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10 of 11 < 1 2 ... 8 9 10 11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25084 - 2024-01-09 16:53:03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三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依行品第三之一

[0734c29] 爾時,會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殖善根住第十地,具諸菩薩摩訶薩德——即從座起,合掌禮佛,而說頌言:

「功德藏慧海,  我今問所疑,
 願慧海垂聽,  為我除疑滯。
 我等今渴仰,  德藏勝法味,
 及最上義味,  舉眾咸欲聞。」

[0735a07]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

[0735a08] 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

「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為住勝義諦?  為依止生死?
 晝夜於法義,  精勤而誦習,
 為渡煩惱海?  為退墮惡趣?
 勇猛勤營福,  為定趣涅槃?
 為處生死中,  退墮於惡趣?
 聰慧剎帝利,  成就十種輪,
 為沈生死中?  為當升佛果?
 雜染心難伏,  諸煩惱所亂,
 以何淨其心,  修定福誦業?」

[0735a20] 爾時,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辯才能問斯義;汝於此法已作劬勞,汝於諸行已得圓滿,汝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業,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今為饒益無量眾生,復問如來如是深義。

[0735a24] 「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現在十方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未來一切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具得聞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我於今者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0735b11]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735b13] 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何等為十?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尸羅,行諸惡行。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不順賢聖,諸根輕躁。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破亂彼此。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麁惡語毀罵賢聖。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及虛誑語。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於他所得利養、恭敬,心不歡悅。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於諸有情,心常憤恚。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撥無因果。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0735c04] 「復次,大梵!又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為十?一者、樂著事業。二者、樂著談論。三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艶色。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十者、樂著尋伺。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惡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或被呵罵、或被捶打、或被斷截肢節手足。由是因緣,或成重病長時受苦、或疾命終於三惡趣,隨生一所,乃至或生無間地獄,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類,退失靜慮,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0735c21] 爾時,世尊告阿若多憍陳那言:「吾聽汝等,給阿練若修定苾芻,最上房舍、最上臥具、最上飲食,一切僧事,皆應放免。所以者何?諸修定者,若乏資緣,即便發起一切惡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修定行者,若具資緣,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終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惡法,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往生天上證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後夜當捨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閙,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悋、嫉妬、離間、麁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如是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況剎帝利、婆羅門、茷舍、戍達羅等。未得定者,尚應受此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養,何況已得三摩地者!」

[0736a09]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修定能斷惑,  餘業所不能,
 故修定為尊,  智者應供養。」

[0736a12]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剎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為當合爾?為不合耶?」

[0736a16]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0736a28] 「又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何等為十?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慇重、信敬、殊勝思惟,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聖戒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生放逸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布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麁惡、雜穢、瞋忿,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捨家法,趣於非家,勇猛、精進、修諸勝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遠離諸散亂心靜慮等至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心樂山林、阿練若處,晝夜精勤修諸定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智慧殊勝思惟,由是因緣欣樂聽聞讀誦正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宿殖出離善根殊勝思惟、軟語慰問,乃至禮足,由是因緣當生尊貴大勢力家,無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0736b26] 「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是故一切剎帝利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0736c03] 「復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苾芻,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如是苾芻雖非法器,而剃鬚髮,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0736c16] 「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譬如牛麝身命終後,雖是無識傍生死尸,而牛有黃,而麝有香,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0736c23] 「大梵!譬如賈客入於大海,殺彼一類無量眾生,挑取其目,與末達那果和合擣簁成眼寶藥。若諸有情盲冥無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寶藥塗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淨目。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威儀形相,能令無量無邊有情,暫得見者尚獲清淨智慧法眼,況能為他宣說正法!

[0737a02] 「大梵!譬如燒香,其質雖壞,而氣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芻亦復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雖恒晝夜信施所燒,身壞命終墮三惡趣,而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皆令得聞於生天涅槃香氣。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我唯許彼清淨僧眾,於布薩時、或自恣時驅擯令出。一切給施四方僧物、飲食、資具不聽受用;一切沙門毘奈耶事,皆令驅出不得在眾。而我不許加其鞭杖,繫縛斷命。」

[0737a14]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萎悴,  而尚勝彼諸餘華,
 破戒、惡行諸苾芻,  猶勝一切外道眾。

[0737a17] 「復次,大梵!有五無間大罪惡業。何等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聲聞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為無間大罪惡業。若人於此五無間中,隨造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犯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0737a25] 「復有四種,近五無間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何等為四?一者、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命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羅漢苾芻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三者、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不與取大罪惡業根本之罪。四者、倒見破壞和合僧眾,是虛誑語大罪惡業根本之罪。若人於此四近無間大罪惡業根本罪中,隨犯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及受具戒,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0737b08]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有無間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無間罪,有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何等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他已到究竟見諦人等,如是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何等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害他異生人,下至方便與人毒藥墮其胎藏,如是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此人不應與僧共住,諸有給施四方僧物,亦不應令於中受用。何等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無間隨造一種,如是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何等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於佛、法、僧而生疑心,或歸外道以為師導,或執種種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復有人,於諸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或是大乘相應正法,誹謗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厭背,障礙他人讀誦、書寫,下至留難一頌正法,如是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而生極重大罪惡業,近無間罪。如是之人,若未懺悔除滅如是大罪惡業,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懺悔,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所以者何?此二種人,習行破毀正法眼行、習行隱滅正法燈行、習行斷絕三寶種行,令諸天人習行無義、無利、苦行,墮諸惡趣。此二種人,自謗正法毀呰賢聖,亦令他人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命終當墮無間地獄,經劫受苦,不可療治。

[0737c15] 「復次,大梵!或有遮罪無依行法、或有性罪無依行法;於性罪中,或有根本無依行法。云何根本無依行法?謂若苾芻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殺異生人犯根本罪,或復偷盜非三寶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語犯根本罪。若有苾芻,於此四種根本罪中,隨犯一種,於諸苾芻所作事業令受折伏,一切給施四方僧物,皆悉不聽於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如是名為,於性罪中,根本重罪無依行法。何故說名為根本罪?謂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是諸惡趣根本罪故,是故說名為根本罪。何故無間及近無間根本罪等,說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善男子!譬如鐵摶、鉛錫摶等,擲置空中,終無暫住,必速墮地。造五無間及近無間四根本罪,并謗正法、疑三寶等,二種罪人亦復如是。若人於此十一罪中,隨造一種,身壞命終,無餘間隔,定生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故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犯此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補特伽羅於現身中,決定不能盡諸煩惱,尚不能成諸三摩地,況能趣入正性離生!彼人命終定生地獄受諸重苦。

[0738a10] 「復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淨信心歸依我法,或趣聲聞乘、或趣獨覺乘、或趣大乘,於我法中淨信出家、受具足戒,於諸學處深心敬重、於四根本性罪戒中,堅固、勇猛、精勤守護。如是之人,常為一切人、非人等,隨逐擁衛,名不虛受人天供養,於三乘中隨所欣樂,速能趣入成辦究竟。是故,真實求涅槃者,寧捨身命,終不毀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一者、依止如來為因;二者、依我聖教為因;三者、依我弟子為因。諸有情類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樂。若人毀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師,彼非弟子。若人毀犯如是四法,則為違越我所宣說甚深廣大、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別解脫教。若越如是別解脫教,則於一切靜慮、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為諸煩惱、惡業纏縛,於三乘法亦為非器,當墮惡趣受諸重苦。

[0738a28] 「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我所說別解脫教、所制四種根本重罪,清淨無犯,我是彼師,彼是弟子,隨順我語,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當成滿。此人善住尸羅蘊故,名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聲聞乘、或名具足住獨覺乘、或名具足住於大乘。所以者何?若能護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當知則為建立一切有漏、無漏善法勝因。是故,護持如是四法,名為一切善法根本。如依大地,一切藥穀、卉木、叢林、皆得生長;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長。如依大地,一切諸山,小輪圍山、大輪圍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間美味;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總持、安忍聖道,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又如大地,於淨、不淨皆等任持;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卒呵舉,能為一切善法生處。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正法,生長第一歡喜淨信,於諸有情無差別想,以四攝法平等攝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樂而自存活。」

[0738b25] 爾時,尊者優波離聞佛所說,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卒呵舉。若如是者,於未來世,有諸苾芻破戒惡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諸苾芻僧於是人等,云何方便呵舉驅擯?」

[0738c05] 佛告尊者優波離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我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若不依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或復驅擯,便獲大罪。優波離!汝今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為十?一者、不和僧眾,於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二者、不和僧眾,梵志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三者、不和僧眾,宰官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四者、不和僧眾,於諸長者居士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五者、女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六者、男子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七者、淨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八者、眾多苾芻、苾芻尼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0738c23] 「復有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亦不應受。何等為十?一者、諸餘外道,呵舉苾芻。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舉苾芻。三者、造無間罪,呵舉苾芻。四者、誹謗正法,呵舉苾芻。五者、毀呰賢聖,呵舉苾芻。六者、癡狂心亂,呵舉苾芻。七者、痛惱所纏,呵舉苾芻。八者、四方僧淨人,呵舉苾芻。九者、守園林人,呵舉苾芻。十者、被罰苾芻,呵舉苾芻。如是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亦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0739a06] 「復次,優波離!若有苾芻毀犯禁戒,與僧共住;於僧眾中有餘苾芻,軌則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應從坐起,整理衣服,恭敬頂禮苾芻僧足,便至破戒惡苾芻前,求聽舉罪,作如是言:『長老憶念,我今欲舉長老所犯,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麁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損減,為令如來法眼、法燈久熾盛故。長老聽者,我當如法舉長老罪。』彼若聽者,便應如法如實舉之。彼若不聽,復應頂禮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芻,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實舉之。』時僧眾中上坐苾芻,應審觀察能舉、所舉,及所犯事虛實輕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纜,方便撿問、慰喻、呵責,以七種法如應滅除,若犯重罪應重治罰、若犯中罪應中治罰、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

[0739a23]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實有過惡行苾芻,恃白衣力、或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諸勢力故,凌拒僧眾,上坐苾芻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摩怛理迦者,如法教誨皆不承順。如是苾芻,云何治罰?」

[0739a27] 佛言:「優波離!上座苾芻持三藏者,應和僧眾,遣使告白國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後如實依法治罰。」

[0739b01]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彼有過惡行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縱如是惡苾芻罪,不聽如實依法治罰。爾時,僧眾應當云何?」

[0739b06] 佛言:「優波離!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麁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麁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優波離!譬如鷰麥在麥田中,牙莖、枝葉與麥相似,穢雜淨麥。乃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時農夫應權捨置。穗既出已,是時農夫恐穢淨麥,并根剪拔,棄於田外。行無依行破戒苾芻,亦復如是。恃白衣等種種勢力,住於僧中,威儀、形相與僧相似,穢雜清眾,乃至善神未相覺發,於僧眾中麁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若諸善神已相覺發,於僧眾中麁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優波離!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我聲聞僧諸弟子眾,亦復如是,不與破戒惡行苾芻死尸共住。」

[0739b22]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惡行苾芻,僧眾和合共驅擯已。彼惡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勢力凌逼僧眾,還令如是破戒苾芻與僧共住。爾時,僧眾當復云何?」

[0739b27] 佛言:「優波離!爾時,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芻,為護戒故,不應瞋罵破戒苾芻,但應告白國王、大臣,或恐凌逼而不告白,應捨本居,別往餘處。」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19 - 2024-01-10 15:24:11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四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四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依行品第三之二
[0739c10]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大德世尊!頗有佛土,五濁惡世空無佛時,其中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佷戾,難可化不?謂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不見、不畏後世苦果,離善知識,乃至趣向無間地獄。如是等人為財利故,與諸破戒惡行苾芻,相助共為、非法朋黨,皆定趣向無間地獄。若有是處,我當住彼,以佛世尊如來法王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上微妙甘露法味,方便化導,令得受行,拔濟如是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令不趣向無間地獄。」

[0739c24]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諸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佷戾,難可化導,謂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離善知識、言無真實,不能隨順善知識語;常行誹謗、毀呰、罵詈於諸正法;猶豫倒見,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常樂習近諸惡律儀,好行殺生乃至邪見,欺誑世間,自他俱損。是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壞亂我法,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毀破禁戒,樂營俗業。彼剎帝利乃至婆羅門等,恭敬供養,貪利求財,有言無行,傳書送印,通信往來,商賈販易,好習外典,種殖營農,藏貯寶物,守護園宅,妻妾男女;習行符印、呪術、使鬼、占相吉凶,合和湯藥療病求財,以自活命;貪著飲食、衣服、寶飾;勤營俗務毀犯尸羅,行諸惡法貝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愛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此破戒者,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亦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若見有人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反生憎嫉,不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

[0740a21] 「善男子!譬如有人入寶洲渚,棄捨種種帝青、大青、金銀、真珠、紅蓮華色茷琉璃等大價真寶,取迦遮珠。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亦復如是,入我正法寶洲渚中,棄捨種種具戒、富德、樂勝義諦、具足慚愧學無學人及善異生,精勤修學六到彼岸,具諸功德真聖弟子;取諸破戒、好行眾惡、無慚、無愧、言辭麁獷、身心憍慠、離諸白法、無慈、無悲、惡行苾芻,以為福田,恭敬、供養、聽受言教。如是惡人師及弟子,俱定趣向無間地獄。

[0740b04] 「善男子!有十惡輪,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於十惡輪,或隨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壞燒滅皆為灰燼,不久便當肢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何等為十?

[0740b11] 「如是破戒惡行苾芻,有剎帝利、及宰官等,忍受惡見,謗阿練若清淨苾芻言:『諸仁者!如是苾芻,愚癡凡猥,詐現異相誑惑世間,為求飲食、衣服、利養、恭敬、名譽,自讚毀他;嫉妬、鬪亂、貪著名利、無有厭足;應當擯黜勿受其言。如是苾芻,專行妄語,離諦實法;於此皆無得道果者,亦無離欲永盡諸漏,但為利養、恭敬、名譽,住阿練若,自現有德。慎莫供養、恭敬、承事如是諂曲非真福田、非行道者。』時,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於阿練若清淨苾芻,不能生實信心希有之想,心無恭敬,意懷凌蔑,不樂親近承事供養,所有言說皆不聽受,輕毀如是住阿練若清淨苾芻,即是輕毀一切法眼、三寶種姓。

[0740b25] 「時,彼國中有諸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互相謂言:『仁等當觀此剎帝利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皆悉輕毀一切法眼、三寶種姓、損減善根,由惡友力,攝諸罪業,當墮惡趣。我等從今,勿復擁護此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其所居國土城邑!』作是語已,一切天、龍、藥叉神等,皆悉棄捨,不復擁護彼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彼所居國土城邑。於彼國土一切法器、真實福田,皆出其國;設有住者,亦生捨心,不復護念。

[0740c07] 「由諸天、龍、藥叉神等,及諸法器、真實福田,於剎帝利旃荼羅等并彼所居國土城邑,皆捨守護不護念已。時,彼國土自軍、他軍競起侵凌,更相殘害,疾疫、飢饉因此復興。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一切國民皆無歡樂,先所愛樂今悉別離;朋友眷屬更相瞋恨,潛謀、猜貳、無慈、無悲、嫉妬、慳貪,眾惡皆起,所謂:殺生乃至邪見、無慚、無愧,食用一切窣堵波物及僧祇物,曾無悔心。彼剎帝利旃荼羅王,憎嫉忠賢,愛樂諂佞,令己官庶互相侵凌、憤恚、結怨,興諸鬪諍。共餘隣國交陣戰時,軍士離心無不退敗。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0c24] 「復次,善男子!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諂曲愚癡,懷聰明慢,於三寶所無淳淨心,不見、不畏,後世苦果。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緣覺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

[0741a10] 「若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佛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及大乘法,障礙覆藏,令其隱沒,乃至一頌;當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寶種姓。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大獄。

[0741a21] 「復次,善男子!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逐破戒惡苾芻行。廣說乃至,於彼國中有諸法器、真實福田,於剎帝利旃荼羅等,皆住捨心而不護念;雖居其國而依法住,常不憙樂俗間居止,亦不數數往施主家;設令暫往而護語言,縱有語言曾無虛誑,終不對彼在家人前,譏毀輕弄諸破戒者;於諸破戒惡行苾芻,終不輕然輒相檢問,亦不現相故顯其非,常近福田,遠諸破戒。而彼破戒惡行苾芻,於此持戒真善行者,反生瞋恨、輕毀侵凌。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在家男女大小等前,種種諂曲、虛妄談論、毀呰誹謗此持戒者。令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我弟子少欲、知足、持戒、多聞、具妙辯才諸苾芻所,心生瞋恨,種種麁言呵罵逼切,令心憂惱身不安泰,或奪衣鉢諸資身具令其匱乏、或奪所施四方僧物不聽受用、或閉牢獄枷鎖拷楚、或解支節或斬身首。

[0741b11] 「善男子!當觀如是諸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親近破戒惡行苾芻,造作如是種種大罪,乃至當墮無間地獄。若諸眾生作五無間、或犯重戒、或近無間性罪,遮罪猶輕。如是諸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親近破戒,越法重罪。善男子!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作如是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我尚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國王大臣諸在家者,若作此事便獲大罪,決定當生無間地獄。於諸破戒惡行苾芻,猶尚不應如是謫罰,何況持戒真善行者!

[0741b26] 「善男子!若有苾芻,於諸根本性重罪中隨犯一罪,雖名破戒惡行苾芻,而於親教和合僧中所得律儀,猶不斷絕,乃至棄捨所學尸羅,猶有白法香氣隨逐。國王大臣諸在家者,無有律儀,不應輕慢及加讁罰。如是苾芻雖非法器,退失聖法,穢雜清眾,破壞一切沙門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而於親教和合僧中所得律儀不棄捨故,猶勝一切在家白衣。犯性罪者尚應如是,況犯其餘諸小遮罪!是故,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輕慢、讁罰。

[0741c07] 「所以者何?善男子!乃往過去,有迦奢國王名梵授,勅旃荼羅:『有大象王名青蓮目,六牙具足住雪山邊。汝可往彼,拔取牙來。若不得者,汝等五人定無活義。』時,旃荼羅為護身命,執持弓箭,被赤袈裟,詐現沙門威儀形相,往雪山邊至象王所。時彼母象,遙見人來執持弓箭,驚怖馳走詣象王所,白言:『大天!今見有人張弓捻箭,徐行視覘,來趣我等。將非我等命欲盡耶?』象王聞已,舉目便見剃除鬚髮著袈裟人,即為母象而說頌曰:

「『被殑伽沙等,  諸佛法幢相,
  觀此離諸惡,  必不害眾生。』

[0741c20] 「時,彼母象以頌答曰:

「『雖知被法服,  而執持弓箭,
  是惡旃荼羅,  樂惡無悲愍。』

[0741c23] 「時,大象王復說頌曰:

「『見袈裟一相,  知是慈悲本,
  此必歸佛者,  愍念諸眾生。
  汝勿懷疑慮,  宜應速攝心,
  被此法衣人,  欲渡生死海。』

[0741c28] 「時,旃荼羅即以毒箭彎弓審射,中象王心。母象見之,舉聲號呴悲哀哽噎,以頌白言:

「『被此法衣人,  宜應定歸佛,
  威儀雖寂靜,  而懷毒惡心。
  應速踏彼身,  令其命根斷,
  滅此怨令盡,  以射天身故。』

[0742a05] 「時,大象王以頌答曰:

「『寧速捨身命,  不應生惡心,
  彼雖懷詐心,  猶似佛弟子。
  智者非為命,  而壞清淨心,
  為度諸有情,  常習菩提行。』

[0742a10] 「時,大象王心生悲愍,徐問人曰:『汝何所須?』彼人答曰:『欲須汝牙。』

[0742a11] 「象王歡喜,即自拔牙施旃荼羅,而說頌曰:

「『我以白牙今施汝,  無忿、無恨、無貪惜;
  願此施福當成佛,  滅諸眾生煩惱病。』

[0742a15]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象王,雖受無睱傍生趣身,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能棄捨身命無悋,恭敬、尊重著袈裟人。雖彼為怨,而不加報。

[0742a18] 「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實是愚癡懷聰明慢,諂曲、虛詐、欺誑世間,不見、不畏後世苦果。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諸弟子所,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決定當趣無間地獄,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復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等亦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當得作佛。』譬如有人自挑其目,盲無所見,而欲導他登上大山,終無是處。

[0742b01] 「於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亦復如是。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諸弟子所,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趣無間地獄。彼既造作如是重罪,復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等亦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是大乘當得作佛。』彼由惱亂出家人故,下賤人身尚難可得,況當能證二乘菩提?無上大乘於其絕分!

[0742b12] 「又善男子!過去有國名般遮羅,王號勝軍,統領彼國。時,彼有一大丘壙所,名朅藍婆,甚可怖畏;藥叉、羅剎多住其中,若有入者心驚毛竪。時,國有人罪應合死,王勅典獄縛其五處,送朅藍婆大丘壙所,令諸惡鬼食噉其身。罪人聞已為護命故,即剃鬚髮求覓袈裟,遇得一片自繫其頸。時,典獄者如王所勅,縛其五處送丘壙中。諸人還已至於夜分,有大羅剎母,名刀劍眼,與五千眷屬來入塚間,罪人遙見身心驚悚。時,羅剎母見有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人可自安慰,  我終不害汝,
  見剃髮染衣,  令我憶念佛。』

[0742b27]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母我為飢渴,  甚逼切身心,
  願聽食此人,  息苦身心樂。』

[0742c01]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被殑伽沙佛,  解脫幢相衣,
  於此起惡心,  定墮無間獄。』

[0742c04]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懺悔染衣人,  我寧於父母,
  造身語意惡,  於汝終無害。』

[0742c08]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驢騾齒,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人於我勿怖,  汝頸所繫服,
  是仙幢相衣,  我頂禮供養。』

[0742c14]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人血肉甘美,  願母聽我食,
  增長身心力,  勇猛無所畏。』

[0742c17]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人天等妙樂,  由恭敬出家,
  故供養染衣,  當獲無量樂。』

[0742c20]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今恭敬禮,  剃髮染衣人,
  願常於未來,  見佛深生信。』

[0742c24]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鬇鬡髮,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大仙幢相衣,  智者應讚奉,
  若能修供養,  必斷諸有縛。』

[0743a01]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此人身血肉,  國王之所賴,
  願聽我飲噉,  得力承事母。』

[0743a04]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如是染衣人,  非汝所應食,
  於此起惡者,  當成大苦器。』

[0743a07]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汝是大仙種,  堪為良福田,
  故我修供養,  願絕諸有縛。』

[0743a11] 「爾時,復有大羅剎母,名刀劍口,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時,羅剎母亦見此人被縛五處,剃除鬚髮片赤袈裟繫其頸下,即便右遶、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汝今被法衣,  必趣涅槃樂,
  故我不害汝,  恐諸佛所呵。』

[0743a17] 「時,羅剎子白其母曰:

「『我常吸精氣,  飲噉人血肉,
  願聽食此人,  令色力充盛。』

[0743a20] 「時,羅剎母便告子言:

「『若害著袈裟,  剃除鬚髮者,
  必墮無間獄,  久受大苦器。』

[0743a23] 「時,羅剎子與諸眷屬,右遶此人、尊重、頂禮、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等怖地獄,  故不害汝命,
  當解放汝身,  願脫地獄苦。』

[0743a27] 「時,諸羅剎母、子、眷屬,同起慈心解此人縛,懺謝慰喻,歡喜放還。此人清旦疾至王所,以如上事具白於王。時,勝軍王及諸眷屬,聞之驚躍歎未曾有,即立條制頒告國人:『自今已後於我國中,有佛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但剃鬚髮被服袈裟,諸有侵凌或加害者,當以死罪而刑罰之。』由此因緣,眾人慕德,漸漸歸化王贍部洲,皆共誠心歸敬三寶。

[0743b06]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羅剎,雖受無暇餓鬼趣身,吸人精氣,飲噉血肉,惡心熾盛,無有慈悲;而見無戒剃除鬚髮以片袈裟掛其頸者,即便右遶、尊重、頂禮、恭敬、讚頌、無損害心。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懷毒惡,無有慈愍,造罪過於藥叉、羅剎,愚癡、傲慢、斷滅善根。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生無間地獄。

[0743b19] 「又善男子!昔有國王,名超福德。有人犯過罪應合死,王性仁慈不欲斷命。有一大臣多諸智策,前白王曰:『願勿為憂,終不令王得殺生罪,不付魁膾令殺此人。』時,彼大臣以己智力,將犯罪人付惡醉象。時,惡醉象以鼻卷取罪人兩脛舉上空中,盡其勢力欲撲於地,忽見此人裳有赤色,謂是袈裟,心生淨信。便徐置地,懺謝悲號,跪伏於前,以鼻抆足,深心敬重,瞻仰彼人。大臣見已,馳還白王。王聞喜愕歎未曾有,便勅國人加敬三寶,因斯斷殺,王贍部洲。

[0743c01] 「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醉象,雖受無睱傍生趣身,而敬袈裟不造惡業。然未來世,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懷毒惡,無有慈愍,造諸罪業過惡醉象,愚癡、傲慢、斷滅善根。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呵罵,或以鞭杖楚撻其身,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決定當生無間地獄。

[0743c11] 「若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成就如是第三惡輪。由此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3c21]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見有所施四方僧物,謂:諸寺舍、或寺舍物、或諸園林、或園林物、或諸莊田、或莊田物、或所攝受淨人男女、或所攝受畜生種類、或所攝受衣服飲食、或所攝受床座敷具、或所攝受病緣醫藥、或所攝受種種資身應受用物;如是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芻,所應受用。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以強勢力侵奪,具戒清淨苾芻不聽受用;迴與破戒惡行苾芻經營在家諸俗業者,令共受用、或獨受用。破戒苾芻既受得已,或共受用、或獨受用、或與俗人同共受用。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4a15]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見依我法而出家者,聰叡多聞語甚圓滿,或能傳通聲聞乘法、或能傳通獨覺乘法、或能傳通無上乘法,令廣流布利樂有情。彼於如是說法師所,呵罵、毀辱、誹謗、輕弄、欺誑、逼迫、惱亂法師障礙正法。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4b03]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廣說乃至,不見、不畏後世苦果。見有所施四方僧物,寺舍、莊田、人畜、財寶、花樹、果樹、染樹、蔭樹、香藥樹等,及餘資身種種雜物。我諸弟子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芻,所應受用。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以強勢力,或自逼奪、或教人奪、或為自用、或為他用。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4b20]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言無真實,遠離善友隨惡友行,於諸聖法心懷猶豫,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常樂習近諸惡律儀,好行殺生乃至邪見,而懷傲慢誑惑世間,自稱我是住律儀者。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種種方便毀滅我法;於歸我法而出家者,數數瞋忿、呵罵、毀辱、拷楚、禁閉、割截支節乃至斷命,我所說法不肯信受;壞窣堵波及諸寺舍,驅逼苾芻退令還俗,障礙剃髮被服袈裟,種種驅使同諸僕庶。由是因緣,令護國土一切天、龍、藥叉神等,信敬三寶無動壞者,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心生瞋忿。廣說乃至,彼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0744c11] 「善男子!若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上所說十種惡輪,或隨成一、或具成就,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壞燒滅皆為灰燼,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此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當來世下賤人身尚難可得,況當能證二乘菩提?無上大乘於其絕分!如是惡人,大乘名字尚難得聞,況當能證無上佛果!是人究竟自損損他,一切諸佛所不能救。

[0744c22] 「善男子!譬如有人壓油為業,一一麻粒皆有蟲生,以輪壓之油便流出。汝當觀此壓麻油人,於日夜中殺幾生命?假使如是壓麻油人,以十具輪相續恒壓,於一日夜,一一輪中所壓麻油數滿千斛,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汝觀此人殺幾生命?所獲罪業寧為多不?」

[0744c28]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所殺無量無邊,所獲罪業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餘無知者。」

[0745a02]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婬坊,一一坊中置千婬女,一一婬女種種莊嚴,誑惑多人恒為欲事。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十輪壓油人罪,等一婬坊所獲罪業。

[0745a07]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酒坊,一一坊中種種嚴飾,方便招誘千耽酒人,飲興歡娛,晝夜無廢。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說,十婬坊罪,等一酒坊所獲罪業。

[0745a12]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於一日夜殺害千生,牛、羊、駝、鹿、雞、猪等命。如是相續至滿千年,此人獲罪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前所說,十酒坊罪,等一屠坊所獲罪業。

[0745a16] 「如前所說十屠坊罪,等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前十惡,隨成一輪,一日一夜所獲罪業。」

[0745a19]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十壓油輪罪,  等彼一婬坊,
 置彼十婬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23 - 2024-01-10 15:30:13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五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五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依行品第三之三
[0745b06]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0745b06] 「大德世尊!若有真善剎帝利、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長者、真善沙門、真善婆羅門,如是等人能自善護,亦善護他、善護後世、善護佛法。出家之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普善守護、恭敬、供養;又能善護聲聞乘法、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恭敬聽聞,信受供養。於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補特伽羅,能善守護助其勢力,諮問聽受歡喜談論,遠離破戒惡行苾芻。於諸所施四方僧物,終不令人非法費用,勤加守護,供四方僧。於窣堵波及僧祇物,終不自奪、不教他奪,亦不自用、不教他用。於能辯說三乘法人,恭敬供養,加護與力,不令他人誹謗毀辱;尊重安慰諸出家人,信受護持佛所說法,終不破壞諸窣堵波,亦常護持僧伽藍舍。於剃鬚髮被服袈裟出家人所,終不毀廢。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具學先王治國正法,紹三寶種常令熾盛,恒樂親近諸善知識,慈心撫育一切國人,隨其所宜方便化導,令捨邪法,修行正法。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得幾所福?滅幾所罪?」

[0745b29]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於日初分,積集七寶滿贍部洲,奉施諸佛及弟子眾;於日中分,亦集七寶滿贍部洲,奉施諸佛及弟子眾;於日後分,亦集七寶滿贍部洲,奉施諸佛及弟子眾。如是,日日相續布施滿百千年,此人福聚寧為多不?」

[0745c06]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餘無知者!」

[0745c08]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所獲福聚過前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四方僧營建寺宇,其量寬廣等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資緣充備,令諸如來、聲聞、菩薩、大弟子眾,止住其中,精進修行種種善品,若晝、若夜、無有懈息;經百千俱胝那庾多歲,供給、供養、相續不絕。此人福聚寧為多不?」

[0745c18]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惟佛能知,餘無知者!」

[0745c21]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四方僧營建寺宇,寬廣量等十四大洲,上妙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資緣充備,令諸如來、聲聞、菩薩、大弟子眾,止住其中,精進修行種種善品,若晝、若夜無有懈息;經百千俱胝那庾多歲,供給、供養、相續不絕。此人福聚寧為多不?」

[0745c28]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甚多。世尊!甚多。大德!此人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唯佛能知,餘無知者!」

[0746a02]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又善男子!假使有人,出現世間具大威力,為佛舍利起窣堵波,嚴麗高廣,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如前所說,為四方僧造寺福聚;類此所說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獲福聚,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亦不及一,於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0746a10] 「又善男子!假使有得波羅蜜多、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大阿羅漢,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稻麻、竹葦、甘蔗、叢林,一切皆被堅縛五處經百千年。時,有一人出現於世,具大威力,樂福德故悉解被縛諸阿羅漢,香湯澡浴,奉施衣鉢,經百千年,給上房舍、床敷、衣服、飲食、醫藥,種種所須如法資具。諸阿羅漢般涅槃已,供養、焚燒、收取舍利,以妙七寶起窣堵波,安置其中。復以種種寶幢、幡蓋、香花、伎樂而供養之。如前所說,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所獲福聚,類此所說解阿羅漢供養福聚,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亦不及一,於俱胝分亦不及一,那庾多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0746a25] 「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所獲福德過前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如生福數,滅罪亦爾。

[0746a29] 「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及諸真善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能善護持我之法眼,能自善護,亦善護他、善護後世、善護我法。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普善守護,恭敬供養,令無損惱,又能善護三乘正法。聽受供養聲聞法時,於獨覺乘及大乘法不生誹謗,於獨覺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聽受供養獨覺法時,於聲聞乘及大乘法不生誹謗,於聲聞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聽受供養大乘法時,於聲聞乘、獨覺乘法不生誹謗,於聲聞乘、獨覺乘人亦不憎嫉;於聲聞乘、獨覺乘法不求趣證,唯求趣證大乘正法。於住大乘具戒、富德、精勤修行,乃至住果補特伽羅,多數親近,承事供養,深心敬重,請問聽受,遠離破戒惡行苾芻。於諸所施四方僧物,終不令人非法費用,勤加守護,供四方僧。於窣堵波及僧祇物,終不自奪、不教他奪,亦不自用、不教他用。於能辯說三乘法人,恭敬供養,加護與力,不令他人誹謗毀辱,尊重安慰諸出家人,信受護持如來聖教,終不破壞諸窣堵波,亦常護持四方僧寺。於我出家諸弟子所,終不毀廢,還俗策使。於十惡輪自不染習,亦常勸他離十惡輪,具學先王治國正法,十善業道攝化世間,常當親近諸善知識,紹三寶種常令熾盛,善護法眼令不滅沒。

[0746b27] 「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由具如是諸功德故,名不虛受國人俸祿。一切天、龍、藥叉鬼神乃至羯吒布怛那等,皆生歡喜,慈悲擁護。一切法器、真實福田,亦生歡喜慈悲護念。由是因緣,所居國土及諸有情,展轉熾盛,安隱豐樂;隣國兵戈不能侵害,皆敬慕德自來歸附。由此展轉勸修善業,枯竭惡趣,增長天人。守護身命令得長遠,自滅煩惱亦令他滅。住持菩提道六波羅蜜多,破壞一切眾邪惡道,於生死海不久沈淪。常離惡友,常近善友,生生常遇諸佛、菩薩,恭敬承事,曾無暫廢,不久皆當隨心所樂,各各安住於佛國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0746c12] 爾時,眾中一切天帝及諸眷屬,乃至一切畢舍遮帝及諸眷屬,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於此佛土法欲滅時,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能遠離,亦能勸他令其遠離,善護自他、善護後世、護持正法,紹三寶種皆令熾盛,無有斷絕,以要言之如佛所說。如是等人,於三乘法恭敬聽受終不隱藏,於三乘人護持供養不令擾惱,於三寶物勤加守護不令侵損。我等眷屬,於此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勤加擁護,令其十法皆得增長。何等為十?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無難;三者、增長無病;四者、增長眷屬;五者、增長財寶;六者、增長資具;七者、增長自在;八者、增長名稱;九者、增長善友;十者、增長智慧。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於十惡輪自能遠離,亦能勸他令其遠離,具前所說諸功德者,我等擁護定當得此十法增長。

[0747a02] 「復次,世尊!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成就如前所說功德,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於十法皆得遠離。何等為十?一者、遠離一切怨家寇敵;二者、遠離一切非愛、色、聲、香、味、觸、境;三者、遠離一切障癘疾病;四者、遠離一切邪執惡見;五者、遠離一切邪妄歸依;六者、遠離一切邪惡災怪;七者、遠離一切邪惡事業;八者、遠離一切邪惡知識;九者、遠離一切居家淤泥;十者、遠離一切非時夭喪。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婆羅門等,成前所說諸功德者,我等擁護,定當得此十法遠離。

[0747a13] 「復次,世尊!若有真善剎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說功德令圓滿者,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此帝王并諸眷屬及其國土一切人民,令於十法皆得遠離。何等為十?一者、遠離一切他國怨敵;二者、遠離一切自國怨敵;三者、遠離一切凶惡鬼神;四者、遠離一切諐陽亢旱;五者、遠離一切伏陰滯雨;六者、遠離一切非時寒熱、烈風、暴雨、霜雹、災害;七者、遠離一切惡星變怪;八者、遠離一切飢饉荒儉;九者、遠離一切非時病死;十者、遠離一切邪執惡見。大德世尊!若彼真善剎帝利王,具修如前所說功德令圓滿者,我等眷屬勤加擁護,令此帝王并諸眷屬及其國土一切人民,定當得此十法遠離。」

[0747a28] 爾時,世尊讚諸天帝及其眷屬,乃至一切畢舍遮帝及眷屬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發此誓願,此事皆是汝等應作。由是因緣,當令汝等長夜安樂。」

[0747b03] 爾時,天藏大梵復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為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說能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由此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不為一切怨敵惡友之所摧伏,能令一切怨敵惡友自然退散。能善護持身、語、意業,為諸智者常所稱讚,離諸惡法,常行善法,常離一切邪見、邪歸;常於大乘精進修行,勇猛堅固;常能成熟無量無數所化有情,智不依他,自然善巧,具能修行六到彼岸珍寶伏藏,遠離一切忿、慳、嫉等煩惱纏垢;常為一切人、非人等恭敬護念,諸有所為心無忘失,不捨有情,樂四攝事;常不遠離法器福田。」

[0747b17] 佛言:「天藏!吾今恣汝為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說能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由此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威神力故,令未來世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不為一切怨敵惡友之所摧伏,廣說乃至,常不遠離一切諸佛及佛弟子。」

[0747b23] 爾時,天藏大梵即說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

[0747b25] 「怛絰他(唐言謂)牟尼冐[口*(隸-木+士)](一) 牟那揭臘茷(二) 牟尼紇梨達曳(三) 牟尼嚧訶毘折(常列反)隸(四) 牟那曷栗制(五) 牟尼笈謎(六) 束訖羅博差(七)(初戒反) 鉢邏奢博差(八)(初戒反) 蜜羅博差(九)(初戒反) 騷剌婆紇栗帝(十) 妬剌拏紇栗折(章列反)隸(十一) 鉢怛邏叉紇栗帝(十二) 具具拏蜜隸(十三) 唈(烏合反)茷叉薩隸(十四) 遏怒訶祇[口*履]茷(十五) 牟尼鉢塔茷(十六) 莎訶(唐言善說)」

[0747c03] 天藏大梵說是呪已,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於我所說大陀羅尼皆生隨喜。」

[0747c05]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一切大眾亦作是言:「善哉,善哉!」

[0747c07]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大目乾連,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汝等皆應受持如是天藏大梵所說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傳授未來此佛土中,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令自受持,及令流布。由是因緣,彼諸真善剎帝利王,并諸眷屬及國人民,一切皆得利益安樂;常轉法輪,名稱高遠,威德熾盛,摧滅邪見,建立正見,守護法眼,紹三寶種,皆令熾盛,無有斷絕。成熟無量、無邊有情。於大乘中堅固淨信,久住圓滿,能具修六波羅蜜多,斷一切障速到究竟。」

[0747c17]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時天藏大梵,  請問兩足尊:
『利根等有情,  樂修定誦福;
 聰慧王成法,  為升進沈淪?
 所修三事中,  唯除惑不退?』
 世尊告彼言:  『若犯無依行,
 雖覺慧猛利,  而趣無間獄;
 非真聰慧故,  樂行十惡輪,
 斷滅諸善根,  速趣於地獄。
 定能斷煩惱,  非聽誦福業,
 故欲求涅槃,  常當修靜慮。
 有慧勤精進,  護持我正法,
 由敬信袈裟,  能渡煩惱海;
 樂處空閑林,  遠造無間類,
 敬持戒修定,  能渡諸有海;
 普信敬三乘,  興隆我正法,
 供養染衣者,  當成功德海;
 能伏難調心,  不舉苾芻罪,
 修知足聖種,  當成兩足尊。
 遠離惡苾芻,  親近聖行處,
 不食用僧物,  速證大菩提。
 三界中安樂,  皆由三寶生,
 故求安樂人,  常供養三寶。
 旃荼羅王等,  朋黨惡苾芻,
 於三寶起過,  速墮無間獄。
 十壓油輪罪,  等彼一婬坊;
 置彼十婬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
 真善國王等,  興隆我正法,
 普供養三乘,  當成功德海。
 七寶滿贍部,  奉施佛及僧,
 彼所獲福聚,  不如護佛法。
 為佛僧造寺,  量等十四洲,
 彼所獲福聚,  不如護佛法。
 造佛窣堵波,  量等三千界,
 彼所獲福聚,  不如護佛法。
 解阿羅漢縛,  種種修供養,
 不障我正法,  其福勝於彼。
 千俱胝劫中,  智者勤修定,
 所生勝覺慧,  不如護我法。
 真善國王等,  遠離十惡輪,
 護持我正法,  及著袈裟者,
 不毀謗我說,  三乘法及人,
 普聽聞供養,  護持說法者,
 不損三寶物,  不障著袈裟,
 常敬器非器,  福勝無倫匹。
 如五日並現,  大海皆枯竭,
 如是護我法,  能枯竭煩惱;
 如風災起時,  諸山皆散滅,
 如是護我法,  能除滅煩惱;
 如水災起時,  大地皆漂壞,
 如是護我法,  能壞非愛果;
 如如意寶珠,  隨所願皆滿,
 如是三乘法,  能滿眾生願;
 如遇得賢瓶,  除貧獲富樂,
 如是遇佛法,  滅惑證菩提;
 如十五夜月,  明照滿虛空,
 如是護法人,  智慧周法界;
 如虛空平等,  無物亦無相,
 如是護法人,  知諸法一味;
 如日放光明,  恒除世間闇,
 如是護法者,  常普照世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有依行品第四之一

[0748b25]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頌問曰:

「昔言破戒失淨德,  非賢聖器非我子,
 諸沙門法棄如燼,  不應居我清眾中。
 三垢所污失滅道,  彼不堪消勝供養,
 於施四方僧眾物,  少分我亦不聽受。
 四根本罪隨犯一,  清眾所棄如海尸;
 云何今說惡苾芻,  應忍應悲遮讁罰,
 復勸應勤供養彼,  悲愍勿生微惡心,
 恭敬聽受所說法,  當獲福慧大悲者?
 六通救世餘經說,  汝等皆當信大乘;
 正直微妙菩提道,  應捨二乘解脫路。
 云何今復說三乘,  普勸聽持修供養,
 根力覺道沙門果,  此經中有餘處無?
 八支聖道無等倫,  三乘皆同行此道,
 欲求解脫勤精進,  各隨所願證菩提。
 有情中尊當照察,  會今昔教使無違,
 令諸天人菩薩眾,  解悟心歡證真實。
 聞說大乘誰有益?  聞說大乘誰有損?
 十種解脫聲聞乘,  聞說誰損誰有益?
 何人聞法轉昇進?  何人聞法翻退沒?
 云何厭患諸有為,  能速枯竭於老死?
 晝夜勤修諸善者,  依何妙理御何乘,
 能渡深廣四瀑流?  救世皆當為宣說。」

[0748c21] 爾時,佛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有情,為諸天、人、阿素洛等作大義利,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0748c25] 金剛藏菩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748c27] 佛言:「善男子!有十種補特伽羅,輪迴生死,難得人身。何等為十補特伽羅?一者、不種善根;二者、未修福業;三者、雜染相續;四者、隨惡友行;五者、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六者、猛利貪欲;七者、猛利瞋恚;八者、猛利愚癡;九者、其心迷亂;十者、守惡邪見。如是十種無依行因,令諸眾生犯根本罪、毀犯尸羅、墮諸惡趣。何等名為十無依行?謂我法中而出家者,有加行壞、意樂不壞。有意樂壞、加行不壞。有加行、意樂俱壞。有戒壞、見不壞。有見壞、戒不壞。有戒、見俱壞。有於加行、意樂、戒、見、雖皆不壞,而但依止惡友力,行作無依行。有雖依止善友力行,而復愚鈍猶如瘂羊,於諸事業都不分別,聞善友說善、不善法,不能領受、不能記持,不能解了善、不善義,由是因緣作無依行。有於種種財寶、眾具常無厭足,追求因緣,其心迷亂作無依行。有為眾病之所逼惱,便求種種祠祀呪術,由是因緣作無依行。如是十種無依行因,令諸眾生犯根本罪,於現法中非賢聖器,毀犯尸羅,墮諸惡趣。

[0749a18] 「善男子!若有補特伽羅,加行壞、意樂不壞,隨遇一種無依行因,犯根本罪,便深怖懼慚愧棄捨,而不數數作諸惡行。如來為益彼故,說有污道沙門。所以者何?彼作如是重惡業已,即便發露不敢覆藏,慚愧懺悔。彼由如是慚愧懺悔,罪得除滅,永斷相續,不復更作。雖於一切沙門法事皆應擯出,一切沙門所有資具不聽受用,而由彼人於三乘中成法器故,如來慈悲,或為彼說聲聞乘法、或為彼說緣覺乘法、或為彼說無上乘法。彼有是處,轉於第二、第三生中,發正願力,遇善友力,一切所作諸惡業障,皆悉消滅。或有證得聲聞乘果、或有證得緣覺乘果而般涅槃、或有悟入廣大甚深無上乘理。如是戒壞、見不壞者,應知亦爾。

[0749b04] 「若有補特伽羅,意樂壞、加行不壞,如來為益彼故,說求四梵住法,彼是聲聞乘器,或是緣覺乘器。

[0749b06] 「若有補特伽羅,加行、意樂俱壞,彼於諸乘皆非法器。如來為益彼故,讚說布施。

[0749b08] 「若有補特伽羅,見壞、戒不壞,如來為益彼故,說緣起法令捨惡見,於現身中入聲聞法、或緣覺法,或於餘身方能悟入。

[0749b11] 「若有補特伽羅,戒、見俱壞,彼於聖法亦不成器。如來為益彼故,讚說布施。

[0749b13] 「若有補特伽羅,加行、意樂、戒、見不壞,而但依止惡友力行,如來為益彼故,讚說十善業道。

[0749b15] 「若有補特伽羅,雖復依止善友力行,而復愚鈍猶如啞羊,不能領受善、不善法。如來為益彼故,讚說習誦。若為種種貪病所逼、有為種種見趣迷惑,如來為益如是等故,求解脫者,為其開示能出生死趣聲聞乘四聖諦法;斷見論者,為其讚說諸緣起法;常見論者,為說三界諸有諸趣死此生彼,如陶家輪往來無絕、無常等法。

[0749b22] 「善男子!如來無有所說名字、言說音聲、空無果者,無不皆為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毀謗如來所說正法,壞諸有情正法眼罪,過諸無間、似無間等無量重罪。若有於我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習行大無利行,亦令一切有情習行大無利行,此人依止無慚愧僧,如是毀謗如來正法。

[0749c05] 「復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0749c07]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0749c14] 「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

[0749c16] 「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不知輕重,毀犯種種小隨小罪,不知發露懺悔所犯。憃愚魯鈍,於微小罪不見、不畏,不依聰明善士而住,不時時間往詣多聞聰明者所,親近承事。亦不數數恭敬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修何為妙?作何為惡?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啞羊僧攝,是名啞羊僧。

[0749c23] 「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腐敗,如穢蝸螺,貝音狗行,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癡、憍慢,離三勝業,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六塵,好樂婬泆,愛欲色、聲、香、味、觸、境;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正法,是名無慚愧僧。

[0750a03] 「善男子!勝義僧者,於中或有亦是勝道沙門所攝。言勝道者,謂若能依八支聖道,自度一切煩惱駛流,亦令他度。此復云何?謂佛世尊,及獨勝覺,諸阿羅漢。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已離一切有支眷屬,故名勝道。復有菩薩摩訶薩眾,不假他緣,於一切法智見無障,攝受利樂一切有情,亦名勝道沙門所攝。

[0750a10] 「其勝義僧及世俗僧,於中或有亦是示道沙門所攝。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異生,乃至具足世間正見,彼由記說變現力故,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諸聖道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名最下劣示道沙門。證預流果補特伽羅,是名第二。證一來果補特伽羅,是名第三。證不還果補特伽羅,是名第四。復有菩薩摩訶薩眾,是名第五,謂住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安住最後有身,此皆示道沙門所攝。

[0750a19] 「若有成就別解脫戒軌,則所行清淨具足,此皆命道沙門所攝。以道活命,故名命道。復有菩薩摩訶薩眾,為欲攝受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

[0750a23] 「如是勝道、示道、命道三種沙門,名為世間真實福田。所餘沙門名為污道,雖非真實,亦得墮在福田數中。

[0750a26] 「若有依止無慚愧僧補特伽羅,於我正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屍,於清眾海應當擯棄,非法器故。我於彼人不稱大師,彼人於我亦非弟子。有無慚僧不成法器,稱我為師,於我舍利及我形像深生敬信;於我法僧聖所愛戒亦深敬信;既不自執諸惡邪見,亦不令他執惡邪見;能廣為他宣說我法,稱揚讚歎不生毀謗;常發正願,隨所犯罪數數厭捨;發露懺悔,眾多業障皆能除滅。當知如是補特伽羅,信敬三寶聖戒力故,勝九十五諸外道眾多百千倍。非速能入般涅槃城,轉輪聖王尚不能及,況餘雜類一切有情!

