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AI算命大師



Page 5 of 11 < 1 2 3 4 5 6 7 ... 10 11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22550 - 2023-12-25 13:34:33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一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四諸惡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之二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禪清淨平等?有禪聲聞緣覺如來共,有禪緣覺如來共、不共聲聞,有如來禪、不共聲聞緣覺,有如來禪共聲聞緣覺一切眾生。

「諸仁者!於彼何禪聲聞緣覺如來共?若有眾生求樂離苦,觀後世畏,是人修行布施清淨平等時,若有正趣正發心者,應到其所起卑下心隨順供養,從彼人邊得聞正法。聞已知義如法修行,心樂離欲流注相續,是人得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行捨念增上正知入第三禪;捨苦捨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度一切想滅有對想不念別異想入無邊虛空處,度無邊虛空處入無邊識處,度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度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度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

「諸仁者!住初禪者滅音聲刺,住第二禪者滅覺觀刺,住第三禪者滅喜刺,住第四禪者滅出入息刺。住無邊虛空處者滅色刺,住無邊識處者滅虛空刺,住無所有處者滅識刺,住非想非非想處者滅無所有刺,住滅受想者滅受想刺,是名身行得[6]倚、口行得[*]倚、意行得[7]倚八解脫禪士。得滅盡定到彼岸阿羅漢,依此處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四無礙辯,依此處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此非菩薩行清淨平等,不得四攝事、四梵住、三不護、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智,是名禪波羅蜜平等聲聞緣覺如來共。

「諸仁者!若復有人,先修緣覺乘退入聲聞乘行聲聞行,是人入初禪乃至入滅盡定,依此定得三解脫門、四無礙辯,不得四攝事、四梵住、三不護,乃至不得一切智智,是名禪平等聲聞緣覺如來共。

「諸仁者!若復有人,先修大乘退入聲聞乘,是人入初禪乃至入滅盡定,得三解脫門、四攝事、四梵住,不得三不護,乃至不得一切智智,是名禪平等聲聞緣覺如來共。

「諸仁者!於彼何禪緣覺如來共、不共聲聞?若有眾生,久修聲聞乘後入緣覺乘,是人昔來未得初禪,得已思惟求因緣法,乃至得第四禪已思惟求因緣法,入空無願無相三昧,以彼三昧思惟捨離證無色定,以彼三解脫門入滅盡定,於一切處思惟求緣覺法,是人求於因緣第一義三行滅無餘,非想受滅,是名禪平等緣覺如來共、不共聲聞。若復有人,未學聲聞乘、善學緣覺乘,是人入初禪思惟求因緣法,是人依初禪超彼餘禪及無色定,入三行滅無餘第一義滅定,是名禪平等緣覺如來共、不共聲聞。

「諸仁者!若復有人,未學聲聞緣覺乘,先學大乘退入緣覺乘,是人入初禪,於彼禪中思惟求因緣法,如是乃至第四禪中思惟求因緣法,如是四無色定一切處思惟求因緣法,如是三行滅無餘第一義滅定,以三解脫門得不可說三昧,其處無生無滅,非證非修非有非無,非此岸非彼岸,非闇非明,非可測非分別非不分別,是名佉伽毘沙拏劫[1](佉伽齊云犀牛,毘沙拏云角)辟支佛,世間獨福田,是名禪清淨平等第一義緣覺如來共、不共聲聞。其處一切生死有海斷,行苦苦苦壞苦斷,於不可說義能自覺知,是名第一義禪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如來第一義禪清淨平等,不共聲聞緣覺?若如來入初禪,不依陰入定,不依界入定,不依入入定,不依地界水火風界入定,不依虛空處界、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入定,不依滅界入定,不依現在及未來世入定,不依生不依滅入定,不依有不依無入定,無所依不依所依,如如來入初禪,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虛空處界、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如是。如來入滅界定,不依陰入定,乃至不依所依,如來入滅界定,是名如來第一義禪清淨平等,不共聲聞緣覺。

「諸仁者!於彼何者是如來禪清淨平等,共聲聞緣覺一切眾生?如來入世間初禪乃至入世間第四禪,緣覺聲聞亦能入世間初禪乃至第四禪,一切眾生劫欲盡時亦曾能入世間初禪乃至第四禪。於後惡心因緣退失修禪,瞋惡麁[2]獷不觀後世畏,於諸眾生無有慈愍,食其血肉趣三惡道。

「復次,如如來入世間初禪乃至入世間第四禪。彼一切眾生,若天若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作是念:『如來心心數法行在何處、住在何住?』彼一切眾生乃至蟲蟻,佛力加故,亦如實知佛心心數法住於初禪,乃至知住第四禪。此亦是如來禪平等共一切眾生。此禪平等,非一切聲聞辟支佛地,是名禪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智器清淨平等?智有二種:一者、世間智;二者、出世間智。諸仁者!何者世間智?其世俗書典,口所言說結集解釋,言語之道音聲演說,文字顯示[3]聞諸論說。若書字句義,若算若數若印,若種種苦行法,若學工巧事,如是所說種種作業,隨其所求皆得成就。諸餘三世俗念作事,若觸、若受、若想、若思、若念,如是一切非涅槃器,是名世間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智器平等?諸仁者!世間智器平等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聞慧智器平等。

「何者世間布施智器平等?諸仁者!若有人乃至盡形休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諸放逸處,於一切眾生安住慈心、憐愍心、救濟心,是涅槃器。諸仁者!是名世間布施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戒智器平等?諸仁者!若於一切眾生具哀愍心觀後世畏,常住慈心、柔軟心、利益心、無怨讎心、無嫉妬心、無麁[*]獷心、無兩舌心、無憍逸心、安住[4]慈心。諸仁者!是名世間戒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忍智器平等?諸仁者!若聞眾生種種惡口、純麁[*]獷言。聞已不取,不起卒暴不生變濁不現瞋相,於諸眾生亦復能忍,不順言辭音聲所出。諸仁者!是名世間忍智器平等。

「諸仁者!若見眾生於其我所作惡作、過作、罪作、無利益,若壞色若壞聲香味觸、若壞身若壞命,於此眾生常能修忍,應如是學:是諸眾生,從無始流轉習貪恚癡,離善知識未曾修學;我近善知識、我能修學、我求一切樂。若於一切眾生不起瞋嫌,是人得一切樂。是故於彼一切眾生見已不取,不起卒暴不生變濁不現瞋相,是名世間忍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精進智器平等?諸仁者!若於眾生勤施不斷,及修戒忍精進禪智不斷。諸仁者!是名世間精進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禪智器平等?諸仁者!若入世間初禪乃至第四禪,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仁者!是名世間禪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世間聞慧智器平等?諸仁者!若與如是空法相應大乘言教,有所堪能讀誦受持,言辭清淨為人演說不諂不幻,一切煩惱惡業障盡,知法知義,是人於彼言教知法知義,晝夜精勤求無上智。諸仁者!是名世間聞慧智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出世間智器平等?諸仁者!若善男子,不取色受想行識,不取眼色、不取眼識、不取眼觸、不取眼觸因緣生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乃至不取意法、不取意識、不取意觸、不取意觸因緣生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不取地界水火風界,不取虛空界,乃至不取非想非非想界,不取現在及未來世,不取善不善,不取有漏無漏,不取聲聞乘、不取緣覺乘、不取無上大乘,不取三界不取三乘,不取有不取無,不取無所有無有言說,得無緣慈三昧,非諸聲聞辟支佛地。是人以此三昧故,能見入首楞嚴三昧門,次第當得首楞嚴三昧。

「諸仁者!是名出世間智器清淨平等,非決定清淨平等,是方便力求智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安住出世間一切法器般若一切法界清淨平等?諸仁者!一切法界,非肉眼見非天眼見,是聖法慧眼相應。以聖慧[1]眼觀諸法界不增不減,不見諸法有盛有衰,不見近遠方所無所至去,不見有生有滅。是人如是見諸法清淨平等時,更不見眾生有實可得。若入眾生不可得,是人則得入一切法不可得。何以故?不離眾生有一切法,不離一切法有眾生,其眾生體性是一切法體性,其一切法體性是眾生體性,其一切法體性是我體性,其我體性是一切法體性,其一切法體性是佛法體性,其佛法體性是無我界體性,其無我界體性是實際體性,其實際體性是如如體性。如是知一切法。諸仁者!是名安住出世間一切法器般若一切法界出世間智器清淨平等。

「諸仁者!於彼何者出世間一切法器清淨平等?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般若入禪定時,不見有法可得,住於禪定而不捨離,於一切法境界無住無滅無所覺知住於禪定。是人不以身禪住於禪定,不以心禪住於禪定。是人住如是禪時,入於如如實際法界,能入諸法無所取著,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人於如是禪住於禪定,是未決定菩薩,能斷一切諸煩惱見及上煩惱纏。

「若復菩薩能住如是禪者,則能入於一切諸法,入此法時能知眾生善惡諸欲而成熟之。是人不見眾生,不見我人、壽、命、眾數、生者、養育、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是人若復入於如如法界時,見諸眾生顛倒煩惱,以顛倒故受種種苦。是人如是入於微細如如實際法界,是菩薩於眾生不見眾生而成熟之。眾生非實故,眾生無眾生故,眾生無我故,眾生離故,眾生無自性故,眾生不可說故,眾生空故,眾生無相故,眾生無願故,眾生無作故,眾生如性故,眾生無生故,眾生[2]不滅故,眾生清淨故,而成熟眾生如是亦不見我,乃至不見受者,亦不壞事。

「是諸法自性相不可說不可說法界,一切語言文字不能說不可顯示無所有,是菩薩以大悲故,於不可說法而說諸法。此有漏此無漏,此世間此出世間,此有罪此無罪,此有為此無為,此有煩惱此無煩惱,此應修行此應捨離,此凡夫法、此學法、此無學法,此緣覺法、此菩薩法、此佛法。

「諸仁者!是未決定菩薩,如是安住出世間一切法器般若,入一切法界清淨平等分別說法,菩薩於所說法不見其相。諸仁者!譬如幻者,遍虛空界化作種種色種種花,未曾作事而能現作。佛不出世,於彼花中能出如是妙義句味,入於法門演法音聲。作如是事,是為難不?」

時,一切天人及鬼神眾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此事為難。大德修伽陀!此第一難。」

佛言:「諸仁者!此轉難此第一轉難,其未決定菩薩,於無所屬法——如是法無色不可見非文字非言說——自未知未證未善修未自在未到彼岸,而能於他眾生除諸煩惱而成熟之,此為轉難。彼諸眾生,於如是甚深無言說法未作證,聞已不謗,此為第一轉難。彼諸眾生,能碎一切諸煩惱樹,住柔軟心作業心,於一切眾生慈心、愍心、不害心、悲心、共心、同心。彼諸眾生以柔軟心故,枯竭有海[1]渡煩惱海速入無畏城,於如是無言說未作證,聞已不謗,彼亦轉難第一轉難。何故汝等惡心鬼神不自制心?於諸眾生不作柔軟心,不觀後世畏?

「諸仁者!若有住出世間一切法器清淨平等三昧菩薩摩訶薩,能使一切眾生守護六根各住自境,豈況不能遮障汝等惡心鬼神!是善丈夫皆得是法,住大慈大悲心不惱於他。何以故?以修大慈大悲方便力故不惱於他。是諸菩薩入如是甚深法已,能擲眾生虛空界中,多億那由他劫各不相見,豈況不能制於汝等諸惡鬼神!亦復能擲一切眾生世界中間大黑闇處,乃至能令一切眾生唯食風食水食土食石。是諸菩薩以住如是甚深出世間法器清淨平等三昧故,能令一切眾生於多億劫不食,豈況不能制於汝等食他眾生精氣、血肉諸惡鬼神!何故縱捨汝等?是諸菩薩以大慈大悲方便力故縱捨汝等。

「於此四天下所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甚深出世間法器清淨平等三昧,其名曰眾自在菩薩、慈自在菩薩、文殊音菩薩、電自在菩薩、日自在菩薩、月自在菩薩、地自在菩薩、想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水自在菩薩,如是等萬八千菩薩摩訶薩居此四天下。

「彼諸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第一甚深出世間一切法器清淨平等。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平等、法平等、清淨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進平等、禪平等、般若平等、一切法清淨平等。住此十種第一甚深出世間一切法器清淨平等三昧菩薩摩訶薩,一一皆能制於汝等諸惡鬼神,如上所說。何故縱捨汝等?是諸菩薩以修大慈大悲方便力故縱捨汝等;何況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仁者!假使一切眾生住如是十種出世間甚深一切法器清淨平等,如前所說菩薩摩訶薩,以一如來一念之智勝於彼等。何況如來於一切時,以大悲心覆護汝等,不生瞋恚亦不棄捨。如來於一切時憐愍汝等,欲令得於利益安樂。汝等如是無有慚愧,不觀後世畏,於一切眾生作不愍心、不柔軟心、惡心、怨心、不慈心、不悲心,汝等不應作是非法。」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大雄見如是, 無餘鬼神集,
即時舉右臂, 宣說如是言:
佛出世甚難, 法僧亦復難,
眾生淨信難, 離諸難亦難,
哀愍眾生難, 知足第一難。
得聞正法難, 能修第一難,
得知難平等, 於世常受樂,
此十平等處, 智者當速知。
初眾生平等, 捨離諸惡業,
造作諸善業, 久受於勝樂。
修行法平等, 一切法等等,
佛聲聞緣覺, 凡夫等如如。
此清淨平等, 於彼人中得,
遠離取境界, 亦復不壞我。
布施平等[2]喜, 不害他眾生,
不奪活命具, 不壞諸花果。
無有一眾生, 非我父母者,
一切諸眾生, 曾與我親知,
我更不觸惱, 乃至一眾生。
休息於非時, 一切惡風雨,
豐盛可樂事, 養育諸親知。
眾生精氣增, 常得不損減,
不氣噓他身, 不瞋惡眼視,
不奪他精氣, 充滿一切樂。
我心利一切, 不瞋有失者,
為斷諸煩惱, 求於諸佛法。
十種善業道, 智者常守護,
於世常歡喜, 後得見涅槃。
不依陰持戒, 亦不依界入,
滅諸有支戒, 滅諸有渴愛,
捨離種種想, 能息於瞋怒。
如是字言合, 智者離分別,
如虛空空故, 離一切分別,
如是修忍者, 智者離分別。
譬如空中月, 眾星共圍遶,
如是修忍者, 安隱眾中顯。
月光照摩尼, 海水得盈滿,
忍照惡心鬼, 令得清淨信。
一切離諸惡, 修於菩提行,
彼眾生次第, 能滿諸佛海。
我昔作仙人, 林中修忍辱,
節節支解身, 不起瞋怒心。
作[3]兔為仙人, 自投身入火,
我以修忍故, 火變為蓮池。
我以彼忍力, 成熟多眾生,
今諸阿羅漢, 無有如是忍。
智者常精進, 修行為福慧,
智海得增滿, 得成諸佛海。
修禪及般若, 得離諸煩惱,
不分別三界, 得住於如如。
智者修禪智, 出世住實際,
不染於諸法, 離一切分別。
不分別諸法, 不見有眾生,
諸法唯一相, 得見佛境界。
無量菩薩眾, 安住此法性,
不惱於汝等, 以住聖般若。
如來於汝等, 容恕不為惱,
汝等無羞恥, 遠離於慚愧。
作惡諸眾生, 弊性多剛強,
見佛大勇猛, 皆得柔軟心。
汝等各應當, 自遮己惡心,
汝等當次第, 速證大涅槃。
汝等若柔軟, 得離諸惡業,
為護此法故, 付囑於汝等。
我所說聲聞, 具智大名稱,
彼憐愍汝等, 令得福智慧,
當得飲食利, 諸天所供養,
得於勝住處, 及得增壽命。
若聞導師語, 如說能修行,
人天世間中, 常受勝樂報。」
爾時,世尊於彼諸惡鬼神眾中說法[1]訖時,於彼諸惡鬼神眾中,彼惡鬼神昔於佛法作決定信,彼於後時近惡知識心見他過,以是因緣生惡鬼神,彼九十二那由他百千諸惡鬼神得住須陀洹果;億那由他頻婆羅百千諸惡鬼神昔行大乘者得隨順忍;無量阿僧祇諸惡鬼神得柔軟心,得已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於彼鬼神眾中,有羅剎王名牛王目,與萬羅剎王合掌向佛,一心敬禮,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為瞋使故,久於世間受不愛果。我等今者承佛神力,得自憶念此賢劫中宿命之事。我等於鳩留孫如來法中曾得出家,誦持八萬大乘法聚,復誦八萬聲聞法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等彼時於阿蘭若住法比丘所起瞋怒心,以是業障於彼命終生於地獄,久被燒煮失念無餘,於彼命終生此食他血肉惡羅剎中。正由我等昔出家時共作惡業,今受於此惡羅剎身,為飲食故斷無量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命。以是我等今於佛所悔諸惡業更不復作。如是至三,至到堅固修行律儀。[2]惟願世尊,授於我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言:「諸仁者!我不見更有一法遠離菩提心,如於阿蘭若比丘所而起惡心者。諸仁者!於未來世,此賢劫最後如來名曰盧遮,彼佛當授汝等勝菩提記。」

彼萬羅剎王垂淚而言:「寧處地獄,不作人身於阿蘭若比丘所一念之頃而起惡心,以彼能斷一切善故,何況數數而起惡心!」

爾時,復有諸惡鬼神敬信三寶,住柔軟心觀後世畏,一切同音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從今休息諸惡,懺悔過去一切惡業。我等今當食花、食香、食果、食水、食風、食法、食喜,更不惱他,護持佛法受佛付囑為久住故,及受世尊聲聞弟子住阿蘭若者增上護持。」

佛言:「善哉,善哉!善丈夫!汝等應當如是善受我之付囑,我今復以汝等付囑賢劫一切菩薩一切聲聞。彼憐愍汝等,於其晝夜作善助道,與汝善分稱名勸請,以是汝等增長精氣大力威德及大功能親知眷屬。彼彼如是護持我法[3]故,亦復善護阿蘭若住法比丘、若大乘小乘,如是如是精氣增長乃至眷屬。如是如是汝等作勝供養三世諸佛,以此善根能[4]捨惡趣,得世間樂及涅槃樂。」

[5]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諸天王護持品第九

爾時,世尊示世間故,問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此四天下是誰能作護持養育?」

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兜率陀天王共無量百千兜率陀天子,護持養育北欝單越。他化自在天王共無量百千他化自在天子,護持養育東弗婆提。化樂天王共無量百千化樂天子,護持養育南閻浮提。須夜摩天王共無量百千須夜摩天子,護持養育西瞿陀尼。

「大德婆伽婆!毘沙門天王共無量百千諸夜叉眾,護持養育北欝單越。提頭賴吒天王共無量百千乾闥婆眾,護持養育東弗婆提。毘樓勒[6]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鳩槃[7]茶眾,護持養育南閻浮提。毘樓博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龍眾,護持養育西瞿陀尼。

「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彼天仙七宿者,虛、危、室、[1]辟、奎、婁、胃。三曜者,鎮星、歲星、熒惑星。三天童女者,鳩槃、彌那、迷沙。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虛危室三宿是鎮星土境,鳩槃是辰。[*]辟、奎二宿是歲星土境,彌那是辰。婁、胃二宿是熒惑土境,迷沙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

「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婆提。彼天仙七宿者,昴、畢、觜、參、井、鬼、柳。三曜者,太白星、歲星、月。三天童女者,毘利沙、彌偷那、羯迦吒迦。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昴、畢二宿是太白土境,毘利沙是辰。觜、參、井三宿是歲星土境,彌偷那是辰。鬼、柳二宿是月土境,羯迦吒迦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婆提。

「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南閻浮提。彼天仙七宿者,星、張、翼、軫、角、亢、氐。三曜者,日、辰星、太白星。三天童女者,?呵、迦若、兜羅。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星、張、翼是日土境,?呵是辰。軫、角二宿是辰星土境,迦若是辰。亢、氐二宿是太白土境,兜羅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南閻浮提。

「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彼天仙七宿者,房、心、尾、箕、斗、牛、女。三曜者,熒惑星、歲星、鎮星。三天童女者,毘離支迦、檀[2]㝹婆、摩伽羅。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房、心二宿是熒惑土境,毘利支迦是辰。尾、箕、斗三宿是歲星土境,檀㝹婆是辰。牛、女二宿是鎮星土境,摩伽羅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

「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為殊勝。何以故?閻浮提人勇健聰慧梵行相應,佛婆伽婆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增護持養育。此閻浮提有十六大國:謂鴦伽摩伽陀國、傍伽摩伽陀國、阿槃多國、支提國,此四大國,毘沙門天王與夜叉眾圍遶護持養育。迦尸國、都薩羅國、婆蹉國、摩羅國,此四大國,提頭賴吒天王與乾闥婆眾圍遶護持養育。鳩羅婆國、毘時國、般遮羅國、疎那國,此四大國,毘樓勒[3]叉天王與鳩槃[*]茶眾圍遶護持養育。阿濕婆國、蘇摩國、[4]蘇羅吒國、甘滿闍國,此四大國,毘樓博叉天王與諸龍眾圍遶護持養育。

「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護持養育此四天下故,[5]皆亦如是分布安置。於後隨其國土、城邑、村落、塔寺、園林、樹下、塚間、山谷、曠野、河泉、陂[6]濼乃至海中寶洲天祠,於彼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諸龍、夜叉、羅剎、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生於彼中還住彼處,無所繫屬不受他教。是故願佛於此閻浮提一切國土,彼諸鬼神分布安置為護持故,為護一切諸眾生故,我等於此說欲隨喜。」

佛言:「如是,大梵!如汝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示現世間故, 導師問梵王,
於此四天下, 誰護持養育?
如是天師梵, 諸天王為首,
兜率他化天, 化樂須夜摩,
能護持養育。 如此四天下,
四王及眷屬, 亦復能護持。
二十八宿等, 及以十二辰,
十二天童女, 護持四天下。
隨其所生處, 龍鬼羅剎等,
不受他教者, 還於彼作護。
天神等差別, 願佛令分布,
憐愍眾生故, 熾然正法燈。」
爾時,佛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士!此賢劫初人壽四萬歲時,鳩留孫佛出興於世。彼佛為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千眾生,迴生死輪轉正法輪,追迴惡道安置善道及解脫果。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等,護持故,養育故,憐愍眾生故,令三寶種不斷絕故,熾然故,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精氣久住增長故,令諸眾生休息三惡道故,趣向三善道故,以[7]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天王。如是漸次劫盡,諸天人盡,一切善業白法盡滅,增長大惡諸煩惱溺。

「人壽三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興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四大天王及諸眷屬,護持養育故,乃至令一切眾生休息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以此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天王。如是次第劫盡,諸天人盡,白法亦盡,增長大惡諸煩惱溺。

「人壽二萬歲時,迦葉如來出興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憍尸迦帝釋、四天王等及諸眷屬,護持養育故,乃至令一切眾生休息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彼迦葉佛以此四天下,付囑大梵四天王等,及付諸天仙眾七曜十二天童女二十八宿等,護持故,養育故。

「了知清淨士!如是次第,至今劫濁、煩惱濁、眾生濁、大惡煩惱濁鬪諍惡世,時人壽百歲,一切白法盡,一切諸惡闇翳世間。譬如海水一味大鹹,大煩惱味遍滿於世,集會惡黨手執髑髏血塗其掌共相殺害。如是惡眾生中,我今出世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受提[1]胃、波利諸商人食。為彼等故,以此閻浮提分布天、龍、乾闥婆、鳩槃[*]茶、夜叉等,護持養育故,以是大集十方所有佛土一切無餘菩薩摩訶薩等悉來集此。乃至於此娑婆佛土,其處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大海,百億鐵圍山、大鐵圍山,百億須彌山,百億四阿修羅城,百億四大天王,百億三十三天,乃至百億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略數娑婆佛土,我於是處而作佛事。乃至於娑婆佛土所有諸梵天王及諸眷屬、魔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帝釋天王、四大天王、阿修羅王、龍王、夜叉王、羅剎王、乾闥婆王、緊那羅王、迦樓羅王、摩睺羅伽王、鳩槃[*]茶王、餓鬼王、毘舍遮王、富單那王、迦吒富單那王等,悉將眷屬於此大集,為聞法故。乃至於此娑婆佛土,所有諸菩薩摩訶薩等,及諸聲聞一切無餘,悉來集此,為聞法故。我今為此所集大眾,顯示甚深佛法。復為護世間故,以此閻浮提所集鬼神,分布安置護持養育。」

爾時,世尊復問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囑誰令作護持養育?」

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2]天曾付囑我及憍尸迦令作護持,而我有失不[3]彰己名及帝釋名,但稱諸餘天王及宿曜辰護持養育。」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憍尸迦帝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大德修伽陀!我今謝過,我如小兒愚癡無智,於如來前不自稱名。大德婆伽婆!唯願容恕。大德修伽陀!唯願容恕。諸來大眾亦願容恕。我於境界言說教令得自在處護持養育,乃至令諸眾生趣善道故。我等曾於鳩留孫佛已受教勅,乃至令三寶種已作熾然。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所,我受教勅亦如是,於三寶種已勤熾然,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味醍醐精氣久住增長故,亦如我今於世尊所頂受教勅。於己境界言說教令得自在處,休息一切鬪諍飢饉,乃至令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久住增長故,遮障惡行眾生、護養行法眾生故,休息眾生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為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護持。」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如是。」

爾時,佛告百億大梵天王言:「所有行法住法順法厭捨惡者,[4]今悉付囑汝等手中。汝等賢首!於百億四天下,各各境界言說教令得自在處,所有眾生,弊惡麁獷惱害於他、無有慈愍不觀後世畏,觸惱剎利心及婆羅門、毘舍、首陀心,乃至觸惱畜生心。如是作殺生因緣,乃至作邪見因緣,隨其所作非時風雨,乃至令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精氣作損減因緣者,汝應遮止令住善法。

「若有眾生,欲得善者,欲得法者,欲[5]度生死彼岸者,所有修行檀波羅蜜者,乃至修行般若波羅蜜者,所有行法住法眾生,及為行法營事者,彼諸眾生,汝等應當護持養育。若有眾生,受持讀誦為他演說種種解[6]脫經論,汝等當與彼諸眾生念持方便得堅固力,入所聞不忘智信諸法相,令離生死修八聖道三昧根相應。若有眾生,於汝境界,住法奢摩他、毘婆舍那次第方便與諸三昧相應,勤求修習三種菩提者,汝等應當遮護攝受,勤作捨施勿令乏少。若有眾生,施其飲食、衣服、臥具病患因緣施湯藥者,汝等應當令彼施主五利增長。何等為五?一者、壽增長;二者、[7]才增長;三者、樂增長;四者、善行增長;五者、慧增長。汝等長夜得利益安樂。以是因緣,汝等能滿六波羅蜜,不久得成一切種智。」

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為首,共百億諸梵天王,咸作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於己境界,弊惡麁獷惱害於他、無慈愍心不觀後世畏,乃至我當遮障,與彼施主增長五事。」

佛言:「善哉,善哉!汝應如是。」

爾時,復有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諸大聲聞、一切天龍,乃至一切人非人等讚言:「善哉,善哉!大雄猛士!汝等如是,法得久住,令諸眾生得離惡道速趣善道。」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我告月藏言: 入此賢劫初,
鳩留佛付囑, 梵等四天下,
遮障諸惡故, 熾然正法眼。
捨離諸惡事, 護持行法者,
不斷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休息諸惡趣, 令向諸善道。
拘那含牟尼, 復囑大梵王,
他化化樂天, 乃至四天王。
次後迦葉佛, 復囑梵天王,
化樂等四天, 帝釋護世王。
過去諸天仙, 為諸世間故,
安置諸宿曜, 令護持養育。
至於濁惡世, 白法盡滅時,
我獨覺無上, 安置護人民。
今於大眾前, 數數惱亂我,
應當捨說法, 置我令護持。
十方諸菩薩, 一切悉來集,
天王亦來此, 娑婆佛國土。
我問大梵王, 誰昔護持者?
帝釋大梵天, 指示餘天王。
於時釋梵王, 謝過導師言:
我等所[1]王處, 遮障一切惡,
熾然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遮障諸惡朋, 護持善朋黨。」[2]
[3]大集經卷第五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558 - 2023-12-25 13:43:01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二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二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二諸魔得敬信品第十

爾時會中,有一魔王名曰歲星,即起合掌,向諸魔眾而說偈言:

「今此瞿曇仙, 大欲欺[9]?我,
分布四天下, 一切諸鬼神,
與諸四天王, 皆悉令護持;
唯除於我等, 而不見與分。」
爾時會中,復有魔王名那羅延月,舉手指示魔王波旬而說偈言:

「由此波旬故, 而不分與我,
如是一惡人, 毀滅我等眾。」
爾時會中,復有魔王名盧陀弗師吒而說偈言:

「我等今當共, 遠棄魔波旬,
如是弊波旬, 鄙[A1]賤極惡法。
我等從昔來, 未曾見聞此,
我今咸勸請, 大師瞿曇仙,
真正法寶聚, 熾然令久住,
我等當護持, 養育令增長。」
爾時,魔王波旬見聞諸魔作一朋黨共[10]平論已,羞慚恥愧,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一切佛世尊, 於諸世間中,
永離於妄語, 最尊獨第一。
我今已懺謝, 一切尊導師,
深得生敬信, 一向定歸依,
世尊今何故, 猶見生厭賤?」
爾時,世尊告[11]彼月藏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了知清淨士, 如是魔波旬,
今實於我所, 種種作留難,
無能盡說過。 今於大眾中,
誠心懺謝我, 非是諂曲意,
深敬信三寶, 尊重未曾有。
是故我今與, 如是魔波旬,
當授於無上, 正智菩提記。」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凡夫心輕猶豫不定,於三乘中未住究竟,於善於惡不能決定,願亦不定,以不定故遇善知識得生淨信。以信因緣,身口意業所作諸善能發勝願,以彼善心勝願因緣,隨所[12]悕求得彼最勝妙善報果。

「大德婆伽婆!譬如群牛食種種草若生若枯,亦飲種種清濁等水,及[13]搆捋時出[14]純淨乳,從彼淨乳出香味酪,從香味酪出生熟[15]酥,從生熟[*]酥出上醍醐勝果成熟。大德婆伽婆!如是凡夫,善心相續能生淨信,以信因緣,次發勝願;如是次第,得大妙果。如是世尊!發大乘者亦復如是,乃至未得柔順忍來,心常猶豫動轉不定。得順忍已,於大乘中修六波羅蜜,心不疲惓次第增進,乃至得作自然法王。

「大德婆伽婆!譬如糞穢散置野田,下諸種子以水溉灌,人功助成因緣具足,於諸種子花葉果實具足成熟。大德婆伽婆!如是凡夫以猶豫心於大乘中行六波羅蜜,次第修學得柔順忍,不久能滿六波羅蜜,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如是波旬,雖復昔有種種諸惡,煩惱熾然,種種心行,身口意業作諸不善,應受苦報。今於佛所深得敬信至誠懺悔,發於無上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即得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次第得成無上法王。

「大德婆伽婆!譬如商主昔雖未見大海寶洲,辦具資糧道路不錯,共諸商人勤用功力,次第得[1]度大海彼岸,到彼種種摩尼寶洲。大德婆伽婆!如是波旬,若能誠心發露懺悔一切惡業,以諸善根至誠迴向無上菩提,發大勇猛,則能速滿六波羅蜜,能[*]度三有生死大海,無邊功德皆悉圓滿,得到一切智慧寶洲,非是二乘之所能到。」

爾時,佛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士!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此魔波旬,今於我前發露懺悔昔所造作一切惡業,已得清淨發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我今與是波旬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未來世當得成於無上法王。」

爾時,復有百億諸魔,俱共同時從座而起,合掌向佛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發大勇猛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久住於世間,令地精氣、眾生精氣、法精氣皆悉增長。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而修行者,我等皆悉護持養育,一切所須令無所乏。復有世尊聲聞弟子,無所積聚,離諸煩惱濁亂鬪諍,不相言訟,不求名利,於諸惡法羞慚恥愧,不與四眾親友交通,棄捨聚落獨住閑林,堅固勇猛如救頭然,於諸善法相應住者,我等當共護持養育,一切所須令無所乏,所有一切諸惡眾生我悉遮障,於一切處所有鬪諍、飢饉、[2]疾疫、他方怨敵、非時風雨、氷寒、毒熱、蚊虻、蛇蠍、諸雜蟲獸,我皆遮護,令得敬信;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乃至畜生,亦令敬信於佛正法;一切天、龍、夜叉、羅剎、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A2]伽、迦樓羅、鳩槃荼、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亦令敬信佛之正法。復令一切天、龍、夜叉、羅剎、阿修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迦樓羅、鳩槃荼、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精氣具足色力豐盛,好香美味充足無乏。所有依地一切草木,根莖枝葉華果繁茂,五穀苗稼增長光澤,及諸衣服亦悉豐饒,土地肥良皆悉可樂,寺舍園林河泉池井宮殿屋宅山藪林野悉令具足,令諸眾生於彼住處心得悅樂身不疲惓。若復世尊聲聞弟子,有所積聚煩惱散亂懈怠嬾惰不應法者,我當棄捨不復護持,安置養育自修而住,我今終不於三世佛所而故妄語犯染污罪。」

佛言:「善哉,善哉!諸欲自在士!汝應如是熾然我法,乃至能與一切眾生安隱快樂。諸仁者!我以法眼復寄閻浮提一切人王。若我弟子於我法中,貪[3]愛積聚煩惱鬪諍,與俗相染親友交通貪求名利,於身口意不應正法,令諸天人不得敬信,樂作諸惡住不善道;令閻浮提諸國王等當如法治,為令佛法得久住故,諸天人等得敬信故。」

爾時,世尊復告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化樂天、百億兜率陀天、百億須夜摩天、百億釋提桓因言:「諸仁者!如我所說法律毘尼,付囑汝等,汝當護持,如上所說安置養育。」

作是語已,彼五天王即白佛言:「世尊!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而修行者,我等皆共護持養育,供給所須令無所乏。若復世尊聲聞弟子無所積聚,護持養育亦如上說;若復世尊聲聞弟子住於積聚乃至三業與法不相應者,亦當棄捨不復養育自修而住。我今終不於三世佛所而故妄語犯染污罪。」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如是令我佛法熾然久住,與諸眾生安隱快樂。」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人乾闥婆等,亦復讚彼五天王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我等昔來未聞如是護持養育,諸佛正法久住世間,天人熾盛惡道減少。」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於此娑婆界, 初入賢劫時,
[4]拘樓孫如來, 已囑於四天,
帝釋梵天王, 護持令養育,
熾然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拘那含牟尼, 亦囑四天下,
梵釋諸天王, 護持令養育。
迦葉亦如是, 已囑四天下,
梵釋護世王, 護持行法者,
過去諸仙眾, 及以諸天仙,
星辰諸宿曜, 亦囑令分布。
我出五濁世, 降伏諸魔怨,
而作大集會, 顯現佛正法。
諸天咸勸請, 分布四天下,
我時問梵天, 誰昔受付囑?
梵天不自稱, 及以天帝釋,
遍觀諸天已, 然後懺謝佛。
一切諸天眾, 咸共白佛言:
我等所王處, 皆護持正法,
熾然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令息諸病疫, 飢饉及鬪諍。
過去諸如來, 教我令安置,
如今尊導師, 亦勅令護持。
世尊復告語, 百億諸梵天,
百億天帝釋, 百億四天王:
汝等各皆悉, 於己四天下,
隨其所王處, 遮障惡眾生,
不令心擾濁, 安住於善處,
修行正法者, 當與不[A3]忘念。
若有諸聲聞, 勤求涅槃者,
一切有所須, 悉皆供給之,
亦與彼施主, 增益五功德,
壽命報安樂, 精進及智慧,
能速滿六度, 證於大菩提。
如是百千億, 諸天大梵王,
咸共白佛言: 我各於己土,
護持諸聲聞, 遮障惡眾生,
安住佛正法, 熾然三寶種,
三種味精氣, 皆悉令增長。
百億諸魔眾, 皆共生慚愧,
亦悉從座起, 合掌白佛言:
我等皆發心, 護持佛正法,
熾然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安置諸眾生, 令住於善道。
為諸眾生故, 休息一切惡,
護持於世尊, 行法諸聲聞,
持佛真妙法, 三業常相應,
以諸所須物, 養育令無乏。
若有諸聲聞, 無所積聚者,
遠離鬪諍訟, 羞慚於名利,
堅固勤精進, 猶如救頭然,
能令無量眾, 安住於正法。
一切諸惡處, 皆令可愛樂,
依地所生種, 果藥諸苗稼,
悉皆令滋茂, 膏澤香味具。
若有諸聲聞, 貪求積聚者,
瞋妬多諍訟, 求利無羞恥,
若有如是輩, 我等當捨離。
我於三世佛, 終不犯妄語。
導師復告語: 汝等諸魔眾,
護國諸人王, 遮障惡眾生。」
[1]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第十一

爾時,於此世界四天下中,有日天子、月天子,告彼疾行堅固天子言:「世尊今在佉羅帝山牟尼諸仙所依住處作大集會,佛及弟子為令佛法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不損減故,令惡眾生得敬信故,使三惡道得休息故,令三善道得增長故,汝等速往彼大集所說欲隨喜,我及眷屬於佛正法護持養育。」

時彼疾行堅固天子往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彼日天子、月天子,遙禮佛足,作如是言:『我等既是乘車疾行,不得往詣彼大集所。我及眷屬說欲隨喜,於佛正法我當護持,安置養育令三寶種而得熾然,亦令五星二十八宿皆得正行,三種精氣悉令增長,遮障一切不善眾生,令善法朋皆得充盛,人天善道具足盈滿。』」

佛言:「日天子、月天子!汝於我法護持養育,令汝長壽無諸衰患。」

爾時,復有百億提頭賴吒天王、百億毘樓勒叉天王、百億毘樓博叉天王、百億毘沙門天王,彼等同時及與眷屬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於己天下,勤作護持養育佛法,令三寶種熾然久住,三種精氣皆悉增長,乃至世尊聲聞弟子三種善業相應住者,我等於彼勤加護持攝受養育,令心不濁離諸散亂趣涅槃門。隨幾時中,我等常當遮障一切惡心眾生,令善法朋久住增長,一切鬪諍、疫病、飢饉、非時風雨、氷寒、毒熱、苦辛、澁觸、無味枯燥、臭穢眾惡不可樂事悉令休息。何以故?世尊弟子不作積聚常修慈心,與善相應離諸散亂而安住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當如是勤加護持攝受養育我所修習諸佛法眼。」

諸來大眾亦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佛告樂勝提頭賴吒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中東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并及汝子、乾闥婆眾、諸夜叉等一切眷屬,應令敬信護持養育。汝有九十一子樂種種行,彼或乘象遊行十方,或復乘馬,或復乘駝,或乘特牛,或乘羖羊,或乘白羊,或復乘龍,或復乘鳥,或乘男夫,或乘婦女,或乘童男,或乘童女遊行十方,汝亦應令得生敬信,當共彼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復有乾闥婆大臣大力軍將,初名般支迦、次名般遮羅,次名郎伽羅,次名扇陀,次名奚摩跋多,次名質多斯那,次名那荼王,次名[1]禪那離沙婆,次名尸婆迦,次名牟真隣陀,次名毘濕婆[2]蜜多羅,次名除珍達羅斯等,皆是汝之大臣、大力軍將,汝亦應令得生敬信,當共彼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復有四大剎多羅大力軍將,有多兵眾:一名、好長耳;二名、好長鼻;三名、善充滿;四名、佉陀梨鉢帝。斯等剎多羅皆是汝之大力軍將,汝亦應令得生敬信,當共彼等[3]護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復有乾闥婆大力軍將兄弟三人,常將兵眾有大勢力,彼等皆悉受汝教令,一名、樂欲;二名、著欲;三名、憙[4]歌。

「復有乾闥婆兄弟十一人初名鞞利迦、次名槃梯、次名藍菩尸[5]仛、次名迦羅荼、次名拘[6]抧羅聲、次名耶舍失利、次名耶舍槃多、次名耶輸達羅、次名摩羅槃妬、次名摩羅縵都、次名摩頭曼多。

「復有乾闥婆兄弟三人:一名、尸利曼都;二名、頭[7]坻曼多;三名、富師波曼多。

「復有乾闥婆三十三人,初名薩陀曼都、次名耶闍曼多、次名檀那曼多、次名難提迦、次名憂波羅、次名波頭摩、次名栴檀、次名栴檀那、次名度盧摩羅[8]娑、次名般遮羅、次名拘[*]抧羅蘇婆羅、次名[9]霑浮羅、次名般遮尸佉、次名搔跋尼、次名蘇羅斯、次名摩羅毘、次名跋達那、次名迦摩尸利吒、次名尼乾吒、次名尼乾吒迦、次名婆提浮羅、次名耶輸陀羅、次名毘首婆蜜多羅、次名尸騫[10]陀、次名天鼓、次名摩兜羅、次名質多羅斯那、次名那荼王、次名禪那梨沙婆、次名尸婆迦、次名牟真隣陀、次名毘首婆蜜哆廬、次名除珍達羅。如是乾闥婆有多軍眾大有勢力,汝亦應令得生敬信,當共彼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復有十六天神有大勢力具足神通,初名最勝、次名上勝、次名成就義、次名他不勝、次名上喜、次名喜軍、次名樂喜、次名增長喜、次名饒財、次名多饒財、次名[11]具毛、次名十毛、次名饒毛、次名憂波羅、次名鉢摩迦、次名賒摩,如是十六諸天神王大有威力,汝亦應令得生敬信,當共彼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東方有處名遮波羅,過去諸佛曾依彼住,亦是羅漢諸賢聖眾得證果處,諸天人等發心修行所依住處,汝等應以大精進力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東方有山名阿跋多,次名梨師三婆婆,亦是過去諸佛賢聖本修行處,諸天人等依於此處得見聖諦,是故汝等當以大精進力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東方復有三曜七宿三天童女,應令彼等於其晝夜正行世間,汝共彼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東方復有天、龍、夜叉、羅剎、鳩槃荼、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住汝東方無所屬者,我當於後分布彼等安置諸國令汝護持。」

爾時,樂勝提頭賴吒天王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過去諸佛付囑安置護持養育,亦教我等護持東方弗婆提界,如今世尊教我安置一等無異。我當深心頂戴敬受於佛正法,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并我諸[12]宮眷屬大小亦令護持,於三惡趣皆令休息,於三善道皆悉熾然。」

爾時,樂勝提頭賴吒天王,復有剎多羅輔佐大臣、男夫婦女、童男童女,一切皆共從座而起,合掌向佛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於導師世尊得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法寶僧寶亦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大德婆伽婆!我等從今精勤護持閻浮提界東方第四分,世尊所有聲聞弟子,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餘眾生,於三善業相應住者,敬信三寶供養奉施聽受法者,於佛正法發心修行受持禁戒相應住者,并勤供養諸眾僧者,我等常當護持養育。若復有餘諸眾生等住阿蘭若,及佛弟子住法順法,發心堅固如犀牛角,獨而無侶住於閑林,我等當以一切所須供養奉施護持養育。若復有餘一切眾生見彼閑林相應住者,能以所須勤供養者,我等亦當護持養育,令其所須悉得稱意,亦令長壽無諸衰病,財富自在安隱快樂善名流布。大德婆伽婆!我等當作如是等事護持養育於佛正法,亦令一切鬪諍、疫病、飢饉、儉短、非時風雨悉令休息,復令一切花果、藥草、五穀等物滋茂成熟肥膩軟澤善香美味妙色增盛。又令地味眾生味法醍醐味滋茂增長,如是精味得增長故,息三惡[1]道善道盈滿,佛法久住熾然世間。」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等精勤作如是事護持養育,令我法眼久住熾然,善說法律能生信解,則為具足供養三世一切諸佛。汝等便得壽命增長、法增長、眷屬增長、名稱增長、色力增長、善朋增長、舍宅增長、信增長、戒增長、聞增長、精進增長、念增長、慧增長,如是等事得增長故,便能速滿六波羅蜜,得成無上自然法王如我今也。」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人乾闥婆等咸皆讚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如是精勤護持諸佛正法,令得久住熾然在世使不斷絕。」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世間二神通, 日月遣使來,
疾行堅天子, 今與大眾欲。
如是佛正法, 我等當守護,
熾然三寶種, 星辰得正行,
增長三精氣, 遮障惡眾生,
法朋得增長, 善道皆盈滿。
百億提頭賴, 勒叉毘樓博,
百億毘沙門, 咸共白佛言:
我於己天下, 各皆勤護持,
乃至諸比丘, 少欲離積聚。
我等遮諸惡, 法朋得增長,
鬪諍病飢饉, 諸惡令休息。
導師佛告言: 樂勝提頭賴,
過去諸如來, 已教汝安置,
護持閻浮提, 東方第四分,
汝軍及眷屬, 亦令法眼增。
提頭白佛言: 唯然大雄猛,
我軍大力眾, 法眼令熾然,
除諸不善法, 遮障惡眾生,
常護諸聲聞, 無所積聚者。
乾闥婆悉起, 亦復白佛言:
聲聞無積聚, 飲食令無乏,
我等護持法, 住法境界者。
養育彼施主, 我等亦護持,
遮障惡眾生, 法朋令熾然,
三種精氣增, 善道皆充滿。」
[*]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毘樓勒叉天王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火花毘樓勒叉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界南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并及汝子一切眷屬大臣軍將夜叉羅剎,皆令護持。汝有九十一子,樂種種行,或復乘象遊行十方,乃至或乘童男童女遊行十方,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南方第四分。

「復有鳩槃茶大臣,有多兵眾大有勢力,初名跋那拘、次名阿吒薄拘、次名婆吒迦、次名藪支盧摩、次名阿斯目佉、次名跌荼尸帝、次名摩兜羅、次名跌荼泥彌、次名帝利揵吒迦、次名栴檀那、次名伽羅竭陀、次名藪目佉、次名陀提目佉。乃至復有四剎多羅:一名、金剛輪;二名、金剛焰;三名、箭毛;四名、風王。彼等皆有大力兵眾。乃至復有鳩槃荼大力軍將兄弟九人:一名、檀提;二名、憂波檀提;三名、葛迦賒;四名、鉢濕;五名、摩訶鉢濕婆;六名、大肚;七名、象手;八名、十手;九名、火手。

「復有鳩槃茶兄弟三人:一名、地行;二名、山行;三名、左行。

「復有鳩槃茶兄弟三人:一名、[2]黑色;二名、朱目;三名、雲色。

「復有鳩槃茶兄弟四人:一名、無垢;二名、無瘡疣;三名、雲天;四名、大力。

「復有鳩槃茶二十六人,初名長耳、次名長乳、次名獨象、次名編髮、次名十杵、次名十目、次名孤樹、次名樂欲、次名大欲、次名木師、次名愛子、次名三鳩槃荼子、次名一切[3]巷、次名雜色、次名[4]綵眼、次名滿瓶、次名瓶眼、次名無病、次名[5]芻叉、次名黃髮、次名多茶叉、次名叉叉、次名縷[6]綖、次名噉蠅、次名馬水、次名噉髓。斯等鳩槃茶大力軍將,有大勢力多有兵眾,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南方第四分。

「復有十六諸天神王,初名雜止、次名雜髮、次名芬陀利、次名妙光、次名火光、次名獨闇、次名多闇、次名斑駮、次名月尊、次名眾雜、次名夜暮、次名欺[7]?、次名不欺[*]?、次名惡[8]抧、次名婆蘇[*]抧,次名他不勝。斯等十六諸天神王,有多兵眾大有勢力,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南方第四分。

「南方有塔名善安住,過去諸佛諸仙賢聖曾於彼住見四聖諦。南方有山名曰善現,過去諸佛諸賢聖眾亦於彼住見四聖諦。南方復有三曜七宿三天童女,汝亦應令正行於世,共護閻浮提南方第四分。

「南方復有天、龍、夜叉、羅剎、乾闥婆、鳩槃茶、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住汝南方無所屬者,我當於後分布安置隨其國土,亦令汝等護持養育。」爾時,火華毘樓勒叉天王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A4]過去諸佛已曾囑我教令安置,亦為過去諸天神仙教我安置護持閻浮提南方第四分,如今世尊亦教安置。我當頂受護持養育,我及眷屬大臣軍將亦復護持養育佛法,乃至於三惡趣皆悉休息,於三善道增長盈滿。」

爾時,火花毘樓勒叉天王眷屬、剎多羅等,大臣、輔佐、鳩槃、大將、男夫婦女、童男童女,彼等皆悉從坐而起,向佛合掌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於導師世尊得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法寶僧寶亦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大德婆伽婆!我等從今精勤養育護持閻浮提南方第四分,乃至令佛正法久住熾然,惡道休息善道盈滿。」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乃至一切諸來大眾、天人、乾闥婆咸共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佛告毘樓勒, 大臣鳩槃茶:
過去佛教汝, 護持於南方,
古昔諸天仙, 亦教汝安置,
熾然正法朋, 遮障惡眾生。
導師今告汝, 令我法熾然,
當受我寄付, 如來正法眼。
熾然三寶種, 三種精氣增,
飲食眾味藥, 膏澤豐可樂。
住法諸比丘, 乃至無積聚,
應當護養育, 令無所乏少,
亦護彼施主, 財命樂富慧,
五事常饒益, 悉令得增長。
正行諸宿曜, 星辰歲四時,
令竭三惡趣, 善道皆盈滿。」
[*]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毘樓博叉天王品第十三

爾時,佛告栴檀華毘樓博叉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界西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并及汝子大臣眷屬亦令護持。汝有九十一子,樂種種行如上所說。

「復有諸龍、大臣、兵眾有大勢力:一名、師子;二名、師子髮;三名、自在;四名、黃頭;五名、黃鼬;六名、赤目;七名、瞿耽摩;八名、山水。乃至復有四剎多羅:一名、鴦瞿;二名、朚瞿;三名、儚[1](亡曾反)伽叉;四名、闍叉附。

「乃至復有諸龍軍將,有大勢力常將兵眾,初名難陀、次名憂波難陀、次名善現、次名阿那婆達多、次名和修吉、次名善建立、次名天齒、次名得叉迦、次名婆樓那、次名婆娑婆、次名阿樓那、次名侯樓荼、次名氷伽羅、次名生伽羅、次名功德、次名妙德、次名功德滿、次名虛妄行、次名波賒、次名摩訶波賒、次名禪那、次名宅施、次名海施、次名閻浮施、次名睒婆羅、次名善臂、次名蘇摩那、次名日光、次名月光、次名月眼、次名栴檀、次名妙賢、次名妙耳、次名質多羅、次名[2]施色、次名頞支、次名牟真隣陀、次名藍[A5]浮羅、次名迦那迦、次名象耳、次名般籌迦、次名聲佉、次名伊羅鉢、次名阿波羅邏、次名那羅達、次名憂波那羅、次名尸利迦、次名菴羅[3]提他、次名婆稚子、次名提[4]到羅吒、次名瞻波、次名瞿曇摩、次名般遮梨、次名項力、次名黚[5](九嚴反)婆利、次名毘摩、次名山臂、次名恒伽、次名辛頭、次名博叉、次名私陀斯,如是等六十一龍,皆是汝之大力軍將。

「乃至西方十六天神,亦有兵眾有大勢力,初名薩[6]沙婆帝、次名西賒婆帝、次名耶輸陀羅、次名耶賒跋帝、次名欝伽摩、次名第一善、次名善覺、次名善起、次名[7]闡陀、次名毘闡陀、次名離垢、次名毘樓茶、次名牛仙、次名瞻婆迦、次名優樓[8]闍、次名迦迦吒誓。

「乃至西方有塔名曰極雨,乃至有山名曰香風,乃至有山名眾色重閣,乃至西方復有三曜七宿三天童女,皆令正行共護閻浮提西方第四分。西方所有諸天、龍鬼乃至迦吒富單那等住汝西方無所屬者,我當於後分布安置隨其國土亦令汝等護持養育。」

爾時,栴檀華毘樓博叉天王,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過去諸佛已曾如是教我安置護持養育此閻浮提西方第四分,如今世尊教我安置等無有異。我今佛前深受教勅護持西方諸佛正法,乃至善道皆令盈滿。」

爾時,毘樓博叉復於佛前而說偈言:

「毘樓博叉王, 共諸龍臣言:
過去佛天仙, 勅我護西方,
并諸龍軍眾, 遮障惡眾生,
鬪亂諸病疫, 汝[1]應令休息,
增長三精氣, 及護我法眼。
住法諸比丘, 少欲無積聚,
護持增壽命, 及色力樂瞻。
如是天人師, 今悉向我說,
深信佛所勅, 我今頂戴受,
護持三寶種, 熾然正法眼,
住法諸聲聞, 我等當護持。
共諸龍軍眾, 除諸不善法,
遮障惡眾生, 令彼悉休息。
華果藥豐饒, 膏澤眾味具,
令諸剎利王, 敬信佛正法。
毘舍及首陀, 龍神夜叉眾,
我令彼得信, 深敬佛所說。
護持在閑林, 少欲無積聚,
正行諸宿曜, 星辰歲四時,
令竭三惡趣, 善道皆盈滿。」
[*]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毘沙門天王品第十四

爾時,佛告拘鞞羅毘沙門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界北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并及汝子、大臣、眷屬、夜叉、毘舍遮皆令護持。汝有九十一子,樂種種行,彼或乘象遊行十方,或復乘馬,或復乘駝,或乘特牛,或乘羖羊,或乘白羊,或復乘龍,或復乘鳥,或乘男夫,或乘婦女,或乘童男,或乘童女,遊行十方,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復有夜叉大臣大力軍將,初名無病、次名吉祥、次名安隱、次名成利、次名他不勝、次名滿願、次名豐饒、次名歡喜、次名水[2]盡[3](丹蓋)、次名南浮沙[*]度、次名電光、次名火光、次名水眼、次名郁伽、次名好耳、次名攝受,斯等夜叉是汝大臣大力軍將,應令彼等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復有四大剎多羅:一名、長目;二名、長面;三名、[4]坐瓮;四名、[5]花杖。斯等剎多羅皆是汝之大力軍將,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復有夜叉大力軍將,常將兵眾,初名因陀羅、次名蘇摩、次名婆樓那、次名婆闍波帝、次名[6]婆羅波闍、次名伊奢那、次名勝欲、次名栴檀、次名尼乾吒、次名[7]尼乾吒迦、次名婆稚、次名摩尼遮羅、次名波尼[8]邏、次名憂般遮迦、次名娑陀祇利、次名奚摩跋多、次名薩他、次名波羅[9]末檀那、次名乾竹迦、次名迦摩多卑、次名富樓那、次名佉陀利、次名瞿波利、次名祇呵知、次名阿吒迦、次名阿吒薄拘、次名那羅提、次名那羅邏擔、次名禪那梨沙婆、次名質多羅迦、次名質多斯那、次名施婆利、次名涅伽多、次名長牟、次名摩那吒、次名摩那婆、次名枲何度、次名毘盧遮那、次名伏龍、次名毘摩、次名護門、次名多摩那、次名能迷惑、次名取意、次名子男婆、次名[A6]迦吒僧叉、次名鉢乾沓婆、次名明月、次名阿婆娑婆、次名三牟達羅、次名牛仙,斯等五十夜叉軍將,皆是汝之大力軍眾受汝教勅,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復有十六諸天神王,初名伊荼、次名鞞荼、次名那荼、次名天蓮花、次名鉢陀摩跋帝、次名黟[10](一兮反)乾絺多、次名摩訶軍闍、次名阿奚多、次名奚多奢耶、次名毘樓稚、次名[11]憂波羅、次名月、次名如月、[12]次名婆樓那、次名三波帝,斯等十六諸天神王亦有大力有多軍眾,汝亦應令得生敬信,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北方有塔名尸佉利,過去諸佛諸仙賢聖依彼住處見四聖諦。北方有山名曰申[13]渠,日月天子所居住處,及大神力名稱鬼神所依住處。汝以彼等大精進力,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

「北方復有三曜七宿三天童女,汝亦應令正行於世,共護閻浮提北方第四分。北方所有天、龍、夜叉、羅剎、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住汝北方無所屬者,我當於後分布安置隨其國土亦令汝等護持養育。」

爾時,拘毘羅毘沙門天王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過去諸佛已曾教我令作護持安置養育此閻浮提北方第四分,我今如是深受佛教護持閻浮提北方諸佛法。」

爾時,拘毘羅毘沙門王兒及大臣剎多羅等,諸夜叉將、十六天神、一切眷屬、男夫婦女、童男童女,皆從座起,合掌向佛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我及眷屬,今於佛所得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法寶僧寶亦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大德婆伽婆!我等從今誠心慇懃攝伏惡心諸眾生故,勤加護持此閻浮提北方第四分,我今亦與上首毘沙門王,同心護持此閻浮提北方諸佛法。」

爾時,拘毘羅毘沙門王復白佛言:「世尊!若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佛正法三業相應者,專心聽法如說修行學持戒者,若餘眾生於三寶所得敬信者,供佛施僧勤修福業者,我與眷屬皆共同心受佛寄付為作安置護持養育。若佛弟子依阿蘭若住法順法勤加修行,如犀牛角獨而無侶住於閑林,我當倍復護持養育。若有眾生,於彼閑林世尊所有修行聲聞勤修供養無所乏者,我當方便護持養育五事饒益。何謂為五?一者、壽命增長;二者、財增長;三者、無病增長;四者、樂增長;五者、稱譽增長。我以如是護持養育令具足故,三寶熾然佛種久住。

「若有眾生,於己境界貪求聚積無有厭足,不觀後世可怖畏事,瞋惡[1]躁急無有慈愍,觸惱剎利種種兵仗共相戰鬪,屠割斫刺捕獵殺害,牢獄繫閉讁罰擯黜,殺生偷盜乃至邪見,而與剎利作惡因緣,及婆羅門、毘舍、首陀、男夫婦女、童男童女,乃至畜生共相觸惱作惡因緣,令彼眾生迭相殺害種種劫奪,無量惡行因緣集會。我當遮障諸惡眾生,令住慈心悲心信心戒心捨心聞心慧心,令離不善安置善處,遮諸鬪諍、疫[2]病、飢饉、非時風雨,及惡霜雹,亦復遮障一切惡象、師子、虎狼、惡牛、惡馬、熊羆、鷹鷂、蚊虻、蠅蚤,亦令一切花[A7]葉、果藥、五穀滋茂眾香美味好色膩澤,皆悉可樂常令豐足。地味精氣、眾生味精氣、法醍醐味精氣,如是精氣增長。世間所有枯燥、麁澁、惡色無味、臭穢花葉果藥、不可愛樂、不中用物,我令彼等皆悉隱沒,如是地味精氣、眾生味精氣、法醍醐味精氣增長久住;以地味精氣、眾生味精氣、法醍醐味精氣增長久住故,如是佛法增長久住;以是佛法增長久住故,一切眾生生死煩惱長夜休息,得入無畏大涅槃城。以是因緣,我共軍將大臣眷屬,護持閻浮提北方第四分,令佛法眼久住熾然,乃至亦令世尊弟子無所積聚住於閑林,如犀牛角獨而無侶,三業相應如救頭然,不相調弄欺[3]?鬪諍。於諸眾生生慈心、悲心、愍心、信心、戒心、捨心、精進心、念心、定心、慧心。

「大德婆伽婆!我等如是令佛法眼久住世間,於三寶種熾然久住,亦令世間一切眾生不可樂事苦觸等物悉令休息,遮惡眾生建立善法,息三惡趣增[4]三善道。若復世尊聲聞弟子,棄捨正念、棄捨思惟、棄捨正觀、棄捨讀誦及為他說,棄捨正法所修行事,營綜家業種種生具商賈,種[5]植園林果樹,畜養奴婢、象馬、駝驢、牛羊、鷄犬、猪[6]豚、麞鹿、鷹鷂、孔雀,勤修王家所有事業,城邑事聚落事家業事,與俗交通驅使走役通致信命,貯積錢財飲食衣服稻粟繒帛。於他財物,亦復守護藏惜積聚,或復呪術,或以書畫教他自活。若如是者,我等不能護持養育。我今終不於三世佛所而故妄語犯染污罪。」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所[7]修法眼善說正法毘尼正戒,如是勤加護持養育令久住者,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汝等如是,則得壽命增長、財增長、力增長、樂增長、朋黨增長、眷屬增長、宮殿增長、信增長、戒增長、聞增長、精進增長、捨增長、念增長、慧增長,以是增長因緣力故,便能速滿六波羅蜜成等正覺,猶如我今得成無上自然法王。我今復以佛之正法,付囑閻浮提諸大國王,於我滅後護持養育。若有比丘離諸慚愧污染我法,私立田業,畜養奴婢乃至畜生,而作種種家業生活。如是比丘,閻浮提界諸大國王,應當遮障呵責擯黜令離諸過,護持養育令行正法。」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人、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咸皆讚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為佛法得久住故勤加護持。」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佛告毘沙門, 及千夜叉眾:
汝等皆應共, 護持於北方,
住法諸比丘, 慚愧聲聞等,
汝受我寄付, 勤加護養育。
過去尊導師, 勅汝令安置,
護持佛正法, 遮障惡眾生,
增長三精氣, 息諸鬪諍訟,
相應諸聲聞, 亦當勤護之。
毘沙門王言: 如是佛正法,
寄付我頂受, 勤加護養育,
熾然正法眼, 增長三精氣,
遮障惡眾生, 勤斷諸鬪訟,
無積聚聲聞, 少欲知足者,
能離諸惡業, 我亦勤護持。
若有能供養, 修行諸聲聞,
當以五事增, 饒益於彼等。
膩澤香美味, 華果眾藥草,
為令彼受用, 我悉令豐饒。
三種味精氣, 彼[1]得增長故,
我等勤護持, 佛法久熾然。
我復令國王, 剃髮無慚者,
彼等王應遮, 大眾咸皆[2]讚[3]◎。」
[4]大集經卷第五十二


