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全息裝卦法
──《全息八卦學大綱》節選
金星海傳授 王金生整理
一 從“全息易學”談起
宇宙是一個神秘而震撼心靈的符號。對于尚未充分覺悟的人類來說,宇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謎!直到科學技朮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仍感到宇宙是那樣的陌生,甚至對理解宇宙的終極原因感到失望。然而,宇宙并非遙遠,我們就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我們中,內宇宙和外宇宙是全息統一的。”“我們始終堅信,我們即將步入全息時代……那時,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將會到來,但愿我們能為這個時代的早日到來做出貢獻。(《宇宙全息統一論》王存臻、嚴春友著)。
張穎清教授從中醫之中發現了全息,點燃了全息生物學的火把,王存臻等人把神聖之火舉到了天上,又返回《周易》殿堂,高屋建瓴,提出了構建“宇宙全息易學”的美妙設想,說:
宇宙全息易學以宇宙全息統一論為指導,博采眾家之長,著重翻譯蘊藏在《周易》和整個易學理論體系中的科學道理,以推動物理學、天文學、宇宙學、生物學、生理學、數學、氣功、人體科學、心理學、思維科學等各門學科的發展,從而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八卦全息學”是《全息易學大綱》之一章,亦是“宇宙全息易學”研究一分支,以宇宙全息統一論為指導,博采眾家之長,著重翻譯蘊藏在八卦理論體系中的科學道理,以推動現代各門學科的發展,從而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二 六爻全息裝卦法初步
傳統六爻裝卦法人所共知,時賢改進之法(如孔德軍、陳槐民、趙向陽)皆未脫傳統之范疇。“傳統的六爻脫離了八卦的實際五行屬性來裝干支,卦的五行往往與所裝干支五行不一致,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信息失真。見《六爻納甲筮法新述》一文,《易數之友》六爻專版99年第2期。依“全息”理論,干支與所處三爻卦陰陽五行屬性不一致,卦爻模式的“全息價值”就小。而“全息價值”的大小正是衡量一種預測課式科學性的主要標志。六爻卦本身只有4096種組合,遠不及四柱模式精細,再加上裝卦時產生的“信息失真”,這就加大了斷卦的難度。難怪許多名人很是強調“直覺”、“靈感”、“鬼謀”了。《新述》文中披露了三句口訣:“依卦屬性裝干支,世應三六不須移,年月日時要知秘。”應廣大熱心“全息易學”朋友之請,請金先生將其理細為解說。
(一)依卦屬性裝干支──卦、爻全息現神奇
能更直接、簡捷和全面反映事物信息的數朮課式,其“全息價值”就大,科學性強﹔反之,則數朮課式的“全息價值”就小,科學性弱。依(三爻)卦的實際陰陽五行來納干或支,卦、爻互為全息。無疑,具有較大的“全息價值”和較強的科學性。
傳統對八卦陰陽的規定一般是:乾、兌金,乾陽、兌陰﹔離火﹔震、巽木,震陽、巽陰﹔坎水﹔艮、坤土,艮陽、坤陰。對干支陰陽的論述:天干,甲乙陽陰木,丙丁陽陰火,戊己陽陰土,庚辛陽陰金,壬癸陽陰水﹔地支亥子水,辰戌丑未土,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地支陰陽有二種分法:
(一)、是以奇位、偶位定陽支、陰支,即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亥、酉、未、巳、卯為陰支﹔
(二)、以實際陰陽,即藏干本氣之陰陽定地支之陰陽,則寅、辰、巳、申、戌、亥為陽支,卯、午、未、酉、子、丑為陰支。
納支時一般以后一種方法定地支之陰陽,綜上所論得下表:
表1 傳統 八卦、干支全息對應表
補充說明:
1、納干還是納支?我們不匆匆拋出“定論”,“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應用易學”之大旗應由大家協力來扛(為討論方便,舉例用地支)。
2、納于三爻卦之中爻。
3、離、艮、坤、坎等卦納干支有兩種選擇,怎么辦?我們提供兩種思路,僅作參考。其法是以三爻卦相鄰一爻之陰陽定該三爻卦納干支之陰陽。相鄰爻有上下兩種情況,取何者?我們不希望因我們的“一孔之見”影響大家創造性思維的展開,權且以上鄰爻舉例:
離 離 艮 艮
── - - ── - -
── ── ── ──
- -巳 - -午 - -辰 - -戌
── ── - - - -
坤 坤 坎 坎
── - - ── - -
- - - - - - - -
- -丑 - -未 ──亥 ──子
- - - - - - - -
辰、戌二支,因辰在戌之前,陽為先、陰為后,故上鄰爻陽為辰,上鄰爻陰為戌。丑、未二支,因因丑在未之前,陽先陰后,故上鄰爻陽納丑,上鄰爻陰納未(注:子時一陽生,故支始于子終于亥,以此論先后)。綜合納支舉例:
家人 大畜 節 丰 泰
──申 ──卯 - -巳 - -戌 - -辰
──卯 - -辰 ──亥 - -寅 - -丑
- -巳 - -寅 - -戌 ──酉 - -寅
──亥 ──酉 - -寅 ──卯 ──酉
- -午 ──申 ──酉 - -巳 ──申
──酉 ──申 ──卯 ──亥 ──卯
在納支時,我們要把六爻卦看成立體形,首尾相接,如環無端。如納《家人》卦初爻,把上爻移至初爻下得兌,兌納酉成“家人”。