[0750b09] 「以是義故,如來觀察一切有情,諸業法受差別相已,作如是說:『於我法中,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我終不聽剎帝利等,毀辱讁罰。』若有毀辱讁罰一切出家之人,所獲罪報如前廣說。又依我法捨俗出家,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即為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慈悲護念;威儀形相所服袈裟,亦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慈悲守護。是故,輕毀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輕毀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由是因緣,諸有智慧、厭怖眾苦、欣求人天涅槃樂者,不應輕毀捨俗出家剃除鬚髮被袈裟者。

[0750b20] 「有無慚僧毀破禁戒,不成三乘賢聖法器,既自堅執諸惡邪見,亦能令他執惡邪見。謂為真善剎帝利、真善婆羅門、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沙門、真善長者、真善茷舍、真善戍達羅、若男、若女,說諸世間無父、無母,乃至無有善業、惡業所得果報,無有能得聖道果者,一切諸法不從因生。或有執言,色界是常,非變壞法。或有執言,無色界常,非變壞法。或有執言,外道所計諸苦行法得究竟淨。

[0750b29] 「或有執言,唯聲聞乘得究竟淨,非獨覺乘,亦非大乘;於聲聞乘,信敬稱讚宣說開示,於獨覺乘及於大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有執言,唯獨覺乘得究竟淨,非聲聞乘亦非大乘。於獨覺乘,信敬稱讚,宣說開示。於聲聞乘及於大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有執言,唯有大乘得究竟淨,非聲聞乘、非獨覺乘。於大乘法,既自生信教他生信、既自恭敬教他恭敬、既自稱讚教他稱讚、既自書寫教他書寫、既自讀誦教他讀誦、既自聽受教他聽受、既自思惟教他思惟,於他有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皆為廣說、開示、解釋,微細甚深大乘法義。於聲聞乘,及獨覺乘,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自不生信障他生信、自不恭敬障他恭敬、自不稱讚障他稱讚、自不書寫障他書寫、自不讀誦聽受思惟、障他讀誦聽受思惟,不樂廣說、開示、解釋、三乘法義。

[0750c18] 「或有執言,唯修布施得究竟淨,非戒、非忍乃至非慧。或有執言,唯修禁戒得究竟淨,非施、非忍乃至非慧。或有執言,唯修安忍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執言,唯修精進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執言,唯修靜慮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慧。或有執言,唯修般若得究竟淨,非施、非戒乃至非定。或有執言,唯修種種世間所習諸伎藝智,得究竟淨。

[0750c27] 「或有執言,唯修種種投巖、赴火、自餓等行,得究竟淨。

[0750c29] 「善男子!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非法器者,種種誑惑真善法器諸有情等,令執惡見。彼由顛倒諸惡見故,破壞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所有淨信戒聞捨慧。轉剎帝利成旃荼羅,乃至茷舍、戍達羅等成旃荼羅。此非法器破戒苾芻并剎帝利旃荼羅等師及弟子,俱斷善根,乃至當墮無間地獄。

[0751a07] 「善男子!如人死尸,膖脹爛臭,諸來見者皆為臭熏,隨所觸近爛臭死尸,或與交翫隨被臭穢之所熏染。如是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隨所親近破戒惡行非法器僧,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隨被惡見臭穢熏染。如是如是,令彼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退失淨信戒聞捨慧,成旃荼羅師及弟子,俱斷善根,乃至當墮無間地獄。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24 - 2024-01-10 15:32:28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有依行品第四之二
[0751a23] 「善男子!汝觀如是剎帝利等無量有情,親近如是破戒、惡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當墮無間地獄。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樂者,皆應親近、承事供養勝道沙門,諮稟聽聞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門。若無如是三道沙門,當於污道沙門中求。雖復戒壞而有正見,具足意樂及加行者,應往親近、承事供養、諮稟聽聞三乘要法。不應親近、承事供養加行意樂及見壞者。彼雖戒壞而無邪見,意樂、加行、見具足故。應詣其所,諮稟聽聞聲聞乘法、獨覺乘法及大乘法,不應輕毀。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隨學一乘,於所餘乘不應輕毀。若於三乘隨輕毀一下至一頌,不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

[0751b10] 「善男子!是故,若欲於三乘中隨依一乘,求出生死、欣樂安樂、厭危苦者,應於如來所說正法,或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獨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普深信敬,勿生謗毀、障蔽、隱沒,下至一頌;常應恭敬、讀誦、聽聞,應發堅牢正願求證。謗毀三乘隨一法者,不應共住下至一宿,不應親近諮稟聽法。若諸有情,隨於三乘毀謗一乘,或復親近謗三乘人諮稟聽受,由此因緣,皆定當墮無間地獄,受大苦惱,難有出期。何以故?善男子!我於過去修菩薩行,精勤求證無上智時,或為求請依聲聞乘所說正法,下至一頌,乃至棄捨自身手足、血肉、皮骨、頭目、髓腦。或為求請依獨覺乘所說正法,下至一頌,乃至棄捨自身手足、血肉、皮骨、頭目、髓腦。或為求請依於大乘所說正法,下至一頌,乃至棄捨自身手足、血肉、皮骨、頭目、髓腦。如是勤苦,於三乘中,下至求得一頌法已,深生歡喜恭敬受持,如說修行時無暫廢。經無量劫,修行一切難行、苦行,乃證究竟無上智果。復為利益安樂有情,宣說開示三乘正法。以是義故,不應謗毀、障蔽、隱沒,下至一頌;常應恭敬、讀誦、聽聞,應發堅牢正願求證

[0751c04] 「善男子!如是三乘出要正法,一切過去、未來、現在過殑伽沙諸佛同說,大威神力共所護持,為欲拔濟一切有情生死大苦,為欲紹隆三寶種姓令不斷絕。是故,於此三乘正法應普信敬,勿生謗毀、障蔽、隱沒;若有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下至一頌,決定當墮無間地獄。

[0751c11] 「復次,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沙門旃荼羅、長者旃荼羅、茷舍旃荼羅、戍達羅旃荼羅,若男、若女,諂曲、愚癡、懷聰明慢;其性兇悖、懆厲、麁獷;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好行殺生,乃至邪見、嫉妬、慳貪、憎背善友、親近惡友,非是三乘賢聖法器。或少聽習聲聞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獨覺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獨覺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少聽習無上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布。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不樂聲聞、獨覺乘法,不樂親近學二乘人。』如是詐稱大乘人等,由自愚癡憍慢勢力,如是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不令流布;憎嫉修學三乘法人,誹謗毀辱令無威勢。

[0751c29] 「善男子!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及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以大悲力護持二事:一者、為欲紹隆三寶種姓常令不絕,捨俗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二者、三乘出要四聖諦等相應正法。如是二事,唯佛世尊及大菩薩能善護持,非諸聲聞、獨勝覺等,亦非百千那庾多數大梵天王及天帝釋、王四大洲轉輪王等,所能護持。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剎帝利旃荼羅王,見依我法而得出家剃除鬚髮被袈裟者,方便伺求所犯過失,以種種緣,呵罵、毀辱,或加鞭杖、或閉牢獄、或奪資具、或脫袈裟,廢令還俗,使作種種居家事業,或橫驅役、或濫擯遣、或斷飲食、或害身命。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以己愚癡、憍慢、勢力,毀辱、謫罰諸佛菩薩以大悲力共所護持我諸弟子,誹謗、毀滅諸佛菩薩以大悲力共所護持我甚深法,於其三世諸佛菩薩共所護持三乘正法,障蔽、隱沒、不令流布。

[0752a19] 「有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茷舍戍達羅等旃荼羅人,若男、若女,愚癡、憍慢,自號大乘。彼人尚非聲聞、獨覺二乘法器,況是無上大乘法器!為求利養、恭敬、名譽,誑惑世間愚癡雜類,自言我等是大乘人,謗毀如來二乘正法。如是人等,愚癡、諂曲、憍慢、嫉妬、慳貪因緣,毀我法眼令速隱滅。彼於三世一切諸佛犯大過罪;亦於三世一切菩薩犯大過罪;又於三世一切聲聞犯大過罪。不久便當支體廢缺,遭遇種種重惡疾病。

[0752a29] 「彼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茷舍戍達羅等旃荼羅人,若男、若女,由造惡業起倒見故,損斷一切所有善根。雖復有時多修施福,於未來世,當生鬼趣、傍生趣中受富樂果,而彼身中,尚不能起色、無色界、下劣善根,況當能種聲聞、獨覺及無上乘無功用起一切智智善根種子!又令其舌為病所害,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當生於無間大地獄中。

[0752b08] 「是故,如來慈悲憐愍一切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令得長夜利益安樂,慇懃懇切作如是言:『汝等應當於歸我法剃除鬚髮被片袈裟出家人所,慎勿惱亂譏呵讁罰。於我所說三乘正教,慎勿謗毀、障蔽、隱沒。若違我言而故作者,所獲罪報如前廣說。』所以者何?此歸我法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出家形相,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大悲神力之所護持。此剃鬚髮被赤袈裟出家威儀,是諸賢聖解脫幢相;亦是一切聲聞乘人,受用解脫法味幢相;亦是一切獨覺乘人,受用解脫法味幢相;亦是一切大乘之人,受用解脫法味幢相。如來所說三乘正法,亦是三世諸佛菩薩大悲神力之所護持,是諸賢聖解脫依止;亦是一切聲聞乘人,受用解脫法味依止;亦是一切獨覺乘人,受用解脫法味依止;亦是一切大乘之人,受用解脫法味依止。

[0752b27] 「善男子!以是義故求解脫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諸歸我法剃除鬚髮被赤袈裟出家之人,應先信敬聲聞乘法。若自聽受教他聽受、若自讀誦教他讀誦、若自書寫教他書寫、若自施與教他施與、若自宣說教他宣說,思惟修行廣令流布。如是,信敬獨覺乘法,若自聽受教他聽受、若自讀誦教他讀誦、若自書寫教他書寫、若自施與教他施與、若自宣說教他宣說,思惟修行廣令流布。如是,信敬於大乘法,若自聽受教他聽受、若自讀誦教他讀誦、若自書寫教他書寫、若自施與教他施與、若自宣說教他宣說。思惟修行廣令流布。若非器者,不應自聽、勿教他聽,乃至廣說,又應遠離一切惡法,應捨惡友、應親善友,應勤修習六到彼岸,應數懺悔一切惡業,應隨所宜勤發正願。若能如是斯有是處,現身得成聲聞乘器、或獨覺乘種子不退、或復大乘種子不退。是故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我先唯為大乘法器堅修行者,說如是言:『唯修大乘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說不相違。」

[0752c19]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對諸大眾前,  金剛藏問我:
『云何勸供養,  破戒惡苾芻,
 失杜多功德,  癡惡見所持,
 非法器污道,  而不聽讁罰?
 復說從彼聞,  三乘微妙法,
 真解脫良藥,  趣寂靜涅槃。
 何故餘經言,  一大乘解脫,
 遮學二乘法,  今復說三乘?
 哀愍諸有情,  令捨邪惡業,
 得利益安樂,  願為說除疑。』
 為益剎帝利,  乃至戍達羅,
 不聽惱苾芻,  恐彼染大罪。
 剃髮被袈裟,  諸佛法幢相,
 諸佛等護持,  解脫道之眼。
 雖破諸律儀,  非永遮解脫,
 能捨諸惡見,  當速趣涅槃。
 如腐敗良藥,  猶能療眾病,
 如是破律儀,  亦能滅他苦。
 不聽彼苾芻,  在布薩羯磨,
 許為他說法,  俱獲福無疑。
 若歸敬三寶,  稱我為大師,
 能棄捨眾惡,  勝諸外道眾。
 如墮羅剎渚,  商眾悉驚惶,
 各執獸一毛,  渡海得免難。
 如是破戒者,  離諸惡邪見,
 由一信為因,  脫煩惱羅剎。
 由護解脫相,  諸佛等護持,
 不惱破戒僧,  能離諸重惡。
 諸樂多福人,  欣求真解脫,
 等護器非器,  證解脫無難。
 癡慢號大乘,  彼無有智力,
 尚迷二乘法,  況能解大乘!
 譬如闕壞眼,  不能見眾色,
 如是闕壞信,  不能解大乘。
 無力飲池河,  詎能吞大海?
 不習二乘法,  何能學大乘?
 先信二乘法,  方能信大乘,
 無信誦大乘,  空言無所益。
 內真懷斷見,  妄自號大乘,
 不護三業罪,  壞亂我正法。
 彼人命終後,  定墮無間獄,
 故應觀機說,  勿為非器者。
 憍傲無慈悲,  暴惡志下劣,
 智者應當知,  是懷斷見者。
 非聲聞緣覺,  亦非大乘器;
 諂毀謗諸佛,  必墮無間獄。
 持戒樂喧閙,  慳法畏苦惡,
 智者應當了,  是名聲聞乘。
 樂施觀生滅,  常欣獨靜處,
 智者應當了,  是名獨覺乘。
 具足諸善根,  守護慈悲本,
 常樂攝利物,  是名為大乘。
 捨身命護戒,  不惱害眾生,
 精進求空法,  應知是大乘。
 心堪忍諸法,  善言無祕悋,
 於法常欣樂,  應知是大乘。
 法器非法器,  利樂心平等,
 不染諸世法,  應知是大乘。
 是故有智者,  普敬說三乘,
 不惱我僧徒,  速成無上覺。

[0753b23] 「復次,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真善婆羅門、真善宰官、真善居士、真善長者、真善沙門、真善茷舍、真善戍達羅,若男、若女,成就十種有依行輪,於現身中速能種殖聲聞乘種令不退失,或於現身成聲聞乘諸聖法器;非獨覺乘、大乘聖器。何等為十?一者、具足淨信,信有一切善、惡業果;二者、具足慚愧,遠離一切惡友、惡見;三者、安住律儀,遠離殺生乃至飲酒;四者、安住慈心,遠離一切瞋恚、忿惱;五者、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六者、安住喜心,遠離一切語四惡業;七者、安住捨心,遠離一切慳貪、嫉妬;八者、具正歸依,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終不歸依邪神外道;九者、具足精進,堅固勇猛修諸善法;十者、常樂寂靜,思求法義歡悅無倦。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種有依行輪,於現身中速能種殖聲聞乘種令不退失,或於現身證聲聞乘所有聖法,成聲聞乘諸聖法器;非證獨覺大乘聖法、非成獨覺大乘聖器。應知此中獨覺、大乘皆如是說。善男子!如是十種有依行輪,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諸佛如來,皆同共有。

[0753c17] 「善男子!復有十種有依行輪,不共聲聞,唯與獨覺、菩薩、如來皆同共有。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種有依行輪,於現身中速能種殖獨覺乘種令不退失,或於現身證獨覺乘所有聖法,成獨覺乘諸聖法器。何等為十?一者、修行清淨身、語、意、業;二者、具足慚愧,厭患自身;三者、於五取蘊,深生怖畏;四者、見生死河,極為難渡;五者、常樂寂靜,離諸憒閙;六者、樂阿練若,不譏他失;七者、守護諸根,心常寂定;八者、善觀緣起,審察因果;九者、常樂勤修等持、靜慮;十者、於集起法,能善除滅。

[0753c29] 「善男子!若有真善剎帝利王,乃至真善戍達羅等,若男、若女,成此十種有依行輪,於現身中速能種殖獨覺乘種令不退失,或於現身證獨覺乘所有聖法,成獨覺乘諸聖法器。善男子!是名一切聲聞、獨覺有依行輪。一切聲聞及諸獨覺依止此輪,速能超渡三有大海,速能趣入般涅槃城。

[0754a07] 「善男子!有依行輪,是何句義?言有依者,名有執取、有我所依、有所攝受、有所繫屬。行謂:蘊行、界行、處行、有繫屬行。輪謂:教授、教誡之輪;如轉輪王所乘車輪、或首行輪。如是一切聲聞、獨覺,依止此輪求涅槃道,故此二種非大乘器。所以者何?由彼依止下劣行故,非大乘器。由彼執取自諸蘊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依止自諸界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攝受自諸處行,驚怖、厭患、自求解脫一切憂苦,不求解脫一切有情而修行,故非大乘器。由彼繫屬有繫屬行,於諸有情不樂攝受,無有慈悲有繫屬,故非大乘器。由彼觀他具受眾苦捨而不救,但為自身求解脫,故非大乘器。由彼自斷諸煩惱首,不樂斷除一切有情諸煩惱首,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馭大乘輪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不能隨大光輪趣菩提,故非大乘器。由彼憙樂獨一無侶入涅槃城而修行,故非大乘器。

[0754a29]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如是眾生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亦為違逆一切諸佛。所以者何?若諸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而便聽受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眾生實是愚癡自謂聰叡,陷斷滅邊,墜顛狂想,執無因論,於諸業果生斷滅想,撥無一切善作、惡作。妄說大乘壞亂我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實非沙門說是沙門、實是沙門說非沙門,實非毘奈耶說是毘奈耶、實是毘奈耶說非毘奈耶。愚癡、顛倒、憍慢、嫉妬、朋黨之心,於大乘法稱讚擁衛令廣流布,於聲聞乘、獨覺乘法,謗毀、障蔽,不令流布。不能如實依聲聞乘、或獨覺乘、或無上乘,捨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亦不如實修集一切善法因緣。於我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謂:勤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真善異生,持戒、破戒、無戒者所,種種毀罵、呵嘖、惱亂、奪其衣鉢,不聽受用諸資生具,繫縛、禁閉。如是撥無一切因果斷滅論者,雖在人中實是羅剎,於當來世無數大劫難得人身;寧在地獄受無量苦,不處人中起斷滅見。

[0754b24] 「如是癡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於諸惡趣輪轉往來受諸苦惱,難可救濟,多百千劫難復人身。雖過無量、無數劫已,還得人身,而生五濁無佛世界,生盲、生聾、瘖啞無舌,種種重病常所嬰纏,或身矬醜人不憙見,言詞拙訥耳所惡聞,心常迷亂無所解了,生貧窮家眾事闕乏,不逢善友,隨惡友行樂作惡業,好執惡見造無間罪,復還重墮無間地獄,輪轉惡趣難有出期。

[0754c05] 「如是愚癡斷滅論者,壞亂毀滅我之正法,逼惱謫罰我諸弟子,持戒、破戒、及無戒者,皆令不安修諸善品。由是因緣,多百千劫沒眾惡趣,從闇入闇難有出期。如是眾生所有罪報,皆為未求聽習聲聞、獨覺乘法,先求聽習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愚癡斷滅論者,下劣人身尚難可得,況當能成賢聖法器!尚不能得聲聞、獨覺所證涅槃,況得廣大甚深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眾生所有過失,皆由未學聲聞乘法、獨覺乘法,先入大乘。

[0754c15] 「善男子!譬如坯瓶多諸瑕隙,盛油乳等,盡皆滲漏,能盛、所盛二俱壞失。所以者何?器有失故。如是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亦為違逆一切諸佛,所有過失廣說如前。譬如世間庫藏頹穴,置諸寶貨多有散失。如是眾生,於二乘法,謗毀不信、不肯修學,為說大乘不如實解,因此造罪輪轉無窮。譬如舟船,多諸泄漏,不任乘載泛於大海。如是眾生,多懷慳嫉,於二乘法未曾修學,妄號大乘實懷斷見,憍慢諂曲成泄漏身,不堪憑入一切智海。譬如有人,其目盲瞽,不堪呈示種種珍寶。如是眾生,憍慢放逸,執著空見,不學二乘,盲無慧目,不任顯示無上大乘功德珍寶。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種種上妙香塗,而竟不能令身香潔。如是眾生,愚癡憍慢,於二乘法不樂勤修,不斷殺生乃至邪見,雖勤聽受無上大乘,而竟不能解甚深法。

[0755a06] 「譬如石田,雖殖好種勤加營耨,終無果實。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憍慢懈怠不樂勤修,貪求五欲曾無厭倦,雖於彼身殖大乘種,精進勤苦終無所成。譬如甕器,先貯毒藥投少石蜜,不任食用。如是眾生,於二乘法不肯修學,執無因論,為說大乘終不能成自他利益。譬如甕器,先貯石蜜投少毒藥,不任食用。如是眾生,精勤修學二乘正法猶未成就,為說大乘,二俱壞失。譬如有人,癡狂心亂,為作音樂,不能了知。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學,貪、瞋、癡等猛利煩惱擾亂其心,執著無因及斷滅論,根機未熟,為說大乘,雖經多時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著甲冑、不持刀仗輙入陣中,必遭傷害受諸苦惱。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學,智慧狹劣根器未成,為說大乘必生妄執,由此展轉造惡無窮。如是癡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於諸惡趣輪轉往來,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5a27] 「善男子!是故智者先應觀察一切眾心,然後說法。先當發起慈心、悲心、喜心、益心、不懈怠心、能忍受心、不憍慢心、不嫉妬心、不慳悋心、等引定心,然後為他宣說正法。終不令他諸眾生類,聞所說法,輪轉生死,墮大險難。是故,如來善達一切眾生心相,以無塵垢、無取行輪,為說正法。具大甲冑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為他說法亦復如是,由悲愍故、為令斷滅諸煩惱故、為令超渡三有海故、為諸眾生於三乘中隨心所樂隨趣一乘速圓滿故,為說正法,終不令其輪轉生死,墮大險難。

[0755b09] 「云何名無塵垢行輪?無塵垢者,謂說法時,不為有蘊、不為有處、不為有界,不為有欲界、不為有色界、不為有無色界,不為有此世、不為有他世,不為有諸行、不為有受、不為有想、不為有思、不為有觸、不為有作意、不為有無明,乃至不為有老死、不為有行及不行故,為諸眾生宣說正法;唯為一切諸蘊、處、界,廣說乃至行與不行,皆寂滅故,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以是義故,名無塵垢。行者,所謂為能永斷死此生彼,為諸眾生宣說正法,為能永斷諸蘊、處、界,廣說乃至為能永斷行與不行,為諸眾生宣說正法,是名為行。輪者,所謂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滿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如是,如來及諸菩薩,所有神通、記說、教誡三種勝輪,作用無礙遍諸世界,利樂一切所化眾生。令諸眾生不異歸趣,不共一切世間眾生,不共一切聲聞、獨覺,能令眾生斷滅生死諸苦惱法,證得安樂菩提涅槃,是名為輪。如是名為諸佛、菩薩無塵垢行輪。

[0755b29] 「云何名為無取行輪?謂於諸法無所罣礙,猶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隨其所宜,宣說正法無所執著。謂諸如來,為諸眾生說如是法,猶如虛空無差別相,以無量定遊戲自在莊嚴住持,為諸眾生說微妙法無所執著。具大甲冑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為他說法亦復如是。謂說諸法非有、非空;非即色空、非離色空,乃至非即識空、非離識空;非即眼空、非離眼空,乃至非即意空、非離意空;非即色空、非離色空,乃至非即法空,非離法空;非即眼識空、非離眼識空,乃至非即意識空、非離意識空。非即欲界空、非離欲界空,乃至非即虛空無邊處空、非離虛空無邊處空,非即識無邊處空、非離識無邊處空,非即無所有處空、非離無所有處空,非即非想非非想處空、非離非想非非想處空。非即四念住空、非離四念住空,乃至非即八支聖道空、非離八支聖道空,非即緣起法空、非離緣起法空,非即三不護空、非離三不護空,非即四無所畏空、非離四無所畏空,非即十力空、非離十力空,非即十八不共法空、非離十八不共法空,非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空、非離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空,非即涅槃空、非離涅槃空。是名,如來及諸菩薩,為諸眾生宣說處中微妙正法。

[0755c25] 「善男子!如是如來,為諸眾生,以無塵垢行輪說法;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滿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乃至廣說,又以無取行輪說微妙法;於一切法無所罣礙,猶如日光普照一切,三乘根器隨其所宜,宣說正法無所執著。謂諸如來,為諸眾生說如是法,猶如虛空無差別相,以無量定遊戲自在莊嚴住持,為諸眾生說微妙法無所執著,令於三乘隨宜趣入。具大甲冑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為他說法亦復如是,令諸眾生聞此最勝甚深法已,於三乘中,隨其所樂隨趣一乘,種種善根皆得成熟;隨於一乘極善安住,終不令其於生死中增長種種惡、不善法,令於涅槃堅固不退。

[0756a11]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斷無量無數眾生生死流轉,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斷生死流轉,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令無量無數眾生渡四瀑流,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令己渡四瀑流,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除無量無數眾生諸煩惱病,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除諸煩惱病,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斷眾生諸蘊煩惱、習氣相續,令盡無餘,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斷諸蘊煩惱、習氣相續,有餘不盡,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成大悲等流果故,大悲為因,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不為大悲等流果故,無大悲因,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有所顧念,而為說法;聲聞、獨覺,於諸眾生無所顧念,而為說法。菩薩摩訶薩,為息一切他眾生苦,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息己所有苦,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滿一切眾生法味,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滿己身法味,為他說法。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得勝法明,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己得勝法明,為他說法。

[0756b02]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訶薩無量律儀,普為除滅一切眾生大無明闇、大怖畏事、一切衰損,得大光明及大名稱,如實覺悟一切智智,為他說法。聲聞、獨覺少分律儀,但為滅除自無明闇,得小光明及小名稱,如實覺悟少分法智,為他說法。

[0756b08] 「善男子!聲聞、獨覺,無有於他實懷顧念,無有於他實懷悲惻,無有於他實不輕弄,無有於他實為利益,無有於他實為拔濟,無有於他實行薦舉,無有於他實欲稱歎,無有於他實無諂曲而行讚美,無有於他不顧己身令彼安樂,無有於他不起誤失身、語、意、業。善男子!住大乘者,無有於己實懷顧念,廣說乃至,無有於他發起誤失身、語、意業。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28 - 2024-01-10 15:40:30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七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有依行品第四之三
[0756b24] 「復次,善男子!有諸眾生,稟性暴惡,言辭麁獷;實是愚癡,懷聰明慢,不斷殺生,乃至邪見。於他所得利養、恭敬、世所稱譽,深生嫉妬;常自追求利養、恭敬、世所稱譽,曾無厭倦。恒自讚譽,輕毀於他;不自防護身、語、意業,常樂習行一切惡行;內行磣毒,無有悲愍,無慚、無愧,憙觸惱他,於諸福田好簡勝劣。於歸我法諸出家人,常樂伺求,所有瑕隙,纔得少相,未審真虛,即便輕毀、呵罵、讁罰;其心剛強,佷戾迷亂,常憙觸惱諸出家人,不省己過念譏他闕。雖聞讚歎大乘功德發意趣求,而心好為諸重惡事,曾未寂靜。誑惑他故,於大乘法,現自聽聞教他聽聞,現自讀誦教他讀誦。為自薦舉陵伏他故,於大乘法恭敬讚美,自於大乘諸行境界,不曾修學未能悟解,而自稱號我是大乘,誘勸他人附己修學,規求名利以自活命。譬如破戒惡持律師,自犯尸羅,樂行惡行,為名利故誘勸他人,令勤修學毘奈耶藏。如是諂曲虛詐眾生,下賤人身尚當難得,退失善趣、二乘涅槃,況得大乘終無是處,當墮惡趣難有出期,諸有智人不應親近。而無慚愧於大眾中,自號大乘如師子吼,為名利故,誘誑愚癡,令親附己共為朋黨。譬如有驢披師子皮,而便自謂以為師子。有人遙見謂真師子,及至鳴已皆識是驢,咸共唾言:『此非師子,是食不淨,真弊惡驢。』種種呵叱,皆共捨去。

[0756c22] 「我說如是補特伽羅,常樂習行十惡業道,燒滅一切人天種子,尚退聲聞獨覺乘法,況於大乘能成法器!愚癡憍慢自號大乘,誑惑他人招集利養。譬如癡慢無手足人,欲興戰伐入於大陣,徒設功效,終無剋成。詐號大乘亦復如是,信手戒足無有一全,不自崖揆所堪行業,欲興戰伐煩惱大陣,徒設功效,終無剋成。我說是人不護三業,專行惡行,妄號大乘,實於三乘皆非法器,而欲破壞一切眾生勇健堅牢煩惱大陣,欲皆顯示一切眾生八支聖道,令入無畏涅槃之城,終無是處。

[0757a05] 「所以者何?善男子!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為作利益安樂,救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眾苦,不顧自身所有安樂,唯求安樂一切有情。如是名為住大乘者。

[0757a12]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聲聞乘?謂諸眾生,常勤精進,安住正念,樂等引定,離諸諂誑,信知業果,不著五欲,世間八法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頭然,常審諦觀諸蘊界處,恒樂安住所有聖種。具此相者,名聲聞乘。如是眾生,尚未能成獨覺乘器,況復能成大乘法器!

[0757a18] 「善男子!有何等相名獨覺乘?謂諸眾生,具上聲聞一切功德,復能於彼五取蘊中,數數安住隨無常觀,數數安住隨生滅觀。普於一切緣生法中,能審諦觀皆是滅法。具此相者名獨覺乘。如是眾生非大乘器。」

[0757a23]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若真善人剎帝利,  乃至真善戍達羅,
 修信等十有依輪,  於聲聞乘速成器。
 求獨覺乘三業淨,  具足慚愧怖諸蘊,
 知過樂靜住空閑,  念守諸根心寂定;
 善觀緣起修靜慮,  諸蘊界處巧能觀,
 具此十行有依輪,  成勝乘器度有海。
 修共三乘二乘輪,  自求解脫煩惱苦,
 不度有情不捨習,  此人俱非大乘器。
 愚癡懈怠根下劣,  於二乘法不勤修,
 定不能具大乘輪,  故非大乘廣大器。
 愚癡獨一求解脫,  劣意下行無慈悲,
 樂著斷見向惡趣,  棄捨正法說非法;
 毀謗二乘捨律行,  受具足戒號大乘,
 破亂我法惑眾生,  由此人身難復得。
 惱亂我法諸賢聖,  讁罰被赤袈裟人,
 呵罵遮奪衣鉢等,  長時退失人天趣。
 是故若欲復人身,  不患舌[病-丙+今]而捨命,
 常樂值遇諸佛者,  普應弘護三乘法。
 欲得三乘最上乘,  應善觀察三乘法,
 歡喜為他普開示,  當得成佛定無疑。
 破戒慳嫉懷憍慢,  自讚毀他號大乘,
 捨離此人依智者,  定當成佛度三界。
 於三乘器隨所宜,  慈悲為說三乘法,
 隨願令滿無慳嫉,  當得成佛定無疑。
 知蘊界處皆空寂,  無所依住譬虛空,
 說法等攝諸有情,  當獲妙覺無邊智。
 破戒意樂懷惡心,  聞說大乘勝功德,
 詐號大乘為名利,  如弊驢披師子皮。
 我今普告一切眾,  若欲疾得勝菩提,
 當善修治十善業,  護持我法勿毀壞。
 我昔諸餘契經說,  應求大覺行大乘,
 捨離聲聞獨覺乘,  為清淨者說斯法,
 曾供無量俱胝佛,  斷惡勤勞修淨心,
 我為勸進彼眾生,  故說一乘無第二。
 今此眾具三乘器,  有但堪住聲聞乘,
 心極憂怖多事業,  彼非上妙菩提器;
 有癡樂靜住獨覺,  彼非上妙菩提器;
 有堪安住上妙智,  故隨所樂說三乘。
 具淨功德樂解脫,  聞說大乘墮惡趣,
 如病痰癊教服乳,  此增毒害非除疾。
 如是非器聲聞乘,  聞說大乘心迷亂,
 便起斷見墜惡趣,  故應說法審觀機。」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懺悔品第五

[0757c09]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於眾會中有無量百千眾生——曾誤聞法,謬生空解,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往諸惡趣,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聲聞乘中曾種善根,未能成熟聲聞乘器。後復遇聞獨覺乘法,迷惑不了,便生空見,撥無因果。由是因緣,造身、語、意無量罪業,往諸惡趣。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還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已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我等今者還願受行先所修集聲聞乘行,唯願世尊!哀愍教授。」

[0757c24]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0757c28]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四聖諦法。於彼眾中,有得下品忍者,有得中品忍者,有得上品忍者,有得世間第一法者,有得預流果者,有得一來果者,有得不還果者。於中復有八萬四千苾芻,諸漏永盡心得解脫,意善清淨成阿羅漢。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0758a06] 時,眾會中復有五十七百千那庾多眾生——曾誤聞法,謬生空解,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往諸惡趣,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獨覺乘中曾種善根,未能成熟獨覺乘器。後復遇聞說大乘法,雖生愛樂而不能解。愚冥疑惑,便生空見,撥無因果。由是因緣,造身、語、意無量罪業。乘此業緣,於無量劫墮諸惡趣,受種種苦楚毒難忍。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還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已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我等今者還願受行先所修集獨覺乘行,惟願世尊!哀愍教授。」

[0758a22]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0758a26]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諸緣起法。令彼一切修緣覺乘,漸次圓滿,皆悉證得幢相緣定,於獨覺乘得不退轉。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0758b02] 時,眾會中復有八十百千那庾多眾生——曾於過去諸佛法中,毀謗佛教下至一頌,由是因緣,墮諸惡趣受眾苦報。初復人身生便瘖啞,常患舌[病-丙+今]口不能言,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宿世惡業,合掌恭敬,瞻仰世尊,佛神力故皆悉能語。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汝等宿世作何惡業,今處眾中口不能語?」

[0758b10] 彼諸人眾俱時白佛,於中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毘鉢尸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或言毀謗獨覺乘法、或言毀謗聲聞乘法,下至一頌。我等由是惡業障故,九十一劫流轉生死,常處地獄、傍生、餓鬼,瘖啞、無舌都不能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始於今世得復人身,而猶瘖啞常患舌[病-丙+今]。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復能憶念自過去世所有因緣諸惡業障。」

[0758b18]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尸棄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0758b21]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毘攝浮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0758b23]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羯洛迦孫駄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0758b26]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羯諾迦牟尼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各隨本緣如前廣說。」

[0758b28] 復有一類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我等往昔,於迦葉波如來法中,或言毀謗大乘正法、或言毀謗獨覺乘法、或言毀謗聲聞乘法,下至一頌。我等由是惡業障故,從爾以來流轉生死,常處地獄、傍生、餓鬼,瘖啞、無舌都不能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始於今世得復人身,而猶瘖啞常患舌[病-丙+今]。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復能憶念自過去世所有因緣諸惡業障。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獲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說正法。」

[0758c14]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0758c18] 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種種正法。各隨所宜,皆得利益。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0758c21] 時,眾會中復有無量百千聲聞,及無量百千那庾多菩薩,聞說此經,憶昔所造諸惡業障。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皆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憶昔曾於無量諸佛法中,或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多行忿恨、呵罵、毀辱、譏刺、輕誚、種種誹謗,隱善揚惡。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受諸重苦楚毒難忍。後得值遇無量諸佛,皆曾親近、承事供養。又得值遇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亦皆親近、承事供養。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諸惡業障。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所,皆得聽受無量法門,精勤護持,修學無量難行苦行。由彼業障有餘未盡,令我等輩,未能證得安樂涅槃、未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復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除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我等今者承佛威力,願隨所樂,速能證得安樂涅槃,或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0759a15]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以麁惡言期尅迫愶。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a18]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打棒傷害。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a21]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奪衣鉢。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a24]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諸佛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侵奪種種資生眾具,絕其飲食。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a27]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退令還俗,脫其袈裟,課稅役使。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b02]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或有罪犯、或無罪犯,枷鎖繫縛,禁閉牢獄。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墮諸惡趣,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0759b06] 復有說言:「我等於彼無量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起輕慢心,種種觸惱令不安樂。我等由此惡業障故,經無量劫受諸重苦,楚毒難忍。後得值遇無量諸佛,皆曾親近、承事供養。又得值遇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亦皆親近、承事供養。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諸惡業障。於一一佛、一一菩薩摩訶薩所,皆得聽受無量法門,精勤護持,修學無量難行苦行。由彼業障有餘未盡,令我等輩,未能證得安樂涅槃,未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復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愍攝受,令我等罪皆悉消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愍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我等今者承佛神力,願隨所樂,速能證得安樂涅槃,或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0759b24] 於是世尊普告聲聞菩薩眾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又善男子!如是惱亂佛弟子罪,比前所說近無間罪,彼但有名,未足稱罪;然此惱亂佛弟子罪,亦過前說五無間罪無量倍數。所以者何?若諸苾芻毀破禁戒,作諸惡法,猶能示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眾生,善趣涅槃,無顛倒路;與諸眾生,作大功德,珍寶伏藏,如前廣說。況持禁戒修善法者!以是義故,若有惱亂佛弟子眾諸出家人,當知則為斷三寶種,亦則名為,挑壞一切眾生法眼;亦為毀滅我久勤苦所得正法,與諸眾生作大衰損。是故,惱亂佛弟子罪,過前所說五無間罪無量倍數。是故,汝等今於我前,起至誠心增上慚愧,慇懃懇切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障。我今慈悲攝受汝等,令惡業障漸得消滅。於此佛土大賢劫中,有千如來出現於世,汝等於彼諸如來前,亦當至誠發露懺悔諸惡業障,防護當來所有罪咎。於此賢劫千如來中最後如來,名曰盧至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十號具足。汝等於彼盧至佛前,亦當至誠發露、懺悔諸惡業障,乃得滅盡無有遺餘。」

[0759c21] 時,諸聲聞及菩薩眾俱時白佛:「唯然,世尊!我等審當於彼最後盧至佛所,獲得正見,離諸邪見,諸惡業障盡滅無餘,解脫一切眾苦惱者。若令我等於大賢劫,常處無間大地獄中,恒受種種極重苦惱,亦能堪忍。」

[0759c26]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勇猛。汝等由此堅固精進自誓願力,定能於彼盧至佛前,宿世所集諸惡業障皆悉消滅,定能發起增上信敬,親近、供養盧至如來;定能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或定能證三摩地門殊勝功德。」

[0760a02] 時,諸聲聞及菩薩眾,歡喜禮佛,還復本座。

[0760a04]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世間,見未來世此佛土中,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剎帝利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茷舍旃荼羅、戍達羅旃荼羅,若男、若女,少種善根,雖得人身,而隨惡友起諸邪見,造諸惡行,壞我甚深無上正法,於我所說無有熾然,滅熾然法不生信樂。或於我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於我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於我說與無上乘相應正法,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於歸我諸出家人,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多行忿恨、呵罵、毀辱、譏刺、輕誚、種種誹謗,隱善揚惡,廣說乃至,起輕慢心種種觸惱。如是諸人非聖法器,自實愚癡,懷聰明慢,從此命終墮三惡趣,受無量種增上猛利難忍苦毒,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難復人身,如前廣說。善男子!如是眾生,寧處無間大地獄中受諸重苦,不受如是鄙惡人身,憍慢、貢高,隨順惡友,造作如是惡、不善業,流轉生死,難可濟度,常處生死,受諸苦惱。」

[0760a27] 爾時,會中有無量、無數大慧有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向佛,悲泣墮淚,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諦觀如是世間眾生,雖皆獲得難得人身,而遠離正信、遠離正願、遠離正意樂、遠離正見、遠離善知識、遠離好時、遠離好處、遠離淨戒、遠離正定、遠離正慧。如是眾生,雖皆獲得難得人身,而由愚癡、憍慢力故,造作如前所說重罪,毀謗世尊所說正法,觸惱世尊出家弟子。我等今者對世尊前,以至誠心發真誓願:『我等從今流轉生死,乃至未得解脫已來,常願不遇如是惡緣,決定不造如是重罪;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亦不觸惱諸出家人;必不挑壞眾生法眼,亦不斷滅三寶種性。』惟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0760b12] 時,眾會中復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聰慧有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對世尊前,以至誠心發真誓願:『我等從今流轉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其中間,常願不處諸帝王位,常願不處諸宰官位,常願不處諸國師位,常願不處城邑、聚落、鎮邏長位,常願不處諸軍將位,常願不處諸商主位,常願不處一切祠祀寺觀主位,常願不處長者、居士、沙門主位,常願不處諸師長位,常願不處諸家長位,常願不處斷事者位,常願不處乃至一切富貴尊位。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我等若處如是諸位,則於佛法名惡因緣,造諸重罪,毀謗諸佛所說正法,觸惱諸佛出家弟子,必當挑壞眾生法眼,亦為斷滅三寶種性,亦為損惱無量有情;由是定當墮無間獄,輪轉惡趣難有出期。』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0760c01]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龍、藥叉、健達縛、人、非人等,皆從座起,頂禮佛足,悲號感切涕淚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無始生死已來,愚癡、憍慢起諸惡業,或身惡業、或語惡業、或意惡業,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諸罪,今對佛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咎。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我等至誠發真誓願:『從今乃至生死後際,於其中間,常願不逢諸惡知識,亦願不遇諸惡因緣,設當逢遇願不隨順,決定不造如前所說諸惡罪業,勿令我等長夜受苦。』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0760c15] 爾時,世尊普告一切諸來大眾:「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於後世苦,深見怖畏,發露懺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廣瀑流,欲入無畏涅槃之城,發如是願。諸善男子!有十種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何等為十?諸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身、不著外身、不著內外身,不著過去身、不著未來身、不著現在身,名第一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0c23]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受、不著外受、不著內外受,不著過去受、不著未來受、不著現在受,名第二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0c27]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想、不著外想、不著內外想,不著過去想、不著未來想、不著現在想,名第三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02]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行、不著外行、不著內外行,不著過去行、不著未來行、不著現在行,名第四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06]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識、不著外識、不著內外識,不著過去識、不著未來識、不著現在識,名第五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10]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此世,名第六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12]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他世,名第七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14]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欲界,名第八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16]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色界,名第九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18]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無色界,名第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21] 「諸善男子!是名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0761a22] 世尊為眾說此法時,於眾會中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薩摩訶薩,同時證得無生法忍。復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證得隨順法忍。復有無量百千聲聞,乃至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百千那庾多眾生,先未發心,今發無上正等覺心,於如來智住不退地。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獨覺乘心。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聲聞乘心。

[0761b03]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若諸有情,已得法忍,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是我所許,非餘有情。」

[0761b05]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於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定不許處?為亦許耶?」

[0761b08] 世尊告曰:「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業道,亦勸眾生令受學者,我亦聽許,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名剎帝利旃荼羅王,及餘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愚癡、憍慢、毀壞、擾亂、我甚深法,滅正法燈斷三寶種。於我出家諸弟子眾,種種惱亂捶拷刑罰,奪其衣鉢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繫閉牢獄,乃至斷命。於我所說微妙法義,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奪窣堵波,及僧祇物。如是諸人,皆當墜墮無間地獄,受諸劇苦輪轉惡趣,難有出期。」

[0761b23] 時金剛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頗有別緣得方便救,令其免墮無間地獄,及餘惡趣受諸苦不?」

[0761b29] 世尊告曰:「亦有別緣得方便救。謂有眾生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未得成就法忍十善業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寶,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下至一頌,終不謗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於佛出家諸弟子眾,持戒、破戒、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皆不惱亂、捶拷、謫罰,侵奪衣鉢、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繫閉牢獄、乃至斷命,亦不侵奪窣堵波物及僧祇物,遮制摧伏諸暴惡人,不令惱亂諸出家眾,不令侵奪三寶財物。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恭敬聽受,既聽受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於我三乘賢聖弟子,恭敬供養、親近承事。於大乘中,誓願堅固,終無疑難退屈之心,亦常勸導安置眾生,令於大乘信受修學。此剎帝利旃荼羅王,及餘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過去諸佛皆共聽許,處帝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城邑、聚落、勝大財業,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餘惡趣。我亦聽許,處帝王位,及餘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城邑、聚落,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諸惡趣。

[0761c21] 「若諸有情,欲得懺悔除滅一切諸惡業障令無餘者,於我所說如是法門,當勤修學勿令廢忘。有能如此現前大眾,慚愧、懺悔諸惡業者,先世所造一切惡業,皆得銷滅無有遺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29 - 2024-01-10 15:41:45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八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業道品第六之一

[0762a06]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大德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於聲聞乘得無誤失?云何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云何於獨覺乘得無誤失?云何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云何於大乘得無誤失?云何於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云何常能熾然三寶種姓?云何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云何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云何利慧、勝福常得增長?云何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云何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云何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云何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云何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

[0762a22]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有菩薩摩訶薩十輪,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十輪,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常於一切先所造作惡不善業,以聖金剛堅利法智,摧壞散滅,令無遺餘不受果報;更不造新惡不善業,心無厭倦,速能證得無上法輪。常勤修習七覺分寶,心無厭倦。常能除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心無厭倦;一切眾生依止存活。

[0762b14] 「善男子!如轉輪王具足七寶,凡所行動,輪寶導前、餘寶隨後,巡四大洲,普能除滅一切眾生身心濁穢,普能生長一切眾生身心安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於聲聞乘得無誤失,廣說乃至一切眾生依止存活。

[0762b19] 「善男子!如大車輅具足四輪,多人乘之遊行大路,於其路上,土塊、瓦礫、草木、根莖、枝葉、華果、為輪所輾,皆悉摧壞不任受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悉能摧壞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令不受報。

[0762b24] 「善男子!如利劍輪,纔一投掣,能斬怨敵首及支節,令無勢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能破一切,五趣牢獄,生死大苦,永斷一切煩惱、惡業,令不受報。

[0762b27] 「善男子!如火災起,五日出時,遍四大洲一切河海水界津潤,無不枯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一切四因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報根本,悉皆枯竭。

[0762c02] 「善男子!如風災起,四方猛風俱時頓發,一切世界大小諸山及諸大地,悉皆散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世間四倒、憍慢諸山,無不崩壞,一切眾生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苦報根本,悉皆散滅。

[0762c07] 「善男子!如師子王吼聲一發,一切禽獸悉皆驚怖,飛落、走伏,無敢輒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法音一震,乃至一切外道、異學、惡知識等,悉皆驚怖,忘失言辯,無敢酬抗。

[0762c11] 「善男子!如天帝釋與阿素洛將欲戰時,天軍圍遶,手執金剛奔趣陣敵,諸阿素洛驚怖退散。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一切倒見外道、異學、惡知識等,驚怖退散。

[0762c15] 「善男子!如如意珠置高幢上,能雨種種上妙珍寶,給施一切貧乏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處淨戒幢,雨大法雨,給施一切無量眾生。

[0762c18] 「善男子!如闇夜分,世間幽冥都無所見,迷失正道;滿月出已諸闇皆除,諸失道者皆見正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若諸眾生無明昏闇,由此迷失八支聖道,菩薩為其宣說正法,除無明闇生法光明,開示顯現八支聖道,令斷諸漏盡諸苦際。

[0762c24] 「善男子!如大日殿出現世間,一切苗稼悉皆增長,一切花葉悉皆敷榮,一切臭穢悉皆除歇,諸穀果藥悉皆成熟,雪山銷流諸河充溢,漸次轉注滿於大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成就十輪,依止增上布施、調伏、寂靜、尸羅、安忍、正勤、靜慮、般若,方便、慈悲、辯才、功德皆悉熾盛,為諸眾生宣說正法,由法威光,令諸眾生種種增上善根苗稼,悉皆增長;種種增上妙行華葉,悉皆敷榮;種種煩惱、惡業、惡行、悉皆除歇;善趣涅槃諸穀果藥,悉皆成熟;邪見、慢山、悉皆銷流;種種正信、戒、聞、捨、慧及諸定河,無不充溢,漸次盈滿大涅槃海;令諸有情,隨意所樂,趣入無畏涅槃之城。

