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10 of 18 < 1 2 ... 8 9 10 11 12 ... 17 18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32649 - 2024-03-15 07:53:08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所謂慈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為上首;復有七十二俱胝諸天眾俱,皆悉住於菩薩之乘;復有天帝釋,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與其眷屬四萬天眾俱,亦皆住於菩薩之乘。

復有四阿蘇羅王,所謂毘摩質多羅阿蘇羅王、末利阿蘇羅王、驢肩阿蘇羅王、歡喜阿蘇羅王,與百千阿蘇羅眷屬俱。

復有六萬二千諸大龍王,所謂難陀龍王、鄔波難陀龍王、水天龍王、摩那斯龍王、地持龍王、無熱惱龍王、蘇迷盧龍王、伏魔龍王、月上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

復有四大天王,所謂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與百千藥叉眷屬俱,所謂金毘羅大藥叉、阿吒嚩俱大藥叉、針毛大藥叉、妙慧大藥叉、形相大藥叉、遍形藥叉、不動藥叉,如是等而為上首。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及諸四眾,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各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於如來所恭敬尊重而為奉獻。

爾時世尊受王請食,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苾芻及於天人百千之眾前後圍繞,向王舍城未生怨王宮。以佛威神力故,大神境通放百千種妙色光明,百千音樂同時俱奏,雨眾妙華,烏鉢羅華、鉢頭摩華、俱勿頭華、芬陀利華,繽紛而下。是時如來以神通力,隨按足處涌寶蓮華大如車輪,白銀為莖黃金為葉,吠瑠璃寶以為其鬚,於華臺中有化菩薩結加趺坐。是諸菩薩,與寶蓮華俱遶王舍城,右旋七匝而說頌言:

「商主利益世間者, 拔濟有情為福田,
釋雄寂靜大威德, 世尊今當入此城。
若有樂求生天眾, 解脫生老病死苦,
欲求摧伏魔羅軍, 應當供養釋師子。
牟尼名號甚難聞, 多俱胝劫行精進,
悲愍世間作利益, 大仙今入此王城。
無量無邊劫行施, 飲食衣服及車乘,
所愛男女并妻子, 及捨王位入於城。
能施手足與眼耳, 捨頭及鼻諸支分,
由具一切捨功德, 獲於殊勝薩婆若。
善學檀那淨律儀, 於戒無缺人中勝,
具足忍辱勝功德, 寂靜心意今入城。
修習精進俱胝劫, 厭離悲愍觀世間,
入於禪定住寂靜, 是大梵音今入城。
無量智慧無等倫, 猶若虛空無有際,
善忍功德戒亦然, 如是勝行皆清淨。
勤勇摧伏魔羅眾, 獲不動慧無憂惱,
微妙法輪依教轉, 大法自在今入城。
其有樂求我善逝, 三十二相以莊嚴,
彼菩提心行願成, 應往親近而供養。
斷慾瞋癡諸煩惱, [A2]及餘覺觀惡思欲,
速辦無量供養具, 應當親近於大師。
若人欲求梵天位, 釋提桓因大自在,
以妙供具諸天樂, 應當奉獻大牟尼。
欲求輪王王四洲, 獲得七寶願成就,
具足千子皆勇猛, 應當供養人中尊。
欲求長者及小王, 獲得資財無有盡,
顏貌端嚴勝眷屬, 應速往供於牟尼。
若有修行解脫者, 樂聞殊勝大仙法,
是故汝當速往聽, 於此難聞今得聞。」
爾時王舍大城及百千村邑聚落,聞此頌警覺已,其中男女童男童女,各齎華香燒香塗香末香華鬘,并金銀花幢幡商佉鼓角絃管種種音樂,一心思惟願佛攝受,踊躍歡喜恭敬供養。於是世尊將入城時,即舉右足按城門閫,城中之地六種震動,諸天及人百千音樂不鼓自鳴,雨天妙花,城中有情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得本心,裸者得衣服,飢者得飲食,貧者得資財。當此之時,亦復不為貪欲瞋恚愚癡慳悋嫉妬忿慢之所逼惱,慈心相向猶如父子。彼樂音中而說頌曰:

「世尊十力入於城, 是大丈夫釋師子,
剎那皆獲大安樂, 盲者得視聾得聞,
狂者復心無散亂, 裸露之者獲衣服,
所有飢渴得飲食, 貧窮之人獲財寶,
無量諸天在虛空, 恭敬禮拜而讚歎,
雨花供養如來月, 鼓角商佉諸樂音,
以佛入城悉皆奏。 其城中地六種動,
見者奇特懷悅意, 貪愛瞋癡而不逼,
慳嫉慢等悉皆除, 慈心相向如父子。
如來十力入城時, 人民安樂悉歡喜,
音樂不鼓皆自鳴, 獲得非常極喜悅,
皆以如來威神故, 天人蘇羅世間眾,
如是多種俱時現, 奇特殊勝不思議,
當於世尊入城時, 廣作多人利益事。」
爾時世尊入王舍城,時有居家菩薩摩訶薩,是豪姓長者之子,名摧過咎,於里巷中遙覩世尊,相好奇特端嚴澄睟,諸根寂靜觀者無厭,住奢摩他最上調伏,防護諸根如善調象,正念不亂如淨泉池,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時彼菩薩,見如來色相端嚴成就,極生尊重淨信之心,便往佛所稽首雙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時[A3]摧過咎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所悕求,淨佛國界嚴淨佛剎?」

於是世尊為欲哀愍[A4]摧過咎故,知化緣將至,於衢路中住。時有無量百千俱胝人眾,皆詣佛所稽首佛足合掌而住。於虛空中,復有無量百千諸天,禮敬世尊。時薄伽梵告[A5]摧過咎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成就一法,速疾證得無上菩提,隨其意樂獲淨佛剎。云何一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增上意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增上意樂?善男子!增上意樂者,若發菩提心已,不應起少不善法行。云何少不善法行?謂不行貪愛、不行瞋恚、不行愚癡。若住居家,威儀不應行調戲行。若出家者,不應求恭敬利養,善住出家所修行法,謂一切法如實通達。云何一切法如實通達?善男子!一切法者,謂蘊、處、界。云何通達五蘊?應觀五蘊如幻,遠離、空性、無所緣、寂靜、不生不滅,作如是通達,亦不見通達者。亦無所見無知無思,亦無分別及所分別,一切分別寂滅通達,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行不捨有情。何以故?彼自知其法,如是為他有情,演說有情及法皆不可得。善男子!由一法成就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則能圓滿淨佛剎土。」

說此佛剎功德莊嚴成就法門時,摧過咎菩薩得無生法忍,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彼眾中二千有情發菩提心。一萬四千諸天及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是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青黃赤白紅紫等光,照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而從頂入。是時具壽阿難陀,即從座起整[A6]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於世尊前說伽陀曰:

「諸法自在到彼岸, 十力導師最勝尊,
一切智者世普聞, 唯願今說現微笑。
牟尼云何覺過去? 云何未來悉覺悟?
現在云何而覺知? 唯願演說現微笑。
一切有情之心行, 下中最上之差別?
解脫諸想到彼岸, 唯願調御說笑因。
億那庾多諸天來, 禮敬世尊而合掌,
於大眾中生渴仰, 唯願牟尼說妙法。
「智到於彼岸, 愆過不可得,
知一切勝行, 何緣而現笑?
如是[A7]億俱胝, 求法諸天眾,
無量諸苾芻, 皆來聽正法,
供養發願故, 無量種音聲,
一切皆渴仰, 願佛除疑惑。」
佛告具壽阿難陀:「汝今見此摧過咎菩薩摩訶薩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不?」

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已見。修伽陀!已見。」

佛言:「阿難陀!此摧過咎菩薩,却後過於六十二阿僧企耶百千劫,於此三千大千世界離熱惱劫中,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寂靜調伏音聲如來、應、正等覺。阿難陀!彼寂靜調伏音聲如來,佛剎功德莊嚴,及以聲聞、菩薩之眾,亦如不動如來妙喜世界而無異也。」

是時,世尊說是法已,從於彼處漸次而往未生怨王宮。到已,與苾芻眾各隨次第敷座而坐。時未生怨王。知其世尊并苾芻僧坐已,即以種種飲食色香美味,手自斟酌供[A8]養世尊及苾芻僧,悉令充足,復以上妙衣服,奉上如來及苾芻眾,為佛及僧躬自披擐。披擐已訖為佛作禮,即於佛前,退就一面處於卑座,而白佛言:「世尊!忿恨及覆并諸過咎,及以無知,從何而生?從何而滅?」

佛告大王:「忿恨及覆并諸過咎,皆從我我所生。我我所者,於無處建立,若不知功德及以過患,名為無知。若如實知我我所者,智與非智不能施設。是故大王應如是學。一切有為法,本無來去亦無言說。大王!法無來去,無來去法不生不滅,無生滅者則名為智,而是無[A9]知亦名為智。何以故?諸法入出互不相知,若無所知名之為智。」

爾時未生怨王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如來、應、正等覺如是善說,我今寧可聞法中夭,不願不聞壽命長遠。」是時大王復[A10]請世尊晡時說法。爾時世尊即便聽許。

飯食已訖,而收衣鉢往靈鷲山,洗足敷座入三摩地。於時世尊為欲說法,於其晡時從三摩地起。時具壽舍利子及諸大聲聞皆從定起,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亦從定起,與四萬天子俱。慈氏菩薩與五千菩薩眾俱,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與五百菩薩眾俱,皆從定起,領諸眷屬前後圍繞,詣靈鷲山頭面禮佛,各各敷座退坐一面。

時未生怨王與諸眷屬前後圍繞,往靈鷲山詣如來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王舍城,復有無量百千有情,悉皆共往鷲峯山中,至如來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舍利子,以佛威神力故,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如來適於王舍大城四衢路中,已為摧過咎菩薩摩訶薩,略說菩薩摩訶薩圓滿佛剎功德莊嚴。善哉!世尊!唯願廣說,如諸菩薩行菩薩行,勿令退轉無上菩提,獲一切智摧伏魔羅,降諸外道淨諸煩惱,嚴淨佛剎滿其願已,起善巧慧離於佛地,住於聲聞及緣覺地,善轉法輪修諸波羅蜜,令其獲得薩婆若智,現為菩薩與無量無數有情作大利益。於此會中有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得親從佛聞說妙法,歡喜踊躍,彼歡喜已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我今現起如是神通,由此神通現行境界普遍十方。」即放多百千光明,一一光明,於多佛剎作那庾多百千光明,照曜於彼諸剎土中,映蔽日月,是其光明映奪眼根,所有諸天龍藥叉摩尼電火等光,悉不復現,亦無地獄色相及餘有情光明,乃至十方諸世界中輪圍山、大輪圍山、目真隣陀山、大目真隣陀山、蘇迷[A11]盧山王,及餘黑山牆壁樹林,以佛光明而照曜故悉皆透徹。

爾時世尊[A12]放斯光已作謦欬聲,警覺十方無量世界。是時東方去此世界,過八十四殑伽沙數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普遍,彼土有佛,號吉祥積王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世。彼佛剎中不聞聲聞、緣覺之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充滿其國,一一菩薩各有百俱胝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前後圍繞而為眷屬。彼世界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為法勇。以何義故名為法勇?彼吉祥積王如來處眾說法,法勇菩薩聞說法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自隱其身為眾說法,所謂菩薩藏法門陀羅尼金剛句。

時彼眾會咸作念言:「一切諸法唯有其聲,善男子何以故不見其身而聞其聲?」出如是聲,色成就不現;如色,聲亦爾;如聲,一切法亦爾。無量菩薩而獲得忍,以是義故名為法勇。

時法勇菩薩摩訶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即時往詣吉祥積王如來所,頭面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世間中有大光明及聞大謦欬聲?昔未曾有。」

時吉祥積王如來告言:「善男子!西方去此過八十四殑伽沙數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世,為欲召集十方世界俱胝那庾多諸菩薩故,而令聽法,一切毛孔放此光明及謦欬聲。」

法勇菩薩即白吉祥積王如來言:「世尊!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瞻覩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兼欲見彼諸菩薩眾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法勇菩薩即與六十俱胝大菩薩眾,前後圍繞從彼土沒,猶如壯士屈伸臂頃,現此界中。是時法勇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今我作何神境通故,往彼禮拜親覲供養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一切莊嚴三摩地,由是三摩地神境通威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妙花積至于膝,百千音樂同時俱作,寶幢[A13]幡蓋種種莊嚴,復以妙香普薰此界,猶如他化自在天宮。是時法勇菩薩現神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南方去此過九十六俱胝那庾多佛剎,有世界名離塵,彼現有佛,號師子勇猛[A14]奮迅如來、應、正等覺,而為無量大菩薩眾恭敬圍繞。彼世界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寶手。以何義故名為寶手?謂彼菩薩於諸佛土化有情時,即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施戒忍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之聲,及餘種種百千俱胝那庾多法寶之聲,以是義故名為寶手。

爾時寶手菩薩摩訶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昔所未聞昔所未見,即詣師子勇猛奮迅如來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現大光明,及聞如是大謦欬聲?」

佛言:「善男子!北方去此過九十六俱胝那庾多佛剎,有[A15]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彼,於一切毛孔放大光明,作謦欬聲,為欲演說佛剎功德莊嚴,[A16]令無數菩薩,各取本願佛剎莊嚴,故現斯瑞。」

爾時寶手菩薩又白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言:「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并見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何用往彼雜染世界?」寶手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見何義利取彼雜染世界,而乃不取淨佛國土?」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尊昔於長夜作如是言:『願我速得成就大悲,常於[A17]弊惡有情之中,成無上正覺轉妙法輪。』」

寶手菩薩復白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言:「世尊!彼釋迦牟尼如來,乃能往昔發是大悲難發之願,現於如此惡世界中,如是慈尊甚為難遇,我今當往禮拜親覲。」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然汝詣彼應善謹察無自毀傷,彼佛菩薩雖為難遇,其餘有情心行險詖難可調伏。」

寶手菩薩復白佛言:「彼土雖有忿恨怨讎,無傷於我,假使一切有情盡未來際,於俱胝劫瞋恨罵辱,乃至刀杖瓦石打擲,悉能受之終不加報。」

時師子勇猛奮迅如來,告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能如寶手菩薩被忍辱甲冑者,可與俱往娑訶世界。」

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說是語已,寶手菩薩一心一意,與彼會中無量菩薩前後圍遶,於彼剎沒現此界中。時寶手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境界,禮拜釋迦牟尼如來?云何安樂無量有情?」作是念已,即作神通現行境界,而以右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從于手中雨諸飲食衣服車乘,金銀瑠璃、真珠珂貝、珊瑚璧玉,隨諸有情心所悕願,悉能充滿;樂聞法者,即從手中而得聞法,復使無量聞法有情現證真實,亦令無數有情受勝妙樂。是時寶手菩薩摩訶薩,作如是神通境界已,與諸菩薩往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爾時西方去此,過九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寶藏,彼土有佛,號寶積王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彼。其佛剎土,清淨瑠璃之所成就,無有聲聞、緣覺,唯是清淨大菩薩眾,去來坐立於瑠璃地,皆見寶積王如來分明顯現,猶如清淨明鏡覩其面像。[A18]是諸菩薩於彼地中見佛世尊,亦復如是,見已請法,佛便為說往昔本願,彼諸菩薩聞法得忍。彼寶積王如來,常於眉間毫相摩尼寶中放大光明,遍照彼剎,日月光明悉皆映蔽不[A19]辨晝夜,以花開合方[A20]辨晝夜。

時彼寶積王如來剎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殊勝願慧,遇釋迦牟尼如來光明照觸,聞謦欬聲,便詣寶積王如來所,頭面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世間中,有如是謦欬之聲及大光明?」

佛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九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欲召集十方世界俱胝那庾多菩薩,令其聞法,遍於毛孔放大光明,作謦欬聲。」

時殊勝願慧菩薩摩訶薩,聞是語已又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殊勝願慧菩薩摩訶薩,即與諸菩薩,於剎那頃來到娑訶世界。時殊勝願慧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親覲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入三摩地,由此三摩地神境通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傍生焰、魔界苦,悉皆停息,於剎那頃獲得無上殊勝安樂,及地獄火悉皆殄滅,餓鬼、畜生及焰魔界有情,所有飢渴皆獲飽滿,於剎那間便得安樂,猶如苾芻入初靜[A21]慮。當於是時,無一有情而為貪恚愚癡、忿恨惱害、慳慢嫉妬、矯誑覆藏之所逼惱,一切諸趣有情,互起慈心及利益心。是時殊勝願慧菩薩,現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常莊嚴,彼現有佛,號生娑羅帝王。彼世界中無有在家衣俗服者,一切菩薩皆服袈裟。而彼世界尚不聞有女人之名,況胎生者,一切皆著袈裟之服,結加趺坐蓮花化生。彼佛世尊為諸菩薩,常說性印法門。云何名為性印法門?所謂發菩提心,即為滿足菩薩律儀,即入菩薩藏陀羅尼根本處;心不散動能行捨故,即入空性三摩地,住於正行故,即入無相三摩地,無所悕望故,即入無願三摩地;性離貪欲故,通達蘊、處、界,於悕望事而得覺悟,而於佛智正願無生,乃至通達一切法,於一切法分別無分別悉皆斷除。由於彼等作如是見,是故名為性印法門。

於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相莊嚴星宿積王,本願殊勝,若有眾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時彼菩薩遇佛光明、聞謦欬聲,便詣生娑羅帝王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三匝,退住一面,白言:「世尊!以何因緣有大光明及謦欬聲?」

彼佛告言:「善男子!於此南方,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毛孔放此光明作謦欬聲,為欲召集十方無數世界諸大菩薩令聽法故。」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以何因緣名為娑訶世界?」

佛言:「彼之世界,能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訶世界。」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彼娑訶世界諸有情等,毀罵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諸有情等,少能成辦如斯功德,而多隨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應名娑訶也。」

佛言:「相莊嚴星宿積王!彼佛剎土亦有行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諸有情以眾苦具而來加害,悉能含忍,終不放逸貪恚愚癡。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訶。又彼釋迦牟尼如來,世界之中亦有有情具足眾惡,少能悔過,其心麁獷而無愧恥,不敬佛不重法不愛[A22]僧,當墮地獄、傍、生餓鬼。彼釋迦牟尼如來,於此下劣有情之中,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誹謗惱亂、惡言怨憎,心如大地不可動搖無所違逆,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是故彼界名為娑訶。」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又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於彼[A23]弊惡下劣有情之中。」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千莊嚴,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其土有情皆悉具足一向安樂,譬如苾芻入滅盡定,彼之安樂亦復如是。若諸有情於彼佛剎,百俱胝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訶世界,一彈指頃於諸有情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摩訶薩,與百俱胝菩薩從彼土沒,於剎那頃到娑訶世界。即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便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之力,供養禮覲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以自神境通,於虛空中化成寶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珠瓔寶幡周匝垂布,於其蓋中雨種種華,百千音樂不鼓自鳴。復令此會苾蒭、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櫱路荼、緊捺?、摩呼羅伽、人非人等,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現寶蓋中。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作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剎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見大光明、聞[A24]謦欬聲,皆問彼世尊而來此土,頭面禮佛各坐一面,亦復如是。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櫱路荼、緊捺?、摩呼羅伽,乃至釋梵護世及餘大威德諸天等,皆見光明、聞謦欬聲,咸來佛所頂禮雙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作如是神通現行已,十方阿僧祇俱胝無量無邊百千那庾多佛剎,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及受用具[A25]各,與自剎悉皆同等,一一諸菩薩,各各知自己身在於其中。

爾時慈氏菩薩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頌言:

「無邊智慧十方聞, 大光普照人天界,
一切有情共度量, 無有能測於佛智。
十方無量諸菩薩, 為求法故咸來集,
住此悉皆瞻敬佛, 而皆渴仰大牟尼。
如來具戒定慧者, [A26]端嚴無畏如師子,
慧光如日照虛空, 名稱普聞諸佛國。
諸天龍神與士女, 并及苾芻苾芻尼,
皆悉合掌而恭敬, 願佛哀愍為說法。
過現未來可度者, 決定了知是法器,
如來善達諸有情, 唯願演說除疑惑。
云何修行諸佛子, 獲得淨剎離塵垢?
云何成就於大願? 如來為我廣宣說。
云何不染於慳悋? 云何不壞於尸羅?
云何陵辱而能度? 毀罵誹謗皆堪忍?
云何勇猛勤精進, 修行無倦俱胝劫?
無量苦惱諸有情, 悉令獲得大安樂?
云何專注常等引, 住三摩地清淨心,
而能不染於諸境,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云何能說甚深法, 通達出世之智慧?
云何降伏魔羅軍, 究竟證於無上覺?」
↑回到頂端↑
#2232650 - 2024-03-15 07:53:55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中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爾時如來,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為佛嚴[A2]辦法座,我當昇已,說往昔意樂所修諸行,善巧出生諸佛剎土功德莊嚴,趣向正行法門。」

