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降禍皆天律,反思自省方正經,出入逢逆誰賜與,神佛教導皆示心~~~
軒凱兄寫的太好了,我還記得一個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在一個冰天雪地的荒原上,有一個人正在獨步瑀行的旅行者。天寒地凍的令人難以行走;正在這個時候,旅行家在荒原上遇到了一位探險家。於是心中大喜的上前攀談;他對者探險家說,冰天雪地之中不如我們兩個相伴,路上也好彼此照料;探險家心中一想,這樣也好,為了自己存活的走過這片冰原,就利用這個旅行家也不錯,於是兩個人就結伴而行。過了不久,在冰原之上看到了一個人影,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體力衰弱的老人,旅行家於是心生憐憫,跟探險家商量說,我們偕同他一起走好嗎?探險家就說,我們兩個還不知能不能走出這冰原,如今你還要帶者這累贅,如果你要帶他一起走那你跟他走,我自己一個人走。結果探險家就自行離去;旅行家於是背負者老人行走於冰原之上,由於背負所生的體熱讓老人甦醒;兩人就藉由彼此的體溫一路前行。就在快要到達村莊之前,兩人在路上看到了一俱屍體。向前仔細一看原來是之前結伴的探險家,由於身體失去體溫而昏睡凍死。這個故事正揭示了這個主題,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候人在想老天為何這麼不公平,為何人家都那麼幸運而自己卻那麼衰運;一股腦的怨天尤人,殊不知自己生而為人就會面對來自各種事情的好壞,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如何來,不外是貪,貪求物慾,財慾跟性慾等等。貪不到於是心生憤恨忌妒,嚴重者失去理性;用非理性的態度來處理他的情緒。例如愛不到一個人,就想毀了他,採取了激進的手段。這就是神佛所要教導示心的啊。放下對很多人來說或者不容易,但這要修,修心修行。讓自己的理性智慧凌駕於這些人世的癡愚之事,不至於產生愚行。很多人世間的交錯,並不是自己心想如何就如何;乃是因果牽絆產生的複雜情事。正所謂人之不如一十之八九,你可以掌控什麼?知道自己所能掌控進而去產生正面能量才是神佛之真智慧。
~~~九玄七祖同門出,環伺在側皆同處,人生順逆偶提醒,經歷方知皆慈行~~~
太上老君說:回心趨善,善雖未為,而善神隨之;回心向惡,惡雖未為,而惡神隨之。又有一個這麼的故事,晁蓋本身是土豪惡霸,有財有勢,八個人攤分生辰綱的十萬貫,在他眼中算不了甚麼。然而這東溪村土皇帝,富極無聊,要找尋刺激打發日子,便聯同「智多星」吳用等人打劫生辰綱,豈料卻惹禍上身。幸好他平素「疏爽」,小小的一個鄆城縣,上下文武人等,經常打點,。所以,押司宋江知道濟州府三都緝捕使何濤,奉命前來拿人時,連忙飛馬親往通知他走路。且說宋江見過晁蓋,返回茶館,何濤已在門前等候,宋江託說村中親戚纏著說家事,耽誤時間,連聲道歉。何濤不知就裡,只因公事在身,急請宋江引見知縣。此時,知縣時文彬亦已返衙門辦公,發落事務。宋江引著何濤到衙堂,故作慎重,來到案前,命衙差掛上「迴避牌」,才「低聲」稟道:「奉濟州府公文,為賊情緊急公務,特差緝捕使何濤到此下文書」。 時知縣接過文書,拆開一看,大驚,對宋江說這是太師府下令辦的事,不得拖延,必須立刻派差人去捉。 此時,宋江心中已有盤算,說是白天往捉人會走漏風聲,倒是晚上去捉,才萬無一失,並且說:「拏得晁保正,那六人便有下落。」查實,宋江在拖延時間,好讓晁蓋有充分時間安排偌大的一副家產,然後走路。這也正是晁蓋平時結交公人,上下打點,「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古語有云:「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晁蓋平時上下打點,文武兼顧,又怎少得了宋江那份,縣衙內相助晁蓋的又何止宋江一人。時知縣覺得宋江之言,不無道理,隨即命縣尉與馬兵都頭「美髯公」朱仝及步兵都頭「插翅虎」雷橫二人,點起馬步弓手並士兵一百餘人,聯同何濤及梁中書的兩個虞侯,準備入夜往東溪村捉拿晁蓋。 入夜,縣府大隊兵馬,浩浩蕩蕩到達東溪村時,已是初更。細算一下,從宋江晌午偷偷通知晁蓋,直至初更時分官兵開抵東溪村,足有幾個時辰,晁蓋、吳用等人有充分時間安排,逃之夭夭。晁蓋這土豪財主,本是一生無憂,若不是富極無聊打劫生辰綱,便不會惹出彌天大禍,也不會散去家業上梁山,這並非被迫上梁山,而是自己造成。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惡念,惡作劇卻引來了惡神。「起惑、造業、受報」,起惑由於人自身不懂的修心、修智、修行,於是乎在對是非善惡不明咎理的情況下衝動而行事,造就了業,就是所謂的因;由於這個因卻也必須承受將來的果報。所以可以知道修心、修智、修行之重要啊。這就是神福之智。也是軒凱兄所言人生順逆偶提醒,經歷方知皆慈行
~~~協助解厄皆問靈,消災祈福皆求心,莫當乩童奉命辦,修心大悲干願行~~~
會用什麼方法來讓他們過得更好,不如好好過日子,還比較有意義吧;這真是一句好話。我有的朋友日進斗金,出門開的是進口豪華房車,住的是豪宅。擁有美麗的妻子,有會讀書的孩子。你問他快樂嗎?他回答不出來,甚至從他的臉上找不到絲毫快樂的影子。雖然他擁有這些,卻在心靈上是空虛的,家暴不像是他身上擁有的特質,對孩子的嚴厲只因為他不想丟臉。這種人生的壓力,無法解開的枷鎖。卻深深的影響了他的一生,如果在問一次你快樂嗎,他依舊沒有答案。軒凱兄這句:『生死禍福皆有心,人生福祿多無情,內心糾葛遷纏請,安心自在自依心!』或許可以提供更多人對於人生思考的方向。你也可以常常問你自己,你真的快樂嗎。這只是一個念頭的轉換,卻可以讓你的人生有不同的視野。協助解厄皆問靈,消災祈福皆求心。又有一個故事。
