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6 of 18 < 1 2 ... 4 5 6 7 8 ... 17 18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31159 - 2024-02-29 15:00:33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15]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16]臣施護奉 [17]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一萬六千,及一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種種佛剎皆來集會。

爾時尊者大迦葉波,在大眾中安[18]詳而坐。

爾時世尊告迦葉言:「有四種法,破壞菩薩智慧。」迦葉白言:「四種法者,其義云何?」「四種法者:一者於佛教法而生輕慢;二者於法師處憎嫉法師;三者隱藏正法令不見聞;四者他欲樂法數數障礙,瞋恚斷善覆蓋不說,誑賺他人唯自求利。迦葉!如是四種,是名壞滅菩薩智慧。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若人慢佛法; 憎嫉法師處;
樂法作隱藏; 求法而障礙,
[1]瞋怒斷善根, 覆法不為說,
愛樂誑賺他, 恒行自求利。
我說此四法, 斷滅菩薩慧,
四法如是故, 汝等應當知。」
佛告迦葉波:「有四最上法觀,增長菩薩大智。」迦葉白言:「是義云何?」「此四法者:一者於佛教法深生尊重;二者於法師處勿生輕慢;三者如聞得法為他解說,起正直心不求一切利養;四者稱讚多聞增長智慧,一向正心如聞受持,行真實行而不妄語。迦葉!此四種法,增長菩薩大智慧故。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尊重於佛法, 及彼法師處;
如聞為他說, 不求於利養,
亦不要稱揚, 一向而求聞;
多聞生智慧, 如聞受持法,
持已依法行, 稱法真實故。
是彼法師行, 口意無虛妄,
四法可為師, 得佛大智慧。」
佛告大迦葉:「有四法具足,迷障菩薩菩提心。」迦葉白言:「云何四法迷障菩提心?」「此四法者:一者所有阿闍梨師及諸善友,行德尊重反生毀謗;二者他善增盛於彼破滅;三者若諸眾生行大乘行,而不稱讚妄言謗毀;四者棄背正心邪妄分別。如是迦葉!此四種法迷障菩薩菩提心。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闍梨師善友, 行德俱尊重,
不行恭敬心, 反生於輕毀;
他善增熾盛, 破壞滅除他;
菩提大行人, 謗毀行輕慢;
棄背正真心, 邪妄而分別,
如斯四惡行, 迷障佛菩提。
是故此四法, 遠離無上覺,
無此四過者, 最上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一切生處出生菩提心,直至菩提而坐道場而無障礙。」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不為身命而行邪見妄言綺語;二者去除一切眾生虛妄分別;三者為其佛使發起一切菩提種相,如實名稱流遍四方;四者所有一切眾生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說今得。迦葉!如是四法具足菩薩,一切生處出生菩提心,中間無迷,直至菩提坐道場座。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不為自身命, 邪說及妄語;
心恒愍眾生, 除妄及懈怠。
能作如來使, 及為眾生師,
顯發行菩提, 名聞遍四方。
教化諸眾生, 令成無上覺,
安住此法中, 菩提心不退。」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已生未生善法皆令滅盡永不增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世間所有深著我見;二者觀察種族住著利養行[2]呪力事;三者瞋恨菩薩偏讚佛教不普稱讚;四者未聞難見經法聞之疑謗。如是迦葉!具此四法,令諸菩薩已生未生善法皆悉滅盡永不增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由此著我見, 皆令善法盡;
觀察於種族, 呪術求利養;
毀於菩薩教, 而不普稱讚;
未聞甚深經, 聞之生疑謗,
具行此四法, 不久善法盡。
是故諸菩薩, 行此四法者,
遠離佛菩提, 譬如天與地。」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善法不滅得法增勝。」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願聞其善不願聞惡,求行六波羅蜜及菩薩藏;二者除去我見心行平等,令一切眾生得法利歡喜;三者遠離邪命得聖族歡喜,不說他人實不實罪,亦不見他過犯;四者若此深法自智不見,而不謗毀彼佛如來,如是而見如是而知,我不能知佛智無邊種種無礙,如來為諸眾生演說此法。如是迦葉!具此四法,令諸菩薩善法不盡得法增勝。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常願聞其善, 非願聞諸惡,
恒行六波羅, 而求菩薩藏;
斷除於我見, 而行平等心,
普令諸眾生, 得彼法利喜;
活住清淨命, 復值聖種族,
他罪實不實, 終不而言說,
設覩諸過犯, 如同不見聞;
此法甚深奧, 少智不能知,
唯佛自明了, 而不生疑謗,
佛智廣無邊, 如來為眾說。
行此四法者, 勝智法無盡,
安住此法中, 菩提不難得。」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不正心離菩薩行。」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疑惑佛法心不愛樂;二者我見貢高瞋恚有情;三者他得利養貪愛憎嫉;四者於佛菩薩不生信敬,亦不稱讚而復毀謗。迦葉!如是四法,生不正心離菩薩行。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疑惑諸佛法, 作意不愛樂;
貢高我見增, 瞋恚眾生故;
他所得利養, 貪愛起憎嫉;
於佛菩薩眾, 心不生信受。
此四不正心, 遠離菩薩行。」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得柔軟相。」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得阿鉢羅諦,得已發露終不覆藏遠離過失;二者彼須真實所言誠諦,寧可盡於王位破壞富貴、散滅財利捨於身命,終不妄語所言真實,亦不令他言說虛妄;三者不發惡言毀謗蔑無一切眾生,乃至善與不善鬪諍相打禁繫枷鎖,如是之過亦不言說,恐自成罪得業果報;四者依彼信行深信一切諸佛法教心意清淨。迦葉!如是四法,令諸菩薩得柔軟相。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獲阿鉢羅, 恐成於過罪,
不敢自覆藏, 洗心而發露;
用意要真實, 所言須誠諦,
寧盡國王位, 捨命破資財,
不發妄語言, 棄背真實行,
亦不教他人, 令作虛妄事;
又不行毀謗, 蔑無一切眾,
善與不善者, 乃至鬪諍等;
終不說視他, 恐招自業果,
心住清淨行, 信樂佛菩提。
此四佛宣揚, 眾生宜親近。」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聞最上勝法心不樂行;二者於法非法雖知淨染,淨法不行而行非法;三者不親近阿闍梨及師法等,信受妄語不知食處;四者見諸菩薩具其勝德,都無恭敬我見輕慢。迦葉!如是四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聞彼最上法, 心意不樂行;
淨法而不修, 非法生愛樂;
棄背阿闍梨, 不敬於師法,
受食處不知, 信行於妄語;
菩薩有勝德, 不生於尊重,
下劣我見增, 剛強心輕慢。
此四佛自宣, 我常亦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於菩薩知見明了。」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聞善樂行聞惡樂止,知法真實棄背邪偽受行正道;二者遠離毀謗純善相應,美言流布眾所愛敬;三者親近師教知彼食處,調伏諸根戒定不間;四者自得菩提不捨眾生,行實慈愍,令彼愛樂廣大真德。迦葉!如是四法,令於菩薩知見明了。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聞善樂欲行, 聞惡心欲止,
[A1]棄背邪偽因, 受行八正道;
毀謗恒遠離, 善業得相應,
流布善言音, 令眾生愛重;
親近於師教, 知彼食來處,
制伏取境根, 安住於戒定;
雖得佛菩提, 不捨有情界,
行彼真實[1]慈, 令求無上德。
此四佛所宣, 速得善逝果。」
佛告迦葉波:「菩薩有四種違犯。」迦葉白言:「云何四種?」「一者眾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菩薩違犯;二者下劣邪見眾生廣說佛法,菩薩違犯;三者為小乘眾生說大乘法,菩薩違犯;四者輕慢正行持戒眾生,攝受犯戒邪行眾生。迦葉!如是四種,菩薩違犯。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眾生信未熟, 而往化於彼;
下劣邪有情, 為彼廣說法;
於彼聲聞處, 分別大乘法;
輕慢正行人, 攝受破戒者。
知此四違犯, 菩薩須遠離,
依此四法行, 菩提不成就。」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成菩薩道。」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二者於一切眾生用佛智教化;三者於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四者於一切眾生行正方便。迦葉!如是四法,成菩薩道。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於彼群生類, 恒行平等心;
教導諸有情, 令入如來智;
常演微妙法, 救度一切人;
安住真實中, 是名正方便。
此四平等法, 佛自恒宣說,
依教彼恒行, 成就菩薩道。」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怨而不可行。」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樂修小乘自利之行;二者行辟支佛乘淺近理法;三者隨順世間呪術[1]伎藝;四者用世智聰辯,集彼世間虛妄無利之法。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冤不可同行。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若行聲聞乘, 出家自利行;
及彼辟支迦, 證悟淺理行;
耽著世間藝, 伎術禁呪等;
復用世智辯, 虛集無利法,
誑賺於眾生, 不到真實際。
此四菩薩行, 善根皆滅盡,
冤家不同行, 佛言宜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善友。」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有求菩提道者,為菩薩善友;二者作大法師,為菩薩善友;三者以聞思修慧出生一切善根者,為菩薩善友;四者於佛世尊求一切佛法者,為菩薩善友。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善友。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求成菩提者, 佛子親善友;
作大說法師, 顯發聞思慧;
教化諸眾生, 出生五善根;
恒為善逝子, 當獲正覺道。
佛說此四法, 不迷於正行,
令得大菩提, 是名真善友。」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影像。」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為利養不為法;二者為要稱讚不為戒德;三者自利求安不利苦惱眾生;四者於實德能不生分別樂欲。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影像。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廣求於利養, 不為聽受法;
愛樂人讚揚, 棄捨於德業;
一向求自安, 不愍眾生苦;
於彼實德能, 無樂無分別。
如是四種法, 佛說為影像,
汝諸菩薩眾, 各各宜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實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入空解脫門,信業報無性;二者入無我無願門,雖得涅槃,恒起大悲樂度眾生;三者於[2]大輪迴巧施方便;四者於諸有情雖行給施不求果報。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實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入彼空解脫, 信觀業無性;
無我無願門, 安住慈愍行;
雖證涅槃空, 樂度眾生故;
於彼輪迴中, 巧設諸方便,
廣濟於群生, 不希於福報。」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大藏。」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二者恒行六度大波羅蜜多;三者尊重法師心不退動;四者樂居林野心無雜亂。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大藏。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於彼諸佛所, 供養一切佛;
大乘六度中, 所行波羅蜜;
尊重說法師, 承事心無退;
常居林野中, 清淨無雜亂。
此四善逝說, 佛子大法藏。」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遠離菩薩魔道。」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行諸行不離菩提心;二者於一切眾生心無惱害;三者於一切法明了通達;四者於一切眾生不生輕慢。迦葉!如是四法,遠離菩薩魔道。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行眾善行, 不離菩提心;
於彼諸群生, 恒時無惱害;
諸法善通達; 於生絕輕慢。
此四善逝說, 遠離諸魔道,
是人依此行, 得彼真空際。」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集菩薩一切善根。」迦葉白言:「四法云何?」「一者樂住林間寂靜宴默;二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三者樂求妙法棄捨身命;四者聞義不足集諸善根勤行精進。迦葉!如是四法,能集菩薩一切善[3]根。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樂住閑寂處, 宴默離喧煩;
四攝御眾生, [4]令登於覺路;
勤求於妙法, 棄捨於身命;
精進集善根, 聞法心無足。
佛說此四行, 出生無邊善。」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菩薩無量福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恒行法施心無悋惜;二者起大悲心救護破戒眾生;三者化諸有情發菩提心;四者於下劣惡人忍辱救護。迦葉!如是四法,出生菩薩無量福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廣說諸妙法, 清淨心無悋;
毀禁諸有情, 救護垂慈愍;
令彼眾生類, 發於淨覺心;
種種劣惡人, 救護行忍辱。
菩薩及諸佛, 同行此四行。」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行戒行具足無犯;二者受持妙法身心無倦;三者隨其意解傳施法燈;四者禮敬投誠稱揚佛德。迦葉!如是四法,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堅持具足戒, 意地無缺犯;
妙法恒受持, 晝夜心無倦;
所解諸佛教, 隨意施法燈;
稱讚一切佛, 投誠恭敬禮;
智者行此四, 能斷無明地,
一切諸佛[A2]子, 依此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菩薩無礙智。」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有法施;二者受持妙法;三者不害他人;四者亦不輕慢。迦葉!如是四法,生菩薩無礙智。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行妙法施, 令彼得受持,
不嫉眾生學, 尊重於持戒。
四法除宿罪, 獲成最上覺,
依此得菩提, 出生無礙智。
復別十二行, 智者得菩提,
成就甘露味。 所有諸眾生,
而具深法眼, 解說讀誦持,
佛說於彼人, 獲福無有量。
所有恒河沙, 俱胝佛剎土,
滿中盛七寶, 供養一切佛,
彼福亦無量; 若人念此法,
四句伽他經, 福德勝於彼。
復次迦葉波, 若持此四句,
未名菩薩者, 得名為菩薩。
說此四法中, 具足十善行,
依法平等心, 是故名菩薩。」
↑回到頂端↑
#2231160 - 2024-02-29 15:01:51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二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3]臣施護奉 詔譯

佛告迦葉波:「若諸菩薩具足三十二法,名為菩薩。」迦葉白言:「云何三十二法?」「所為利益一切眾生、一切智智種子;不量貴賤令得智慧;為一切眾生低心離我;真實愍念其意不退;善友惡友心行平等;雖到涅槃思念愛語;先意問訊愍見重擔;於諸眾生恒起悲心;常求妙法,心無疲厭;聞法無足;常省己過、不說他犯;具諸威儀恒發大心;修諸勝業不求果報;所生戒德滅諸輪迴;令諸有情道心增進;一切善根皆悉集行;雖行忍辱精進,如入無色禪定;智慧方便善解總持;恒以四攝巧便受行;持戒犯戒慈心不二;常處山林樂問深法;世間所有種種厭離;愛樂出世無為果德;遠離小乘正行大行;棄捨惡友親近善友;於四無量及五神通,皆悉通達已淨無知;不著邪正如實依師;發菩提心純一無雜。迦葉!如是具足三十二法,是則名為菩薩。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利益諸眾生, 欲行清淨行,
令生一切智, 不擇於貴賤,
同入如來慧, 真實愍眾生,
心意不退轉, 善友及惡友,
平等觀於彼, 雖到於涅槃,
愛語先問訊, 憂愍於重擔,
及彼諸眾生, 不斷於大悲,
求法心無苦, 聞義常不足,
恒省自身非, 不譏他人犯,
具修眾威儀, 而起大乘行,
不求於果報, 所持諸戒德,
斷滅於輪迴, 令彼諸有情,
遠害增道意, 忍辱集善根,
精進修諸行, 如入無色定,
智慧諸方便, 總持而善解,
四攝恒受行, 持犯二俱愍,
常處於林間, 恒樂聞深法,
厭離於世間, 愛敬無上果,
遠離聲聞乘, 而修大乘行,
棄捨於惡朋, 親近於善友,
五通四無量, 智慧悉通達,
清淨絕無知, 不著於邪正,
依師究真實, 純一無雜行,
佛說觀行法, 先發菩提心。
若此三十二, 善逝當演說,
菩薩具足行, 得佛甘露味。」
佛告迦葉波:「我為菩薩說譬喻法,令彼知見為菩薩德。」迦葉白言:「其義云何?」「迦葉!譬如地大,與一切眾生為其所依令彼長養,而彼地大於其眾生無求無愛。菩薩亦然,從初發心直至道場坐得成菩提,於其中間,運度一切眾生無愛無求,亦復如是。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地大, 與諸眾生, 依止長養,
於彼眾生, 無求無愛。 菩薩亦爾,
從初發心, 直至道場, 成無上覺,
運度有情, 無求無愛, 無冤無親,
平等攝受, 令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譬如水界,潤益一切藥草樹木,而彼水界於其草木無愛無求。迦葉!菩薩亦然,以清淨慈心遍行一切眾生,潤益有情白法種子,令得增長無愛無求。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水界, 潤益一切, 藥草樹木,
令得生長, 無愛無求。 菩薩亦爾,
以淨慈心, 遍及有情, 次第普潤,
淨種增長, 破大力魔, 得佛菩提。」
佛告迦葉:「譬如火界,成熟一切穀麥苗稼,火界於彼無愛無求。迦葉!菩薩亦爾,以大智慧成熟一切眾生善芽。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火界, 成熟一切, 五穀苗稼,
而彼火界, 於其苗稼, 無求無愛。
菩薩亦爾, 以智慧火, 成熟一切,
眾生善芽, 菩薩於彼, 無求無愛。」
佛告迦葉:「譬如風界,遍滿一切諸佛剎土。迦葉!菩薩亦爾,以善方便遍眾生界令解佛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風界, 隨自勢力, 普遍佛剎。
諸菩薩眾, 亦復如是, 以善方便,
為其佛子, 說最上法。」
佛告迦葉:「譬如魔冤領四軍兵,欲界諸天不能降彼。迦葉!菩薩亦爾,得意清淨,一切眾魔不能惑亂。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魔冤, 領四軍兵, 欲界諸天,
不能降彼。 菩薩亦爾, 得意清淨,
一切眾魔, 不可惑亂。」
佛告迦葉:「譬如白月,漸漸增長乃至圓滿。迦葉!菩薩亦爾,以無染心求一切法,乃至圓滿。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白月, 漸漸增長, 直至圓滿,
菩薩亦爾, 以無染心, 求修諸善,
漸漸增進, 白法圓滿。」
佛告迦葉:「譬如日出放大光明,照彼世間無不朗然。迦葉!菩薩亦爾,放智慧光照諸眾生,無不開悟。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日出, 照彼世間, 一切物像,
無不朗然。 菩薩亦爾, 放智慧光,
照諸有情, 無不開解。」
佛告迦葉:「譬如師子獸王有大威德,於彼一切所行之處不驚不怖。迦葉!菩薩亦爾,安住多聞戒德,如是一切所往之處不驚不怖。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師子獸王, 威德勇猛, 所行之處,
心無驚怖。 菩薩亦爾, 安住多聞,
持戒智慧, 於彼世間, 所行之處,
離諸怖畏。」
佛告迦葉:「譬如龍象有大勢力,擔負一切重物而無疲苦。迦葉!菩薩亦爾,擔負一切眾生五蘊諸苦,不得其苦。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龍象, 有大勢力, 身負重物,
而不疲苦。 菩薩亦爾, 擔負眾生,
五蘊諸苦, 亦無疲苦。」
佛告迦葉:「譬如蓮華,生長水中淤泥濁水而不能染。迦葉!菩薩亦爾,雖生世間,世間雜染終不能著。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蓮華, 出生水中, 濁水淤泥,
而不可染。 菩薩亦爾, 雖生世間,
種種雜染, 而不能著。」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方便斷樹不斷樹根,而於後時復生大地。迦葉!菩薩亦爾,以方便力斷彼煩惱不斷彼種,以大悲善根復生三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有人, 以其方便, 而斷樹身,
不斷樹根, 如是後時, 復生大地。
菩薩亦爾, 以善方便, 斷彼煩惱,
不斷彼種, 以大悲故, 復生三界。」
佛告迦葉:「譬如諸方所流河水,皆歸大海同一鹹味。迦葉!菩薩亦爾,所有一切善根,種種利益迴向菩提,與彼涅槃同歸一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一切, 江河諸水, 皆入大海,
同一鹹味。 菩薩亦爾, 所有一切,
善根利益, 迴向菩提, 及彼真際,
同歸一味。」
佛告迦葉:「譬如四大天王及忉利天眾,要彼安住妙高之山。迦葉!菩薩亦爾,為一切智所修善法,要彼安住菩提大心。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四王, 及帝釋眾, 要彼安住,
妙高之山。 菩薩亦爾, 為一切智,
所修善法, 安住菩提。」
佛告迦葉:「譬如國王,欲行王事須假宰臣。迦葉!菩薩亦爾,欲為佛事,須假智慧方便。我今於彼而說頌曰:

「譬如國王, 欲行王事, 須仗宰臣,
而得成就。 菩薩亦爾, 欲為佛事,
假方便慧, 決定成就。」
佛告迦葉:「譬如晴天無其雲霧,於彼世間終無降雨之相。迦葉!菩薩亦爾,寡聞[A1]少智於諸有情,終無說法之相。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 晴無雲霧, 於彼世間,
終不降雨。 菩薩亦爾, 寡聞少智,
於其有情, 無說法相。」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起大雲雷,必降甘雨成熟苗稼。迦葉!菩薩亦爾,於其世間起慈悲雲,降妙法雨成熟眾生。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 雲雷忽起, 必降甘澤,
成熟苗稼。 菩薩亦爾, 普覆慈雲,
降霔法雨, 成熟有情。」
佛告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其七寶恒隨王行。迦葉!菩薩亦爾,有七覺支恒隨菩薩。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 轉輪聖王, 所有七寶,
恒隨王行。 菩薩亦爾, 有七覺支,
所到之處, 隨逐菩薩。」
佛告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得多富貴,價直迦哩沙波拏百千富貴。迦葉!菩薩亦爾,得多富貴價,直聲聞緣覺百千富貴。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摩尼寶, 富貴廣得多,
迦哩沙波拏, 百千不可比。
菩薩亦如是, 富貴倍弘多,
辟支及聲聞, 百千亦難比。」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眾,若住雜林者,受用富貴平等無二。迦葉!菩薩亦爾,若住清淨心者,為一切眾生正直方便平等無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忉利天, 住彼雜林者,
受用於富貴, 平等無有二。
菩薩亦如是, 住心清淨者,
正直為群生, 方便亦無二。」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妙解禁呪善知毒藥,一切毒藥不能為害。迦葉!菩薩亦爾,具大智慧善行方便,一切煩惱不能為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善知藥禁呪,
一切毒藥等, 不能為損害。
菩薩亦如是, 若具方便慧,
一切煩惱毒, 不能為損害。」
佛告迦葉:「譬如世間糞壤之地,能生肥盛甘蔗。迦葉!菩薩亦爾,若處煩惱糞地,能生一切智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糞壤地, 出生於甘蔗,
倍常而肥盛。 菩薩處煩惱,
出生一切智,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不學武藝,若執器仗寧解施設?迦葉!菩薩亦爾,先未聞法寡識機藥,若執智見何辯邪正?」佛告迦葉:「譬如[1]窑師,欲燒瓦器須用大火。迦葉!菩薩亦爾,欲為愚迷眾生開發智慧,須用佛法智火。迦葉!是故此大寶積正法,令菩薩修學受持得解法行。」

迦葉白言:「菩薩云何受持,見正法行?」「迦葉!如自觀身,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名無相,無觀行故。迦葉!如此說名正觀影像中法。復次迦葉!如實正觀影像中法。迦葉!云何影像中法,如正觀色,觀彼無常亦非無常;如是受想行識,常與無常、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如實觀察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如實觀察影像中法,所有地界,常與無常、無定無不定。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如實觀察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所有眼處,常無常性、無定無不定。如是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常無常性,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定一法、此不定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我見一法、無我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真實心一法、此不實心二法。迦葉!二法所在無心無覺無意無識。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善不善、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煩惱無煩惱,如是一切法。迦葉!此生法一、此滅法二。若二法中,無集無散不可求得。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有法一、此無法二。若此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輪迴一法、此涅槃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我說汝等,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老死,老死緣生憂悲苦惱。迦葉!如是集得此一大苦蘊。所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憂悲苦惱得滅。如是得此一大苦蘊滅。迦葉!若以智觀明無明等無此二相。迦葉!此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如是行行滅、如是識識滅、如是名色名色滅、如是六入六入滅、如是觸觸滅、如是受受滅、如是愛愛滅、如是取取滅、如是有有滅、如是生生滅、如是老死老死滅。如是智觀生性滅性無二相故。迦葉!離此二相,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應當正觀影像中法,彼法非空亦非不空。如是空法,無法相、非無法相,法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無相即無願。所以者何?無所願作故,無相即空相。如是行者,若法未生不生,法未生故。如彼法生,彼亦不生,生已謝故。如是無生生離取故,法無自性,無性即空。如是正觀此說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補特伽羅非破壞空,即體是空,本非有故。非前際空、非後際空,現在即空。」

迦葉白言:「彼補特[A2]伽羅,我今覺悟知彼是空,破壞我故。一切皆空,此法如是。」

佛言:「迦葉!汝言非也。迦葉!寧可見彼補特[A3]伽羅如須彌山量,勿得離我而見彼空。何以故?破我斷空執一切空,我則說為大病,而不可救。」

佛告迦葉:「譬如人病,其病深重,而下良藥令彼服行,藥雖入腹病終不差。迦葉!此人得免疾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於意云何?」「世尊!此人病重故,不可療也。」佛言:「迦葉!彼著空者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深著空見,我即不醫。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重病者, 令彼服良藥,
雖服病不退, 彼人不可療。
著空亦如是, 於彼一切處,
深著於空見, 我說不可醫。」
佛告迦葉:「譬如愚人觀彼虛空,而生怕怖搥胸悲哭。所以者何?恐虛空落地損害於身。」佛言:「迦葉!彼虛空能落地不?」迦葉云:「不也。」佛言:「迦葉!若彼愚迷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彼聞空法心生驚怖。所以者何?若空我大,心依何行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愚迷人, 於空生怕怖,
悲哭而遠行, 恐虛空落地。
虛空無所礙, 不損於眾生,
此人自愚迷, 妄生於驚怖。
沙門婆羅門, 愚見亦如是,
聞彼諸法空, 心生[1]於怖畏,
若空破壞我, 依何生受用?」
佛告迦葉:「譬如畫師自畫醜惡夜叉,畫已驚怖迷悶仆[2]倒。迦葉!彼凡夫眾生亦復如是,自作色聲香味觸法,作已迷彼墮落輪迴。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工畫師, 畫彼惡夜叉,
於彼自驚怖, 迷悶仆倒地。
凡夫亦復然, 自著於聲色,
迷彼不覺知, 墮落輪迴道。」
佛告迦葉:「譬如幻士變作幻化,是彼幻化能變幻士。迦葉!相應行比丘亦復如是,而自發意如是,說一切[3]皆空,彼虛空無實亦能如是說。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4]於幻士, 能變於幻化,
而彼幻化人, 亦能變幻士。
相應行比丘, 發意亦如是,
說彼一切空, 無實空亦說。」
佛告迦葉:「譬如二木相鑽風吹出火,火既生已燒彼二木。迦葉!如實正觀亦復如是,於正見道生彼慧根,慧根既生燒彼正觀。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鑽二木, 風吹生彼火,
火生剎那間, 而復燒二木。
正觀亦如是, 能生於慧根,
生彼一剎那, 還復燒正觀。」
↑回到頂端↑
#2231161 - 2024-02-29 15:02:57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世尊復以譬喻更明斯義。

佛告迦葉:「譬如燈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從何而去?非東方去、非南方去、非西方去、非北方去。去亦非去,來亦非來。

「迦葉!復次燈光亦非我能破得黑暗。又若非黑暗,何顯燈光?迦葉!燈光、黑暗本無自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迦葉!如是智慧亦復如是,有智若生無智即捨,而彼無智歸於何去?非東方去、非南方去、非西方去、非北方去。去既非去,來亦非來。

「迦葉!復次有智若生無智即捨,非彼有智我能破壞無智。又若無智本無,有智何顯?迦葉!有智、無智俱無自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於燈光, 能破於黑暗,
彼暗滅謝時, 諸方無所去。
若復此燈光, 非暗不能顯,
二俱無自性, 無性二俱空。
智慧亦如是, 有智若生時,
無智而自捨, 此二若空花,
俱無有自性, 取捨不可得。」
佛告迦葉:「譬如空舍無其戶牖,經百千年無其人物。其室冥暗,忽有天人於彼舍中燃其燈明。迦葉!於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經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葉答云:「不也。世尊!彼黑暗無[1]力,燈光若生決定須去。」佛言:「迦葉!彼業煩惱亦復如是,經百千劫住彼識中。或彼行人於一晝夜正觀相應生彼慧燈。迦葉!如是聖者慧根若生,此業煩惱定無所有。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如舍百千年, 無人無戶牖,
忽有天及人, 於彼燒燈火,
如是久住暗, 剎那而滅謝,
是彼舍黑暗, 不言我久住,
於此而不去。 業識煩惱集,
其義亦如是, 雖住百千劫,
本性不真實。 行人晝夜中,
正入如實觀, 慧燈晃耀生,
彼等煩惱集, 剎那不可住。」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不住種子。迦葉!如是,若彼行者堅著斷見,過去已滅、未來非有,何住佛法種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太虛空, 無涯無有量,
若人於空中, 何處植種子?
斷見亦如是, 過去不可有、
未來亦不生, 現無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糞滿大地,可種一切種子。迦葉,如是業煩惱糞滿於世間,可種一切佛法種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大地糞, 隨處可種植;
眾生煩惱糞, 周遍於世間,
佛子若親近, 可下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醎鹵陸地,不可種於蓮華。迦葉!如是無行性者,本自非有、未來不生,何得菩提之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醎陸地, 不可出蓮華,
於彼泥水中, 出生甚氛馥。
無性亦如是, 過未本來無,
終不生佛種。」
佛告迦葉:「譬如糞壤之地,可生蓮華。迦葉!如是煩惱邪行眾生,亦可生其佛法種智。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泥糞地, 而可生蓮華,
邪行業眾生, 亦生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四大海水瀰滿無邊。迦葉!如是見彼菩薩所作善根能遍法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四大海, 瀰滿廣無邊,
菩薩亦如是, 善根遍法界。」
佛告迦葉:「譬如天人以一毛端百分取一,於彼毛頭滴微細水,欲成俱胝四大海。迦葉!如是見彼聲聞,所作微善而求無上。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人毛端, 百分而取一,
於彼滴微水, 欲成俱胝海。
聲聞亦如是, 以己微淺智,
所作自善根, 求成無上覺。」
佛告迦葉:「譬如芥子內蟲食彼芥子,見芥子內謂若虛空。迦葉!如是聲聞所修小智,[1]見彼生空亦復如是。我今[2]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芥子[3]內, 而有食芥蟲,
於裏無礙處, 見彼謂虛空。
聲聞所修智, 證彼一分空,
所見而不大,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見十方世界虛空無邊。迦葉!如是菩薩無礙大智所見法界亦無邊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界, 十方無有涯,
一切諸世間, 依彼無障礙。
菩薩亦如是, 所起最上智,
照見法界空, 無邊無所得。」
佛告迦葉:「譬如剎帝利受灌頂王,彼王皇后私於庶人後生其子。迦葉!於意云何?彼所生之子得名灌頂王子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告言:「迦葉!彼得無生法界聲聞,我是如來灌頂之子,如是亦然。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剎帝王皇后, 而私於庶人,
彼後生其[4]男, 不名灌頂子。
聲聞亦如是, 離欲證無生,
唯行於自利, 非是於如來,
灌頂法王子, 佛子行二利。」
佛告迦葉:「譬如剎帝利受灌頂王,有近侍婢王所愛幸,彼後生子。迦葉於意云何?此婢生之子得名王子不?」迦葉答云:「此是王子。」「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雖道力微劣化彼眾生、未免輪迴,亦得名為如來之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輪王婢, 為王之愛幸,
而後生其男, 亦是剎帝子。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德行而羸劣, 方便化眾生,
雖未出三界, 所作稱佛心,
得名真佛子。」
佛告迦葉:「譬如輪王生其千子,大力勇猛辯才端正,須得輪王相具足。[5]彼所童子內,若無一子具有輪王相者,彼轉輪王不作親子之想。迦葉!如是如來會下有百千俱胝聲聞圍遶,若無一菩薩相者,如來亦不作子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所生千太子,
若無一童子, 具彼[6]輪王相,
此乃無王分, 王[7]無自子想。
佛子亦如是, 雖有千俱胝,
聲聞眾圍遶, 無一菩薩相,
善逝觀彼人, 不為佛子想。」
佛告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所有皇后懷娠七夜必生童子,具輪王相。彼在胎藏,迦羅羅大未有根形,雖未成形而有天人發心愛重。非愛彼子勇猛大力。於意云何?重彼輪王王種不斷。迦葉!亦復如是,初發心菩薩根雖未熟未免輪迴,樂行佛法,彼過去佛見生其愛重;於彼正觀八解脫阿羅漢而不愛重。何以故?為彼初心菩薩佛種不斷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皇后懷娠姙,
七日未成形, 天人生愛護,
非重勇猛力, 而重輪王種。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欲度輪迴故, 過去諸如來,
於彼而恭敬, 此人紹佛事;
於諸聲聞眾, 正觀八解者,
[8]不生於敬愛, 無彼成佛分。」
佛告迦葉:「譬如假摩尼瑠璃珠聚如妙高山,不及一真摩尼瑠璃寶。迦葉!如是假使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及一初發菩提心菩薩。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假瑠璃, 及彼摩尼珠,
積聚如須彌, 不及真摩尼,
瑠璃之一寶。 菩薩亦如是,
假使於聲聞, 及彼緣覺眾,
其數如微塵, 不及初發心,
求彼菩提者, 菩薩之一人。」
佛告迦葉:「譬如迦陵頻伽鳥,住彼卵中之時,早能與彼一切飛禽而皆不同。迦葉!於意云何?當發一切美妙音聲故。迦葉?如是彼初發心菩薩,雖住業煩惱無明藏中,早與一切聲聞辟支佛而不可同。迦葉!於意云何?彼有迴向善根說法方便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頻伽鳥, 住彼卵子中,
雖未見身形, 而與諸禽異,
當發美妙音, 令人常愛樂。
佛子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未出煩惱藏, 一切辟支佛,
及彼聲聞眾, 亦復不能比。
迴向大安樂, 方便利有情,
無垢慈悲意, 能宣微妙音。」
佛告迦葉:「譬如輪王皇后所生王子,具足輪王福相,一切國王及諸人民悉皆歸伏。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天上人間一切有情悉皆歸伏。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皇后所生子,
雖為童子身, 具足王福相,
國王及臣民, 一切皆歸向。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佛子相具足, 一切諸世間,
天人眾生類, 清淨心歸向。」
佛告迦葉:「譬如大雪山王出生上好藥草,能治一切諸病。修合服食,無復心疑決定得差。迦葉!如是若彼菩薩所有智藥,能療一切眾生煩惱諸病。菩薩以平等心普施一切有情,服者無復疑惑病即除愈。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大雪山, 出生上妙藥,
療治一切病, 若有服之者,
獲差勿復疑。 佛子亦如是,
出生妙智藥, 能療一切人,
煩惱生老病, 平等而賜之,
所有服食者, 無疑決定差。」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歸依初月,如是圓月而不歸依。迦葉!如是我子有其信力,歸命菩薩不歸命如來。所以者何?為彼如來從菩薩生。若聲聞辟支佛從如來生,非如菩薩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此有情, 歸命於初月,
如是圓滿月, 而彼不歸依。
我子亦如是, 歸依於菩薩,
不歸向世尊, 為具大智力。
出生如來身, 非彼聲聞類,
智慧微劣故, 依彼如來生。」
佛告迦葉:「譬如文字之母,具能包含一切義論等事。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具能綰攝一切諸佛化行無上智因。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文字母, 人間與天上,
義論及辯才, 皆因此建立。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具足佛地智, 及諸方便行。」
佛告迦葉:「譬如世人未有捨離明月歸命星像。迦葉!如是無有受我戒者,捨離菩薩歸命聲聞。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於月而捨離,
而欲歸依星, 此事未曾有。
如是我弟子, 其義亦復然,
若受我戒者, 不歸於菩薩,
而欲向聲聞, 其事甚希有。」
佛告迦葉:「譬如假瑠璃珠,於彼天人世間終無利用;若真瑠璃珠摩尼寶,於其世間有大利用。迦葉!如是。若彼聲聞具足戒學,具一切頭陀行三摩地門,終不能得坐菩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假瑠璃, 見彼體清淨,
於天人世間, 為事無利用;
若彼真瑠璃, 及彼摩尼寶,
體性有其殊, 為事具大用。
如是彼聲聞, 雖具頭陀行,
持戒及多聞, 一切三摩地,
不能降四魔, 而坐菩提座,
得成於善逝, 非如菩薩故。」
佛告迦葉:「譬如真瑠璃摩尼寶,作事用時價直百千迦哩沙波拏。迦葉!如是若彼菩薩所植眾德,作事用時多彼聲聞辟支佛百千迦哩沙波拏之數。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真瑠璃, 及彼摩尼寶,
作彼事用時, 價直百千數,
迦哩沙波拏。 佛子亦如是,
植眾德本行, 事用利眾生,
多彼聲聞人, 及彼辟支佛,
迦哩沙波拏, 其數亦如是。」
爾時世尊復次說言:「尊者大迦葉!所有國土孛星現時頭黑偃寐,令彼國土災難競起得於苦惱。迦葉!若彼國土如有菩薩,是諸災難速得消除無復苦惱。是故迦葉!菩薩之行,廣集一切善根,為利眾生故。又彼菩薩所有智藥流通四方,醫彼一切眾生煩惱等病,真實不虛。」

迦葉白言:「以何等藥醫何等病?」「迦葉!眾生所有貪瞋癡病皆自緣生。以無緣慈觀彼一切惑業,相有理無,本自無生今亦無相。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寂滅亦然。又滅一切顛倒。何等顛倒?即四顛倒:一者為彼有情於彼無常而計常故,令想一切皆是無常;二者於其苦處而計為樂,令想一切皆是其苦;三者無我計我,令想一切法皆無我故;四者不淨計淨,令想一切皆非淨故。唯此涅槃具彼四德。又復施設四念處,令彼有情觀身無[1]其所有,能破我見;觀受無受所得,破彼我見;觀心無心可得,亦除我見執故;觀法無法可得,破彼法我執故。以四正斷於修斷事,修善勤修、斷惡勤斷。以四神足成就通力,以五根五力治彼不信懈怠失念散亂癡等,以七覺支治一切愚癡,以八聖道治彼一切無知八邪等過。迦葉!此說名為真實醫法。迦葉!觀此菩薩,於閻浮提內醫病人中最為第一。迦葉!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為護自命,見彼菩薩如見醫王。」

迦葉白言:「如是住邪見者以何藥療?唯願解說令彼了知。」「迦葉!彼菩薩救療眾生,非用世[2]間之藥,以出世間一切善根無漏智藥,傳流四方醫彼一切眾生妄想之病,真實不虛。」迦葉白言:「云何名為出世間智?」「迦葉!彼智從因緣種生、離諸分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如是智法於空無著。迦葉!汝等正求,心莫驚怖,發精進心。彼如是求、如是住心。云何住心?云何不住心?有過去未來現在,於何而住?迦葉!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迦葉!又此心法非在內、非在外、亦非中間。迦葉!又此心法離眾色相,無住無著而不可見。迦葉!過去一切佛不見、未來一切佛不見、現在一切佛不見。」

迦葉白言:「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不見者,云何彼心有種種行相?」「迦葉!彼心無實從妄想生。譬如幻化,種種得生為虛妄見。」

迦葉白言:「虛妄不實,其喻云何?」

佛言:「迦葉!心如浮泡生滅不住,心如風行而不可收,心如燈光因緣和合,心如虛空得虛妄煩惱,心如掣電剎那不住,心如猿猴攀緣境界,心如畫師作種種像,心念念不住生一切煩惱。心行體一,無二心用故。心如其王,自在緣一切法故。心如惡友,發生一切苦故。心如大海,漂溺一切善根故。心如釣魚之人,於苦生樂想故。心如夢幻,妄計我故。心如青蠅,於其不淨生淨想故。心如鬼魅,作種種不善事故。心如藥叉,貪著境界飲人精氣故。心如冤家,恒求過失故。心不靜住,或高或下進退不定故。心如狂賊,壞一切功德善財故。心如蛾眼,恒貪燈焰色故。心著於聲,如貪戰鼓聲故。心如猪犬,於其不淨貪香美故。心如賤婢,貪食殘味故。心能貪觸,如蠅著羶器故。迦葉!心不可求,求不能得,過去非有、未來亦無、現在不得。若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者,三世斷故。若三世斷故,彼即無有。若彼無有,彼即不生。若彼不生,是即無性。若彼無性,無生無滅。若無生滅,亦無往來。若無往來,而無主宰。若無主宰,無假無實,是即聖性。迦葉!若彼聖性,無得戒非無戒,無淨行無穢行,無因行無果行,亦無心意之法。若無心意之法,彼無業亦無業報。若無業報,亦無苦樂。若無苦樂,彼聖者性。若彼聖性,無其上下中間,身口意等不可住著。何以故?性遍虛空。平等無分別故。」[3]無分別故下此處元少一葉梵文。
↑回到頂端↑
#2231162 - 2024-02-29 15:03:52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四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四