[0763a08]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輪?善男子!此十輪者非餘法也,當知即是十善業道。成就如是十種輪故,得名菩薩摩訶薩也。於一切惡皆能解脫,一切善法隨意成就,速能盈滿大涅槃海。以大善巧方便智光,成熟一切眾生之類,皆令獲得利益安樂。所以者何?善男子!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皆悉遠離十惡業道,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是故,若能於此所說十善業道,隨守護一,乃至命終究竟無犯,必獲一切殊勝果報如前後說。

[0763a18]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殺生,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令諸眾生,不生憂苦,離毛竪畏。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殺生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壽命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有猜慮,身心安樂,壽命長遠。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無病長壽,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殺生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離諸兵器,無有怨害鬪戰之名,絕諸怖畏,安隱快樂,一切無病長壽有情來生其國。如來自壽無量無邊,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遠離殺生輪也。

[0763b13]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性;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如前說。

[0763b28]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無有熱惱亦無擾動。於自所得如法財利,喜足而住,終不希求非法財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不與取,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財寶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不與取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財寶具足。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具大財寶,端正聰明,安隱快樂,不與五家共諸財寶。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不與取,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眾寶莊嚴,寶樹、寶池、寶臺殿等,無不充備。離我、我所,無所攝受一切具足嚴飾有情來生其國。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遠離不與取輪。

[0763c24]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4a10]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欲邪行,即是施與欲流所漂一切眾生,無驚、無怖、無嫉、無害,無有熱惱亦無擾動。於己妻室喜足而住,終不希求非法色欲。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欲邪行,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室家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欲邪行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妻室貞良。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具諸眷屬,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欲邪行,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無諸女人。離諸婬欲,具足第一梵行有情來生其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不處胞胎臭穢不淨。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遠離欲邪行輪。

[0764b06]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4b21]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虛誑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出言詞皆誠諦量,聞悉敬奉無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虛誑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信言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虛誑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出言詞他皆信奉。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誠諦,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虛誑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一切真實,離諸虛偽;妙香潔物之所莊嚴。無諂、無誑、心行正真、希求純淨善法有情來生其國,香潔妙服寶飾莊嚴。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遠離虛誑語輪。

[0764c17]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5a02]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離間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言詞皆令和順,聞悉敬奉無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離間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和敬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離間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發言詞皆令和順。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和順。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離間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一切堅密,難可破壞,諸美妙物之所莊嚴。無違、無競、善和諍訟、希求淳質善法有情來生其國。常修和敬,聽聞正法。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遠離離間語輪。

[0765a27]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5b12]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麁惡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語言皆令歡悅,聞悉敬奉無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麁惡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調善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麁惡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出言詞皆令歡悅。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所言柔軟,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麁惡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遠離一切不可意聲;種種上妙如意和雅諸意樂聲、結集法聲,充滿其土。具足念慧梵音清徹調善有情來生其國,常以軟語更相勸進。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遠離麁惡語輪。

[0765c08]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5c23]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雜穢語,一切眾生常共愛敬,所發言詞皆有義利,聞悉敬奉無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雜穢語,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義利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雜穢語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所發言詞皆成義利。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言必饒益,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雜穢語,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遠離一切無義利聲;種種上妙菩薩藏攝大法音聲周遍國土。成就無邊大願、妙智、能善辯說種種法義,如是有情來生其國。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遠離雜穢語輪。

[0766a19]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6b05]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貪欲,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諸染濁。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貪欲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無貪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貪欲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諸染濁。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諸染濁,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貪欲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地平如掌,眾寶充滿,種種寶樹行列莊嚴。種種寶衣、寶莊嚴具、寶幢幡蓋、金銀、真珠羅網等樹,處處皆有,甚可愛樂。遠離憍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其心平等,如是有情來生其國,無貪功德圓滿莊嚴。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遠離貪欲輪也。

[0766c02]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30 - 2024-01-10 15:43:47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九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九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業道品第六之二
[0766c24]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瞋恚,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諸垢穢。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瞋恚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無明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瞋恚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其心清淨,離諸垢穢。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諸垢穢,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瞋恚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遠離一切濁穢、風雲、欝烝、塵垢、諸麁弊物。眾寶莊嚴,甚可愛樂。遠離憍慢、顏貌端嚴、諸根無缺、心常寂定,如是有情來生其國,慈悲功德圓滿莊嚴。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遠離瞋恚輪也。

[0767a20]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7b06]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邪見,一切眾生常所愛重,其心清淨離邪分別。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邪見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正見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邪見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其心清淨,離邪分別。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遶。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其心清淨,離邪分別,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邪見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大乘大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遠離一切聲聞、獨覺二乘人法,遠離一切天魔徒眾,遠離一切外道朋黨。眾寶莊嚴,甚可愛樂。遠離一切妄執、吉凶、常見、斷見、我、我所見,如是有情來生其國,壽命長遠受用一味,謂大乘味。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聖教一味無有乖諍,熾盛流通,離諸障難。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遠離邪見輪也。

[0767c04]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姓;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六波羅蜜多,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0767c19]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輪,能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於過去世,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遠離十惡業道,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為欲長養一切眾生,利益、安樂、菩提道故;為欲除滅一切眾生業煩惱苦,令無餘故;為欲枯竭三惡趣故;為欲紹隆三寶種故;為欲斷除三界有故;為欲永斷蘊、界、處故;為令一切速入無畏涅槃城故;廣說如前遠離十種不善業道所得果報。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0768a05] 「善男子!若但言說,及但聽聞,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槃堅固梯蹬。善男子!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0768a19]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世間方有諸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0768b01]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除諸有苦,  證得大菩提,
 應修十善輪,  精勤勿放逸。
 便於三乘法,  及補特伽羅,
 一切出家人,  皆得無誤失;
 信受行大乘,  利樂一切眾,
 覺勝法淨土,  速證大菩提。
 若離於殺生,  一切皆愛敬,
 恒無病長壽,  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  恒樂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  速成無上覺。
 若離不與取,  智者皆愛敬,
 滅貪所生業,  獲無貪所生;
 生生常巨富,  能為大施主,
 得眾寶莊嚴,  可愛淨佛國。
 若離欲邪行,  滅臭穢煩惱,
 枯竭貪愛河,  速得淨佛國;
 拔諸眾生類,  令出欲淤泥,
 安置於大乘,  使勤修梵行。
 若離虛誑語,  得聖自在智,
 常樂諦實言,  滅虛妄眾苦;
 一言為證量,  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  勸修不妄語。
 若離離間語,  成眾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  不歸於斷滅;
 得聖無染著,  陀羅尼寶藏,
 達深法海源,  速成無上覺。
 若離麁惡語,  常說柔軟言,
 眾生皆愛敬,  滅先世罪業;
 令眾常歡悅,  成菩薩導師,
 知諸佛所行,  超過第十地。
 若離雜穢語,  智者皆愛敬,
 為他所發言,  具獲五功德;
 常聽受聖言,  恒欣求聖道,
 圓滿諸佛海,  速得一切智。
 若離於貪欲,  不誹謗聖教,
 供養服袈裟,  弘三乘聖道;
 當生淨佛國,  導師之所居,
 乘於無上乘,  速得最勝智。
 若離於瞋恚,  一向修慈心,
 速疾證等持,  樂眾聖行處;
 當生淨佛土,  遠離諸過惡,
 住彼證菩提,  令離諸瞋忿。
 若離於邪見,  純修淨信心,
 樂開示三乘,  亦供養諸佛;
 永脫諸惡趣,  遇眾賢聖者,
 具諸菩薩德,  逮得最上智。
 我說十善業,  能趣勝菩提,
 生長諸等持,  陀羅尼忍地;
 此輪大威德,  能摧諸惡趣,
 破壞諸惡障,  速證大菩提。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0768c2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財施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何等為十?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不專為己求於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無勝他心、無麁獷心、無嫉妬心、無慳悋心而行布施。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自受果報,發心布施。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發心布施。

[0769a14]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種財施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所以者何?聲聞、獨覺、發心布施無大慈悲,但為己身捨貧窮故;但為己身脫眾苦故;但為己身得安樂故;但為己身證涅槃故;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薩摩訶薩發心布施有大慈悲,普為有情捨貧窮故;普為有情脫眾苦故;普為有情得安樂故;普為有情證涅槃故;不為自身而行布施。以是義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69a28] 「菩薩摩訶薩修行財施波羅蜜多時,於妙五欲心無染著,自所攝受一切樂具,普能施與一切有情,依普攝受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滅一切有情苦心,依與一切有情樂心,依與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以是義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69b06] 「善男子!若於五欲心無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薩摩訶薩也,亦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若不除斷世間五欲,無大慈悲而行布施,雖捨無量、無邊施物,而猶不得名為菩薩摩訶薩也,亦非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此施不蒙聖印所印。是故,應斷世間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斷於世間五欲,無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薩、非真福田。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輪,尚不能滅自身所有少分苦惱,況能除滅一切有情無量苦惱!」

[0769b17]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成就財施輪,  智者淨意樂,
 盡離於五欲,  安樂諸有情。
 為樂諸有情,  不求自果報,
 雖行少分施,  而名真福田。
 雖復施眾多,  而依止五欲,
 非聖印所印,  住不定聚中。
 雖行少分施,  而不依五欲,
 名聲聞獨覺,  真實良福田。
 故應捨五欲,  常行清淨施,
 安樂有情眾,  成真實福田。

[0769b28]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法施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速能獲得日燈光定。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何等為十?謂:諸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或與大乘相應正法、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或有漏法、或無漏法、或有為法、或無為法、或不二法,菩薩摩訶薩於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聽聞,隨力所能審諦領受,思惟觀察,究竟通利,隨其所宜為他演說。於說法時,無嫉妬心、無慳悋心、無憍慢心、無求利心、無輕他心、無自舉心,有恭敬心、有饒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隨諸有情根器所能為說正法,非根器者終不為說。於其大乘諸有情所,終不勸修獨覺乘行、聲聞乘行。於獨覺乘諸有情所,或時勸彼修大乘行。於聲聞乘諸有情所,或時勸修獨覺乘行及大乘行。於諸如來所說正法,下至一頌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終不毀謗、障蔽、隱沒。於說法師起世尊想,於聽法眾起病者想,於所說法起良藥想。斷除五欲無所希求,宣說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能斷五欲,速能獲得日燈光定。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0a01]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智者修法施,  隨器說三乘,
 不為說餘乘,  恐聞而謗法。
 稱根器說法,  不為非根器,
 各隨其所樂,  勸進令歡喜。
 終不勸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時勸彼二,  進修中上乘。
 常恭敬聽法,  深信不毀謗,
 供養說法師,  如佛世尊想。
 勸聞妙法藥,  令除煩惱病,
 捨利養名譽,  而宣說正法。

[0770a13]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淨戒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淨戒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淨戒有二種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薩共淨戒輪?謂: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儀,或復出家及受具足別解脫戒。如是律儀別解脫戒,是名菩薩共淨戒輪,共諸聲聞、獨覺乘等。菩薩不由此淨戒輪,能除一切有情煩惱、諸惡見趣,及能解脫業障生死,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云何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謂: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無擾動心、無怨恨心、護持淨戒。普於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慳貪、慈悲、忿恚、精進、懈怠、下、中、上品諸有情所,無差別心、無差別想、護持淨戒。普於三界一切有情,無恚、無忿及諸惡行,護持淨戒。普於三有蘊、界、處中,無所分別,護持淨戒。不依欲界護持淨戒,不依色界護持淨戒,不依無色界護持淨戒。不觀諸有一切果報,護持淨戒。不依一切得與不得,護持淨戒。不依諸行,護持淨戒。是名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淨戒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0b12]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住在家律儀,  出家解脫戒,
 與二乘等共,  不名摩訶薩。
 智者修空法,  不依諸世間,
 亦不依諸有,  護持清淨戒;
 離取相尸羅,  無染無諸漏,
 護持如是戒,  名真實福田。

[0770b20]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安忍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安忍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安忍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菩薩世間安忍?謂:有漏忍。緣諸有情有取、有相,依諸果報、依諸福業所發起忍;依自諸色、聲、香、味、觸所發起忍。有發趣忍、無堪能忍、力羸劣忍、棄眾生忍、有誑詐忍、矯悅他忍、不為利樂諸有情忍。是名菩薩世間安忍。如是安忍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云何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謂:無漏忍。一切賢聖大法光明,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無染著忍,永斷一切所作事業、語言、因相、文字、音聲,行依處安忍。修此忍故,能斷一切,三結、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種瀑流、四扼、四取、四種身繫。修此忍時,心意寂靜。是名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安忍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0c16]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安忍說二種,  謂有相無相,
 有相忍有著,  智者不稱譽;
 修忍依三行,  依蘊界處等,
 是名有漏忍,  非摩訶薩相。
 為滅四顛倒,  修無染著忍,
 寂靜三行等,  此忍可稱譽;
 能寂靜諸行,  離一切分別,
 心平等如空,  此忍可稱譽;
 諸法同一趣,  空無相寂滅,
 心無所住著,  此忍成大利。

[0770c28]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精進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精進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精進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菩薩世間精進?謂:諸菩薩精進勇猛,勤修三種世福業事。何等為三?一者、施福業事;二者、戒福業事;三者、修福業事。修此即名三種精進。如是精進,緣諸眾生有漏、有取,依諸果報、依諸福業,是名菩薩世間精進。如是精進,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云何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謂:諸菩薩勇猛精進,於諸眾生其心平等,除滅一切煩惱業苦。如是精進,一切賢聖共所稱譽,無漏、無取、無所依止。普於一切精進、懈怠、布施、慳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諸眾生所,無差別心、無差別想、勇猛精進。普於三界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為作事業、語言、思惟、諸行依處、無所住著,勇猛精進。普於三有蘊、界、處中無所分別,勇猛精進。不依欲界勇猛精進,不依色界勇猛精進,不依無色界勇猛精進。不觀諸有一切果報,勇猛精進。不依一切得與不得,勇猛精進。不依諸行,勇猛精進。不依三種世福業事,勇猛精進。具足出世三福業事,勇猛精進,是名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精進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1b02]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於六根染著,  漂愚五瀑流,
 雖勇猛精進,  智者皆厭毀;
 緣眾生精進,  有漏及有取,
 非真實福田,  不名摩訶薩。
 智者勤精進,  遠離一切著,
 心無所依止,  名真實福田。
 不染著名色,  離蘊界處等,
 為眾作歸依,  是名摩訶薩。
 行世如水月,  修精進究竟,
 此輪能永斷,  眾生煩惱縛。

[0771b14]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靜慮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靜慮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靜慮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菩薩世間靜慮?謂:諸菩薩依著諸蘊,修習靜慮。依著諸界,修習靜慮。依著諸處,修習靜慮。依著欲界,修習靜慮。依著色界,修習靜慮。依著無色界,修習靜慮。依著三律儀,修習靜慮。依著三解脫,修習靜慮。依著四念住,修習靜慮。依著四正斷,修習靜慮。依著四神足,修習靜慮。依著五根,修習靜慮。依著五力,修習靜慮。依著七等覺支,修習靜慮。依著八聖道支,修習靜慮。依著地界,修習靜慮。依著水界,修習靜慮。依著火界,修習靜慮。依著風界,修習靜慮。依著空界,修習靜慮。依著識界,修習靜慮。依著樂受,修習靜慮。依著苦受,修習靜慮。依著不苦不樂受,修習靜慮。依著虛空無邊處,修習靜慮。依著識無邊處,修習靜慮。依著無所有處,修習靜慮。依著非想非非想處,修習靜慮。依著此世,修習靜慮。依著他世,修習靜慮。依著小想,修習靜慮。依著大想,修習靜慮。依著無量想,修習靜慮。如是靜慮,有漏、有取、有所依著,是名菩薩世間靜慮。如是靜慮,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0771c13] 「云何菩薩出世靜慮?謂:諸菩薩遠離諸蘊,修習靜慮。遠離諸界,修習靜慮。遠離諸處,修習靜慮。遠離欲界,修習靜慮。遠離色界,修習靜慮。遠離無色界,修習靜慮。遠離三律儀,修習靜慮。遠離三解脫,修習靜慮。遠離四念住,修習靜慮。遠離四正斷,修習靜慮。遠離四神足,修習靜慮。遠離五根,修習靜慮。遠離五力,修習靜慮。遠離七等覺支,修習靜慮。遠離八聖道支,修習靜慮。遠離地界,修習靜慮。遠離水界,修習靜慮。遠離火界,修習靜慮。遠離風界,修習靜慮。遠離空界,修習靜慮。遠離識界,修習靜慮。遠離樂受,修習靜慮。遠離苦受,修習靜慮。遠離不苦不樂受,修習靜慮。遠離虛空無邊處,修習靜慮。遠離識無邊處,修習靜慮。遠離無所有處,修習靜慮。遠離非想非非想處,修習靜慮。遠離此世,修習靜慮。遠離他世,修習靜慮。遠離小想,修習靜慮。遠離大想,修習靜慮。遠離無量想,修習靜慮。如是靜慮能發賢聖廣大光明,無漏、無取、無所依著,是名菩薩出世靜慮大甲冑輪。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靜慮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2a10]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為捨己重擔,  修有所得定,
 求斷自煩惱,  非真智者相。
 依器有所觀,  求解脫修定,
 取著此彼岸,  非利樂有情。
 為利樂有情,  修定捨重擔,
 滅一切煩惱,  是真智者相。
 為潤諸有情,  修無依著定,
 永斷諸有愛,  是名大慧者。
 為解諸有縛,  令住無畏城,
 修行寂止定,  是名摩訶薩。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233 - 2024-01-10 15:50:49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十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十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福田相品第七之二
[0772a28]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般若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般若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般若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菩薩世間般若?謂:諸菩薩唯依讀誦、書寫、聽聞,為他演說三乘正法;欲求除滅一切眾生無明黑暗;欲求發起一切眾生大慧光明。謂:於如來所說種種與聲聞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或於如來所說種種與獨覺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或於如來所說種種與無上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勸正修行。不求賢聖無漏道支、不求聖道、不求聖道所攝解脫、不行寂靜真實般若,常行有見、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菩薩世間般若。如是般若,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云何菩薩出世般若?謂:諸菩薩精勤修習菩提道時,隨力讀誦、聽聞、書寫、為他演說,三乘正法。而於其中依無所得方便而住,無所行動、無所思惟、無有根本。以如虛空心、普寂滅心、無增減慧、無取著心、無生滅心、無退轉心、法平等心、真如心、實際心、法界心、無我心、無分別心、寂滅安忍離分別心,善巧安住無成壞地,善巧安住無住、無著、勝妙慧地。如是般若無取、無著,是名菩薩出世般若大甲冑輪。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般若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2c0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善巧方便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名為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云何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謂:諸菩薩或為自利、或為他利、或為俱利,常懷彼此,示現種種工巧伎術,為自及他得成熟故,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以四攝事成熟有情。是諸菩薩自住大乘,於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若諸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微妙甚深法教令其修學;或勸勤修諸聖靜慮;或為開示最勝義諦,勸令修行,超四顛倒,覺悟四種無墮法性;或令趣入四無礙解;或復乃至勸令安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有餘、無餘道及道果;趣入巧智,令其成熟。若諸有情貪求名稱、利養、富貴,諸根躁擾,善根未熟,勸令讀誦諸阿笈摩及毘奈耶、阿毘達磨;或勸讀誦除佛所說順解脫論,令其成熟。若諸有情不樂布施,勸令惠捨種種珍財,令其成熟。若諸有情暴惡不仁,勸令修學四種梵住。若諸有情心多忿恚,勸令修忍。若諸有情心多懈怠,勸修精進。若諸有情心多散亂,勸修靜慮。若諸有情具足惡慧,為說正法,謂以記說教誡方便,令其成熟。若諸有情不敬三寶具無依行,勸受三歸令敬三寶、或勸受學近事律儀、或勸受學近住律儀,令其成熟。或勸修習種種工巧伎術業處,令其成熟。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種種世間巧方便智,過殑伽沙菩薩摩訶薩,以是一切書論、工巧、伎術、業處、加行、精進、巧方便智,摧伏一切外道異學。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此巧方便,共諸聲聞、獨覺乘等,亦作一切佛法依因,亦是善巧諸行依處,亦是善巧任運無思滅退墮法。

[0773a15]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依明師、不依善友,修行世間善巧方便,是諸菩薩愚於世間善巧方便,向諸惡趣,不能隨順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實福田。不能善巧知諸有情根行差別,以於善巧方便愚故,為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及於大乘根未熟者,宣說大乘,令其修學。又為大乘法器有情,宣說聲聞、獨覺乘法,令修聲聞、獨覺乘行。為獨覺乘法器有情,說聲聞乘,令其修習聲聞乘行。為聲聞乘法器有情,說生死法,令其愛著,不為宣說厭生死法。又於善巧方便愚故,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執著邪見,為彼宣說甚深大乘,不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眾苦果報,令其厭怖,離諸惡法。又於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諸有情,樂修淨戒,令修布施。若諸有情,樂修安忍;勸捨安忍,令修淨戒。若諸有情,樂修精進;勸捨精進,令修安忍。若諸有情,樂修靜慮;勸捨靜慮,令修精進。若諸有情,樂修般若;勸捨般若,令修靜慮。

[0773b06] 「如是菩薩愚於世間善巧方便,不能真實利樂有情,與諸有情為惡知識。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執著,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如是世間善巧方便,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冑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0773b12] 「云何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謂:諸菩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示現種種工巧伎術。為成熟他,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以四攝事成熟有情,隨其意樂,隨其根器,為諸有情宣說正法。又能漸次勸諸聲聞修獨覺乘,勸諸獨覺修習大乘。若於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厭離生死苦法,令其修學厭離生死,欣求涅槃。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著邪見,隨其根性,或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眾苦果報,令其厭怖離諸惡法;或為宣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為宣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令漸修學。若諸有情已樂布施。為說勝上受持淨戒,令其修學;廣說乃至若諸有情已樂靜慮,為說勝上無漏聖道所攝般若,令其修學。此巧方便依無所得、無所執著,如是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大甲冑輪。

[0773c03]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3c08] 爾時,世尊欲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所修慧有二,  世間出世間,
 取著名世間,  無取著出世。
 修善巧方便,  依二種差別,
 有所得世間,  無所得出世。
 若唯說一乘,  是名惡說法,
 不能自成熟,  亦不能度他。
 一向惡眾生,  為說三乘教,
 是則為愚癡,  不名摩訶薩。
 有堪趣三乘,  欣求聞正法,
 為說樂生死,  非為智者相;
 專意諦思惟,  隨根欲教化,
 此善巧方便,  智者所稱譽;
 眾生雖有惡,  而堪入三乘,
 隨根器教導,  令解脫眾惡。

[0773c24]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大慈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云何大慈大甲冑輪?善男子!慈有二種,謂:法緣慈、有情緣慈。法緣慈者,名為大慈,名大甲冑。有情緣慈,不名大慈,非大甲冑。所以者何?有情緣慈,共諸聲聞、獨覺乘等。聲聞、獨覺為自利樂,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聲聞、獨覺為自寂靜、為自涅槃、為滅自惑、為滅自結,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冑。其法緣慈,不共聲聞、獨覺乘等,唯諸菩薩摩訶薩眾所能修行。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精勤修習此法緣慈。菩薩摩訶薩普為一切有情寂靜,及得涅槃滅煩惱結,精勤修習此法緣慈。是故,此慈名為大慈,是大甲冑。又諸菩薩修法緣慈,不依諸蘊、不依諸處、不依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如是菩薩修法緣慈,超諸聲聞、獨覺乘地,是名菩薩法緣大慈大甲冑輪。

[0774a18]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大慈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4a23]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聲聞及獨覺,  修有情緣慈,
 心帶十三過,  唯求自利樂。
 菩薩大名稱,  普為諸有情,
 修不共大慈,  心離十三過;
 心除十三垢,  為趣大菩提,
 修法緣大慈,  成福田非遠;
 安住十三力,  出過諸有情,
 猶如師子王,  超勝諸禽獸;
 降伏十三怨,  離斷常邊執,
 心無有染濁,  速證大菩提。

[0774b05]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大悲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所以者何?一切聲聞、獨覺乘等,但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菩薩摩訶薩不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但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是故,菩薩成就大悲大甲冑輪,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是菩薩摩訶薩普為饒益諸有情故,行四攝事而成熟之。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能捨一切珍寶、財物、禽獸、僕使、國城、妻子、乃至身命無所悋惜。行無所得為方便故,不見一切所化有情、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不見施行、不見施行所得果報,乃至不見無所得行。如是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愛語攝、行利行攝、行同事攝,隨其所應如上廣說,乃至不見無所得行。是菩薩摩訶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冑輪,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無厭倦,如是名為菩薩大悲大甲冑輪,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0774c01]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大悲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訶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4c06]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甚深微妙法,  所成之大悲,
 難測類虛空,  無色無安住。
 菩薩大精進,  具杜多功德,
 勝智成大悲,  勇健超諸世。
 無依怙有情,  生死苦穢縛,
 大悲水沐浴,  令解脫眾苦。
 菩薩行大悲,  能竭生死海,
 非諸聲聞眾,  及獨覺所行。
 眾生貪恚癡,  迷謬墮惡趣,
 濯以大悲水,  脫苦得蕭然。

[0774c17]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0774c23] 「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謂:諸菩薩於一切法審諦照察,如明月光遍滿虛空,其心平等,無依、無相、無住、無染,普於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心無行動。於諸眼色、眼識、眼觸,離意染著,心無行動。於眼觸緣生內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心常寂定,無所取著。於諸耳聲、耳識、耳觸,於諸鼻香、鼻識、鼻觸,於諸舌味、舌識、舌觸,於諸身觸、身識、身觸,於諸意法、意識、意觸,廣說亦爾。普於一切心、意、識中,心常寂定,無所取著。於心、意、識所生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心常寂定,無所取著。普於三世諸蘊、界、處一切品類,皆無取著,心無行動。普於一切三界、三行、三觸、三受、三根、三乘、三律儀、三解脫一切品類,其心寂靜,無住、無相、無所取著,平等而住。普於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0775a12] 「如是,普於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心無行動,寂靜而住。普於一切九次第定,心無行動,寂靜而住。又於三行無障法智道支道體所引作用,皆無取著,心無行動。於阿賴耶、非阿賴耶,有取、無取、有漏、無漏、此岸、彼岸、小大無量、作與不作、善惡無記諸品類中,心無行動,寂靜而住。普於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護、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類,皆無取著,心無所動,寂靜而住。

[0775a22] 「菩薩摩訶薩由此輪故,能永息除三受過失,能永寂滅一切分別,能永遠離一切法相,復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冑輪。菩薩安住如是輪故,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0775a29]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災將起,五日出時,一切世間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滅盡無餘。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復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冑輪。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0775b08]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災起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及諸山等,皆為灰水浸爛銷盡令無有餘。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復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冑輪。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0775b18]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滿虛空,朗日出時皆能除滅。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復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冑輪。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又由此故,於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復隨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0775c03] 「又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謂:諸菩薩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斷滅,心無行動,諸受,想、思、觸、作意等,悉皆斷滅。安住此定,或一日夜,或復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著,宴然而住。復入勝義究竟空定,住此定中其心平等,無所取著猶若虛空。身諸毛孔皆出霜液,狀如昴星,滅除一切欝烝結縛。從此定起得正憶念,最勝喜樂充遍其身。如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樂定,身諸毛孔皆遍受樂。

[0775c16] 「如是菩薩樂觸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則唯見佛,不見餘相。菩薩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若念自身為佛身相,則見自身同於佛身,眾相圓滿;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於佛身,眾相圓滿;若念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為佛身相,則見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皆同佛身眾相圓滿,不見其餘一切色像。菩薩爾時便作是念:『一切諸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諦實不虛。我今復應皆悉斷滅,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無有餘。』作是念已入滅盡定,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盡斷滅。受定味食,或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七日夜、或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隨力所能,安住此定,受定味食。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著,宴然而住。復入勝義究竟空定,廣說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諦實不虛。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眾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冑輪。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冑輪。住此輪故,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0776a16]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由此輪故,於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復隨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如是菩薩福德、智慧速疾圓滿,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於彼佛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煩惱微薄皆住大乘。」

[0776a28]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成諸法器,  斷一切煩惱,
 常趣入真空,  眾事無難作;
 為斷諸有縛,  當勤修等持,
 功德定相應,  必獲難思慧。
 修靜慮無色,  滅定真空觀,
 起念佛勝智,  能盡一切惡;
 有無一切法,  破以真空觀,
 永離諸惡趣,  常得見諸佛。
 善修真空觀,  勤學諸善法,
 供養一切佛,  速當成佛果;
 為有情親友,  滅除煩惱病,
 速住淨佛國,  證得大菩提。
 眾生如佛相,  遍滿於佛土,
 皆趣求佛乘,  離聲聞獨覺。」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獲益囑累品第八

[0776b16] 佛說如是大法門時,於眾會中有殑伽沙等菩薩摩訶薩,過去久習念佛思惟,今聞世尊所說念佛修觀方便,皆得念佛三摩地門。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是法已,皆得一切定命華鬘陀羅尼門。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皆得一切首楞伽摩電光依止陀羅尼門。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皆得一切法自在轉光明依止順忍。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得預流果。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得一來果。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得不還果。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皆得最上阿羅漢果。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心求出離三界牢獄,依佛出家趣入正法。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盡壽安住十善業道,依聲聞乘發心不退。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盡壽安住十善業道,依獨覺乘發心不退。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盡壽安住十善業道,依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復退轉。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得世正見,由此正見,除滅一切往惡趣因煩惱惡業,增長一切向善趣因正願善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皆受三歸,安住近事,近住淨戒,樂供養佛、樂聽聞法、樂奉事僧,晝夜精勤,曾無懈廢。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佛所說,遠離一切邪趣、邪歸、惡意、惡業,於佛法中得決定信,棄捨家法,清淨出家。

[0776c16] 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輪大記法門,付囑汝手,汝當受持,廣令流布。若諸眾生於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守護十法,令於長夜利益安樂。何等為十?一者、為彼守護,一切財位令無損乏;二者、為彼守護,一切怨敵令不侵害;三者、為彼守護,令捨一切邪見、邪歸、十惡業道;四者、為彼守護,令免一切身、語、讁罰;五者、為彼守護,遮斷一切謗毀輕弄;六者、為彼守護,令於一切軌範、尸羅皆得無犯;七者、為彼守護,令悉除滅一切非人、四大乖反、非時老病;八者、為彼守護,不遭一切非時非理災橫夭歿;九者、為彼守護,命欲終時,得見一切諸佛色像;十者、為彼守護,令其終後,往生善趣,利益安樂。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勤加守護如是十法,令於長夜利益安樂。」

[0777a05] 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受持如是法門,廣令流布。若諸有情於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我當為彼守護十法,令於長夜利益安樂。」

[0777a10]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於眾會中,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好疑問菩薩摩訶薩、天藏大梵等,及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十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

[0777a18] 昔者旭照高山天宮,御一乘之駕,流暉原隰鹿苑,轉四諦之輪,雖復發軫分逵而塗無亂轍,一雲普洽而卉木各茂。自鵠林變色、慧日寢光,達學電謝以息肩,真人長往而寂慮,且前賢述聖,難令各解,後進孤陋,更異親承。況乎正法既往、久當像末,定慧與福德異時,醇化與澆風殊運,然則一乘三乘之駕,安可以同其轍哉?若識時來在數藥性勿違,然後可以清沈痼之宿疾、體權實之同歸矣。

[0777a27] 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何以明之?佛以末法惡時、去聖浸遠,敗根比之坏器,空見借喻生盲,沈醉五欲類石田之不苗,放肆十惡似臭身之垢穢。故此經能濯臭身、開盲目、陶坏器、沃石田,是以菩薩示聲聞之形,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幢相化彼無慚,顯二事之護持,成三乘之道果。故經曰:「為令此土三寶種姓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又曰:「摧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然則三寶久住,顯教傳於末法,金剛煩惱,驗障異乎一乘。尋舊經之來,年代蓋久,但譜第遺目,傳人失記。翻譯之主既往,來茲之日罕聞,同我者失魄於真彩,異我者大笑於淡味,謬以千里,能勿悲乎?夫極曜文天,或蔽虧於薄霧,至言軌物,時淪滯於廣辯。鍼石一違,有死生之巨痛。纖毫錯學,有升墜之異塗。其可易乎?

[0777b13] 屬有三藏玄奘法師者,始則學架東朝,末乃訪道西域,輕一生之性命,涉數萬之艱難。果能竭溟渤以索亡珠,蹈龍宮而窮祕藏,吞法流於智海,瓶寫無遺,受道氣於檀林,香風更馥。至於因明三量、聲論八音,莫不究立破之源,窮字轉之本。如來所說、菩薩所傳,已來未來一朝備集。昉以薄業不偶真應,幸達聖制亂於未肇,後賢傳燈於既夕,遂使定死餘命冀反魂於法藥,昏野迷方期還轅於覺道。於是染翰操紙杜絕外慮,務詳至教釋彼紛執,疇諮法主重啟梵文。粵以永徽二年歲次辛亥正月乙未,盡其年十二月甲寅翻譯始畢,凡八品十卷。以今所翻比諸舊本,舊本已有今更詳明,舊本所無斯文具載。於是處座伉談者,響法雷而吐辯,靜慮通微者,鏡玄波而照心;頂火暴腹之徒,戢螢暉於慧日,喜足謙懷之侶,騰高節於清風矣。前佛既往,後佛未興,庶此教長懸永濟來者。弘道之士,如何勿思!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597 - 2024-01-12 09:38:55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品第一

[0872a06] 如是我聞:

[0872a06]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咸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調伏一切猶如大龍;所作已辦、眾行具備,棄捨重擔不受後生;行於平等獲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唯除長老阿難一人。

[0872a11] 爾時,復有五百諸比丘,於晨朝時各從住處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a14]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連在舍衛城夏安居已,亦與五百諸比丘俱,次第遊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到已,恭敬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a18]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令彼諸國城邑聚落一切所有諸比丘眾咸各來詣王舍大城,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a22] 爾時,迦蘭陀竹園精舍有百千數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雲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a25] 爾時,復有彼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與二萬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a29] 爾時,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亦與五百優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儀,是大菩薩,久已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本願力故,常隨世尊、樂聞正法;恒懃精進,為滿一切助道法故——於朝旦時,承佛威神,從本住處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07] 爾時,毘耶離大城有一離車子名曰寶生,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諸離車俱,於晨朝時,承佛神力,皆自彼城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至如來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11] 爾時,瞻婆城有一長者子名曰星藏,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長者子俱,於晨朝時,承佛神力,自瞻婆城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15] 爾時,復有一摩那婆(隋言淨持,亦云少年,亦云仁童子等)名那羅達多,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於晨朝時自本住處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19] 爾時,舍衛國復有長者名大善商主并彼給孤獨長者,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自彼舍衛國詣王舍城入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23] 爾時,王舍大城復有長者名曰水天,為最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從本住處發,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b27] 爾時,摩伽陀國主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亦與百千諸眷屬俱,於晨朝時亦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01] 爾時,復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釋,乃至欲界一切天眾,各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眾俱,亦於晨朝悉來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05] 爾時,復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眾俱,於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08] 爾時,復有大自在天王,亦與無量百千淨居諸天眾俱,於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11] 爾時,復有四阿脩羅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阿脩羅眾俱,亦於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14] 爾時,復有難陀龍王及跋難陀龍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眾俱,亦於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17] 爾時,復有娑伽羅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及摩那斯龍王、伊跋羅龍王等,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眾俱,亦於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0872c21] 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以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乃至人非人及諸王等信如來者,為聽法故,一切皆集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各坐一面。

[0872c26] 爾時,迦蘭陀園其地弘廣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眾充滿,無空缺處若杖頭許而不遍者。如是,上至有頂、下逮梵宮,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諸天大眾,乃至一切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0873a03] 爾時,賢護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得諮問如來、應供、等正覺心中所疑,不審世尊見垂聽不?」

[0873a06]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來、世尊隨汝所疑,恣汝所問,為汝宣釋,令汝歡喜。」

[0873a08] 時彼賢護菩薩既蒙聽許,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云何得入多聞大海獲智慧藏,問無疑惑故?云何復得無意戒聚不失成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退減故?復云何得不生愚癡,邪見空處故?云何當得宿命智,遍知去來故?云何當得不離奉見諸佛、世尊,聽聞正法乃至夢中故?云何當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儀,眾生樂見故?云何當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貴之位,見者恭敬故?云何復得父母、兄弟、宗親、眷屬及以知識左右圍遶,恒無別離故?云何當得廣達博通,所為殊異亦終無缺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云何當得正念、正行,節度不移、心知足故?云何當得常生慚愧,遠離恥辱故?云何當得正智謙恭,降伏我慢故?云何當得策懃精進,遠離懈怠故?云何當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平等與樂故?云何當得聞說甚深真空、無相、無願法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故?云何當得不樂懶惰,攝受正法故?云何當得智慧通達,明了一切無與等者故?云何當得於一切佛剎隨意得生故?云何當得不為一切外道所摧壞故?云何當得如海,能受納眾問疑、釋難,無減、無盡故?云何當得如月滿白淨,法具足故?云何當得如日初出,破諸闇冥故?云何當得如燈炬,光明照了故?云何當得如虛空性,無有罣礙故?云何當得無所住著,心如虛空故?云何當得如金剛穿徹,通達一切法故?云何當得如須彌山,不可動搖故?云何當得如門閫,一切正住故?云何當得如猫、狗、獸等,心業成就故?云何當得無為,一切諸法中故?云何當得如飛鳥,隨意而去故?云何當得摧折憍慢,如旃陀羅子故?云何當得住阿蘭若,如諸獸、獼猴等不樂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參亂故?云何當得統領大眾,教詔導示故?云何當得不樂生一切眾生中,不動於一切眾生故?云何當得不為一切外道,降伏天魔惑亂故?云何當得大辯才,於一切法決了知故?云何當得於一切佛法,不隨他行故?云何當得大堅固信,無可毀壞故?云何當得大慈力,信不可動故?云何當得深入信,無所行故?云何當得潤澤信,於一切法中多歡喜故?云何當得最勝信,供養承事一切諸佛無厭足故?云何當得種種入信,種諸善根故?云何當得真妙信,增長無虛偽行故?云何當得淨喜信,除滅一切嫉妬故?云何當得清淨信,得一切種智光明故?云何當得喜樂行信,除滅諸蓋、障惡故?云何當得智喜信,攝受諸佛境界故?云何當得莊嚴行信,勝一切世間瓔珞莊嚴佛國清淨成就故?云何當得清淨戒行,永滅一切聲聞、辟支佛心故?云何當得莊嚴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云何當得為一切眾生中上首,欲行諸善法故?云何當得無有疲倦,為欲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故?云何當得不退轉,多求一切佛法故?云何當得不可壞,不為一切外道邪師所破故?云何當得深信一切諸佛,不捨此念常見諸佛故?云何當得如父想,紹隆一切佛法故?云何當得佛力加持,於一切佛法光明中生故?云何當得無障礙,一切佛法悉現在前故?云何當得如幻人,於一切法無思念故?云何當得如化者,觀一切法無生、滅故?云何當得如夢,觀察三世無來、去故?云何當得如鏡像,一切世界斯現身中故?云何當得如響聲,一切法無作、無為,因緣生故?云何當得如形影,於一切生法自無心取捨故?云何當得空無所有,遠離一切諸物想故?云何當得無相,觀一切法無有二故?云何當得法界邊際,菩提心無限量故?云何當得不起著,一切世界性無分別故?云何當得無礙行,遍遊一切諸佛剎中故?云何當得諸陀羅尼,聞一知萬,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故?云何當得如諸法師,善知一切佛法故?云何當得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佛威力加持故?云何當得雄猛不怯弱,出聲如大牛王及大師子王步故?云何當得無畏,令一切世間歡喜故?云何當得無疑惑,於一切佛平等無二故?云何當得通達如如滅除疑惑,不著諸法故?云何當得證深法界,善能解釋所問義故?云何當得師利益他,具足大慈故?云何當得滅除懶惰,恒樂說法故?云何當得如法住,不捨一切眾生故?云何當得不諂曲,性淳直故?云何當得如眼目,為一切世間燈明故?云何當得不可輕蔑,勝出一切三界故?云何當得無諍論,如教說行故?云何當得無艱難,行無住著故?云何當得知於實際,不分別諸法故?云何當得說一切語言智,令諸眾生住於大乘故?云何當得至無畏處,遠離恐怖,永無一切毛竪等事故?云何當得知佛方便說,善達一切修多羅等故?云何當得不空生世間,恒入一切眾中獲利故?云何當得為一切智首,於一切世間應受供養大名聞故?云何當得無邊讚歎功德,為一切眾生福田故?云何當得大歡喜踊躍無量,常在諸如來師子座下故?云何當得勝上辯才,能問一切佛法故?云何當得意不怯弱辯才,於一切大眾中無怖畏故?云何當得一切論議辯如師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攝受諸異論師故?云何當得不壞本誓莊嚴,欲摧一切邪異朋黨故?云何當得善巧說法、常處師子座,一切諸佛印可故?云何當得遠離一切世間無義語言,以通達一切正教故?云何當得深愛一切諸佛法,於諸如來生處行故?云何當得樂欲真法,知諸如來不生故?云何當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識故?云何當得不染著,遊行一切世界故?云何當得願行具足,為教化一切眾生故?云何當得如珊瑚,得諸相故?云何當得如虛空,一切法無得相故?云何當得如菩薩,不斷佛種故?云何當得不休息行,諸菩薩道未曾遠離大乘故?云何當得著大鎧甲,諸佛廣大戒中決定住故?云何當得一切諸佛所讚、灌頂,住於諸如來十力地中故?云何當得一切所想,通達一切諸法行故?云何當得一切算數,巧方便知故?云何當得善知一切成壞,遠離一切障礙行故?云何當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捨故?云何當得一切大施主,能施無悔故?云何當得入諸法海,能施勝上法寶藏故?云何當得一切世間行,能捨世間諸相故?云何當得廣大神通,隨順諸佛神通滿足歡喜故?云何當得一剎那時間行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前故?復云何當得住此佛剎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正法、供養眾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捨此世界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唯住此土見餘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

[0874b15] 「世尊!譬如今時聖者阿難於世尊前親聞法已,皆悉受持、如說奉行;彼諸菩薩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覩諸佛、世尊,聽聞法已悉能受持、如說修行,亦復如是。從是已後,一切生處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聽聞正法,乃至夢中咸若斯也。」

[0874b22]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賢護!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妙義,汝為利益一切世間諸眾生故、亦為安樂諸眾生故、復為憐愍諸天人故、復為攝受未來世中諸菩薩故。

[0874b26] 「賢護!而汝往昔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種諸善根、聽聞正法、受持正法、愛樂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訶迦葉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樂閑靜阿蘭若處——或居塚間、或在樹下、亦露地坐,常坐不臥,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摶,唯畜三衣及糞掃衣,讚歎頭陀,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訶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能為利益行大慈悲,於諸眾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於彼岸,隨意得見一切諸佛,發廣大願、行深妙行,樂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隨順如來種性,發菩提心猶如金剛。通達世間眾生所念,廣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賢護!於汝功德中未說少分也。

[0874c12] 「賢護!今有菩薩三昧名曰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有菩薩具足修習如是三昧,當得成就如上所問諸功德等。賢護當知,更有無量無邊勝上功德,說不可盡。」

[0874c16]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說此菩薩念一切佛現前三昧,令此世間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諸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多獲利益、多受安樂故,亦令當來無量眾生多得利益受安樂故,又為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又,願現在、未來諸菩薩等普得聞此念一切佛現前三昧;彼既聞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當如實修學、如教奉行;既學行已,當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餘勝上功德等。」

[0874c28]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汝言者,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脫。」

[0875a01] 賢護復言:「善哉,世尊!我深樂聞如來所說。」

[0875a01] 佛復告言:「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若有菩薩具足成就此三昧者,即獲如前諸功德事,亦得其餘殊異功德,所謂心念諸佛皆現在前,其心不亂、不捨作業。求勝上智勇猛精勤,荷負重擔度脫眾生。承事、供給諸善知識,常修空寂廣大思惟。親善知識、滅除諸蓋,遠離惡友、息世語言、塞諸根門。初、中、後夜減損睡眠,不貪衣服、食飲、湯藥、堂房、屋宇、床座、眾具,恒樂空閑,住阿蘭若。不愛己身、不重我命,不著形色、不縱其心,修以慈心、薰以悲行、一切時喜、常行捨心。破壞煩惱,成就諸禪,於中思惟不著滋味。觀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亂正念、不取諸陰、不著諸入、不思諸界、不貪生處。調伏慢高,不妬他財,為諸世間多作饒益。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又於眾生生父母想、亦於眾生所作一子心。一切法中無有諍想,雖念持戒而不執著,常在禪定亦無躭染。好樂多聞,不起分別,戒聚不缺、定聚不動、智聚不妄。諸法無疑,不背諸佛、不謗正法、不壞眾僧、不好乖離。親近眾聖、遠離愚癡,不志求出世。雖聞語言,意不樂聽,亦不耽著世間六味。習近熏修五解脫法,除滅十惡、念修十善,斷滅眾生九種惱處、心常不離九想觀門,常思棄捐八種懈怠、一心修習八大人覺,不著禪味、不恃多聞,摧伏我慢,一心聽受。求法慇重修道證知,憐愍眾生離我分別,求壽命想畢竟難得、觀察諸陰無有物想,不住涅槃、不著生死。諸行煩惱輪,發大恐怖想;諸陰,怨家想;諸入,空宅想;諸界,毒蛇想;三界,衰惱想;涅槃,利安想。觀諸欲惡猶如唾涕,深樂出家,不違佛教。於眾生所勸行功德、於諸世界無復染心。見一切佛皆悉現前、受一切身皆若幻夢,一切諸相觀察滅除,思惟往來不見三世。於信清淨深信真妙,念一切佛三世平等,無有動轉而能持諸善根。一切諸佛三昧自在,終不染著諸佛相身。於一切法皆悉平等,不與一切世間共諍。所可應作不相違背,通達甚深十二因緣,窮盡一切如來道地,得勝上忍入真法界。見眾生界性無生滅、見涅槃界本來現前,慧眼清淨,觀法無二。彼菩提心無中、無邊,一切諸佛體無差異。入於無礙清淨智門,明見菩提自然覺智。於善知識起諸佛想、於菩薩所不念乖離。已於生死破壞魔軍,一切眾事皆悉如化。見諸如來如鏡中像,應當求彼菩提之心。諸波羅蜜莫不平等,實際無盡集佛功德。

[0875b18] 「賢護!是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具成就如是三昧,當先成就如是功德。賢護當知,更有無量功德然亦緣此三昧而生。」

[0875b22] 佛復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0875b24] 「復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遶,處大眾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0875c06] 「復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於睡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眾寶、珍財、倉庫,或見朋友、諸知識輩,或見覺時心不樂者——是人夢中所對境界,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有時語言歡欣極樂、有時躁慼盡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憶念,如夢所見為他廣宣,追念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

[0875c19] 「復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遠行他國,於睡夢中見本居家,時實不知為晝、為夜,而亦不知為內、為外。是人爾時所有眼根,墻壁、石山終不能障,乃至幽冥、黑闇亦不為礙也。

[0875c23] 「賢護!菩薩摩訶薩心無障礙亦復如是,當正念時,於彼所有佛剎中間,凡是一切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自餘諸黑山等,不能與此眼根為障,而亦不能覆蔽此心。然是人者,其實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復非神通往彼世界、又亦不於此世界沒生彼佛前,而實但在此世界中積念熏修、久觀明利故,終得覩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僧眾圍遶菩薩會中,或見自身在彼聽法,聞已憶念、受持、修行;或時復得恭敬、禮拜、尊承供養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已。是人然後起此三昧;其出觀已,次第思惟,如所見聞為他廣說。