在 中國每逢朝代變更,都有不祥預兆出現。有一次,一位皇帝看見不吉祥的星辰出現了,就召專管天文的欽天監,「這主於什麼事情呢?」欽天監告訴皇帝說:「這是 最不祥的星辰,主於國君死亡的。可是臣有方法可將這種災禍轉移到宰相身上去。」皇帝說:「這不可以的,宰相是管理國家大事,怎麼可以叫宰相代我去死呢?」 這個欽天監說:「那可以轉移到老百姓身上去。」皇帝說:「民為邦本,這老百姓若死了,我這皇帝又有什麼意思呢!我是為老百姓做事,沒有老百姓,我給誰做皇 帝呢?那也不可以。」欽天監又說:「您把這個災難那麼轉到歲上,讓這個年景荒旱、飢饉貧年。」皇帝說:「這不可以的!如果轉移到這個歲上,也會把老百姓餓 死的,我做這麼一個皇帝也沒有意思。」於是欽天監就向皇帝叩頭,說:「皇上真是明君,您有這善心,一定能轉凶為吉,您一定不會死的了。」果然第二天這個凶 星就退了,就沒有了。
皇帝如果有德,則降旨罪己,百姓則蒙其福啊。又何必解厄皆問靈。
~~自私自利謙虛無,自高自大慈悲誤,三鋼五倫修不清,天地人倫怎證心~~~
還記的淨空法師所述的一句話。我勸大家第一個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第二放下名聞利養,第三個放下五欲六塵,第四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都能做到,我們入門了沒有?沒有,但是到門口了。這十六個字才到入門的口,可見不修己心的人又是離佛陀的智慧有何等的遠?能夠想到別人,就沒有你我的分別心了,不管東西方宗教都示導眾生,利益眾生,非利益個人。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不起私心是很難的,為什麼?因為大家都不能夠信任別人。甚至有惡人利用此一人性善根去為惡,使得人更不容易去相信他人。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在末法時代,魔就是一種考驗;他要考驗人性,考驗善心善行。所以他會用各種方法去破壞正法,讓神佛之智被人所遺棄。當神佛之智被遺棄的時候,也就是魔達到了他
的目的。人性的不信任,猜忌憎恨;使人間落入修羅的道場。最後是一種不堪的毀滅。事實上這十六個字的關鍵也在於第一個的放下私我,由於沒有私我
則後面的十二個字就好修了。
~~~印心問心皆正心,自在隨緣無我行,東西宗教皆同心,修靈證道自身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感應篇》是說不完的事實例證,他是有理論的。就像科學裡面很多很多能量光波是人眼不能見的,你不能說是迷信。只是因為還沒有被證明,所以我們要抱持者一種科學的態度,去懷疑,去慢慢證實他。不是一開始就認為是迷信的態度去否定他。我們見不到的事情太多了,現代科學家說,我們眼睛的功能很有限,所見到的光波,只能在適合的波度才能看到,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就見不到,短波也見不到,但是用科學儀器測量,確實有長波、短波。我們見不到的,不能說它不存在,不能說它不是事實,否則就是迷信、武斷。之前很多科學儀器測不出來的,也因為人類科學的進步而慢慢發現並且證實他的存在。像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元素,古時候是不知道這些所謂元素的符號的,更不用說組成鐵、銅等各種實體物質的化學分子成分。在古時候煉丹術跟練金術被認為是一種迷信,但卻為現在奠定科學的基礎。但這些東西早在神佛的智慧下已經證實並且超越現今科學的所知,我一直肯定一件事,人的精神思維跟形而上的能量是一種超越物質存在跟形而下的實體。因為人類會幻想會思考,所以造就今日的科技。如果人類今天不會思考幻想則有可能還停留在蠻荒時期難以進步。文明的進步,實質上就是人類精神思考上的進步。但是人類往往不願去承認造就文明真正的成分;而選擇去相信現下享受能實現的物質。在此我也可能大膽妄言,一直以來大家猜測外星人何以推動星體間移動工具的能量,我想就在於人本身的思考意志力,或許那是一種神給我們潛在的能力,也或許那是神佛要教我們認識的智慧。
~~~若有似無解思義,尊順臣服皆心意,五帝黃中來提及,東南西北皆虛空~~~
最後借用淨空法師的一段話來說明,佛法用禪定的方法,降伏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於是不同維次空間就突破了。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層次愈深。心愈清淨,接觸的境界也愈廣大;妄念煩惱愈多,生活的空間就愈小,也就無法突破。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然而這種種法門,皆是修禪定的不同方式而已。換言之,皆是以消除妄想、分別、執著,以恢復自性真心為目的。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看破、放下」。真心、本性是我們的根本,現在染上自私自利,才產生問題。真心是什麼樣子?大乘經講:「真心離念」。換言之,無妄念的心就是真心,有妄念的心就是妄心。最嚴重的妄念就是我執,起心動念以「我」為中心,自己的利益至上,這種錯誤的觀念,縮小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帶來了痛苦與煩惱。現代人甚至連夫妻之間都不能坦誠相見,還有個人祕密,這麼嚴重的我執!除我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可靠的人,一生不敢與人說真話,這種人生活在世間,就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而學佛人沒有自私自利,對待任何人都坦誠公開,沒有絲毫祕密。