(二)世應三六不須移──宇宙全息揭奧秘
前面論述了依卦爻、于支互為全息納干支,此處則與朋友進一步探討如何從“宇宙全息統一論”角度確“世、應”定位,以期完善學朮,推動“應用易學”向前發展。
六爻卦之確定世、應,我們認為主要從空間全息角度入手,世為“我”處之位,應為彼處之位。每個六爻卦都從一己獨特角度縮影了空間環境的一切信息。這空間環境,小而言是人類個體之空間活動范圍,大而言則是人類所寄居之地球在太陽系中之空間定位(因人類之認識暫時局限在太陽系內),因為宏觀環境決定了事物之狀況,依全息理論,宏觀天文環境──地球在太陽系內之空間定位決定了六爻卦之世、應定位──首先是世爻的定位。
太陽系主要星球之空間排列,人類已大致探明,以太陽為核心為領導,“手下”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太陽在下依六爻卦式排列則是:
表2 星球、六爻全息對應表 太陽系主要星球 卦爻
天王星 海王星 六爻
木星土星 五爻
火星 四爻
地球 三爻
水星 金星 二爻
太陽 初爻
也就是把太陽系全息縮小成“六爻模式”,或把“六爻模式”全息放大成太陽系。且用形象思維,把六爻卦想象成球形立體模式。
不言而喻,依《表2星球、六爻全息對應表》,“我”居于地球。換言之,即世爻在三爻,故有“世應三六不須移”。
探討:換一種“星球、六爻全息對應”方向,則“地球”在四爻──世爻為四爻。哪一種更合理呢?請各位朋友把“全息思維”向深一層次推進,自能很快得出正確的答案。
感想:且不論以上討論結果之對錯,單就其學朮研究之著手處──“博采眾家之長”,以宏觀、整體之視野來審視局部之研究,以大自然客觀規律來代替私意揣摩、編排,主觀在互為全息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盡量只起“翻譯中介”和“溝通橋梁”的作用。這種學朮研究方法是否更值得提倡、學習?
以上探討之進一步深化、擴展,已在不斷接近數朮本原──高級數朮背后的天文學內涵。到那時候,“康節神數”將不再稱為“神”,以天應人,“天人合一”,一切都一目了然。
(三) 年月日時要知秘──干支要從天文立
《六爻納甲筮法新述》一文中說:“年月日時要知秘,指四柱干支之確定要依天文,而與社會流傳的有所不同”。為什么“要依天文”,“不同”在何處?文中未展開,這不是我們保守,大自然公平地向每一個人展示著一切,又曾保守著什么呢?立四柱干支這個問題不好談,因看問題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不同。“宏觀決定微觀,整體決定局部”,這是我們看問題之角度。由此亦導致我們的一些看法與一些易學界名人(名人不等于明人,名師不等于明師)大相徑庭,有些問題只好點到為止,待以時日。
很多數朮運算時要用到干支系統,那么古賢發明四柱干支到底在力圖描摹什么?僅是為了“算八字”嗎?
干支系統實際描摹的是地球──宇宙時空大循環場,它根本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比如人們何時“過年”,不同朝代的“皇帝老兒”曾有不同規定,有子月、丑月、寅月,有以“冬至”為一年之始,有以“立春”為一年之初,這是“人類”的“過年”。
但地球何時“過年”,可曾有人去探究?
地球上之萬事萬物,因各自切入“地球──宇宙大循環場”之角度不同,故其發展趨勢、走向之細節有所不同。但不管任何時代,人類一己之方案絕對不可能強加從而改變“地球──宇宙時空大循環場”之分毫,所謂數朮運算,其本質就是找出某項事物切入“地球──宇宙時空大循環場”的角度,并依全息的法則,推算它運行的規律細節,相當于推算彼項事物之“命”──必然的發展趨勢。
講得通俗些,干支決不是四柱運算的一項專利,干支是用來描摹地球在宇宙中時空坐標的符號。
如果把話講得再透一點,那就是──地球在“冬至”“過年”,故干支運算必須“冬至換年柱”。
把干支系統搞通了,也就把天文搞透了,也就明白了高級數朮奧妙之所在。
四 思考與延伸
(一)以上一得之見,僅作拋磚引玉。特別提醒:《表1 八卦、干支全息對應表》的前提是傳統理論對八卦之陰陽五行的規定正確無誤!請參閱《八卦陰陽論》、《理論八卦方位與實用八卦方位》和《論六十四卦的三種卦序》等文。
(二)透過“卦爻模式”頭上的神秘光環,其本質即是與電子計算機同理的二進制數學表達式。
(三)把卦爻的“二進制語言”運用神數原理轉換成“干支語言”,是一種“全息價值”最大的轉換,據卦名“換算”成“干支語言”亦不失為一種較好方法(“干支語言”粗淺層次可理解為“四柱”)。
(四)表1 《傳統八卦、干支全息對應表》之原理適用太陽系內地球上之生物。同理,可得出適用于地球上某個國家或某個國家內特定地區的《八卦、干支全息對應表》。例如,把中國國土依照緯度分配六爻,數朮運算者所在地對應于五爻,即以五爻為世爻。不同的《八卦、干支全息對應表》具有不同的適應范圍,明其理而應用之,自能通神。然而,本文的最大價值在于從實際、直接的角度考慮問題,直捷透視學朮本質。至于“文字游戲”、“筆墨官司”,讓那些“閑人”去折騰吧!
──原刊于《易數之友》2000綜合版3、4期
原作于1999年12月31日
2001年3月15日13:59
本文掃描錄入: 宇宙之子金星海 http://yzzz.126.com
----------------------------------------------------------------
宇宙之子金星海 版權所有 轉載時請注明作(譯)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