[0876a06] 「復次,賢護!如此摩伽陀國有三丈夫:其第一者聞毘耶離城有一婬女名須摩那、彼第二人聞有婬女名菴羅波離、彼第三人聞有婬女名蓮華色。彼既聞已,各設方便繫意懃求,無時暫廢。然彼三人實未曾覩如是諸女,直以遙聞即興欲心,專念不息。後因夢已,在王舍城與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心亦息,希望既滿遂便覺寤;寤已追念夢中所行,如所聞見、如所證知、如是憶念,來詣汝所、具為汝說者,汝應為彼方便說法、隨順教化,令其得住不退轉地、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於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善覺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三人既得忍已,還復憶念往昔諸事了了分明也。

[0876a21] 「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薩摩訶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亦復如是,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暫得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繫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覩彼阿彌陀佛,是為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三昧。

[0876a26] 「因此三昧得見佛故,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世尊!諸菩薩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剎中耶?』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若人發心求生此者,常當繫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便得生也;既得生已,世尊於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彼方得見佛、世尊耳。』

[0876b03] 「賢護!時彼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告彼人言:『諸善男子!汝當正念、精懃修習、發廣大心,必生此也。』

[0876b05] 「賢護!時彼菩薩復白阿彌陀佛言:『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懃修習、發廣大心得生此剎耶?』

[0876b07] 「賢護!時彼阿彌陀佛復告彼言:『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今者,阿彌陀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眾寶輦轝,放大光明坐師子座,沙門眾中說如斯法——其所說者,謂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諸陰故,又如不壞地乃至不壞風等諸大故,又不壞色乃至不壞觸等諸入故,又不壞梵乃至不壞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

[0876b20] 「賢護!爾時,彼菩薩從三昧起已,來詣汝所說此三昧相者,汝時即應為彼說法、隨順教化,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601 - 2024-01-12 09:43:13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二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品第一之二
[0876c06] 「賢護!我時則亦授彼佛記:是人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德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

[0876c08] 「賢護!是中三昧誰當證知?今我弟子摩訶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餘無量諸菩薩輩,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為證。云何證?所謂空三昧也。

[0876c11]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飢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飢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76c17]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故作如是專精思惟;復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復如是。

[0876c24]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於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於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為如是獲得。

[0877a01]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瑠璃、或純金色——亦復如是。

[0877a04] 「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膖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噉、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0877a09] 「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何者為三?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

[0877a15] 「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

[0877a20] 賢護答言:「不也。」

[0877a20] 曰:「是豈本無耶?」

[0877a21] 答言:「不也。」

[0877a21] 曰:「是為在內耶?」

[0877a21] 答言:「不也。」

[0877a22] 曰:「是豈在外耶?」

[0877a22] 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0877a26] 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大集經賢護分三昧行品第二

[0877b12]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具行四法,則能得是現前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壞信心,二者、不破精進,三者、智慧殊勝,四者、近善知識。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0877b16]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具足行則能成就現前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乃至於剎那時無眾生想;二者、於三月內不暫睡眠;三者、三月經行,唯除便利;四者、若於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0877b22]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具足行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勸他見佛,二者、教人聽法,三者、心無嫉妬,四者、勸他發菩提心。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0877b26]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成就三昧。何等為四?一者、造佛形像,勸行供養;二者、書寫是經,令他讀誦;三者、慢法眾生教令發心;四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0877c02]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汝等當住佛法中,  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進除睡蓋,  三月不坐唯經行。
 食時廣說而施他,  宣揚諸佛無比法,
 不求名聞及利養,  無所著故得此禪。
 莫生嫉妬及瞋恚,  當思解脫諸欲心,
 樂此三昧求住者,  勤念無懈爾乃得。
 金色百福莊嚴相,  端正圓滿若花榮,
 世間樂見光明體,  常覩諸佛在現前。
 往古諸佛及將來、  現在一切人中勝,
 汝等一心恭敬禮,  亦常專念修供養。
 汝若供養彼諸佛,  應以華香及塗香、
 慧施美食起淨心,  證此三昧殊非難。
 諸佛塔前作眾樂,  蠃鼓、鉦鐸諸妙音,
 歡喜踊躍難稱量,  必當成就此三昧。
 勸造尊像無比身,  綵畫莊嚴具足相,
 金色光大無瑕垢,  證此三昧良非難。
 各各常念修法施,  清持禁戒及多聞,
 精勤勇猛除懈怠,  得此三昧終不久。
 不應他所懷毒心,  亦捨世間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  三昧豈遠在現前?
 於法師所常隨喜,  尊重恭敬等如來,
 莫生輕慢與慳貪,  喜心供養除嫉妬。
 無量諸佛共稱揚,  汝但懃求自當得,
 世尊鄭重演說斯,  為修如是妙法故。」

大集經賢護分見佛品第三

[0877c29]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此三昧者,當應於彼說法師所生諸佛想、起尊重心,勿生憍慢,乃至無有諍競、違逆、不順心故,然後於此勝三昧中精懃修學,方能剋證。

[0878a04] 「賢護!若人於彼說法法師或比丘所起不善心、苟違異心、諍競之心、故陵辱心、諸不淨心,乃至不生如諸佛想,如是菩薩假令修行,終不能證如是妙定,若得證者無有是處。

[0878a08] 「賢護!譬如清淨虛空無諸雲翳,有明目人於靜夜時仰觀空中無量星宿,區別方所、形色各異,了了分明。如是,賢護!菩薩摩訶薩思惟觀彼法性虛空,以想成故見諸如來,其事若此。

[0878a12] 「然彼菩薩觀東方時多見諸佛——多見百佛、多見千佛、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而彼菩薩既作如是觀東方已,次觀南方、及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各多見佛——所謂多見百佛、多見千佛、多見百千佛、多見億佛、多見億百千佛、多見億百千那由他佛——不假功用皆現在前。

[0878a19] 「復次,賢護!如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其世界中諸菩薩等生彼國者,於初一日觀察東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已,然後於第二日觀察南方,如是乃至十方,事皆若此。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訶薩成就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如是菩薩於自土中觀察十方多見諸佛,多見百佛乃至多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也。

[0878a27] 「復次,賢護!如諸如來成就佛眼,如是具已,於一切處悉如是知、悉如是見。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訶薩亦既成就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已,自然滿彼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

[0878b04]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猶如靜夜除雲霧,  有明眼者仰觀空,
 見彼眾星過百千,  晝念明了亦無失;
 菩薩如是得定已,  多見無量億千佛,
 復於起斯三昧後,  還為大眾演最尊。
 如我佛眼清淨故,  無有障閡見世間,
 是諸佛子菩薩眼,  出此三昧最勝觀。
 以無相想思如來,  而見十方諸等覺,
 破除惱毒及諸想,  汝聽菩薩妙功德。
 若聽彼法清涼心,  能入空寂無畏處;
 如我當今說斯法,  為令眾生證菩提。
 如彼安樂諸菩薩,  多見無量佛、世尊;
 菩薩如是入思惟,  亦見百千多調御。
 如此比丘唯阿難,  一聞我說悉能受;
 菩薩如是得三昧,  聽一切法能總持。
 成就信慚具三昧,  悉捨一切世語言,
 常以慈心慧他說,  要當到斯寂靜地。」

大集經賢護分正信品第四

[0878b23]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為求如是三昧寶故,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

[0878b25] 「賢護!譬如有人乘御大船入於大海,恣意載滿眾妙珍寶,已過一切諸大難處,垂至此岸。未幾之間,船忽破壞、眾寶沈沒。當爾之時,閻浮提人發大叫聲、生大悲苦,以失如是無價寶故。

[0878b29] 「賢護!有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耳聞如斯勝三昧寶,不能書寫、讀誦、受持,復不能思惟、如法而住。賢護!當知爾時一切世間諸天神等,亦應如是發大叫呼、生大悲惱,作如是言:『是諸眾生深可憐愍。云何於此諸佛、世尊勝三昧寶——一切諸佛之所稱揚、一切諸佛之所印可、一切諸佛之所教誡、一切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圓滿無缺——菩薩聞已當應懃求,反更遠離,不肯書寫、不樂讀誦、不能受持、解釋義理、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如是放逸懈怠眾生,未來必當受大損減。』

[0878c11] 「賢護!何等名為眾生損減?所謂於如是三昧寶中聞已遠離,不能書寫、讀誦、受持、不能解說、思惟義理、不如法住、專念修行,喪滅功德是為損減。賢護!是懈怠人、惡眾生輩於斯法中得利益者,無有是處。

[0878c15]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人以愚癡故,於赤檀香起臭穢想。時主智人賣檀香者告愚人曰:『汝今不應於妙栴檀生臭惡想。何以故?是檀最精,香氣第一。汝今何故反為臭惡?若不信者,應先嗅甞為臭、為香。又,汝眼明,亦應以目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為瘦、為肥、為善、為惡?』然彼愚者雖聞智人如是語言種種稱讚,以愚癡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用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

[0878c24] 「如是,賢護!當來之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白羊頑騃佷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若彼惡人能說行者,無有是處。又復聞已,更興誹謗,都無信心謂為真實,雖聞多說終無開解。復作是言:『若斯法者,但為戲論故神異其事,又為熾盛言教故過飾其詞,誘誑世間造斯經典,豈得方比聖者阿難、諸比丘輩現在世時宣說如是諸修多羅也?』又於異時發如是言:『此修多羅非佛所說,乃是惡人自造文章、妄言經耳。』

[0879a09] 「賢護當知:如斯惡人長夜遠離如是微妙無上大寶;如彼癡人見妙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見聞。如是,賢護!彼愚惡輩聞此妙經三昧寶已,不欲書寫、不樂讀誦、不念受持、不能宣說——所謂無心親近、不願聞故。

[0879a14]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賣摩尼寶,有愚癡人見彼寶已,即便問言:『仁者!斯寶其價云何?』寶主答言:『汝今當知,是寶精勝,世間所無,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吾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粗為約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寶光明所照近遠若干,卿今若須當以真金布滿斯地,爾乃相與。』彼愚癡人聞是語已,便大嗤笑、種種呰毀:『是摩尼寶竟不酬價。』如是,賢護!彼未來世諸惡比丘,聞此經中勝三昧寶,無有信心、多生嗤笑、更興誹謗,其事亦爾。

[0879a23] 「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已於過去諸如來所親近承事、聽聞正法、如教修行、種諸善根。彼等聞此菩薩念佛現前三昧,即能讀誦、思惟義理、為人廣說、能多利益一切世間——所謂廣宣流布——生大信心、發大智慧,成就純直、具足威儀,常行慚愧、怖畏眾罪,修持禁戒、不受諸欲,信甚深法、能多受聞,得深智忍、常行慈悲,然而斯等信根深固得是三昧。得三昧已,遊諸方國,為他廣說、解釋義理,常作是願:『令此菩薩念佛三昧甚深經典廣行流布、常住於世。』

[0879b05] 「或有眾生善根微薄、福德尠少,過去未曾親近諸佛、供養承事、聽聞正法,但為我慢所降、嫉妬所導、利養所覆、名聞所牽,廣行放逸、不持戒善、常樂亂心、不修禪定,遠離經教、不求多聞,未遇善師、唯逢惡友。斯人如是,聞此三昧誹謗輕毀、無一信心、謂為不實、志性頑愚、意無開解。復作是言:『如斯經典非佛所說,乃是世間鈍根比丘愚癡邪見、自作文章、嚴飾詞句。若處眾中應如是說、亦如是教:「汝諸眾生當知,今此修多羅典非佛所說。」』如是癡人不知親近諸佛、世尊,不種善根、不修供養,習近惡友、多作眾惡,當知是人遠離無上深妙法寶,永失無上最勝法利也。」

[0879b17] 佛告賢護:「吾復語汝:我今現在一切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及諸天人、阿脩羅等諸大眾前宣說如是妙三昧時,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聞已隨喜讀誦、受持念佛三昧,思惟信解、最以為真,發如是言:『是為真實諸佛說者。』當知彼人所獲福聚不可思議。

[0879b23] 「賢護!若復有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滿三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以用供養一切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得功德雖為廣大,然望持經所獲福聚,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更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諸福德聚亦不及一。」

[0879b28]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邪曲愚惑人,  放逸根不熟,
 惡友之所壞,  無有正信心,
 破戒造眾罪,  深著於我慢,
 彼各言:『此經,  非是諸佛說;
 此諸修多羅,  非是法王教。』
 彼輩自意言:  『我何能說此?』
 若見大調御,  世尊放光明,
 我為彼廣宣,  彼亦能傳說。
 其或於此經,  聞已生歡喜,
 斯人無疑網,  不言:『非佛說。』
 如有戒清淨,  所見能了知,
 敬法起重心,  我為此陳說。
 若以三千寶,  持奉諸如來,
 為求大菩提,  其福不可說;
 若有諸比丘,  說佛所歎定,
 聞者生信心,  此福過於彼。」

大集經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0879c17]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此眾有人今在我前親聞我說如是三昧,於我滅後其所生處還復得聞是三昧寶,雖聞不信、誹謗毀呰、遠離善友、隨逐惡人。

[0879c20] 「賢護!復有一人於善人所聞是三昧深妙經典尚不生信、不以為實、不能開解,況惡人處聞是經典寧能生信而復開解?何以故?賢護!諸佛、如來所言難信、諸佛、世尊智慧難知故。賢護!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

[0879c26] 「復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此三昧不怖、不驚、不悔、不退、不謗、不毀,聞已隨喜生信敬心、決定真實無復疑網,讀誦、受持、思惟義趣。賢護!如是等人,世尊悉見、悉知、悉識也。

[0880a01] 「賢護!諸佛、世尊云何見斯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復云何知?又云何識?賢護!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不壞正信、不入邪聚。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別成就思惟,於是法中具足信心,常能讀誦、攝持是法。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亦不種少善根。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處或乏資須,然諸善根廣大不少。

[0880a09] 「賢護!是故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已於過去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賢護當知,此輩非於一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也、亦非於二、三、四、五乃至十如來所種諸善根也,亦非於百、千、億數諸如來所種諸善根也。賢護當知,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於過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方得聞此念佛現前三昧;聞已生信,心開意解,即以為實,無復疑網;既獲聞已,樂欲書寫、讀誦、受持、乃至為他廣宣是義。何以故?賢護!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往昔已於諸如來前聞是三昧,讀誦、受持。以是義故,如來滅後於最末世五百年終——法欲滅時、法將壞時——還當得聞如是三昧,聞即生信,無有驚疑、不退、不沒,生大歡喜遍滿身心,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乃至一日一夜行是三昧。

[0880a25] 「賢護!若復有人聞此三昧無有驚怖、亦不退沒、不生謗毀,聞已隨喜即以為實,思惟分別、心開意解,但能為他暫時稱善,所獲福聚尚不可量,況能讀誦、受持、勤思而行、為他廣說至一日夜?賢護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獲得過於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遂得住於不退轉地,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0880b03] 「賢護!其事雖爾,我今為汝更宣譬喻明顯此義。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取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盡末為塵,復取一切草、木、枝葉,不問大、小皆為微塵;彼人爾時於彼塵聚取一微塵破壞分析,還令得作爾許微塵,然後復取彼一切塵次第分析皆令等彼初微塵數。賢護!於意云何?是微塵數可謂多不?」

[0880b10] 賢護答曰:「甚多。世尊!」

[0880b10] 佛言:「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前爾許微塵數佛剎,盛滿眾寶,持用布施。賢護!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復為多不?」

[0880b13] 賢護報曰:「甚多。世尊!然彼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獲得過彼無量無邊阿僧祇福聚。」

[0880b15] 佛復告言:「賢護!吾更語汝,如彼善男子、善女人以爾許塵數佛剎,盛滿七寶持用布施,獲如斯福;復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念佛現前三昧,暫生隨喜、信心分別以為真實、心開意解、讀誦、受持、乃至暫時為他解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勝前施福,無量無邊、非可稱算、非可校計、非可思量。賢護!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三昧生隨喜心,乃至暫時為他解說,尚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三昧修多羅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

[0880b26] 爾時,世尊為重明斯義,以偈頌曰:

「若以三千大千界,  盛滿七寶用行檀,
 我說彼福雖為多,  不如聞經少功德;
 菩薩為求多福聚,  信解、讀誦、復思惟、
 解說、修行念三昧,  斯所獲福過於彼。
 末三千界盡為塵,  復分一塵等前數,
 盡取如是諸塵剎,  盛滿珍寶以行檀;
 諸佛所讚三昧經,  單以一偈為他說,
 我言斯人獲功德,  超彼檀福不可量。
 若復為他具足說,  下至一搆牛乳間,
 思惟增廣諸善根,  何況長遠無量福?
 一切眾生盡作佛,  淨慧終竟證彼如,
 假於億數多劫中,  說斯偈福不可盡;
 其間彼佛皆滅已,  多億數劫常廣宣,
 終亦不盡彼福邊,  緣此深經四句偈。
 一切所有諸世界,  四方、上、下、及四維,
 滿中眾寶持與他,  為求勝福奉諸佛;
 彼諸功德難可量,  稱計與諸世界等,
 其有聞受是三昧,  善能宣說福過前。
 若人於此無遲疑,  其於諸法亦明了,
 彼則永絕諸惡趣,  能入勝寂三昧禪。
 彼若常能供養我,  必受多福不思議,
 增長多聞證菩提,  由思諸佛所讚定。
 今我語汝誠實言,  當念精進莫放逸,
 一心歡欣發勇猛,  自然速證彼菩提。
 彼為供養百數佛,  乃能受是三摩提,
 假於後世恐怖時,  自當速證微妙定。
 若有見我與比丘,  及汝大士賢護等,
 如是菩薩樂多聞,  決定當得此三昧。
 若得聞此聖三昧,  為他解釋或書寫,
 是陀羅尼世尊歎,  能證一切佛菩提。
 若人善思此三昧,  一切諸佛咸共稱,
 當得種姓及多聞,  諸佛次第而演說。」

大集經賢護分觀察品第六之一

[0881a03]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即欲思惟此三昧者,當云何思?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如我世尊今者現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

[0881a09] 「如是,觀察諸大人相,於一一相應當至心,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當先諮問不見頂相;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

[0881a12] 「如是觀已更復思惟:『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妙相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三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眾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法。』

[0881a21]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復應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云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證,誰復於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得知。此心如是,同於幻化;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為,亦同幻化。云何可證?云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0881b05] 「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故。然彼於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覩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602 - 2024-01-12 09:45:58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三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觀察品第六之二
[0881b19] 「又,諸如來色無漏故,受亦無漏,乃至行、識亦無漏。又,諸如來戒亦無漏、所有三昧智慧亦無漏,乃至解脫、解脫知見亦無漏。如是,乃至諸如來、諸如來所有言說——已說、今說、當說——及一切法,斯皆無漏也。

[0881b23] 「賢護!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達、愚者莫知。彼若能作如是觀時,一切諸法悉不可得。云何不可得?所謂誰能證也不可得。云何證也亦不可得?何緣證也亦不可得。彼能作是觀已,如是入滅寂定,分別諸法、亦不分別諸法。何以故?諸法無故。

[0881b28] 「賢護!如火未生,或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於意云何?彼人是語為誠實不?」

[0881c02] 賢護答言:「不也。世尊!」

[0881c02] 佛告賢護:「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無得,云何於今乃作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了達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我能度脫一切眾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云何言度?但世諦中因緣度耳。

[0881c07] 「賢護!於意云何?彼如是說得為實不?」

[0881c08] 賢護答言:「不也。世尊!」

[0881c09] 佛告賢護:「是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無上菩提,乃至欲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者,皆應如是觀一切法。作是觀時則入寂定,無有分別、非無分別。何以故?賢護!彼一切法無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別即是一邊、定無分別復為一邊,然此二邊所有是無寂定、非無寂定,無思量處、無分別處、無證知處、無經營處、無聚集處、無思念處、無發起處。賢護!是名中道——所有數事處等但依世諦說故。

[0881c19] 「復次,賢護!於彼真實第一義中,若中、若邊皆不可得。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本來寂滅,非斷、非常,無有積聚、無有住處、無可依止,無相、無為、無有算數。賢護!彼不可數,云何為有?不可數故,不入於數;不入數故,乃至無有智算名言也。

[0881c24]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諸如來時,不可執著。何以故?一切法無執著故,以無處所而可執著、亦無根本是可斷絕,除滅根本故無依處。

[0881c27]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當作如是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若如是見諸如來已,不應取著、不當執持。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不可執持——猶如虛空,體性寂滅。

[0882a02] 「賢護!譬如金鎚安置火中,善作鑪[橐-石+非],融消鍊冶,熾然毒熱。又如鐵丸新從火出,炎赫熾然,有智之人不應執觸。何以故?鐵流金熾,觸則熾然故。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不應取著,其事若此。

[0882a06] 「是故,菩薩觀佛色時不應生著;如是,觀受乃至行、識不應生著。又,彼菩薩若觀戒時亦不應著;如是,觀定乃至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不應著。何以故?夫取著者,終不能離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於取著之想。

[0882a12] 「賢護!雖無取著,然應懃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三昧也。」

[0882a16]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明鏡與油器,  女人莊飾曜其形,
 愚夫於是生染心,  處處馳騁為求欲。
 彼於無中顛倒想,  不知是法虛妄生,
 彼欲熾火之所燒,  斯婦起欲還自發。
 若有菩薩作是念:  『是名無智著我心,
 菩提甘露在當來,  我拔眾生出重苦。』
 第一義中無眾生,  世間獨有生、老、死,
 諸法無形如水月,  豈有菩提而可求?
 眾色形貌若鏡像,  如幻、如炎、如虛空,
 凡夫著想而受羈,  彼輩雖縛空無實。
 若斯智者諸菩薩,  知世顛倒故見真,
 了達無人誰受苦,  彼則當成無上覺。
 無意分別佛菩提,  其心本來自明淨,
 不見生、死諸滓濁,  彼證真實最勝尊。
 一切色法諸無漏,  不可分別妄與空,
 滅除諸欲解脫心,  如是知者證三昧。
 初念諸佛無相身、  後聞諸法本清淨,
 如是思惟無餘念,  證此三昧誠非難。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滅彼微塵聚,
 不分別成及與壞,  一切外道失於中。
 於一切色無分別,  其眼雖覩不累心,
 彼見諸佛如日輪,  法界世間挺超出。
 其心清淨眼亦明,  雖勤精進常在定,
 彼得多聞不可說,  證此三昧真思惟。
 若以不見證三昧,  一切盲者應證知;
 亦不以見非不見,  是中外道皆迷沒。
 常離相想而思惟,  見彼諸佛清淨心,
 如是見已一切觀,  其人速成此三昧。
 彼無地、水、及火、風,  亦非空界現前住,
 若欲觀察一切佛,  當想處座演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樂法者覩我身,
 彼應無復餘思惟,  唯當想佛說法事。
 如是專念莫他觀,  為求若斯多聞故,
 一心觀我說此定,  總持諸佛之所宣。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禪,  彼不可言證能說。
 我於三界無上尊,  為利世間故特出,
 念證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無等倫。
 若欲身樂及心樂,  求佛功德不思議,
 乃至證彼妙菩提,  要當修此勝三昧。
 欲淨深廣多聞海,  為眾生故常勤求,
 彼應速去諸欲塵,  要當修此勝三昧。
 若欲一生見多佛,  見已恭敬復諮詢,
 彼應速離勿生著,  要當觀此妙三昧。
 是處無欲復無瞋,  亦無愚癡與嫉妬,
 又無無明及疑網,  要當住此深寂禪。」

大集經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0882c07]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三昧。世尊!若諸菩薩捨家出家、深心樂欲說此三昧、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而能宣說及思惟耶?」

[0882c10] 佛告賢護言:「賢護!若有菩薩捨家出家、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0882c16] 「賢護!彼出家菩薩云何當得清淨戒行,乃至云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賢護!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見已驚怖,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淨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0882c25]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云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訶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0882c28]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於梵行;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是謂為求有故、為有生故、為受欲果故、為生處所故。

[0883a07] 「賢護!是故,彼出家菩薩念欲說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當先具清淨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戒,亦念常行檀波羅蜜——所謂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無上施——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捨重擔、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淨,無有嫉妬,不著世間利養、名聞,如法索求以濟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別請,厭離人間、樂阿蘭若,尊崇聖種、敬事頭陀,息世語言但論出世,處眾靜默、假言不多,常敬於他不敢輕慢,於一切時常行慙愧,有恩必知、知恩必報,於善知識常念親近,諸師尊所謹事無違。若聞如是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

[0883a21]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若能書寫、若能解說、令法久住,無有是處。

[0883a28]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增上妙法,不生愛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經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0883b05]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生愛敬心、生尊重心,乃起教師想、諸如來想,親承供養即能聽受、亦能書寫、復能解說、能令是經久住利益,斯有是處。

[0883b09] 「復次,賢護!若彼菩薩復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於彼所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

[0883b15] 「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是人於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

[0883b19] 「復次,賢護!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三昧、復欲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行阿蘭若事,不得居處聚落、城邑,捨離朋黨多求之處,不貪衣食、不得貯聚穀米食具、不得受畜財物生資、不得貪求名聞利養,不惜重命、常念捨身,遠離貪著、恒修死想,常行慙愧、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常念遠離、不取眾相,當修慈心、勿懷嫌怨,常起慈悲、無行瞋恚,安心喜捨、莫想愛憎,常當經行、破除睡蓋。賢護!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三昧也。」

[0883c01]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經典,甚深甚深、最勝微妙、不可思議。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雖聞如是深妙經典,生大恐怖、驚疑退沒、不發歡喜愛樂之心。彼等當復作如是念:『我今當應餘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諸障難,身遇病苦、氣力甚微,寧堪修行如是經典?』世尊!彼輩如是,於甚深法更生放捨、遠離之心,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如是經典。

[0883c10] 「世尊!爾時亦當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攝受是法。若諸法師說是法者,於是法中如法行故,能捨身命,不著名聞、不求利養、不自宣說己身功能、不染衣鉢、不樂城邑,常趣空閑山林靜處。其或聞是微妙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常讀誦故、常念持故、思惟義故、如說行故,彼等於未來世諸如來所,非徒直欲求彼多聞、亦無但求在於有處,唯為成就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進勇猛。

[0883c20] 「世尊!然復應有往昔己曾供養諸佛、宿種善根諸善男子、善女人輩發大精進,為聞如是微妙法故,更發如是大誓莊嚴:『願我當得乾渴肌膚、散骨消髓、熾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微妙勝法,亦無不思甚深義理,復無捨他不為宣說,而常勇猛行大精進,但為攝受諸菩薩故,聽聞如來如是妙典。』聞已即便生歡喜心。」

[0883c29] 爾時,世尊讚彼賢護菩薩言:「善哉善哉。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今隨喜。賢護!我隨喜故,一切三世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皆亦隨喜。」

[0884a03]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若有在家菩薩處於世間聞是三昧,欲自思惟即為他說——乃至一日或經一夜——是人安住幾種行法,當得成就思惟三昧為他說也?」

[0884a06] 佛言:「賢護!彼在家菩薩處於世間,若欲修習、思惟三昧——或一日、一夜,乃至一[(殼-一)/牛]牛乳時——者,吾今語汝,彼在家菩薩既居世間,當應正信、不起慳貪,常念行施、隨多少施,當一切施、不求果報,應歸依佛、又歸依法、亦歸依僧,不事天神、亦無禮拜,不生嫉妬、常念隨喜,當須清淨如法活命,不愛兒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躭財寶,常樂出家、念除鬚髮、修八關齋、恒住伽藍,常懷慙愧、發菩提心、不念餘乘,見有持戒清淨比丘、修梵行者終無調戲、常行恭敬。從誰聞學如此三昧,當於師所生愛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識想、生教師想、起諸佛想,一切眾具悉以奉之,常當識恩、恒思報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

[0884a19] 「賢護!彼在家菩薩處俗之時,應住如是諸法行已,然後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習。」

[0884a21]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今乃為彼出家、在家諸菩薩輩、正信成就、樂深法者,宣說如是無上妙法,令住如是無量法行,然後當得思惟、解說如是三昧。世尊!如來滅後,如是三昧於閻浮提能廣行不?」

[0884a27]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滅度後,此三昧經於閻浮提四千年中廣行於世,而後五百年末一百歲中——正法滅時、比丘行惡時、誹謗正法時、正法破壞時、持戒損減時、破戒熾盛時、諸國相伐時——當斯之際頗有眾生熾然善根,往昔已曾親近諸佛、供養修行、殖善種子,為彼諸丈夫輩得是經故,此三昧典復當流行於閻浮提,所謂佛威神故,故令彼等於我滅後、聞此經已,歡喜書寫、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釋、如說修行。」

[0884b07]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聞如來說正法滅時,悲泣雨淚,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當於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末百年中——沙門顛倒時、正法欲滅時、誹謗正法時、破壞正法時、持戒損減時、破戒增長時、正法護減時、非法護增時、眾生濁亂時、諸國相伐時——能於如來所說經典妙三昧中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為他廣說。何以故?我心無厭,終不知足。是故,我於如來所說修多羅中能聽聞故、能書寫故、能讀誦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廣說故。」

[0884b19] 爾時,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居士之子、那羅達多摩納等,聞如來說未來世中正法壞滅,為正法故悲哀泣淚,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於如來所說妙修多羅,及能受持修多羅者,我皆攝護,令得增長。世尊!我今復為如來所說微妙經典作其加護,令得廣宣久住於世。何以故?以是經典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多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0884b27] 「世尊!我等得聞未曾有法,至心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說、廣行流布。世尊!我今聞此甚深經法,一切世間無有信者,我先為其造善根器,然後為解。」

[0884c02] 爾時,眾中有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眾等,聞如來說未來世中正法壞滅,為正法故悲泣雨淚,從坐而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受持如來正法,然諸大士、善丈夫輩爾時於我當作正依、當作覆護、為我經理,能令我等於如來所說如是甚深修多羅中取真實義、如法修行。唯願,世尊!付囑我等諸善丈夫分明立記。何以故?世尊!我及彼等皆能護持攝受正法及攝受者故。」

[0884c12]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放金色光,其明遍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已還至佛所,右遶三匝從頂上沒。爾時,尊者阿難作如是念:「世尊昔來已多微笑,然於笑時必為異事,我今應問微笑因緣。」如是念已,即從坐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白言:

「其心清淨行無穢,  有大威德巨神通,
 一切最尊世中上,  顯現無垢如明月。
 無礙聖智解脫心,  迦陵伽聲天中最,
 一切異論莫能動,  今忽微笑有何緣?
 通達正真為我說,  能多利益兩足尊,
 聞是如來微妙音,  一切皆當大歡喜。
 諸佛、世尊豈虛笑?  佛復放光有勝人。
 誰於斯日獲大利?  是故今應宣笑旨。
 誰於今日得證真?  誰於今日受法王?
 誰於今日自灌頂?  誰於今日登佛位?
 誰於今日利世間?  誰當總宣佛法藏?
 誰於佛智得常住?  以是尊應顯笑緣。」

[0885a01]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長老阿難曰:

「阿難!汝見大集不?  攝護五百從坐起,
 身心歡喜發誠言:  『我輩當來獲斯法。』
 此等一心瞻察我:  『我於何時亦復然?』
 咸於我前興大誓:  『我輩當來證斯道。』
 復有八輩從坐起,  五百上首此為尊,
 彼於末世法壞時,  為世間法故宣說。
 我今告汝如是言,  於此眾中無礙智,
 是輩非於一佛所,  起立合掌敬諸尊。
 我觀往昔無量世,  八萬諸佛皆現前,
 八人為首從坐起,  還為護持是妙法。
 前此八萬億由他,  復值如是數諸佛,
 心得解脫大名稱,  彼時此輩已攝持。
 今復於我勝法中,  能為攝護利益首,
 教化無量菩薩眾,  斷除嫉妬諸大人。
 此等於我滅度時,  取我舍利興供養,
 善持我斯諸佛事,  安置篋笥遍十方;
 平地造塔或在山,  付囑天、龍及金鳥,
 斯等依仗於此經,  壽終皆得生天上;
 後雖轉生於人間,  而常不離勝家姓,
 善持我斯菩提事,  還發大願隨本心。
 或時為法至他國,  恒值如是深妙典,
 得已轉授眾多人,  以歡喜心除嫉妬。
 求法精誠無懈倦,  輕財、賤命,豈愛身?
 降伏一切諸外論,  常以妙法惠施彼。
 時世無能受斯經、  亦無讀誦轉教人,
 唯有此輩五百賢,  今於我前從坐起。
 復此八士諸菩薩,  當來北天授斯法,
 樂恒廣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羅。
 此八正士為上首,  彼五百數復無增,
 遠離嫉妬棄名聞,  來世當授廣大法。
 如是比丘及尼輩,  諸優婆塞、優婆夷,
 巧智無妬登法師,  當成正覺大威德。
 彼不思議神德具,  百福之體相莊嚴,
 得微妙樂除眾苦,  長拔三毒煩惱根。
 此等從今捨命已,  終不受生惡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勝事。
 既捨一切惡趣生,  亦能永離諸難處,
 功德不可知邊際,  如是無量受多福。
 復當得見彌勒佛,  於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養利益他,  唯求無上菩提故。
 彼時此輩恒集會,  承事超世兩足尊,
 為此諸佛妙菩提,  當度生死登彼岸。
 於後末世法壞時,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所處恒修行,  遇彌勒世事若斯。
 所可於此賢劫內,  廣為利益世間燈,
 彼一切處護是經,  安住三世無所畏。
 將來億數多諸佛,  不可思議難得邊,
 斯皆供養廣修行,  常護如是勝佛事。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咸同修供養,
 而或於先取滅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賢護大菩薩,  及是寶得出眾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當見恒沙無數佛。
 於彼亦受無上經,  前已經歷多劫數,
 妙算不能盡其形,  無量億劫誰能知?
 若有眾生得聞名,  或於覺時及睡夢,
 能發勇猛師子吼,  彼輩皆得天人尊。
 若有眾生但聞名,  直能信敬及隨喜,
 一切作佛無疑慮,  何況供養於彼身?
 其所受法不思議,  壽命、住法亦無量,
 利益廣大無窮盡,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過去佛難思量,  清淨持戒恒沙數,
 此輩於彼廣行施,  唯求無上佛菩提。
 彼諸功德不可數,  多劫宣說莫能窮,
 於菩提中無增減,  常念護持是經法。
 阿難!若人護此經,  書寫、讀誦、及憶念,
 汝應決定興愛敬,  終不離是五百中。
 阿難!若人持此經,  自當勤心求堅固,
 淨持禁戒捨睡眠,  決定得斯妙三昧。
 我毘尼處說木叉,  諸比丘學居蘭若,
 若能頭陀不捨離,  得此三昧定無疑。
 一切別請盡能捨、  凡是美味皆斷除,
 師所常起諸佛心,  誰云不證斯三昧?
 貪、恚、癡患先覺知,  我慢、嫉妬咸遠離,
 情無垢著念無為,  讀誦、思惟勝三昧。
 清淨意處無可染,  調伏諸根息怨嫌,
 一心專念如來身,  讀誦、受持妙三昧。
 若有菩薩在居家,  心常堅住出家事,
 受持、讀誦口業成,  心常念學此三昧。
 恒應修持五種戒、  亦常數受八戒齋,
 常住寺廟捨資生,  讀誦、思惟此三昧。
 不當耽著眾婦妾、  勿愛兒女及珍財,
 住優婆塞行羞慚,  但當憶持此三昧。
 莫於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諸調戲,
 無處可著住於忍,  但念思惟此三昧。
 莫於財物生執著,  花香、塗粉及諸鬘,
 無處染著安彼忍,  但當受持此三昧。
 若比丘尼求此經,  當勤歸敬除嫉妬、
 調戲、貢高及我慢,  證彼菩提亦不難。
 應發精進破睡眠,  一切諸求皆當斷,
 心愛樂法淨命存,  唯當讀誦此三昧。
 心常不共貪欲俱,  莫起恚恨無迫惱,
 不以魔縛繫眾生,  唯當受持此三昧。
 無以諂曲有所為,  勿貪好衣及塗薰,
 莫行兩舌離別他,  唯當受持此三昧。
 男女聲色不繫念,  寂絕無諸邪念事,
 於教師所生佛想,  唯當受持此三昧。
 所生永離眾惡道,  於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三有諸障難,  要當受是三摩提。」

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606 - 2024-01-12 09:50:07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四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經賢護分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稱讚功德品第八

[0886a20]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得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訶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眾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即以五百上服奉覆世尊,復以多種供具供養世尊,心樂法故各以己身奉承如來。

[0886a24]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是賢護菩薩當於彼等五百徒眾而作義師,說諸法要,教化慰喻,令彼歡喜。以歡喜故,彼輩即得隨順之心、真實之心、清淨之心、離欲之心,除諸煩惱,無復蓋纏。」

[0886a28] 時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

[0886a29] 爾時,賢護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也?」

[0886b03] 爾時,世尊告賢護言:「賢護!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得此三昧。

[0886b08] 「復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是三昧典、或時復能為他解說,現前即獲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者、一切眾毒不能損害,二者、一切兵仗不能破傷,三者、一切諸水不能漂沒,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燒,五者、惡王、縣官不能得便。所以者何?由是三昧慈心力故。

[0886b14] 「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三昧時、讀誦受持是三昧時、思惟修習是三昧時、為他解釋是三昧時,若有眾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惡王、縣官能傷害者,無有是處。

[0886b17] 「復次,賢護!假使世間壞劫之火,世界炎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三昧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設令墮落大劫火中,三昧威神,彼火即滅。賢護!又如甖水能滅小火;如是,賢護!假使持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三昧力故,大火隨滅,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0886b23] 「復次,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經時,若被惡王、若惡官、若劫賊、若師子、若虎、狼、若蛇毒,若能作障礙者,無有是處。又,設彼等行是經時,若被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鳩槃茶、若毘舍闍,乃至一切非人能為障礙,亦無有是處。又,若彼男子、女人讀誦經時、正思惟時、為他說時、入三昧時、行梵行時,若失衣、若失鉢,乃至有諸障礙事者,無有是處——唯除宿殃不可轉者。

[0886c02] 「復次,賢護!若彼受持三昧經典諸善男子、善女人輩,若患眼、若患耳、若患鼻、若患舌、若患身、若患心,復有諸餘種種患難,乃至命難、梵行難者,亦無是處。

[0886c06] 「復次,賢護!若彼男子、女人於此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具足已,若不值佛、若謗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無是處。賢護當知,即彼持經男子、女人,如上諸事莫能為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耳。

[0886c11] 「復次,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為一切諸天稱讚、亦為一切諸龍稱讚、又為一切夜叉稱讚、又為一切乾闥婆等之所稱讚、又為一切阿脩羅等之所稱讚、又為一切迦樓羅等之所稱讚、又為一切緊那羅等之所稱讚、又為一切摩睺羅伽之所稱讚、又為一切人非人等之所稱讚、又為一切四大天王之所稱讚、又為一切帝利天王之所稱讚、又為一切大梵天王之所稱讚;如是,乃至常為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讚也。

[0886c20]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為一切諸天愛敬;如是,乃至常為一切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愛敬;又為一切四天大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為一切帝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天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為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之所愛念也。

[0886c27]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以經力故,常為一切諸天守護;如是,常為一切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及人非人之所守護;又為一切四天大王,如是,帝利天王乃至大梵天王之所守護;如是,當為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悉皆覆護十方世界無量阿僧祇世界中現持法者。

[0887a05]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以經威力故,一切諸天皆欲見之;如是,一切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及人非人等皆思欲見;又彼一切四天大王,如是,一切忉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天王皆思欲見;如是,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各欲見之。

[0887a11]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以經威故,一切諸天常至其所親見其形,令彼觀覩;如是,一切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見其形,隨宜利益;又彼一切四天大王、帝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天王等皆親臨視;如是,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非但晝日、或於夢中——為現形像、自稱名號、摩頂慰安、稱揚勸發也。

[0887a19] 「復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雖未曾聞諸餘經典,以是三昧威神力故,自然有人來至其所乃至夢中為其宣說,令彼得聞、憶持不失也。

[0887a23] 「復次,賢護!我若說彼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暫持三昧微妙經典所得功德,設經劫數終不能盡,我之智辯雖復無窮亦不能說,何況彼輩聞此三昧依教修行、如法而住也?」

[0887a26]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若人有能解釋斯,  諸佛大寂勝三昧,
 假令我今說功德,  猶彼恒河取一沙。
 若能為他說三昧,  水不能溺、火不燒,
 刀杖、毒害所不傷,  王賊、惡官不得便;
 若能讀誦三昧經,  不畏一切恐怖事,
 如彼大蛇、諸大毒,  此等經力能滅除。
 若有受持是經典,  不畏一切諸惡人、
 夜叉、羅剎及諸龍,  彼徒終無得其便;
 若常守護供養者,  便在蘭若為朋類,
 師子、虎、狼、諸獸等、  犀牛、豺豹及野干。
 若能護持此三昧,  彼有威力不可當,
 遠離一切惡心人、  及諸夜叉噉精氣。
 若能解說此三昧,  彼無諸病及障災,
 所生報眼終不衰,  言詞清妙有大辯。
 若人證知深寂禪,  身體雄健無眾病,
 一生永絕諸惡色,  後終不畏地獄道。
 若有能讀三昧典,  諸天守護及龍、神,
 夜叉、羅剎與怨仇,  彼雖惡臨不驚懼。
 若能為他說斯經,  人、龍、夜叉皆歡喜,
 諸天晝夜常歌歎,  一切世尊愛若子。
 若人為他常轉讀,  一切法中無有疑,
 彼諸容色無等倫,  豈於菩提有退減?
 若能轉教諸眾生,  遭值惡王、民人亂,
 時年亢旱穀價貴,  終無受弊及飢荒。
 若人解說此三昧,  所有功德不思議,
 假雖魔嬈諸眾生,  不能動斯一毛髮。
 我前說彼持經人,  眾患、恐怖及煩惱,
 彼終不能加損害,  唯除往業先定殃。
 若有護持於此經,  是則於吾為長子,
 我已稱讚於彼等,  當來之世亦復然。
 若能護持如斯法,  自應恒發歡喜心,
 咸共宣通勿放捨,  我今為汝如是說。」

大集經賢護分饒益品第九

[0887c03]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於無量阿僧祇劫時,有一佛號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當爾之時,有長者子名須達多,與二萬人俱詣彼佛無畏王所。到已,頂禮彼世尊足;敬禮畢已,退坐一面。時須達多即便請彼無畏王如來廣宣如是三昧深義。

[0887c10] 「賢護!爾時彼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知長者子有深信心、樂欲聽聞如是三昧,應時隨順而為敷演。賢護!時須達多於彼佛所聞三昧已,讀誦、受持、思惟其義、即如說行。既修行已,還即於彼無畏王如來法中捨家出家,剃除鬚髮,服袈裟衣。經八萬歲思惟、住持如是三昧,又復在彼無畏王如來所聞一切法皆悉受持。是後復經諸如來所聞說斯法亦皆能持,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能廣成就不思議已,然後捨命即得上生三十三天同受果報。

[0887c20] 「即彼劫中還復值遇第二如來——而彼如來從剎利生出家成道——名曰電德如來、應供、等正覺,而復於彼電德如來法中出家修行,經八萬四千歲還復思惟如是三昧。而更值遇第三如來——彼第三佛於婆羅門家生已亦出家成道——號曰光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復於彼如來所出家修行,亦於八萬四千歲中常得思惟如是三昧。賢護!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自是之後,過百餘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87c29] 「賢護!汝應當知,爾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者豈異人乎?即彼過去然燈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賢護!是故當知,彼長者子須達多者,以有如是愛樂法故、復有如是求法行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0888a05] 「復次,賢護!汝今當觀是三昧王為諸菩薩及眾生輩而作幾許大弘益事,所謂當得一切諸佛智地故、復能攝受一切諸佛多聞海故。賢護!是故,汝等當應勤求如是三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既聞受已,當復為他讀誦、受持、解釋義理、令他勤求、咸得聞受、正念思惟、如說修行。所以者何?賢護!若能勤求、讀誦、受持、正念修行、廣宣流布是三昧者,不久當得證諸佛智、諸如來智、大自在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0888a15] 「賢護!若復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諸菩薩父、諸菩薩母,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賢護!如是說者,是為善說時善說是三昧也。

[0888a19] 「賢護!若復有諸男子、女人能善說時,彼當正言:『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聞海、是無盡藏頭陀、是無盡藏頭陀功德、是無盡藏諸佛功德、是無盡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提也。』賢護!是為彼能善說時說是三昧也。

[0888a25] 「賢護!若復有人能善宣說是三昧時,彼應正言:『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諸法黑闇、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賢護!是為彼能善說三昧也。

[0888a28] 「賢護!汝宜觀此菩薩念佛現前三昧為諸眾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諸菩薩輩住於此土,遍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聞正法、供養眾僧,亦不貪著。賢護!以是義故,諸菩薩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常當專心精勤觀察彼四念處。

[0888b04] 「賢護!云何菩薩觀四念處?賢護!菩薩摩訶薩常當專心觀察身行,畢竟不見一切諸身;常當專心觀察受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受;常當一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法。賢護!如是等事誰能信者?唯彼漏盡阿羅漢及以阿毘跋致諸菩薩等。

[0888b11] 「賢護!是中一切愚惑凡夫於彼念佛現前三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斯法,而亦不著;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所為皆不得著。』何以故?賢護?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故。賢護!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賢護!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賢護!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賢護!諸法無染,如虛空故。賢護!諸法清淨,遠離眾生故。賢護!諸法無濁,因緣滅故。賢護!諸法無為,福伽羅不可得故。賢護!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淨故。賢護!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0888b22] 「賢護!是故,諸菩薩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異相而能得入,無得相故;得見諸佛、正念諸佛,和合相應;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聞正法;思量分別選擇菩提分,而不見自身亦不證諸法。所以者何?賢護!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見佛、不可以聲相故而得聞法、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羅蜜、不可以樂著諸有具足尸波羅蜜、不可以慳悋祕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著福伽羅想而獲多聞、不可以攀緣諸行而能遠離諸事、不可以樂著住處而得證果、不可以隨順貪愛誡諸過非、不可以常樂鬪諍成就諸忍、不可以常行惡業而得善果、不可以聲聞乘人而證菩薩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諸菩薩忍、亦不可以嫉妬取著而得空三昧、亦不可以行愛欲而入奢摩他、亦不可以懈怠懶惰證諸聖道,乃至不可以不捨異念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0888c09] 「賢護!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囑世間諸天王輩受持守護,亦付於汝當來宣布,勿令斷絕。」

[0888c11] 於是,世尊說斯法時,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無量百千人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888c14] 「然而斯輩皆於未來過恒沙劫盡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正解脫如來、應供、等正覺,住世教化、壽命亦等。

[0888c17] 「賢護!以斯初發菩提心故,尚得如是無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復我昔行菩提時供養我者,彼寧不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0888c21] 「賢護!復有無量無邊眾生聞說此法得淨智眼、復有八百諸比丘等於諸漏中心得解脫。」

[0888c23]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誰當受持此三昧?  彼於福聚不可量,
 斯等戒行無塵垢,  本心清淨猶如鏡。
 誰當受持是三昧?  多聞深廣無邊崖,
 智慧自然無缺減,  功德盛滿若明月。
 誰當受持是三昧?  得覩諸佛不思議,
 智慧觀察希有法,  不思議人皆守護。
 誰當受持此三昧?  曾見無量諸世尊,
 彼佛說法難稱量,  皆當奉承修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彼為世間作燈光,
 大悲如斯拔眾生,  所有世尊悉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未來無數諸聖尊,
 若有菩薩欲見者,  清淨信心修供養。
 誰能受持此三昧?  彼勝得利難思議,
 善能下生於人間,  常得出家善求食。
 誰能護持此三昧?  彼受多福不思議,
 復能住持於將來,  獲斯功德最後利。」

大集經賢護分具五法品第十

[0889a12] 爾時,賢護菩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時臨顧我家受我供養,憐愍我等諸眾生故。」世尊默然受賢護請。時彼賢護知佛受已,頂禮尊足,右繞三匝於是辭還,遂復詣彼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頂禮波闍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言:「願阿梨耶及諸尼眾憐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設微供。」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請。賢護知已,頂禮辭還。

[0889a21] 時彼賢護復詣寶德離車子所語寶德言:「寶德!汝來,汝之所有親戚、眷屬、朋友、知識及此會中優婆塞眾,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餘城邑聚落諸新來者,為我請曰,受我明朝所設飯食。」

