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斐勒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美國最赫赫有名的企業王國的大家長,這位時代巨擘的真面目曾逃過三代史家的春秋大筆。
二十世紀最有錢的人,這個人就是洛克斐勒 - 石油大王
第一個『紐約聯合國大廈』是他捐出去的,你知道紐約整個城裡面市中心曼哈頓最貴的地區,他把地捐出來蓋聯合國大廈,第二個『芝加哥大學』,在芝加哥是他捐出去的,找基督徒的宣教士叫哈伯博士,成為第一任的校長捐出去;第三個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博物館很大,書很多,別是考古的資料在裡面,是他捐出去的;第四個大家熟悉,國父孫中山先生死在紐約的協和醫院,就是他捐出去的,洛克斐勒原來是看價格超過價值,後來信了耶穌生命從價值看到價格,並超過價格,因此整個生命改變,變成開始奉獻的人;他說:我一輩子捐了許許多多,做了多事情以後,信了耶穌整個改變了,他作什麼事呢?在他死之前的時候,墓碑預備好寫幾個字,他告訴他後面來看的人說:我為自己所投資的,為自己名聲地位所投資的通通會過去,但是為神國所投資的會存到永遠;一個看價值超過價格的人,提醒我們二十一世紀拜金、享樂的文化,父親的背影會影響到兒女,父母親拜金、享樂,兒女也是如此;父母親看神的國度懂得事奉,懂得信靠神兒女也受影響。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或譯「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S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國實業家,浸禮會教友,慈善家,洛克菲勒王朝開創者,以革命了石油工業與塑造現代慈善的企業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他創立了標準石油,在全盛期他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第一位十億富豪與全球首富。今天他則被公認為人類近代史上首富,身價折合今日之3000億美元以上。
他受到記者與各種輿論的攻擊,標準石油最後被美國最高法院判決違反反托拉斯法並且在1911年被勒令拆分為34家公司(事實上,反托拉斯法正是針對標準石油而制定的)。規模之巨大,其後繼企業: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埃莫科Amoco、康納科Conoco和雪佛龍Chevron在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數間石油公司,並位居世界前五十大企業(艾克森美孚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2007年Fortune 500第二大[5])。洛克菲勒在1890年代晚期結束對標準石油公司的直接管理,但保持了大部分的股權。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在他人生的後40年致力於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他出資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資助北美醫學研究,包括根除十二指腸寄身蟲和黃熱病,幫助了野口英世的研究,也對抗生素的發現頗有貢獻。另外難得的是,他對黑人族群非常關照,並斥鉅資提升黑人教育,廣設學校。他也是個虔誠的北浸禮會教友,並且在他的一生中支持了很多教會背景的機構。
今天的兩所美國頂尖大學[6]:芝加哥大學、與洛克斐勒大學都是他創辦的。 現今的紐約市也處處可見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標,如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菲勒中心等等。
洛克菲勒堅信他人生的目的是「從其他惡性競爭的商人們身上賺取盡可能多的金錢,而用此金錢發展有益人類的事業」。他以各種手段成為了空前絕後的巨富,但他不菸不酒不賭不色,一生可謂勤儉自持,並在晚年將大部分財產捐出資助慈善與研究事業,開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給今天如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等富豪寫下了先例,讓他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編輯] 早年
洛克菲勒出身貧窮,是6個孩子中的第2個孩子。父親是威廉·洛克菲勒(1810年11月13日-1906年5月11日).母親是Eliza Davison(1813年9月12日-1889年3月28日)。他的父親是個江湖郎中,又犯重婚罪,不算是個正直的人,故洛克菲勒一生都與他保持著一段距離,但他精打細算的商業頭腦也對年幼的洛克菲勒留下了正面的影響。1853年他的家庭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Cleverland)。1855年,16歲的洛克菲勒在經過六個禮拜的求職後,終於開始了他的第一分工作:簿記員。此時他的月薪是17元美金。而領到第一分薪水的他向自己承諾:未來畢生都要捐出十分之一的財產於慈善事業。 3年後,19歲的他已離職與克拉克(Maurice B. Clark)合夥開始獨立經營農產品轉售的生意。1859年,賓州開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1863年,兩人看準了未來石油無限的商機,成立Clark& Rockefeller轉向石油提煉投資,並攬入了另一位合夥人安德魯斯(Samuel Andrews)。但在1865年,洛克菲勒和老合夥克拉克在商業策略上出現了嚴重分歧,而兩人協議將主煉油廠拍賣,價高者得。其結果,洛克菲勒以72,500美金買下了煉油廠,而公司名亦改為Rockefeller & Andrews,從此與克拉克分道揚鑣。
洛克菲勒早在還是個小孩子時就立下兩個他的人生最大野心:1.賺到100千美金(約為2007年的三千萬美金) 2.活到100歲。第一個野心,他自然是達到且遠遠凌駕其上了。而第二個野心,他雖然在晚年盡其所能地強迫自己延長壽命以達到幼時立下的目標,包括搬到佛羅里達,絕對嚴格的規律生活,食物只攝取煉乳與蔬菜水果等等,但還是在離他的98歲生日兩個月時過世,離目標差了兩年兩個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命由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萬法唯心,一切由心造。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