[5]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6]臣施護奉 [7]詔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善解習馬,其馬性惡難以制伏,此人調習自然良善。迦葉!如是相應比丘能守禁律,心識囂馳難以制伏,被此比丘調伏制御,離瞋恚等如如不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惡性馬, 遇彼調習人,
種種被制伏, 不久而調善。
相應行比丘, 善持於禁律,
調伏於識心, 令彼淨安住。」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於其[A1]喉咽而患癭病,致壞命根得其苦惱。迦葉!如是若復有人深著我想,於自身命後得大苦。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癭病人, 苦惱於身命,
於其晝夜中, 無暫得安樂。
著我之眾生, 其義亦如是,
見倒壞其身, 於後生諸苦。」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身被纏縛,巧設方便而得解免。迦葉!如是,若彼有情作善相應,制止心猿令得離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纏縛人, 能設巧方便,
解彼身邊縛, 令身得自在。
相應善有情, 禁止於心[1]識,
令彼離纏縛,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本自廓然,彼有二物可以蓋覆。何等二物?是彼雲、霧。迦葉!如是出家之人,本自寂靜而求世間呪術之法,又於衣鉢財利畜積受用,此為覆障。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於雲霧, 覆障於虛空;
比丘亦復然, 行彼世間法,
習學於呪術, 積聚於衣鉢。
此二障行人, 菩薩[2]須遠離。」
佛告迦葉:「此出家人有二種纏縛。云何二種?迦葉!一為利養纏縛,[3]二為名稱纏縛。彼出家人宜各遠離。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貪著於利養,
及愛好名聞, 此二[4]重纏縛,
亦障聖解脫, 出家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滅出家德。云何二法?一親近在家,二憎嫌聖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親近在家人, 憎嫌於聖者,
此二非道法, 滅彼出家德。
出家菩薩人, 彼宜速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垢染。云何二法?一心多煩惱,二棄捨善友攝受惡友。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心多於煩惱,
棄背善良朋, 親近於惡友。
佛說於此人, 為彼出家垢。
一切菩薩眾, 各各宜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於出家人如臨崖險。云何二種?一輕慢妙法,二信樂破戒。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輕慢於妙法,
信重破戒者, 如登於崖[5]險,
墜墮在須臾。 此二非律儀,
一切諸佛子, 彼二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過惡。云何二種?一見他過失,二蓋覆自過。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有出家者, 恒見他人過,
覆藏於自罪, 此二大過失,
損惱毒如火, 智者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增出家熱惱。云何二種?一受持袈裟心懷不淨,二恃己戒德訶責非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雖復披袈裟, 心行不淨行,
設身有戒德, 而用於惡言,
[A2]摧伏非行者, 此二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醫出家人病。云何二法?一行大乘者見心決定,二為諸眾生不斷佛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有出家者, 行彼大乘行,
見心恒決定, 不斷於佛法,
此二出家人, 佛說名無病。」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人長病。云何二種?一得阿波諦重罪,二不能發露懺悔。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出家比丘眾, 犯彼阿波諦,
不能懺滅罪, 愚迷不重戒,
剎那剎那實, 此惡長為病。」
佛告迦葉:「此有沙門為沙門名。」迦葉白言:「云何沙門為沙門名?」「迦葉!此有四種沙門。云何四種?一行色相沙門,二密行虛誑沙門,三求名聞稱讚沙門,四實行沙門。迦葉!此是四種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行色相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復剃除鬚髮著佛袈裟受持鉢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淨、口不清淨、意不清淨,不自調伏麁惡不善,廣貪財利命不清淨,得破戒罪法。迦葉!此名行色相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密行虛誑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知行業亦具威儀,喫麁惡飲食,詐歡詐喜,於行住坐臥恒搆虛誑,又不親近在家出家四聖種族,詐默無言誑賺有情,心無清淨亦無調伏,亦不息念虛妄推度。住著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險,若見比丘善談空者如遇冤家。迦葉!此說名為密行虛誑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為求名聞稱讚沙門?」「迦葉!此一沙門,為求名聞稱讚詐行持戒,惑亂他人恃衒多聞要他稱讚。或居山野、或處林間,詐現少欲無貪,假行清淨之行,於其心內無其離欲,無其寂靜、無其息慮、無證菩提,亦不為沙門、亦不為婆羅門、亦不為涅槃,而求稱讚[1]名聞。迦葉!此名求名聞稱讚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實行沙門?」「迦葉!此一沙門,不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論名聞利養,唯行空無相無願。若聞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實際,恒修梵行不求世報,亦不論量三界喜樂之事,唯見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議論我人眾生壽者及補特伽羅。見正法位離諸虛妄,於解脫道斷諸煩惱,達一切法自性清淨,內外不著、無集無散,於彼法身如來明了通達。無其見取,亦不言論,色身離欲,亦不見色相,亦不見三業造作,亦不執凡聖之眾。法無所有,斷諸分別自性凝然,不得輪迴不得涅槃,無縛無解無來無去,知一切法寂靜湛然。迦葉!此說名為實行沙門,作相應行,非求名聞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所有身口意, 三業不清淨,
貪愛不調伏, 麁惡行不密。
圓頂服三衣, 執持於應器,
佛說此沙門, 恒行於色相。
雖然依彼行, 虛誑而不實,
詐現四威儀, 示同於聖者。
遠離和合處, 恒餐麁惡食,
無彼清淨行, 密行於虛誑。
或彼為求名, [2]要他行稱讚,
詐修於戒定, 示衒行頭陀。
內意不調伏, 誑賺於信施,
不行離欲善, 亦不息攀緣。
見說法相空, 怖同登山險,
或居山野間, 而無真實意。
佛說此沙門, 為求名聞故。
若彼實行者, 不為於身命,
妄求名利養, 亦無求快樂,
唯修正解脫, 救拔諸惡趣。
雖知深法空, 不得於寂靜,
亦無非寂靜, 不住於涅槃,
不得於生死, 不著於聖人,
不捨於凡夫。 本自無所來,
今亦無所去, 一切法寂然。
佛說於此人, 是名實行者。」
佛告迦葉:「譬如貧人家無財利,自發其言告眾人曰:『我家之內有大庫藏財物盈滿。』迦葉!於意云何?此貧人言是事實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迦葉!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自無戒德而復發言:『我身具大德業。』此言不實,是事難信。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貧窮人, 言自有庫藏,
盈滿七珍財, 彼語不相應。
沙門婆羅門, 虛妄亦如是,
三業[3]無清淨, 自言具戒德。」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入大水內而不專心,恣意戲水不覺溺死。迦葉!亦復如是。此沙門婆羅門多知樂法,入大法海不能制心,好行貪瞋癡,被煩惱貪引生惡趣。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戲水人, 入於大水內,
不自用其心, 被水溺其命。
沙門婆羅門, 貪入大法海,
恣行貪瞋癡, 沈墜於惡趣。」
佛告迦葉:「譬如醫人修合湯藥,將往四方欲療眾病,忽自得疾而不能救。迦葉!如是,若彼比丘修彼多聞,欲化有情忽爾之間,自起煩惱而不能伏。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良醫人, 修合諸湯藥,
持往於四方, 治彼眾生病,
自忽有疾苦, 不能自醫療。
比丘亦如是, 修學於多聞,
欲行於化導, 自忽煩惱生,
不能善制止, 虛施於辛苦。」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身有重病,服彼上好名藥不免命終。迦葉!如是,若彼有情具煩惱病,而欲多聞修行亦不免墜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重病人, [4]久患而不差,
設服於良藥, 終不免無常。
眾生亦如是, 恒染煩惱病,
設樂修多聞, 不免於墜墮。」
佛告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落不淨之中,其珠體觸不堪使用。迦葉!如是,若彼比丘雖具多聞,墮落不淨利養之中,諸天人民不生敬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摩尼寶, 墮落不淨中,
染污得其觸, 使用而不堪。
比丘亦如是, 雖復具多聞,
墜墮於不淨, 名聞利養中,
諸天及人民, 而不生[5]愛敬。」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忽爾命終,以其金冠花鬘莊嚴頭面。迦葉,如是若彼比丘破盡戒律,而以袈裟莊嚴其身,有何所益?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命終人, 以其好花鬘,
及用金寶冠, 嚴飾屍首上,
彼人無所用。 比丘亦如是,
而以破戒身, 被挂於袈裟,
嚴飾作威儀, 終無於利益。」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洗浴清淨,以其香油塗潤身上及頭髻指甲,身著白衣戴瞻蔔花鬘為上族子。迦葉!如是,若彼比丘多聞智慧,身被法服儀相具足,為佛弟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洗浴身清淨,
塗潤好香油, 頭以華鬘飾,
身著於白衣, 而稱上族子。
比丘亦如是, 多聞具總持,
戒德恒清淨, 被挂於法服,
儀相而具足, 此名真佛子。」
佛告迦葉:「有四種破戒比丘,喻持戒影像。」迦葉白言:「云何四種破戒?」「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於微細罪深生怕怖,恒依學處說戒清淨,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善知禁律常持戒行,密用三業。彼有身見,執情不捨故。迦葉!此是第二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恒行慈心悲愍有情,具足慈善;聞一切法無生,心生驚怕。迦葉!此是第三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行彼十二頭陀大行具足無缺;而有我心住著我人之相。迦葉!此是第四破戒喻持戒影像。迦葉!此四種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若說此戒,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行亦無不行,無作亦無不作,非犯非非犯,無名無色非無名色,無相非無相,無息念非無息念,無取無捨非無取捨,非受非不受,無識無心非無識心,無世間亦無出世間,無所住亦非無住,無自持戒無他持戒。於此戒中離諸毀謗,無迷無執。迦葉!此說聖[A3]者無漏正戒,遠離三界一切住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所持離垢戒, 非住我人相,
無犯亦無持, 無縛亦無解,
微妙甚深善, 遠離於疑惑。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無垢戒, 而於彼世間,
非為自身命, 普濟諸群生,
同入真如際。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離垢戒, 於彼我人中,
無染亦無淨, 無暗亦無明,
無得亦無失, 不住於此岸,
不到於彼岸, 亦非於中流,
縛脫而平等, 無住如虛空,
非相非非相。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無垢戒, 不著於名色,
不住於[1]等引, 恒以淨妙心,
離我有無相。 於彼別解脫,
遠離持犯等, 無戒無不戒,
無定亦無散。 依此而行道,
智觀無二取, 此戒淨微妙,
安住三摩地, 三摩地生觀,
智慧自清淨, 是名具足戒。」
↑回到頂端↑
#2231163 - 2024-02-29 15:04:50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五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五

[3]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4]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世尊說此伽他法時,八百苾芻漏盡意解心得解脫,三十億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得三摩地,聞此甚深微妙戒法,難解難入不信不學,從座而起速離佛會。是時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此五百苾芻雖得三摩地,云何聞此甚深之法,難解難入,不信不學,即從座起速便而退?」

佛言:「迦葉!彼等五百苾芻我見未除,於此無漏清淨戒法聞已難解難入,心生驚怖所以不信不行。迦葉!此伽他戒法甚深微妙,三佛菩提皆從此出,彼等[5]罪友於此解脫妙善而不能入。」[6]復次告言:「迦葉!彼五百苾芻,於如來教中是外道聲聞。如是迦葉!彼於如來本意執求一事法故,若聞一法決定信受,依教修學如是伽他之法,言教玄妙是故驚怖。」

又復告言:「迦葉!彼比丘意,於如來、應供、正遍知覺為求一法發心修行,於命終後求生[1]忉利天宮,為如是事於佛教中而求出家。迦葉!此五百苾芻身見未捨,聞甚深法而生驚怖不信不學,此等命終必墮惡趣。」

是時世尊告尊者須菩提言:「汝往五百苾芻所,以善方便而為教導。」須菩提言:「世尊如是說法誨喻,聞已不信不行。我自小智言論寡識,云何化彼?」是時五百苾芻已在中路,爾時世尊即以神力化二苾芻,於中路中逆往五百苾芻,而即問言:「尊者!欲往何處?」苾芻答言:「我等今者欲詣林間,彼處寂靜自得定樂而當住處。」化苾芻問言:「欲[2]住林野於意云何?」彼等苾芻而即答言:「世尊說法我昔未聞,今既聞已難解難入,心生驚怖不可信學,是以樂歸林野安處禪定而取安樂。」化苾芻言:「尊[A1]者!世尊說法而為難解,心生驚怖不信不學不行,而歸林野以定為涅槃,是彼所執汝等不知。尊者!沙門之法非合論[3]詰。今問尊者!云何名涅槃法?若於自身得涅槃者,則得補特伽羅、我、人、眾生、壽者,何得涅槃?夫涅槃法,非相非非相。」彼苾芻言:「涅槃既爾,云何證得?」化苾芻言:「除斷貪瞋癡法。」彼苾芻言:「貪瞋癡法云何除斷。」化苾芻言:「貪瞋癡法,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本自無生今亦非滅。」化苾芻言:「尊者!不得執亦不得疑。若尊者不執不疑,即非護非不護、非樂非不樂,彼說為涅槃。尊者!此清淨戒相不生不滅,從三摩地生、從智慧生、從解脫生、從解脫知見生,離有離無,非相非無相。尊者!如是戒相即真涅槃。如是涅槃,無解脫可得、無煩惱可捨。尊者!汝以情想求圓寂者,此得妄想非涅槃也。若想中生想,非是涅槃,被想[4]纏縛。如是若滅受想,得真三摩鉢底。尊者!行者若[5]行更無有上。」

是時化者說此正法之時,彼五百苾芻聞此法已漏盡意解心得解脫。如是五百苾芻復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遶佛三匝於一面坐。

爾時長老須菩提即從座起,問彼苾芻:「尊者!汝於何去?今從何來?」彼言:「本非所去,今亦不來。」長老須菩提即以問佛:「世尊!此所說法其義云何?」佛言:「無生無滅。」須菩提言:「汝等尊者云何聞法?」彼苾芻言:「無縛無脫。」須菩提言:「誰化汝等?」彼苾芻言:「無身無心。」須菩提言:「汝等云何修行?」彼苾芻言:「無無明滅亦無無明生。」須菩提言:「云何汝為聲聞?」彼苾芻言:「不得聲聞亦不成佛。」須菩提言:「云何汝之梵行?」彼苾芻言:「不住三界。」須菩提言:「汝於何時而入涅槃?」彼苾芻言:「如來入涅槃時我即涅槃。」須菩提言:「汝等所作已辦。」彼苾芻言:「了知我人。」須菩提言:「汝煩惱已盡。」彼苾芻言:「一切法亦盡。」須菩提言:「汝等善破魔王。」彼苾芻言:「蘊身尚不得,何有魔王破?」須菩提言:「汝知師耶?」彼苾芻言:「非身非口非心。」須菩提言:「汝得清淨勝地。」彼苾芻言:「無取無捨。」須菩提言:「汝出輪迴今到彼岸。」彼苾芻言:「不到彼岸亦不得輪迴。」須菩提言:「汝信勝地。」彼苾芻言:「一切執解脫。」須菩提言:「汝何所去?」彼苾芻言:「如來去處去。」化苾芻言:「尊者!須菩提汝令彼去。」說是法時,眾中有八百苾芻發聲聞意心得解脫,三十二億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普光,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大寶積正法,令諸菩薩應云何學?應云何住?」佛告:「善男子!所說正法真實戒行,汝等受持應如是住,於此正法得大善利。善男子!譬如有人乘彼土[6]船欲過深廣大河。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人乘此土船,作何方便速得到於彼岸?」普光言:「世尊!須是用大氣力勇猛精進方達彼岸。」佛言:「普光!有何所以要施勤力?」「世尊!彼河中流深而復廣令人憂怕,若不勤力必見沈沒。」佛告普光菩薩:「如是,若諸菩薩修學正法,欲度生死四流大河,須發勇猛精進之力通達佛法,若不精進修學決定退墮。又復思惟,此身無強無常速朽之法,四流浩渺云何得度?彼諸眾生恒處此岸,汝等今者受持妙法大船,運度一切眾生過輪迴河至菩提岸。」

普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受持妙法大船?」「善男子!所有布施、持戒、忍辱、慈心,所集無邊福德,起平等心莊嚴一切眾生。於七菩提分善而不[7]忘失,精進受持心生決定,以巧方便深達實相,以大悲心拔眾生苦,以四攝法護諸有情,以四無量饒益眾生,以四念處恒自思惟,以四正斷勤斷勤修,以四神足奮迅神通,以其五根令生眾善,以其五力堅固不退,以八聖道遠離魔怨不住邪道,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無相無著。菩薩令此廣大法行名聞十方,使諸眾生來入微妙正法大船,過彼生死四流大河,得至涅槃安樂彼岸,得無所畏永離諸見。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菩薩以妙法大船,經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運[1]度一切眾生過彼四流大河不得疲苦。汝如是受持應如是住。」

佛告普光菩薩:「汝今速運真實方便起大悲心,令一切眾生心意清淨勇猛精進,種諸善根令生不退,恒樂出家聞法無倦,植眾德本求最上道,圓滿智慧身心寂靜,安處林野遠離惡友,於第一義明了通達,行正方便,於真俗諦理智無二、平等一空,息諸妄念。善男子!菩薩為諸有情應如是受持應如是住。」

爾時尊者大迦葉聞是法已而白佛言:「世尊!如是大寶積正法,為求大乘者說,昔未曾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寶積正法,受持解說一句一偈,所得福德其義云何?」

佛告迦葉:「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寶積正法,受持一句一偈所得福德。善男子!譬如有人以恒河沙數世界滿中七寶供養恒河沙等如來,每一一如來而各以一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又每一一如來各造一恒河沙佛[2]寺精舍,又一一如來各有無量聲聞之眾,以一切樂具經一恒河沙劫而以供養。又彼諸如來及聲聞弟子入涅槃後,復以七寶各起塔廟。善男子,如是福德無量無邊。不如有人於此寶積正法受持解說一句一偈,功德勝彼。若復有人為其父母解說此經,彼人命終不墮惡趣,其母後身轉成男子。」

佛言:「所在之處,若復有人於此大寶積經典書寫受持讀誦解說,而於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恭敬供養如佛塔廟。若有法師聞此寶積正法經典,發尊重心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彼法師如佛供養尊重恭敬頂禮讚歎,彼人現世佛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臨命終時得見如來。又彼法師復得十種身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臨命終時不受眾苦;二者眼識明朗不覩惡相;三者手臂安定不摸虛空;四者腳足安隱而不蹴踏;五者大小便利而不漏失;六者身體諸根而不臭穢;七者腹腸宛然而不胮脹;八者舌相舒展而不彎縮;九者眼目儼然而不醜惡;十者身雖入滅形色[3]如生。如是得此十種身業清淨。

「復有十種口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言音美好;二者所言慈善;三者言說殊妙;四者言發愛語;五者其言柔軟;六者所言誠諦;七者先言問訊;八者言堪聽受;九者天人愛樂;十者如佛說言。如是十種口業清淨。

「復有十種意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意無瞋恚;二者不生嫉妬;三者不自恃怙;四者無諸冤惱;五者離其過失;六者無顛倒想;七者無下劣想;八者無犯戒想;九者正意繫心思惟佛土;十者遠離我人得三摩地成就諸佛教法。如是得十種意業清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臨終不受苦, 非見諸惡相,
手不摸虛空, 腳足無蹴踏,
便利絕漏失, 身根不臭穢,
腹藏無胮脹, 舌紅不彎縮,
眼目相儼然, 命終顏不改,
如是身十種, 福善清淨相。
言音得美妙, 出語而慈善,
所說自殊常, 發語人愛樂,
復有柔軟聲, 所言而誠諦,
方便能問訊, 堪令人聽受,
天龍眾亦欽, 清響如佛語,
如是口十種, 口業得清淨。
心意雖瞋恚, 嫉妬而不生,
於自無恃怙, 冤惱亦自除,
得離眾過失, 顛倒想不生,
不作於下劣, 禁戒勿令虧,
正意而繫念, 遠離於我人,
復得三摩地, 通達諸佛法,
如是意十種, 心業清淨相。」
佛告大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應以香花伎樂繒蓋幢幡飲食衣服一切樂具,供養此大寶積正法,志心歸命受持讀誦。所以者何?迦葉!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應、正等覺,皆從此出,應以最上供養而供養之。」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一心頂戴,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回到頂端↑
#2231164 - 2024-02-29 15:06:43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6]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萬六千人,從諸佛國而來集此,悉志無上正真之道。

爾時,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云何為四?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師;二者,為法師者慳惜悋法;三者,欲得法者為法作礙,呵責輕易不為說法;四者,憎慢貢高、自大譽毀他。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云何四?一者,尊法、敬重法師;二者,隨受聞法、廣為他說,心無愛著亦無所求,為般若波羅蜜故,捨一切財物,求多學問如救頭然;三者,聞已受持;四者,行法不著言說。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云何為四?一者,欺誑師尊長老;二者,他無惡事說有所犯;三者,摩訶衍者毀呰誹謗;四者,諂偽心無至誠。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于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云何為四?一者,寧死終不妄語;二者,一切菩薩起世尊想,四方稱說;三者,無有諂偽其心至誠;四者,不樂小乘。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于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法則滅、善不增長。云何為四?一者,貢高憍慢學世經典;二者,貪著財物數至國家;三者,嫉妬誹謗;四者,未曾聞經聞說誹謗。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則滅、善不增長。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云何為四?一者,樂聞善法、不樂聞非法,樂六度無極菩薩篋藏;二者,下意不慢眾生;三者,以法知足、除去邪慢,[7]他犯不犯、不說其過,不求他人[8]誤失之短;四者,所不知法不說是非,以如來證,如來無量境界隨眾生根,佛所說法我不能達。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

「復次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云何為四?一者,猶豫疑於佛法;二者,憍慢不語、恚怒眾生;三者,他所得利心生慳[9]愱;四者,毀呰誹謗不稱譽菩薩。是謂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順相。云何為四?一者,所犯發露而不覆藏,心無纏垢;二者,真言致死終不違真;三者,所說而不相奪,一切侵欺呵罵輕易撾捶縛害,一切是我宿命所作,不起恚他、不生使纏;四者,堅住不信他說,至信佛法亦不信之,內清淨故。是謂迦葉!菩薩有四順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云何為四?一者,多聞調譺、行不如法,不順教誡;二者,離於正法不敬師長,不消信施;三者,失戒、定、慧,癡[10]惘受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不敬、貢高而輕慢之。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惡。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智:一者,未聞者聞,行如法;二者,依義不以文飾;三者,順教[11]戒善語,所作皆善、孝順師尊,得戒定慧而食信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興善敬心。是謂迦葉!菩薩四智。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差違。云何為四?一者,未悉眾生便謂親厚,菩薩差違。二者,眾生不能堪受微妙佛法而為說之,菩薩差違。三者,愛樂上妙為說下乘,菩薩差違。四者,眾生正行皆得妙法,而相違反,菩薩差違。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差違。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道。云何為四?一者,等心為一切眾生;二者,勸一切眾生學佛智慧;三者,為一切眾生而說正法;四者,令一切眾生順於正行。是謂迦葉!菩薩四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知識。云何為四?一者,聲聞但自饒益;二者,緣覺少義少事;三者,世俗師典專在言辯;四者,習彼但得世法不獲正法。是謂迦葉!菩薩四惡知識。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云何為四?來乞求者是菩薩知識,長養道故;為法師者是菩薩知識,多聞長養般若波羅蜜故;勸出家學道者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善根故;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佛法故。是謂迦葉!菩薩四善知識。

「復次迦葉!有四像菩薩。云何為四?一者,貪利不求功德;二者,但自求樂不為眾生;三者,但自除苦不為眾生;四者,欲得眷屬不樂遠離。是謂迦葉!四像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功德。云何為四?一者,解空而信行報;二者,解無吾我大慈眾生;三者,雖樂泥洹不捨生死;四者,行布施[1]欲化眾生,不望其報。是謂迦葉!菩薩四真功德。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大藏。云何為四?一者,值佛出現於世;二者,聞說六度無極;三者,見法師心中無礙;四者,不放逸樂住山林。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大藏。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越度眾魔。云何為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心不礙一切眾生;三者,不染著一切諸見;四者,不輕慢一切眾生。是謂迦葉!菩薩四法越度眾魔。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法,攝受一切善法。云何為四?一者,常止山澤心無欺詐;二者,有恩無恩心常忍辱;三者,[2]念報四恩、棄捨身命為眾生故;四者,求法而無厭足,具一切善根故。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四法攝受一切[3]善。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無量福行。云何為四?一者,法施心無[4]悕望;二者,見有犯戒興大悲心;三者,願一切眾生樂菩薩心;四者,見有羸劣不捨忍辱。是謂迦葉!菩薩四無量福行。

「復次迦葉!非以菩薩名故稱為菩薩,行法行等行禪分別故,乃稱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云何為三十二?一者,至心饒益眾生;二者,欲[5]逮薩芸若智;三者,自謙不毀他智;四者,不慢一切眾生;五者,信心一切眾生;六者,愛念一切眾生;七者,至竟慈愍眾生;八者,等心怨親;九者,眾生求於泥洹益以無量福;十者,見眾生歡喜與語;十一者,已許無悔;十二者,大悲普遍一切眾生;十三者,求法多聞無厭;十四者,己之所犯知以為過;十五者,見他所犯諫而不怒;十六者,修行一切威儀禮節;十七者,施不望報;十八者,忍辱無礙;十九者,精進求一切善根;二十者,修習禪定出過無色;二十一者,以權攝慧;二十二者,四恩攝權;二十三者,有戒無戒等以慈心;二十四者,至心聞法;二十五者,專[6]止山澤;二十六者,不樂世榮;二十七者,不樂小乘樂大乘功德;二十八者,遠惡知識親善知識;二十九者,成就四梵居[7]止;三十者,依[8]猗智慧;三十一者,眾生有行無行終不捨離;三十二者,所說無二敬重真言,菩薩之心最為在前。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9]二法得稱菩薩。

「復次迦葉!我當為汝說喻,智者以喻得知菩薩功德。譬如地界,為一切眾生而無有二;如是迦葉!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至于道場,為一切眾生亦無有二。譬如水界生於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慈心覆育一切,為諸眾生起青白之德。譬如火界成熟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眾生。譬如風界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如是迦葉!菩薩善權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譬如月初日日增長;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增長一切白淨之法。譬如日出照諸眾生;如是迦葉!菩薩以一般若波羅蜜,照一切眾生。譬如師子鹿王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如是迦葉!菩薩住戒功德,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譬如象王堪諸重擔終無疲厭;如是迦葉!菩薩善調御心,為一切眾生堪任重擔而無厭惓。譬如蓮花生在[10]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世法。譬如伐樹,雖截其枝而不伐根,復生如故;如是迦葉!菩薩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譬如諸方江河之水,入於大海悉為一味;如是迦葉!菩薩作若干種善願功德,當作佛道悉為一味。譬如四天[1]王三十三天住須彌山。如是迦葉!菩薩善根心中。譬如國王大臣所助,乃具成辦一切國事;如是迦葉!菩薩般若波羅蜜善根所助,乃具成辦一切佛事。譬如迦葉!天無雲者,雨不可得;如是菩薩不多聞者,法雨不可得。譬如迦葉!天有雲者,雨澤可得;菩薩如是,有大慈雲能降法雨。譬如聖王出者七寶可得;如是迦葉!菩薩出者三十七品道寶可得。譬如有摩尼珠者,彼中無量百千種珠悉皆可得;如是迦葉!有菩薩心者,彼中無量百千聲聞緣覺之法悉皆可得。譬如三十三天遊雜園觀,一切樂具皆悉同等;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為一切眾生方便同等,悉無差降。譬如有毒,因呪藥故不能為害;如是迦葉!菩薩結毒,因智[A1]藥故不能為害。譬如城邑有諸糞壤饒益田用;如是迦葉!菩薩因結學薩芸若用。是故迦葉!菩薩欲學此寶嚴經者,當正觀諸法。云何為正觀?謂真實觀諸法。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我人壽命,是謂中道[2]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謂不觀色有常無常,亦不觀痛想行識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復次迦葉!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地有常無常,亦不觀水火風界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有常是一邊,無常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我是一邊,無我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真實心者是謂一邊,無真實心者是為二邊,無心無思無意無識,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不善法、世間法、有諍法、有漏法、有為法、有穢污法,是謂一邊;如是善法、出世間法、無諍法、無漏法、無為法、白淨之法,是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者是一邊,無者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我為汝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3]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苦惱、憂悲、啼泣,如是生大苦陰。無明已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4]則更樂盡,更樂盡則痛盡,痛盡則愛盡,愛盡則[5]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苦惱、憂悲皆盡,如是滅大苦陰。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6]行行盡,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取、有、生、老死老死盡,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如是迦葉!是謂中道真實觀諸法也。

「復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如是本空末空,現在世空,當令依空莫依於人。若有依空,[7]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如是迦葉!寧[8]猗我見積若須彌,不以憍慢亦不多聞而猗空見者,我所不治。譬如良醫應病與藥,病去藥存,於迦葉意所趣云何,此人苦患寧盡不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藥在體故。如是迦葉!空斷一切見,若有猗空見者,我所不治,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畏於[9]虛空啼泣而說:『今當為我去此虛空!』於迦葉意所趣云何,寧能去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若畏空者,我說此人甚為狂惑。所以者何?眾生造空而彼畏之。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復如是。譬如幻師,化作幻人而食幻師,無有真實。如是迦葉!修行比丘,隨所思惟一切虛偽,而不真實無有堅固,亦復如是。譬如二木因之更生火而燒彼木。如是迦葉!因真實觀生無漏慧根,而彼即燒於真實觀,亦復如是。譬如然燈諸冥悉除,此闇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不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而來,亦不至彼。如是迦葉!智慧已生、無智即滅,此無智者,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如是迦葉!燈無此念:『我當除冥。』而燈然者諸冥即除,燈闇俱空,不可[10]獲持無作無造,亦復如是。譬如迦葉!百歲冥室若然燈者,彼闇頗有是念:『我當住此而不去。』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闇必滅。」

「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百千劫中造作結行,以一正觀無漏智燈即得除盡,亦復如是。譬如空中不生五穀;菩薩如是,不從無為而生佛法。譬如大地眾穢雜糅而生五穀;菩薩如是,於世雜糅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陸地不生蓮花;菩薩如是,不從無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雜蓮花;菩薩如是,從[1]邪眾生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2]醍醐,滿於四海;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一毛破為百分,以一[3]分毛取四大海一渧之水;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迦葉!芥子中空;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十方虛空;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剎利頂生皇后賤人共會,若[4]後生子。於意云何?當言此子是王子耶?」

答曰:「非也。世尊!」

「如是迦葉!此諸聲聞從我法界生,然彼一切非世尊子。譬如剎利頂生大王賤女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賤人所生,當言此子非王子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是王子。」

「如是迦葉!雖從賤生而是王子,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住於生死、教化眾生,而彼一切是如來子。譬如聖王,雖有千子無聖王相,聖王之意起無子想;如是迦葉!如來雖有百千聲聞弟子之眾,無菩薩者,如來之意起無子想。譬如迦葉!聖王皇后持齋七日,生一童子[5]具聖王相,三十三天咸共嘆之,而不稱說其餘大者。所以者何?童子雖小而不斷於聖王種故。菩薩如是,初發道心,諸根未具彼諸天眾,曾見佛者咸共嘆之,而不稱說諸阿羅漢具八解脫。所以者何?雖初發菩薩心、諸根未具,不斷諸佛如來種故。譬如有小摩尼真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如是,初發道心,出過一切聲聞之上。譬如迦葉!聖王皇后初生童子,一切臣屬皆為作禮;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一切天人皆為作禮。譬如須彌山[6]王出諸良藥,為一切人療治苦患,無所適莫;菩薩如是,學智慧藥、為一切人療生死患,亦無適莫。譬如禮敬初生之月,非後盛滿;如是迦葉!禮初發意菩薩者勝,非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也。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從菩薩生故。譬如迦葉!無有捨月禮星宿者;如是無有捨具戒德智慧菩薩,而禮聲聞。譬如迦葉!一切天人不能以水精為摩尼真珠;聲聞如是,成就一切戒清淨行,不能坐佛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譬如得摩尼真珠者,獲餘無量百千財寶;菩薩如是,出於世者,則有無量聲聞緣覺現於世間。」

於是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為一切眾生,求修諸善根、具眾智藥,[7]往至四方,隨病所應如實治之。迦葉!云何為如實治?謂以惡露不淨治欲,慈心治恚,緣起治癡。空治一切見,無[8]想治一切四相,無願治一切欲界、色無色界。四非顛倒,治四顛倒一切行,無常治非常有常想一切行,苦治苦有樂想,無我治無我有我想,不淨想治不淨有淨想。四意止者,治計著身痛心法,身身觀者不起觀身我見,痛痛觀者不起觀痛我見,心心觀者不起觀心我見,法法觀者不起觀法我見。四意斷者,悉斷一切不善之法,習一切善法。四神足者,捨身心真想。五根五力治不信懈怠、亂念無智。七覺者治諸法無智。聖八道者,此慧所治一切邪道。是謂迦葉!隨病所應如實治之。如此迦葉!菩薩當作是學。

「復次迦葉!假令三千大千國土諸有識者,悉如耆域醫王。有人問之:『以何方藥治彼病者?』終無能答,唯有菩薩能悉答之。是故迦葉!菩薩當作是念:『我不應求世間之藥,當求出世間藥。』修一切善根,是眾智藥。[*]往至四方,隨眾生病如實治之。

「復次迦葉!云何為出世智藥?謂因緣智、無我人壽命智,解一切諸法空無恐怖之心,彼作是觀,何者心欲?何者怒癡?為過去耶?為未來現在耶?若過去者,去心以滅;若未來者,來心未起;若現在者、現心不住。如是迦葉!心未來、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心者非色不可見,亦無對、無見、無知、無住、無[9]餘倚。迦葉!心者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若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者,云何知有所行?但以顛倒想故有諸法行。諸法者如幻化之法,受種種生故,是心如風遠行,不可持故;心如流水,不可住故;心如燈炎,緣相續故;心如電光,時不住故;是心如霧,外事穢故;心如獼猴,貪一切境界故;心如畫師,造種種行故;心不得住,隨眾結故;心獨無侶,常樂馳走故;是心如王,一切法之首故;是心如母,生一切苦故;是心如炎,聚散一切諸善根故;是心如魚鈎,苦有樂想故;是心如[10]夢,無我有我想故;是心如蠅,不淨有淨想故;是心如怨,家所作不可故;是心如羅剎,常樂求便故;是心如[11]憎嫉,常樂求過故;是心不可愛,恩愛癡故;是心如賊,斷一切善根故;是心著色,如蛾投火故;是心愛聲,如軍樂戰鼓音故;是心愛香,如豕樂臭穢故;是心著味,如使人樂餘食故;是心愛更樂,如蠅樂羶故。求心無有亦不可得;設無不可得者,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設無過去、未來、現在者,則過三世;設過三世者,是則不有、亦不無;若不有、不無者,是為不生;若不生者,是為無性;若無性者,是為無起;若不起者,是亦不滅;若不滅者,則無敗壞;若無敗壞者,則無來無去;若無來去者,則無有生死;若無去來、無生死者,是則無行;若無行者,則是無為;若無為者,則是聖賢之性;若聖性者,則無戒不戒;若無戒不戒者,則無威儀行亦無不威儀;若無行、無威儀、不威儀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心、心數法者,則無業無報;若無報者,則無苦無樂;若無苦樂者,是聖賢之性;若聖賢性者,則無業無作。如此性中無作身業,亦無作口意業。此性平等無上、中、下,亦無差別,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如是迦葉!此性遠離,捨身口故;此性無為,順涅槃故;此性清淨,離於一切諸結垢故;此性無我,離我作故;此性平等,離虛實故;此性真出,要第一義故;此性無不盡至竟不起,常如法故;此性樂無為,悉同等故;此性清潔,至竟無垢故;此性非我,求我不可得故;此性潔白,至竟淨故。

「汝等,迦葉!當應求內,[1]反去求外。當來之世,當有比丘馳走如犬。云何比丘馳走如犬?譬如有犬[2]搏擲令怖,反走逐之不趣擲者。如是迦葉!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反樂中不觀於內,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不知不覺遂入人間,復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彼在山澤而命終者,因持俗戒得生天中,復為天上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便也,身壞命終生四惡趣。云何為四?地獄、畜生、餓鬼、阿須羅中。是謂迦葉!比丘馳走亦復如犬。云何比丘不走如犬?若人撾罵,默受不報;呵責瞋怒,比丘不報怒,但觀內身、罵誰?打誰?誰受[3]恚責?是謂迦葉!如此比丘不走如犬。譬如[4]御者,若馬放逸即能制之;修行比丘亦復如是,若心馳散,即隨制止、令順不亂。譬如絞人,必斷其命。如是迦葉!一切諸見有計我者,必斷慧命。譬如有人,隨其所縛則悉解之;比丘如是,隨心所縛當即除之。

「如是迦葉!出家學道有二[5]重縛。云何為二?一者,學世經典;二者,執持衣鉢而不精進。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堅縛。云何為二?一者,見縛;二者,貪財名譽所縛。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云何為二?一者,狎習白衣;二者,憎嫉師友。出家學者復有二垢。云何為二?一者,任取二結;二者,詣知友家而從[6]乞食。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雹雨。云何為二?一者,誹謗正法;二者,犯戒而食信施。出家學者復有二瘡。云何為二?一者,觀他短;二者,自覆己短。

「復次迦葉!出家[7]學者有二煩熱。云何為二?一者,藏濁持袈裟。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於己。出家學者復有二病。云何為二?一者,憍慢[8]不觀其心;二者,毀呰學摩訶衍者。

「復次迦葉!沙門稱說沙門者,云何沙門稱說沙門?有四沙門。云何為四?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三者,名譽沙門;四者,真實沙門。云何色像沙門?若有沙門成就色像,[9]剔除鬚髮、被著法服、手持應器,彼身惡行、口意惡行,不習調御、亦不守護,犯戒作惡、貪不精進,是謂,迦葉!色像沙門。云何詐威儀沙門?若有沙門,成就禮節,遊步正智,食知止足,行四聖種,不樂眾聚道俗之會,少言少睡,然彼威儀詐不真實,不期淨心,不習止息、而有見想,於空便起如坑之想,[10]諸有比丘習行空者,發怨家想,是謂,迦葉!詐威儀沙門。云何名譽沙門?若有沙門奉持禁戒,欲令他人知奉持戒;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不厭[11]至死、不[12]求離欲、不樂盡止、不欲求道、息心梵行不為泥洹,是謂,迦葉!名譽沙門。云何為真實沙門?若有沙門不為身命,況復貪財、著於名譽,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聞則歡喜修行如法,不為涅槃而修梵行,況為三界?不作空見,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離結解脫不求外道,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而自照察不由於他。如法者,不見如來況有色身,不見無欲法況有文飾,不想無為況有眾德,不習斷法、不學修法,不[13]住生[14]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是謂,迦葉!真實沙門。是故迦葉!當學真實沙門,莫習名譽沙門。譬如貧人外有富名,於意云何,彼名有實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有沙門名、無沙門德,我說此人是為極貧。譬如有人大水所[1]漂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沙門梵志習學多法,而不能除婬、怒、癡、渴,彼為法水所[*]漂、結渴而死,生惡趣中,亦復如是。譬如醫師,持種種藥療他人病而不自治;如是迦葉!有沙[2]門梵志,多諷誦法而不自除婬怒癡病,亦復如是。譬如病人服王妙藥,不自將節而致終沒;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行不如法、起諸結病,終生惡趣,亦復如是。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財利,當知亦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譬如死人著金花鬘;如是迦葉!人不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被白淨衣著[3]薝蔔華鬘;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