[0889a25] 爾時,寶德離車童子受賢護言,即告會中諸優婆塞、親戚、眷屬等曰:「仁輩當知,彼賢護菩薩令我告汝:『明日食時受我微供。』」

[0889a28] 爾時,賢護菩薩、寶德離車子,及善商主長者伽訶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并及一切諸餘眷屬、朋友、知識等,頂禮佛足已,還彼賢護菩薩舍宅。

[0889b03] 到已,佐彼賢護經營,即於其夜約勅家人辦具諸種精妙上饍——所謂世間凡可食噉、色香美味百物備有——乃至外國遠來貧窮乞丐亦為辦具種種精膳而供給之,與諸大眾一等無異。所以者何?凡諸菩薩心無憎愛、不敢輕他,於諸眾生皆平等故。

[0889b08]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四天大王提頭賴吒等,及彼善德天子與諸眷屬,咸為人身贊助其事,欲令賢護菩提果報速成就故。

[0889b12] 爾時,賢護與諸眷屬、善友、知識等,掃灑其家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處處皆悉懸妙幡蓋、廣設種種諸莊嚴具而莊飾之,又以諸種微妙華香布散其地,復燒世間第一名香而為供養。

[0889b16] 時彼賢護如是莊嚴王舍大城及妙食已,於明旦時與諸眷屬詣世尊所,頭面禮敬而啟白言:「世尊!我事已辦,願知此時。」

[0889b18]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為賢護故——著衣持鉢,與彼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人大眾左右圍遶,向彼賢護菩薩舍宅。

[0889b21] 於是,賢護發如斯念:「我家隘小,不受多眾。自非世尊威靈加護,令宅寬廣、盡為琉璃,令諸城內一切人民莫不明見,亦令今此天人大眾隨意受用無所乏少,不亦快乎?」

[0889b25] 爾時,世尊知彼賢護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家宅嚴麗寬廣、所有眾具變成琉璃,亦令城內一切人民皆得覩見分明顯了,足令大眾隨意用之。

[0889b29] 爾時,世尊入賢護宅,隨其床座安詳而坐,亦令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人天大眾隨其部類次第而坐。

[0889c02] 時彼賢護及寶德離車子、善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長者子,既見世尊與彼四部天人大眾皆安坐已,於是賢護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然後授與諸四部眾及與一切天人大眾種種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皆豐滿。如是,一切飯食斯畢,澡手、漱口,乃至洗滌鉢器、持舉皆竟,賢護於是別置小座,在世尊前頭面頂禮,然後退坐一心瞻仰。

[0889c10] 爾時,世尊即為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善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長者子、那羅達多摩納等,乃至四部天人大眾等,如應說法令其解知、開導慰喻令其歡喜,然後與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眾歸還本所。

[0889c15] 時彼賢護菩薩後食畢已,將諸眷屬、善友、知識及百千眾左右圍繞,至世尊所恭敬禮拜,退坐一面,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當能證此現前三昧?」

[0889c19] 佛言:「賢護!菩薩若能成就五法則便得此現前三昧。何等為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0889c25]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二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三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四者、終不躭著陰界諸入;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0890a01]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二者、常能善入禪定思惟;三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四者、於諸眾生無有諍心;五者、常以四攝攝受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0890a06]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於諸眾生所常行慈心;二者、於一切時念修聖行;三者、常行忍辱,見破戒者恒生敬心;四者、於自和上阿闍梨所不說己能;五者、於一切處不敢輕他。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證是現前三昧。

[0890a12]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依聖教,如說修行;二者、清淨意業,滅身、口惡;三者、清淨戒行,斷除諸見;四者、常求多聞,深信諸善;五者、常念如來、應、等正覺。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現前三昧。

[0890a17] 「復次,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行大施,能為施主,不起慳貪,心無嫉妬,弘廣心施,純直無諂。於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孤獨、一切乞人無所愛惜、無有勝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謂一切微妙飲食、名衣上服、第一房舍、諸種敷具、燈燭、花香,凡所受用皆悉捨之。雖常行施而不求報,憐愍一切無疑惑心,既施之後終無變悔。二者、常為施主而行法施,所謂常為眾生說如斯法,所謂第一、最上、最勝、最妙、最精。修行如是大法施時,能出一切無礙辯才,文義次第相續不斷。如來所說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或時被他誹謗、罵辱、捶擊、鞭打,終無瞋恨、穢濁毒心,亦無驚懼、種種苦惱,而心無畏、常懷歡喜。三者、若聞他說此三昧時,至心聽受、書寫、讀誦、思惟其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終無祕藏使法疾滅。四者,常無嫉妬、遠離諸惱,棄捨蓋纏、斷除塵垢,不自稱譽、亦不毀他。五者、於諸佛所常重信心、於諸師長常行敬畏、於知識處常生慚愧、於諸幼稚常懷慈憐、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報,何況人有重德而敢輒忘?常住實言,未曾妄語。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0890b11]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於深法心欲樂,  厭離一切諸後有,
 智者不願一切生,  若能如是得三昧。
 不用一切諸外論。  乃至語言不聽受,
 永斷世間諸五欲,  若能如是證三昧。
 清淨持戒住梵行,  所生不念諸女人,
 深厭五欲真佛子,  若能如是證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報,  亦無住著悔恨心,
 一捨已後不重緣,  唯當攝念思諸佛;
 憐愍眾生行施時,  決定除疑無變退,
 安住調柔而修施,  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於財施為大主,  無有憍慢、嫉妬心,
 行一切施常踊躍,  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於法施為上首,  善解微妙修多羅,
 能知甚深寂滅法,  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甚深諸法中,  善能堪忍無嫉妬,
 雖被撾罵無惱恨,  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時聞說此經典,  書寫、讀誦、巧廣宣,
 唯為法住利世間,  若能如是得三昧。
 於諸法中不祕悋,  不求利養及名聞,
 但為紹隆諸佛種,  若能如是證三昧。
 遠離睡眠與衰惱,  除斷嫉妬及蓋纏,
 不自稱讚輕毀他,  能滅我相得三昧。
 正信諸佛及法、僧,  常行誠心無欺誑,
 不忘一切諸恩報,  彼證三昧無艱難;
 若能真說無妄言,  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雖微獲報廣,  彼於證法無障礙。
 若人有能具斯法,  清淨持戒護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難,  何況甚深微妙定?」

大集經賢護分授記品第十一

[0890c13]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於無量阿僧祇、復過無量阿僧祇劫,初於然燈佛、世尊所聞此三昧;聞已,即證如斯三昧,見諸如來常現在前;從是已來經於無量阿僧祇諸世尊所,皆受是經、修行供養。彼佛、世尊授我記曰:『摩納!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0890c20] 「賢護!汝輩亦當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非是凡夫所見境界——甚深寂靜眾相滅處;如是學已,未來自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艱難,如我不異。汝等當知,若有安住是三昧者,自然當得近大菩提。」

[0890c25]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昔遇彼然燈佛,  見已即得三摩提,
 從是常覩諸如來,  具足功德大名稱。
 汝但多集諸功德,  一心專念即得成,
 若人能行此法中,  當得無上菩提道。」

大集經賢護分甚深品第十二

[0891a03]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思惟如是三昧?」

[0891a04] 佛言:「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三昧者,觀彼色時不應取著、於彼聲中不應取著、於彼香中不應取著、於彼味中不應取著、於彼觸中不應取著、於諸法中不應取著、於諸生中不應取著、於一切處不應取著,於是法中當起真實大慈行也。是中何等名為三昧?所謂於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0891a10] 「若諸菩薩觀念處時當應如是:觀察身行終不分別見身行處、觀察受行亦不分別見受行處、觀察心行亦不分別見心行處、觀察法行亦不分別見法行處,菩薩當應如是觀察思惟三昧。何以故?賢護!彼菩薩觀身行時,於身不起思惟分別;觀受行時,於受不起思惟分別;觀心行時,於心不起思惟分別;觀法行時,於法不起思惟分別故。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諸法既不可得,云何當有分別思惟?賢護!是故,一切法無有分別;無分別者,無有思惟;無思惟者,當知彼中無法可見。賢護!無可見故便為無礙,一切法中無障礙故,即是菩薩現前三昧。菩薩成就是三昧故,即得覩見無量無數過阿僧祇諸佛、世尊,并所宣說皆悉聽聞,聞彼法已咸能受持彼諸如來、應、等正覺所有一切無礙解脫、解脫知見,亦即能得彼無礙智。

[0891a27] 「復次,賢護!菩薩觀察四念處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無見聞故,則無有法可得分別、亦無有法可得思惟,而亦復非瞽、盲、聾類,但是諸法無可見故。是故,觀時不生住著而見諸道;思惟道故,即於諸法無有疑網;無疑網故,見佛、如來;見如來故,永離迷謬;無迷謬故,知一切法終無可見。何以故?菩薩若有如斯見者,則取彼見;取彼見故,則取法相;取法相故,則取事業;取事業故,則見眾生;見眾生故,則見壽命;見壽命故,則見富伽羅;見富伽羅故,則見諸陰;見諸陰故,則見諸入;見諸入故,則見諸界;見諸界故,則見諸相;見諸相故,則見諸物;見諸物故,則見彼因;見彼因故,則復見緣;以見緣故,則便求取;以求取故,則有有生。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終不可取。無可取故,菩薩於彼一切諸法不思、不念、不見、不聞。

[0891b14] 「賢護!終不如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羅及以我見也。賢護!菩薩終不作如是見。云何見?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菩薩見如辟支佛見、如阿羅漢見,菩薩當應作如斯見。如斯見故,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0891b21] 「復次,賢護!譬如虛空,本無形色,不可觀見,無有障礙、無所依止、無有住處,清淨無染亦無垢濁;諸菩薩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所謂於彼有為、無為一切法中,無有處障礙,乃至亦無處所,以眼清淨無障礙故,一切諸法自然現前。彼諸菩薩如是念時即見諸佛,其所莊嚴狀如金輦、具足威儀如百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滿月、眾星圍繞如轉輪王、軍眾熾盛如天帝釋、四輔中尊如大梵王、處彼天座如師子王威伏眾獸、如鮮白鵠處空而飛、如須彌山王安住大海、如大雪山出諸良藥、如鐵圍山攝持猛風、如彼水界住持大地、如大風輪淨虛空界、如須彌頂壯麗天宮。如是,賢護!彼諸如來、應、等正覺以智德光照明一切三千大千諸佛世界,其事若此。

[0891c06] 「賢護!彼諸菩薩於正觀中復如斯念:『而諸如來有所宣說,我昔聽聞;聞已,讀誦、受持、修行。』如是念已從三昧起,如彼定中所聞諸法,思惟其義、為他宣說。

[0891c10] 「賢護當知,是三昧王為諸菩薩作斯利益,能與如是諸功德聚,所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也。賢護!是故,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隨欲求證無上菩提,當應聽聞如是三昧;聞已,書寫、讀誦、受持、修習思惟、廣為他說,令是妙法流布世間。」

[0891c15]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佛清淨離塵垢,  功德深廣無所依,
 鍾皷鏗鏘眾妙音,  萬種咸備修供養。
 布散諸種超世香、  精異花鬘上寶蓋、
 然燈供養眾塔廟,  所為求此三摩提。
 佛法甚深難可見,  開示世諦令人知,
 彼如自性初不遷,  汝當隨順智無礙。
 猶日、月、天初出時,  帝釋佐天三十二,
 眾具莊嚴實周普,  求彼三昧亦復然。
 譬如梵天處梵眾,  威儀寂靜功德圓,
 勇猛精進不可稱,  彼求三昧亦如是。
 又如醫王處世間,  給施病者眾妙藥,
 隨順諸佛清淨心,  初未曾離本空性。
 譬如雪山、諸山王,  煒燁同於轉輪帝,
 亦如寶輦妙莊嚴,  彼見諸佛眾相滿;
 又猶鵠王絕明白,  處空自在無礙遊,
 如是諸佛金色身,  世尊真子如斯念。
 無垢三昧淨智燈,  能破大冥諸黑闇,
 彼除一切眾物想,  念諸佛智無礙光。
 諸垢消滅無瞋毒,  無明清淨妙智人,
 若能觀是無自他,  彼終無有諸色相。
 無疑惑中淨智生,  悉能斷斯諸有見,
 亦已滅亡陰界想,  聞法除惱得清涼。
 比丘當知諸佛子,  及以清淨比丘尼,
 彼優婆塞、優婆夷,  若能念此得三昧。」

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608 - 2024-01-12 09:52:30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五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現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0892a19]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三昧者,先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0892a21] 「賢護!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眾相。爾時即應為他宣說如是三昧,不應起諍。是中云何名為諍也?所謂妄想、誹毀,即謗於空名為諍也。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諍故,當能修學、為他宣說此三昧也。

[0892a25] 「賢護!有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學、為他解釋此三昧者,應當具足成就十法,然後為他解斯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三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妬;四者、除斷疑惑及諸障礙;五者、深信不壞,繫念思惟;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十者、常念:『誰所有是三昧?』即於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三昧。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種法已,應當修習如是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讀誦。

[0892b08] 「如是行者當得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畢竟清淨,於諸禁戒無毀犯故;二者、知見清淨,智慧和合,不與餘相應故;三者、智慧清淨,更不復受諸後有故;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竟不忘故;六者、精進清淨,於一切時求佛菩提故;七者、遠離清淨,於一切名利不染著故;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動搖故。賢護!是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0892b17]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說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當除慢及我心,
 於深忍中無取著,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來滅諍根,  涅槃無相大寂定,
 於佛無嫌不謗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興妬嫉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無遷移,  如是寂靜持三昧;
 無有嫉妬亦無疑,  思惟深法真實信,
 精進不懈離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捨諸別請況求財,
 斷除垢染證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誰能有此三摩提?  我應聽受廣流布,
 於教師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當具功德超世間,
 彼應速受八種法,  稱諸佛心淨無垢。
 持戒清淨無有邊、  三昧菩提及勝見,
 彼能清淨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淨不受有,  布施離垢入無為,
 得彼多聞未曾忘,  其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進得菩提,  於世名利不貪染,
 若諸智者善行此,  彼入無上深妙禪。」

大集經賢護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0892c11]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賢護!彼諸菩薩摩訶薩復當成就十八不共法。何等名為不共法也?所謂如來初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般涅槃,於其中間如來所有三業智慧為首,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又,諸如來知見過去無有障礙、知見未來無有障礙、知見現在無有障礙;又,諸如來所為無有錯誤、言無漏失、意無忘念、無別異想、常在三昧、無不知已捨;又,諸如來意欲無減、精進無減、禪定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賢護!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彼菩薩摩訶薩當應修習、具足成滿。

[0892c24] 「復次,賢護!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甚深難見、攝受正法、即欲宣說是三昧者,應當更受十種勝法。何等為十?所謂如來十力。云何十力?賢護!是中如來是處非處力者,如來於諸處非處事,能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處非處事,如來能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來處非處力。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間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一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a07]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一切至處道力者,如來於一切處道差別,皆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一切至處道事如來能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來至處道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二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a14]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世間種種界力者,如來於世間種種諸界無量差別,能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世間種種界事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來世間界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三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a24]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心行力者,如來於諸眾生種種心行無量差別,皆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眾生種種心行無量差別如來能以正智如實知者,此則如來知心行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四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b04] 「復次,賢護!如來知眾生諸根差別力者,如來於眾生諸根種種差別皆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眾生諸根種種差別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是則如來諸根差別力也。如來得此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諸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五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b13] 「復次,賢護!是中如來禪定力者,如來於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生起煩惱及以滅除,斯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一切禪定解脫、三摩跋提生起煩惱乃至清淨,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是則如來禪定力也。如來得已知真正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先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六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b22] 「復次,賢護!如來業力者,如來於彼一切諸業種種差別,及彼未來和合得報亦無量差別,如來斯以正智如實知故。賢護!如是諸業種種差別、未來得果亦復差別,如來皆以正智如實知者,斯則如來知業力也。如來得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先所未轉——若彼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如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七業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c02] 「復次,賢護!如來天眼力者,如來常以清淨天眼過於人眼見彼未來諸眾生輩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醜、或善、或惡,所得諸色或好、或惡、或妙、或麁,或生善道、或生惡趣,又見眾生所作諸業或善、或惡。有諸眾生具身惡業、具口惡業、具意惡業、訶罵聖人、誹謗正法、壞和合僧,具足如是諸惡業故,身壞命終生於惡道;又,諸眾生具身善業、具口善業、具意善業、恭敬聖人、尊重正法、供養眾僧,具行如是諸善業故,命終得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皆如實知。賢護!如來以淨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終生於天上,是則如來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實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彼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若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八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3c19] 「復次,賢護!如來宿命智力者,如來能以諸宿命智知於過去諸宿命事,所謂眾生生此死彼,或於一處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或受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如是,乃至無量轉劫、無量定劫、無量轉不轉劫等皆如實知。又,於彼所生趣如是處、如是家、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惡、如是憂喜、如是苦樂,乃至若干壽命等亦如實知。又,於某處捨彼身已復生某處、如是身相、如是所說、如是所經,乃至壽命諸過去事皆悉知故。賢護!如來能以種種無量諸宿命智知彼眾生宿命所經,始自一生及無量生,乃至壽命諸過去事如實知者,是則如來宿命智力也。得是力已,處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若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九智力,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具足成滿。

[0894a08] 「復次,賢護!如來漏盡力者,如來能盡一切諸有,無復諸漏。心慧解脫自覺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賢護!如來如是能盡諸漏,心慧明脫自證知故,故言:『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如實知者,是則如來漏盡智力也。如來得已,處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梵輪——昔所未轉——若彼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終無有能若斯轉者。賢護!是為如來第十智力,菩薩摩訶薩當應修學、具足成滿。

[0894a17] 「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讀誦、受持、思惟、修習是三昧者,則能攝受如來十力也。」

[0894a19]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十八不共等覺法、  十力明智諸佛同,
 菩薩修習此妙禪,  自然成就斯二種。」

大集經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

[0894a24]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四隨喜故,即當得斯現前三昧,速疾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94a26] 「何等名為四種隨喜也?所謂彼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念:『如彼過去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於往昔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應如是,依因隨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隨喜功德聚也。

[0894b05] 「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如彼當來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應如是,當因隨喜得是三昧,歸憑三昧求滿多聞,由多聞故速疾成彼無上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隨喜功德聚也。

[0894b12] 「賢護!是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而今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世界中一切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各於往昔行菩薩時,亦因隨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聞,由多聞故現皆得成無上菩提;然我今日亦應隨喜,乃至為欲速成無上菩提故。』賢護!是為菩薩第三隨喜功德聚也。

[0894b18] 「復次,賢護!彼菩薩摩訶薩復應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學三世一切諸如來本於過去行菩薩時,皆因隨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聞,皆由多聞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隨喜功德願與一切眾生共之,同生隨喜、同獲三昧、同具多聞、同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隨喜功德聚也。

[0894b25] 「復次,賢護!而彼菩薩既得成就如是隨喜、如是三昧、如是多聞、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與眾生,共同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難可稱量,我今為汝略開少分,汝宜諦聽,善思念之。

[0894c01] 「賢護!譬如有人定壽百歲,身輕氣猛、行駿若飛。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東方盡世界邊;如是次第行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旋十方窮極地際。賢護!於意云何?假使有人聰明出世、善通算術,能計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遠、長短耶?」

[0894c06] 賢護白言:「不也。」

[0894c06] 「又能稱量耶?」

[0894c07] 「不也。」

[0894c07] 「又能觀察耶?」

[0894c07] 「不也。」

[0894c07] 「亦能思惟耶?」

[0894c08] 「不也。世尊!」

[0894c08] 「賢護!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滿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無量世界,彼明算人復能知否?」

[0894c10] 賢護報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時所行地界近遠,云何能計是人一世盡力飛行周遍十方無數世界道路由旬其數多少?若欲的知,唯獨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與彼不退諸大菩薩等乃能知耳。」

[0894c15] 佛告賢護:「如是如是。我今語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於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盛滿珍寶持用奉獻十方諸佛,其所獲福雖曰極多,然尚不如隨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賢護!由彼菩薩摩訶薩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求多聞成正覺故。賢護!以是因緣,持彼施福望前隨喜所獲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億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0894c24] 「賢護!汝今當知諸菩薩等隨喜迴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為汝說菩薩隨喜功德少分,汝宜諦聽也。賢護!我念往昔過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賢護!時此世界閻浮提中,人民熾盛,多饒財寶,豐樂安隱,甚可愛樂。賢護!爾時,此閻浮提其地弘廣,具足一萬八千由旬;其間城郭聚落乃有一萬八千,一切皆以七寶所成;其城縱廣十二由旬,於諸城內城別皆有九億民家。

[0895a06] 「賢護!爾時大城名曰賢作,城中居民有六十億,彼城即是師子意如來現生處也。賢護!爾時,師子意如來初會說法,有九十億人證阿羅漢果;過七日已,於第二會復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第二會,第三會中復有九十億人得阿羅漢果;過三會已,復有九十億人咸從他方而來大集——悉是清淨諸菩薩眾——自後彼佛恒有無量阿僧祇諸聲聞眾。

[0895a14] 「賢護!爾時,人民行十善業,如彼未來彌勒佛世教諸眾生具足成就十種業行。爾時,人壽八萬四千,如彌勒時人壽無異。

[0895a17] 「賢護!時彼大城有轉輪王名曰勝遊,如法治世,具足七寶——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長者寶、主兵寶,是為七寶——滿足千子,身相端嚴,成就威雄,降伏怨敵。彼王所統盡世界邊,不用刀兵,亦無威迫,無所稅斂,眾具自然。時勝遊王詣師子意如來、應供、等正覺所,頂禮尊足,然後退坐。

[0895a23] 「爾時,師子意如來知勝遊王渴仰心已,即為廣宣現前三昧。時彼王既聞如是三昧,深自慶幸,發隨喜心,以一把寶奉散佛上。彼王緣此隨喜善根,命終之後還生閻浮,為彼王子名曰梵德,復紹王位,如法治化。彼佛滅後,於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寶,聰明精進,常為四眾宣揚廣說如是經典。

[0895b01] 「賢護!爾時,彼梵德王於比丘所聞三昧已,得深淨信、起隨喜心,持上妙衣——價直百千——覆比丘上。賢護!又,梵德王從比丘所聞三昧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愛法故,捨家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是時亦有百千人眾成就信心,即隨彼王法服出家,亦為如是三昧經故。

[0895b07] 「時彼梵德比丘與彼百千諸比丘眾,經八千歲供養承事彼寶比丘無有疲倦,終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聞。聞已隨喜,具以四種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初隨喜如是廣行。

[0895b12] 「然後梵德比丘及百千眾,緣此善根尋得值遇六萬八千諸佛、世尊,凡所生處常得為眾頒宣廣說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復更值遇六萬八千億數諸佛,如是次第種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圓滿助菩提法已,尋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堅固精進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彼百千諸比丘眾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曰堅勇如來、應供、等正覺,復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95b23] 「賢護!彼但耳聞尚獲如是,何況菩薩聞受三昧,讀誦、憶持、為他廣說、復勤思行而不得也?賢護!以此義故,諸菩薩等聞是三昧,誰不隨喜?誰不讀誦?誰不受持?誰不修習?誰不廣說?何以故?賢護!以彼菩薩聞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0895b29] 「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若人正信淨心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菩薩若聞百由旬內有此甚深三昧經者,菩薩即應躬自往詣聽是經典;聞已,即應讀誦、受持、修習、思惟、為他廣說。

[0895c05] 「賢護!且置百由旬內當往聽受,又彼菩薩若聞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內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薩即應躬往聽受、習誦、受持。何以故?賢護!以是菩薩清淨信心,為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薩不應起懈怠心、生懶惰心、起散亂心,當更發精進心、發猛利心,應當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聞是三昧,何況讀誦、受持、思惟、解說?何以故?賢護!以是三昧能攝一切助道法故。

[0895c14] 「復次,賢護!是中若有菩薩以純淨心為求菩提,應當往詣千由旬所。為聽如是三昧法時,菩薩應當承事供養彼說法師,一切眾具悉皆奉上,常當隨逐法師而行——或時一年、或復二年、或十、二十、或經百年,乃至盡壽隨逐法師,不得捨離——乃至但求聞是三昧,何況能得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為他解釋?如是,菩薩隨法師時,當捨自心諸所為事,常當隨順彼阿闍梨法師意行,謹心承事不得違教,起尊敬心及重愛心,除捨一切無愛敬事,於法師所發善知識想,乃至當起如諸佛心。

[0895c25] 「賢護!彼菩薩於是法師阿闍梨所能生如是敬愛心已,若當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乃至聽聞是三昧者,終無是事——唯除往昔誹謗如是甚深經典,業時已熟,定墮惡道,業不淨耳。

[0895c29] 「復次,賢護!假彼菩薩或欲須離彼法師者,常當知恩、常當念恩、常當報恩。何以故?賢護!以是法師宣講因緣,令斯經典久住不沒。

[0896a04] 「復次,賢護!若有菩薩為是三昧尚當應往千由旬處,況復隨近城都、國邑、聚落、空處或山野中而當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為他廣說也?

[0896a07] 「復次,賢護!我今語汝,若有菩薩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聞是三昧,而彼菩薩雖復不得聞是三昧,於是法中念求善根,當發精進,莫即懈惰。汝應當知,如是之人則為已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為他廣宣?

[0896a13] 「賢護!汝今當觀彼菩薩輩聞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聞,亦當具足幾大善根。若聞不聞,皆為已住不退轉地,畢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聞已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為他說,亦令多人聞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布也?」

[0896a19]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有如來,  號師子意人中上,
 彼時有王為眾首,  親往詣佛求三昧。
 時大智王得聞已,  歡喜遍滿不可宣,
 以手持寶奉散之,  供養人尊師子意。
 內心思惟發是言:  『我今歸依無上覺,
 為諸世間作饒益,  唯願善說三摩提。』
 時王興建此業已,  捨身還生於彼宮,
 尋得值遇寶比丘,  大德名聞滿十方。
 彼聞比丘善說時,  心生歡喜無稱量,
 即以勝妙眾寶服,  答彼比丘為菩提。
 復與數千眾出家,  供養承事彼比丘,
 經歷滿於八千歲,  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說不再宣,  聞受深妙如大海,
 爾時心智都無倦,  求此如實勝寂禪。
 彼輩如是修行已,  值遇諸佛大威雄,
 具滿六萬有八千,  其間亦聞此三昧。
 餘世供養復承事,  六萬八千億世尊,
 所聞深妙悉隨喜,  斯由師子如來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終得成佛號堅進,
 教化眾生無量數,  所在生死皆遠塵;
 從王出家數千眾,  亦同得佛名堅勇,
 德聲遍滿於十方,  聞三昧名證大覺。
 何況復能為他說,  不染著彼諸世界?
 當更廣顯妙思惟,  若斯三昧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為求菩提詣彼聽,
 於言教中莫辭倦,  聞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於彼不得聞,  尚獲若干諸福聚,
 何況聞已思說者?  唯當速求此三昧。
 當念彼具梵德人,  親近承事勿生厭,
 誰比丘所有此經,  即當詣彼修供養。」

大集經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

[0896b23]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多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薩遮那摩如來、應供、等正覺,十號具足。時有比丘名曰和輪,於佛滅後稱揚廣說是三昧經。我於爾時為大國王,一心專求是妙三昧,即於夢中聞有告言是三昧處。既覺寤已,遂便躬詣比丘師所求是三昧,因請法師剃髮出家,為求聽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輪法師備經三萬有六千歲,天魔障蔽竟不得聞。」

[0896c02] 時佛復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言:「我今語汝,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三昧王,無得賒遲、亦無忘失,善承事師,無令失所。求是三昧,以得為期,若經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無不得也。

[0896c07] 「賢護!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隨逐師,不得遠離,當設供養——所謂湯藥、飲食、衣服、床敷、種種眾具、及以一切金、銀、珍寶,凡是資用盡奉於師,無所愛惜——如其自無,乞求而與,趣得三昧,勿生厭心。

[0896c11] 「賢護!且置如斯尋常供具。夫求法者,師若有須,乃至應當自割其身、肌膚、肢體供奉於師;師若須命尚無愛惜,況餘外物而不奉師?

[0896c14] 「賢護!其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隨順,其事若此。又,承事師如奴隨主、如臣事君,事師亦爾。斯人如是疾得三昧,得三昧已當念憶持,常念師恩、恒思報答。

[0896c17] 「賢護!是三昧寶不易可聞,正使有人過百千劫但求聞名尚不得聞,何況聞已書寫、誦持、轉復為他分別說也?

[0896c20] 「賢護!假使恒河沙數諸佛世界盛滿珍寶,持以行檀,其福雖多,猶亦不如聞此經名、書寫一偈所獲功德無可校量。」

[0896c22]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時,  具足數滿六千歲,
 常隨法師不蹔捨,  初不聞是三昧名。
 有佛厥號為至誠,  時彼比丘名和輪,
 其於世尊滅度後,  比丘廣說是三昧。
 我時為彼天下王,  夢中聞告三昧處,
 和輪比丘常宣轉,  王當聽受是妙經。
 從夢寤已即推求,  躬詣比丘請三昧,
 遂捨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養不暫休。
 經歷三萬六千年,  但願得逢彼宣流,
 常為天魔來固擾,  終竟未果一聽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諸優婆塞、優婆夷,
 吾故誡汝此誠言:  汝當趣持是三昧。
 其欲敬承彼法師,  若經一劫及多劫,
 備奉藥湯、諸妙膳,  求聞如是三昧經;
 又辦億數眾衣服、  床敷、燈燭及諸珍,
 精勤如是不覺疲,  為聽如是妙三昧。
 比丘自無當乞奉,  乃至身命無悋情,
 何況餘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報恩,  智人聞已應廣說,
 億那由劫專精求,  斯妙三昧爾乃聞。
 假使恒沙諸世界,  盛滿珍寶用行檀,
 能於是中說一偈,  此人功德過於彼。
 正言宣說一偈者,  過於諸劫那由他,
 何況聞已能廣傳?  斯人功德不可說。
 若人樂行於菩提,  當為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覺無上道,  聞已安住斯定中。」

大集經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

[0897a22]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是故,彼善男子有淨信者,常當精勤聽此三昧;既聞受已,讀誦、總持、思惟其義、廣為世間分別演說、宜善書寫安置藏中。所以者何?賢護!於我滅後當來之世,有諸菩薩摩訶薩輩淨信心者,為眾生故當求多聞;求多聞故當詣諸方聽受正法。賢護!是故,彼諸善男子有欲樂者、具足信心者、攝受正法者、愛樂正法者、總持修多羅者,為如是等廣宣說故、以如來力加持故,書寫如是大乘經典,以如來印印封之已,然後安置於匣藏中。

[0897b04] 「賢護!是中何等為如來印?所謂一切諸行無造、無作。無造作者,未曾有無為、無相、無想、無依、無攝、無取、無住。一切諸行盡,苦因盡;有盡,一切煩惱盡。無生、無滅,無道、無道果,一切諸聖無有覆藏,愚癡所毀、智者所稱、巧者能受。」

[0897b09] 如來、世尊說此經時,無量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彼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無量阿僧祇諸菩薩摩訶薩眾,皆從本國發來至此,咸為聽受是三昧者,彼輩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97b14] 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種震動——所謂動、大動、等遍動,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覺、大覺、等遍覺——乃至邊涌中沒、中涌邊沒,時此世界如是大動。

[0897b19] 爾時,世尊告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尊者阿難,及賢護菩薩、寶德離車子、商主長者、星德長者子、偉德摩納、水天長者等五百人眾,并餘諸天、世人四部眾等言:「迦葉!我今以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汝等,如是等義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如來所說修多羅最勝微妙、第一甚深,於當來世能與一切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慇懃囑汝,汝當聽受、汝當讀誦、汝當憶持、汝當思惟、汝當修行、汝當開發、汝當廣宣、汝當解釋、汝當盡善、汝當流布勿令斷絕。

[0897c02] 「復次,阿難!若有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習此三昧經者、欲讀誦者、欲受持者、欲思惟者、欲開示者、欲廣說者,當應令他生正信故、令他讀誦故、令他受持故、令他思惟故、令他開示故、令他廣說故。我今為彼安住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輩廣開發已,當如是學,常當念我如斯教勅。」

[0897c08]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阿難,自餘一切諸大聲聞,及彼賢護、寶德善商主、星德、偉德、水天長者等五百優婆塞眾,及彼從十方他佛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眾,乃至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聞如來說,皆大歡喜,奉教修行。

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755 - 2024-01-13 10:03:49 般舟三昧經 上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般舟三昧經卷上[1](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2]後漢月[3]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4]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獨阿難未。

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前,以頭面著佛足,却坐一面。并與五百沙門俱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時佛放威神,諸比丘所在遠方無不來者。即時十萬比丘俱相隨來會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A1]放威神,摩訶波和提比丘尼與三萬比丘尼俱相隨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放威神,[1]羅憐那竭菩薩從[2]舍衛墮梨大國出、[3]橋曰兜菩薩從占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4]彼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5]加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與阿難邠坻迦羅越俱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睒彌大國出、[6]和輪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

羅閱祇王阿闍世與十萬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四天王、釋提桓因、[7]梵三鉢摩夷亘天、阿迦[8]膩吒天,各各與若干億億百千天子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難頭和難龍王、[9]沙竭龍王、摩難斯龍王、阿耨達龍王,各各與若干龍王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四面阿須倫王各與若干[10]阿羞倫民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諸龍、諸阿羞倫民、諸閱叉鬼神、諸[11]迦樓羅鬼神、諸[12]甄多羅鬼神、諸摩睺勒[13]鬼神、諸人非人無央數都不可計。

[14]颰陀和菩薩從坐起,[15]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既問者[A2]為有所因故。天中天!聽我言者,今當問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所[16]因故者便問,佛當為[17]若說之。」

颰陀和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18]聞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19]致成佛終不[20]還、終不生愚癡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21]端政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22]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23]解。安樂,入禪、入定,入空、[24]無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25]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26]感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罣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如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麁[27]爽;身無[28]所慕樂,於山川如野[29]獸。

「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30]者終[31]無瞋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32]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33]軟,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34]至、所信常[35]政,無有能亂者;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36]慧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37]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

「莊嚴[38]諸國土,於戒中清淨阿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餘道無有能及者。未[39]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40]無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41]所罣礙,諸佛悉在前立。

「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42]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43]遍見,所念悉得如[44]嚮,亦不來、亦不去。生、[45]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46]悉知。心不可計,一切諸[47]剎心不著,無所適念;[48]出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49]陀憐尼門,於諸經中[50]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侍諸佛悉得諸[51]佛力、悉[52]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1]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2]朗,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罣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3]持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4]無不解,於經中極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5]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

「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

「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6]曠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布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前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佛告颰陀和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7]多所度脫、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8]乃前世過去佛時所聞[9]地行作功德所致,供[10]養若干佛[11]以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12]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13]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14]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15]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16]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17]行品第二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18]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

「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19]眠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20]子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21]意,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淨。不捨十方[22]人、活[23]十方人,十方人計為[24]是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25]切欲受,不貿[26]戒,習[27]空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却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癡人世間語,不喜不欲。

「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28]生,不欲聞[29]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捨八懈怠,為習八[30]便;為習九思,八[31]道家念。[32]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33]想。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34]惑,為不[35]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36]得無為。不欲貪欲,[37]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38]墮生死。

「[39]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

「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40]疑?、無有能呵。自得曉覺意故,佛?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1]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淨菩薩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颰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颰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2]輩。其覺[*]已為人說之,[3]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4]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5]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6]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7]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8]蔽礙故不見。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

「時諸佛[9]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10]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11]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譬[12]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13]梨,若復有人聞優[14]陂洹作婬女人。是時[15]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16]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17]得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颰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18]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19]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20]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21]定。」

佛告颰陀和:「乃往[22]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23]飲食,飢渴而臥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24]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颰陀和!菩薩其所向方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當念佛立,如以珍寶[25]倚[26]琉璃上,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屬、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以,覺為知識說之:『我歸到故鄉里,見我家室親屬。』」

佛言:「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如持珍寶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觀黑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27]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颰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若,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28]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颰陀和言:「不[29]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如是,颰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30]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31]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1]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2]事法疾逮[3]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4]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5]常護佛法;是為四。」

[6]時佛說偈而歎曰:「[7a]常當樂信於佛法,誦經念空莫中止,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

[7b]
「坐說經時安諦受學極當廣遠,若有供養、饋遺者莫得喜,無所貪慕得經疾。佛者,色如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過去佛、當來佛悉豫自歸、今現在佛皆於人中最尊,常念供養。當供養於佛,花香、擣香、飯食具足;當持善意,用是故三昧離不遠;持常鼓樂、倡伎樂於佛心,常當娛樂。

「為求是三昧者當作佛像,種種具足、種種姝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當自樂與,持戒當清潔高行,棄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於慈心、常行悲哀、等心無所憎惡,今得是三昧不久。極慈於善師,視當如佛,瞋、恚、嫉、貪不得有,於經中施不得貪。如是教當堅持,諸經法悉當隨是入,是為諸佛之道徑。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佛告颰陀和:「如是[8]等菩薩當慈心[9]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是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颰陀和!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譬如,颰陀和![10]菩薩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11]星其眾多。如是,颰陀和!菩薩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東向視[12]見若干[13]百佛、若干[14]千佛、若干[15]萬佛、若干億佛;如是十方等悉見諸佛。」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如佛眼悉[16]知悉見。如是,颰陀和!是菩薩欲[17]得今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當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度脫智慧,身悉具足。」

[18]時佛歎曰:「[19]如淨眼人夜半上向視星宿不可計,晝日思念悉見。菩薩如是逮得三昧者,見不可復計百千佛,從三昧中覺以悉念見,自恣為諸弟子說。」

佛言:「如我眼清淨,常見於世間,菩薩如是得三昧,以見不可復計佛,見佛不視身相,但視十種力。不如世間人有貪,消滅諸毒以,清淨不復想,菩薩逮功德如是。聞是經,遵是經如泥洹;聞是法空空,無有恐怖。我當作是說經,用眾人民故皆令得佛道。」

佛言:「如我比丘阿難黠慧,聞經即受持,菩薩如是逮得是三昧以,聞不可計經卷悉受持。」

佛言:「如阿彌陀佛剎諸菩薩,常見不可計佛。如是,菩薩得三昧以,常見不可計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飲。常有極大慈、棄捐世俗事、常樂持經施,用是故清淨,得三昧不久。」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薩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進行者,譬如,颰陀和!有人載滿[1]舡珍寶欲持度大海,未至[*]舡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2]悲念:『亡我爾所珍寶。』如是,颰陀和!是菩薩聞是三昧已,不書、不學、不誦、不持如中法,一切諸天人民皆為大悲憂,言:『乃亡我爾所經寶。』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3]者,反復愚[4]癡。自用以為高[5]耶?不受是經,意欲高才反不肯學是三昧。譬如,颰陀和!愚癡之子,有人[6]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7]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嗅。」

佛言:「[8]其聞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棄捨去,是為不持戒人;反捨是珍寶經,是為愚癡無智。自用得禪具足為度,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9]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10]評此幾錢?』賈客[11]答言:『夜半時於冥處持[12]是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佛言:「其人殊不曉其價,反形是摩尼珠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13]此與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颰陀和!其人聞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經如是。」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14]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布語人展轉相傳,[15]當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16]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17]時佛歎曰:「[18a]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於佛,持用求佛。復有異人——持是三昧者——是佛所稱譽,聞信者其福倍多。」

[18b]
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A3]是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

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

佛告跋陀和:「我所說無有異爾,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者,其人却後世時,聞是三昧終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惡師邊。正使在善師邊,其功德薄少,如是輩人復轉與惡師從事,是輩人者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學,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颰陀和:「其有菩薩聞是三昧,不形笑、不誹謗者,歡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樂書、樂學、樂誦、樂持。」

佛言:「我悉[19]豫知[*]豫見已,其人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德,不於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20]其福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21]譬如,颰陀和!有人取一佛剎[22]悉破碎如塵,其人取此一塵悉復破[23]盡如一佛剎塵,都盧悉取一一塵皆復塵[24]碎盡如一佛剎塵。云何,颰陀和!是塵其數寧多不?」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颰陀和:「我為[1]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薩盡取[2]是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3]所佛剎滿其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不如聞是三昧。若[4]復有一菩薩[5]聞是三昧已,書、學、誦持、為他人[6]說須臾間,是菩薩功德不可復計。」

佛言:「持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其福乃爾,何況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爾時頌偈[7]曰:

「三千大千之國土, 滿中珍寶用布施,
設使不聞是[8]像經, 其功德福為薄少。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講奉行是三昧,
疾[9]悉諷誦此經法, 其功德福無[10]有量。
如一佛國塵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彼諸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 [11]四句之義為人說,
是三昧者諸佛慧, 得聞功德叵比喻。
何況有人自講說、 受持、諷誦念須臾,
轉加增進奉行者, 其功德福無有量。
假使一切皆為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
皆於億劫過其數, 講說一偈之功德,
至於泥洹讚詠福, 無數億劫悉歎誦,
不能盡究[12]其功德, 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 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布施, 用供養佛天中天。
若有聞是三昧者, 得其福祐過於彼,
安諦、諷誦、講說者, 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貢高終不起, 亦無有[13]趨惡道時,
解了深法不疑結, 行斯三昧[14]德如是。
學士為以見奉吾, 德重精進普不著,
增益信明為菩薩, 力學三昧佛所讚。
[15]屬累汝等常[16]勸教, 力行精進無放逸,
自[17]勖勇猛勤修行, 令得大道不復[18]反。
其有誦受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此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以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菩薩聞習三昧者, 義當受持為人說。
菩薩得是三昧者, 爾乃名曰博達慧,
為逮總持佛稱譽, 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誦說是三昧, 當從佛法世尊教,
聞其種[19]姓得等覺, 如佛所[20]說無有異。」
[21]般舟三昧經卷上




編輯者: hui (2024-01-13 10:09: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757 - 2024-01-13 10:08:09 般舟三昧經 中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般舟三昧經卷中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著品第五

佛告[23]颰陀和:「是菩薩三昧當云何?譬如佛今於若前說經,菩薩當作是念:『諸佛悉在前立。』當具足念諸佛端正,悉欲逮見一一[24]想;當想識無有能見諸佛頂上者,悉具足作是想見諸佛。當作是念:『我身亦當逮得如是、亦當逮得身[*]想如是、亦當逮得持戒三昧如是。』當作是念:『我當從心得、從身得?』[25]復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羅三[26]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色以盡,佛痛[27]痒、思想、生死、識了盡。佛所說盡者,愚癡不見、不知,智者曉了之。』作是念:『當持何等念得佛?當持身得佛、當持智慧得佛?』復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28]能得,自復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念有因著,無有反言有亦著,是兩者亦不念,亦不復適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邊、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無。何以故?諸法空。[29]如是泥洹,亦不壞、亦不腐、亦不堅,亦不在是間、亦不在彼邊,無有想、不動搖。何等為不動搖?智者不計,是故不動搖。』如是,颰陀和!菩薩見佛,[30]以菩薩心念無所著。何以故說無所有?經說無所有中,不著、壞本、絕本是為無所著。

「如是,颰陀和!是菩薩守是三昧,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何以故?設有所著為自燒。譬如大叚鐵著火中燒正赤,有智者不當以手持。何以故?燒人手。如是,颰陀和!菩薩見佛不當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不當著。何以故?著者為燒身。見佛但當念其功德,當索摩訶衍。」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於三昧中不當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

「如新磨鏡盛油器, 女人莊飾自照形,
於中起生婬欲心, 放逸[31]恣態甚迷[32]荒。
追不至誠虛捐法, 為色走使燒其身,
女人患害從是起。 用不解法非常空,
有想菩薩亦如是: 『我當成佛逮甘露,
度脫人民憂惱[1]患。』 有人想故為不解。
求索人本不可得, 亦無生死及泥洹,
法不可擁如水月, 觀察佛道無歸趣。
黠慧菩薩當了是, 解知世間悉本無,
於諸人物無所著, 疾速於世得佛道。
諸佛從心解得道, 心者清淨明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是者成大道。
一切諸法無色漏, 離想者空無想空,
絕去婬欲則脫心, 有解此者得三昧。
精進奉行求佛[2]道, [3]常聽諸法本清淨,
無得行求、無不求, 於是三昧不難得。
觀察所有如虛空, 道意寂然審第一,
無想、無作、亦無聞, 是為解了尊佛道。
見一切色[4]不想念, 眼無所著、無往來,
常觀諸佛等如空, 已度世間諸所求。
其人清淨眼無垢, 奉行精進常寂然,
無量經法悉受[5]持, 思惟分別是三昧。
行是三昧無所著, 除一切冥得定意,
不見世雄無賢聖, [6]諸外異道聞此[*]惑。
超度思想當志[7]求, 心以清淨得見佛,
覩諸佛已不復見, 爾乃解是尊三昧。
於地、水、火莫能礙, 風種虛空亦不蔽,
行是精進見十方, 坐遙聽受所化法。
如我於是講說經, 樂道法者面見佛,
作行懃力而不著, 唯從世尊所說法。
行者如是無所念, 專聽道義興法施,
[*]常念解了是三昧, 普諦受誦佛所講。
過去諸佛皆論法, 當來世尊亦復然,
[8]讚說宣布分別義, 皆共嘆講是三昧。
我亦如是為人尊, 在世無上眾生父,
皆悉解知此道眼, 故解說示寂三昧。
其有[9]講受是三昧, 身常安隱意不荒,
是為諸佛無量德, 致[10]尊佛道獲不難。
廣採眾經不可議, 欲達一切諸佛化,
速疾去欲諸垢塵, 精進行是淨三昧。
現世欲見無數佛, 樂從諸尊聽受法,
速疾去色除所著, 行是清淨寂三昧。
於是無貪及瞋恚, 捨離愚癡捐憎愛,
棄遠無黠除狐疑, 如是得解[11]空三昧。」
[12]般舟經四輩品第六

颰陀和菩薩白佛:「難及,天中天說三昧者。若有菩薩棄愛欲作比丘,聞是三昧已當云何學?云何持?云何行?」

佛言:「若有菩薩棄愛欲作比丘,意欲學是三昧者、誦是三昧者、持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戒大如毛髮。何等為菩薩不缺戒?一切悉護禁法,出入行法悉當護,不得犯戒大如毛髮。常當怖畏、遠離於[13]諛諂,悉當護禁,作是護者是為清淨持戒。何等為菩薩缺戒者?是菩薩求色。何等為求色?其人意念:『[14]持是功德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

佛言:「用是比,[15]此菩薩為缺戒。其人久持是行、持是戒,持是自守福,欲所生處樂於愛欲中,是為毀戒。」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比丘欲學是三昧者,清淨持戒,完具持戒不[*]諛諂。持戒當為智者所稱譽、為羅漢所稱譽。於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念強、當多信勸樂。[16]常承事於和[17]上,當承事於善師。所從聞是三昧者、所可聞是三昧處,當視其人[18]如佛。」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視師如視佛者,得三昧疾。設不恭敬[A1]善師、輕易於善師、欺調於善師,[19]正使久學是三昧,[20]久持、久行,設不[21]恭敬師者,疾[22]亡之。」

佛告[23]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得聞是三昧,當視如佛,所[24]聞三昧處當尊敬。」

佛告颰陀和:「菩薩所聞是三昧處,不當持諂意向是。菩薩不[25]得諂意,常當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有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不嫉妬,自守節度如法住,所有趣足而已,經行不得懈、不得臥出。如是,颰陀和!如是經中教,其棄愛欲作比丘學是三昧者,當如是守如是。」

颰陀和菩薩白佛:「難及,天中天所說法。若有後世懈怠菩薩,聞是三昧已不肯精進,其人自念:『我當於[26]後當來佛所索是三昧耳。云[27]何言我曹身羸極、有病瘦恐不能求,聞是經已懈怠不精進?』若復有菩薩精進者欲學是經,當教之隨是經中法教。用是經故,不惜軀命、不望人有所得者、有人稱譽者不[28]用喜、不大貪鉢、震越,無所愛[29]慕、常無所欲。聞是經不懈怠,常精進,其人不念:『我當於後當來佛所乃求索。』自念:『使我筋、[30]骨、髓、肉皆使枯腐,學是三昧終不懈怠。』自念:『我終不懈怠死[31]也,聞是經已無不[32]歡樂。』」

