成就一切出世間的正念。第四是定力。定根增長,可以消除一切雜亂的念頭,使心安定。第五是慧力。慧根增長,可以破除一切迷惑,斷絕一切不中不正的固執見解。
菩提兩個字,可以當做中國的道字解釋。所以發道心,也可以叫發菩提心,也有覺悟的意思。分字,是一份一份的意思。七菩提分,也有叫做七覺支的。支字,同份字一樣的意思。覺字,是智慧的意思。有了五根同五力,才得到七種的覺悟。這七種覺悟,第一是擇法,就是用智慧去分辨一切法的真假。第二是精進,能用智慧,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浪費精神,在沒有益處的事情上。第三是喜。能用智慧得到正法,生出歡喜心。第四種是除。能夠用智慧,斷除一切煩惱,不使煩惱傷害善根。第五是捨。能用智慧捨去一切虛假的事理,而不去想它。第六是定。能用智慧,知定心中所得到的各種境界,都是虛而不真的。不生愛惜保守的心。第七種是念。就是用智慧,使定根定力,同慧根慧力兩面均平,沒有高低。若是偏在定的一邊,恐怕要沉沒,就用擇進喜三種法把心提起來。若是心偏在慧的一邊,恐怕要浮散,就用除捨定三種法,把心伏下去,把這個念頭,常放在禪定同智慧上,使定慧平均,不可以稍有偏差。
八聖道分,也叫八正道分。第一是正見。是見到了四諦的真正道理,沒有差誤,叫做正見。正見是以下七種法的主腦。第二是正思惟,既然見到四諦的真理,專心用功,沒有邪念,使智慧增長,盼望能證得不生不滅的果位。第三是正語。就是不但是心裡沒有邪念,要用智慧修口四業,不說一切不合道理的話。第四是正業。就是滅除身的一切邪業,使身業清淨,沒有不正當的事業。第五是正命。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不可以為愛惜性命,在身、口、意三業上,造出不淨業。第六是正精進。就是勤懇的修習自己本有不生不滅的真如覺性。第七是正念。就是專心想念本來所修的道理,沒有旁的念頭。第八是正定。就是把心安住在真正道理上沒有搖動。
這個八種法;就叫做八正道。因為沒有偏,沒有邪,所以叫做正,照這八種法修學,就可以了脫生死,這是修行最正當的方法,所以叫做正道。
如是等法,是說有許多法。等字,還不只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二十五種法,還有沒說出來的法。包括在這一個等字裡面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加上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二十五種,總共有三十七種法,就叫做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第一是身念處。就是一個人的身體,有種種污穢不潔淨。人死後變成膿漿,就是活的人,也全靠一層皮包住,其實裡面的膿血尿屎實在污穢不堪。所以我們要常觀想念身體的不潔淨。第二是受念處,就是一個人所受的,無不是苦。人生在世已經有前邊的八種苦,如果仔細說,就說之不盡了。所以要常念一個人在世界上,所受著的,沒有不苦惱的。第三是心念處。心有多種。一、是肉團心,就是人身體裡面的一團肉塊,沒有覺知的肉團心。二、是緣慮心。就是我們用來分別各種境界的心。三、是真實心。這是一切眾生的本體,永遠不會改變的真心。現在我們所說心念處的心,是這三種心裡的第二種緣慮心。一個人對外邊的境界,生出種種的分別心,念頭隨起,前念去了,後念又來。這種心念時刻變化,永無休止。所以一個人,應該常想念這個心,是虛假而不真實。第四是法念處。每一個人都知道有這個我,因為有我,所以就生出種種為我想的心,因而造出種種惡業的因,生生世世受六道輪迴之苦。
四正勤。第一是已坐惡、令斷。就是已經生出來的惡法,要把他除斷。第二是未生惡,不令生。惡法雖然沒有生起,要預先防止,不令惡法生出來。第三是未生善、令生。善法沒有生出來,要一心的修學,要他生出來。第四是已生善、令增長,善法已經坐出來的,更要使他漸漸的增長。這四種法,能夠破除邪道,在正當的道理上,勤懇修行的緣故,所以叫做四正勤。
四如意足的如意兩個字,是稱心滿足的意思。這四種法,是講定力的。因為四念處是修實在的智慧,四正勤是修正當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