顯示版權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562 - 2023-12-25 13:50:04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三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三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二呪輪護持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復告四天王言:「我今與汝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如是呪句,過去億百千萬諸佛之所演說,汝若持此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一切諸魔及魔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6]絰夜他(一) 阿婆夜陀提(二) 毘嘍陀毘羯[7]囉咩(三) 阿那毘?(四) 阿那[8]羅移(五) 阿毘[9]懃泥(六) 阿拘毘移(七) 阿呪帝(八) 輸婆提市(九) 提闍婆底(十) 摩訶提[10]帝(十一) 憂簸舍咩(十二) 迷哆囉伽[11]帝(十三) 阿婆嘍[12]?(十四) [13]迷達涕(十五) 頞他悉地(十六) 舒婆謨遮(十七) 婆[14]蒱娑婆帝(十八) 娑摩竭囉舒祇(十九) 阿㝹哆[15]?(二十) 達摩毘訶?(二十一) 哆他多娑摩底(二十二) 佛陀地[16]虱他泥(二十三) 尸[17]囉毘首地(二十四) 阿[18]㝹[19]竭囉咩(二十五) 阿僧訶唎移(二十六) 復多[20]具致(二十七) 阿毘市聶帝(二十八) 蘇婆呵(二十九)

「諸仁者!此是汝等四大天王,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如是呪句,過去億百千萬諸佛之所演說。汝若持此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一切諸魔及魔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爾時,所有一切諸魔及魔眷屬皆悉驚怖無有勢力,各各羞慚向佛合掌。

爾時,世尊復告毘沙門天王言:「我今與汝北方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汝以持此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故,於己眷屬及他眷屬,天、龍、夜叉、羅剎、阿修羅、乾闥婆、[21]鳩槃[22]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尚不敢近,何能觸嬈?汝於一切惡鬼神所,當得大力雄猛不可害輪。」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23]絰夜他(一) 勿檀泥(二) 鉢[24]羅勿檀泥(三) 勿達那跋帝(四) [25]渠唎乾陀[26]利(五) 朱唎(六) 旃茶唎(七) 頞唎毘闍耶[27]末[28]提(八) 驅驅勿檀泥(九) [29]跋[30]羅[31](十) [32]吠[33]羅([34]十一) 勿檀泥([35]十二) 蘇婆呵([36]十三)

「汝以此呪北方,當得大力雄猛不可害輪,於己眷屬及他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復告提頭賴吒天王言:「我今與汝東方大力雄猛大明呪句,乃至當得不可害輪。」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37]絰夜他(一) 丘嘍闍帝(二) 勿嘍闍帝(三) 鉢[38]羅帝[*]虱[39]蠆[40](四) 摩訶薩[41]?(五) 崎囉跋帝(六) 欝那婆帝(七) 伽樓婆帝(八) 求嘍鞞(九) 勿嘍鞞(十) 求嘍勿嘍鞞(十一) 求嘍求嘍(十二) 勿嘍乾提(十三) 勿嘍闍帝(十四) 阿羅娑婆帝(十五) 摩羅娑婆帝(十六) 黟泥迷泥(十七) 多豆婆南(十八) 多豆婆南(十九) 蘇婆呵(二十)

「汝以此呪東方,當得大力雄猛不可害輪,於己眷屬及他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復告毘樓勒叉天王言:「我今與汝南方大力雄猛大明呪句,乃至當得不可害輪。」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42]絰夜他(一) 耆唎耆唎(二) 耆盧那跋帝(三) [43]?泥(四) 呵膩泥(五) [44]阿泥那跋帝(六) 群籌群籌(七) 蘇婆呵(八)

「汝以此呪南方,當得大力雄猛不可害輪,於己眷屬及他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復告毘樓博叉天王言:「我當與汝西方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句,汝以持此大力雄猛不可害輪大明呪故,於己眷屬及他眷屬,諸龍、夜叉、羅剎、阿修羅、乾闥婆、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45]絰夜他(一) 阿毘婆嘍泥(二) 婆嘍拏跋帝(三) 勿囉竭囉[46]跋帝(四) 婆嘍泥(五) 婆嘍拏耶世(六) 憂受婆[1]羅(七) 鉢囉受[2]娑[3]?(八) 膩受婆隸(九) 摩呵受婆隸(十) 受婆邏(十一) 摩身達囉舍(十二) 娑[*]闍鞞(十三) 薩婆哆囉毘唎帝(十四) 訖利多耶世失蠆(丑芥[4]反)(十五) 蘇婆呵[5](十六)

「汝以此呪西方,當得大力雄猛不可害輪,於己眷屬及他眷屬尚不敢近,何能觸嬈?」

爾時,世尊復告四大天王,而說偈言:

「諸山有稱譽, 自在者化作,
極[6]兩鷄羅娑, 香[7]仙佉羅擔,
風火及雪山, 日月所居處,
北方常護持, 世尊真妙法。
般支般遮羅, 訖[8]尼伽羅度,
彼等常護持, 四維佛正法。
地神大地神, 黑色大黑色,
羅睺毘摩質, 須質波羅陀,
婆稚睒婆利, 及牟真隣陀,
共護於下方, 世尊真妙法[9]◎。」
◎[10]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忍辱品第十六[11]之一

爾時,有一阿修羅王,名曰[12]火味。在彼會中,從座而起,舉手而指羅睺羅阿修羅王,向四百億阿修羅王,作如是言:「此羅睺羅阿修羅王,是我等輩尊重師長,能以福慧益諸眾生自在勇猛,諸阿修羅中最勝第一。羅睺羅王及與我等,皆為瞿曇之所欺[13]?,為令佛法得熾然故,付囑餘眾而不見與,故令我等受大恥辱。」

次復,有一阿修羅王,名鎮星毘摩,作如是言:「我等昔來,各各於己四天下中,與釋提桓因共相齊等,今如野干逐師子後。我等寧可捨此凡下,還於本國城邑宮殿。又我寧死,何能忍受如是[*]?辱?此是大[14]怨,令我等輩生大憂苦。」

時羅睺羅阿修羅王,作如是言:「眾生寧可最勝人邊受其罵辱,不於凡下而得讚歎。何以故?令多好人所輕賤故。此天人師,於三界中最勝自在,住於彼岸,善知時宜隨其所應,故如是也。」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合掌向佛一心敬禮,而作是言:「導師當觀此羅睺羅阿修羅王,具有如是堅慧勝慧,安住堅信樂善樂忍,持戒清淨深信三寶,不久速成無上導師。唯願世尊,熾然法故,應當與此羅睺羅分。」

爾時,世尊告四百億阿修羅王,而說偈言:

「汝先具諸德, 各已住淨信,
如是昔諸佛, 囑法與汝等。
我今以此法, 悉亦付囑汝,
當以諸方便, 護持我法眼。
汝等作是福, 增滿大智海,
各於自境界, 守護我正法。
住法常樂忍, 護持定根者,
汝等若如是, [15]咸供三世佛,
常詣於善趣, 命智果具足,
於世流轉時, 得離諸惡道。
諸求勝報者, 當熾我法眼,
各於己國土, 遮障惡眾生。」
爾時,諸阿修羅悉起合掌,咸作是言:

「我等阿修羅, 各各於己國,
休息一切惡, 熾然世尊法。
習行法施者, 於惡作護持,
增長三精氣, 離惡住善道。」
爾時,諸來一切大眾、諸天及人、乾闥婆等,咸皆歎諸阿修羅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亦復歎彼四百億阿修羅王及諸眷屬,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妙丈夫輩!汝能如是,是名供養三世諸佛,當懃護持養育我法。佛之法眼而得熾然,令三寶種久不斷絕,是故我今將於汝等及諸眷屬,付囑十方一切諸佛現在住世未涅槃者,及付賢劫一切菩薩摩訶薩,汝等常與彼諸阿修羅生生相值。汝當於此賢劫之中得成正覺出於世時,當與汝等作上施主,護持正法持戒第一,得禪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賢劫最後如來,名曰盧遮應、正遍知,出現於世。爾時,盧遮當授彼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便得速滿六波羅蜜,不久當為無上法王,得入無畏涅槃大城。如是若復有諸眾生,若現在世及未來世,於我法中出家修道三業相應,若復放人出家修道,若復有能勤加護持養育供給我諸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令三寶種得不斷絕,若有能修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若有營造塔廟形像及以修故,種種捨施供養供給四方眾僧,置立寺舍及以修故。又復於彼四方僧寺,捨施種種衣服、臥具、器物所須,及施田宅、財寶、園林、僮僕給使乃至畜生。若復見他捨施諸物還追奪者以力遮護,若復施我聲聞弟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所須。我之所有聲聞弟子,或有因緣遭遇苦惱,若以自力若假他力方便令脫,我以如是諸眾生等,悉皆付囑十方現在一切諸佛,及付賢劫所有菩薩摩訶薩等,令其攝受生得相值。

「若彼賢劫諸佛出世,是諸眾生於彼佛所作大施主,守護正法持戒第一,得禪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賢劫最後如來出現於世,于時彼佛當授彼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便得速滿六波羅蜜,不久當為無上法王,得入無畏涅槃大城。」

爾時,復有無量億百千眾生,悲淚滿目瞻仰如來作如是言:「我今觀諸大悲世尊所有解脫,出於三界一切諸道生死牢獄,捨於渴愛離世八法及我我所憍慢煩惱,離於一切十二有支,知一切法猶如虛空住不顛倒,常於眾生起大悲心。然諸如來為眾生故,令此法眼及三寶種於此娑婆久住不滅故加護持。如來今復以諸天、龍、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寄付諸佛及諸菩薩。彼諸眾生,現在未來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慧,於此佛法精勤相應,寄付諸佛及諸菩薩摩訶薩等,為滿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若有眾生厭苦求樂,無不於現在世及未來世方便精勤,護持養育熾然法眼紹三寶種而能得之。」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愛已厭苦求樂,應當護持諸佛正法,從此當得無量福報。若有眾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1]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2]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為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為三惡道增長盈滿故。

「何以故?我昔為於一切眾生修菩薩行,為此法眼於諸眾生起大悲心,捨己身血猶如大海,與諸乞者捨頭猶如毘[3]福羅山,眼耳亦爾,捨鼻猶如百千突盧那,捨舌猶如[4]十突盧那,捨手捨脚各皆亦如毘[5]福羅山,捨皮可覆一閻浮提,亦捨無量象馬、車牛、奴婢、妻子及以王位與諸乞者,亦復捨於無量國土、城邑、宮殿、村落、舍宅、寺廟、園林、衣服、臥具、山澤、林藪與諸乞者。

「於諸佛所受持禁戒而無缺犯,一一佛所無量供養,一一佛所稟受無量那由他百千法門,受持讀誦護持戒行善修三昧陀羅尼忍。又我亦曾供養恭敬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供養恭敬無量緣覺,供養無量佛聲聞眾,供養無量到果聲聞,供養無量外道仙人,供養無量父母師長,供養無量病苦之者,亦於無量苦逼眾生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趣向者為作趣向,令其安住及以供養。我已無量長遠劫數修諸苦行持戒威儀梵行具足。

「諸仁者!我已如是於彼三大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眾生故,發大堅固勇猛之心,久修無上菩提之行。我今於此盲冥世間無大導師儉法之時,極惡增長白法盡時,五無間業誹謗正法、毀[*]呰賢聖與不善根相應眾生,瞋惡[6]獷澁離諸羞恥無有慈愍,不觀後世可怖畏事,於如是等[7]諸眾生中,發心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於一切淨佛國土所棄眾生中降大法雨,復願與彼諸眾生等除如金剛堅固煩惱,彼等眾生隨其所欲於三乘菩提令不退轉。復願救度三惡眾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與彼眾生作正法眼加護令得久住於世長夜熾然。彼諸眾生於我法中出家剃髮[*]被服袈裟不持禁戒,若有供養彼等人者,如是眾生亦得大果,何況為我出家持戒住法相應,供養[8]是者[9]則得無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況復能種種供養我諸聲聞聖弟子眾,而當不得無量不可說阿僧祇大福德聚!是故我今於如是等諸眾生中,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

「一切世間天人中最以大悲故,建立一切諸聲聞眾為上福田,所謂得向八大丈夫。以是緣故,所有眾生於現在世及未來世應當深信佛法眾僧,彼諸眾生於人天中[10]當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復有人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是故我[11]上如是告汝,若有愛己求樂離苦,應當精勤護持養育熾然法眼紹隆三寶令不斷絕。以是因緣,從此當得無量福報。」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復與八[12]千億那由他百千菩薩摩訶薩,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作如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於我住處月勝世界大師如來日月光,時時稱揚娑婆世界釋迦牟尼[1]佛,昔菩薩時大勇猛力極苦精勤而修諸行,如是菩薩以大慈悲大願力故,今者於彼五濁惡世無間罪業誹謗正法毀[*]呰賢聖不善相應諸眾生中,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

「『是佛於彼計斷計常瞋惡麁[2]?,無有慈愍歸依邪道,求種種師不觀後世可怖畏事諸眾生中,為之說法。然諸眾生勤作方便欲害釋迦牟尼如來,或以毒藥和食而奉,或以刀杖、惡象、師子、惡牛、惡狗方便欲害,或有謗言而無梵行,或言非男或言是賊,或言殺生,作如是等種種誹謗。或復有以塵土污坌,或有於大眾中麁[*]獷罵詈種種毀[*]呰。或有於佛住處以諸臭穢不淨之物污令盈滿,或有見者啼泣不[3]喜,或有見者合眼掩面,或有見者背走遠逝,有不欲見閉戶塞窓。而彼釋迦牟尼如來於此一切惡眾生中,而能忍受如是無量眾惡苦事,亦復於彼諸惡眾生不瞋不惱,然復不捨晝夜,常於彼諸眾生起大悲心,一切時處隨逐化之。如少牸牛初生犢子而未長大忽然失之,其母爾時求覓而走。如是釋迦牟尼如來亦復如是,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以大悲故隨逐而走,於三惡道而拔濟之,置於善道及涅槃樂。如是大悲相應具足,今此釋迦牟尼如來娑婆世界而作佛事。』

「爾時,於彼一切大眾聞此事已,皆生希奇未曾有心歡喜踊躍,於彼佛前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爾,當以精勤大勇猛力經於無量阿僧祇劫修菩提行,行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如是善巧方便成熟諸眾生故,而修諸行,猶如釋迦牟尼如來作菩薩時久修菩提行,願於五濁不淨世界惡眾生中,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乃至安置一切眾生於諸善道及涅槃樂。我亦如是,願於五濁不淨佛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如是成熟五無間業,乃至與彼諸不善根相應眾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彼諸眾生即時於日月光佛所,如上所願得授記者。」

爾時,會中復有無量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4]是於十方為見釋迦牟尼佛故,為供養故見大集故而來此者。彼諸菩薩咸同一音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各於己佛土從彼如來各聞如是稱揚世尊,如月藏菩薩之所說也。於彼各有那由他諸菩薩等,悉皆如是發大誓願,為欲成熟諸眾生故而作佛事,亦如月藏菩薩摩訶薩之所說也。」

爾時,復有於彼諸來一切天、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謝過大悲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我等於佛,若身口意所作罪過,若於法僧及於世尊一聲聞弟子所作罪過,今於佛前誠心懺悔,願更莫造堅持禁戒。我等無知猶如小兒不善所行,唯願世尊大悲深愍受我懺悔。我等受寄護持養育世尊法眼,以諸方便令得熾然,護持三寶久住不滅,亦能增長三種精氣遮障諸惡。於佛一切聲聞弟子,乃至若復不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者,作師長想護持養育與諸所須令無乏少。

「若復有諸剎利國王,作諸非法惱亂世尊聲聞弟子;若以毀罵刀杖打斫,及奪衣鉢種種資具;若他給施作留難者,我等令彼自然卒起他方怨敵,及自國土亦令兵起,病疫、飢饉、非時風雨、鬪諍、言訟、誹謗、譏調,又令其王不久復當亡失己國。如是,若復諸婆羅門、毘舍、首陀、男夫婦女、童男童女,若餘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等,於佛所有聲聞弟子作其惱亂,若奪精氣氣噓其身,乃至惡心以眼視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等,所有諸根缺減醜陋不依處所。我以誓力悉令如是。我等遊止及常居處,令彼不復得與我等共住共食,亦復不得同處戲笑,如是擯罰。若有惱亂乃至剃髮[*]被服袈裟不持戒者亦復如是。若復世尊聲聞弟子,乃至無所積聚有慈愍心三業相應,如是時來我等能護,令世尊法[5]眼熾然不滅。」

爾時,世尊而讚歎言:「善哉,善哉!諸妙丈夫!汝若如是則於一切所作事中無諸過失,汝等以是受我付囑護持養育熾然法故,便為供養三世諸佛。若汝勤加護持養育熾然我法紹三寶種令不斷絕,若有為我已出家者,及與未來諸出家者,汝等亦應護持養育,此是汝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

爾時,羅睺羅阿修羅王,與無量百千阿修羅等,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為勤護養育熾然佛法,令三寶種不斷絕故,為降伏他故,休息遮障一切諸惡故,令三精氣得增長故,復為護持攝受養育世尊所有聲聞弟子及正法故,復為利益諸眾生故,遮諸罪過摧諸惡人降伏諸怨,并除一切邪鬼魍魎息諸鬪諍,成就一切諸禾苗稼,令諸惡人得作善友,悉攝一切散亂者故。又令所欲皆得稱意故,說大陀羅尼,名[1]曰電光噤縮。」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多地夜他 囉婆系 囉婆系 囉婆系 曼讎囉系 阿婆讎囉系 跋囉摩囉系 珊都囉系 闍婆[2]勤那囉系 阿婆蜜[3]唎也囉系伽那底囉囉系 伽婆叉[4]收達囉囉系首收達囉 首收達囉 首收達囉囉系 牟尼婆遮那囉系 底唎囉且那[5]羽舍羅系 [6]失勤那 底唎[7]嗚闍牟尼囉系 質囉迦羅 底唎牟尼囉系 旃達囉 [8]㝹那頭婆囉系邏 蘇婆呵

「大德婆伽婆!此電光噤縮大陀羅尼,悉能饒益一切眾生,乃至令諸所欲稱意。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餘清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與禪法相應而住,若復營事,若行蘭若,若在樹下,若在露地,如是人等若能受持讀誦念此電光噤縮大陀羅尼;若有阿修羅、阿修羅婦、阿修羅父、阿修羅母及與兒女,若阿修羅左右、眷屬、男夫婦女及阿修羅給使之人,欲來惱害伺其便者,皆悉不能得彼少分。是阿修羅不復還能入己城邑,令其頭破以為七分,如阿梨樹[9]枝。」

爾時,諸來一切大眾咸皆歎言:「善哉,善哉!」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與百千阿修羅等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為護持養育世尊所說正法眼故,乃至增長三種精氣故,復為護持攝受養育世尊所有聲聞弟子故,又為降伏一切怨家令諸惡人皆生歸仰,休息一切所有疾病,伏諸剛強攝諸惡人令作善友具好眷屬,令諸種子得生不壞,成熟一切果實苗稼故,說大陀羅尼名師子遊步。」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多地夜他[A1]涑(娑[10]樓[11]反)唎夜 跋囉企(佉帝反)跋囉企跋囉企 阿牟尼 阿牟佉牟尼闍耶毘闍易 阿婆囉[12]題 耶闍夷[13]泥 [14]婆呵薩囉叉 佉[15]?阿那佉[*]? 毘耶寐失囉佉[16]?牟那迦囉娑佉? 阿蜜多 受沙佉[*]? [A2]阿婆咩[17]娑斯[18]那[19]嘙系 常伽囉奢咩 頗邏囉娑勿達[*]?設[20]闍嘍 奢摩那 仚[21]博憩僧 伽奢咩憂波扇多呵唎 蘇婆呵

「大德婆伽婆!此師子遊步大陀羅尼,能伏諸怨,乃至成熟一切苗稼。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與禪相應,乃至露地受持讀誦流布如是師子遊步大陀羅尼,若有阿修羅乃至給使欲來惱害伺其便者,終不能得彼之少分,是等亦復不能還入阿修羅城,令其頭破而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爾時,諸來一切大眾亦皆歎言:「善哉,善哉!」

爾時,牟真隣陀阿修羅王,與無量百千阿修羅等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為護持養育世尊所說正法眼故,乃至增長三種精氣故,復為護持攝受養育世尊所有聲聞弟子故,說大陀羅尼名伏諸龍。」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多地夜他 毘[22]?沙叉 毘唎沙叉 毘唎沙叉 ?(須[23]凌反) 呵毘[24]唎矢至迦毘唎沙佉那 摸囉曷多 呵呵紂呵紂呵紂伽伽紂[25]渠竭[26]? 渠竭? 三牟達囉渠竭? 薩婆 [27]闥邏 渠竭? 悉那婆渠竭? 薩婆浮闍伽 渠竭? 呵呵渠竭? 悉多婆閦多 渠竭? 娑緊[28]柘那 渠竭? 阿婆多[29]阿膩夜 [30]娑斫閦毘夜 阿膩夜 軍[31]他閦婆 遮[32]羅鬪牟邏 阿佉闍 呵膩夜鬪 婆羅鬪 毘彌奢 阿膩夜鬪 阿衫浮 呵膩夜 蘇婆呵

「大德婆伽婆!此伏諸龍大陀羅尼,悉能休息一切疾病,亦能捲縮打縛一切惡鬼不令為害,能止非時惡風暴雨諸惡毒氣,亦能降伏眼視殺人眾惡龍等斷諸欲著,於諸龍身能作熱惱,及能熱惱其所住處,熱惱其心,熱惱其業,熱惱所有資生之具。大德婆伽婆!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與禪相應,乃至露地受持讀誦流布如是降伏諸龍大陀羅尼;若有龍、若龍婦、若龍父、若龍母、若龍兒女、若龍左右、男夫婦女、若龍給使,欲來惱害伺其便者,乃至不能得彼少分,令其反得熱惱之病,頭破七分如阿[33]梨樹[*]枝。」

爾時,四天下所有諸龍來在會者皆悉瞋怒,怖彼所來阿修羅城,諸阿修羅令使驚怖不能自安。

爾時,復有娑伽羅龍王從座而起,向諸大龍合掌作禮,而說偈言:

「若有見大聖, 是人則除瞋,
離瞋即為聖, 應當止恚惱。
忍辱世第一, 忍得世間樂,
忍辱離諸怨, 忍趣安隱城。
無[1]量阿修羅, 恒與我等怨,
但當自容忍, 佛常如是說。
由瞋趣惡道, 瞋還增長瞋,
以瞋捨朋友, 瞋不得解脫。
我等畜生道, 惡戒瞋恚故,
若能除瞋慢, 得生於人中。
既得人身已, 歸佛而出家,
修習解脫行, 當為大導師。」
爾時,娑伽羅龍王如是[2]說已,一切諸龍皆得忍辱,面色熙怡各坐本處。

爾時,跋持毘盧遮那阿修羅王,復與無量百千阿修羅等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為護持養育世尊正法,令三寶種不斷絕故,勤降伏他一切惡事,及諸惡人皆悉休息,令三精氣而得增長故,復為救護攝受養育世尊一切聲聞弟子故,說大陀羅尼名休息眾病。」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多地夜他 摸楞伽摩 摩朋伽摩 阿毘朋伽摩 [3]闍邏朋伽摩 悉多婆毘?(呵朋[4]反)伽摩 跋尸夜毘?伽摩 [5]餘尼毘?伽摩 阿舍尼毘?伽摩 婆呵毘?伽摩 差(叉梨[6]反)囉毘囉婆[7]梨珊底囉毘恒伽摩 娑伽囉闍邏丘肘闍邏丘肘毘鞞舍丘肘薩婆盧伽 因地[8]利耶丘肘 悉蜜唎底 毘朋楞舍丘肘 蘇婆呵

「大德婆伽婆!此休息眾病大陀羅尼,能除所有一切病苦,息諸毒害一切惡[9]雹,亦能降伏一切惡龍,令與世尊聲聞弟子奉給所須猶如奴僕。」

爾時,諸來一切龍眾諸大龍王皆悉瞋忿,於虛空中即起大雲在阿修羅上,欲聲大鼓欲降大石,雨鐵羂索、?[10]鉾、刀杖,刀面鐵口、利齒口、竹口、瓶口如是等形,為欲害諸阿修羅而不能得。[11]◎

大集經卷第五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41 - 2023-12-25 18:22:38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四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四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二忍辱品第十六之二
◎[12]爾時,世尊告諸龍眾、阿修羅言:「汝等莫鬪,應修忍辱。仁者!若能離於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處。何等為十?一者、得作王[13]王四天下自在輪王;二者、毘樓博叉天王;三者、毘樓勒[14]叉天王;四者、提頭賴吒天王;五者、毘沙門天王;六者、釋天王;七者、須夜摩天王;八者、兜率陀天王;九者、化樂天王;十者、他化自在天王。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處忍辱近果。

「復次,諸仁者!若能深忍轉增具足,當知是人復得五處。何等為五?一者、梵眾;二者、大梵天王;三者、聲聞道果;四者、緣覺;五者、如來應正遍知。諸仁者!若能深忍轉增具足,是人速得如是五處。又若具足修行忍者,自然[15]近得一切世間勝妙五欲,資生所須皆悉具足,是人若復至到修行忍功德者得聖安樂。若有非聖凡下之人,獷戾自高性常瞋怒,於多人所現大瞋恚,當知是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若復儻得出彼地獄,生於下劣畜生道中,作下劣龍身阿修羅身。若得生人極下卑賤諸根殘缺,或長諸根、或復無根、或復二根、或復大根,形容醜陋跛[16]躃背僂身體臭穢,生旃陀羅妓作邪媚,如是等餘下賤之家,若生邊地,少衣乏食,下賤家生,及無福田喜作種種不善之處。以是因緣,是人展轉復趣地獄、畜生、餓鬼。

「諸仁者!我今略說如是不忍瞋怒果報。諸仁者!以瞋恚故,於生死中增長無量惡不善法。以是因緣,是人轉復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諸仁者!是故我今如是告汝一切諸龍、阿修羅等,汝已長夜各各[17]迭相違反而住,汝等一切今悉於我及與諸來大眾之前,各各迭相應生至到忍辱之心,當息久積心心瞋怒。若不能忍,必令汝得所不喜果,是故汝等各相容忍。若能不瞋鬪諍、譏調、言訟、嫉妬自守而住,汝等如是必定當得勝妙之事無諸過惡。」

爾時,諸來一切大眾咸皆歎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受佛教誡,各各如是迭相忍辱,便得於此四天下中常得勝報無諸惡事。」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復告娑伽羅龍王、羅睺羅阿修羅王、阿那婆沓多龍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婆樓那龍王、牟真隣陀阿修羅王、善住龍王、跋持毘盧遮那阿修羅王,以偈教言:

「汝等得授記, 最勝非餘乘,
何故於導師, 而無羞慚恥?
執持栰而溺, 多眾隨駛流,
如是棄最勝, 一切所厭賤。
凡龍阿修羅, 瞋故被厭賤,
汝等妙丈夫, 悉應捨恚怒。
慈能趣善道, 具受諸欲樂,
慈能離諸難, 及作善知友,
慈能得大智, 及依大明師,
慈能離諸惡, 亦令人樂觀。
慈得具大富, 常能施一切,
慈能樂戒定, 復得最勝慧,
慈能得工巧, 善學一切事,
慈於最勝處, 端坐化眾生。
慈得勝妙身, 備相端正容,
慈能具妙音, 眾人悉樂聞,
慈得善眷屬, 梵行無嫉妬,
樂法具慚愧, 明人常隨喜。
慈能得官位, 坐於勝座處,
能息眾生惡, 安置菩提道。
慈能得十地, 及忍陀羅尼,
慈能成就悲, 捨離於諸著。
慈能得神足, 值遇明導師,
慈能得淨土, 清淨離煩惱。
慈能降眾魔, 到大菩提岸,
慈於天人中, 能轉正法輪。
慈能化眾生, 置於三乘處,
慈能善說法, 降伏諸外道。
慈以八聖道, 度脫天人等,
安置不死處, 汝等皆能入。
我今與汝等, 慈心陀羅尼,
我於億佛所, 專心得聽聞,
汝以己眷屬, 安置慈忍處,
相於起慈心, 長夜得安樂。」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說此偈已,即說呪曰:

「多地夜他 迷帝? 摩訶迷帝 ?迷哆囉㝹跋帝 迷哆囉囉匙 迷哆囉憩 迷哆[1]羅侯系 迷哆囉隷 迷帝? 迷帝? 迷嘍娑鞞訖[2]唎帝 娑呵囉匙 [3]閉邏風伽蓰 藪囉耶呵[4]泥 [5]婆邏浮[6]常耆 初羅叉鞞 那耶那嘍系 俱嚧[7]他車掣 阿摸伽囉[8]泥 囉闍頞寄 吉隷奢藪囉 三摩囉泥 浮闍伽 鞞[9]?系 奴膩多鞞[*]?系 阿囉[10]尼企 剎哆囉豆嘍咩 阿求[11]隸耆 唎哆囉匙[12]阿囉悉那鞞 阿俱卑易鴦[13]鳩匙摸叉毘鉢囉易 俱嚧他叉易[14](以世反)蘇婆呵

「諸仁者!此大慈心陀羅尼,我曾往昔於億佛所從彼得聞,汝等應當於己眷屬及他眷屬息怒惡心而教授之。」

月藏菩薩摩訶薩說是慈心陀羅尼時,如來歎言:「善哉,善哉!」

一切所有諸來大眾、諸天、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亦皆歎言:「善哉,善哉!」

爾時,諸天各得住於慈心、忍心、無怨心、無言訟心,迭相謝過。天向諸龍、龍向諸天,慈心、忍心、無怨心、無鬪諍心、無言訟心迭相謝過。諸天向阿修羅、阿修羅向諸天,乃至謝過。諸龍向阿修羅、阿修羅向諸龍,乃至謝過。諸天向夜叉、夜叉向諸天,乃至謝過悉如上說。如是如是,天向羅剎、乾闥婆、緊那羅、[15]伽樓羅、摩睺羅伽、鳩槃[16]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住於慈心、忍心、無怨心、無鬪諍心、無言訟心。乃至迦吒富單那向彼諸天,住於慈心乃至謝過亦如上說。龍向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住於慈心,乃至謝過。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向於諸龍,乃至謝過亦皆如是。乃至迦吒富單那向迦吒富單那,住於慈心,乃至謝過亦復如是。

彼等皆以大慈心陀羅尼力因緣故,一切天、龍、阿修羅、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伽樓羅、摩睺羅[*]伽、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迭相住於慈心、忍心、無怨心、無言訟心、無鬪諍心、離瞋怒心、離嫉妬心。是大慈心陀羅尼力因緣故,一切人類迭相住於慈心、忍心、憐愍心、無怨心、無言訟心、無鬪諍心,一切畜生若禽、若獸乃至極下微小諸蟲,迭相住於慈心、忍心、憐愍心、無怨心、無鬪諍心、無違反心。

爾時,諸天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所來大眾,合掌向佛恭敬禮拜,同時一音,作如是言:「我等皆已承佛威神,迭相謝過,迭相住於慈心、忍心、憐愍心、無怨心、無諍訟心,我等一切今當亦復謝過如來、應、正遍知。我等昔來於世尊所,若身口意所作罪過;及於法僧,若身口意所作罪過;乃至世尊一聲聞弟子所,若身口意所作罪過;乃至若有為佛剃髮著袈裟片作違反行非法器者,若身口意所作罪過,是等諸罪悉於佛前誠心懺悔,修戒威儀。願佛容恕受我等[17]懺,當令我得住戒威儀。又復,我等從今以往,乃至剃髮著袈裟片作違反行者,及佛聲聞弟子所,悉當發心作導師想,護持養育具足供給一切所須不令乏少。」

佛言:「善哉,善哉!諸妙丈夫成就忍辱,乃至汝等於我佛所若身口意所作罪過,若於法僧所作罪過,乃至於我一聲聞弟子若身口意所作罪過,乃至為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者若身口意所作罪過,各自深觀如是罪業誠心懺悔,皆得除滅不受惡報。如是汝等皆當護持養育我法,乃至為我出家剃髮不持禁戒著袈裟片者,汝等皆應護持養育。若能護持養育此者,深可讚歎。

「若我所有聲聞弟子持戒具足,多聞捨慧解脫知見悉具足者,汝等皆應護持養育。彼等自以過去善根福德因緣善得供養。若有眾生於未來世無智慧福德,為我剃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或受毀犯,於諸善法不得相應,若復護持養育此者得無量福,我與彼等作善導師憐愍利益。何以故?當來之世有惡眾生,於三寶中少作善業。若行布施若復持戒修諸禪定,以其如是少許善根作諸國王,愚癡無智無羞慚愧憍慢熾盛,無有慈愍不觀後世可怖畏事。彼等惱亂我諸所有聲聞弟子,打縛罵辱,或復驅使令其供給,奪其飲食衣鉢湯藥所須之物寺舍園田,繫閉牢獄擯徙讁罰,乃至剃髮著袈裟片者亦復如是。及以群臣諸斷事者,愚癡無智離諸羞慚,無有慈愍不觀後世可怖畏事,彼等惱亂我諸聲聞,乃至繫獄擯徙讁罰,乃至為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者亦復如是。我今以此諸出家者悉付於汝,勿令彼等飢渴孤獨致於命終。」

爾時,上座阿若憍陳如,從座而起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彼等剎利,若婆羅門、毘舍、首陀,如是等人惱亂世尊聲聞弟子得幾許罪?且置持戒,若復為佛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毀犯,惱亂此者得幾許罪?」

佛言:「止止!憍陳如!莫問此事。」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唯願說之。大德修伽陀!唯願說之。若有為佛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其剎利王與作惱亂罵辱打縛者得幾許罪?」

佛言:「大梵!我今為汝且略說之。若有人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何?是人得罪寧為多不?」

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於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者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

佛言:「大梵!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剃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如是為我出家剃髮著袈裟片,[A1]雖不受戒或受毀犯,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何況具能受持禁戒三業相應!

「諸仁者!其有一切剎利國王及以群臣諸斷事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偷盜、大非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如是等類但當如法擯出國土、城邑、村落,不聽在寺,亦復不得同僧事業,利養之物悉不共同,不得鞭打,若鞭打者理所不應。又亦不應口業罵辱,一切不應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讁罰者,是人便於解脫退落受於下類,遠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出家具持戒者!」

爾時,復有一切諸天、一切諸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諸來大眾,於三寶中得增上信尊重敬仰及希有心,復作是言:「我等一切從今以往,護持養育世尊正法,及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毀犯佛禁戒者,我等亦當攝受護持,乃至為佛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無所積聚,我亦於彼作導師想,護持養育供給所須,皆令具足。若諸國王見有如是為佛出家受持禁戒,乃至為佛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毀犯無所積聚,如其事緣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復護持養育。如是國王捨離彼國,以捨離故令其國土而有種種諂詐、鬪諍、疫病、飢饉、[1]刀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毒熱傷害苗稼。又若我等捨離彼國,當勤方便令其國土所有世尊聲聞弟子悉向他國,使其國土空無福田。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乃至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剎利王不遮護者,我等亦當出其國土。」復作是言:「我等今者一切相與隨所堪能,勤作種種供養世尊。」

爾時,諸天及與諸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等,俱時發心因緣力故,即時於此四天下中,所有諸山皆悉變成七寶之山,為欲供養世尊故耳。所有樹林枝葉花果,一切亦皆變成七寶,於其花果復出種種勝妙供具,及五音作樂而為供養。四天下中所有依地眾藥草苗,一切亦皆變成七寶而為供養,此四天下所有地界一切變成青琉璃地而為供養。

彼諸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四天下中上盡欲界一切所有,各隨力能而作供養。有雨種種寶、種種花、種種衣服、種種[1]瓔珞、種種天妙花蓋、幢幡而為供養。有持種種天妙幢幡、寶蓋、金縷、真珠、瓔珞、摩尼、寶器而為供養。有以種種琴瑟箜篌簫笛齊鼓?鼓雷鼓,以為音樂供養世尊。有以種種歌樂音聲而為供養,有雨種種音樂之器而為供養,復以種種莊嚴國土而為供養。諸四天下所依住者,人、非人等,乃至一切大小諸蟲皆悉見聞,彼等一切苦受休息皆生樂受,隨有種種身觸覺知得樂充足,及得希奇未曾有心,於三寶中深得敬信。

爾時,世尊大悲憐愍一切眾生,為成熟故。「彼等一切音聲[2]語言,皆是賢聖之所加被。如是一切人、非人等所有語言,及從寶中所出音聲,枝葉花果琴瑟箜篌簫笛齊鼓?鼓雷鼓所出音聲,一切皆是聖力所加。彼等一切皆得希奇未曾有聲建立所加,所謂色色空、受受空、想想空、行行空、識識空。如是眼入眼入空、耳鼻舌身入耳鼻舌身入空、意入意入空。如是色入色入空、聲香味觸入聲香味觸入空、法入法入空。如是眼界眼界空乃至意識界意識界空。如是知身離欲淨,知一切法離欲淨,知一切法界離欲相,知一切法如如。如是知者,是人則為於空不動,是人堪能拔濟一切眾生想,於一切行令得解脫。於眾生想、色想受想行識想,眼入想乃至意識界想,是人如是堪能安置一切眾生於三乘無為界。

「行者云何能開示簡擇彼等諸法?所謂修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復有法[3]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若能如是修習簡擇此諸法空,彼人堪能乃至安置一切眾生於三乘無為界。

「彼等行者以何法門得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所謂還以空解脫門,能修簡擇內外等法。何者名為內外法?內法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行者如實知眼眼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此諸法性爾。乃至知意意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內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外法者,所謂色聲香味觸法。行者如實知色色空,乃至法法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外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內外空?內外法者,謂內六入外六入。行者如實知內外入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內外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空空?空者,一切諸法空。以彼空故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空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大空?東方東方空,乃至四維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大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第一義空?第一義者所謂涅槃,如是涅槃以涅槃故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第一義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有為空?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有為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無為空?無生無滅不住不異是名無為,無為以無為故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無為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畢竟空?畢竟名諸法至竟不可得,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畢竟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無始空?來去不可得,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無始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散空?無所取捨,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散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性空?一切有為無為法性,非聲聞作非緣覺作非如來作,此法性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性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自相空?惱壞是色相,能受是受相,取相是想相,造作是行相,了知是識相,如是等有為無為一切法自相自相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自相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一切法空?一切法者,所謂色受想行識,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因緣生識乃至意法因緣生識,此有為無為諸法是名一切法,彼諸法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一切法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不可得空?一切法不可得,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不可得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無法空?一切無物不可得,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無法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有法空?於和合中無物,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有法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無法有法空?無物無物空、有物有[A2]物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法法相空?法名五陰,五陰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法法相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無法無法相空?無法名無為法,是無為法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無法無法相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自法自法相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見作,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自法自法相空。

「如是行者應如實知何者名為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相法位法界如實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過,此諸法空,非積聚不可壞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爾。是名他法他法相空。如是行者應如實知,知已能令眾生離眾生想,離一切行想受想色想識想,離眼想乃至意想,離色想乃至法想,然後安置一切眾生於三乘無為界。

「若有行者,於此諸法如實現前知,得名善修。彼諸眾生昔於此法已修習者,如是第一甚深法聲入於耳根。或有眾生不種善根,如是法聲亦入於耳。或有見佛專心瞻仰,彼人一切無盡善根皆來現前,乃至逮得不退轉地,十力無畏成大法器。

「或有眾生有無常聲入於耳根,或有苦聲、空聲、無我聲、三律儀聲、四念處聲、四正勤聲、四如意足聲、五根聲、五力聲、七覺分聲、八道分聲、實論聲、因緣法聲、梵住聲、四攝聲、無礙辯聲、禪聲、解脫聲、無色定聲、六波羅蜜聲、巧方便聲、三昧陀羅尼忍聲、聲聞乘聲、緣覺乘聲、大乘聲、不退轉地聲、業障盡聲、煩惱障盡聲、眾生障盡聲、法[1]障盡聲、有為國土功德莊嚴聲、無為心清淨聲、大慈聲、大悲聲、三不護聲、四無畏聲、十力聲、十八不共法聲、一生補處聲、十地聲、最後身聲、降魔聲、無上智聲、轉法輪聲、隨應度者現神變聲、棄諸命行聲,於諸眾生示現無上大涅槃聲。如是諸聲各各差別入於耳根,是諸眾生乃至畜生、餓鬼趣等,如是無量百千法門入於耳根。

「彼諸眾生得第一希有歡喜踊躍,於三寶中極得信敬。彼諸眾生煩惱障、業障、眾生障、法障,於三分中二分已盡。彼諸眾生聞是聲已,無量阿僧祇眾生昔有惡心者,彼等悉得柔軟之心、憐愍心、善業心,得觀後世可怖畏事,得種具足天人善根,以彼諸聲令於無量阿僧祇眾生歸依三寶。所有受持禁戒淨者,彼等有得須陀洹果,乃至有得阿羅漢果。復有無量阿僧祇眾生,於緣覺乘種諸善根。復有無量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得住於不退轉地。復有無量阿僧祇眾生,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火味阿修羅, 指示羅睺[2]羅,
是我最勝師, 福慧莊嚴具。
佛告於彼等: 當息妬瞋怒,
付囑是法眼, 護持故當受。
彼諸修羅喜, 敬答尊導師:
我當護法眼, 乃至法久住。
我等說最勝, 不隱法神呪,
令彼一切龍, 皆失憍慢力。
爾時諸龍輩, 各各皆瞋怒,
欲以憍慢力, 共諸修羅鬪。
佛告諸龍王, 及以修羅[3]主:
汝等於長夜, 各各常獷戾,
若不除瞋怒, 於諸樂非器。
常為苦所觸, 下劣臭穢身,
身分支不具, 恒乏於資生。
聞說此諸苦, 皆以瞋為本,
惡罰諸枷鎖, 牢獄飢渴等,
地獄鬼畜生, 由瞋受此苦,
一切應忍辱, 能忍者則無,
丈夫得最勝, 富貴具諸欲。
汝等二朋眾, 諸龍阿修羅,
各自修忍辱, 忍故無諸惡。
大眾皆喜悅, 一切咸讚歎,
汝今聞是語, 皆悉得於忍。
天龍阿修羅, 夜叉及諸鬼,
一切皆得忍, 慈心共相視。
人與畜生等, 得忍皆和順,
禽獸及小蟲, 慈悲相憐愍。
大眾皆合掌, 瞻仰導師言:
我等迭相蔭, 皆得慈心住。
又我諸大眾, 於佛尊導師,
所作諸罪業, 若身口意犯,
於法眾僧所, 一人邊有過,
人中堅固士, 唯願見容恕。
我於世尊法, 一[1]切所作惡,
今悉至到懺, 願佛慈納受。
于時兩足尊, 告彼大眾言:
汝懺惡業盡, 終無有苦報。
剃髮不受戒, 被服袈裟片,
而作導師想, 於彼人中上。
惡王障法眼, 貪癡打比丘,
如出導師血, 當墮阿鼻獄。
大眾作是言: 我等護比丘,
若有諸惡王, 惱諸聲聞眾,
我等於諸事, 皆捨於彼國,
其土有沙門, 令向於餘處,
毀壞彼諸國, 飢饉兵疫起。
沙門所詣國, 我等亦詣彼,
悉令得勝樂, 具足衣飲食。
於[2]彼熾法眼, 供養人中上,
無餘四天下, 悉變成七寶,
復雨諸香華, 珍寶及衣服,
歌舞妓樂等, 供養於導師。
眾生所見聞, 皆得充足樂,
聖加令諸音, 盡變作佛聲。
說諸有為苦, 無常空無我,
三世一切法, 悉空無所有。
集散二俱空, 眼識二亦然,
乃至心法界, 陰身等法空,
如是知諸法, 則能救眾生。
若[3]知三界空, 能解眾生縛,
諸有十二支, 一切皆性空。
若昔於此法, 如是修習者,
彼等聞諸聲, 悉皆得於忍,
智力無所畏, 得住菩提道。
薄福諸眾生, 得聞有為聲,
無量眾精勤, 得入菩提行,
檀戒忍精進, 禪定及智慧,
佛土福莊嚴, 精進故令淨。
汝等當作佛, 到彼諸法岸,
降魔及軍眾, 而降正法雨。
無量眾生界, 能與正法眼,
汝等一切眾, 速入安隱城。
無量眾聞聲, 得趣大菩提,
及得二乘道, 有得人天樂,
有得至於果, 羅漢三摩提。
如是惡眾生, 得於柔軟意,
怖畏諸惡業, 安住慈善心。」[4]
[5]大集經卷第五十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43 - 2023-12-25 18:40:20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五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五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二分布閻浮提品第十七

爾時,世尊既知一切諸來大眾於三寶所皆生深信、尊重、敬仰,得未曾有,更不信事諸餘天已,告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11]摩天王、[12]帝釋天王、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娑伽羅龍王、阿那婆[13]達多龍王、羅睺羅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睒婆利阿修羅王、[14]跋持毘盧遮那阿修羅王、大樹緊那羅王、樂欲乾闥婆軍將、檀提鳩槃[15]茶軍將、因陀羅夜叉軍將、寒葉餓鬼王、垂脣毘舍遮王、阿那竭囉富單那王、巷路喚聲迦吒富單那王等,[16]作如是言:「諸仁者!汝等一切如是[17]勸我,分布[18]安置此閻浮提一切國土、城邑、宮殿、王都、聚落、山巖、寺舍、園池、[19]曠野、諸樹林間,[20]付囑護持勿令[21]有惡。又令[22]大地精氣、眾生精氣、[23]正法精氣增長熾然。佛正法眼久住[24]於世,紹三寶種使不斷絕,損減[25]惡趣增[26]益善道,令此閻浮提一切安[27]隱豐樂可樂。以是因緣,我今[28]分布此四天下,囑汝一切諸大天王、一切龍王,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王,[29]汝等各應發心捨離眷屬,分布安置護持養育,并汝諸天一切眷屬,乃至迦吒富單那[1]王、一切眷屬,[2]亦令於此閻浮提[3]中一切國土乃至樹林,分布安置護持養育。是故汝等諸大天王及諸眷屬,乃至迦吒富單那王[4]及諸眷屬,[5]於閻浮提皆應誠心隨喜讚歎,莫瞋莫恨亦莫生怒。」

爾時,所有一切菩薩摩訶薩、色界諸天、欲界[6]天人、一切[7]龍眾、[8]一切乾闥[9]婆,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等諸來大眾,皆悉合掌各作是言:「我等一切誠心隨喜敬受佛教,[10]如佛世尊分布安置此閻浮提。我等發心受佛教勅護持養育,佛正法眼令得熾然。」

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等應當如是誠心說欲隨喜。」

[11]爾時,世尊告彼法食喜食禪食諸天言:「此四天下大海[12]水中[13]八萬洲渚[14]一切國土,汝等法食喜食禪食諸天,應[15]當護持養育我法,住法比丘如法順法,發心修行三業相應,剃除鬚髮身著袈[16]裟,汝等應當護持養育。」

時,彼[17]法食喜食禪食諸天各作是言:「我當護持大海[*]水中[*]八萬洲渚[*]一切國土諸佛正法。若佛弟子,乃至[18]不畜婦女、畜生、田[19]宅、資[20]產,我等皆[21]當護持養育。」

爾時,世尊讚彼天言:「善哉,善哉!」

一切大眾亦復讚言:「善哉,善哉!」

[22]爾時,世尊[23]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士!若我住世諸聲聞眾,[24]戒具足、捨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25]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26]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鬪諍言[A1]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了知清淨士!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27]檀越捨施供養護持養育,我說是人猶得無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猶能饒益多眾生故,何況我今現在於世?

「譬如真金為無價寶,若無真金銀為無價,若無銀者鍮石[28]無價,若無鍮石偽寶[*]無價,若無偽寶赤白銅鐵白鑞鉛錫為無價寶。如是一切諸世[29]間中佛寶[30]無上,若無佛寶緣覺[*]無上,若無緣覺羅漢[*]無上,若無羅漢諸餘聖眾[31]以為無上,若無聖眾得定凡夫以為無上,若無得定淨持戒者[*]以為無上,若無淨戒污戒[32]比丘以為無上,若無污戒剃[33]除鬚髮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餘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應受世[34]供為[35]物福田。何以故?能示眾生可怖畏故。若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

爾時,世尊[36]告六欲諸天[37]言:「汝等應如過去[38]佛時所分得分[39]當勤護持,復[40]於此[41]四天下[42]時時之中勤加思惟佛正法義,為令我[43]法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

時彼諸天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爾時,世尊[44]讚言:「善哉,善哉!」

一切大眾亦復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45]告四天王言:「汝等及諸眷屬,應如過去[*]佛時所分得分,還作護持安置養育我之正法。」

時[46]四天王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47]告乾闥婆[48]等言:「諸仁者!汝等及諸天仙,於優曇林、菴羅林、閻浮林、呵[49]?勒林、阿摩羅林、[50]蒱萄林,如是等林於中而住,復共四天王宮諸天子等,為我佛法得久住故,應當思惟佛正法義。」

時乾闥婆等咸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51]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告娑伽羅龍王、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善現龍王、婆樓那龍王、婆修吉龍王、得叉迦龍王、阿難陀龍王、阿樓那龍王、歲星龍王[52]言:「汝等各在大海之中住本宮殿,護持養育我之正法。」

時[53]龍王[54]等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告阿那[55]婆達多龍王、善住龍王、清脇龍王、摩利尼龍王、優婆羅龍王、乾闥婆龍王、雲池龍王、主雹龍王、摩[56]奚曼多龍王、美音龍王言:「汝等各住本宮護持養育我之正法。」

時[*]龍王[*]等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告鳩槃茶檀提大將、優[1]婆檀提大將、迦羅迦大將、摩訶鉢賒大將、摩呼陀遮利大將、堀求尼大將、婆朱賒尼大將、鴦[A2]崛盧大將、鞞羅差大將、一眉大將言:「汝等各住本宮護持養育我之正法。」

時鳩槃茶大將[2]等,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告因陀夜叉大將、蘇摩大將、婆樓那大將、波闍鉢帝大將、跋羅頭婆闍大將、伊[3]奢那大將、旃檀那大將、月眼大將、[4]婆多竭梨大將、[5]奚摩跋多大將言:「汝等各住本宮護持養育我之正法。」

時夜叉大將[*]等各作是言:「唯然受教。大德婆伽婆!我等護持養育安置世尊正法,及住法比丘供給所須,乃至剃[6]髮不持戒者,亦復供給一切所須。為令佛法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得增長故,休息一切鬪諍、言訟、怨讐、疫病、飢饉[7]短乏,非時亢旱、曜宿失度為斷除故,乃至世尊聲聞弟子三業相應不積聚者,[8]當勤養育。」

爾時,世尊[9]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如是為利益安樂一切三界[10]眾生故。」

[11]及一切大眾,亦復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告一切畢利多依曠野住者、一切毘舍遮依空舍住者、一切富單那依野田住者、一切迦吒富單那依於塜間及廁邊住者言:「汝等各於住處護持養育我之正法。」

時畢利多等各作是言:「唯然受教。」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復作是言:「諸仁者!所有諸天、乾闥婆、緊那羅、夜叉、羅剎、龍王、阿修羅、鳩槃茶,如昔世尊所分得分國土城邑聚落舍宅,隨所得處為作護持安置養[12]育,我當隨喜,一切大眾亦復隨喜。若復有諸天、龍、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等,如昔世尊所分得分國土城邑,不正護持安置養育者,我當[13]轉付諸餘天龍,令其安置護持養育,各隨[14]國土善作護持。

「我[15]今以波羅奈國付囑善髮乾闥婆千眷屬,阿尼羅夜叉仙五百眷屬,須質多羅阿修羅無量眷屬,德叉迦龍王百眷屬,大黑天女五百眷屬,汝等護持養育波羅奈國,為令我法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遮障一切惡眾生故。」

時善髮乾闥婆、阿尼羅夜叉仙、須質多羅阿修羅、德叉迦龍王、大黑天女等,各與眷屬咸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護持養育安置波羅奈國周遍土境,遮障不饒益、養育饒益者,乃至遮障一切不善諸惡眾生。」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

諸來大眾亦復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16]以迦毘羅婆國付囑[17]火護緊那羅仙千眷屬、拘翅羅聲乾闥婆萬眷屬、婆[18]闥跋帝夜叉[19]大將千眷屬、奢摩那遲阿修羅二萬眷屬、跋那牟支龍王一萬眷屬、摩訶鉢奢鳩槃茶大將五百眷屬、栴遲栴茶梨二大天女各一萬眷屬:「汝等共護迦毘羅[20]婆國,乃至遮障諸惡眾生。」

彼等一切皆作是言:「我等及諸眷屬,護持養育迦毘羅婆國周遍土境,乃至遮障諸惡眾生。」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摩伽陀國付囑善住炎光天子千眷屬、優波羅乾闥婆千眷屬、樂聲阿修羅千眷屬、善臂龍王善意龍王各萬眷屬、孔雀味阿修羅五百眷屬、拘那羅大夜叉三千眷屬、軍毘羅夜叉百千眷屬、十象鳩槃茶大將[21]百千眷屬、[22]懆惡天女[23]奪意天女各十千眷屬:「汝等共護摩伽陀國,乃至遮障諸惡眾生。」

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拘薩羅國付囑迷[24]提羯那天子千眷屬、樂勝乾闥婆大將十千眷屬、烏麻緊那羅千眷屬、具德龍王千眷屬、弗沙鉢帝阿修羅五百眷屬、婆樓那[25]夜叉大將婆樓那王[*]夜叉大將各五萬眷屬、那[26]荼迦鳩槃[27]荼五百眷屬、摩尼毘梨[28]天女千眷屬:「汝等共護拘薩羅[29]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鴦伽國付囑月音天子萬眷屬、樂欲乾闥婆大將霑浮樓乾闥婆大將各十千眷屬、阿摩羅軍緊那羅五百眷屬、師子藏阿修羅五百眷屬、旃檀大夜叉力幢大夜叉各五千眷屬、奴羅車鳩槃荼二千五百眷屬、摩訶迦梨天女二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鴦伽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般遮羅國付囑羅拏時天子五百眷屬、樂歌乾闥婆七百眷屬、摩葉緊那羅千眷屬、般支迦夜叉將五千眷屬、安闍瞿波阿修羅千眷屬、樂法鳩槃[1]茶五百眷屬、左黑天女[2]王鬘天女各二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般遮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蘇摩國付囑寶髻天子五千眷屬、摩頭曼多乾闥婆千眷屬、勝縷緊那羅千眷屬、優波般遮迦夜叉將二千眷屬、黑龍王千眷屬、知欲阿修羅千眷屬、鳩羅婆鳩槃[3]茶六百眷屬、斯多天女博叉天女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蘇摩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阿濕婆國付囑盧醯奴天子千二百眷屬、流水乾闥婆千眷屬、摩尼[4]拓羅夜叉軍將五千眷屬、阿周羅阿修羅六百眷屬、日光龍王無量眷屬、摩尼[*]拓利鳩槃[5]茶五百眷屬、不可取天女馬勝天女各二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阿濕婆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摩偷羅國付囑善擇天子十千眷屬、靜[6]明乾闥婆千眷屬、遊梯迦緊那羅[7]二百眷屬、勝欲夜叉乘人大夜叉各千五百眷屬、無垢龍王千眷屬、伽楞[*]拓利阿修羅千眷屬、墨色鳩槃[8]茶千眷屬、奪意天女二千眷屬:「汝等共護摩偷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支提耶國付囑善賢天子五百眷屬、阿吒迦乾闥婆五百眷屬、無垢緊那羅千眷屬、除結夜叉無結夜叉各五百眷屬、妙賢龍千眷屬、普竹阿修羅五百眷屬、牛王鳩槃茶三百眷屬、勝優[9]波羅天女[A3]千眷屬:「汝等共護支[*]提耶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婆蹉國付囑月光天子十千眷屬、蓮華香乾闥婆千眷屬、摩陀那[10]果緊那羅五千眷屬、大果夜叉五千眷屬、阿樓那龍千眷屬、惡樹阿修羅百眷屬、葉眼鳩槃茶五百眷屬、阿那迦華天女千眷屬:「汝等共護婆蹉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賒耶國付囑摩醯首羅天仙五千眷屬、不酒乾闥婆千眷屬、離垢緊那羅千眷屬、因陀羅夜叉蘇摩夜叉各二千五百眷屬、善現龍千眷屬、牟真隣陀阿修羅王五百眷屬、優波檀[*]提鳩槃茶訖利迦賒鳩槃茶各二千五百眷屬、鬼子母天女善護天女各萬眷屬:「汝等共護賒耶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優禪尼國付囑月雲天子五百眷屬、門牟乾闥婆千眷屬、摩尼耳乾闥婆五百眷屬、五惡夜叉千眷屬、山臂龍王五百眷屬、木手阿修羅三百眷屬、善現鳩槃茶五百眷屬、毛齒天女千眷屬:「汝等共護優禪尼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修羅吒國付囑法華天子百千眷屬、具欲乾闥婆將萬眷屬、山怖緊那羅仙一百眷屬、難陀龍王十千眷屬、驢眼阿修羅五百眷屬、善燈大夜叉千眷屬、大肚鳩槃茶將千眷屬、安隱天女千眷屬:「汝等共護修羅吒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摩訶羅[11]仛[12](丑加反)國付囑孔雀髮天子五百眷屬、樂欲乾闥婆虎就乾闥婆各五百眷屬、乳味緊那羅百眷屬、主水龍王千眷屬、樂寶阿修羅五百眷屬、羖羝脚大夜叉軍那羅大夜叉各千眷屬、鉢頭摩[13]迦鳩槃[14]茶大將五百眷屬、婆樓尼大天女五千眷屬:「汝等共護摩訶羅[15]仛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輸盧那國付囑千金天子千眷屬、善脇乾闥婆千眷屬、白色[16]緊那羅五百眷屬、世辯夜叉千眷屬、大富鳩槃[17]茶五百眷屬、極惡天女摩尼果天女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輸盧那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摩尼讇鞞國付囑華音天子五百眷屬、那羅延乾闥婆二百眷屬、摩醯首羅華緊那羅三百眷屬、團眼夜叉五百眷屬、波羅奈子阿修羅百眷屬、赤目鳩槃茶百眷屬、雪王天女百眷屬:「汝等共護摩尼讇[18](市瞻反)鞞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波吒羅弗國付囑娑羅流支天子千眷屬、人華乾闥婆五百眷屬、摩尼瞿沙緊那羅三百眷屬、聲[19]佉流支夜叉五百眷屬、[20]娑羅地阿修羅五百眷屬、尸利瞿沙龍八百眷屬、浮流尼鳩槃茶百眷屬、毘樓[21]池天女五百眷屬:「汝等共護波吒羅弗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22](次鴦伽國下)

