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背後的秘密
在我們所看到的人際關係背後有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你不一定能馬上發現,但它確實存在。這個秘密就叫“因緣”。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從數學層面講叫“概率”,從佛學層面講叫“緣分”。
每個人的緣分是不同的,為什麼七十三億人中,我會跟各位相聚在一起,利用寶貴的時間交流,而不是跟其他人?為什麼那麼多城市中,我會在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這其間有一種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的特殊因緣。這種因緣,也許是今生造就的,也許是前世造就的。
當然,在座各位不一定承認前後世、善惡業、業因果,這都沒關係,我們從來不強迫誰接受任何信仰和價值觀,沒有宣傳或洗腦,不管到哪個學校或場合,都是自由、隨意地交流,而不會帶有任何目的,所謂依靠傳播文化來控制別人,這種想法連夢中也沒有過。
我只是不得不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很多問題並非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某件事情背後,在它發生之前,一定有某些紛繁複雜的因緣。如果我們對此不了知、不明白,對今生的種種遭遇可能會難以面對,覺得社會、同事、家人對我不公,由此忿忿不平。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但再複雜,也有它的因緣,這是佛教的觀點。它合不合理?希望大家都能觀察。如果覺得不合理,等一會兒問答環節,你可以用最尖鋭的語言來駁斥、攻擊或者辯論。這裡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學術平台,我也樂於聽到大家不同的觀念和見解,完全能接受。
關於人際關係的這個秘密——因緣,我要說的第一點是:無論善緣還是惡緣,如果你過去沒有創造,今生就不會遇到。
給大家講個故事: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的斷證功德最為圓滿,遍知一切萬法,但有一次,他去了個地方,想給當地人講課,結果誰都不喜歡他,誰都不去聽。就像現在的一些教授,雖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者,講課也沒人聽。
佛只好回來,讓座下的舍利子去。舍利子只是阿羅漢,但他一去,那裡的人都很歡喜,聽課的人特別多。
因為這件事,許多人就疑惑:“佛是功德、智慧、慈悲、利他……什麼都圓滿的一個人,為什麼他去講課沒人聽,他的弟子去,反而這麼多人信受?”於是佛就講了段因緣:曾經有一世,舍利子是樵夫,當時森林中有個蜂窩,樵夫給那群蜜蜂唸咒,由此結上善緣。到這一世,蜜蜂轉生成那個地方的人,舍利子去的時候,他們就格外歡喜、信受,而其他人,乃至佛親自去,因為前世沒有結上善緣,也無濟於事。
這一點很值得深思。我遇到過一些大學生、老師,智慧、才華都不錯,但人生並不如意,總是不受認可。原因是什麼?缺少善緣。尤其前世善緣稀少,今生就可能懷才不遇,難以被社會接受。
這樣的現象很多:有些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別人也不欣賞他的才華。有些特別厲害的高材生,他對工作不滿意,別人對他也不滿意。但又有什麼辦法?
所以佛教講“未結法緣,先結人緣”,現在就要儘量幫助別人,雖然不一定能現世現報,但對將來必定有意義。而少了這種因緣,即便你是了不起的學者,也未必能有多大作為。
——索達吉堪布《走出人際關係的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