「復次迦葉!有四不持戒、似如持[4]戒。云何為四?若有比丘護持禁戒、成就威儀,至微小事[5]當畏懼之,持比丘[6]淨戒,成就威儀禮節,身、口、意行正[7]令清淨,而計吾我;是謂,迦葉!一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誦律通利、[8]察住律法、不斷身見;是謂,迦葉!二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慈眾生、聞說諸法不起不滅,而懷恐怖,是謂,迦葉!三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十二法淨功德行,而起見我有我所;是謂,迦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如是迦葉!戒稱戒者,謂無我亦無我所,無作不作,無事非事;亦無威儀、無行不行,無名色相,亦無非相,無息[9]不息,無取無捨,無可取者亦無不可捨。不施設眾生,亦不施設無眾生。無有口行、無不口行,無心不心,無倚不倚,無戒不戒,是謂,迦葉!無漏聖戒而無所墮,出於三界離一切倚。」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持戒不有亦無垢, 持戒無憍而不倚;
持戒[10]不闇無所縛, 持戒無塵無污穢;
究竟止息無上寂, [11]無想不想亦無穢;
諸慟眾倚一切斷,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身口不倚命, 不貪一切受生死,
以正去來住正道,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世間不倚世, 得明無[12]闇無所有;
無有己想無他想, 斷一切想得清淨;
無此彼岸無中間, 於此彼岸亦不著;
無縛無詐無諸漏, 是為迦葉持佛戒。
謂名及色意不著, 禪定正念調御心;
無有吾我無我所, 是為迦葉稱住戒。
不倚禁戒得解脫, 不叩持戒為歡喜;
於此上求八正道, 是謂持戒清淨相。
不期持戒不依定, 謂修習此得智慧;
無有無得是聖性, 清淨聖戒佛所稱。
謂己身見心解脫, 我[13]是我所終不起;
心能解空佛境界, 如是持戒莫能勝。
善住淨戒得禪定, 已獲禪定修智慧;
已修智慧便得脫, 已逮解脫平等戒。」
說此偈已,八百比丘逮得漏盡,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14]法眼生。五百比丘昔已得定,聞佛說此甚深之法不能解了,從座起去。於是,大迦葉白世尊曰:「此五百比丘[15]昔已得定,聞是深法不能解了,即便起去。」

世尊告大迦葉曰:「此五百比丘貢高慢故,不能解此無漏淨戒。是所說法甚深微妙,諸佛之道極甚深妙,非是未種善根與惡知識共相隨者所能解了。此五百比丘,昔迦葉如來興出世時,悉為異學弟子。聞迦葉如來說法時,計著有故,一聞說法心得歡喜。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從彼命終還生人間,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此諸比丘為見所壞,聞是深[16]法不能解了,今始造緣不復生於惡趣之中,此身終已當得滅度。」

於是,世尊告尊者須菩提曰:「汝去化彼五百比丘。」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此五百比丘不受佛教,何況我耶?」

[17]於是,世尊化作比丘在彼道中。五百比丘見已,往詣化比丘所,問化比丘曰:「諸賢!欲何所至?」

化比丘曰:「欲詣山澤遊住安樂。所以者何?向聞世尊所可說法,我不能解了故。」

即言:「諸賢!我等亦聞世尊說法,不能解了,而有恐怖,欲詣山澤遊住安樂。」

化比丘曰:「諸賢!且來當共誼計,莫得有諍,非沙門法。諸賢!稱說般泥洹者,為何等法般泥洹耶?是身中何者眾生?何者我人壽命?謂般泥洹,何所法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曰:「[18]婬怒癡盡便得般泥洹。」

化比丘問曰:「諸賢!有婬怒癡盡耶?而言此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答曰:「諸賢![*][A2]婬怒癡者,不在於內而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亦非無思想而有也。」

化比丘曰:「是故諸賢!不當思想,亦莫[19]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則無染不染。若無染不染者,是說息寂。諸賢當知,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慧、解脫、度知見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諸賢!因此五分法身說泥洹者,是法遠離、空無所有,無取、無斷。如是諸賢!云何可想般泥洹耶?是故諸賢!莫想於想,莫想於無想,亦莫斷想及與無想,若斷想無想者是為大緣。諸賢!若入想知滅定者,於是似有所作。」

說此法時,五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於是,尊者須菩提問諸比丘曰:「諸賢,向去何所?今從何來?」

諸比丘曰:「尊者須菩提!佛所說法無去無來。」

須菩提復問諸賢:「師為是誰?」

諸比丘曰:「謂不生、不滅是。」

須菩提復問:「云何知法?」

答曰:「無縛、無解。」

須菩提復[1]問:「諸賢!云何解脫?」

答曰:「無明滅而明生也。」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弟子耶?」

答曰:「謂如是得如是正智。」

須菩提復問:「諸賢!何時當滅度耶?」

答曰:「如來所化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諸賢!所作已辦耶?」

答曰:「吾我所作悉皆已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同梵行?」

答曰:「不行三界。」

須菩提復問:「諸賢!結已盡耶?」

答曰:「諸法至竟滅。」

須菩提復問:「諸賢!降伏魔耶?」

答曰:「諸陰不可得。」

須菩提復問:「諸賢!順尊教耶?」

答曰:「無身、口、意。」

須菩提復問:「諸賢!清淨福田耶?」

答曰:「無受亦無所受。」

須菩提復問:「諸賢!度生死耶?」

答曰:「無常無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向福田地耶?」

答曰:「一切諸著悉已解脫。」

須菩提復問:「諸賢!趣何所耶?」答曰:「隨如來之所化也。」

如是,尊者須菩提問,五百比丘答。時彼大眾聞已,八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於是,尊者須菩提白世尊曰:「甚奇、甚特!此寶嚴經,饒益發起趣摩訶衍諸族姓子、族姓女。」

須菩提復問世尊:「諸族姓[2]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者,得幾所福?」

世尊答曰:「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教授他人,書寫經卷在所著處,是為天上天下最妙塔寺。若從法師聞[3]受持[4]讀誦,書寫經卷者,當敬法師為如如來。若敬法師供養奉持者,我記彼人必得無上正真道,命終之時要見如來,是[5]人當得十種身清淨。云何為十?一者,死時歡[6]喜無厭;二者,[7]眼目不亂;三者,手不擾亂;[8]四者,[9]心不擾亂;五者,身不煩擾;六者,不失大小不淨;七者,心不污穢;八者,心不錯亂;九者,手不摸空;十者,隨其坐命終。是謂十種身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口清淨。云何為十?一者,善音;二者,軟音;三者,樂音;四者,愛音;五者,柔和音;六者,無礙音;七者,敬音;八者,[10]受音;九者,天所受音;十者,佛所受音。是謂十種口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意清淨。云何為十?一者,無恚不怒他人;二者,無恨不語;三者,不求[11]短;四者,無結縛;五者,無顛倒想;六者,心無懈怠;七者,戒不放逸;八者,意樂布施歡喜受;九者,離貢高慢;十者,得三昧定,獲一切佛法。是為十種意清淨也!

「復次迦葉!若有恒沙國土滿中七寶,供養如恒沙等諸佛、如來、等正覺及弟子眾,如恒沙劫一切施安,至般泥洹後起七寶塔;不如是族姓子、族姓女聞此寶嚴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不誹謗也。若有女人說此經者,是女人終不墮惡趣,亦不復受女人身也。

「復次迦葉!若有族[12]姓,欲以一切珍妙供養此經典者,當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人說,是為供養此經典已。若有受持諷誦書寫為人說者,則為供養諸佛如來。」

佛說此經時,尊者大迦葉,一切天、龍、鬼神、世間人民,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回到頂端↑
#2231535 - 2024-03-04 07:04:21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9]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10]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與摩訶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菩薩有四事法智慧為減。何等為四事?一者不敬經不敬師、二者人有欲聞經者中斷之、三者人有求深經者愛惜不肯與、四者自貢高輕侮他人,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法智慧為增。何等為四?一者恭敬經尊師;二者人有來聽經者不中斷;三者人有欲得深經者不愛藏;四者具足為人說經,不從人有所[11]徼冀,常自精進常隨法行不[12]嘩說;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亡菩薩道意。何等為四?一者欺調其師;二者主持他人長短,人無長短誹謗之;三者壞敗菩薩道;四者罵詈為菩薩道者;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薩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謂四事?一者不欺師,盡其形壽不兩舌諛[13]訑;二者盡形壽不兩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於人不念人惡;四者視諸菩薩如見佛,及初發意無異;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法,中道斷絕為菩薩日減,何謂為四?一者自貢高學外道;二者獨欲自供養,不欲令他人得;三者反自憎菩薩還自相謗;四者人有來常所聞經[14]妄止令斷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求經道及有所求索不中斷。何謂四事?但求索好經法,六波羅蜜,及菩薩毘羅經,及佛諸品;去瞋恚之心,敬事十方天下人,如奴事[15]大夫;樂於經不為外道自[16]益身也;自守不說人惡及讒[17]溺於人,所不聞經不限佛智也,隨其所喜經者各自聞得;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心不委曲當遠離。何謂為四?一者[18]猶豫於佛法;二者自貢高瞋恚,頑佷用加於人;三者貪嫉諛[*]訑;四者說菩薩短;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直行至誠。何謂為四?一者自有過惡不覆藏,自悔欲除其罪;二者實[19]諦,亡命亡國亡財不兩舌;三者設有災變妄起,至罵詈數數輕易及撾捶閉著牢獄,設有是,當自悔前世惡所致;四者無恨無瞋[20]恚自信;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難調也。何謂四事?一者學經自用不隨師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於師;三者受比丘僧所信句,妄與他人;四者不敬於成就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易調也。何謂為四?一者所聞經法隨教不過,所聞者但聞取法不取嚴飾;二者當恭敬於師無諛諂;三者食知足持戒三昧如法;四者見成就菩薩,持善心向心口身亦爾,亦欲及其功德;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信;二者佛有深法不當妄教人,是為大過;三者人有喜菩薩道者,反教人羅漢道,是為大過;四者於比丘僧中,布施心不等與者,是為大過;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菩薩道。何謂四事?一者等心於十方人,二者布施等心於十方人,三者所作為等心於十方人,四者說經等心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1]矯稱為菩薩。何謂四事?一者依經得生活,二者但欲聲名不索佛道,三者但欲自安不念苦人,四者但口多說不欲度餘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成其功德。何謂四事?一者信虛空,二者所作惡信當悔,三者心念萬物皆非我所,四者極大慈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惡知識。何謂四?一者教人為羅漢道滅意;二者教人為辟支佛道,自守無為;三者喜教人為教道;四者人[2]求有學經者,持財物誘[3]恤,不肯教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善知識。何等為四?一者人所求索不逆[4]也,用是故成佛道;二者經師,是為善知識,多聞經故;三者勸樂使人發意求佛,成於功德;四者佛天中天,是善知識,具足諸佛法故;是為四。

「菩薩有四珍寶。何謂為四?一者見佛已悉供養無二意;二者六波羅蜜法悉聞;三者常淨心向師;四者止於愛欲,常止空閑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出於魔界。何謂為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無有瞋恚心向於十方人,大如毛髮;三者悉學外餘道;四者恭敬於諸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功德不可復計。何謂為四?一者持法施與人,不希望欲有所得;二者人有犯戒者,當慈哀之;三者多教人為菩薩道;四者有下賤人來毀辱菩薩,悉當忍之;是為四。」

佛語迦葉言:「不用字為字菩薩也,隨法行、隨法立用,是故字菩薩。菩薩,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安隱慈心;於人自念智慮;少去自用不高自[5]傗;堅住不動;還所與親厚;[6]乃至般泥洹,善知識惡知識等心無有異;所作為不懈怠;常和[7]暢向於十方人不中斷;等心悉遍至;不斷慈心;索諸經法不忘;於經法中無有飽時;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惡;諸福功德悉究竟;索所施與;但發心索佛耳,一切[8]不索;有所生心向十方人不適有所憎;無思想之禪;不願於其中也;漚[9]惒拘[10]舍羅護於智慧;四事雜布施;不樂於外事;不喜於小道;心喜於大道;離於惡知識;習善知識;以五[11]旬自娛樂;譬如月初生時稍稍增益,於智慧稍稍如是;不[12]墮非法;所語無異;所說諦者恭敬。」

佛言:「如是,迦葉!三十二事,是故名為菩薩。」

佛言迦葉:「譬如地,一切人隨其所種,其地亦不置人也;如是發意菩薩,自致乃成佛,饒益十方人,亦適無所置也。迦葉!譬如春夏溫[13]煖,所種成熟;菩薩智慧成熟十方[14]人,功德如是。譬如水,百穀草木皆因水茂盛;菩薩如是,發心諸經法悉從中生。譬如風,悉成諸佛國土;菩薩如是,漚[*]惒拘舍羅悉成諸佛經。譬如日,無所不照[15]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經道之明。譬如月初生時日日增益;菩薩如是,精進具足於功德。譬如師子,獨行獨步無所畏;菩薩如是,被[16]戒德之鎧,獨行獨步無所畏。譬如草木,雖無上枝下根由復生;菩薩如是,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世間。譬如萬川四流皆歸於海,合為一味;菩薩如是,持若干種行合會功德,持用成願一味,入薩芸若中。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菩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譬如樹蔭却雨;菩薩如是,持極大慈雨於經道。譬如國王得傍臣共治,則好漚[*]惒拘舍羅;如是菩薩,所作為如佛。譬如天[17]晴欲索雨不能得也;菩薩如是,不學經道,豫知不高明也。譬如遮迦越羅[18]王之所處,自然[19]後七寶自然來生;菩薩如是,初生薩芸若意,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經。譬如更治摩尼珠,其價增倍多所饒益;師成一人為菩薩道,眾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得度。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菩薩雖在愛欲中,持智慧不入惡道。譬如郡國多積糞壤,有益稻田菜園;菩薩雖在愛欲中,益於天上天下。」

佛語迦葉:「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寶之積遺日羅經,當隨是經本法精進。何等為本法?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痒、無思想、無生死識,是為法本根。有常在一邊,無常在一邊,有常無常適在其中,無色、無見、無識,是故為中之智黠本也。譬如大地為一界,復一佛界,兩界之際中,無色、無見無識、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是為智黠本也。心為一邊,無心為[20]一邊,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是為中間之本。諸佛經法等無有異,有德無德、內事外事、有世間無世間、為度者未度者、脫愛欲未脫愛欲。泥洹等無有異,有在一邊,無有在一邊,有無有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本也。」

佛語迦葉:「我為汝曹說法。從生至死身所出生,苦癡在一邊,黠在一邊,無癡無黠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法本無死生,[1]死生無出[2]生、無滅無處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為中間。視本法不自分別解身為空也,空棄空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

佛語迦葉:「人寧著癡大如須彌山,呼為有其過不足言耳;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著空者不得脫。」

佛語迦葉言:「譬如人病,得良醫與藥,藥入腹中不行。於迦葉意云何?是人能愈不?」

迦葉報言:「大難。」

佛言:「外餘道曉空得脫,著空不得脫,譬如人畏於虛空,啼哭教人却去虛空。」佛語迦葉:「是人寧却虛空不?」

迦葉言:「不可却也。」

佛言:「如是迦葉!若沙門婆羅門畏於虛空,其人亦空語復畏空,是人為狂,無有異。」

佛語迦葉言:「譬如畫師自畫鬼神像,還自復恐怖。譬如人未得道者,如是色聲香味,坐是墮死生中不曉法。譬如木中火出還自燒木,從觀得黠自燒身。譬如幻師化作人,還自取幻師噉,如是色聲香味對從中出,念噉空[3]噉無他奇。」

佛語迦葉:「譬如燈炷之明,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4]然燈炷照,不知冥所去處。如是,智[5]黠不念我當去愚癡得智黠,不知愚癡所去處也。是智黠無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是燈炷明是冥,空不可得持也。是智黠、是癡,兩者俱空,無所持[6]也。譬如大舍小舍,百歲若千歲,未甞於其中然燈火也,却後各於中然[7]燈火。迦葉!於迦葉意云何?是冥在中千歲,若我豪強不出。」

迦葉白佛言:「不也。冥雖久在中,見火明,不敢當即去。」

佛言:「如是迦葉!菩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8]欲所覆,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燈炷明者,於佛法中智黠明是也,冥愛欲即為消盡。譬如虛空中不生穀實也,地種乃生穀實耳;如是泥洹中不生菩薩也,糞治其地穀種潤澤生,於愛欲中生菩薩。」

佛語迦葉:「譬如曠野之中若山上,不生蓮華及優鉢華也;菩薩不於眾阿羅漢、辟支佛法中出也。譬如大[9]陂水[10]污泥之中,生蓮華優鉢華也;從愛欲中生菩薩法。譬如四大海停住;菩薩於三界功德中,潤澤成菩薩道。譬如[11]蠧虫食芥子空;羅漢、辟支佛智爾所耳。譬如麻油,破一髮作百分,持一分搵油麻中,為出幾所[12]渧,羅漢辟支佛智如是;如十方空所至,菩薩曉佛智如是。譬如遮迦越羅有千子,無有一子應遮迦越羅相也,雖有爾所子,不在子計中也;有羅漢數千巨億萬人,不在佛計中,無一菩薩,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為佛子也。譬如遮迦越羅正夫人與貧窮人共交通,從中生子。」佛語迦葉:「是寧應為遮迦越羅子不乎?」

迦葉報佛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羅漢從法中出,是非佛子也,不類菩薩。何以故?菩薩不斷佛法故。譬如遮迦越羅與青衣交通却後生子,具足成遮迦越羅相,雖從青衣生,由為是遮迦越羅子也。如是,菩薩雖在生死中行力少,會為佛子。譬如遮迦越羅夫人懷軀七日,會當成遮迦越羅相也。諸天皆徹視見腹中胞胎,雖遮迦越羅子多者無遮迦越羅相,諸天言:『由不如供養腹中七日子也。』發意菩薩如是中有為佛道,諸天心念言:『雖有羅漢數千萬億豪尊,不如供養發意菩薩也。』譬如摩尼珠,有水精大如須彌山,不如一摩尼珠;初發意菩薩眾,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也。譬如遮迦越羅有少子,諸小王傍臣皆為作禮;初發意菩薩如是,諸天、釋、梵、世間人、龍、鬼神皆為作禮、譬如大山,諸藥草悉出其巔,亦無有主,隨其有病者與諸病皆愈;菩薩如是[13]持智慧藥,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悉等心。譬如月初生人皆為作禮,月成滿無有為作禮者;若有信佛者,於佛法中菩薩發意,若有信佛者,多為菩薩作禮者。何以故?從菩薩成佛故。譬如有智者,不捨月為星宿作禮也;高人如是,不捨菩薩為羅漢作禮也。譬如天上天下共治一水精,會不能得摩尼珠也;一切自守持戒禪三昧,智黠羅漢雖眾,不能坐佛樹下,不能作佛也。」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菩薩:「學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不自貢高,菩薩常當教十方人愈其病。何等為愈病?婬者以觀為藥,瞋恚者以等心為藥,癡者以十二因緣為藥;疑不信者以空為藥;欲處色處無色處,若欲覺此者,以無相為藥;是我所非我所,愛欲所念,以無願為藥。四顛倒各自有藥,何等為各自有藥?一者有常以無常為藥,二者有樂以苦為藥,三者有言是我所以非我所為藥,四者有身以觀為藥。四意止以身心為念,是為藥;四意斷一切惡悉斷,是為藥;四神足念合會成身以空棄為藥;五根五力不信懈怠念功德為藥;七覺意入法黠是為藥;外道及不信以八道為藥;是為各各分別藥。」

佛語迦葉:「若閻浮利,若醫若醫弟子者,或醫王最[1]尊三千國土滿其中者,或醫王滿其中,雖有乃爾所醫王,不能愈外道及不信者,不知當持何等法藥愈也。菩薩作是念:『不持世間藥愈人病也,當持佛法藥愈人病。』何等為佛法藥?隨其因緣,黠慧中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信空度脫,空無空聞是不恐不懼,持精進推念心,何等心入婬?何等心入瞋怒?何等心入癡?持過去當來今現在心入耶?過去為盡[2]甫當來未至今[3]現在無所住也。」

佛語迦葉言:「心無色無視無見。」

佛語迦葉言:「諸佛亦不見心者,本無所有、無所因也,自作是因緣,自得是死生。心遠至而獨行,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須臾而滅,心譬如天暴雨卒來無期,愛欲亦如是卒來無期。心譬如飛鳥獼猴不適止一處也,心所因不適止一處也。譬如畫師各[4]各賦[5]彩心各各異,如是隨行所為。譬如王於眾人中為上,心於諸功德中無上。譬如[6]蒼蠅在糞上住自以為淨,心亦如是入愛欲中自以為淨。心譬如怨家,擲人著惡道中無有期也。譬如持灰作城,持無常作有常。譬如持鈎行釣魚得,心持非我所是我所。心譬如賊,所作功德反自辱。譬如坂上上下,心須臾有愛、須臾有憎。心譬如怨家但伺人便,心常欲聞香。譬如畫瓶盛屎,有何他奇心喜味。譬如奴隨[7]大夫使心樂對。譬如飛蛾自投燈火中。」

佛語迦葉:「心索之了不可得,雖不可得是為無有,雖無有因為無所生,雖無所生亦無所出,雖無所出亦無所壞,雖無所壞亦無有死亦無有生,雖無所生無所死本無因緣,死生雖本無因緣無生亦無願也,雖無願亦無所持,雖無所持是為羅漢[8]滅,是為羅漢[*]滅無[9]誡禁也。若死生若計所作罪本[10]了無有,是無死生是為羅漢[*]滅,羅漢[*]滅亦無身行無口行無心行,是[*]滅無有異也。何以故?諸經一味故,是[*]滅皆等如虛空,是[*]滅適無所莫,亦無是我所,亦非[11]是我所,是滅諦本無諦,是[*]滅本淨無愛欲之瑕穢也,本[*]滅[12]離本滅,是[*]滅隨次至於泥洹,是[*]滅無盡也,本無有生也,是[*]滅安隱用至泥洹,故安隱是[*]滅也。常[*]滅常經無本,是[*]滅好去[13]本無死生。」

佛語迦葉言:「自求身事莫憂外事,後當來世比丘輩,譬如持塊擲狗,狗但逐塊不逐人。當來比丘亦爾,欲於山中空閑之處,常欲得安隱快樂,不肯內自觀身也。如是為不曉色耳鼻舌身,從[14]是何緣得脫乎?從是入城乞匃,若至聚邑,見色聲香味細軟欲得者,便為墮衰於山中,若多少持戒不內觀,死則天上生,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從是以後不離三惡道。」

佛語迦葉言:「比丘如狗逐塊,人罵亦復罵之,人撾亦復撾之,不制心者亦如是。譬如調馬師,馬有[15]?踲者,當數數教之久後調好;比丘時時法觀制心調,亦不見其惡如是。譬如人病喉咽痛,舉一身皆為痛;人心繫於是我所非我所,隨外道亦如是。」

佛語迦葉言:「沙門有二事,墮牢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沙門復有二事縛。何謂二事?一者學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及袈裟鉢。沙門復有二事中道斷。何等為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憎。沙門復有二事墮垢濁中。何謂二事?一者常念愛欲,二者喜交結知友。沙門復有二事著。何等為二事?自有過不肯悔,反念他人惡。沙門復有二事,墮泥犁中。何等為二事?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戒。沙門復有二事。何等為二事?一者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沙門復有二事悔。何等為二事?一者不應行強[16]披袈裟;二者身不自持戒,持戒比丘反承事。沙門復有二事病難愈,何等為二事?一者心邪亂,二者人有作菩薩道者止斷。」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字為沙門。何等為四?一者形容被服像如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17]媮?,三者求索[18]嘩名自貢高,四者行不犯真沙門也。何等為形容被服如沙門者?髠頭[19]剔鬚,著袈裟持鉢,心不正不持戒,但欲作惡喜學外道,是為被服如沙門。何因外如沙門內懷[*]媮?者?安徐而行,安徐而出安徐而入,外道麁惡於山間草屋為廬,內無信著我著我所,中有[20]因苦直信者反自嫉妬。何因為求索[*]嘩名者?[*]媮?持戒令他人稱譽,[21]媮?學經令他人稱譽,[22]媮?僻處令人稱譽,不自剋責求度脫,但有[*]媮?。何等為行不犯真沙門?不惜壽命[23]損身,何況索歸遺供養者。若有比丘守空行,常勸樂追,及悉見諸法淨潔本無瑕穢,自作黠明不從他人持黠明,於佛法亦不著,何況常著色,亦無結者亦無脫者,本無不見泥洹,亦無死生亦無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語迦葉:「至誠沙門常當作是念,當効真沙門,莫効[*]嘩名諛[*]訑沙門也。譬如貧人號名大富,但得富名無所有也。」

佛語迦葉:「是人應得為有是字不?」

迦葉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沙門字,不行沙門法也,亦如貧人自稱大富。譬如人為水所沒溺反渴欲死,沙門如是多諷經,高才不去情欲,於情欲中渴欲死,坐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譬如醫滿一具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人病得王家藥,不自護坐死,雖多諷經而不持戒如是。譬如摩尼珠墮於屎中,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傅飾,不持戒反被袈裟,像如持戒沙門。譬如長者子服飾,著新衣著新傅飾,多諷經持戒好亦如是。」

佛語迦葉:「有四事,不持戒像類持戒人。何等為四?一者若有比丘禁戒所說不犯缺也,雖有是有著呼有人;二者若比丘悉知律經,著行是我所行;三者若有比丘著我是我所;四者常行等心,等心於人著怖畏於[1]死生;是為沙門不持戒名持戒。」

佛語迦葉言:「禁戒無形不著三界,何因名為戒?無吾無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種無化無教、無有作者、無所來無所去、無制無滅、無身所犯無口所犯無心所犯、無世無計無世所住,亦無有戒亦不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亦無坐立,是故為禁戒矣。」

爾時佛說曰:「戒無瑕穢著也,戒者無[2]奢無瞋恚,安定就泥洹,如是為持戒。不愛身亦不愛命,不樂於五道,悉曉了人於法,於佛法中是故為戒,適不在中邊止也,中邊不著不著不縛,[3]譬空中風,是為持戒名及種無所止也。人定心無所著,無我想無人想,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也。不輕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能過者。離我所想,自我及是我所,都無有是也,信於空及佛法行,不[4]沾污於世、不著於世間,從冥入明[5]適無所因,不著於三界,是為持戒。」

時佛說是經法,二萬二千諸天人,及世間人民、諸龍鬼神,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沙門素皆行守意得禪道,聞佛說深經皆不解不信,便從眾坐[6]避易亡去。迦葉比丘白佛言:「是五百守禪比丘,聞[7]深經不解不信摩[8]訶而去。」

佛語迦葉:「是五百守禪比丘信餘眾多,聞深法教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是五百比丘者,乃前迦葉佛時皆作婆羅門道,於迦葉佛所,一返聞經道心意樂喜,即時五百人自說言:『迦葉[9]佛所說快。』乃爾五百人得是福祐,壽終皆生忉利天上。」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後於我法中作沙門,今聞深經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言:「是五百比丘持是所聞深經,得不墮惡道,於今世皆當得阿羅漢般泥洹去。」

佛語須菩提言:「汝行教五百亡去比丘令來還。」

須菩提白佛言:「是五百比丘尚不欲聞佛所說,何肯隨小羅漢語乎?」

佛即時化作兩比丘,於五百比丘前徐行。五百比丘皆[10]使行,及前兩比丘,五百比丘問前兩比丘言:「二賢者欲何至[11]湊?」兩比丘報言:「欲到空閑山中安隱之處,自守坐禪不能復憂餘。」五百人復問言:「何以故?」兩比丘復報言:「佛所說深經,我不信不解也。」五百人復報言:「我亦欲入山止空閑之處,快坐禪,無人來嬈我,我曹亦復聞佛說經不信不樂也。」兩比丘復報言:「是事當共諦議不戲也,不爭者是為比丘法也。何因為泥洹身中,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耶?當有至泥洹處者耶?」五百人報言:「是身亦無人亦無我亦無[12]命亦無意亦無有,行至泥洹處者也。」兩比丘復報言:「何等盡,當得泥洹者?」五百人復報言:「盡婬盡怒盡癡,是為泥洹。」兩比丘復問言:「卿曹婬怒癡悉盡未?」五百人復報言:「亦無內亦無外也。」兩比丘復問言:「賢者!當莫著亦莫不著,雖不著莫不著,是為泥洹。禁戒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適等度脫見黠,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是本法空無色,亦無所見,棄思想棄泥洹想,滅思想痛[13]痒,得疾至所有法莫念,亦莫不念,滅思想痛[*]痒,是為無所為。」

爾時兩比丘說是經法,五百人皆得阿羅漢道,五百人屈還至佛所。須菩提問五百人言:「諸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來?」

五百人報言:「佛[14]所說經,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須菩提問五百人:「誰是汝師者?」

五百人報言:「本無有生,何因當有出?」

須菩提復問:「誰為卿曹說經者?」

五百人報言:「無五陰無四大無六衰,是為我師。」

須菩提復問言:「師為汝說何等經?」

五百人復報言:「無縛亦無放。」

須菩提[15]問言:「本從何因緣守道乎?」

五百人報言:「亦無守亦無有不守。」

須菩提復問言:「所作為當如是?」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有當所作如是者。」

須菩提復問言:「以為降伏魔耶?」

五百人復報言:「無有五陰與魔也。」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當何時般泥洹乎?」

五百人復報言:「化人般泥洹者,我爾時亦當復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言:「誰愈卿者?」

五百人復報言:「無身無心是我師也,當愈我。」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愛[1]欲盡未?」

五百人復報言:「諸[2]緣法本盡。」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已住羅漢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所取無所放。」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死生已斷耶?」

五百人復報言:「本斷亦無所見。」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住能於忍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一切已脫著中去。」

時須菩提問事以所可報五百人。

爾時百二十萬人,及諸天、鬼神、龍皆得須陀洹道,千三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說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世人、鬼神、龍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3]
↑回到頂端↑
#2231536 - 2024-03-04 07:08:42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15]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披祇國,妙華山中恐懼樹間鹿所聚處,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人,一切賢聖神通已達,悉尊比丘,其名曰:賢者了本際、賢者馬師、賢者惒波、賢者大稱、賢者賢善、賢者離垢、賢者具足、賢者牛呞、賢者鹿吉祥、賢者優為迦葉、賢者那翼迦葉、賢者迦翼迦葉、賢者大迦葉、賢者所說、賢者所著、賢者面王、賢者難提、賢者和難、賢者羅云、賢者阿難,如是之[16]輩,五百比丘。復有菩薩如彌勒等五百人,其名曰:增意菩薩、堅意菩薩、辯積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17]瑛吉祥菩薩、軟吉祥菩薩、神通華菩薩、空無菩薩、憙信淨菩薩、根土菩薩、稱土菩薩、柔軟音響菩薩、淨土菩薩、山積菩薩、具足菩薩、根吉祥菩薩,如是等菩薩五百人。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唯天中天聽者乃敢問。」

佛告彌勒菩薩:「我[18]當聽所問,便問在所欲,如來當隨其所欲,而[19]發遣之令心歡喜。」

於是彌勒菩薩得聽所問,踊躍歡喜,白世尊言:「菩薩有幾法行,[20]皆棄諸惡道不[21]隨惡知識中?」

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彌勒!菩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人,[1]乃發意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2]常思念之!」

彌勒即言:「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彌勒!菩薩有一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謂為一?謂寂靜平等道意。是為一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二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二?一者、住於定無所起;二者、方便別諸所見。是為二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三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三?一者、得[3]大哀法;二者、[4]於空無所習;三者、所知無所念。是為三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四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四?一者、立於[5]誡;二者、於一切法無所疑;三者、樂處閑居;四者、等觀。是為四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五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五?一者、常立德義;二者、不求他人長短;三者、自省身行;四者、常樂於法;五者、不自念身常救他人。是為五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六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六?一者、不慳貪;二者、除弊惡之心;三者、無愚癡;四者、無麁言;五者、其意如虛空;六者、以空為舍。是為六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七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七?一者、有善權之意;二者、能分別於諸法寶;三者、常精進;四者、常當歡悅;五者、得於信忍;六者、善解定意;七者、總智慧明。是為七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八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八?一者、得直見;二者、直念;三者、直語;四者、直[6]治;五者、直業;六者、直方便;七者、直意;八者、直定。是為八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九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九?一者、菩薩[7]以脫於欲,遠離諸惡,不善之法無有想念,以得寂定歡喜,行第一一心;二者、已除想念,內意為寂,其心為一,無想無行便得定意,心為歡悅,行第二一心;三者、離歡喜觀常為寂定,身得安隱如諸聖賢,所說所觀心意無起,行第三一心;四者、苦樂已斷,歡悅憂慼皆悉為止,所觀無苦無樂其意清淨,得第四一心;五者、過於色想;六者、無復說想;七者、不復念種種想,悉入無央數虛空慧;八者、皆過無央數虛空慧,入無量諸識識知之行;九者、皆過諸識知之慧,無復有無之想,皆過諸無識之慧,便入有想無想之[8]行,不見想得寂定三昧。是為九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十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十?一者、得金剛三昧;二者、所住處有所進益[9]三昧;三者、得善權教授三昧;四者、得有念無念御度三昧;五者、得普遍世間三昧;六者、得於苦樂平等三昧;七者、得寶月三昧;八者、得月明三昧;九者、得照明三昧;十者、得二寂三昧,於一切諸法具足。彌勒!是為菩薩十法行,棄諸惡道不墮惡知識中。」

於是彌勒菩薩以偈讚佛[10]言:

「世尊本布施, 妻子及飲食,
頭目無所惜, 佛德度無極。
護禁無所犯, 如鶡愛其毛,
奉戒無與等, 功德度無極。
已現於忍力, 悉等諸苦樂,
忍辱為大勢, 佛德度無極。
已了精進力, 無上德對害,
精進為大[11]至, [12]佛勤度無極。
已斷一切惡, 導師樂一心,
大慧寂為力, 佛淨度無極。
清淨慧自在, 自然無所起,
智慧常第一, 佛明度無極。
慧降魔官屬, 樹下得大智,
上義離諸穢, 佛力降伏魔。
世尊轉法輪, 大身師子吼,
恐伏諸外道, 佛慧度彼德。
色妙無與等, 戒德及智慧,
精進度諸岸, 佛道過眾德,
難譬不可喻, 無上大智慧,
常講諸法寶, 光明導御眾。」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世尊!是彌勒菩薩所願具足,說法無缺減,講法字句平等,所說法句無所縛著,講經竟無亂。」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如其所云,彌勒菩薩辯才具足,所說經法無所缺減。」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不獨以偈讚我,乃往過世[13]十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炎光具[14]嚮作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15]現在成慧行、安定、世間父、無上士、[16]導御法、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爾時[17]有梵志長者子名曰賢行,從園觀出,遙見如來經行,身色光明無央數變。見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來之身不可思議,巍巍如是,光色妙好威神[1]照曜,吉祥之德以為莊飾,願令我後當來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曜,吉祥之德而自莊飾。』作是願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審:『我當來之世得法身,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如來當過我身上。』於時世尊炎光具[*]嚮作王如來,知賢行長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過其身上。[2]適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於是佛還顧告侍者言:『我所以過長者子梵志賢行身上,即時令得不起法忍,眼能洞視,耳能徹聽,知他人心中所念,自知所從來生,身能飛行神通具足。』佛適過梵志賢行身上,便達眾智五通具足無所亡失,即以偈讚佛[*]言:

「『[3]往來世到十方, [4]人中尊無與等,
唯志道過諸行, 願稽首覺導師。
以過諸世間[5]明, 及摩尼火炎光,
佛光明為最上, 願稽首覺導師。
如師子一鳴吼, 諸小獸無不伏,
佛講法亦如是, 悉降伏諸異道。
眉間相清且徹, 威無量如積雪,
其光明照三界, 佛在世無與等。
聖足下生相輪, 其輪妙有千輻,
此土地及山陵, 不能動無上尊。』」
是時佛告賢者阿難:「欲知爾時長者[6]子梵志賢行者,今彌勒菩薩是。」

賢者阿難即白佛言:「彌勒菩薩得不起忍,久遠乃爾,何以不速逮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耶?」

佛語阿難:「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者、淨國土;二者、護國土;三者、淨一切;四者、護一切。是為四事。彌勒菩薩[7]求佛時,以是四事故不取佛。」

佛言:「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欲淨國土亦欲淨一切,亦欲護國土,亦欲護一切。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8]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佛告賢者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難!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語阿難:「復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為十?一者、以法立於[*]誡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進;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於無極;六者、不捨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於一切;八者、不習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無想之法。阿難!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9]佛道時勤苦無數,乃得無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佛言阿難:「乃過世時,有王太子,號曰一切現義,端[10]政姝好,從園觀而出,道見一人得疾困篤,見已有哀傷之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得療[11]即痊?』病人答曰:『唯王身血得療我病。』爾時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

佛語阿難:「爾時現義太子,即我身是。阿難!四大海水尚可[12]升量,我身血施不可稱限。所以爾者,求正覺故。」

佛語賢者阿難:「乃往過世有王太子,號曰蓮花王,端正姝好威神巍巍,從園觀出遊,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即有哀[13]念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療於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塗我體,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14]持與病者,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太子,即我身是。」

佛語阿難:「四大海水尚可[*]升量,身髓布施不可稱計。」

佛語賢者阿難:「乃往去世有王號曰月明,端正姝好威神巍巍,從宮而出,道見盲者貧窮飢餓隨道乞匃,往趣王所而白王言:『王獨尊貴安隱快樂,我獨貧窮加復眼盲。』爾時月明王見此盲人哀之淚出,謂於盲者:『有何等藥得愈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視。』爾時王月明自取兩眼施與盲者,其心靜然無一悔意。月明王者,即我身是。」

佛言:「須彌山尚可[15]稱知斤兩,我眼布施不可稱計。」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權得致佛道?」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16]叉手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 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 令得無上慧。』」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權,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阿難!彌勒菩薩求道本願:『使[1]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婬怒癡不大,[2]慇懃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

佛語阿難:「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婬怒癡不以經心。正於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菩薩本願所致。」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菩薩道時,欲護一切悉令得淨,處於五濁婬怒癡中,樂在生死。所以者何?是諸人民多為非法,以非為是,奉行邪道轉相賊害,不孝父母心常念惡,惡意向兄弟妻息眷屬及他人,輕易師[3]和上,常犯男[4]子垢[5]濁轉相食噉,願處是時世於[6]中為佛。若郡國丘聚縣邑,但說眾惡轉相賊害,瓦石相擊杖相撾[7]撥,便共聚會轉相罵詈,自還其舍設置飯食,以毒著中欲害他人,起想垢濁轉起誹謗,伏匿過惡還相發露無復善意。」

佛言阿難:「我以大哀普念一切,為此輩[8]人講說經法。」

賢者阿難聞佛說此,即白佛言:「未曾有是!天中天、如來、等正覺能至勤苦普弘大意,調御弊惡令得成就,為除重擔具足法寶,為此輩人說其經法。」

佛言:「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佛能忍此。爾乃應、如來、等正覺教化剛強為除眾冥,用佛法德具足之故,乃為此人說其經法。」

阿難白佛言:「我聞如來堅重精進等心如是,衣毛為竪。此經名為何等?云何奉行?」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本願』,當持;『慈氏本行彌勒所問』,當善持之。」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賢者阿難、賢者大迦葉諸大弟子,及眾菩薩,一切會者,諸天、龍神、乾沓惒、世間人,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回到頂端↑
#2231537 - 2024-03-04 07:09:32 Re: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安息[8]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舍衛國,爾時彌勒菩薩叉手白佛言:

「世尊!我欲小有所問,若世尊聽[9]所問者乃敢陳之。」

佛言:「若有所疑便問,吾當為汝解說,使意歡喜。」

彌勒問言:「云何菩薩摩訶薩不退轉法,於大乘有進而不耗減,行菩薩道[10]並降伏魔怨,如其狀貌,悉還教知諸法[11]根之相,不厭於生死,自有正慧不從他受,疾成無上一切智地?」