爾時,世尊[*]以乾陀羅國付囑火布天子三千眷屬、喜歌乾闥婆千眷屬、大勝緊那羅五百眷屬、師子髮夜叉五百眷屬、伊羅鉢龍王千眷屬、賢力龍王千眷屬、精氣主阿修羅五百眷屬、猨猴聲鳩槃茶百眷屬、摩尼天[1]女頻頭天女各千眷屬:「汝等共護乾陀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阿槃提國付囑師子愛天子五千眷屬、摩羅曼多乾闥婆二千眷屬、勝目緊那羅百眷屬、蘇摩夜叉地行夜叉各千眷屬、氷[2]加羅阿修羅三千眷屬、婆私陀荼龍千眷屬、軍那羅叉鳩槃茶[3]百眷屬、[4]憂波羅天女流泉天女各二千眷屬:「汝等共護阿槃提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婆樓[5]挐跋帝國付囑雞娑利天子千眷屬、眾[6]綵乾闥婆五百眷屬、博叉流支緊那羅二百眷屬、迦茶龍王憂波迦荼龍王各二千眷屬、毘摩阿修羅百眷屬、月[7]焱鳩槃茶三百眷屬、自護天女摩尼頻頭天女各千眷屬:「汝等共護婆樓[*]挐跋帝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帝跋尼國付囑師子齒天子五千眷屬、薩陀曼多乾闥婆五百眷屬、牟尼薩羅緊那羅百眷屬、摩尼賢夜叉滿賢夜叉各二千五百眷屬、鐵耳阿修羅五百眷屬、阿槃多鳩槃茶百眷屬、薩市尼天女般支天女各千眷屬:「汝等共護帝跋尼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瞻波國付囑香雲天子并諸天仙一千眷屬、德鬘乾闥婆二百眷屬、求籌遮緊那羅百眷屬、[8]堅毛夜叉五千眷屬、迦那迦阿修羅百眷屬、善現鳩槃茶近現鳩槃茶各五萬眷屬、什目天女五百眷屬:「汝等共護瞻波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悉都那國付囑赤雲天子千眷屬、霑浮樓乾闥婆五百眷屬、摩尼遮婆緊那羅百眷屬、難勝夜叉千眷屬、泥荼鳩支阿修羅五百眷屬、鞞㝹迦鳩槃茶百眷屬、[9]靜默天女善目天女各一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悉都那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西地國付囑山眼天子二百眷屬、法喜乾闥婆百眷屬、藪支羅婆緊那羅百眷屬、大身夜叉千眷屬、執刀阿修羅百眷屬、[10]止流鳩槃茶三百眷屬、金光天女黑光天女各二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西地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富樓沙富羅國付囑阿羅[11]脯斯天子千眷屬、難提乾闥婆百眷屬、淨眾緊那羅百眷屬、摩尼華夜叉千眷屬、迦荼龍王阿婆羅羅龍王各二千五百眷屬、大怖[12]伽樓羅百眷屬、訖多孫地阿修羅五百眷屬、燒竹鳩槃茶五百眷屬、多盧斯天女三目天女各[13]五百眷屬:「汝等共護富樓沙富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烏[14]場國土付囑習音天子五百眷屬、華光乾闥婆三百眷屬、善[15]怖緊那羅百眷屬、迦羅婆提夜叉五百眷屬、郎浮羅龍三百眷屬、遮曼[16]池阿修羅百眷屬、曼陀果鳩槃荼百眷屬、呵梨帝天女[17]染賢天女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烏[*]場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寄薩離國付囑黑色天子千眷屬、金色乾闥婆百眷屬、跋那牟至緊那羅八十眷屬、散髮夜叉五百眷屬、力天龍王百眷屬、那佉遮利阿修羅百眷屬、無垢聲鳩槃茶八十眷屬、勝鍼天女蠍天女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寄薩離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金性國付囑禪那離沙婆天子五百眷屬、摩那婆乾闥婆百眷屬、善稱緊那羅百眷屬、禪那離沙婆夜叉五百眷屬、寶冠阿修羅百眷屬、香意鳩槃茶八十眷屬:「汝等共護金性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摩都羅國付囑歌讚天子百眷屬、五髻乾闥婆五百眷屬、威德緊那羅八十眷屬、堅鉾夜叉五百眷屬、氷伽羅阿修羅五百眷屬、賢[18]目鳩槃茶百眷屬、霑浮樓天女五百眷屬:「汝等共護摩都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藪離迦國付囑財目天子千眷屬、善[19]頂乾闥婆百眷屬、賒摩鳩斯緊那羅五百眷屬、堅固夜叉五百眷屬、耶婆那夜叉千眷屬、無畏緊那羅百眷屬、跋羅頭婆闍夜叉五百眷屬、[20]嚪婆何利阿修羅八百眷屬、瞿伽叉鳩槃茶三百眷屬、[21]嚪婆何利羅剎五百眷屬、釋迦羅剎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藪離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般遮囊伽羅國付囑婆婆叉天子千眷屬、月光乾闥婆百眷屬、[1]圍目夜叉千眷屬、大雲阿修羅五百眷屬、訶奴闍鳩槃茶百眷屬、摩尼枳薩梨天女五百眷屬、多摩羅[2]婆利天女千眷屬:「汝等共護般遮囊伽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波斯國付囑檀㝹師天子五千眷屬、拘毘羅乾闥婆三千眷屬、梨鞞摩師緊那羅千眷屬、住勇夜叉五百眷屬、那摩羅王夜叉五百眷屬、菴羅[*]提他乾闥婆千眷屬、伊沙[3]那時緊那羅千眷屬、竭[4]娑拘支鳩槃茶四千眷屬、那羅斯羅剎五千眷屬、呵梨達羅剎二千眷屬:「汝等共護波斯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勅[5]勤國土付囑佉樓那天子千眷屬、妙好乾闥婆五百眷屬、帝利迦緊那羅五百眷屬、三[6]鉢夜叉二萬眷屬、怖畏夜叉十千眷屬、休流歇龍千眷屬、金耳阿修羅千眷屬、善林樹鳩槃茶千眷屬、金枳[7](金支反)薩羅羅剎五千眷屬:「汝等共護勅[*]勤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叵耶那國付囑海[8]怖天子千眷屬、那茶浮乾闥婆百眷屬、馬目緊那羅百眷屬、華齒夜叉二千眷屬、大齒夜叉千眷屬、[*]憂波羅耳龍五百眷屬、動手阿修羅百眷屬、解脫鳩槃茶百眷屬、質摩只薩梨羅剎女五百眷屬、黑闇羅剎護門羅剎各二千五百眷屬、月光羅剎千眷屬:「汝等共護叵耶那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尸[9]利耶摩國付囑黑髮天子百眷屬、金臂乾闥婆八十眷屬、風響緊那羅百眷屬、阿樓那夜叉千眷屬、八髮夜叉千眷屬、上踊龍王百眷屬、快作阿修羅百眷屬、香筒鳩槃荼五百眷屬、黑澤天女五百眷屬:「汝等共護尸利耶摩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跋離迦國付囑赤銅色天子八百眷屬、媚眼乾闥婆百眷屬、[10]鍼黑緊那羅百眷屬、牟耳夜叉五千眷屬、黟羅羯那龍百眷屬、息牛阿修羅百眷屬、阿毘拏薩利鳩槃茶五百眷屬、長苗天女妙勝天女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跋離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罽賓那國付囑[11]怖黑天子五[12]十眷屬、五音乾闥婆千眷屬、水性緊那羅五百眷屬、廣執夜叉三萬眷屬、長生夜叉流雲解脫夜叉各二千五百眷屬、[13]睺羅荼龍十千眷屬、欝金阿修羅千眷屬、陀樓跋尼鳩槃茶五百眷屬、正辯天女千眷屬、園林羅剎女十千眷屬:「汝等共護罽賓那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憂羅賒國付囑那羅摩乾闥婆百眷屬、五怖夜叉二千眷屬、尸利沙夜叉千眷屬:「汝等共護[*]憂羅賒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佉羅婆羅國付囑時蘭那乾闥婆百眷屬、華[14]寶夜叉千眷屬、善樂目龍千眷屬、怖人鳩槃茶五百眷屬、順欲天女百眷屬;「汝等共護佉羅婆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阿疎居迦國付囑牟尼佉利夜叉二千眷屬、好[15]施羅剎千眷屬、婆稚龍五百眷屬、止雲鳩槃荼百眷屬、呵梨帝羅剎女千眷屬:「汝等共護阿疎居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達羅陀國付囑鞞婆達利乾闥婆百眷屬、道路夜叉黃頭夜叉勇健夜叉各千眷屬、跋陀龍王二千眷屬、孔雀毛龍王百眷屬、生解天女毛羅闍利天女各二百五十眷屬:「汝等共護達羅陀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弗梨沙國付囑奪意夜叉戒賢夜叉各五百眷屬、雲腹龍王三百眷屬、離惡鳩槃茶八十眷屬、搔跋質羅天女百眷屬:「汝等共護弗梨沙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伽賒國付囑持華乾闥婆摩睺羅伽乾闥婆各千眷屬、[16]金枳[17](金支反)持夜叉毘持夜叉各二百五十眷屬、光掌龍王勝[18]奪龍王各五百眷屬、阿樓尼天女華目天女各二百五十眷屬:「汝等共護伽賒國[19]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遮居迦國付囑劍婆羅龍王五百眷屬、極惡鳩槃茶百眷屬、[20]那朱波毘舍遮百眷屬、星目羅剎女五百眷屬、天鎧餓鬼將二百眷屬、歇惡夜叉三百眷屬:「汝等共護遮居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1]簁[2]堤國付囑具足龍王善道龍王各百眷屬、堅目鳩槃茶百眷屬、八毘那耶迦天女一百眷屬、道神天女尸利天女各二百五十眷屬、珂貝天女安住天女各五十眷屬:「汝等共護[*]簁[*]堤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沙勒國付囑髮色天子百眷屬、護國乾闥婆百眷屬、佛護夜叉助雹夜叉各五百眷屬、孔雀項龍王百眷屬、山目龍女五百眷屬、訖利波賒鳩槃茶五百眷屬、持德天女龍護天女各二百五十眷屬:「汝等共護沙勒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3]于填國土付囑難勝天子千眷屬、散脂[4]夜叉大將十千眷屬、羖[5]羊脚大夜叉八[6]千眷屬、金華鬘夜叉五百眷屬、熱舍龍王千眷屬、阿那緊首天女十千眷屬、他難闍梨天女五千眷屬:「毘沙門王神力所加,共汝護持[*]于[*]填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龜茲國土付囑牟鎧天子千眷屬、黃頭大夜叉千眷屬、厭財羅剎女千眷屬、[7]睺護大夜叉千眷屬、踈齒鳩槃茶千眷屬、尸利遮吒羅剎鹿齒羅剎各五百眷屬:「汝等共護龜茲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婆樓迦國付囑騫茶夜叉千眷屬、阿婆迦利鳩槃茶百眷屬、垂乳羅剎千眷屬:「汝等共護婆樓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8]奚周迦國付囑王活乾闥婆五百眷屬、奚卑羅龍百眷屬:「汝等共護[*]奚周迦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億尼國付囑勇健執蠡大夜叉將千眷屬、象耳龍王三千眷屬、吉迦知羅剎女雪池羅剎女各二千五百眷屬:「汝等共護億尼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鄯善[9]國付囑阿羅知天子百眷屬、阿沙迦夜叉五千眷屬、無著羅剎女十千眷屬:「汝等共護鄯善國土。」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緊那羅國付囑赤目大夜叉十千眷屬、不動鳩槃茶千眷屬:「汝等共護緊那羅國。」乃至佛及大眾咸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以[10]震旦國付囑毘首羯[11]磨天子五千眷屬、迦毘羅夜叉大將五千眷屬、法護夜叉大將五千眷屬、[12]堅目夜叉大將五千眷屬、大目夜叉大將五千眷屬、勇健軍夜叉大將五千眷屬、摩尼跋陀夜叉大將五千眷屬、賢滿夜叉大將五千眷屬、持威德夜叉大將五千眷屬、阿荼薄拘夜叉大將五千眷屬、般支迦夜叉大將五千眷屬、婆修吉龍王五千眷屬、須摩那果龍王五千眷屬、弗沙毘摩龍王五千眷屬、呵梨帝鬼子母天五千眷屬、伊羅婆雌大天女五千眷屬、雙瞳目大天女五千眷屬:「汝等賢首!皆共護持[13]震旦國土。於彼所有一切觸惱、鬪諍、怨讐、忿競、言訟、兩陣交戰、飢饉、疫病、非時風雨、氷寒毒熱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諸惡眾生瞋恚麁獷,苦辛澁觸無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得增長故,利益安樂諸天人故,勤加護持。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常得安樂。」

毘首羯[14]磨天子及與眷屬、迦毘羅大夜叉、法護夜叉、堅目夜叉、大目夜叉、勇健夜叉、摩尼跋陀夜叉、賢滿夜叉、持威[15]德夜叉、阿荼薄拘夜叉、般支迦夜叉,及與眷屬,婆修吉龍王、須摩那果龍王、弗沙毘摩龍王及與眷屬,呵梨帝鬼子母[16]天、伊羅婆雌天女、雙瞳目天女及與眷屬,各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共護[17]震旦國土,休息一切鬪諍乃至增長三種精氣。我等勤加護持養育,乃至世尊聲聞弟子三業相應不積聚者,倍復安置護持養育。」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應如是護持我法。」

諸來大眾亦復隨喜讚言:「善哉,善哉!」

「諸仁者!我以閻浮提一切國土,付囑諸天、乾闥婆、緊那羅、夜叉、龍王、阿修羅、鳩槃茶、諸天女等,各[18]令安置護持養育一切眾生。是故汝等諸[19]大龍王不得分者,[20]應當容忍莫恨。所謂[21]娑伽羅龍王、阿那婆沓多龍王、伊羅跋龍王、婆樓那龍王、善住龍王、德叉迦龍王、恒河龍王、辛頭龍王、博叉龍王、私陀龍王、[22]提首尼龍王、摩醯[23]謨遮利龍王、金脇龍王、跋致蘇多龍王、弗[24]婆鉢賒龍王、眾色雲龍王、拘那跋帝龍王、阿斯多龍王、遮彌羅龍王、香山龍王、那羅延面龍王、婆婆牟支龍王、那陀叉龍王,如是等一百八十萬諸大龍王,[1]住閻浮提[2]不得分者,應當容忍[3]莫恨。汝等各住本宮護持養育我之正法,當作利益一切眾生行。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自利利他。何以故?彼諸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阿修羅、鳩槃茶、天女、羅剎女等,隨其國土昔所住處,彼諸天龍乃至天女,為護彼彼諸國土故,安置養育一切眾生。

「是故汝等大夜叉王不得分者,[4]應當容忍莫恨。所謂箭毛夜叉、賒羅毘夜叉、迦吒首利夜叉、婆羅目企夜叉、婆羅稚夜叉、婆摩羅夜叉、其梨迦吒夜叉、由梯迦夜叉、其梨呵夜叉、滿面夜叉、迦賒毘提夜叉、護國夜叉、樓迦夜叉、箭[5]爪夜叉、波那流支夜叉、狼[*]爪夜叉、師子怖夜叉、阿樓尼夜叉、修羅闍毘夜叉、阿茶闍梨夜叉、得叉梨師夜叉、灰手夜叉、蘇摩那虎夜叉、羅摩[6]那時夜叉、惡叉尼棄羅夜叉、質多羅夜叉、佛護夜叉,如是等八頻婆羅諸夜叉大將,依閻浮提種種寺舍、園林、泉池、山巖、林藪、樹下安住不得分者,應當容忍莫恨,隨所住處乃至山林樹下各住本處,護持養育我之正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行。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自利利他。何以故?彼諸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阿修羅、鳩槃茶、天女、羅剎女等,隨其國土昔所住處,彼諸天龍乃至天女為護彼彼諸國土故,安置養育一切眾生。

「是故汝等諸阿修羅王不得分者,應當容忍莫恨。所謂羅睺羅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波羅陀阿修羅王、睒婆利阿修羅王、牟真隣陀阿修羅王、須質多羅阿修羅王、跋稚毘盧遮那阿修羅王、悉利羅[7]耆阿修羅王、[8]黟羅跋支阿修羅王、瞿摩闍毘阿修羅王、毘茶叉阿修羅王、那耶遮利阿修羅王、伽闍彌羅阿修羅王、初羅檀茶阿修羅王、阿斯[9]末羅阿修羅王、迦摩跌知阿修羅王、婆羅乾荼阿修羅王、畢他摩尼阿修羅王、波羅那佉阿修羅王、薩婆鴦伽叉阿修羅王、訖賒婆睺[*]阿修羅王,如是等六萬那由他阿修羅王住閻浮提不得分者,應當容忍莫恨,各住本宮護持養育我之正法,當作利益一切眾生行。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自利利他。何以故?彼諸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阿修羅、鳩槃茶、天女、羅剎女等,隨其國土昔所住處,彼諸天龍乃至天女為護彼彼諸國土故,安置養育一切眾生。

「是故汝等諸大天女應當容忍莫恨。所謂歇大天女、造光天女、地解天女、增護天女、解脫天女、增水天女、少熱天女、淨目天女、饒財天女、寶藏天女、摩尼[10]爪天女、黑繩天女、隨時天女、王頂天女、天水天女、[11]眼目天女、蓮華天女、[12]憂曇婆羅天女、賒尸天女、明炬目天女、善意天女、難勝天女、勝目天女,如是等六十二百千諸大天女,依閻浮提種種塔寺、城邑、聚落、園林、泉池、河邊、山谷、大海邊住不得分者,汝等隨所住處各各於彼護持養育我之正法,汝等於彼所有怖畏、鬪諍、怨讎、飢饉、疫病、他方怨敵、非時風雨、氷寒毒熱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諸惡眾生瞋恚麁獷,苦辛澁觸無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久住世間,紹三寶種不令斷絕,三種精氣增長熾然,利益安樂諸天人故勤加護持。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常得利益安樂眾生。」

時彼六十二百千天女白佛言:「大德婆伽婆!我等護持養育佛法,休息鬪諍,增長一切三種精氣,乃至世尊聲聞弟子三業相應無所積聚者,我等勤加護持養育。」

佛言:「善哉,善哉!善女人輩!汝等應當如是護持。」

諸來大眾皆亦隨喜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復告一切諸天、乾闥婆乃至諸大天女言:「我今與汝息諸諍訟大陀羅尼心,汝等以此陀羅尼心故,各於己國若曜宿失度,攝諸眾生令得敬信,一切鬪諍悉得休息。」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13]哆地夜[14]他 摩陀那 摩[15]陀那 瞿摩陀那阿婆摩多 阿兮摩多 摩陀那佉 阿差摩坻[16]波羅 賒摩帝 阿[17]唎婆三摩摩帝[18]尼佉摩帝 波賒摩帝 蘇遮[19]囉拏摩帝阿毘婆摩帝 阿[*]囉毘婆摩帝 悉陀頞他摩帝 叉婆摩帝 蘇婆呵」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從坐而起向佛合掌頭面作禮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今復以大陀羅尼,降諸惡龍及惡鬼神,護持國土,遮障一切諸惡眾生。」

作是語已,即說呪曰:

「哆地夜他 曇無囉牟嘍囉牟嘍 那伽牟嘍 那伽牟嘍 阿藪囉牟嘍 藥叉牟嘍[20]鳩槃茶牟嘍 浮單那牟嘍 迦吒富單那牟嘍 阿耶婆牟嘍侯呵侯呵牟嘍 呵呵呵呵 牟厨帝藥叉牟嘍囉婆呵囉婆呵 囉婆呵 薩婆烏闍囉婆呵 蘇婆呵」

爾時,所有諸天、龍王、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飲血食肉者,皆悉驚怖憂愁恐懼,向佛合掌頭面禮足,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大悲覆護,我等云何復得存活?」

佛言:「汝等且莫憂愁,大地所有華果、五穀、藥草眾味清淨未食墮落地者,如是華果眾味精氣汝等食之足得活命。若復有人作食清淨遺落在地,汝等亦當食其精氣而自充濟。復有我諸聲聞弟子修禪定者,以己善根呪願,汝等亦得色力精氣豐盛,眷屬朋黨具足勢力。若有施主施我弟子寺舍、園林、田地舍宅稱名呪願,汝當於彼與欲隨喜護持養育,以是事故汝等宮殿當得增長。若有施主施我弟子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受取之時稱名呪願,汝亦隨喜,以彼呪願汝隨喜故,汝等便得壽命增長、[A4]顏容增長、安樂增長、朋黨增長、勢力增長,汝等晝夜應當精勤護持養育如是施主及以受者。」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兩足大法王, 觀眾作是言:
帝釋汝問我, 各隨與其分。
天龍鳩槃茶, 夜叉修羅剎,
閻浮諸國土, 城邑眾聚落,
曠野諸樹林, 山巖井泉池,
法眼得久住, 諸惡令休息。
豐饒悉可樂, 為於閻浮提,
四天中鬼神, 付囑勤護持,
汝等捨眷屬, 我復更分布。
莫瞋怒嫉妬, 與欲當隨喜,
法喜禪味食。 如是諸天眾,
一切皆悉起, 咸作如是言:
我等為正法, 護持閻浮提,
聲聞具持戒, 不為積聚者,
剃頭不持戒, 欲令法眼增,
我等皆至心, 勤加護養育。
導師告彼言: 正法我滅後,
具滿五百年, 堅固住解脫。
五百年禪誦, 五百造塔寺,
至後五百年, 堅住於鬪諍。
後時有剃頭, 破戒無羞恥,
供養如是輩, 亦得無量福。
譬如金無價, 除金至銀寶,
鍮石[1]偽銅鐵, 白鑞及鉛錫,
世間若無寶, 錫鑞為最上。
佛寶亦如是, 最尊獨第一,
次寶辟支[2]佛, 羅漢餘證果,
得定淨持戒, 破戒名字僧,
深信求解脫, 若能供養彼,
不久住忍地, 必速證菩提。
六欲諸天[3]子, 寶國諸鬼神,
住林乾闥婆, 海中十大龍,
十大鳩槃茶, 夜叉十神通,
各住本宮殿, 護持我正法。
餓鬼住曠野, 毘舍遮空室,
富單依野田, 迦吒塚間住,
如是各隨喜, 依分皆護持。
依分不正護, 復勤惱於他,
我以如是等, 更轉付餘天。
諸龍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天女修羅等, 羅剎鳩槃荼,
普遍諸國土, 安置護養育。
迦毘波羅奈, 摩伽拘薩羅,
般遮鴦伽國, 蘇摩阿濕婆,
摩偷支提國, 婆蹉及賒耶,
羅吒[*]憂禪尼, 羅[4]仛輸盧那,
摩尼讇鞞國, 乾陀波吒羅,
[5]般[6]提婆樓帝, 跋尼悉都那,
瞻波鉢浮尼, 富樓沙富羅,
烏[7]場寄薩梨, 金性摩都羅,
波斯勅勤土, 般遮囊伽羅,
尸[8]利耶摩國, 叵耶藪利迦,
罽賓跋[9]利國, 佉羅[*]憂羅賒,
伽賒遮居國, 達羅弗離沙,
[*]簁[10]提沙勒國, 婆樓兮周迦,
于[11]填及鄯善, 龜茲緊那羅,
[12]震旦等國土, 護持令安置。
於此一切國, 諸龍無分者,
一百八十萬, 夜叉等無分,
及八頻婆羅, 修羅不得分,
六萬那由他, 天女等無分,
六十二百千。 我今悉謝汝,
各住本宮殿, 護持我正法。
當與汝神呪, 遮障惡眾生,
休息諸惱害, 一切鬪諍訟,
亢旱及水[13]潦, 病儉諸賊寇,
增長三精氣, 諸惡令休息,
護持我正法, 熾然三寶種。
聲聞諸比丘, 三業常相應,
剃頭不持戒, 一切皆護持。
為諸聲聞故, 具捨諸田宅,
飲食及湯藥, 一切有所須,
如是諸施主, 汝等護養育。」[1]
[2]大方等[3]大集經卷第五十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45 - 2023-12-25 18:50:04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六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六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藏分第十二星宿攝受品第十八

爾時,佛告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言:「過去天仙云何布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

「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眾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氏宿主水生眾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於女人;六者、尾宿主洲渚眾生;七者、箕宿主於陶師。

「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8]貴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

「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一切眾生;六者、[A1]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

「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澆部沙國;二者、牛宿主於剎利及安多鉢竭那國;三者、女宿主鴦伽摩伽陀國;四者、虛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花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盧那國及諸龍蛇腹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

「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諸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汝等諦聽!我於世間天人仙中一切知見最為殊勝,亦使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汝等[9]宣告令彼得知,如我所分國土眾生各各隨分攝護養育。」

大梵王等而白佛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10]于摩國、陀樓國、悉支那國、奈摩陀國、陀羅陀國、佉沙國、羅佉國、[11]賖摩國、侯羅婆國、[12]舍頭迦國、頞闍婆國、沒遮波國,此十二國,付囑角宿攝護養育,亦護角宿日建立國土、城邑、聚落及角宿日所生眾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

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羅荼國、訶利那國、叔迦羅國、波盧羅國、弗利[*]賒國、那摩帝國、俱致[13]娑國、蘇那婆國、[*]賒摩國、[A2]跋陀婆國,如是十國,付囑亢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佉搜迦國、信頭婆遲國、阿摩利國、餘尼目佉國、難陀婆國、伽沙國、跋使俱闍國、由婆迦國、婆佉羅國、沙婆羅國、伽樓荼國、鳩籌迦國、婆遮利婆國,此十三國,付囑氐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頭摩國弗[14]色迦羅國、目帝國、嵩伽摩國、耆利國、不摩婆國、南耆利國、遮波羅國、修帝達[*]賒國、提婆那國、奚周迦國,此十一國,付囑房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15]睺羅婆國、鳩羅婆國、牟羅婆國、能伽婆國、蘇提[16]闥國、鳩知迦國、天王國、毘那婆國、波搜多國、奚迦國,如是十國,付囑心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伽闍弗國、迦羅婆國、迦迦波他國、悉陀叉國、欝瑟吒羅婆國、帝羅南國、阿羅毘國、那婆國、弗[*]色迦羅婆國、摩兜利國、迦隣伽跋帝國、摩于達利國、畢姜闍國、鉢利犀羅婆國,此十四國,付囑尾箕二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婆[17]蹉國、憂禪尼國、憂樓頻螺國、輸尼[18]般多國、摩荼婆國、毘使拏提波國、遮羅羯波國、婆羅[19]斫迦羅國、羅摩伽摩國、迦尸弗國、鳩樓沙國、陀修國、盧醯多國、阿婆陀荼國、帝拏槃那國、遮[20]達那國、毘伽闍國,此十七國,付囑井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吒[21]利弗國、摩尼藍婆國、婆樓那國、那遮羅國、羯那國、北般遮羅國、帝跋拏國、[1]娑羅蹉國、瞻波國、蘇都那國、鳩樓差多國、西地國、富樓沙富羅國、侯彌單國、藍摩婆國、瞿羅國、奚摩國、闍[2]耶波梯國、婆求彌國、恒河門國、頭婆羅婆帝國、旃達羅跋帝國、婆樓迦車國、蘇尼棄國、瞿沙跋帝國,此二十五國,付囑鬼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寄薩梨國、摩訶尼梯國、烏[3]場國、須尼棄國、波羅婆國、憂羅婆國、區荼國、尼佉國、乾荼波羅婆國、[4]婆寄多國,如是十國,付囑柳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鞞遮國、蘇跋[5]拏[6]國闍吒國、金性國、摩兜羅國、毘摩尸利國、檢婆樓遮國、蘇梨國、婆求遮國、頻頭羅婆國、婆羅那國、般遮[7]囊伽羅國,此十二國,付囑星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斯國、訶利陀國、勅勤國、阿摩羅國、婆羅婆國、蘇摩尼棄國、叵[8]耶那國、三牟遮國、尸梨沙國、婆利國、伽[9]菟娑國、摩遮國、兜佉羅國、摩頭師利國,此十四國,付囑張翼二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伽羅婆[10]羅國、憂羅[*]賒國、罽使拏國、婆耆國、檀多摩利國、婆樓遮國、陀荼國、達拏國、藪牟寄[*]賒國、鳩論遮[11]差國、呿羅婆羅國、阿疎俱迦國,此十二國,付囑軫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鳩[*]賒弗利國、緊那羅國、迦卑羅摩利國、三謨師國、㖶羅尼國、時婆利國、奚闍尼國、摩兜褰遲國、般荼梨國、蜜[*]拏梨國、修羅毘國、侯摩多尼國,此十二國,付囑奎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提帝[*]賒婆國、蘇摩跋羅國、多羅[12]比尼國、阿[*]賒若國、俱薩羅斯國、悉都那國、[13]娑羅瞬遲國、緊拏多利國、濕婆尼利國、羅婆師飢國、佉吒梨毘國、佉[*]娑利國、白馬國,此十三國,付囑婁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斯那棄國、軍陀羅毘國、安尼師國、遮俱波國、兜伽帝國、逋支國、支多毘悉帝國、憂[14]簁帝國、槃頭波羅國、毘羅梨迦國、摩陀羅毘國、迦拏波帝國、達婆娑[15]梨國,此十三國,付囑胃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羅耽羅國、只叔迦國、婆樓遮國、輸盧那國、迦毘羅婆國、奢[*]耶國、馬面國、伽樓荼國、憍羅跋陀國、吳地國、闍婆跋帝國、鞞樓國、伽樓訶國、于[16]填國、伽頗羅國、狗面國、尼婆羅國、俱那[*]娑國,此十八國,付囑昴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摩伽陀國、鞞提訶國、薩羅國、奚浮迦國、牟尼奢[*]耶國、羅羅國、餘尼迦國、拘薩羅國、跋沙伽國、阿荼國、鞞訶迦國、頞那婆國、伽[*]耶國、尼婆國、槃羅婆國、跋知尼國、陀樓國、尸利曼多國、彌伽頗羅國、摩醯首羅膩羅[*]耶國、罽賓國、婆盧師多國、沙勒國、憶尼國、[17]簁堤國,此二十五國,付囑畢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18]尼娑國、迦尸國、奢鳩尼國、阿吒摩闍國、緊陀國、摩婆摩國、達毘迦國、八城國、殊提沙國、婆毘迦國、婆求荼國、摩訶羅吒國、乾陀羅國、迦婆摩國、般遮羅國、多荼沙國、首婆迦國、摩師跋那國、兜羅婆國、蘇摩國、婆求國、摩多摩利國、摩羅婆國、鳩留國、瞿沙國,此二十五國,付囑[A3]觜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濕婆國、奢跋那國、摩偷羅國、鴦伽吒婆國、摩頭曼多國、俱周羅國、曼遮國、婆求摩國、俱闍婆國、[19]震旦國、首羅犀那國、阿那牟佉國、佉羅婆羅國、犀摩娑國、那㝹邏婆跋陀國、曼遲羅婆國、奚周迦國,此十七國,付囑參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辛頭鳩羅國、瞿那悉[20]鬚國、迦羅差國、娑羅差國、達羅膩鉢帝國、海果國、阿樓瑟拏羅婆國、那婆弗使波羅婆國、摩那兜利國、民陀羅跋帝國,如是十國,付囑斗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剎利天祠如是二處,付囑牛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樓那國、鳩私[21]娑羅闍利國、瞻波兜[22]簁國、龜[23]茲國、摩藍浮沙國、舍迦國、物陀羅多國、[24]簁提國、瞿師國、[25]婆羅彌國,如是十國付囑女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難提跋彌國、波羅尸國、滿福國、憂羅奢國、藍浮沙國、娑婆國、摩陀羅婆國、[*]簁提國、[1]佉沙國、娑羅斯國、師子國、訶波他國、訶利鳩時國、憂[2]婆毘羅國、多羅尼國、毘舍離國、憂迦利國,此十七國,付囑虛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迦車鞞帝國、波利支國、龍花國、鳩荼婆國、難提[3]跋檀那國、婆樓迦國、乾陀俱致國、[4]娑彌利國、夜瑟吒俱利國,如是九國,付囑危宿,攝護養育,乃至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侯曼陀國、奢曼陀國、頭摩迦國、酬摩迦國、犍沙[5]婆國、鳩支國、博叉利國、德叉尸羅國、婆彌[6]婆利國、跋陀跋帝國、憂摩差國、跋[*]娑多牟利摩國、婆樓迦車國、婆羅跋帝國,此十四國,付囑室壁二宿,攝護養育,亦護二宿日建立國土城邑聚落,及二宿日所生眾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

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爾時,佛告梵王等言:「所言曜者,有於七種:一者、日;二者、月;三者、熒[7]惑星;四者、歲星;五者、鎮星;六者、辰星;七者、太白星。

「所言辰者,有十二種:一名、彌沙;二名、毘利沙;三名、彌偷那;四名、羯迦吒迦;五名、?呵;六名、迦若;七名、[8]兜邏;八名、毘梨支迦;九名、檀尼毘;十名、摩伽羅;十一名、鳩槃;十二名、彌那。我今令此諸曜辰等攝護國土、城邑、聚落,養育眾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

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護世四王及諸眷屬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不得畜養奴婢、畜生、園林、田宅、俗人資具及不交往,除四方僧物,起發精進三業相應常懷慚愧,獨住閑林集諸善法。我於彼時,令宿曜辰正行於世,遮惡眾生觸惱、鬪諍,兩國兵[9]仗、[10]疾病、飢饉、非節風雨、失時寒熱悉令休息,護佛正法久住熾然,紹三寶種使不斷絕,三種精氣增長安住,亦使世尊聲聞弟子身口意業清淨相應發大勇猛[11]循法而住。」

爾時,佛告阿若憍陳如言:「為令我法得久住故,成熟眾生故,閻浮提中一切諸國、一名諸國、多名諸國、同名諸國及不列名國,分布與彼天、龍、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等,令作護持;及宿曜辰,亦付諸國令作護持,乃至令三寶種不斷絕故。所有諸國多名同名,於彼諸國同名夜叉、同名羅剎,有國無鬼神名有鬼神住,還付彼等令作護持,於閻浮提有餘鬼神不列名者亦使護持。

「憍陳如!一切鬼神皆悉發心護持養育,乃至隨我聲聞弟子三業相應常無聚積[*]循法而住,於一切時護持養育。憍陳如!汝等應當常不聚積住阿蘭若,三業相應背捨生死趣向涅槃成熟眾生,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A4]成熟眾生故, 我問諸天王,
云何昔天仙, 配宿攝諸國?
梵天答我言: 過去天仙等,
安置諸宿曜, 護如法眾生。
今付汝國土, 應當加養育,
亦付鬼神等, 而令作護持,
及彼宿曜辰, 各令攝國土,
護持養育故, 熾然正法眼。
護不畜田宅, 清淨聲聞眾,
遮諸惡眾生, 及息諸濁惡,
不絕三寶種, 增長三精氣,
汝告宿曜等, 令彼作護持。
我告諸聲聞, 令住正法眼,
應當捨憍慢, 精勤住蘭若,
背捨於生死, 趣向於涅槃,
樂住禪境界, 成熟億眾生。」
[12]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建立塔寺品第十九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及諸眷屬,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禮,而作是言:「佛說於此四天下中,所有過去諸佛如來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諸仙所依住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而常不空。佛為菩薩摩訶薩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滿,初名眾仙所興、次名德積、次名金剛焰、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賢城、次名須質多羅、次名水光、次名香薰、次名善建立、次名遮波羅、次名金燈、次名樂依、次名牟真隣陀、次名金剛地、次名慈窟、次名那羅延窟、次名[13]渠摩娑羅香、次名慧頂、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現、次名青欝茂窟、次名虛空子、次名牛頭栴檀室、次名難勝。此是過去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為菩薩摩訶薩等之所加護,是於我等常[14]所供養。世尊所有聲聞弟子,於現在世及未來世,復有幾所塔寺住處,令我等輩護持養育?」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照曜諸方,即時於此四天下中,而有無量百千諸佛處處而現。東弗婆提八萬佛現,北欝單越百千佛現,西瞿陀尼五萬佛現,諸海島國百千佛現,此閻浮提二百五十千佛處處而現。波羅奈國六十佛現,迦毘羅婆國二十佛現,摩伽陀國三十佛現,鴦伽摩伽陀國二十佛現,拘薩羅國五十佛現,須羅吒國二十佛現,摩訶羅吒國三十佛現,乾陀羅國十佛而現,阿槃提國二十六佛現,般遮羅國二十五佛現,蘇摩國十二佛現,阿葉婆國十佛而現,摩偷羅國十佛而現。

毘羅國十八佛現,婆蹉國五十六佛現,奢[*]耶國四十二佛現,優禪尼國二十三佛現,舒盧那槃多國二十五佛現,舒盧那國三十八佛現,摩尼藍婆國二十五佛現,波梨弗國五十五佛現,婆樓那跋提國四十八佛現,提跋那國二十九佛現,瞻波國二十五佛現,悉都那國三十六佛現,西地國七十佛現,富樓沙富羅國五十佛現,烏[1]長國二十六佛現,[2]抧薩羅國二十二佛現,金性國二十九佛現,摩兜羅國四十佛現,涑利迦國二十八佛現,般遮囊伽國五十八佛現,波斯國二十佛現,勅勤國四十佛現,尸利沙國三十二佛現。

婆佉羅國五十八佛現,罽賓國五十五佛現,[3]憂羅奢國二十五佛現,佉羅婆羅國十二佛現,阿[*]疎拘迦國二十[4]二佛現,陀羅陀國十五佛現,波盧那國二十佛現,弗離沙國十五佛現,[A5]伽沙國二十八佛現,遮拘迦國二十佛現,[*]簁提國四十五佛現,沙勒國九十八佛現,于[*]填國百八十佛現,龜茲國九十九佛現,婆樓迦國二十四佛現,奚周迦國十八佛現,億尼國八十佛現,鄯善國二十九佛現,緊那羅國八十佛現,[*]震旦國二百五十五佛現,羅羅國二十四佛現,吳地國五十佛現,新陀跋持國二十五佛現。

佛言:「諸仁者!如是等佛,於此四天下國土、城邑、村落、山林處處而現,我今神力之所加故,還有如是等數塔寺,於彼彼處,我諸聲聞現在未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及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切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惱亂。

「又復,勿令他方[5]冤敵、盜賊、水火、人、非人等之所恐怖,亦勿令彼飢渴乏少,以乏少故於三善業不得相應,退捨禁戒善朋損減。」

爾時,復有諸梵天王、諸釋天王、諸龍王、諸夜叉王、諸阿修羅王、諸鳩槃[6]荼王,皆與眷屬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及阿蘭若處,現在世尊聲聞弟子所有住處,及未來世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若在家人、若出家人,為於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隨有世尊聲聞弟子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住於持戒多聞善行,我等悉共守護於彼,令離一切諸難怖畏。諸有世尊聲聞弟子所立塔寺及阿蘭若處,如有給施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持養育。若復世尊聲聞弟子,乏少晝夜所須眾具貧苦之者,我為彼等作大施主,受其寄付護持養育除諸怖畏。」

佛時讚言:「善哉,善哉!諸賢首!汝等一切於四天下應當如是,如今汝等受我教勅如說修行,我以汝等及諸眷屬付囑彌勒。」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天王皆悉起, 敬禮瞿曇仙,
問諸塔寺數, [7]說佛所依處。
於此四天下, 復有幾塔寺?
聲聞所依者, 我等共護持。
兩足尊微笑, 於此四天下,
化作諸佛現, 無量百千數,
四方神力加, 故現諸化佛。
示佛諸聲聞, 所立諸塔寺,
為住三乘道, 是故而建立。
樂三業相應, 如是聲聞住,
以諸聲聞寺, 付囑於汝等,
供[8]養彼施主, 亦當護養育,
不令相違惱, 勿使他得便,
莫令有乏少, 退捨於禁戒。
天王及眷屬, 稟受佛教勅,
我等悉護彼, 導師所建立,
我等及眷屬, 勤護諸塔寺。
已作當作者, 一切勤護持,
知足諸比丘, 住於無積聚,
離欲慈悲心, 我等當守護。」
[*]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法滅盡品第二十

爾時,月藏菩薩摩訶薩復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掌向於十方一切諸來菩薩摩訶薩眾,口眼微笑顧視月燈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觀此希有慈悲士, 釋迦大仙尊導師,
今以此法甘露味, 付囑夜叉令護持,
普告一切作是言, 我之正法汝當護。
一切聲聞器非器, 當視如子護養育,
為我剃頭著袈裟, 勿令於後有惱害,
休息諸惡儉病疫, 亦息非時風熱雨。
如是三種精氣增, 正法久住於世間,
眾生不墮諸惡道, 速能趣向大涅槃。
我從昔來未見聞, 慈悲希有餘土無,
除佛更無餘眾生, 能令正法久熾然。
諸佛慈悲慧無量, 廣持正法令久住,
導師滅後佛正法, 熾然久住事希有。
此土不善煩惱山, 堅固希有最難壞,
轉正梵輪法眼住, 悉令住善到涅槃。
此土極惡人與魔, 夜叉修羅鳩槃荼,
彼等究竟滅煩惱, 護持世尊真妙法。
以是因緣得最勝, 能盡所作諸惡業,
彼勤供養於三寶, 是故速能趣涅槃。
斷除煩惱牟尼尊, 世間自在大導師,
憐愍一切眾生故, 告令護持佛正法。」
爾時,月燈菩薩摩訶薩聞月藏菩薩說是偈已,復說偈言:

「我欲問佛無邊慧, 法眼幾時住於世,
如此佛月滅度後, 煩惱癡諍闇世間。
云何賢聖復得集, 當作何人方便護?
云何示世安隱道, 能度三趣億眾生?」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向諸菩薩摩訶薩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月燈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以偈問曰:

「我今問佛無邊慧, 以我今有諸疑網,
以何因緣法眼滅, 云何法燈久熾然?
誰能破壞此法鼓? 誰能枯涸正法河?
云何法眼得久住? 我當於彼助護持。
為以尸羅精進力, 為以羼提禪般若,
為以何力法久住? 唯願速說何方便。
云何法水[1]得久流? 有多億數助佛者,
我等精勤堅固行, 為令法海不速竭。
大地精味常增長, 及以眾生法精味,
枯涸眾生煩惱海, 眾生更不趣惡道。」
爾時,佛申金色右臂而說偈言:

「汝等共諦聽, 一切有為法,
無常火所燒, 無有少常者。
譬如諸戲人, 作[2]於種種戲,
如是等眾生, 皆為煩惱轉。
猶如幻芭蕉, 亦如水中月,
三界有為法, 一切皆如是。
諸法我自覺, 道成如先佛,
我今大眾會, 天人作證明。
正法付天神, 護持眾苦盡,
成於三界尊, 能令法熾盛。
顯現八正路, 邪意惡覺滅,
沙門剎利王, 激動相瞋惱。
我今當不久, 涅槃滅無餘,
大智諸聲聞, 亦隨我涅槃。
餘方諸佛國, 一切諸菩薩,
具大神通者, 復還向他方。
福德諸國王, 大臣長者滅,
限滿百年後, 佛法漸隱沒。
薄福眾生等, 於我法出家,
不樂於三乘, 亦不畏後世,
活命故出家, 多詐無羞恥,
貪求諸名利, 處處諂嫉妬,
遠離於禪誦, [3]復捨諸善法,
晝則樂言訟, 夜則多睡眠,
樂讀外雜典, 捨離佛所說,
復與女人通, 嚴飾身衣服,
為求名利故, 但營世俗業,
常為他作使, 通致諸信命,
往返俗人家, 販賣以自活,
樂作諸田業。 又復喜鬪諍。
見諸善比丘, 梵行多聞者,
嫉妬復瞋罵, 不容彼坐臥,
而作麁[4]獷語, 誹謗及毀呰,
於諸俗人邊, 稱揚不善[5]業,
言此詐比丘, 是賊最惡人,
若有供養者, 多得[6]惡名聞。
於彼不獲福, 亦莫信彼說。
諸寺惡比丘, [7]盜說梵行者,
種種不善事, 是以剎利瞋。
彼諸惡比丘, 雜以外文頌,
稱讚彼剎利, 能令剎利喜,
毘舍婆羅門, 利喜亦如是。
以是得供養, 持戒被欺[8]?。
剎利婆羅門, 嫌恨持戒者,
嫌恨持戒故, 致使諸天瞋,
棄捨彼國土, 剎利輔相臣,
向於寶國土, 在彼而安住。
輕賤持戒故, 菩薩亦捨離。
諸天捨離後, 其國大可畏,
惡龍惡夜叉, 羅剎鳩槃荼,
入國奪精氣, 及食其肉血。
惡王婆羅門, 毘舍首陀等,
共護國城邑, 及以諸村落,
宮舍國園林, 惡鬼遍充滿,
常奪彼精氣, 觸惱諸剎利,
婆羅毘舍陀, 男女等皆瞋。
復令心變惡, 互共相鬪諍,
彼等鬪諍故, 布薩行檀絕。
其國水枯涸, 非時風雨起,
飢饉極儉短, 乏少資生具,
果苗不成熟, 地味眾生味,
法味及精氣, 一切皆損減,
興動諸兵仗, 互共相劫奪。
如是慳貪國, 惡比丘往返,
復以佛僧物, 飲食諸果藥,
持用與俗人, 因此得供養。
奴婢及田宅, 與彼令攝受,
不善比丘等, 以之為尊長。
少智詐多聞, 不喜禪戒者,
禪戒者去後, 為財共鬪諍。
剎利聞生瞋, 打害惡比丘,
還俗捨法服, 繫閉於牢獄。
以是諸天瞋, 迭共相告語,
如是國土中, 旃陀羅王治。
朋黨惡比丘, 毀破袈裟服,
自壞己國土, 不久當敗亡。
墮在阿鼻獄, 受苦極長遠,
於是賢劫中, 無脫地獄時。
是旃陀羅王, 眾聖所厭賤,
聽讀檀[1]尸法, 諂曲虛詐現。
是王多詐偽, 速滅己國土,
苗稼不成熟, 亢旱及水潦,
[2]鼨鼠惡象暴, 自他國兵起,
曜入非常宿, 大地普震動,
[3]白虹妖星墮。 時氣多[4]疫病,
焚燒諸聚落, 速壞國城邑。
剃頭著袈裟, 諸佛所加護,
一人出家者, 天人所供養。
唯除諸如來, 無有自在者。
彼旃陀羅王, 讁罰惡比丘,
毀壞三世佛, 二種淨法身,
煩惱[5]瘡深重, 難得值諸佛。
諸天皆捨離, 彼旃陀羅王,
如是國土壞, 法眼當散滅。
諸天捨離故, 如是國土壞,
三種精氣減, 毀滅天宮殿,
白法善朋少, 黑法惡黨增,
於彼濁惡世, 無有明智人。
所住阿蘭若, 樂法安隱住,
彼持[6]我正法, 能令多眾信。
鬼神敬信故, 遮障諸怖畏,
增長三精氣, 熾然我正法,
彼以禪定樂, 充滿天宮殿。
是故以我法, 付諸鬼神王,
遮障惡剎利, 莫惱我聲聞。
國王於持戒, 親近常供養,
破戒不親供, 捨離各隨住,
國王不惱彼, 持戒及毀禁。
剎利淨持戒, 彼此皆信敬,
毘舍婆羅門, 不惱諸天神,
正法得久住, 白法常增長。
汝等於此土, 隨意而安住。
汝等若發心, 此土常安住,
乃至我法盡, 莫向諸餘國,
以檀尸羅法, 令多眾歸信。
智者能成熟, 彼非是希有,
於彼惡世時, 熾然我正法,
遮障惡剎利, 此事為希有。
慈心常相應, 莫打我聲聞,
彼二說正法, 能救地獄苦。
比丘不護戒, 國王莫讁罰,
汝諸剎利王, 莫共沙門鬪。
俗人作諸惡, 速趣於地獄,
軟語向彼二, 遮除諸惡業。
莫以麁[*]獷語, 亦莫打治罰,
以是國不壞, 增長三精氣,
正法得久住, 佛法久熾然。
多有說法者, 能[7]閉三惡趣,
休息世間惡, 增益諸天眾,
涅槃門得開, 無漏者則入,
菩薩得增長, 猶如明分月。
能以於六度, 充滿諸佛法,
是故諸智者, 所來諸菩薩,
當住於此土, 熾然我正法,
盲冥失道者, 當與正法眼。
眾生以六度, 成熟於菩提,
汝等則成供, 三世諸如來,
速證菩提果, 淨國作導師。」
大眾皆默然, 唯有賢劫眾,
彌勒為上首, 一切皆悉起。
合掌而白佛, 咸作如是言:
「我不詣餘方, 護持佛正法,
盡我精進力, 成熟大菩提,
隨於彼時中, 應機而說法。
欲有留難時, 我等不能遮,
法欲滅盡時, 我亦不能遮。」
爾時,世尊告彼[1]白智[2]童真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觀此諸菩薩, 勇猛執智炬,
無量阿僧祇, 他方佛土來,
種種善根寶, 歸依諸佛海,
慈悲方便力, 於佛法不動。
於此無有一, 能持我法者,
賢劫諸菩薩, 堪能持我法。
於我滅度後, 佛法欲滅時,
所有出家者, 而無有慚恥,
遠離功德智, 懈怠不精進,
捨道學世業, 不樂持禁戒。
愚癡與俗交, 多言復無[3]羞,
貪取佛僧物, 染著五欲樂,
如是比丘等, 資生與俗同,
疑[4]惑多貪財, 邪婬怒嫉妬。
見住蘭若者, 說其諸過惡,
不樂讀誦經, 嗜睡多喜鬪,
如是等沙門, 厭賤禪蘭若,
堅著於惡事, 自高輕蔑他。
沙門及俗人, 慳貪不捨施,
噉食佛僧物, 多遭種種病,
無有慈愍心, 少力惡喜鬪。
以是天不雨, 潤澤悉枯涸,
飢饉遍世間, 果實無滋味,
乏少於飲食, 瞋諍相侵奪。
造十不善業, 少福無供養,
法味不純厚, 行法心亦薄,
迭共作麁想, 殺害無慈愍,
不孝於父母, 亦不供尊長。
多修世俗行, 疑[*]惑復嫉妬,
貪染於邪法, 非法無厭足,
貪求無厭故, 是以久流轉。
如是諸國王, 及以輔相臣,
沙門婆羅門, 毘舍首陀羅,
樂鬪憎持戒, 互共相謗毀。
南方邊夷國, 王名波羅帝,
百千諸軍眾, 士將共圍繞。
西方邊夷國, 有王名百祀,
亦將百千軍, 前後共圍繞。
北方邊夷[5]王, 名善意釋迦,
士將諸營從, 圍繞亦百千。
東方睒彌國, 王名為大軍,
眷屬百千眾, 圍繞而侍衛。
大軍王有子, 名之為難看,
生時身著鎧, 把刀血塗身,
大力身堅固, 而從母胎生。
是時長者等, 大臣五百人,
同時俱生子, 身亦著鎧甲,
執刀血塗身, 皆從母胎生。
是日於其國, 天龍降血雨,
五百長者子, 難看同處養。
難看年七歲, 父王授其位,
邊夷三惡王, 又至北天竺,
破國殺害人, 怨讐妬女色,
積財以火燒, 瞋怒向中國。
邊夷王等來, 毀破佛塔寺,
殺害諸眾僧, 劫奪佛僧物。
病瘦諸比丘, 不能走逃避,
少壯強力者, 散走於諸方,
諸餘比丘等, 少年初出家,
未善學戒者, 威儀法不具。
處處走逃避, 隨至被欺[6]?,
毀辱而打罵, 恒受諸苦惱。
彼三邊夷王, 及與諸軍眾,
漸詣拘睒彌, 十二年中鬪。
三王及眷屬, 難看王殺盡,
統領閻浮提, 而作一蓋王,
於後大悔恨, 我獲無量罪,
頗有明比丘, 當[7]與我懺悔。
說言有三藏, 父名為火施,
種[1]姓常清淨, 是大婆羅門,
子名失師迦, 高才智勇博,
釋子中大名, 今住波梨國。
時王即遣使, 請彼三藏來,
為王演正法, 令王生敬信。
我於十二年, 戰鬪大作罪,
三王及眷屬, 軍眾我殺盡。
我亦十二年, 具設般遮會,
普告閻浮提, 釋子皆來集。
所有諸比丘, 住在閻浮提,
願各悉來此, 受我等供養。
比丘等悉集, 睒彌般遮會,
在路有餓死, 或病在道傍,
中有遭水毒, 或值賊虎傷,
或復墜山[2]㵎, 比丘死無數。
餘殘到睒彌, 威儀法則壞,
百千皆來集, 設大般遮會。
初起般遮日, 大雲皆悉起,
普遍閻浮提, 降澍於大雨,
時王甚歡喜, 此是眾僧力,
比丘既集已, 互共相借問,
頗見我[3]和上, 及問阿闍梨,
知識諸等侶, 同學何處去?
我今得來此, 彼或道路亡,
高聲大悲哭, 相戀而[4]嘷啼。
失師三藏起, 少時靜默住,
比丘大[*]嘷哭, 惆悵不自抑。
[5]王見彼[*]嘷哭, 曉諭亦不止。
時王自思惟, 此有羅漢不?
天神夜告王, 還於[6]波梨弗,
善財長者子, 名曰[A6]涑羅多,
是大阿羅漢, 恒在香山中,
三明解脫具, 而來安住此,
今於此大月, 十五日布薩,
由此布薩故, 百千眾集會。
中有一三藏, 復有阿羅漢,
于時諸天眾, 皆來聽布薩。
今是最後集, 當作無上護,
法幢當摧折, 法炬當散滅,
法山欲崩頹, 法海當枯涸,
八種功德水, 最後當亦竭。
比丘眾聲亂, 三藏于時起,
高聲言寂靜, 諦聽戒律儀。
所有諸釋子, 一切皆來集,
我於此眾中, 多聞到彼岸,
學戒猶不淨, 何況於餘人!
若有一比丘, 能持此禁戒,
威儀無缺者, 今當為布薩。
若於毘尼戒, 威儀無缺犯,
於此大眾前, 有者今當現,
為學戒律者, 今當作布薩。
羅漢[A7]涑羅多, 即起師子吼,
依如經中說, 我學戒清淨,
決定無有疑, 布薩我當聽,
如佛之所說, 禁戒我善學。
三藏有弟子, 名曰鴦伽多,
懆惡即瞋罵, 咄彼[A8]涑羅多,
經中未見汝, 是學戒律者。
大德如是說, 云何故違反?
鴦伽瞋極盛, 兩手執大棒,
打殺阿羅漢, 淨戒可敬者。
諸善比丘等, 大哭而[7]嘷啼,
各各相瞋怒, 毀破身衣服。
時有大夜叉, 名目佉檀提,
於佛深生信, 敬重佛正法,
即以金剛杵, 殺害彼鴦伽,
由殺阿羅漢, 無著[A9]涑羅多。
復有惡比丘, 名曰鷄多羅,
兩手亦執棒, 復殺彼三藏。
比丘皆悉起, 各各共相殺,
百千諸比丘, 存活者無幾。
是時須臾頃, 大地普震動,
於其虛空中, 出大惡音聲,
四方起大惡, 火[8]爨數百千,
火幢大可畏, 現住在[9]空中。
彗星及妖星, 四方而流墮,
千億諸天神, 皆作如是言:
釋迦所集法, 今日當隱沒。
色界諸天子, 一切欲界天,
正法隱沒已, 大聲悲[*]嘷哭。
見佛諸夜叉, 墮地而[10]宛轉,
從今於世間, 更無有佛法,
律儀木叉戒, 一切悉空無,
闇冥遍世間, 無救無歸趣。
諸人等不久, 無異於麞鹿,
法幢當摧折, 法鼓聲亦絕,
甘露門閉塞, [11]法師亦喪亡,
[1]法炬當散滅, 法輪更不轉。
正法橋破壞, 法足不復行,
法水止不流, 法河永枯涸,
法山欲崩頹, 法海當復竭。
住林阿蘭若, 所有諸天子,
于時大怖畏, 悲[*]嘷而自撲。
有諸魔眷屬, 邪見諸惡黨,
歌舞皆歡喜, 踊躍弄衣服,
釋迦所說法, 趣彼甘露者,
隱沒是其宜, 我法得熾盛。
難看王既知, 正法隱沒已,
從初至後夜, 出城往詣彼,
見諸比丘屍, 墮地即悶絕,
良久乃得穌, 而[2]復更悲啼。
見殺阿羅漢, 三藏失師迦,
無量比丘死, 我亦不久活。
收拾阿羅漢, 別取三藏屍,
及諸比丘喪, 種種而闍維。
餘殘在比丘, 召喚集一處,
餚[3]饌眾美味, 種種而供養。
復捨千萬寶, 一寶直百千,
以此眾寶物, 擬造五百寺。
一一諸比丘, 各施百千物,
師等在此住, 我等當養育,
為我說正法, 我當至心聽。
一切皆默然, 無有說法者。
其王三勸請, 白諸比丘已,
亦皆默然住, 一切無說者。
王白諸比丘: 可不知法[*]耶?
語已袈裟白, 染色不復現,
從床皆墮落, [*]宛轉在於地。
咸皆稱佛[4]言, 佛法[5]寶隱沒,
鬚髮爪皆長, 諸法亦忘失。
當時虛空中, 大聲震於地,
一切皆遍動, 猶如水上輪。
城壁碎落下, 屋宇悉[A10]圮坼,
樹林根枝葉, 花葉果藥盡。
唯除淨居天, 欲界一切處,
七味三精氣, 損減無有餘。
解脫諸善論, 當時一切盡,
所生花果味, 希少亦不美,
諸有井泉池, 一切盡枯涸,
土地悉鹹鹵, 剖裂成丘㵎。
諸山皆焦然, 天龍不降雨,
苗稼皆枯死, 甘蔗劫貝藥,
生者皆死盡, 餘草更不生。
雨土皆昏闇, 日月不現明,
四方皆亢旱, 數現諸惡瑞。
十[6]不善業道, 貪瞋癡倍增,
眾生於父母, [7]視之如麞鹿。
眾生及壽命, 色力威樂減,
遠離人天樂, 皆悉墮惡道。
如是不善業, 惡王惡比丘,
毀壞我正法, 損減天人道。
諸天善神王, 悲愍眾生者,
棄此濁惡國, 皆悉向餘方。
先佛不作者, 我今為眾生,
棄捨身壽命, 為增三精氣,
悲愍眾生故, 捨壽第三分,
令我法海滿, 洗浴諸天人。
過去諸如來, 依壽而滅度,
彼於七日後, 正法皆隱沒。
今我涅槃後, 正法五百年,
住在於世間, 眾生煩惱盡,
精進諸菩薩, 得滿於六度,
行者速能入, 無漏安隱城。
像法住於世, 限滿一千年,
剃頭著袈裟, 持戒及毀禁,
天人所供養, 常令無所[8]乏,
如是供養彼, 則為供養我。
若有為我法, 歸依而剃頭,
身著袈裟衣, 說彼是我子,
假使破禁戒, 悉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彼, 則為打我身,
若有罵辱彼, 則為毀辱我,
是人心欲滅, 正法大明燈。
故為器非器, 捨壽第三分,
為眾得安樂, 饒益諸天人。
我昔行苦行, 為諸眾生故,
捨已自身樂, 令法久熾然,
我昔捨身命, 為諸病人故,
亦為貧眾生, 令法久熾然。
我昔為菩提, 捨財及妻子,
寶象馬車乘, 令法久熾然。
我昔[9]供諸佛, 緣覺及聲聞,
父母諸師長, 令法久熾然。
為聞菩提故, 無量阿僧祇,
備受種種苦, 令法久熾然。
我修戒律儀, 長夜常勤行,
十方佛為證, 令法久熾然。
我昔常忍辱, 忍諸惡眾生,
為眾除煩惱, 令法久熾然。
我昔勤精進, 堅固常伏他,
度脫諸眾生, 令法久熾然。
我修禪解脫, 無色三摩提,
恒沙不可數, 令法久熾然。
我昔為般若, 住在於閑林,
演說無量論, 令法久熾然。
我昔常憐愍, 捨已身血肉,
及捨身支節, 為增[1]正法眼。
我愍惡眾生, 以慈而成熟,
安置於三乘, 增長正法施。
我昔智方便, 度脫諸惡見,
安置於正慧, 法雨令不絕。
我昔以四攝, 救度諸眾生,
滅惡煩惱火, 令四眾久住。
我昔除外道, 諸惡邪見網,
安置於正路, 四眾得供養。
我為彼捨命, 慈愍度眾生,
不令世間闇, 而有所歸趣。
如是於後時, 欲令法不壞,
是故[2]囑法眼, 饒益諸眾生。
於我滅度後, 菩薩向餘方,
為欲不滅壞, 一切賢聖法。
故我今說呪, 令法久熾然。
金剛密無缺, 解脫味所依,
所有十方佛, 當[3]與我說欲,
在此所來者, 大眾亦與欲。」
爾時,世尊為令正法得久住故,說大陀羅尼呪:

「哆地夜他 阿[4]婆牟寄 婆牟寄 質闍牟寄 佉[5]羅牟寄 遮羅摩[6]兮 阿兮 阿兮 達囉婆帝 摩呵地唎滯 悉耽婆[7]羅兮 闍迦利 磨什婆隷 達囉牟[8]駛 能伽咩[9]什婆隸 什婆囉摩涅婆波 蘇婆呵」

爾時,世尊說此金剛堅固深密解脫味體陀羅尼句時,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降花雨,一切樂器不鼓自鳴。

諸來大眾遍滿大地,皆悉悲泣流淚讚歎,而作是言:「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甚為奇特,未曾有法大悲具足,隨彼眾生為成熟故,安置顯現未來法故捨第三分壽。」

說是語時,在會眾生依煩惱身者心得敬信,盡虛空量諸眾生等未發無上菩提心者皆悉發心,九十二那由他眾生得柔順忍,八那由他眾生得首楞嚴三昧聖燈三昧,十萬諸夜叉見四真諦,二千菩薩得共行測量毘尼三昧,六十四百千阿修羅得殊勝行那羅延三昧,八那由他百千諸天得清淨行三昧,三十那由他百千鳩槃[10]茶得勝幢上燈三昧,二十那由他百千諸龍得不欺[11]?力行三昧,二萬比丘盡諸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智炬[12]童真菩薩摩訶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淨士!觀此釋迦牟尼如來,以大名稱充滿十方諸佛國土。云何充滿?謂釋迦牟尼佛從初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於一切眾生平等安置,以福田心種種勤修而行布施,於一切菩薩道修最勝行,成熟一切諸眾生故發最勝願,捨清淨國至此五濁眾苦世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以大慈悲因緣力故,為無間業誹謗正法毀呰賢聖一切不善惡業纏縛,十方一切清淨佛土所棄眾生,為諸煩惱之所縛者,成熟如是諸眾生故,於此娑婆世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切菩薩道修最勝行,是人今於五濁世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此無間業諸眾生等,種種罵辱誹謗如來,輕賤毀呰勤加逼惱。彼等以嫉妬因緣故,種種方便心欲殺害,復以種種兵[13]仗刀箭、[14]?鉾鉞[A11]斧、崩大石山、毒[15]藥水火,復放狂象、師子、虎豹、惡牛、惡狗勤加害佛。爾時,如來猶於彼等諸眾生所,以大慈悲哀憐覆護,踰於父母視其一子,於諸苦海方便拔濟,是以今佛釋迦如來於十方佛土名稱普聞。今復為此諸眾生故,以一切法付囑天龍諸鬼神等,為令法眼久住熾然。復為眾生捨第三分壽,亦為法眼久住熾然,一切聲聞器以非器,及諸剃頭著袈裟者,為護持故,不惱害故,增長三精氣故,以是釋迦如來於此十方一切佛土、一切如來、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大智諸天人所,極得名稱充滿十方。是故一切諸來菩薩摩訶薩等,各各相與隨力所堪,皆設第一最上供具,供養如來尊重恭敬。」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菩薩摩訶薩等,從座而起口眼微笑。彼諸菩薩於此娑婆世界,遍雨種種寶供養具供養世尊,有雨碎金,有雨碎銀,有雨碎毘琉璃,有雨碎[1]頗梨,有雨赤真珠,有雨碎馬瑙,有雨碎車?,有雨龍蛇所愛重者碎栴檀香,有雨牛頭栴檀香,有雨多摩羅跋香,有雨黑堅沈水香,有雨種種眾妙寶花,有雨七寶蓋、七寶幢、七寶幡、金縷、真珠、[2]瓔珞、[3]環釧。有持劫波如意寶樹,有持寶衣樹,有持寶花樹,有持寶器樹,有持寶香樹,供養世尊。

