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18 中國時報
子宮腺肌症 新式手術除經痛
◎余堅忍(台北榮總婦產部醫師)
已有三個孩子的碧玉(化名),每次月經來潮,量大得驚人,血塊又多,更討厭的是,肚子痛得沒辦法上班。
像碧玉一樣的女性煩惱,正是子宮腺肌症的典型病徵。子宮腺肌症往往與子宮肌瘤合併發生,常見發生於子宮的前後壁及其頂部。
子宮腺肌症常發生在40歲左右且多產的婦女,其發生原因可能與生產時子宮強力收縮造成的傷害有關;這外來腺體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會破壞子宮的整體性。
因此,子宮腺肌症患者每當月經來潮,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也會出血,血塊滯留在子宮肌層,不能像正常月經那樣可自陰道流出。滯留肌層內的經血會刺激子宮,造成子宮的收縮異常,導致經痛、月經過量,甚至嚴重貧血。
藥物治療對子宮腺肌症效果短暫,容易復發;腺肌瘤的手術,也不保證不會復發;腹腔鏡子宮血管的局部阻斷也少有療效。
近年來,手術治療日趨保守,且子宮頸在骨盆底的構造中位居樞紐,其前後左右的韌帶與骨盆底的支持緊密牽連。
全子宮切除手術帶來的影響時有爭議;全子宮切除對子宮腺肌症的治療雖然有效,但卻要失去子宮與子宮頸,往往讓婦女朋友徬徨不已。
若想保留子宮,又能有效治療子宮腺肌症,可考慮類似傳統次全子宮切除保留子宮頸的手術方法。美國DeLancey採用的手術方法,主要是清除子宮體的腺肌瘤組織,保留子宮頸與小部分子宮下段,因為子宮頸很少受到子宮內膜組織的侵犯。
更何況近年來,藥物與手術方法的進步,以往害怕的出血已不再是問題,只要定期接受抹片篩檢,就不必擔心子宮頸癌的發生。
全子宮切除保留子宮頸手術除了能滿足「身體形象情結」外,另一個好處是,使原本肥胖脹大的子宮也塑身變小了。
(本專欄與中廣新聞網合作於今日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