所以,學佛要想有成就,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如果有私心,即使念佛念得再好,也是枉然。何以故?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而且是最善、上善,我們不善如何去得了?何謂上善?就是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如此大的心量,才是上善。有自私自利,即使再大的福報,也只能享受一生。因此,首應拓開心量,絕不為自己,一切為正法久住。正法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這是第一等的好事。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個世界是一個大家庭,如何才能落實?政治、武力、經濟、科學、技術均無法辦到,幾千年的歷史,使我們明白,能達到這個目的唯有教育。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武藝超群,可以作國王、作將軍,然而他都捨棄了,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用現代的概念來講,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且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每天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生活,清淨自在,快樂無比。
世尊當年在世,遊學五印度(當時的印度與中國周朝一樣,尚未統一),用教學化解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我們在書上常看到,當時十六大國的國王都皈依佛法,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在佛教未傳到中國之前,古聖先賢也懂這個道理,所以提倡孝道,提倡師道。漢武帝制定國家教學的方針,也就是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根據《禮記‧學記》來實施。《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國家之治亂,在於教育;家庭之興衰,亦在教育。家能不能興,端賴父母對小孩的了解,並能及時加以引導,糾正其錯誤的思想。讀書學習志在培養其操守德行,智慧、技能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全世界人類而服務,並不是為自己家庭賺錢。諺語說:「一家飽暖千家怨」,若是你一家很富裕,不照顧別人,別人都是你的冤家債主,到你運衰的時候,群起而攻之,你這個家就滅亡了。所以,要學會布施恩德於人,自己有能力、有財富,要布施貧窮的人,你的家道永遠不衰。為什麼?貧窮人擁護你,「你是好人,你肯幫助別人,我們希望你發大財」。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幫助別人,幫助社會。我們幫助別人,自己遇到困難時,別人才會幫助我們。財是通貨,像流水一樣,大去大來,小去小來,不去就不來。財不可以積,一積就錯了,佛經講「積財喪道」,所以財要用來幫助苦難的人,多做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情,這是真實功德。歸根結柢,學佛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只要把這十二個字放下,學佛就能成佛。你學佛不能成佛,這十二個字總有幾個字沒放下,造成了障礙。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就是這十二字完全沒有了。我們常說佛菩薩乘願再來,何謂乘願再來?發的願力超過業力,當下就是乘願再來。佛菩薩是什麼願?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為大眾服務,不是為自己。我們念念為我,為我就是業力。身體不是我的,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你就是乘願再來,與佛菩薩無別。凡夫與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麼?這個身是我,一切都為我;佛菩薩覺,覺什麼?身體不是我,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盡量發揮這個工具的作用,為一切眾生造福。不為自己,自己的智慧、福報無量無邊。我們在這裡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一生肯定成就。
與軒凱兄以及眾善德共勉之。
編輯者: lifeman (2010-10-03 07:21: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命由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萬法唯心,一切由心造。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