時慈氏菩薩,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義故,令我嚴座?不使阿難陀、大目揵連等?云何棄捨彼諸聲聞、緣覺,將非唯為清淨諸菩薩說?或彼聲聞、緣覺,於此法門而非器故,為菩薩故令我敷座?」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即作神通現行境界,由此通故化師子座,高四萬踰繕那,以無量寶周匝鈿飾,以天妙衣而敷其上,其衣柔軟而觸之者,獲得安樂,從其座出種種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如來,從本座起而昇此座,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有異於常。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菩薩成就四法,能令所願皆得滿足。云何為四?一者、發趣菩提意樂。二者、於諸有情起悲愍心。三者、發起精進。四者、近善知識。菩薩由成就此四法故,圓滿大願。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一法,不退大願,淨剎成就。云何一法是菩薩應當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發弘誓願言:『我當所在生處,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世尊。』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捨家趣於非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者,所謂出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不著妻子貪愛財利。五者、離惡趣行法。六者、習善趣行法。七者、而能獲得善根成就。八者、積集善根而不退失。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美。十者、常為非人之所擁護。舍利子!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如是十種功德。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求正覺者、欲解脫有情者,是故常樂出家。如是,舍利子!是名一法獲得成就,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二法,不退大願,隨其意樂[A3]淨佛剎土。云何為二?所謂菩薩不樂求聲聞,不樂求聲聞乘,不愛樂聲聞所說法,不樂親近聲聞乘者,不學聲聞律儀戒,不樂宣說共聲聞乘相應之法,亦不勸他行聲聞乘;於緣覺乘亦復如是;唯為勸發有情成就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二。舍利子!若有勸他趣入佛乘,而此菩薩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攝取無聲聞、緣覺佛剎。二者、得純一清淨大菩薩眾。三者、諸佛世尊之所護念。四者、常為諸佛稱名讚歎而為說法。五者、於一切事生廣大心。六者、若生天上當作帝釋或梵天王。七者、若生人中作轉輪聖王。八者、常見諸佛世尊而不遠離。九者、為諸天人之所愛樂。十者、獲得不壞眷屬及無量福聚。何以故?舍利子!若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一切皆得阿羅漢果或緣覺地,若復有能置一有情於佛菩提,此之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子!若聲聞、緣覺出現於世,則不能令佛種不斷,若佛如來不出於世,亦無聲聞及以緣覺。舍利子!以佛世尊出現於世,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則有聲聞、緣覺施設。舍利子!由此勸他住菩提心,獲得如是十種功德,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三法,不退大願,攝取佛剎功德莊嚴。云何為三?一者、尊重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悕望而行法施。三者、安住淨戒律儀。舍利子!菩薩安住淨戒律儀,即能獲得十種無畏。云何為十?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食飲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入僧眾無畏。七者、安坐無畏。八者、詣和尚阿闍梨無畏。九者、教誡大眾住慈心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緣之具無畏。

「舍利子!所謂安住淨戒律儀,獲得如是十種無畏。

「又,舍利子!菩薩說法心不悕望,復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不為多欲。二者、不求他人識知。三者、不求名稱。四者、於施主家心不繫著。五[A4]者、不占悕貴族門徒。六者、於麁於細而生知足。七者、諸天來詣不生驕慢。八者、而不退於觀佛作意。九者、所說言教為他信受。十者、起念佛心。舍利子!菩薩法施心不悕望,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尊敬住阿[A5]蘭若,復能成就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遠離無益談話。二者、樂於寂靜。三者、心緣定境。四者、不營諸務。五者、愛敬諸佛。六者、不捨禪定喜樂。七者、修梵行時無有障礙。八者、少加功用證三摩地。九者、所受教法名句文身未曾忘失。十者、所聞法義皆悉了知。舍利子!菩薩尊重住阿蘭若,獲得如是十種功德。若菩薩成就三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四法,不退大願,獲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四?一者、實語如說修行。二者、常自謙下剪除我慢。三者、遠離慳嫉。四者、見他榮盛心生歡喜。如是名為成就四法。

「又,舍利子!菩薩實語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口中常出青蓮華香。二者、語業清淨言辭無礙。三者、人天之中以為準繩。四者、攝取諸佛圓滿音聲。舍利子!菩薩實語,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謙下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遠離惡趣,不受[A6]駞驢牛馬狗等諸傍生身。二者、不被輕毀。三者、惡友怨敵不能淩突。四者、常為人天恭敬禮拜。舍利子!是為菩薩謙下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遠離慳嫉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不忘捨心。二者、於飢饉時作大施主。三者、常不閉戶。四者、見律儀者,於施於受不生嫉妬。舍利子!是為菩薩遠離慳嫉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見他榮盛心生歡喜,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常起是心,為彼有情被此甲冑,令彼快樂;彼等既以自福及以己力,獲得財寶而受安樂,而令於我倍生歡喜。二者、所有財物,王難、水火、劫賊、惡友無能侵奪。三者、隨所生處,財寶男女及其眷屬,皆悉具足,帝王歡喜,何況餘人。四者、財寶廣大受用無窮。舍利子!是為菩薩見他榮盛,心生歡喜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五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五?一者、菩薩為淨佛剎、成就莊嚴而應求法,從彼聞法應當諮問:『菩薩云何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既得聞已如說修行,即應求證真如實相。

「又,舍利子!二者、菩薩欲發願生淨佛國土,應當清淨持淨律儀,由律儀淨故,隨其所願決定得生,既得生于淨佛剎已,即應觀察彼土取其相狀,種種莊嚴聲聞菩薩,大眾受用資具,既得相已,深生恭敬而為合掌詣佛問法。

「又,舍利子!三者、菩薩取彼廣大佛剎功德莊嚴,彼佛世尊知其增上意樂,即便為說。由佛說故,即能成就廣大佛剎功德莊嚴,彼聞法已如說修行。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於事於智而令清淨,遠離非法。云何事?云何智?於能緣、所緣,遠離聲聞、緣覺智故,名之為智;謂所聞法皆當修行,名之為事。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知佛自性,知剎土自性。云何佛自性?云何剎土自性?佛及剎土唯有其名,知其名清淨,如是知故不生執著。如是,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五法,不退大願,獲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六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超越一切世間取淨佛剎。云何為六?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而行捨施,所有愛樂戀著珍玩物等,而生愧恥悉能捨施,踊躍歡喜,作是思惟:『我行大施圓滿大乘,我當滿足無上菩提。』又作是念:『不應以斯少分而能獲得無上正覺。』如是思惟已,所有榮盛盡皆捨施,乃至身命應當捨施,況餘財產妻子男女而不施耶?何以故?舍利子!薩婆若者,謂何句義?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時,於自所有一切皆捨,以是義故,獲得菩提,名一切智。

「又,舍利子!二者、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若安住淨戒律儀,設為活命終不毀犯淨戒學處所持律儀,要期功德迴向一切有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歡喜。我是持戒者,於淨戒律儀深生愛樂,晝夜專修梵行安樂,即佛法現前,與理相應得實相觀,住實相觀故得甚深忍,證深忍故即得正見,由正見故則正修行,由住正修行故厭惡三界,由厭三界故便生怖畏,由怖畏故即求出離,由懷出離見故作是念言:『我既有如是苦惱,一切有情亦應如是,我應為彼有情荷茲重擔,令彼獲得究竟安樂。』作於如是觀察之時即得大悲,既住大悲發大精進,猶如救於頭衣之燃不捨精進,即能獲得薩婆若智。

「又,舍利子!三者、菩薩應被忍辱甲冑,離於憍慢,得大忍力,若遇罵辱及捶打時,忍辱成就不生嗔恨。作是思惟:『假使有棒如蘇迷盧山,有人執持而見捶打,盡俱胝劫常見惡罵,而我不應起嗔恨心。何以故?彼諸有情未隨佛學,而我欲於佛菩薩學。是故若彼所有打罵,便能增長爾所大悲。我當為彼有情被弘誓甲冑,攝取有情令得解脫,離於生死入於涅槃,是故我今不應嗔恨。』若被如是忍辱甲冑,即能獲得十種成就。云何為十?一者、族姓成就。二者、財產成就。三者、眷屬成就。四者、色相成就。五者、捨施成就。六者、善友成就。七者、得聞正法成就。八者、如說修行成就。九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承事成就。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成就。舍利子!是為菩薩十種成就。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發大精進堅固要期,成就善法,被於如是精進甲冑,作是思惟:『為一一有情盡未來際,於生死中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以善要期。為一切有情,於爾所劫流轉生死,發是精進不捨有情。』舍利子!若有菩薩,以十方各如殑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於念念中奉上如來,如是相續盡未來際。若有菩薩,內懷增上意樂住大悲心,以如是心被精進甲冑,而此功德復多於彼。舍利子!菩薩具此精進得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離凡愚行。二者、攝取佛行。三者、於生死中作過患想。四者、由此攝取大悲。五者、不退[A7]往昔本願。六者、少諸疾病。七者、不違越三世諸如來故。八者、薄婬怒癡。九者、隨其所聞於名句文皆悉通達。十者、修行成就。舍利子!發精進者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憶念諸佛世尊,由此心得專注觀於如來,常恒得定靜念成就。作是思惟:『我應行如來行,若心散動失念,則不能得殊勝之處所謂佛智,是故應當捨離心所攝受一切之物,亦捨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捨有情,樂阿蘭若住寂靜處,獨行無侶如犀一角。』住阿蘭若寂靜處已起大慈心,初遍一方二三四方乃至十方,普遍有情住於慈心,住已則得名為住禪那者。舍利子!若有菩薩以一切樂具,於殑伽沙劫供養一切殑伽沙諸佛,及苾芻僧并諸眷屬。若有出家菩薩求於寂靜,往阿蘭若而行七步,如此福德甚多於彼。何以故?以能速得大菩提故。舍利子!樂於寂靜住禪那者,則能獲得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得正修行。四者、堅志勇猛。五者、得迅疾辯。六者、得陀羅尼。七者、於生於死而得善巧。八者、於戒蘊等處而不動搖。九者、諸天奉事。十者、於他榮盛而不貪羨。舍利子!樂於寂靜住禪那者。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六者、菩薩善應了知慧所流出而作是念:『慧從何生?謂從淨戒律儀處生,而是慧者能令一切白法增長,是故菩薩應學一切世間智慧。』工巧呪術醫方,難作難成悉皆遍學,如是學已,復作是念:『而今此慧,不能證入離欲寂滅,亦復不能趣向神通及以正覺。非向沙門、非向婆羅門、非向涅槃,是故我今應更遍求法藥工巧,以如是慧令我得彼究竟寂滅。』而彼菩薩求諸法本,不見少法能起於法,以不見故住於寂滅,住寂滅故則無熱惱,無熱惱故了知生死,為於有情而作利益,令諸[A8]有情滅除眾苦。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六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七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七?一者、自己所有一切皆捨,所捨不可得故。二者、於戒不缺,不思惟戒故。三者、忍辱柔和,有情不可得故。四者、發起精進,於身口意不可得。[A9]故五者、成就靜慮,不住靜慮故。六者、智慧圓滿,無分別故。七者、隨念諸佛,遠離相故。舍利子!菩薩如是成就七法,不退大願,獲得一切淨佛剎土種種莊嚴。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八?一者、心不嫉妬。二者、施莊嚴具。三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命。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輕懱他。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九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九?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儀。四者、令貪欲衰謝。五者、令瞋恚衰謝。六者、令愚癡衰謝。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善友。九者、不輕慢善友。舍利子!菩薩如是成就九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十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十?一者、菩薩執持妙花,詣如來所或窣堵波興供養時,作是願言:『如此妙花色香殊勝,見者欣悅。我成佛時,令我剎中種種妙花遍布其地,及眾寶樹周匝莊嚴,乃至燒香末香塗香,衣服飲食、寶蓋幢幡,金銀瑠璃、真珠車?、珊瑚等寶,用奉獻時,亦應如是迴向佛剎功德莊嚴;菩薩應當住淨律儀,若住戒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復次,舍利子!二者、菩薩觀察自受樂時,作是願言:『兼他同受如是之樂。』是故菩薩成正覺時,其佛剎中所是有情,悉皆具足一向安樂。

「復次,舍利子!三者、菩薩不於他發不喜悅言辭,常出善巧語言。作如是願:『得菩提時,我佛剎中勿令有情聞不悅聲,常使得聞悅意之聲。』

「復次,舍利子!四者、菩薩常勸有情修十善道,所有善根共諸有情,迴向薩婆若智:『得菩提時,我佛剎中悉令成就十善業道。』

「復次,舍利子!五者、菩薩隨所至方眼所見者,有情男女童男童女,一切皆勸令修無上正等菩提,終不讚揚二乘果故。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生有情,一切皆悉發於無上菩提之心,遠離聲聞緣覺之意,獲得如是清淨剎土,諸菩薩眾充滿其中。

「復次,舍利子!六者、菩薩於他利養終不遮斷,見他得利常生歡喜。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是有情,受用資具恒無斷絕,獲得如是大法光明。

「復次,舍利子!七者、菩薩若見苾芻、苾芻尼有犯過者終不發揚,但自安住正法之中。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無有過失之聲。何以故?以彼大眾皆得清淨無過失法故。

「復次,舍利子!八者、菩薩樂法求法不生熱惱,凡所聞法正住修行。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有情樂法皆無熱惱,如所聞法隨順修行。

「復次,舍利子!九者、菩薩以商佉鼓角絃管種種音樂,奉獻如來窣堵波時,以此善根迴向成就佛剎莊嚴。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復次,舍利子!十者、菩薩若見失念有情,作是願言:『令得正念。』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有情得禪悅食。

「舍利子!如是佛剎具足功德,設使如來辯才,或於一劫或過一劫,說不能盡。舍利子!然我今者隨諸菩薩之所樂欲,如是略說,令增上意樂者聞已趣向,當獲圓滿佛剎功德。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三法,速得無上正等菩提,所求佛剎皆得成就。云何三法?一者、住不放逸。二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三者、發殊勝大願。

「舍利子!若菩薩成就此三法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隨其所樂淨佛剎土皆得圓滿。」

爾時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善說此法。世尊!由住不放逸故,獲得一切菩提分法,住正修行故得大菩提,以大願殊勝故成就佛剎。」

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由住正修行故得大菩提,由發殊勝大願故得淨佛剎圓滿莊嚴。舍利子!如我往昔依勝願故,成如是剎。舍利子!我由[A10]住不放逸故滿其本願,由正修行故得大菩提。舍利子!若但言說而不修行,尚不能至聲聞之地,何況能得無上菩提?是故,舍利子!菩薩應當要期真實,如說修行,於諸學處應如是學。」

爾時[A11]會中四萬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異口同聲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學處我當隨學,住不放逸成就修行,滿其大願嚴淨佛剎。如是之行我當行之,若諸菩薩隨其所願,我當滿足。」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舍利子:「汝見此諸善男子作師子吼不?」

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佛言:「舍利子!此諸善男子過百千劫,各於異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號願莊嚴,亦如當來師子佛等,其國清淨與無量壽如來剎土不增不減,唯除壽量。」

舍利子言:「彼諸如來壽量幾何?」

佛言:「彼一一佛皆壽十劫。」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諸佛如來常所稱讚。是文殊師利久如當得無上菩提?所得佛剎當復云何?」

佛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言:「善男子!汝何不問我云何住於無上菩提?而乃問我成菩提也?何以故?我於菩提尚猶不住,云何令我證菩提耶?菩提之法不住不證,而我云何有所證住?」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為利一切有情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情不可得故。若有情可得,我當為彼有情證於菩提而住菩提。有情壽命及補特伽羅皆無所有,是故我今不住菩提亦不退轉。」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住於佛法耶?」

「不也!善男子!一切諸法住於佛法,凡所有法,無漏無際無相無形,是故佛住於如;如佛所住,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復言:「善男子!今汝所言,我不住於佛法。我今當問如是之義,應當忍許而為我說。」

答言:「善男子!於意云何?為色求菩提耶?為色本性、為色如如、為色自性、為色空性、為色遠離、為色法性,求菩提耶?善男子!於意云何?若色是菩提,色豈證菩提耶?色本性、色如如、色自性、色空性、色遠離、色法性,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菩提無色、本性無色、如如無色、自性無色、空性無色、遠離無色、法性無色,而證菩提,乃至廣說色法性亦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受、想、行、識求菩提耶?善男子!受、想、行、識證菩提耶?乃至識法性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不證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離於五蘊,有我我所施設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二法而證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語,對文殊師利皆生驚怖,以文殊師利此語便為定量。此諸菩薩而作是言:『我不求菩提、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無有驚怖,於實際中亦無驚怖,佛為無驚怖者而演說法,若驚怖者彼則生厭;若生厭者,彼則離欲;若離欲者,彼則解脫;若解脫者,則無菩提;若無菩提,是則不著;彼若無著,是則無去;若無有去,是則無來;若無有來,則無願求;若無願求,則無所求;若無所求,則不退轉;若不退轉,從何而退?從我執退耶?從有情壽命及補特伽羅若斷若常取相分別而生退耶?彼若退轉,無退轉者云何而退?從空性、無相、無願、實際及諸佛法退耶?從何佛法而退轉耶?謂不離佛法不究竟佛法,無所觀無所出入,無所行亦無表示,唯有其名,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遠離清淨雜染,無塵離塵、不平不等,遠離作意,無盡無執著,無等無非等,是為佛法。善男子!所有佛法此法無法。何以故?其處不可得故。若如是佛法生者,善男子!新發意菩薩聞此說已心生驚怖,速證菩提;若不驚怖,不證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如是密意而說?」

答言:「善男子!若驚怖、若分別,彼等咸皆證於菩提。如是發心、若不發心,為於正覺所求之者,皆證菩提。復次,不發心者彼不得菩提,亦不思惟,彼菩提心實無所得,亦不分別,若不分別不證正覺。以何因緣不證正覺?彼不得菩提,亦不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虛空界豈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說一切法同虛空耶?」

答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言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所知,亦無不知。」

說此法時,一萬四千苾芻盡諸有漏心得解脫;十二那庾多苾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九萬六千有情,昔未曾發無上菩提之心,今皆已發;五萬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汝發無上菩提心來,為幾時耶?」

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於無生法中而起分別。善男子!若有作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為菩提行。』彼等是大邪見者。善男子!我不見彼心為菩提發故,我以心不可見故,是故不為菩提發心。」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是何句義?」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無所見是名平等,如向所說。」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平等?」

「善男子!平等者無種種相,由此平等說一切法一味,一味者說一性,說一性者寂靜性,則無雜染亦無清淨。如是說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攝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說已無所思亦無所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起修行智,名為平等。復次,善男子!菩薩入於如是法性,不見異不見一,名為平等。其平等者離不平等,於不平等中及以平等,本來清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文殊師利不肯自說我於無上菩提發心遠近,大眾皆欲樂聞。」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乃至甚深忍亦不可得,菩提不可得,心亦不可得,以心不可得故,是故不說發心遠近。善男子!汝應善聽,我今當說。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久已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善男子!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企耶百千殑伽沙劫,彼時有佛,號雷音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于世,在於東方去此過七十二那庾多佛剎,有世界名無生,彼雷音如來於中說法,諸聲聞眾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諸菩薩眾二倍過前。

「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虛空,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正法理化為法輪王。善男子!彼虛空王,於雷音如來會中,八萬四千歲以種種樂具衣服飲食宮殿臺觀,僮僕給侍一一殊妙,恭敬供養承事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其王親族、中宮綵女、王子大臣,唯務供養餘無所作,雖經多歲初無疲倦,過八萬四千歲後,其王是時獨居無侶,作是思惟:『我已積集無量善根,我今迴向如是善根欲求何願?為求帝釋?為梵王耶?為轉輪聖王耶?為求聲聞、緣覺耶?』善男子!彼虛空王作是念已,空中諸天告言:『大王!止!止!勿起如是下劣之心。何以故?王之所集福聚甚多,大王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善男子!時虛空王聞是語已,歡喜念言:『我今於此決定不退。何以故?天知我心而來告我。』

「善男子!爾時虛空王即與八十俱胝那庾多百千有情,往詣雷音如來所,頂禮雙足右遶七匝退坐一面。又,善男子!彼虛空王向雷音如來合掌說伽他曰:

「『我問最勝法, 唯願人尊說。
云何得最勝, 丈夫人中尊?
對於世尊前, 我以廣供養,
以心無所依, 未曾發迴向。
獨處生是念, 一緣繫此心:
「已作廣大福, 云何而迴向?
為求於釋梵, 及以轉輪王?
為求於聲聞, 并及於緣覺?」
心中作是念, 諸天告我言:
「若發下劣心, 其福當損壞,
大王發勝願, 作諸有情利,
為度世間故, 應發菩提心。」』
我問於遍覺, 諸法自在者:
『云何發是心, 成於等正覺?
以何獲此處, 為我而顯示,
應發菩提念, 等同於牟尼?』
從空聞是語, 故白於如來。
『大王汝當知, 我今次第說,
諸法屬因緣, 樂欲為根本,
如彼所希願, 獲果亦如是。
我昔於過去, 亦曾發此心,
利益諸有情, 發如是勝願,
由彼勝願故, 而獲殊勝果,
我證大菩提, 滿足勝希願。
大王應勇猛, 當發如是心,
而行此妙行, 汝必成正覺。』
從佛聞是語, 其王大歡喜,
而作師子吼, 世間皆振動:
『乃至本初際, 及盡生死邊,
利益諸有情, 我行無邊行。
對於大眾前, 我發菩提心,
誓度諸群生, 皆離於眾苦。
願從今已後, 若我有染污,
瞋恚嫉妬心, 并我慢貪愛,
是欺誑十方, 及現在諸佛。
從此而已後, 乃至證菩提,
誓行於梵行, 我捨貪欲罪,
隨佛而修學, 淨戒柔和忍,
不以怱遽心, 速求成正覺。
我盡未來際, 於一一有情,
淨於佛剎土, 無量不思議,
稱揚彼名號, 普聞十方國,
我今自授記, 成佛不應疑。
對於導師前, 我淨於意業,
及淨於身業, 乃至於語業,
悉皆令清淨, 不應起不善,
以我真實行, 得佛利世間。
由斯誠實言, 地當六種動,
我若不實語, 四大互遷易。
以言誠實故, 當有諸音樂,
空中而自奏。 以我實無矯,
亦無諸結使, 以斯誠實故,
願雨天妙花。』 由說不妄語,
真實[A12]警覺故, 於十方無量,
俱胝剎振動。 剎那於虛空,
俱胝音樂奏, 雨妙曼陀花,
高七迷盧山。 二十俱胝人,
隨彼王而學, 皆出微妙音:
『我等當成佛。』 如二十俱胝,
一切人亦爾, 學王求正覺。
「善男子!彼時虛空王者莫作異觀,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是也!童真菩薩當彼之時為虛空王,過七十萬阿僧企耶百千殑伽沙劫,最初發於菩提之心,又過六十殑伽沙劫,得無生法忍,從此已後滿足十地具足十力,亦滿一切如來之地,亦滿足一切佛法,亦不曾於一念起如是心:『我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男子!彼時二十俱胝人同與[A13]彼王,於雷音如來所發菩提心者,皆已證於無上菩提、轉不退法輪,為阿僧祇有情而作佛事,作佛事已,以佛涅槃而般涅槃。彼等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於施戒忍進定及慧悉皆次第承事,彼等諸佛所有教法皆悉護持。餘有一佛在此下方,過四十殑伽沙佛土,世界名地,佛號地天,壽命無量,今現住世,有無量聲聞之所圍繞。」

說此文殊師利往昔事,時眾中七千有情,皆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
↑回到頂端↑
#2232651 - 2024-03-15 07:54:49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下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鑑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如來十力及以十地,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豈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更何所證。」

師子勇猛復言:「文殊師利!云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真如圓滿。由真如圓滿故,一切佛法圓滿,由一切佛法圓滿故,虛空圓滿。虛空、真如、一切佛法,無二無別。復次,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法圓滿,佛法圓滿者,色圓滿、受、想、行、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色圓滿?云何受、想、行、識圓滿?」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汝所見色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以何因緣知法圓滿?轉如是智則生分別智,若不轉則不分別,亦無所分別亦不增不減,若不增不減則名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者則是色圓滿,若見受、想、行、識平等者則是受、想、行、識圓滿。」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證菩提。』今文殊師利豈不欲覺悟有情而勸發耶?」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覺悟有情及以勸發。何以故?有情無所有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則覺悟有情而有勸發。善男子!我及菩提、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覺悟有情勸發平等,不令求於無上菩提亦不退轉。何以故?無所分別,性平等故。了知於行無來無去,名為平等亦名空性句。空性句者則無所求。善男子!若如是者,云何言久而獲得忍?既無所得,我豈有心證菩提耶?善男子!汝見心與智得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其心非色無名,乃至菩提以名施設,是菩提及心亦不空,名亦不空。」

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莫作如是密意而說。」

文殊師利言:「心無所生,我云何得菩提耶?心既不生,云何為現證耶?」

師子勇猛言:「云何名現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隨覺一切法思惟平等,名為現證;作是隨覺無少起想,亦不滅想,名為現證;如是真如、非真如不起分別,名為現證;若住正見,於法平等,無所得故,以無所得,不作一、不作異、不思一、不思異,名為現證。若於身證一相,知一切法所謂無相,若知一切法無相者,不於身心而有染著,名現證得。」

「云何名得?」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所行句是名為得,無所行者不於三界中行,三界言說所不能說。何以故?正法無阿賴耶,亦無所行,故不能言說。復次,善男子!無聲言說,亦無法可得,以無所得,是故名得。」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願說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所得佛剎。」

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文殊師利言:「云何是仁者佛剎莊嚴?」

答言:「善男子!若樂菩提者汝可當問。」

師子勇猛言:「汝豈不樂菩提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善男子!若有樂求則有厭離,若有厭離則有貪愛,若有貪愛則無出離。善男子!我為是故而不忻樂,亦無厭離。

「復次,善男子!汝言云何成就佛剎莊嚴?我不能自讚。何以故?對於如來一切智前,說自佛剎功德莊嚴,即為菩薩自讚已德。」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當說自願佛剎功德莊嚴。何以故?令諸菩薩從汝聞已,決定成滿此之願故。」

文殊師利言:「我不敢違於如來教命,承佛威力,我今說之。」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若有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當諦聽,若得聞已,令其滿足真實之行由。」

文殊師利右膝著地之時,於剎那間十方大地殑伽沙數諸佛世界六種震動。

文殊師利白佛言:「我願若不於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劫積集菩提,我終不證無上正覺。世尊!我以無礙天眼,見於十方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所有諸佛。世尊!若非是我勸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菩提行,勸學施戒忍進禪慧,令彼成就六波羅蜜。我既勸已教授教誡,悉令滿足無上正覺。世尊!彼時我以無礙天眼,觀察十方作佛事已,然後我證無上菩提。」

爾時眾中或有菩薩作是念言:「云何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見如是等諸佛世尊?」

是時如來知諸菩薩作是思惟,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有一丈夫,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如微塵。於意云何?彼微塵若算師、算師弟子,算知其數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不?

「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如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以無礙天眼觀察十方,一一世界見於如是無量無數諸佛世尊。」

爾時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我有如是願:『以殑伽沙數廣大世界成一佛剎,其佛剎中牆壁高大,至于有頂無量百千眾寶莊嚴,復以無量妙寶間錯鈿飾;若不爾者我終不證無上菩提。』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菩提之樹,其量正等萬大千界,彼樹光明遍照一切諸佛剎土。』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坐菩提樹已,於其中夜成等正覺,乃至般涅槃夜,於其中間不起于座,但以化身遍於十方無量無數俱胝那庾多諸佛剎土,為諸有情而演說法。』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A2]令我剎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離一切過及諸惑等,皆是清淨梵行之者滿此佛剎。其佛剎中無女人名,一切菩薩唯是化生,悉被袈裟結加趺坐,如是菩薩充滿其國,唯除如來之所變化,往詣十方為諸有情,隨其意樂說三乘法。』」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當來成佛,名字何等?」

佛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善男子!以何因緣,稱彼如來號為普見?善男子!普見如來,普使十方無量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中,普令見故,名為普見。彼諸有情見彼佛者,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普見如來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聲聞、尼夜摩位及下劣勝解之者。」

復次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無量壽如來剎中,以法喜為食,而我剎中菩薩初生起食想時,即便百味飲食盈滿於鉢,在右手中,尋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及施貧窮苦惱有情并餓鬼趣於其千歲,乃至不得涕唾食者,若不惠施令其飽足,我終不食於剎那頃,獲五神通有大威德,乘空無礙如風不著,即往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以食供獻諸佛世尊并聲聞眾,及施貧匱苦惱有情并餓鬼趣,令其充滿離乎飢渴,即為說法既說法已,於剎那頃還至本土。」』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得菩提已,於我剎中,若諸菩薩初生之時,所須衣服隨其意念,即於手中而出清淨沙門所宜衣服。是衣出已便作是念:「若不以此寶衣先當供獻十方諸佛,而我不應便自受用。」纔發是念,即時往詣無數世界,以此寶衣奉獻諸佛,還復本處,然自被擐。』

「復次,世尊!於我剎中,諸菩薩眾所有受用之具,先皆奉獻諸佛世尊并聲聞眾,然自受用。又我剎中遠離八難及不善聲,願於我剎中遠離眾苦,無有毀犯淨戒律儀,於色聲香味觸無不悅意。」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而彼世界名號何等?普見如來成佛出現,復在何處?」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名如願圓滿積集離塵清淨,其佛剎土在此南方,娑訶世界亦在其中。」

復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白佛言:「我復有願:『於我剎中,積集無量百千眾寶,無量摩尼互相影現,所有大寶十方剎土之所難得亦未曾見,彼所積集摩尼寶等所有名號,於百千俱胝歲說不能盡。』世尊!彼世界中菩薩樂見彼剎,而為金者即現於金,樂見銀者即現於銀,然於見金未曾損減,樂見吠瑠璃、頗胝迦、赤珠、瑪瑙、牟薩羅寶無量諸寶,各隨所樂見種種相,并及彼沈水香,多蘖羅香、多摩羅跋香、龍堅香、栴檀香,各隨所欲悉皆得見,非彼世界寶相變異。彼佛剎中不假日月星宿、摩尼火光之所照見,皆從菩提樹自然出光而作照明。彼諸菩薩意所欲樂,以此光明照彼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無有晝夜,以花開合辨其晝夜,隨諸菩薩所樂時節即皆應之,亦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餘剎,於覩史多天壽盡降生而成正覺。於彼佛剎空中常奏俱胝那庾多百千種樂,雖不現相,而聞其聲,於彼樂中無有貪染相應之聲,唯出諸波羅蜜聲、佛聲、法聲、僧聲,諸菩薩藏法教之聲,悉皆得聞。彼中菩薩渴仰於佛,隨所諸處經行坐立,應念即見普見如來、應、正等覺坐菩提樹。若諸菩薩於法有疑,但見彼佛不待解說,疑網皆斷解了法義。」

爾時會中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諸菩薩眾,異口同音而說是言:「今此世尊名義相稱,所謂名號普見如來,若有得聞其名號者,快哉獲得殊勝之利,何況得生彼佛剎中。若有得聞如是授記所說法要,及聞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號,經於耳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

爾時,俱胝那庾多百千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那謨文殊師利童真菩薩,那謨普見如來應正等覺。」眾多天龍說是語已,八十俱胝那庾多百千有情,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無量有情成熟善根,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我所見十方無量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行相之類,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而為聲聞現化所莊嚴剎及五濁之世。若我自讚佛剎功德莊嚴,過爾所殑伽沙劫說不能盡。』世尊!如我所願,唯佛世尊、應、正等覺,餘不能知。」

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或有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說佛剎功德莊嚴,與無量壽如來剎土為等不耶?」

是時世尊[A3]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丈夫而析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善男子!彼一毛水多?大海水多?」

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一毛水少,大海水多。」

佛言:「善男子!彼丈夫所舉一毛端水如無量壽佛剎功德莊嚴,餘大海水如普見如來佛剎功德莊嚴應如是見。」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過去現在及以未來,頗有如是佛剎功德莊嚴已不?」

佛答言:「有!善男子!東方去此過八十俱胝百千殑伽沙世界,彼有佛剎,名願住高踊,是中有佛,號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今現住彼,佛壽無量無邊,復有無量大菩薩眾圍繞說法。善男子!彼佛剎土功德莊嚴與普見如來佛剎不增不減,有四菩薩被不退甲冑住如是行。善男子!彼諸菩薩亦當得此普見如來佛剎莊嚴。」

師子勇猛言:「唯願說彼菩薩名號及其住處,并說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為我示現彼佛菩薩,令諸菩薩取彼佛剎。」

佛言:「善男子!汝等諦聽,我今當說。善男子!第一菩薩名光明幢,在於東方無憂吉祥如來佛剎。第二菩薩名為智上,在於南方智王如來佛剎。第三菩薩名為寂根,在於西方慧積如來佛剎。第四菩薩名為願慧,在於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剎。」

爾時世尊以神境通現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會見彼如來及菩薩眾,并其佛剎功德莊嚴,昔所未見亦未曾聞,不可思議眾相成就,彼此世界互得相見,猶觀掌中阿摩勒菓。彼佛世尊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身量八萬四千踰繕那,金色光明端嚴照曜如蘇迷盧山王,與四萬二千踰繕那身量菩薩摩訶薩前後圍繞,於無量功德莊嚴菩[A4]提樹下坐師子座,往俱胝那庾多世界,為諸有情而演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見彼如來佛剎功德莊嚴菩薩眾不?」

時諸大眾異口同聲,白言:「世尊!唯然已見。我等當學此菩薩行,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之所修行,我等亦當成就如此莊嚴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等光,照曜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入於佛頂。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慈氏:「由現彼佛世界功德莊嚴。時此大眾中八萬四千菩薩,見彼佛剎莊嚴之事,如文殊師利童真佛剎;於彼眾中唯有十六正士,而能成就增上意樂,作是願言:『如文殊師利國土莊嚴,願令我等亦當如是。』除十六正士,餘無能發如是大願,樂速疾證無上菩提,所求佛國如無量壽莊嚴功德。慈氏!汝今見不?意樂成就菩薩而能作大利益,由增上意樂故發是勝願,是故得彼佛剎如文殊師利。其諸菩薩少有信心志願下劣,由羸劣業,過六十俱胝那庾多百千劫,然始得滿五波羅蜜。」

爾時光明幢、智上、寂根、願慧等四大菩薩,從四方來而現於此,各於無量吠瑠璃光明樓閣中坐,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天眾圍繞,震動諸剎,以種種神通,散俱胝那庾多百千花及奏音樂。

是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此世界大地震動?四方復有四樓閣現?」

佛言:「慈氏!是四菩薩由佛警覺而來親覲於佛世尊。」所言未訖於剎那頃,此四菩薩從[A5]樓閣下,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繞佛三匝退坐一面,彼菩薩光從四方來普照大眾。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此四正士住不思議旨趣,汝等於彼正士應發殊勝恭敬之心,當問法要。善男子!汝等當聽彼正士願,彼正士願者,所有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得見彼四菩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超二十俱胝劫流轉生死,具足圓滿五波羅蜜。若有女人聞其名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是時世尊現彼剎已還攝神力,而彼世界忽然不現。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法如幻,譬如幻師化作幻事,幻而復隱。世尊!如是一切法生已復滅,亦無生滅,此則平等。世尊!若學平等,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智上菩薩白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言:「云何而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法無所得亦無所壞,於無無所著,於有無所得。」

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為於有故獲於菩提?為於無耶?」

答言:「善男子!法本無生,無已有、無今有、無當有,究竟無所得。」

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以何一相而說於法?」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說一相法耶?」

智上菩薩答曰:「文殊師利!不見蘊及處、界,亦非無見亦非有見,於法無分別亦無所分別,又不於法而見積集,亦不於法而見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於法性不違法性,不作種種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如來法,入於一相,謂遠離相,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喜見菩薩曰:「若修行真如,而於真如無所思惟,亦不分別此是甚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無盡辯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說一切法不可盡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善思惟菩薩曰:「若於思惟入不思惟,彼無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離塵菩薩曰:「若究竟不染,於一切相,染無所染,亦不愛不恚不癡,不作一不作異,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捨,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娑蘖羅菩薩曰:「若入甚深法,難測如大海,而於正法亦不分別,如是住、如是說,於自無所思,於他無所說,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月上童真菩薩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摧一切憂闇菩薩曰:「若遇憂慼而無所憂,而於憂箭亦不疲厭,云何有情起於憂根?所謂於我若有,於我住平等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無所緣菩薩曰:「若不緣欲界,不緣色、無色界,不緣聲聞、獨覺之法,不緣佛法,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普見菩薩曰:「若說法者應平等說,其平等者所謂空性,不於空性思惟平等,於平等法亦無所得;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三輪清淨菩薩曰:「夫所說法不違三輪。云何為三?於我無所得,於聞不分別,於法無所取;如此名為三輪清淨。如是所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成就行菩薩曰:「若知一切法不著,如是知、如是說,亦不說一字,所謂離言說故;若如是說一切法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深行菩薩曰:「若樂瑜伽、知一切法,則於諸法而無所見,於彼若說若無說者,於法無二,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如是無量大威德諸菩薩等,各各以自辯才說一相法。說此一相法門時,七十俱胝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那庾多百千有情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七千苾芻盡諸有漏心得解脫,九十六那庾多人天得法眼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普見如來,有幾何大菩薩眾而為眷屬?壽量幾何?却後幾時,文殊師利成等正覺?」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義當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言:「汝却後幾時當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虛空界而為色相,我乃證於無上菩提;若幻師所幻丈夫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漏盡阿羅漢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夢中丈夫若光影若響應,如是變化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以日光成夜,月光成晝,我乃當證無上菩提。善男子!汝可當問求菩提者。」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豈不求菩提耶?」

答言:「善男子!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何以故?但有名字,名字亦空。文殊師利乃至菩提,名亦遠離,無所有空,空者即是菩提。」

爾時佛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汝頗見聞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諸眾會耶?」

「唯然,世尊!我已見聞。」

「善男子!於意云何?」

答言:「非是算數思議之所能及。」

佛言:「善男子!如摩伽陀國量一婆訶胡麻,取一粒喻無量壽佛國聲聞菩薩眾會,餘況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得菩提時菩薩眾會,應如是知。善男子!如以三千大千世界末為微塵,一塵一劫,若比普見如來壽量劫數,百分千分百千俱胝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以算數計校籌量,應知普見如來壽命無量無邊。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析為微塵,或有一丈夫,取一微塵乃至眾多微塵,過三千大千世界乃下一塵,彼之丈夫,如是東行下盡塵數,如是十方一一丈夫,准前下盡彼微塵數。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三千大千世界,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知其量不?」

答言:「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十丈夫,各過三千大千世界又下微塵。彼一切世界,已下未下盡末為塵。善男子!於意云何?豈能算計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數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乃至十方十丈夫,復過三千大千世界,所下微塵及所未下微塵之處,又末為塵。善男子!於意云何?豈能算計彼之微塵,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乃至仰蘖羅,泯末羅,阿閦婆等?」

「世尊!若人聞此算數心則迷亂,彼不可知其數量。」

佛言:「善男子!如來悉知彼之微塵,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乃至仰蘖羅、泯末羅、阿閦婆等。善男子!如是如來悉知,復過彼量。」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求於如是了色之無盡智,寧於無量劫中受泥?苦,而是菩薩於如是色大智中終不棄捨?」

佛言:「慈氏!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豈有於佛無盡大智不起悕望?唯除下劣勝解及懈怠者。」說此如來大智之時,一萬有情發菩提心。

佛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如是十方世界微塵,彼十丈夫下微塵數,過如是等微塵數劫。善男子!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於彼多劫示現行於菩薩之行。何以故?善男子!文殊師利不可思議,願亦不可思議,趣向亦不可思議;證菩提已,壽命亦不可思議,菩薩眾會亦不可思議。」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希有!文殊師利發趣甚大,所修行大:所謂文殊師利童真,乃於爾所微塵數劫不生疲倦。」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虛空有如是念於晝夜半月月時歲、劫百劫千劫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不?」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虛空界無分別故。」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如虛空等悟一切法,隨悟如是亦不分別,無所分別,於彼晝夜半月月時歲等,如先所說無有少想於法起者。善男子!如虛空界大火熾然,過無量殑伽沙劫,而虛空界不曾生起,亦不燒壞。何以故?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法無性,亦無熱惱疲倦,如虛空不燒不生疲倦及以熱惱,而不動搖亦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如是,如是!善男子!文殊師利名號亦爾,而不燒壞亦不疲倦,亦無熱惱,亦不動搖,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何以故?名字究竟遠離故。」