世尊讚曰:「善哉!善哉!所問隨順,甚善大佳,吾當為汝解說菩薩所得之行,踰於所問。諦聽!善思念之!」於是彌勒受教,一心靜聽。

佛告彌勒:「菩薩有八法具足,疾逮得無上一切智地。何謂為八?一者、內性清淨。二者、所行成就。三者、所施成就。四者、所願成就。五者、慈成就。六者、悲成就。七者、善權成就。八者、智慧成就。是為八事。菩薩疾逮得無上一切[12]智。」

彌勒菩薩及[13]諸眾會皆歡喜。
↑回到頂端↑
#2231538 - 2024-03-04 07:10:43 大乘顯識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1]竺國沙門地婆訶羅[2]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於去來今照了無礙,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3]辦棄大重擔,獲於己利,已斷流轉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如是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俱在會集。

爾時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於是世尊,面門暉發如蓮花開。時諸比丘,咸悉醒悟各自嚴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顏容暉煥面光照朗,欲開何法眼作大饒益?」

爾時賢護勝上童真,修容豐美柔和光澤色相具足,六萬商主前後圍遶,侍從轟欝聲如地震,來詣佛所。見佛世尊寂靜安隱眾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樹,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眾共稱讚,佛一切智普見一切,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誠實不虛。」頂禮佛足,諦視而住。

佛見賢護,舉身放光流照賢護,賢護爾時便獲無畏,遶佛三匝,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悲愍教授,我今始於佛所得淨信心,心[4]悕妙法欲有所問,而我久處生死,溺煩惱苦亂念紛雜,於戒等業無作冥資,雖心奇重我今不知,於此愚惑疑網之中,如何超出得度生死?世尊是一切智,普見一切,佛出甚難希有逢遇,如如意珠施眾生樂;佛是大如意寶,一切眾生咸由依佛得大安樂;是大父母,眾生善本,因佛父母得見正路。[1]唯願悲愍開曉疑闇。」

佛告賢護:「汝有所疑,恣汝意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賢護,蒙佛聽許,心專請問在一面住。時長老阿難,見賢護童真姿容暉澤色相具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賢護童真有大福德光色豐盛,諸王威相咸蔽不現。」

佛告阿難:「此賢護勝上童真,福業所致,雖處人間受天勝果,安寧適樂歡娛嬉戲,暢悅恣心猶如帝釋。閻浮提中,唯除月實童真,更無比者。」

阿難白佛言:「賢護童真果報資用宿植善根,[*]唯願為說。」

佛告阿難:「賢護現受樂報資用廣大,及宿勝因,汝今當聽。阿難!此賢護童真,六萬商[2]主資產豐饒金寶盈積,恭敬受教,隨逐奉事,六萬床座敷設臥具,氈褥繒綺并倚枕等,雜色暉發妙麗莊嚴,俱羅帷[3]幕及憍奢耶,火浣[4]幣帛支那安[5]輸,周匝施布眾寶彫間,相宣煥爛交錯如畫。六萬妓女被服安輸眾色間雜,金寶[6]瓔飾鮮華[7]袨麗光彩耀目,其觸細軟如天迦遮,輕重隨心適稱情意,戲容笑語歌唱相娛,閑婉嚴潔柔敬事主,於他人所心絕愛欲,慚恥低首或覆頭為容,肌膚平滿柔軟細滑,手足支節踝等骨脈,咸悉不現,齒白齊密髮紺右旋,如削[8]蠟成如工畫作,氏族華望名譽流遠,如是婦人而為侍從。又有六萬供食婦人,飯餅諸物種種異色,香味調美如天餚饍,飲具八德見令心悅,寧身適意不勞而[9]熟,是福之食應心而至,滌淨擁穢去諸病惡。庭宇臺樓具足六萬,摩尼、真珠、琉璃諸珍羅布垂飾,眾寶間鈿行列端美,綺綵蒙懸綴以鈴鐸,隨風[10]颻颺鏗鏘和發,地若琉璃現眾影像,雜花散布清涼快樂,遨遊[11]栖息暢心適志。又有細腰般拏、箜篌、長笛、銅鈸、清歌,種種音[12]聲數凡六萬,美聲調潤響亮聞遠,喧囂雜作震[13]警方域,福業所致歡樂不絕。鴿等諸鳥飛翔遊集,異聲[14]間和暢心悅耳,藤蔓眾花縈緣臺閣,鮮葩標秀蓊欝暉煥,鈴鐸樂器響若天宮,房廊昭晰如須彌窟神藥流照。有六萬城高牆峻峙樓櫓備設,街[15]街布列四衢三達,美麗填溢諸方湊集,種種服飾種種言語,法制萬差殊容異狀,奇貨列肆商[16]侶百千,交易囂喧聲震城域,園林欝茂大樹小樹,藤蔓卉藥眾花競發,清波環映間錯光鮮[17]粲如舒錦,象馬車乘其眾百千,往還不絕充遍城邑。

「阿難!六萬城中名德高人,及諸豪富并諸商主,日日稱[18]讚賢護童真,播揚聲德,虔恭合掌禮拜修敬。嬌薩羅國波斯匿王福力富盛,比之賢護狀類貧下。月實童真,無量百千妓從侍繞,恭敬奉事愛悅歡戲眾樂所依,雖天帝釋百千萬倍不及月實。賢護童真,容色豐美富有自在安寧適樂,亦百千萬倍不及月實;斯皆宿福所感非力致也。

「阿難!賢護童真又有如意寶輅,天寶彫嚴光暉赫爛,天金金剛光玉日[19]受,種種諸寶鈿廁間錯,麗若觀星,運速如風如金翅飛,乘此寶輅,寶洲等所應念而至,身不疲勞戲樂而返。」

是時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賢護童真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資產廣大,受大樂報,宮室妙麗,寶輅奇特?」

佛告阿難:「賢護童真由先於佛法中修植福業,故今獲此廣大樂報。過去有佛名曰樂光如來、應供、正[20]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賢護爾時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作比丘,名曰法髻,多虧戒行,然善講說修多羅、阿毘達摩、毘奈耶等,三藏深教咸悉明達,常為眾生[21]宣暢敷演,法施不絕美音深重,正直高亮[22]剖析明辯,聽者歡喜,聞所說法,思惟修行,脫惡趣者其數無量。

「阿難!法髻比丘以法施功德,於九十劫受天人報。又見清淨持戒比丘身羸瘦瘠,恒施飲食及屣履等,殷重誠徹淨心布施,故今獲此大富樂報,勝妙宮室,奇特寶輅。又遇迦葉如來示教指誨而告之曰:『汝於未來釋迦牟尼佛所,當得授記。』故今見我,我為說法而成熟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賢護勝上童真,如是財富金寶盈積[23]豪盛自在,謙柔卑下,無憍慠心,甚為奇[24]特。」

佛言阿難:「大智不於財寶欲樂而生矜慠,賢護久修善行,善法所資,常食福果。」

賢護蒙佛、阿難共稱歎已,恭敬合掌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憐愍攝護一切眾生,欲少請問,願垂聽許。」

佛告賢護:「我先聽汝,汝有所疑,今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賢護白佛言:「世尊!眾生雖知有識,如寶閉在篋中,不顯不知。世尊!不知此識作何形狀?何故名識?眾生死時手足亂動,眼色變異制不自由,諸根喪滅,諸大乖離,識遷於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云何捨離此身更受餘身?云何身分棄之於此,而牽諸入獲當來報,受種種身差別不同?世尊!云何眾生身謝滅已,更生諸入?云何今生積聚福業,來生得之?今身為福,當來身食?云何識能滋長於身?云何[1]識入,隨身轉變?」

佛言:「善哉,善哉!賢護!善哉!善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賢護白佛言:「世尊!唯然奉教!」

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殊狀,或搖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聲,或為冷為熱觸眾生身,作苦作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黑白黃赤諸色。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復如是,無色、無形,以因緣故顯發功用。賢護!眾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捨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眾妙花,花住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花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賢護!眾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託之,受覺法界皆隨於識,亦復如是。如從花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2]風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

「賢護!又如畫工[3]料理壁板,諸所畫處如法端潔,隨意所為圖繪眾像,則工之識智俱無形色,而為種種奇容異狀。如是識智無形而生六色,謂因眼見色,眼識無形;因耳聞聲,聲無形色;因鼻知香,香無形色;因舌知味,味無形色;因身知觸,觸無形色;法入諸境,皆悉無形。識無形色,亦復如是。

「賢護!識棄此身受他生者,眾生死時識為業障所纏,報盡命終猶如滅定阿羅漢識,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其阿羅漢識從身滅轉。如是死者之識棄身及界,乘於念力而作是,知彼如是:我某乙。生平所作事業,臨終咸現憶念明了,身之與心二受逼切。

「賢護!識是何義?識名為種?能生眾類雜報身[4]牙,知覺想念同[5]苞於識,知苦知樂,知惡知善及善惡境,故名為識。如汝所問:『云何識離此身而受餘報?』賢護!識之遷身,如面之像現之於鏡,如印之文顯之於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眾闇咸除,日沒光謝,闇便如故,闇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質無形,因受想顯。識在於身,如闇之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黃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飲食熱[6]刺,其子便動覺知苦痛,眾生來去屈伸視瞬,語笑談說擔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而不能知識之所在,止於身中不知其狀。

「賢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由此而顯識之事用。

「賢護!如木機關繫執一所作種種業,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於意云何?機關所作是誰之力?」

賢護白佛言:「智慧狹淺,非[7]能決了。」

佛告賢護:「當知皆是作業之力,作業無形,但智運耳!如是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仙通、乾闥婆、龍神、人、天、阿修羅等,種種趣業咸悉依之,[8]識能生身,如工作機關,識無形質普持法界智力具足,乃至能知宿命之事。譬如日光,惡業眾生及諸不淨死屍臭穢,無偏等照,不為諸惡之所污染;識亦如是,雖處猪狗食不淨類諸惡趣身,而不為彼之所染污。

「賢護!識捨此身,隨善惡業遷受餘報。譬如風大出深山邃谷,入於[9]薝蔔眾香之林,其風便香,經於糞穢死屍臭惡穢污之所,其風便臭,若風香臭俱至,風則香臭並兼,盛者先顯,風無形質香臭無形,然風持香臭遷之於遠;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復如是,猶彼風大持物香臭致於他所。又如人夢,見眾色像種種事業,而不自知安眠而臥,福德之人命盡識遷,亦復如是安隱不覺,如夢遷化無所恐懼,識之遷出不由喉口及諸竅穴,莫測所從莫知徑戶。」

爾時賢護勝上童真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鷄鵝等子其卵未熟,周匝細密識從何入?子死卵中,卵[10]殼不破,無隙無竅,識從何出?」

佛言:「賢護!譬如烏麻[*]薝蔔花熏,其油香美名[*]薝蔔油,與凡麻油好惡殊隔,油先無香以花熏種,油遂成香,香不破麻而入,亦不破麻而出,復無形質留止油內,但以因緣力故,香遷[11]油內,油成香澤;鷄鵝子識入出於卵,亦復如是。如[*]薝蔔香遷於油內,識之遷運,如日流光,如摩尼照,如木生火。又如種子,種之於地,體化地中,芽苗莖葉備顯於外,生白不白赤等雜色種種之花,種種力味成熟,所為種種差別,同一大地等資四大,各隨其種所生便異,如是一識法界,生於一切生死之身,或黑或白或黃赤等,淳和瞋暴種種殊品。

「賢護!識無手足,無支節言語,由法界中念力強大,眾生死時識棄此身,識與念力為來生種,即離於識不得法界,離於法界亦不得識。識與風大微妙念界、受界、法界和合而遷。」

賢護白佛言:「若如是者,云何世尊,說識無色?」

佛言:「賢護!色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眼識,眼則為外。如是耳識為內,耳則為外;鼻識為內,鼻則為外;舌識為內,舌則為外;身識為內,身則為外。

「賢護!如生盲人夢見美色,手足面目形容[1]姝麗,便於夢中生大[2]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夜盡晝明,人眾聚會,盲者遂說夢中樂事,我見麗人姿容殊絕,園觀華茂,人眾百千,嚴飾嬉戲,肌膚光澤,肩髆緊滿,臂長而圓猶如象鼻,我於夢中獲大快樂,適心喜歎。賢護!此生盲人未曾見物,云何夢中而能見色?」

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夢中見者名內眼所,是慧分別,非肉眼見,其[3]內眼所,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復以念力覺而憶之;識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身死識遷,猶如種子棄在地中,四大攝持,苗莖枝葉漸次遷化,識為念受善不善等四法攝持,棄身遷化亦復如是。」

賢護白佛言:「世尊!云何善不善法攝持於識?」

佛言賢護:「譬如妙頗梨寶,隨所處物若黑若白,寶色隨物成白成黑,善不善法攝持於識亦復如是,隨所攝持成善不善,遷化受報。」

賢護復白佛言:「此身云何稟受於識?」

佛言賢護:「此識無積無聚亦無生長,譬如[4]牙生,非種不變而生,亦非種壞而生,然牙生時種則變毀。賢護!於意云何?其牙所在,止於何處?子耶?枝耶?莖柯葉耶?止樹頭耶?」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牙無所止。」

「如是,賢護!識之在身止無處所,非眼非耳鼻舌身等,種生牙時,如識微覺,乃至花結[5]合時,如識有受,含開花發時至結果,如識有身,識之生身遍身支體,求識所止莫得其所。若除於識身則不生,如樹果熟,堪為將來樹之種子,非不熟者,如是報熟身死,識種便現,因識有受,因受有愛,繫著於愛便生於念,識攝取念隨善惡業,與風大并知念父母,因緣合對,識便託之,如人面影現之於鏡,非淨非明面像不現,鏡明面對影像乃現,鏡中之像無受無念,而隨人身屈伸俯仰,開口談謔,行來進止,種種運動。賢護!影像[6]現誰之力也?」

賢護白佛言:「是人之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影像之色如面之色,根具不具咸悉如面。」

佛言:「面為影因,鏡為影緣,因緣和合故有影現。由識因故,有受想行及諸心所,父母為緣,因緣和合而有身現。如彼身鏡,鏡中之影身去影滅,身持影像,或別現於水等之中;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復如是。又如尼瞿陀烏曇婆等,種子雖小能生大樹,樹復生子,子棄故樹,更生新樹,故樹經久,質力衰微,味液銷竭乾枯腐朽。如是諸小生類,其識棄身乘己之業,或受種種諸類大身。又如大麥、小麥、烏麻、[7]菉豆及摩沙等,種種子實皆以種故,牙莖花實生長[8]成熟;如是由有識故,隨遷生類即便有覺,由覺有受,持善惡業受種種身。又如蜂止花愛樂戀著,唼吮花味以自資養,蜂棄此花更處餘花,或棄香入臭,或棄臭入香,隨其所在莫不自愛戀結貪著;識亦如是,以福業故獲諸天身[9]受勝樂果,或棄天身,以惡業故獲地獄報受眾苦果,輪迴遷轉為種種身,識如欝金紅藍芬陀利等,其子皆白,破其子中不見牙花不見異色,種之於地以水潤液,便有牙等,順時滋長花果敷榮,或赤或白種種之色,色與牙等不在子中,然離於子皆不得生。識棄身已,肉身容貌諸根諸入,識中不見因緣和合,識以妙視妙聞、聲觸味法及以念入,知已所造善惡等業以取身報,如蠶作繭,自作自纏,於中遷化;識亦如是,識自生身還自纏裹,自棄捨身更受餘報,由有種故有色香味,識棄捨身隨其所遷,諸根境界受及法界,皆悉隨之。如如意珠,隨其所在樂具皆隨,如日所在光明皆隨;識亦如是,隨其所遷,受覺與想及法界等皆悉隨之。識棄捨身攝一切性,色因為身,無骨肉身,有諸根故,有受妙念知取善惡,[A1]如棗、石榴、菴羅、菴勒、鼻螺、[10]渴竪、劫必他等種種之果,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醎或澁,味力各別,消熟所資,其功不一,及果壞已,味力隨種遷化而生。如是識種隨其所遷,受念善惡咸悉隨之,知棄此身受餘報身,故名為識;知善惡業知業隨我,知我持業遷化受報,故名為識;身之所為咸悉知之,故名為識。譬如風大,無形可取,無質可持,以因緣故作諸事業,表有風大,持冷持熱,運香運臭搖振林木,或鼓扇摧擊;如是識無形質,非視聽所取,以因緣故識相具顯,由識持身,身知苦樂,光色充盛行來進止,言笑歡憂事業[A2]昭著,當知有識。」[1](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
↑回到頂端↑
#2231539 - 2024-03-04 07:14:02 大乘顯識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T0347 大乘顯識經卷/篇章 二
大乘顯識經卷下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爾時會中有月實勝上童真,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見色因?云何見欲因?云何見見因?云何見戒取因?」

佛告月實:「智見智境,愚見愚境,智者見諸姝麗美色,了知穢惡,唯是肉段筋骨膿血,大脈小脈大腸小腸,?液腦膜腎心脾膽,肝肺肚胃生藏熟藏,[2]黃痰涕唾髮鬚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淨污露可畏可惡,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為色因。

「月實!如父母生身,身之[3]堅硬為地大,流潤為水大,暖[4]熟為火大,飄動為風大,有所覺知念及聲香味觸等界,斯皆為識。」

月實童真復白佛言:「世尊!將死之時,云何識捨於身?云何識遷於身?云何識知今捨此身?」

佛告月實:「眾生隨業獲報,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識棄捨身,隨業遷受。譬如水乳和,煎以火熱力,乳水及膩各各分散。如是,月實!眾生命盡以業力[5]散,形骸與識及諸入界,各各分散,識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并善惡業,遷受他報。

「月實!譬如大吉善蘇,以眾良藥味力熟功和合,為之大吉善蘇,棄凡蘇性持良藥力,辛苦酸醎澁甘六味,以資人身,便與人身作色香味;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及法界等遷受餘報,亦復如是。

「月實!蘇質如身,諸藥和合為大吉善,如諸法諸根和合為業,眾藥味觸資成於蘇,如業資識,服大吉善悅澤充盛,光色美好安隱無患,如善資識獲諸樂報;服蘇違法顏容變惡,慘無血氣色死[6]士白,如惡資識獲諸苦報。

「月實!吉善寶蘇無手足眼,能取良藥色香味力;識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諸善業,棄此身界受於中陰得天妙念,見六欲天、十六地獄,見己之身,手足端嚴諸根麗美,見所棄屍,云:『此是我前生之身。』復見高勝妙相天宮種種莊嚴,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麗如新鍊金眾寶鈿飾。彼見此已心大歡喜,因大喜愛,識便託之,此善業人捨身受身安樂無苦,如乘馬者棄一乘一。譬如壯士武略備具,見敵兵至著堅甲冑,乘策驥駿所去無畏,識資善根棄出入息,捨界入身遷受勝樂,亦復如是,自梵身天爰至有頂,生於其中。」

爾時會中大藥王子,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識捨於身作何色像?」

佛言:「善哉!善哉!大藥!汝今所問,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來更無能了。」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白佛言:「大藥王子所問甚深,其智微妙敏利明決。」

佛告賢護:「此大藥王子,已於毘婆尸佛所植諸善根,曾於五百生中生外道家,為外道時,常思識義:識者云何?云何為識?於五百生不能決了,識之去來莫知由緒。我於今日為破疑網,令得開解。」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謂大藥王子言:「善哉!善哉!仁今所問微妙甚深,月實之問其義淺狹,猶如[7]孾兒,心遊外境而不知內,正法希聞諸佛難遇,佛圓廣智無測深慧至妙之理,應專啟請。」

時大藥王子,見佛熙怡顏容舒悅如秋蓮開,踊躍歡喜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愛深法渴仰深法,常恐如來入般涅槃,不聞正法,而於[8]五濁眾生之中,愚無所知不識善惡,於善不善、熟與不熟,不能覺了,迷惑輪轉生死苦趣。」

佛告大藥王子:「如來正法難遇難得,我於往昔為半伽他,登山自墜,棄捨身命,為求正法,經歷無量百千萬億種種苦難。大藥!汝所悕望皆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藥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識相云何?願垂開示。」

佛告大藥:「如人影像現之於水,此像不可執持,非有無[9]辨,如芻洛迦形,如渴愛像。」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渴愛?」

佛言:「如人對可意色,眼根趣之,名為渴愛。猶持明鏡視己面像,若去於鏡,面像不見;識之遷運亦復如是,善惡業形與識色像皆不可見。如生盲人日出日沒,晝夜明闇,皆悉不知;識莫能見亦復如是。身中渴愛受[10]想不可見,身之諸大諸入諸陰,彼皆是識,諸有色體眼耳鼻舌,及身色聲香味觸等,并無色體受苦樂心,皆亦是識。

「大藥!如人舌得食物知甜苦辛酸醎澁等,六味皆[*]辨,舌與食物俱有形色而味無形,又因身骨髓肉血覺知諸受,骨等有形,受無形色,知識福非福果亦復如是。」

時賢護勝上童真,禮佛雙足,白佛言:「世尊!此識可知福非福耶?」

佛言:「善聽!非未見諦而能見識,識不可視,非如掌中阿摩勒果,識不在於眼等之中,若識在於眼等之中,剖破眼等應當見識。賢護!恒沙諸佛見識無色,我亦如是見識無色,識非凡愚之所能見,但以譬喻而開顯耳。賢護!欲知識之罪福,汝今當聽!譬如有人為諸天神或乾闥婆等,及塞建陀等鬼神所著。賢護!於意云何?其為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求於身中可得見不?」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無色無形,身內外求皆不可見。」

「賢護!其為福勝諸大天神之所著者,即須好香花燒眾名香,香美飲食清淨安置,祭解供具咸須華潔,如是此識為福資者,便獲尊貴安樂之果:或為人王,或為輔相,或豪望貴重,或財富自在,或為諸長,或作大商主,或得天身,受天勝果。由識為福資身獲樂報,如彼福勝天神所著,得勝妙花香香美飲食,便即歡喜病者安隱,今得尊貴豪富自在,當知皆是由福資識身獲樂果。

「賢護!其為[1]富丹那等下惡鬼神之所著者,便愛糞垢腐敗涕唾諸不淨物,以此祭解歡喜病愈,其人以鬼神力隨鬼神欲,愛樂不淨臭[2]朽糞穢;識以罪資亦復如是,或生貧窮,或生餓鬼及諸食穢畜生之中種種惡趣,由罪資識身獲苦果。

「賢護!勝上天神其著之體無質無形,而受種種香潔供養,識福無形受勝樂報亦復如是;[*]富丹那等下惡鬼神,為彼著者,便受不淨穢惡飲食,識資罪業獲諸苦報亦復如是。

「賢護!當知識無形質,如天等鬼神所著之體,供具飲食所獲好惡,如資罪福得苦樂報。」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欲因?」

佛言:「大藥!互因生欲,猶如鑽燧兩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識,及因男女色聲香味觸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無果,果生花滅;如是因身顯識,循身求識,識不可見,識業果生身便謝滅,身骨髓等不淨諸物咸悉銷散。又如種子持將來果味色香觸,遷植而生;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受想作意,受來生報,亦復如是。又如男女愛欲歡會分離而去,識[3]業和合戀結愛著味玩貪悋,報盡分離隨業受報,父母因緣中陰對之,以業力生識獲身果,愛情及業,俱無形質,欲色相因而生於欲,是為欲因。

「大藥!云何見戒取因?戒謂師所制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行。取謂執取,是戒作如是見,因是持戒,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獲於勝有,謂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無漏善。無漏之善無陰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種植之,於識執善惡業識不淳淨,煩惱因故受熱惱苦,是為見戒取因。」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取天身乃至取地獄身?」

佛言:「大藥!識與法界持微妙視,非肉眼所依以為見因,此微妙視與福境合,見於天宮欲樂嬉戲,見已歡喜,識便繫著,作如是念:『我當往彼。』染愛戀念而為有因,見已故身臥棄屍所,作如是念:『此屍是我大善知識,由其積集諸善業故,令我今者獲於天報。』」

大藥白佛言:「世尊!此識於屍既有愛重,何不託止?」

佛言:「大藥!譬如剪棄鬚髮,雖見烏光香澤,寧[A1]可更植於身令重生不?」

大藥白佛言:「不也!世尊!已棄鬚髮,不可重植於身令其更生。」

佛言:「如是,大藥!已棄之屍,識亦不可重託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此識冥[4]寞玄微,無質可取、無狀可尋,云何能持象等大身眾生?縱身堅固猶若金剛,而能貫入壯夫之身,力敵九象而能持之?」

佛言:「大藥!譬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或竅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大藥!須彌風大色相云何?」

大藥白佛言:「風大微妙,無質無形。」

佛言:「大藥!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亦如是,妙無形質,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燈,其焰微妙置之於室,隨室大小眾闇咸除;識亦如是,隨諸業因任持大小。」

大藥白佛言:「世尊!諸業相性彼復云何?以何因緣而得顯現?」

佛言:「大藥!生諸天宮食天妙饍安寧快樂,斯皆業果之所致也。如人渴乏巡遊曠野,一得清涼美水,一無所得受渴乏苦,得冷水者無人持與,受渴乏者亦無遮障不許與水,各以業因受苦樂報。大藥!應當以是見善惡業,如空中月白黑二分,又如生果由火大增熟便色異,如是此身由福增故生勝族家,資產豐盈金寶溢滿勝相顯盛,或生諸天宮快樂自在,斯皆善業福相顯現。譬如種子植之於地,果現樹首,然其種子不從枝入枝而至樹首,[5]割析樹身亦不見子,無人持子置於枝上,樹成根固求種不見,如是諸善惡業咸依於身,求之於身亦不見業。如因種有花,種中無花,因花有果,花中無果,花果增進增進不見;因身有業,因業有身,身中無業,業中無身,亦復如是。如花熟落其果乃現,身熟謝殞業果方出,如有種子花果之因具有,如是有身,善惡業因備在,彼業無形亦無熟相。如人身影無質無礙,不可執持不繫著人,進止往來隨人運動,亦不見影從身而出;業身亦爾,有身有業,而不見業,繫著於身亦不離身而能有業。如辛苦澁殊味諸藥,能滌[1]淨除一切病,令身充悅顏色光澤,人見之者知服良藥,藥味可取熟功無形,視不可見、執不可得,而能資人膚容色澤;業無形質能資於身,亦復如是。善業資者,飲食衣服內外諸資,豐饒[A2]美麗手足端正,形容姝好屋[2]室華侈,摩尼金銀眾寶盈積,安寧快樂歡娛適意,當知此為善業之相。生於下賤邊地貧窮,資用闕乏悕羨他樂,飲食麁惡或不得食,形容弊陋所止卑下,當知此為惡業之相。猶如明鏡鑒面好醜,鏡像無質取不可得,如是識資善不善業,生人天中或生地獄、畜生等中。大藥!應當如是見業與識和合遷化。」

大藥言:「世尊!云何微識能持諸根,能取大身?」

佛言:「大藥!譬如獵者,入於山林持弓毒箭而射香象,箭毒霑血毒運象身,支體既廢根境同喪,毒流要害身色青赤猶如淤血,毒殺象已便即遷化。於意云何?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可得比不?」

大藥白佛言:「世尊!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其量懸殊不可為對,猶如須彌比之芥子。」

「大藥!如是識棄此身以取諸根,棄此諸界隨業遷化,亦復如是。」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微細之識任持大身而不疲倦?」

佛言:「大藥!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各遶三匝,二龍大息搖振須彌,內海中水咸變成毒。此二龍王長大力壯,和修吉龍、德叉迦龍,二大龍王亦與之等。於意云何?四龍王識與蚊蚋識寧有異不?」

大藥言:「世尊!四龍蚊蚋其識無異。」

「大藥!如一小渧跋錯那婆,入四龍口四龍便死。於意云何?小渧藥毒、龍口中毒,何毒為大?」

大藥白佛言:「龍口毒大,小渧藥毒甚為微少。」

「大藥!大身眾生力敵九象,微妙之識無色無形,非分別量,隨業[3]任持亦復如是。如尼瞿陀子極微細,種之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云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

大藥言:「世尊!其子與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虛空界。」

「如是,大藥!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於識身則無有。」

大藥復白佛言:「云何金剛堅固不可壞識,止於危脆速朽身內?」

佛言:「大藥!譬如貧人得如意寶,以寶力故高宇[4]彫鏤,妙麗宮室園林欝茂,花果敷榮象馬妓侍,資用樂具自然而至;其人於後失如意寶,眾資樂具咸悉銷滅,如意神寶堅固[5]真窂,縱千金剛不能毀壞,所生資用虛假無常速散速滅。識亦如是堅固不壞,所生之身速朽速滅。」

大藥言:「世尊!柔妙之識,云何穿入麁[A3]鞕色中?」

佛言:「大藥!水體至柔,激流懸泉能[6]穿山石。於意云何?水石之質鞕軟如何?」

大藥言:「世尊!石質堅鞕猶若金剛,水質柔[7]軟為諸樂觸。」

「大藥!識亦如是,至妙至柔,能穿剛鞕大身之色,遷入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眾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乃至云何生於地獄等中?」

佛言:「大藥!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花園等,又見諸天處蓮花殿,麗妓侍遶笑謔嬉戲,眾花飾耳服憍奢耶,臂印環釧種種莊嚴,花常開敷眾具備設,見天天女,心便染戀歡喜適意,姿顏舒悅面若蓮花,視不錯亂,鼻不虧曲,口氣不臭,目色明鮮如青[8]蓮葉,身諸節際無有苦痛,眼耳鼻口又無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驚孔現,掌不死黃甲不青黑,手足不亂亦不[9]卷縮,好相顯現。見虛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彫麗列布,垂諸鈴網,和風吹拂,清音悅美,種種香花莊嚴寶殿,諸天童子眾寶嚴身,遊戲殿內,見已歡喜微笑齒現如君圖花,目不張開亦不合閉,語音和潤,身不極冷亦不極熱,親屬圍遶亦不憂苦,日初出時當捨其壽,所見明白無諸黑闇,異香芬馥四方而至。見佛尊儀歡喜敬重,見已親愛歡喜,[10]離辭猶如暫行,便即旋返安慰親知,不令憂惱有流法爾,生必當死勿以分別而生苦惱。

「大藥!善業之人臨命終時,好樂布施,種種伽他種種頌歎,種種[11]明白[12]種種稱說正法之教,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父天母同[13]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花出,天母見花顧謂天父:『甚為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知,子慶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其花,弄花之時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根,持諸境業棄捨諸界,持諸界事遷受異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受天報,如脈風移速託花內。天父天母同座視之,甘露欲風吹花七日,寶璫嚴身曜動炫煥,天童朗潔現天母手。」

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識,云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緣內?」

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中求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緣和合而生於火,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竟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中出。如是,大藥!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得,[1]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不現,亦無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大藥!如見日輪光明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黑是白,黃白黃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環運,諸作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為識作用?」

佛言:「大藥!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善不善業,熏習為種,作用顯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

佛言大藥:「如有丈夫長臂勇健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干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捷習還即跳上,識棄於身速即受身,亦復如是。又如[2]怯人見敵怖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速託生彼亦復如是。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聲身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藥!是資善業生諸天者。」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生地獄?」

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諦聽!大藥!此中眾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身死,棄捨父母親知所愛,甚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3]處地純是血,見此血已心有味著,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穢因力,識託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諸臭因力,蟲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亦復如是。」

賢護勝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獄眾生作何色相?身復云何?」

佛言:「大藥!其愛血地生地獄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湯隍者身如黑雲,生乳湯河者,身點[4]斑雜作種種色體極軟脆,猶如貴樂[5]孾孩之身,其身長大過八肘量,鬚髮身毛並長垂曳,手足面目虧曲不[6]全,閻浮提人遙見便死。」

大藥白佛言:「地獄眾生以何為食?」

佛言:「大藥!地獄眾生食無少樂,惶懼馳走,遙見鎔銅赤汁,意謂是血,眾奔趣之;又有聲呼:『諸有飢者可速來食。』便走向彼,至已而住以手承口,獄卒以熱銅汁寫手掬中,逼之令飲銅汁入腹,骨節爆裂舉身火起。

「大藥!地獄眾生所食之物,唯增苦痛無少安樂。地獄眾生苦痛如是,識不捨之亦不毀壞。身如骨聚識止不離,非業報盡苦身不捨,飢渴苦逼,便見園林花果敷榮廣博翠茂,見已喜笑互相謂言:『此園翠茂清風涼美,眾急入園須臾暫樂。』樹葉花果咸成刀劍斬截罪者,或中破身分為兩段,或大叫呼四面馳走,獄卒群起執金剛棒,或執鐵棒鐵斧鐵杖,囓脣瞋怒身出火焰,斫棒罪者遮不令出,斯皆己業見如是事。獄卒隨罪者後,語罪者云:『汝何處去?汝可住此,勿復東西欲何逃竄。今此園者汝業莊嚴,可得離不?』

「如是,大藥!地獄眾生受種種苦,七日而死還生地獄,以業力故如遊蜂採花還歸本處。罪業眾生應入地獄,初死之時見死使來,繫項驅逼身心大苦入大黑闇,如被劫賊執捉將去,作如是言:『訶訶,禍哉!苦哉!我今棄閻浮提種種愛好親屬知友,入於地獄,我今不見天路但見苦事,如蠶作絲自纏取死,我自作罪為業纏縛,羂索繫項牽曳驅逼將入地獄。』賢護!罪業眾生生地獄者,苦相如是。」

爾時賢護與大藥王子,聞說是已,身驚毛竪,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歸依佛,請垂救護,願今以此聞法功德,未脫有流處生死輪,不落三塗入於地獄。」

賢護復白佛言:「欲有[7]所請,唯願聽許。」

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問。」

賢護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積?云何為聚?云何為陰?云何為身不遷?」

佛言:「賢護!智界、見界、意界、[8]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識名之為積;聚謂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9]鬚髮毛爪皮肉膿血,涕唾黃[1]痰脂?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節,和合崇聚名之為聚,猶如穀豆麻麥,積集聚貯而成高大,謂之為聚。其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入境,即貪瞋癡名三界因。又風黃[*]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謂戒與信。又有二因,謂捨與施。又有二因,謂進與定。又有二因,謂善不善。其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陰,受謂領受苦樂等相及不苦不樂之相,想謂知苦樂相,行謂現念作意及觸,識者是身之主,遍行諸體,身有所為莫不由識。不遷者,謂身語意淨證[2]獲道果,此人死已識棄有陰,不重受有、不流諸趣,極樂而遷不復重遷,是名不遷。」

於是賢護與大藥王子,禮佛雙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說此法聚,當於未來作大利益安樂眾生。」

佛言:「如來法聚常住非[3]斷,一切智者知而不為,我經無量勤苦積集智光,今說此經,此正法[4]日為諸眾生作大明照,德譽普流一切智海,為能調心流注者,說此經所在之處[5]請誦解說,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咸悉擁護皆來拜禮,水火王賊等怖皆不能害。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當勇超塵累, 勤修佛正教,
除滅死軍眾, 如象踐葦蘆,
持法奉禁戒, 專精勿虧怠,
以棄生流轉, 盡諸苦有邊。」
佛說此經已,賢護勝上童真、大藥王子,并諸比丘、菩薩摩訶薩、天人、阿[A4]修羅、乾闥婆等,普大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

大乘顯識經卷下

[7](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


↑回到頂端↑
#2231545 - 2024-03-04 08:33:03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1]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2]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八千人、菩薩一萬六千人俱——是諸菩薩智慧、方便、神通具足,辯才無礙,得大總持。

爾時,世尊處大法座,與如是等無數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聽受說法。

彼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智上,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佛雙足。禮已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我有少法欲伸請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A1]悲愍我故,願賜聽許。」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恣汝所問,今正是時。諸佛如來隨有問者,各各為其如應演說,令彼聞已心生歡喜。」

時智上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願佛世尊廣分別說。」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以一方便普令一切眾生如理修行。何以故?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彼傍生異類、諸惡趣中,菩薩亦以平等一切智心施其方便,即以如是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令諸眾生修行二法。何等為二?所謂:一切智心、迴向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所有善根不念破壞、常所愛樂,生隨喜心,即以如是隨喜善根迴向一切眾生。復以一切智心廣施一切眾生,雖起施心,悉無所取亦無所得。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若時往彼十方世界、乃至一切方處,或見一切微妙可愛香樹、華樹。菩薩見已,不生一念希取之心,作是思惟:『此香樹、華樹非我所取,當獻十方一切諸佛。』即以如是善根迴向一切智。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隨所向處或見一切眾生受諸快樂,菩薩爾時生隨喜心,即以如是隨喜善根迴向一切智。又,若菩薩隨所向處或見一切眾生受諸苦惱,菩薩爾時起悲愍心,被[3]精進鎧,即作是言:『一切眾生所有苦惱我當代受,普願眾生得安隱樂。』即以如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隨諸方處若禮一佛如來,即同禮彼諸佛如來。何以故?諸佛如來同一法性,同一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復同一最上心意。菩薩如是了知已,乃至恭敬供養一佛如來,即同恭敬供養諸佛如來,菩薩以廣大心普攝一切。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或時見有修大乘者於大乘法生退沒心,菩薩爾時知彼心已,即作是念:『我應為彼稱讚一四句偈,令彼如是如理修學,使不退沒。』念已,即言:『諸有修大乘者,若能於此一四句偈解了其義,即能於彼一切語言通達義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沒。又復我此所說一四句偈,若有能聽受者,是人即得諸佛辯才。我當以是善根普施一切眾生,悉願得彼多聞具足諸佛無礙辯才所攝。』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或時往彼貧窮乞匃人所,菩薩爾時心生悲愍,即自念言:『他業所作受決定報,我今於此歡喜和合,隨其所欲而悉施與。如佛所說,於一施中有四行相,所謂:施大、心大等。今我此中所施雖少,一切智心而復無量。若我以是一切智心施此乞人,即以如是善根力故,當以寶手常出珍寶普施一切眾生。如是,布施此乞匃人,乃能與彼現在佛世尊所布施、持戒、修禪定者所作福行等無有異。』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若時與彼聲聞、緣覺同所居止,菩薩爾時於彼二乘但生恭敬。若彼聲聞、緣覺或以二事而生我相,何等為二?一者、菩薩出生諸佛世尊,二者、諸佛出生聲聞、緣覺。彼以是事而自念言:『我於此中是為最上,何能於彼生恭敬心?』而此菩薩雖聞是說,以方便故心無異想。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能於一施行中成就六波羅蜜多。是相云何?所謂:菩薩隨諸方處見來求者,菩薩爾時攝伏慳心,隨其所欲而悉施與,此即名為菩薩成就布施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自持戒行,復能攝彼諸破戒者,普令安住清淨戒地,此即名為菩薩成就持戒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以其慈心為首,復起不破壞心、救護心、等住心。起是心時,此即名為菩薩成就忍辱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若飲、若食、及諸所欲——隨其所施,菩薩來、去、住、止於身、語、心位不生懈倦,此即名為菩薩成就精進波羅蜜多。如是施時,隨所施處,菩薩心住一境不起散亂,此即名為菩薩成就禪定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悉知如是施者、如是受者、得何果報。如是知已,稱量、較計皆悉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此即名為菩薩成就智慧波羅蜜多。善男子!如是,名為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於一施行中成就六波羅蜜多。」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薩摩訶薩布施行中乃有如是善巧方便,以是方便而能解脫一切眾生輪迴苦惱、普攝一切諸佛法藏。」

佛言:「智上!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具善巧方便故,而能於其一施行中成就無量利益勝行。」

爾時,世尊復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設於異時有極重罪,而彼菩薩亦不壞善根。云何不壞?所謂:菩薩或時值遇彼惡知識勸令退失無上道意、得極重罪,菩薩爾時即自思惟:『我今若或即於此身取證涅[1]盤、斷後邊際,不復堪任被精進鎧,何能度脫一切眾生輪迴苦惱?我今不應以此因緣自壞其心。何以故?我欲於輪迴中度脫一切眾生,設有極重罪亦不斷善根。』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又,善男子!若出家菩薩有分別心生別異作意,彼所得罪過四根本。是菩薩若具善巧方便者隨起即悔,善男子!我說彼菩薩為無罪者。」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亦有罪耶?」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言菩薩無有罪者,云何菩薩於百千劫中學波羅提木叉戒有破根本[2]果者?善男子!汝今當知,是等菩薩雖於一切眾生善言、惡言皆悉能忍,但為於彼聲聞、緣覺法中相應作意,是故我說彼所得罪過四根本。如彼聲聞乘人犯根本罪已,無所堪任取證涅[*]盤;出家菩薩亦復如是,起是罪已不即悔捨聲聞、緣覺相應作意,亦復無所堪任、不能趣證大涅盤界。」