復有菩薩於娑婆土所有樹林花葉果實一切草木,變成七寶而供養佛。復有菩薩,於娑婆土一切所有山石塼瓦,變成七寶而供養佛。復有菩薩,於娑婆土一切所有大地界分,變為微妙諸天寶香而供養佛。一切眾生依地住者,彼等七日七夜身心快樂猶若諸天。復有菩薩於娑婆土一切所有大水界分,變為諸天第一微妙甘露美味香潔醇具水界,眾生七日七夜身心快樂猶若諸天。復有菩薩,以一切風變為微妙清淨香風而供養佛,於三惡道所有眾生,一切無餘香風觸故,七日七夜身心快樂猶若諸天。

爾時,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四天王身天,及諸天女一切無餘,而以種種微妙音聲讚歎世尊,復以種種歌舞音樂而供養佛。一切夜叉、一切羅剎、一切鳩槃[*]茶、一切乾闥婆、一切阿修羅、一切緊那羅、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彼等一切隨力所堪作種種讚歎,乃至種種供養世尊。

爾時,世尊告上首彌勒,及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言:「諸善男子!我昔行菩薩道時,曾於過去諸佛如來作是供養,以此善根與我作於三菩提因。我今憐愍諸眾生故,以此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與禪解脫三昧堅固相應聲聞令無所[*]乏;第三分者,與彼破戒、讀誦經典相應聲聞正法、像法剃頭、著袈裟者,令無所[*]乏。

「彌勒!我今復以三業相應諸聲聞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獨而終,及以正法像法毀破禁戒著袈裟者,寄付汝手,勿令彼等於諸資具[*]乏少而終,亦勿令有旃陀羅王共相惱害身心受苦。我今復以彼諸施主寄付汝手,我今所有器以非器為我出家而供養者,汝等亦當護持養育。

「彌勒!若於現在及未來世,讀誦受持此法門者,彼等當得十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十?身清淨故,離殺生、離偷盜、離邪行;口清淨故,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心清淨故,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是為十。從是已後,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十種[4a]清[4b]淨功德。

「若有至心聽此法門者,是人住如實際得於八種清淨功德。何等為八?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富貴;四者、名稱;五者、常為諸天守護;六者、所須常無所乏;七者、盡諸業障;八者、命欲終時有十方佛及諸大眾,放大光明照其眼目,令其人見得生善處。於百千萬生,常得如是八種功德。

「我今更復略說,是人當得十三種清淨功德。何謂十三?一者、生死流轉,終不更起顛倒惡見;二者、不生五濁無佛國土;三者、常得見佛;四者、常聞正法;五者、常得供養眾僧;六者、值善知識;七者、常與六波羅蜜相應;八者、不墮小乘;九者、常以大慈大悲大方便力成熟眾生;十者、常發勝願;十一者、乃至菩提而常不離如上等法;十二者、速能滿足六波羅蜜;十三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覺。若有受持、書寫、讀誦,為他解說,如說修行此月藏法門者,所得功德如前所說。」

作是語時,月藏菩薩摩訶薩、尊者阿若憍陳如,及於一切諸來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眾生聞佛所說,皆悉歡喜頂戴奉行。

[5]大集經卷第五十六[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48 - 2023-12-25 18:57:14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七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七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須彌藏分第十五聲聞品第一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佉羅帝山,依牟尼仙住處,與大聲聞眾過出眾數,一切皆是佛大弟子;與大菩薩眾無量無邊,悉從十方諸佛世界而來集會,次第究竟梵翼記分。

爾時,眾中去佛不遠有功德天住於佛前,為聽法故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有諸菩薩以施福船[1]?渡生死海。何以故?此佛世界五濁極穢,多有眾生功德智慧悉皆減少。以是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又此眾生說無因[2]論,資財乏短,[3]勤苦追求而不能得。此諸菩薩若不行施,不能化彼罪惡眾生。是故諸菩薩作如是念:『我今被檀度鎧起大精進,汎施[4]船?越生死海。』是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福德之事,令入諸佛無上大海,乃至獲得最上灌頂法王之位。

「世尊!復有眾生計存常見,廣乏資財,苦身求索亦不能得。菩薩若不修行戒施,則不成熟彼諸眾生。是故菩薩摩訶薩於計常眾生起大悲心,復作是念:『我當化彼計常眾生,我以如是持戒鎧?,欲[5]度生死大海。』乃至得受灌頂法王之位。是諸菩薩以持戒福事行及十善道,成熟眾生令入無上諸佛大海,乃至安置灌頂法王之位。

「世尊!此復有眾生行十善道而不清淨,於殺盜婬乃至貪瞋等身見眾生,福德智慧減少故貲財乏短,[*]勤苦追求亦不能得,彼諸眾生若不以出家清淨戒無以成熟。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彼殺、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等身見惡行眾生所,起大悲心,以無常方便,令諸眾生入佛法中,以出家戒成熟眾生。此即是我忍進鉀冑。是出家戒,即為船?[6]渡生死海。以是緣故,菩薩摩訶薩以持戒福德及無常方便,教化成熟出家律儀戒眾生。彼菩薩以是業故,乃至令入無上諸佛大海,乃至安置灌頂法王之位,菩薩摩訶薩便自能入無上諸佛大海。」爾時,功德天白佛言:「大德婆伽婆!云何菩薩摩訶薩,最初修學禪波羅蜜本業,學已知諸禪分,能出欲界斷除五支成就五支,於四神足遊戲神通,善能往詣一切佛剎迅疾如電,於一切佛所供養聽法,為竭眾生三種道故——何等為三?謂業道、煩惱道、苦道——滿足禪波羅蜜。云何滿足禪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哉,善哉!清淨智!汝清淨智!於此法中以為疲勞滿此法行,為眾生故,能於如來、應、正遍知所,問於此義。汝清淨智!當至心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

功德天言:「如是,世尊!我當聽受,唯願說之。」

於是,世尊告功德天言:「清淨智!如汝所問。云何菩薩摩訶薩最初修學禪波羅蜜本業,學已[A1]知於禪分能過欲界,除斷五支成就五支,於四神足遊戲神通,善能往詣一切佛剎迅疾如電,於一切佛所供養聽法,為竭眾生三種道故。何等為三?謂業道、煩惱道、苦道。能生修道所作福事,滿足禪波羅蜜。禪波羅蜜滿足故,具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清淨智!此菩薩摩訶薩初修禪定,於一切出入息相係心緣念。彼菩薩摩訶薩以不亂心出息入息。隨入息觸心,彼入息觸心者名為覺。隨出息觸心,隨出息觸心者名為觀。乃至喜樂一心不亂心,將出欲界離於覺觀,斷除貪欲及瞋恚蓋,伏一切惡法,得於初禪有覺有觀。彼時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動充遍於身。若菩薩增上勇猛,[7]係念專住,彼時便能滅於覺觀,喜樂一心得第二禪。為除喜過精[*]勤不止,既滅喜已得第三禪樂。菩薩爾時其身適樂,猶如煖乳以灌身體,得希有樂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勝樂,於三寶中得增上信心。復作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被服大鎧勤修禪定,我今應捨身樂。』

「彼菩薩摩訶薩止出入息,捨相續攀緣心,係意鼻端,於出入息住心觀察。又觀彼心剎那散壞,知生知滅。又知彼心剎那相應散壞無生,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陽焰如電,心意識一切陰界入[8]如泡。是故棄捨身樂,思念彼法生滅,入第四禪。

「爾時,即有如是相起,菩薩雖復閉目,如大日光照見明了。彼菩薩作是念:『以此攀緣光明相故,一切眾生陰界入不斷增長熾然,我今應當心念止於攀緣光明。』彼復於此以滅方便捨受想思觸憶集生滅,入勝清淨善寂滅城,住止身口意業。彼菩薩還從定起,取出入息相,觀觸念[9]相還入空定。從空定起,復觀出入息生滅攀緣相,便入無願三昧。從無願三昧起,見出入息寂滅,住無相定。如是則能修滿四念處[10]及三解脫門。

「彼菩薩以觀出入息生滅,觀於[11]生滅故修四正[*]勤滿足。彼菩薩以觀出入息出沒相,便能具修滿四神足。彼觀出入息故,即能散壞其身猶如窓塵。爾時,即得修滿五根,以出入息出沒方便,觀察三行,如是便能修滿五力。彼以除出入息受[12]想方便,觀察除寂滅,如是修七菩提分滿足。彼以出入息風方便念,散壞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無餘。彼無有相、無有語言、無有狀貌、無有假名,三行寂靜極寂靜寂滅,得無緣三昧。此如是名遊戲禪定禪波羅蜜本業。諸菩薩摩訶薩共一切聲聞辟支佛禪本業。若住於此,以下精進或證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乃至住阿羅漢果,若菩薩堅固精進大悲心,顧念一切眾生,無量福德智慧聚為之疲勞。彼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禪本業遊戲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聲聞決定聚中,不捨禪定本業大鎧。彼菩薩摩訶薩滿足禪波羅蜜,滿足禪波羅蜜已,便能滿足六波羅蜜。

「清淨智!乃至若國土中,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趣聲聞乘、欲趣緣覺乘、或趣大乘,或善男子、善女人,於如是禪本業遊戲三昧係念思惟者,隨所住處,彼國土一切天王常善守護,一切龍王、一切夜叉王、一切阿修羅王、一切緊那羅王、一切摩睺羅伽王、一切餓鬼王、一切毘舍闍王、一切羅剎王等,當善護彼國。

「若國土中有如是禪相應福田住者,彼國土彼剎利王,得十種可愛樂法。何等為十?一者、安隱滅一切患;二者、長命;三者、得上妙色;四者、皮膚鮮軟;五者、支節可愛;六者、得善眷屬;七者、能修善業;八者、[*]係念慈悲方便;九者、恒與名稱福器相應;十者、命終生於天上。是為十。

「又彼國土復得成就十種殊勝利益。何等為十?一者、不為自賊、他賊之所劫害;二者、亦無惡賊、毒獸、蚊虻、蝗蟲等;三者、無有旱潦,及非時風雨、寒熱等觸;四者、土地平正,無諸丘墟谿澗嶮壙;五者、彼國一切種子、五穀、諸藥、草木、[1]林樹,蓊蔚茂盛,無諸辛苦澁惡等味華果;六者、無諸惡聲、鬪諍、反逆、飢[2]儉、病患及非時死;七者、彼國眾生長命端正適樂豐盈,無穢濁心,遊戲快樂,如法修行生[3]於天上;八者、其國土中諸福田器之所依住,愛樂隨順禪定三昧;九者、彼國眾生飲食所須悉皆無乏,上妙可愛資成四大,稱順根性增長無違;十者、其土人民勇健強記,有慈悲心命終生天。清淨智!此十種法善能莊嚴於彼國土。

「清淨智!此菩薩摩訶薩以業障礙捨離大乘,住聲聞地違化眾生,此是聲聞禪波羅蜜遊戲三昧,聲聞以此了知滿足禪分,出三界窟宅及諸有縛,斷除五支成就五支,越過三界住無學地,遊戲神通到八解脫禪定彼岸,一劫修行,得為[4]一切諸佛之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彼雖如是,猶故不能往諸佛土供養諸佛從佛聽法,亦復不能[5]乾竭眾生三種道。若能如是遊戲三昧者,隨其所住國土,獲得如上大功德[6]利。」

[7]大集經須彌藏分第[8]十五菩薩禪[9]本業品第二

爾時,佛告功德天言:「清淨智!云何菩薩摩訶薩不共一切聲聞辟支佛禪波羅蜜本業差別滿足?若菩薩摩訶薩滿足禪波羅蜜已,便能滿足餘五波羅蜜。

「清淨智!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出入息中及五受陰,觀其生滅,既觀察已消竭渴愛,不墮聲聞決定聚中。於四神足遊戲神通,善能往詣一切佛剎迅疾如電,於諸佛所供養聽法,乾竭一切眾生三道,謂煩惱道、業道、苦道。雖出欲界而不捨欲界,為化眾生故現生諸趣,不為胎染,斷除眾生煩惱羅網,然於眾生而無所得。

「清淨智!此菩薩摩訶薩隨出入息各各別觀,但新非故如實了知,如是出入息中色受陰如實了知,受想行陰亦如實了知,如是出入息中識受陰如實了知,於出息異入息異,知出息異知入息異,知入息異中受想思觸念,知出息異中受想思觸念亦如是,入息受時非出息受,出息受時非入息受。

「如是三有輪轉,受想思觸念因緣故相續不斷,[10]漂生死海而不能渡,數數生老死已還生,不能如實覺知此法,不能如實出彼生死,於出入息不能如實覺察。

「復次,如是出入息,於九瘡門出入往來,如是九十九那由他百千毛孔門,一切皆悉息出息入,而於九十九那由他百千毛孔不增不減,不能覺知非過去非未來、非初非中非後,不知住不知出。

「復作是念:『我今一切毛孔出息入息生滅方便,應與生滅相相應住。』是菩薩摩訶薩隨九瘡門出息入息生滅觀察,如是九十九那由他百千毛孔門,一一毛孔中觀察出入息生滅,觀察出入息生滅相應住。若菩薩欲觀毛孔小相,但見毛端息從往來,即能見小。若欲見大,便能得見如芥子許。若欲得見如菴摩勒果許,即能得見。若欲得見頻[11]螺果許,亦即能見。若欲得見一由旬千由旬乃至一四天下,一一毛孔而觀察之,隨欲見廣即能見廣。

「彼時菩薩作如是念:『眾生以眼迷惑,[*]係縛生死相續不斷,漂生死流受種種苦。』彼菩薩復作是念:『我今棄捨一切色想,已得無言三昧,非諸聲聞辟支佛地。於彼地界亦無所得,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所得,不[1]行陰界入,非前際非後際,非此世非他世,非善業報非惡業報,非生非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無有所得。』菩薩如是住寂滅住。彼若欲得於無量劫於此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若住若加,菩薩如是自智加持三昧力故,便能於此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無量劫住,亦能滿足六波羅蜜,為成就眾生因緣故。

「清淨智!如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此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到自在彼岸,是菩薩若欲入此三昧時,以福德智慧力,為成熟眾生故。先作是願,乃至我未出三昧已來,於此時中欲令此國土境界及四天下,此佛世界一切眾生諸有所須資生之具,隨其相貌隨其多少隨其所樂,所謂飲食、衣服、臥具、瓔珞莊嚴之具,園林屋宅形色狀貌[2]胑節身分,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欲見如是等事。是時,菩薩便入此三昧。菩薩入此三昧已,隨其時節,於此佛世界四天下一切眾生,如上所說所須之具便得充足。或復作是念:『隨我住定時節遠近,隨諸眾生多少分齊,欲除眾生身心之病,謂風黃[3]癊等分之病,或人、非人所作,如是欲滅貪瞋癡等煩惱諸病,及滅十不善業令住十善業道中。』便即入此三昧。彼菩薩摩訶薩隨其住定時節久近,隨其所為多少眾生,如上所說身心病苦悉皆除滅。

「又菩薩復作是願:『隨我住定時節已來,欲滅地獄種種諸苦,畜生之中互相殘食等苦,閻魔羅界飢渴等苦,及寒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隨願分齊。令諸眾生離一切苦惱及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令諸眾生慈心相向,生利益心、不動心、無怨心、無諍心、無鬪訟心、哀愍心,乃至禪正受善住心、不迷惑心,及滅眾生愚惑之心。又滅眾生常見斷見及諸見聚,於三寶所恭敬供養生希有心,令諸眾生離四顛倒住四不顛倒。於四聖諦及第一義諦,心善安住。』如是菩薩福德智慧善巧方便力之所加持,菩薩爾時為化眾生因緣故欲入三昧,乃至未出三昧已來,令此國土及閻浮提四天下,乃至此一佛剎所有眾生,隨其分齊安樂之事,如上所說欲令獲得,然後入於無語言一切法空三昧。

「彼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時間,乃至佛剎隨所要期眾生分齊,彼菩薩以福德智慧三昧力故,隨住定時,如上所說種種資生及諸樂具,乃至未出定來,令諸眾生悉皆獲得。彼菩薩入此定時,無有身苦心苦亦無飢渴,火不能燒水不能漂,乃至劫火所不能害,及以劫水亦不能爛,不為風災之所散壞。

「又復不為疫病飢饉刀兵等劫盡其命根,欲取滅度隨意自在;又人非人毒風暴熱不能侵惱。又彼菩薩在定未起,隨其所念,欲令無量佛剎入一微塵;又復十方國土一切諸佛及大菩薩聲聞眷屬,於一[4]爪甲悉能得見令無遺餘;又令一切眾生入一毛孔,而彼眾生於自境界悉見如故;又十方世界無量佛剎所有諸風,菩薩悉令入一毛端,隨風境界遊行虛空,廣[5]狹去來無諸障礙,於彼毛端亦無增減如本不異;又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所有水界,菩薩能令入一豆?,隨水廣[*]狹流注往來亦無障礙,於彼豆?而無增減。又彼菩薩不復處胎,除自願力,不生惡趣、不受女形、不生下劣,諸根具足終不缺減,身口意行無有過失,亦不生於無佛世界,除自願力為化眾生。是菩薩常不遠離見佛聞法供侍眾僧,亦不遠離福德智慧無畏方便教化眾生,乃至入於無上涅槃。

「如是,清淨智!彼菩薩摩訶薩被於如是大堅固鎧,最初修習禪波羅蜜本業,能過欲界了知禪分,斷除五支成就五支,乃至遊戲於四神足。善能往詣一切佛剎迅疾如電,供養一切諸佛聽聞正法,[*]乾竭眾生所有三道,所謂煩惱道、業道、苦道。如是,清淨智!菩薩摩訶薩滿足禪波羅蜜已,便能滿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禪波羅蜜本業時,於彼眾中,五萬眾生曾於過去修行此法,是故今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菩薩得首楞嚴三昧;九萬九千菩薩得滿足禪波羅蜜;無量無邊眾生發未曾發無上菩提心,發是心已住不退轉[6]地。

[7]大集[8]經須彌藏分第[9]十五滅非時風雨品第三

於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汝今當觀此四天下端嚴殊妙,一切菩薩所應供養憶念守護,於其長夜應當恭敬。今釋迦牟尼佛集一切菩薩摩訶薩故,顯示一切菩提道行不退轉輪,究竟善巧方便佛灌頂地,乃至汝行檀波羅蜜,滿足最上不退轉行。若汝於如是最上福田,以諸飲食而修供養,以此精勤速能滿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則能究竟安住一切種智。」

時功德天作如是言:「如是,如是。如仁者所說,唯願聽我說本因緣。我念往昔過無量劫,我共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同發誓願:『汝若能得成無上道時,願我於彼四天下中到功德處,得功德處已,於一切眾生中,隨其所須衣食之具悉皆給與。』

「仁者善聽,於過去世過無量劫。彼時有佛,號因陀羅幢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人壽千歲。彼時有優婆塞名光無垢德,聰慧調柔多聞無畏,為四眾說法,眾所歸伏多有眷屬。彼有長子名無垢德,即以偈頌問其父曰:

「『父今何故, [*]勤心不下, 捨其事業,
及自身命。 為護眾生, 勇猛增勤,
何故此身, 不取滅度?』
「爾時,光無垢德復以偈頌而報子言:

「『吾見世苦, 極迷眾生, 生老病死,
之所逼迫。 煩惱火熾, 沈流惡道,
故我勇猛, 欲滅彼火。 又智減少,
不見未來, 墮生死河, 極重惡處。
對於惡道, 迷失正路, 為救[1]度彼,
故我修行。 又不能成, 布施調攝,
而常遠離, 人天安樂, 於善知識,
常相乖背。 願示眾生, 出世要路。
煩惱獄中, 常[*]係眾生, 無有眼目,
復無救者, 執著惡見, 噉食血肉,
為除彼故。 故我修行。 我於眾生,
如是悲念, 為一一人, 住阿鼻獄,
具受種種, 尤劇苦惱; 如為一人,
眾[2]多亦然。 我不樂求, 聲聞智慧,
及緣覺智, 亦不願求; 唯求無上,
最勝智慧。 子今當知, 我行勝道,
乃至無量, 恒河沙數, 苦惱眾生,
未脫苦來, 為欲度彼, 諸眾生故,
我終不取, 菩提正覺。 汝今當知,
亦應如是, 於諸眾生, 常應起悲,
應常勇猛, 修行善法。 以此迴向,
無上聖道。 煩惱火中, 救脫眾生,
汝應勇猛, 何極苦惱? 應當修行,
布施調柔, 得成佛道, 無有疑也。
若我得成, 無上菩提, 汝於眾生,
給施飲食。 我時授汝, 勝菩提記,
汝當安住, 堅固誓願。』」
爾時,功德天語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於爾時於因陀羅幢相王佛所,作如是願:『乃至我住世間隨其久近,種種精勤難行苦行,布施調伏,禁攝放逸及諸禪定,營助眾事多聞捨行,皆悉修習,所有種種難捨能捨。如是我父於當來世人壽百歲煩惱怨諍穢濁迷惑惡世界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國中現為功德主。於釋迦牟尼佛境界眾生及其眷屬,得施無上衣服飲食資身之具。即於釋迦牟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彼土眾生暴惡麁[3]獷無慈愍心,亦無反復惡行惡心,成就如是種種諸惡,風雨不時或復旱潦,寒熱不調作諸災變,眾生所有諸華果實,五穀藥草及諸美味,悉皆殄滅奪其精氣,眾生資產皆悉衰耗而作闇冥。願我爾時於彼眾生福德加被,智慧威力,悉令遮止生其信心。又令眾生資生不乏,不令行惡,增長善法,佛所應度受化眾生,紹三寶性使不斷絕,勢力增盛。又令我得依報自在,教化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2]我今佛前所發誓願,於未來世得滿足者,唯願印可,賜言善哉。』

「爾時,因陀羅幢相王佛即便印可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願必得滿足。又,善男子!我當施汝作世水宅心陀羅尼,汝以此陀羅尼心能成就眾多眾生,又令無量眾生豐足資生果報無乏,又能度於煩惱暴流。即說呪曰:

「『多地耶他 闍藍婆 摩訶闍藍婆 阿奴[4]呵闍藍婆娑囉闍藍婆 郁伽闍藍婆 夜叉毘梨闍藍婆 那伽毘梨闍藍婆優羅伽毘梨闍藍婆 [5]阿薩帝鼻梨闍藍婆 阿輸婆比[6]梨闍藍婆 摩嗟比 梨闍藍婆 曼廚迦比梨闍[7]藍婆 佉目羅比梨闍藍婆 崩起比梨闍藍婆 阿摩比梨闍藍婆蘇脂目佉闍藍婆婆摩囉婆摩囉[8]闍藍婆摩囉比闍迦[9]茶鉢多[10]羅布疏波[11]頗藍婆素叉[12]犁牛婆[13]索 達摩耶若[14](如[15]耶反)比利使致搔醯藍婆 伽苫步([16]上) 羅婆窮([17]去) 窮[18](去) 婆羅窮頻頭窮 婆羅闍比 娑婆呵』

「『是陀羅尼句,若為他人及自己身,稱其名號為誦此陀羅尼,一切怖畏、一切殃禍悉皆消滅。善男子!此作世水宅心陀羅尼,汝若以此心陀羅尼,便能成就眾多眾生。』

「汝善男子!我昔於彼因陀羅幢相王佛所,受持此作世水宅心陀羅尼,於彼佛所種種供養,持戒多聞布施精勤。從是以來,復於十千佛所增進如是願行。以此善根,今於賢劫中得大功德處,[1]今猶不堪成此大業。何以故?從昔以來無量惡龍及夜叉、羅剎、阿修羅、鳩槃[*]茶、餓鬼、毘舍遮等出生世間,於諸眾生毒惡凶暴無信無悲,無慈愍心行於惡法,非時風雨旱潦災雹,寒熱不調種種返逆,自軍他軍怨憎鬪諍,[2]熱風暴起不顧來世。

「是諸眾生於彼過去諸佛之所加持作世水宅心陀羅尼,不生信樂。彼惡眾生不信樂故,於諸種子芽莖枝葉花果美味五穀藥草及諸資生,破滅毀壞奪其精氣。於諸地味[3]放毒氣吹,以是毒氣令其地味雜毒澁惡,雜病[4]垢膩,臭穢無味,令此大地作如是等,由是因緣眾生不樂。若依地味眾生食此種子、芽莖、枝葉、華果、諸味、五穀、藥草資身之具者,便生惡心剛[5]獷毒惡。於諸眾生無悲愍心不顧後世,為諸病所逼身色麁惡,種種煩惱諸苦所害,具足惡見住邪歸依。於三寶所不生信樂尊重恭敬希有之心,乃至禽獸亦復執於種種惡見,迷失本道,諂曲無實但有口言。彼諸眾生於三寶中身口心意違失善法,破戒比丘不能禁攝。於彼持戒任放相應,辯才大德諸比丘所常生遠離不能親近,罵詈毀謗輕弄惱亂稱揚其過,遠離慚愧離十善道,心不愛樂一切善行,起遠離心。

「爾時眾生遠離福智,壽命短促趣向惡道,是故我今於彼眾生,不能令其豐足所須,亦復不能成熟眾生。汝於今者是大丈夫,於正法中而得自在智慧善巧。又汝已度一切三昧陀羅尼忍,善能觀察智慧彼岸,慈悲莊嚴通智彼岸汝悉已度。又汝於彼諸菩薩中為最勝幢,已能成就一切眾生,汝今為我應當於此四天下中起悲愍心自智觀察,云何能令此四天下諸惡毒龍、夜叉、羅剎、阿修羅、鳩槃茶、餓鬼、毘舍遮、迦吒富單那等,一切惡鬼皆悉降伏,風雨順時水旱調適,秋實豐茂寒溫和平?以是因緣,令諸地味增長勢力氣味香美,食用無患增益念力,色貌充潤甚可愛樂,稱意之事皆出於世,依此大地諸眾生等,食用無過增長念力如上所說。」

爾時,地藏菩薩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我今能令此佛剎土所有四大普遍無餘悉能令變為天飲食,使諸眾生於百千劫食不能盡。何以故?但此眾生薄福德故所不能食,於此勝報非其應器。

「清淨智!我又能令此娑婆佛剎變為天宮及天臥具,莊嚴衣服香華果樹,種種音聲眾妙伎樂,眾寶莊嚴悉能為作。此諸眾生遠離福德,又非其器不堪受用,唯除如來、應、正遍知,十住菩薩及住首楞嚴三昧得自在者,乃能受用。

「清淨智!又我能令一切眾生置第四禪,令無有餘,豈可不能降伏[6]龍富單那等?又,我不應佛未聽許而現神變。譬如轉輪聖王主兵藏臣,不奉王教而發四兵無有是處。如是菩薩悉是佛子,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是故一切諸菩薩等,無有不請如來而現神變。

「清淨智!復有陀羅尼輪,名水風摩尼宮集一切呪術章句,建立一切三世諸佛三寶之性。清淨智!汝今可問如來水風摩尼宮大陀羅尼輪集一切呪術章句,若佛說者我亦隨喜。汝等若能受持此陀羅尼者,一切所願皆悉滿足。」

爾時,大功德天女與大辯天女、大堅固天女、作光大天女、可憙天女、安隱天女、多摩羅堅固天女、[7]明星主天女、奢摩天女、頗梨天女,如是等上首天女,八萬四千那由他[8]天,百千眾前後圍遶,從座而起合掌向佛。時功德天女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能滅極惡濁煩惱, 離垢無垢清淨行,
我等渴仰陀羅尼, [9]唯願演說總持輪。
牟尼說寂無穢濁, 三寶熾然最勝句,
令修羅等得淨心, 增長地味無毒惡。
能除寒熱暴風雨, 願說守護奪精氣,
[10]令食穀藥[11]果味等, 強記除患修善行。
滅除毒害諸惡見, 歸信最勝無上法,
或奪精氣多煩惱, 云何教化此眾生?
此諸天等於牟尼, 希求最上甚深妙,
顯示趣向菩提道, 令諸眾生入大乘。
大眾雲集果願滿, 十方菩薩讚佛德,
云何降伏諸惡龍? 雨澤調適苗稼茂。」
爾時,佛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此大陀羅尼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來今於大眾會前而自要誓,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一切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加持,今當顯示。一切十方諸來菩薩得聞此者,彼諸菩薩能住十方無佛國土五濁世中,能顯示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以此陀羅尼力故,其國所有非時風熱寒溫旱潦悉皆除滅。由此陀羅尼故,令彼毒惡無慈愍眾生不顧來世,謂天、龍、夜叉、羅剎、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鳩槃茶、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乃至禽獸得信樂心柔和軟善,念力善巧樂求正法,護持正法紹三寶種。

「以此陀羅尼力故,彼佛剎土所有眾生,增長壽命、增長身色、增長五穀、增長資生、增長安樂、增長無患、增長名譽、增長持戒、增長多聞、增長布施、增長慈悲、增長智慧、增長方便、增長三昧、增長陀羅尼、增長地觀、增[1]長樂出世、增長化眾生、增長入大乘、增長勝願、增長地地轉入、增長觀察陰界入、增長慚愧、增長攝功德莊嚴佛土、增長六波羅蜜行、增長一切十方諸佛常所護念、增長值遇佛一切菩薩善友、增長遊戲神足、增長壞一切煩惱不令增長、增長神通[2]度於彼岸,不令退減一切善法乃至無上涅槃。」

即說呪曰:

「多地他 蘇婆羅 婆羅[3]底 那耶婆羅底 [4]掣(平聲)沙吒婆羅底 阿那婆羅底 奢婆多[5]喝囉婆羅底 奢囉拏婆羅底 鳩牟尼婆羅底 珊支囉婆羅 底[*]掣(平聲)陀娑羅婆羅底 娑羅婆羅底 娑羅鉢利訶利 娑羅婆羅多(上聲)鉢利訶利 那耶鉢利訶利 婢毘迦鉢利訶利耶若鉢利訶利蘇婆羅鉢利訶利 頻頭鉢利訶利 闍羅鉢利訶利 憩多羅鉢利訶利 特叉鉢利訶利 珊尼摩鉢利訶利 蘇婆[6]婆鉢提犁 [7]劬摩耶婆 末陀索谿 阿那耶波盧誓 迷羅跋迷 阿羅那求師佉羅 毘闍鞞 那羅延拏婢諶林鞞 憂羅伽阿尼彌簁 宮闍囉婆胡迷 訶闍[8]賃鞞羯摩毘羅犁舍羅摩拏[9]婆離犁 佉曷羅伽奢迷阿斯那迷 阿耆尼鉢底利 能求耽鼻犁 婆耶遮婆留尼[10]揵咃[11]賃鞞犁 釋迦囉是若移阿那鵄提帝利那耶娜尼利 帝利耶頭婆佛阿訶地子瑟癡帝 莎婆訶

「使此國天子及其眷屬悉皆吉祥莎[12]婆呵

「那羅延拏 尼羅移莎[*]婆呵 斫迦囉[13]跋多迦羅迷 莎婆呵」

說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一切呪術章句時,一切佛剎所有大地六種震動。諸來大眾戰慄不安,心驚恐怖同聲唱言:「南無南無佛陀耶。」

爾時,佛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汝以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力,能除一切鬪諍,一切毒害夜叉羅剎修羅惡龍,乃至人非人等及諸禽獸,一切非時風熱寒冷災[14]雹旱潦等過,悉皆消滅。

「清淨智!此陀羅尼能令五穀悉皆成好,令諸眾生增益壽命,增長果報,乃至增長一切善法,未入無上涅槃已來不令失壞。若聞此陀羅尼,受持讀誦如說行者,彼人必定趣於涅槃安住三界。」

爾時,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說磨刀大陀羅尼,以此陀羅尼力,令一切眾果報所須及以地味悉無減損,無能毀奪地之精氣。又亦無能放毒氣者,亦復無能壞其美味,不能令其變為澁惡,亦復不能令其隱沒,亦復不能令此大地不生五穀芽莖枝葉華果藥草,亦復不能奪其精氣。

「又復不令有其毒氣,亦不[*]乾枯,又不澁惡,不令不熟寒熱不傷,食用無障食已無毒。若食有毒能令食者腹痛吐下,身心逼惱支體攣縮,熱病顛狂心亂失念,[15]迭相劫奪鬪諍,殺生偷盜乃至邪見。是諸眾生常與如上惡法相應,所謂若天、或龍、或夜叉、羅剎、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鳩槃茶、乾闥婆、餓鬼、毘舍遮、或富單那、或迦吒富單那、或人、或非人,於諸眾生不能惱害。

「多地他 那鼻 摩訶那鼻 初何[16]囉那鞞 阿鼻具那鞞(去聲)僧輸沙拏那鞞 鼻何囉[A3]闍佉鞞阿婆囉牟尼 多嚧那胡嚧醯[17](呼計反)那他(上聲)鉢帝 利闍婆徒迷 [18]摩囉[19]婆帝 帝弭羅鉢帝 利蹇荼 涅利何隷 斫初婆嘶 佉拏(上聲) 毘迷踦(上聲)帝都裔 莎波呵 鴦求囉踦 莎波呵 布疏[20]簸耶迷 莎波呵 頗羅[21]賃鞞 莎波呵 薩智耶都裔 莎波呵 賒梨囉 那婆迦羅摩毘沙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22]此國主 莎波呵

「汝清淨智!此是磨刀大陀羅尼。汝以此磨刀大陀羅尼力,於諸眾生能作如上諸大業事、能為大[23]藥。以是因緣故,汝今則能令諸眾生稟受汝化。」

於是一切諸來大眾,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亦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1]能為一切眾生如大妙藥。何以故?汝身即是微妙大藥,汝於此四天下一切眾生中眾生之藥,能滅一切眾生苦惱,能施一切眾生樂具,成就大悲。汝能顯示如是甚深磨刀大陀羅尼力故,令此眾生地味、精氣、種子、芽莖、枝葉、華果、諸味、五穀、藥草而不衰損,無毒增長,具足成就眾生食者,令彼眾生穢濁鬪諍悉皆消滅堪修善行。[2]此四天下非時風熱寒溫旱潦皆悉消除,日月星宿晝夜月半月[3]盡時節年歲變怪,為滅此故說此磨刀大陀羅尼。以此陀羅尼力故,令我三寶[4]種及以法眼得久住世,使此愚闇薄福我慢所壞者、不修善根惡剎利及諸宰相,於我如是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精勤苦行所集之法不滅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惱亂,以無惱故諸天不忿,天不忿故一切眾生悉皆獲得如上樂具。」

大集經卷第五十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50 - 2023-12-25 19:03:36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八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八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8]舍譯

須彌藏分第十五陀羅尼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我於往昔與汝二人,於因陀羅幢相王佛所同發誓願,我今與汝得願滿足,我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住於功德之處。」

功德天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如是,[10]如是。大德修伽陀![11]我與世尊所願已滿,我與世尊善欲已滿,我共世尊昔於因陀羅幢相王佛所同發誓願,今願[12]悉滿心意滿足,是故如來出現於世,我今得住功德之處。我今雖復得功德處,猶故未能滿昔本願成熟眾生。何以故?此處多有象龍、馬龍、蛇龍、魚龍、蝦蟇龍。彼於此界諸眾生中起於惡行,雖說甚深作光陀羅尼,猶故未制此諸惡龍。彼龍常起非時寒熱、惡雲、暴雨、旱潦不調,傷害眾生及以五穀芽莖枝葉華果藥草。

「大德世尊!今此世界四天下中,諸龍、大龍及龍眷屬、男龍、女龍、龍男、龍女,所有龍趣生者,彼一切皆已來集。又十方世界一切佛剎,諸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及一切天、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鳩槃[13]荼、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一切來集。又復,世尊聲聞弟子、人、非人等,亦悉來集在大集會,為聽法故住於佛前,一切眾生依四食活。

「大德婆伽婆!今正是時,唯願除此諸惡毒龍災害方便、於如來所無有信心,其心常與惡法相應,惱亂眾生,損壞眾生資生之具,毒惡麁[14]獷,於諸眾生無悲愍心不見後世,莫令於我所化眾生為作障難。是故,世尊!於彼眾生應起大悲滅彼諸惡。」

爾時,世尊告須彌藏龍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於往昔然燈佛所,為化諸龍發大勇猛弘誓大願。汝須彌藏!有四生龍、大龍毒惡,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氣毒龍、見毒龍,觸毒、齧毒、貪毒、瞋毒、癡毒龍等。此諸惡龍,今當云何如法除彼所有惡業,令諸眾生所有種種資生之具無所損減,於三寶中信樂愛敬,深信後世離於惡業?」

爾時,須彌藏龍仙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當入彼毒龍宮中結加趺坐入龍[15]頻申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令彼惡龍貪瞋傲慢皆悉消滅,柔和調伏其心寂靜深信後世,於一切眾生所慈悲憐愍起救濟心,令彼毒龍心生敬信,亦不惱亂一切眾生,安置救濟眾生心地。又世間所有風雨旱潦,[16]有雲大雲寒熱所害,彼諸眾生當稱我名合十指掌作如是言:『大慈悲者!念我、[17]念我。能化伏龍須彌藏菩薩,種種方便、智慧、勇猛、修行無上菩提道者,唯願救我除滅我苦。』」

作是言已,即說呪[18]曰:

「多地耶他 薩耽婆步闍 毘梨[19]荼步闍 輸拒盧梨荼步闍 迷盧闍婆 伽除婆步闍炎(于劒[20]反)炎阿泥婆步闍 蘇摩羅阿跋多步闍債菩步闍 莎波呵

「此陀羅尼呪句擁護某甲 莎波呵

「大德婆伽婆!若有眾生為諸毒龍之所惱亂,當稱我名并誦此陀羅尼,[21]能滅此龍貪瞋慢妬毒惡之心。[22]我以清淨天耳過於人耳而得聞之,我得聞已,若四生龍、大龍、龍父、龍母、龍男、龍女及龍眷屬,不能令彼生敬信心,猶作如是非時風雨、寒熱、旱潦、災[23]雲惡等。若不滅者,又我不與一切眾生安樂因緣滿其願者,我便欺誑一切十方三世諸佛,亦莫令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德婆伽婆!我於過去然燈佛所,於佛眷屬大眾之前,發於如是堅固大願。從是以來常善安住教化眾生。又從是來,復於億那由他百千佛所諸佛現在眷屬前,亦作如是堅固大願。我常安住大精進力,教化眾生策[1]勤不惓,如我今者於世尊前堅固精進等無有異,為欲降[2]化諸惡龍故。

「世尊!我念過去阿僧祇劫[3]已來,未曾憶念於一念頃捨於堅固勇猛精進,心常安住堅固精進教化眾生,乃至今日亦復教化一切眾生。此諸龍王,於大乘法精進修行,謂此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A1]主,此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主,此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龍主,此婆樓那[A2]龍王為一切魚龍主,此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蝦蟇龍主。如是等諸大龍王,能與眾生作諸衰惱,自餘諸龍自力不堪作上衰患。此五大龍王安住大乘有大威德,是大龍王各各佛前約率眷屬,不令起作如上災禍,於佛[4]法燈三寶種姓,久住於世不令速滅。」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同聲讚須彌藏龍仙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

爾時,善住龍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依屬於我諸龍大龍,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隨佛弟子聲聞菩薩徒眾眷屬,所住國土慈心相向,無怨害心、住安等心。又彼國土得為[5]王者,於佛法中得淨信心擁護佛法,不恃[6]傲貴自在而生憍慢毀壞佛法,亦不惱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依佛出家若器非器,剃除鬚髮服持袈裟,至於彼人信心護持。其國土中或餘眾生於佛法中起怨刺者,國王應當如法遮約。又其國中先王敬信,曾施沙門及婆羅門田宅封邑,令其受用更不追奪。若有輔相明智大臣,和合一心共治國事,得財堅固[A3]常舒施手,是剎利王善護國土,一切國中所有鬪諍穢濁如前所說,我等諸王各各自勅己之眷屬不起災變。

「何故我今作如是勅?此袈裟染衣一切過去諸佛常所加持。又此袈裟則為一切諸菩薩種,則是趣向涅槃正路,[A4]則是剛刀能斷煩惱,則是涅槃種子,則是失道者燈明,亦是[7]除病者藥。如大猛風吹無明雲,則是欲行惡道者杖,則是吐藥[8]能[9]吐煩惱毒,則是金剛壞修羅[10]冤,則是一切善法寶藏。

「如清淨水能洗罪染,觀諸[A5]惡法猶如明鏡,能攝亂心猶如羅網,能容禪定猶如寶篋。猶如大地能生諸波羅蜜,應當頂戴如髻明珠。能容忍辱猶如屋宅,則是淨器容十地行。障諸外道猶如城[11]郭,則是良醫治煩惱病。於諸學者如須彌山,除煩惱蒸猶如明月,除邪見闇猶如淨日,為智慧藏猶如大海。於菩提分法猶如華鬘,於一切智智猶如賢瓶,一切佛護猶如意珠。又此袈裟一切諸佛之所加護,於諸眾生雨法雨故。

「是故,婆伽婆!若惡剎利王破壞佛法,惱亂比丘、比丘尼乃至器非器依佛出家者,若治罰其身,或稅其物乃至斷命。是故其國中,有敬信佛天、夜叉、羅剎、阿修羅、鳩槃[12]荼、餓鬼等有大威德,於彼一切剎利王所起瞋恚心,令彼國土鬪諍、飢儉、疫病、刀兵競起、非時風雨、旱潦、寒熱,損傷五穀、種子、芽莖、枝葉、華果、藥味。此非龍過,是諸龍等實自無辜橫得惡名。

「大德婆伽婆!譬如婆羅門自食蒜已與寶女通,不言己臭,妄怨寶女言:『汝臭穢。』世尊!是剎利惡王亦復如是,捨剎利法行首陀行,以是因緣,彼護國土威德諸天乃至薜荔等,心生瞋忿破壞國土,國王、臣民不審已過,妄與諸龍、大龍而作惡名。」

佛言龍王:「已曾教勅一切諸王,若順教行者得人天樂,乃至獲得涅槃之樂。若惡剎利王不順教行者,乃至墮於阿鼻地獄。」

復告龍王:「各各自誡己之眷屬,當設嚴教勿令違犯,令彼現在及未來世莫壞我法及三寶種。」

爾時,龍王白佛言:「如是,如是。婆伽婆!如是,如是。修伽陀!世尊!隨彼彼土,若有持戒多聞所居之處,於彼國中隨其所有我之眷屬,若男龍、女龍、龍父、龍母、龍男、龍女及龍眷屬,於彼國土若城邑聚落一切諸處,作非時風雨、霜雹、寒熱,傷壞五穀、華果、藥味資生之具。世尊!若彼福田所居之處,若有諸龍違背我教,我與立誓令彼惡龍其身焦瘦退失神通,焦熱觸身依報滅壞,無復辭辯不堪為作。」

即說呪曰:

「多地[13]耶他 那伽嚪[14]步[15]蓰 那伽泥迷 那伽陀囉 輸伽囉 輸伽囉 闍邏輸伽囉 阿鼻摩祇[16]娑 波呵 娑囉目仚 迦羅帝[*]步[*]簁 [17]那婆薩耽鞞 帝闍耶婆頗隷 毘目賒羯隷 莎波呵

「如是陀羅尼句擁護某甲令一切怖畏一切災害悉令消滅 莎波呵」

爾時,一切大眾讚善住龍王言:「善哉,善哉!大龍王!能護一切眾生。」

爾時,會中一切龍眾驚怖恐懼。時,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若現在世未來世,若惡剎利王,慳惜資財自不受用亦不施他,於己資財慳惜耽著不舒施手,於沙門婆羅門不信,不施貧窮行路乞匃之者,皆不給濟於己宮內及其眷屬,亦復不與如法樂事。彼彼守護國土諸天、夜叉、羅剎、阿修羅、鳩槃茶、餓鬼等有大威德,彼等一切於惡剎利王起瞋怒心,令彼國土鬪諍、飢饉、疫病、刀兵競起,乃至五穀、藥味悉皆損壞。非彼諸龍及大龍過,彼龍王等實無過失橫得惡名。

「譬如有風吹彼臭[1]屍,世間之人便言:『臭風。』然彼風性實非臭也。如是,世尊!惡剎利王亦復如是以慳貪故,一切護國土者起瞋恚心,以瞋恚故破亂其國,橫為諸龍而作惡名。雖然我為彼龍而作教令,若彼諸龍,若過去若未來違我教者,若於如是諸佛所有聲聞弟子持戒多聞所居國土,若我眷屬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若男龍、女龍、龍父、龍母、龍男、龍女及龍眷屬,於彼城邑、聚落、山川、谿谷,作非時風雨、旱潦、災雹、大寒大熱,傷害眾生五穀、華果及諸藥味資生之具,於佛聲聞弟子福德人所作損害者,彼諸龍等違我命者當為立誓,令彼諸龍身體攣縮不能遊行,退失神通焦熱觸身,一切依報悉皆損壞,無復辭辯無所能作。」

即說呪曰:

「多地他 婆囉拏輸迷 鳩牛婆頭囉踦婆嚧拏懼鞞 阿迦羅踦 翅賒泥毘摩何囉伽踦 鳩拏鼻 阿羅耆 阿多沙隷 那[2]耶那耽鞞 迦羅鳩世 衰鴦懼波羅製乾 [3]陀何羅婆斯 莎婆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 莎[4]波呵」

爾時,一切大眾讚難陀跋難陀言:「善哉,善哉!」爾時,阿那婆達多龍王亦於佛前自誓擁護,勅諸眷屬亦如上說。即說呪曰:

「多地他 那摩比梨世 那婆那摩比梨世阿奴差那婆躬 [5]闍鼻踦 佉伽裴佉鉢囉都嚧安 廌(徒賣[6]反)賀耶斯隷那囉[*]耶拏瞿迷比 那悉[7]鬚隷 阿[8]賒迦囉迷 阿初是泥 移簁牟尼薩鞞 莎波呵

「此陀羅尼擁護某甲令無怖畏殃禍 莎波呵」

爾時,婆樓那龍王亦於佛前教令眷屬及自要誓,亦如上說。即說呪曰:

「多地他 兮摩鞞迷 簸羅綺拏瞿泥 多[9]摩頻 [10]度帝利泥 婆羅叉達利迷伽僧俱迷 比[*]耶牟芩 翅世 徒嚧謨提摩移(上)多那鋸斯 折摩奚雞 遮羅何[11]囉鴦耆 那荼達坻犍荼加都隸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 莎波呵」

爾時,摩那蘇婆帝龍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若有依我諸龍大龍,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婆伽婆!若現在未來有惡剎利王等,捨剎利王法行於惡行,是王當趣阿鼻地獄先道,當知皆是惡剎利王過,龍王無辜橫加惡名,以此因緣龍王瞋忿作諸惡業。雖然,我等敬受如來之教。

「世尊!譬如人眾之中有妙寶女,澡浴清淨以香塗身,著轉輪聖王上妙衣服。於其頭首著勝七寶鬘,以真金繩臂印環[12]釧以自莊嚴乘大象乘,眷屬圍遶送詣剎利王所。如是,世尊!我等諸龍畜生所攝損壞之身,為貪瞋慢之所染污。如來今者是法輪王。以第一調伏水洗浴我等,服慚愧衣,以三十七助菩提分鬘莊嚴頭首,以種種三昧陀羅尼忍地莊嚴我等心意識,昇大乘車。我今欲往離[13]於五濁清淨佛土,隨佛世尊為諸清淨大菩薩眾之所圍遶說大乘法處。是故,我等敬受佛教。

「我於今者及自眷屬,安住堅固弘誓大願,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川邊城,若聲聞乘人,若辟支佛乘人,若菩薩乘人,若出家若在家,若持戒若破戒,若多聞若少聞,若精進若懈怠。若定若亂,若念若失念,但於如來所愛信恭敬心生希有,於法僧所及聖愛戒亦復如是,於三菩提隨意趣向,愛信恭敬生希有心,堅固安住隨所住處。若我眷屬,若龍父、龍母,[14]若男龍、女龍,若龍男、若龍女及龍眷屬,隨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川、邊嶮,非時風雨、旱潦、災雹、寒熱暴起,傷害五穀、種子、芽莖、枝葉及諸藥味資生之具。在在處處隨有[15]佛諸聲聞弟子福田住處,若有諸龍違我命教,我今立誓令其身體一切攣縮,[16]退失神通不能遊行,焦熱觸身諸根閉塞,依報失壞不能為作。」

即說呪曰:

「多地[*]耶他 佛陀闍[*]耶 婆羅差 阿摩尼迷菩哆娑離梨 阿婆末[17]提 鉢囉帝[*]耶尼[18]梨阿婆尼邏迷 [19]仚[20]罷輸簁那蘇都卑鉢梨卑 娑什鞞娑揵陀婆梨 [21]婆囉諵訖利移 莎波呵

「此陀羅尼擁護某甲 莎波呵」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歡喜踊躍,合掌讚嘆摩那蘇帝龍王言:「善哉,善哉![1]大丈夫!汝所應作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是時一切龍眾驚怖戰慄,悶亂失性。

爾時,[2]有乾闥婆仙名曰[3]藥生,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諸佛大眾當一心念,若現在若未來,惡剎利王愚癡無智憍慢所害,不顧後世欺誑無悲,惱亂比丘、比丘尼,乃至歸依如來[4]剃[5]鬚著袈裟衣者而作惱亂,我當於彼惡剎利王所,以三昧力故而作是誓,令彼惡王現得果報。當令王身及其眷屬資生樂具為諸敵國之所侵奪,及為內賊反逆擾亂,河池枯竭或復潦溢,疫病所惱惡星變現,寇賊競起耽荒著樂,家親眷屬乖散不安,四大變異鬼神嬈亂,天及諸龍乃至餓鬼有威德者悉皆不安。有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若男、若女亦悉不安,師子、虎狼、惡獸、毒蟲亦皆不安。我今為欲[6]破壞彼惡王國故作此誓。何以故?是諸惡王於如來所出家[7]剔髮一切諸佛之所住持興三寶種者而作惱亂。」

即說呪曰:

「多地他 跋泥 [*]耶婆那鉢隷 摩訶跋那泥 度嚧 摩遮嚌 鳩蘇摩婆羅帝 育多[8]衫婆差 鞞摩地利多[9]差婆(上)嚧鉢那[*]耶 鉢利婆利菩摩 度嚧迦囉 迷泥何鎌闍斯 邏迷帝利 裴摩跋多 磨輸嚧佉誓 那[*]耶那嫌居[10]隷 卑婆車鞞梨拪 陀那謨制僧伽毘[11]舍[*]差 波羅剎帝 波羅民 陀達隷 浮彌頗師嚌[12]于嚧摩陀隷 婆那伽逝浮摩嚌 [13]阿婆嚌 頗那耶比梨使 [14]什婆迦羅迷修多羅差 乾闥婆斯[15]迷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令無怖畏災禍 莎波呵

「[16]令惡剎利王及不見後世惱亂比丘者,得如是惡。」

爾時,一切諸來龍眾及乾闥婆眾,各作是言:「願放捨我。若剎利王違法行惡惱亂法僧,我當順誓,還令我等於自宮內遊戲歌舞自在受樂。」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同聲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合掌禮佛,而作是言:「世尊!我有一切三昧遊戲神通,今亦欲說幢杖大陀羅尼門。若於此幢杖大陀羅尼門一經耳者,所有耳病悉得除愈,亦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諸病,設不全滅能令輕薄。以此呪呪於海皮,安禪[17]百千遍,用塗王鼓,有聞聲者,所有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悉皆微薄,於佛法中得清淨信恭敬愛樂希有之心,亦得勇猛隨順法行,深信後世資生豐足,眾人愛樂莫不憙見。」

即說呪曰:

「多地他 崩伽婆 末帝阿盧波 摩帝器多羅浮 革波那蹇地 句那[18]摩[19]仚隷磨蹉奴隸 橋何囉那[20]地那叉跋迷 槃[21]陀[22]何囉輸迷 捭伽羅耆梨迷盧醯多何羅鞞[23]儜伽羅蘇 婆伽那[24]子梨泥安陀柘[25]逝梨迦囉浮逝 雞舍盧醯 三摩提頭婆利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令離怖畏 莎波呵」

爾時,如來讚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丈夫!」

及一切大眾亦共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佛及大眾唯願隨喜,我今亦欲說大陀羅尼,名一切如來語言音聲發幢蓋摩尼願眼,有大威德、有大威勢、有大威力,滿多聞藏、滿智慧藏,諸佛聲聞之所成就。若有於如來所,盡形壽安住淨戒、安住優婆塞戒,若住沙彌戒、若住具足戒,若器非器,若於此幢蓋摩尼願眼大陀羅尼能受持讀誦七日七夜,慧觀方便恒常觀察於五受陰,數數誦此幢蓋願眼大陀羅尼,於七日七夜能誦滿百千遍,便得聞持隨聞能受,得無量辯才,能令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及一切眾生生敬信心,又復能令豐足資財趣向天道,常得親近生諸佛前。」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多地他 帝利拏 僧是若翅 鼻帝利拏頻鞞迦㘕陀差 蒱婆蘇閉 遮摩羅諶鞞 阿婆羅差 阿差[*]耶盧 臂阿遲[*]耶兜摩帝彌利尸利婆毘莎婆利鴦?闍陀是禰 闍闍囉奴迷 阿那摩輸地彌梨佉其[26]梨差[27]居羅婆嚌[A6]未伽婆差袍 婆莎婆利 [28]阿佛梨帝蘇步 莎婆囉佉逝 蘇謨帝謨泥 莎波呵

「此陀羅尼擁護某甲 莎波呵」

爾時,世尊讚無盡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丈夫!於我法中善作住持,汝能顯現此幢蓋願眼大陀羅尼,能示一切眾生多聞眼。」

爾時,一切菩薩大眾讚無盡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丈夫!汝於現在及未來世,若有趣向一切大乘眾生,則能增長住持多聞之聚,汝今於此幢蓋願眼滿足多聞大陀羅尼能顯示故。」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亦欲令此四天下,所有樹木、華果、五穀、藥味、芽莖、枝葉,及依地眾生資須之具令其豐足,為擁護故說大陀羅尼,名能懼尸利子利奴。此四天下中希有未有未見未聞如來所作如是大集,我今說此能懼尸利子利奴大陀羅尼,有大威力,增長一切種子、芽莖、枝葉、華果、藥味,潤澤甘美悉皆豐饒,令一切眾生能作信戒、多聞、布施、智慧、慈悲、方便,長養一切助菩提分法。」

即於佛前而說[1]呪曰:

「多地他 阿曼禰[*]耶居閉 伽婆叉毘誓[2]渠 盧遮盧迷 [3]鉢吒叉盧迷尸利[*]耶叉居蘇迷那 婆鋸聞 地(徒[4]買[5]反)[6]何囉闍跋迷車吒婆波摩嚌 畢素[7]狼祇阿佛囉素隸 何娑伽闍差 盧摩浮闍差 鉗毘囉婆素迷 阿奴摩[*]耶薩利鉢羅賒都裔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 莎波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此陀羅尼書高幢上,以大音聲而[8]讀誦之。復以此陀羅尼呪[9]磨陀那果汁一千遍,用散樹木田苗五穀。若以此呪呪諸[10]䗍鼓而吹擊之,隨其音聲所到之處,所有華果五穀藥味依地生者,一切災害無能毀壞,無能[11]乾枯,不能燒滅,亦復不能奪其精氣。又亦不能損其勢力,無能劫奪。若天若龍乃至大威德薜荔鬼,若魔若魔子若魔眷屬不能為害,況餘眾生及眾生數,[12]惟除宿業定障!」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於四天下中[13]升施德乘。善男子!汝復又能助成無量眾生無上菩提之道。」

爾時,一切諸菩薩眾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作常應如是。」

爾時,觀世音菩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我今與汝大陀羅尼,名船華功德,以此陀羅尼句,於諸眾生[14]被以大慈鎧音而為說法。是等眾生以汝三昧神通力故得聞正法,除諸惡心及諸邪見、諸惡知識及諸惡伴,恒常憶念慈悲善根,於一切眾生所起憐愍心,深見後世心、遠離十不善心,住十善道心,悉能清淨一切眾生心,降[15]注法雨稱眾生欲,一切[16]冤家令其欣喜生信[17]樂心。」

即說呪曰:

「多地[*]耶他 藍步莎婆利 迦莎[*]耶跋迷 三稱移婆竭隸 陀婆何楞伽闍隸 [18]暮[19]力差素何 叉莎婆梨蘇呵 風祇 阿婆路[20]迦隸 悉[21]陀[22]阿毘婆差馳呵 那頻婆[23]子梨 阿毘扇陀遏鞞 搔婆遮羅 阿婆囉何羅斯 婆羅呵初地利 ?迦何囉都裔 三摩提羯泥 婆羅闍尼帝利 摩訶浮多[24]多究細 阿囉拏尼隸 婆羅呵賒迷尼羅居蘇迷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國主 莎波呵

「如是,彌勒!此船華[25]功德大陀羅尼,以此陀羅尼鎧,菩薩摩訶薩為眾生說法。若諸眾生聞此陀羅尼音一經耳者,乃至微細蚊蚋蟲等,濁惡之心皆悉消滅,於善法中得安住心,況復人等得聞此陀羅尼!若有人欲求雨者,當至泉[26]源龍居之處,誦此陀羅尼一日誦一千八遍,日日如是乃至七日。復以種種好華、名香、百味飲食散龍池中,唯除酒肉五辛不淨之食。從月七日至十四日,於十五日旦當以胡椒末和[27]蓖麻油呪一千八遍,塗白[28]㲲上棄龍泉中,能令此龍於彼人所生大欣喜便澍大雨。」

爾時,會中諸大龍及諸龍仙、諸來集者,得聞船華功德大陀羅尼,欣喜踊躍不能自勝,深自慶幸起於慈心、信後世心,於三寶中淨信尊重,生恭敬心、希有之心,懺悔自己生畜生趣惡業之心,入無上大乘心。彼諸龍等各隨力能欲供養佛,諸龍、大龍,或有雨於金末、銀末、牛頭栴檀、堅黑沈水龍堅栴檀、多摩羅葉香,又雨優鉢羅華、波頭摩、種種諸華、種種衣、種種蓋、種種幢幡、金繩、珠瓔。

一切諸龍大龍向佛合掌,一時同聲,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一切於三寶所,住增上信樂心。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說[29]誠實誓,在在處處城邑聚落人民之中,顯示如是船華[*]功德陀羅尼。如是一切諸餘陀羅尼,謂水宅心陀羅尼、磨刀陀羅尼、幢蓋願陀羅尼、能求尸利子利奴陀羅尼、船華[*]功德陀羅尼,及四天王所說陀羅尼,并四龍心陀羅尼,如是等大陀羅尼,在在處處一一顯示演說受持讀誦。我等諸龍隨彼彼處城邑、聚落、邊地、山川,隨其時節起雲降雨,寒溫調適。我等於彼彼處,滅除自軍他軍鬪亂、諍訟、疫病、飢饉、死亡等,令其處處安隱豐熟,人民安樂甚可愛樂。我又令彼種子、芽莖、枝葉、華果、樹木、五穀、藥草,增長其味不令損減,眾生依報豐饒,肥膩甘甜勝味妙香能令出生。我等亦能令閻浮提一切諸王[1]悉生慈心、利益心、無怨心、無違諍心,如是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乃至夜叉令生慈心,乃至優婆塞優婆夷,令生和合心。隨此陀羅尼所至到處,我等能為如上所說之事。」

爾時,世尊讚諸龍言:「善哉,善哉!」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亦讚諸龍:「善哉,善哉!」

爾時,須彌藏菩薩亦讚:「善哉!」讚善哉已,告功德天言:「清淨智!汝今乃有如是無量諸大菩薩以為善友,猶故不能轉調伏輪成熟眾生。」

時,功德天語須彌藏菩薩言:「若菩薩摩訶薩以願力自在因緣故,於此穢惡五濁佛剎受生,得值如是善知識伴,如我今日得遇如是相應善友者,彼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在掌中,則為滿足六波羅蜜。若有勇猛精進菩薩為善友所攝者,一切種智便在掌中。」

佛言:「如是,如是。清淨智!如汝所說,若有菩薩摩訶薩願力自在,為成熟眾生因緣故生五濁世,勇猛精進堅固不退,以四攝法相應,為如是大善知識伴所攝,一切智智已在掌中。當知彼人便為滿足六波羅蜜離三惡道,當知是人遠離胞胎,當知是人住無學地盡諸有漏,當知彼人為一切諸佛憶念護持,當知是人住離欲地。」

爾時,會中有天帝釋,名無垢[2]威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何因何緣,是諸龍大龍損壞世間眾生資財?」