說是法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及餘大威德諸天子等,異口同音,唱如是言:「若諸有情聞此法門獲大善利,何況受持讀誦?當知不以少善根而能成就。世尊!我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廣宣流布,為[A6]護持正法故。」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為他宣說如是法要、佛剎莊嚴成就、發如是心,如文殊師利,所得功德,為幾許耶?」

佛言:「善男子!如來以無障礙眼所見世界,若有菩薩以七寶滿[A7]彼世界,於一一佛奉獻供養,乃至盡未來際俱胝劫中捨施,令此菩薩安住淨戒律儀,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若有菩薩於此佛剎功德莊嚴法門受持讀誦,復能發心隨文殊師利所學行,於七步功德之聚,比前福聚,百分千分迦羅分百千俱胝分,乃至算數所不能及。」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入菩薩平等照曜如幻相三摩地,入已,由文殊師利三摩地故,乃至眾會菩薩等,近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一佛前皆有文殊師利,說自佛剎功德莊嚴。眾[A8]會見已,於文殊師利勝願三摩地智而生奇特,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法王之子,於百千俱胝那庾多,願我等咸見。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佛告慈氏:「今此法門名為『諸佛遊戲』,汝當受持;亦名『不思議願』,汝當受持;亦名『說佛剎功德莊嚴』,汝當受持;亦名『發菩提心令歡喜』,汝當奉持。」

爾時十方無量菩薩眾集會者,於佛及法作大供養,雨眾天花,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各還本土,作是讚言:「奇哉!世尊!奇哉!世尊!令我等聞是不思議法,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大師子吼。」

說是法已,殑伽沙數菩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無量有情成就善根。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所有諸大聲聞、梵釋護世、天、龍、藥[A9]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回到頂端↑
#2232652 - 2024-03-15 07:56:04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19]西晉[20]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十萬眾俱;及諸菩薩八萬四千,皆不退轉無所從生,逮得權慧神通無極,隨時而化救濟三界,其名曰:文殊師利、光世音、大勢至諸菩薩等咸[21]來雲集。七十二億諸天子俱,皆志大乘;四天王、帝釋、梵天王,各與四萬二千諸釋梵俱,悉慕大道;四方阿須倫王,難頭和難龍王、和倫龍王、[22]娑竭龍王、摩那私龍王、持地龍王、阿耨達龍王、山積龍王、降魔龍王、上月龍王,如是[23]龍王,各從其民六萬二千;金比鬼神、[24]曠野鬼神、妙毛鬼神、普等鬼神、善普鬼神、善財鬼神、普像鬼神、無諍鬼神,是諸鬼王,各與等類百千眾俱來詣佛所。皆各稽首,以次就位,悉都專精志願經道、飢虛於法,身口意并加敬歸佛,[25]靖心而聽。

爾時國王、太子、大臣、百官、長者、居士、民眾大小、天龍鬼王,咸共供養,隨其所安。時佛明旦著衣持鉢與大眾俱,天龍鬼王侍從左右上虛空中,四種蓮華紛紛如雨,百千[26]伎樂不鼓自鳴,皆作釋梵雅頌八聲,詣阿闍[27]貰[28]就王之請。佛顯神足光照十方,七寶蓮華隨跡處生。有化菩薩皆坐其上,光像分明不可稱[1]紀,遶城七匝而歎頌曰:

「其[2]導師至神, 所愍哀無量,
方便護眾生, 消病愈諸瘡。
能仁無所著, 心寂善調和,
彼吼護世明, 今日欲入城。
其意[3]已解脫, 度生老病死,
諸天眾集會, 各懷欣樂志,
其心甚堅強, 降魔并官屬,
釋師子至聖, 尊導已來到。
壞世眾不消, 至真音難致,
甚猛能制御, 行道億千劫。
意抱大慈[4]愍, 普護於一切,
今日真正覺, 當入王舍城。
本所行布施, 難量無[5]涯底,
衣食眾寶乘, 無復有計限。
惠所愛男女, 妻室及國界,
今彼釋師子, 欲入國王宮。
宿世施手足, 頭目及耳鼻,
普惠無所逆, 不貪悋重珍,
總攝眾功[6]勳, 施一切[7]所有,
尊人以是故, 得入一切智。
常以勤修學, 布施至戒慧,
護[8]戒無缺漏, 故曰真丈夫。
逮[9]戒照忍辱, 持功勳無量,
彼寂然心定, 今日當入城。
於百千億劫, 行精進解脫,
哀傷眾生故, 心未曾懈倦,
一心不可[10]撿, 已度於彼岸,
音聲越梵天, 今日欲入城。
其聖明道慧, 無限不可量,
不可得邊[*][11]涯, 假喻如虛空。
人中寶如是, 智德不可盡,
緣從達眾行, 嚴淨至尊[12]惠。
因坐佛樹下, 降魔及官屬,
逮無退道明, 永安無憂慼。
道聖轉法輪, 所度不可極,
今日釋師子, 欲入王舍城。
若有發道意, 我當得成佛,
處世逮究竟, 諸相三十二。
常興意無量, 至誠發道心,
輒歸於最勝, 供養人中[13]聖。
欲斷婬怒癡, 消眾塵勞穢,
志降伏一切, 無益瑕疵難,
便宜速行詣, 釋師子聖尊,
奉貢眾[14]好養, 恪心不可限。
若欲生天上, 天帝釋梵王,
百千億諸天, 所知見宗仰,
常遭值安樂, 在天不失時,
當詣釋師子, 所宣辭至真。
其欲慕聖帝, [15]王於四方[16]城,
自然致七寶, 令我逮尊貴,
千子諸德具, 殊桀甚勇猛,
常勤奉事歸, 至真大尊人。
若好尊者位, 長者積財寶,
其生業廣大, 常遊得自在,
眷屬悉豪貴, 端正顏[17]殊好,
當詣釋師子, 名好物供尊。
其有已解脫, 方應求度者,
咸當[18]諦聽受, 大聖[19]說寂[20]寞,
以聞甘露句, 寂然無憂患,
人中之尊導, 音聲甚難值。」
於時王舍城中無央數眾,聞此歎頌勸訓之音,莫不欣悅皆發道心,各齎眾華諸雜妙香,幢幡寶蓋[21]伎樂百千,出城迎佛,稽首足下退從佛後。世尊入城足蹈門閫,地則尋時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婦女珠環相[22]?作聲,天雨華香其下紛紛,盲視聾聽、瘂言跛行、病愈狂正、拘躄得伸,諸被毒螫毒螫不行,裸者得衣貧者得財,飛鳥走獸相和悲鳴。當爾之時,眾生慈心無婬怒癡,滅除貢高[23]猜恚恨疑,和悅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身如子,各各欣喜而歎頌曰:

「[24]人中之上如月盛滿,
為正導師丈夫師子。
世尊入城利益眾生,
普安一切盲聾視聽,
飢飽寒溫亂者得定,
貧者得富狂邪得正。
諸天在上散雨華香,
作眾[*]伎樂以為供養。
眾生慈心無三毒名,
下心悅意除憍慢情,
如父如母如[25]弟如兄,
如身如子心同意并。
世尊法澤等潤十方,
天人群類解無希望,
功勳如是所現難量,
十方威德[1]班宣三藏。」
於時城中,有貴姓子名棄惡,遙覩世尊行步正齊,容儀端正威神光曜,諸根寂定恬[2]淡玄默,和雅其性如水澄[3]渟,中表清淨猶猛師子獸中之王,如日初出照于朝陽,譬月盛滿眾星中明,佛在大眾巍巍堂堂,相好昞著汪汪洋洋,心懷欣悅敬進迎佛,稽首足下右遶三匝,叉手自歸長跪白佛:「願聞菩薩為行幾法,疾逮正真為最正覺,從心輒成嚴淨佛國?[4]唯垂愍哀分別具說。」

佛言:「善哉!棄惡菩薩!乃問如來嚴淨之德,是諸菩薩眾行殊[5]特。諦聽!諦受!善思儀則。」

棄惡菩薩一切眾會,莫不喜踊一心恭[6]肅,皆前禮佛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一法行,疾成正真為最正覺,從心[7]輒成嚴淨佛國。何謂為一?心常哀愍濟度眾生,興發至真仁和道心。何謂至真仁和道心?曰,以發道心不行諸法。何所不行?曰,不行三垢家業諸利,志存出家不[8]猗眾養,從心本願常崇斯法。何謂出家所崇法行?曰,修正真行奉一切法。何謂正真一切之法?曰,分別曉了陰種諸入。何謂陰種?何所曉了?曰,有[9]為無為法皆是五陰,解陰如幻所著,[10]名為知陰本空,是謂曉了幻法本寂。從對而有剖判,本末不見,有二不見,無念亦無[11]望想,此乃專修奉行出家,成菩薩行不捨眾生。所以者何?能自調已暢達諸法,爾乃習[12]辯為諸[13]法眾生,不得眾生亦無諸法。」

佛言:「族姓子!是為菩薩一法之行,疾逮正真為最正覺,從心輒成嚴淨佛國。」

棄惡菩薩聞佛所說欣[14]悅踊躍,即便逮得不起法忍,身昇虛空去地七[15]仞。彼時眾中覩斯變化,有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萬四千天人遠塵離垢諸[16]法眼淨。

時佛因笑,無數光色從其口出,照於十方無量世界,還遶佛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17]肩長跪叉手,以偈讚佛:

「遊於諸法度無極, 最勝至真導以力,
皆了眾生化上智, [*]唯願宣現是笑義。
十力已達往過世, 愍哀亦暢將來業,
悉明現在十方事, 今用何故顯笑意?
解於眾生之所行, 今如師子覩諸心,
其智慧明無等侶, [18]唯宣眾人調[19]法御。
諸天億[20]姟普來集, 咸共叉手禮至聖,
願演第一妙光音, 無數眾會觀法器。
「其慧度無極, 世俗無[21]疇匹,
皆知一切人, 善惡行所趣。
至[22]仁今所笑, 願為分別義,
當決眾疑[23]網, 普宣最尊法。
今諸會大眾, 巨億百千載,
以法故雲集, 諸比丘默然。
[A1]加敬修供養, 百千[*]伎樂音,
奉行[*]靖心聽, [*]唯願決眾疑。」
佛告阿難:「汝乃見此棄惡菩薩住空中不?」

對曰:「已見。」

佛言:「阿難!是棄惡菩薩,却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為佛,號曰寂化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24]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安隱,劫[25]名離音。其國比如阿閦如來妙樂世界,功勳嚴淨等無有異。」

佛歎是已,乃便詣王阿闍世宮,王及夫人、太子、百官,華香[*]伎樂歡喜迎佛,稽首足下退在佛後。佛入就座,菩薩聖眾,[A2]各以次第坐如常位。王覩坐定寂[*]靖無聲,與后、太子手自斟酌百種供饍;食皆飽訖,行澡水畢,兼施[26]琦寶好衣貢佛,別取小床在佛前坐,專心叉手聽受[27]道教,欲化中宮及來會者。

爾時王阿闍世,長跪白[28]佛:「唯然!世尊!瞋恨厭嫉從何所生?其愚無明從何所來?慧何所滅?」

佛告王曰:「從其吾我生瞋恨厭嫉,住於自大則生其愚,不別正諦是曰無明;見正從諦斯則為慧,慧除眾惡如明消冥,見正從諦亦復如是。」

王重啟曰:「見正從諦,願分別之。」

佛言大王:「法本空無從意生形,解意無處則無去來,了一切空是為見正,見正不轉則曰從諦,具解如是乃曰為[29a]了。」

[29b]王聞佛言應心說法,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即便歎曰:「善哉!世尊!至未曾有,斯則如來之善言教,假令我身中壽終者,心不疑亂必能奉之。」

佛從座起與諸大眾,即皆俱還於靈鷲山,勅諸直使布設眾座,請諸會人皆令就坐。

時舍利弗,承佛聖旨即從坐起,偏袒右[30]臂長跪叉手而白佛言:「[31]向城中棄惡菩薩,所問微妙嚴淨佛土,世尊即答粗舉義要,棄惡尋便受佛記[32]拜,聞者解釋各獲果證,意不達者咸用瞢[33]瞢。[*]唯願世尊,加哀重說具敷演之,令諸菩薩堅固其行,住於正道而不動轉,成一切智降魔官屬,攝諸異學滅諸塵勞,勸化邪業使入正道,捨小乘地轉不退輪,具悉至願利益眾生,蒙嚴淨力致無限明,未度者度、未成者成。今現眾會族姓子女,虛心樂聞[1]唯重散說,願令法澤潤及後世,加哀慈念當為眾會。」

爾時世尊心念:「是法微妙殊特,乃是菩薩大士之業,今當班宣不宜小會,寧可現瑞感十方世界。」即如所念,便放其身毛孔之光,普照十方恒沙世界。十方諸佛各遣菩薩,神智無量微妙明達,各從菩薩百億之眾,皆現神變來入忍界,見能仁佛供侍拜謁,稽首佛足各自陳[2]曰:「覩佛光瑞垂恩見接,憑恃四等聽受法說,我本土佛而見難曰:『汝曹何為詣忍世界?忍土五逆剛強弊惡,貪嫉婬妬罵詈呪[3]咀,心多瞋毒轉相傷害,麁獷?悷[4]侜張難化,勿至忍界自[5]深勞穢。』我等皆復重自啟曰:『力能堪任來至忍界,正使遭值眾惱諸害火燒刀割,終無恨意。世尊及諸正士,乃能勞謙忍誨群生,願樂禮侍諮受深經。』我本土佛乃見遣聽,重復勅曰:『往,族姓子!從意順時,牢自持心慎勿懈疑,如我本土百千劫行,不如忍世精進一[6]旦。』是故,世尊!歷恒沙界不以為遠,願聞世尊說嚴淨經,及諸正士論講要言。」

於是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7]臂,長跪叉手前詣佛所,以偈歎曰:

「無量威德聞十方, 光照上下恒沙界,
一切眾生無能稱, 人中聖慧不可議。
十方世界恒沙國, 菩薩大眾為法[8]會,
用樂道法[9]亦恪住, [*]唯人中尊宣法訓。
世尊名稱遍十方, 禁戒三昧智慧然,
儀好無動如師子, 猶若日光曜虛空。
諸天龍王及鬼神, 其比丘眾比丘尼,
清信士女叉手住, 愍哀安住[*]唯宣法。
以知過去及當來, 分別曉了今現在,
為眾生本所應度, 以律開化決狐疑。
云何菩薩造立行, 國土嚴淨光所照?
何因具足眾大願? [*]唯人中上宣此意。
何緣此等無貪嫉? 何謂禁戒無所犯?
以何為眾修勤行? 因群黎故行愍哀。
何從奉行無數劫, 用精進故勢力上。
智慧不倦脫無為, 濟度眾生勤苦患,
其意[10]清定恒一心, 行淨脫門住禪思。
修無所著如蓮華, 云何立行消殄欲?
從何奉行深妙業? 何因志行度世法?
何緣伏魔及兵眾, 以降化之即成佛?」
於時世尊告彌勒曰:「布法高座,如來今當[11]普為十方諸菩薩眾,敷演往古性和佛國功勳嚴淨願行法典。」

彌勒受教,即心念言:「如來何故使我施座?不令阿難、目連等乎?」

文殊師利即知彌勒心之所念,便答彌勒:「當知如來使仁布座,說是法時,非諸聲聞、緣覺之等所能受持,純為菩薩宣是法耳。」

于時彌勒即如其像三昧正受,為佛設座高四百萬里,以無數寶而[A3]挍成之,天繒綩綖而布其上,座之光明照此三[A4]千大千世界。佛起昇座,三千世界六反震動。

於時如來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法具足所願。何謂為四?一曰、志性仁和。二曰、愍哀眾生。三曰、精進不懈。四曰、一心常安,習善親友。是為四法,具足所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一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一?於是開士當學追慕阿閦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志願出家樂沙門行,世世所生不違本誓,乃能進至得如來號無所從生,是則菩薩第一之利用,捨家故得致十德:一者、無有貪欲放逸之態。二者、常好閑居不習憒閙。三者、常奉佛行捨遠小節。四者、棄捐癡冥無益之法。五者、不慕妻子家居恩愛。六者、釋置惡趣非法之患。七者、攝取安樂天上善處。八者、未曾違失宿命本德。九者、諸天愛敬常戀侍衛。十者、諸龍神王常擁護之。是為十德。若有菩薩不捨大乘、慕度眾生,[12]常當追樂出家之業,是為一法不失所願,隨志所好致何佛土,如意輒成嚴淨佛國,是則菩薩第一善利。」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二事法,不捨所願。何謂為二?一曰、不樂小乘不學其行,不與從事,願開度之,不說其法用教化人。二曰、常以無上正真之道,勸進眾生令成佛法。是為二法。勤心正真等誨不倦,則便逮受十功德福處。何謂為十?一者、攝取佛土無小乘學。二者、純諸菩薩聖眾來會。三者、諸佛世尊常念護之。四者、十方諸佛所見歎譽,稱其功德[13]面為說法。五者、發微妙心常修正真。六者、不[14]願天帝釋梵王,心常精勤志存正道。七者、若生人間作轉輪王,主四天下以道教導。八者、所生之處不違道業,常見諸佛無上正真。九者、諸天人民所見愛敬。十者、受不可計無量功德。是為十處。所以者何?[A5]設能化度一佛[15]國眾生之類,皆令致得無著果證,不如菩薩彈指之頃,勸化一人發無上正[16]真,何況十處功德妙深,隨意所欲在取何國,如願輒成嚴淨之德。是為二法不違本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三法不失所願,能具功德嚴淨佛土。何謂為三?一曰、尊樂閑居心習[*]靖寂。二曰、常以[1]慇懃謹護禁戒未曾闕漏。三曰、常惠法施無衣食望。是為三法堅護禁戒行菩薩[2]禁。因此輒逮十無畏:一者、能護戒行入於城邑,若至聚落心無所難。二者、若在眾會說法勇猛。三者、[3]入眾中飯食不恐。四者、在家講[4]頌心無所懼。五者、若入精舍亦無所畏。六者、居在聖眾不懷怯弱。七者、言談說事不以恐懼。八者、往奉師父及諸和[5]上,恭恪不慢無畏所犯。九者、若有所說常抱慈心,心不畏惡。十者、若受衣食床臥醫藥亦無所難。是為十。又加十事乃具嚴淨。何謂為十?一者、不畏惡業。二者、不貪親族。三者、不求名稱。四者、不慕家種。五者、不[6]姤種姓。六者、常知止足。七者、衣食床臥病瘦醫藥而知節限。八者、雖在家居歎說道法。九者、諸天往造稽首禮侍。十者、未曾思念非宜之想,心常念佛欣然專精,無衣食意。是乃具足嚴淨佛土。又復十事受德名稱。何謂為十?一曰、棄捨眾會不慕因緣。二曰、常習[7]燕處不思城邑。三曰、心存禪思無有邪念。四曰、不志多事憒閙之中。五曰、心常念佛無他之思。六曰、不捨身安而為危害。七曰、淨修梵行未曾中礙。八曰、以少事故得三昧定。九曰、聞所說義要妙章句,識念不失。十曰、如所聽經解義歸趣,能為人說。是為十法。」

佛告舍利弗:「復有四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四?一曰、菩薩所作言行相應。二曰、棄捐自大。三曰、捨於貪嫉。四曰、見他人安代之悅豫。是為四。又有四事至誠諦教。何謂為四?一曰、所生之處口常清淨氣優鉢香。二曰、言辭辯慧無所闕漏。三曰、諸天世人皆保信之。四曰、不失好聲必獲佛音。是為四。復有四法所修訓誨。何謂為四?一曰、不生三趣無憎惡者。二曰、所學不慕九十六種所見迷惑。三曰、怨家惡友不得其便。四曰、天上世間咸共歸禮。是為四。復有四法流布訓誨。何謂為四?一曰、不捨布施之心,[A6]穀米[8]踊貴因時惠[9]施。二曰、不慕世榮所有財業。三曰、往奉自歸禁戒之士。四曰、若有布施不懷貪嫉。是為四。復有四法,可悅他人心知止足。何謂為四?一曰、是眾生等是為我所,吾當安之。二曰、斯等貪財依怙身力以為[10]無雙,菩薩加哀施[11]以所安,當計財業非是我侶,常畏五分侵奪無期。三曰、若多財寶妻子熾盛眷屬豐饒,不以信樂不戀國土,何況他人望於眾生。四曰、志未曾求非業錢財行在諸俗。是為四法。菩薩行是,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五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五?一曰、常樂經法勤求道義。二曰、知無數世所生往反。三曰、以聞經法如諸佛行成就功勳。四曰、所從聽經每事問義,造立何行具足疾成。五曰、若聞經法尋能奉行。是為五法,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六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六?一曰、好憙布施心無慳嫉,以身施與不惜壽命,不愛妻子[A7]男女眷屬,心無[12]希冀不懷望想。二曰、菩薩在家若出行學,寧失身命不犯禁戒,謹慎守護常住梵行,興發眾生以戒勸助。三曰、知身假借諸法如幻,堅住忍力[13]逆對不起,設遭毒害刀杖加[14]刑、惡罵呪[*]咀愁惱之患,未曾起意而有恨心。四曰、奉行精進心無所著,深念非常如救頭然,行止臥覺未曾懈廢,[15]設火燒身心不退却。五曰、專心守[*]靖寂無他[16]念,入無[17]生寂伏想不起,心如灰滅形如枯[18]朽。[19]六曰、見正從諦滅除邪偽,曉了三界如[20]響如幻,法無常名如水月形,愍哀一切勸誨眾生。是為六法如願輒成,具足功德嚴淨佛國。」