時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所說者無有異,我助其歡喜,過去、[1]當來、今現在佛[2]悉助歡喜。」

佛爾時頌偈言:

「如我今所說法, 悉受學獨處[3]止,
行功德、自守節, 是三昧不難得。
常乞食、不受請, 悉棄捨諸欲樂,
所從聞是三昧, 敬法師如世尊。
有誦行是三昧, [4]常精進莫懈怠,
不得惜於經法, 不求供乃與經。
其有受是三昧, 爾乃為是佛子,
學奉行如是者, 得三昧終不久。
常懃力不懈怠, 除睡[5]眠心開解,
當遠離惡知識, 然後從是法行。
去放逸不休息, 常捨離眾聚會,
比丘求斯三昧, 隨佛教當如是。」
颰陀和菩薩白佛:「比丘尼求菩薩道,欲學是三昧、欲守是三昧,當持何等法住、學、守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比丘尼求摩訶衍三[6]拔致,是三昧學、守者,當謙敬,不當嫉妬、不得瞋恚。去自貢高、去自貴大,却於懈怠,[7]當精進,棄於睡眠,不得臥出。悉却財利,悉當淨潔護,不得惜軀命。常[A2]樂於經、當求多學,當棄婬、恚、癡,出魔羅網去。當棄所好服飾、珠環,不得惡口,不得貪愛好鉢、震越。當為人所稱譽,不得有[*]諛諂。學是三昧時當敬善師視如佛,當承是經中教,守是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

「比丘尼行恭敬, 不[8]妬嫉、離瞋恚、
除憍慢、[9]去自大, 行是者得三昧。
當精進却睡臥, 捐所欲不貪壽,
一心慈於是法, 求三昧當如是。
無得聽貪婬心, 棄瞋、恚及愚癡,
莫得墮魔羅網, 求三昧當如是。
設有學是三昧, 無調戲捨貪身,
一切捐眾狐疑, 當至誠不虛飾。
捨小慈[10]常大慈, 敬善師無己[A3]已,
當去離於眾惡, 求三昧當如是。
行求法欲得者, 不貪著鉢震越,
從人聞爾三昧, 視如佛等無異。」
颰陀和菩薩白佛:「若有白衣菩薩居家修道,聞是三昧已欲學者、欲守者,當云何於法中立、學、守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白衣菩薩聞是三昧已欲學、守者,當持五戒堅淨潔住;酒不得飲,亦不得飲他人;不得與女人交通,不得自為,亦不得教他人為;不得有恩愛於妻子,不得念男女;不得念財產。常念:『欲棄妻子,行作沙門。』常持八關齋,齋時常當於佛寺齋;常當念布施,不念我當自得其福,當用萬民[11]故施;常當大慈於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作是行已,當學、當守是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

「有居家菩薩, 欲得是三昧,
常當學究竟, 心無所貪慕。
誦是三昧時, 思樂[12]作沙門,
不得貪妻子, 捨離於財色。
常奉持五戒, 一[13]月八關齋,
齋時於佛寺, 學三昧通利。
不得說人惡, 無形輕慢行,
心無所榮冀, 當行是三昧。
奉敬諸經法, 常[14]當樂於道,
心無有諂偽, [15]棄捨慳妬意。
有學是三昧, 常當行恭敬,
捨自大放逸, 奉事比丘僧。」
颰陀和菩薩白佛:「若有優婆夷求摩訶衍三[*]拔致,聞是三昧已欲學、守者,當行何等法學、守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16]若優婆夷求摩訶衍三[*]拔致,聞是三昧已欲學、守者,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於佛、歸命於法、歸命於比丘僧。不得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調戲、不得慢恣、不得有貪心。優婆夷常當念布施,[17]歡樂欲聞經,力多學問。優婆夷常當敬重於善師,心常[18]不倦不懈。若比丘、比丘尼過者,常以坐席、賓主飲食待之。」

佛爾時頌偈言:

「若有優婆夷, 誦是三昧者,
當從佛法教, 奉[19]五戒完具。
守是三昧時, 當尊敬於佛,
及法比丘眾, 恭敬[20]其善師。
不得事[21]餘道, 勿[22]祠祀於天,
行是三昧者, 見人立迎逆。
除去殺、盜、婬, 至誠不兩舌,
無得向酒[23]家, 當行是三昧。
心不得懷貪, 常當念施與,
除去[*]諛諂意, 無得說人短。
常當恭敬事, 比丘、比丘尼,
聞法語悉受, 學三昧如是。」
[1]般舟經授決品第[2]七

颰陀和菩薩問佛:「少有及者,天中天!怛薩阿竭乃說是三昧,諸菩薩所樂精進行,無有懈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3]提。佛般泥洹後,是三昧者當在閻浮利內不?」

佛告颰陀和菩薩:「我般泥洹後,是三昧者當現在四十歲,其後不復現。却後亂世佛經[4]且欲斷時,諸比丘不復承用佛教。然後亂世時,國國相伐,於是時是三昧當復現閻浮利[5]內。用佛威神故,是三昧經復為出。」

颰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從坐起,[6]正衣服,叉手於佛前,白佛:「佛般泥洹後亂世時,我曹共護是三昧、持是三昧,具足為人說之,聞是經卷無有厭極時。」

摩訶須薩和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共白佛言:「佛般泥洹去却後[7]亂世時,是經卷者我輩自共[8]護持,使佛道久在。其有未聞者,我輩當共為說,教授是深經;世間少有信者,我曹悉受之。」

時五百人從坐起——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叉手於佛前[9]住,白佛:「佛般泥洹後亂世時,聞是三昧悉自持、護願持,我五百人囑累是八菩薩。」

時佛笑,口中金色光出,至十方不可計佛國悉照明,還遶身三匝從[10]頭上入。阿難從坐起,更被袈裟,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却住叉手以偈讚曰:

「其心清淨行無穢, 神通無極大變化,
已過諸[11]礙超眾智, 光明除冥去垢塵。
智慧無量心普解, 佛天中天鶡[12]鴨音,
一切外道莫能動, 何緣而笑出妙光?
願正真[13]覺為解說, 慈愍一切眾生尊,
若有聞佛柔[14]濡音, 解釋達聖化俗行。
世尊所感非唐舉, 眾聖導師不妄笑,
今者誰當在決中? 世雄願為解此意。
今日誰住道[15]德堅? 誰當逮得興妙行?
誰今受得深法藏, 無上道德眾所歸?
今日誰當愍世間? 誰當奉受是法教?
誰堅立於佛智慧? 世尊願為解說之。」
佛爾時為阿難[16]說偈言:

「佛語阿難!汝見不? 五百人等在前立,
其心歡然歌頌曰: 『我等亦當逮是法。』
顏色和悅敬[17]視佛: 『我等何時得如[18]是?』
皆悉[19]竦立嗟嘆佛: 『我輩會當逮如是。』
五百人等今現在, 名字雖異本行同,
常樂奉受是深[20]經, 於當來世亦復然。
今我囑累告汝等, 佛慧無量知彼本,
是等不獨見一佛, 亦不立此得其慧。
徹照彼之宿世命, 以曾更見八萬佛,
五百人等存在道, 常解經義[21]勉行成。
勸助無數諸菩薩, 常行慈哀護經法;
勸化一切眾人民, 悉令逮得大道行。
[22]知見過去諸世尊, 覩八十億那術數,
名德普大脫於心, 擁護是法三轉行。
現世於此受我教, 分[23]布供養是舍利,
安諦受習佛所[24]化, 皆悉諷誦有所付。
著於塔寺及山中, 若付天、龍、乾陀羅,
各各轉[25]授經卷已, 壽命終[26]訖生天上。
天上壽盡還世間, 各各而生異種[27]姓,
當復取此佛道行, [28]分別是經如所願。
用愛樂斯經法故, 求輒得之持奉行,
令無數人得聽聞, 欣踊難量心無等。
是等黠慧不厭法, [29]非貪軀體及壽命,
降伏一切諸外道, 授與經法弘其志。
是經法者無能得, 及持、諷誦、[30]講說者,
今四輩人住我前, 五百之眾能堪持。
是八菩薩颰陀和、 羅隣那竭、那羅達、
摩訶須薩、[31]和輪調、 因坻、須深、憍[32]曰兜,
比丘及尼、[33]清信士, 奉玄妙法上義句,
常以經道哀世間, 宣暢方等[34]普流化。
颰陀和等八菩薩, 於五百眾為英雄,
常當奉持方等經, 於世之俗無所著。
釋一切縛解空慧, 紫磨金色百福相,
恒行慈哀度眾生, 施以安隱滅諸塵。
壽終之後生法家, 不復歸於三惡道,
世世相隨常和協, 然後逮得尊佛道。
已棄[35]捐於八難處, 遠離一切諸惡道,
其功德行莫能稱, 所[36]受福祐無能量。
當復值見彌勒佛, 咸同一心往自歸,
悉共供養等慈哀, 逮於無上[37]寂滅句。
其心僉然而和同, 正意奉事人中尊,
不[38]猗俗事得法忍, 疾逮無上大道行。
彼常奉持此經法, 夙興夜寐而諷誦,
殖眾功德修梵行, 覩彌勒時義若此。
於是賢劫所興佛, 慈哀世間放光明,
每所在處普持法, 奉事去來現在佛。
皆悉供養諸世雄, 見三世尊無眾毒,
當疾逮得尊佛道, 不可思議無有量。
[1]中有前得佛道者, 後人展轉相供養,
不可計劫那術數, 如是終竟乃斷絕。
於是居士颰陀和、 羅隣那竭、那羅達、
及須薩和憍[*]曰兜, 曾見諸佛如恒沙。
[2]常當奉事正法化, 宣布諸佛無億教,
道行無量不可稱, 至于無數億劫中。
假使有人受持名, 所周[3]旋處若夢中,
如是勇猛導世間, 皆當逮得無上道。
若有覩見及聞聲, 其心欣然[4]踊躍者,
皆得佛道不復疑, 何況奉受供養者?
若瞋恚之及罵詈、 持惡意向、撾捶者,
於是八人[5]威神恩, [6]尚使得佛況恭敬?
彼所受法不可議, 名稱無量及壽命,
光明無限德無疑, 智慧無量行亦然。
常得面見無量佛, 清淨之戒如恒沙,
於是廣普行布施, 以用求索無上道。
無數億劫說其福, 莫能齊限厥功德,
受是經法誦習者, 逮於大道不[7]復難。
其有愛樂此經卷, 受[8]誦、諷持、講說者,
當知五百人中人, 其心愛樂終不疑。
假使施得是經法, 愛樂道義加精進,
行清淨戒除睡臥, 逮是三昧終不難。
欲獲安隱布經戒, 比丘受學在閑居,
常行分衛知止足, 逮是三昧終不難。
捨離眾閙不受請, 口莫貪味棄愛欲,
所從聞是經法者, 敬如世尊常[9]供事。
除去慳貪受是[10]法, 斷絕婬欲棄愚癡,
發起大道心無疑, 然後學行是三昧;
行無所著捨諸[11]欲, 常自謹慎棄恚恨,
精進奉行佛法教, 然後受學是三昧;
不貪男女及所有, 遠離憍慢并妻妾,
居家修道常慚愧, 然後學[12]誦是三昧;
無賊害心行柔順, 不樂謗訕捨諸惡,
不用色求得法忍, [13]當善諷誦是三昧。
若比丘尼學是法, 常當恭敬棄憍慢,
遠離調戲及貢高, 得是三昧不復難;
常行精進除睡臥, 不計吾我諸人物,
愛樂法者不惜命, 然後學誦是三昧;
制婬[14]妷意捨所著, 無瞋恚心棄[15]諛諂,
終不復墮魔羅網, 持是三昧得如是。
於諸[16]眾生行平等, 除去放逸[17]眾塵埃,
性無卒暴及麁言, 然後學誦是三昧;
於鉢、震越及衣服, 不得須臾有貪愛,
尊敬善師視如佛, 然後學誦是三昧。
以逮善利離惡道, 一心信樂佛法教,
遠離一切八難處, 持是經者得如是。」
[*]般舟經擁護品第八

颰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18]和倫調菩薩見佛所說,是八菩薩皆大歡喜,持五百劫波育錦衣、持珍寶布施、持身自歸供養佛。

佛語阿難:「是颰陀和等於五百菩薩人中之師,常持中正法,合會隨順教莫不歡喜者——歡樂心、隨時心、清淨心、却欲心。」

是時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菩薩白佛言:「菩薩持幾事得是三昧?天中天!」

佛言:「菩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信餘道,二者、斷愛欲,三者、如法行,四者、無所貪生。是為四,菩薩疾得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若有菩薩學是三昧者,若持、若誦、若守,今世即自得五百功德。譬如,颰陀和!慈心比丘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火不能燒、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如是,菩薩守是三昧者,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終不為火所燒、終不為水所沒、終不為帝王得其便。譬如,颰陀和!劫盡壞燒時,持是三昧菩薩者正使墮是火中,火即為滅,譬如大甖水滅小火。」

佛告颰陀和:「我所語無有異。是菩薩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賊、[19]若水、若火、若龍、若蛇、若閱叉鬼神、若猛[20]獸、若大蟒、若蛟龍、若師子、若虎、若狼、若狗、若人、若非人、若[21]㹢玃、若薜荔、若鳩洹鬼神,若欲嬈人、若欲殺人、若欲奪人鉢震越、若壞人禪奪人念,設欲中是菩薩[22]者,終不能中。」

佛言:「如我所語無有異,除其宿命[23]所請,其餘無有能中者。」

佛言:「我所語無有異。若有菩薩持是三昧[24]者,終不病目,若耳、鼻、口,身體無病,其心終不憂、終不厄。是菩薩若死、若近死,設有是患者,佛語為有異;除其宿命所作。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稱譽、諸龍皆稱譽、諸閱叉鬼神皆稱譽、諸[25]阿須輪皆稱譽,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稱譽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稱譽是菩薩。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為諸天所護、為諸龍所護,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鉢天皆護是菩薩,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擁護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共擁護是菩薩。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為諸天所敬愛,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敬愛[A4]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無有愛欲——以道德故皆復敬愛是菩薩。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欲見之,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倫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思樂欲見是菩薩,諸佛天中天皆各各欲使是菩薩往到其所——用人民故欲使往。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諸天皆來至其所,諸龍、閱叉鬼神、乾陀羅鬼神、阿須輪鬼神、迦留羅鬼神、真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來至是菩薩所,與共相見。諸佛天中天,菩薩不但晝日見,夜於夢中若見諸佛[1]身、若諸佛各各自說其名字。

「復次,颰陀和!是菩薩所未誦經、前所不聞經卷,是菩薩持是三昧威神,夢中悉自得其經卷名,各各[2]悉見悉聞經聲——若晝日不得者,若夜於夢中悉見得。」

佛告颰陀和:「若一劫、若復過一劫,我說是菩薩持[3]是三昧者,說其功德不可盡[4]竟,何況[5]力求得是三昧[6]者?」

佛爾時頌偈言:

「若有菩薩學誦是, 佛說三昧寂定義,
假使欲嘆其功德, 譬如恒邊減一沙。
刀刃、矛戟不中傷, 盜賊、怨家無能害,
國王、大臣喜悅向, 學此三昧得如是。
蚖蛇含毒[7]誠可畏, 見彼行者毒疾除,
不復[8]瞋恚吐惡氣, 誦是三昧得如是。
怨讐、嫌隙莫能[9]當, 天、龍、鬼、神、真陀羅,
覩其威光皆嘿然, 學[10]此三昧得如是。
山野弊狼及大蟒、 師子、猛虎、鹿、[11]㹢玃,
無傷害心攝藏毒, 悉來親護是行者;
弊惡鬼神將人魂, 諸天人民懷害心,
感其威神自然伏, 學此三昧得如是。
其人[12]不病無苦痛, 耳目聰明無闇塞,
言辭辯慧有殊[13]傑, 行三昧者速逮是;
其人終不墮地獄, 離餓鬼道及畜生,
世世所生識宿命, 學[*]此三昧得如是。
鬼神、乾陀共擁護, 諸天人民亦如是,
并阿須倫、摩睺勒, 行此三昧得如是。
諸天悉共頌其德, 天、人、龍、鬼、真陀羅,
諸佛嗟歎令如願, 諷誦說經為人故。
其人道意不退轉, 法慧之義而無盡,
姿顏美艶無與等, 誦習此經開化人。
國國相伐民荒亂, 飢饉荐臻懷苦窮,
終不於中夭其命, 能誦此經化人者。
勇猛降伏諸魔事, 心無所畏毛不竪,
其功德行不可議, 行此三昧得如是。
妖蠱幻化及符[14]書, 穢濁邪道不正行,
終[15]無有能中其身, 用愛樂法達本故。
一切悉共歌其德, 具足[16]空慧佛尊子,
然後當來最末世, 手得是經得如是。
常行精進懷喜踴, 同心和悅奉此法,
受持經卷講[17]諷誦, 今我以是為彼說。」
[*]般舟經羼羅[18]耶佛品第九

佛告颰陀和:「乃往昔時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羼羅耶佛、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於世間極尊,安定於世間;於經中大明,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爾時,有長者子名須達,與二萬人俱來至羼羅耶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須達長者子問羼羅耶佛是三昧。羼羅耶佛知須達長者子心所念,便為說是三昧。須達長者子聞是三昧已[19]大歡喜,即悉諷受[20]得作沙門,求是三昧八萬歲。時長者子須達從佛聞經甚眾多——悉從無央數佛聞經——其智[21]慧甚高明。長者子須達其後壽終生忉利天上,以後復從天上來下生世間。爾時,故劫中復有佛,名術闍波提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22]菩。時佛在剎利家生,爾時長者子須達復於佛所聞是三昧,復求之。時長者子須達其後復於故劫中復有佛,名賴毘羅耶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婆羅門種。時長者子須達復於佛所受是三昧,求守八萬四千歲。」

佛告颰陀和:「長者子須達却後八萬劫得作佛,名[23]提和竭羅。爾時,長者子須達為人高明勇猛,智慧甚廣。」

佛言:「見是三昧不?颰陀和!饒益乃爾,使人成就得佛道。若有菩薩得是三昧者,當學誦、當持、[24]當教人、當守,如是者得佛不久。[25]若曹知不?颰陀和!是三昧者是菩薩眼、諸菩薩母、諸菩薩所歸仰、諸菩薩所出生。若知不?颰陀和!是[26]三昧者破去於冥,明於天上天下。[*]若知不?颰陀和!是菩薩三昧者,是諸佛之藏、諸佛之地,是珍寶淵海之泉、[27]是無量功德之鎮益;明哲之經當作是知。三昧所出如是,從[*]是中出佛、聞經、正立於四意止中。何等為四意止中?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自觀身觀他人身者本無身;二者,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者本無痛[*]痒;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自觀意觀他人意者本無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自觀法觀他人法者本無法。」

佛告颰陀和:「是三昧誰當信者?獨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耳。有愚癡迷惑心者,離是現在佛前[1]立三昧遠。何以故?是法當念[2]佛、當見[*]佛。」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當念佛、當見佛、當聞經,不當有著。何以故?佛本無是、法無所因。何以故?本空無所有,各各行[3]法念。是法中無所取、是法無所著,如空等甚清淨,是法人所想了無所[4]有。無所有[5]是法,假所因者空[6]寂耳,如泥洹。是法無所有,本無是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人本無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遠。」

佛告颰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無想中見佛、念佛。守覺聞經念法,守覺不得念我、不得著法。何以故?有守覺,颰陀和!有守覺不見佛,有所著如毛髮不得法。施[7]他人有所悕望為不施、持戒有所悕望為不淨、貪於法不得泥洹、於經中有[8]諛諂不得為高明。樂於眾會中、喜[9]於餘道,[10]終不能得一行。於欲中念[11]難,有瞋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惡不[12]得說他人。善求阿羅漢道者不得於是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無所從來生法,樂於中立,有所著不得空。菩薩終不得慳貪,有懈怠不得道、有婬[13]妷不入觀、有所念不入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

「是等功德不可計, 奉戒具足無瑕穢,
其心清淨離[14]垢塵, 行此三昧得如是。
設有持是三昧者, 智慧普大無缺減,
博達眾義常不忘, 功德之行如月明。
設有持是三昧者, 解了覺意不可[15]識,
曉知無量之道法, 無數諸天護其德。
設有持是三昧者, 常自面見無數佛,
聞無量佛講說法, [16]輒能[17]受持念普行。
設有持是三昧者, 惡罪懃苦皆滅除,
諸佛於世行愍哀, 悉共嗟嘆是菩薩。
假使菩薩欲覩[18]見, 當來無數佛、世尊,
一心踴躍住正法, 當學諷誦是三昧。
其有持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不可議,
逮得人身最第一, 出家超異行分衛。
若有末後得是經, 逮功德利最第一,
得其福[19]祐不可限, 住是三昧得如是。」
般舟三昧經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5759 - 2024-01-13 10:13:30 般舟三昧經 下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般舟三昧經卷下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請佛品第十

[20]跋陀和菩薩[21]政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請佛及比丘僧明日於舍食,願佛哀受請。」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請。

跋陀和菩薩知佛已受請,起至摩訶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願受我請,明日與比丘尼俱於舍小飯。」摩訶波[22]喻提比丘尼即受請。

跋陀和菩薩語羅隣那竭菩薩:「舍第!諸郡國其有新來人,悉請會佛所。」

羅隣那竭菩薩前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請佛、所有新來人悉欲請於舍食,願哀受之。」

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23]倫調菩薩悉與宗親俱前,以頭面著佛足,及為比丘僧作禮。作禮已[24]竟從佛所去,歸到羅閱祇國,至跋陀和菩薩家,共相佐助作諸飯具。

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鉢皆共疾來,佐助跋陀和菩薩作眾飯具。

爾時,跋陀和菩薩宗親共莊嚴羅閱祇國,持若干種雜繒帳覆一國中,其街巷市里皆懸繒幡,舉一國中悉散華、燒香,作百種味飯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貧窮乞匃者,其飯具適等。何以故?不有偏施,於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悉平等。

跋陀和與八菩薩與諸宗親,以飯時俱往詣佛前,以頭面著佛足,却白佛言:「飯食具以辦,願佛可行。」

時佛與比丘僧皆著衣持鉢,俱詣來會者皆隨行。佛入羅閱祇國中到跋陀和菩薩家。跋陀和菩薩作是念:「今佛威神故,[25]令我舍極廣大,悉作[26]琉璃,表裏悉相見——城外悉見我舍中,我舍中悉見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極廣大,舉一國中人民悉見於舍中。

佛前入跋陀和菩薩家坐,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各異部悉坐於舍中。跋陀和菩薩見佛、比丘僧坐已,自供養佛、比丘僧,若干百種飯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已乃飯,諸貧窮者悉等與、悉各平足,皆[1]持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薩見佛諸弟子悉飯已,前行澡水,畢竟持一小机,於佛前坐聽[2]經。為跋陀和菩薩及四輩弟子說經,莫不歡喜者、莫不樂聞者、莫不欲聞者。佛以經請比丘僧及諸弟子,佛起與比丘僧俱去。

跋陀和菩薩飯已,與宗親俱出羅閱祇國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及羅隣那竭菩薩、[3]橋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4]倫調菩薩、跋陀和菩薩見人眾皆安坐已,前問佛:「菩薩用幾事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菩薩有五事疾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學、持、諦行心不轉。何等為五?一者、樂於深經無有盡時,不可得極,悉脫於眾災變去、以脫諸垢中、以去冥入明,諸[5]矇矓悉消盡。」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逮得無所從來生法樂、逮得是三昧。復次,跋陀和!不復樂所向生是為二;不復樂喜於餘道是為三;不復樂於愛欲中是為四;自守行無有極是為五。

「菩薩復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無所貪、無所惜,從是不得有所[6]悕望,施人已後[7]不復恨。復次,跋陀和!菩薩持經布施,為他人說經,所語者安諦無有疑、無所愛惜,說佛深語身自行立是中。復次,跋陀和!菩薩不嫉妬,所作無有疑,却睡臥、却五所欲、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若有罵者、若有[8]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9]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復次,跋陀和!菩薩是三[10]昧自學復教他人,書是經著好疋素上使久在。復次,跋陀和!菩薩所信多樂,敬長老及知識。於新學[11]人若得所施,當念報恩、常有[12]識信。受人小施念報大,何況於多者?菩薩常樂重於經,棄捐無反復之意,常念有[13]反復,如是者得三昧疾。」

佛爾時頌偈言:

「常愛樂法在深解, 於諸習欲不貪生,
遊步五道無所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報, 所惠無著不[14]追念,
所與不見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傷眾生行布施, 其心喜[15]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進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攝一切, 慈悲喜護四等心,
善權方便濟眾生, 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興施除慳貪, 其心歡踊而授與,
既施之後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曉知經法分別句, 聞深要義佛所教,
講說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學誦是三昧, 具足解慧為人說,
令此經法得[16]永[17]存, 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祕奧佛經法, 不望供養乃為講,
唯求安隱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棄諸蓋, 捐去貢高及慢大,
不自稱譽說彼短, 終不復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棄捐[18]諛諂心清[19]淨,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誠無綺飾, 其願具足無缺減,
殖眾正德無邪行, 愛樂法者得道疾。
所誦習經常不忘, 常護禁戒清淨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況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往昔無數劫提和竭羅佛時,我於提和竭羅佛所聞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見十方無央數佛,悉從聞經、悉受持。爾時,諸佛悉語我言:『却後無央數劫,汝當作佛名釋迦[20]文。』」

佛告跋陀和菩薩:「我故語[21]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22]曹當學,為知內法第一眾所不能及,出眾想去,其有於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

佛爾時頌偈言:

「憶念我昔定光佛, 於時逮得是三昧,
[23]即見十方無數佛, 聞說尊法深妙義。
譬有德人行採寶, 所望如願輒得之,
菩薩大士亦如是, 經中求寶即得佛。」
跋陀和菩薩白佛:「當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薩:「色不當著、不當有所向生、當行空,是三昧當守。何等為三昧?當隨是法行。

「復次,跋陀和!菩薩自觀身無身,亦無所觀、亦無[24]所見、亦無所著。本亦無所盲、亦無[*]所聾,如經中法,視住亦無所見、亦無所著,無所著為守道者。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諸法無所從來生。何以故?菩薩有法疑想[1]便為著。何等為著?有人、有壽命、有德、有陰、有人、有對、有想、有根、有欲,是為著。何以故?菩薩見諸法無所著,是[2]法亦不念、亦不見。何等為不見?譬如愚人學餘道自用,有人謂有身,菩薩不作是見。菩薩何等為見?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羅漢所見,不喜、不憂;菩薩如是見,亦不喜,亦不憂;守是三昧[3]者亦不喜、亦不憂。

「譬如虛空,無色、無想、清淨無瑕穢。菩薩見諸法[4]如是,眼無所罣礙見諸法,用是故見諸佛。見諸佛如以明月珠持著琉璃上、如日初出時、如月十五日在眾星中央時、如遮迦越王與諸群臣相隨時、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在諸天中央時、如梵天王在眾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頂燒、如醫王持藥行愈人[5]病、如師子出獨步、如眾野鴈飛行虛空中[6]前有導、如冬月高山上積雪四面皆見、如天地大界金剛山却臭穢、如下水持地、如風持水諸穢濁悉清淨、如虛空等、如須彌山上忉利天為莊嚴。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無央數國土悉極明。是菩薩見十方佛如是,聞經悉受得。」

佛爾時頌[7]偈言:

「佛無垢穢離塵勞, 功德眾竟無所著,
尊大神通妙音聲, 法鼓導義喻諸音。
覺天中天脫諸慧, 種種香華以供養,
以無數德奉舍利, 幡蓋雜香求三昧。
聞法普妙學具足, 遠離顛倒喻滅度,
終不想著於空法, 當志解妙無礙慧。
清淨如月日出光、 譬如梵天立本宮,
常清淨心念世尊, 意無所著不[8]相空。
譬如冬月高山雪、 若如國王人中尊,
摩尼清淨超眾寶, 觀佛相好當如是。
如[9]鴈王飛前有導, 虛空清淨無穢亂,
紫磨金色佛如是, 佛子念此供養尊。
去諸幽冥除闇愚, 即悉速逮淨三昧,
捐捨一切諸想求, 無垢穢行得定意。
無有塵勞釋垢穢, 棄去瞋恚無愚癡,
其目清淨自然明, 念佛功德無[10]罣礙。
思佛世尊清淨戒, 心無所著不[*]相求,
不見吾我及所有, 亦不起在諸色[11]相。
捨離生死無眾見, 棄捨貢高慧清淨,
遠[12]除憍慢不自大, [13]聞寂三昧離邪見。
其有比丘佛子孫、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貪欲清信女, 念精進學得是法。」
無想品第十一

佛告跋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欲學是三昧、疾得[14]是,當先斷色思想、當棄自貢高。已斷思想、已不自貢高,已却當學是三昧,不當諍。何等為諍?誹謗於空。是故,不當共諍,不當誹謗空却誦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學誦是三昧者,有十事於其中立。何等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饋遺鉢、震越、衣服者不嫉妬;二者、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三者、當有反復念報恩;四者、不妄語,遠離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請;六者、當精進經行;七者、晝夜不得臥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無所惜、終不悔;九者、深入慧中無所著;十者、先當敬事善師視如佛;乃當却誦是三昧,是為十事。

「當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為八事?一者、於戒清淨至究竟;二者、不與餘道從事、出入智慧中;三者、於智慧中清淨,無所復貪生;四者、眼清淨,不復欲生死;五者、高明無所著;六者、清淨於精進自致[15]得佛;七者、若有人供養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羅三[16]藐三菩提不復動;是為八事。」

佛爾時頌偈言:

「有黠慧者不起想, 棄捐貢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無麁漏, 爾乃為學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諍空, 無想寂定是滅度,
不誹謗法莫諍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於是無憍慢, 常念佛恩及法師,
堅住淨信志不動, 爾[17]時為學是三昧。
心不懷嫉遠[18]窈冥, 不起狐疑常有信,
當行精進不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學是常分衛, 不行就請及聚會,
心無所著不畜積, 如是行者得三昧。
設使[19]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經卷,
已具足意[20]得如佛, 然後學誦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誠信, 設有學誦三昧者,
速[21]逮疾得是八法, 清淨無垢諸佛教。
其清淨戒有究竟, 三昧無瑕得等見,
以為空淨於生死, 住於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淨無有餘, 無穢行者亦不著,
博聞[1]採智捨[2]唐捐, 得行如是為黠慧。
志精進者無所失, 於供養利而不貪,
疾得無上成佛道, 學如是德為明智。」
十八不共十種力品第十二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獲佛十八事。何等為十八事?一者、用[3]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從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無難;二者、無短;三者、無忘;四者、[4]無不定時;五者、終無生法想言我所;六者、無有不能忍時;七者、無有不樂時;八者、無有不精進時;九者、無有不念時;十者、無有不三昧時;十一者、無有不知時;十二者、無有不脫見慧時;十三者、過去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四者、當來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五者、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是為佛十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復著求法悉護,學是三昧者有十法護。何等為十法護?佛十種[5]力。何等為十種力?一者、有限、無限悉知;二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本末悉知;三者、棄脫定清淨悉知;四者、諸根精進,種種各異所念悉知;五者、種種所信悉知;六者、若干種變無央數事悉知;七者、悉曉、[6]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視無所罣礙悉知;九者、本末無極悉知;十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悉平等,無所適著。」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從生法悉護,是菩薩得佛十種力。」

佛爾時頌偈言:

「十八不共正覺法, 世尊之力現有十,
設使奉行是三昧, 疾速逮此終不久。」
勸助品第十三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持有四事,於是三昧中助其歡喜,過去佛時持是三昧助歡喜;學是經者自致阿耨多羅三[7]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歡喜如是。復次,跋陀和!當來諸佛,求菩薩道者於是三昧中助歡喜,學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8]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如是。復次,跋陀和!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本求菩薩道時於是三昧中者助歡喜,學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福。令其與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共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歡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功德於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譬如人壽百歲,墮地行至百歲無有休息時,其人行使過疾風,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寧有能計其道[9]里[10]者不?」

跋陀和言:「無有能計其道[*]里者。天中天!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諸國土其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與佛,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於是四事中助歡喜,其福出過布施佛者百倍、千[11]倍、萬倍、億倍。若見不?跋陀和!是菩薩助歡喜,其福寧多不?用是故當知之,是菩薩助歡喜[12]其福甚尊大。」

佛爾時頌偈言:

「於是經教中, [13]持有四事歡,
過去及當來、 現在諸世尊,
勸助功德行, 度脫諸十方,
蜎飛之蠕動, 悉逮平等覺。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歲, 盡壽行不息。
欲有計道里, 其數難度量,
獨佛弟子知, 不退轉菩薩。
滿中珍寶施, 不如聞是法,
四事之勸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14]且觀是, 四事之歡喜,
布施億萬倍, 不與勸化等。」
師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爾時告跋陀和:「乃去久遠世時,其劫阿僧祇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不可極阿僧祇,乃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怛薩阿竭、阿羅[15]訶、三[*]耶三佛——其威神無有與等者,安隱於世間,於經中之尊,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於是國土空閑之處。是閻浮利國土豐熟,人民熾盛樂。是時閻浮利內[16]廣縱十八萬拘利那術[17]踰旬。是時閻浮利內凡有六百四十萬國。爾時,閻浮利有大國名跋[18]登加,其國中有六十億人。私訶摩提佛在是國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訶摩提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時,私訶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是三昧助歡喜,即[1]持珍寶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

「時私訶摩提佛般泥洹後,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壽終已後還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閻浮[2]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三昧。梵摩達太子聞是三昧助歡喜,心踊躍樂喜聞是經,持珍寶直百億散是比丘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時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3]剃頭[4]鬚作沙門,即於是比丘所從索學是三昧。與千比丘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前後一反得聞是三昧。是比丘輩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歡喜功德,却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5]守、學、復教他人學。其人持是助歡喜功德其後得作佛,名坻羅惟是逮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是千比丘從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羅首羅欝沈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者?何人不學者?何人不為他人說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薩在四十里外聞有持是三昧者,菩薩聞之便當行求往到其所。但[6]得聞[7]知有是三昧常當求之,何況乃得聞學者?若去百里者、若遠四千里,聞有持是三昧者當行學到其所,但得聞知,何況乃得聞學者?」

佛言:「去人遠者常當自行求,何況去人十里、二十里,聞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學?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欲行至彼聞求是三昧者,當承事其師十歲、百歲,悉具足供養[8]占視。是菩薩不得自用,當隨其師教,常當念[9]師恩。」

佛言:「我故相為說之,[10]若菩薩[11]聞有是三昧處去四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設不得聞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進行求故終不復失佛道,會自致作佛。見不?跋陀和!菩薩聞是三昧,念欲求不離,其得利甚尊。」

佛爾時頌偈言:

「我念過去有如來, 人中尊號私訶[12]末,
爾時有王典主人, 至於彼佛聞三昧。
至意黠慧聽此經, 心悅無量奉持法,
即以珍寶散其上, 供師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歎言: 『我身於此當來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當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願壽終後, 輒復來還生王家,
爾時見尊大比丘, 號曰珍寶智博達。
應時從聞是三昧, 踊躍歡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13]千億, 珍寶、妙衣用道故。
即與千人除鬚髮, [14]來志樂求是三昧,
同時具足八千歲, 常隨比丘不捨離。
一反得聞不復二, 是三昧者譬如海,
執持經卷諷誦說, 其所生處聞三昧。
用積累是功德故, [15]當見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萬歲, 所見諸佛輒供養。
曾值諸佛六萬億, 加復供養六千尊,
聞所說法[16]大歡喜, 然後得見師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見佛號曰堅精進,
化無數億諸人民, 度脫一切生死惱。
諷誦學是法[17]以後, 便復見佛名堅勇,
天上世間誦其稱, 聞三昧聲得作佛。
何況受持誦說者? 於眾世界無所著,
廣宣分流是三昧, 未曾疑忘於佛道。
此三昧經真佛語, 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 一心諷誦不[18]忘捨。
假使往求不得聞, 其功德福不可[19]盡,
無能稱量其德義, 何況聞已即受持?
設有欲求是三昧, 當念往時彼梵達,
[20]教習奉行莫退轉, 比丘得經當如是。」
至誠佛品第十五

佛言:「乃往昔時復有佛,名薩遮那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21]泥洹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爾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從作沙門欲得。於是比丘所一反聞是三昧,承事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不得一反聞。」

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若曹,若曹當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22]千劫,莫得[23]有懈惓,趣當得是三昧。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24]衣被、床臥、千萬珍寶以用上師,供養於師無所愛惜;設無有者當行乞食給[25]師,趣當得是三昧莫厭。」

佛言:「置是所供養者,此不足言耳,常當自割其肌供養於善師,常不愛惜身,何況其餘?當承事善師如奴事大夫,求是三昧者當[A1]如是。得是三昧已當堅持,常當念師恩。」

佛言:「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億劫,但欲得聞其名聲不能得聞,何況得學者、轉復行教人?正使如恒邊沙佛剎,滿其中珍寶持用布施,其福寧多不?不如書是三昧持經卷者,其福極不可計。」

佛爾時頌偈言:

「我自識念往世時, 其數具足六萬歲,
常隨法師不捨離, 初不得聞是三昧。
有佛號曰[1]其至誠, 時知比丘名和[2]輪,
彼佛世尊泥[3]曰後, 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時為王君子種, 夢中逮聞是三昧,
和輪比丘有斯經, 王當從受此定意。
從夢覺已即往求, 輒見比丘持三昧,
即除鬚髮作沙門, 學八千歲一時聞。
其數具足八萬歲, 供養奉事此比丘,
時魔因緣數興起, 初未曾得一反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經法囑汝等, 聞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習持是法師, 具足一劫無得懈,
勿難千億用道故, 當得聞是法三昧。
衣服、床臥若[*]千億, 比丘家家行乞食,
以[4]用供養於法師, 精進如是得三昧。
燈火、飲食所當得, 金、銀、珍寶供養具,
[5]尚當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養況飲食?
明者得法疾持[6]行, 受學經卷有反復,
是三昧者難得值, 億那術劫常當求。
所周旋處聞是法, 當普宣[7]視諸學者,
假使億千那術劫, 求是三昧難得聞。
設令世界如恒沙, 滿中珍寶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說, 敬[8]誦功德過於彼。」
佛印品第十六

佛於是語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聞者當助歡喜、當學、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得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當善供養。何等為佛印?所識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適、無所生、無所有、無所取、無所顧、無所往、無所礙、無所有、無所結、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羅漢、辟支佛不能壞、[9]不能敗、不能缺;愚癡者便疑是印,[10]是印是為佛印。」

佛言:「今我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11]輪、鬼神、龍、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羅漢道;萬菩薩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12]立;萬二千菩薩不復還。」

佛語舍利弗羅、摩目[13]犍連、比丘阿難、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14]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15]輪調菩薩。佛言:「我從無央數劫求佛道以來,今以[*]得作佛,持是經囑累若曹,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薩學是三昧者,當具足安諦學。[16]其欲聞者當具聞,為他人說者當具說。」

佛說經已,跋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羅、摩目[*]犍連、比丘阿難等,諸天、阿須[17]輪、龍、[18]鬼神、人民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般舟三昧經卷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6307 - 2024-01-14 15:34:19 拔陂菩薩經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是:

佛在羅悅祇竹園多鳥樹下,與眾弟子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羅漢,所著盡,無餘結,所作滿,所求具,皆已下重擔,悉至所願,已斷於故胎,從政化度,皆悉度八禪,除一凡比丘。

爾時拔陂菩薩,與五百菩薩俱,皆白衣身受五戒,皆從如來欲受正法。拔陂菩薩便起前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諸菩薩及諸比丘,悉以頭面禮佛,皆坐一面。

佛爾時便取神足定意,使諸比丘在他郡國者,皆來會是竹園,悉為佛作禮。爾時過十餘萬眾比丘皆來會竹園。佛復取神足定意,使大德比丘尼等,從三萬餘比丘尼,皆來會竹園,為佛作禮,悉坐一面。佛復取神足定意,使羅檀迦簍菩薩從惟舍大國,及迦休頭菩薩從占波大國,及那達頭菩薩從波羅奈大國,及須深無菩薩從迦惟羅衛大國,及大大導眾菩薩及給孤獨迦羅越從舍衛大國,及尊達菩薩從拘暹大國,及謾論調菩薩從沙號大國,各從二萬八千人皆會竹園,悉以頭面禮佛足,悉坐一面。

爾時阿闍世王,與過十萬眾人俱,來到佛所,皆以頭面禮佛,悉坐一面。

爾時第一四天王,及忉利天王及梵天王,與無央數天眾,悉來到佛所,為佛作禮,悉坐一面。及諸遍淨天無央數眾,悉來到佛所,作禮,皆住一面。及四阿須倫王,從無央數阿須倫眾,皆來到佛所,作禮竟,悉住一面。及難頭和難龍王,及沙迦羅龍王,及摩奈師龍王,及阿耨達龍王,及伊羅鉢龍王,共與無央數眾龍俱,來到佛所,作禮竟,悉住一面。

爾時是三千日月間,無有空無人者,皆大神妙天龍神及人非人,從下并梵天。拔陂菩薩便起坐,整衣服,右膝著地,向佛叉手便言:「今欲有所問,願佛演說,解我所難。」

佛因言:「拔陂!恣意所問,如來今我悉能解汝所問,知汝意生滅形象。」

拔陂菩薩便言:「云何得菩薩定意,所聞如海多藏,所聞無有餘疑,不忘生念亦不退,亦不懈惰於無上之道至德正覺;為佛轉生,不落無法處,常識所從來生,未嘗離本願見如來,至便臥夢亦不離正;得形常端正可愛、見者喜,生於豪貴家,常持堅彊意,自裏所學疾、所知不忘,廣計慮意堅固慚羞,具了理奇,可多行慈,常有默覺,所對多威神,常精進不中悔;傳放義,常入法,常入止,常入觀,常入禪,常入定,空不入相,無形地法,不恐不懼;常樂說法,常樂受法,意所願生不復違其本願,本德多力、本意多力;本因緣彊,五根彊,所作常彊,呵止惡常彊,所觀常彊,於解所願常彊。難勝量譬如海,譬如月自具淨滿,譬如日稍盡陰冥,譬如火能現色,譬如虛空難可塗污無所著意已空,譬如明珠悉達正法,譬如石安住不動,譬如根難搖動,譬如狉及溥軟其意無所痏,譬如蜚鳥意以低伏,譬如乞兒不起,樂在縣國樂山谷,譬如麋鹿亦猴猿不親愛俗人。亦有學者常導眾復牽眾,無瞋恚在諸人,不復化悉諸魔隨次解度,諸法無教導自意解,於覺法在禪堅不緣邪,有大慈力難可嬈,所念常深不離正行,無能計其所得所念,得聞法數依墮淚,所忌常太,一切具佛所行思願,眾來欲採無數善念,願取海清淨信,增願淨潔,妬嫉瞋恚斷,常願明在,一切知至光內歡喜,行願以斷不信忌,為黠所洒,滿無數天願行,一切莊飾世斷綺可,便淨好行戒淨具為,能斷弟子因緣覺地,心所求願堅不轉,所作竟成所求常無造,於天人道善法行不饜事,悉於菩薩成滿具度不憂喜,一切於異學不傾邪,一切敬樂諸佛。悉見法光耀無能化壞,常悉會面於諸佛。譬如作幻人一切法非我,譬如化人未來於後法,譬如夢人過去當來現在事,譬如有光一切世悉見身,如雙日亦不行,亦無所止因緣法,譬如景於生死,以住無胎,已斷胎想過不取法,行遠棄已憂法器,菩薩意已無數,一切於世一切無能轉不墮,次近無所著,一切佛國界已度符節門,一切足解散善法,自上如法器,一切於諸佛,一切為如來所拜,以佛神住衣毛不動,能力如師子獨吼,常見敬一切,能飽滿世眾不亂誤,一切為諸佛所待知,如時覺行化,棄所疑,無彼受法,一切三世無不照知,一切黠慧說無窮,常行慈以得哀,不留事說經明不慧棄住,悉於諸人不兩隨,身意同生直,心為世眼三界明,悉三界無能輕易者,行非我,世所有展轉止,行不求眾樂,獨行信憶誠信,法不取不棄一切知演教,彼勸人住大學門,已至無恐怖,善說如來正法,一切卷句常行,求見者莫不喜,悉眾所從大樂得喜,在如來足下斷蓮,當樂善說一切佛法,樂行問不仇意著,於行於眾止所受恐怖斷,起力言行一切度轉,常直取所住不動,一切羸彼助說法坐師子座,數數有悉諸佛所知,一切在世無所墮,悉說行在入知常尊法,悉依諸佛行,常願法不倦解待愚,如來善交無處所行,在十方世常好行一切,為人棄罪成福,默為日增已得入法門,譬如天法身無形故常掔內人,為菩薩一切不斷諸佛諸行,不住止欲,具菩薩棄已被人鎧,雖多怨嫉欲勝一切,於佛數數願如來十種力地,一切想去已為知悉了,工校計知世聚散。一切行入生死,棄無所住亦不亂,已度於法海為藏貴寶,遍行於世一切已遠世。已習行大變化佛力足致無比,聚一意願見諸佛,棄不用一切世,所生生異界,如來有住在者,正覺無所著。遙見佛及其國界,聞其法,見其比丘僧,亦不五達,亦不六達,菩薩亦不從是世致彼聽視,猶故住是世耳。遙見正覺,亦聞明法,亦悉受行,譬如今面受奉行,令正等,使吾無疑,亦使如是,諸菩薩無懈怠,常面見佛善聽法,至夢傾意不為邪?」

佛便謂拔陂菩薩言:「善哉善哉!拔陂!是為哀眾辭,求眾之安,愍念三世,見義見樂見安,於人天能以如是義問如來。先亦自有德,於過去佛已施眾善福,已待遇眾佛,坐法義座,願法無所願援,奉受梵行,少欲約可於無食,喜具戒,起諸菩薩、常勸成菩薩、常願尊菩薩,常願菩薩意大,願菩薩盛,願菩薩得,其所求常慈有大,依一切等心,於人制意度無極,見佛常度理如來語求佛意。譬如和夷鐵無稱量,悉人意所常善知覺於面行,是汝德。

「拔陂!吾已意具知,雖爾者有現在佛定,名為常住止,是定為定意,堅不墮,不失意。」

「下耳根眾不他怠,唯如來為我解說是定意,為眾學作先,使眾人得安。願愍是世,為人天世及諸菩薩大願者,皆當以是見光自照。」

佛便告菩薩拔陂言:「常行一法,常作莫饜,奉行如上,多益作莫減。如作車成便乘,便可隨常所求。已具淨,已諦念,已具堅,本力作一切善法,自致踰過便以有。何等為一法,見在佛定意,名為止定住者?所謂因緣,佛意作念,意不邪冥不亂,已默得持精進,不跌無形有待遇,常興空厚睡臥,為劇怨且遠避眾會,身常隱避惡知識莫親,隨善政友可法道,直根莫妄占近饜,欲少食不願貪,好法衣,不願壽長,隨本命慧身無所愛,不顧其親屬,本所生國速棄去。已親慈心,已得哀意,已住喜意,已行護心,諸蓋已棄,諸禪已習,色想已分別,陰想不取,諸入不受,諸大不宥,意已不亂生,受不住不淨,已得一切舍,向一切脫人,一切於人如己身,一切人皆非我,一切法無所取,從戒無所願,常習欲定,多聞欲樂,戒陰不漏毀,定陰不動墮,於法無所復疑,與佛無諍,於法無所棄,於僧不誹謗。麁惡言以斷止,待遇於有道,過者常遠離,世音無樂不用,過世音常用愛樂,畜生音遠棄辟。六堅法已習,五度脫常當習,十惡作足已棄,十善作足親習,於九嬈能自解,於八無勢悉違捨,八精進常已習,九想行已行,八大人念為已得,諸禪莫取愛,莫以聞自大。理可綺,下耳聽,常重法,常欲法,色想已別自想身無所取,想人已悉捨,雖生不為可,陰想已分別,所有已不住,常求欲泥洹,願不用生死行。於生死恐懼想,於諸陰想如怨,於四大如蛇,於諸入已想空,想三界無所住,見泥洹而獨樂。世作不復用,捨世隨佛,令於人無諍,一切於世無所親,一切諸佛常得面,有是身如夢見向脫,常淨潔善作,常為求一切諸想,分別計三堅定,常著念一切諸佛,依怙著善本,常思願一切諸佛。自在欲定,不自願佛身相等,一切法不分別,計世知義不與諍,從受有能次第,隨如來住地利,得忍辱已下,入法身空身,為已知人身,不生不滅泥洹身,常以觀黠慧眼已為淨。一切法非我,願佛意不墮不踰,一切於佛一其行,不念知欲求到,為無數識申直意。於為業不為彼,隨佛智遇善友如見尊,一切於諸菩薩無異意,悉反魔所作。一切世所有如幻,一切諸佛如光,照見如來,常行求菩薩意,度無極悉等等,億誠信見諸佛一切等善法。