佛言:「有二因緣,是諸龍等能壞世間眾生資財。何等為二?一者、貪力因緣;二者、瞋力因緣。以是因緣故,起非時雲雨、霜雹、寒熱,損壞眾生所有種子、芽莖、枝葉、華果、五穀、藥味,悉令燒然[*]乾枯墮落,損減眾生資生之具,令身口意造作種種諸重惡業。眾生以此重業障故,燒滅過去一切善根無有遺餘,遠離善知識、常在三惡道。或有眾生,於現在世為衣食故,乃[3]至造作五逆重業,以惡業故於無量劫不得人身,設使久後得人身者,或諸根殘缺或失正念,生[4]真陀羅家下劣種姓工巧之家,貧窮、下賤、衣食不充、資生乏短。又復,以惡業故離善知識,以身口意惡業障行,復墮三惡道中,乃至阿鼻地獄是其勝路,如是善男子飲食乏短故。是諸眾生久處生死沈流不絕,具受三塗種種極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所有諸苦生, 皆由於飲食,
若離於飲食, 諸苦則不生。」
爾時,無垢威德帝釋即說偈言:

「[5]奇哉恩愛羂, 乃至於有頂,
如是廣大羂, 皆因飲食生。
凡夫二種因, 愛繩[6]係縛身,
不能得逃避, 猶如鹿著羂。
或走或徐行, 起已還復墮,
愛毒藥過故, 或啼或喜笑。
機關苦輪逼, 猶如[7]壓油麻,
一切諸[8]人天, 愛逼迫亦然。
百千眾伎術, 雖見種種巧,
愛戲弄人天, 巧妙過於彼。
貪愛毒之過, 能害一切人,
設學武勇怨, 猶尚不能及。
如夜叉所執, 狂亂種種語,
愛夜叉所執, 狂亂過於是。
世有吉祥人, 能離恩愛怖,
若能[*]乾竭愛, 則度世彼岸。」
爾時,觀世音菩薩亦說偈言:

「貪瞋癡惑人, 狂亂無正念,
遠離一切善, 造作重惡業,
不敬尊父母, 散滅於善道,
不敬信三寶, 又造諸逆業,
無有悲愍心, 暴惡甚可怖,
彼瞋心力故, 入阿鼻地獄。
眾生瞋恚故, 迭互相食噉,
數數惡道中, 眾苦所逼迫,
遠離善知識, 惡心所躓[9]頓,
常處諸有海, 遊行黑闇路。
菩薩大悲身, 為如是眾生,
自捨於己樂, 令彼得解脫。
修習菩提行, 造作三種事,
建立勝法幢, 除滅眾生惡。
為一眾生故, 廣集諸苦行,
精勤修道法, 捨財及身命。
為一一眾生, 無量劫受苦,
救拔眾生故, 堪忍世苦惱。
功德天勇猛, [10]住教化眾生,
為貪欲眾生, 發起菩提心。」
爾時,功德天以一斛器盛諸種子,奉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而作是言:「我今以此一[11]切種子施善丈夫,為欲增益一切種子,願令我意所欲成滿。又令我能於四天下充足眾生資生之具,於惡暴虐斷善眾生拔其苦惱,令得安住菩提之種。」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以手執彼種子器,遍示十方,作如是言:「一切十方諸佛菩薩及以諸龍今現在者,願悉念我,令使一切諸四天下所有種子、芽莖、枝葉、華果、五穀及諸藥味,地味精氣、眾生精氣、善法精氣增長無損。又復令此四天下中三寶種性相續不斷,使功德天一切所願皆悉滿足,常使功德天能令一切眾生資財豐足,亦能教化一切眾生,遠離一切惡令發菩提心,又令諸眾生得離三惡道生於天中。」

即說呪曰:

「多地他 牟尼尸婆 牟尼那佉 牟尼波羅 牟尼[1]婆利 薩?婆於娑差帝剎多囉[2]波羅那 膩羅婆[*]耶婆薩婆毘闍 [*]耶婆悉利梨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 莎波呵」

爾時,世尊讚觀世音菩薩功德天言:「善哉,善哉!」告功德天言:「清淨智!一切諸佛及諸大眾已作加護,於此四天下中五穀、種子、芽莖、枝葉悉令成熟,又亦令汝能化眾生,汝今應當教化眾生。」

爾時,帝釋憍尸迦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佛告憍尸迦:「此經名曰『如來共功德天本願要誓經』,亦名『須彌藏菩薩所願,亦名陀羅尼篋』,亦名『增長地味』,亦名『三昧方便教化眾生』。」

說此法時,功德大天、須彌藏菩薩摩訶薩,及一切諸來龍、大龍并其眷屬,一切神仙、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652 - 2023-12-25 19:10:39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十方菩薩品第十三

佛在王舍國法清淨處時,自然師子座交絡帳。

佛時坐現三十二相,光影表現十方。諸菩薩皆來謁問佛:「菩薩何因緣?有癡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禪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禪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薩行,何因緣有薄厚?同有心意識、同眼耳鼻口身。何因緣得行異?」

佛言:「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諸菩薩言:「諸菩薩有薄厚。」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薄厚?」

[7]佛言:「菩薩厚者,謂菩薩行道隨道行深。菩薩薄者,行道不能悉隨行,謂行有多少隨道少,是為菩薩薄。」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菩薩常隨道不失行?」

佛言:「謂菩薩常守心意識令不動,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眼令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耳令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鼻令香不著,歸滅盡種道[A1]栽;謂菩薩能守口令味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8]守身令細[9]滑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菩薩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惡不動常守滅盡,是為厚隨道深。」

菩薩復問佛:「何等為菩薩行薄?」

佛言:「謂菩薩失行,有時得行有時不得行,有時菩薩能守心意識隨道,有時眼不能守,便失行不隨道。有時守眼不能守耳,有時能守耳不能守鼻,有時守鼻不能守口,有時能守口不能守身,有時能守身不能坐禪,有時能坐禪不能校計,有時能校計不能行,有時能行不能分別,有時能分別不能知細[10]軟微意。用是故,菩薩隨道有失行有得行;用是故,菩薩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薩問佛:「如是當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薩當自行校計,當自知[11]墮校計不[12]墮校計。[*]墮校計者,菩薩為黠,不知校計為癡。」

問曰:「當校計黠,當校計癡者云何?」

佛言:「已校計癡,便能校計?。」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癡,欲校計得?者,有五十校計,知五十校計中細微罪便得黠。」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五十校計?」

佛言:「五十校計者,謂從心本起。欲知者,第一當校計百八癡、第二當校計百八疑、第三當校計百八顛倒、第四當校計百八欲、第五當校計百八墮、第六當校計百八愛、第七當校計百八栽、第八當校計百八識、第九當校計百八因緣著、第十當校計百八種,是為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關生、第二當校計百八[13]止行、第三當校計百八斷生死、第四當校計百八滅不滅、第五當校計百八罪入空不見、第六當校計百八不捨盡、第七當校計百八不捨淨入淨、第八當校計百八精[1]還戒、第九當校計百八進入道、第十當校計百八忍戒,是為菩薩十校計。

「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辱道、第二當校計百八合道願、第三當校計百八本信入道、第四當校計百八出癡入慧、第五當校計百八歡喜滅、第六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悲、第七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愁、第八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惱、第九當校計百八未得佛經黠未得佛泥洹要、第十當校計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求入慧出罪法、第二當校計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第三當校計百八罪法[2]起空時當知滅時歸空、第四當校計百八持空法解盡法、第五當校計百八盡法不復生、第六當校計百八[3]泥洹長生不滅、第七當校計百八應[4]相念、第八當校計百八捨相念、第九當校計百八雜相念當知雜相、第十當校計百八受相長生不滅,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十方生死萬物本末成敗、第二當校計百八十方成敗作證、第三當校計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癡、第四當校計百八牽十方癡作證、第五當校計百八十方阿羅漢泥洹去無所有作證、第六當校計百八牽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證、第七當校計百八牽十方過去若師泥洹去當牽作證、第八當校計百八十方今現在佛亦當泥洹去今我作釋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變化要當復泥洹去若當牽我用作證、第九當校計百八十方當來佛亦當泥洹去當牽作證、第十當校計百八盡力却貪求佛如我亦當般泥洹去,是為合菩薩五十校計。」諸菩薩皆稽首受教。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百八癡從心本起者云何?」

佛告諸菩薩言:「若有菩薩心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意,意有所念,不自知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自知為癡。

「轉入識,識有所識,不自知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眼,眼見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眼所見中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眼所見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耳,耳聞好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耳所聞中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耳所聞惡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鼻所聞中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鼻所聞惡臭,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5]軟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身所得中細[*]軟,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身所得惡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菩薩行道要當數息校計如是。」菩薩即稽首受行。

諸菩薩言:「佛雖為我說[6]癡,我未解。」諸菩薩問佛言:「設我知百八癡著知滅滅,當為癡為黠?」

佛報諸菩薩言:「雖知著知滅,續尚癡未解。」

諸菩薩復問佛:「我未聞佛說數息時癡,我聞佛說已知。何以故為癡?」

佛告諸菩薩:「譬喻如新學菩薩未能飛,但耳聞十方佛,欲願往要,未能飛,如是為見十方佛未?」

諸菩薩報言:「如是為但有願要,為不見十方佛。」

佛告諸菩薩言:「若曹今雖聞我說百八癡著滅,譬如新學菩薩但願欲到十方佛國,不能飛往。」

佛復問諸菩薩言:「新學菩薩!何以故願到十方佛國,不能飛[7]往?」

諸菩薩報佛言:「用不能壞癡未滅罪故,未能飛行至十方佛國。」

佛言:「譬喻諸菩薩但能說著說滅,但說不行,名為癡。」

諸菩薩問佛:「何從當得黠?」

佛告諸菩薩言:「所著為癡要當滅,不著乃為不癡要,未為黠。」

諸菩薩問佛言:「何以故復未為黠?」

佛告諸菩薩言:「復有百八疑不解故。」

諸菩薩問佛言:「何等為百八疑?」

佛言:「菩薩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不自知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不自知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眼所見中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眼所見惡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耳所聞中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耳所聞惡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鼻所聞中香,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鼻所聞惡臭,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自知為疑。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1]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身所得中細[*]軟,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佛言:「菩薩不去是,未應為菩薩。」

諸菩薩問佛:「何以故不應為菩薩?」

佛言:「用不[2]行安般守意不校計百八顛倒故。」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顛倒?」

佛言:「謂菩薩心所多念為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轉作意,意所多念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3a]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4]顛倒。

「[3b]意轉作[5]識,所多識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3c]轉入眼,眼所多視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眼[6]所多視[7]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眼所多視惡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3d]轉入耳,耳[8]所多聞好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耳所多聞中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耳[9]所多聞惡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3e]轉入鼻,鼻所多聞好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中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惡臭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3f]轉入口,口所多得美味好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惡味惡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轉入身,身所多得好細[*]軟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中細[*]軟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佛言:「是為百八顛倒,如是菩薩為不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雖生死顛倒,我欲依經法度人。」

佛問諸菩薩言:「汝度人,欲求使人作何等道?」

諸菩薩報佛言:「我欲使人悉得佛道。」

佛言:「若曹輩眾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輩相隨?」

諸菩薩言:「我雖相隨,不離經行。」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輩寧能一日俱得佛不?」

諸菩薩報佛言:「我不能俱得佛。」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

諸菩薩報佛言:「[10]我輩中有相未具者,我曹輩中有功[11]德未滿者,我曹[12]輩有生死罪未盡者。」

佛告諸菩薩:「若曹輩有相未具者,有功[*]德未滿者,有罪未盡者。如若曹言,相未具者,自[13]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14]佛?[15]若曹功[16]德未[17]滿,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佛言:「若曹生死罪意未盡,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諸菩薩皆稽首[18]慚。

諸菩薩復問佛言:「如是我何因緣不得佛?」

佛報諸菩薩言:「若曹坐不行安般,[19]若守意校計百八欲欲不捨故。」

諸菩薩言:「行安般守意校計捨百八欲欲者云何?」

佛報諸菩薩言:「若曹心所念念復念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欲欲。

「轉入意,意復念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識,識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眼所見中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眼所見惡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耳所聞中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耳所聞惡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鼻所聞中香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鼻所聞惡臭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1]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口所得中[2]味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身所得中細[*]軟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身所得惡麁堅[3]痛不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佛言:「諸菩薩!若曹但坐不解欲欲。」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無有欲欲。」

佛問諸菩薩:「若曹欲求佛、度十方人不?」

諸菩薩言:「然!我曹欲求佛、度十方人。」

佛報諸菩薩言:「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若意寧念十方勤苦人不?」

諸[4]菩薩言:「然!我曹念勤苦人。」

佛言:「若念諸勤苦人為[5]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至十方佛所問經,若[6]今為忘不?」

諸菩薩報言:「我所問經,我皆識不忘。」

佛問諸菩薩:「汝識十方佛說經,寧傳為人說經不?」

諸菩薩言:「然!我日行為人說經。」

佛言:「若為人說經,寧欲使人解不?」

諸菩薩言:「然!欲使人解。」

佛言:「如若為人說經,為欲使人解,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7]問菩薩:「若為人說經,寧教人布施不?」

諸菩薩言:「然![8]我曹教人布施」

佛問諸菩薩:「若教人布施,持何等與佛?」

諸菩薩報言:「我第一欲使人持好色華。」

佛言:「汝曹不欲色,何以故使人持五色好華可眼與佛?如是汝為欲色,何以故言我曹不欲色?」

佛復問諸菩薩:「若寧聞十方佛說經為可耳不?」

諸菩薩報言:「十方佛為我說經可耳,我曹皆歡喜。」

佛言:「如汝聞經歡喜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欲教人為佛燒香不?」

諸菩薩報佛:「我日自行採眾華名香,持用上佛。」

佛言:「[9]如汝行採眾華香欲得可鼻,持行上佛。」佛言:「如若欲得香華可鼻,如是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曹為人說經,寧欲可口不?」

諸菩薩言:「我曹為人說經,欲分別可口,欲使人意解。」

佛言:「如若可口為欲,何以故言不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汝寧欲具三十二相可身不?」

諸菩薩言:「我勤苦具相,但欲可身耳。」

佛言:「如若可身為欲,何以故言不欲?」諸菩薩稽首各自慚。

佛言:「如是菩薩尚未有所怙。」

諸菩薩稽首言:「願佛哀我當為說。」

佛因為說:「行菩薩道若數息行禪、若自怙定意,當校計百八墮,滅者應禪,不滅者不應禪。」

諸菩薩問佛言:「禪為棄惡,百八墮滅者為棄惡,不滅者不[10]為棄惡。若從禪覺起,若行步坐起,得因緣為人說經,所見萬物能自校計百八墮能使不著,能使不墮罪,是為菩薩校計行。」諸菩薩問佛言:「校計百八墮,當從何所起?」

佛告諸菩薩:「校計百八墮者,菩薩心所念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心轉作意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意轉作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11]眼所見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眼[12]所見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耳所聞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耳所聞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鼻所聞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鼻所聞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口所得惡味[13]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身所得中細[*]軟[14]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是為百八墮行。」

佛告諸菩薩言:「校計百八墮,不自知墮罪,苦痛當在後,亦不知羞慚,自說言能斷百八墮道行。」

佛言:「是人,譬如[15]婬[16]泆[17]妬女上頭婬泆自可[A2]已[18]妊身,不知胞胎兒在腹中日大幾所,[*]婬泆[*]妬女為復婬泆自可,至兒成就十月當生,兒當轉未轉、當生未生,其母腹痛自慚自悔。當墮痛時[*]妬女啼聲聞第七天,兒生已後其母痛愈,便復念婬泆,便不念慚不念痛,便復婬泆如故,如是苦不可言,[*]妬女亦不能自覺苦痛。」

佛言:「菩薩行道不校計百八墮,譬如婬泆妬女不自知罪多少,亦不厭苦痛,亦不自校計還慚罪,不知生死五道苦痛,不自知墮三惡道,不自慚行言我墮道。如是世世自受殃。還自慚[1]斯無有[2]利,學道弟子諦學。」是諸菩薩皆歡喜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為解。」

諸菩薩問佛言:「何以故為未解?」

佛言:「謂菩薩不能校計百八愛故。」

諸菩薩問佛:「校計百八愛者云何?」

佛言:「菩薩行禪不能一意一心令滅,但坐著百八故。一者菩薩心有所念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心轉作意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3]為愛。

「意轉作識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眼所見中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眼所見惡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耳所聞中聲不能滅,是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耳所聞惡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鼻所聞中香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鼻所聞惡臭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身所得中細[*]軟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4]痒不可身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佛言:「菩薩行道不校計却百八愛,不自知百八愛墮罪。譬如新生小兒從小至大不能自知日增幾所大。菩薩行道不能覺罪多少,譬如是。若菩薩行道覺百八愛墮罪,便當自慚,便當自斷,便當自離,便當自滅,如是愛斷為應菩薩。」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行道當校計百八栽,行道不校計百八栽,不應為菩薩行,去栽者乃應菩薩行。」

諸菩薩問佛言:「當去栽者云何?」

佛告諸菩薩言:「菩薩獨處一處當坐行禪,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得淨為除栽,不淨者為不除栽,如是從禪起若在人中,當行校計當斷去栽。」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去栽者云何?」

佛言:「行道不得一心定意,為不滅栽。」

佛言:「不得一心定意者,心有所念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意,意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識,識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眼,眼[5]見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眼所見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眼所見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6]生栽。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耳所聞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耳所聞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鼻所聞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鼻所聞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身所得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如是為栽不斷。」

佛言:「若有菩薩行道言我無是栽,如是為貢高。為自種栽,便不能自度脫,便無有黠意,不能知栽罪多少。譬如身生毛,其人亦不能自校計一一數,不能自知毛多少。諸菩薩行道不能[7]自[8]除罪,反言我求佛道欲度十方。如是尚不能自度,何[9]能度十方?菩薩行道能去栽者,便能度十方;不去栽便不能度十方。」佛說如是,諸菩薩皆歡喜受行。

佛言:「如是菩薩尚未應解。」

諸菩薩復稽首言:「如是未解,願佛為我解。」

佛言:「菩薩有百八罪識,不滅者不應為菩薩。」

諸菩薩問佛言:「何等為百八罪識?」

佛言:「[10]謂菩薩心所念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意,意[11]所[12]念復念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識,識所念不忘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眼所見中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眼所見惡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耳所聞中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耳所聞惡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鼻所聞中香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鼻所聞惡臭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身所得中細[*]軟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佛問諸菩薩:「若曹有是罪不?」

諸菩薩言:「我但有五陰,無有罪。」

佛復問諸菩薩言:「天下何等為使人有罪不得道者?」

諸菩薩報佛言:「天下人皆坐貪不得道。」

佛言:「天下人貪生死,為有五陰習不?」

諸菩薩言:「有罪。」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持見身取佛,當復生死。」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復生死,不從是[1]現在身得佛。」

佛問諸菩薩:「若曹要當更幾生死當得佛?」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生死尚未有要。」

佛復問諸菩薩:「何以故無有要?」

諸菩薩言:「我不自知罪福多少?用是故我不知要。」

佛告諸菩薩:「如是若曹與天下人有何等異?」

諸菩薩報佛言:「我能飛到十方佛國,我能曉佛所語。」

佛言:「若曹能飛到十方佛國,能曉十方佛所語。若曹何以不應時取佛,何以故復生死要?」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尚有[2]本罪未盡故,用本願功[3]德[4]福未滿故,用是故我曹不應時得佛。」

佛言:「若曹言天下人但坐五陰生死習故有罪,今若曹亦當復生死習有罪。若曹何以故語我言無罪?」諸菩薩皆慚稽首受行。

佛言:「我雖說是,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稽首言:「願佛當復為我解。」

佛言:「菩薩有百八因緣著痛。」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因緣著痛?」

佛言:「菩薩心有所念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意,意[5]有所念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識,識有所識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眼所見中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眼所見惡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耳,耳[6]聞好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耳所聞中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耳所聞惡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鼻所聞中香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鼻所聞惡臭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因緣[7]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身所得中細軟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佛言:「諸菩薩尚未厭因緣生死痛。」

諸菩薩言:「我用厭因緣生死痛故作菩薩耳。」

佛言:「汝曹厭生死痛。何以故不種道栽?何以故種因緣生死痛罪罪栽?」

諸菩薩報佛言:「我日種道栽。」

佛言:「如若種道栽,何以故有因緣生死百八痛?」

諸菩薩即慚稽首受行。

諸菩薩皆稽首問佛言:「佛雖為我說經,我不解是。」

佛言:「我見若曹種百八痛,我知汝曹不解。」

諸菩薩復稽首言:「願[8]佛[9]解我。」

佛言:「菩薩心有所念,欲得心不能,以時得坐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意,意有所念,復念可意不可意為[10]種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識,識有所識[11]不可我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眼所見中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眼所見惡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耳所聞中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耳所聞惡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鼻所聞中香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鼻所聞惡臭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身,身所得細軟可身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身所得中細軟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佛言:「菩薩斷是百八痛,乃應為菩薩行,不斷痛者不應為菩薩行,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諸菩薩如是尚未解,當復校計。」

諸菩薩問佛:「當復校計何等?」

佛言:「菩薩當校計百八關生。」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關生?」

佛言:「菩薩心所貫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

佛言:「關心不使入痛[*]痒思想生死識,便無五陰、無有習。」

佛言:「關五陰習令心不動,為斷生死痛。關者為貫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關意便不動。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關意便不動,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不受五陰習。不關者墮罪,關意不動者墮道,是為關生。

「轉入識,識亦貫地水火風空、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便有五陰習,便貫生死。不關者墮生死痛,關者為墮道不為生死。

「轉入眼,眼所貫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眼所貫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1]關墮罪;眼所貫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耳,耳所貫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耳所貫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耳所[2]貫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鼻,鼻所貫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鼻所貫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鼻所貫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口,口所貫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口所貫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口所貫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身,身所貫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身所貫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身所貫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佛言:「菩薩行要當關令不動,動者為未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坐禪令不動。」

佛問諸菩薩言:「禪已復動不?」

諸菩薩[3]報佛言:「禪覺復動。」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復動?」

諸菩薩言:「自然動。」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自然動?」

諸菩薩言:「我不解,不知從何因緣動?」

佛言:「如是諸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言:「願佛當復為我解。」

佛言:「菩薩所以禪自然動覺者,菩薩有百八關生,動不動不止故。」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解。」

諸菩薩言:「何以故復未解?」

佛言:「但坐菩薩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諸菩薩皆稽首[4]言:「願佛當復為[5]我[6]解。」

佛言:「菩薩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心本罪百八行。

「轉入意,意本多所念,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轉入識,識本多所念,不止守故,識本罪百八行。

「轉入眼,眼本多所見好色,不[7]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見中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見惡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轉入耳,耳本多所聞好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多所聞中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8]多所聞惡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轉入鼻,鼻本多所聞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聞中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聞惡臭,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轉入口,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9]多所得惡味惡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轉入身,身本多所得好細軟[10]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中細軟,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惡麁堅苦[11]痛不[12]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佛說如是,諸菩薩[13]皆歡喜[14]受行。[15]

[16]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

[17]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故今無可相校;而宋、鄉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文斷義絕,難取解處。第一、第九幅十七行云:有五陰中有之下([A3]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第二、第十幅二十一行云: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A4]便云)習自言我無罪等;第三、第十二幅二行云:是為顛倒口之下([A5]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為三節文斷處也。

今准《明度經》,此中二本,皆錯將是為顛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總三百七十九字,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却將五陰中有之下,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顛倒口等凡二十七行,總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致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今依《明度經》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鄉、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

中有五陰中有(便云)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顛倒口(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云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877 - 2023-12-27 10:49:30 大哀經卷第一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會法典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古昔諸佛之所遊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3]揵沓和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而於佛土宣暢德本、如來威光。慕樂法門菩薩、神明等,入無量無限功德。

如來所行成等正覺,轉妙法輪為極元首善宣開化,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度無極,明曉眾生志性所趣,覩其諸根便度彼岸。曉了一切,蠲除罣礙,諸所止處為作佛事而無俗業,堅住於行莫能當者。

大比丘眾六百萬人,一切[4]人民——滅除塵[5]欲,無眾蔽礙——則為如來法王之子,行深妙法。其所由生不從顛倒,柔軟和雅,威儀禮節而皆備悉,為大眾祐如來之道而得親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無罣礙,決了[6]普智,諸通敏慧。又諸大菩薩大慈大哀,興布法雲而演電明,為雨甘露[7]滿飽眾生[8]諸久飢渴。等心一切執志如地,諸所妄想、倚著、結縛皆已除棄,熙[9]降弘恩。道品之法三十有七,猶如日殿聖慧之宮,明智光曜靡所不照,滅大幽冥,顯示世間,指其道路,宣其德本。若如蓮華開䦱之時,枯竭恩愛,志深[10]淵池,興立正業。具大神通遊於虛空,譬如月宮照[11]乎夜闇所可遊行。等心眾生得其志性靡不忻悅,善權方便有益無損,至於道誼亦無增減,普現所行。志若須彌堅住不動,常修梵行、供養三寶,於諸境界無能移轉,過諸世間之所有法。毀[12]呰、誹謗現於一切諸佛國土而現親厚,神曜遠照志如大海,其器廣大盛滿法水。修菩薩行,一切眾生之所宗戴,猶如師子、君主最尊。奉四聖諦,懷於大悲,心慕慈愍,[13]寂然觀察,所察普顯,於深妙法而無所畏。壞諸外道,於無央數百千諸劫究竟無[14]抵,其若菩薩行不以懈[15]惓,一切諸德悉已具足。

其名曰:普觀見無盡菩薩、皆[16]覩諸國莊嚴遍現菩薩、如來種性成就無退菩薩、威儀化眾示無瞋恚菩薩、無量辯才幢英變音菩薩、積累清淨金光威神王菩薩、分別光明辯解散句菩薩、生無量福積累親業菩薩,如是等類無數菩薩。

於是世尊[17]班宣法門,名曰生諸菩薩。

佛成正覺時十六年,見諸梵行普皆興盛,覩諸菩薩咸來集會,欲演如來諸持法藏,而眾開士皆悉雲至。佛自念言:「吾寧重增諸菩薩行,使得將護興立道行。曾有經典講無蓋門——如來所為無極變化——為諸菩薩大士之眾,當令進入如來境界。」於時世尊以佛境界變現如來三昧正受。佛適以此佛[18]境變現定意正受,眾祐聖旨上虛空中自然高座。如三千大千佛土廣大高遠——上至欲界及無色界——悉佛正行,如來功德之所興化。

諸菩薩眾性行清淨,照於十方諸佛世界,悅可無量眾生意行,一切諸天、龍、神宮殿靡不[19]蒙曜。請召十方諸菩薩等咨嗟無量名德之稱,悉坐無數重閣交露,或有紫金以為牆壁、吉祥藏寶以為軒窓、以瑪瑙寶而作戶牖、明月藏寶以為欄楯、離垢光寶以為戶扇、以普明寶而為重閣、一切眾寶而為垣障。垂諸貫珠竪眾幢幡,而然[20]錠鐐懸諸繒蓋,上好栴檀而用堊塗,[21]異妙栴檀、可意眾香、懷來越度海中名香而用然之。龍所出寶、若干種華而散其上,眾寶之樹羅列而行。諸寶香[22]鑪巍巍微妙。其所光飾普周十方諸佛世界,清淨奇妙,歡悅人心,普悉現於高座之中。其師子座不可稱數——億百千姟——而自然現,高座[23]粲麗,廣長而峻,眾所欽樂,莫不忻慶。

此四大[24]域所有部界則自然生四萬宮殿而甚高大,又其欄楯高四丈九,廣二十里,以夜光珠、離穢寶珠、梵英寶珠懸在幡蓋,而以紫金莊飾交露,出自然音。從地以上乃至高座又既崇妙,自然化成無有作者。如是,此四域所興變化,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諸有四域悉等無異,皆自然生無極宮殿。

於時,世尊安隱寂然從三昧起,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25]反震動,其大光明靡所不照。佛與菩薩、諸弟子、眾眷屬圍遶,諸天在上歌詠功德而雨眾華,散諸天衣覆蓋虛空,燒眾名香,[26]空集樂器而自然鳴,十方佛國皆自然動。光照無量諸佛國已,佛大神足無極變化,境界無限、威神無際、聖光無邊、感動無底,於靈鷲山忽然不現。與大眾俱,諸天、龍、神、[27]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侍從世尊欲聽經法。

又四天王與諸天俱,見佛世尊欲詣講[1]經,於上叉手,雨諸天華供養大聖,以偈讚曰:

「日月之威曜, 明珠天[2]然暉,
佛光悉蔽之, 消滅三惡[3]趣。
其明遍佛土, 越須彌鐵圍,
悉歸命最勝, 咸各懷踊躍。」
時四天王從諸天人,各以此偈讚世尊已,忻戴無量。

時天帝釋與忉利天,見於大聖欲詣大殿,至高座所則施供養,雨諸天香散于佛上,叉手以偈而歎頌曰:

「神足度無極, 顯變化無等,
現[4]乎億佛土, 最勝日以出。
降伏諸魔界, 普德淨莊嚴,
其神足自在, 稽首無等倫。」
忉利諸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時須[5]深天王見佛欲詣宮殿[6]高[7]座,雨於天衣,叉手讚佛:

「安住慧無量, 普知眾生性,
無著如虛空, 皆[8]遠三世事。
一心入諸行, 悉曉群生性,
是故可奉敬, 三世悉戴仰。」
時炎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兜率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天珍寶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A1]宣暢於經[9]誼, 觀如幻野馬,
彼則無文字, 何有意、[10]心像?
興愍哀眾生, 故佛讚尊法,
歸知法自然, 勝曉無吾我。」
時兜率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無憍樂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寶瓔珞供養[11]佛上,叉手讚曰:

「顯示[12]乎法身, 十方如虛空,
最勝現色像, 愍哀而開化。
宣法無有色, 最勝行普平,
禮法自然慧, 明識一切[13]誼。」
無憍樂天以偈歎佛,侍從世尊。

化自在天與諸天人,見於世尊欲詣宮殿講堂高座,雨天寶珠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禁戒離諸垢, 則立於清淨,
勸化[14]其高尊, 定意不可動。
智慧無等倫, 如海無瞋恨,
已度於終始, 稽首得自在。
神聖之足底, 自然立相輪,
顯修[15]乎慈哀, 從本此為先。
解脫三逕[16]跡, 稽首佛德行,
則以[17]悲哀[18]故, 增加以平等。
以寂然為華, 解脫成其實,
猶如蜂之王, 勸化諸眷屬。
安住如蓮華, 以頭腦稽首,
善建立禁戒, 住於安諦地。
精進之勢力, 超殊無能逮,
稽首正品類, 甚尊不可動。
愍哀為清淨, 道場成光曜,
智慧離垢穢, 威明消闇冥。
無數百眾生, 咸共歸稽首,
則為無極覺, 頭面禮大聖。
其脫門之跡, 音暢於虛空,
智慧馳懸遠, 光明照十方。
眾生華百千, 令得解開[19]彼,
覺了離垢穢, 稽首無所著。
察之無等倫, 何能有[20]踰者?
求之於十方, 導師不可逮。
功勳甚眾多, 一切德備悉,
吾今而咨嗟, 其志無飽滿。
阿須倫、諸龍、 帝主所歸禮,
無數諸天、人, 僉共歎其德。
其所讚名稱, 眾多難思議,
舉譽禮世尊, 功勳皆流布。」
化自在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於時世尊則以無量佛之境界感動變化,為百千天人所共咨嗟,詣寶高座。時佛世尊適昇高座,四域宮殿悉知見之;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在四域皆復如是,悉知見之。

於時大聖坐於三千寶護高座師子之床,諸菩薩眾及大弟子亦復次坐。於是,大聖有三昧名無蓋法門娛樂,以此定意正受。佛適三昧,聖體諸毛一一毛孔,各出江河沙等光明,威曜盡照東方諸佛世界,靡不周至;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盡照諸界遍無遺漏。所照十方諸佛國土,應時諸土一切地獄[21]懃苦拷掠悉為休息、畜生解脫、餓鬼得安。時諸眾生諸患消除,不為婬、怒、愚、癡所惑,而無瑕穢[22]苦勞之難;慈心相向,共相瞻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無異。

如來光明照諸菩薩,諸菩薩眾承佛威神,[23]光曜之中說此頌曰:

「精進力無量, 廣普[24]無所住,
又以精[*]懃力, 越度億載劫。
十力功流布, 普達於十方,
釋迦文威光, 廣照於一切。
其欲求法[1]誼, 故往百千土,
禮佛聽尊法, 而至忍世界。
其在兜率天, 十方諸菩薩,
斯等察此光, 佛演安眾生。
魔塵異學眾, 降[2]以精進力,
如蓮華出日, 須彌照十方。
其身曜無底, 暉普於一切,
詣彼聽尊法, 最勝轉法輪。
今日無等倫, [*]班宣無比經,
十力愍眾生, 故轉尊法輪。
今日眾集會, 廣普難可遇,
篤信欲見佛, 今當詣忍土。」
爾時,光明普告十方諸佛國土。說斯頌已,動諸佛國、安於眾生、[3]燿諸法界,淨除一切塵勞之境,滅眾幽冥[4]蔽魔宮殿,與諸菩薩、無數眷屬還迴忍土,在佛頭上忽然不現。

于時東方無量功德寶福普辭世界,其佛號離垢淨光海[5]華無斷光言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彼光所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會眷屬圍遶忽沒彼土,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雨夜光珠、眾寶、瓔珞供養散佛,以頌讚曰:

「十力功勳髮, 皆達於十方,
嗟嘆無等倫, 德祚度彼岸。
我等所詣土, 欲聽經法故,
一切聞名稱, 釋師子之號。
世尊為平等, 離垢光普曜,
如諸法無本, 亦無有瞋恨。
見[6]危懼眾生, 輒令得解脫,
為諸法之王, 如幻師善學。」
時諸菩薩無央數眾嗟嘆佛已,各神足力悉化作座而坐其上。

南方佛辯世界無量德寶辯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寶柱,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7]見,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白珠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頌讚曰:

「世尊悉周[8]匝, 愍雨於眾生,
開䦱光明焰, 以空無吾我。
以八平正路, 消竭塵欲[9]淵,
寂秘諸樹王, 長育清白[10]林。
則以智慧光, 化滅陰冥母,
[11]悟久[12]夢眾生, 溺沒終始流。
為顯示正路, 消竭恩愛池,
令逮清淨眼, 使度如前勝。」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方照[*]燿世界普明如來至真佛土,彼有菩薩名顯音契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瑛真珠供養世尊,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讚頌曰:

「其聖體之行, 猶如虛空界,
所願悉清淨, 劫數無有量。
其身淨無垢, 永無有眾漏,
能周於十方, 無思議佛土。
所講如時雨, 雷震梵妙音,
悅可群萌類, 應如志所慕。
其心無所行, 亦無有不行,
所演暢諸音, 出應眾生心。」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北方眾寶錦界無量德寶光如來佛土,彼有菩薩號曰海覺,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頌讚曰:

「體色紫磨金, 覺施以寂然,
善照於十方, 快普現其身。
其體無儔匹, 眾人若觀察,
則滅諸欲塵, 忻豫長安隱。
最勝諸學子, 瞻戴世光明,
其志咸忻仰, 如須彌頂王。
皆諸神足力, 若干種變化,
不能見最勝, 頂上之威相。」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各神足[13]變作其座,皆自處其上。

於時東南方無憂世界除眾[14]戚冥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普曜,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15]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寶交露供養上佛,以頌讚曰:

「於一毛孔裏, 懷無限佛土,
眾生不以患, 國土不迫迮。
最勝救濟行, 為諸無眼目,
諸佛為最妙, [1]識勝之光明。
以一之剎土, 暢無數佛國,
其諸所顯現, 剎土不增減。
隨如應方便, 大稱隨時入,
普入一切變, 神足所感動。」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2]變化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南方善[3]觀世界大哀觀眾生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思於大哀,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妙衣服供養[4]覆佛,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禁戒甚清淨, 人尊如寶珠,
長夜自將護, 如犛牛愛尾。
見於毀禁者, 加之以愍哀,
不自嘆己身、 不呰毀他人。
住如須彌山, 意定不可動;
智慧如江海, 尊超於神靈。
已度一切有, 有為縛刑獄,
化億載眾生, 療其塵勞病。」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北方離暗冥世界光淨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光曜網,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寶瓔珞之具用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身覺了生死, 猶如幻師化,
示現所感動, 如幻無所有。
假如[5]師幻化, 眾生皆如茲,
其界不可[6]動, 眾生無自然。
如人臥寐夢, 覩見若干形,
寤則無所見, 諸色想無為。
聖說法如夢, 有為從念生,
見有所退轉, 不退、不迴還。」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東北方住淨離垢世界空城離垢心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覺無底離垢,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常鼓音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明識深妙法, 等解[7]指自然,
省察諸空相, 一切諸所[8]法。
普知一切世, 眾生心所趣,
其心如虛空, 清淨慧無底。
群黎之所行, 三世諸馳逸,
一心一時行, 悉知諸所有。
無有眾生想, 其心諦離念;
已除眾妄想, 善權普平等。」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下方照明世界[9]深青蓮首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曰辯嚴,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明珠交露共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如億載佛土, 其中所有塵,
安住諸子孫, 來詣於最勝。
各欲自啟問, 無數億千劫,
則以一文字, 意化於一切。
聖慧不可喻、 權智無等倫、
總持定無量、 功德無崖底、
洪勳無能限, [*]斑宣無數劫,
毛孔所咨嗟, 不可盡究竟。」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上方莊嚴世界名稱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諸法變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一切莊嚴眾寶紫金交露之帳覆蓋佛上,稽首足下繞百千匝,以頌讚曰:

「一切安住業, 今顯無崖底,
於心得自在, 導師行亦然。
獨諸佛所知, 非眾生所行,
如空無邊際, 群庶本如此。
其行無儔匹, 今日顯無底,
成佛轉法輪, 導師滅度如。
猶若有所種, 法不失果實,
十方諸最勝, 不可稱限量。」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於[10]佛空中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11]大哀經嘆會品第二

彼時須臾之間,十方菩薩悉會面現——其菩薩眾不可稱限、無能計會、億百千數莫能稱載——光明所勸集於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

時佛[1]?然從定意興,其明晃照自然音出,其自然音普告[2]於三千大千世界令聞其教。于時佛土信、不信者,已為應器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人與非人、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聞佛音詔身心坦然,加敬悚息,承佛威神,自然而有妙寶宮殿悉共趣之。須臾之間至寶高座,稽首佛足,遶聖三匝,各就床榻。

又此光音告勅梵天、梵忍天王、梵身天王、梵滿天王、梵度著天王、大梵天王、光曜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嚴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難還天、淨身天、用果天、無[3]揵天、於是天、善施天、善所施天、一善天,如[4]眴之頃集寶高座,稽首足下,遶佛七匝,不處地上自處其座。

於時,世尊覩見大眾僉然來會。有神[5]光曜名曰顯現諸菩薩力,眉間演出於此光明,遶諸菩薩七匝竟已,於諸菩薩頂上而沒。

時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遇此光曜應時逮得一切莊嚴定意。適三昧已,其寶高座自然為佛。有師子座高八十億姟百千之尋,妙寶為足、眾珍欄楯、妙衣敷上、一切諸華以散其上、悅意諸寶以為嚴飾。一切菩薩覩此緣變斷絕所慕,皆令眾會自覩其明,可悅一切眾生現其心意,所欲求願尋時皆了,無[6]可猶豫。

時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復以[7]劫嘆施諸惡趣,三昧正受,別化如來大師子座,庠序安隱。從三昧起,恭恪欽敬叉其十指以頌讚佛:

「其日光明者, 但照世俗耳,
天帝威神德, 營從樂忉利。
其梵天尊王, 慕戀梵天[8]上,
佛之聖威化, 變動界若此。
觀察法自由, 自然如虛空,
若幻野馬比, 亦如水中月。
諸所作、所[9]造, 悉為無有主,
曉了如誑詐, 見眾生清淨。
其心慕於色, 斯色何所在?
其心為自然, 所由皆不實,
一切雖清淨, 此亦如幻化。
其於自然者, 虛偽何有處?
能分別本淨, 執御心鮮潔,
其境從容來, 彼無有塵欲。
思想念諸念, 其心已脫此,
則見若干種, 幻化之所為。
虛空無所有, 從地而出生,
顯示國土地, 若干明珠寶。
向者為法王, 建立師子座,
當處於此座, 開化億眾生。
跱立繒幡蓋, 大幢諸嚴飾,
此無所從來, 亦無所越至。
若能曉諸法, 無所從來者,
便能為眾生, 現諸勝變化。
大聖梵音聲, 所演善哉快,
為世巨[10]錠燎, 威神德無極。
愍傷吾之故, 當昇處高座,
講說於經典, 斷生、老、病、死。
其清淨眾生, 十方來會此,
各各次第坐, 欲聽愍法誼。
本所因發舉, 願解於此慧,
聖在師子座, 安詳頒宣法。」
於是,世尊見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志性清淨,即便處於大清淨法師子之座,尋時講說諸菩薩行、當所立趣。又有經典名無蓋門,淨菩薩道,諸佛法力,成就寶身,聖明屋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入總持中分別解說,剖判入門大神通慧;入於微妙不退轉輪無能迴還,導御一切諸定意乘;入於一乘無毀法界,說眾生性根原所趣,為之唱導解發諸法。毀壞諸魔,入應[11]順法;去諸塵勞六十二見,開化當入柔順之法;令諸愛欲、邪見、[12]亂律入無礙慧。

勸[13]眾德本普無不接,頒宣權慧皆入一切佛平等聖,悉無陰蔽無處所門。所宣諸法分別如[14]誼,入於諸法——無念、不念,無應、不應——覺了深妙十二緣起。聖慧功[15]德乃達魔天,佛身、口、意皆令莊嚴。所念志趣智慧明達而不可[16]蓋,入[17]乎聖諦開化聲聞,曉心所歸緣覺之律。普得一切諸慧境界諸菩薩律,一切所入於法自在,頒宣如來功勳名稱。

時佛講說如是比像無極法典。說是語時,教化告勅諸菩薩德:「所願至誠,悉已具足。」示現如來變化感動,解諸眾會狐疑結網,降攝一切諸魔之[18]場,[19]光顯如來訓誨之[20]誼,備佛[21]本業欲使具足。是故,世尊處師子座宣無蓋門。

於時寶幢菩薩承佛聖旨,用佛莊嚴三昧正受,令普眾會致佛莊嚴,建立威神。

時名聞力菩薩承佛聖旨,用紅蓮華三昧正受建立眾會,一切諸華[1]令成法華,以此眾華散於世尊、一切菩薩三昧。

[2]時海[3]覺菩薩承佛聖旨,以眾香定三昧正受,使諸毛孔建立演出妙味栴檀。

四、明網菩薩承佛聖旨,以光明定三昧正受,令一切光建立眾會,靡不蒙安。

五、大哀念菩薩承佛聖旨,[4]以無眴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瞻戴如來目不敢[*]眴。

六、離垢察無底菩薩承佛聖旨,以法悅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慕樂正法、好法、志法,樂以法樂。

七、辯嚴菩薩承佛聖旨,以[5]願跡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皆令蠲除五蓋之患。

八、變諸法王菩薩承佛聖旨,以無忽忘三昧正受建立眾會,志在佛道慕如來行。

九、心勇菩薩承佛聖旨,建立眾會,使伏諸魔及外怨害靡不從化。

十、降諸魔菩薩承佛聖旨,以毀魔場三昧正受。適三昧已,應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魔——其數百億——及諸魔兵速疾速疾,各從宮殿忽然不現,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於世尊無央數匝不可稱計,奇異妙物供養大聖,恭敬悚息,一心叉手,勸助天師頒宣經典:「[6]唯願以時開化說教,吾身今日降魔菩薩威神所建,故來勸助。[*]唯,天中天!吾當放捨所作魔事不亂眾生,今以法故來至於斯。由是,大聖當察吾身志操所趣。」

於時世尊察魔心念,讚曰:「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黨乃能放捨魔事,勸助如來令說經法。緣是之故,汝等之身因此獲報,皆當越度一切魔業。所以者何?猶百千歲屋室闇冥,一燈入中尋即消昧。如是,諸[7]人於百千劫興發塵勞闇冥之欲,一善本心力之所變,消滅眾患令無有餘。譬如諸[*]人一日之宮、一月之殿、一大寶珠,一一各出光明之曜消除眾冥。如是,諸[*]人一心善本,觀其修行而念應順,皆除一切無明眾冥、六十二見、九十六逕眾患之難。以是之故,今日諸仁[8]來覲如來加復勸助,因此德本稍漸蠲除一切無慧愚癡之冥,當獲無極[9]導法之門。」

大哀經卷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883 - 2023-12-27 11:00:47 大哀經卷第二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二

西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無蓋法門品第三

於是,法[10]?王菩薩在於彼會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示現建立大聖威光,令諸菩薩永無狐疑,各[11]各修行。[12]唯當宣說無蓋之門大會法品。所以者何?其大會者,今悉集此皆為菩薩,[13]一、被大德鎧不可思議;二、以大神通聖慧娛樂;三、皆有功勳通於十方;四、所修清白心離垢穢;五、以明解脫多所照[14]燿;六、皆為諸佛所見咨嗟宣揚功勳;七、於一切法得尊自在;八、諸度無極越終始岸;九、一切皆從權方便生;十、而悉消化魔業欲塵;十一、降伏一切諸外邪道;十二、皆能分別方便講說章句[15]誼理;十三、慧無罣礙,智度無極,超於彼岸;十四、其意自由,勇步無難,逮聖總持;十五、建立無蓋,辯才無斷;十六、曉了眾生根原所趣——具足、缺漏,備、不備者;十七、察諸眾生從應所解而為說法;十八、所宣經道除眾罪殃而無遺漏;十九、其音隨時柔軟和雅,如哀鸞鳴、猶龍海吼、亦如梵聲;二十、慈愍眾生而示滅度,亦以慈愍[16]令眾得濟;二十一、心常懷執無極之慈;二十二、志性[17]抱念無蓋之哀;二十三、所住堅固而不可動,言行相應;二十四、修立法幢顯示十方;二十五、其志堅強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如鐵圍山;二十六、[18]盡建所願不失本誓;二十七、暢入深妙,分別玄奧十二緣起;二十八、蠲除兩際,斷滅常見一切諸見六十二疑所習連著;二十九、亦如大[19]乘群庶法王誘進牽致使入於道;三十、眾庶大導[20]將致無難;三十一、從無央數劫好樂法寶,合集智慧;[21]三十二、為大醫王療眾人病,[22]滅除眾生無色塵勞[23]蓄滯之[24]病[25](第三十三、法經本闕);三十四、此諸菩薩大師子王所撫育子;三十五、一切諸行、若聽異音、聞說如來秘密之誼亦不恐懼;三十六、而以相好莊嚴其身;三十七、皆以大哀具足祠祀;三十八、其[26]心勇猛不懷怯弱;三十九、降伏四魔愛欲境界;四十、善施橋梁,開[27]寤眠寐;四十一、如是根力覺意禪思,解脫定意正受,以善修成所當為業;四十二、常以慇懃欲度眾生;四十三、逮得總持攬制一切;四十四、若利、無利,歎譽、誹謗,有譽、失名,若苦、若樂,於世八事而無所著;四十五、其心得入歡[28]喜悅豫,樂愛經典;四十六、[29]頒宣流布道法之寶;四十七、充滿智慧備悉道空;四十八、其行鮮明猶如蓮華;四十九、蠲除一切諸有為法;五十、其光清淨,覆蔽日、月、釋梵暉曜;五十一、悉已逮得海[1]中三昧;五十二、[2]道御一切諸法之寶;五十三、而於三寶由得自在無能斷截;五十四、明識解說一切諸界;五十五、執持諸佛經典之要;五十六、積累合集無量功德咨嗟之稱;五十七、造立無限功祚智業;五十八、而得親近具足佛慧;五十九、達了當來無[3]央數劫本末之際;六十[4](第六十法[5]本內少)。」

法[*]?王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此諸菩薩大士之會功勳若茲,我意大聖,心自念言:『當令世尊為諸菩薩宣無蓋門大會法品,諸菩薩眾所可由生,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興出多所饒益,則能悅可菩薩大士使得成具。當來菩薩德本明[6]哲,其初發意菩薩清淨[7]行欲成者,令入一乘使不退轉。諸菩薩眾具足佛法,至阿惟顏一生補處,令其果報無所遺失。若有眾生所識分明、志存決定,懷來因緣化使入道;其不決定當令仰入於無極哀,其有眾生永在邪見,為說處所使決其網。樂三乘者因故佛興而自嚴飾,諸天、龍、神、犍沓和、人與非人、世人、阿須[8]輪皆得蒙濟。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實為善哉,如是比像至未曾有難及希有,經典之要現出於世得共覩知。』[*]唯願,大聖!斯等正士發意之頃,建立化變此法高座,一切聲聞及諸緣覺於百千劫所不能逮。吾以是故,心自念言:『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此[9]人之等乃能施設如是色像神足變化,誰以見此,當復興發聲聞之行、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有初發菩薩心者,過諸聲聞、緣覺之[10]眾。』今欲引喻。譬如,世尊!愚癡之子從生騃冥,捨夜光大寶珠取水精珠,所見顛倒自以為是。眾人所行亦復如是,捨[11]乎大乘,轉求聲聞、緣覺之乘。若復有人至性真實,發無上正真道意,若已發意、甫發意者,亦當不久具足成就如是法要。」

法[*]?王菩薩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三億百千姟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12]大哀經莊嚴法本品第四

爾時,世尊覩諸菩薩皆來大會——此諸菩薩皆以法故而來集此,悉以執持如來妙藏、宣暢菩薩諸所行、住無蓋法門所由品奧、修御法典——復有光明名無畏辯,應時眉間大人之相放斯光曜,遶諸菩薩七匝已竟,因復遶於總[*]?王菩薩身百千匝,尋入總?王菩薩之頂。

適蒙此光承佛威神遶諸菩薩百千[13]匝,其光悉照師子之座,其身威儀轉復光曜,光明巍巍益甚加倍踰諸菩薩。

總[14]?王菩薩時見如來無極威變,即從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於世尊上虛空之中,化成如來莊嚴寶蓋——佛所建立,琉璃為幢,上至炎天,瑰異琦[15]珍、帝青琉璃、寶藏殊妙而以嚴飾,垂貫真珠繒綵旗幡而為莊校,紫金交露周匝[16]繚遶——覆諸菩薩大會之眾,其蓋廣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比像建立寶蓋奉獻如來,雨於天華,威變伎樂而自然鳴。尋時以頌而讚世尊:

「光明普遍靡不[17]見, 目所周悉為顯[18]誼,
諸法自[19]在權[20]自由, 不可思議[21]趣諸德。
大聖正士演光明, 其口清淨宣辯才,
[22]道光繞我百千匝, 在吾頂上沒不現。
如本[23]意志所懷念, 辯才照明[24]持亦然,
所知百千勝於前, 用蒙人雄道師恩。
其身巍巍心清淨, 踊躍以時獲如願,
乃知正覺慧無量, 其大辯才入我身。
佛實難及威無極, 其羸劣者不所樂,
承佛聖旨今悉見, 當復啟問愍眾生。
諸菩薩眾行所入, 等趣世間而御眾,
所生光明所變處, 當復諮啟阿惟顏。
魔眾無量悉來會, 而獨遊步上道乘,
及餘志求微妙法, 為是等故問最勝。
當善執持此魔場, 而常諦受斯佛慧,
今適是時世尊說, 為眾生故開法藏。
鄙身明智無[25]不及, 人中之尊慧無量,
能了最勝無限智, 今當啟問無極權。
世尊聖慧由自在, 本於長夜所修學,
善遵[26]?尊為法王, 惟為[27]頒宣[*]道師行。」
總[28]?王菩薩以頌讚佛已,白世尊曰:「如來境界不可思議,諸菩薩行莫能稱限,吾及眾會聽察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說經法未曾厭倦。覩於眾生,最勝世尊行乎大哀,故問此[*]誼。何謂,世尊!菩薩莊嚴而自校飾,以菩薩行而為應[*]誼?何謂菩薩不可思議逮法光明,離於闇[29]冥蔽礙之患,以大法門而為清淨?何謂菩薩在眾生尊,第一大哀修行慈愍,成就所行不捨眾生?何謂菩薩逮佛菩薩所行諸業、所[30]尊正法、不懷惱法?善哉,世尊!願分別說諸佛菩薩之所行住等[*]趣法門。猶如菩薩降伏魔眾、蠲除疑網、入如來界、遊菩薩境,曉了一切眾生志操,心行清淨、攝取佛土、執持魔場、從如來教,而於諸法速得自在無所蔽礙。」

佛告總[*]?王菩薩:「善哉,善哉!正士!乃能問於如來,欲善決了諸佛菩薩,仁能逮得無量如來所行了了。族姓子!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菩薩行及餘菩薩功勳具足,疾逮一切諸法自在。」總[*]?王菩薩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莊嚴。何謂四?一曰、戒莊嚴,未曾毀禁;二曰、定意莊嚴,[1]至未曾亂;三曰、智慧莊嚴,心無蔽礙;四曰、總持莊嚴,所聞不忘;是為菩薩四事莊嚴。

「於彼何謂以戒莊嚴?族姓子!知則用一事以戒莊嚴。何謂一?常愍眾生心不懷害,矜哀群黎一切有命,亦敬愛之莫不悅可。

「復有二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二?一曰、杜塞惡趣,二曰、開善趣門。

「復有三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三?一曰、身行清淨而無[2]沾污,二曰、口言清淨辭不麁獷,三曰、其心清淨未甞[3]壞亂。

「復有四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四?一曰、如所志願必果無異,二曰、如所[4]約誓則得成就,三曰、如所慕樂必成無違,四曰、如所圖畫則得超至;是為四。

「復有五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五?一曰、與禁戒士俱共精修,二曰、習學智慧未曾懈廢,三曰、勤志解脫不懷慢恣,四曰、修度[5]見品未甞休懈,五曰、益加精[6]勤遵於無上無極滅度;是為五。

「復有六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六?一曰、無所毀犯,亦不懷恨;二曰、無所缺漏,亦不捐棄;三曰、不有[*]沾污,無所損落;四曰、不為瑕疵,修一清淨行;五曰、而博聽受,不從欲穢;六曰、若有所聽,不[7]載仰人;是為六。

「復有七事以戒莊嚴。何謂七?一曰、戒品清淨,二曰、布施清淨,三曰、忍辱清淨,四曰、精進清淨,五曰、禪思清淨,六曰、智慧清淨,七曰、善權清淨而無放逸;是為七。

「復有八事以戒莊嚴。何謂八?一曰、所處具足,二曰、其地究竟,三曰、所御備悉,四曰、性戒周密,五曰、不被燒害得至成就,六曰、佛興出世得無所著,七曰、無蓋普達,八曰、得從善師所問具足;是為八。

「復有九事以戒莊嚴。何謂九?一曰、而於聖慧無所恐懼,二曰、有所覩見而不怯弱,三曰、曉了空慧,四曰、分別善權,五曰、習於清[8]涼而無惱熱,六曰、將護禁戒如蜂採華,七曰、修治其心令無情欲,八曰、其心調和不懷麁獷,九曰、逮得調定中和之地;是為九。

「復有十事以戒莊嚴。何謂十?一曰、莊嚴其身具足諸相;二曰、其口莊嚴,言行相副;三曰、其心莊嚴而無瑕疵;四曰、國土莊嚴具足所願;五曰、開化眾生莊嚴,志性清淨;六曰、所生莊嚴,一切眾惡而無所犯;七曰、菩薩行莊嚴學如來行;八曰、聖慧莊嚴,不懷自大;九曰、道場莊嚴,勸助眾德;十曰、力無所畏,不共法莊嚴,立戒為本,未曾捨禁;是為,總[*]?王菩薩!十事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定意莊嚴?定有一事。何謂一?常懷慈心愍哀眾生。

「復有二事定意莊嚴。何謂二?一曰、修行威儀禮節,二曰、性行質直而無諂飾。

「復有三事定意莊嚴。何謂三?一曰、無有諛諂,二曰、志性清和,三曰、無有虛偽。

「復有四事定意莊嚴。何謂四?一曰、為人仁調而不[9]佷戾,二曰、不懷毒害見他瑕疵,三曰、不犯禁忌致諸患難,四曰、不從愚戇以趣闇蔽;是為四。

「復有五事定意莊嚴,謂去五蓋。何謂五?一曰、貪欲,二曰、瞋恚,三曰、睡眠,四曰、調戲,五曰、狐疑。

「復有六事定意莊嚴,謂六思念。何謂六?一曰、常念於佛,二曰、常念經法,三曰、常念聖眾,四曰、常念禁戒,五曰、常念布施,六曰、常念諸天。

「復有七事定意莊嚴,謂不捨道心修七覺意。何謂七?一曰、意念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歡悅覺意,四曰、精進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事定意莊嚴,謂八正由路。何謂八?一曰、正見,二曰、正[10]命,三曰、正語,四曰、正業,五曰、正[11]念,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事定意莊嚴,謂菩薩不捨道心,常立大哀,亦無所住,其心不捨一切眾生。何謂九?一曰、蠲除愛欲,寂滅眾惡不善之業,憺怕、悅安,此念俱行修第一禪;二曰、其人寂除思念所行,其內[12]庠序而為專一,無思、無行,憺怕、悅安,修第二禪;三曰、永觀歡悅離欲之行而常安詳,其身[13]適安猶如聖賢所說、所觀,其意行安修第三禪;四曰、斷除苦樂,究盡往古,憂慼、歡悅觀察於斯,無苦、無樂修第四禪;五曰、皆度一切諸色之想,究暢盡[14]竟性之如地,不復思念若干諸想,遊於無量虛空之慧而為修行;六曰、過於一切虛空諸想,遊無量識,諸識之慧而為修行;七曰、皆越一切諸識智慧,不計有身、不用識慧而為修行;八曰、皆超一切,不用識慧[15]於有想、無想之處而為修行;九曰、皆出一切有想、無想之處,悉入一切思想所[16]愚,定意思惟以為正受,以權方便不於本際而取證也,住於本願開化眾生。

「復有十[17]事定意莊嚴。何謂十?一曰、心無所生不懷瞋恚,二曰、具足寂然之行,三曰、不捨所願,四曰、寂在閑居,五曰、不失德本,六曰、其心憺怕,七曰、身心休息圖度計校,八曰、[1]度安諸法,九曰、心得自在,十曰、得賢聖性;是為十事定意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智慧莊嚴?[2]計有一事智慧莊嚴。何謂一?於一切法而不卒暴。

「復有二事智慧莊嚴:一曰、捨於狐疑,二曰、離諸愛處。

「復有三事智慧莊嚴:一曰、斷除愚戇;二曰、燒盡無明,壞諸陰界;三曰、永滅闇冥幽[3]昧之事。

「復有四事智慧莊嚴:一曰、曉斷諸苦,二曰、了絕諸習,三曰、明於造證,四曰、不住由路。

「復有五事智慧莊嚴:一曰、戒禁清淨而無所獲;二曰、定意清淨精度智慧;三曰、解品清淨遊於眾生;四曰、度知見品而為清淨,皆於三世無所罣礙;五曰、法品清淨以用成行。

「復有六事智慧莊嚴:謂淨三場施度無極,淨於己場身如野馬、人場清淨猶等如夢、道場清淨無望報故;戒度無極淨[4]乎三場,身場清淨等如影故、言場清淨如[5]浮響故、心場清淨等如幻故;忍度無極亦淨三場,棄捐麁辭所言清淨,除去[6]冤結常喜諮嗟,若有段段支解其身,觀察法身清淨無穢;進度無極亦淨三場,清淨無厭、好遊生死,覩之如夢,堅強清淨志如金剛故,無應、不應,清淨行者度想著故;寂度無極[A1]淨[*]乎三場,愚冥清淨退入慧故、棄捐清淨入於諸法無所著故、勤心清淨發神通故;智度無極亦淨三場,四思清淨化眾生故、總持清淨攝正法故、所願清淨嚴佛土故。

「復有七事智慧莊嚴將護其意:一曰、於四意止,不起、不滅;二曰、於四意斷身意憺怕;三曰、其神足者曉了諸根;四曰、其五根者降棄一切諸魔塵勞;五曰、其五力者明曉諸法自然之故;六曰、其覺意者無所不達致未曾有;七曰、其由路者無往、無來,無往來故。

「復有八事智慧莊嚴,謂不失聖慧行權方便:一曰、寂然觀慧而為憺怕,二曰、觀察見於諸法為憺然故,三曰、慧品曉法品故,四曰、界品其性本行等境之故,五曰、曉於諸入本無欲故,六曰、明十二緣曉無我故,七曰、達於誠信永無瞋故,八曰、一切諸法無所破壞如實觀故。

「復有九事智慧莊嚴:一曰、知過去事,本清淨故;二曰、知於當來,未然清淨故;三曰、知於現在,究竟淨故;四曰、知定了了,報應之[*]誼無所失故;五曰、知於未定,導因緣故;六曰、曉處於邪,[7]為開化故;七曰、知佛平等,達法身故;八曰、等於諸法,法無欲故;九曰、諸聖平等,修無為故。

「復有十事智慧莊嚴:一曰、所有如夢,為惑相故;二曰、了如所夢,思想相故;三曰、了如野馬,分別相故;四曰、了如實見,因緣相故;五曰、了如影見,形用事合故;六曰、了如呼響,用雜會故;七曰、了於法界,無壞相故;八曰、了於無本,不住相故;九曰、了於本際,無動相故;十曰、曉於無為,其無為者自然相故。[8]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十事智慧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總持莊嚴?以有一事而為莊嚴:[9]其意常達未曾忽忘。