佛告舍利弗:「復有七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七?一曰、一切所有而以布施,所可施者亦無所獲。二曰、奉戒不虧不想所禁。三曰、勸於眾生不起法忍。四曰、以精進行不得身心。五曰、成就禪定一心攝念。六曰、具足智慧不懷[21]希望。七曰、常志念佛捨眾希望。是為七法,所行具足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八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八?一曰、所宣不說無益之言。二曰、以布施事用為莊嚴。三曰、其心柔和而無麁獷。四曰、恭敬法師不[22]懷輕慢。五曰、常行謙恪下意順眾。六曰、性行清白而無[23]沾污。七曰、若不持戒[24]知報應事。八曰、不自傷行不毀他人。是為八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九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九?一曰、常護身行令不虧失。二曰、口言謹慎而無缺漏。三曰、將護其意使無邪想。四曰、棄去貪欲心無所著。五曰、刈除瞋恚心不起恨。六曰、滅愚冥業不為闇昧。七曰、常行至誠而無欺惑。八曰、行慈堅固心不移易。九曰、依善知友未曾捨遠。是為九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十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十?一曰、聞地獄苦,心懷恐懼奉修哀心。二曰、聞畜生苦,亦復怖[1]懅興[2]隨道哀。三曰、聞餓鬼苦,亦復畏難發起大慈。四曰、聞天上安,亦復不喜常興大哀。五曰、聞於人間,[A8]穀米[3]踊貴弊惡加害,而興慈仁。六曰、心自念言:『加勤精進悉忍眾苦,乃使佛土嚴淨無量。』七曰、令無三苦眾惱之患。八曰、使其[4]佛土豐饒平賤。九曰、人民安和壽命無限。十曰、皆自然生無所名屬,至[5]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十法所願不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執華詣如來時、若詣塔寺,當作是念:『願使眾生,心意軟淨顏貌和悅,如華軟妙形色香潔,見莫不歡、愛之欣悅。願成佛時,令我國中香樹妙華周匝普遍,衣被飲食雜綵幡蓋,金銀珍寶皆自然生;其土人民禁戒清淨,心意柔軟和雅其性,逮深法忍神通無上。』

「又,舍利弗!菩薩所為先人後己,念安一切如父如母,見人得安欣然代喜;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安和無嫉妬疑,[6]恬然入定心無念思。

「又,舍利弗!菩薩護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語常如法非義不出;願成佛時生我國者,言辭柔和無有不可,語聲八種出口和雅。

「又,舍利弗!菩薩戒淨身口意善,復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令身口意完淨無漏,神通具足在所至[7]湊。

「又,舍利弗!菩薩所遊興隆道化,常以正真開度男女,未曾講論小乘之語;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不聞聲聞、緣覺之行,轉不退[8]輪、逮最正覺,令純淑行流布無極。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嫉彼供不斷他養,見人得供代之悅[9]預;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無貪嫉名皆獲法利。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自稱善、不說人短,不講眾僧、比丘尼闕,聞見人[10]論有如己犯;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清淨不聞罪名。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慕求經道如渴欲[11]飲,志[12]存正真不好異法;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樂經道慕求正法。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成佛時,百千[13]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聞皆[14]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見眾生心放逸馳騁,開[15]視正要使不憒閙;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使無亂志,攝念入定以禪為食,眾想寂滅皆至正覺。」

佛語舍利弗:「假使如來以劫之壽,[A9]咨嗟佛土成就功勳,不可究盡而譬喻之,今粗為汝略舉之耳!若有聞是菩薩行德,思齊慕及[16]逮志不[17]疑,亦當成其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三法,疾逮正覺,不失所願如意即得。何謂為三?一曰、[18]所願特尊與眾不共。二曰、所行安諦而不放逸。三曰、如所聞法奉行不惓。是為三。」

舍利弗言:「善哉!至未曾有!如來善訓,道品備悉,所願成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爾所云:『如來作佛積行所致,不以飾辭巧言成道。』放逸行者,自誤入冥墮四顛倒,沒生死河求出難得;若有菩薩聞是經者,願樂奉行立不放逸,必當成就如上所教。」

於[19]是會中,八萬四千菩薩即從坐起叉手自歸,同發聲言:「我等,世尊!願皆奉行如佛訓教,具足所願從[20]行得道,除去飾辭放逸之[21]巧,備悉弘誓戒德之要,願使一切[22]悉行[23]敏誨,以行自嚴去眾穢操。」

時佛欣笑,口中五色光出照於十方,還遶[24]身三匝從頂上入。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何因緣笑?今佛[25]既笑,必當有意。」

佛告舍利弗:「汝寧見此諸族姓子師子吼不?」

白言:「已見。世尊!」

佛言:「是族姓子於後來世,竟百千劫皆當成佛,號曰淨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國土嚴淨猶如西方安養之國,功勳嚴淨等無有異,其壽命等亦無差[26]別。」

又問云:「何其壽命等亦無差[*]別?」

佛言:「[27]各壽十劫。」

爾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白佛言:「文殊師利童真,諸佛所歎[A10]咨嗟功德,今當久如成最正覺。」

佛言:「汝自以是問文殊師利。」

尋如佛教,前問文殊師利:「仁尊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當作是問:『仁為志學無上正真道乎?』所以者何?假使吾身學佛道者,當作斯問。吾不求道,當何因成最正覺?」

又問:「仁不以眾生求最正覺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眾生不可得故。假使吾得眾生處所,當為眾生志求佛道。所以然者?無有吾我人壽命故,由是之故,身無志求亦無退轉。」

又問:「仁不求佛慕佛法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1]悉佛法,若使眾法無有,[2]眾漏無受、因緣無想,是[3]志佛道,解了若此[4]逮一切法。又如仁問[*]逮立佛法;隨仁意答。誰求志者?色志佛道乎?色志本淨志佛道乎?其色本無志佛道乎?色自然,色悉空,[5]色恍[6]忽,色本淨,色寂然,以此色法志求佛道成正覺乎?」

答曰:「不也!色不志道,本淨自然;以空[7]寂然,諸色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又問曰:「痛想行識及與識法,志求佛道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五陰識法不成正覺。於意云何?其外五陰我人壽命,可言有處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我當分別,以何等法志求佛道成最正覺?」

又問文殊師利:「其阿夷[8]怙新學菩薩,聞是教訓,將無恐怖乎?所以者何?仁之名號一切導首,為眾重任;而今造證,為諸菩薩[9]頒宣諸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法界不恐,本際不懼,聞佛說法無所畏難。其恐懼者則懷憂慼,無憂慼者則離塵[10]埃,彼則解脫。其以解脫則無所著,以無所著則無復[11]轉,以無復[*]轉則不復脫,其不脫者彼無從來,以無從來亦[12]不從去,其無從去則無所願,其無所願則無志求,其無志求則無退轉。以無退轉,[13]若不退轉便不退轉,[14]空無不轉無[15]想不願。斯本際者佛法不轉,佛法無作無有邊際,佛法無著則無所[16]倚,佛法無行亦無精進,亦無所行無有教令,其諸佛法假有號耳。又計空法無所從生、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計佛法不離塵勞貪怒癡[17]垢,佛法無染塵勞之行,無有吾我寂無所念,所行無念無盡不起,平等無邪則諸佛法亦無非法。所以者何?無[18]處所故、無可行者,是曰佛法。若有新學菩薩聞是說者,若恐怖者疾成正覺,若不恐怖不成正覺。」

又問文殊:「為誰說是?」

文殊曰:「其恐怖者乃有妄想,以有妄想,心自念言:『我身當得成最正覺。』緣是之故,便起道意志存正覺。於意云何?從來未曾有覺成空不?」

答曰:「無也。」

文殊又曰:「世尊不云,一切諸法等如虛空。」

答曰:「有是。」

文殊又曰:「道猶虛空等亦本無,虛空如道,道如虛空,空之與道則無有二,不可分別。其解斯等,則無所知亦不無慧。」

文殊師利說[19]是語時,四千比丘漏盡意解,十二[*]姟眾得法眼淨,九萬六千人從古[20]以來未發道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四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回到頂端↑
#2232653 - 2024-03-15 07:56:56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復問文殊師利:「發意久如應發道心。」

文[21]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懷妄想。一切諸法皆無所生,假使有說:『我發道心,吾當行道。』墮大邪見。所以者何?今觀察心都永不見,心發道意,亦復不[22]觀彼發道心者也。吾亦不見道心所存,吾由是故不發道心。」

又問:「仁者!以無所見,今何以故宣此章句?」

文殊答曰:「無所見者乃為等教,無所見趣,名是章句平等言[23]辭。」

又問:「何故言曰[24]趣平等乎?」

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無若干故,其平等者彼無行法,於其平等無有譬喻,不見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訓則宣一業,若寂然業無有塵勞,不為瞋恨而說經法,不有斷滅不計有常,不起不滅、不有吾我亦無所受,不舉不下、不高不卑,雖有所說,無有妄想亦無思求。若族姓子!有曉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薩廣入於法,不見若干亦復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則無偏黨,其無偏黨是[25]甚清淨。」

於[26]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文殊師利所說巍巍乃如是乎!發道心以來為幾何耶?眾會思渴,願樂欲聞。」

佛言:「族姓子!文殊師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復不得心,以無所得故不說之,久如發心為發道意,[27]唯佛今當為汝解說本初發心。乃往過去七千阿僧祇[28]江河沙劫,乃爾世時有佛號雷音響如來、至真、等正覺,乃在東方,去此七十[29]二姟佛土,世界名曰快成,其佛[30]土在彼[*]頒宣道教,弟子聲聞八十四億百千姟眾,諸菩薩等復倍是數。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安拔,號為法王,治以[31]文法王四天下,王有七寶。聖王爾時往詣雷音響如來所,供養盡意八萬四千歲,隨其所安。王心念言:『我已積功德行難量,不用斯心,寧以德本[1]並修勸助。』復更思惟:『以德勸助,當求何勸?天帝梵王、號轉輪聖王、聲聞、緣覺耶?』適發是意,上虛空中演大音聲:『大王!如是莫興賤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王聞是言,即時大悅。[2]王弘慈心不轉道意。所以者何?用其天人開示意[3]之故,知我心念。時安拔王與大眾俱,九十六億姟人,往詣雷音響如來稽首足下,右遶七匝退住一面。以偈歎曰:

「『欲問殊勝法, 以奇雅答我:
「云何[4]人在世, 而致最超異?
以普俱供養, 自歸於世護,
用無所著心, 永無所勸助。
世尊察知之, 吾獨寂發心,
以興廣供養, 云何勸助之?
志天帝梵王, 為四方之[5]王,
若求於聲聞, 當[6]慕緣覺乘。」
我適發是[7]念, 空中宣洪音:
「仁者慎莫得, 勸助下劣心,
當為一切故, 興發微妙心,
開顯大道意, 饒益於世間。」
今欲問於佛, 在諸法自由:
「云何起發心, 不失[8]于道意?
[9]唯說斯義趣, 何因[10]逮是處?
如我所像人, 而發菩[11]提心?
天中尊願說, 宣上妙章句。」
大王且聽之, 當宣以漸訓:
「愍哀於眾生, 樂住于法本,
如所誓志願, [12]轉得成所趣。
吾亦往宿世, 因發起道心,
愍哀於眾生, 而興斯誓願。
如本所志願, 亦若心所念,
逮無動佛道, 在世[13]寂上聖。
大王當強志, 造立極上心,
若修諸正行, 仁亦當成佛。」
以聞是言教, 王意便欣然,
在一切普世, [14]頒宣師子吼:
「假使於本際, 不知生死[15]元,
為一一人行, 如若干眾生。
今發于道心, 在一切世[16]間,
普請於眾生, 令不墮貧匱。
從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
[17]輒當欺諸佛, 現在十方聖。
若生瞋恨厭, 嫉妬及貪[18]苦,
未曾犯不可, 至[19]成人中尊。
常當修梵行, 棄欲捨穢惡,
當學於諸佛, 戒禁調和性。
不以斯四色, 疾成佛正覺,
用[20]心切之故, 當行於本際。
常[21]嚴淨佛土, 無限不可議,
當宣傳名稱, 通徹[22]於十方。
唯聖見授[23]慧, 成佛人中上,
[24]令[25]其心清淨, 永無眾猶豫。
常修治身行, 口言亦如是,
亦當淨心念, 不犯眾瑕疵。
假使我成佛, 在世人中尊,
以是正真言, 地當六反動。
設我言至誠, 真正不虛詐,
由是見證明, 虛空宣伎樂。
若實不諛諂, 無貪[26]嫉不厭,
以是誠信故, 雨清淨意花。」
適宣斯言已, 至誠言無異,
十方億萬國, 則六反震動,
於上虛空中, 有巨億音樂,
天雨雜[27]意華, 積地四丈九。
其王以學是, 二十億眾人,
口宣柔和音, 必成佛上道,
二十億眾等, 一切[28]建佛道,
見王發大道, 亦效學洪業。』」
佛語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爾時安拔王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則今文殊師利身是也!發道心[29]已來,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佛土滿中塵,逮無所從生法忍已,過六十四江河沙劫,於彼世[30]等則具十住、成就十力,普備一切諸佛道地[31]辨諸佛法,從初[32]以來未曾一反生心而有發意也,皆以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我亦不念言:『當云何成最正覺?』其二十億人,在往古雷音響,如來所發道心者,悉已逮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已轉法輪,為諸眾生興立佛事,滅度去已。悉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皆悉供養勤修眾行,六度無極,普以執持傳宣正法。於今現在適有一佛說法未滅度耳,下方界分去是四十四江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地底,其佛號持地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與無央數諸聲聞俱,其壽無限。」

佛說是往古喻時,七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仁者在往古佛,具一切法、如來十力,已備十地,用何等故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不以往古過去諸佛一切諸法成最正覺。所以然者?此言得道則為不得,亦無所逮。」

又問:「云何具足佛法?」

答曰:「[1]具本無故。」

又問:「云何具足本無?」

答曰:「備悉虛空乃具本無,曉了虛空及諸佛法本無之義,等無有二不可分別。」

又問:「云何以具一切諸法?」

答曰:「具足五陰,乃能具[2]三界一切,普[3]備十方諸佛之法。」

又問:「云何具足諸色?」

答曰:「仁[4]等見色。色有常乎?若無常耶?」

答曰:「不也。」

曰:「諸法有常若無常乎?又彼五陰有增有減耶?」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是故,族姓子!若於諸法不增不減,故曰具足。」

曰:「何以具足?」

答曰:「備諸法慧[5]不所解,亦如如慧不轉,爾乃不知諸妄想處,以無妄想不造具損,其不具損乃曰平等。是故,族姓子!等見諸色,爾乃等見一切諸法痛想行識,亦復如是,等無有異。」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又察仁者,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道。仁者!云何勸化眾生使發道心?」

答曰:「吾不勸眾生令發道心?」

又問:「何故?」

答曰:「眾生不實,眾生寂[6]寞,所在顛倒,故勸化之令發道心。假使眾生不處顛倒,則無有道,何所發乎?吾以是故,不勸眾生使發道心,亦不化之令[7]悉求道。所以然者?無所想者乃曰平等,其平等義,無所志求亦不退轉,是故名曰無所歸趣、無所從來。當觀生死所謂平等,斯章句空,空無志求。又,族姓子!向者所問:『逮得法忍[8]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卿寧見心?以何等心得成佛道?」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心者無形不可覩見,道亦復然,亦無形色復不可見。所[9]以道者假有號耳!所曰言心及與佛道,是悉假託。」

「是故,族姓子!吾宣斯辭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其無發[10]心、無所生亦無所毀,以無所生無所毀者,乃名曰逮。」

又問:「何所是[11]時曰約時,乃曰為時耶?」

答曰:「族姓子!所云時者,暢平等覺,所可覺者不增不損,永不起想亦無所滅,爾乃名曰隨其等時,其不妄想本無[12]本是,則名曰隨等時也。若逮正見,等於平等達於諸法,都無所獲則不造計,若干種品一無所念,[13]爾乃名曰隨等時也。若身證明一切諸法,諸所相者皆為法相,曉了如是故有心著;若無有相則無所倚,爾乃名曰等隨時矣。」

又問:「何謂為逮?」

文殊師利答曰:「無所行也!謂名所迹故曰為逮,而於三界悉無所行,假有[14]斯辭其得塵勞則不能逮。所以然者?意無所存、斯法無言,以是之故不可逮得。又,族姓子!無所得者乃曰為逮,其無所言則不逮法便無所住,若不得法乃曰為逮。」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15]唯如來說,文殊師利成佛道時,國土何類?」

佛告之曰:「汝以是語問於文殊師利。」即受佛教,問文殊師利曰:「仁成佛時國土何類?」

文殊師利答曰:「族姓子!若[16]仁好樂佛道者,當問成[17]佛國土何類?」

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樂佛國土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其有所樂則為樂欲,其樂欲者則有恩愛,其恩愛者則有所受,若有所受則有苦患,其苦患者則無有護,是故吾身不成正覺。所以者何?無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無樂。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國土何類說其本末?』吾不堪[18]任自虧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薩用歎己故,便自虧滅佛及國土功勳嚴淨,面見如來無極法藏。」

時佛告曰:「文殊師利!宜用時說成己佛土功勳嚴淨,以何志願?如來聽之。或有從仁聞說所願諸餘菩薩,緣是發意具足斯業。」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不敢違教。」即從坐起偏袒右[19]臂,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承聖旨,今當宣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求佛道者且共聽之,聞已具得行是所願。」應時十方各如江河沙諸佛國土六反震動。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之本願如佛所言。從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行菩薩業,不成道場、不致正覺,道眼徹視[20]光覩十方,悉見諸佛普勸化一切眾生悉成佛道,吾心堅住咸開化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勸助之,皆是吾身之所勸化。唯然大聖!今觀十方,以無罣礙清淨明眼所見,諸佛皆以勸助建立無上正真之道,斯等皆[21]辦,乃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也。雖有是言,故爾續立不成正覺,假使所願若具足者乃成佛耳。」

時彼眾會諸菩薩等各心念言:「文殊師利前後所見,諸佛世尊為幾何?」

[22]于時佛即知諸菩薩眾心之所念,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曰:「猶如,族姓子!有一丈夫出現於世,取是三千大千佛土,滿其[1]中塵取破碎之,一一諸塵各各碎之,各如一佛國滿中諸[2]塵。族姓子!所趣云何?豈寧有人知是塵數多少者不?」答曰:「無能知者。天中之天!」

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曉了[3]知是塵數佛國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師利明眼所覩十方佛土,所[4]見過是塵數之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兆載劫數不可限,[5]無量無邊,所願如是不成正覺。正使佛國如江河沙,周匝十方滿中佛樹,一一樹下有坐菩薩,須臾一時皆成無上正覺之道,逮最正覺,臨滅度時,不須佛樹道場[6]起焉普為一切。復過十方不可計量諸佛國土,化於眾生說法使度。所願巍巍,致此佛國乃成佛道,使其國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滅除疲厭瞋恨之難,淨修梵行周[7]遍佛土,悉復不聞女人之名,使諸菩薩皆得化生,身被法服[8]加趺而坐,佛國嚴淨純諸菩薩,熾盛巍巍除小乘法。」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成佛之時,所號云何?」

佛言:「名曰普現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號曰普現者何?其佛功德普現十方無限國土,其有得見普現如來、若覩光明,皆當得[9]前,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於今若佛滅度之後,得聞將來普現佛名,亦當得決,然後[10]成無上正真之道,除入滅志得道迹者。」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所誓願得成佛時生我國者,令無飢渴飲食之想,眾味饌具自然滿鉢[11]在右掌,適在掌中心則發念:『不先供養十方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貧匱,危厄乞匃下劣眾生,先自食者則為不宜,先飽一切然後乃食。』尋如所念神通備足,在所至湊無有罣礙,行疾[12]如所念,即到十方供養諸佛下遍眾生。寶衣法服俱亦復然,先供養諸佛,次及所尊,窮賤下劣皆先使安,無有八難眾苦惱患。語則可意不聞惡言,學無禁戒是非之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其生我國皆同一倫。」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爾時彼土無名號字?」