「拔陂!是為現在佛面住定意,亦用是法定意為具來。何等定意具將是法來?所謂現在。現在佛面住定意為何等?拔陂!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戒常具足,常獨處不與眾,便起意念言:『阿彌陀佛為在何方常在說法?』如其所聞,便生念在西方。阿彌陀佛如來正覺所治也,去是佛國當過百千億佛界,名須摩提國,眾菩薩所聚,聽尊說法已不亂意,常當念是國地。

「拔陂!譬如人臥夢,見聚銀若金及眾寶,親友知識極愛親屬,常樂欲見不饜,便與共戲樂,至意親密談。至寤尚識其所見,如事為人說,便為墮淚念識其想。拔陂!亦如是,菩薩白衣者若學者,聞阿彌陀佛所在國,常當念其方,無毀漏於戒,於戒陰莫用亂意,淨心念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如是七日七夜畢念,便可見阿彌陀佛,或在夢中如來阿彌陀佛如來當面自見。譬如上頭夢男子,自想為住在空,不想夜亦不想晝,其眼根不為壁牆所遮,不為陰冥所蔽。拔陂!菩薩亦爾,作意行如是,如是於佛界中間,雖有須彌山,有遮迦謗、摩呵遮迦謗山及餘黑山,不能遮其眼視,亦不能遮其意。菩薩亦未得天眼,視見阿彌陀佛;亦不得天耳,聽聞阿彌陀佛說經;亦未得神足,得往到阿彌陀佛國。菩薩亦不從是下世往生彼,但自故住是世,見阿彌陀佛如來,亦聞其說法如聞奉行,菩薩便從是定意,寤如所聞法,便為人廣說。

「拔陂!譬如人從隨沙離聞有好女字須聞,復有第二男子,聞有好女字阿凡和利,復有第三男子,聞有好女名為蓮華色,從聞展轉著污轉自作貪,是諸男子皆未見好女,但遙聞數數起意生念,便有婬起,從臥便夢見,便往到女處。是故羅閱祇城中男子,如是起意,如是便見,與共會合,便亂習婬法,曉竟便寤故,識如問如知。拔陂!為汝說如是,從是因緣如是法說,從是不還,受別於無上覺道,我復為其說,當來於後久遠,當名為善寤如來、無所著、正覺,其人但得恣意見想,如是正見。如是菩薩,拔陂!亦如是,住在是世間,彼有阿彌陀佛,已聞數數念,便見如來阿彌陀佛見在,佛面見住上定意,見便難問如來,從何法會菩薩得生是世?阿彌陀佛便為諸菩薩說言:『常念佛意善習不捨,常行幻作便得生是佛國。』何等常念佛?念如來法不忘。今是如來、無所著、正覺,身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身,如淨明月水精珠身。譬如眾寶所瓔珞,在眾弟子中獨說法,如是為其誠說。何以無所壞故,何所不壞敗者,地水火風神天梵王,是皆不亡色痛想行識,如有念如來,因緣如空,空便為已得,是為念佛意,菩薩常寤已捨其定。拔陂!汝用是便到彼所,從到便說是事,從有是如是法說,可使受別,不復還墮於無上得正覺。拔陂!亦汝及摩呵迦葉,及因陀達菩薩,及須深天子,亦及餘,於是定意有得者。

「拔陂!過去久遠有一男子,於曠野澤中便大飢復渴,於澤中便得臥,夢得好飯食,極意飽食,所飢渴便飽。適寤自意身飽滿,便自計是法。譬如夢食,其如是觀便忍受別,於佛法菩薩亦如是,居家或學,聞佛所在方,常至意當念其方,常願欲見佛,莫取想於胎,亦莫想自有身,常住空想,有想當想念佛,從以空想便以住,以能想念佛,淨如琉璃寶中尊,如是念便見如來。

「拔陂!譬如人從本生國到他方,久久還念本所生國遊戲所見,樂臥便夢還故國,便遊戲,生想如故所到處,於國中恣意戲。寤便為親近及知識左右侍人說言,我往如是,我見如是,我所到到所作到如是。拔陂!菩薩亦如是,居家及學,聞佛所在方,常當念其方,願常欲見佛。如是念,菩薩會見如來,淨如琉璃寶中尊。

「拔陂!譬如觀污露比丘,取半壞敗色著其前,便見已,青黑亦見、壞亦見,空隨如烟,但見白骨在前,是骨從何來?誰持著是?誰所作是?皆意所作耳。拔陂!菩薩亦如是,持佛不歸他,住在是定意,所向方便願見佛,其方有佛者即見如來身。何以故?以倚著定故。復已持佛故,住在是定,以佛威神,復己定力,自復以宿功德作,三令悉見如來。

「拔陂!譬如人,年尚少,樂自抆拭淨器受麻油,淨器受清水新磨鏡,若於水精器自觀其身,悉於是中見其形。

「拔陂!汝寧謂是人形入油水鏡水精器不?若已在其中耶?」

對言:「如來!不。我謂內不可得,及麻油水鏡水精悉見影住其前,亦不從光中來,亦不從身中出。」

佛言:「善哉善哉!拔陂!實如是。以淨色已分別,諸菩薩欲見佛,易無難,見即能問,得問能對,所聞內喜,其復內爾:『是諸佛從何來?我到何所?是皆無從來,知如來無從去。云其自身其復生意爾,但意行是三界耳。我欲觀天,意即見天,以意作佛,亦以意見,但是我意;為佛如來但意耳,及我身意也。以意見佛,意不能見意,意不能知意,意想為無智,不想意為泥洹。』是法無堅,皆從自可起,自可悉空,求自可亦無有。拔陂!菩薩亦如是住在其定。

「拔陂!有四法菩薩疾得是定。何等為四?一為無央信,二為精進無能逮,三為黠不受彼教,四為親善友。拔陂!是為四法,菩薩用疾得是定。復有四法,菩薩疾得是定:常求見佛,常願聞法,計無所住,求佛意不忘。菩薩用是四法,疾得是定。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不樂俗言、不樂有人識、不欲世樂、不到睡臥試,但除大小便及飯食時及經行。不識會四輩及餘眾,常以法布施轉增,不樂好色及待過利。是為四法,菩薩疾得是定。復有四法疾得是定:常作佛形像,次畫作其好;常持是定意,亦以意樂是定住久長止,亦書受奉行;是定起,棄綺可意無綺可法,便住無上獨尊道;常營護如來教令諦不忘。是為四法,菩薩用疾得是定。」

佛爾時知是義,便說偈言:

「當生信於尊令,  莫畏法所空說,
 行精進斷截臥,  滿三月當坐行,
 常說法尊所言,  偏教令演其功,
 莫樂著見待遇,  無所著得是法。
 紫磨色相百福,  常作念佛在前,
 歡喜光一切照,  形極好如金珠,
 過去佛及未來,  常當念叉手住,
 亦見在人天尊,  悉恭敬善法念。
 常待遇於德王,  以華香散其形,
 與飲食常淨心,  求是定當何難,
 鼓吹增及琴瑟,  常作樂無量象,
 造喜悅無數喜,  常願求無極定。
 常造作無比形,  好分別相具好,
 金色身禮清淨,  欲願定是何難,
 所念法常念作,  淨潔戒聞欲求,
 偕事聚壞散棄,  於是定得不久。
 莫生嬈於有形,  行慈心具依護,
 且當觀欲善苦,  求是定得不久,
 生意喜於說法,  相侍尊常禮尊,
 莫綺可棄貪慳,  於法說莫疾弄。
 如是令善可待,  所生滅如來說,
 無數佛悉所教,  所求定莫為難。

「拔陂!菩薩當於說法比丘恭敬,常當禮遇具作待如尊,於是定便為進。拔陂!菩薩有於說經比丘亂意,有念嫉怨恨無清淨心。拔陂!眾非義所載,令許菩薩得是定意,至德尊滿道,義終無是。拔陂!譬如有眼男子,淨夜無雲霧,於夜半時仰頭視上,便見無數星宿。拔陂!菩薩亦如是,受護佛法者觀於意,在東方見無數佛,無數百無數千無數萬無數億百千,求見甚易,眼精所觀見。拔陂!譬如來正覺眼,一切知一切見。菩薩亦如是,於是見在佛住正定意,從幻聞具行,從精進無偕具行,布施具行,戒度具行,忍辱具行,禪意具行,黠度定具行,得脫黠具行,度無上黠具行。」佛爾時解是義說偈言:

「有眼觀上視空,  於淨月中夜起,
 見無數億千里,  雖曉明意在識,
 定意爾菩薩得,  見無數千佛國,
 從定寤意故識,  亦於眾說國好。
 定眼淨次覺視,  無蔽障觀十方,
 勝可愛為覺眼,  是定淨用見尊。
 尊無時想觀世,  觀十方三世尊,
 斷毒淨無胎相,  願聽善學上德。
 亦聽法快甚涼,  可疾念空止要,
 我是法願與俱,  安樂眾願為佛。
 如無量菩薩色,  見佛國億萬數,
 菩薩爾得定後,  見無央諸尊形。
 有意學遍慈仁,  從我聞悉持行,
 是定爾菩薩得,  無數百法不持。
 信羞慚生想愛,  悉遠棄世所可,
 何不作世法施,  從是得淨止地。

「拔陂!菩薩得定意,當起定意生精進。譬如船滿中諸寶,已度大海粗及此岸,船近於岸邊沒,於是閻浮提人,當大舉聲稱怨,稱復悲哭:『我曹已貧眾不見好寶。』拔陂!於是定意可聞已遠,不復書不讀不諷不行,亦不求義,比丘、比丘尼及優婆塞、優婆夷,其國處悉諸天世皆大出聲稱怨,當復悲哭:『我曹悉已空貧,眾不見是法施,世已有是深妙定意,親佛所教,佛所稱譽,佛所尊說,聞已不書取,亦不諷受,亦不讀,復不行,亦不住,樂聽綺滿害智,不欲具聞,不取多智,雖聞不欲,亦不樂取是定。』

「拔陂!譬如愚人少黠,若有人來,以栴檀授與之,癡人生不淨想,黠人便為其說:『是栴檀極好香,何為於是生不淨想?何不嗅之聞其好香?何不視之見其好色?』便自挾其鼻,不欲聞香故,閉其眼故,不欲視香色。說是定時亦如是,無戒者不樂欲遠,不樂受已習,無慧痛亡其智,到禪便猗著胎歸胎,是輩聞是定意,亦不信亦不用亦不隨,亦不生內喜,復出聲言,於眾便作願:『善哉!今學光明尚能爾,今世有高比丘,譬如阿難。是經譬如虞中大,去眾於屏處更說非諦,是經欲聞巧亂耳,是非佛所說。』拔陂!譬如賈人到愚冥人邊,出絕好摩尼珠以視癡人。是癡人問主:『是珠價直幾所?』其主言:『如是珠於夜作光,以寶滿其明處,則是珠於賈子曹。』便笑戲謿珠主,便度量摩尼珠,復言貨主:『是珠薄一牛寶,則當是其價耳。』拔陂!亦如是,於後有是菩薩定,如有比丘能持信堅多欲學,直於奉行慚於疑,欲求度多聞有黠,深念行慈得哀,是定自在處,說如是定為可久住。有癡者,於前過勝未甞有行,未甞有福德,自大多嫉、用利自取,欲作世名、少聞本無善學,是曹輩聞是定,亦不持亦不信亦不行亦不樂受,復出聲言:『甚可怪。是曹比丘,何一不慚?是比丘何一不解?聞是曹世巧言雅辭強說,言是佛所道。』拔陂!我已故為若重說,令汝明解及天人世。拔陂!若有人以是重三千日月,滿中七寶施與諸佛如來正覺,不聞是定者;若有菩薩聞是定意,已聞復言,是福獨多。」

佛爾時解是義,便說偈言:

「一切是重三千,  悉施與滿中寶,
 願作佛如是行,  常於世無雙二;
 其能有得此經,  善定意佛所尊,
 聞便信受奉行,  及福快獨極尊。
 佞調意常自是,  收意邪無定根,
 常求會惡知識,  轉相教不信是,
 漏無戒惡法具,  自可足堅住癡,
 轉相蹡謂可脫,  敢壞敗勝所教。
 是經非佛所說,  法王亦無是言,
 敢出是惡聲說,  惡作具不撿意。
 有當見大雄尊,  三世將光無量,
 是義出為是輩,  是皆為持法學。
 已聞是深妙經,  聞便受內生喜,
 是曹輩可莫疑,  不憂後不為佛。
 有戒具清淨行,  有信悉直無邪,
 口說法如海流,  我所說為是賢。」

拔陂菩薩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6311 - 2024-01-14 15:42:31 自在王菩薩經上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姚秦三[22]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二萬人[23]俱,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其名曰:彌勒菩薩、[24]得大勢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相菩薩、大相菩[25]薩,如是上首一萬人俱。爾時世尊,大眾圍繞恭[26]敬,為發大乘意眾生演說經典。

爾時,眾中有菩薩名自在王,從[27]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28]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若蒙聽許乃敢發言。」

佛告自在王:「諸有所問,佛無不聽,隨意所問,當為汝說,令汝得解。」

自在王菩薩得蒙聽許喜悅無量,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為人演說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諸魔增上慢者,及諸外道[29]有所見得諸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願成就戒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自在王菩薩:「善哉!善哉!汝能問佛是義,當為汝說,一心諦聽善思念之。諸菩薩云何能令眾生得住大乘,具足大願成就戒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在王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有四自在法,以是法故,能自在行,令諸眾生得住大乘。何等四?一者戒自在;二者神通自在;三者智自在;四者慧自在。戒自在者,菩薩摩訶薩行具足戒,不毀、不缺、不穿、不濁、不有所得、不悔不訶、不有熱惱、智所稱讚、隨順道戒、教眾生戒、護法戒、歡悅戒、不依生處戒、住定戒、隨慧戒、信解深法戒、不退神通戒、空無相無作戒、寂滅戒、攝佛法戒、說佛法戒、不捨一切眾生戒、慈護戒、大悲根本戒、信淨戒、不轉[30]儀式戒、頭陀細行戒、隨順福田戒、畢竟淨戒、不斷佛種戒、護法種戒、示聖眾戒、安住菩提心戒、助六波羅蜜戒、修四念處戒、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戒、能生一切助菩提法戒。自在王!若菩薩摩訶薩能持如是戒,戒則具足,所願皆得。若菩薩持如是淨戒者,三千大千世界劫盡燒時,願欲滅火,言火當滅,火即為滅;欲令三千大千世界皆變為水,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普雨眾華,欲令三千大千世界皆為珍寶,欲令如恒河沙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欲令如恒河沙世界大海合為一海,即皆如意無不成者,持戒力故所願皆得,所為神力無不稱[1]意。菩薩安立如是戒中,得如是自在力,持淨戒故深願畢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乃往古世過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名淨明光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菩薩比丘,名金剛齊,得持戒力,行淨戒故常在閑處林中經行,欲具佛法故修習正[2]行。修正行已作如是念:『不得一切法是則名戒;不貪一切法是則名戒;滅一切結是則名戒;觀身如鏡中像是則名戒;於諸言辭如呼聲響是則名戒;觀心相如幻是則名戒;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不得貪[3]恚本是則名戒;於法無觀[4]無想分別是則名戒;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心無所畏是則名戒;不依三界是則名戒;信無生法是則名戒;信解無生法忍是則名戒;不貪利養是則名戒;於諸法空心不驚畏,壞離諸相蠲除諸願是則名戒;心無所念是則名戒;不自高不輕彼是則名戒;不著諸入是則名戒;不[5]起五欲是則名戒;了知諸陰同於法陰是則名戒;了知諸性同於法性是則名戒;樂無諍訟是則名戒;於善法中不捨勤行是則名戒;知一切法[6]必寂滅相而以身證是則名戒。』

「自在[7]王!金剛齊比丘如是安住於戒,修習聖法正念無倒。時有魔子名曰障礙,見金剛齊比丘如是持戒,修習聖法正念無倒,與八萬四千諸魔及其眷屬,貫鉀持兵來到其所,自隱其身,觀是比丘心在何行?千歲隨逐乃至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壞。於是魔子及與眷屬現其[8]魔身,執持刀鉾,在比丘前欲以相怖。比丘見魔大眾兵仗[9]欲以相怖,作是誓言:『若我戒淨,習於聖法正行不倒,以是緣故,魔眾兵仗皆當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華、[10]須曼那華、婆[11]梨師華、奇妙名華以為瓔珞,是時魔子[12]與其眷屬,形色儀法皆如我身。』

「自在[13]王!金剛齊比丘說是語時,魔眾兵仗即皆變成[14]妙色之華,殊妙香潔以為瓔珞。一切諸魔皆自見身如此比丘,剃除鬚髮著染袈裟。魔子見比丘現大神力,怪未曾有發希有心,與其眷屬俱禮其足,作如是言:『汝得何法乃有是力?』比丘言:『此力不從有所得生,亦不依於身口意及一切法生,是力不以住相故生,以無住處故。』魔言:『比丘!我於千歲求汝心行不能知處。』比丘言:『汝若以恒河沙劫求之,亦不能得。何以故?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15]中,汝寧能得幻化人心所行處不?』答言:『幻化之人尚無有心,況心行處。』比丘言:『如來說一切法空皆如幻化,此中亦無心無思。』魔言:『若不得心、不得思,云何有來去、[16]有言說?』比丘言:『幻人去來言說,我去來言說亦如是。』

「魔言:『汝以是進行住於持戒,修習聖法為何所趣?』比丘言:『趣無所趣。』魔言:『云何趣無所趣?』比丘言:『是中無先去、無今去、無當去,無所趣者,即是無作[17]脫門。汝問:「以是進行[18]安於戒修習聖[19]法,何所趣?」者,我不趣色生、不趣色滅、不趣色住、不趣受想行識[20]滅、不趣受想行識[21]住,[22]於一切法,亦不趣生、亦不趣滅、亦不趣住,是名正趣。魔子!正趣者名不取色,不取受想行識,無所見法是我所趣。我所趣者,不取色、不取受想行識,我所趣者是諸聖所趣。』魔言:『比丘!於是法中云何有趣?』比丘言:『諸凡夫法及諸佛法,同是一法無二無別;學法、阿羅漢法、辟支佛法、佛法,同是一[23]切法無二無別;若過去法、若未來法、若現在法,同是一法無二無別;無出無生[24]以等相故。不捨如是諸法[25]等相者,欲以是法示眾生故而為說法,如是趣者名為正趣。魔子![26]夫正趣者,不趣欲界、不趣色界、不趣無色界。住等[*]法者,於法實相不動不退,是名正趣。如如趣,一切法趣亦如是;如法性趣,一切法趣亦如是;如實際趣,一切法趣亦如是。求如是趣者,亦不念不著諸趣,是名正趣。』

「魔子語金剛齊比丘:『汝以是正行為得何法?』答言:『我以是正行得離諸法分別,以是無念無分別故,[27]具足等相。汝問:「得何法?」者,是正行中無有得相,無增上慢,以是正行於法無所得,正行者即是無行義。』魔子問金剛齊比丘:『汝以此戒當得何法?』答言:『我以此戒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小法不可得故。』魔子言:『云何得菩提?』比丘言:『色[*]等則是得菩提,受想行識[*]等則是得菩提,一切法[*]等則是得菩提。』魔子言:『如是菩提於何處求?』比丘言:『當於我見性中求。』魔子言:『云何而求?』比丘言:『求時不起菩提見。』

「魔言:『比丘!汝師是誰?誰所教誨辯乃如是?』比丘言:『不壞我見性而得菩提,是則我師;不在垢不在淨,是則我師;若識不在有為不在無為,是則我師;若不從他聞於諸法,不住不捨能度諸流,是則我師;若遍知一切法而不至一切法,是則我師;若一切所說音聲言辭,於不可說諸法相中而不動[1]轉,是則我師;若一切法不生不起不出,而能轉聖法輪,是則我師;不住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是則我師;若一切法不生故生,是則我師;若一切法不滅故滅,是則我師。我隨如是師教,故辯如是。』

「魔子言:『如來以何而轉法輪?』答言:『如來於色不轉不還;色如、色法、色空、色無相、色無作、色滅、色離、色無生、色相、色性,亦不轉不還;受想行識不轉不還,[2]識如、識法、識空、識無相、識無作、識滅、識離、識無生、識相、識性,亦不轉不還;如來以是一切法不轉故,轉於法輪。如是法輪若轉若不轉,於無量法性終不出過。若能解此轉法輪者,是人則能轉於法輪。』

「爾時魔子及其眷屬,皆為金剛齊比丘作弟子,[3]發是言:『我從今日歸依於師。』比丘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淨明光王佛,我所說者是佛所教。』魔子言:『可共詣佛。』時金剛齊比丘,與魔子及八萬四千魔眾,俱詣淨明光王佛所,頭面禮佛足,合掌恭敬在一面立。淨明光王佛,因其淨[4]戒及聖法行,為說如是法,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自在王!彼時金剛齊比丘豈異人乎?汝身是也。障礙魔子者,持地菩薩是。自在王!是名菩薩摩訶薩戒自在。菩薩得是戒自在者,能示眾生[5]不思議願力,教化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能自降魔怨,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神通自在?謂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如意足。自在王!何謂菩薩天眼自在[6]也?若菩薩眼根不為牆壁山林須彌鐵圍,世界中間之所障礙,是名天眼自在。菩薩以是無礙眼根,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佛土,為一佛土。何以故?[7]空相無別異故,而諸佛土彼此雖別而不合不異。又見諸佛大眾圍遶皆為一佛,以法性不壞相故。以見一佛淨故見一切佛淨,以一切佛淨故見自身淨,自身淨故見一切法淨,於自身淨諸淨之中不生二相。又見諸佛弟子,不異見佛淨,菩薩以見弟子正見見佛,以見佛正見見弟子。又菩薩於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若地獄、若畜生、若餓鬼、若人、若天,除無色界,即以天眼,悉皆能見生死所趣善惡之處,又知眾生行業及報。菩薩雖見眾生不取眾生相。何以故?信無我際故。雖見行業及報,而知一切法無業無報。菩薩以是天眼,見一切色皆無色相,信一切法無所有故,知諸形色皆是虛妄,本來不生故,是名菩薩天眼。菩薩得是天眼智力故,隨所能見,或見有數色,或見無數色,或無所不見,菩薩雖在百千萬種眾生之中,而能入於禪定背捨三昧,乃至不見有一眾生。何以故?菩薩達諸法無我如故。是菩薩於色界諸[8]天淨妙形前,為現其身令諸天子見,而是菩薩亦見諸天身;菩薩又能令諸天見其身,而諸天不自見身;或令諸天自見其身,而不見菩薩身。自在王!是名菩薩天眼自在。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天耳自在?若菩薩得是天耳,於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諸聲,天[9]聲、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聲,悉皆得聞。聞是聲時,於諸聲中無所分別,信一切聲是不可說相。又聞是聲,不生我相、眾生相、及音聲相,達一切聲本來不可說相,信知是聲無有住時。菩薩耳性、耳識性無有礙故,聞是聲時解其實義者,一切聲不可說,是[10]滅相故。以是實義,而依於義不依於聲,一切法無生相故。又聞十方無量阿僧祇現在諸佛之所說法,而無有礙,如所聞能持,持已不忘。何以故?菩薩乃至無有一句不知而滅。菩薩有所[11]問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世法若出世法、若善若不善、若有罪若無罪、若聲聞乘、若辟支佛乘、若佛乘,能令是法入一性味,[12]謂離自性,雖有所[*]問不著六塵,雖復聞法不住諸相。菩薩貴法,依法不依非法。何等為法?法名離染、法名無相、法名無為、法名無歸處、法名無生無起無得、法名無比,於是法中[1]以相分別,取捨戲論是名非法。

「自在王!菩薩依於義不依語,不離語入義心聽法。云何名入義心?不墮空義見、無相義見、無作義見,是名入義心。菩薩以是入義心聽法,依於義,是義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又自在王!菩薩若能如是聽諸佛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法不可說故,菩薩如是名為依了義經。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行塵垢道常為[2]所牽。為誰所牽?為聲所牽。了義者不隨於聲。何以故?其義不可說故,菩薩知一切法離諸邊非了相。自在王!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諸經皆是不了義。又自在王!菩薩於諸佛所聽受法時,依於智不依識。何以故?菩薩知識虛妄,如幻離相,無性無色無形無對不可識,如是知識相即名為智,不名為識。菩薩依智故不隨識,知他識亦不是識,是故不著,識如故說智如。自在王!依智菩薩不住於識,能知他[3]說而為說法。

「又自在王!菩薩說法時,雖說眾生名,而依於法不依眾生。何以故?若於我法中實有眾生者,終無淨無解。是故自在王!一切法畢竟無我無眾[4]生,如來以世法故說有眾生,諸法實無眾生,是故菩薩依於法不依眾生。法者即是法性義,法性者是不生性義,不生者是畢竟不起不作義,義者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以語說法,法不在語中。是故以語示義,有所示說皆非語非說。有所分別,有所說者,即非佛法;無分別無所說即是佛法,是故言無說是佛法。若人欲入佛法應如是入,[5]而以[6]語說眾生。若說法不應生見。若有二者不名佛語,無二無分別即是佛語。若有[7]言聲即非佛法,若有論說亦非佛法,若無[*]言聲亦無論說是名佛法。是故自在王!若菩薩入佛法中,則得如是天耳,以一切聲,隨諸法實相行,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在王!是名菩薩天耳自在。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他心智自在?若菩薩得他心智自在者,以己心知他心,所至之處為眾說法先觀眾心,知是眾生有何[8]深心,何行何因何相隨而為說。菩薩自心淨故,入一切眾生心淨。自在王!譬如明鏡照諸形色,相貌長短大小麁細,隨其本形皆有像現,不增不減鏡無分別,以明淨故能示諸像。菩薩亦如是,以自心淨法性照明故,眾生所起心心數法,皆能得知而無所礙。若是眾中有多欲者,能知其心,亦見離欲相。何以故?心相非染故。若眾[9]中有多恚多癡,[10]有能知其心,亦見離恚離癡相。何以故?心相非恚非癡故。若眾中有樂聲聞乘者,知其行道法性不作小;若眾中有樂辟支佛道者,知其行道法性不作中;若眾中有樂大乘者,知其行道法性不作大。菩薩隨知眾生心性,而為說法,不取心相,雖知諸乘而為說法,不壞法性,不壞法性故不壞一切性,而知眾生所行。菩薩自以心觀他心,自心他心無違無順,亦知眾生心相續生,又知心性即是法性。自在王!是名菩薩他心智自在,以是自在故,於天上人中無不知識。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宿命智自在?若菩薩得宿命智自在,以念力強故、定根利故,憶本所生自身他身恒沙劫事,而為他說,我於彼處如是種類姓名壽命,受如是苦樂。又知眾生宿世所種善根,有因力者,有緣力者,是人有聲聞因,是人有辟支佛因,是人有大乘因,知其先世所因,如是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菩薩得是宿命智故,自知本生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若先世有善根,而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今當以是善根迴向。菩[11]薩雖知宿命,亦知先世法無有來者,不見法從先世至[12]後世,亦不見今世至[13]先世,知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念先際不生先見,亦不生後際中見邊見,知一切法無邊無中。菩薩雖念眾生宿命,亦知先際色離相,知先際受想行識離相,先際五陰離相即是後際五陰離相,後際離相即是現在離相。菩薩知先際一切法性空,知現在一切法性空,知後際一切法性空。

「自在王!菩薩如是知宿命時善根增長,先世罪業因緣滅盡。何以故?菩薩[14]達一切法相無新無故,成如是智已,信解一切有為法皆空如夢。自在王!譬如夢中見生死苦樂,菩薩信解一切有為法亦如是。如是信解者,往來生死心不疲倦,於眾生中而生悲心,於一切法生假作相。菩薩作是念:『如我若干千萬億劫生死往來,皆虛妄無所有,一切眾生亦如是,生死往來虛妄不實,實名不起四大,四大是虛妄法。』自在王!菩薩見宿命時,諸有為法皆是虛妄。何以故?菩薩念先世轉輪王樂,皆悉無常變異之相;念帝釋樂,亦皆無常變異之相。亦見諸佛嚴淨世界,聲聞眾嚴淨,菩薩眾嚴淨,所用諸物嚴淨,亦念諸佛色身具足而轉法輪,皆悉無常變異之相。如是念時,於有為法無所貪惜。何以故?菩薩作是念:『如是淨土諸佛色身無常滅盡,況我所著。』即入無我無我所法中。依於無常變異之相,作如是念:『諸有為法皆悉無常,眾生於此而生常想。』即於眾生生大悲心,於一切法生[1]放捨想。自在王!是為菩薩宿命智自在。菩薩得是自在,信一切法無常,而為成眾生故受身,為不受故受,為不取故取,但為教化一切眾生故。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如意足自在?若菩薩心自在故,從聖相生如意足欲力、進力、斷行信解力,菩薩得是信解如意足,非作非起,若欲普至恒沙世界,一念之頃皆能得至,彼諸眾生皆見其來,而自於先本處不動,彼見說法而於此處說法不絕,自在王!是名菩薩如意足自在。菩薩以是如意足自在力,若有眾生應以如意足度者,以如意足度之。若諸天人著常相者,示其劫燒,是諸眾生見三千大千世界普皆燒盡,而是世界無所損減。若有眾生慢心自大,則作執金剛神,執火焰金剛杵而以示之,令生恐畏除其慢心自歸禮敬。若有眾生樂轉輪王形者,以轉輪王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樂釋提桓因形者,以釋提桓因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樂梵天王形者,以梵天王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樂魔王形者,以魔王身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樂見佛身者,則現佛身而為說法;菩薩或為眾生住於空中結[A1]加趺坐,身放光明而為說法;或有眾生樂嚴淨世界者,則為莊嚴三千大千世界,懸繒幡蓋竪諸幢幡,以寶羅網遍覆其上,燒諸名香作眾伎樂,然後說法;或為眾生現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海水,青紅赤白種種蓮華遍覆其上,於其水中現師子[2]坐,身處其上而為說法;或為眾生自現其身,坐須彌山頂而為說法,聲至梵天;或為眾生不現其身,但以音聲而為說法;或為眾生現乾闥婆身,以眾樂音而為說法;或為眾生現龍王身,起雲[3]雷震放大電光,又[4]霔大雨而為說法;或有眾生飢渴逼切,則與天食身得充滿,具足悅樂而為說法;若有地獄眾生苦惱逼迫,而以神力滅地獄火,以天精氣[5]令其毛孔皆得安樂而為說法;若有盲者,如意神力以天眼與,令得開明而為說法;若有聾者,如意神力與其耳根,令得聞聲而為說法;若有種種病,自以神力令其除愈而為說法;若有犯罪送至死處,如意神力化人代之,令得免罪心得安樂而為說法;若有眾生,刖足斬手[6]刓截耳鼻形殘醜陋,常自[7]愧恥而心退沒,如意神力皆令完具而為說法;若有眾生,在於胎中藏血屎尿不淨之處,如意神力化作寶臺樓閣令處其中,[8]亦成意識而為說法;若[9]其始生諸根未成,如意神力令其具足,堪任聽受而為說法。自在王!是名菩薩成如意足,以如是等種種[10]不思議神力,而為說法。菩薩如意神力故,為度奉事日月眾生,以三千大千世界置其右掌遠擲他方無量世界,令諸人眾皆見其去,而此世界本處不動;又以恒河沙世界,入一毛孔舉至梵天,擲置他方無量世界,令諸眾生無去來[11]想;若恒河沙無量世界劫盡火燒,能一吹令滅;或以兩手障蔽日月,身出光明照諸世界而為說法。

「自在王!是菩薩或坐諸佛前,若欲供[12]養佛,以一掬華如須彌山散佛身上,華至半身,又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草木皆成為炬,遍滿世界火落如雨。自在王!是菩薩隨諸眾生所貴形色,皆悉為現,若釋若梵若聲聞形,若辟支佛形,是名菩薩神通自在。謂天眼見無礙故;得天耳聞無障故;得他心智達一切心心[13]心法故;證宿命智憶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故;得如意足於一切形色隨意示現故。

「自在王!神通自在者,能以一切佛事示諸眾生,亦能了達分別眾生諸根利鈍,能以聲聞乘度眾生、辟支佛乘度眾生、大乘度眾生故,於生死中眾所知識;成眾生故眾所知識;於善法中出家行道故眾所知識;以方便力故眾所知識;檀波羅蜜迴向故眾所知識;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迴向故眾所知識;降伏諸魔令種善根故,名為神通自在。

「又自在王!菩薩得是神通自在故,色身之力、名聞稱讚、家姓財物、眷屬人民,普皆殊勝眾所知識,是故名為神通自在。又自在王!菩薩得是神通自在故眾所知識,謂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帝釋、梵王、諸護世者、諸佛正遍知者皆所知識,是故說名多[1]識。自在王!菩薩以是神通不退本誓,而能示現一切眾事。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智自在?謂陰智、性智、入智、因緣智、諦智。自在王!何謂陰智?色前際空,後際空,中亦空;受想行識前際空,後際空,中亦空;五陰畢竟空,是名陰智。

「自在王!何謂性智?地性是法性,水性是法性,火性是法性,風性是法性。何以故?四性入於法性皆為一性,謂之空性。空性法性同一無性,此中無地性、無水性、無火性、無風性。何以故?不壞性是法性,無二性是法性,無生性是法性,無垢性是法性,無淨性是法性。如法性,壽性、眾生性、生死性,涅槃性亦如是。如涅槃性,欲性、色性、無色性、有為性、無為性亦如是;如是性智不隨他得,是名性智。

「自在王!何謂入智?眼從本[2]來,不生不起無有作者;耳鼻舌身意從本[3]已來,不生不起無有作者。自在王!眼無有主,是中無有見者;耳無有主,是中無有聽者;鼻無有主,是中無有嗅者;舌無有主,是中無有甞者;身無有主,是中無有覺者;意無有主,是中無有識者。自在王!眼性不能見色,耳性不能聽聲,鼻性不能嗅香,舌性不能知味,身性不能覺觸,意性不能識法。何以故?眼無所作,與草木土石無異;耳鼻舌身意亦無所作,與草木土石無異。自在王!眼不染不離,耳鼻舌身意不染不離。何以故?眼從本[4]來是離相,耳鼻舌身意從本已來是離相。自在王!若能如是知一切入則能離欲,是名入智。自在王!菩薩如是知諸陰性入不生不起,以畢竟滅,滅已而受生退沒,雖受陰性入,而不捨陰性入智,是名智自在。謂知陰性入,知陰性入相,而能不捨,現於三界而不住諸結,示有生滅而不生不滅,是名智自在。

「自在王!何謂緣智?無明緣行,無明不作是念我起行;行緣識,行不作是念我起識;識緣名色,識不作是念我起名色;名色緣六入,名色不作是念我起六入;六入緣觸,六入不作是念我起觸;觸緣受,觸不作是念我起受;受緣愛,受不作是念我起愛;愛緣取,愛不作是念我起取;取緣有,取不作是念我起有;有緣生,有不作是念我起生;生緣老死,生不作是念我起老死;老死緣憂悲苦惱,老死不作是念我起憂悲苦惱。自在王!若菩薩能如是觀十二緣者,不墮諸見,若斷見、若常見。菩薩作是念:『法屬眾緣,推求眾緣則不可得。』即於十二緣而得真智。何謂真智?知十二緣生法同於無生,無生同空無相無作,空無相無作同眾緣生法,如來所用[5]等得一切法,是法同十二緣生法。十二緣生法無有法生,是故說應見十二緣生無生,十二緣無生智即是十二緣生智。自在王!明無明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行非行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識非識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名色非名色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六入非六入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觸非觸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受非受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愛非愛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取非取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有非有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生非生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老死非老死無二,知如是者則知緣生法。從緣生者無有是處,從緣生[6]則是無我,則是空也,從緣生者則是無來無去,從緣生者則非真實,從緣生者則無一相,從緣生者則無所行,如是知者是名緣生智。見[7]緣法[8]者不見無明、不見行、不見識、不見名色、不見六入、不見觸、不見受、不見愛、不見取、不見有、不見生、不見老死,若不見如是法者,是名見緣生法,若見緣生法是名見法。云何見法?見離染法。云何離染?行者於一切法離染見故名為離染,是故說見離染法。云何為見不為增不為減?如是見如,不動不著;如是見如,不壞法性,亦不見合。如與法性不壞不合,如是見者不毀實際,如是見者亦不見,非以肉眼見,非以天眼見,非以慧眼見。何以故?肉眼[9]無無作故不見,天眼作起相故不見無為法,慧眼無分別相,無分別故不見。自在王!若菩薩能如是見一切法,則能見佛。不以色故見,不以受想行識故見,不以諸相故見,不以法故見,不以戒故見,不以定、[1]慧、解脫、知見故見,不以過去故見,不以未來現在故見,如是見者是名見佛。」

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所緣,菩薩見如是諸法,而能見佛耶?」

佛言:「有!何以故?色是盡相,性無生故,能見色如是,是名見如來;受想行[A2]識是盡相,性無生故,能見識如是,是名見如來;戒是無為無作無起相,能見戒如是,是名見如來;定[*]慧解脫知見等亦如是,是名見如來。自在王!我於過去燃燈佛時,得見佛[2]淨,我於爾時,[3]見緣生法故見法,以見法故見如來。」

自在王言:「於燃燈佛已前,云何見諸佛?」

佛言:「以色身相見故見,不以不二法身見故見。今為汝說。我從初發心未曾見佛。何以故?不以色相見故,名為見佛。是故自在王!若菩薩欲得見佛,應如我見燃燈佛,以諸法一相故。云何一相?如我身,燃燈佛身亦如是,如燃燈佛身,[4]亦如是,一身故。以[5]不二不別入一法相,是名見緣生法,以見緣生法名為見法,以見法故名為見佛。若菩薩能於一切念中,證滅而不實滅,生死不可得而以方便智故示,是名菩薩智自在。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6312 - 2024-01-14 15:44:26 自在王菩薩經下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自在王菩薩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諦智?求聲聞者,以諦法證聲聞解脫,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是名自在。求辟支佛者,以諦法證辟支佛解脫,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是名自在。諦智者,苦諦虛妄知見。云何知見?苦虛妄不實,得時故為苦,以[6]倒故有,若菩薩知苦無生無起,是名[7]知見苦諦。云何斷集?諸法隨集斷。云何為集?集平等故,斷亦如是。[8]無所從來故集,無所去故斷,是名諸法性。是中無有實法,生已當斷,隨所愛使故有集,若斷愛使是名斷集。云何苦滅諦?畢竟滅苦集而無法可壞故,是名苦滅。一切諸緣相滅故,一切法如是滅相,於此中不生不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隨以何道求一切法不得,若善若不善、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是名道諦。是道平等,不分別一切法故;是道寂滅,離諸結熱故;是道安樂,離一切憂惱故;是道無漏,一切漏盡故;是道一切有所得者所不能行,正行禪定者易修行故;是道諸佛所不捨;是道無相,斷一切相故;以如是道不墮於二,是名道諦。若菩薩以如是門知四諦者,是名諦智。若菩薩先以四諦,為求聲聞、辟支佛者說,於此乘中亦無所貪,是名諦智自在。又自在王!菩薩知聲聞乘不於中住,知辟支佛乘不於中住,知佛乘不於中住,是名諦智自在。

「又自在王!若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以一心性知一切心性,而於心智不作二行,是名智自在。又有智自在,知見過去世無礙,心不至過去世;知見未來世無礙,心不至未來世;知見現在世無礙,心[9]不至現在世;不於過去未來現在世而生戲論。又有智自在,知一切有為法盡滅,而不盡諸善根;知法無生,而以攝法攝集眾生,是名智自在。又不從他知一切法畢竟滅相,以是智力而自不滅教化眾生,是名智自在。

「自在王!菩薩於此,若欲得智自在力而自在者,應隨智行不隨意行。云何意行?所有意業皆是意行;所有識業皆是意行;所有心業皆是意行;所有著心起諸善根皆是意行;墮見行施,墮相持戒,依我行忍皆是意行;我是菩薩則是意行;我發菩提亦是意行;我不斷佛種、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亦是意行;我為利眾生故發心亦是意行;我當度未度者、解未解者、安未安者、滅未滅者,皆是意行;我是施主、我是持戒、我是行忍、我是行進、我是行定、我是行智,皆是意行;我是行慈者、行悲者、行喜者、行捨者,皆是意行;我是少欲知足[10]離行者、不雜行者、頭陀行者、阿蘭若者、細行者,如是分別皆是意行;我是空行者、我是無[11]相行者、我是無[12]作行者,如是分別皆是意行;我是諦語者、實語者、如說行者,皆是意行;我是過諸魔業離四魔者,我斷一切見得忍,如是分別皆是意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度眾生,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如是分別皆是意行。

「自在王!云何菩薩智業?隨無心意識行處,是名智業。菩薩常作智業不起意業。云何菩薩智業?菩薩智業有二種。何等二?一者成眾生,二者受持正法。云何成眾生?菩薩隨以所知能成眾生。云何受持正法?若不受一切法,是名受持正法。若受持色,非受持正法;受持受想行識,非受持正法;若受諸入諸性,非受持正法;若受善不善法,非受持正法;若受罪不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法出世法,非受持正法;若受施相,非受持正法;若受戒忍進定智,非受持正法。何以故?所可取緣皆是非法非善,非受持正法。何以故?如來所得法,是法無相無礙,若取緣[1]相非受持正法。如是菩薩業中智,是名智業。以如是智而作智業,不盡於智,是名智自在。

「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慧自在?菩薩得慧自在,能知諸法解釋章句,得四無礙智力故,謂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云何義無礙智?若菩薩於諸語中,依義不依語。義者於一切法正智。云何正智?謂不可說義是。此義在語中更無異聲,從本已來離諸相故,是名為義。不應離語依於義,語中[2]等相即是義;能如是知,名義無礙智。又達一切法義,亦名義無礙智。云何法無礙智?菩薩依於法不依非法。依於法者不見非法。何以故?知一切法離相但有名故。又法無礙者,雖說三乘不壞法性。何以故?法性是一性,謂無相是。菩薩以語說法,即知語同響相,有所說法信解皆同法性,於智於語而無所礙,是名法無礙智。云何辭無礙智?知諸天言辭,知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言辭;知帝釋、梵天王、護世者言辭;知一言二言多言、略言廣言、男言女言、非男[3]言非女言、過去言未來言現在言,隨以方便言辭令其得解。自以淨妙言辭,亦不輕毀他語。何以故?知一切法無有言辭。菩薩作是念:『以言辭說法令其得解,是法於言辭中不可得,言辭於法中亦不可得,從本已來無有言辭。若有言辭,不應以善言辭說不善法。是故當知,言辭能示善惡。』又辭無礙者,即以眾生言辭而使行法。何以故?法不行法,能如是行一切法,以言辭說此行使彼得解,是名辭無礙智。云何樂說無礙智?若菩薩於一切文字皆能樂說,於一切音聲亦能樂說,一切名字亦能樂說,是名樂說。云何為樂?菩薩若說法時,樂法樂實樂諦,若信樂修多羅者,為說修多羅,信樂[4]岐夜、伽陀、弊迦蘭[5]奈、謳陀那、[6]禰陀那、阿波陀那、伊提郁多伽、闍陀伽、裴佛略、阿浮陀達摩者,皆為說之,信樂過去者為說本事。一切眾生所樂諸根,皆隨所樂而為說法。樂信根者因信根為說法,樂進根者因進根為說法,樂念根者因念根為說法,樂定根者因定根為說法,樂慧根者因慧根為說法,如是諸根皆因而為說[7]法。婬欲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佛知有八萬四千根,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菩薩次能樂說;瞋恚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佛知有八萬四千根,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菩薩次能樂說;愚癡多者分別有二萬一千,佛知有八萬四千根,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菩薩次能樂說;雜分者分別有二萬一千,佛知有八萬四千根,如來因此諸根皆能樂說,菩薩次能樂說,自在王!是名樂說無礙智。於此義無[8]閡、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皆以慧為本,慧所住處,慧之所攝,菩薩以慧力故用四自在及餘自在皆得自在。

「世尊!慧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慧以多聞為本,住多聞處,多聞所攝。」

「世尊!多聞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多聞以善知識為本,住善知識處,善知識所攝。」

「世尊!善知識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善知識以敬心為本,住於敬心,敬心所攝。」

「世尊!敬心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敬心以深心為本,住於深心,深心所攝。」

「世尊!深心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深心以質直為本,住於質直,質直所攝。」

「世尊!質直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質直以大悲為本,住於大悲,大悲所攝。」

「世尊!大悲以何為本,為住何處,何處所攝。」

「自在王!大悲以眾生為本,住於眾生,眾生所攝。何以故?自在王!菩薩為度一切眾生,生大悲心,生一切智心,是名菩薩慧自在。又慧自在菩薩,以慧自在故,因一法門,若一劫若減一劫,種種異辭廣說諸法,於實相中無所違失。菩薩或欲不現其身為眾生說法,或從身毛孔演出法音,隨眾生所行而為說法。菩薩或欲現其身為眾生說法,一切外道論師不能窮盡。又外道仙人所作,若曼哆邏[9]呪術[10]經、韋陀,若語論、若鉢追、若諸神通、若諸智門,若日月五星經、若夢經、若地動經、若陀魔陀[*]咒術、若烏語經、若鳥獸經、若龍乾闥婆夜叉入身經、若王相經、若豐樂飢饉相經、若諸[1]遑遊戲經,如是世界經書智慧、[2]伎[3]藝、文章、算數、色相、音樂、歌舞、箜篌、箏笛,如音曲折,菩薩轉身自然在心皆能通了,以慧力故皆能得知、皆能示現、皆能達知;菩薩雖知如是方術,不惱眾生,亦不以是為淨妙道。

「自在王!慧自在菩薩,與百千萬諸梵王共住共坐,自現其身與共語論,亦不著梵王光明德相,而諸梵王迎送菩薩生尊敬心,如是皆於一切天宮,現自在力而亦不著,但生無常苦空無我想,依無生法,依度一切眾生之心,自在王!是名菩薩慧自在。又自在王,慧自在菩薩,如魔所有天宮,復令殊勝;自現其身,勝魔所有百千萬倍;令諸魔等生渴愛心生貪著心,以此自嚴破魔慢心,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說法。

「自在王!慧是菩薩遍行法,若施若受若以施迴向,而於此處必應用慧;若自持戒教他持戒,以持戒迴向,而於此處亦應用慧;若修行忍若教他忍,以忍迴向,而於此處亦應用慧;若自行進教他行進,以進迴向,而於此處亦應用慧;若自行禪若教他禪,以禪迴向,而於此處亦應用慧;若讀諸經若為他說法,若如所聞以慧正念,一切行立坐臥,一切儀法,一切捨心,皆應用慧。慧力菩薩則是一切善法力者,慧增上菩薩,於一切法得增上自在。慧自在菩薩,於一切法能自在行。執慧力菩薩,[4]知佛能拒魔軍。有慧菩薩自在隨行諸法而不用力,如人仰射其箭還時不須弓力,菩薩亦如是,以慧力故遣自在智入諸善法。坐道場時得是智力,以是力故以右手動十方世界,破大魔[5]軍得佛十力,以是十力一切天人無能伏者。