爾時,尊者阿難在大會中,前白佛言:「世尊!舍衛大城有一菩薩名光聚王。我於一時入城乞食,於其城中不見彼菩薩。是時光聚王菩薩別在一聚落中與一女人同坐一處,說非法語。我往見已,彼不覆藏,而復別說彼梵行法。世尊!我佛如來是一切眾生大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不解了。我見是相其事云何?願佛開示。」尊者阿難發是言時,而此佛會地大震動。

爾時,光聚王菩薩現身虛空高一多羅樹,即於空中問阿難言:「尊者阿難!於汝意云何?犯非法者豈能如是住虛空耶?」

是時尊者阿難對如來前向空問言:「光聚王菩薩!如我向者所見事相,云何菩薩有此非法耶?」

尊者阿難作是言時,世尊即為垂足按地。是時他方世界有佛世尊現虛空中,發是聲言:「菩薩已離非法,我知是事、我證是事。」彼佛言已,隱空不現。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不應於住大乘者、菩薩正士生過失想。阿難!譬如聲聞乘中初二果人求無漏道不以為難;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求一切智不以為難。何以故?菩薩已離眷屬纏縛故,已能安住佛、法、僧寶,不壞淨信、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當知,若有住菩薩乘者,不離一切智心,設於五欲法嬉戲而行亦無過失。所有諸佛如來得五根具足,其義如是。

「阿難!如汝所見光聚王菩薩其事因緣,我今為汝如實宣說。阿難!汝今當知,光聚王菩薩向於聚落同處坐者,而彼女人於過去世二百生前與此菩薩曾為夫婦。是故,今時而此女人見光聚王菩薩吉祥威光、戒、力具足。女人見已,由宿習故生麁重想,以善根力復作是念:『我若得此光聚王菩薩來我舍中共坐一處,彼能令我發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時光聚王菩薩知彼女人心所念已,即於夜分往詣彼舍,與其女人共坐一處,廣為宣說無數法門。時女人舍內外平正,廣博嚴淨。時光聚王菩薩既同坐已,即復執彼女人右手說伽陀曰:

「『佛不稱讚染欲法, 愚癡迷著而所行。
若能斷除欲愛心, 佛說斯人為最上。』
「阿難!時彼女人聞是伽陀已心大歡喜,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禮彼光聚王菩薩足,說伽陀曰:

「『我本無心實求欲, 我知欲法佛不讚,
若能斷除欲愛心, 佛說斯人為最上。』
「說是伽陀已,復說伽陀曰:

「『當知如我心所思, 所說真實而無異,
若人樂求佛菩提, 一切眾生獲利樂。』
「阿難!時彼女人得光聚王菩薩善巧方便為開導故,即時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菩薩即從座起,出離彼舍。

「阿難!汝今當知,我觀彼女人深心清淨,勇猛最勝,我今為彼授菩提記。阿難!彼女人從此命終已,當轉女身,得成男子;從是已後,過九十九百千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曰近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阿難!以是緣故,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離眷屬恩愛纏縛,一切非法永不復生。」

爾時,光聚王菩薩摩訶薩聞佛世尊如是說已,從空中下,頭面著地,禮世尊足。禮已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住大悲行,常所利益。世尊!我今亦得是行。又復,世尊!若有菩薩能為一眾生發一善根者,於諸色愛不起罪心。若如所起罪垢心者,當於百千劫中受地獄苦。世尊!若彼菩薩起是罪心、受斯地獄苦者,當知是菩薩即捨離眾生所發善根,令彼善根不能成就。」

爾時,世尊讚光聚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菩薩正士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若住大悲心者,能為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罪垢。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前,有一摩拏嚩迦名曰光明,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離諸過失。過是四萬二千歲已,而於一時以因緣故入一王城——其名神通——於彼城中見一女人名曰伽吒。時彼女人見是摩拏嚩迦色相端正,女人見已生欲愛心,來詣其前作禮而住。光聚王!爾時,摩拏嚩迦即問彼女人言:『今汝女人有何所求?』女人答言:『我今求汝摩拏嚩迦共為夫婦。』摩拏嚩迦言:『我不於女人而生欲想。』女人又言:『我於今時若不得汝為夫婦者,我當不久而趣命終。』爾時,摩拏嚩迦作是思惟:『我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不犯禁戒,我於今時不應受是染愛非法,而此女人我宜遠離。』作是念已,離彼女人而行七步。過七步已還復[1]小住,為其女人起大悲心,作是念言:『我於今時發勇悍心,設犯禁戒,寧當忍受地獄苦報,不應遠離令彼失命。』爾時,女人聞是言已心生快樂,適本所願不至命終。光聚王!時彼光明摩拏嚩迦即執彼伽吒女人手作如是言:『如汝所欲,今我與汝隨所應作。』如是,光明摩拏嚩迦與伽吒女人於十二年中共為夫婦。彼摩拏嚩迦過是十二年已,又復精進修持梵行,從是歿已生梵天界。

「光聚王!汝今當知,彼時光明摩拏嚩迦者,勿起異見,今我身是;彼時伽吒女人者,今耶輸陀羅是。所以者何?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迴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光聚王!諸有眾生不具善巧方便者,於輪迴中受地獄苦;菩薩以能具足善巧方便,是故得生於梵天界。

「光聚王!假使舍利子、目乾連大阿羅漢,雖復神通、智慧於聲聞中而為第一,亦未能具善巧方便。光聚王!今我法中有一苾芻——名俱迦梨俱——墮地獄中,其事云何?光聚王!我念過去拘留孫佛法中有一苾芻名曰無垢。時彼苾芻修阿蘭那行,獨止一巖。其巖不遠有五通仙人別止一處。忽於一時布大黑雲,降霔大雨。時彼近住五通仙人往詣無垢苾芻巖所欲生惱害、破彼梵行。是時,仙人正入,苾芻方出。仙人見已,起過失心、妄生輕謗,作是思惟:『此無垢苾芻退失梵行,欲造非法。』爾時,苾芻知彼仙人心所念已,即踊身虛空高七多羅樹。仙人見是苾芻住在空中,仙人告言:『我持利刀來此巖中破汝梵行,汝今何復[2]住空中耶?』仙人言已,苾芻即時從空而下,禮彼仙人,不復踊身。是時,仙人於須臾間全身墮彼大地獄中。

「光聚王!於汝意云何?彼時無垢苾芻者,勿起異見,即今慈氏菩薩是;彼五通仙人者,即俱迦梨俱苾芻是。光聚王!此因緣者,當知非彼聲聞、緣覺境界,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智慧所行。

「光聚王!又如世間有誐尼迦人,六十四種藝能具足。是人愛樂財寶,隨所向處以藝能故,一切所用皆悉能得。於彼彼人所得財利已,後復忘恩,心生棄捨。具善巧[3]方便菩薩亦復如是,於一切處設諸方便救度眾生,彼彼所向於諸眾生無所希取。見彼眾生所有善根勸令增進,由彼所作善根力故,普令眾生出生勝行,菩薩亦復無所取著;乃至戲樂等事,雖復順行而已捨離,不復於心有所繫縛。

「光聚王!又如世間傍生異類,或見妙華色香具足,時彼傍生不能生起一念愛樂。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雖受一切戲樂等事,未甞暫起一念愛樂,無自作、無他作,一切無著。

「光聚王!又如世間肥壞地中植諸種子,決定得生芽、莖、[1]菓實。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決定已能離諸染法,雖受一切戲樂等事,而亦不壞修行佛所稱讚功德成就。

「光聚王!又如世間漁捕之人於大池中張以大網捕取其魚,隨彼所欲皆悉能取,不墜水中。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一切智心堅固所護,畢竟不墮生死泥中,隨彼彼處滅此身已生梵天界。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回到頂端↑
#2231546 - 2024-03-04 08:34:00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光聚王!又如持明人善修瑜伽悉地法門,於祕密五種縛中而受繫縛,隨所作法不越三昧。是人以一大明句力悉能斷除彼一切縛,而獲安住祕密行門。雖在繫縛中,常不離三昧。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五欲境中嬉戲順行,隨其所作不壞正行。是菩薩以一智慧明力悉能清淨一切染法,於一切智心而能安住。雖受五欲樂,常生梵天界。

「光聚王!又如世間善用劍者於其劍法巧妙精熟。是人一時隱覆利劍,獨行曠野險難之處。於其中路忽見一人,單己無伴復無器仗。時用劍人見彼人已,生悲愍心,即相附近而謂言曰:『汝今獨行,一無伴侶又無器仗,將何護身?汝今同我隨其所往,終不令汝有所闕失。若忽值遇盜賊等事,我當為汝作大救護。』言已同行。於其中路忽逢賊眾,時同行人不知此人先隱利劍,見是賊已即生怖畏。時用劍人發勇猛心,無所怯懼,即出其劍與彼賊眾而共鬪敵。時彼賊眾皆悉斷命,其用劍人自護身已、復能防護彼同行者,咸得安隱過斯險難。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而能具足種種方便、執智慧劍。雖於五欲境嬉戲順行,終不暫令身根起放逸事,能為身根作大防護。設於異時遇煩惱魔,菩薩亦復無所動轉,被精進鎧不生怖畏,以智慧劍斷煩惱網,悉令清淨。菩薩常生清淨佛土。」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作愛,於其食時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時彼菩薩次第行至一長者舍,住立門側,發聲乞食。長者有女名曰上財,顏貌端正,人所愛樂。是時,彼女聞菩薩聲,即持飲食出施菩薩。授其食已,即於菩薩生愛樂心,若色相、若音聲而生取著,由此因緣起貪染心。

作愛菩薩見是女已,即知其念。菩薩爾時於貪染法無所作意,即自思惟:「於須臾間若起一念貪染心者,是大過失。何以故?今此女人,我於何處而生可愛?若彼眼根為可愛者,眼是無常敗壞不淨肉團,彼自性空,何所愛樂?若於耳、鼻、舌、身、意根為可愛者,彼彼諸根亦復如是,自性皆空,無有實法,何所愛樂?如是,從足至頂、乃至內外中間,一一如實審諦觀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我今如是如實觀已,於一切法悉無所有。法無有故,即法無生。」

菩薩作是思惟時,即得無生法忍。菩薩得是利已,心大歡喜,即於是處踊身虛空高一多羅樹,於其城中右繞七匝出舍衛大城,乘空往詣佛世尊所。

爾時,世尊見彼作愛菩薩威德巍巍猶如鵝王,乘空自在徐緩而來。世尊見已,謂阿難言:「阿難!汝見此作愛菩薩從空來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

佛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此菩薩者,於一切法離貪愛心,證法無生、悉無所得,而能降伏一切魔軍,廣為眾生轉正法輪。」

時佛言已,而彼菩薩即住空中聽佛說法。

是時,彼上財女人於長者舍忽然命終,生三十三天,轉女人相,得天子身。彼天子生時,有七寶莊嚴微妙宮殿同時出現,縱廣十二由旬。復有一萬四千天女眷屬同時而生。是諸天女於須臾間自有智生,咸作是念:「我等今時以何善根得生於此?」即知:「先世舍衛城中,有長者女於一菩薩起染愛心。以是因緣,於彼命終生此天中,轉女人相而為天子。彼得無量勝報神通,我等由是天子勝因緣故亦得生此。」作是念已,歡喜而住。

爾時,彼新生天子即作是念:「我昔人間生染愛心,[1]而何今時得是勝報?此因緣者,乃是作愛菩薩增[2]上善力為開導故。我今宜應往詣佛所,恭敬供養彼佛、世尊及欲瞻禮作愛菩薩。」

爾時,彼天子作是念已,即時與諸天女眷屬持以種種殊妙香華,從彼天界來詣佛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即於佛前合掌向空遙伸敬禮作愛菩薩,然後以彼所持眾香華等尊重恭敬供養世尊。作供養已,右繞三匝,合掌向佛說伽陀曰:

「不可思議人中尊! 不可思議大菩提!
不可思議諸佛行! 不可思議諸佛法!
我舍衛城長者女, 父本立名為上財,
色相端嚴眾所欽, 父母、宗親亦愛念。
於一時中有佛子, 具大威德名作愛,
舍衛城中乞食行, 次第來至於我舍。
我時聞彼美音聲, 適悅歡喜即取食,
持食詣彼作愛前, 以尊重心施佛子。
我時見彼妙色相, 心生愛染欲和合,
彼因緣故不能成, 我於剎那而命斷。
我今不能具宣說, 作愛佛子大因緣,
於染愛法不相應, 令我滅已生勝處。
世尊!我雖捨前報, 快哉斷我女人相,
轉成男子大威光; 又復得生於天界,
與我同生諸天女, 一萬四千為眷屬;
復有最上七寶嚴, 微妙宮殿同時現。
我時發生如是心, 此為不可思議事,
我以染愛心為因, 云何得此清淨報?
作愛佛子甚希有, 亦名作喜、作光明,
我身熾盛大威光, 由彼勝因獲如是。
染因能成如是果, 聲聞、緣覺不能知,
而彼乘中無此法, 唯善逝智而能轉。
假使殑伽沙數劫, 不能修學諸佛智,
我今無餘所樂心, 唯求無上菩提果。
作愛佛子大威德, 是我最上善知識,
我因彼故得見佛, 安住菩提無退轉。
我知修行菩提者, 於染愛心無所著,
如我所轉女人相, 普願一切為男子。
我前世中命終後, 父母親族懷悲惱,
恩愛極苦所纏心, 返於沙門生忿恚。
我今以佛威神力, 於剎那間詣父所,
隱身住空而白言: 『勿於沙門生忿恚,
起忿恚者大過失, 於長夜中受苦惱。
上財女者今我是, 已生三十三天中,
轉彼女人前報相, 得大威光天子身。
父母今詣於佛所, 應當懺彼忿恚心,
佛是眾生大慈父, 一切眾生所歸趣。』」
父母聞說佛聲已, 即起廣大增勝心,
爾時父母承佛力, 應聲即詣於佛所。
到已頭面禮佛足, 懺悔先起忿恚心,
白言:「我今歸依佛。」 合掌又復伸問言:
「佛、法、僧寶最尊勝, 當云何作供養事?
唯佛能知我心意, 如我所問願佛說。」
發是言已諦誠住, 一心渴仰而聽受。
佛告上財父母言: 「汝今諦聽我所說,
若欲供養諸佛者, 應當發起菩提心。
當知汝女上財者, 五百生中種善根,
今轉女身為天子, 為汝父母善開導。」
父母聞佛如是語, 即發無上菩提心,
歡喜稱讚作是言: 「人中大仙如實語。」
爾時佛告阿難言: 「汝今證知如是事,
菩薩方便不思議, 於染心中得淨報。
如上財女所轉相, 一切眾生亦如是,
阿難!如是勝功德, 能令眾生皆離苦。
今此天子勝福報, 於染愛心常清淨,
而能恭敬佛世尊, 尊重無上菩提故。
多劫已曾供養佛, 於諸佛所種善根,
堅固安住菩提心, 決定當得菩提果。」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意者,譬如須彌山王眾寶所成,雖種種寶有種種色,彼黃金色而為最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清淨心、若染污心、若住法心、若隱法心,雖種種心如是差別,彼一切智心而為最上。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最初安住一切智心,於諸染法悉能清淨。又如有藥名曰善現,能治世間一切病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一切智心已,能斷除貪、瞋、癡等諸煩惱病。」

爾時,世尊讚尊者阿難言:「善哉,阿難!如汝所說,如是如是。」

爾時,尊者大迦葉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薩摩訶薩能行最上寂靜之行,能於一切眾生起悲愍心,常所利益。又復能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不樂聲聞、緣覺之法,於一切處不離一切智心,具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一切所行無著、無礙,於色、聲、香、味、觸境中行而不取、亦無起作。世尊!我今樂說譬喻明菩薩行,願佛世尊聽許我說。」

佛言:「大迦葉!樂說當說,今正是時。」

大迦葉言:「世尊!譬如世間有無數百千人眾,於其曠野險難之處見有一門,而彼人眾爾時各各從其門入。過[1]是門已,次見道路,其路懸曠,險惡多難。彼諸人眾見是路已,咸生怖畏。是時,有一智人具善方便,欲為多人利益安樂,即告眾言:『汝等當知,去此不遠有一大城。其城廣闊,嚴麗清淨;人民熾盛,安隱豐饒。入彼城者,適悅快樂。誰當愛樂入其城中,即能遠離險難怖畏。』時彼眾中有一類人聞是語已,即時發言:『我今樂入。』入是城已,見其豐饒、安隱、快樂,生希有想,愛著不捨,即於彼住不復樂出。有一類人聞說其城,即時發言:『我亦隨順入彼城中。』是人雖入,不樂彼住,後復還出。又復眾中有一類人雖聞是語,不能前詣入彼城中。

「世尊!彼有智人過此城已,又復行於曠野險路。出是路已,見一道徑,其徑狹小,可一尺量。徑之左面有一大坑深百千肘、徑之右面復一大坑深百千肘,若或有人墮是坑者不能出離。彼徑四向,有一類人發是聲言:『我於此處生大怖畏。』又復去彼狹徑不遠有四衢道,一類人眾遊履其道,隨其所向彼彼皆能見有大城;如如所見,彼彼隨應而生愛樂。時彼智人見是狹徑已,即行其徑到安隱處。

「世尊!世間無數百千人者,當知即是諸愚異生。

「一門者,當知即是取一有身;彼曠野險難中見道路者,當知即是生死險難之路;其路懸曠者,當知即是無明、有愛為因,受果極懸遠故。彼有智人能唱導者,當知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彼大城者,即是二乘所證涅[2]盤。有一類人入彼大城愛樂安住、不求出者,當知即是聲聞、緣覺,下劣信解,生止息想;彼一類人亦欲隨順入其城中,不樂安住、後還出者,當知即是餘諸菩薩,成就最上信解心故;彼一類人雖聞是語不能前詣入其城者,當知即是少福、無智、諸外道輩。彼有智人過此城已又復出彼曠野路者,當知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精進波羅蜜多故。彼一尺量狹徑路者,當知即是最上法界;左面坑者,當知即是彼聲聞地;右面坑者,當知即是彼緣覺地。彼徑四面有一類人發怖畏聲者,當知即是諸天魔王及魔眷屬;彼四衢道者,即是四攝法門。隨其所向彼彼皆能見大城者,當知即是彼二乘人,隨其所應見佛功德、見佛所行及佛智慧,生愛樂故;時彼智人到安隱處者,當知即是到一切智地。

「世尊!如是等譬喻說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引導眾生,是為菩薩最上勝行。以是義故,我於菩薩摩訶薩所應敬禮。」

爾時,世尊讚尊者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汝大迦葉善說此語。」

當佛如是讚迦葉時,會中有萬二千眾生得天人身,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大迦葉言:「汝今當知,菩薩摩訶薩具善巧方便者,已能成就無量功德,於一切時雖有所作,不復起彼諸不善業,於自、於他遠離過失。」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於佛會中見如是事、聞如是法,又復恭敬,前白佛言:「云何,世尊!往昔為一生補處菩薩時,於彼迦葉如來法中曾作是語:『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昔作是語當有何義?願佛于今為我宣說。」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止,善男子!勿作是語。當知菩薩摩訶薩隨其所行、隨有所說,非無利益。何以故?具不可思議方便菩薩見彼彼正士,隨所應住於彼彼眾生如應調伏,一切所行當知不離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智上!我今為汝廣說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甚深正法,汝應諦聽,如善作意。善男子!如我[3]往昔為菩薩時,於燃燈佛所成就不可思議方便。爾時,我於彼佛法中證得無生法忍,從是已後,我為得忍菩薩。為菩提故轉復精進,若一劫、若百劫,未甞懈倦、未甞厭捨、未甞失念,數數來此輪迴趣中以善方便救度眾生,以自慧力隨諸所作悉得成就,於後邊際不作住想,為利眾生無有休息。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我為菩薩時,為菩提故,雖入聲聞寂靜三摩地,乃至入菩薩三摩地,若身、若心無出沒想;雖得寂靜樂而不住著;雖在三摩地而精進不懈,以六波羅蜜多、四攝法門教化眾生,諸有所作未甞懈息。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善男子!我為菩薩時——已得一生補處,將欲成道轉大法輪——即於兜率天宮如實觀察:『我今為當於此天中成等正覺轉法輪耶?為人間耶?』如是觀察,又復思惟:『我若即於天中作此利者,閻浮提人不得聞法;若於閻浮提中作此利者,而此諸天不得聞法。我今隨其所宜,但應下降閻浮提中成等正覺,而此諸天亦可利益。』又復菩薩思惟觀察:『我若從此兜率天宮沒已下生人間,不入胎藏現受生相,於須臾間便成正覺者,彼閻浮提所有眾生當起疑念:「此釋迦菩薩從何所來?天中來耶?乾闥婆中來耶?變化來耶?」』以是緣故,從天中沒,下降閻浮,隨順世間,入母胎藏。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雖住胎藏,世間眾生不應於此作實住想。何以故?菩薩本從無垢寂靜三摩地安詳而起。從天中沒、下降人間、處胎受生、出家苦行,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降伏魔眾、轉大法輪,如是一切所作,菩薩於中清淨、無染,無動、無轉,不出、不沒。以是義故,應知清淨行菩薩不實住胎藏,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菩薩但現胎生、不現餘生耶?所謂:菩薩於一切眾生中最上、最勝,是潔白分,純一無雜。以如是相現處胎生,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菩薩初入母胎其相云何?所謂:菩薩入母胎時內外清淨,安隱無難,不苦、不惱。如昔天中所受快樂,菩薩入母胎時樂受相應亦復如是,不同世人攬彼父母羯邏藍等穢污不淨為入胎相。

「又復何緣菩薩於母胎中住滿十月,不增減耶?所謂:菩薩不同世人住母胎藏日月數量有增、有減,以增、減故,胎藏不圓,諸根缺減。是故,菩薩滿足十月,胎藏圓滿,諸根具足,無所增減。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菩薩不樂宮殿而返於其園林中生?所謂:菩薩於其長時遠離憒閙,樂寂靜處,修寂靜行,有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常所衛護。菩薩欲令迦毘羅城一切人民以諸香華隨喜供養,各得瞻覩。以是因緣,菩薩於其園林中生。

「又復何緣菩薩之母攀其樹枝生菩薩耶?謂:菩薩母不同世間所有母人,當產生時苦受相應,得大苦惱。摩耶夫人生菩薩時樂受相應,得大快樂。以是因緣,菩薩之母攀彼樹枝而生菩薩。

「又復何緣菩薩於母胎中能念能知彼三世事,乃至菩薩入胎、住胎等事悉能知耶?所謂:清淨行菩薩於三界中最上、最勝,正念現前,於一切法無所忘失。是故,菩薩雖住胎中能念能知彼一切事。

「又復何緣菩薩生時唯帝釋天主而來衛護?菩薩生已即為捧接,爾時無復餘天人耶?所謂:帝釋天主先發大願:『菩薩生時為作守護。』以彼往昔善根力故,是故菩薩生時唯帝釋天主而來衛護。

「又復何緣菩薩生已即於四方各行七步,不減至六、不增八耶?所謂:菩薩正士神通變化隨宜方便,其相如是,由此因緣但行七步,無所增減。

「又復何緣行七步已即發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已能解脫老、病、死法。』謂此梵界諸天子眾聞菩薩生悉來瞻禮,各各隨應得其利益。菩薩爾時即自思惟:『但此梵界諸天子眾得知是事,我今欲令一切普得聞知。』作是念[1]已,乃發聲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已能解脫老、病、死法。』發是言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諸天子眾及諸梵眾聞是聲已,於須臾間一切皆來至菩薩所,合掌恭敬,隨喜稱讚。以是因緣,乃唱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二
↑回到頂端↑
#2231547 - 2024-03-04 08:34:35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何緣菩薩生已現大笑相?豈非菩薩以掉舉故現是相耶?所謂:菩薩生已,作是思惟:『我欲普令一切眾生悉能同我發菩提心。我當得菩提已,廣度眾生出輪迴苦,我於是事無懈怠想。我觀一類眾生起下劣心迷亂作意,於解脫道不能發起廣大精進。此復云何?所謂:具大悲心者能起精進,彼類眾生無如是行。我欲令彼成就如是廣大精進、得最上解脫,是故,我取一切智果。』由此因緣心生歡喜,以其喜因現大笑相,而非菩薩掉舉相故。

「又復何緣菩薩身本無垢而沐浴耶?所謂:菩薩無量劫來雖離垢染,今此現生,隨順世間沐浴其身。

「又復何緣菩薩生已而不便從園中詣菩提場成等正覺?復入王宮,其事云何?所謂:菩薩身相圓滿、威德具足,人所瞻者皆獲利益,菩薩乃入王宮令彼宮嬪、一切眷屬咸得瞻覩。又,欲於其宮中隨順世間作嬉戲事,受諸快樂。雖同有作而無其實,乃至一切所有及轉輪王位皆悉棄捨,出家修道。由此因緣,是故,菩薩復入王宮。

「又復何緣摩耶夫人生菩薩已七日命終?豈非菩薩咎耶?所謂: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降入母胎藏,先以天眼審諦觀察,見摩耶夫人所有壽量滿足十月,餘復七日即當命盡。菩薩如是觀已,乃入胎藏住經十月。由此因緣,摩耶夫人七日命終,壽量盡故,非菩薩咎。

「又復菩薩未出家時遍學世間一切藝能,所謂書算、呪術、工巧、歌舞,乃至弓箭、器仗等事。如是學者其義云何?所謂:菩薩為欲調伏世間,顯最勝故。所以者何?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中無有一人所學藝能勝菩薩者,以是緣故,菩薩未出家時學如是事。

「又復何緣菩薩未出家時納妻有子,而復廣有宮嬪、婇女、諸眷屬等?豈非菩薩生貪愛耶?所謂:菩薩雖同世間起如是相,而非菩薩生貪愛心。何以故?菩薩正士已離貪愛,於貪愛中隨所施作而無其實所有。菩薩納耶輸陀羅而為妻者,菩薩為欲令耶輸陀羅滿宿願故。彼耶輸陀羅往昔曾於燃燈佛所發是願言:『願我當於釋迦牟尼佛法中為釋種女,種諸善根。』以彼宿世無虛妄言,是故,我今納以為妻,令彼速得善根成就。隨世間相雖復如是,而菩薩心不生過失,後當棄捨,出家修道。所有生羅睺羅子者,謂世間人作是謗言:『若無子息生育相繼者,彼非丈夫。』菩薩息是謗故,乃令耶輸陀羅釋種之女即時產生羅睺羅子。而此羅睺羅者不從父母羯邏藍等穢污所生,當知從天中沒,化相生[1]此。所有廣集宮嬪、婇女、諸眷屬者,菩薩為欲各各隨應教化開導,悉令獲得最上善利,後當棄捨出家修道。菩薩於其宮中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教化開導四萬二千宮嬪、婇女,悉令種是菩提善根;餘諸宮女但能信心清淨,安住正見。是故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者隨世間相,雖處王宮、納妻有子、廣集宮嬪諸眷屬等,乃至於五欲樂嬉戲順行,諸有所作皆無其實,清淨潔白,離諸垢染,無愛、無著,無動、無轉。菩薩但為教化一切眾生,圓滿宿願、成熟善根故,即以不可思議善巧方便神通願力變化所生、變化所作,於其神通遊戲法中得三摩地寂靜快樂,隨應所作皆悉利益。菩薩處王宮時,雖受一切象、馬、奴婢,而彼一一皆是宿世殊勝願力,菩薩為成就故而乃攝受。以是因緣,當知菩薩納妻等相非貪愛心。

「又復何緣菩薩一時往閻浮樹下結[2]加趺坐,彼時日光雖轉,樹影不移?其相云何?所謂:菩薩欲令七俱胝天人獲利益故,其相如是。

「又復何緣菩薩出遊園林,見老、病、死生怖畏耶?所謂:菩薩已離老、病、死怖,見是相時現恐怖者,欲令眾生起厭畏故。

「又復何緣菩薩於中夜分踰城出家,而不於彼晝日分耶?所謂:菩薩取夜分者,欲令迦毘羅城一切人民皆不見故。又為菩薩令自善根而得增長,白法清淨,圓滿具足,棄捨一切所有樂事。是故,菩薩於中夜分踰城出家。

「又復菩薩出王宮已,至苦行處自手截髮。菩薩之父——淨飯大王——聞如是事,心不生信:『云何我子便截髮耶?』後知其實,心生苦惱。是相云何?所謂:菩薩以所截髮,欲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人非人等見佛吉祥威光最勝髮髻,瞻禮恭敬獲大利益,以是因緣而自截髮。

「又復菩薩所有迦蹉迦馬王種種莊嚴,馭人飡那善能控馭。菩薩當乘出王宮時,而彼馬王歡喜而行,後乃棄捨。是相云何?所謂:菩薩一切所愛歡喜棄捨,無所戀著,欲令末世一切眾生如我今時離諸愛著,於我法中如是修學。又復令末世中諸出家者以彼正命出家學道,以是緣故棄捨馬王。

「又復何緣菩薩於寂靜處六年苦行,歷諸難事,豈非菩薩餘業障故感是報耶?所謂:菩薩諸障已盡,無有苦報,諸所作事但是菩薩善巧方便。

「善男子!汝前所問:我為一生補處菩薩時曾發是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此因緣者非無利益,今當為汝如實宣說。我念往昔於迦葉如來法中而為菩薩,名曰護明,我時以善巧方便於諸眾生隨其所宜為作利益。彼時有五婆羅門,是大族姓子,先於菩薩乘中修諸梵行,後因值遇彼惡知識使令[A1]忘失大菩提心。彼五婆羅門即於一時起如是心:『我等已能得菩提法。』起是心者異見相應。我於爾時觀知彼心,即以方便欲為開導,乃於彼前發如是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彼五婆羅門聞是語時咸作是念:『何故護明菩薩發如是言?』我知其念,又復告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我時言已,安住真實平等法門,即與五婆羅門同住一處。

「時有二人:一名竭致迦囉,二名貢婆迦囉,來詣於我及五婆羅門所,先廣稱讚迦葉如來最上功德,後復謂我及五婆羅門言:『今可往詣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我於爾時作是思惟:『此五婆羅門善根未熟,若今同詣迦葉佛所,我或稱讚迦葉如來最上功德,彼五婆羅門不能稱讚。』作是思惟已,告彼二人言:『我自知時。』作是言已,我即於般若波羅蜜多住無所住。以般若波羅蜜多力所護故,從是出生善巧方便,即謂五婆羅門言:『我向語汝:「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於如是義汝等未解,今為汝說。以何義故菩提難得?所謂:菩薩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無所行想、無所住想,即於菩提無智、無得,如實而觀,悉無所得。又,菩提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畢竟空中一切無得。是故,我向謂汝等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當知此說是真實說。』時五婆羅門聞是法已,心得開悟,還復安住大乘法中。

「我作是說已,住一切法無所得心,即離是處,又復別詣於一方所。彼五婆羅門爾時亦復同於彼住。是時,竭致迦囉、貢婆迦囉二人,承佛威神力故,復詣彼處方便勸導五婆羅門,令彼同往迦葉佛所。我時觀彼五婆羅門根緣已熟,即時與彼五婆羅門及其二人同詣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到佛所已,各禮佛足。時彼二人以宿世善根力故見佛相好,爾時各各心得清淨。彼五婆羅門得見如來色相光明、吉祥威德,心生歡喜,各以宿世善根力故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白佛言:『此五婆羅門善根成熟,願佛化度。』

「爾時,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即為宣說菩薩藏法,隨其所應而能解了,即時皆得無生法忍。迦葉如來即為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我得記已,即白迦葉佛言:『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攝受此五婆羅門故,而令得見如來。復為宣說菩薩藏法,教化開導皆為得忍,菩薩求佛菩提不復退轉。』

「復次,智上!我昔於彼迦葉如來法中為一生補處菩薩時,先所發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作此說者,為開導故,由是因緣彼獲利益。是故當知:諸所言說非無義利,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而非過咎、非不善法。

「若有眾生少知、少見者,或於持戒清淨沙門、婆羅門所發無義語——所謂以智為非智——作是語者,不能長夜利益安樂,但能與彼苦受相應。此等眾生作不善業,是過咎者。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一切障累悉已清淨,無復少分業障可得,但為眾生滅諸惡法、普令堪任趣證解脫。智上!如昔因緣,當如是知。

「又,我所有六年苦行,歷諸難事,但為降伏諸外道故;又欲令諸眾生起精進故;一麻、一麥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淨故。由此因緣,於六年中修諸苦行,而非餘業所感報應。

「我昔如是於六年中修苦行時,有五百萬天眾仙眾皆得智通三昧。是故當知,我修此行以善巧方便為利益故。

「又復菩薩先受乳糜,食已增益勢力,方乃行詣菩提場中而取正覺。何不但令其身瘦悴往彼道場成正覺耶?所謂:菩薩悲愍末世一切眾生,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覺。何以故?末世眾生皆以飲食而為資助。有諸眾生求道果者,若無飲食資身,彼不能增進,咸生退屈。若得飲食為資助[1]者,皆獲安隱,以安隱故,於諸善法而悉記念,乃能增進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眾生如是學,我先受飲食,後方進道。又,為令彼獻乳糜者牧牛女人圓滿施因,成就菩提分法。我時食已,安坐道場得菩提果,能於一三摩地中住經千劫——皆由段食力所資故——以是因緣,受彼乳糜。

「又復菩薩既處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何不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而先降伏諸魔軍耶?所謂:無處可能容受諸惡魔眾。菩薩若不以善巧方便而容受者,彼諸惡魔即當嬈亂一切眾生。是故,菩薩處其座已,作是思惟:『我於今日成等正覺,而此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中,有何等眾生心不喜樂?』念已觀察,知諸惡魔心不喜樂,欲於菩薩而生嬈害。菩薩爾時又復思惟:『我今不應與魔鬪戰,但以神通作變化事使彼降伏。又令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眾,得見菩薩師子遊戲神通相已,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因故,普令當得最上涅[1]盤。』爾時,菩薩作是念已,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宮皆悉映蔽。於其光中發是聲言:『今此釋迦種族淨飯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詣菩提場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是聲時,復有無數天人四眾來菩薩所瞻禮恭敬。是時,一切魔王及魔眷屬見是事已,四散馳走,驚怖戰掉,憂箭入心,生大苦惱。時惡魔眾忿恚轉增,於須臾間化四兵眾繞菩提場,面百由旬,種種變現而為嬈亂。菩薩爾時住大慈心,雖見是相而無動轉。菩薩即以寶網鬘手作降魔相,是時諸魔即皆降伏。爾時,有八十四俱胝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緣故,菩薩先現降魔相,當知皆是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七晝夜中結加趺坐觀彼樹王,寂然不動?所謂:色界有諸天子修寂靜行者,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加趺而坐心大歡喜,作是思惟:『如來於七晝夜中依止一心,寂靜而住,是心不可得。』作是念時,有三萬二千色界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為欲令未來世中諸修道者悉能如是修寂靜行,以是因緣,如來得菩提已,於七晝夜觀彼樹王,寂然不動。

「又復如來得菩提已,何故最初梵王勸請轉法輪耶?此因緣者,所謂有諸梵眾勸請梵王隨應說法。何以故?彼諸梵眾謂能依止梵王,復謂梵王能生梵眾,於此世間無復最先過梵王者。爾時,梵王作是思惟:『如來大師為世間尊,隨應悉能知眾生根。是故,我應勸請說法。』作是念已,詣菩提場勸請世尊轉正法輪。當彼梵王如是勸請時,有六百八十萬梵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緣故,梵王最初勸請轉正法輪。

「復次,智上!如來大圓鏡智悉能顯照一切眾生語言、心行,一切所作無不容受;照見眾生最初邊際,有具善根者、有不具善根[2]者,彼彼眾生、彼彼業報,大圓鏡中皆悉顯現;乃至諸佛如來所作報應亦於中現——菩薩詣菩提場成等正覺、圓滿一切白法最勝功德、如來已斷一切不善之法、已能清淨一切障累、已能遠離一切過失,如是功德大圓鏡智皆悉顯照。

「復次,智上!如來從大悲心起善巧方便,普為救度一切眾生。譬如醫師善解醫藥,諸有病者,隨其所[3]宣,甘、苦、辛味和合妙藥,應病而授皆得除愈。如來大師亦復如是,具足種種善巧方便,為大醫王善療眾病,隨觀眾生有何等病,如其所應,以善巧方便而為救療,皆令解脫。

「又,如世間彼初生子,慈母乳哺、恩育愛憐,不令有少病苦所侵。若後有病,慈母即為揀擇良藥授與令服,子既服已而得安樂。如來大師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之父,觀諸眾生如其子想,不令眾生有苦惱者。若見眾生造彼彼業、得彼彼報,如來隨應即以善巧方便而為救度,令得解脫。智上!如是所說,當知是為善巧方便。
↑回到頂端↑
#2231548 - 2024-03-04 08:35:14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四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智上!我念過去世時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寶。是時,別有一商人其性剛強,猛利暴惡,於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惡心,欲謀珍寶。彼自思惟:『我今宜應設其方便,悉斷彼諸商人命已,當取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時,五百商人眾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於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時止息而臥,忽於夢中見大海神出現其相,謂商主言:『汝今當知,諸商眾外別有一人,其性暴惡,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賊害心欲謀珍寶,彼作是念:「應當速斷諸商人命,取其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語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復商眾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轉,而彼惡人於如是住菩薩法者若造殺業,永墮地獄,無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設方便,善為救度。』

「爾時,善御商主從夢覺已,即作是念:『我於今時有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得諸商人各全其命?』於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審諦思惟亦不能得。過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無復方便可得,但當於彼興殺心者先與斷命。彼斷命故,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令餘眾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復籌量:『我若與此五百商人共斷其命,而五百人皆墮地獄。我今宜應起大悲心,為救護故,自手當殺。此殺因者,設於百千劫中獲地獄報亦當忍受。但能今時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當免地獄無量劫苦;又令住菩薩法者諸商人眾,安隱無難。』爾時,商主作是念已,即設方便乃斷其命。時彼惡人既此命終得生天界。

「智上!彼五百商人者,當知即是此賢劫中五百如來;是時眾中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種救度眾生。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雖經百千劫在輪迴中,皆為以方便智救度眾生,勿謂菩薩摩訶薩有業障可得。是故當知,諸佛、菩薩諸所作業皆悉清淨,無復少分障累可得。

「智上!又復當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金剛不壞之身,乃至舉足、下足皆以神通方便作大利益。」

是時,舍衛城中有二十人,忽與二十極惡知識而相值遇,是諸人等互起惡心欲相謀殺,各各伺求彼彼方便。時四十人承佛威神力故俱詣佛所,到佛所已,住立一面。

爾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為欲化度彼四十人故,於剎那間化一大人在佛會中,即白大目乾連言:「尊者當知,今此大地不久出現諸草木相。」而彼大人作是言:「時世尊即為垂其右足。」於須臾間而此大地即生草木,各一尺量。

時尊者大目乾連白佛言:「世尊!今所出現草木之相,我於餘方可能見不?」佛言:「不能。」

尊者大目乾連而即隨取少分草木乃自執持。時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

于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神通力現自身相出過梵界,而此草木亦復隨從出過梵界;又復如來以神通力現大海中,而此草木亦隨彼住;又復如來以神通力入大山間,而此草木亦隨彼住。爾時,如來還本座已即收右足,而此草木亦安住不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有何因緣,今現是相?」

佛言:「阿難!我於往昔為大商主,入海求寶,逢惡知識,我時以大悲心而斷其命。昔因緣故,今有是相。」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今此所現如是相, 不住虛空及山、海,
乃至不住諸地方, 以宿因故如是住。」
爾時,彼四十人咸作是念:「如來是大法王,無實業障可得。我等互起惡心自相謀害,今對佛前宜應懺悔。」作是念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先起惡心互欲殺害。是故,今時各各懺悔。」

爾時,世尊即為如應宣說法要,彼四十人皆得智證三昧。是時,有[1]三百二十萬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智上!以此因緣,當知諸佛如來舉足、下足皆是神通方便,作大利益,實無少分業障可得。