佛言:「如本誓願所志具足,世界名曰離塵垢心。」

復白佛言:「在於何方?」

佛言:「在於南方,去是忍界極在其邊,眾[13]妙寶摩尼明珠合成佛土,十方一切未曾見聞,奇珍眾寶流布[14]遍現,未曾朽敗而有減損,菩薩所作欲令其地化成眾寶,如念即成在作何寶。眾妙香華所欲備有,亦無日月明冥晝夜,[15]若菩薩身光所照隨意,[16]唯華開合別[17]晝異夜,無有寒暑老病死事,[*]唯行菩薩便成正覺,若[18]至[19]他方亦無異業,天上[20]世間悉行菩薩,臨命終沒皆成正覺,無有終沒無中滅度。虛空之中不見[21]伎樂悲和之音,自然而作其音,不宣愛欲之辭,恒出佛法六度無極菩薩篋藏經法之音,隨意所好聞經法音,如念即解皆發正覺,見佛疑滅、聞經解達。」

於時會中有無央數諸菩薩眾,同時舉聲[22]謦揚大音。佛聞是號適得其宜,名曰普現無違道教:「若有眾生聞普現名,乃獲快利無極之慶,況生其國得見普現,值遇神化、法則其行。若有聞是所說決者,則為見佛聞經,入心藏之不忘,但逮得聞文殊師利成佛名德,巍巍乃爾何況目見。」

時佛告是諸菩薩曰:「若有得聞百千億佛名號功稱,利益眾生開化度人,不如文殊師利,一一劫中化導眾生永安無患,何況得遇普現如來,其慶無喻誠如所云。」

於是眾會聞佛讚是諸菩薩言,應時座中諸天神王及世間人各萬億姟,俱時稽首禮文殊師利,同發聲言:「今自歸命普現如來。」自歸適訖,便有八萬四千姟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餘無量人積眾德本立不退轉。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今我願是諸不可計無量佛土功勳嚴淨目之所覩,由[23]從所願瑞應處所,皆[24]使合并成一佛土,不計聲聞、緣覺,嚴淨五濁惡世發意之頃,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稱嘆諸國功勳嚴淨,無有限量不得其底,我所誓願復過越彼,無能究竟證明我者,獨佛縷練明知我耳。」

佛言:「善哉!誠如仁言,如來通慧三達無礙,真爾真爾等無有異。」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25]又心念言:「如佛[A1]咨嗟文殊師利成佛國時功勳嚴淨,何如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嚴淨等不?」

時佛即知諸菩薩心,便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功勳嚴淨,比於文殊師利難以喻哉!假譬言之,如取一毛破為百分,以一[26]分毛取海水一[27]渧,無量壽佛如一分毛水一[*]渧耳,文殊師利成佛汪洋如海,巍巍蕩蕩不可思議。」

於[28]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曾頗有餘方如來國土嚴淨如是者不?」

佛言:「有!東方去是百億江河沙界,名曰超立願,其佛號名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說[1]法經,興演[2]以來江河沙劫,其佛壽命亦無有限,比普現國嚴淨正等,有四菩薩被弘誓鎧得不可議。」

又白佛言:「[*]唯願加哀宣布未聞,具說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其土嚴淨,又四菩薩名號何等?在於何方遊何佛土,淨德普備能具斯處?」

佛言:「第一菩薩名曰光[3]英,遊於東方無憂首如來佛土;第二菩薩名曰慧上,在於南方慧王如來佛土;第三菩薩名曰寂根,在於西方智積如來佛[4]土;第四菩薩名曰意願,在於北方鉤[5]鎖如來佛土。」

於時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其三昧名悉現嚴淨,應時見東方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佛土,及諸菩薩功勳嚴淨,自昔[*]以來所希見聞,譬如掌中視寶珠耳,如普現佛國土無異。眾會覩之莫不欣喜,誠如世尊所言,無有異也。

世尊即便告諸菩薩:「當如文殊師利所行為法。」

諸菩薩眾同發聲曰:「唯然受教,[6]當學文殊師利本發心行,成就嚴淨不敢懈廢。」

於時世尊,尋便欣笑,光從口出,五色晃昱普照十方掩覆日月,遶身三匝還從頂入。彌勒菩薩即從坐起,長跪叉手前問佛[7]言:「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是何因緣,願佛說之!」

佛言:「彌勒!向佛說法現三昧力,皆見東方普照佛國,具足備悉嚴淨功德,眾會欣悅誓願志學,今現八萬四千菩薩,咸共發心成嚴淨國,復有菩薩八萬四千十六正士發仁慈心,性弱和雅所願具足,斯等如是當逮文殊師利。其餘菩薩不能若斯,雖爾緣是功德[8]福,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國土成就不及文殊師利嚴淨之德。」

佛言:「彌勒!若有菩薩心性至真,口宣誓願不犯本心,亦當具足如文殊師利身,其心怯弱而有信樂,緣是口勇宣辭誓願,[9]轉得超越六十萬億姟劫終始之難,六度無極則以具足。」

時四菩薩各從其方化作重閣眾寶[10]挍絡,各從諸天無數百千,雨眾天華、鼓眾音樂,神足威變地為動震,四面俱進來趣世尊,光照眾會見莫不欣。

彌勒長跪而白佛言:「今地大動、天華紛紛,重閣晃曜四方來臻,鼓樂絃歌、天香苾芬,此何瑞應?誰之威神?」

佛言:「彌勒!是四菩薩即來見佛,用自神力感動眾會,故現此瑞勸化於法。」

時四菩薩即進詣佛,稽首[11]禮足繞佛三匝,佛命使坐退而就榻。時佛宣告諸會菩薩:「此四正士多所勸發,興建誓願不可稱計。設族姓子謙敬渴仰於[12]此正士,因問法義疑網永止,行菩薩業滅除終始,必逮無上正真之道,超二十億劫周旋之惱,普具諸法六度無極。若有女人聞是正士名號之稱,速轉女身疾解正覺。」

爾時世尊斂復威神,一切眾會還自如故,彼佛國土忽然不現。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一切諸法猶若如幻,幻師所作適起尋滅,諸法展轉亦復如是,其不起滅乃曰平等,平等[13]學者必逮正覺,逮正覺已度脫一切。」

慧上菩薩問文殊師利曰:「菩薩何行而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無逮無失是曰正覺。」

慧上又問:「寧可復得[14]不可逮乎?亦復無乎?若不逮有,則無有眾不可逮眾。」

文殊師利答曰:「亦不可逮亦復不無,所以不逮,是諸法過悉無所生,初無所有,非方當有不懷無得。」

文殊師利又復問慧上曰:「何所一業敷演經法?」

於是慧上答曰:「其無所生亦無所[15]壞,不造異住,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光英菩薩曰:「其無來無往,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寂根菩薩曰:「其無所得亦無所等,亦不造證亦不寂然,亦無[16]淡怕無去來今,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意願菩薩曰:「其不妄想佛法聖眾,不念菩薩,無國土想、無地獄念,不斷章句、不[17]倚有常,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彌勒菩薩曰:「不見五陰衰入諸種,不視不盲無妄想法,不暢入法不積不捨,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其於亂法而無所亂,不造若[18]干是凡夫法,斯習學法此諸佛法,不懷妄想不[19]受一法,其業寂寞,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20]愛見菩薩曰:「其逮本無不想[21]今無,斯深妙法悉無妄想,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無礙辯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演一切法不可盡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善心念菩薩曰:「其於諸念而無所思,若有所入亦[22]不無心,不得不失,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覺離塵菩薩曰:「於諸塵法而無所染,亦無不染,不著不憂,不忘不念,不作無不作,不取不捨,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海底菩薩曰:「其志如海永難得底,深入法要不[1]見妄想,如所應行而[2]頒宣法,不我無彼,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十上月童真菩薩曰:「普等眾生若如月滿,心不見[3]等無所等,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消諸憂冥菩薩曰:「其能休息一切憂瘡不憂不慼,以能割除眾憒諸本,何所是本吾我之本,其有等[4]經共吾我行而說法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鈎[*]鎖菩薩曰:「若說於法,其不[*]倚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不著聲聞、緣覺之法,不慕佛道,是曰[A2]一業敷演經法。」

普現菩薩曰:「等宣諸法等[5]于空無,不念於空不得平等,所說如是,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三品淨菩薩曰:「其講說法淨三品場。何謂三場?不得吾我,不想法會,不[*]倚諸法,是曰三場清淨之業宣布法訓;如斯說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在所吉菩薩曰:「知一切法歸於平等,若曉了斯,而為分別不宣文字,以無所宣一切諸法,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深行菩薩曰:「若有覩見一切諸法,亦無所見,若講如是言辭,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如是要言,一切菩薩各言其志,說是一[6]業經典法時,七千億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十萬四千姟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七千比丘漏盡意解,九十六載諸天世人遠塵離垢諸[7]法眼生。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成普現佛時,諸菩薩能有幾所?其壽[8]久如,何時成佛?」

佛言:「卿自以是問於文殊師利,即如佛教。」

問文殊師利曰:「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虛空有形乃成正覺,假使幻人成佛道者,我身爾乃[9]無著漏盡成最正覺。若呼有形而響有影,月能晝明日[10]而夜照,爾乃我身成最正覺。志求道者,乃當問之成佛之期。」

又問:「仁者為不志求道?」

答曰:「不也。」

曰:「何以故?」

答曰:「道是文殊,文殊是道。所以者何?假有號耳。文殊及道其名寂寞,了無解空,空則曰道。」

佛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寧曾見聞無量壽佛國中菩薩聲聞眾不?」

答曰:「唯然!亦見亦聞。」

佛言:「為多少乎?」

答曰:「不可思議、不[11]能稱限。」

佛言:「普現佛國菩薩之[12]數,喻如積塵滿十方界,無量壽佛菩薩聲聞比數多少如一塵耳。又普現佛壽命無限。[13]取譬言之,破碎十方三千世界皆使作塵,布散此塵過千佛國,乃著一塵周匝十方,而盡其塵,於族姓子寧能計知此塵數不?」

答曰:「無能限焉?」

佛言:「普現如來以劫之壽當一塵耳,計塵之喻尚不足言,欲知其要如[14]虛無邊,年壽劫數無以比焉。」

於[*]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學於大乘,為是大智無極之慧,當忍勤苦無央數劫,自歸普現行菩薩法,如斯大道不當懈廢。」

佛言:「如是,彌勒!誠如所云。誰有聞是無極大慧,不發道意愛樂之乎?唯有懈廢小節之類,不解正真不樂之耳。」佛說是時十千眾人發大道心。

爾時世尊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今[15]歎文殊師利自昔所行本心志願,度佛無量、菩薩無數,道慧高德不可思議,周匝十方諸得道者,不能究盡為作譬喻。」

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立弘誓願無極之行,當如文殊師利志願等不?忍勤苦行,於無數劫而無懈厭,不發勞想。」

佛[16]言:「族姓子!意趣云何?虛空寧念我行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不?」

答曰:「不也。」

曰:「如是,族姓子!曉了諸法亦如虛空,虛空寂定,不念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也。所以者何?空無念思豈有勞想?過江河沙劫亦無增損,不衰不盛不壞不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去不來。所以然者?虛空[17]與有,假有號耳!文殊師利名號如是,其能曉了[18]如虛空者,悉[19]知諸法一切無[20]辭皆無所有,便無恐怖不以為勞。文殊師利成佛久遠,乃爾志同文殊師利等亦如是。」

於[21]時海底菩薩謂文殊師利:「所被弘誓不可比喻,若有學者當云何進?」

文殊師利答曰:「若有學我弘誓鎧者,志存誓願若如幻化,則無所有亦無所為。」

佛說是經時,四大天王,天帝釋、梵天王,及餘尊[22]大神妙諸天,僉然同音,俱共歎曰:「唯然世尊!其聞是經,為得善利無極之慶,何況受持諷誦學者,我當受持諷誦修學,廣為人說普令流布,將護行者使法久存。」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受持諷誦斯經,得何福慶?若有聞者,即便發心追慕志學,文殊師利[1]景則復云何乎?」

佛言:「若有菩薩學是法者,猶如如來已無罣礙,若於將來最後末世,則以七寶積滿十方諸佛之國,[2]則貢上佛供養一切,等心眾生歷劫不廢,又兼法施備具六德,此之功德又不足計,不如聞是嚴淨經法發心慕學。文殊師利![3]謨式諷誦,經行七步之內,德過於彼巨億萬倍,無以為喻不可稱計。」

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是經所名,云何奉持?」

佛語彌勒:「斯經典者,號曰『娛樂所願殊特』,當奉持之!又名『文殊師利佛土功勳嚴淨』,亦復名曰『其發道心志懷悅豫』,當堅持之!」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皆散天華供養是法,[A3]咨嗟文殊師利無量之德,法澤普潤弘覆三界,開心受者皆逮正覺,前禮佛足遶佛三匝,忽然不現各還本國。佛說是時,化江河沙諸菩薩等立不退轉,信是菩薩具成德本。

於是文殊師利有三昧,名光普照辭訓如幻,以斯定意而行正受。適三昧已,一切眾會皆見文殊師利,普在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之國,各各佛前文殊師利住立[A4]咨嗟己國嚴淨之德。眾會見已歎未曾有:「文殊師利所願無盡,道德巍巍超絕無比,乃使其身遍[4]顯十方,端坐在此而不轉移,威神功德堂堂不[5]呰。」

佛說如是,諸菩薩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皆大歡喜,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
↑回到頂端↑
#2232921 - 2024-03-18 04:09:54 佛說胞胎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胞胎經

西晉[1]月氏國三藏竺法護[2]奉 制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於時賢者難陀[3]燕坐思惟,即起詣佛,及五百比丘俱共詣佛所,稽首足下住坐一面。

佛告難陀及諸比丘:「當為汝說經,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義,微妙具足淨修梵行。當為汝說,人遇母生受胞胎時。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賢者難陀受教而聽。

佛告難陀:「何故母不受胎?於是父母起塵染心,因緣合會,母有[4]佳善心志,於存樂神來者至前,母有所失精,或父有所失母無所失,或父清淨母不清潔,或母潔淨父不潔淨,或母爾時藏所究竟,即不受胎。如是究竟,或有成寒,或時聲近,有滅其精,或有滿,或如藥,或如果中央。或如蓽茇中子,或如生果子,或如鳥目,或如[5]懿沙目,或如舍竭目,或如祝伽目,或如眼瞳子,或如樹葉,或合聚如垢。於是或深、或上深,或無器胎,或近[6]音聲,或堅核如珠,或為虫所食,或近左或近右,或大清,或卒暴,或不調均,當左反右,或如水瓶,或如果子,或如[7]狼[8]唐,或有眾[9]瑕,或諸寒俱,或有熱多,或父母[10]務來神卑賤,或來神貴父母卑賤,是故不相[11]過生;等行等志,俱貴俱賤,心同不異則入母胎。何故母不受胎?無前諸雜錯事不和調事,等意同行,俱貴俱賤,宿命因緣當應生子,來神應[12]遇父母而當為子。於時精神或懷二心,所念各異,如是之事則不和合,不得入胎。」

佛告阿難:「云何得入處母胞胎?其薄福者則自生念:『有水冷風於今天雨,有大眾來欲捶害我,我當走入大?草下,或入葉?諸草眾聚,或入溪澗深谷,或登高峻,無能得我,得脫冷風及大雨、大眾。』於是入屋。福厚得勢心自念言:『今有冷風而天大雨及諸大眾,我當入屋、上大講堂,當在平閣昇於床榻。』」

佛語阿難:「神入母胎,所念若干各異不同。」

佛語阿難:「神入彼胎則便成藏,其成胎[13]者,父母不淨[14]精亦不離,父母不淨又假依倚,因緣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離父母。譬如,阿難!酪瓶,如器盛酪以乳著中,因緣盛酪,或為生[15]蘇,假使獨爾不成為[*]蘇,不從酪出[*]蘇亦不離酪,因緣和合乃得為[*]蘇。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成身,亦不離父母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

佛告阿難:「譬如生草菜因之生虫,虫不從草菜出,亦不離草菜,依生草菜以為因緣,和合生虫,緣是之中虫[16]䗍自然。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譬如,阿難!因小麥[17]出虫,虫不出小麥亦不離小麥,因小麥為緣而得生虫,因是和合自然生虫。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譬如,阿難!因波達果而生虫,虫不從波達果出亦不離波達果,因波達果為緣自然得生。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譬如,阿難!因酪生虫,虫不從酪出亦不離酪,以酪為緣自然生虫。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因父母緣則立地種,謂諸堅者,軟濕水種,熱煖火種,氣息風種。假使,阿難!因父母故,成胞胎者而為地種,水種令爛,譬如麨中及若肌膚,得對便爛。假使因父母成胞胎,便為水種、不為地種,用薄如濕故也,譬如油及水。又,阿難!水種依地種,不爛壞也;地種依水種而無所著。假使,阿難!父母因緣成胞胎者,地種則為水種,火種不得依也則壞枯腐。譬如夏五月盛暑時,肉中因火種,塵垢穢臭爛壞則就臭腐。如是,阿難!假使因父母胎成地種者及水種者,其於火種不腐壞敗而沒盡也。假使,阿難!因父母胎成地種及水種者,當成火種、無有風種,風種不立不得長大則不成就。又,阿難!神處於內,緣其罪福得成四大,地、水、火、風究竟攝持,水種分別,火種因號,風種則得長大,因而成就。」

佛告阿難:「譬如蓮藕生於池中,清淨具足花合未開,風吹開花令其長大而得成就。如是,阿難!神處於內,因其罪福得成四大,成就地種,攝持水種,分別火種,因號風種而得長大。稍稍成就,非是父母胞胎之緣,人神[18]過生也。非父母福,亦非父體亦非母體,因緣得合也。非空因緣亦非眾緣,亦非他緣,又有俱施同其志願,而得合會成胚[19]裏胞胎。

「譬如,阿難!五穀草木之種完具,不腐不虫,耕覆摩地肥地,下種生茂好。於阿難意云何?其種獨立,因地水號成其根莖枝葉花實。」

阿難白佛:「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阿難!不從父母[A1]搆精,如成[1]胞裏,不獨父母遺體,亦不[2]自空因緣也。有因緣合成,四大等合因緣等現,得佛胞裏而為肧胎。

「譬如,阿難!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陽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時以燥牛糞,若艾若布,尋時出火則成光焰。計彼火者,不從日出,不從摩尼珠、陽燧、艾生,亦不離彼。又,阿難!因緣合會因緣俱至,等不增減而火得生。肧胎如是,不從父母、不離父母,又緣父母不淨之精,得成胞裏因此成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識,因得號字,緣是得名,由本成色,以此之故號之名色。又,阿難!所從緣起,吾不稱歎往返終始。」

佛告阿難:「譬如少所瘡病臭處,非人所樂,豈況多乎?少所穿漏瑕穢,何況多乎?如是,阿難!少[3]所周旋在於終始,非吾所歎,何況久長。所以者何?所有終沒周旋諸患,甚為勤苦,誰當樂乎欣悅臭處[4]入母肧胎耶?」

佛告阿難:「彼始七時受母[5]胎裏。云何自然而得成[6]胎?始臥未成就時,其胎自然亦復如是。七日處彼停住而不增減,轉稍而熱,轉向堅固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中煖者則為火種,關通其中則為風種。第二七日,有風名展轉,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脇或在右脇,而向其身聚為胞裏,猶如酪上肥,其精轉堅亦復如是,彼於七日轉化如熟,其中堅者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7]熅燸者則為火種,間關其間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三七日,其胎之內於母腹中,有風名聲門,而起吹之,令其胎裏轉就凝堅。凝堅何類?如指著息瘡息肉壞,精變如是。住中七日轉化[8]成熟,彼其堅者則為地種,[9]軟濕者則為水種,其熅燸者則為火種,間關其內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四七日,其胎之內母藏起風,名曰飲食,起吹胎裏令其轉堅。其堅何類?譬如含血之類有子,名曰不注[10](晉曰覲),[11]內骨無信其堅如是。住彼七日轉化成熟,彼其堅者則為地種,軟濕則為水種,[*]熅燸則為火種,間關其內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五七日,其胎之內於母腹[12]中藏,[13]次有風起名曰導御,吹其堅精變為體形,成五處應瑞,兩臏、兩肩、一頭,譬如春時天降於雨,雨從空中墮,長養樹[14]葉枝,其胎如是。其母藏內化成五應,兩臏、兩肩及其頭。」