「復有二事總持莊嚴:一曰、懷來道[10]誼,二曰、總攝無違。

「復有三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誼,二曰、分別嚴飾美辭,三曰、明[11]誡所歸隨其方便。

「復有四事總持莊嚴:一曰、言無所著,二曰、無剛[12]䩕辭,三曰、所言柔和,四曰、無刺譏辭。

「復有五事總持莊嚴:一曰、諸所聞聲[*]唯歸於[*]誼,二曰、曉諸身識[*]唯歸於慧,三曰、一切經典[*]唯歸經理,四曰、了諸人響[*]唯歸於法,五曰、在於方俗歸度世行。

「復有六事總持莊嚴:一曰、言行相應;二曰、順從至誠,所言清淨;三曰、不[13]懷自大,行無所著;四曰、無有諛諂,言無所失;五曰、修於大哀,如應說法;六曰、方便隨[14]品而為宣說等講俗智。

「復有七事:一曰、其辯才智適發尋對,二曰、辯才應機,三曰、[15]小辯才捷疾,四曰、辯才無礙,五曰、辯才無滯,六曰、辯才無缺,七曰、辯才應[*]誼。

「復有八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天所言,二曰、解識諸龍音聲,三曰、明察鬼神言響,四曰、分別[16]揵沓和語,五曰、[17]解阿須倫所[18]詠,六曰、達加留羅辭,七曰、暢真陀羅所言,八曰、[19]識摩睺勒及諸眾生口之所宣。

「復有九事總持莊嚴:一曰、不[20]猗無為,二曰、諸所修行而不怯弱,三曰、勇猛說法,四曰、其智慧聖不為虛偽,五曰、曉了所說廣普具足,六曰、其貢高者順為說法,七曰、得平正者為說質直而開化之,八曰、見有處者為現劫燒,九曰、得境界者隨其學乘而為[21]斑宣。

「復有十事總持莊嚴:一曰、從其志操不為眾生宣麁獷辭;二曰、聞佛說法修習慧明,不復志慕世俗之智;三曰、言不可盡,假一文辭耳;四曰、其無所住為說無處;五曰、說於諸佛諮嗟無量;六曰、棄除惡趣、塵勞、麁辭;七曰、說於滅度不可稱限;八曰、忍於眾生無礙根本;九曰、從佛之教;十曰、忍於分別超異辯才。是,族姓子!菩薩十事總持莊嚴。」

於是,世尊欲重宣此[1]誼令人重解,即說頌曰:

「諸大聖人, 有四莊嚴, 以此應[*]誼,
尊之上乘。 戒禁、定意、 及最智慧,
總持如是, 明解分別。 為諸眾生,
所見欽敬, 其身、口、意, 常以清淨。
悉斷狐疑, 諸所句跡, 其奉戒者,
以此莊嚴; 生天世間, 功勳流布,
其所志願, 輒得成就; 常修正行,
以行為上, [2]其奉淨戒, 以此莊嚴。
其人得近, 速逮定意, 智慧解脫,
聖慧若茲。 親近無為, 歸此行者,
戒禁清淨, 斯為莊嚴。 戒無所犯,
禁不缺漏, 不弄戒法, 性無卒暴,
名響暢溢, 靡不宣持,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清淨、 布施[3]鮮潔、
忍辱清淨、 精進亦然、 一心清淨、
智慧無異、 善權清淨, 亦無放逸。
所住堅固, 強不可動, 逮明諦地,
行不懷恨, 性不舒緩, 志常謹勅,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茂盛,
未[4]常退轉, 其心不生, 眾惱煩熱,
秉意[5]興行, 未曾悔變,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不恐、不懅, 未曾[6]慷慨,
其意寂靜, 無能毀[7]稱, 其犯禁者,
常被繫閉,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心修禁, 功勳無極, 志性仁和,
斯意安調, 則為己身, 莊嚴相好,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如口所言,
身行若茲, 莊嚴其口, 所護莊嚴,
不以欲塵, 嚴飾其心,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斯人則為, 莊嚴佛土,
開化眾生, 使入大道。 此明哲者,
莊[8]挍生處, 以是之故, 不犯眾惡。
所謂莊嚴, 常奉佛道, 修治最勝。
於佛道場, 莊嚴諸力, 四無所畏,
以為莊嚴。 聖慧無慢, 普加慈愍,
一切眾生。 其明智者, 所見正真,
無有諛諂, 不懷細碎, 不隨貪欲、
瞋恚、愚癡, 志性猛[9]毅, 無有五蓋,
修六思念, 而無放逸。 為七覺意,
奉道若茲, 稍漸[10]皆惟, 一切定意。
親近所行, 修[11]乎寂然, 善順隨時,
不失眾德。 住樂靜思, 所察入亂,
於道自在, 為賢聖種。 未曾猶豫,
不[12]達經典, 無有狐疑, 亦無沈吟。
除去無明, 無有愚冥, 常處至誠,
明識聖慧。 戒清淨者, 無所逮得,
智慧最上, 定意清淨。 順從二事,
解脫清淨, 不懷慢者, 聖慧清淨。
覩見三世, 度眾為[A2]慧, 曉了離欲,
則法清淨。 斯清淨者, 不懷自大;
其智慧者, 此為莊嚴。 智慧行施,
以為莊嚴, 若能清淨, 於三品場,
己身、眾生、 及修道教, 如夢幻化,
而無所著。 以戒智慧, 而為莊嚴,
又復淨治, 於三品行。 身行、口言、
心念亦然, 影像幻化, 亦如[13]浮響,
是為智慧, 而成莊嚴。 則能清淨,
於三品事, 無能屈者, 亦不動搖。
普觀一切, 常察法身, 智慧精進,
而自莊嚴,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未曾懈[14]惓, 志性堅強, 未[15]常懷應,
亦無不應。 所以智慧, 一心莊嚴,
亦以三事, 修行清淨。 其所觀察,
無有闇昧。 斯明哲者, 興立五通,
善權智慧, 以莊嚴者,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善受總持, 了平等[*]誼,
示眾生法, 亦淨佛土。 於四意止,
志不退轉; 於四意斷, 不行二事。
身心憺怕, 斯為神足, 曉了一切,
眾生根原。 於魔、塵欲, 永無所有,
諸法自在, 隨順決了。 無所從來,
及致來道, 是為威儀, 智慧莊嚴。
永致湛然, 為寂禪定, 所觀察者,
行無[16]崖底。 曉諸陰衰, 修[*]乎法品,
明識諸界, 猶如虛空。 分別情入,
空無所有, 法無吾我, 從緣而起。
曉了真諦, 慧無懷恨、 無恐懼慧,
因緣隨念。 於三世慧, 無所罣礙,
明了三聚, 之所歸趣。 曉識三寶,
則為一相, 其智慧者, 以此莊嚴。
明曉幻化, 為[17]悉惑相, [18]恨從惑相,
譬如若夢; 等如芭蕉, 為[*]悉惑相,
諸法無會, 猶如影相。 從緣合生,
如水中月、 亦如呼響, 因對而出。
其法界者, 慧常無壞; 明了無本,
智無所住。 法動、無動, 本際常然;
有為、無為, 此無有二。 深要智慧,
清淨為道, 是為莊嚴, 諸佛之法。
其人未[*]常, 意懷惑亂, 懷來遭遇,
總持經典, 而常解說, [1]誼理微妙,
而恒遊步, 滅度之[A3]慧。 言不卒暴,
亦無麁獷, 口所宣傳, 無有不可。
諸所說音, 眾當察[2]誼, 所仰聖慧,
常以了了。 識經[*]誼理, 靡不[3]聞達,
以歸於法, 不計有人。 一切諸法,
度世為要, 以此總持, 而自莊嚴。
口所頒宣, 常說至誠; 口之所言,
恒趣平等。 有所為者, 常講經典,
隨時不虛, 無有為事。 [4]斯人興[5]此,
說其辯才, 速及正慧, 常無罣礙。
而無所住, 隨順無失, 善自莊嚴,
如好華鬘。 聞知天、龍 所說言辭,
鬼神、揵沓、 及阿[6]修倫、 迦留、真陀、
及摩睺勒, 亦復曉了, 眾生所說。
此等不來, 在於眾會; 亦復不[7]住,
而就見之。 此勇猛者, 為頒宣法,
則以智慧, 而達知之。 其自大者,
見懷亂意, 覩斯所說, 順從應時;
自大貢高, 覩其所說, 其懷慢者,
無有瞋恚。 為分別說, 三乘之教,
斷諸狐疑, 令無結網, 則得親[8]見,
佛法正真, 不依仰人, 智慧如是。
於一切字, 常曉滅盡, 所分別曉,
[*]誼無[9]質礙。 諮嗟諸佛, 無量功德,
其逮總持, 以此莊嚴。 毀[A4]呰塵欲,
所知無限, 善權方便, 隨時開化,
曉了一切, 眾生根本, 諸佛所知,
逮分別辯。 其以總持, 而莊嚴者,
斯人用此, 稱名普聞。 吾住一劫,
歌嘆其行, 不能究竟, 斯功德勳。」
[*]大哀經八[10]光品第五

世尊復告總?王菩薩:「菩薩有八光明,以此光明[11]離不可思議[12]諸闇昧,修清淨行。何謂為八?一曰、念光明,二曰、志光明,三曰、遊光明,四曰、法光明,五曰、慧光明,六曰、至誠光明,七曰、神通光明,八曰、奉行光明;是為菩薩八大光明。

「於彼,何謂念光明?有八事為念光明。何謂八?往古所造眾德之本未曾忘失,所未立德日日積功,如所聞法未曾忘失、逮知誼理分別所趣,不從六界成就念門,斷諸非法具足善德,覩有[13]強心諸佛、世尊所為建立,護持法城志懷于[14]源,逮一切法德諸光明,是[15]故菩薩八事[16a]光明。

「[16b]曰所志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志解誼理不懷嚴飾,志在聖慧不懷識著,志在於法不懷塵欲,志在精進不懷諍訟,志在佛道不懷聲聞、緣覺,志在微妙不懷小乘,志在於佛不懷魔事,志在大慈大哀未曾懷害加於眾生;是為八事所志光明。

「遊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可遊行常頒宣法,遊知眾生志操所念,所遊之處分別辯慧,所遊之處常解深妙十二緣起,所遊之處有所宣暢亘無不通,所遊之處曉了清淨前後增損,所遊之處普備一切諸佛之法;是為八。

「法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其明照世而為解說入於善本,又為眾生演度世法為暢聖慧、詔使令除諸罪之法,無漏法光善宣道教,不住無明及於眾漏見於生死罪福所趣,覩已塵欲光明不墮滅盡而取證也,其光明法善察所趣客塵之[17]源,無為法光心本清淨,自然鮮潔諸法永寂;是為八事。

「慧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一曰、八等光諸道,二曰、諸道跡光慧,三曰、往來光照,四曰、放不還明,五曰、演無著曜,六曰、緣覺威[18]曜,七曰、菩薩慧明,八曰、如來、至真、正覺光明;是為八。

「至誠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其墮滅盡以至誠行照曜於彼,其行誠諦第一道跡慧光照彼,其行誠諦致第二果則以照彼,其行誠諦得第三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第四果亦復照彼,其[19]行誠諦得緣覺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菩薩忍亦復照彼,其行誠諦成佛、正覺亦復照彼;是為八。

「神通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謂光明靡所不曜,其天眼者覩諸色[20]像,永寂諸響則以天耳普聞諸音,所念光明識念無央數劫往古行事,本淨光明察覩一切眾生心行如虛空,無礙光明又其神足遊步無限諸佛國土,慧光明者成無漏聖,積德光明開化眾生使修[21]善業,慧業光明決斷一切眾生疑結;是為八事。

「奉行光明復有八事。所謂奉行:一曰、遵修聖[22]慧,二曰、志智慧明,三曰、行正見明,四曰、奉觀察光,五曰、照眾生性曜,六曰、脩其脫心,七曰、無瞋恚心,八曰、遵修其明令永究竟;是為八。」

佛時頌曰:

「以往古淨業, 心初不忽忘,
意習無所習, 善勸無懈[1]廢。
所聞未曾忘, 速得解法誼,
寂然界[2]憺怕, 志強棄非法。
曉了於念門, 選擇所造業,
懷勇者覩之, 建立勝自在。
守護于法城, 等一眾生法,
智者離諸冥, 利益於群萌。
逮得光明曜, 無疑決猶豫,
志強慧自在, 速成至佛道。
志在於誼理, 不逸存嚴飾,
慧士不著想, 不[3]猗於文[4]字。
其志於法者, 善調欲、離癡,
有志[5]淨善權, 不諍安住道。
意常存於道, 不念聲緣覺;
常懷微妙業, 不念於小乘;
思惟於佛道, 不從諸魔教;
常懷于大哀, 不嬈於眾生。
假使所頒宣, 所遊無狐疑,
隨時化眾生, 所在群萌行。
所遊分別辯, 彼慧無罣礙,
明於因緣法, 無有緣起事。
曉了方便[*]慧, 安住所步頂,
一切能普入, 諸佛所興法。
世間法光明, 悉知人民業,
及度世聖[*]慧, 雄為智慧光。
所生無罪舋, 大[*]慧修本淨,
善遵於道路, 常宣無罪業。
於漏無有漏, 法光明照曜,
斷一切諸漏, 利潤於眾生;
於有數無數, 法常遊於[*]慧,
是無垢離冥, 遊入滅盡行。
塵勞諸諍訟, 其慧無蔽礙,
明識眾塵欲, 其心本清淨。
其智得滅度, 曉不起寂然,
如是[6]類無限, 大乘光明業。
彼於八等慧, 遊達于道跡,
亦曉了往來, 分別於不逮。
無著及緣覺, 菩薩世吼護,
慧皆能達此, 所遊解聖賢。
至誠明無量, 勇猛善修行,
其逮得果證, 無恚[7]議第一。
其行至誠者, 入寂第一果、
第二、三、第四, 逮緣覺之果,
設有能加精, 逮法忍平等,
如最勝得道, 至誠皆照彼。
又其天眼者, 普見十方佛;
成就於天耳, 聞十方音聲。
識念那術劫, 前世慧光明,
隨順知他心, 清淨慧悉照。
遊億[8]姟佛土, 神足照十方,
輕舉如虛空, 逮無為之慧。
功德光無底, 神通益眾生,
慧界無罣礙, 決群黎狐疑。
奉行所應誼, 志彊法慧光,
至成明無限, 則為神通光。
修行聖智慧, 意廣辯無底,
等觀於正見, 究竟無結恨。
其淨於此八, 斯光威無極,
雖未成佛道, 常行作佛事。」
大哀經卷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884 - 2023-12-27 11:03:14 大哀經卷第三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哀品第六

佛復告總[9]?王菩薩:「菩薩有十六事,常以大哀加於眾生。何謂十六?於是菩薩除見貪身,眾生處在若干邪見,則為斷去迷惑疑業,為說經法,是為菩薩興發大哀愍於眾生。

「眾生處在虛偽顛倒——非常想常、苦想為樂、無身想身、空有淨想——當為蠲除此顛倒行,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典。

「眾生處在計有吾我——一切無形而想有形——當為除去吾我之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頒宣經道。

「於此眾生處在五蓋而自覆蔽,墮在欲瘡多所危害,睡寐無明、虛偽狐疑,因緣所覆不了深法;吾當為彼除諸陰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法。

「眾生處在六情罣礙——眼見色而想著為文飾,耳聲、鼻香、舌味、身[10]觸、意法而懷想著[11]猗受文飾——當為此等滅除六情,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貢高、自大、憍慢求敬,是我自由咄吾志[12]邪,懷害虛偽,餘人卑賤我為尊貴,自說我所行正於尊,復尊經道又勝加復[*]?,乃強綺於容色,自計有識而自放恣,永無所獲自謂成就,不賢嫉賢、不聖嫉聖,處於邪見想住正道;吾當為此說除憍慢、貢高、自大,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迷惑邪逕,離於聖路;當為除邪顯示聖道,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虛偽恩愛之著,貪於妻息、男女、家居、產業,夙夜汲汲無有懈廢;當為除此令脫恩愛,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各共諍訟、恚恨不和,懷結瞋怒多所訟理;當為除此鬪諍、瞋恚,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惡友所攝、離於善友、興造惡業;當為除此諸惡知識使從善友,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1]諸天處於慳惜貪餮,不知懈倦,離於聖慧;當為除此慳惜貪餮,興隆聖慧,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非誼之業,存有常計斷滅之見;當令入於深奧緣起之業,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無明愚冥,[*]猗著我人壽命;當為除去一切邪見,令逮賢聖清淨之眼,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娛樂生死,[2]設受五陰、五體之賊;當為除去一切三界之所[*]猗著,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於魔見繫縛,處於思想計是我所、應與不應;當令解脫魔網繫縛依[*]猗所著,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塞無為門、開惡趣戶,故當為闡泥洹之門,菩薩于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佛言總[*]?王菩薩:「是為十六事,菩薩大士興發大哀愍加眾生也。」

[3]大哀經開化品第七

爾時,佛告總[*]?王菩薩:「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何謂三十二?

「眾生在於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是為菩薩第一之業。

「志樂於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於微妙無極大乘。

「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4]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

「覩於眾生戒不清淨;身業鮮潔,本性和調,則以此業開化眾生。

「見諸眾生墮于邪見、六十二疑,則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羣黎而建立之。

「見於眾生存在無明、所念顛倒,則開化之顯示道明,思惟柔順亦復自立於清和義。

「見於眾生遠離法行;身自修法,亦開化人住於正法,而復隨時為演經義。

「見於眾生慳悋所蓋;身心不貪,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亦能化人惠諸所有。

「見諸眾生犯於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於人立於淨業。

「見於眾生多所諍訟、瞋恚茂盛;身修忍辱、行慈心力,亦復化人奉于慈愍。

「見於眾生處在懈怠多所廢落;身不厭倦,勤行精進,亦復化人夙夜勤力。

「見於眾生其心憒亂而志放逸;身自攝意一心禪思,令不馳逸其意安詳,亦開化人立於[5]庠序。

「見於眾生處於邪[A1]黠憍慢自大;身修智慧離[A2]乎愚冥,則以大智而開化之令除闇昧。

「眾生處於非時之行,身則自壞;善權方便修平等行,亦化於人,權謀隨時,奉平等業。

「眾生處於塵欲,所危思想多不淨行;應在不應身已永除恩愛之[6]源,亦以化人除諸瑕穢。

「見於眾生而處貪身來致刑獄繫縛之患;身除貪己眾結之難,亦化眾人捨於貪身一切顛倒。

「見於眾生不調無寂、不順律教,亦未得解;身寂調定、解隨律教,亦化眾人調定順律。

「見於眾生不奉孝順而無反復,壞諸德本;身承孝道,亦修恩義將護善原,勸立眾人使修孝事,常念反復不失德本。

「眾生處於罣礙諸蔽,順從惡教;身度蔽礙,亦化眾人使離罣礙。

「眾生處於非惡之教,不歸先聖、不順眾祐;身奉善命從明智教,亦化眾人順從舊德、咨受先達。

「眾生處於多為無義虛偽之行,汲汲怱怱;身順義理務眾德本,亦復化人令勤修行,立諸善[*]源。

「眾人處於貧匱之行離賢聖財;身修無窮遵於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智慧,亦勸立人[A3]賢聖七業。

「眾生處於常遭疹疾,攝載四蚖;身修無患安隱無欲,亦化眾人使除諸病永令無難。

「眾生處於若干闇冥離慧光明;身修明曜,化立眾人無極大光。

「眾生處於三界罣礙、生死五趣輪轉無際;身自斷除三界之著,而化眾人隨時拔去三界之結。

「眾人處於左道之業離於右路;身修正道,亦立眾人住于右路。

「眾生處於貪身壽命,不覩患難;身不惜命,見患所由,亦化眾人不猗身命,察知眾難。

「眾生處於離佛法眾;身自修德不斷三寶,化立眾人隨三寶教。

「見於眾生捨[A4]乎正法;身護經典,亦化眾人將護大典,宣傳佛教立[7]乎正法。

「見於眾生住遠世尊;六思念教,身隨六念,亦化眾人奉六思念。

「見於眾生從於塵勞罪福之業;身離罪塵,亦化眾人使捨殃穢。

「見於眾生而從一切不善之法,普離眾善;身修善法、捨於非法,亦化眾人住於正真柔順之法。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平等之業當可所立,能順如此則奉正真無上大業。」

[*]大哀經道慧品第八

佛告總[*]?王菩薩言:「又,族姓子!菩薩之業不可稱載。所以者何?計如眾生貪欲諍門,菩薩修業積功累德,合集眾行至初法門。正使,族姓子!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眾生,皆令成立聲聞、緣覺,悉令此等一切眾生所立善業,不如發意菩薩功勳,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任為喻。所以者何?自斷本性所習塵欲,聲聞、緣覺住於緣合,菩薩大士蠲除一切眾生塵勞所住緣合故。族姓子!一切眾生所可造業,聲聞、緣覺所立德本,比菩薩[1]業為尊、為最、無有[2]儔匹。所以者何?凡夫愚人習從顛倒不順之業,聲聞、緣覺亦隨緣習,菩薩業者[3]有顛倒功勳無量。以是之故,菩薩大士過於眾生,越於聲聞、緣覺之上。」

於時,總[*]?王菩薩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勸助讚善:「世尊所演至未曾有,難及難及。如來乃宣菩薩莊嚴、菩薩光明、菩薩大哀、菩薩化業。[4]唯願世尊、如來、至真垂恩廣覆,重復解說,何因諸佛而於眾生興立大哀?大哀何所比像?其事云何以比之?瑞應云何住在何所?諸佛世尊造業云何?善哉,世尊!如來皆知亦能普見,於諸所造業而覩悉達,惟為我等而分別說。」

佛告總?王菩薩:「諦聽善思,如來當說如來大哀、如來造業,所可[5]斑宣。族姓子知!諸佛世尊不興大哀亦不奉行也。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常加大哀不捨眾生,從無數[6]功積累已成。猶是之故,不行退轉、不捨眾生,是則名曰如來大哀。其哀無量,不可稱計、難不可當、無可容處、從始至終無能稱載。所以者何?如來得道,常懷大哀愍於眾生,如其佛道,大哀亦如是。

「何謂如來得至佛[7]道?無本、無住乃致大道。於彼何謂而住於本?已計身本,立在不誠思想之[*]源。以是之故,如來隨時合成於道,名曰無本,亦無所住。以是,如來成最正覺,因此達知一切眾生無住、無本。解其所處,當為宣傳如此之[8]誼,令其曉了,以故如來於諸眾生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寂然,亦復澹泊。何謂寂然?云何[9]澹泊?於內寂然,於外[*]澹泊。所以者何?其眼者空,察無吾我,亦無所受;[10]眼、耳、鼻、口、身、心亦復空耳,亦無吾我、亦無所受,是為眼空,識別除此不為色逸,是謂寂然;耳、鼻、口、身、意亦復空耳,識別除此不為諸法所見驅使,是謂[11]憺怕。眾生之類不能曉了此寂憺怕,[12]使明識斯,以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本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心本清淨。何謂言曰其本清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無所著故亦無所犯,等如虛空。空本淨故與空合同,等如虛空故曰空等聚;究竟本淨又極顯曜,以故名曰本淨顯曜。愚癡凡夫不覺其實,反為客塵而見染污,吾當解彼本淨顯曜。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何謂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攝一切法是則名曰為無精進;已能受習一切法者,如來于彼亦無精進、亦無不進,則度諸瀆。又,如來者,於[13]流諸彼不見此跡彼岸,以故名曰離此彼中。如來至真皆解諸法故成正覺,由是名曰為如來也。是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愚戇凡夫亦不曉了,吾當[*]斑宣令解其意,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想亦無因緣。何謂無想亦無因緣?其眼於識而無所得。其無想者,不見諸色則無因緣;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亦無所得、亦無思想。不見諸法則無因緣,是無想無緣為賢聖行。何謂聖行?其於三界而無所行是賢聖行,其此無行為賢聖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往、無來、現在,等於三世斷於三場。何謂三場?其心不退遊於過去、亦不馳騁於當來慧、亦不退念於現在事,於心意識而無所住。不想過去、不念當來、不戲現在,等於此三則淨三場。愚癡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身亦復無數、亦無[14]明識、亦無耳、鼻、口、身、意、[15]識;所識者,無為、無數。所謂無為,不起、不壞、亦無處所,是則名曰離於三相。是以無為如其無為,解了有為亦復俱然。所以者何?一切所有皆為自然、悉無所有,其無所有彼則無二。以故,無身亦復無為。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所壞跡。何謂為跡?何謂無壞?無本為跡,其無所住曰無所壞;界則為跡,無我[1]無壞;本際為跡,無動無壞;空則為跡,無獲[*]無壞;無想為跡,無念無壞;無願為跡,無處無壞;泥洹為跡,無毀無壞。是無壞跡,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不從身而成正覺,亦不從心。所以者何?身者愚騃,如草木、牆壁、瓦石、影譬;心者如幻。其以身、心覺了如此,是名曰道。假有言辭而言興盛,又其道者無有言辭,亦無身、心。法與非法,無道、不道,無誠、無欺。所以者何?道者無言。於一切法而無有道,何所是處?其於言辭而無所說,猶如虛空無有處所,亦無所住、無有言辭;道亦如茲,則無所住亦無文辭。如是,其於諸法審實求道則無文辭,法亦無言。若能曉了諸法無言,是為諸法之所生也。愚戇凡夫未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取亦無所依。何謂無取而無所依?斷於眼識而不受色,亦無所得;不依耳、鼻、[2]身、口、意,斷無識者亦無所受、亦無所得。諸法無獲是謂無依,如來以此無受、無依懷來於道致最正覺。眼於受色不以為依,識不退從;耳聲、鼻香、口味、身[3]更、意法亦無所依,識不退從。已不住識,則能分別此一切眾生心之所處。何謂眾生心之所處?眾生心處則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色心之處,二曰、痛[4]痒,三曰、思想,四曰、生死之處所。彼於處所而無所住,如來明此於無住際。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則空。謂空者,道則為空;所以空者,諸法皆空。如來於彼達無本空,解一切法而致正覺,空亦復空故成正覺。以此一慧[5]則別空事,彼則無二;其無二者,空與道慧則無有二。已無有二,法則無二;已無有二,則無有名、無[6]想,無底、無行,無所流布、所可[7]謂言。所依受者是為歸趣,非真諦[*]誼。何所有法而逮色者?空者[8]曰空,猶如虛空。所言虛空,虛空無言故曰空空,無言亦空。諸法處所為若此也,至於無名,不言有名。如是,無慢無言,處所亦無[A5]所處,已無慢說、無處所已名亦若茲。所說法者,又計彼法無有言教,亦無不教;一切諸法亦復如斯。生亦復然,無正、無邪。如來無生,曉了無本。如來所知、所解脫者,不解、不縛是謂平等。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起大哀。

「又,族姓子!道等如空。其虛空者,無等、無邪;道亦如茲,無等、無邪。計於諸等無成道者,彼無有等、亦無有邪。如來以此無等、無邪解一切法而悉無本,成最正覺,又於諸法而不受正、亦不受邪,如其法數、慧數,亦如承佛聖旨。何謂佛聖法?有所受者故曰為有,是則歸趣無所受者。斯無[9]所有則[10]無有主,以是自然而得逮成。離於自然,後無遊行,亦無有進、亦復無退,是謂進行。有所除斷,如來說法斷如是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如真跡。何謂真跡?計如道者,色復亦如,無本不退;又如道者,痛、想、行、識亦復無本而不退轉;又如道者,地、水、火、風其種亦如而不退轉;又如道者,眼種、色種及眼識種,耳、鼻、[*]身、口、意法[11]雜種亦復無本而不退轉。諸法所絕使了[12]三際種諸入,如來于彼覺了真諦而成正覺,所曉了者不從顛倒。又如去本,中後亦如,其無本者而不退轉,其本種者則無所生。其[13]他種者亦復無為。中種[*]澹泊,是則名曰如真諦跡。又如一事一切亦如,如一切事一事亦如,如一事者眾多亦然而不可得,是為真諦。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入室則入無室。何謂為室?何謂無室?修行一切諸德善法是曰為室,於一切法而無所獲是曰無室。所以無室,心無所住、無有處所,故曰無室。無[*]想三昧至解脫門,故曰無室;觀察想念稱量、計校越度稱量,故曰有室。其無識業是曰無室,觀察有為故曰有室,觀察無為此則無室。察於無為[14]是則無室,得入無室則為道矣。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15]穿漏亦無所受。何謂無漏?何謂無受?離於四漏名曰無漏: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癡漏,四曰、見漏;離此四漏。所謂無受,離四事受:一曰、受欲,二曰、受有,三曰、受見,四曰、[*]猗戒;離此四受。彼此四受悉歸無明,恩愛所纏,依[*]猗於內,從內發起。如來至真除于內受所生根本,於內清淨,歸趣一切眾生清淨。其內淨者彼無想念,已無想念除於顛倒,[*]唯念柔順不住無明,已不住無明則不復住十二有數,已能不住十二有數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彼則寂然,其寂然者彼則無[*]誼,其無[*]誼者乃第一[*]誼,其第一[*]誼乃為究盡,其究盡者彼無人[*]誼,其無人[*]誼無所獲[*]誼,其無獲[*]誼則如來道,是十二緣已了。十二則曰法[*]誼,其法[*]誼者是則名曰覩見緣起,其覩緣起則見於法,其見法者則見如來。如是觀者則無有本。[1]性極本末,[2]有見想乎?何曰所有?於諸所想不興因緣,此謂於想而無因緣;如是察者,乃為正覺如來所解。如是像法[3]普行平等,其所等者亦無偏邪;如是平等無有諸漏,亦無所受。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清淨,無垢、無染。何謂清淨、無垢、無染?空則清淨,無[*]想離垢,無願無染;無生清淨,無污離垢,無起無染。本性清淨,[4]解脫無染;無[5]遊逸則清淨,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無本為淨,法界顯曜;本際無染,虛空清淨;虛無無垢,[6]慌惚不染。除內為淨,於外無逸,則曰無垢。無內外行則曰[7]無垢,不習諸入則曰無染。慧盡[8]過淨,了淨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是謂清淨、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9]跡,其寂然者則為[*]憺怕,寂然[*]憺怕是謂仁和。是,族姓子!猶如虛空,道亦如之;如其道者,法亦如之;如一切法,眾生亦如;又如眾生,國土亦如;如其國土,泥洹亦如;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10]辯矣,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淨、無垢、無染。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11]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淨、無垢,於此諸數是則名曰[12]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如來則以善權方便感致梵天,不以無請而轉法輪。於彼應時六萬八千梵天之眾自於天宮忽然不現,在波羅奈鹿[13]苑之中住世尊前,稽首足下勸請世尊令轉法輪:『[*]唯願大聖班宣經道,若說法者多所救濟。』梵天爾時歎此頌曰:

「『正使諸法, 寂然、[*]憺怕, 清淨、鮮潔,
無垢、無染。 既不可獲, 無音、無作,
則以道慧, 最勝悉了。 於無數劫,
造立愍哀, 勤行難量, 精修長久。
欲得開化, 眾生迷惑, 睡眠來久,
大愚所蔽。 眾生多有, 曉了積德,
本以曾修, 故詣最勝。 必當識別,
殊異尊法, 唯願如來, 時轉法輪。
已得攝伏, 魔所處場, 尋時開[14]闡,
於甘露門。 為眾廣演, 賢聖句跡,
[*]唯願導師, 顯示道逕。 假使正覺,
矜哀無盡, 垂愍眾人, 轉無思議。
我身今日, 勸請至尊, [*]唯聞最上,
道法之輪。 設使大聖, 懷[*]乎恩慈,
猶拘那鋡, 佛講說教。 亦如迦葉,
轉其法輪, [*]唯願世尊, 頒宣經道。
譬如天雨, 多所潤澤, 生於藥草,
及茂五穀; 以大哀雲, 普周世間,
如來為雨, 正法之水。 從始生時,
口宣妙言, 聖自發生, 當度眾生。
群庶悉集, 渴仰飢虛, [*]唯以法味,
除其[15]痟渴。』」
佛言:「如是,族姓子!其梵天王勸請如來慇懃若茲。又佛正覺不捨大哀,在波羅[16]㮈仙人所止苑園之中,尋時即轉無上法輪。沙門、梵志、諸[17]大魔神、梵天王、世人所不能制,所講經道出非常音,告於三千大千世界比丘拘輪[18](晉言本際)第一解法。於時世尊宣[*]乎[19]讚頌:

「『深妙不可獲, 第一無所作,
拘輪解本際, 不懷於結恨。』
「如來說此法輪之經,不可稱計無央數人、眾生之類受教隨律,見於如來興闡大哀;無量無限難不可計會群黎之黨,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族姓子!諸佛世尊以十六事愍念眾生而懷大哀,常以慈愍未曾忽忘;彼亦無業不懷恐怖。如來所修無極之哀不可稱載,為一一人而造立行,江河沙劫忍在地獄初不退還,以是方便使諸眾生隨律受教賢聖之法。以此比像如來至真為諸眾生——各各一一受形命者——為一一人各各恒河沙劫忍於地獄勤苦之患,欲使眾人隨律受教入賢聖法。如來不以[1]懈倦而厭,不違大哀。族姓子知!諸佛世尊愍哀眾生巍巍如是,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諸弟子、眾聲聞種類志懷恐懼,其所愍哀畏怖如魚,慈猶肌膚;菩薩之慈猶如骨髓;諸佛世尊懷無極哀,常當勸助求於佛慧——化聲聞哀令入道心、奉菩薩哀——諸佛世尊決於道慧故懷大哀。聲聞哀者察於慈心,瞻察開化為菩薩哀,究盡啟導為佛大哀;厭造立行為聲聞哀,精勤轉上為菩薩哀,超越諸行為佛大哀。是,族姓子!諸佛世尊而於眾生常懷大哀,一劫、百劫、千億萬劫為一人故住在世間,劫數難計不可稱載,而於泥洹不永滅度也,必當濟之故。族姓子!當解知此,其佛大聖如來至真在於眾生而懷大哀。」

[*]大哀經宣劫世品第九

佛言:「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之世,不可計會、無能稱載、長遠懸曠不可議劫,爾乃有佛名栴檀香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出[*]乎世。世界曰香土,劫號上香,其佛壽命千二百[2]六十八萬六千歲,其聲聞眾亦八百六十八萬六千人,諸菩薩眾不可稱限。其如來[3]至真有一毛孔所演妙香熏周三千大千世界,其[4]熏巍巍,資[5]美難量。彼佛世界曾無穢氣,其土所有牆壁、樹木、山陵、谿谷、所有形色,以如來香皆被蒙熏,香氣芬馥不可為喻。以故,世界名曰香土。其有人、眾生,彼佛土皆悉被荷如來聖香,使身、口、意不被殃舋;若有出家在其佛所作沙門者,聞此妙香皆得四禪。其土已更曾與千佛悉同一字,號曰栴檀香。以故,其劫名曰上香。

「栴檀香作佛事竟,然後乃當取般涅槃。臨滅度時察眾生界,何許是人,吾應當化,令隨律教?則道眼見有想無想天而有所化異人——宿世曾[6]以殖眾德本,志在微妙,佛應所化——在彼天上八萬四千劫,在於彼[A6]竟乃生人間,無有欲塵,聞大乘德,當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時栴檀香如來至真以權方便、懷抱大哀故示因緣,告諸比丘:『今是吾時,當般泥洹,欲取滅度。』於時,其佛興隆大哀,有三昧名曰無厭定意正受,現大滅度,然後廣布舍利,靡不周接。其正法住[7]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斯法開化多所救濟。當爾之世無有像法,彼佛世尊以三昧力等以神足,建立神聖八萬四千劫,在彼沒形而不自現。

「如是,族姓子!於八萬四千劫多所開化。其彼天人在有想無想天竟八萬四千劫壽已,還生人間,[8]生尊者家,年適八歲。是栴檀香如來至真乃從三昧起,在尊者家顯佛身形[9]住[10]諸子前——[11]又其家中餘人不覩——八歲童子獨見之耳。其童子者曾志大乘,如應說法演家患難,咨嗟大道不可稱載。于時童子至心淳和,發於無上正真道意,尋時得成不退轉法。佛見彼心則授其決:過七萬二千阿僧祇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名曰寶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餘人者不聞授決,獨此童子一身知耳,本應器故。時萬二千天子聞所授決,淑淳一心發無上正真道意,各自興願:『寶上如來成正覺時,吾等當生於彼佛土,其佛所說必當如願,生[*]乎彼土寶上佛所。』

「時栴檀香佛授諸菩薩莂已乃就泥洹而取滅度,諸天、人民供養舍利。故,族姓子!諸佛世尊大哀具足,巍巍若斯,非聲聞、緣覺地所能及。

「又,族姓子!諸佛聖教若斷絕時,[12]故尋復續立,諸天中天所發眾祐其等功德益加熾盛,所化轉茂至不滅度,思報功祚終不相違而亡失也。」

如來講此大哀[*]誼時,於大會中三分江河沙等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減半江河沙等諸菩薩眾逮柔順法忍,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成立大哀,逮得總持如佛世尊,又其法忍名阿惟顏,逮成此忍。

于時眾會聞說此言,歡喜踊躍善心生焉,俱共咨嗟世尊之德,便雨天華供養世尊,樂器自鳴,當是之時莫不[13]亘然。

[*]大哀經處[14]處品第十

佛告族姓子:「何謂如來所作事業?如來事業有三十二。何謂三十二?則以佛無上之慧,處處如有知、非處如有知,有限、無限,有為、無為,靡不通達。彼何謂處?何謂無處?所言非處,無[15]家救濟——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欲得可意、所欲必獲、歡悅之報、生於善處,未之有也。所謂處處如有,所望得護——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欲得可意、歡悅安隱、恩德之報歸於善處,此事必果。

「其慳貪者欲得財富、犯於禁戒而作眾惡望生天人、懷毒瞋恚欲求端正、懈怠得道、其志迷亂眩惑放逸欲入寂滅、其懷邪智馳騁不正欲得壞除罣礙正處懷來真[1]正,此不可果。施望大富、持戒生人、忍辱端正、精進得度、禪定入寂、正慧聖達,蠲除罣礙[2]所止之處,此事必果。

「又復[3]豫知其犯逆者心不存定、禁戒清淨心常寂然;[4]如行顛倒不能逮得柔順法忍、[5]如篤信空逮得法忍;[*]如狐疑者心不休息、[*]如除結網心得止息。

「知於女人不以此身成轉輪王、天帝、梵天、魔王之主;在世尊前,佛知於女人轉女形已成轉輪王、釋梵、魔[6]天、在世為佛。

「[*]如轉輪王以正治國,慈愍萬民,不行邪惡;[7]民知轉輪王不行[8]抂橫、以邪治邦、侵怨萬民。

「知欝單越人終不犯惡墮苦地獄,知其[9]域人必生天上快樂之處。

「知殺生者欲得長壽、盜竊不失、婬妷化生、妄言求辯、醉酒不亂、兩舌求和、惡口咨嗟、綺語求名、瞋求好顏、諍[10]頌求安、邪見望度,此事未果。慈[11]人不殺欲[A7]望長壽、清廉不盜、欲望不失、貞潔不婬、忠信不欺、聖慧不醉、不鬪彼此、言和不麁、辭質不飾、忍辱不瞋、放捨不貪、正見不邪,必得長壽、財安不失、妻息貞良、口氣香好、黠慧[12]講[*]誼、眷屬和穆、眾人讚揚、聽採其言、財寶豐饒、莫不瞻顏、世世識道,此事悉果。

「豫知八等不得不至於果證也,知得果證得入於時。

「知於道跡不復往來八[13]反生死,又知往還不復三[*]反而周旋;知於往來二[*]反周旋,棄於五陰而取滅度。

「知於不還不復還[*]反歸於此世,知所在處而取滅度。

「知無所著不復牽連而有處所,知無所著無餘終始。

「知賢聖士不捨佛道歸於異學,知賢聖士當歸命佛不信外道。

「又豫覩知菩薩逮得不起法忍,終不退轉還就小乘無所從生法忍,菩薩必成其道不復迴還。

「豫知菩薩坐佛樹下不成正覺終不起也,坐於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必果不疑。

「豫知如來道慧廣遠而無罣礙,欲求如來慧不通達而有蔽礙未之有也,欲令如來聖慧損耗而不周普未之有也,世尊道慧懸曠周接靡不通達。

「豫知假使有人欲見佛心未曾有也,如來心者,天上、天下無能見者,知天上、天下欲見佛頂無能堪任覩佛頂者。

「[14]豫知如來常定心未曾忘,普見一切眾生所念。

「豫知佛心未曾罣礙,心常一定見於本際。

「豫知世尊從本已來而無有失,所說至誠、言滿十方、常無口過。

「豫知欲求世尊使有闕漏,諸佛大聖身行清淨超明月珠、日、月、釋梵,虛空清淨無能及者。

「佛——天中之天——道慧超殊,巍巍無侶,不可為喻。

「是,族姓子!如來處處力無限量,所說無際,所暢文字真諦無欺。」

佛於是頌曰:

「地尚可擘裂, 空無動使動,
欲使佛所說, 無能令有處;
丈夫尚能化, 令空為五色,
世尊所說處, 無能令[15]有處。
佛之所宣暢, 上、下并中間,
一切悉至誠, 莫能令不及;
若說非處處, 上、下及中間,
此事悉真正, 終無有變異。
曉了其處處, 而為講經法,
是故實無虛, 悉見心志性。
異學外道士, 所在皆馳逸,
用不達處處, 佛正覺無此。
其知處非處, 隨時度眾生,
諸佛名稱廣, 尋為說其處。
眾生無應器, 佛亦觀於彼,
隨時而觀察, 以何能將養?
是為第一[16]業, 諸佛殊勝道,
所[17]作無殃舋, 則以度眾生。
無量不可計, 說處及非處,
是為大仙力, 外道無能逮。」
大哀經卷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65 - 2023-12-27 16:38:42 大哀經卷第四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了三世品第十一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別知當來、過去、今現在諸所行業、所在因緣、處所報應。云何別知?於是如來悉解過去所可作者,諸善報應、若不善事;當來所作善、不善事,報應之方;現在所作亦復如是。當來之世,兩當所作殃舋、功德當悉分野,如來悉知;當來所作與眾殊特、當來所作[18]方損耗者、當來所作有增益者,如來悉知。

「假使現在所立造業而有增益,於當來世而復損耗,如來悉知;設於現業如有損耗,復於當來亦復折減,如來悉知;若於現在有所增益,於當來事亦復增益,如來悉知。

「若於過去修習瑕疵卑賤之業,於當來世又習微妙正士之業,如來悉知。

「其所行者,因薄少功報以大德、或行大業殊異之德致超異功不可稱載,或以聲聞之故而有施與、或緣覺故、或佛道故因其施與,如來悉知。

「若於現在所遭苦痛若[1]過安隱、若現作安或現得苦、或現在作惡尋遭惱患、或現作惡未來致樂、或現作善[2]輒獲安報,如來悉知。

「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罪福因緣、所致報應,此皆如審而無有異,罪、福之應亦無殊別,如來悉知。

「以知之故則為如本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曉因緣, 明眼別報應,
三世無罣礙, 知眾生所行。
因當報安樂, 福趣天、世人,
緣其致苦患、 安住悉知之。
善、惡所造業, 因獲其果實,
安住亦了此, 如明珠在掌。
或為少事業, 所獲無限量,
是廣、若薄淺, 佛悉知本末。
或為聲聞施、 若住緣覺乘、
立於最勝業, 安住悉知之。
所因造苦行, 或復成安樂、
[3]從樂而獲苦, 因復住於業、
或[4]復苦惡行, 反成住於樂、
或有行善、[5]惡, 報以苦[6]勝患、
或從苦致苦、 從樂而作樂,
罪、福為自然, 佛悉知報應。
三世所展轉, 眾生因緣報,
佛了以聖慧, 不虛無有異。」
[7]大哀經了眾生所品第十二

佛告族姓子:「如來[8]曉於眾生、他人異種所好不同、志學各異、於脫未了,悉知如審。云何知之?或時有人住於貪欲志好恚脫、或復有人住於瞋恚因貪欲脫、或復有人住於愚戇信欲恚脫,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住於善德好不善脫、或復有人住於不善志信善道,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專精下劣信微妙脫,如來悉知;或復有人專精微妙志好[9]解脫、或[10]復志好專精下劣住於殊特超異之[11]誼、或復住在殊特專精墮在下劣所可好信永在邪業不決了界、或復信樂在不決定成於正業、或有好樂向正定門而得解脫,如來悉知。

「或有信樂當度欲界、或因信樂得度色界、或有好信超于三界、或從信喜耗減緣致殊特、或好殊特致於損耗,如來悉知。

「所可生處其色若干、財業各異、所受不同,[12]所信[13]樂致頂相或得住限,如來悉知。

「如其心所知輒為說法,令斯得解,是為如來第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世間志不同、 意所好各異、
志操不可限, 佛悉知無[14]際。
佛知志所趣, 或[15]之於信樂,
住欲、瞋、恚、貪, 或住怒、愚、戇,
或住癡而欲, 住於善、不善,
[16]所行特、不特, 安住悉知之。
因下劣微妙, 志性好幽玄,
或從殊異業, 專精信[*]解脫;
或從信下劣, 因致上微妙;
或從超殊行, 便獲下勝智。
猶邪不決了, 從不了正受,
好信度三界, 佛知志所樂。
所生色若干, 其在中各異,
從頂異發相, 因信得解脫。
三界諸眾生, 佛悉知說法,
隨其應得[17]受, 是為十力業。」
[*]大哀經[18]號眾種類品第十三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知世間眾類若干種形不可計身。云何知之?其身所為積於罪舋,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積累功德,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種于穢惡致無擁護不獲濟界,如來悉知。

「又,如來者,悉知境界、眼界、色界、眼色識界,了其本末根[19]源所起。云何知之?其內則空,於外亦空,內外亦空;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法、識一切諸界,了其本末所從出也。云何知之?內空、外空、內外皆空。

「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亦復悉空。云何知之?了如虛空是故知之。亦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云何知之?知從想念而致[20]注此有為界、無為界。知有為界無行為想、知無為界不以非行而造想矣、知塵勞界因從客塵致欲之[21]相、知瞋恨界其本清淨鮮潔為相、知於行界從不順念無明為相、知泥洹界因從順念顯明為相。

「世間眾人身所[22]猗界為如是也,所可住界、所催迫、[23]因界現儀、專精其界、從志性界、因界而住、由界而生,如來悉知,隨其所知而應說法,是為第四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皆曉了諸界,
於斯世間人, 從身之所行。
其界所興起, 廣普不可限,
安住一切智, 根[*]源所從出。
罪福所從生、 諸身所因出、
由緣所可歸、 及身之所生,
[1]由是界所立, 因得脫諸種,
咸知如是身, 最勝為大聖。
眼種亦如是, 色種并意種,
最勝悉知空, 本淨無憂慼;
耳鼻亦如斯, 舌種及身界,
其意法諸種, 當知悉為空。
地、水、火、風種, 此諸界適等,
其人中師子, 等解如虛空。
欲界亦如此, 色無色界然,
別知是諸界, 因思想成立。
佛知因客相, 起欲為自然,
安住解瞋恚, 亦復為本淨。
分別覺於此, 諸行及無行,
又復計泥洹, 則無有三想。
所因界出相, 猶從不解明,
一切所因出, 如巧師合散。
是世身無數, 其形為若干,
佛僉曉了知, 不自念:『我知。』
猶如於虛空, 十方無邊際,
其人中師子, 普知諸境界。
彼最勝聖慧, 極上無[2]崖底,
眾人所不及, 不能知[3]涯際。
是為第四[4]誼, 聖人離垢穢,
善明識諸界, 因開化眾生。
以律啟悟意, 所作罪福業,
不復起瞋恚, 其志悉有別。」
[*]大哀經曉眾生根本品第十四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能曉了他人眾生諸根精進。云何曉了?知於眾生軟劣根者若中間、亦復有人諸根通利若殊特根、[5]若下劣根所因其根緣[6]猗思想,其根本際而興情[7]故,從瞋恚際起愚癡原,如來皆知諸根想念為何等類;雜碎之穢起婬、怒、癡,如來至真亦悉知此諸根想念為何等類。其婬、怒、癡因緣諸根而有所為,從不善緣而有此[8]根、或從無智而有此根、或從諸念而有此根,如來悉知。又復如來知眼諸根、耳、鼻、[9]身、口、意亦復如是;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歡根、恐根、觀根、信根、進根、意根、定根、慧根、無異根,所當知根,悉知此根。其根所由眼根因緣、耳根所住、鼻、[10]口、身諸所根本有所立處,如來悉知;因耳之緣而有鼻根之所立處、從鼻因緣有立舌根、從舌因緣而立身根、從身因緣立於眼根,如來悉知。

「何所眾生因[11]從施根而致應戒,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增、減、進、退,各為分別演布施事。或有眾生因從戒根而行布施應戒,如來則為演戒本末;或有眾生從忍辱根而應精進,如來即為演忍本末;或有眾生從精進根而應忍辱,如來則為演其精進之本末也;或有眾生因一心根而應智慧,如來則為分別禪思;或有眾生從智慧根而應一心,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根增、減、進、退之原,宣暢智慧。根力、覺意、八由正路、三十七品,亦復如是,具足周審,演其本末靡不究暢,各為一切而令判了。

「或有眾生從聲聞根學緣覺乘,如來知根演聲聞乘;或復有人從緣覺根學聲聞乘,佛知此等諸根所趣則為解說緣覺之乘;或有眾生從大乘根學於聲聞緣覺之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之所歸趣而為[12]斑宣大乘之業;或有眾生各緣異根而學大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各各別異則為解說。無修行根眾生之徒不能修根、不應法器,如來見此不應器者因令[13]學觀;或人修學根順應器,如來覩之懷來應器則以慇懃為說經道。

「如是,族姓子!如來悉知一切眾生他人身根及其異身、諸根所趣、所念不同,[14]識其本末。若不念者,曉知諸根從其比類,知諸人根志操所應、因緣所為。而可化者,方便從[15]誼,坐起經行進退之[*]誼,咸達其根。

「如來悉暢,靡所不通而為宣經,是為如來第五之業。」

佛於是頌曰:

「知根廣無極, 了眾生志性。
其根為何類? 最勝悉知行。
下劣、中、上妙, 諸根佛所知,
無等倫如是, 從所應解意。
其際欲惡塵, 其根若薄尠,
若復性卒暴, 假使懷麁獷。
勝知之何因? 曉了其本末,
其不善無別, 所依當解脫。
從眼、意、男、女, 亦復曉眼根、
苦樂及歡悅, 何從致憂惱?
所因觀義道, 精進意慧定,
及知他餘事, 意勇復如是。
眼因緣耳處, 成致鼻、耳、舌,
因身至因緣, 得興立眼耳。
施根志戒禁, 為說布施事;
戒根學布施, 為說戒法[1]誼;
忍根現精進, 為演忍辱事;
精進現忍辱, 為宣精進事;
從智根致禪, 為人說智慧;
從精進致忍, 為人說勤力;
從禪根致慧, 為人說禪思;
從慧根致禪, 為人說聖智。
其聲聞乘根, 而至於緣覺,
最勝演聲聞, 為捨緣覺義;
若志緣覺行, 學習聲聞行,
佛便捨聲聞, 為講緣覺事。
其根在尊業, 斯人學下劣,
佛說度無極, 分別捨緣覺。
見處處有行, 勝觀為分別,
降以純熟根, 十力為解說。
眾人以何緣, 諸根所應行?
知其志性趣, 報應之所為。
從其盡諸根, 如坐成實本,
自以智慧明, 是世尊分別。」
[*]大哀經普遊品第十五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皆知,普[2]由一切靡所不達,密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必救於真諦界。知眾生界或在邪業矣,悉復分別此群生界,必定不定處於邪事報應之力,彼亦如是。其眾生界必在決定,前世宿命、報應之果致此功勳,明識精勤,諸根通利,應當被訓,如來則為廣說經典。此等之類於賢聖[3]說當為應器,如來則觀宿本緣迹尋為如應、為演經道。

「眾生之界在不決定,存因緣力為教授相,宜以戒度尋為訓誨。如應禁戒不得解脫、不致濟度,如來則為誘入無本。

「因緣報應,[4]應病與藥。若[5]從如來聽聞經典,奉順道教便致德果,諸佛世尊由此等故興出世間。眾生沒溺,永在邪業未立德本,意劣弱顏不為應器,如來至真為講經道,其不應器令得解脫。如來覩此不應器者觀察護之,以是之故菩薩大士被弘誓鎧而救濟之。

「又復如來則以三事了貪欲者:世尊或以貪欲人故而興出矣、又以貪欲而見繫縛欲令出家故興出矣、或以宿[6]命貪悋緣故而為興出。

「又知瞋恚復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見繫縛思想之故,故興出世;或有所願不具足故,故興出世;或有宿世陰蓋所纏故,[7]故興出世。

「知其愚戇當有三事:或有愚戇行無明事、或有貪[8]見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來悉知。

「[9]又如來知則以苦行了本神通,諸根明者因從苦行加[10]痛致神通、[11]懦劣根者以安隱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捨因緣行於調和,了[12]別神通,不信於道而不休息,當本加[13]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

「心性不和,其行[14]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無暗冥而歡喜悅。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來所知,不復勤學;或有所行從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從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應,如來悉知;或有所行應機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15]性和雅、所應成就,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其身清淨,心、口不淨;或有所行口言清淨,身、心不淨;或有所行身、口、心淨;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淨;如來悉知。

「如是之類所可行者,因緣報應所可依倚、所從出生,一切眾生之所行者,如來悉知。

「慧無損耗,普達悉見,是為如來第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有因行者, 如[16]往悉知之,
決定之種類, 識別眾生界。
其不決定者, 所行動虛偽,
不應器如是, 隨邪見之業。
其貪欲行者, 則有三因緣,
瞋恚行復三, 愚戇亦如是。
斯塵欲之界, 無量雜種類,
世尊悉知之, 所行因緣應。
所行勤苦事, 謂意聰達者,
其[17]懦劣之根, 亦復當如是;
諸根通利者, 因行安隱來,
世吼悉[18]護知, 如是等無異。
而行調和者, 而住寂清淨,
則以因此故, 速得致清淨。
亦疾成其行, 究竟道調和,
亦復加疾[19]使, 寂然尋歡悅,
合集諸所行, 積累其功德。
或不以行道, 而達於道慧;
或有從行道, 而獲於成就;
俱知其二事, 從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 志性而[1]和調;
或有應[2]所行, 而不順應行。
有大人之行, 兩事俱清淨,
佛普見一切, 無所不曉了。
或有人作行, 其身修清淨,
其所言心念, 而不能清淨;
或復有修己, 身、口行清淨,
其心之所為, 未曾行清淨;
或有在世間, 身、口、[3]心清淨;
眾生之所行, 佛皆見普達。
或有能成就、 或不能究竟,
是為安住佛, 第六所了業。」
[*]大哀經一心定意品第十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其一心脫門定意正受之業、塵勞瞋恚之所從發,審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塵[4]欲之所繫縛,所因報應而致此緣?當復何緣而致清淨?如來悉知。

「何謂緣報?何謂事業?從不[5]慎念而致緣報,從無明事眾生之類而致欲塵,從無明事而致行矣。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所更、[6]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7]老、從[*]老致塵欲,為報應因致事業。因見致愛,從結愛處,是為緣報、是為事[8]業,緣致愛欲塵勞之縛。

「彼復何謂緣報?云何事業令其眾生致於清淨?有二報應及十二事,眾生因此而致清淨。

「何謂為二?一曰、因從他人聞柔順[9]誼,二曰、內[10]自己身如應念法。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而一其心專志學問,心不憒亂,二曰、曉了方便寂然之[*]誼,觀察其[*]源。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知無所來,發動所起,二曰、知無有來,亦無所至。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觀無所生本無處所,二曰、致於滅度[11]亘然寂靜。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其行成就無有不辦,二曰、明慧之事造其正證。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志修道法順入脫門,二曰、其本清淨至度知見。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至滅盡慧而無所著,二曰、無所生慧常無所[12]猗。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則以至誠而致道德,二曰、常以審實獲於成就。

「是二報應及二業清淨眾生,如來悉知。

「又塵勞結方便無量,清淨方便亦復無限;又其塵勞而致清淨便近成就,因審觀故;又淨方便,隨塵勞行而漸近法,攝其慢者。如來聖慧悉達知此,拔其因緣。此,族姓子!如來之慧寂然於欲澹泊。

「諸惡、不善之法興行俱念忽靜安隱,行第一禪以能一心住寂滅界靜然正受;從第一禪起,修八解門[*]反覆逆順而修正受,所見皆知三昧正受,顯示平等又現定意。如來三昧無所畏難、無能壞者;如來三昧無有因緣,不從方便。如來常定一心不忘,於諸三昧最為上尊,常住一定。普見一切三昧正受,其心不退未甞增減,其所顯現無有不定。

「如來三昧初無所生、無能觀察,聲聞、緣覺所不能及,過諸菩薩及正真覺;如來三昧無能越者,卓然殊絕、巍巍無量,一切眾生所不能知。

「如來之慧[*]亘然無際,無窮、無極、無可為喻,以權方便開化聲聞令得定意。

「如來悉知了諸緣覺、菩薩行事,隨其應時而教誨之,是為如來第七之業。」

佛於是頌曰:

「眾生因緣事, 其塵勞愛欲,
自在悉知之, 其慧無崖底。
如其行清淨, 及復不清淨,
佛大慧自在, 悉能曉了此。
不[13]慎念報應、 因緣生明慧、
事業無明行、 及其所造[14]作,
識、名、色如是, 其本情六根,
世尊悉達之, 因緣所事業。
其緣[15]勞塵欲, 所貪諸所作,
覩見其因緣, 事業於欲行。
思想所縛結, 因是為緣起,
眾人所住處, 從是致因緣。
眾人所誓願, 則有二因緣,
因從人聽者, [*]慎省受其言。
內已如應念, 觀諸法悉空,
彼人致解脫, 生死之江海。
寂然而觀察, 精勤蠲除二,
思惟而覩之, 無來、無有去。
稱量省其[*]源, 無生亦無終,
彼寂滅入道, 爾乃為清淨。
常住於正行, 慧者修行三,
其無放逸者, 遵崇三脫門。
成於滅盡慧, 至誠逮無生,
是緣報事業, 清淨興上願。
最勝一心知, 常三昧正受,
逮成於寂滅, 意勇復起立。
觀察而思惟, 一切諸逆、順,
其佛大法王, 八解門正受。
則以一定意, 致無量億定,
無等倫悉見, 其行而普平。
其心[1]定所行, 道法無窮極,
由是之行故, 勝心無所定。
若聲聞、緣覺, 定意亦如是,
諸菩薩若茲, 若干種定意,
安住之意定, 皆超越其上,
如來所修業, 隨時慧教化。」
大哀經卷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68 - 2023-12-27 16:50:34 大哀經卷第五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知眾生本行品第十七

佛告族姓子:「如來見[A1]己及他眾生,知於往古不可稱計本所行業——一世、十世、百世、千世、百千世、無數世不可計載,百千億世、天地成敗、劫立劫盡亦不可計,無能限量天地及劫之[2]反數也——而悉知之,靡不徹了。本於某處,名字、種姓、居止、飲食、顏色、形容、壽命長短、所更苦樂善惡之事,於某處沒生於某處、於某處沒復生彼處,言語、學問、音辭、章句而悉說之。己身本末、一切眾生,皆以了了為眾生講。

「如來咸知眾生因所從來、本末根[3]源、所更苦樂,隨其應時、察其本末而為說法。識其過去心所執懷、心所抱緣使其罣礙、或無朽廢所因興緣、本為何從而有是心?如來皆知。其一人心所行如是,因其行而起陰蔽,如來能悉頒宣無數恒河沙劫所行本末;亦復觀察一切十方眾生心之本末等無差特。說其本際當來亦然,心之所緣如來所覩而演本無,有過於此而無窮極,是為如來知其往古過去眾生之心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佛之聖智不可稱計。

「如來察於眾生之行:心懷恐懼、擾擾不安、周旋生死、某在某處、某從某來、[4]本[5]殖德本志在佛道、或為聲聞、緣覺之乘,緣其種德承佛聖慧,悉識念之。

「是為如來而知眾[6]人所[*]殖德本因緣之報,應其根源而為說法,而令聽者立不退轉,各從本行心所信樂使得其所,是為如來第八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劫之數, 無底億姟, 世之[7]錠燎,
悉識往古。 又察己身, 及知眾生,
所觀了了, 如掌中珠。 名字、種姓、
顏像亦然, 住此終沒、 [8]所周旋處、
因何所緣, 而受其身。 其平等乘,
演說彼法, 其有過去, 無量、無底。
眾人之心、 所想念法、 所可由從,
而其發心, 最勝大慧, 而皆知之。
其中間心, [9]從古過去, 因人所行,
安住悉知。 恒河沙劫, 稱量本末,
諮嗟講說, 不得[10]涯底。 當來無底,
本際之源, 而為頒宣, 往古所行。
其無儔[11]疋, 慧不可盡, 世尊如是,
聖慧如海。 若有眾生, 立德求佛,
設於過[A2]世, 奉敬最勝, 住佛神足,
力無所畏, 悉念於此, 前世所作。
世尊皆知, 眾生所念, 如其往本,
所種眾德; 悉識於此, 住三乘者,
成不退轉, 解脫淨道。 安住別識,
過世善行, 一切眾生, 無能思議。
是為大聖, 第八之業, 以化眾生,
所度無底。」
[12]大哀經徹視品第十八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以淨天眼過於凡俗,皆見眾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穢,善惡、禍福,好顏、醜姿,趣安、趣苦——如其眾生所興禍福報應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實。其人如是: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毒害、謗毀賢聖、墜于邪見,以此邪見所行事業,壽盡身壞墮於惡趣,危害地獄苦惱之中。於是民人其身行善、發口言善、心所念善,不謗賢聖、隨其正見,則因正見所行快事,壽盡身散便趣安處快樂世生。