「又復如來已離諸病,何故一時遣諸苾芻詣耆婆所求青蓮華蘂汁?要當何用?所謂:我於一時與五百苾芻結夏未久住於林間,是時有修左囉摩婆尾迦行者住彼林側。是人忽有病生,不能進止、不能調伏,即於我所求以妙藥而救其苦。我時作是思惟:『今不應知是病所宜。何以故?我若知其病所宜者,後末世中破壞聖心。于今設何方便得藥與療?但當令此諸苾芻眾為求其藥。』作是念已,即令諸苾芻詣耆婆所求青蓮華蘂汁與療其病。是諸苾芻雖承佛旨而未即行。爾時,淨居天子見諸[A1]苾芻已,白言:『尊者!汝等當如佛旨,求如是藥為作救療,勿求別藥令彼服已而趣命終。』諸苾芻言:『我等若行求藥違佛戒法,我等寧自喪命,終不違佛戒法而行。』淨居天子復白諸苾芻言:『如來是大法王,以利益心猶故現相服藥除病。汝等今時何不如教?當行求藥,當行求藥。』淨居天子如是三白已,時諸苾芻息疑悔心,即詣耆婆所求如是藥。得是藥已授彼病人,服已除差。智上!以是因緣,我為利益故乃遣苾芻求如是藥,而非如來有諸病惱。

「又復如來諸福蘊中最上、最勝,何故最先執持應器入城乞食?所謂:如來已離諸障、無[A2]段食想,但為愍念後末世中有諸苾芻少福德者,雖入王城聚落持鉢乞食而不能得,乃生退屈,不能長時勤行乞食。為令此等苾芻當於爾時作是思惟:『如來大師於諸世間福聚最勝,猶尚隨宜持鉢乞食,況復我今末世苾芻薄福德故,乞食所難不應生苦。但當行乞,雖復少得而亦為足。』

「智上!如來在世行乞食者,又為隨順作利益故,所謂令諸婆羅門、長者、居士,乃至一切人民,以佛威神所加持故,於現世中飲食豐足,不值飢饉之苦。何以故?如來在世,不令諸魔作飢饉難。是故,如來以善方便隨順世間,雖受[A3]段食不生愛著,不令婆羅門、長者,乃至一切人民及餘諸天子眾等起如是念:『沙門瞿曇於其[A4]段食愛樂作意。』如來為令彼等不生念故,於晝夜中與苾芻眾常住三昧,依止一心,寂而無動,無高、無下,前引於後、後如於前,正念相應。於一時中我住三昧,有七萬天子發清淨心禮敬於我,我即從三昧出為其如應宣說法要,彼諸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由此因緣,是故當知,諸佛、如來現行乞食,但以善巧方便作利益故。

「又復一時有贊左摩拏嚩迦於佛如來而生惡意,當墮地獄,佛為救護,其事云何?所謂:如來怨親平等,無復少分障累可得,但為眾生安樂利益。我於爾時為欲救護彼贊左摩拏嚩迦故,以我威神力令其得見兢伽沙數世界諸佛如來,是諸如來大圓鏡智中現彼所作業。以諸如來神通力故,令此摩拏嚩迦見自業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今於此中真實顯現,乃自思惟如來一切白法具足。云何我今但造惡業,於白法分而不能得?』彼摩拏嚩迦作是念時,即得清淨正白梵行,於其夢中見佛現身,所有先起惡意之罪皆悉銷滅,命終已後免地獄報。當知皆是如來神力而為救護。何以故?所謂:如來以大悲方便不捨眾生故。

「又復一時有孫那利梵志於祇陀林中,彼以因緣而斷其命。佛時不知,云何名為一切智耶?所謂:如來無礙正智皆悉具足,無不知見,如來隨諸色相、神通等事皆以威神建立。今此孫那利梵志者,佛觀是人壽量已盡,決定命終,亦非如來不能了知。又,欲以是因緣令諸外道攝伏其心,止息自罪。爾時,如來以加持力於七夜中不入聚落。是時有六十俱胝天人過七夜已往詣佛所。到佛所已,乃為隨應宣說法要,即時各得智證三昧。

「又復何緣如來昔曾於三月中食馬麥耶?所謂:如來欲令婆羅門、長者等生希有心,又為成就利益事故。所以者何?我於一時與五百苾芻見五百馬,我觀彼馬宿世善根今已成熟。何以故?此五百馬於前前世已曾為人,親近供養先佛如來,於先佛所發菩提心,後因值遇彼惡知識破壞善法、造諸惡業,以是報應今受馬身。又復此五百馬往昔曾於日藏菩薩所發大誓願,以其宿世大願力故,今復值遇日藏菩薩以菩提法方便教化,令得度脫。是五百馬以菩薩威力及自願力故,各能思念宿生中事。智上!我觀彼馬有是因緣,生悲愍心欲為化度,乃與苾芻往彼馬所,以所食麥即取食之。我自食已而復授彼五百苾芻。時五百馬以宿善根力故,見佛及苾芻眾食是馬麥,即時禮佛及諸苾芻。彼五百馬過三月已皆悉命終,生兜率天,即從彼天來詣佛所,恭敬、尊重、瞻禮、供養。佛即隨應為說法要,是諸天子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如來為令此五百馬成就如是大利益事故食馬麥。

「智上當知,所有一切飲食,如來食者皆為最上食。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土及乳糖,如來食者,於是二種等無差別,皆成上味。何以故?如來舌根常得上味,是大人相。以是緣故,當知諸佛如來凡所受食皆為最上食。我時謂阿難言:『汝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於諸眾生起悲愍心。汝今食此馬麥而得何味?』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馬麥甚為希有,我雖生於王宮,昔未曾得此最上味。』是時,阿難食馬麥已,於七日中得大喜樂。

「智上!我時與彼五百苾芻夏安居已,各還所止。是時,五百苾芻眾中有四十苾芻食是馬麥,雖於其味作清淨想,還復思念諸苦糲食。如是思念已,於七夜中各得阿羅漢果。

「智上當知,如來雖食馬麥,實非宿障報應之事,但為眾生作大利益;又令諸修淨戒沙門、婆羅門生希有心;復令一切眾生如說能行。當知如來一切最勝,諸所施作不壞法行。

「又復何緣如來一時謂迦葉言:『我患背痛,汝可為我說七覺支法』?此因緣者,所謂:爾時,有八千天子而共集會。是諸天子先於佛、法、僧寶未生淨信,當於爾時暫聞迦葉說七覺支法,而彼信心漸能開悟。即詣迦葉所,迦葉重復廣為分別七覺支法。是八千天子即時各得智證三昧,乃自思惟:『眾生有病不能聽法,若聞法者病得銷除。如來是大法王,猶故現病令大迦葉說七覺支法。我等云何不樂聽法?』彼諸天子作是思惟已,即於佛法心得清淨。以是利益因故,如來乃現背痛令大迦葉說七覺支法。當知皆是善巧方便,實非宿障報應之事。

「又復何緣,昔有莊嚴幢婆羅門於一時中向佛世尊發不善語,佛於爾時不生恚礙?所謂:如來於天人四眾大集會中已得忍、力具足,隨觀諸境不生恚礙。如來爾時於諸眾生住平等心、救護心、安住心、柔軟心、勇猛心。如來住是諸心時,有四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利益因故,如來乃於莊嚴幢婆羅門不生恚礙。當知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實非宿障報應之事。

「復次,智上!我念昔為菩薩時,彼提婆達多在在處處常隨於我。何以故?彼提婆達多雖來我所伺求嬈害,而能令我圓滿六波羅蜜多、能令無量眾生得大利益,所謂若時欲令眾生得大快樂,我不能行布施攝法,提婆達多即來我所乞妻子、奴婢、頭、目、手、足,我於爾時皆悉能捨。以能捨故,彼作是言:『如是名為難行之行,能令眾生起發善根。』我作是施時,有無量眾生起愛樂心,於布施行得淨信解。又復若時我以菩提願力住淨戒行,提婆達多來詣我所欲破淨戒。我於爾時堅固不動,不壞戒行。有無量眾生見是事已,悉住清淨戒地。又復若時提婆達多於我起其忿恚、打、罵,我於爾時不生瞋恨,住忍辱心。有無量眾生見是事已,皆住忍行。所有精進、禪定、智慧等行,以提婆達多故,我皆圓滿及令無量眾生得大利益。

「智上!當知彼提婆達多雖於我所欲生嬈害,而能令我增長善法、為諸眾生作利益事。是故應知,諸佛如來以善巧方便故,於諸眾生隨所施作,皆令不壞所有報應。又復如來於眾生界普遍觀察,有某眾生造如是因、得如是報,隨所觀已,設諸方便而為化度。

「智上!如我上說種種法門皆是最勝善巧方便,如是法門不應於彼下劣善根眾生前說。所以者何?所有眾生雖種聲聞、緣覺相應善根,而亦不能於此最勝善巧方便中如理修學。何以故?非法器故。但當為彼修菩薩法者如實宣說。譬如盲人,於夜分中雖有光明,亦不能見一切境相;若有目人於其夜分,得彼光明而為照耀,一切境相悉能觀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修菩薩最勝行法、又能具足善巧方便,所有諸佛勝行、解脫法門悉能通達。

「智上!若有志求無上菩提諸善男子、善女人,愛樂法故,縱在百千由旬之外,若有宣說如是善巧方便法門處,而亦不怖遙遠即來聽受。何以故?若人聞是法已,即得廣大光明,所行清淨,於佛法中離諸疑悔。是故當知,所有天人四眾之中,是法器者即能愛樂聽受此法;非法器者雖復得聞,不生愛樂。」

佛說是法時,有七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名『善巧方便波羅蜜多正法』,亦名『一切祕密最上波羅蜜多正法』。如是名字汝當受持,於後末世宣通流布,令諸眾生得大利益。」

佛說此經已,阿難等諸聲聞,智上等諸菩薩摩訶薩,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回到頂端↑
#2231549 - 2024-03-04 08:58:42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慧上菩薩[4]問大善權經卷[5]上

西晉[6]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諸大弟子學戒具足,菩薩萬二千,一切聖通無所不達,已得總持辯才無量不起法忍,其德無限,徹覩諸根,應病授藥為師子吼,救濟十方,[7]眾生百千莫不蒙度。爾時世尊,從[8]宴坐起斯須未久,與無數之眾眷屬周匝而為說經。

時會菩薩名曰慧上,即從坐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唯如來至真聽者,乃敢陳說。」

世尊告曰:「恣所欲問,佛當為汝開解結滯。」

慧上白佛:「所云善權,為何謂乎?」

佛告慧上:「善哉,善哉!族姓子!多所愍傷哀念安隱諸天人民,勸化將來導引三塗,開闡佛法獲微妙慧,乃問[9]闓士善權方便。」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申暢其要。」

慧上菩薩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於是佛告慧上曰:「族姓子!善權闓士以一[10]揣食,隨時方便弘施流普,勸發黎元[11]墜畜生者,使此[12]二品悉趣德本,興諸通慧,其心曉了具足佛慧。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若人殖德勸讚代喜,以斯善本則施眾生。以覺之心,順一切心而不墮落。講斯教已,成諸弟子,緣覺之乘為諸通慧。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十方諸樹其華[13]煒曄,香氣芬馥人所欽尚,而無主名,敬採集合奉散諸佛,誓以德本,已及眾庶志諸通慧使備道明,具獲無量戒品、定品、慧品、解[14]脫品、度[*]脫知見品。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愍察群萌,在安助喜、彼患代受,以諸通慧因緣方便,建立德本用施眾類,為十方世界誓被德鎧,其遭惱害者則救攝所,患代受其罪勸,以通慧使獲大安。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供一如來,[15]觀慮諸佛法身平等,戒、定、慧、解、度知見品亦復如之。知是供養一如來等,則為奉養[16]十方諸佛,所見供祚,闓士歷受施祐眾生。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敢所生處,其所住處不計吾我,未曾自輕;如令諷讀四句之[17]頌,觀察其義心不怯羸,宣顯備具,不想利養。[18]蓋諸佛土;若入國邑,輒興大哀踊躍說之,誓願聞吾四句[*]頌者,皆成諸佛無礙辯才。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假使生在貧匱之門,設行乞匃求一[19]夕饍,無鄙劣心轉奉賢眾;若惠獨人內自惟察,如來有言務恢廣施,今吾乞與所進微尠。[20]建諸通慧誓意無量,殖斯德本勸發眾生,僥獲寶掌,若如來、至真、等正[21]覺。以斯妙慧光[22]護夕供,所服納者持戒學道,緣崇功德多所[23]彼致。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與諸弟子緣覺俱遊,心不同歸;見人供養弟子緣覺,意不欽獲;興于二念:一、從菩薩心成佛世尊。二、弟子緣覺因佛法生。造斯觀已,諸所供養未以為上,吾所學習則三品最,觀無適莫無所貪樂。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行一布施則具六度無極。何等六度?善權闓士見貧乞者,具足大施無慳貪心,斯施度無極。身自護禁奉持戒者,其犯惡者使立戒法,尋而給施令無所毀,斯戒度無極。若瞋恚者,御以慈心、淨心、明心、愍哀等心,興[24]施布施,斯忍度無極。隨宜供辦飲食之饍,身口意行身等如空,斯進度無極。一心等施進止臥夢而無亂行,斯定度無極。如茲施已御念諸法,誰有施者?何所食者?誰受報應?造斯求者法不可得,不見施者及食施者,無受報應,斯慧度無極。是族姓子!權施若斯,則具六度無極之法。」

於是慧上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天中天!闓士丈夫權施具足,一切佛法多所攝護,[25]振于生死贍及餘類。」

佛言:「至哉!誠如所云。權施雖微,審成眾德無量難計。又,族姓子!行權闓士,何謂退還?以權方便而以施與,縱隨惡友為之所拘,畢償罪者自觀念言:『陰種諸入得無不滅,當除斯患乃至無為,吾誓當被道德之鎧,任力發起周旋終始則務究竟。』」

慧上又問:「唯,天中天!假使有人犯于四罪,有所想念,發意出家為菩薩道。然後云何?」

佛言:「設當毀失四重之禁,以權消罪,眾患悉除。是族姓子!為菩薩道無有罪釁。」

爾時,慧上菩薩白世尊曰:「何謂菩薩而有罪殃?」

佛言:「若有闓士學得脫戒,得脫戒者則二百五十禁,於百千劫服食果蓏,為人所辱而皆忍之。若有想念弟子緣覺之行,闓士則為生死根縛。如族姓子!聲聞緣覺犯本諸禁,不除陰種諸入,不得滅度也。如族姓子!捨闓士行不自改正而有想念,志求聲聞、緣覺,欲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者,終不能成也。」

於是阿難白世尊曰:「憶念我昔入舍衛城而行分衛,見有闓士名重勝王,在他室坐與女人同床。我謂犯穢,心用惟慮:『得無異人學梵行者,於如來教,將無造見聞想念於一切乎?』時我世尊,瞻見立想歎發斯言,三千大千世界而六反[1]震動。時重勝王,即自踊身住於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報阿難曰:『云何,賢者!犯禁穢者寧能踊身止虛空乎?在如來前何不問耶?何謂菩薩犯罪之法?』阿難投身即自悔過曰:『唯然,世尊!我甚迷謬,如何偏見求大龍短?』」

佛告阿難:「宜自修慎,無察大乘正士之便而想其闕,[2]由如賢者志弟子乘,若一若二同修雜行,不當視之狐疑懈廢得無盡漏。如是,阿難!勿觀善權闓士有廢[3]退想於諸通慧。所以者何?菩薩大士愛納眷屬業以三寶,不違佛法,賢聖眾也,使志無上正真之道。」

佛[4]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心存大乘,不離諸通慧,不荒五樂抑制五欲,觀于五通得如來根,當知正士與女人俱。又聽,阿難!彼女人者乃往去世為重勝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貪重勝顏口發誓言:『若與我俱得遂所娛,當從其教發無上正真道意。』時重勝王心知其念,晨現整服由斯法門入之其室,觀內外地心等無[5]持,執手同處已如其欲。[6]則頌曰:

「『愚[7]哉悖於欲, 諸佛所不歎,
能蠲恩愛者, 得佛人中上。』
「時女喜踊,即從坐起,自投于地,歸命自責,伏罪悔過,為重勝王而歎頌曰:

「『吾已離諸欲, 世尊之所歎,
節止恩愛著, 願佛無上道,
前心之所想, 今首自悔過,
傷愍諸群生, 究竟發道意。』
「爾時重勝王菩薩,隨欲化女,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即從坐起而出其室。阿難觀斯心[8]持清淨,今吾授彼女決,轉女身後九十九劫當得作佛,號離無數百千所受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以是賢者觀菩薩行,所行無短不墮罪法。」

重勝王菩薩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世尊曰:「闓士當行善權方便立于大哀,若勸一人導以法本,從其所生輒當[9]獲之信於善權,墮大地獄至于百劫,所遭苦痛惱劇之患,則當忍之,寧化一人使立德本不避此難。」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正士通達,是為菩薩大哀之行,超度[10]諸受。」

佛[11]言:「族姓子!吾念過世無數劫時,有一[12]學志,名曰[13]焰光,處[14]於林藪行吉祥願,四百二十萬歲淨修梵行,過闋歲已,入沙竭國。有陶家女,見此學志姿貌姝好端正絕妙,欲意隆崇即自投託。學志問姊:『何所求乎?』答曰:『慕仁。』學志報言:『吾不樂欲。』女曰:『設不然者,吾將自賊。』焰光自念:『吾護禁戒淨修梵行,四百二十萬歲,今若毀之,非吉祥也。』念[15]已捨却,離之七步乃發慈哀:『毀犯禁戒則墮地獄,若不如是女自殘賊,寧令斯女獲致安隱,吾當堪忍地獄之痛。』焰光即還,又執其臂而喻之曰:『從女[16]之欲,幸勿自危。』學志退居習家之業[17]十有二年,厭礙止足乃淨四等,壽終之後生于梵天。」

佛言:「族姓子!欲知爾時焰光學志,豈異人乎?莫造[18]此觀,則吾身是。陶家女者,即瞿夷也。彼尚色欲此順其心,吾以大哀越度生死百千之患。賢者且觀,餘人所犯墜趣地獄,善權闓士更昇梵天。」

佛告慧上:「設舍利弗、大目揵連,行善權者不使瞿和離比丘墜于地獄。所以者何?吾憶昔者拘樓秦佛時,有一比丘名曰無垢,處於閑居國家山窟,去彼不遠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道遇大雨,馳走避入無垢比丘所止之窟,雨霽出去。時五仙人見女,各言:『比丘姦穢謂之不淨。』無垢知諸神仙所念,即自踊身在于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諸仙見之,飛處空中,各曰:『如吾經典所記,染欲塵者則不得飛。』尋五體投地伏首誣橫。假使比丘不現神變,其五[1]仙士墮大地獄。爾時無垢比丘,則慈氏菩薩也。若舍利弗、目揵連有權飛昇,則瞿惒離無由陷墜。當知此義,非聲聞、緣覺所能及知,唯獨闓士分別曉了善權方便,猶如放逸女人四時[2]莊嚴貪財利欲,或無智者變改人性,使從其意示於施身,敬重彼人[3]殫盡其產,[4]遂棄遠之,緣所獲入未曾有悔,善權菩薩亦復如斯。觀察人根可開化者,以何方便則化立之,敬施眾生不悋其身,[5]殖諸德本不藏情匿。設使知人已建德本,用其人故續命長[6]善,一切欲樂無所貪慕,捨除恩愛令歸於無,其心清淨無所繫著,猶如蜜蜂[7]接採眾花不計常想,於花枝葉一無所損。行權菩薩,隨俗方便雖樂諸欲,不計愛欲、不發常想,不自毀身亦不損彼,譬如樹種不失鮮色因而生[8]牙無加[9]茷者。如是,族姓子!菩薩以空、無[10]想、不願之法,智度無極廣大之慧,入諸塵勞隨所樂行,不捨習俗、欲不穢身,不違佛歎、未曾退轉。如捕魚工引[A1]綱布網,恣意所欲截眾大流,收綱攝網多所[11]獲得。菩薩如是,入空、無[*]想、不願之法,以細微心在一切慧,縛于大欲,諸通慧心,[12]以無護心,自在所獲得生梵天。譬如丈夫工學呪術,為吏所捕五繫縛之。其人自恣,則以一呪斷諸縲紲而得解去。如是,族姓子!善權菩薩,五欲自樂普與眾俱,恣其所幸智力術力,以一通慧壞一切欲,沒生梵天。譬安隱師,以一其心無所惡忌,變現[13]廕庇送大賈人,或有愚謗而傷之曰:『忖察此師,自眷屬財賄尚不[14]合度,安能濟眾使免賊乎?將必遺漏無量錢寶。』於是導師激憤恥之,即從坐起秉心堅強,帶[15]鉀舞刀摧拉怨敵,所護安隱無所亡失。行權菩薩,執智慧刀隨時所欲,以巧方便安習五樂,志弟子乘所不悅可,為發慈愍。云何若此?興放逸行,尚不自度,何能濟眾、降魔怨乎?所不堪偕也。菩薩以智慧度無極法,善權方便恣意所欲,以智慧刀斷截塵勞、裂諸羅網,超遊自恣遍諸佛國,離女人土無有瑕穢。」

爾時有菩薩名曰愛敬,入舍衛大城普次行乞。至貴姓家,貴姓有女名曰執祥,在[16]樓觀上聞比丘音,受食便出則覩其形,發放逸意,其欲甚盛不得從志,氣絕命終其身動搖。比丘見女興不淨想,即發念言:「何謂法樂自所喜者?計空無實其猶泡水,無所可[17]遵;耳、目、鼻、口、身、意,如腐肉[*]揣革[18]裹皮覆,從足至頂何所可樂乎?觀無[19]諍訟,無想無念,法無內外亦無壽命,都無所有,心何所著亦何所受。永離欲瑕亦無得也。」諦觀諸法無所起者,愛敬菩薩即得不起法忍,[20]則時欣喜踊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繞舍衛城七匝。

於時世尊,見愛敬菩薩昇在虛空,譬如鴈王,神足無礙自由自在。[21]告賢者阿難曰:「汝見愛敬飛遊進止如鴈王乎?」

對曰:「已見。」

佛言阿難:「愛敬菩薩因色欲行獲諸佛法,降伏魔兵則轉法輪。執祥女終轉女人身,得生忉利紫紺天宮,自然化有四百八十里殿,萬四千玉女俱共侍之。緣此之德而發慧心,自念:『何行得生此乎?』即知本在舍衛為貴姓女色惑愛敬,緣斯貪欲,壽終轉女即為男子,自然神化無[22]央數眾。志於欲著乃獲此報,豈況清淨恭肅之心,供養奉事盡敬菩薩乎?『今伎樂之娛安可久常,當詣世尊及[A2]覲愛敬菩薩。』」

於是天子與其眷屬,各執天花栴檀雜香,威光巍巍俱詣世尊、愛敬大士,皆以花香而供上之,前稽首禮繞佛三匝住,各叉手而讚頌曰:

「諸佛無思念, 樂最不可量,
如來無心意, 則獲尊上道。
「我在舍衛為女人, 其大名德不可議,
號曰執祥長者息, 端正姝[23]好寶嚴身,
以為父母所珍重, 有正覺子無所著,
號曰愛敬威神大。 入舍衛城家分衛,
我聞其音柔軟妙, 歡喜之心取飯食,
即自往詣無極法。 如來之子愛敬道,
吾見彼已起亂心, 迷惑愛欲貪放逸,
假使不得從我願, 即當壽終用活為。
當時不能發口言, 雖奉[24]飲食不能授,
我以愛欲放逸故, [25]則在其處壽命終。
雖不能應于道行, 降棄瑕穢女人身,
得為男子佛所歎, 即時得生忉利天。
宮殿則尊微妙好, 以寶合成無等倫,
有萬四千諸眷屬, 諸婇女樂悉具足。
即時心自發念言, 吾何因緣得致此,
尋時識念如此事, 愛欲之心報應然。
見於愛敬心歡喜, 以放逸心而貪視,
緣是之德獲是報, 猶如光明照好樹。
當為正覺佛[26]子弟, 所在遊欣安住慧,
愛欲之心報如此, 何況有人供養者。
吾身今即如來子, 願發求尊佛智慧,
便當修行恒沙劫, 未曾捨離大志性,
皆由善師因愛敬, 則當供養法奉事,
供事于道無親屬, 唯願學求在[1]覺軌。
修于尊妙道之行, 以放逸心所覩[2]著,
尋時則轉于女身, 便獲勇猛男子形。
父母在家皆號哭, [3]臭死于地自[4]捽?,
心自念言是蠱道, 衝口罵詈此沙門。
應時天子承佛威, 往詣父母具解說:
『無得罵詈瞋沙門, 將無長夜獲苦惱。』
父母欲得知我不? 吾已踊至忉利天,
應時退轉女人身, 得為天子光巍巍。
父母當至安住所, 首罵詈罪自悔過,
更求救護不可得, 唯有如來為道慧。
時父母聞佛音響, 彼時勇猛勸化之,
皆[5]和心解眷屬俱, 同時往詣能仁佛,
則共稽首兩足尊, 即自悔過瞋恚心,
悉共恭敬於如來, 啟問安住令決正。
『以何供事應奉佛? 何謂順法佛眾僧?
唯為吾等分別說。』 假使聞者無異心,
最勝則知心所念。 救世口則說如此,
其欲供養一切佛, 堅固道意御諸想,
父母親屬及男女, 具足五百無減少。
聽聞大人之所講, 同時皆發大道心。
最勝所言仁無異, 阿難聽我之所語,
如菩薩行無端底, 善權方便住智慧,
愛敬菩薩願如此: 『假使女人愛敬我,
則當令轉女人形, [6]速為男子人中上。』
阿難且觀此名德, 餘人所因墮地獄,
以放逸心貪習色, 因愛欲變為男子。
其心天子供養我, 常以恭敬獲豐安,
彼所供養難計劫, 當得為佛號[7]盡見。
此五百人發道意, 亦當自致人中尊,
何人聞此不供佛, 其歡悅心安無量。
計其愛敬菩薩者, 所開化女不一二,
無量百千億那術, 以愛欲心立於道,
則為藥王大名德。 何因菩薩當有穢?
因緣塵勞施安隱, 何況供養奉事者。」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猶如有人近須彌山,皆隨山光炤為金色。設懷歡[8]喜欲[9]義心奉道法心,得近菩薩皆獲一類,趣諸通慧心性自然,我從今始奉[10]侍菩薩,如須彌山,猶如藥王,名曰見愈,有清淨心若瞋恚意,見此藥者眾病皆除,菩薩如是淨不淨心,婬怒癡心覲菩薩者悉為除愈。」

時佛讚曰:「善哉,阿難!誠如爾言。」

於是賢者大迦葉白佛言:「甚難及也,天中天!菩薩大士不可思議,在所遊至,為諸眾生現無畏欲——空、無[11]想、不願。聲聞、緣覺唯行此法,菩薩普護,轉使更入諸通慧跡,以善方便將順其心,終不穢厭色、聲、香、味、細滑法也。」

大迦葉復白佛言:「我可歎喻菩薩大士之所行乎?」

佛言:「可歎。」

迦葉曰:「譬大曠野斷絕無人,自然有牆,上至三十三天,唯有一門。無央數人皆入曠野,去之不遠有一大城,其國豐熟米穀[12]卒賤,快樂難言;人民眾多不可稱計,其在彼城則如金剛。城[13]旁有江,江側有路,曠[14]路之中有黠慧人,聰識念義,懷愍欲度入曠野者,舉聲而盟稱:『去曠[15]野不遠,大城之安永無死懼,吾為導師來趣所樂。』眾人報曰:『吾等不行,於此不動,欲覩城像城自然現,爾乃往耳。』時復有人解微妙者,應曰:『[A3]當往,隨仁所湊。吾等如是薄福之人,聞此聲已不信不樂,不從其教,不度曠野。』彼微妙人則度曠野,觀路由河,則乘而進。路之左右,有百千丈深大溪㵎,布諸草木。四方作橋,則濟[16]厄路四出無礙。大賊從後追而不懼,賊自然却終不還顧。稍稍前行亦不恐懅,不左右視則見大城。稍近城郭心不狐疑,入彼城邑為無量人,現其儀式增益福祚。」

迦葉歎已陳喻:「大曠野者,謂生死之難。牆至三十三天者,謂無黠所著恩愛之欲也。唯有一門者,謂大乘也。人入曠野者,謂眾愚冥凡夫之士也。黠人發願呼眾人者,謂菩薩大士所樂度無極也。志劣不行欲見城者,謂聲聞緣覺也。應曰:『當往,隨仁所湊。』則菩薩也。聞聲不信者,謂外道異學眾邪行也。度曠野者,謂奉精進至諸通慧,修諸三昧也。路由河者,謂法門也。左大溪㵎百千丈者,謂聲聞地也。右大溪㵎百千丈者,謂緣覺乘也。大布置草木作四方橋者,謂善權方便慧度無極也。四出無礙者,謂菩薩四恩之行攝無量人也。賊追不懼自然却者,謂魔官屬及諸[17]猗行也。終不還顧者,謂忍度無極也。稍稍前行,謂為菩薩之所開化,進度無極也。亦不恐懼者,謂[18]以清淨心發起眾生志,平等覺也。不視左右者,謂不志樂聲聞、緣覺之利也。則見大城者,謂達諸通慧也。稍近城者,[1]謂見道功德習行佛慧也。心無狐疑者,謂曉智慧善權諸度無極,則能遍覩一切眾生無所畏惡。適入城已,為無量人造現儀式增益福祚者,謂如來、至真、等正覺也。佛天中天適興在世,則為菩薩立于名號廣建利義。」

於是世尊讚迦葉曰:「善哉,善哉!乃歎斯喻。」

說此言時,萬二千天與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語迦葉菩薩:「德行不可稱計,學諦微妙善權方便,大士所作,不為已舉、不他人施,不言有我亦不言彼。」

時慧上菩薩白世尊曰:「何謂一生補處?而迦葉、佛時口說斯言,用為覲是剃頭沙門,安能有道佛道難得,世尊爾時何緣說此?」

佛語慧上:「且止!族姓子!無得節限平相如來及開士行。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善權方便不可思議,其有正士,當作斯觀緣是化人。族姓子聽,善思念之。有法號曰善權方便菩薩,從[2]定光佛已來,所興之慧不可思議,隨時之宜敢[3]可發起,講菩薩法。從見[*]定光世尊以來,得不起法忍,無一瑕闕無所忘失,亦無亂心智慧無損,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有菩薩志,發意之間一劫之喻。為一切人所在示現開化眾生,以智慧力欲得成佛大平等覺,無量億劫稱歎邪見多所發起,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諸聲聞學設使自在,於三昧者未曾有也,不逮菩薩三昧之定,身亦不動心無所想,亦非眾人身心所及。又使菩薩三昧正受不進不退,常以四恩救攝群[A4]萌,不失精進、不為懈怠,而為眾人講六度無極,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菩薩發意之頃,於兜術天逮正真覺、轉于法輪,閻浮利人不能自致昇兜術天聽受經法,菩薩心念,天上諸天能下至此。是故正士,於閻浮利而現成佛,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菩薩發意,能從[4]兜術忽然沒已,不由胞胎,一時之頃成最正覺。傍人有疑此所從來為是天耶?揵陀羅變化所為乎?若懷狐疑不聽受法,是故菩薩現處胞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無得興念:『菩薩處[5]胞。』勿懷斯意,菩薩大士不由精胎。所以者何?有三昧名曰無垢,菩薩大士以斯正受而自莊嚴。兜術天人謂菩薩沒而無動搖,不覩菩薩遊[6]於胞胎。現處母腹而從脇生,棄國捐家尋坐佛樹,示勤苦行,普現悉遍無所不變,無有勞擾而無染污。所以者何?菩薩之瑞所化清淨,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告慧上:「何故菩薩自化其身紫磨金色,現入胞胎?」

慧上答曰:「寂然清淨明白之[7]品。」

世尊曰:「然。其菩薩者,處眾生上則第一尊,是則化來,諸天人民所不能及,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在母胞胎,具足十[8]月無[9]見而生?人儻起念在母之懷,日月不足諸根不具。現滿十月,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生[*]於樹園不在中宮?菩薩長夜習在閑居,志樂寂寞行平等淨,欲令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羅、人與非人,皆捨室宇寂然供養,此諸華香普流天下,使迦維羅衛國中人民歡喜悅[10]預不為放逸,是故菩薩在於樹下寂寞處生,不在宮舘,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從右脇生?若不如是眾人有疑,則謂菩薩因由遘精而處胎藏,不為化育。眾必懷結猶[*]預難決,是故示現令人開解。菩薩雖從右脇而生,母無瘡[11]瘠出入之患,往古尊聖因時如然,所行無違,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母攀樹枝,然後而生?設不爾者,眾人當謂:『皇后雖生菩薩必有惱患,若如凡庶而無殊別。』欲為黎[12]元示現安隱,母適攀樹枝,志性柔和,則菩薩誕育,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安和[13]澹泊忽然而生,其身清淨無有垢穢?菩薩至尊三界之上,雖處胎中如日炤水,淨無所著不增不減,故現脇生不與凡同,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適生斯須,帝釋即下前稽首奉,不使餘天?其釋[14]無始立茲本願:『菩薩若生,當以淨意而奉受之。』亦為菩薩本德之徵,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適見受已,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士吉祥之應,應七覺意覺不覺者也。自古迄于今,未有能現行七步者,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已行七步,舉手而言:『吾於世尊,天上天下為最第一,當盡究竟生老死原!』釋、梵、梵志及諸天子,彼時眾會莫不遍集,設不現斯當各自尊,則懷憍慢,便不復欲禮侍菩薩。菩薩愍念外道梵志、諸天之眾長夜不安,必墜惡趣而受苦痛。是故菩薩舉聲自讚:『吾於世尊,天上天下第一,權慧超異獨步無侶,當究竟盡生老死根。』以此音告三千大千世界。其諸天子未有來者,應聲便至。爾時異學梵志及諸天子,皆共稽首敬禮讚音,叉手歸誠,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大悅而笑,不懷輕戲,笑而不諂笑?菩薩興念:『一切眾類本與我俱,發上道意無上正覺,恐畏懈怠放逸自恣,故為卑賤愚冥貢高;[1]或音聲者解一切法,至諸通慧精進敏達,使歸命佛。』猶斯大哀,發起萌類除却放逸,見已願果彼亦普具,以故正士現大欣笑,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清淨無垢而復洗浴,釋梵四天所見供侍?凡人初生皆當洗浴,菩薩清淨,隨俗而浴。況世人乎故現此義,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初生之後,去到空閑於樹下坐,然後入城?欲以具足諸根之本,示現中宮絃歌倡伎音樂之娛,然[2]火四錠由斯現緣,令眾學[3]勸,棄離財寶樂昇微妙,入家復出不興異行,去家學道則坐佛樹,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生後七日其母便薨?后壽終盡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術,觀后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從兜術神變來下現入后[4]藏,以是推之,非菩薩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學書射御、兵仗[5]伎術、[6]摴蒱戲樂?隨世習俗現[7]前因緣,三千大千世界諸所[*]伎樂,經藏道要詩頌術數,神呪所療言談嘲調,示現悉學無所不博,欲令[8]庶人不自憍慢,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9]卷上
↑回到頂端↑
#2231550 - 2024-03-04 08:59:36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欲不尚配匹,其於離欲則為正士,所以示現眷屬妻息,[10]傍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欲除沈吟,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緣此現生子男羅云。假論羅云胞胎生者,則非義也。所以者何?羅云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又是菩薩本願所致。昔錠光佛,瞿夷有誓:『後世為仁妻,殖其德本。』不違久要故娉納之,情無所在俗人[11]擾動,迷惑色欲[12]慇懃[13]戀著,菩薩示現妻子眷屬,尋復捨國。或有人言:『正士之妃端正姝妙,乃尚捐去,何況吾等?』又菩薩本始學道時,所有妻婦群從眷屬,相敬重故各共發願:『世世與仁俱,生生相侍,隨至成佛道。』故廣敷演清白之法,中宮婇女四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其餘群類悉度惡趣,以故菩薩現有眷屬。其諸婇女,以恩愛情[14]自煩惱者,適見菩薩澹然清淨如明月珠,則離色欲。假使菩薩化於所化,顏姿容貌由若己身。爾時婇女與化人俱,恣可所娛,各心念言:『吾等今日與菩薩俱,志慕永異。』於時菩薩往閻浮樹蔭下而坐禪思,歡喜行安,[15]由如化人所造之變。菩薩昔從錠光佛來,所見愛欲因緣之業,皆是無始感[16]發之應,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於閻浮樹蔭而坐禪思,化七十億[17]諸所天子令發道意?又復欲使皇后見之,心自念言:『會當捨家。』是故菩薩坐閻浮樹蔭而寂思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夜半出家,至于江流而自洗浴?感諸群生為現德本,悉當念言:『所立之處功德自然,清白法故。』由此夜半出家無礙,極[18]樂事皆當捨棄,清白之法不可離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在兜術天勸化諸天,來下現生,天人叉手,時到可去,門自然開?菩薩有念:『王儻懷疑,聞此不了,長夜不安,遭值恐患墜于惡趣。』故化天人,天人開門,諸天坐中舉聲稱揚。非菩薩咎,欲慰王心,委之于天。由觀斯義有所勸化,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棄國捐王而現捨去?人當解知,菩薩畏生老病死是故出家,不為[19]增避家室親族眷屬枝黨,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自剃[20]頭鬚髮?三千大千世界諸天龍神,揵沓和人與非人,無能堪見菩薩頂者,況能為尊除鬚髮者。於時菩薩,勸度眾生自除鬚髮,念白淨王當起恨意:『誰剃子首?』從使者聞,自剃之耳。王乃默然,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取寶瓔珞冠幘,手付車匿,發起眾念?菩薩為道,不復貪樂珍寶之飾,於一切物而無所著,故皆釋之。後世邊地法効菩薩:『吾等出家亦當請學,從佛法則[1]猗四賢行,一切無著,不為陰入狐疑出家。』設不如是,人當疑言:『不知產業故出家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言:「族姓子!今且聽。此菩薩何故六年志修苦行?為諸菩薩有殃罪故,故現勤苦,為諸群生權其方便,於斯菩薩所興為也。迦葉佛時口發是言:『髠頭沙門耳,云何為佛?』是則菩薩善權方便。當知是義。何故菩薩而有斯言?優[2]多摩納[3](晉言上志,一名[4]焰花),有五親友及五百弟子,為大梵志貴族姓子,本學大乘,為惡知友所見迷謬,失其道意。其五親友,信外異學不從真教,修外道經不習佛法,自謂有道為彼師長,其身自號吾等是佛,五百弟子亦復如是。[5]焰花學志以權方便入斯志類,因發言呵難提和曰:『何所為佛?髠頭沙門,佛道難得,用往覲乎?』焰花稍稍化五族姓子及五百弟子在異學者,故發斯言:『何所是佛?髠頭沙門,佛道難得。』」

佛語慧上:「觀於彼世焰花學志,時在別處與五親友五百眷屬俱共[6]正立,於時陶家者名[7]難提和[8](晉言歡豫),往至其所,嗟嘆迦葉如來功德。謂焰花學志:『來共俱往詣迦葉佛。』焰花心念:『此諸學志德本[9]未滿,設吾今歎迦葉如來道之功德,毀諸異學,族姓子等便當愕住必不俱行。』以故焰花,護其本願智慧無極,因權方便,故言『髠頭沙門非是佛,佛道難得,智慧無極,何所處乎?行智度者無彼此想,亦無道想。』焰花通達究竟空慧普無所著,善權方便隨一切法,故發斯言。焰花學志與五親友五百弟子,至池水側浴訖出水,乘馬車侶五親友,從弟子遊行講經。