佛告阿難:「第六七日,其胎在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為水,吹其胎裏令其身變化,成四應瑞,兩膝處、兩肘處。」

佛告阿難:「第七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迴轉,吹之令變更成四應瑞,兩手曼、兩[15]臂曼,稍稍自長柔[16]濡軟弱。譬如聚沫乾燥時,其胚裏內四應如是,兩手、兩足[17]諸曼現處。」

佛告阿難:「第八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退轉,吹其胎裏現二十應處,十足指處、十手指處。譬如天雨從空中墮,流[18]澍觚枝使轉茂盛,時胚胎內於腹藏起二十臠,足十指處、手十指處。」

佛告阿難:「第九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變九孔,兩[19]眼、兩耳、兩鼻孔、口處及下兩孔。」

佛告阿難:「第十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名曰[20]痤短,吹其胎裏急病暴卒,而[21]甚堅強。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風起名曰普門,整理其體,猶如堅強,具足音聲。」

佛告阿難:「第十一七日,胞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理壞,吹其[22]胎裏整理其形安正諸散,令母馳走不安,煩躁擾動舉動柔遲,好笑憙語戲笑歌舞,風起淚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時憙申手脚。其胎轉向,[23]成時諸散合立,有風名柱轉,趣頭[24]頂散其頂上令其倒轉,譬如鍛師[25]排囊吹從上轉之。如是,阿難!其柱轉風上至其項,於項上散轉復往反,其風在項上旋,開其咽口及身中[26]臍,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轉令成就。」

佛告阿難:「第十二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膚[27]面,吹其胎裏令成腸胃左右之形,譬如蓮華根著地,其腸成就,依倚於身亦復如是,為十八空經縷溝坑。於其七日,自然化風名曰棄毛,吹生其舌及開其眼,成身百節令具足成就,不減依倚生萬一千節。」

佛告阿難:「第十三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覺身體羸,又覺飢渴,母所食飲入兒體中,兒在胎中,母所食飲,兒因母大長養身。」

佛告阿難:「第十四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經縷門,吹其精體生九萬筋,二萬二千五[1]百在身前,二萬二千五[*]百在背,二萬二千五[*]百在左脇,二萬二千五[*]百在右脇。」

佛告阿難:「第十五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紅蓮花,名曰波曇,吹其兒體令安二十脈,五脈引在身前,五脈引在背,五脈引在左脇,五脈[2]引在右脇,其脈之中,[3]有無央數不可稱計若干種色,各各有名現目。次名力勢,又名住立,又名堅強。又一種色,或有青色白色,白色為赤、赤色為白,或有白色為黃,或縹變色,[4]蘇色、酪油色,生熱雜錯熟熱雜錯。其二十脈,一一有[5]四十眷屬,合八[6]百脈,二百在身前,二百在背,二百在左,二百在右,二百二力二尊二力勢。」

佛語阿難:「其八百脈,一一之脈有萬眷屬,合為八萬脈。二萬在胸腹,二萬在背,二萬在左,二萬在右。其八萬脈,有無數空不可計。有一空,次二、次三至[7]于七。譬如蓮華莖多有眾孔,次第生一孔、二孔、三孔至[*]于七孔。如是,阿難!其八萬脈亦復如是,有無數根空不可稱計,有一、次二、次三至[*]于七。」佛告阿難:「其諸脈與毛孔轉相依因。」

佛告阿難:「第十六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無量,吹其兒體,正其骨節各安其處,開通兩目、兩耳、鼻孔、口門及其項頸,周匝定心,令其食飲流通無礙,有所立處諸孔流出流入,逆順隨體令不差錯,設使具足無所拘滯。譬如陶家作瓦器師,若其[8]弟子和泥調好,以作坏形捶拍令正,補治上下令不缺漏,安著[9]其處。如是,阿難!罪福因緣,自然有風變其形體,開其眼[10]精、耳、鼻、口[11]精、咽喉、項頸,開其心根,令所食飲皆使得通,諸孔出入無罣安其食飲。」

佛告阿難:「第十七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12]耗牛面,吹其兒體開其眼[*]精,令使淨潔使有光曜,及耳二精、鼻、口門,皆令清潔光曜無瑕。譬如,阿難!如[13]摩鏡師弟子,取不淨鏡刮治揩[*]摩,以油發明,去其瑕穢光徹內外。如是,阿難!罪福因緣,自然化風開其眼、耳、鼻、口,令其清淨開通無瑕。」

佛告阿難:「第十八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除若干瑕悉使清淨。譬如月城郭、若人宮殿,有風名曰大堅強,其風極大,旋吹宮殿擎持遊行,自然清淨究竟無瑕。其胎如是,母之腹藏諸入之精,為風所吹,自然鮮明究竟具足。」

佛告阿難:「第十九七日,在[14]胚胎中即得四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初在母腹即獲三根,身根、心根、命根。」

佛告阿難:「第二十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䩕?,吹小兒體,在其左足令生骨節,倚其右足而吹成骨,四骨處膝,二骨在臏,三骨在項,十八骨在背,十八骨在脇,十三骨在掌,各有二十骨,在左右足。四骨在[15]時處,二骨在[16]非處,二骨在肩,十八骨在頸,三骨在輪耳,三十二骨在口齒,四骨在頭。譬如,阿難!機關木師、若畫師作木人,合諸關節,先治[17]材木,合集令安,繩連關木,及作經押,以繩關連,因成形像,與人無異。如是,阿難!罪福所化,自然有風吹成色貌,變為骨節,因緣化成。在此二十七日中,於其腹中應時在身,生二百微細骨與肉雜合。」

佛告阿難:「第二十一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所有,吹其兒體令出肌肉。譬如,阿難!工巧陶師作妙瓦器甖甕盆瓨,令具足成。阿難!其所有風,吹其兒身令肌肉生,亦復如是。」

佛告阿難:「二十二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度惡,吹其兒體令生音聲。」

佛告阿難:「第二十三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針孔清淨,吹其兒身,令其生革稍稍具足。」

佛告阿難:「第二十四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堅持,吹其兒身,[18]申布其革令其調均。」

佛告阿難:「第二十五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聞在持,吹其兒體,掃除其肌皆令滑澤。」

佛告阿難:「第二十六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吹其兒體,假使前世有惡罪行諸殃來現,於諸十惡,或復慳貪愛惜財物不能施與,不受先聖師父之教,其應清淨長大更成短小,其應麁大則更尫細,應清淨長大更麁大,當多清淨反更得少,當應少者反成為多,當應清潔反得垢濁,當應垢濁反得淨潔,當應[19]雄反成非雄,所不樂雄反為[20]賊雄,當所求者反不得之,志所不樂而自然至,當應為黑而反成黃,當應[21]黃而反成黑。」

佛告阿難:「如其本宿所種諸惡自然得之,或復為盲聾瘖瘂[A2]愚癡,身生[1]瘢瘡,生[2]無眼目,口不能言,諸門隔閉,跛蹇禿[3]瘻,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違失法義。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宿命所種非法之行。」

佛告阿難:「假使其人前世奉行眾德,不犯諸惡、諸善來趣,謂十德行,憙於惠施無慳垢心,奉受先聖師父之命,身中諸節,應當長者即清淨長,當應鮮潔自然鮮潔,應麁清淨即麁清淨,應當細小即多細小,應多清淨即多清淨,應少清淨即少清淨,應滑鮮潔即滑鮮潔,應當忍少即便忍少,應當為雄即成為雄,所樂好聲即得好聲,所樂瓔珞即得寶瓔,應當為黑即成為黑,所樂言語即得所樂。如是,阿難!隨宿所種功德,諸為善自然,為眾生所憙見,端正好潔色像第一。其身、口、意所求所作所願,則得如意。所以者何?是故,阿難!宿命所種自然得之。」

佛告阿難:「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脇累趺坐,兩手掌著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脇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母多食,其兒不安;食太少,其兒不安。食多[4]膩,其兒不安;食無[*]膩,其兒不安。[5]大[6]熱[*]大冷,欲得利不利,甜醋麁細,其食如是,或多少而不調均,兒則不安。習色欲過差,兒則不安;在風過差,兒則不安。或多行來馳走有所度越,或上樹木,兒則不安。」

佛告阿難:「兒在母腹,勤苦[A3]懊惱,眾患諸難,乃如是乎?俗人自謂,生在安處。其若如是,何況惡趣勤劇之患?諸苦艱難不可譬喻,誰當樂在母胞胎乎?」

佛告阿難:「第二十八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即起八念:乘騎想、園觀想、樓閣間想、遊觀[7]想、床榻想、流河想、[8]泉水想、浴池想。」

佛告阿難:「第二十九七日,在其[9]胞裏於母腹藏,[10]中自然有風名曰[11]髓中間,持其皮膚使其淨潔,顏色固然隨其宿行,宿作黑行色現為黑,形體如漆。宿作不白不黑行,色現不白不黑,體像一貌。宿行素無光潤,色現[12]素無光潤,普身一等。宿行白色面貌正白,普體亦然。宿行黃色面貌黃色,普體亦然。阿難!是世間人有是六色,隨本所種自然獲之。」

佛告阿難:「[13]第三十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其兒體令生毛髮,隨宿所行,或令其兒毛髮正黑妙好無量,或生髮黃人所不喜。」

佛告阿難:「第三十一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兒身轉大具足。

「第三十二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兒身自成無所乏少。[A4]第三十三七日、[A5]第三十四七日、第三十五七日、[*]第三十六七日,兒身成滿骨節堅實,[14]在於胞裏不以為樂。」

佛告阿難:「第三十七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生念,如在羅網欲得走出。為不淨想,瑕穢之想,牢獄之想,幽冥之想,不以為樂。」

佛告阿難:「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華風名曰何所垂趣,吹轉兒身令應所在,下其兩手當來向生,從其緣果吹其兒身,脚上頭下向於生門。假使前世作諸惡行,臨當生時,脚便轉退反其手足,[15]困於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惱患痛無量。假使前世作德善行終其長壽,則不迴還,命不中盡。其母緣此不遭苦惱無數之患。彼於三十八七日,則遭大苦無極之患,愁憂不樂。」

佛告阿難:「生死之苦甚為勤劇,人生若男[16]或生女,[17]這生墮地痛不可言。[18]甚不善哉!懊惱辛酸,或以衣受觸其形體,若以衾受臥著所處,或在床上或置[*]于地,或覆或露或在暑熱[19]或寒冷,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劇難稱。譬如,阿難!蛇虺牛之皮所懸著處,若在壁上即化為虫還食其皮,若[20]使樹木苗草陂水,設復在虛空中所倚,即自生虫還食其形,在所依倚則亦生虫還食其形。兒始生時則以手受,苦痛懊惱不可稱限,或以衣受觸如前。其形體或稍以長大,飢渴寒熱,其母小心推燥居濕,養育除其不淨。所謂先聖法律,正是其母乳哺之恩。」

佛告阿難:「如是勤苦,誰當樂處父母胚胎?兒生未久,[21]揣飯養身,身即生八萬種虫,周遍繞動食兒身體。髮本虫名曰舌舐,依於髮根食其髮。虫名在《修行道地》中,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三種在頭上,名曰堅固傷損毀害。」

佛告阿難:「人身苦惱如是,八萬種虫晨夜食其形體,令人羸[22]疲少氣疲極,令身得病或成寒熱,眾患苦惱不可數也。煩躁苦極,飢亦極行,復極住亦極,設身有病,復求醫藥欲除其病。在母胎時苦不可言,既生為人,極壽百歲或長或短,百歲之中,凡更百春百夏百秋百冬,百歲之中更千二百月,春更三月,夏更三月,秋更三月,冬更三月。百歲之中分其明白青冥部,凡更二千四百十五日,春更六百十五日,夏更六百十五日,秋更六百十五日,冬更六百十五日。百歲之中,凡更七萬二千[1]飯,春更萬八千食,夏更萬八千食,秋更萬八千食,冬更萬八千食。[2]或懅不食時,或瞋不食時,或食窮乏時,或有所作不食時,醉放逸不食時,或齋不食時,皆在[3]七萬二千飯中。如是,阿難!勤苦厄惱,誰當樂處母胚胎?如是眾患怱怱未曾得安,眾緣所縛,或眼痛病,或耳、鼻、口、舌、齒痛,臏脚咽喉短氣、腰脊臂肘[4]捲腕,諸百節病痛諸患,風寒諸熱疥癩虛痔,惡瘡癰疽黃疸咳逆,顛狂盲聾瘖瘂癡[5]憃,[6]疣癃[7]㾭百節煩疼,臚脹㿃下身體浮腫。如是,阿難!地、水、火、風一增則生百病,風適多則百病生,熱多則生百病,寒多則生百病,食多則增百病,三事合會風寒熱聚,四百四病同時俱起,何況其餘不可計患,或截手或截脚、耳、鼻,或斬頭,或鎖繫鞭[8]杖搒笞,閉在牢獄拷掠加刑,或畏於人,或畏非人、地獄、餓鬼、畜生之難,勤苦曠野蚊虻[9]?蚤蜂螫之難,虎狼師子蛇虺之懼,如是計之苦不可言。有多所求,種勤苦根,不得則憂。有所志樂不如意,既所得,當復守護,生業勤苦。有所獲得,志願無厭,塵勞之惱,多所妨礙。」

佛語阿難:「取要言之:五陰則苦,諸入諸衰思想多念,由此生苦。因斯起其憍慢自貢高,自在心走不安,一一諸義當觀自然。譬如車輪,不在一處臥起,在床在地歌舞戲笑,當觀苦想。假使經行坐起行步,常當思苦,懊惱眾患不可稱數,無有一可快。所經行處不起安想,[10]心頓坐而不行,不在床榻,亦當知之勤苦。」

阿難言:「勿起安想。」

佛告阿難:「設在威儀而不休息,則有若干無量苦,與心自想念,謂安不苦。如是,阿難!生死難樂,計有二患:自觀身苦,為他人苦。觀此二義,當自察之:『吾雖出家,何因[11]致慧,得報果實安隱無患?』所從受食、衣被、床臥、病瘦醫藥,令其主人得大果報,獲大光焰無極普義。」

佛告阿難:「當學如此。於阿難意云何?色為有常無常?」

阿難答曰:「無常。天中天!」

「設無常,[12]為苦不苦?」

阿難白佛:「甚苦,天中天!」

「[13]又無常事,當復離別,法不常在。賢聖弟子聞講此義,寧當發念:『有吾有我、是我所』不?」

阿難白佛:「不也!天中天!」

「色、[14]痛、痒、生死、識,有常無常?」

答曰:「無常。」

曰:「假使為無常,為苦為安?賢聖弟子聞講說此,寧『有吾有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天中天!」

「是故,阿難!計一切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內外、麁細、微妙瑕穢,若遠若近,無我無彼亦非我身。明達智者即觀如平等不耶?假使,阿難!賢聖弟子,厭[15]於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識者,設使能厭則離塵垢,離[16]塵垢則度。設志於度,至度見慧,盡[*]于生死,稱揚[17]梵行,身所作則辦,則度彼岸示在此際。」

佛說是經時,賢者阿難得諸[18]法眼生,其五百比丘漏盡意解,賢者阿難五百弟子、諸天、龍神,聞經歡喜。
↑回到頂端↑
#2232927 - 2024-03-18 04:46:0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四回
↑回到頂端↑
#2232928 - 2024-03-18 04:46:5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無怖夜叉品第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無怖夜叉品第二
↑回到頂端↑
#2232929 - 2024-03-18 04:47:49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菩薩觀察品第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菩薩觀察品第三,之二回
↑回到頂端↑
#2232930 - 2024-03-18 04:48:4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十回
↑回到頂端↑
#2232931 - 2024-03-18 04:50:0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慈悲喜捨品第五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二回
↑回到頂端↑
#2232932 - 2024-03-18 04:55:17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二回
↑回到頂端↑
#2232933 - 2024-03-18 04:58:1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七回
↑回到頂端↑
#2233106 - 2024-03-20 04:46:28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二回
↑回到頂端↑
#2233107 - 2024-03-20 04:48:46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七回
↑回到頂端↑
#2233108 - 2024-03-20 04:50:3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三回
↑回到頂端↑
#2233109 - 2024-03-20 04:51:0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八回
↑回到頂端↑
#2233138 - 2024-03-20 14:09:4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舍利子!若諸菩薩行不退轉菩薩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畢竟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勝慧相。又彼勝慧,云何是相?云何入解?謂於勝慧所聞之相,隨意入解。又復云何是所聞相?所謂樂欲相、意願相、善和合相、善知識相、變化相、[2]迴向相、高貴相、尊重相、右旋相、極自在相、親近相、不聽外境相、承事相、作意相、不散亂相、如求寶相、如求醫相、滅一切病苦相、念器相、通達菩提相、對治覺悟相、入佛智相、聽無厭相、集法施相、施已無悔相、樂近多聞相、善作歡喜領納相、大喜遍身相、心大適悅相、聽無疲倦相、樂聞正法相、樂聞正行相、樂聞不觸無智相、樂聞波羅蜜多相、樂聞菩薩藏正法相、樂聞攝事相、樂聞方便善巧相、樂聞梵行相、樂聞神通相、樂聞四念處相、樂聞四正斷相、樂聞四神足相、樂聞十二緣生相、樂聞無常苦無我寂靜相、樂聞空無相無願解脫相、樂聞不積集不善根行相、樂聞積集善根行相、樂聞單已相、樂聞轉法輪相、於雜染中無散亂想相、調伏一切煩惱想相、歸向智者相、親近賢聖相、遠離不律儀相、樂聞聖人相、樂聞五根相、樂聞隨念觀察相、樂聞七覺支相、樂聞八聖道相、樂聞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佛法相。

「舍利子!而於是中即聞修慧。所以者何?謂於菩薩藏正法而生樂欲,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若於菩薩藏正法中意願聽聞,起善和合近善知識,若變化若攝受右旋,若極自在,若親近多聞不聽外境,安住多聞勤勇作意,如求寶想、如求醫想、滅貪瞋癡想、受持想,若於諸法通達旨趣,及於意樂令智增長,聽受無厭。聞布施已能勇悍施,聞說戒已能護淨戒,聞說忍已而能忍辱,聞說精進而無懈怠,聞說禪定而不散亂,聞說勝慧心起盡漏樂勝多聞及聞法已身心適悅。聞大乘已而生勝欲,聞攝受事心行攝受,聞四念處而身受心法念住,聞四正斷則已生不善而令除滅、未生不善而能棄捨、已生善根而令增長、未生善法而能發起,聞說離諍而身心欲俱獲輕安,聞說禪定而心行決定,聞四無量已,於一切有情而起大慈、於彼樂著而起大悲、於諸正法而起大喜、於不善處而起大捨,聞五根已於信進念定慧而心能行,聞七覺支於一切法心生覺了,聞八聖道而能起心趣向涅盤。若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佛法,如是當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舍利子!如是所說種種所聞之相隨意入解,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而能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諸法正行。云何是為諸法正行?謂於是法如其所說安立正行。舍利子!法正行者,謂若隨順攝受諸法。所以者何?謂法無執著是即正行,若住執著無有是處。於補特伽羅法中而求出離,亦無是處。若於補特伽羅法無所執著,是名正行。得無[1]疑惑,斯有是處。是故諸修行者,於此正法隨順攝受而無障礙,即為正行。