「如來於彼則以天眼如其方面觀諸佛土等如空界,無邊無際。思其法界而不可得,亦無所著,超過一切諸所句跡。其有眾生受形類者、敢有現世皆見終沒而復生者、其諸佛土今現在者皆見有外散壞合成。又復所現諸菩薩眾悉復[13]覩此盡終沒,來就其生而復出家;或復所現坐於樹下成最正覺,轉于法輪,捨其壽命而取滅度。聲聞解脫滅度皆復見此緣覺之法,顯示神足而為眾生作祐。

「或有眾生形不現者——外道、異學、五通仙人[14]明所不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逮,如來至真則以天眼悉覩此類。

「如來見於眾生所有微神,[15]根如車輪多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不現者不可稱載。眾生之界如是無量,[1]浩浩昊昊無有崖底;如來天眼巍巍如茲,悉覩一切諸佛國土眾生種類、本末[*]源界。

「何許眾生佛所應化而隨律者,從其人本修行佛戒,尋立其前便化其人,餘人在邊猶不見知,是為如來第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嚴治無量劫, 功德威神[2]聖。
覩見於十方, 諸佛土眾相,
所有及與無, 諸所可興衰。
彼所有眾生, 有色并無色,
歸於善惡趣, 生上、下、中間。
退沒來受胎, 行惡墮苦惱、
積德則安樂, 最勝悉知此。
其諸菩薩眾, 一切諸佛土,
遊步所作行, 出生棄家去。
若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諸佛皆知此, 天眼悉覩之。
若佛為法王, 逮上最正覺,
所可轉法輪, 度脫諸天人。
為作尊佛事, 或復放壽命、
若復現滅度, 佛亦悉覩彼。
其聽導師法, 思惟而修行,
致尊清淨業, 興立無惱熱。
自聞於經道, 毀呰於生死,
已度至彼岸, 最勝悉見之。
其外道聲聞、 緣覺及菩薩,
天眼之所覩, 不究見生界。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普見於眾生, 微妙身神處。
所現如車輪, 眾生細妙身,
多於三千界, 諸天、人民形。
生死若干種, 眾生界如此,
悉知天人想, 普為現佛道。
如來所開化, 眾生根通利,
世雄在前住, 為說尊上法。
餘人在其邊, 不見如來化,
是為導師業, 天眼之勢力。」
[3]大哀經諸漏盡品第十九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盡諸漏,以無漏心而修解脫,以智慧度已證神通而[4]尊其行,生死已斷建立梵行,所作已辦知名色[*]源。如來於彼以無漏慧清淨無垢,鮮潔顯曜,蠲除一切諸所止處罣礙之蔽。

「諸聲聞眾諸漏所盡,而有限礙未至止處;其緣覺者所盡諸漏,若有限礙於大哀行而無辯才;如來至真所盡諸漏眾行普會而悉備足——皆除一切諸所止處,執懷大哀,辯才勇猛而無所畏,威神巍巍無能諦察——一切世人所不能逮,一心一時而僉平等。

「如來至真亦無罪業罣礙止處,威儀禮節亦無缺漏,猶如虛空而本清淨,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所不能當。功德名稱是為如來諸漏盡慧,不與一切塵欲罣礙而俱合同。是無漏慧住於堅固,為諸塵漏眾生之類講無漏法,除諸所著而說經典,從不誠思而出生矣。眾生由此而成眾漏則受陰入,[5]以故汝等觀察而審,如來則為興喻示本而現其前如應說法,令知塵欲虛偽無實,使知如審以了真諦無受法者,是,族姓子!如來至真第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導師者, 為無漏慧, 明闡廣普,
清淨無量。 所以十[6]力, 以勢超殊,
堪[7]任於此, 篤信遵道。 諸漏盡慧,
謂聲聞眾, 不除止處, 縛在罣礙;
人中之上, 為眾導師, 已除止處,
獨無限礙。 其得緣覺, 亦復如是,
無有大哀, 及與辯才; 有佛世尊,
諸漏已盡, 以無盡慈, 辯才無量。
清淨尊人, 住無盡慧, 知其眾人,
諸漏所因。 緣其好此, 而與眾生,
不能曉了, [8]其應[9]真跡。 最勝則為,
愍哀此三, 講無常法, 苦、空、非身。
今此諸法, 本從無出, 了是若干,
致[*]尊佛道。 亦無有人, 及與壽命,
號名為人, 所作亦然。 一切眾生,
[10]猗此若干, 世尊興愍, 故說解脫。
又其安住, 不以懈[11]惓, 亦復未曾,
減損佛智。 [*]以故最勝, 常懷慇懃,
心恒憐傷, 頒宣經道。 佛業如是,
倫匹若茲, 是為十[A3]力, 降伏外道。
十力所住, 建立勢強, 轉無稱量,
殊勝法輪。」
[*]大哀經四無畏品第二十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有四無畏,諦住勇猛所作業者。吾為至真[12]平等之覺,自了[13]如此,諸天、世人、沙門、梵志、魔王、釋梵不能障塞如來之法。言不曉了,成最正覺,未之有也。何故如來名等正覺?了一切法悉為平等無有偏黨。其凡夫法及與佛法則悉平等,故成正覺;其所學法及不學法、緣覺之法與菩薩法至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覺。其計世俗及於度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數、無數,此二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覺。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為等。諸見自然以無[1]想等,[*]想自然故;以無願等,三界自然故;以無[2]想等,所[*]想自然故;以無行等,行自然故;以無起等,所起自然故;以無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審等,三世自然故;以[3]慧等,無明恩愛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覺,是故名曰平等正覺。如其如來曉了諸法成最正覺,如是建立住於大哀,便為眾生若干方便、種種因緣各為如應而分別說,則歸命法因法而生,尋時滅盡苦惱之[*]源。其此非師自稱為師、不尊稱尊、未成正覺自謂正覺。是故,如來於此儔類獨無所畏,超絕無侶而無倫匹,是為如來十一之業。」

佛於是頌曰:

「於諸法平等, 由已成正覺,
是故平等覺, 如來而[4]普現。
[5]其凡夫之法, 佛法則亦等,
所學不學法、 及諸緣覺乘、
諸有世俗法、 及與度世法、
諸善、不善行、 泥洹一等類。
解空及無相, 棄捐於諸願,
無生、無所行, 等見於此事。
等明如是業, 所說亦如茲,
因此度眾生, 是為大仙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自知諸漏已盡,彼諸天人、天上世間無能譏謗如來至真、敢言諸漏不盡者。所謂如來諸漏盡者,如來已脫愛欲之[*]源,心解諸欲無所罣礙。又,佛心者,已度諸漏,蠲除一切塵勞之行無所罣礙,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諸漏已盡故顯現世,以[6]賢聖慧第一真諦無敢當前能遮蔽法雨,當令除滅穢修之行使其造證,[7]以故曰盡。無有不盡、未曾生盡,以此名為盡。如來所盡謂真諦者無所復盡,已無所盡此則無為,其已無為彼則無受。無在不在,此無處所是謂興立,成諸如來住無所生,是諸法住如法界住,此為應慧。如是應者則無所應,亦不滅度、亦無所成;如是像法則不可得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來大哀住權方便,皆為眾生而演經典使除諸漏,是為如來十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已盡諸漏欲, 未曾復有貪罣礙,
人尊皆脫諸生死, 已斷瑕穢無有餘。
安住皆棄諸無明, 未曾可得愚癡冥,
人中師子諸餘見, 是故無礙、無欲塵。
安住所說隨其時, 皆盡諸漏無[8]死生,
究察諸法無所有, 豈能使盡復令長?
其所盡者無伴黨, 若已盡者假名盡,
其有盡者二有為, 計彼又無於三相。
住於此界無取作, 佛以聖慧度彼岸,
曉了是[9]以應說法, 是為安住十二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悉了蔽礙塵欲諸罣[10]惑法而無罣礙,天上世間、諸天人民無能堪[11]任毀於如來、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廢退於法?又有一事令法廢退。

「何言毀於如來為不為一?謂心憒亂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一曰、不慚,二曰、無愧。

「復有三法:一曰、身行惡行,二曰、口出麁辭,三曰、[12]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至不可至:一曰、?[13]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

「復有五法: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貪婬,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復有六法:一曰、無恭恪心,二曰、祕惜經典,三曰、輕毀禁戒,四曰、不隨定意,五曰、不懷法念,六曰、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一曰、自大,二曰、[14]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過諸貢高,七曰、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一曰、邪見,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業,五曰、邪[15]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一曰、我所敬者而輕[16]蔑之,二曰、今現輕[*]蔑,三曰、將來[17]黨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愛之,五曰、今現欽敬,六曰、將來欽敬,七曰、曾侵毀我,八曰、今現侵我,九曰、將來侵我,緣是之故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婬[18]妷,四曰、妄言,五曰、兩舌,六曰、惡口,七曰、綺語,八曰、無明,九曰、鬪諍,十曰、邪見,是為所行從不順念。

「見應順法而不愛樂,墮於顛倒立在陰蓋,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違遠妨廢。身、口、心行如來悉知——如其所知,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致於蔽礙,當除此法;已能除去故為說法,令諸眾生去諸陰蓋超然則出,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瞋、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1]著, 而依[2]猗放逸[3]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曉了賢聖所行,尋造平等盡[4]苦惱;眾生習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滅患害。假使諸天、世間人民不能障蔽如來正法,謂於至尊不應眾聖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無畏。

「何謂所宗?謂一乘道。淨眾[5]生有二法:一曰、寂然,二曰、所願。

「復有三法:一曰、空,二曰、無[*]想,三曰、無願。

「復有四法,謂四意止:一曰、身意,二曰、痛[6]痒意,三曰、思想意,四曰、[7]法意。

「復有五法: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復有六法: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眾,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復有七應法: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歡悅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應法: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業,五曰、正[*]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應法:一曰、第一禪,二曰、第二禪,三曰、第三禪,四曰、第四禪,五曰、虛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無想而為正受,九曰、滅於一切諸痛思想正受。

「復有十應法:一曰、離殺生,二曰、離盜竊,三曰、離貪婬,四曰、離妄言,五曰、離兩舌,六曰、離惡口,七曰、離[A4]罵詈,八曰、離綺語,九曰、離瞋恚,十曰、無邪見住於正業。是謂應行,離於所生,是為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於定品、合於慧品、究竟解品、通達度知見品——成賢聖諦離於所生。

「復次,所謂離於所生,謂修行平等賢聖之事。所謂應賢聖者,彼無法品[8]若二、不二,有權、無權,有進、或退,若生、不生,無受、無捨,道所越度諸不平等二事之行。諸法無二,則如審慧修所依生。

「如來以此無所生行為眾生說;若能行此,眾生歸斯尋盡苦惱,是為如來第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近斯清淨, 至不可量, 人所依[*]猗,
逮[9]到清淨。 最勝普聞, 而悉知之,
已知經典, 樂說甘露。 至[10]乎眾善,
無數諸法, 道品清淨, 為佛世尊。
勇猛習此, 而得解脫, 十力所演,
無有所處。 如應順念, 滅盡塵勞,
方便等法, 無憂豐茂。 不依於法、
不[*]猗非法, 逮平等脫, 精進平均。
其緣善德, [11]不依道法, [12]慌惚虛無,
如[13]空無念。 猶如幻化, 如夢所見,
彼則得度, 生死所趣。 是為十力,
所行之業, 人所獲致, 於所周旋。
是以大哀, 而度脫之, 興隆慈愍,
[14]故無等倫。」
[*]大哀經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15]之一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而無缺漏,智者、愚者[16]得未誤失所行正法。所以者何?如來至真身行無闕則為至真平等之覺,威神巍巍,端正殊絕。威儀、禮節、視瞻、舉動順於等行,被服法衣、手執應器,行步、進止、往來、周旋經行、坐立[*]猗臥,出入郡國、州城、大邦、縣邑、聚落,足[17]不蹈地,千輻相文自然輪現,柔軟殊妙香潔蓮華而現[*]乎地。如來之足踐於其上,其有蟲蟻含血之類,遇如來足晝夜七日而得安隱,壽終之後復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18]?其體,隨[19]藍之風不能動衣,其傍眾生皆得獲安。是故言曰如來之身無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所演辭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闕者。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言以時,演辭至誠如實無虛,應[20]誼合法順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應,語無違失,[21]應不應時。口所說者皆悅一切眾生之心,無有復重,[22]誼理美要成就莊嚴;口演一音悉應眾生志性所念,各得聞知忻然解達。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言辭無短。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心之所念[23]亦無誤失,而令智者及與愚者求得便者心念[24]法失。所以者何?如來常定無有不寂,懷眾生類得其心本,[25]除諸[26]誤失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五諸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尊大人, 無有闕漏, 身行、口[27]言,
勝心所念。 其世吼護, 無短、無罪,
愍哀入中, 憐傷等現。 欲求佛失,
一切悉無, 以此經法, 示人令寂。
使皆棄此, 諸瑕闕行, 是為最勝,
十五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麁教,所宣音響而令諸魔及與官屬并外異學裸形露精殊別異術而得便者。如來無言亦無有聲,離諸[*]猗著。如來[1]難說,一切眾生咸皆[2]啟受不以[3]有為,亦復不處在於無為。如來身行靡不究暢,口言無短。而[4]今所行,人得其便,不與世諍。是故,如來無有音響,常順空行。如來無我亦無所受,復無貪業離一切趣。是故,如來無有諍訟。

「設無音響,因此蠲除眾生音響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若聞諮嗟, 不以[5]動悅; 若聞毀呰,
亦不愁慼。 除諸所著, 亦無[*]猗望,
本修善行, 行無所著。 最勝諦修,
常順空行, 無我、無受, 彼無憎、愛。
如其所住, 講說經法, 是為至誠,
所說尊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常念未曾忽忘,亦無憒亂,意不迷慌而違遠法也;如來常定,為一切智諸通之慧,則以脫門定意正受。以無能忘,普見一切眾生心行之所住處,觀察其本,便以應[*]誼而為說法,不違法[*]誼,辯才開明,隨順無逆。其不忘者,去來今慧無所罣礙,咸見三世。因其己身,[6]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慇懃念濟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導師所念, 未曾忽忘, 順從法禪,
脫門為行。 一切眾生, 志性所行,
應其所[7]之, 而為說法。 所分別了,
未曾忘失, 達於三世, 應無所犯。
設無所忘, 應其說法, 是諸大聖,
所行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心常靜然,無有不定,坐起、行步、臥寐、飲食。言辭寂然,常以一心。如來至真三昧微妙,所度無極越[*]乎彼岸,禪思一心初無陰蔽,普察眾生諸有形類行定者、不定者;永無敢覩察如來思惟念所見心也,除其如來神聖所建,作其威靈乃能見耳。

「設如大聖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為人說法、不復觀察。所以者何?常見一切眾生心故。

「佛之聖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虛空,無有表裏,靡不通達——是為如來第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佛無進退, 心常永定, 行步、住止、
坐臥、[8]寢食, 言辭寂然, 無能亂者。
最勝常定, 莫敢迷惑, 八方、上、下,
終無得便, 亦無敢知, 其心所定。
因其所定, 為人說法, 常演道[*]誼,
是最勝業。」
大哀經卷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69 - 2023-12-27 16:55:04 大哀經卷第六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不共法品[9]第二十一之[10]餘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若干想,亦無眾念而令其心迷惑忘也。所以如來無若干想,如虛空土不可窮盡,不察眾生而各各異,用其本淨無若干故;察於諸佛無若干種,用其法界不可破壞,慧平等故;亦於諸法無差別想,用無欲故。如來不壞奉禁戒者偏愛順念、亦不毀呰於犯戒者、覩修道者不往肅敬、不[11]尊道者不以棄忽,不計律教是我所也,永處邪見不輕忽之。如來至真所行平等於一切法,是故名曰如來至真無若干想。

「設無若[12]干則便宣此無若干想,開化眾生令不各異,眾想消除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安住道, 無若干想, 一切最[13]後,
見諸佛土。 計於經典, 無各各異;
諸大名稱, 所行普等。 設奉禁戒,
若毀失者; 眾生易化, 若不可化。
諸兩足尊, 彼心平等, 開度眾生,
各懷貪[14]相。」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猶豫,所觀察者悉見根源不復思惟。所以者何?如來大聖道德已成,莫觀不成,身行謹勅,心懷柔[15]軟,戒禁鮮明,智慧殊絕不當瞻覲,如來聖明不有超異也。佛以智慮常察普護,不從愚冥則由度世,不墮方俗迷惑之行;如來所護因從賢聖、不從不聖賢;如來所護轉於清淨無上梵輪,愍哀眾生而得自在,獨步十方不從他人,而有所譽無有偏黨。

「又其如來所觀護者,無[1]卒不暴,常順庠序而無錯謬。若有所[2]往得無受、捨,已離於二諸所[3]氾流、已度四瀆稱量一劫,思惟本末不能究盡,各各異所不念[4]所[5]不,知過去念無所嬈觸,不自現功,如是審實而無有異。

「佛悉究暢靡所不達,是為如來觀察大哀巍巍若此,護諸眾生具足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所觀護, 未曾有懈[6]惓,
善修其道[7]誼, 卓然殊特行。
其心、身如是, 禁戒及智慧,
尊上為大人, 所行常至誠。
如來未曾懷, [8]猗著諸危害,
亦無想諸念, 不為虛偽事。
其所觀護者, 真諦無華飾,
便則以此[*]誼, 為眾生說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貪損。何謂為貪?[9]唯樂善法。其善法者為何謂乎?如來大哀未曾損[10]秏,亦不[*]猗貪;咸於大哀所說經典亦無誤失,不令眾生從[11]律貪欲而致迷[*]秏。開化眾生初不謬惑、[12]不捨閑靜,亦無所啟而有違廢;勸諸菩薩未曾喜忘,而於三寶恒不斷絕。如來至真無所貪著,聖明至真道德為樂,是故名曰如來[13]正真。

「無有貪欲[14]而致損[*]秏,為諸眾生頒宣經典,令其慕樂無上正真、具諸通慧,是為如來二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常不貪, 慕樂善德業,
慈哀施以法, 度脫於眾生。
喜樂濟群萌, 隨時而開導,
最勝不損道, 勸不斷三寶。
無貪、嫉、瞋、恚, 不從愚禁忌,
由因諸通慧, 善慕經典教。
見眾生懈怠, 最勝化勤修,
積無量慧業, 以此度群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於精進事而不損[*]秏,所謂如來精進。云何謂開化眾生?觀察慇勤求之所在,因而度脫不遺一人。於聽經典常令清徹,是為精進。

「如來至真如是比像得諸聽經,為諸應器一劫不倦,因而聽採[15]甚深法者,大聖宣之一劫不廢,為說經典離於食饌將護眾生。如來至真以一人故,於恒河沙諸佛國土而獨遊步,從如開化令發道意,如來身、心及口所言不以懈倦,身心靜然無有閑[16]據。

「如來方便精進勤修靡不諮嗟,因隨平等則以精進化[17]乎眾生至聖解脫,其致道真乃至申暢如來功勳,是為如來二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因精進之力,
以此精進力, 常而諮嗟之。
其精勤勢力, 未曾有損[*]秏,
所演說經法, 用應法器故。
安住所精進, 無能究暢者,
其身、口及心, 初未[18]甞勞倦。
已精進平等, 一切無罪[19]舋,
其意懷愍哀, 常為眾生說。」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意之所念,一切未曾而中忘也,亦不損[*]秏,如來所念[20]竟無中廢。所以者何?族姓子!從初得成至最正覺[21]道,以普見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心之所懷念,悉憶識之不中忽忘,永存普達眾生之行。如來未甞復重[22]惟極[23]遣慧[24]往察,如來所念實無損[*]秏。入於眾生三處諸性、入諸人根觀眾生行,如來所興不有觀察亦不思惟,而為眾生講說經典;豫知時節進退、遲疾,而為分別授其決矣。所以者何?其意永存不中忘故。如其心定因無[25]所忘,識念眾生尋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三業。」

佛於是頌曰:

「世雄所念, 心未曾忘; 又最勝尊,
不[26]憶重思。 其所遊步, 如成正覺,
知眾生心, 無有遺漏。 亦復未[*]嘗,
[27]猗於識[28]知, 見於眾生, 久長性行。
令其建立, 無有事業, 人中之尊,
為眾法王。」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失定意三昧正受,一切諸法無有偏黨,諸法如審。何故如來不失定意?用修平等無卒之故,三昧亦等故。如來等於欲際,無欲之際亦復等矣;如生死際等,泥洹際亦復如是。以平等故,故能正受,此之謂也。讚於如來三昧不忘。所以者何?則於平等無忽、無忘,亦不退轉。如來定者不合於眼,亦復不合耳、鼻、[29]身、口、意而同塵也。諸根不定,其三昧定不[30]依地種,亦復不依水、火、風、空,亦復不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慕今世、不恃後世。無所著故,故不損[*]耗,是故名曰如來至真定意不忘,亦為眾生講說經典,令應法器致[*]乎定意,是為如來二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為常定, 定意不損耗,
等順一切法, 正從佛定意。
不[*]猗地、水、火、 風,欲、色、無色,
大聖不著此, 故不損三昧。」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智慧未曾損[*]耗。何謂為[*]知?敬達諸法無所不通,慧不仰人。為他眾生[1]班宣聖智,方便隨時所決無盡,明了一切章句顯跡,令入一品住所說經億百千劫。假使來問去來進退,為決疑網靡不坦然。其慧遍入[2]宣暢三乘,剖判歸趣,以諸眾生八萬四千行,則為講說八萬四千諸經法藏,是為如來智慧無極、無量、無盡。所說無限慧不損[*]耗,亦為眾生顯示如是無盡智慧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五業。」

佛於是頌曰:

「佛正覺智慧, 現在志慕乘,
善宣分別解, 自在度無極。
為眾生說法, 從本性所樂,
則以一文字, 入無底章句。
知於眾生行, 所察無邊際,
則為此等[*]班, 八萬四千藏。
安住之所宣, 智慧無損[3]耗,
是為十力業, 故號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解脫無有損[*]耗。何謂如來[4]說諸聲[5]聞因[6]聲而脫、其緣覺者由了因緣而得解脫?諸佛世尊皆離一切罣礙諸二而得解脫。所以名曰解脫者何?無過去界,不與當來諸界合同,不住現界。其眼於色離於二受,名曰解脫;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離於二受而得解脫,心所依倚。心本清淨而悉了之,故曰發心之頃成無上正真道。如來隨時為諸眾生講說經典,使離[7]猗受令無所著,是為如來二十六業。」

佛於是頌曰:

「諸聲聞眾, 依音解脫; 諸緣覺學,
因緣為慧。 過諸罣礙, 無垢如空,
是為諸佛, 無[8]依所[*]猗。 其心繫在,
於過去事, 清淨解脫, 是為執心。
如應解脫, 察眾生根, 開度眾生,
不令損[*]耗。」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一切身行、所可造業,其本明識而不廢退。如來所覩諸勝所行,因其隨時而化眾生,有所講說而度群黎,默然亦度、飲食亦濟。威儀禮節顯示眾生令隨律教,或復現於三十二相因而得救、或以自示八十種好因而得度、或復欲觀如來頂相——威神巍巍不得諦視,光踰日、月,超絕無侶——因益喜悅而從得度、或有眾生趣來見佛輒隨律教、或演光明[9]覩其曜暉而得濟度、或見經行舉足下足悅而得濟、或入城郭從其還出令受開化。諸佛世尊舉動進止、威儀禮節,皆以此事益於眾生,靡不受化,未曾唐舉,是故名曰如來至真一切身業、本慧?黨靡不有益而不損[*]耗,是為如來第二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其目覩見, 威儀禮節, 行步所入,
若復還出, 諸相種好, 及頂威曜,
以此開化, 而度眾生。 導師假使,
演其光明, 無數群萌, 億載安隱。
見其威曜, 則隨[10]往教, 諸兩足尊,
常修此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口所演業皆為慧黨,曉了自在。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說經道悉為應時,所說無虛;善哉隨宜,所可宣言至誠無欺,無有罪舋。舉動安詳而不卒暴,離於麁[11]踈未曾荒迷,常懷質直無有諛諂。初不惡口、不演麁辭,無所[*]猗著、口言柔軟,進止應法不為羸弱,性不飄颻亦不狹劣。不為雜碎行步安[12]諦,發言和雅其聲柔軟,音響香美。擇言徐語舒緩時出,辭章粲麗[13]滋味具足,無有獷[14]䩕。言無疾病,思而後[15]語,自護己身。所為應節,心念隨時,滅其貪欲而除瞋恚、燒其愚癡、降伏諸魔、危害眾惡,療治諸疾、別其義理、悅智者意。音如哀鸞、聲如天帝,其響哀和,亦如江海;聲靖如地,如鵰鷲王命諸眷屬。其[A1]音安隱如須彌山,所發言辭[16]殊赤觜鳥,其聲慈愍猶如鴛鴦相呼和時,亦如鴈王將導營從,亦如鹿王鳴呼官屬,又如箜篌、琴、箏、簫、瑟、皷吹,應節吹[17]唄、吹笙發音,斯音相和各各悲快;佛之音響柔軟清和,過於彼節百千億倍。深奧微妙聲無穢濁,聞者入耳心中歡然,積累德本。所宣章句不可窮盡,隨時應宜前後相副,不失句義、合於法句,各從方便不違時節。見一切人諸根增減而為說法——布施莊嚴、將養戒禁常令嚴淨、合集忍辱、精進超殊究暢聖業、觀察智慧雲集慈心——不[1]厭愍哀,其喜顯曜;不釋所護,建立三乘;不斷三寶、別三峻聚、淨三脫門。所修至誠[2]斑宣智慧,為諸明者不見誹謗,諸賢聖所咨嗟,志[3]玄曠如虛空,一切功勳悉為備足。告族姓子!如來言辭發教應節巍巍如是,復過於此無可為喻,是故言曰一切所說。

「如來言辭慧響超殊,越諸言聲,三界無逮最為慧上,靡不應命而順從者,是為如來二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無等倫言辭和, 以無垢[4]超諸德,
發一響入諸聲, 響周遍諸三千。
令聲聞聽其教、 緣覺乘亦如是,
或有聞廣其志, 發其心求佛道。
其聞[5]慈如次第, 各暢辭不錯亂,
若講說殊勝法, 又其心無退念。
猶如山之呼響, 應其音而來報,
人中上言如是, 所演說悅眾心。」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6]如一切眾意所念,[7]取為慧黨,靡所不達。所以者何?察於如來無心意識,初無想念而有進退,以慧照曜消化眾冥。其如來慧,普至一切眾生心念,亦復遍入存一切意,超諸群生其識所念諸消化法。其三昧定無所依仰,越于陰蓋、離十二緣起之行、永捨三[8]念、去於臭穢、降伏魔事、去虛偽[9]列諛諂之穢。捨[*]乎吾我,除去無明、愚冥根株;淨修道業心如虛空,而無想念不壞法界。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其心意業慧黨若茲,是為如來二十九業。」

佛於是頌曰:

「不當稱最勝, 兩足尊聖心,
積累眾聖明, 導師業清淨。
此安住之慧, 處在眾生性,
普入靡不周, 在自然法界。
禪定意如是, 一切善備悉;
其察心意識, 一切無想念。
已過諸魔界, 超於危害業,
自然如虛空, 離垢無所在。」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慧無罣礙,其所覩見[10]智無損秏。所及云何?其諸過去諸佛國土,合者、成者皆知其數多少、進退;其土所有草木、山谷、諸藥、叢林悉分別之;其佛國土所有眾生、蚑行喘息身形種類悉識知之;人民言語、音聲、種類,蜎飛、蠕動悉曉了之;彼土前後諸佛興出多少之數悉亦演之;諸佛之所[*]斑宣經典卷數多少、有所顯照亦悉暢之;化諸聲聞其限若干、開諸緣覺入其律乘悉亦識之;敢可勸導,為菩薩學,使發大乘無上正真亦悉具足;其佛國土所有好醜、言教、行迹轉相瞻[11]侍亦悉恤之;其比丘眾言行舉動、上下相順、進退之宜亦悉別之。有覩壽命長短、久存、中夭亦復曉之;復知隨法建立年歲,亦識喘息長短、好醜、飲食、衣服、所止居業,如來悉知。過去眾生終始周旋所當往生,諸根若干、其行不同、志性各異、所懷心意境界殊特、其心悉暢而不中忽、心念多少、好醜善惡,如來悉知。其數之限則見目覩,不以二慧而復再思。如來至真亦不[12]遣心追推過事而推知之,以[13]慧心悉覩[14]豫見,不復重念。其慧如是巍巍無量,見眾生性不中有廢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三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佛之聖明慧, 無限、無罣礙,
在諸佛之土, 而[*]斑宣經典,
[15]勸諸眾生界, 令篤信佛道。
諸佛國土中, 其所行進退、
諸人民根原、 志性所歸趣、
所有藥草木、 音響之好醜、
過去心名何、 諸所可造行,
平等覺悉達, 覩見如所有。」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當來而無損秏,慧無罣礙皆覩悉達。云何知之?於當來世所當興成、若復毀壞、其合若散,如來悉知。劫起所燒、[16]其水色何等像類,其佛國土當還復者、其地廣長闊狹遠近、塵埃之數,一一佛土諸佛所興教化群黎、諸聲聞數、緣覺之眾、諸菩薩等,飲食、衣服、所止居[17]澤、出入喘息、行步舉動、所可遊居、威儀禮節,一一如來所化眾生,立於聲聞、緣覺之乘、若學大乘,如來悉知。一一佛土諸眾生類當往生者,其心生念若干之數、諸念所滅,如來悉知;皆達此已,如來不復而重思念。心察懷抱觀於當來常覩悉見,而為眾生廣說經道,是為如來三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於當來世, 世之所有、 當所合成、
若復毀散、 剎土眾生、 諸佛之數,
其佛正覺, 皆[18]成此數。 其心未曾,
而有忽忘; 其意觀察, 普達當來。
而為眾生, 應時說法, 是兩足尊,
之所行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1]或見現在而不損耗,其慧所覩無所罣礙。所見云何?知於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多少之數,諸現在諸佛所,現在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之數多少,星宿形像進行運轉為有幾所,現在一切樹木、藥草、山林、谿谷,十方土地境界遠近、國中塵數悉明其限;十方諸水以執一毛搵取[2]水知[3]有幾[4]渧;十方諸火境界興焰若復衰滅,存亡所在亦悉達之;十方諸風所由形色、所從因出、往來周旋、成敗增益亦悉知之。十方虛空逈遠悠邈,其里億數無邊無際,佛悉知之,無有不及如毛塵者。知[5]於現在三品之行、眾生之界、進退難易、根本深淺、受教遲疾。佛知現在地獄眾生所犯殃舋、罪適歸此其所因由、從其中出當所生處,復知方便所用除殃。又知現在眾生之種、蚑行喘息蠕動之類所因行業而墮此難,了其所便可除殃罪當所生處。復知現在餓鬼之界所因慳貪而墮此患,所當因由方便除罪決所當生。知於一切現在眾生心所懷念、所為塵勞愛欲之病,復[6]知離欲無塵穢者。又知現在一切眾生當以何律而受開化,或復有人不從[7]往教,緣知諸天生天上意退沒所歸,佛悉知之。

「如是本末初未曾念,二慧重思入於無二,而為眾生廣說經法,是為如來三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慧, 普靡不周, 無限、無量,
不可思議。 等如虛空, 虛無無喻,
一切世間, 所不能[8]逮。 其於十方,
一切眾生, 諸所現在, 當所造行,
如來悉知, 覩其根原, 是諸佛業,
見悉究暢。」
[9]大哀經如來道品第二十二

佛復告族姓子:「是為如來所行道業;如來以此所行道業開化眾生,以無言辭而演文字,難當難成。

「又,族姓子!如來至誠,無有[10]䩭學能禁制者;其業無量不可思議,諸天、龍、神及世間人,無能計會稱載所知。初無所言而文字現,難是難及無能抑制,遍諸佛土定意周普。現諸正覺皆已超越,無諸邪業、無所想念,猶如虛空三昧平等,察諸法界而無差異。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可宣說無有若干,所因興出無有偏黨;等諸眾生國土亦然,所說悉同,道神不別,解脫無異,所至滅度亦無若干。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11]於諸法界為一種味成最正覺,於眾生界無所蔽礙,善權方便以無礙法而悉明了,則為眾生轉其法輪令不退轉阿惟越致。譬如,族姓子!上工珠師修於清淨無垢寶珠重治令曜,手執此珠寶,舉著濁水令水凝然去濁就清。不復[12]勤而勞其功,然後則出著於食味,上於瓶甕。若於鉢器,令其中水皆使清澄,所勞功夫不足言耳。然後[13]服著大藥味中,以微細[14]重而重洗之,所洗已淨去諸刺[15]蕀,是則名曰夜光寶珠。

「如來至真亦復如是,察諸眾生瑕穢境界,為演無常、苦、空、非身,悲哀、辛酸苦毒之[16]烖。眾生[17]迷惑,愛樂生死、苦惱患厭,爾乃令入賢聖法律。如來精進於彼無難,然後乃達空無相願;如來以慈而開導之,所勤精進而無所著,便[18]次得成於不退轉,斑[A2]宣經道三場清淨。

「何謂佛界而令眾生來入其境?已得越度入如來法,故曰無上眾祐之要。是,族姓子!以此因緣當作此觀:如來[19]至真所入三昧不可思議,修[*]乎平等達於三世,不斷三寶。如來於彼不可思議住於道業猶如[20]是空,其身自然無能逮者。現形一切諸佛國土,而於諸法永無所獲,不擇自在隨其音響而教化之。若為眾生宣經典時,皆離一切心諸所緣,而悉知見眾生心行、志性所趣、諸菩薩眾志操清淨。諸佛世尊以此等故興出世間。是,族姓子!是為如來至[21]成之[22]誼。由無本業謂無所住而不違遠,亦無懈息,[23]授菩薩決不斷言教,是[24]則名曰如來道業。」

佛講說此如來業時,十方無量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25]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諸界,雨天華香其寶清淨佛師子座。諸來集會大聲聞眾,天、龍、鬼神、犍沓和等,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咸共聽聞如來宣此道業法典,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善心生焉,各各齎持若干種華、名香、雜香、華鬘、塗香、衣服、幡蓋及大幢幡,鼓諸伎樂、琴、瑟、箜篌供養如來。取頭上寶而以散之。或齎麻油、或執雷音、或取其髮、或[26]脫寶[27]瓔——以珠[28]挍飾,或明月珠、或[29]懷月珠及解脫華——或持無[30]瑕精潔之供、或獲印綬原赦之養、或有寶果、或以[31]鷹鳥、或以[1]綖縷、或寂然物不猗空物、或頭寶[*]瓔、或頸著珠、或手或脚所有莊嚴而供養佛,悉遍散之。

或復又取夜光寶珠、或復又取紫磨寶飾以散其上,或馬藏寶、天帝殊紺大青寶珠、火色寶珠、月光寶珠、若干種色璝異奇寶以供養散。紫磨粟金、雜碎白銀、[2]本榓雜香、儋堂雜香、栴檀雜香、黑妙雜香、丹赤真珠、似人雜香而自退漏雨散。及諸天華、加雨意華、無極意華、月度月華、柔軟音[3]大軟響華,其華曜目。大地陸地諸華,其輪離垢而有百葉、或有千葉、或百千[4]葉,其光遠照香悉周遍,其香美妙洋溢所觀靡不欣樂,其光照曜執持其焰,其色無量文飾交露。青蓮芙蓉諸所雜華而自然墮,又復雨地須蔓[5]那華、思怡無憂華瓶,梧桐捨著,徐詳平順而雨此華。箜篌、樂器、簫[6]成、鼓吹,鼓舞諸伎自然而鳴。又復加雨諸天華香、雜香、眾寶、瓔珞、寶珠、衣服、臥具。

其諸十方來會菩薩踊住空中,自投其身用供養佛,適各投身不惜軀命。

應時空中周遍自然覆寶高座,有寶交露,垂無央數諸[7]珠瓔珞,周遍[8]挍飾紫金雜廁,其飾殊特誠非世有。出若干種諸寶蓮華——一切所有珍寶瓔珞、一一[9]枚珠——各有無數不可稱載,化菩薩現咸悉共見。諸菩薩出適來出已,繞佛七匝則復還坐於寶蓮華。

十方無量諸異國土,不可稱計諸佛世尊,一一諸佛各各一[10]切共嗟嘆之。其供養[11]以經典之要,以供養故致於清淨,各共嘆德窮劫不竟,供養法故。佛以威神遣諸弟子詣此忍土,所齎供養入此忍界,其寶莊嚴超踰於此,嚴飾寶座殊絕難及。

彼時大會無數眾生見是變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稱載諸菩薩眾,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12]於時世尊周匝遍察諸菩薩眾。「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如是比像清淨莊嚴——菩薩所住、所當建立?」

如來至真意[13]所遣使在[14]遍止宿將護視之,無有思想,亦無音響。所敷氍[15]㲣?㲪之具,彌勒如來成佛已後十六年中,當坐於此淨寶高座,是為菩薩行願歸趣,名無蓋門大會法品經典之要,亦當廣布分別其[16]誼。

彼時所會一切菩薩,亦當興發供養此法、彌勒如來及於賢劫諸菩薩眾。

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變動諸法王,即從座起,於蓮華上右膝長跪,叉手白佛:「[17]唯然,世尊!我能堪任將護於此清淨挍飾,止息其邊無有思想,精勤一心而不懈廢。侍於彌勒至[18]成如來,常供養之,及於賢劫諸如來、眾至真等正覺等。」

時有魔天,名曰所作所立堅強處,將四域來在彼會,謂變動諸法王菩薩:「族姓子!其器云何?為何等類而用其器,受此嚴淨令不毀散?」

變動諸法王菩薩答所作魔:「族姓子知,一切諸器皆歸壞敗,無常存者、無所堪受;唯有[19]空虛而可不毀,無所妨廢,於諸器中最為高尊。仁行當宜諦察我身目無得[20]眴,必能覩見於無極器。」

時所作魔觀察變動諸法王菩薩,諦視其身而目不[*]眴,即見變動諸法王菩薩䐡中有水王光明世界。

何故名曰水王光明?其佛世界悉滿眾水周遍國土,若有遙視如一大海。彼有如來,名曰樂蓮華首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21]淳諸菩薩為說大乘。其水界中又有蓮華名寶莊嚴,其彼如來及諸菩薩而坐於上。

時所作魔叉手而立,稽首歸命變動諸法王菩薩。變動諸法王菩薩謂所作魔:「仁君!豈見諸菩薩器?」

答曰:「已見,其器無極。」

報曰:「是水,君能任受。如是像無極天器,億百千劫那術諸劫數[22]之報壞,於此莊嚴挍飾終不枯竭,無能消化。」

時所作魔稽首禮佛:「唯願,世尊!我本[23]憶念志在雜碎,未見於此諸正士等、未得聞是經典要時,欲得[24]成聲聞、緣覺而取滅度。今日又見變動諸法王菩薩威神巍巍、聞此經典,感動變化[25]諸建立至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今所作不敢違廢,於最正覺愍傷眾生、多所安隱、多所[26]將護。假使吾身於江河沙劫地獄見煑,然後乃成無上正真,雖遭此厄不以為患、不捨佛道。」

時佛咨嗟所作魔曰:「善哉善哉!汝身乃為大道之故,一心被服弘誓大鎧。今仁如此建立志願,所誓必果。」

大哀經卷第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73 - 2023-12-27 17:02:05 大哀經卷第七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八總持品第二十三

時有菩薩,名師子英,在會中坐,問[*]總[28]?王菩薩:「[29]唯,族姓子!菩薩所立於何總持,而皆受持諸佛所說、所演經典不可窮盡,則以善教悅可眾生,靡不忽然如冥覩明?」

[*]總[*]?王菩薩報師子英:「菩薩所住此八[*]總持,悅可眾生使得開達,其慧無窮。何謂為八?有[*]總持:一名、淨光音,二名、無盡法藏,三名、無量退進,四名、海印意,五名、蓮華嚴,六名、入無礙印,七名、入分別辯,八名、建立佛莊嚴,是為八。菩薩住此,有所暢說悅可眾生。」

時師子英復問[*]總[*]?王菩薩:「仁族姓子!寧可屈意垂哀一切,復重解此八[*]總持[1]誼,廣演其旨,設諸菩薩聞此總持所得辯才,必當勤學。」

[*]總[*]?王曰:「族姓子聽,今為仁說八總持[*]誼,廣散所歸。

「何謂淨光音?假使菩薩住此總持,其所入門無所罣礙,甚為鮮潔歸[2]乎堅要。其意正立而說經典,其音通徹聞一佛國,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諸佛國土,或百、或千。其音教告諸佛國土,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億諸佛國土聞其音教,或復通徹無量無際諸佛國土,從意所樂。欲令音教通[*]乎幾何諸佛國土,多少無極悉能堪任。恣意所欲,一師子[3]坐而為十方一切眾生講說經法,欲令二十里眾人得聞、或[4]三十里、或一須彌、或至梵天,從其眾生本意應說。處師子床建立其志,為諸眾生講說經法,悅可其心靡不開解。身適處於師子座已,十方諸佛皆現其身,諸佛說法皆得聞之;適聞已後得總持力,悉識念之未曾復忘。以斯法典解達其[*]誼,其所說法諸可聽受,無能遏斷。

「入於一文音響之事,皆能演說一切文字,普入諸響、諸因緣句。入文字故入無量門,說於諸法無有來相——諸法無處,無所住故;諸法自然,無[5]反覆故;諸法懷來,無所到故、用清淨故;諸法無根,用無有處所生無[6]故;諸法無邊,無所成故;諸法無盡,無所住故;諸法無生,無所行故;諸法不起,無所作故;諸法不有,無因緣故;諸法不亂,無等御故;諸法不滅,無有生故;諸法無行,無所願故;諸法無戲,無有想念、應不應故;諸法無言,永入無行故;諸法無教,用有所說而有失故;諸法無瞋,無有恨故;諸法無想,無所著故;諸法無念,無有虛故;諸法無[7]猗,無所望故;諸法無誨,於空等故;諸法無辭,用無思故;諸法無究,無師主故;諸法無生,無有教故;諸法悉淨,無有來故;諸法無我,我自然故;諸法無人,甚清淨故;諸法無壽,無長存故;諸法無命,入於誼故;諸法實空,於內寂故;諸法無[8]想,其本際者無有際故;諸法無願,無所受故;諸法無行,用無為故;諸法無為,以越所起章句行故;諸法不堅,無所依故;諸法無著,無所習故;諸法自然,用無身故;諸法無作,所作淨故;諸法無業,無所入故;諸法無報,無所合故;諸法無合,無所壞故;諸法無[9]捨,無所取故;諸法無[10]眴,不可捉故;諸法無獲,無所指故;諸法無觸,無所造故;諸法無漏,無流處故;諸法無有,志無成故;諸法清淨,無?黨故;諸法無屬,無若干故;諸法無色,四大無常故;諸法無痛,無所遭故;諸法無想,越眾念故;諸法無行,離諸欲故;諸法無識,無所慕故;諸法無界,如空等故;諸法無捨,越諸界故;諸法無境,無所由故;諸法無貪,無所想故;諸法無像,無處所故;諸法無形,無所降故;諸法無濁,除諸憒故;諸法無憶,無所執故;諸法無想,無有二故;諸法無岸,度界跡故;諸法無怙,離所在故;諸法無常,緣不[A2]淨故;諸法無名,無所[11]恠故;諸法無雜,各隨行故;諸法無住,無所存故;諸法無爛,無所燒故;諸法無惡,離諸惡故;諸法如水,洗諸垢故;諸法無災,甚清淨故;諸法甚清淨,不可數故;諸法無計,無所著故;諸法無求,無有動故;諸法無搖,不可震故;諸法無為,與空等故;諸法虛無,無所為故;諸法無[12]根,無所行故;諸法無現,無所曜故;諸法無照,捨諸明故;諸法無比,無有邪故;諸法無偏,等[13]慌惚故;諸法無冥,無所視故;諸法無晃,無部黨故;諸法無罪,離於舋故;諸法歌頌,作善業故;諸法入虛,[14]用侵欺故;諸法無進,無所立故;諸法無見,無有類[15]故;諸法無[16]有甞,無有味故;諸法無柔,無細滑故;諸法無識,[17]無諸法故;諸法無緣,離心意識故;諸法無惟,道平等故;諸法本淨,以滅諸入不復生故。

「如是,族姓子!菩薩已逮淨光音,於諸因緣、文字、章句咨嗟其[*]誼。若於一劫復過一劫[18]頒宣經典,不捨諸緣、文字、章句,隨時所應不以為難,取要言之,一切諸文、各各諸字,以一一文為眾說法,於彼文字而無窮盡,善住法眼諦演辭[*]誼,其言[19]粲麗。於是菩薩住於[*]總持,究暢清淨,威儀隨時,辯才鮮明,其心顯曜。遵修慈心,其所布施亦復清淨——法施、衣食俱無所[1]悋——其戒清淨行無缺漏、忍辱清淨心不懷害、精進清淨造安隱業、一心清淨寂然無冥、智慧清淨捨於闇昧廣有所照,其業清淨無所違失。

「其目清淨,三眼無垢;其耳清淨,得天耳聽,聞諸如來所講說業;其鼻清淨,聞於如來戒法之香;其舌清淨,無可意味志道法味;其身清淨,所生一切不為胎垢之所[2]沾污;其心清淨,善權隨時普入諸法。其色清淨,相好莊嚴;所聞清淨;悅耳之音而無亂響;其香清淨,戒聞施香所見被熏;其味清淨,味味復味成大人相;細滑清淨,手脚柔軟猶如幼童;其法清淨逮法光明。其意清淨,所聞經法懷憶不忘;其志清淨,[3]越魔徑路;行步清淨,普入深妙無極經典。

「菩薩已住於此[*]總持,自恣從志、告誨、教授幾何佛土,光明所照其數亦然。又其光明演出一切十方諸佛所演法教,以用逮致於此[*]總持,因得殊特無言辭故。

「是,族姓子!淨光音[*]總持也,所可演出、若有所入、所可稱說不可限量。此[4]淨音[*]總持,分別所趣不可思議,言辭無極,所決無限,所[5]搖方面曠而無際,入無罣礙。」

佛言:「族姓子!何謂無盡法藏[*]總持?謂色無盡,以色無常故曰無盡。說色無常,以色苦故,亦說苦惱;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寂然故,亦說寂然;色恍惚故,亦說恍惚;色如沫故,亦說聚沫;色如幻故,亦[6]復說幻;色如野馬故,亦說野馬;色如水月故,亦說水月;色如夢故,亦[7]說夢;色如呼響故,亦說呼響;色如形影故,亦說形影;色如照面像故,亦說面像;色無有故,亦說無有;色無學故,亦說無學;色無究竟故,亦說無究竟;其色空故,亦說於空;色無[*]想故,亦說無[*]想;色無願故,亦說無願;色無行故,亦說無行;色無生故,亦說無生;色無起故,亦說無起;色本自然故,亦說本自然;色用本無故,亦說本無;色過去自然故,亦說過去自然;色當來自然故,亦說當來自然;色中自然故,亦說中自然;色[8]憺怕故,亦說[9]澹泊;色靜嘿故,亦說靜[10]嘿;色無遊故,亦說無遊;色無戲故,亦說無戲;色不可思議故,亦說不可思議;色無貌故,亦說無貌;色無體故,亦說無體;色無人故,亦說無人;色無壽故,亦說無壽;色無命故,亦說無命;色無養故,亦說無養;色愚騃故,亦說愚騃;色不仁故,亦說不仁;色無神故,亦說無神;色如束薪故,亦說束薪;色如草木、牆壁、瓦石之類故,亦說草木、牆壁、瓦石之類;色如誑相故,亦說誑相;色為四大故,亦說四大;色無聲故,亦說無聲;色無教故,亦說無教;色不可得故,亦說不可得;色念淨故,亦[11]說念淨;色緣起故,亦說緣起;色無斷故,亦說無斷;色非常故,亦說非常;色如屋故,亦說如屋;色無痛故,亦說無痛;色從罪、福生故,亦說罪、福;色法界苦故,亦說法界;色住法界故,亦說住法界;色於本際法界而無動故,亦說本際;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無受故,亦說無受;色無載故,亦說無載;色無念故,亦說無念;色無[12]怯故,亦說無[*]怯;色無量故,亦說無量;色無邊故,亦說無邊;其色於道本清淨故,亦說道淨;色空等故,亦說空等;色於泥洹本清淨故,亦說泥洹清淨。舉要言之,五陰、六衰、諸法、諸名、身形、句跡、徑路、[13]偏章及諸識身,悉入一音之所顯曜。

「說無盡慧計是四大寶藏之篋,所諮啟慧亦不可盡,其寶藏篋聖法經典亦復遊入於無盡慧。所[14]頒宣智是為無盡法藏之[*]總持也,一切諸所講說宣傳,若於一劫復過一劫咨嗟此德無盡法藏,猶不可盡。」

佛告族姓子:「何謂無量退進[*]總持?於彼迴旋斷絕計常而[15]反其流。十二緣起從無明緣而自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16]愛、從[*]愛致[17]痛、從[*]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從死致於哀泣、憂慼所不可意,從致五陰大惱之患。已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18]愛、痛、受、有、生、老、病、死、啼哭、愁慼、不可陰意,大患永除。彼從無量宣無限門入於無底,是故名曰無量退進之[*]總持也。

「亦受、亦捨故曰迴旋,無受、無捨此之謂也;亦起、亦滅所以迴旋,不起、不滅此之謂也;與塵勞合而致諍訟所以迴旋,[*]反本清淨、無著放逸此之謂也;於一切法而有所行,[19]受應、不應,[20]念與不[*]念所以迴[*]反,無想、無念,無應、不應此之謂也;因緣諸見所以迴[*]反,斷因緣見此之謂也;名之與色所以迴[*]反,無名、無色此之謂也;有為、無為所以迴[*]反,淨於三場此之謂也;有內、有外所以迴[*]反,不住於識此之謂也;罪福報應所以迴[*]反,無罪福報此之謂也;善與不善所以迴[*]反,永無所行不處善惡此之謂也;有漏、無漏所以迴[*]反,無有二事此之謂也;殃舋所蔽、塵勞之冥所以迴[*]反,本淨自然此之謂也;計我、不我所以迴[*]反,其際清淨此之謂也;生死、泥洹所以迴[*]反、諸法泥洹其[1]源靜然此之謂也。

「是,族姓子!說無量[*]總持進退無底。若有菩薩住是無量[A3]退進[*]總持,志無所生,達法無起,於無央數百千劫中講說經典不能究盡,[*]總持之慧其誼微妙。此無量退進[*]總持若入中慧有所宣暢,則能覺了清淨道門,照曜幽冥靡不[2]亘然。」

佛告族姓子:「何謂海印意[*]總持?猶,族姓子![3]諸四方域世界之中,諸有形色又其像貌,山谷、樹木,諸所生草、眾藥之類所有形貌,日月光明、明珠、水曜、焰電諸有像貌,州[4]城、大邦、郡國、縣邑、居舍、屋宅所有像貌,園觀、浴池、川流、泉源[5]入流,行色生活之業、自覩形像好醜、善惡、[6]中上下貌一切諸色及與歸之,皆依大海而不別異,是謂大海。菩薩若住此海印意[*]總持,等印一切眾生之身,亦復等演文字之教。以等心印而印眾生、十[7]力諸佛,口演所宣無極大法,此典皆從菩薩口出,佛印見印。所說法者忻而無[8]限。講諸法印,慧無所印,所可講說悉如來印。分別眾諦,其無印者,永無所行,心自然寂;其離印者,得離欲法、清淨之[9]行;其度印者,所演究竟,靡所不通;其號印者,皆宣名物,各各暢了;其樂印者,除去欲貪、放逸、恩愛;其十印者,具足十力;其被恐印者,淨除諸意;其燒咤印者,捨於燒熱;其六印者,成六神通;其左披印者,棄捐左道;其審印者,說於真諦;其如印者,所行如實;其哆印者,蠲除一切諸所根本;其迦印者,離所作業;其娑印者,宣暢至誠,[10]其現勢力故;其生印者,度生老死故;其志印者,謂意清淨故;其界印者,不壞法界故;其寂印者,具足[11]憺怕故;其虛印者,虛靜空無、無不可盡故;其盡印者,消化盡想,慧無起故;其立印者,覺意諦住故;其知印者,別知一切眾生類故;其普印者,而悉[12]頒宣諸所興衰;其有印者,覺了分別所有無有;其貪印者,消除貪、婬、瞋、恚、愚癡之忌難也;其己印者,己身已通而成正覺;其自印者,身自解故;其旦印者,旦自釋捨諸所[*]猗相;其數印者,滅遣根[*]源;其處印者,則於處處如有悉知;其無印者,無有若干;其果印者,逮得果證;其陰印者,除諸陰蓋;其疾印者,離邪疾故;其施印者,得成施戒[13]香熏故;其堅印者,已逮斷堅剛強性故;其究印者,究暢文字,攄其根[*]源。

「如是,族姓子!菩薩說法、演若干文、悉知一切文字印說,是為海印入[*]總持門。」

佛告族姓子:「何謂蓮華嚴[*]總持?菩薩大士若入眾會,在所住處輒為說經,設有所宣,于時於彼即生蓮華,其色殊妙。菩薩適坐於蓮華逮虛空中則雨蓮華,又諸蓮華各各演出若干種音講說經法——[14]唯說深[15]誼,無有雜句嚴飾之教——攀引典喻,正典上要,分別[*]誼歸。十二部經:一曰、聞經,二曰、得經,三曰、聽經,四曰、分別經,五曰、現經,六曰、應時經,七曰、生經,八曰、方等經,九曰、未曾有經,十曰、譬喻經,十一曰、[16]住解經,十二、曰行經。其所演法,若有聽者輒盡眾苦。菩薩如是自然精進,不釋常定。于時蓮華所演經典,適斷眾苦便行佛事。又其菩薩一切毛孔悉出光明化為蓮華,諸蓮華上各化菩薩,詣於十方不可[17]涯底無數佛土奉[18]現諸佛。是,族姓子!名曰蓮華嚴入[*]總持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無礙[*]總持門?假使不捨一言辭已,至二、三、四、乃至[*]乎千,所生之處常不忘之,或億、百、千種種之說悉能識念。為眾宣暢世世不[19]忽,諸根和悅,顏色殊絕,與眾超異,悅可眾人,無有[20]恨亂。或能所說聞於無量江河沙等諸佛剎土、或能通暢如佛國塵諸佛國土,於是所演諸法門者隨時方便。又彼法門一時悉遍諸佛國土滿中塵數諸世界也,或二、三、四、或五至十、百、千無量,所說應聲亦無所著則無所住。其音柔和合眾人心,辭美隨時,其誼雅妙不失其節,莫不忻豫入無礙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分別[*]總持?曉了其誼,所宣旨慧而不可盡;分別法者,所宣正慧亦不可想;隨時分別,所說明慧亦不可窮;分別辯者,所宣正智亦無[*]涯底。菩薩已獲如此慧者,其於東方所有眾生,悉能合會[21]集在一處,各各隨意——言語各異、音聲若干——從其宜便所知多少,來難菩薩,悉能發遣申暢其[*]誼;南方、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來難菩薩各各問[*]誼,一時各各盡為發遣。隨音清濁,若干種言悉[22]得開解,各隨本心而得入道,各聞其言音不錯亂,則以一音入無數音、以無數音則入一音,是為名曰分別莊嚴[*]總持。」

佛告族姓子:「何謂建立佛[*]想[*]總持?若有菩薩得此總持,處大法座在於[1]眾中,常於虛空[2]值其頂上變交露帳,化佛處上——紫磨金色三十二相眾好嚴身——自承其德頂近如來右手所在。化佛舉手適著頭上,應時菩薩其身即變成為佛形莊嚴相好、[3]建立其口言辭如佛、被蒙其意亦如佛意。適能成就建如是法,則入一切眾會心念,從其本行而為宣法,一日、二日,至[*]乎五日、半月、一月、半歲、一歲、五百、千歲,從意自恣至[*]乎無窮不可計歲,離於飲食為諸眾生而講說經,所宣經典而無有窮盡,其身不懈、心亦不怠,悉是如來之所建立。聖[4]感所接,彼則成致於四大慧。何謂四?一曰、慧解一切眾生志操,二曰、分別章句靡不通暢,三曰、則以聖智所宣無[5]窮,四曰、則從其人本[6]而所學乘,了其意歸而解說法。是,族姓子!如來相建立[*]總持,所入門者有所宣說。又此[*]總持[7]可演[8]誼,不可稱載、無有邊際、通佛境界。」

爾時,總?王菩薩覩於如來說如斯[*]誼,以[9]讚頌曰:

「安住已宣說, 於八[*]總持行,
此乘所宣獲, 分別得解暢。
說億載經典, 辭不得邊際,
其[10]誼所分別, 說者無所損。
佛音甚柔和, 其聲微妙快,
宣告江河沙, 無量千佛土。
眾生得聽聞, 逮成得滅度,
此[*]總持清淨, 所暢音無際。
講說無數劫, 其法無窮盡,
一句之言辭, 宣布不可說。
一切諸文藻, 智者得隨時,
是為法篋藏, 覺意無[*]涯底。
皆棄諸非受, 其行甚清淨,
亦不著中間, 不隨退轉界。
斯勇普惟法, 專精而奉行,
其逮得[*]總持, 蠲除眾根[*]源。
其於四域界, 諸所有形類,
一切悉等印, 江海無思惟。
其有逮得此, 海印之[*]總持,
彼行者印門, 所說無思議。
若在[11]中眾會, 大人講說法,
[12]逮於虛空中, 廣雨諸蓮華。
又諸蓮華者, 演億千法教,
蓮華嚴[*]總持, 清淨德若茲。
一音所演句, 二、三及五、六,
諸音各各聞, 聲而不錯亂。
千億百那術, 言辭不可盡,
有逮得[*]總持, 所覺無罣礙。
其所宣辯才, 法[*]誼說應時,
十方眾生來, 各各共難問,
悉為發遣之, 決了所疑[13]律,
其逮得[*]總持, 意所覺如此。
其大人正士, 若坐於高床,
諸佛以右手, 而摩著頂上,
其人得辯才, 如佛無有異,
用逮此佛化, 妙上[*]總持故。
假使此菩薩, 逮成[*]總持者,
彼意所懷德, 無際不可念。
講說億千劫, 猶如江河沙,
咨嗟其功德, 境界不可盡。
如蓮華自然, 踊處於三世,
堅住如須彌, 所部無能動。
假使有逮得, 無上之[*]總持,
其慧則普流, 周遍於三世。
若在眾會中, 勇猛如師子,
調御諸外學, 降伏令成就。
假使有逮得, 此上之總持,
在所遊行處, 悉棄諸恐懼。
其光踰[14]大明, 所照而隨時,
其行若如水, 洗除眾垢穢、
其行亦如火, 無[15]相無有念、
其行亦如風, 不著諸境界、
其行亦如醫, 療治諸疾厄,
隨時給法藥, 湯火而救濟。
其有逮得者, 極上妙[*]總持,
彼慧無瞋恨, 隨根而解說。
其行如月明, 能除夜眾冥,
心等光明正, 而演大暉曜。
其有逮得此, 總持最無覺,
眾生來觀瞻, 視之無厭極。
其行喻日光, 照曜於闇冥,
開三界眾生, 使得[16]其悟解。
若逮得於此, 最上之[*]總持,
枯竭於眾庶, 愛欲塵勞[*]源,
其行亦如王, 典領其國土,
如息意王教, 以法施所聞。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一切無所受, 不著於諸有,
其行猶如龍, 意強有神變,
興雲雨[1]眾生, 亦復出電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此放諸法雨, 消滅眾惱熱,
其行如天帝, 不為諸容色,
而見所迷惑, 心廣而思法。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諸來眾會者, 悉瞻戴其顏,
其慈之所行, 等遊如梵天,
一切無等倫, 來生於此世。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生於梵天, 所在常清淨,
則成大五通, 常與眾超異,
遊百千佛土, 難計無思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供養十方, 無央數諸佛,
諸佛所咨嗟, 隨所止方面,
悉共愍哀之, 念之如一子。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計如是不久, 當逮佛功勳,
其辯甚廣遠, 所演無窮盡,
說種種微妙, 無數諸經典。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嚴行如華鬘, 辯才如流泉,
在眾意堅強, 所覺而通暢,
其慧無[*]涯底, 所行如虛空。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無憍慢, 離諛諂、自大,
其智慧善權, 所遊而自恣,
能精進奉行, 當修慈愍哀。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一切皆蠲除, 有為之瑕穢,
知眾生言辭, 所說之善惡,
了眾人所好, 一切諸根行。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本所可宣暢, 其[*]誼不可盡,
精勤[2]神定意, 諸根及五力,
覺意[3]路如是, 其寂然最上。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觀諸法, 所獲[4]甚清淨,
於諸度無極, 已逮至彼岸,
意強而明達, 慧了諸四[5]思。
其逮得於此, 最上之[*]總持,
其人自然解, 安住諸所行,
寂然成澹泊, 仁和無放逸,
威儀禮節行, 分別住安諦。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其人未曾有, 不與諸塵勞,
以成如法幻, 志性離瑕穢,
所在胎生處, 不能垢所染。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則住於蓮華, 立在諸佛前,
其人身、口、意, 威神無缺漏,
普興一切慧, 周流歸眾生。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諸佛所[6]建化, 說法而自立,
已成大智慧, 為眾生行道,
於無數劫中, 歎[7]德不可窮。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若有欲歎譽, 無能得[*]源際。」
於是世尊讚總[8]?王菩薩:「善哉善哉!仁快說此咨嗟[*]總持之所入行。所以然者?此法自然,無所依怙、不仰他人,[9]入已曾往過去諸佛更問深妙[*]總持門故。以是之故,汝族姓子當作斯觀,等無有異。」