「爾時歡豫,承佛威神欲化彼師[10]從,迎焰花乘及侶弟子,即相問訊言所從來。歡豫以誠答曰:『覲迦葉佛還。』焰花曰:『髠頭沙門非為是佛,佛道難得。』陶者聞之甚用不悅,以手捉髮:『卿不信者可俱往質也。』焰花籌慮:『歡豫志性安隱仁和,未曾卒暴,今[11]?吾急,終不[12]忘也。吾及弟子宜當共[13]侶,俱觀其道。』僉曰:『唯然。』於是陶者、焰花五友五百弟子,便共俱行覲迦葉佛。佛則為說前世所興道德之本。心即喜踊,讚焰花曰:『世尊道德權慧乃爾,何惜不早為吾等說。』五友弟子見迦葉佛,道德巍巍辯才無量,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時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大乘業,開闡法藏不退轉輪,五大梵志五百弟子皆得不[14]起法忍。」

佛告慧上:「族姓子!聽。焰花若[15]以佛智慧歎迦葉尊毀異學者,五大梵志五百弟子終不從化。又無由得覲迦葉佛,用欲開化之故因行權慧,故發斯言:『髠頭沙門非為是佛,佛道難得。』得不退轉,無所不達不復疑道,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告慧上:「菩薩所以隨時[16]如化,現有餘殃勤苦之行,設不然者,沙門梵志清淨奉[17]誡,諸餘黎民將無知之,懈怠不進。適相見已,得無說之是藏異藏。斯等長夜曾無利義,不得安隱則歸惡趣用眾罪釁,如來故現餘殃未盡。菩薩都無罪蓋之患,持戒沙門梵志,若說麁言即當自疑,不[18]加精進不得解脫,欲建斯等猶豫[19]志者,菩薩以權口發此言:『緣是度之即當自說,吾等無智自責悔過,唯學道慧普行恭敬。』又外異學貢高自由,以故如來勤苦六年,非為餘殃。所以者何?或有沙門梵志,食一麻一米清淨自在,欲攝此等具足其願,故菩薩日服一麻一米以為限度,若不時食,不得不還致于聖道。菩薩發言:『髠頭沙門不得是佛,佛道難得。』故以罪殃六年苦行,六年之中所可開度,則非異學之所及知。而令外道五百二十萬人住平等慧,所可見發誘化人民,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聚會四輩——諸天、龍、神及人非人——為講說經?」

初夜欲竟,佛告阿難:「取中衣來,吾體[20]少冷。」

阿難受教即取奉進。

上夜已竟,入於中夜,復命阿難取上衣來:「吾寒欲著。」

即復進之。

中夜已竟,入於後夜,復命阿難:「取眾集衣來,吾欲著之。」

即復重進。

佛便服著告諸比丘:「吾聽出家學者,一時著三法衣,假使寒者亦可複之。所以者何?後世邊地寒涼國城,不堪單薄,隨其土地應著複重。佛無寒無熱無飢無渴。所以者何?為處寒土不著複重,或致疾病,或能悔退,不能究竟求道之意,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坐於草蓐?為來世人出家學者,或貪鮮好床[21]座榻机,志在安軟不加精進,或有少福,不得好坐氍氀[1]毾㲪重莚被[2]蓐,怨望退却。心當念言:『如來世尊身欲成佛,坐於草蓐,不著好床,乃成佛道。何況我等當慕好座?』佛言所教,隨其習俗重茵累蓐,不妨于道,細軟不悅麁堅不憂,人心難齊志行若干。故以權變現若干教,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復起飯食,[3]傍無德者自餓求道?夫以飢餓不能興慧,故安隱食因成道德。說菩薩法開化群萌,多所安隱不以勤苦,菩薩受食得用成佛,由斯逮于一三昧定,以一三昧住百千劫,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閑居求道?草蓐敷于樹下,用過去佛不貪床座,[4]坐敷說諦吉祥禮義,設使菩薩說法粗略則入利義,其有以草施菩薩者因發道意,佛時授吉祥之決:『汝於方來當得成為佛,號離垢如來至真等正覺。』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坐佛樹下,使魔雲集?設不速[5]趣無上正真道者,其魔波旬不敢至菩薩所。又,族姓子!菩薩初坐樹下,心自念言:『誰於欲界四域最尊?人從教者,當令詣吾俱戰決之。』爾時具足入諸通慧,故使魔試。其魔兵[6]師八萬四千億,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已成佛道,正坐七日而不起行,察樹無厭?是諸天子見其德行變化感動,心大歡喜,各心念言:『吾等當求斯如來心何所[7]倚乎?』宿夜七日一心專精,求之不得。緣是之故,乃觀世尊三十二相,心益踊躍則發無上正真道意,當來之世亦逮如茲坐于佛樹。由斯如來坐樹七日,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得成佛已,勸率無數天人之眾?梵天不請亦不說法,於是如來心自念言:『其在欲界不可稱計諸天集會,及魔眷屬鬼神羅剎,設見菩薩師子吼步輒發道意,見歡喜者緣致無為。』又,族姓子!詣佛樹下,菩薩即時放頂相光,普照魔宮及三千大千世界,於其光明出一音聲:『今釋種子能仁之尊,棄國[8]捐家,今成無上正真之道,已過汝界多度人民,不可[9]貲量空汝國境,宜當尋往與共戰鬪。』時魔聞斯,甚大愁毒,嚴四部兵,具足三十那術姟俱,往詣佛樹。於時菩薩以智慧寶,建立大慈慧明之勝紫磨金臂,諸天龍神釋梵所敬。時梵志念:『梵天化我,我從梵生,莫能超踰。世無尊師,梵天為上。』如來念曰:『吾致梵天令眾人見,諸天龍神皆倚于梵,梵天猶尚稽首禮佛,宜當勸助如應說法,若無勸請如來不說。承佛威神,令梵天來以法[10]助勸,假使眾人敬念梵天,當勸如來。』於是梵天,自捨其宮來詣世尊。[11]大梵勸佛轉法輪,時六百八十萬梵天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悉歎頌曰:

「『佛尊無有極, 最勝不可及,
行善權方便, 是亦為如來。』」
佛告慧上菩薩:「如來所現餘殃有十,是亦世尊善權方便。當了至誠,欲使如來有毛髮瑕,不具殖德本,欲令有短,行不具足,逮成正覺坐佛樹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暢清白法無有眾瑕。族姓子!欲知如來皆以[12]㨹?諸不善法。世尊無礙,況復立穢而有餘殃?佛為醫王,除一切病無有陰蓋,祐眾生故示現餘釁。欲令眾庶護身口意修清淨行,[*]由如尊貴族姓有子,各長王家習于乳酪,體生瘡[13]瘠上至頸項腹藏亦痛,當服醫藥飲乳乃除[14]困而獲差,父母念之喜其得瘳。又,族姓子!如來至真為[15]普世父,除群[16]?惱使獲安隱,以故現疾。人聞餘殃不敢作罪,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告慧上菩薩:「往昔久遠世時不知罪福,故為眾人示現殃釁,如來故說:『吾為法王不離宿罪,汝等之類安得離殃?』由斯有言,如來永無餘殃。譬如有人善學書䟽計校之術,教諸童子欲令成就,無所不知不以為礙,小兒見聞則受學了稍稍達本。如來如是,悉學諸法無所不博,示現餘殃欲令眾生具清淨法。譬如有醫始學治病,解方曉藥應病救療,既能自愈,廣能愈人轉復嗟歎。錠光佛時,乃於彼世有五百賈人入海求寶。有異心者,心罪甚重,開其罪門,工學邪術[17]殃害劇賊,觀賈人貌則上[18]有船。於時導師號曰吉財,護眾賈[19]人隨時消息。?人念言:『今我寧可悉害賈人獨取珍寶。』於閻浮提有大導師,名曰大哀。時寐夢中海神語之:『賈眾之中,有一賊人興大惡心,皆欲危沒五百賈人,獨欲取寶。假令事建罪不可量。所以者何?此五百賈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轉,設使遇害心不迴還,由[20]其殃罪,一一菩薩行得成無上[21]正真之道,賊墜地獄,若干歲數其罪乃竟。今仁導師當行權變,而[1]令此人不更地獄若干之痛,使眾賈人不被危害。』七日思惟無餘方便,念言:『唯當取之危其命耳!假語眾賈者則皆興怒,[2]當殺此人必墮惡趣。』復重自念:『設我獨殺亦當受罪,吾寧忍之。若百千劫受地獄惱,不令賈人普見危害,而令一賊墜地獄也。』時大哀師則為說法,令心欣然踊躍臥寐。」

佛言:「族姓子!彼大導師[3]由眾賈人興于大哀,以權方便害一賊命。壽終之後,生第十二光音天上。時大哀師則吾身也,以斯方便[4]越千劫生死,死則昇天。同船五百賈人,斯賢劫中五百佛興者是。菩薩豈有罪患,越除終始彌百千劫,不當察佛而有愆咎,如來所現為眾生故。時以闕漏權現鐵[5]釴,如來蹈之威神所達。所以者何?如來之身則金剛也。又,族姓子!舍衛城中有二十人,復與二十人共為怨敵。時二十人各欲攝怨而危害之,為最後世相伺方便。彼二十人欲害二十怨者,承佛威神尋詣如來。於時世尊化四十人,亦欲勸導一切大眾,告尊者大[6]目揵連:『今於此地,當有鐵釴自然來出,入佛右足大指。』語未竟,釴在佛前。目連白佛:『今拔鐵釴著異世界。』佛言:『不然。』時大[*]目揵連,以精進力欲拔鐵釴,是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不能搖釴如毛髮也。於時世尊則往梵天,釴輒隨之;如來還坐,釴則住前。是時如來右手取釴以足蹈上。目連白佛:『如來[7]本罪而獲釴殃?』佛時告曰:『昔與五百賈人共入大海,時有一人心懷惡意,吾時害之,是其餘殃。』時二十人聞佛說此,轉相謂言:『如來法王已得自在,尚有餘殃不能滅除,況於吾等不受罪乎?』即來詣佛,悔過自首。如來應時為說經法,分別罪福,令四十人入平等慧,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8]諸法眼淨。因是如來示現鐵釴,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世尊已離眾病示有疾病,使醫王耆域而合湯藥?佛時立[9]戒二百五十,未久五百比丘在他樹間行道,向欲終畢心懷狐疑:『如來有教,唯以一藥療身眾病,不得習餘。』時佛發念:『以何方便,令諸比丘得習餘藥?』所以者何?假使如來隨意聽者,則後世人毀四賢[10]誡,是以如來行權合藥任于耆域。時淨居天語比丘言:『諸賢者!宜更求藥,無得危命。』則相謂言:『寧自碎身,不毀佛[*]誡。』天答賢者:『今者如來則法王也,令置小便更求餘藥,可改所習而慕所服。』於時比丘離疑猶豫,乃求異藥病即除愈,晝夜七日得無著道。假使如來不習湯藥,此諸比丘不得解脫,將來之世亦當如是。其身安隱然後得道,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眾德普具,又入聚落而行分衛空鉢來出?如來無殃,愍觀後世邊地諸國而興慈哀。其有比丘,入於郡國縣邑丘聚行分衛者,而身薄福所乞不得。心念:『如來功德充盛無量福會,時行分衛尚空[11]盋出,我等善本所殖不弘,豈可怨捨而不乞乎?故當分衛。』用是之故,入城分衛空鉢來出。又云:『弊魔化諸梵志長者家,使不供佛、不施眾僧。』未曾有此。其魔波旬,未敢作威嬈[12]固如來、[13]沮廢福意,佛之聖旨所變現也。梵志長者有此異心,非是本意、非佛尠福。彼時眾人無所施者,又見如來空[*]盋來出,魔界天人見不獲饍,世尊得無心懷悵惘,晝夜一心,念如來及弟子眾,將必憂[14]悒。見佛弟子,心不增減前後適等,七萬天子自投佛前,如來如應為說經法,皆得法眼淨,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15]以故旃遮摩尼木魁繫腹誹謗如來?亦非世尊本之餘殃,佛之威神能取暴意,[16]徙置恒沙剎外,如來以權現斯方便。當來比丘,或有出家行作沙門,為人所謗有懷疑者,觀佛世尊雖見譏訕,心不動轉、不却宿罪,念:『佛如來普勝之德,猶復若茲。況我[17]等而無[18]譏議。』思惟此已益加精進,清淨奉[*]戒心不迴轉。假使暴意夢中誹謗,壽終之後不離地獄。如來悉知令護禁[*]戒。所以者何?如來之德不捨眾生,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異道害須多利,埋著勝樹間?佛諸通慧普觀無礙,知當興[19]怒,則以示現如斯比像。設不以刃加須多利者,須多利或[20]投餘患。佛解知女壽命終盡,是故彼類相教殺之。緣邪異學,身所犯害必反罪辜,佛以等慧而化立之,由斯所建增益群生功德之本。是以如來七日不入城,化六十億諸天入道。過七日後,其四部眾皆來詣佛聽法,八萬四千人獲平等慧,三億人得道跡往來不還果證,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三月食麥?如來素達,雖梵志請佛,不得迷忘佛所興化。所以者何?今五百馬者,昔佛弟子也。所從食已,前世皆學菩薩大乘,供養過去諸世尊矣!從惡友教,犯眾罪殃[1]墜為畜生。彼時又有五百馬師,有菩薩名日藏,本立願生其中,普化斯等令發道意,使弘大乘化諸馬師。本非馬師,如來護彼,令諸馬[2]畜皆得受決。為緣[3]一切如來不食,無所志願,威德能化瓦石刀杖為美飲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悉為甘饍奇特之味。所以者何?世尊自然有大人相、[4]上味之味,以故當知,如來所化飲食皆美。耆年阿難未得大哀,心自念言:『云何世尊捨轉輪膳,今乃服麥?』佛知其念,以五百馬師之德,時五百馬皆識宿命,得近道心,五百菩薩發大慈哀往覲如來,五百馬師自減半[5]廩以用供佛,[6]捐五百馬穀供五百比丘。馬師及馬皆自悔過,見佛眾僧竟三月已,五百馬命終生兜術天,為天所敬,如應說法,得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阿難[7]得知所施供養,時宮中人得未曾有,來白佛言:『我等生長深宮之內。世尊!阿難未曾習此安隱歡喜,七日不食。』族姓子!當知如來之身無有罪殃,後世或有持戒之人,請諸沙門而不設供,故為彼現。是為如來為人所請,雖不供辦,不令其人墮于罪地。又,五百比丘與如來俱三月一夏,四百比丘悉有[8]慾態、無清淨想,設得美食[*]慾意[9]遂盛,用麁食故[*]慾心則薄,三月之中可得羅漢。如來以斯諸學比丘及化菩薩,隨時示現,非罪殃也,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告大迦葉曰:『汝當說經,吾腰背痛』?時八千天子本弟子行,迦葉所化,於時來會,樂仰三寶,慇懃在行,聞說覺意。設百億佛為說經法終不能解,唯迦葉比丘能度之耳!故佛告之,分別覺意,八千天子聞義得慧。其疾病者往會聽經,各心念言:『如來法王因說覺意,病即除愈。吾等云何不聽經乎?』何以故?族姓子!欲、化諸天及病比丘使[10]承經道,示現腰痛,故如來曰:『迦葉說經令我除病。』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舍夷國敗而佛頭痛?眾人悉當念言:『如來親屬不盡其壽。』護黎庶意坐枯樹下,告侍者曰:『吾頭甚痛。』爾時諸天計有常者三千人會,剎利之眾不可稱數,聞告阿難頭痛之咎,念言:『如[A1]來尚有餘殃。』聞經尋化天人七千,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11]披羅陀梵志以五百事而罵世尊,時佛默然,後更稱譽,佛亦默然。應時自歸一心悔過,無所復言?佛能厭却使不出言,[*]投[12]徙置于殊異之土。爾時會中諸天世人無數之眾,見佛忍辱慧力平等心柔和雅,四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如來徹覩當來有所化,故現默然,非佛餘殃,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族姓子!聽。調達所生,常與菩薩共相[13]嬈害,懷怨憎心欲相危害,是亦如來[14]菩薩方便。」

佛告慧上菩薩:「諸天往來有所求索,則為具弘施度無極。所以者何?多所饒益覆滿諸願,發起一切。以何因緣興斯行乎?假使眾生[15]安淨自利,則不解施、不知受者,是故諸天化從空來詣菩薩所,試求妻子、頭目、手足、國城、丘聚。應時菩薩,周滿所欲勇慧無難。眾人見之則効布施,奉[16]尊所行無所矜悋:『我等亦當發願求佛,修習禁戒不敢毀失,順菩薩法未曾違捨。』捶罵不恚、輕易不恨,則弘忍辱度無[17]極,以斯教化無數之眾。其諸天人見有怨來,詣如來所,則長[18]戒禁,是亦如來善權方便,非餘殃罪。所以者何?敢來試者則皆權也。尋皆導利無[19]央數人,取要言之,如來所現殘有十殃。皆當知佛行權隨時。眾庶懷惡多崇非法,故為現應,非有殃也。使知去就至無上慧,如來所歎權宜最尊,皆非殃罪但示現耳!作是得是,聞者悚懼不敢為非。

「又,族姓子!廣宣善權時時乃說,非為下愚薄福祚者,亦非聲聞、緣覺所知講也。所以者何?彼等未曾學善權方便,唯菩薩大士解暢深歸。喻如[20]闇夜家中然火,悉照室內妻子眷屬。菩薩如是,其有聞善權度無極,則曉達菩薩一切所行,當勤順學吾本所習。佛囑累汝:『族姓子!族姓女!欲求佛道,其有講說善權方便,若百千里當往受學,則蒙光明。所以者何?假能聽受如斯像法者,則為顯發一切經典,除諸疑網使無結恨。』」

爾時諸天世人四部眾咸皆歎曰:「其有聞斯權便經者,非法器人多不信樂。」

佛說經已,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阿難白佛:「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善權方便所度無極隨時品』也。當持!當行!」

佛說如是,慧上菩薩及比丘眾,菩薩大士,諸天、龍神、阿須倫、世人,莫不歡喜。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
↑回到頂端↑
#2231551 - 2024-03-04 09:00:31 佛說太子和休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太子和休經[3]一卷

僧祐錄[4]云失[5]譯今附西晉錄

佛在羅閱祇國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萬人[6]俱,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諸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梵釋及人民、鬼神、龍,無央數共坐。

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和休,與長者子五百人,各持金[7]花[8]繖蓋,從羅閱國出行,與太子相隨俱到佛所,各[9]持[*]繖蓋上佛已,各叉手[10]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却住佛前。太子[11]叉手白佛言:「[12]菩薩何因緣[13]得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中,而生蓮花中?何因緣[14]知前世宿命?願佛加大恩,當為我分別說之。」

佛告太子:「菩薩忍辱不瞋怒者,後世生為人端正。菩薩不[15]婬妷、不與女人交通者,後世生不入女人腹中,便於蓮華中化生。菩薩憙持經戒教人,後世生便自知宿[A1]命無央數世之事。」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有三十二相?何因緣有八十種好?何因緣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時,好布施與人。在所求索,欲得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奴婢妻子、肌肉頭目,皆不逆人,無所貪惜,用是故得三十二相。菩薩慈心哀念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如視赤子,欲念度脫,用是故得八十種好。菩薩見怨家如視父母,其心適等無有異,用是故,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知深經智慧?何因緣知三昧安隱?何因緣佛所語皆[16]使人聞者皆歡喜耶?」

佛告太子:「菩薩憙書經諷誦學說,用是故,知深經智慧。菩薩常好定意心安,用是故,得三昧安隱。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17]怠人,用是故,所語誠信,人聞者皆歡喜。」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皆淨潔?何因緣魔不能得其便?何因緣眾人不敢誹謗佛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佛告太子:「菩薩憙侍佛、憙經道、憙比丘僧,用是故,得淨潔。菩薩晝夜經行精進,用是故,魔不能得其便。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用是故,人民不敢誹謗佛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壽命長?何因緣得無病?何因緣家中皆和順相重,不令他人別離?」佛告太子:「菩薩慈心不殺生,用是故,後生得壽命長。菩薩不持刀[18]杖恐怖人,用是,故後世生得無病。菩薩見人有鬪變,憙行救解令和合,用是故,後世生人不別離。」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易得財物,富有不難?何因緣不亡財物,人不劫盜?何因緣得尊者豪貴耶?」

佛告太子:「菩薩智黠、不愚癡,用是故,得大富不難。菩薩憙布施,不貪[19]惜餘者、不亡財物,見人富樂得錢財不嫉妬,用是故,得為尊者。菩薩不殺,不自貢高,用是故,得為豪[20]貴。」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天眼洞視?何因緣天耳徹聽?何因緣得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耶?」

佛告太子:「菩薩憙於佛寺中然燈,用是故,得天眼洞視。菩薩憙持倡伎樂佛寺中,用是故,天耳徹聽。菩薩入三昧得禪,用是故,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21]得飛行四神足念?何因緣菩薩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何因緣菩薩得佛便絕命?」

佛告太子:「菩薩布施,持車馬[22]象及與騾驢駱駝、履屣與人,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菩薩憙念諸佛三昧神足,從學憙教人,用是故,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菩薩得佛意無所著,用是故,[23]便般泥洹絕命。」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24]預治佛國?何因[25]緣[*]預知後世得比丘僧?何因緣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告太子:「菩薩常多願,用是故,[*]預治佛國。菩薩布施與人民,憙教人行六波羅蜜經,用是故,[26]後得比丘僧。菩薩持七寶物作[*]繖蓋上佛及佛寺,用是故,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為太子分別說是事,太子甚大歡喜,及五百長者子皆大歡喜。

太子白佛言:「我後世佛所說,我悉受行皆當具足?」

佛大笑,口中五色光出悉照十方。彌勒菩薩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何因緣五色光出悉照十方耶?」

佛告彌勒菩薩:「聽我說之。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前世供養百億佛,皆行菩薩道。乃前世提和竭羅佛時,是五百人,皆我弟子所教,後世悉當得共會,供養六億佛。却後一劫,劫名為摩訶波羅蜜,共會一劫中,五百人前後皆同一字,名為若那頸頭陀那。後作佛時,其國土當如阿彌陀佛國,[1]國中菩薩往來飛行者、[2]變化者,皆如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人聞是經,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作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三摩提鉢菩薩,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

說經已,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諸菩薩比丘僧、比丘[A2]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梵人民、鬼神龍,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3]佛說太子和休經
↑回到頂端↑
#2231608 - 2024-03-05 04:36:53 佛說太子刷護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太子刷護經[24]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千二百比丘,菩薩萬二千人,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梵釋,及無[25]央數人民、鬼神、龍皆來俱會。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刷護,從國中與群臣長者子五百人,各持黃金華蓋,出羅閱國相隨出至佛所,持黃金華蓋上佛已,却叉手持,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訖竟,皆叉手住。

阿闍世王太子刷護白佛言:「願欲問事,如佛肯說者當問,不肯者不敢問。」

佛言:「在所問事。」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顏[26]頰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中,於蓮華中化生?何因緣能自知前世宿命之事?願佛大恩當為我曹說之。」

佛告太子:「能忍辱不怒者,後生即為人姝好;不[27]淫泆,不與女人交通,若壽欲終時,人生一歲一月及七日者,後世生,便自知宿命無數世以來之事。」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身有三十二相?何因緣有八十種好?何因緣人民有見佛身者視之無厭極?」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時,好憙布施種種雜物,與諸佛菩薩及師父母人民,在所來索,用是故得三十二相。菩薩當有慈心,哀念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如視赤子皆欲令度脫,用是故得八十種好。菩薩見怨家、父母,心適等無有異,用是故人民見[1]佛視之無厭極。」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所因緣,知深經智慧及陀羅尼行?何因緣知三昧定意得安隱?何因緣佛所說皆快善?其有聞者皆歡喜信[2]受?」

佛告太子:「菩薩憙書信受諷誦學,用是故知深經智慧,得陀羅尼行;菩薩常憙專心[3]正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隱;菩薩所說皆至誠不欺,用是故所語人民皆信向,聞者莫不歡喜者。」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學經聞佛語人民皆信?何因緣知經律儀法?何因緣孝順隨佛教不犯?」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不諛諂,用是故學經聞佛語悉知不忘;菩薩入深經不恐不怖,用是故得經律便知儀法;菩薩世世敬佛敬經敬師敬父母,用是故得智慧。」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世世生佛邊?何因緣[4]問佛歎經曉知中慧?」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見人說經,不中壞亂,不呵之,用是故得生佛邊;菩薩數歎深經,用是故知中[5]慧。」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不生惡處?何因緣生天上?何因緣不貪愛欲?」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信佛信經信比丘僧,用是故不生八惡處;菩薩持戒不缺,用是故生天上;菩薩知經法本空,用是故不貪愛欲。」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皆淨潔?何因緣魔不能得其便?何因緣不敢誹謗佛?不敢誹謗經?不敢誹謗比丘僧?」

佛告太子:「菩薩侍佛憙學經愛比丘僧,用是故得淨潔;菩薩晝夜行道精進不懈,用是故魔不能得其便;菩薩所語皆至誠,用是故眾人不敢誹謗佛,不敢誹謗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好高聲如梵天聲?何因緣有八種音?何因緣知眾人所念皆悉能報?」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至誠不欺,用是故好高聲如梵天聲;菩薩世世不惡口,用是故得八種音;菩薩世世不兩舌、不妄語,用是故眾人所念悉能報[6]故。」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得壽命長?何因緣身得無疾病?何因緣家室和順相愛,不令他人別離?」

佛告太子:「不殺生者,用是故後生為人[7]師壽命長;不持刀[8]杖擊人,用是故後生為人得無疾病;見人有變鬪憙行和解令歡喜,用是故後生為人他人不能得別離。」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多得財物珍[9]寶有不[10]離?何因緣不亡財物?不為人所劫盜?何因緣得尊[11]者得高?」

佛告太子:「不貪他人財物者,用是故後生為人得富樂,憙布施不慳貪,用是故不亡財物,物益增多;見人富樂得錢財,心不嫉妬,不自貢高,用是故後生得高尊。」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能得天眼洞視?何因緣得天耳徹聽?何因緣能知世間人民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用好憙然燈於佛前,以是故後生為人得天眼洞視;好憙持倡伎樂於佛寺前,用是故後生為人得天耳徹聽;菩薩憙定意入三昧得禪,用是故知世間死生之變。」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飛行四神足?菩薩何因緣念知前世無數劫以來之事?菩薩何因緣得三活佛便般泥洹?」

佛告太子:「菩薩好憙布施,常持車馬驢騾象[12]駱駝履屣及水船,與諸佛比丘僧及與人民,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菩薩常專心念諸佛,三昧從學憙行教人,用是故得念前世無數劫以來之事。菩薩得阿[13]維越致道,以念無所復著,用是故能斷死生之根,得佛道便般泥洹。」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14]預治國?何因緣[*]預會比丘僧?何因緣光明照十方?」

佛告太子:「菩薩本求大願,用是故[A1]預得佛國;菩薩好憙布施乞匃與人,憙教人民為六波羅蜜,是故後得比丘僧;菩薩憙持七寶作華蓋用上佛,用是故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為太子分別說是事,太子歡喜,及五百長者子皆大歡喜。太子刷護復白佛言:「願使我後世生者,佛所說,令我悉受得,悉奉行之,皆令如願。」

佛便大笑,口中五色光出。佛告彌勒菩薩言:「聽我說之,太子刷護菩薩及長者子,前世皆供養百八億佛、皆行菩薩道,乃前世提和迦羅佛時,是五百人皆是佛弟子,是我所教,後世悉當共會,六億佛却後一劫,摩訶波羅會一劫中,五百人前後作佛,皆同一名[15]若那伎頭陀耶。後作佛時,當如阿彌陀佛其國,亦當如阿彌陀時等無異,國中菩薩往來者飛行者,皆如阿彌陀佛國。若有人民聞是經信喜者,皆當生阿彌陀國。」

佛說[1]是已,太子刷護及五百長者子,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人民、鬼神、龍,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太子刷護經
↑回到頂端↑
#2231609 - 2024-03-05 04:39:00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3]上

[4]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5]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二千,一切聖[6]智神通已達而悉耆年;菩薩四萬二千,[7]溥首童真之等類[8]也,其名曰:師子英菩薩、慈氏菩薩、光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辯積菩薩、建立遠菩薩、山頂菩薩、山幢菩薩、無動菩薩、善思議菩薩、所思[9]善議菩薩、心勇菩薩、心志菩薩、善心菩薩、珠積菩薩、石磨王菩薩、寶掌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御眾菩薩、篤進菩薩、住言行相應菩薩、超願菩薩、立報答菩薩、等思菩薩、棄諸惡趣菩薩、度無量菩薩、度無動菩薩、虛空藏菩薩、上意菩薩、持意菩薩、增意菩薩、術詳菩薩、執誦菩薩、[10]月光菩薩、月英菩薩、光英菩薩、光首菩薩、[11]還若干光菩薩、師子步雷[12]音菩薩、[13]辯無礙菩薩、妙辯菩薩、應辯菩薩、度意菩薩、顯日月光菩薩、空無菩薩、質遊菩薩、常笑菩薩、[14]根喜菩薩、除諸蓋菩薩、轉女菩薩、轉男菩薩、轉胎菩薩、被德鎧菩薩、大慧菩薩、光[15]㷿菩薩、照明菩薩、無受菩薩、受音[16]王菩薩、深藏菩薩、眾香手菩薩,解縛之等八正士俱,如是等類四萬二千;四天王、天帝、釋梵、忍王,此及餘天六萬人俱,須深天子、善住意[17]天子、大神妙天、善意天、大[18]樂天,如斯之等三萬人俱,皆志大乘;燕居阿須倫與二萬億阿須倫俱,有海龍王與六萬[19]諸龍俱從海出,此及他方無數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20]真陀羅、摩睺勒,不可稱限百千億載;比丘、比丘尼、[21]薰士、薰女,不可計會,皆悉來集。如來垂哀,與無數眾眷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自在其室獨遊宴坐,以空無心離心三昧而為正受。文殊即時從三昧起,適安隱興,震動十方無量佛土。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如來、至真、平等覺者,今為所在,於世求之,甚難得值,猶靈瑞華,時時而出耳。其所現方,難及難當,非心所思、非言所暢,深妙超絕,巍巍無量。佛現於世,終不虛妄,因得聞法,所聽經典,未曾唐舉,猶是眾生,滅除苦患,如斯真正,非為無益;吾今寧可詣如來所,應時啟[22]聞,隨其所質,令諸德本一切備悉。假使有人學菩薩乘,令不疑惑深妙佛法,成就道[23]誼,悉蔽魔宮。此忍界中眾生之類,其婬怒癡甚為興盛,離清白[24]法,但行無義,愚戇抵突,心懷憍慢而無恭恪,所可修業,多所違失,捨佛法眾。當令眾生聞如此法,淨智慧眼。」

于時文殊復更念言:「當詣十方諸佛世界,請召無量百千菩薩,使集佛所聽受經典,其身證明此深法忍。」

文殊師利以離垢光嚴淨三昧而為正受,適三昧已,尋[25]時東方億江沙等諸佛世界普為大明,潤澤柔軟,離垢顯曜,清淨光[26]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佛土,光明所照,悉遍若斯,等無殊[27]特。其於十方幽隱闇冥蔽翳方[28]城,山石、牆壁、樹木、華實、鐵圍、大鐵圍、目隣山、大目隣山、雪山、黑山及須彌山,而悉蒙照,靡不顯曜,無所蔽礙。時於十方諸佛世界,一一江沙億數佛土,諸佛世尊現在說法,此諸佛邊一一侍者各問其佛:「以何因緣忽有大光?普遍世界從[29]昔已來,未曾見聞如此光明,潤澤和雅,靡不蒙濟。[30]今佛光明眾身安隱,令心清[31]徹,皆見拔擢,順時無違,無復犯行婬怒愚癡。此之瑞應為誰聖旨之所建立?所演光曜暉赫若茲!」

是諸佛世尊[32]覩諸侍者之所啟問,默然不應。其彼世界天、龍神聲,阿須倫、迦留羅及金翅鳥、揵沓惒聲,人、非人聲,飛鳥鹿聲,風雨水聲,大海中聲,歌[33]妓樂聲,斯等之類,蒙佛威神,悉亦寂然,無暢音者,一切諸響悉為[1]憺怕。其諸侍者,啟問諸佛如是至三:「世尊願說!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憐愍諸天及世間人,為誰威神出是輩聲,其大光明普諸佛土?」

于時諸佛億江沙數,各從剎土同時一聲,各集其音,柔軟了了,悉從一佛[2]出若干教,口之所演如是像音,同時報告諸侍者。曰諸佛世尊適宣音已,一切佛土皆為之動,百千妓樂不鼓自鳴,諸天人民、阿須倫樂亦復如是;其音亦演非常、苦、空、非身之聲,空無相願虛無[3]恍惚本無之聲,本際之聲,捨婬怒癡無三界聲,如審諦聲,施、戒、忍、進、禪、智之聲,[4]常慚愧聲,慈、悲、喜、護聲,遵修奉行無放逸聲,如是若干,常宣百千法誼之聲。此所講法,令不可計無[5]央數人億百千眾立不退轉,志於無上正真道意,開化聲[6]聞及緣覺法,釋梵之位,成轉輪王,其亦若茲。

於是諸佛告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默然專問是為,此非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者,諸天世人及阿須倫,聞此迷荒,如來諮嗟[7]頒宣斯光明[8]德,其功德勳不可思議,所積功祚無能惟察,所學精進、智慧之業,乃能致此究竟光明,若於一劫過劫之餘,諮嗟光明不能暢盡得其原際。此光明曜,所興慈悲,巍巍如斯!」

諸佛侍者再三聞此所歎諮嗟,益以飢虛,重復啟白:「唯諸大聖以時宣暢,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并諸菩薩大乘學眾令成德本。」

於時,諸佛告眾侍者言:「族姓子!有一剎土名曰忍界,於彼有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9]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興於憒亂五濁之世。其土眾生,婬怒癡盛慢無肅恭,棄於淨志清和之德,而離慚愧,專為誤失眾惡之業。如是等類下[10]土之黨,諸愚騃子修眾惡行,故生彼土,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而說[11]經法。彼有菩薩,名曰文殊,其力廣大,聖慧無極,精進無比,[12]威變若茲,勸化開示諸菩薩眾,使入高德無極大乘,為諸菩薩之父母也!曉了隨時解一切法,分別章句智慧無礙,度于彼岸,辯才無際,[*]還得總持,曉了一切眾生根本,從所明識而為流布,功勳之德不可思議,故往啟問如來至真所當行業,使諸菩薩成就德本,進諸菩薩,令其究暢[13]務念佛法。是族姓子文殊師利,[14]請諸菩薩,故演真妙隨宜時光,使諸十方無[15]央數億諸菩薩會,當令聽受此佛所說法,所以由是顯其光明普遍佛土。」

侍者白問:「其三昧定,名曰何等?」

佛言:「號離垢光嚴淨。文殊師利住斯定意,所演巍巍神妙光明遐照如此。」

時諸侍者復白佛言:「吾等[16]昔來未曾見遇如是比像,柔軟清和,音聲[17]志願,光明妙響。緣是之故,以無[18]盡哀隨時演光。快哉!如是道德超殊[19]不思議曜,令人踊躍,乃如此乎!」

佛言:「族姓子![20]時時乃奮斯大洪曜,會諸菩薩講宣經典,開示大[21]道。」

爾時十方無數難計不可思議八方上下面面各各[22]十億江沙諸佛之土,各有無量不可思議諸菩薩眾,皆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此何光明?自從[23]昔來未曾見聞,此何[24]先應?」

於[25]時諸佛告諸菩薩:「有族姓子,世界名忍,有佛號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彼有菩薩名曰[26]溥首,演布如斯光明之曜,其光名曰:請諸菩薩悉令集會,是其瑞應。」

時諸菩薩各白佛言:「我等欲詣至於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稽首[27]請問,諮受所聞,亦欲親覲文殊師利及餘菩薩。」

其佛[28]答曰:「往,族姓子!今正應時。」

[29]於時,十方不可思議無數菩薩,億百千姟如塵之數,猶[30]若壯士屈伸臂頃,各從所在諸佛國土忽然不[31]見,住於忍界。彼有菩薩,而雨眾華往[32]諸佛所,或雨雜香華鬘塗香,青蓮紅黃白華,信脫思夷梧桐須蔓,柔軟、大柔軟,普念大普念音華,月大月悅樂月華,雨如是輩若干種華,以供養尊往至佛所。或有菩薩,以一音響告語三千大千世界,諮嗟如來無量功勳,往詣佛所,或帝釋眷屬,或梵營從,或四天王輩類,或如天龍鬼神、犍沓惒等玉女作樂諸眷屬也,若干種變殊別各異,往詣佛所。適到其前,此忍世界三千大千諸有地獄、餓鬼、畜生悉為消除,寂[33]寞無患,致最歡悅,皆諸菩薩威神所感。其菩薩眾——不可稱載百千億數,無能思察計其限者——詣釋迦文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住於虛空,則習此意普身三昧而為正受,因自然生七尋蓮花,其色無量,則昇其上結[34]加趺坐。

於時耆年大迦葉,即從座起,偏出右[35]肩,右膝著地,叉手讚佛,而說頌曰:

「[36]善施於歡悅, 功勳[37]諦離垢,
十方超[38]眾人, 得寂心[*]澹泊。
覺了諸所行, 尊為無等匹,
[1]開[2]道顯示我, 無量不[3]思議。
善遵行布施, 奉戒億姟劫,
所行無等倫, 三界無所著。
忍力勢無極, 其力凡有十,
難逮樂功勳, 為我斷疑網。
見眾生[4]患難, 故行[A1]苦于劫,
所行不厭倦, 精進益無量。
廣施無所愛, 男女及妻妾,
國土之所有, 樂施皆能惠。
已斷我狐疑, [5]本施象馬乘,
頭目不逆人, 衣服億載數。
諸所當光飾, 能仁授飲食,
常樂於布施, 故欲問安住。
截身令段段, 離垢不懷恚,
忍力捨諸慢, 願說此意趣。
修習於空行, 意常[6]善思惟,
施安樂功勳, 故問滅塵勞。
已斷貪欲怒, 眾生邪見惱,
盡愚癡[7]瞑冥, 不樂吾我想。
棄捐諸有處, 修行百千劫,
顯道之原際, 令我得自歸。
慧神度彼岸, 善行所當修,
曉了吾我想, 好樂習空法,
處人無所著, 心善無所[8]猗,
禪定無思議, 決疑捨塵垢。
往昔修習行, 施戒忍精進,
已入禪智慧, 行慈無雙比。
奉德無能計, 猶如江海水,
顏色殊妙好, 願為我救護。
其歸命世尊, 離垢不棄捐,
若節節解身, 等觀體無色。
尊志思道術, 悅眾決疑網,
如山不可動, 安住無戀慕。
若在天行定, 不著眾玉女,
在在所遊居, 未曾見陰蓋。
勝[9]性無變異, 口所[10]宣亦然,
德普如虛空, 稽首無上尊。」
於是耆年大迦葉,以此偈讚佛已:「唯然,世尊!於今何緣有此大光明靡不遍,加復現[11]斯殊妙難及未曾有法?」

佛告迦葉:「用為專心而問此[*]誼?非彼聲聞、諸緣覺乘之所能及,諸天世人在中迷荒將無惑亂?假使如來答此[12]所問,一切罔然不知所趣。」

迦葉又問:「願佛說之,多所愍傷,多所安隱、救濟諸天及十方人。」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迦葉白佛:「唯諾,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普光離垢嚴淨,以此定意而為正受。由是之故,演其光明,照於十方億江沙等諸佛國土靡不蒙曜。十方[13]一一諸佛國土無數無量不可思議億百千[14]姟諸菩薩眾,為此光明所見請召,悉來[15]集會於斯忍界,故來親近。詣吾目下,繞佛三匝去地七尋,於虛空中化作若干眾妙蓮華,身處其上。」

迦葉白佛:「因是聖旨雨斯眾華,百千妓樂不鼓自鳴,一切眾會現金色乎?」

佛言:「如是,迦葉![16]是菩薩威神之所感動。」

迦葉又白:「唯然,大聖!我永不見諸菩薩眾之所在也。」

佛告迦葉:「一切聲聞、緣覺之乘不堪任見。所以者何?其聲聞眾及緣覺乘,未曾在彼修如是像無極大哀大慈之行,現無際[*]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遵修志性無及菩薩。此諸菩薩已遍入諸三昧正受,各現諸身,是身像貌,聲聞、緣覺所不能覩,唯有如來乃見之耳,得是定者亦能見矣!若有菩薩習此道地存在大乘,此族姓子尚不能見,況聲聞、緣覺豈能覩乎?未有此[*]誼。」