「自在王!是戒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慧自在,若人不種善根,不能得聞如斯經典。自在王!若人得聞是經心歡悅者,當知是人得四自在,以是自在現自在力。何以故?自在王!是諸自在,一切聲聞辟支佛之所無有。」

爾時自在王菩薩,聞佛所說心大喜悅,合掌禮敬,瞻仰[6]尊[A1]顏目不暫捨。作如是言:「世尊!佛今以是四自在力,一切眾生亦當得是四自在力。」

佛以神力,使自在王菩薩以種種好色香華滿其衣裓,以散佛上及諸菩薩,蒙華散者皆成金色,三十二相以嚴其身。空中百千萬億諸天,同聲嘆言:「若有眾生信受如是四自在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諸眾生以佛莊嚴而以自嚴。何以故?是四自在皆隨一切智心。世尊!若佛本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諸眾生,云何得聞如是不可思議諸自在經?」

諸天子歎已,佛告自在王菩薩:「我念過世,於燃燈佛前第七十佛,號普淨光王如來,[7]亦廣說此四自在法。時有菩薩名智行足,亦以此法問佛。佛說此法時,八千菩薩得此四自在及無生法忍,三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在王!我於爾時,初聞此四自在,聞已受持,至燃燈佛時乃得具足。是故自在王!若於今世若我滅後,有人一心求佛道者,受持是經,當知是人疾得無生法忍。」

說此自在王經時,三萬二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天子供[8]奉佛故,作百千伎樂雨於天華,以佛神力從眾伎樂出如是音:「若有眾生聞此自在王經,信解受持,當知是人諸根明利,樂於佛法,其智廣博,為善知識所護,深種善根,於諸眾生行大悲道。」

爾時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菩薩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

佛告自在王:「有阿鞞跋致菩薩,已久習行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欲入九地,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如是菩薩則能具成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自在王!云何菩薩十力?為薩婆若故,發深堅心力;具慈心故,不捨一切眾生力;不求一切利養故,捨一切世[9]界飾好故,具大悲力;信一切佛法故,能成是法故,心不退沒故,具大進力;行念安慧故,不壞儀法故,住不動定力離二邊故,順緣生法故,斷一切見不別戲論故,具般若波羅蜜力成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習善德無厭足故,信解有為法如夢故,於生死中無疲倦力,觀諸法相故,無我無人無眾生故,信解不生不起法故,信樂無生法[10]論故,無生法忍力入空無相無作法故,觀諸[11]脫門故,得聲聞、辟支佛乘[12]解知見故,得[13]脫門力;於深法中不隨他智故,觀一切眾生心所行故,具無礙智力。自在王!是名菩薩十力。

「自在王!何謂菩薩四無所畏?得陀羅尼故,一切所聞能持故,常不忘念故,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隨一切眾生所信[*]解而為說法,如隨病合藥,知見一切眾生諸根,隨應說法,於大眾中而無所畏;是菩薩眾中說法無所疑難,無有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有來問我我不能答,乃至無有微畏之相,恣於眾生之所問難,隨問為答而無所畏;善能斷疑故,於大眾中說法而無所畏。自在王!是名菩薩四無所畏。

「自在王!何謂菩薩十八不共法?菩薩從生已來,自能行施,無有教言:『汝當行施樂行捨心。』若魔作佛形來語之言:『汝行於施當墮地獄。』菩薩若生慳[1]悔之心無有是處。樂捨一切分布施與,以是行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果報,利益眾生故,是為菩薩初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自能持戒無有教者,雖不值佛而亦不從他人受戒,善能護持一切諸戒,常樂持戒,謂雖在家如戒所說盡能奉持,若其出家戒經所說,不須教導皆能履行,乃至不為壽命諸緣而捨於戒,所持諸戒皆順菩提,為斷眾生破戒法故,是為菩薩二不共法。

「自在王!若貧窮下賤及旃陀羅工巧之人,瞋恚加惡,苦言罵辱,節節支解,菩薩爾時其心不動,於此眾生慈心普潤,有力能報而不加害,但依於法,我以佛法緣故忍受此苦,亦願是人心得善淨發大莊嚴,是為菩薩三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雖遭急難,猶故進行,不懈不息而終不生退沒之心,若見聲聞入於涅槃,見世苦惱而於聲聞滅度法中心不貪樂;若見辟支佛滅度,又見生死苦惱,於辟支佛涅槃法中心不貪樂;若見諸佛已成大利,佛法具足入於涅槃,自見其身未得具足六波羅蜜及諸佛法,於此法中心亦不沒而勤[2]行進,我當於此大乘涅槃而取滅度,是為菩薩四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若作轉輪王,若作帝釋,若作魔王,百千侍女作天伎樂,具受欲樂,而於禪定及無量心,皆現在前,常樂捨離憒閙之處,於生死中生大恐畏想,於五欲中生[3]大不淨想,於五陰中生怨讐想,於四大中生毒蛇想,於諸入中生空聚想,於己眷屬生怨賊想,於宮宅侍女中如在死尸間想,但求行法,但求見佛,但念欲度一切眾生。於伎樂之聲出禪定法音,或時魔障其聲,先世善根力故,而於空中得聞佛音法音僧音,聞此音已棄捨世界自在之樂,出家入林,是為菩薩五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於世禪定之中不生堅想,以智分別離於諸見,依法依義,此不共法乃至夢中不生我見不生法見。菩薩不為諸結見纏所使,離諸疑悔,乃至惡魔不能障蔽令其疑悔離於正法。菩薩為成眾生故,或破[4]儀法而於其中無有疑悔。自在王!是為菩薩六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從生已來自得身淨,離於殺生,不以手[5]足刀[6]杖瓦石有所惱害,常捨刀杖,資生豐足無所乏少,一把之草不與不取,珍寶滿地不生貪心,飢窮死困不以邪命而自活也。常修梵行至於心想,不念五欲離諸欲惱,不以五欲[7]之緣而行非法,以智為首成[8]善身業,是為菩薩七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淨於口業,真語實語言行相應,不自欺身,不誑諸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菩薩不行兩舌,眷屬親愛終始不離。菩薩不行惡口,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不惡語、不麁語,有理語、安樂語、先意語、和悅語。菩薩於諸惡口麁言侵剋苦語,人不喜聞,自惱惱他,如是諸語終不出口。菩薩不為無義語,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深心淨故口業皆淨。自在王!菩薩得此不共法故,世世所生,常得如是隨法語口,能以是語,不淨之人令其得淨,已淨人者令起禮敬供[*]奉之心,以是深心不共法故,得[9]實語口,諸有所說皆實無虛,是為菩薩八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己心自在,得自在行,不貪他物,不恚惱眾生,行於正見,於菩薩心無等等心終不忘失。菩薩常離一切諂曲不直之心,晝夜常行善淨慈心,是為菩薩九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所生之處,一切經書呪術醫方算數,為最為上,不須師教自[10]能知之,皆悉了達,亦於世法出世法中,得不隨他慧,又不承望聽[11]採他語,常為諸天世人之所瞻仰,有所言說皆悉隨學,是為菩薩十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或為眾生療治諸病,不求利養,以大悲為首,療治病時發心願言:『當令眾生得出世法,滅諸苦惱令至涅槃。』是為菩薩十一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不求不願轉輪王位、釋梵天王之處,而自得之。何以故?菩薩不為身色端嚴故行道,不為世界眷屬榮位名聞稱讚故行道,如是之福不求而得,是為菩薩十二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住尊貴處,長壽諸天曾見佛者常來擁護,如是勸發:應作是行,行是業者能至菩提,是則退法是則進法,如是行者諸根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天神常以如是隨宜勸發,令不違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十三不共法。

「自在王!若有凶暴瞋恚惡人,見此菩薩身口心業,不能加惡,心得善淨。若或有人惱此菩薩,忍[1]受不報,令其心淨得住於法。若有眾生侵害菩薩,不令以此墮於惡道。何以故?菩薩本來已得具足不共善淨之願:『若有眾生以身口意侵害惱[2]我,令不以此墮於惡道。』菩薩淨持戒故隨願皆得,是為菩薩十四不共法。

「自在王!或有眾生慳貪不信,不見業行,不依果報,不識佛法僧,於諸沙門婆羅門,心不善淨不能敬禮,聽受其語心不尊重,不生希有之想;是諸眾生,見此菩薩身口意行,儀法語論,心即得淨,禮敬隨順,便生尊重希有之心。何以故?菩薩得不共法故,是為菩薩十五不共法。

「自在王!若一切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諸仙、大人、婆羅門等世之大師,見此菩薩生師尊想,於此諸人名稱最勝。又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仙人、婆羅門等世界之師,詣此菩薩,曲躬禮敬,供給使令,諸師弟子亦皆[3]禮敬尊重迎[4]送[5]心念知勝,得是信心,是為菩薩十六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所在國界聚落城邑,能修善法離不善法,能化眾生護正法者,而生其中得正見,父母所生之處,常為師長禮敬尊重,國界之中眾生命終無墮惡道。何以故?[6]菩薩以善法攝眾生令行福故,命終之後皆生人天,是為菩薩十七不共法。

「自在王!菩薩隨順一切助道之法,諸明神通皆具足故,一切諸魔不能得便,是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自在王!何故名為不共法,菩薩隨順一切佛法故,諸聲聞辟支佛初發意者之所無有,而況凡夫!」

爾時自在王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今者與諸菩薩大智法明無量法光。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有菩薩得聞此經不樂餘經,若人聞此經受持讀誦,已為受持一切佛法;若人受持此經已為他人說,則為能以佛之正法以成眾生;若人正習此經,則為正習一切佛法;若人於此經中得忍,名為順忍;若人於此經中如所說行,則為隨順一切法行。世尊!若有菩薩不離此經,當知是人已得諸明神通為坐道場。」

佛告自在王:「如汝所說,若人不離此經,當知是人得諸明神通為坐道場。自在王!過去然燈佛前,威德佛、提沙佛、弗沙佛、光明佛前,有佛號天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世界嚴淨豐樂,天人充滿,其土平正,琉璃為地,閻浮檀金以為蓮華遍覆其土,柔軟細滑譬如天衣。是時世人身色長短、資生所有、園林池觀,[7]皆如兜[8]率天上,所須飲食應念即至,與天無異,唯有名別。其三千世界佛為法王,是故其佛號為天王。如轉輪王坐於正座,以法化民無不承順。天王如來亦復如是,坐師子法座,為一切天人演說於法。大眾坐處,東西八萬四千由旬,南北亦爾八萬四千由旬。天王如來說法之時,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諸天人盡敬尊重讚歎,行無上法以為法供。其土眾生——無有樂下法者,[9]唯樂佛法;無有聲聞辟支佛名,況發心行者;[*]唯有菩薩以為眷屬;無有女人亦不聞有婬欲之名——皆於蓮華結[10]加趺坐自然化生,[*]唯樂三法。何等為三?一者樂憙見佛;二者樂憙聞法;三者樂觀於法,好喜離行。其諸人眾修習經法常不放逸,福慧具足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命終生天,謂到他佛土。若有菩薩命欲終時,上昇於空高七多羅樹,唱大音言:『我於此土今當退沒。』時眾[11]坐菩薩聞此聲已,皆共集會試其法忍,作如是言:『何等法退?何等法生?』時,是菩薩於大眾中而作是言:『此中無法若退若生,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知一切法無退無生。何以故?色不退不生,受想行識不退不生,更無異法必定可得,若我若眾生若壽命,退者生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知一切法皆空無相,空無相法不退不生,諸法離際、不作際、不起際、無生際,佛以為證,如是諸際亦不退不生。退名眾緣離,生名眾緣合,而是諸緣亦不退不生。』是菩薩於大眾中說是法已,然後乃退,其身滅已無灰無烟,即生他方現在佛前。是天王佛及諸菩薩,不著袈裟,皆著自生淨妙天衣,亦無結[12]惑。世人調順皆得無生法忍,不為眾生廣說諸法,而諸眾生其根明利,小發即悟。若天王佛為諸菩薩演說法時,其諸天人普皆能知,或得法忍,或得陀羅尼,或得樂說無礙,或得諸三昧。

「自在王!是天王佛其大名聞普流十方,於一切天人之中,廣說此四自在經,七萬二千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有菩薩名曰淨光,不得受記,作如是念:『今諸菩薩得受記者,持戒儀式,行道念慧,方便神力,陀羅尼三昧,不勝於我,以何緣故,今得受記,而我不得。』時天王佛,知其心念,告淨光言;『善男子!於未來世當有佛出,號曰然燈,彼佛當與汝受記。』時淨光菩薩,聞佛語已,心大喜悅,上昇於空作如是言:『若然燈佛,過[1]恒沙劫而後乃出,當知我已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何以故?諸佛所言皆無虛妄,諸佛皆是真實語者。』

「自在王!於意云何,彼時淨光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我從是來得值光明佛,我從彼佛得聞是法,聞已受持得光印三昧。從是已後復值弗沙佛,我從彼佛得聞是法,聞已受持得眾明三昧。從是已後復值提沙佛,得聞是法,聞已受持得照明三昧。從是已後復值威德佛,我從彼佛得聞是法,聞已受持得順法忍。從是已後復值然燈佛,我從彼佛得無生法忍,證此四自在,謂戒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慧自在。

「自在王!以是緣故,若於今世,若我滅後,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乘者,得聞是經,聞已受持,當知是等皆疾得為菩提真智,得此四自在,能轉法輪,於佛無上正法之中當得慧光。」

說是經時,萬六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萬諸天喜而唱言:「在在處處有說是經,當知此中則為是佛,若有眾生得聞此經,當知此人善根深厚。」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四自在神力』,當奉持之。」

佛說此[2]已,自在王菩薩及阿難、一切天人,聞佛所說,歡喜受持。

自在王菩薩經卷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6316 - 2024-01-14 15:50:06 奮迅王問經上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0935b12] 一切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號平等,隨所顯發稱謂不同,說法問論多依自字。故奮迅王問奮迅法,如來為說四種奮迅,其有人能具此奮迅,則於一切皆能奮迅。

[0935b15] 魏尚書令儀同高公今欲以此四種奮迅於一切處普奮迅故,置能譯人在宅上面出此四種奮迅法門。

[0935b18] 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甲午之日啟夾創筆,凡有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字。

奮迅王問經卷上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0935b26] 如是我聞:

[0935b26] 一時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菩薩摩訶薩一萬人,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菩薩、德大勢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幢菩薩、大幢菩薩等而為上首。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奮迅王,在大會坐。

[0935c02]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眷屬圍遶,恭敬供養而為說法,謂大乘者之所修行。

[0935c04] 爾時,奮迅王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我於今者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0935c08]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奮迅王!恣汝所問,我為汝說。奮迅王!汝若問者,隨汝心意彼彼所問,如是如是我為汝說,令汝心喜。」

[0935c11] 奮迅王菩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奮迅王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白佛言:「世尊!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大乘奮迅?復為眾生說此大乘,以彼奮迅破一切魔、一切慢人、一切諍人、一切分別喜樂見人,令住大乘、大願滿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35c18]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奮迅王!善哉,奮迅王!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當善憶念。汝奮迅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如菩薩如大乘奮迅,復為眾生說此大乘,以彼奮迅破一切魔、一切慢人、一切分別喜樂見人,令住大乘、大願滿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35c25] 奮迅王菩薩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0935c25] 佛告奮迅王菩薩摩訶薩言:「奮迅王!有四種奮迅。何等為四?一者、戒奮迅,二者、通奮迅,三者、智奮迅,四者、慧奮迅。奮迅王!此是菩薩四種奮迅。

[0935c29] 「奮迅王!何者戒奮迅?此菩薩戒具足,謂:不缺戒、不穿戒、不雜戒、不分別戒、不悔戒、不毀戒、不熱戒、善護戒、智讚戒、順道戒、成就他法戒、護一切法戒、喜愛戒、不依一切有道生戒、安住奢摩他戒、隨順毘婆舍那戒、深法解脫戒、不退通戒、空無相無願戒、清淨寂靜戒、說佛法僧戒、不捨一切眾生戒、慈護心戒、大悲根戒、信清淨戒、不分別威儀戒、頭陀功德戒、福德田戒、畢竟淨戒、不斷如來種戒、護法種戒、見聖僧戒、善住菩提心戒、六波羅蜜住戒、修行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菩提八聖道戒、生一切菩提分法戒。

[0936a13] 「奮迅王!菩薩如是戒具足已,大願成就。彼云何願?戒具菩薩劫盡燒時,火滿三千大千世界,若如是願:『此大寂滅。』火即寂滅。若欲令水滿此三千大千世界,水即充滿;欲令華滿,即隨意滿;欲令寶滿,即時滿中一切珍寶;又若欲令恒河沙等諸世界中須彌山王彼一切山為一山者,即為一山。奮迅王!菩薩如是戒具足已,若欲令彼恒河沙等諸世界中所有大海彼一切海為一海者,即為一海。彼住戒力,隨心所願皆悉成就,一切所念無不隨意。

[0936a23] 「奮迅王!住戒菩薩如是奮迅。若人住戒,隨願成就,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36a25] 「奮迅王!過去久遠過阿僧祇阿僧祇劫——無量大劫不可思議——彼時有佛,號曰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0936a28] 「奮迅王!彼時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法中,有一菩薩名金剛齊,安住戒力,善清淨戒。彼金剛齊阿蘭若處經行精進,樂修聖法、欲滿佛法。

[0936b02] 「彼金剛齊如是觀察:若不分別一切法者,乃得名戒;若不喜樂一切物者,乃得名戒;若能寂滅一切煩惱,乃得名戒;若身、鏡像平等知者,乃得名戒;若於語言、響聲平等,乃得名戒;若觀心法如幻無異,乃得名戒;若善、不善二法不二,乃得名戒;若不淨觀除滅貪欲,乃得名戒;若慈悲觀除滅瞋、恚,乃得名戒;若以智慧滅除愚癡,乃得名戒;若不分別貪欲、瞋、癡,乃得名戒;若分別見一切諸法不分別者,乃得名戒;若非我見、非眾生見、亦非命見、富伽羅見、亦非常見,乃得名戒;若一切法不和合行,乃得名戒;若於一切心不驚怖,乃得名戒;若於三界心不依止,乃得名戒;若信諸法一切不生,乃得名戒;若心信解不生法忍,乃得名戒;若不悕望財利供養,乃得名戒;若不畏空,乃得名戒;若修無相,乃得名戒;若離願求,乃得名戒;若於戒聚心不取戒,乃得名戒;若不自戒持聚自高、陵蔑他人,乃得名戒;若於諸入不讚嘆者,乃得名戒;若於境界不行、不著,乃得名戒;若於五陰、法陰平等,乃得名戒;若於界中法界平等,乃得名戒;若不諍訟,乃得名戒;若不休息一切善法,乃得名戒;若畢竟知一切諸法皆悉寂滅,知寂滅已身則正行,乃得名戒。

[0936b26] 「奮迅王!爾時金剛齊菩薩以如是法住戒成就,修行聖法,勤行精進,不離正觀。

[0936b27] 「魔子名遮,見彼比丘以如是法住戒成就,修行聖法,勤行精進,不離正觀,如是經行,將諸軍眾八萬四千——一切著鉀,自隱其身——到比丘所而求其便,經一千年隨比丘行。彼魔如是於一千年,而彼比丘無有一念亂心可得。彼魔如是伺其心亂,若得亂心則與障礙、怖畏、惱亂。爾時,遮魔并其軍眾經一千年求便不得,復自現身,皆執刀、槊種種器仗,在彼比丘面前怖嚇,欲令驚畏。

[0936c08] 「彼金剛齊菩薩比丘見魔軍眾手執刀、槊種種器仗,怖嚇之已,即作誓言:『我今真實於此法中正觀修行清淨戒聚。此事若實,諸魔眷屬手執刀、槊種種器仗,一切變為憂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瞻婆迦華、蘇摩那華、婆師迦華種種華鬘;此天魔身一切軍眾,如我形色,正住威儀。』

[0936c14] 「奮迅王!金剛齊菩薩比丘作是誓已,一切魔軍所執刀、槊種種器仗,即時變成種種妙色、無量種色、雜色華鬘,有善妙香,見聞心愛,可喜殊特;一切魔身色相形服如彼比丘,一切皆如出家舉動——身著袈裟,剃除鬚髮——自他皆見。

[0936c19] 「奮迅王!爾時遮魔見彼比丘勝神通已,生希有心,并諸軍眾禮彼比丘金剛齊足,問言:『大仙!汝得何法住神通力能如是耶?』

[0936c22] 「奮迅王!時金剛齊菩薩比丘答遮魔言:『大仙當知:如是法者,非有得住,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大仙當知:身、口、意等皆無依止,此無依止是我所住,以一切法無依止住。大仙當知:如是住者,非有相住、非無相住,如是名住;如是住者,非有法住,無住、無處,故名為住。』

[0936c29] 「爾時,遮魔語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我一千年觀汝心行,常求汝便而不能得。』

[0937a01] 「時金剛齊菩薩比丘語言:『大仙!假使汝於恒河沙劫求我心行亦不能得。何以故?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二處、不在中間。又復,大仙!幻人心行汝得不耶?』

[0937a05] 「魔言:『比丘!不可得也。彼幻人者,無心、無思,何處可得?』

[0937a06]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如幻相,無心可得、無思可得。」』

[0937a08] 「魔言:『比丘!若汝無心、無思可得,汝云何行?若去、若來?又復云何有所言說?』

[0937a10]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如幻人行,若來、若去,有所言說;我如是行,如是去、來,如是言說。』

[0937a13] 「魔言:『比丘!若如是者,汝勤精進、安住持戒、修行聖法,如是發行何所悕求?』

[0937a14] 「比丘答言:『無發、無行、無處悕求。』

[0937a15] 「魔言:『云何無發、無行、無處悕求?』

[0937a16] 「比丘答言:『如是處者,無有人去、無有人來、無人當去。大仙當知:無發、無行,名為無願。又復,大仙!若汝問言:「汝勤精進、安住持戒、修行聖法,如是發行何所悕求?」如是問者,汝今當聽:我此求者,非色生求、非色滅求、非色處求;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生求、非識滅求、非識處求,至一切法亦非生求、亦非滅求、亦非處求。大仙當知:若彼正處非色所攝,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所攝是我求處,我求彼處若不可見是我求處。若彼正處非色所攝,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所攝,如是正處是我求處,而我不見彼我求處。大仙當知:如聖人求,我如是求。』

[0937a29] 「魔言:『比丘!彼聖人處云何而求?』

[0937a29] 「菩薩比丘答言:『大仙!若凡夫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學法、若無學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緣覺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若過去法、若未來法、若現在法,此一切法平等不二。不生平等,是故平等;不出平等,是故平等;不滅平等,是故平等。若人不捨如是平等,彼修平等是故能為眾生說法。大仙當知:如是正處我如是求。大仙當知:如是正處非欲界處、非色界處、非無色界處。若人如是住平等者,如法不動,非行不行、非他令行。大仙當知:此名正處如彼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如法界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如實際發行,一切諸法如是發行。若如是求,彼人如是不見行處,心不喜樂,故名正處。』

[0937b16] 「爾時,遮魔語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此正修行為何所得?』

[0937b17] 「比丘答言:『我此正修得無所得,無無所得平等滿足。又,汝問言:「得何法?」者,若有所得非正修行,以離慢故名正修行;正修行者無所得法,言正修者則無所修。』

[0937b22] 「爾時,遮魔問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此戒具足為何所求?』

[0937b23] 「比丘答言:『我住此戒,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得不滅法、得不生法。』

[0937b25] 「魔言:『菩提為何所覺?』

[0937b25] 「比丘答言:『色平等覺是菩提覺,受、想、行、識悉平等覺;一切諸法悉平等覺,是菩提覺。』

[0937b27] 「魔言:『比丘!彼菩提者於何處求?』

[0937b28] 「答言:『大仙!言菩提者,身見中求。』

[0937b28] 「魔又問言:『云何而求?』

[0937b29] 「比丘答言:『菩提非起身見、非起如求身見;菩提亦爾,我如是求。』

[0937c02] 「爾時,遮魔問金剛齊菩薩比丘作如是言:『汝師是誰?何人教汝如是辯才?』

[0937c03] 「答言:『大仙!不瞋自身得菩提者,彼是我師;若不住染、不住淨者,彼是我師;若何等人識不住常、不住無常,彼是我師;若有人來從其聞法——謂不住法、不分別法——如是聞已得度癡海,彼是我師;若智能知一切諸法非次第知,彼是我師;若能遍知一切言語非次第知而不分別,彼是我師;若一切法不生不出轉聖法輪,彼是我師;若非彼住、亦非此住、非中間住,彼是我師;若說一切諸法不生而自生者,彼是我師;若說一切諸法不滅而自滅者,彼是我師。我於彼師得如是辯。』

[0937c15] 「魔言:『比丘!云何如來轉於法輪?』

[0937c15] 「比丘答言:『非是色轉、非色真如、非是色法、非是色空、非色無相、非色無願、非色寂靜、非是色離、非色不生、非色本性、非色自體、非自體轉、非是不轉;如是次第,受、想、行、識非轉不轉。識如識法、識空無相無願寂靜、識離、不生、本性自體非轉不轉,如來法輪如是而轉,一切法輪是則輪轉。彼法輪轉若或不轉,無量法界報際不捨;彼法輪轉若人能知,於如是人彼輪則轉。』

[0937c25] 「爾時,遮魔并諸軍眾與金剛齊菩薩比丘以為弟子,作如是言:『今我等眾歸依仁者。』

[0937c26] 「彼比丘言:『勿歸依我,汝當歸依光明無垢光王如來,此所說法是彼佛法。』

[0937c28] 「彼言:『去來當共相隨至如來所。』

[0937c29] 「時金剛齊菩薩比丘即與遮魔八萬四千諸魔眾俱往詣世尊光明無垢光王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住在一面。時彼如來為彼魔眾說此住戒次第乃至修行聖法,如法而說。如是,諸魔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38a06] 「奮迅王!汝意云何?彼金剛齊菩薩比丘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何以故?汝身即是彼金剛齊菩薩比丘,持地菩薩是彼遮魔。

[0938a08] 「奮迅王!此是菩薩戒奮迅。菩薩得是戒奮迅已,不可思議勝願亦現、成熟無量眾生菩提、破壞魔怨、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0938a12] 「奮迅王!何者菩薩通奮迅?云何名為通奮迅耶?

[0938a13] 「奮迅王!彼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知他心,四者、念宿命,五者、神通。

[0938a15] 「奮迅王!何者菩薩天眼通奮迅?若有眼根,壁所不障,樹木、山林、須彌輪山、世界中山不能作障。彼無障眼能見十方無量無數諸佛世界如一世界,於有物處視若虛空,彼此世界皆悉不障。平等一見彼佛世界諸佛、世尊,諸聲聞眾之所圍遶,一切皆見一切佛,一佛信解,一切法界,不壞修故;若見一佛,一切佛皆悉清淨;見一切佛,一佛清淨。如是,若以見佛清淨,自入清淨;彼若以是自入清淨,則一切法皆見清淨,自見清淨、法見清淨,二相不取。若彼世尊、諸聲聞見,見佛清淨,見諸聲聞則不異見;彼見聲聞即是見佛,彼見佛者即見聲聞。

[0938a27] 「若彼無量無邊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若地獄身、若畜生身、若餓鬼身、若人、天身、若阿修羅、若欲界行,除無色界——彼一切見,若退、若生、若減、若增,如是眾生業報皆知。知見眾生及知業報,而實不生眾生之想,以知眾生皆無我故;雖知業報,無業報想,入一切法無業報故。

[0938b04] 「彼人天眼見一切色,而於色相不取應知,以一切色皆無體故、一切色相知不實故、以一切色本際空故。

[0938b07] 「彼人天眼以何因緣能如是見?以智力故能如是見。如彼所見亦如是見,隨自心欲一切不見;若心悕望見一切色,隨心即見,非有少色眼所不見。

[0938b10] 「彼人則於無量百千諸眾生中能修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而彼眾生眼所不見。何以故?如是菩薩以知真如法無我故。

[0938b13] 「彼人悕望——若色界天微細之身、善妙之身、光明之身、不相似身——現於彼天示菩薩身,能令彼天見菩薩身,如是,菩薩見彼天身;若欲令天見菩薩身及自見身,即能令見;若欲令天自見其身不見菩薩,彼即自見、不見菩薩;若欲令天見菩薩身、不見自身,即見菩薩、不見自身。奮迅王!菩薩成就如是天眼。

[0938b21] 「奮迅王!何者菩薩天耳通奮迅?彼菩薩成就天耳,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所有諸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人非人聲——如是等聲一切皆聞。雖聞彼聲,不取自相及眾生相,不取聲相而知一切音聲之相;雖聞音聲,於聲聲處信解不實,前聲、後聲皆悉無聲。如是通達,彼聲無處,無處信解,耳根識界則無障礙。

[0938b28] 「聞彼聲已,知彼聲義。何者聲義?謂一切聲不可分別、不可說者,則是聲義。寂靜義者,一切聲義。彼菩薩者順行此義,聞一切聲不生依止,以一切法悉不生故。

[0938c03] 「若於十方無數世界,於今現在現命現住諸佛、世尊,彼一切佛有所說法,而彼菩薩天耳悉聞,無障、無礙。不取聲處而聞一切說法音聲,聞已受持,無所忘失。云何不忘?若彼菩薩得一句者,可得有忘;以彼菩薩不得一句,是故無忘。

[0938c08] 「彼菩薩聞有漏法、聞無漏法,若聞常法、聞無常法,聞世間法、出世間法,善、不善法,增法、減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大乘法,彼一切法一體、一味。如是順行,謂聞法已得離欲味,聞一切法、一切境界不取、不著。

[0938c13] 「又復聞法,一切相中不住、不著,一切法中隨順而行,於非法中不隨順行。何者為法?何者非法?法名離欲、法名無相、法名無為、法名無處,不可譬喻,無塵、無得,不生、不出,此名為法;若如是法憶念分別、心想觀察、戲論取捨,此名非法。

[0938c19] 「奮迅王!彼菩薩唯取於義而不取語,不為取語聽法、聞法,為取義故是以聽法。云何取義?若見空義不取不著、若無相義不取不著、若無願義不取不著,是名取義。彼若取義而聽於法、於所取義不生分別、於不分別亦不分別,如是,菩薩於諸佛所如是聽法。

[0938c24] 「又,奮迅王!彼菩薩隨順了義修多羅義,不隨不了修多羅義。彼了義者,其義云何?以彼一切修多羅義皆是了義修多羅義、皆隨順說無異義故、一切了義修多羅義不可說故,如是,了義修多羅義彼隨順行;若於了義修多羅義不隨順者則非了義。以何因緣非了義耶?若不了義修多羅義,於彼了義修多羅義不相隨順,與彼了義則不相應。以何因緣而不相應?不隨順故,離彼法行。所隨順者謂聲隨順,如是,了義修多羅者非聲隨順。何以故?以彼了義不可說故,彼無處著。如是,菩薩善知一切不了義法皆如了義。

[0939a07] 「奮迅王!此義如是隨順了義修多羅義,如是隨順一切了義修多羅義。

[0939a10] 「又,奮迅王!彼菩薩從佛、世尊聽聞法已,唯取於智而不取識。何以故?以識知故、以如幻故、不可取故、無自體故、以無色故、不可見故、無障礙故,若如是知則是智知。是故,菩薩唯取於智而不取識,識為他知。如是知識,於識、於智皆不貪著,以識真如說智真如。

[0939a15] 「奮迅王!若菩薩唯取於智不取識者,不為眾生說於識法,此天耳通奮迅得已得此智界。

[0939a18] 「又,奮迅王!彼菩薩富伽羅語相應法說,唯取於法而不取人。何以故?奮迅王!若實有人,眾生畢竟於佛法中不可清淨、不可解脫。奮迅王!若如是者,一切諸法畢竟無人。佛依世間是故說人,而實諸法一切無人。如是,菩薩唯取於法而不取人。

[0939a24] 「奮迅王!法名法界,此法界者名不生界。奮迅王!不生界者名不出界。

[0939a25] 「奮迅王!所言名者,以不可說是故名名。何以故?依彼彼名知彼彼法,彼彼法中名不可得。若不可得,隨人情故強說言語,一切言語皆隨俗說。若我知語,彼是佛語;若起意相,非是佛語。佛語無意,以無語故,名為佛語。若入佛語,彼入非語;若入非語,彼入佛語。若欲入語,應入佛語;欲入佛語,取說人語、取說法語;若如是取,不入佛語。何處不二亦無不二?彼是佛語。何處有聲及以無聲?彼非佛語。若不可說、非不可說,彼是佛語。

[0939b06] 「如是,奮迅王!若菩薩入佛語者,彼則名為得天耳通,一切音聲隨順證法得佛菩提。

[0939b08] 「奮迅王!此是菩薩第二通智所謂天耳。

[0939b10] 「又,奮迅王!菩薩復得他心通智,於他眾生、他富伽羅,知心、知思。彼人如是入大眾中而為說法,初如是觀眾會之心:『何者眾生有何深心?何所修行?何因何相?』既觀察已,如應說法,自心淨故能入一切眾會淨心。

[0939b14] 「奮迅王!譬如鏡輪以清淨故現如是色,若青、黃等。若形、若相,彼相似見不增、不減,鏡輪淨故;而彼鏡輪無所分別而示眾像。

[0939b17] 「奮迅王!菩薩如是,自心清淨白法界輪如是相似,眾生心行、種種異生,彼一切知,而彼菩薩心亦不壞。彼眾會中若人欲行,知彼人心、知離欲心。何以故?以心本性無欲染故。彼眾會中有瞋、癡行,知彼人心、知離癡心。何以故?以心本性無瞋、癡故。

[0939b23] 「若復有人信聲聞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下;若復有人信緣覺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減;彼眾會中若復有人心行大乘,彼人心行,菩薩能知法界不增。

[0939b26] 「知彼眾生心行界已而為說法,然不分別心之本性,如應說法令住諸乘,於一切界不破壞中,一切眾生若干種行皆悉遍知。彼菩薩心自心觀察:『非心相續,亦非斷滅。』然彼菩薩以相續心而能遍知一切眾生心亦如是,若界心界如知彼界;法界亦爾,不一、不二。

[0939c03] 「如是,奮迅王!菩薩得是他心通智,以得通故則名通人,一切天人之所識知。

[0939c06] 「又,奮迅王!菩薩復得宿命通智,以三昧根能知過去恒河沙劫自他宿命,憶念不忘,如是知已然後說法。如是憶念:『我於某處如是名字、曾如是生、如是命量、如是受樂、如是受苦。』

[0939c10] 「自心能知他眾生心、知此眾生前因善根、知此眾生善根因力、知此眾生善根緣力、知此眾生聲聞乘因、知此眾生緣覺乘因、知此眾生有大乘因,知彼眾生前因緣已,然後乃為如是眾生如應說法。

[0939c14] 「彼菩薩自知宿命,知宿命已,後復能知本修具足;自知過去於幾佛所種諸善根,若彼善根,前已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憶念諸善根已,復更發願。彼菩薩念本宿命,而於過去一切諸法,心不分別,不著、不取,於前後行心不分別、於後前行心不分別、於一切法不分別處,若去、若來。

[0939c21] 「菩薩憶念過去世已,然於過去不取、不著;雖知未來,然於未來亦不取、著。知一切法無前、無後、亦無中間,故不分別、不取、不著。

[0939c23] 「彼菩薩如是憶念眾生宿命,前、後色離,菩薩能知;如是前後受、想、行、識一切皆離,菩薩能知;乃至五陰前、後、中間一切諸法空無自體,菩薩能知。

[0939c27] 「奮迅王!彼菩薩憶宿命已,過去所修一切善根皆悉增長,過去所作一切業行皆悉盡滅。何以故?業不朽故,是故能知。

[0940a01] 「菩薩如是成就彼知,於一切行信解如夢,譬如夢中見生、見死、見苦、見樂;菩薩信解一切諸行亦復如是。既信解已,於彼生死不受苦惱,復於眾生而生悲心,知一切法不起生相。

[0940a05] 「又,彼菩薩有如是心:『我於過去世間生死多千劫行知皆無實,不貪、不著;亦如是知一切眾生世間生死虛妄不實,不貪、不著。若其不實,彼不實處大大不生、大大不實。』

[0940a09] 「奮迅王!彼菩薩憶宿命已,實見諸行皆悉無常。何以故?彼菩薩憶念過去轉輪王樂,乃是無常敗壞之法;憶念過去帝釋王樂,彼是無常敗壞之法;憶念過去梵天王樂,彼是無常敗壞之法。

[0940a13] 「思惟憶念諸佛、世尊世界莊嚴、聲聞之人功德莊嚴、菩薩之人功德莊嚴;又復憶念彼佛、世尊色身具足,如來轉法輪具足。彼憶念已,則不貪著,一切有為、一切所攝皆悉放捨。何以故?彼菩薩有如是心:『若彼如是佛世界勝、佛色身勝,彼亦無常,是盡滅法;我之所攝亦復如是,皆悉無常。』復作是念:『諸行如是,一切無常,而諸眾生生於常想。』菩薩如是於眾生中起大悲心,於一切法皆悉捨離。

[0940a22] 「如是,奮迅王!此是菩薩第四通智。彼菩薩成就此智,則知一切諸法無常,心正思惟攝取有生、成就眾生,雖攝有生而不貪著,菩薩離有而取諸有成熟眾生。

[0940a25] 「又,奮迅王!何者菩薩神通奮迅?奮迅王!彼菩薩心自在故,得聖神足,謂欲、精進、寂靜、信解。

[0940a27] 「彼菩薩現得神通是有為行,彼人悕望於一念間悉能遍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到彼處已,彼處眾生見菩薩身,而菩薩身此處不動;彼處眾生見聞說法,然於此處說法不斷。

[0940b02] 「奮迅王!此是菩薩神通奮迅,以此神通調御眾生。若彼眾生——或天、或人——生常想者示劫盡燒,彼見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燒燃,而彼世界實無燒壞。若慢眾生,手中金剛示其夜叉、示金剛炎令大怖畏,彼憍慢者破壞慢心即時向禮。若有眾生信轉輪王,彼即為現輪王形服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帝釋王,彼即為現帝釋王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於梵王,彼即為現梵王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於魔王,彼即為現魔王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信如來者,彼即為現如來形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菩薩虛空中住加趺而坐身出光明,即住空中身放光明而為說法。

[0940b15] 「若有眾生於大勝事生信解者,即示三千大千世界幡蓋莊嚴、幡鬘莊嚴、幢幡莊嚴、鈴鬘具足、香薰等樂百千種樂,示如是已然後說法。若有眾生應見三千大千世界合為一海,憂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遍覆水上,於蓮華上有師子座,坐彼座上而說法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

[0940b22] 「若有眾生應見菩薩住須彌頂梵聲說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不見身、唯聞菩薩大聲說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龍身、乾闥婆身,菩薩即現歌相應聲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應見龍輪雷聲、電聲及雨墮者,彼即示現而為說法。

[0940b28] 「若有眾生飢渴疲惓,以天飲食具足與之,令身飽滿一切樂足乃為說法;若地獄中一一眾生常受大苦,以神通力滅地獄火,與力令入一切毛根,彼得樂已乃為說法。

[0940c02] 「若盲眾生、離眼眾生,以神通力與其天眼,令得眼根乃為說法;若聾眾生離於耳根,以神通力令得耳根乃為說法;若有種種病患眾生,以神通力為除眾病,令離病已乃為說法。

[0940c06] 「若有眾生臨欲被殺,將欲斷命,以神通力設諸方便偷劫彼人令不得罪、或與財物救贖命已,乃為說法。

[0940c09] 「若有眾生身分下劣、根闕不具、或有小姓怖畏羞慚、身心下劣,以神通力令其身分一切具足、暫時示現令身勝己,乃為說法。

[0940c12] 「若有眾生藏中聾瘂、生來頑鈍、臥在屎尿,先為療治,以神通力示寶莊嚴宮殿坐已乃為說法、令其心意智慧生已乃為說法。若有未生、已生眾生根未淳熟,以神通力令根熟已乃為說法。

[0940c16] 「奮迅王!彼時菩薩成就如是神通力已,又復更有不可思議神通說法。若有眾生信解日、月入法律者,以神通力,三千大千諸世界中所有日、月置手掌中,擲過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所應度者皆見日、月空中而去,然其日、月本處不動。

[0940c21] 「又復能以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置一毛頭擲著梵世,然後復擲無量無邊世界之外,然諸眾生不覺不知若來、若去,無往返想。

[0940c24] 「又,彼菩薩以一口氣能令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劫燒火滅。又,彼菩薩一加趺坐,即時令身到恒河沙諸佛世界。又,彼菩薩能以兩手覆日、覆月,以自光明遍照世界而為說法。

[0940c28] 「奮迅王!彼菩薩於如來前加趺而坐,起心悕望供養如來,即時能以須彌山等種種妙華散如來身,令一切華暎覆如來,唯見半身。若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樹林以為燈明如前供養,隨意即能。天若雨時,能令見火示現己身,一切眾生皆悉遍見,隨彼眾生若干信解、見何等色,或以自身示帝釋身、或示梵身、或聲聞身、或緣覺身。

[0941a07] 「奮迅王!此是菩薩神通奮迅——所謂天眼見不障礙、清淨天耳聞不障礙、一切眾生知心行智阿僧祇劫而能憶念、一切神通悉能示現,名通奮迅。

[0941a11] 「奮迅王!所言通者,云何名通?遍見一切諸佛業通,知他一切眾生根通,勝聲聞乘所有法律、勝緣覺乘法毘尼通,大乘律通,坐退出通,於諸眾生淳熟智通,正知出行通,善方便通,布施願通,戒、忍、精進、禪、慧願通,壞魔、攝魔、善根成就,是故名通。

[0941a16] 「復次,奮迅王!菩薩得通,他所識知色青等威德名稱、力姓種族、財眾圍遶,是故名通。

[0941a18] 「復次,奮迅王!菩薩得通,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帝釋天王、轉輪聖王、梵世界主、阿羅漢人、正遍知者,一切皆知,是故名通。

[0941a21] 「奮迅王!此菩薩通,菩薩以通不退本願,能示他人一切諸法。

[0941a24] 「奮迅王!何者智奮迅?奮迅王!智奮迅者,所謂陰智、界智、入智、因緣智、實諦智。

[0941a25] 「奮迅王!何者陰智?謂知色空,色前際空、色後際空、色中際空;受、想、行、識皆亦如是,識前際空、識後際空、識中際空。此五陰空謂畢竟空,知此陰空故名陰智。

[0941b01] 「奮迅王!何者界智?地界法界、水界法界、火界法界、風界法界。何以故?以此四界法界一界——所謂空界。復法界界,此非地界、亦非水界、亦非火界、亦非風界。何以故?不異界法界、不二界法界、不生界法界、不染界法界、善淨界法界,如法界、如我界、如眾生界、如命界、如富伽羅界、如生死界、如涅槃界。彼界欲界、彼界色界、彼界無色界、彼界有為界、彼界無為界,故名涅槃界。如若法界智,如是,色界智不異因緣智,故名界智。

[0941b11] 「奮迅王!何者入智?奮迅王!眼之本性不生、不出、無造作者。奮迅王!如是,耳、鼻、舌、身、意性不生、不出、無造作者。奮迅王!彼眼無主故無見者、彼耳無主故無聞者、彼鼻無主故無嗅者、彼舌無主故無甞者、彼身無主故無覺者、彼意無主故無知者。奮迅王!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甞味、身不覺觸、意不知法。何以故?眼者無覺,如草、如木、如壁、如塊;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一切無覺,如草、如木、如壁、如塊。

[0941b21] 「奮迅王!眼者無染,亦無不染;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一切無染,亦無不染。何以故?以眼本性性離染故;如是,耳、鼻、舌、身、意等本性如是,性離染故。

[0941b24] 「奮迅王!若一切入如是知已,心得離欲,故名入智。若如是知陰界入等不生、不出,如是畢竟入涅槃已,攝取生退陰界入等,如陰界入而亦不捨。此智奮迅知陰界入若相、若體,彼一切捨,猶行三界而不染著,亦現生死而無生死,此智奮迅。

[0941c01] 「奮迅王!何者因緣智?無明緣行,無明不念:『我能生行。』行緣於識,行亦不念:『我能生識。』識緣名色,識亦不念:『我生名色。』名色緣六入,名色不念:『我生六入。』六入緣觸,六入不念:『我能生觸。』觸緣於受,觸亦不念:『我能生受。』受緣於愛,受亦不念:『我能生愛。』愛緣於取,愛亦不念:『我能生取。』取緣於有,取亦不念:『我能生有。』有緣於生,有亦不念:『我能生生。』生緣老、死,生亦不念:『我生老、死。』

[0941c09] 「奮迅王!菩薩如是觀察因緣,則無諸見,無有斷見、無有常見。

[0941c10] 「彼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因緣生,彼人如是推求因緣亦不可得,彼於因緣得因緣智。云何得智?因緣、不生此二平等,如是平等空無相願,十二因緣皆悉平等。若以平等如是所覺,一切諸法因緣平等,如是因緣則非因緣。彼因緣中無少法生故名因緣,若知不生亦是因緣,名因緣智。

[0941c17] 「明與無明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行與非行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識與非識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名色、非名色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六入、非六入此法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如六入、非六入不二,如是,觸、非觸不二,受、非受不二,愛、非愛不二,取、非取不二,有、非有不二,生、非生不二,老死、非老死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緣智。

[0941c25] 「如因緣處、如彼因緣皆空無我,如彼因緣不來、不去,如彼因緣虛妄不實,如彼因緣無取、可取,如是因緣無行、無相,若如是知名因緣智。

[0941c29] 「若見因緣,不見無明、亦不見行、亦不見識、不見名色、不見六入、亦不見觸、亦不見受、亦不見愛、亦不見取、亦不見有、亦不見生、不見老、死,若如是見,彼見因緣;若見因緣,彼則見法。見何者法?見離欲法。離何等欲?一切法中種種見欲,離如是欲故名離欲。

[0942a04] 「彼所見法不增、不減,如是所見則是真如不得、不染,如是所見則是法界不壞、不成,如是所見實際不穿、如是所見雖見不見。如是所見非肉眼見、非天眼見、非慧眼見。何以故?肉眼不覺,以其不覺是故不見;天眼有為,以有為故不見無為,是故不見;慧眼不見,以不分別,不分別故亦不能見。

[0942a11] 「奮迅王!菩薩如是見一切法則見如來,非是色見,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相等見,非法界見,非戒、定、慧、非解脫見、亦非解脫知見法見,非過去見、非未來見、非現在見,若如是見則見如來。」

奮迅王問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Page 10 of 11 < 1 2 ... 8 9 10 11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269
紅兒 97
謝尚橗 86
圓仔寶寶 58
hui 55
CHC 53
golden621 45
大內高手 42
jcj 41
follow 34
yungshow 30
雙斗魂 29
無極 28
formula0106 26
元利 25
最新議題
綜合7.5日占卦,只有日本遭受海嘯,中港
台完全無影響。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2:05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香港?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2:01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中國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58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台灣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54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日本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44
我想知道我的命到底怎麼了,先謝謝各位老師
指教

by zoey1233
昨天 at 09:25
問6/9 - 6/14 生活狀態 (頤之賁)
by 圓仔寶寶
昨天 at 08:29
問6/16 - 6/21 生活狀態 (離之離)
by 圓仔寶寶
昨天 at 07:28
問6/30 - 7/5 生活狀態 (無妄之姤)
by 圓仔寶寶
昨天 at 05:36
與他的緣份?
by starsky
昨天 at 02:30
誰在線上
4 線上使用者 (4 隱形), 44 Guests and 20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65 議題
2160654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