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念佛吟》餘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說明〗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貞元進士。中年皈佛,親近高僧,從受淨戒,於東都結社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怠不墮,以迄終年。
〖譯文〗
我今年已七十一歲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吟詩弄詞了;
閱看經書勞累眼力,作福為善畏懼奔波。
以什麼來開啟內心光明呢?只就一聲阿彌陀佛。
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縱然飛箭般的忙碌,也不輟念阿彌陀佛。
已到暮年而佛道遙遠,我的一生已經蹉跎;
清晨薄暮唯求心地清淨,聲聲只念阿彌陀佛。
那些自命通達的人可能會嘲笑我,因為他們大多不信有阿彌陀佛。
聰明通達能得到什麼呢?我這不通達的又會失去什麼呢?
普勸法界所有眾生,共同稱念阿彌陀佛!
————————————————————————
虔心念佛的白居易
大安法師:
我們中國有些大文人、大哲士,他們對淨土法門也一往情深,今天講講唐代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寫了幾千首,與東林寺很有緣份。據說他往生之後,他所有的詩文原稿都留存在東林寺的藏經樓,當然現在都沒有了。
他曾被貶到江州(現九江)做司馬,寫出了著名的《琵琶行》。當時,在離東林寺不遠的地方他還結了草房——白居易草堂,草堂前有一副對聯:
“已許虎溪雲裡臥,不爭龍尾道前行。”“虎溪”就代表慧遠大師,代表念佛法門,“已許虎溪”,說明他當時一往情深要修念佛三昧。
“雲裡臥”,把世間的功名利祿全都放下。 “不爭龍尾道前行”,古人上朝的時候經過一個龍道,所以他決定不再在官場上去混跡了,一定要修道。
白居易他早年是修道家功夫的,希望的歸宿是蓬萊仙島。以後由於病困多年而且遇上淨土法門,他的信仰有一個根本的改變,就是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樂天”就是白居易,他又叫樂天。他不再是蓬萊仙島的客人了,他要憑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主人,做菩薩、成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