迦葉白佛:「菩薩有幾事究暢斯行?用何德本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佛告迦葉:「菩薩有十法,而得遍入諸身三昧。何等為十?[17]一、志性清和,所[18]建通達[19],不捨一切眾生之類。[20a]二、而不違遠無極大哀。[20b]三、常悉曉了眾想之著,宣諸佛法性不卒暴。[20c]四、若有所講,不念輕慢,不演聲聞、緣覺地缺,不慕彼學,志於大乘。[20d]五、一切所有施而不悋,放捨所愛貪身壽命,何況餘事無益己者。[20e]六、將護無量生死之難,心不懷念汲汲懈倦。[20f]七、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無限,欲具足此諸度無極。[20g]八、於度無極亦無[21]妄想。[20h]九、我當勸立一切眾生令存佛法,然後乃詣坐佛樹下。[20i]十、又計佛道無有眾生。是為十法,菩薩所行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迦葉白佛:「至未曾有,一切聲聞諸緣覺乘,所未能發一心行[22]也!假使眾生一切皆住阿羅漢地,尚不能及,況當逮知諸佛法,名此三昧乎?安能正受,未之有也?」

迦葉復白:「願樂欲見此諸菩薩。所以者何?若得親覩如此像[23]類諸正士等,為大欣慶。」

佛告迦葉:「且默,須待!文殊今來當從三昧起諸菩薩等,然後汝身乃得見之。於今,迦葉!假使興設百千方便三昧思求此諸菩薩,不能知處所可遊居威儀禮節也。」

於[1]時迦葉,聞說此[*]誼,尋承佛威[2]神,因己神足專惟定力,入二萬定而為正受,復更興志,欲得見此諸菩薩所行禮儀,為何等類,永不能見所可遊居,不知進退往來周[3]旋住立經行,何所講說、何所開化度眾生耶![4]冥然不覩。從三昧起,復前白佛:「難及世尊!甚可驚怪。吾時向者入二萬定而為正受,求諸菩薩,不知所存。未成普[5]智諸通之慧,何能逮得如斯寂然三昧定意,甫當獲致無上正真最正覺乎?若族姓子、族姓女,誰見此變不發無上正真道心?唯,天中天!若有菩薩求此[6]通入諸身三昧,被戒德鎧以誓自誓,心不當遠斯三昧定。」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云。此三昧者,非諸聲聞、緣覺乘地所能及者,況餘凡夫眾生類耶?」

於是賢者舍利弗心自念言:「如來所歎,於眾智中稱吾為最尊,我寧可求此諸菩薩所遊居處為何如乎?」

時舍利弗入三[7]萬三昧而為正受,察諸菩薩為何所在,都不能見亦不能[8]知[9]影響形像,其所瑞應為何等貌。

尊者須菩提心自念言:「我寧可復求諸菩薩住在何所?」[10]以三昧力承佛聖旨,入四[11]萬定奉修正受,欲得見之而不能覩,不知進退往來經行坐立所在。

時須菩提從三昧起,前到佛所,投身足下而[12]自白言:「如來歎我行空第一,尚不能逮斯三昧定,[13]政使三千世界成為大鼓,有丈夫來,力勢甚大,取須彌山;我三昧定而住其前,舉須彌山以[14]撾大鼓,一劫不休,不能亂之令心微動。我[15]神通行空,巍巍若茲。鼓聲極高,徹聞十方,一劫不懈,尚無所動,聲不向耳,豈當令吾從三昧起,未有此義。所行空事,殊絕乃爾。而反向者,四萬三昧周遍定意,[16]心中欲察諸菩薩眾永不能覩。唯願,世尊![17]本假使知諸菩薩慧,道德[18]超絕,光光若此,一一[19]人故[20]江河沙劫,在大地獄而見燒[21]者,忍此[22]苦患求菩薩道,不捨違[23]遠,巍巍如是無思議慧,身設不逮漏盡意解者,於無數劫能忍處在生死勞苦,終不遠離如是比像無極大慧。」

於時佛讚須菩提曰:「善哉,善哉!誠如卿言,志性溫仁,諮嗟此辭。假使汝今不以此身取滅度者,因斯德本,恒邊沙等為轉輪王,治以正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又,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類寧多不乎?」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皆使眾生智慧備足如舍利弗,行空第一如須菩提,如是等類諸大聲聞,億百千數不可稱載,若欲得見此諸菩薩亦不能覩。所以者何?聲聞、緣覺不能修行如此法教。如諸菩薩大士之等,舉動進止,非是小節劣乘所逮。」

說是法時,八萬四千諸天、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

文殊師利自在其室,心興念言:「今諸菩薩皆來大會,其限無數億百千姟。吾當復令諸天之眾悉[24]來雲集。」

於是文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顯神足。尋如所念,應時化成八萬四千億百千數寶[25]紅蓮華,大如車蓋,紫金為葉,白銀為莖,首藏琉璃及馬瑙寶而以雜廁,瑰琦諸珍車?為子,化諸菩薩皆坐其上,體紫金色、三十二相,姿豔端正,威神暉赫。又蓮華光諸化菩薩,照四王天、忉利天、鹽天、兜[26]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梵天、大梵天、梵迦夷天、梵滿天至一善天,普及三千大千世界欲行天、色行天所有宮殿。諸菩薩等坐眾蓮華上,靡不周流十方,悉暢法音多所開化。此諸菩薩皆遊[27]告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歎頌曰:

「諸佛超日月, 久遠乃現世,
猶如靈瑞花, 難值復過是。
釋師子人尊, 今顯出於世,
以時講經典, 盡滅一切苦。
[28]天上之快樂, 安能得久如,
復還墮地獄, 因更無量惱。
若習於貪欲, [29]恩愛轉熾盛,
三界無安樂, 勿志生死淵。
智者得[30]開眼, 佛世難可遇,
放逸不覺了, 不能滅眾患。
當往見正覺, 聽受無上法,
人尊滅度已, 將無[31]懷憂[32]慼。
馳騁自恣者, 有魔網之難,
安能得解脫, 迷惑失正路。
若人宿有福, 可為說此義,
佛觀其[33]原際, 妙相三十二。
餘人不堪任, 亦無能將護,
唯有佛世雄, 其慈無思議。
百千劫造行, 無量不可議,
積累尊聖慧, 釋師子巍巍。
今講最尊法, 其義深難逮,
眾生不可得, 無壽亦無人。
當棄於計常, 斷滅亦如[1]之,
捨一切諸想, 為眾[*]頒宣法。
演示真本際, 於世無所著,
斯空無有[2]想, 不興造諸願。
無形無所[*]猗, 不起無所滅,
所來無從來, 明眼說法然。
無[3]相無所生, 本淨無形貌,
無見無瑞應, 不念有所說。
計眾生不生, 亦無有死者,
人本無所起, 亦無有滅度。
以[4]音說經法, 法無積聚處,
因文字號法, 導師之所說。
其不著風者, 亦不依水火,
不想念於地, 明眼之所歎。
色痛[5]痒思想, 生死行亦然,
說識亦復空, 五陰無處所。
其眼耳鼻者, 若口并身意,
分別本淨空, 其空不可得。
色聲味眾香, 細滑意所樂,
從想念而生, 想亦空自然。
欲界及色界, 無色亦如是,
分別猶如幻, 無實亦無形。
正覺為若茲, 為人講說法,
滅除眾苦患, 當速詣[6]導師。」
諸化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宣此頌已,悉得聞之,有九十六億欲行天人、色行天人,遠塵離垢,諸[7]法法眼淨,二[8]萬人皆得離欲,三十[9]三天子宿[10]殖德本,[11]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當爾之時,諸化菩薩所可勸發,無[*]央數億百千那術諸天子等,尋往詣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天青蓮紅黃白華、諸天意華,散如來上,燒眾名香,在於虛空鼓天[12]妓樂。時諸天子,集會甚多不可稱計,周遍[13]圓滿此四方[14]域——東弗于逮、南閻浮[15]提、西拘耶尼、北欝單曰,中不容間,若上投杖而不墮地——此諸天人威神尊重,志在高節,於四方界積眾華香高至于膝。時善住意天子名離垢天、懷恥天、此等三[16]天,與九十六億諸天眷屬,皆[17]志大乘,詣文殊師利,住於室外。文殊師利自在其室,悉取諸華供養如來,令大千國虛空之中成華交[18]露,此眾華光皆照佛國,靡不周至。

文殊師利志安和雅,從三昧興,即出其室退住一面,[19]因復彈指——此彈指聲,六反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即時其地出大高座,無[*]央數寶而雜挍成,不可計衣而布其上。又斯高座光威巍巍,照於荒[*]域百千由旬,蔽諸天子令明暗冥。文殊師利便處其坐。

時善住意天子[20]見文殊坐,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一切諸天亦復如之。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吾當與誰於世尊前難問講議?當令通暢不可思議章句:應器難解之迹、無所有迹、無所著迹、無所棄迹、不可得迹、無所說迹、深妙之迹、真諦之迹、誠信之迹、無罣礙[A2]迹、無所壞迹、空無之迹、無想之迹、無所願迹、本無之迹、於一切法無所住迹、[*]頒宣道教無極之迹、本際之迹、尊上之迹、無所入迹、法界之迹、無形像迹、無比類迹、[21]證虛空迹、無所舉迹、無所下迹、佛法教迹、逮聖眾迹、慧具足迹、在於三界無[22]儔匹迹、遊一切法講無起迹、於諸道法無所致迹、諸釋梵迹、修勇猛迹、於一切法無陰蓋迹、句無句迹、度諸句迹、[23]越聲聞器。」

文殊師利復更興念:「善住意天子,於過去佛已造立[*]行殖眾德本,入深法忍,辯才無礙,今當與此在世尊前難問講談。」於時文殊謂善住意天子曰:「於今仁者入深法忍,欲[24]與仁俱談言說事。」

善住意天子[25]白文殊師利:「[26]我與仁者共談耳!設無有言,不演談語,不懷報應,若不諮問佛法聖眾,不聲聞,不緣覺,不佛道,不終始,不生死,不泥洹,不善,非不善,無罪,無不罪,無漏,無不漏,無現世,無度世,不合,不散,不啟,不發,不演文字,不[27]可暢[28]意聲。」

文殊師利謂善住意天子:「吾所講說,當如斯耳!若使仁者都不以聞,亦不好樂,不受,不誦,不念,不知,亦不分別,不取,不捨,亦無所聽,不為他宣,不講說法,不令眾生處於生死,若至滅度。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以無文字,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雖曰有心,則無有心,不顯吾我,其名無處。」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仁者講說,當聽受之。唯,文殊師利!以時[*]頒宣,令心歡悅。諸天子欲聞尊者演法宣[29]于本際。」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吾所宣[30]法,不令諦聽,不令啟受。所以者何?其欲聽法,則受吾我、著人壽命,故欲聞法。假使天子從顛倒念,受於虛偽,計吾有我,貪身計有,便有此念。彼說我聽,因此[*]猗故,有三著礙。何謂為三?一、懷顛倒著於吾我。二、不順教計有他人。三、念受法欲有所得。是為三礙。假使天子不計吾我,淨於三場,乃謂聽法,不想報,不思念,不思察。何謂三場?一、不得人,亦不想報。二、不有法,無所悕望。三、無吾我,無所思慕。若使天子聽法如此,是為等聽,不為邪聞。」

善住意天子讚[1]文殊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所住說者而不退轉。」

[*]文殊答曰:「且止,天子!勿得想念菩薩退轉。所以者何?若有菩薩成最正覺時,亦不得道。」

天子又問:「心[2]不堅者,何所退轉?」

文殊答曰:「婬怒癡轉,故曰為轉。為報應轉、六十二疑邪見所轉、無明所[3]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轉、聲聞緣覺土地所轉、應與不應眾想所轉、為諸[4]受取[5]妄想見轉、諸處進退妄見所轉、為諸計常斷滅見轉、為進不進合散所轉、我人壽命之所見轉、可意悅樂求慕見轉、有常清淨安隱我身顛倒見轉、[6]為是諸念罣礙所轉、貪身眾習眾觀所轉、六十二見諸蓋迷冥貪欲瞋恚睡[7]寤調戲狐疑所轉、陰種諸入四大所轉、[8]想轉。想『佛法眾、我當成佛』,故曰退轉。『吾當說法度脫眾生逮得聖慧』,由是想轉。假使奉修,而想十力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想根力及七覺意,亦著相好,亦復[*]妄想嚴淨佛土成聲聞眾,是為退轉。一切諸應[9]與不應,想與不想,設使,天子!其行菩薩於此諸退而不退轉。」

問曰:「何所不轉?」

答曰:「通達佛慧則不退轉,空無想願則不退轉,於本無行則不退轉,亦於法界了其本際則不退轉。所以者何?用平等行,故不退轉。」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仁所說,設於諸法應與不應,想及無想,著於佛道,與魔俱同。所以者何?」

「計有[10]法故。」

又問:「菩薩為有退轉、為無退乎?」

文殊答曰:「不以有轉,不為無轉。」

又問:「何所退轉?」

答曰:「皆由一切受虛偽故,其受虛偽,因是故受;若於諸受不受、不捨、不以患厭,則能退信一切諸法。頒宣經道不有、不無,說亦不住。所以者何?假使退念此有、此無則墮缺漏。若言有者,則為計常,若言無者,則墮斷滅。如來、至真、等正覺若說經法,不宣斷滅,不演有常,不想諸法。」

說是法時,一萬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11]◎

◎[12]時善住意天子白文殊曰:「當共俱往詣如來所,奉見稽首,諮受所問。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斷諸疑結。」

文殊師利答天子曰:「且待須臾,勿有[13]妄想,於今如是,當見如來。」

又問:「當於何待?」

答曰:「今住在前。」

又問:「何所住前?」

答曰:「虛空也。」

善住意問文殊:「如來所在?」

答曰:「今故在前。」

又問文殊:「吾今不見於如來也。」

文殊答曰:「見諸如來,當作此觀。若有問者:『誰在前立?』則當報答虛空界也。立在前耳,察於如來如虛空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等如虛空,如來曉了此諸正慧,故為人說。如來如虛空,虛空、如來則無二矣。是故天子欲見如來,當了本際,莫懷[*]妄想。」

善住意天子復謂文殊:「吾續欲往詣如來所。」

[14]答曰:「天子!往續在此[15]住,勿得進發。」

善住意天子于時則與無數諸天往到佛所。

文殊師利尋時化作三十二部交[16]絡重閣——方圓自副,四角有柱,[17]姝好殊特,軒窓備悉,威神巍巍,嵩高顯遠,覩莫不歡——閣交[*]絡中,化作眾寶諸床榻具,布以天衣,一一床上,[18]化菩薩坐,三十二相[19]莊嚴其身。於時文殊則如其像建立神曜,妙色蓮華上諸坐菩薩,及三千大千世界可遊行者,并諸[20]棚閣,交[21]絡床坐,普詣佛所繞佛七匝,及諸聖眾踊住空中,[22]其光照曜眾會場地却住四方。

文殊師利忽然速疾,已至佛所,善住意天子反從後至。時善住意至彼見之,即問之曰:「仁從何路前至於斯?我發在[23]前,反從後至?」

文殊答曰:「假使供養江河沙等如來[24]至真稽首為禮,不能見吾去來進退。」

文殊師利現未曾現,諸來會者還自詣室。時蓮華上諸坐菩薩,并交[*]絡中,皆一音聲,同時發音,住於佛前,則以此偈,讚世尊曰:

「為已曾供養, 無[*]央數億佛,
猶如江河沙, 無能計[25]誼者。
以用志佛道, 殊特尊上慧,
人尊無所著, 勝是故巍巍。
顏容尊難及, 聖威照三世,
能仁眾相好, 若干種變異。
若頒宣經道, 導師從其願,
其所分別者, 永無人壽命。
律開導眾人, 布施行禁戒,
忍辱習精進, 禪定之智慧,
三處無所著, 以慧度彼岸,
歸命禮最勝, 奉敬諸正覺。
[26]隨一切諸佛, 奉敬三界將,
為諸法之王, 天人所供養。
篤信於空無, 堅固難可及,
因此得逮成, 世間人中聖。
其有本往古, 過去諸如來,
有今現在者, 人中之尊[1]上。
斯等悉奉行, 常解空淨慧,
亦無有想願, 察之不有相。
究竟推極之, 本淨無眾生,
又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復無有[2]來者, 亦無往生者,
一切諸法事, 譬若如虛空。
如我本所現, 正士之所為,
察於三事身, 悉為無所有。
安住所說法, 其義為若茲,
覩之如幻化, 亦如夢所見。
諸佛之世界, 過如[3]江沙等,
若人滿中物, 以用布施者,
假使有行忍, 是法亦復空,
此所興布施, 殊特為第一。
猶如[*]江河沙, 劫限有若干,
供養諸斯等, 人中最尊上。
眾華及名香, 飲食為若斯,
若有菩薩學, 志求佛道義,
若聞此經典, 如是諸訓教,
若曉了無[4]人, 壽命[5]含血類。
速逮得法忍, 清淨成顯曜,
此人則供養, 人中無上尊。
於無數億劫, 常行布施事,
飲食諸供養, 車馬眾居[6]業。
亦不用此行, 疾成於佛道,
反懷眾妄想, 而計有人故。
其有人中上, 已歸滅度者,
曾度於眾生, 所濟無[*]央數。
其法本清淨, 察之無所有,
解脫明慧等, 所學為若茲。
值遇佛興[7]世, 久久時可得,
若說經典時, 信尊亦復然。
得來成人身, 亦復甚難矣,
[8]善哉修精進, 順從最勝教。
常當蠲除去, 八[9]懅無[10]閑難,
應時不再遇, 閑暇時希有。
當興行篤信, 諮啟佛教[11]誨,
當[12]慇懃力務, 勇猛常奉行。
若得逮聞法, 速疾修謹勅,
大音無極聲, 已度[13]于彼岸。
常當自將養, 精[14]習於閑居,
從人中之上, 稽顙不違命。
從就善知識, 通達法器者,
心常棄於非, 偽行惡知識。
一切修平順, 等心方便隨,
雖在於眾生, 慎莫懷[*]妄想。
奉承禁戒者, 博聞之徒類,
等察於他人, 常行[15]而乞食。
數數[16]當調習, 親近坐樹下,
穢藥以療身, 第一無懷疑。
一切諸有為, 計是亦無為,
悉[17]亦同等相, 譬之若野馬。
若能曉了者, 是第一本際,
則疾成佛道, 為[18]逮無等倫。
佛解了五陰, 猶如幻師化,
自察其內已, 又觀外所有。
安住所分[19]別, 是則為空聚,
慎莫懷戀恨, 於彼依[*]猗[20]之。
其婬怒癡者, [21]本淨如虛空,
騃冥瞋恚事, 悉亦從想生。
又計其想念, 亦不得所在,
諸導師之眾, 所曉了若此。
是故有智者, 人中為明目,
假使欲究[22]盡, 諸佛之道慧。
棄捐諸罣礙, 有為之迷惑,
此等勇猛士, 必成尊佛道。」
爾時諸化菩薩說是偈已,彼眾會中諸來聽者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得[23]無起餘漏盡意解;三百比丘[24]尼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七千優婆夷、二萬五千諸天子遠塵離垢、諸[25]法法眼淨,三百菩薩逮無[26]所從生法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

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此誰威德?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諸化菩薩在交[*]絡閣蓮華上坐,演深妙法,其義殊特,斯光普照諸來會者。無[*]央數億眾菩薩[27]集,諸天子等不可稱載。」

佛告舍利弗:「文殊師利威神所感,悉令集會。所以者何?是故文殊啟問如來毀伏魔場三昧之要,具足成就不可思議諸佛之法,名寂然空行,與善住意天子俱。」

舍利弗白佛言:「文殊師利不來會乎?何故不[28]現?」

佛告舍利弗:「文殊師利降毀[29]諸魔三昧正受,蔽魔宮殿,興大威變,詣如來所。」

於是文殊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應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一時皆蔽,不樂其處,各[1]各懷懅。時魔波旬自見老耄羸頓,少氣[2]拄杖而行,所有宮人[3]婇女之等,亦復羸老。又見宮殿而復崩壞,[4]暗暗冥冥不知東西。

時魔波旬即懷恐懼,衣毛為竪,心自念言:「此何變怪,令吾宮殿委頓乃爾?[5]將[6]死罪至,[7]歸命壽終,天地遇災,劫被燒耶?」

時魔波旬棄除貢高,捨惡思想。

時文殊師利所化百億天子[8]在交[*]絡者,住諸魔前,謂魔波旬:「莫懷恐懼,汝等之身終無患難,有不退轉菩薩大士名文殊師利,威德殊絕,總攝十方,德過須彌,智超江海,慧越虛空。於今以是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是其威神。」

諸天子等適宣此言,諸魔聞之,益懷恐懼,畏於文殊。諸魔宮殿尋時震動,諸魔波旬報化菩薩:「願見救濟。」

答曰:「且安!勿懷恐懼。仁等當往至釋迦文佛所,如來至真,有無[9]盡哀暢無極慈。假使眾生有大恐懼,慰[10]沃仁慈,令無所畏。」

諸化菩薩適說此言,忽沒不現。

眾魔忻然,與諸交[*]絡化座菩薩,僉共同心,往詣佛所,羸老[11]拄杖,一時發音,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救護我等,令得濟脫如此大患。寧得值遇百千億佛功德名稱,不為獨一文殊師利所見逼迫。所以者何?我等[12]屬者,聞文殊名,尋即恐懼,不能自安,畏亡身命。」

佛告諸魔:「如仁所言,億百千佛所益眾生,不及文殊之所開化,各各勸導無[*]央數眾令得解脫。所以者何?汝等未聞億百千佛功德名號,雖遭惱患,心懷恐懼。因一文殊之所興變,所難益[13]甚。」

諸魔白佛:「我等羞慚此羸老身,今從世尊自歸加哀,願復本形,挍飾天服。」

佛告諸魔:「且待須臾!文殊師利如是來至,當脫斯等如此眾難。」

於是文殊安隱[14]庠序,與無[*]央數諸天子等,百千那術眷屬圍繞,不可稱計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億百兆載無量菩薩,其數無限,前後導從,鼓百千樂,雨眾名香,青蓮紅黃白華,清淨莊嚴,無極威變,見莫不歡,俱往詣佛,稽首[15]足下,繞[16]佛三匝,退坐一面。

於時世尊告文殊曰:「仁且正[17]受,以降毀魔,而三昧矣!」

文殊白佛:「唯當從教。」

世尊又[18]問:「以何方宜,而從如來聽受此定?又何[19]久如成此三昧?」

文殊[20]白曰:「唯然,大聖!我未發無上正真道意時,聞此定名,尋時則成是三昧矣!」

又問文殊:「所從聞是三昧定者,其號何等如來?」

文殊白佛:「乃往過去久遠世時,越過江河沙不可計會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意華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21]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彼時演斯三昧行[22]品。我身爾時從得聞是降毀魔場三昧慧音。」

佛問文殊:「何謂三昧慧音?其意華香如來所宣。」

文殊白佛:「菩薩有二十事,而用逮得降毀魔場三昧定意。」

「何謂二十?」

文殊白佛:「於是菩薩:一、毀貪婬,滅其欲心。二、毀瞋恚,除瑕穢心。三、毀愚癡,去暗冥心。四、毀憍慢,而捨懷恨。五、毀瞋怒,不懷惱熱。六、捨眾想及諸邪見。七、棄多念所生受事及與放捨。八、離所有及無所有。九、越斷滅計常。十、毀陰種諸入四大。十一、其心不著三界。十二、遠聲聞心。十三、釋緣覺意。十四、刈嫉妬貪餘。十五、遠毀戒、違禁之難。十六、斷鬪諍不可之事。十七、翦懈怠、猶豫。十八、拔諸放逸憒亂之意。十九、勗[23]勉邪智不正之事。二十、降伏塵勞愛欲結網。是二十事菩薩所[24]行逮是三昧。」

文殊白佛:「菩薩復有四事,逮是三昧。何謂四?一、所行立心,清[25]淨調和。二、志性柔軟而無諂飾。三、入深法忍,心不起滅。四、所有施未曾愛[26]悋。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四?一、行至誠,不懷欺詐。二、習閑居寂寞之行。三、啟受經典,諷誦諸法。四、究竟諸行,棄捐非義。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何謂四?一、親近善友。二、限知止足。三、[27]精思獨處。四、不在憒閙。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28]逮是三昧。何謂[29]為四?一、心不樂聲聞。二、捨緣覺意。三、志菩薩道。四、逮得法忍。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為四?一、修空法,不計有人。二、[30]尊無想,捨眾悕望。三、無放逸,除諸所願。四、知足悅,棄一切有。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為四?一、周旋無量生死之難。二、等療一切眾生之類。三、常一心[31]唯念應時。四、無馳騁度于彼岸。

「唯願,世尊!意華香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是三昧行音。爾時從彼聞是三昧。其佛去後,次復有佛,號明珠日月光曜,因其如來成是三昧。」

說是毀伏魔場三昧時,彼眾會中一萬菩薩,如是色像感動變化,悉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舍利弗,所志云何?於是三千大千世界獨有是變,降諸魔乎?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十方一切[*]江河沙等諸佛剎土,諸魔波旬求人便者,皆遇此難不得自在,悉文殊師利之所建立。」

爾時世尊告文殊曰:「仁當捨置所建威神,當使諸魔還復本形、天上服飾。」

爾時文殊告諸魔曰:「諸賢者等,實為惡穢此身服乎?」

報曰:「實爾。」

文殊答曰:「汝等宜當厭貪欲事,不住三界。」

諸魔報曰:「唯當從命。善哉,文殊!願加威神,令我等脫如是形類威儀服飾。」

文殊師利尋捨威變,療諸天人及諸[1]玉女,使其形體平[2]復如故,衣被光澤,威神巍巍。文殊師利告於諸魔:「諸仁欲知其眼[3]受[4]而懷思想,眼有所著則為眼根,因思想眼,言是我所。依[*]猗於眼,因生於眼,眼之所趣,[5]目為心候,還護其眼,舉眼下眼,則是汝等之境界也,為[6]造魔業。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假使有眼而無所著,[7]耳無所聽,鼻香口味,身[8]更心法,悉無所著,非汝部界,不同勞侶,無力不樂,則無魔業亦無影響。又復卿等,自計吾我,隨念有身,緣趣此患。卿等何因,處於眾會?欲得寂然,未之有也。」

文殊師利應時於彼,為魔眷屬解說經典,使一萬魔,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四千魔遠塵離垢,諸[9]女[10]得法眼淨。其餘眾魔各歸宮殿,皆共舉聲,悉稱:「萬歲!吾等已脫於大恐懼!」[11]◎

◎[12]於是文殊師利告逮法忍諸魔眷屬:「卿等何故不各歸宮?」

諸魔報曰:「吾等於今,忽然不復見己身宅,何況當復見魔宮殿自然常住?」

又問:「汝等宮殿為在何所?」

諸魔報曰:「一切諸法無主、無念,是為諸法之宮殿,空無想願,諸法恍惚乃為宮殿,於彼無往亦無來者。」

耆年[13]迦葉前白佛言:「文殊師利!彼殿來乎?我等欲見所從菩薩。所以者何?此正士等難可值遇。」

佛告文殊:「汝當現此十方世界諸來菩薩會忍土者,今諸[14]眾會皆共渴仰,欲得見之。」

文殊師利應時告[15]諸法[16]倫菩薩、法住菩薩、若[17]干辯菩薩、得大勢菩薩、柔軟音菩薩、滅眾惡菩薩、寂然菩薩、選擇菩薩、法王菩薩、懷音菩薩,悉告[18]此等諸菩薩眾:「汝族姓子一切菩薩,各當自現其身宮殿,各自顯示所處佛土本之形體。」

文殊師利適發此言,諸菩薩眾尋時奉命,從三昧起各現本體:或有菩薩其身高大如須彌山,或有菩薩其身高長三百二十萬里,或二百八十萬里,或二百四十萬里,或二百萬里,或百六十萬里,或百二十萬里,或八十萬里,或四十萬里,或三十六萬里,或三十二萬里,或二十八萬里,或二十四萬里,或二十萬里,或十六萬里,或十二萬里,或八萬里,或四萬里,或三萬六千里,或三萬二千里,或二萬八千里,或二萬四千里,或二萬里,或萬六千里,或萬二千里,或八千里,或四千里,或三千六百里,或三千二百里,或二千八百里,或二千四百里,或二千里,或千六百里,或千二百里,或八百里,或七百六十里,或七百二十里,或六百八十里,或六百四十里,或六百里,或三百六十里,或三百二十里,或二百八十里,或二百四十里,或二百里,或百六十里,或百二十里,或八十里,或四十里,或三十六里,或三十二里,或二十八里,或二十四里,或二十里,或十六里,或十二里,或八里,或四里,或有身長短如此,忍界人身無異。諸菩薩等其身如是,高廣長短,各各別異。爾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會充滿無如毛[19]釐空缺之處,諸尊神妙,高節慧明,菩薩大士卓然有異,功德巍巍,無以為喻。

其諸菩薩身所演光,徹照十方不可計數百千佛土。爾時世尊以佛莊嚴三昧正受,適興此定。尋時忍界自然變現不可稱數若[*]干華[20]蓋,以其無限百千妓樂各唱其音,挍飾幢幡繒綵無量莊嚴佛土,靡不煌煌如日如月。諸菩薩眾從[21]紫金剎來至此者,覩是佛剎如黃金色;其從白銀佛剎來者,悉[22]現銀色;其從水精佛剎來者,見此佛土悉水精色;其從琉璃佛剎來者,覩此忍界悉琉璃色;其從車?佛剎來者,見此忍土悉車?色;其從馬瑙佛剎來者,見[23]是佛土悉馬瑙色;其從名香佛剎來者,見是佛土悉香合成;其從好[24]華佛剎來者,但見諸華;從寶剎來者,但見眾寶,或從七寶,或從六寶,或從五寶,或從四寶,或從三寶,或從二寶世界來者,詣此忍土,見此佛土長[25]廣短[26]狹眾寶[27]琦異,強劣好醜如本[28]佛土。時諸菩薩,各自憶念住本佛土,是等一切見釋迦文如來至真形像被服,各如本土諸佛像貌,威儀禮節教授法則飲食,等無差[29]特。

[30]彼一菩薩不見他菩薩土地莊嚴,但覩本剎,舉聲稱曰:「此土紫金。」二菩薩曰:「此土白銀。」各各所遊清淨之行,各自驚喜,怪未曾有。磬揚大音,而嗟歎之:「諸佛世界難及難及,而不可逮,德遍十方永不可逮。」

文殊師利應時告曰:「諸族姓子!此事無奇。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皆為一佛,一切諸剎皆為一剎,一切眾生悉為一神,一切諸法悉為一法,是一[31]定故,故名曰一,亦非[32]定一,亦非若干。」文殊師利舉其要義,不以多言,即從座起,偏出右[1]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願欲所問,若見聽者,乃敢自陳。」

佛言:「恣所欲問,如來當決,所懷疑結,令心歡然。」

文殊則問:「何謂菩薩義所歸乎?」

佛告文殊:「曉了諸法,靡不通暢,故曰菩薩。」

又問:「何謂菩薩曉了諸法?」

佛言:「菩薩曉了眼、耳、鼻、口、身、心無有弊礙。何謂曉了六情事者?曉了於眼,則本淨空,耳、鼻、口、身、意[2]亦復如是,悉空本淨,不自想念我曉了之;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悉空本淨,不想曉了。又,文殊師利!若有菩薩了五盛陰。何謂曉了?了空、無想、無願,離欲[3]恍惚,寂無所有,歸於澹泊,悉無所生,無來無往,猶如野馬、幻化、水月、芭蕉、夢中所見,不得久存,而無堅固,[4]虛無無處。若能曉了如斯義者,是謂菩薩。又,文殊師利!解婬怒癡、五陰、六衰因想而生,其貪欲者悉從想生,其想亦空,虛無無形,無有言辭,亦無教化,其婬怒癡於無本法,無能[5]染污,不迷不惑。」

佛言:「文殊師利!菩薩曉了眾生之行,此人多欲,斯人多瞋,此人多癡。其多欲者,恩愛隆崇,猶如五穀、草木茂盛,種類布散,不適一處。其多瞋者,怒[6]恨熾盛,如野火燃燒[7]炙草木、城郭屋宅,靡不被害。其[8]癡多者,暗暗冥冥如無日明,若[9]其屋中覆蓋在[10]甖,迷惑窮極不識東西。菩薩大士曉了本行,從其心意聰明暗塞,原際所趣諸根優劣,而為說法,各令[11]入律而度脫之。」

佛[12]語文殊師利:「菩薩曉了一切眾生。云何曉了一切眾生?皆假號耳。若真諦觀,其假號者亦無處所,其眾生者悉一神[13]耳,計於眾生,無有眾生,曉了斯義無想著者,是謂菩薩。於是覺了[14]寤諸不覺,解度彼岸,是謂菩薩。諸不達者悉令通暢,故曰菩薩。當所觀者,悉見本末起滅因緣,根原所趣靡不周備,前知無窮却了無極,故曰菩薩。因其假號,隨方俗言而有此名,於此眾事而無所著,故曰菩薩。」

時佛歎頌曰:

「曉了其眼耳, 是空為自然,
達者無想念, 乃謂為菩薩。
曉了鼻口者, 本淨無形像,
[15]智者不妄想, 乃謂為菩薩。
智者曉了身, 其意如虛空,
能分別本淨, 菩薩為聰明。
色聲及香味, 細滑可意物,
若能了如幻, 一切分別空,
亦不求[16]妄想, 乃曰為菩薩。
若曉了色空, 痛[17]痒亦如是,
生死[18]之所識, 一切猶[19]若幻,
心不懷[*]妄想, 乃謂為菩薩。
五陰若如夢, 一相無有相,
明者不[*]妄想, 乃謂為菩薩。
不生[20]無所起, 無言則無為,
假名託於號, 其名無形類。
曉了貪瞋恚, 分別諸想念,
其想無真諦, 究竟無處所。
想愚[21]不亦真, 因作多思念,
緣諸邪見起, [22]正直無所見。
[A3]常懷貪欲怒, 諸法悉平等,
彼無染無穢, 法亦無惑[23]妄。
識別如是念, 菩薩無貪欲,
寂[24]除一切法, 乃謂為菩薩。
曉了諸三界, 是空無真實,
於彼無度者, 乃謂為菩薩。
欲界無成就, 因顛倒而興,
是色無有[25]無, 此亦[26]比虛偽。
眾生所作行, 慧者悉曉[27]知,
貪婬行瞋恚, 同歸於愚癡。
一切假名人, 人亦不可得,
明者成就此, 不[*]妄想眾生。
一切是[28]諸法, 能知為顛倒,
[29]若識知反覆, 斯亦無有想。
方便隨諸法, 不著一切礙,
若逮無所著, 乃曰為解脫。
能施其身肉, 不習諸所[30]猗,
覺了如審諦, 乃謂為菩薩。
禁戒常清淨, 亦不想自大,
佛戒隨順義, 無起無所有。
我本所修業, 身口及意念,
是謂為禁戒, 彼無由[31]居處。
普慈愍眾生, 亦不得眾生,
知之為恍惚, 因假而有號。
其所行精進, 滅一切諸苦,
察了三界空, 能成最上道。
超殊修禪思, 亦復無所著,
無住無所得, 智者了如是。
智慧刀割截, 塵勞諸惡見,
覩見諸法界, [32]不斷無所壞。
如覺了諸法, 應時化群[33]黎,
菩薩曉如是, 乃[1]謂為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大聖!所可言[2]謂初發意者,何謂初發為菩薩意也?」

佛語文殊:「假使菩薩普念三界是初發意,所發心者平等如地,其菩薩者無所起發,亦不想念淨與不淨,其所知者無卒無暴,堅住不動,無在不在,安無能搖,忍於苦樂,越[3]世八法,[4]無所破壞,悉無所為,[5]所可發[6]心,適發意已,皆得啟受一切功勳,亦不自念我有名德,是謂初發成菩薩意。」

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如我聽省大聖說義,其有菩薩發婬怒癡,乃[7]初發意。」

時善住意問文殊師利:「起婬怒癡乃應初發成菩薩者,一切愚戇凡夫之士皆應初發。所以者何?斯等之類,起婬怒癡故,不去三毒也。」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天子:「愚戇凡夫不能堪任起婬怒癡。所以者何?[8]謂佛世尊、緣覺、聲聞、諸不退轉菩薩之黨,乃能發是婬怒癡耳;凡夫不能。」

善住意天子報文殊曰:「今者所說甚[9]可畏,此眾會者心懷疑網。因聞仁者,演此義故,不能曉了,其心冥然。」

文殊師利謂善住意天子:「於意云何?譬如飛鳥飛行虛空,豈[10]畏為[11]徑,[12]通過有依[13]礙乎?」

答曰:「[14]經過不畏虛空也。」

文殊報曰:「如是,天子!道無所起。有所憎惡,則為不發;無所憎惡,乃為發意。若無所著,不懷憎惡,無所依[*]猗,乃謂發耳。所謂為發,[15]興無想念,無所生者,是名不發。無自然者,乃曰為發;無有句迹,乃曰為發;無去來迹,乃曰為發;空身慧迹,無所念迹,乃曰為發;無所受迹,無所逮迹,乃曰為發;無所壞迹,無所[16]獲迹,是謂為發;無文字迹,無所慕迹,是謂為發;不進不[17]殆,不雙不隻,是謂為發;不求救護,亦無[18]有歸,是謂為發。是故,天子!名於菩薩,為初發心。其於是法不念、不依、不思、不想、不知、不見、不聞、不識、不受、不捨、不起、不滅。是故,天子!名諸菩薩。以是因緣,因此法故,由斯平等,如是本際,善權方便,發婬怒癡,發眼所依,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發色所著,亦復顯於痛、想、行、識,不當生色報應諸見,無明、有愛當興十二緣起之法;[19]吾諸所欲,依[*]猗三界,亦當顯發所[20]依吾我,貪身計已;六十二見,亦當顯發五蓋之患,四倒、八邪、十惡之業,令其反原。取要言之,一切淨不淨、應不應、眾想言辭、一切處所、所受依[*]猗、思想[21]諸念、戀慕罣礙,所可言[22]曰,發泥洹想,菩薩大士皆顯發此。是故,天子!當作斯觀,其於諸法,有所依[*]猗、無所憎愛,是謂為發。」

文殊師利說是法語初發意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萬二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23]◎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24]上
↑回到頂端↑
Page 6 of 18 < 1 2 ... 4 5 6 7 8 ... 17 18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39
紅兒 98
謝尚橗 88
CHC 61
圓仔寶寶 59
golden621 50
大內高手 42
jcj 37
follow 34
愛因斯坦 31
jwjwo 30
yungshow 30
hui 30
無極 29
雙斗魂 26
最新議題
利用天災造成的災害
by 小慧~。~
2025-07-09 21:48:54
歌曲:日光菩薩咒
by jwjwo
2025-07-09 18:29:04
問題:卜問2025年七月美國關稅政策對臺
灣影響

by 少室山野人
2025-07-09 11:02:29
歌曲:大隨求心中心咒
by jwjwo
2025-07-09 09:23:47
從南鯤鯓代天府牌樓應風災而倒,卜問本月罷
免選舉對臺灣影響

by 少室山野人
2025-07-08 13:51:24
一個小時寫的 有緣無份..向粉星下戰書.什麼仇女.仇才
.仇富..胡說八道..

by 君無邪
2025-07-08 10:16:30
試占"丹娜絲重創南台灣 南鯤鯓代天府淹水、牌樓塌"之意
象。

by CHC
2025-07-08 09:17:55
吐噶喇群島附近群震開始減少,是什麼原因?
by golden621
2025-07-07 21:52:35
台灣第一廟,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全倒。是否中
華民國氣數在7月滅亡?

by golden621
2025-07-07 16:55:12
賀瓏 & Albee
by 歐達善
2025-07-07 11:22:44
誰在線上
3 線上使用者 (3 隱形), 67 Guests and 208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98 議題
2160899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