「復次舍利子!若於諸法及尊重法,無執無取無生無滅,及於諸法設順正理亦應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如我今說無有少分亦無所見,如是無見無取是諸法相。云何為相?所謂有相、無相。所以者何?此相無相,說名無相。又此相者,於一切法都無覺了。此無相者,無見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是故於此正行應當修習,現證諸法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若於菩薩藏, 不應生決定,
如是諸智者, 得安住正行。
又若於是法, 而或行執取,
及起邊執故, 此非為正行。
法雖不可得, 勿作於空解,
況此正妙法, 不同於虛空。
若法同虛空, 世間無領解,
由無領解故, 此非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無取無不取,
是故法非法, 不應生執取。
由無執取故, 此即為法相,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曾無有住著,
隨順而了知, 無能得損害。
由無所害故, 智都無所解,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復諸智者, 住少欲功德,
於此正法中, 相應善修作。
若諸善安住, 行威儀正行,
而於所向方, 隨應得清淨。
以所向清淨, 知如是正法,
則能於處處, 了有情心意。
又復諸智者, 了彼心意已,
如是行相中, 而能宣正法。
又此甚深法, 通達勝義諦,
於如是義中, 而常獲決定。
又復諸智者, 多聞如大海,
以是最深廣, 行無量功德。
不假文與義, 能通達正理,
於無量文義, 獲堅固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聞已乃至廣為人說,而能獲得勝慧光明。於諸法中,無明黑暗盲瞑翳障悉能除滅,於勝慧光速獲成就,善不善法如實了知,乃至命終諸不善法畢竟斷除。聞諸善法如所覺悟,於善寂默而能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譬如入暗處, 現前諸色相,
彼眼不可見, 以火能破瞑。
如是現在劫, 彼有生死人,
於善不善法, 不聽而不知。
由聽是法故, 於罪不應作,
及除非義利, 速能趣涅盤。
樂親近師友, 增長於聞慧,
彼慧清淨故, 獲得妙樂義。
彼聞義智者, 見非法出離,
於淨法勇猛, 得殊勝妙樂。
若於菩薩藏, 聞已住法性,
光明照世間, 真行菩提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回到頂端↑
#2233139 - 2024-03-20 14:10:2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清淨樂欲,而於受持讀誦正法者應當發起善知識想,勇猛精進正攝受心,為欲發彼正願及四正斷,於一切法相應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尊重善知識, 得為說法師,
作彼聽法眾, 常住於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實智中, 得勝慧清淨。
自了知正法, 淨信無不達,
由覺出離故, 如佛廣開示。
亦如諸智者, 善達文句義。
常修清淨行, 得預諸學位,
所有染淨分, 皆悉無所著,
以無所著故, 於法而無減,
由精進樂欲, 身速獲輕安。
聽聞是法已, 智增無失念,
常住於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學最上乘, 通達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於長夜。
以學是法故, 得勝慧清淨,
了有情意已, 為開示正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微妙清淨光明法門及諸聖者發起正見,如佛所說而修行之。以二因緣,當如是學。何等為二?一者獲他言音,二者謂自作意。若諸菩薩於相應行菩薩藏正法不能聽聞,聽已於深法律三摩地門而得少分歡喜知足者,應知彼是懷增上慢墮魔網中,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隨煩惱。著五欲樂輪回相續。如來以是說彼有情隨順有漏無能解脫。舍利[1]子!若有親近法師於此正法聽已了知,而不作罪遠非義利,增長聞慧見妙涅[2]盤,清淨勇猛得勝妙樂。如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是為於此菩薩藏正法[3]希有法律殊勝義利,受持讀誦乃至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相應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菩薩藏正法若不聽聞,無能獲得彼相應意,而與聖道極相違故。如來以是說彼有情於老死解脫而常作意。云何是相應意?謂此菩薩摩訶薩遠離相應及不相應是相應意,於相應意得無增語。又菩薩相應意,謂於音響無能發起,諸阿羅漢亦無能發,然彼所出音響了不可得,於前際後際隨所伺察,當云何生?至何所滅?若通達過去所說音響則過去已滅,若通達未來所說音響則未來未至,若通達現在所說音響則現在不住。如是已說未說當說,遍一切處尋求俱不可得。於相應意當如是學。

「舍利子!若菩薩相應意如是學者,云何觀察?謂此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本滅,觀一切法自體本寂,觀一切法自性平等,觀一切法畢竟不生,觀一切法畢竟不起,觀一切法畢竟不集,觀一切法畢竟無滅。於此時分說如實觀亦非所觀,如是非所觀非不所觀,說此是名為觀察意,當如是學。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疑惑癡瞑無能入解,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復於此諸法正見即如如見。云何諸法即如如見?所謂無見。如是無見即不生增語,不生增語則不積集。云何不積集?謂於增語而無有對。如來以是所說,觀察諸行無生無作,於正見中由是獲得正出離行。又復正出離行以何為因?謂一切法即為佛法。是故欲求正出離行,應當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為他人說,乃至於此正法得相應意。是名正出離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微妙清淨光明法門正善覺悟,於意處觀察生入解意。何等意處?云何入解?謂此菩薩於三摩地加持處,毘鉢舍那尋伺處,最上[*]希望處,心樂欲處,相續不斷處,無常處,因緣處,緣生處,無我無人無壽者處,無住無不住無去無不去處,不集不壞因果處,空無相無願慣習處,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三摩地三摩鉢底所取處,非依三摩地三摩鉢底發生處,神通智所取處,非漏盡處,觀察無生處,非出離行處,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不捨大悲處,見一切生恐怖處,有執心處,出離貪處,不離現行貪法處,捨五欲樂處,不捨法樂處,離一切戲論處,不捨善巧方便處,如是諸法皆生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復次舍利子!於彼意處,云何說為正理道?所謂以意是道、以門是道、以面門是道、以因是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違是道、以無諍論是道、以捨是道、無入無不入是道、無戲論是道、無毀呰是道、不增是道、不減是道、不生是道、無所轉易是道、無所對治是道、真如是道、實際是道、如來是道、無別異是道、如如是道、三世平等是道、分別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不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不住耳界聲界耳識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不住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不住身界觸界身識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隨順勝義是道、隨順正智是道、隨順了義契經是道、隨順正法是道。舍利子!說此是名為正理道。又菩薩摩訶薩以入解意於正理道,由是觀察即無所觀,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說此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意於此正法而有癡瞑,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增勝無所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諸有情,如是正見即如如見。又復云何為如如見?所謂無見。無見則不生增語,乃至無所對名,如前廣說。於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當如是學。

「又復於意無我,於一切法無我亦然。若一切法無我,則於諸有情無我亦然。如是觀察,是觀察意。又輪回界與涅槃界平等相應,如是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彼相應與不相應都無所著,於觀察意而得勝解。乃至菩薩所有相應無餘,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捨,加持正法而無相違。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於意入解、如是觀察,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得勝慧住,於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所謂無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於薩迦[1]耶見乃至本末六十二見,悉不共住。世間八法若毀若譽,悉不共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一切攀緣,悉不共住。又於慢增上慢邪慢乃至二十隨煩惱,悉不共住。又於上中下品若麁若細乃至一切煩惱,悉不共住。又於癡闇盲瞑翳障繫縶等處,乃至一切下劣分法,悉不共住。又於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乃至一切魔業,悉不共住。又於我、人、眾生、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見,悉不共住。又於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乃至一切相續習氣,悉不共住。又於相障思惟分別、見聞覺知諸所纏縛,悉不共住。又於慳貪布施、毀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散亂禪定、惡慧勝慧,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有無對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於一切僻報,常與無常、善與不善、有罪無罪、輪回涅盤,乃至一切邪對治法,悉不共住。又於種種佛法、種種剎土、種種有情,悉不共住。又於世俗勝義、有智無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悉不共住。又於勝慧勝行、有為體相,乃至一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於如是無量有為行法,悉不共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而能安住,於一切法以勝慧決擇,而能獲得十種善巧。何等為十?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諦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隨順善巧,七者智識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聖道善巧,十者緣生善巧。云何名蘊善巧?謂此五蘊,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如夢、如空谷響、如影、如浮雲、如[A1]鏡中像。謂色蘊者猶如聚沫,彼聚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士夫、無意生、無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色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色蘊善巧。謂受蘊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無有我、人、眾[2]者、壽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受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受蘊善巧。謂想蘊者猶如陽焰,彼陽焰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謂行蘊者猶如芭蕉,彼芭蕉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行蘊善巧。謂識蘊者如幻,於彼幻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復說此五蘊,是彼世間剎那變異壞滅之相。若此世間體性如是,則彼世間體性亦然。云何體性?所謂苦無常性。彼蘊體性亦復如是。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復云何名界善巧?所謂地界即法界,法界無麁澁相。水界即法界,法界無柔[3]軟相。火界即法界,法界無溫熱相。風界即法界,法界無動轉相。眼識界即法界,法界無瞻視相。耳識界即法界,法界無對表聲相。鼻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嗅香相。舌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了味相。身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覺觸相。意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觀察相。如是自體界與法界無二無別。又復欲界、色界、無色界無二無別。輪回界、涅盤界無二無別,此空界、一切法界無二無別,由性空故、離分別故,無二無別。以入解有為界,則入解無為界,乃至說無量界如是決擇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界善巧。

「又復云何名處善巧?謂此眼處本空,及耳鼻舌身意處本空,彼無有我亦無我所。彼菩薩如是於眼體性乃至於意體性如實了知,則無處決擇、無種種決擇、無善決擇,於善不善法無二相轉。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謂眼處、色處。如是眼見於色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彼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如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復菩薩於聖道處、非聖道處,皆應積集成證大悲,於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令住正道,於其道處亦不棄捨。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處善巧。

「又復云何名入解諦善巧?此諦善巧復有四種,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苦智?謂不起蘊故,是為苦智。云何集智?謂離愛集故,是為集智。云何滅智?謂滅已不生故,是為滅智。云何道智?謂於平等法無平等可得故,是名道智。若菩薩於此四諦如是智慧而不作證成熟有情,說此是為諦善巧。

「又諦善巧復有三種,所謂世俗諦、勝義諦、相諦。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音聲、語言文字,乃至世間所行,是為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心無所緣,況復文字,是為勝義諦。云何相諦?謂諸相一相,一相無相,是為相諦。彼菩薩於世俗諦說無疲倦,於勝義諦不失正行,於相諦中隨順無相,是真實相。說此是為菩薩於諦善巧。又復一諦此無二種,所謂寂諦,此實一諦。於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隨轉真妙作用,而能獲得於諦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回到頂端↑
#2233140 - 2024-03-20 14:11:0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76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於諦善巧,由此了知五蘊是苦,若令五蘊苦相止息猶如虛空,是苦聖諦。又此五蘊隨[1]惑愛見,若令執取愛見等因不起合集,為集聖諦。又此五蘊畢竟滅盡,若令前際不生、後際不起、現在不住,為滅聖諦。若於苦智、集智、滅智而能證達以智相續,能善調伏引趣正行,為道聖諦。又復於此諸諦現觀,而能尋伺遍盡觀察,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諦善巧。又復了知諸受是苦乃至受所引攝,諸決擇智,是為苦聖諦。若因於受引生於合集,如實了知,是為集聖諦。又若於受而得輕安則於受非受,而復觀察非受是滅獲證於滅,是為滅聖諦。又若受所引道,如彼世間積集進求,非受非道令彼苦滅引趣正行,是為道聖諦。若見如是四諦平等畢竟無見,是為清淨,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諦善巧。又復於滅而起現證,復能於苦不生觀察,是為苦智。若有緣生於有離有,是為集智。了知一切生本不生、滅無所滅,是為滅智。於如是道隨其種類,尋求伺察令入其智,是為道智。若能安住如是諦智,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諦善巧。

「舍利子!又復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正知善巧。何等為四?一者義正知,二者法正知,三者世間典籍正知,四者辯才正知。云何義正知?謂若於法諸勝義句,相續因智,緣智,集智,通達無邊智,入解緣起智,分別法界智,隨順入解真如智,不住實際智,如實法空智,伺察無相智,於願無願智,於行無行智,入一正理智,入解無我智,解無眾生智,了無壽者智,無補特伽羅勝義智,於過去世無障礙智,於未來世無限量智,於現在世遍一切處智,於蘊幻化智,於處決定空智,於界度量智,內身寂靜智,外無遍行智,出離塵境智,念無所住智,達無所入智,勝慧觀察智,通達四諦智,諸苦為有智,諸集為行智,諸滅無相智,諸道出離智,分別一切法句智,善解諸根智,諸力無能屈伏智,奢摩他加持智,毘鉢舍那光明智,於諸幻化起變滅智,於諸陽焰無迷亂智,於諸夢境無實見智,於諸谷響了緣生智,於諸影像無合集智,於種種相[1]唯一相智,於正和合無所合智,於諸輕安無所得智,於聲聞乘達言音智,於緣覺乘解緣生智,於最上乘積集一切善根智。如是所說,是為菩薩於義正知。又復義正知者,若於義隨順則諸法隨順,彼所隨義即諸法性。所以者何?以諸法義畢竟如空。若義如空,則諸法義畢竟無相。若義無相,則諸法義畢竟無願。若義無願,則彼法義無所趣證。若義無所證,則一切法義畢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若義無補特伽羅,則於是義通達法相。若說於義無住無盡,於所說義而獲證知,諸佛世尊隨喜印可,於彼勝慧如實正知。若於勝慧如實正知,則一切處無有過失,說此是為菩薩於義正知。

「云何名法正知?謂於正法入解之智,若善不善、有過無過、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染分淨分、輪回涅[2]盤、法界智界,本自平等無所覺悟。說此是為菩薩於法正知。又復法正知者,於彼貪行心能正知,所謂虛假貪行、堅固貪行、微細貪行、廣大貪行、過去貪行無邊觀察,現在貪行隨緣入解。或復有情內貪而非外貪,或復外貪而非內貪,或復內貪亦外貪,或非內貪亦非外貪。或復色貪非聲貪,聲貪非色貪,色貪亦聲貪,色聲俱非貪。色貪非香貪,聲貪非香貪,香貪非味貪,味貪非觸貪,乃至綺互於色聲香味觸貪行等,如是非義利門,入解二萬一千貪行、二萬一千瞋行、二萬一千癡行。如是貪瞋癡二萬一千眾等分行。如是所說,入解八萬四千心行之智、如其所說相應行相智、不增不減智、越百欲界智、殊勝法器智、真實言說智,說此是為菩薩於法正知。

「云何世間典籍正知?謂若入解一切聲智。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脩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人聲非人聲而能入解。五趣有情麁細高下,說法連環相續不斷音聲文字。彼或說一說二說多,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廣說略說,鄙陋說巧妙說,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一字相應多字相應,皆悉了知。說此是為世間典籍正知。又復世間典籍正知者,成熟於文、明了於義,離諸恐畏復無過失。於世俗、勝義,以自心知見,甚深巧妙種種莊嚴,令諸有情咸生歡喜,說此是為菩薩於世間典籍正知。

「云何菩薩辯才正知?所謂言說無住無斷,真實記別迅速辯才、決定獲果辯才、如其所問辯才、無減失辯才、無斷滅辯才、無諍論辯才、樂善法辯才、住忍辯才、甚深辯才、善巧辯才、世俗勝義辯才、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辯才、建立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奢摩他毘鉢舍那辯才、入解一切諦智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辯才、悟一切乘辯才、解一切有情心行辯才、無謇吃語言辯才、無生澁語言辯才、無雜亂語言辯才、潤澤語言辯才、清淨語言辯才、解脫語言辯才、無障語言辯才、尊重語言辯才、慈愛語言辯才、相應語言辯才、無缺漏語言辯才、甘美語言辯才、細滑語言辯才、無毀呰語言辯才、稱讚諸聖語言辯才,通達無邊剎土有情,能以妙梵音聲隨一詮表。如是辯才,於他有情補特伽羅能善說法,佛乃印可。彼若說法無出離者,云何能得盡諸苦際、成就正行?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辯才善巧。

「云何菩薩隨順善巧?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隨義不隨於文,二者隨智不隨於識,三者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四者隨法不隨於人。何等為義?云何為文?謂若入解出世法行,此說為義。達世間法,此說為文。若於整肅施以妙樂,此說為義。於無戲論調伏制止,此說為文。若於輪回遍能稱說,此說為義。於無所得廣大開示,此說為文。若能普遍讚涅槃德,此說為義。於涅槃法體無分別,此說為文。若於三乘分位如其開演,此說為義。智[*]唯通達一種教理,此說為文。於諸有情開演布施,此說為義。三輪清淨,此說為文。若能宣演三業威儀、積集一切頭陀功德,此說為義。於身語意清淨勝行皆不可得,此說為文。若能宣說堅固忍受忿恨惱嫉倨傲憍慢,此說為義。得無生忍,此說為文。若能開演於諸善根踊躍精進,此說為義。於彼精進不入不住,此說為文。若能開演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此說為義。滅等至智,此說為文。於諸慧根多聞總持,此說為義。義不可說,此說為文。若能開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此說為義。若菩提分現證行果,此說為文。若能開示苦集道諦,此說為義。現證滅諦,此說為文。若正開示無明為先乃至老死,此說為義。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說為文。若說積集止觀,此說為義。明解脫智,此說為文。若能分別貪瞋癡等分類行法,此說為義。若於解脫心無所動,此說為文。若能開示諸障礙法,此說為義。若證解脫無障礙智,此說為文。若正開示善能稱讚無量三寶,此說為義。若離貪法性及無為功德,此說為文。若說菩薩最初發心習學功德乃至菩提道場,此說為義。說一心相與一切智智無上正覺,乃至總略八萬四千法蘊相應,此說為文。又若一切音聲語言文字乃至不可說義,俱說為義。

「云何不了義經?謂所說文,如其所說廣大了知,此說是為不了義經。云何了義經?謂所說義,如其所說廣大通達,此說是為了義經。又說隨順補特伽羅無能出離,是不了義。如所說法即能出離,是為了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得隨順善巧。

「云何菩薩文句善巧?謂諸菩薩於此二法,善能修行勝慧波羅蜜多。云何二法?一者善識,二者善智。何者為識?依四種住。何等為四?一者識依色住,二者識依受住,三者識依想住,四者識依行住,此說為識。何者[A1]為智?謂若了知所取五蘊,此說為智。又若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說為識。若復安住四種法界,於其法界善能分別,此說為智。舍利子!復說於識,謂眼觀色為表,耳聞聲為表,鼻嗅香為表,舌了味為表,身覺觸為表,意知法為表,此說為識。若復內身寂靜外無遍行,智能隨順法無所取,此說為智。又若發起遍計執取,此說為識。無執無取及表無瞋,此說為智。又復了知識住生滅有為行法,此說為識。無為無有識遍行故,又智無為不住生滅,此說為智。

「云何了義不了義經?謂若所說引趣於道,是不了義。引趣於果,是為了義。說世俗行,是不了義。宣說勝義,是為了義。引趣業行,是不了義。盡業煩惱,是為了義。又復染分,是不了義。若說淨分,是為了義。於彼輪回而作厭離,是不了義。於輪回涅盤悟不二法,是為了義。善巧文句,是不了義。甚深難解,是為了義。於諸文句心喜樂欲,是不了義。於少文句而生決定,是為了義。又復我人士夫命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種種語言,或有主宰及無主宰,是不了義。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不起我人士夫乃至補特伽羅,是為了義。云何補特伽羅及法?謂若於所有法安住補特伽羅見,由起彼見而復安住法智法界,此說是為補特伽羅及法。又復補特伽羅者,謂異生補特伽羅、善異生補特伽羅、順信補特伽羅、順法補特伽羅、八輩補特伽羅、入流補特伽羅、一來補特伽羅、不還補特伽羅、應供補特伽羅、緣覺補特伽羅、菩薩補特伽羅。若一補特伽羅出現世間,猶能引生多種妙樂,於彼世間天人眾會極深憐[1]慜作諸善利。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安住世俗,為一切補特伽羅,令諸有情依如來所說音聲入解義利。佛言此說是為於法,各各隨順,樂欲引趣有情於義安住。云何名法?所謂無作無不作、無住無不住,於一切處本自平等悉同依止。又諸法相自性本空,無有平等及不平等,離諸分別無所攀緣,而皆出離。此說於其法性能隨順行得無退轉,是故於此正理法門而得入解一切法性。此說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而得成就四種隨順善巧。

「云何菩薩福智善巧?菩薩行門有其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福行,二者智行。云何福行?所謂布施福行、持戒福行、修觀福行。住等慈心大悲相應,令諸有情悔諸過咎,普令發起一切善根。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五
↑回到頂端↑
Page 10 of 18 < 1 2 ... 8 9 10 11 12 ... 17 18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39
紅兒 97
謝尚橗 88
CHC 61
圓仔寶寶 59
hui 55
golden621 50
大內高手 42
jcj 37
follow 34
jwjwo 30
yungshow 30
愛因斯坦 29
無極 29
雙斗魂 26
最新議題
歌曲:日光菩薩咒
by jwjwo
問題:卜問2025年七月美國關稅政策對臺
灣影響

by 少室山野人
11:02
歌曲:大隨求心中心咒
by jwjwo
09:23
從南鯤鯓代天府牌樓應風災而倒,卜問本月罷
免選舉對臺灣影響

by 少室山野人
13:51
一個小時寫的 有緣無份..向粉星下戰書.什麼仇女.仇才
.仇富..胡說八道..

by 君無邪
10:16
試占"丹娜絲重創南台灣 南鯤鯓代天府淹水、牌樓塌"之意
象。

by CHC
09:17
吐噶喇群島附近群震開始減少,是什麼原因?
by golden621
2025-07-07 21:52:35
台灣第一廟,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全倒。是否中
華民國氣數在7月滅亡?

by golden621
2025-07-07 16:55:12
賀瓏 & Albee
by 歐達善
2025-07-07 11:22:44
歌曲:白度母心咒
by jwjwo
2025-07-07 10:59:34
誰在線上
9 線上使用者 (vangelis, 君無邪, 乙木無根, 089, 4 隱形), 29 Guests and 63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97 議題
2160892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