大哀經卷第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74 - 2023-12-27 17:03:32 大哀經卷第八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大哀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往古品第二十四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劫數無量不可計會,懸曠極遠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善離垢,劫名照明。其界清淨,地紺琉璃,淨如明鏡,地平如掌。其界之土琉璃[10]之土,生七寶樹,枝、葉、華、實皆亦寶成。又自然生眾寶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見者心歡,其形微妙,香潔甚美。寶為交露、屋宅、精舍,諸天、人民被服、飲食猶如第六自在天上。人民鮮潔,行步安詳,其婬、怒、癡尠而薄少,舉動言教。其佛世界無有日、月。其佛離垢光明,身出大暉遍諸佛土,晨夜常明,昧爽不別——蓮華合者則知為冥、蓮華開者則知為明。

「其離垢光如來至真諸菩薩眾有八百億,出家菩薩、居士菩薩無能限量不可稱載,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土地不聞異學、無有異乘,[1]唯修大乘,行悉淳淑,立不退轉。世尊云何為彼說法?[*]唯演空慧、空無相教。

「佛壽半劫。眾人居宅若干種寶,佛即行步皆隨時節;諸天亦然。其於地上立交露帳,舍宅居中名之為人,其處虛空而立屋宅[A1]棚閣,名之為天,起止、飲食等無差別。

「又其佛界無復國君,[*]唯離垢光世尊則為無上大法之王。諸天、人民無各各異皆來事師,[2]無各異名、所作不別、無有異念,唯奉如來,諮受經典,思惟其[3]誼。彼無女人、無罪處名、無犯塵欲。

「其土眾生唯學三度:一曰、禁戒,二曰、守心,三曰、學智。何謂為戒?習諸通慧心念不捨,棄捐諸行。何謂守心?住於定意逮得神通。何謂為智?住智度無極,得分別辯。如是,族姓子!有學如此,名曰學度。是諸菩薩不受禁戒,其土清淨巍巍如是,世尊說法嚴妙殊絕,卓然無喻。

「時彼佛土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名曰光首,即從[4]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然,世尊!所言[5]總持為何謂也?菩薩何住,諸佛所說皆能執持,為眾生演令心歡悅?』佛告光首:『又,族姓子!有[*]總持名為寶曜,菩薩住此,悉受諸佛之所講說,悅眾生心。』

「光首又問:『唯願如來[6]宣寶曜[*]總持,其中[*]誼理我等聞之,奉之如教,逮此[*]總持。』

「離垢光佛[7]尋為光首菩薩歎此頌曰:

「『欲逮得寶曜, 永除諸塵穢,
於垢而無垢, 捨諸一切染,
心常淨離著, 是寶曜[*]總持;
逮得此持者, 其明無不照,
其身、口清淨, 光明性離垢,
等意行慈心, 是寶曜[*]總持;
已脫三十二, 解諸一切想,
則離眾[8]悕望, 是寶曜[*]總持;
所遊入懷勇, 大德如虛空,
解明如虛靜, 是寶曜[*]總持;
不斷[9]乎三寶, 絕三垢、三世,
窮盡眾苦[10]源, 是寶曜[*]總持;
害貪、婬、恚、癡, 除塵諸穢濁,
寶樹[A2]愛欲意, 寶曜[*]總持尊;
諸所有音響, 世間上、中、下,
入於一切聲, 寶曜持離垢;
精勤深奧法, 無數妙句[*]誼,
不著吾我、人, [*]總持離此二;
逮得分別辯, 堅住於四道,
四禪震于梵, 是寶曜[*]總持;
第一法藏[11]義, 啟受四等行,
[12]尊修五神通, 寶曜[*]總持尊;
諦住四意止, 常順四[13]意斷,
奉于四神足, 是寶曜[*]總持;
已受持五根, 而立於五力,
[14]無能七覺意, 是寶曜[*]總持;
奉於八由路, 化寂然所觀,
至於明解脫, 是寶曜總持;
遊戲所住地, 近順解脫道,
[15]斷除一切惱, 是寶曜[*]總持;
照明一切世, 寂光之道場,
眼清淨廣照, 是寶曜[*]總持。
天眼淨如此, 智慧眼曜[16]冥,
眼淨為法目, 是佛眼清淨。
是塵淨於魔, 此五陰消害,
亦淨於死魔, 歸命力降魔。
住於此總[*]持, 至億那術土,
見姟數諸佛, 得聞上經典。
以聽廣妙法, 意力懷[*]總持,
分別其[17]義趣, 為天、世人宣。
[18]心明發意知, 解了所報應,
其法入於慧, 住[*]總持逮此。
辯才無罣礙, 三達、三[19]眼淨,
逮得三脫[A3]誼, 精進逮[*]總持。
無數諸[*]總持, 無限說無量,
逮此[*]總持勝, 便獲一切所。
其禪及脫門, 正受極三昧,
神通自娛樂, 當入此[*]總持。
若海諸水王, 萬川[20]流河歸,
是[21]勝[*]總持然, 諸法門無量。
入於無盡意, 悉解無窮慧,
其福無[22]涯底, 行總持逮此;
色像眾相好, 種[23]姓慧清淨,
珠寶離垢掌, 逮[*]總持如此;
入[24]乎深要藏, 懷無從生忍,
在不退轉地, 說是[*]總持者。
無數諸菩薩, 求於無上道,
已逮此[*]總持, 成佛不為難。
十方諸最勝, 說法愍眾生,
逮此[*]總持者, 辯才無斷絕。
悅億姟眾生, 知根意所信,
口未有所說, 逮此[1]總持者,
則轉於法輪, 度百千眾生;
立之於尊乘, 勇住此[*]總持。
無數那術劫, 嗟嘆其功勳,
逮此[*]總持者, 不能盡究暢。』
「如是,族姓子!離垢光如來至真說此[*]總持竟,諸大眾中三萬二千菩薩逮此[*]總持,光首菩薩亦復逮得此寶曜[2]總持。

「於,族姓子![3]所憶云何?爾時光首菩薩豈異人乎?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爾身是。以是之故,[*]總[*]?王於今堪任度諸穢惡,亦復於此諮問如來章句通利,無猶豫心決其疑網。[4]由是之故,今世勇猛[5]具啟前問,不難如來是決[*]總持,宣照世間令意[6]亘然。仁者修法[7]目觀達故,會此復重獲此[*]總持,意懷勇猛,心自[8]頒宣。」

[9]大哀經智本慧業品第二十五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菩薩云何逮寶曜[*]總持,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業,爾乃逮得寶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諦聽義旨思存心懷是為智本,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正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道而不違捨是為慧業;專修[10]憺怕而[11]普觀察是為智本,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篤信道[12]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度於一切諸所罣礙是為慧業;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為智本,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為慧業;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奉四意斷令捨根[*]源是為智本,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已無所行而[13]遠神足是為慧業;[14]習化五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15]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分別諸[16]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合集由路[17]勇暢無滯是為智本,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為慧業;明識苦[18]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諷誦經典識其句[*]誼是為智本,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19]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於受音響而無所著是為智本,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而悉曉[20]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為智本,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觀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聞於經[21]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曉了義理知其[22]正歸是為慧業;聽如審法不疑[23]深洽是為智本,分[24]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聞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25]蓋哀是為慧業;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明識法身而無所[26]猗是為慧業;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捨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為智本,而已[1]習行於無所[2]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若有所聞覆[3]疏其[4]議是為智本,與諸世俗無所覆[5]挍是為慧業;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為智本,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曉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6]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其[7]已行成[8]坐佛樹下是為智本,所當[9]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10]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 啟[11]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 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12]智之本,
心行無所[13]趣, 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14]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罣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慇懃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15]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 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1]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2]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3]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 是則為智本,
設捨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4]具清淨,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5]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勅業, 是則為智本,
[6]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7]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瞋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8]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佛說於此智本慧業時,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六[9]反震動,寶嚴高座亦復如是。於是,智積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者何故十方世界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反震動,其虛空中所立高座亦復如是?」

佛言:「族姓子!是智本慧業經典要品,過去如來之所歎說。往古世時,智積菩薩在於虛空多所持護啟問如來,佛為解答。是故,地大震動,光明普照。」

[*]大哀經智積菩薩品第二十六

爾時,有菩薩名逮分別辯,前白佛言:「智積菩薩何故號曰為智積耶?」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名首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精勤,劫名阿摩[10]勒。其佛世界安隱快樂,眾生無患。首寂如來諸菩薩眾四萬二千、諸聲聞眾八萬四千,皆悉恭恪謙卑順教。其佛辯才,以方等經為諸菩薩興百億難,歌頌悉周告諸菩薩:『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受百億難,一一解說而發遣之?』彼諸菩薩又報佛言:『過今夜已當發遣之。』或言七夜、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思惟然後乃能發遣。各各自[1]思,白世尊義。

「時彼眾會有一菩薩,名曰覺意,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我不起坐、不整威儀、無所思察,於如來前令尊證明,悉當發遣所可難[2]誼。』時此正士適師子吼,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以此威光告地上神、四天王天、忉利天、[3]炎天兜率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上至魔界天、梵天、梵身天、梵滿天、梵[4]度著天、大梵天、光曜天、尠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嚴淨天、尠淨天、無量淨天、難及天、善見天、善勝天、離果天、一善天,空慧天、識慧天、不用空慧天、有想無想天悉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不可稱計亦皆來會,及諸十方諸所千界,悉來住立於高座前。

「時覺意菩薩見諸大眾悉來集會,承己福力、意強覇力,及[*]總持力、分別辯力、無所畏力、奉佛威力,在於佛前諸眾會中取百億難,一一諸難興百億義而發遣之,不轉其時、不移其[5]坐,亦不起立、不動膝脚,所說流滑義不差錯,聞者[*]亘然若冥覩明。[6]因時會中六萬人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四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首寂如來則讚之曰:『善哉善哉!』其音應時遍告三千大千世界其地上神、上至淨身諸天之眾皆聞其聲,悉共諮嗟:『今此菩薩乃能發遣百億眾難,當號名之為智積也。』族姓子[7]智,以是之故,[8]故曰智積。

「欲知爾時覺意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則是智積菩薩也。」

[*]大哀經歎品第二十七

於是[*]總[*]?王菩薩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世雄乃能善決於是淳淑無上正真之道,暢其文字不可限量,入無限[*]誼難受難持,解了深妙十二緣起,不能勤學亦為甚難,其二行者無能及者。是[9]六情難滅,坐有所著[10]權不能解,非是下[11]度聲聞、緣覺地所能逮者。

「是菩薩行印一切法,覆[*]挍法界則以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作想、悉無所著。越所悕望別眾生行,曉了一切報應之緣,而復[12]頒宣智度無極,廣修善權,奉[13]靜寂句,逮得神通。以等行故,入佛一門無有差特,不為若干。等定如空,黨無等倫,等無所等。諸佛平等離於二事,修行滅寂去諸文字,導御於[14]義令分別解,暢其音響於義無獲。所得等習奉行三寶、講三脫門、度於三界、曉了三達興發自在。譬喻定意則能建立諸佛之法,懷來佛慧饒益一切,諸佛所歎。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有能信此去來今佛如是比像、所講道[*]誼、無量之慧,以信樂至發無上正真道意將護正法,聞如此[15]比經典之要,持諷、誦讀、具為人說,得福無底,則於如來為有[*]反復孝順報恩。」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如爾所云。若族姓子、族姓女,佛目覩見十方諸佛所現國土,滿中七寶持用奉施如來、至真、等正覺,若復有人持是經典,勤諷誦讀、具足講說、為眾宣傳、慇懃精進啟受正典、[16]懷之而行而不違斷三寶之教,如是行者,德超乎彼不可稱限。」

於時世尊說此[*]誼已歎此頌曰:

「吾以佛眼, 覩諸國土, 諸如來等,
如積紫金。 供[17]養如來, 福尚尠少,
若聞此典, 功德乃廣。 其有應器,
得聽斯經, 深奧玄妙, 第一至真。
已具即受, 持諷、誦讀, 計此功祚,
為最上尊。 最勝若此, 常住於[18]法,
從法養生, 不從衣、食。 是故當奉,
安住之法, 則為孝順, 報諸佛恩。」
爾時,世尊告眾一切諸會菩薩:「誰能堪任受是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正真道法之護?吾滅度後,於五濁世時俗憒擾,能傳此經使廣流布,令其正法住在久存。」

應時彼會六萬億姟諸菩薩眾,同時舉聲而歎頌曰:

「[19]吾等,[20]世尊! [21]僉共堪任, 將護如來,
無數億劫, 百千那術, 所集無上,
正真道教, 於後[22]來世, 當廣宣布。
又復大聖, [*]唯加威恩, 建立神德,
令此經典, 於後末世, 使廣流布;
令眾生類, 咸共奉命, 宣令人民,
得[23]殖德本; 已積德者, 耳得逮聞。」
於時世尊即歎頌曰:

「正覺言至誠, 住於真諦法,
以此建誠[24]言, 順立[25]於斯經。
彼於[26]無盡哀, 而住無極慈,
演愍傷眾生, 故建立斯經;
成就功德品, 越諸聖慧黨,
普入諸所行, 故建立斯經;
降伏一切魔, 消化諸異學,
壞一切邪見, 故建立斯經;
四王天帝釋、 梵王演布施,
天、龍、犍沓和, 故建立斯經;
地神、虛空天、 雜碎諸小天,
見佛[1]名所建, 當奉持此詔;
修於四梵行, 四諦自莊嚴,
將護於所部, 故建立斯經。
虛空無色像, 令無色有色,
佛之所建立, 無能動移者。」
於時四天王異口同音則於佛前以頌讚曰:

「吾等順此典, 佛威所將護,
子孫及眷屬, 還[2]逮而侍衛。
若有受持者, 精勤於道教,
我等當奉事, 四面營翼之。」
於時天帝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吾等報佛恩, 當護導師法,
是神妙經者, 行者得成佛。
我等為諸佛, 孝順報護經,
將養如是典, 以此奉持法。」
於[3]時梵三鉢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其不習放逸, 越度一切乘,
悉從是經生, 深奧[4]誼殊絕。
當捨梵天安, 設此經所在,
[5]故當往聽受, 亦當隨營護。」
於時兜率天王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其一生補處, 從兜率天下,
便當奉持此, 佛所說經典。
世[6]尊!我堪任, 棄捐天安樂,
遊住閻浮提, 聽說此經典。」
於時魔子導師則於佛前歎此頌曰:

「以畢魔罪業, 不復從害教,
其受持此經, 識[*]誼而奉行。
我當擁護此, 如來之經典,
[7]令興其精進, 普使具足獲。」
於[*]時魔波旬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吾於眾生類, 不復為敗亂。
其有受持此, 攝壞眾欲塵,
諸魔不得便; 說此經典者,
諸佛所建立, 吾當將護之。」
於是須深天子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諸佛之正道, 此經悉演說,
若有持[8]斯經, 則奉一切佛。
我當執此典, 為億數天讚,
勸助發道意, 聞者則遵行。」
於是彌勒菩薩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若有志、有道, 其慈不須屬,
擁護一切法, 自出意布施。
吾詣兜率天, 佛之所建立,
如是正像經, 當令普流布。」
於是耆年大迦葉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吾等慧薄少, 聲聞之所說,
當任其勢力, 執持世尊法。
若有受持此, 當往侍衛之,
堪以宣辯才, 讚之為善哉。」
於時舍利弗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法猶如虛空, 世護之所說,
吾當將養之, 奉敬斯正典。
若所在方面, 奉持如是經,
住在於後世, 將念一切族。」
於時耆年大目犍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世尊今現在, 清淨諸眾生,
以持此經典, 察[*]誼觀奉行。
於百千劫中, 終不歸惡趣,
已[9]授於佛決, [10]得為法王子。」
於是賢者阿難於世尊前歎此頌曰:

「我面於佛前, 聞無數千經,
從本未曾[11]更, 聞如是比經。
今已[12]遇此典, 親從聖[13]諮受,
當令普流布, 為求佛道者。」
爾時,世尊諮嗟釋梵護世四天及諸天子、菩薩、聲聞:「善哉善哉!仁等[14]正士!汝等乃能擁護正法,又如是比演師子吼。今我重囑於正士等慇懃委累。其有眾人志於大乘未得法忍,若遇如此建立經典受諷、誦讀,常與如來而面相見,如是不久當得其決,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若聲聞[15]學受佛此經,當於彌勒如來至真第一會數;若緣覺乘以此經典持諷、誦讀,吾滅度後雖無所聞成緣覺道。」

佛說於此[*]總[*]?王菩薩所問經典義時,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會諸菩薩眾立不退轉地,不可稱載諸菩薩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無限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十方,天雨眾華。

其於十方來會菩薩[16]啟供養佛,奉敬正典普及一切寶嚴高座,化作寶華而俱舉聲宣暢功德:「吾等善利獲無極慶,身自親近得至於此,逮聞如是決疑經典,當令世尊釋迦文尼延命久壽長存於世,使此經典[17]在閻浮提[18]永普流布。其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受持如此比像經者,是等亦令當蒙擁護,亦使長壽,常以弘恩加益眾生悉[1]緣得度。」

大哀經囑累品第二十八

於是總[*]?王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善分別說此經典義,所演微妙其辭[2]粲麗,菩薩元首所當行者,降制一切諸魔異學,方便隨時導御諸典,而復悅可得眾生心,出生一切諸乘之行,悉入如來無極功勳,親具諸願顯現大道。是經典者所名為何?云何奉行?」

佛告[*]總[*]?王菩薩:「是經號『如來大哀』,佛所宣教當奉持之,聞如來[3]善莂未曾虛妄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總[*]?王菩薩、十方世界來會開士、諸大弟子、釋梵四王、天、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4]士、童女,一切眾會諸天世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大哀經卷第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78 - 2023-12-27 17:29:05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如來寶淨高座,則為如來之所建立,積無極德[7]已為莊嚴,所遊道場佛慧報應,蠲除所行升菩薩宮,講無量頌如來所歎,顯立威變聖導無礙,普有所入志存微妙,[8]誘進權行等過去慧。於當來劫,弘大究竟其德無量,順平等覺善轉法輪,無限之首諦分別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悉覩眾生心之諸根,度于彼岸曉了方便,斷除諸著邪業之行,為造佛事,莫不篤信化令寂定。與大比丘[9]俱六百[10]萬,其心調和,[11]消除罣礙塵勞之欲,乃為如來法王之子。[12]修深妙法興發道化,無有顛倒威儀顯曜,成就聖路為大眾祐,如來安詳獲善究竟。

復與菩薩大聖眾俱,無量無限不可思惟,浩浩大會行無所拘,諸菩薩等斯須之間,尋能超越無量佛國,便設權宜供養奉事,十方如來有所諮啟,聽受經典不以厭倦。而常精勤勸化眾生,智慧善權以用超殊,至于彼岸得度無極,而以建立無礙脫門,便得[13]超越一切眾想望報羅網,近一切智諸通之慧。

其名曰:明天菩薩、選遊步菩薩、擇戰鬪菩薩、照明藏菩薩、蠲慢意菩薩、踊步菩薩、眼觀菩薩、雷音菩薩、離冥菩薩,如是等類諸菩薩眾,不可限量無邊無際不可引喻。

爾時,世尊歎詠菩薩所[14]生道場,其法名曰無陰蓋辭。一切菩薩徑路清淨,諸佛之法力無所畏,具足究竟聖慧之事,於諸法典而得自由總持之門,所入法印敢可遭遇決眾法門,聖通無極超入於慧,不退轉輪說不迴還,諸乘平等所[15]導無二。遊無所壞一品法界,而分別說眾生心[16]根。所入之慧獨步堅強決了諸法,滅除一切諸魔之場,已度眾患隨應順法,律化眾塵諸邪之見,入無限慧方便勸助,行無邊際諮嗟權慧,十方諸佛所共宣暢,達無希望行無[17]罣礙無處之門,分流興隆一切諸[18]法,決了如應而等普入,有想無想體解聖達,遊于深妙緣起之事,[19]顯明道業無極德慧,[20]佛身口意而以莊嚴。於此三事,心行所歸智慧無盡,越諸聖諦壞聲聞乘,身心澹泊開演明哲,教化緣覺致諸通慧,導利大乘入于道品,於一切法而得信忍,宣揚如來所因興德,講說分別誦讀宣現,智慧教授[21]開示流布靡不周遍。

爾時,世尊講說於斯[22]善慧法典,宣弘普[23]誦。時,眾會中有一女人,名曰寶女,即從坐起,右手執持妙珠瓔珞,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我所言至誠不虛,設此眾會佛所說法、大士所講,吾能具足持斯經典,普於十方流布弘廣勸無量人,於此法寶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如是所誓不改易者,如來威神使斯貫珠顯示聖旨。」

於時世尊因眾現變,令諸菩薩皆於其上,化[*]成[24]棚閣珠交露帳:「斯諸正士!然後來世成正覺時,如其佛土微妙嚴淨,佛道場樹當使於今現此瑞應,眾寶棚閣珠交露帳,令斯會者覩其嚴淨悉皆悅豫。」

於時寶女前詣佛所則散珠瓔,散珠瓔已,佛之威神寶女之德誓願至誠,在於佛上及諸菩薩上虛空中,化成棚閣,珠交露帳,[A1]壁方弘廣。若干種變奇特殊妙,周匝平等莊嚴校飾,分布安處正無傾[25]斜。

時,諸菩薩各心念言:「如我等身,本往古時志所誓願,當令吾等佛土嚴淨,道場覺樹亦復如是!」斯諸菩薩如心所念,各各自見交露棚閣。適覩此已怪未曾有,前白佛言:「甚為難及,天中之天!其寶女者所建立力,能為我等顯現瑞應。無央數劫所發志願,[1]今此寶女一心念頃悉令現矣!」

世尊告曰:「如是,正士!如汝所言。寶女發意如志所建,行[*]道[2]以來,於六十二百千億姟諸佛之所[3]殖眾德本,乃致若茲至誠所建真實誓願。以是之故,今斯寶女如其所誓,被德之鎧,尋[4]使成立諸正士等。

「又寶女者,設欲志願,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普雨天華悉令周滿。則如所言,輒雨名香、擣香、澤香、雜香、衣服、[5]膳饌。設復欲令幢蓋繒幡,自然莊飾周遍虛空,尋如意成。若復欲令天[*]地[6]水災自然興者、若[*]復[7]火災,則如所言便有水災、自然火災;設復欲令水災火災蠲除還復,如其所[8]言悉能致之。設欲令此一切眾會,悉自然變形體被服如轉輪王,尋悉能成。為四天王形體被服,天帝形像、梵天顏貌、大神[9]妙姿容之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色像顏貌,則如所言悉能成之。正使欲令變怪現化億百千魔,一一魔者手各執持百種[*]刀[10]杖,令此眾魔堅住不動不設刀杖,悉使化成若干品種諸珠瓔珞、須[11]縵眾華、思夷之華,皆輒如言。若復欲令玄絕曠野,自然變有飲食衣被,為大城郭,十八億家遊居其中,如其所言皆能致之。三[12]千世界所有形像,欲令顏貌皆成如來,尋輒如[13]志。若復欲令一切眾會處在虛空,悉當如言。

「[14]諸族姓子!斯寶女身,欲令無量無限無有邊際佛之境界,諸佛世尊所[15]說經典,於虛空中皆為通達,具足眾[16]備普聞音聲,如佛所言無有缺減,十方佛辭亦[A2]女所說但能宣暢。」

於是寶女立願之力神足變化,普示現之如此色像,則於佛前說是頌曰:

「以寶為業, 執妙聖珍; 演說[17]豪尊,
無量道德。 則以蠲除, 塵欲瞋結;
乃布惠施, 七覺之寶。 以寶光明,
照眾窈冥; 若干品類, 明月珠曜。
尊上[18]琦珍, 寶英最勝; [19]今以璝珠,
恭奉安住。 假使瑪瑙、 首藏明珠、
焰光之珠、 無垢藏珠、 日月之明,
所出光暉; 蒙尊所照, 而悉覆蔽。
觀能仁身, 無能限量; 所荷之祐,
致獲十[20]力。 住立斯土, 極至上界;
[21]觀察聖體, 轉顯加[22]倍。 一切眾會,
各各見佛, 悉自念言: 尊在我前。
皆從方面, 悉見佛顏, 紫金縱容,
無比之貌。 正使坐時、 臥寐經行;
若復現在, 處眾會中。 言辭若嘿,
樂立禪定; 威儀無比, 聖智無限。
一一毛孔, 所演光[23]暉; 則能[24]普照,
一切十方。 身如蓮華, 最勝弘[25]滿;
猶如志性, 令意寂然。 常立誠諦,
所云真實; 如口所言, [26]尊行相應。
曉了分別, 諸法之[27]誼; 稽首道備,
得度彼岸。」
爾時,寶女以此頌偈讚佛德已,白世尊曰:「我身今欲咨問如來,於斯經典章品之句志所趣向;設見聽者乃當自陳。」

佛告女曰:「恣所欲問,吾當為汝分別說之令心悅豫。」

於時,寶女見佛聽之,歡喜踊躍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常懷至誠?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說真實辭?何謂菩薩而應順法?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說經典?何謂菩薩尋應威儀?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而說[28]議趣?何謂菩薩奉順律教?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決律事?」

佛言:「善哉,善哉!寶女所問欲暢仁賢真要辯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時寶女受教而聽。

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誑一切眾生。何謂菩薩欺於諸佛,而欺己身及與眾生?假使菩薩興發無上正真道意,志慕聲聞、緣覺之地,而誓[29]求願意甘樂之,是為菩薩欺佛、己身及與眾生。

「何謂菩薩不欺諸佛、己身、眾生?假使菩薩發大道意,設令勤苦遭眾惱患,[30]為諸眾魔所見嬈試,[31]為諸外道所見逼迫,毀辱誹謗而戲弄之,百種罵詈撾捶危害,虛妄之事而以加己,志性寂然不起怨結不懷怯弱、不[32]成迷誤不恐不畏、不以憂慼不以為恨,續秉一志志性堅強,平等之行不捨道意。[33]但執[34]惠心、珍寶之心,常懷道心,一切世間最尊第一。又復發心為諸眾生,救護歸命令得超度。所興之心而無等倫,無以為喻,不退不捨不在餘乘,常立一志樂於佛道,導御法輪,令諸群萌悉得面見。現於諸力興顯如是,行步舉動遵[35]脩精進,終不破[36]壞他人言教。是為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身,亦不侵欺一切眾生。

「假使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薩第一至誠。彼以四事不欺諸佛:順于堅固、而應威[37]施、所為力強、精進慇懃。復以四事不自欺身:志性仁和、質直其心、無有諛諂、亦無虛[1]訑。彼以四事不欺眾生:方便應病、慈心愍哀、加以四恩,是為菩薩第一至誠,不捨道心而不違失往古之願。」

佛復告寶女曰:「菩薩至誠,謂口寂然[2]護於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諦。在於獨處若大眾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費而兩舌也。」

佛語寶女:「有三十二事口辭清淨。何謂三十二?[*]羞慚[3](一)。造[4]德(二)。常懷恥愧(三)。等修於善(四)。不為劣惡(五)。不索譏謗(六)。不為卒暴(七)。教化諸天(八)。不興恐懼(九)。燒諸惡趣(十)。開演善歸(一)。賢聖所命(二)。恭奉明智(三)。其內清淨(四)。善修於外(五)。而受言教(六)。分別[5]言辭(七)。[6]無?䩕說(八)。口演柔軟(九)。言語殊特(十)。口暢香潔(一)。而隨教命(二)。無有欺詐(三)。無[7]所熱惱(四)。造業可愛(五)。內無有失(六)。外亦無[8]誤(七)。不為罪業(八)。造眾祐地(九)。樂於佛道(十)。傳語至誠(一)。言輒獲利(二)。是[9]為三十二事也。」

佛告寶女:「所謂至誠求願具足。所以者何?[10]喜布施者為菩薩道,無慳貪故斯成志願,一切所有設能[11]慧施,覩是以後此則至誠。清淨之誡為菩薩道,不為毀禁斯成所願,假使戒禁具足清淨,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建立忍力為菩薩道,志不懷結斯成誓願,其忍辱者此為柔和,覩是以後則為至誠。遵修精進為菩薩道,不為懈廢斯成所願,設能普行一切德本,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禪定為菩薩道,不為亂心斯成所願,設能懷來習一心者,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智慧為菩薩道,不為邪[12]黠斯成所願,曉了聖慧,覩是以後則為至誠。四意止行為菩薩道,不為放逸斯成所願,意以寂定,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意之斷為菩薩道,不興眾惡心若滅除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神足行為菩薩道,無有不[*]達[13]已能飛行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根之事為菩薩道,諸根寂然無有錯亂斯成所願,諸根澹泊,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五力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勢具足十力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斯則至誠。七覺之意為菩薩道,無所不了已能覺達,諸情不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八聖道行為菩薩道,無有邪徑設處聖路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恩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救攝諸危厄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修四梵行[14]為菩薩道,不為天人慈悲喜護,救濟群黎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神通之慧、三達之智、正觀寂寞為菩薩道,無諸瑕穢,眾行普具斯成所願,覩是以後此則至誠。具足一切諸德法本為菩薩道,不為無度,蠲除一切諸不善法斯成所願,設能宣備仁賢之法,覩是以後此則至誠。」

佛告寶女:「菩薩亦當翫習奉行,賢聖之諦:知於苦慧、斷於所習、曉了滅盡、修行聖路。彼[15]所謂知於苦者,分別五陰無所起故。斷於習者,於五陰愛無所習故,究竟[16]恩情無所習行,其為脫門,無所遊居不懷所施,其無所懷則於過去而無所至;設於過去無所至者,彼則正法無所蠲除;已於諸法無所除者,是為斷習。彼知滅盡,一切想著所興方便覩究竟盡。其滅盡者,為不復[17]懷得於生死,等於所有終始均平,於一切法而無增減,已等觀者,斯為曉了滅盡之慧。彼察平等,於八正路則能等療,無所想念而無邪想,求諸塵勞無有吾我,以無吾我便無所受,則無所生、無造業者,悉能善修於一切法,是則[18]名曰為聖路矣!假使於斯至誠之慧,曉了一切皆暢眾生,亦無有內亦無所證,是為菩薩之至誠也。」

佛說是至誠教時,一萬菩薩具足聖慧,逮得法忍。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應順於法?御行如法則隨法教思惟於法,法為志性恭敬於法,遵修法行欲慕於法,樂於法樂多存於法,法為妙英法為刀[19]杖,被法之鎧誓法自嚴,修法光明法之[20]錠燎,常志法念以法為意,遊步於法分別經典,方便應法遊步法行,法為臥寐法為威儀,將護法事以法布施,法為財業法無有盡,普弘演法法為嚴[A3]辦,常修法身法為言辭,思惟法念而不放逸。如是比類,遵修法行具足成就,而順法主不為非法。」

「彼為何謂順法主者?設使如斯至誠真諦,被佛法鎧以法為護,恭敬聖眾慇懃聽經,樂於道意積累眾善,不捨至真志性本淨,而無所著不違[21]所應,見諸賢聖習眾善友,常行恭敬隨其示現,離於憍慢多所咨嗟,遊在法會至心聽經,慕求法典不以厭足,講說道義則不懈倦,而於經法無能為師,念報恩慈以有[22]反復,所作成辦。處於閑居而無恐懼,賢聖之教無所犯負,不捨止足順從十善。咨嗟布施勸助佛道,奉於禁戒,忍辱為力,遵修精進而不怯弱,禪定寂然,遊入智慧。興隆道化顯揚善權,慈多所護,入於愍哀悅豫行喜,[1]護離二事而順至誠,所可遭遇以善為業,興發神通導利正法,在所遊至以法惠施。於四意止不忘失志,四意斷者遵修平等,四神足者現在究竟,諸根明達修治諸力,曉了諸覺超越徑路,入于寂寞觀察所行,真諦之惠聖明解脫,頒宣暉曜順諸聲聞,隨其本地教化緣覺,咨嗟一切大乘之德,則以應誼而理緣起,便於空無無所恐畏,遊于無[2]想則無所著,觀察無願五陰如幻,觀諸四種亦如虛空。又諸入者本淨悉空,七財之業遵修六念,[3]及樂於[4]六行[5]度無極,而獲五眼第一之[6]議。常自將護多所超度,善修道業等心一切眾生之類,歌頌一切無量諸佛功德之法。」

佛[7]言寶女:「順法菩薩不言有我、不計有人,亦不計命亦不念壽,不思斷絕、不覩有常、不見所有。若[8]復不離之所覩者,不釋邊際[*]不[9]猗中間、不從朋友亦無諍訟、亦無不和亦無偏黨,不處顛倒不在邪見,越度狐疑蠲除陰蓋諸所罣礙,不違遠法亦不亂法、不誹謗經不輕慢道、不滅究竟一切諸法。順道菩薩志存諸法具足經典,所言至誠為順法矣!無所興舉,於諸異學順法言者,姦難邪行悉以滅矣!於一切世而順法言,菩薩順空行無所獲,則無邪想無瞋恚法,順無願教而於三界悉無所行,慇懃專精覩諸瑕穢。順法菩薩則無所起亦無所滅,則不受生本性清淨,義在寂寞。」

佛告寶女:「所謂法者則不可獲,無有文字,而無言說亦無辭[10]意,無色無見亦無所趣,無有言誨亦無所教,離心意識無有塵垢,以離瑕疵遠於貪欲,無有窈冥無所積聚,則無吾我而無所受,亦無所取離於所受,無有境界便無差特。於十方界而無所著則為澹[11]泊,棄行身[12]退[13]亦不可[14]覩,覺了[15]玄曠亦無想念、亦[16]無思行抑制聖賢,為明智者所蒙開化。[17]亦無所遭亦無不遭,休息一切,所可遇者則如真諦,三世為空便無永沒,亦無終亡亦無退還、亦無所生無所成就亦無毀滅,亦無所有亦不不有,亦無所成亦不不成亦無所行,亦無所視亦無不見亦不離視,亦不成相亦[18]無不相則為一相。亦復無[19]相亦無所著,離於所著亦無有餘,無著無縛亦無所脫,不是我所亦無所屬,無所遵修亦無諸漏,則無等倫亦無平等,等無所等。亦無至誠亦不虛妄,不樂不苦,亦不精進亦無不勤、亦無所應亦不不應、亦不專精亦無不精、亦無名色亦無所[20]起,不為堅固亦無不固,無所破壞亦無不壞,不為金剛亦不壞相,則為真諦不違至誠。而無別異亦無所遠,亦無[21]有像類無有倫比,無有處所亦無有想、[*]亦[22]無有此亦無有彼亦無差特,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中間、亦無所樂不度彼岸,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無所念亦無所教、亦無所知[23]亦不無知、亦不有形亦不無形、亦不有作亦不無作,則離一切諸所有形,是謂為法。如是法者,則無音聲亦無不聲亦無[24]合會,無言無說,是謂菩薩應順於法[25]也。」

佛告寶女:「具足一切諸所言辭,則為順法。其順法者未曾與人有所諍訟,其順法者不輕慢他,其順法者亦不輕易於未學[26]者、亦不偏敬學成就者,其順法者不自稱譽亦不顯己,其順法者不亂經典,其順法者不以供養而說道義,其順法者不為他人[27]順發狐疑,其順法者終不訟說他人之罪,其順法者不輕慢經,其順法者終不妨廢他人經道,其順法者終不覩見覺了諸法差特分數,其順法者不覩諸法離於空者。其順法者悉覩諸法不遠無常,其順法者不覩諸法捨於無願,其順法者不壞法界,其順法者不動無本,其順法者亦不超度於真本際,其順法者亦不導御隨瞋恚也,其順法者亦不御念於諸神識。其順法者亦不導利有所猗著,其順法者亦不思念計有人也。

「其順法者不亂[*]法[28]議不違嚴飾,其順法者不迷[29]神識不惑道義,其順法者不毀正議,其順法者不錯法品,其順法者不迷於人,其順法者不造朋黨,其順法者亦不[30]順於緣起之事,其順法者則無有勢亦無有法清淨因緣,其順法者亦無慳悋塵勞之穢,其順法者不[31]沒禁戒,其順法者亦不捨於毀戒之人,其順法者無有懈、厭、瞋恚、結恨,其順法者不與懈怠、垢濁之人而俱同歸,其順法者不失道意,其順法者未曾違壞智慧之本,其順法者不求他人法之長短,其順法者不用[1]憎人厭於經典,其順法者不用經典御於典籍,其順法者不違[*]律[2]教,其順法者不違法律,其順法者亦不遵修而有所應具法非法,其順法者不以心[3]念而有所失,其順法者不沒經典,其順法者不壞成就,其順法者不取結縛,其順法者不得生死,其順法者不除無為,其順法者無有親友怨讎之想,其順法者不毀報應所殖之果,其順法者亦不信樂罪福之應,其順法者若加惡言則不念報,其順法者不求鬪諍之瑕缺也。

「其順法者則不恣口,其順法者將身口心不為諛諂,其順法者不以自顯欲令人見處於閑居,其順法者不以供養之所貪利而[4]見少事,其順法者不以無欲而造凶偽,其順法者不用他人及與己身演說佛道,其順法者不[5]興反教,其順法者不以七財而為貪悋,其順法者不以糇糧而為[6]服食,其順法者亦不破壞嚴父[7]族種,其順法者不譏人短,其順法者亦不稱譽己身之德,其順法者不分別說佛之道德而有限礙,其順法者咨嗟大乘不以懈厭。是為菩薩應順於法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尋應威儀?所謂[8]議者,無求名聞[9]非羸劣誼,遵修[A4]療治一切德本,積累善誼志性超異,興發道意合集空誼。假使布施不望報誼,顯揚一切諸安之誼,不毀戒誼,忍不忍誼,精進之行一切所造則超度誼,而以禪定為寂寞誼,則於智慧無猶豫誼。遵修慈者等眾生誼,設為悲者則於眾生一切演誼,其為喜者歡樂法誼,若為護者於諸苦樂無動搖誼。若布施者則無誨誼,欣樂所生無所害誼,造成誼者興法願誼。平等誼者[10]勸化眾生志[A5]于大乘,而以四恩化黎庶議。一切萬物非常苦誼,一切諸法無吾我誼。於諸塵勞至澹泊誼,而於識者曉聖慧誼,遊嚴飾事為將御誼,一切經典則為帑藏導利典誼,計人命[11]者化以法誼。若能了識覩達法誼,說誼無盡,分別經卷不壞法誼;若覩順滅,入無色慧而遭辯才,隨其眾人應病說誼。設布施業不以厭誼,為持戒業具足願故,博聞之業奉要行故,功德之業滿諸相故,為惠業者曉了一切群生根故,寂然之業將心事故,觀察之業通達智故。四意止者制止志故,四意斷者興顯一切功德法故,為神足者遊十方故。[12]其五根者不破他故亦不毀[13]空,為五力者而不錯亂諸塵勞故,七覺意者曉了一切諸法之故,遊求路者於一切法無結恨故,成神通者究竟本末無缺漏故。在彼如斯,若茲像類順法議者,則為究竟法誼之要。若應此誼,尋應威儀不為非誼。如是菩薩尋應威儀。」

佛告寶女:「一切顛倒眾邪見滅則為空誼,行空菩薩為順誼矣!除一切想,應以不應則無想故,無想菩薩便順應誼。離於一切三界之願則無願誼,無願菩薩便順應誼。休息一切諸所造行則無行故,無行菩薩便順應誼。捨遠所生一切滅盡則無生故,無生菩薩便順應誼。諸所起受以無所起則無起故,無起菩薩便順應誼。而以蠲除苦習盡道則為盡故,滅盡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法無有人命則為無故,無人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言辭音響之誼,而不可得則為故矣,無獲菩薩便順應誼。諸行清淨則誠諦故,至誠菩薩便順應誼。一切道品法無放逸則為故矣,無騁菩薩便順應誼。一切所聞悉信奉行則為誼也,遵行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乘由大乘故,若有菩薩隨大乘教,便順應誼。」

佛告寶女:「無所壞者無若干事,則為誼矣。一品類者若一味者,則為誼矣。無所動搖若無所盡,則為誼矣。無所行者不生不起,則為誼矣。無所來者亦無所去,則為誼矣。無所生者亦無所滅,則為誼矣。無有二事:不舉不下、不高不卑,則為誼矣。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無所興為亦無所有,則為誼矣。無有同像、無所勸教、亦無有知,則為誼矣。[14]去於三瑕淨三道場,平等三世,三垢永除而無三塵,則為誼矣。無所遊止無所[15]毀失,則為誼矣。無有怨敵為澹泊行,無有惱熱,則為誼矣。無[16]燕居行,則為誼矣。無所宣布無有攝取,常如應行,則為誼矣。斷去來今無有諛諂,則為誼矣。亦不想念正法非法,[17]除有限無限、有常無常,平等之[18]惠而超度去,則為誼矣。於諸文字所應音聲,而悉曉了一切本淨無有言辭,則為誼矣。曉心意識,無所宣暢而出家者,則為誼矣。於婬怒癡塵勞之欲,有想無想應與不應,悉分別之而無想著,則為誼矣。等於諸法而無若干,不為差特,則為誼矣。空無[A6]想願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曉了第一至誠事者,不有所信、不仰他人、不知相處,則為誼矣。亦[1]無勅教不[2]著諸相,則為誼矣。相如虛空[3]靖寂之相,則為誼矣。無所著相無所造作、無所悅相,則為誼矣。無所壞相如其[4]本無,真諦無異無差特相,則為誼矣。善開化相計陰如幻,自然之相,則為誼矣。其四種者為法界相,而不遊出[5]徑行外相,則為誼矣。布施戒惠寂然善權,無有相者,則為誼矣。興設至誠無欺詐相,一切所有為無所有[A7]相,則為誼矣。猶如金剛堅無壞相,處於世間無所諍相,則為誼矣。所作極善而諦究竟,具足之相,則為誼矣。一切普入而悉濟相,無有陰蓋所向門相,則為誼矣。等於諸趣,入於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平等無邪覩於平均,無所有相,則為誼矣。定意智惠因遊生相,解度知見而為惠相,則為誼矣。依於聖相,若有所知若教命相,則為誼矣。如其真諦曉發遣相,等御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假使菩薩如是具足所修之誼,能說若斯諸誼事者,則能分別一切眾誼。故謂大士菩薩尋應威儀者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奉順律教?如來講說,而有二律。何謂為二?殃罪之律、決勞欲律。彼何謂殃罪之律?所言罪律,思想之本,不應順本、無明之本、愚癡之本、顛倒之本、無實之本、虛偽之本、貪身之本、猗我之本、著人之本、懈怠之本、無所捨本、無所歸本、狐疑之本、慢恣之本、難致慧本,是謂殃罪之律。何謂決塵欲律?住無猶豫而無所念,無有罪處亦不說罪、不說方面,不樂王者,不為塵埃,無有慳貪、亦無所見心無所起,其志安雅離于滅盡,則無所有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有塵勞,無[6]所悋惜亦無所覩,計如心者罪亦如之。如其罪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根本亦無所住,猶如心者不可攀引,清淨鮮潔[7]超諸所有,寂然澹泊趣于滅盡,斷絕休息生死患難,信遵聖教而秉一心無有猶豫,志於同歸無有殃舋。是則名曰決塵欲律。」

佛告寶女:「何謂塵勞?[8]何決欲律?所言塵者,謂婬怒癡、無明恩愛,及以所受諸有十二所趣有為因緣之行,是曰塵勞。所決欲律究竟開化一切諸法。所以者何?則以空事開化諸法,彼無欲行無恚恨癡;則以無相開化諸法,亦無翫習行眾[9]勞塵;則以無願化於諸法,彼則習行諸德善事。於一切行而無所行,已無所有化於諸法,以無所行導利諸法。彼於所造而無所行,一切諸法依猗因緣,於一切見無所遵修。假使於此十二因緣,有所歸趣平等諸法,於一切勞則無欲塵本末寂滅。所云空者,俗與道空。以是之空,一切塵勞欲事亦空。假使以空等於道者,是決欲律。其有言曰,彼典主律,自開化者乃名曰律。其能知己自化身者,則能曉了開化欲律。

「何謂開化己身之律?其能分別於我、不我,知身自然,解[A8]己澹泊了己如實,曉於己身無所瞋恨,分別身空己無所有,曉己無本了己無獲,分別己身而不動搖,分別己身無有倫比,曉己無生亦無所起,其有了己,分別如是則了塵勞,而無有本亦復若斯!如無有我而想有我,彼則顛倒;設如是者,己無塵勞而起勞想,是為顛倒。又如吾我本淨無身,如是欲塵則為本淨,無塵勞也。其有曉了如是觀者,是決欲律。彼亦不化過去欲塵,亦無當來、亦無現在。所以者何?不習[10]諸行亦不復念塵勞欲塵。其於己[11]身無所念者,則無過去亦無當來、亦無現在。又如心者無有色像,則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欲塵如是則無色像,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無所得者則無瞋恨,亦無諍訟無所滅除,亦無所造無所不造,亦無所作亦復不作。一切欲塵其有遊此,於諸欲塵了別恩愛,而無所有亦不離有,是則名曰決欲塵律。」

佛告寶女:「假使菩薩曉了如是開化欲律,則能教導眾人欲塵而說法矣!是則名曰奉順律教。」

佛說是至誠真教之法,隨誼奉順律事,一萬菩薩得不起法忍。寶女欣然志懷踊躍,善心生焉,前白佛言:「未曾有,如來!快說此至誠法歎詠誼律。設使菩薩奉行如斯,則為第一,無所諍訟,便能蠲除眾生所訟,則順經典。」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2982 - 2023-12-27 17:34:17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發意三十二寶品第二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寶女曰:「今者女身豈能[2]脩於至誠之法、誼律行乎?」寶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誠者無有言辭,法者無欲誼不可獲,計於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發遣、亦無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誠者,則滅盡相、法憺[3]怕相,[4]儀離嚴飾律解脫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辭亦不可說。唯,舍利弗!至誠無本法無差特,議無有二律無造誼,以是之故不有所說,亦無言辭不可讚詠。」

時,舍利弗復問寶女:「女所執寶為何等類,而爾名曰為寶[5]女也?」

於是寶女答舍利弗:「菩薩則以三十二事,而現目前興發寶心,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何謂三十二事?救濟一切黎庶之類,皆令興發諸通慧心。不斷佛教則發寶心。將護法教則發寶心。亦不斷絕聖眾之令,則發寶心。勸導眾生立賢聖安,無極之珍,則發寶心。蠲除黎庶塵勞之欲,去諸惱患至于大哀,則發寶心。一切所有琦珍異寶悉能捨施,內外所有璝琦之物無所貪惜,則發寶心。自能護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濟毀戒之人,則發寶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詳,精進合集,令諸瞋諍、患厭怒害、貢高自大,懷結之眾群黎之類,恃怙力勢欲有所加,使興忍辱,而令眾生觀于道法,忍辱之力,則發寶心。不[6]怯不弱、亦無懈怠,堅固慇懃永不迴還,於大乘行而不懈[7]倦,開化懈怠眾生朋黨令大精進,則發寶心。心意專精而修一行,同等禪定三昧正受,所歸差特開化眾生,令於欲界而無所著,以權方便退還於禪,則發寶心。智慧分別,破壞一切諸窈冥法,猶如真正而無有二,入[8]施一品感動聖達,則發寶心。等心一切而無加害,道無若干,尋以一味為諸通慧,則發寶心。離諸結滯而以[9]平等,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亦無歡欣不離寂然,[10]無心熙怡善住安諦,意不動搖苦樂不移,將護群黎,則發寶心。離於恐懼,於深緣起十二相連,奧妙之誼而無所畏,所[11]當度者曉了超越,不取諸見,則發寶心。積累功德而無厭足周滿相好,則發寶心。常志好樂欲見正覺而不違遠,恒覩諸佛,則發寶心。求聞經法聽省典籍,稱量誼趣,則發寶心。如所聞法,可講說者發無量心,所興諸法無所師受,則發寶心。建立所行,覩毀戒者而以恩濟,則發寶心。其無所學,志存新學而不輕慢,則發寶心。捨于貢高自大、[12]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謙順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眾生,則發寶心。志存微妙諸根明達,蠲除卑賤下劣之乘,信樂大乘直心向道,則發寶心。離於魔事除去[13]勞塵,潔淨清白而無垢濁[14]便無瑕疵,貪欲染污乃以永除,樂處所有不以懈厭,則發寶心。而常專精行在澹泊,[15]秉閑居德身心寂然,澹虛之行亦不污穢,生死之難志于大哀,則發寶心。

「於是菩薩捨於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開化眾生,遭苦患者於眾惱熱不以懈[16]惓,則發寶心。斯菩薩者光明寂然,而如勢力逮無漏法,觀於解脫如察己[17]事,假使欲令而不遠捨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諸佛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非常苦空無我非身,觀斯諸法則無有厭,不染塵欲樂志無欲道品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空無[18]想無願,於一切法而無所行,則以觀察覩見眾生,便於諸法而不造證,則發寶心。斯為菩薩覩於諸趣恐懼之難,忽如失火燒其頭髮,精進具足不可計會,無央數劫遊於生死,而不懈廢諸通之慧,則發寶心。是為菩薩設使親近於佛道者,漸漸加增微妙之身聖慧之業,彼時行者不捨大法,伏意樂順隨諸窮匱,不[19]增穢之不以懈厭,則發寶心。是為菩薩假使勸化群黎之黨,第一精懃樂于道誼,不計吾我堅固志性至于大哀,則發寶心。

「唯,舍利弗!斯為菩薩三十二事而發寶心,則為名曰無極妙珍[20]寶,一切菩薩之寶心也。」

於時,世尊讚寶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說此菩薩之行,所發寶心而得入道。又復寶女!斯諸正士有無量德所可歎詠,發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聲聞寶、非緣覺寶,斯則名曰為佛道寶、為菩薩寶。加復興隆佛道之寶,因而生出聲聞、緣覺。菩薩發心所興之寶,皆悉出生一切諸寶。」

[21]聰明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寶女身所問辯才,分別解說如所了慧聰明之慧,本豈達乎演暢要事?」

世尊問曰:「於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寶女者,不以聰明慧演說[1]法要。莫造斯觀。此寶女者,已得聰明無斷辯才。」

於時,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女樂堪任分別聰慧解[A1]說緣便?」

寶女報曰:「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而應說,皆歸聰明所造之業。唯,舍利弗!菩薩意者分別解說為聰明慧。所以者何?攝取一切諸誼之要故發道心,是為於誼聰明之慧;等御法界故發道心,是則名曰辯才之慧;彼所說者皆歸滅除,是為滅盡辯才哲慧;一切順旨為聰明慧,發此心已至無礙頌無斷辯才,是為辯才聰明之慧。」

寶女復謂:「舍利弗!無所行誼無所著誼,心志大誼聰明了誼,而常善思法如幻誼。計其心者則為法事,聰達之[2]心心了諸門,有所歸者歸於明哲,不[3]倚六情心無所著,辯才無礙分別聰辯,所有誼者則為非誼。見法澹泊,所謂順趣假音聲耳!其辯才者託於言辭,所云佛者無不覺誼,由是法生,緣斯順應分別法矣!有辯才者,分別自恣法誼為誼。無[4]恣之法乃為法矣!應順之法乃為順矣!法之辯才乃為辯才。無所有誼無為之誼,合會之誼為聰明誼,合會法者一法味誼,聖眾順滅乃為順滅,有所分別乃為辯才。是為,舍利弗![5]諸法講說章句,常觀此法則為聰明誼也。」

問寶女品第四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世尊曰:「其寶女者,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如?為於何佛而志大道?」

佛告舍利弗:「乃往過去久遠世,不可計會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曰維衛如來、至真、等正覺,興出于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清淨佛土,衣被飲食、居宅遊觀,皆如第四兜術天上諸菩薩眾。又彼佛時,純悉一類唯菩薩眾,菩薩[6]之會七十六億皆不退轉,得諸總持出于辯才。」

佛言舍利弗:「時維衛如來至真,有轉輪王名曰福報清淨,主千世界,帑藏珍寶不可稱計。福報清淨中宮之內,夫人綵女八萬四千,皆國中上真人玉女,王有千子悉皆力士威勢難論。其王供養維衛大聖,三十六億歲一切施安,而諸菩薩[7]奉衣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

舍利弗問曰:「唯然大聖!維衛如來壽命幾何?」

世尊告曰:「壽十中劫。福報清淨王供養維衛如來不可稱限,中宮諸子眷屬枝黨九十二姟,侍從圍繞詣維衛佛,稽首足下,明月珠瓔其價百千奉上世尊,則而叉手白維衛佛:『唯然大聖!吾身所有供養眾備,寧有供養超過此者進如來乎?』」

佛告舍利弗:「維衛如來答福報清淨王曰:『大王!欲知有異供養,為尊為上、為無儔匹。王所未[8]施設,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超勝於王前所施與供養之具。』」

又問:「何謂維衛如來見彼大王心之所念?」

則說頌曰:

「億千諸佛國, 無數如恒沙;
至億百千劫, 滿中珍寶施。
而供養如來,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眾生, 而發道意者。
事億千諸佛, 姟數如恒沙;
奉無數億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勝, 七步為超殊;
斯供養諸佛, 最尊豪無上。
斯施為超越, 誡無量上忍;
此精進堅強, 定意慧無動。
其發道意者, 志願於導師;
是福最無限, 所積不可盡。
名稱遠流布, 眷屬巍巍[9]妙;
財寶勢力豪, 心念如僥[10]獲。
為轉輪聖王, 威力天帝梵,
若志性欣豫, [11]斷意諸通慧。
消滅諸惡趣, 悉無八難畏;
長益清淨道, 常處天人路。
若人建立志, 離垢無上道;
諸根恒明達, 聖聰無闇塞。
覩諸佛奉事, 而聽聞經典;
精求智慧聖, 常知弘道心。
心無猶豫結, 離諂常質直;
愍濟眾生故, 其志願道意。
不樂諸欲樂, 志慕于法樂;
普世無所著, 行如水蓮華。
不厭福德慧, 志求度無極;
發道心如是, 孰不建大道?
則以巨[12]錠鐐, 炤濟諸群?;
為尊上明師, 眾生大導師!
處世為最上, 施藥除諸病;
建立於道意, 億無量無盡。」
佛告舍利弗:「福報清淨王者從維衛如來聞發道意,咨嗟功德不可限量,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則發無上正真道意。時王中宮太子、官屬群臣百官,及諸小王眷屬翼從,說此頌曰:

「『今以建立, 最尊道意; 興發慈心,
愍傷眾生。 假使欲得, 吾所敬重;
則發道意, 令其堅固。 生死本際,
而不可知; 坐行非事, 墮於苦惱。
慇懃精進, 志尚佛道; 為眾生故,
行愍善哉。 則能長益, 辯才智慧;
具足供養, 聖達如是。 維衛之佛,
得不可量; 為通慧心, 所行若斯。
欲獲天世, 之所安隱, 帝釋梵天,
轉輪聖王, 有為之安, 無為之樂;
則當遵修, 於斯道意。 思攝禪定,
不可限量; 度于彼岸, 道亦如之。
聖通之慧, 靡所不[1]達; 諸一切智,
所行如是。 十[A2]方佛勢, 不可思議;
四無所畏, 如來所有。 諸佛之法,
弘廣無邊; 從清淨心, 而獲致斯。
假使欲動, 億千國土; 音聲普告,
而悉聞知。 修清淨行, 恢弘無垢;
有聰達者, 當發道意。 則為十力,
之所奉敬; 而諸如來, 悉咨嗟之!
為諸眾生, 無請之友; 有聰慧者,
當發道意。 設使佛道, 現無[2]慧慈;
說其功德, 無數億劫。 佛之道意,
所有功祚; 不可盡極, 況欲限乎!』
「爾時,福報清淨大王適說此偈,九十二姟民人之眾及王後宮并千子,則發無上[3]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四億天演勸助[4]音發大道心。然後彼王轉輪聖帝,則更恭肅[5]十億載供養維衛如來之尊,一切施安[6]淨修梵行清淨之戒,常聽如來所說經典,眷屬俱[7]往啟受法教,則立長子而為國主,便下鬚髮[8]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行作沙門。作沙門已!尋則學是四無盡句,次第咨嗟稱限求趣。何謂為四?至誠章句、法典章句、妙誼章句、律令章句。具億千歲入權方便。其王出家學此以後,於千世界三昧正受超度眾生,悉於維衛如來之所而作沙門。」

佛告舍利弗:「欲知爾時轉輪聖王福報清淨者,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則是寶女!斯寶女者於維衛佛初,發無上正真道意。」

時,舍利弗問世尊曰:「以何罪蓋受女人身?」

佛告舍利弗:「菩薩大士不以罪蓋受女身也。所以者何?菩薩大士以慧神通,善權方便聖明之故,現女人身開化群黎。於舍利弗意趣云何?斯寶女者為女人乎?莫造斯觀,承聖通力而有所變,則真菩薩也;當造斯觀,無男子法無女人法,具足一切諸法之要,無來無去。此寶女者處閻浮提,開化教授九萬二千諸童女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9]時寶女謂舍利弗:「耆年豈能現女人身,而為眾生講說法乎?」

舍利弗曰:「如今吾者則不好樂男子之身,況當復受女人之像?」

寶女問曰:「卿為穢厭於己身乎?」

便答女曰:「實患厭之。」

寶女答曰:「是故菩薩超越一切眾生之類而無有侶。」

舍利弗曰:「以何等故?」

其女答曰:「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其諸菩薩不以患難。」

「聲聞之家何所穢厭?」

「五陰、四大、衰入之事,聲聞所患;菩薩執持五陰、四大、六入之事,不以為患。聲聞穢厭所生周旋及受吾我;菩薩受身無所患厭。諸聲聞眾惡受生死;菩薩遊入無量終始不以患厭。聲聞穢厭所生眾難;菩薩所生而無患難。聲聞懈厭功德之業;菩薩積累眾德,不以厭足亦無患難。聲聞惡厭在於眾會;菩薩開化群黎之黨不以患難。聲聞穢厭郡國、縣邑;菩薩普入郡國、縣邑、州域大邦不以惡厭。聲聞穢厭己身塵勞;菩薩不患一切眾生塵勞之欲。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菩薩大士無所患難。」

八力品第五

於是舍利弗問寶女曰:「菩薩大士承何威力無所穢厭?」

寶女答曰:「唯,舍利弗!菩薩八力無所患厭。何謂為八?一曰、慈力無所加害。二曰、哀力不捨群黎。三曰、和性之力不為下劣。四曰、慧力離於塵勞。五曰、權力心無所厭。六曰、德力行無所著。七曰、聖力則無愚戇。八曰、進力本志上願。是為八力。菩薩周旋之所建立,道德之力無所患厭。」

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汝豈具足如斯力乎,若能平等往來周旋耶?」

寶女答曰:「若以平等平等住者,設能如斯行諸平等,彼則無力亦不羸劣。其平等者,彼則不有亦復不無,無無所造不造所行,斯謂平等。平等猶空,一切諸法亦如虛空,其如空者則無虛空,空虛曰寂,便無言說若如[10]曠野,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虛空慌[11]惚無形亦無言辭,如是平等則無羸劣亦無力勢。

「唯,舍利弗!菩薩羸劣則有[1]勢力。所以者何?假使若以塵勞、愛欲而羸劣者,則以智慧而有力勢。若慳貪劣,則用布施致於堅強。設以犯戒而羸劣者,則以戒禁而堅強矣!設以瞋恚而羸劣者,則以忍辱為力勢矣!其以懈怠為羸劣者,則以精進為力勢矣!其以亂意為羸劣者,則以禪定為力勢矣!設以邪智為羸劣者,則以正智為力勢矣!斯一切法設使菩薩於不善德而羸劣者,則以德本為力勢矣!」

於時,世尊讚寶女曰:「善哉善哉!若有欲言,當作斯說。」說是語時,五百菩薩逮得法忍。

十種力品第六

寶女白佛:「所可謂言如來十力,以何等力為十力乎而得成就?」佛告寶女:「假令菩薩行菩薩道,未曾歸于成立下乘也,終不興造不善之業,彼則以斯堅固之力遵詣道場。」

寶女又問:「何謂十力?」

佛告寶女曰:「力達處處,以處處力審如有知;有限無限審如有知。設令,寶女!如來處處非處處事,有限無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一之力也。如來以斯,於眾會中而師子吼,解無著要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欲令餘殃罪福之報未之有也,彼以得蒙遵修力勢,[2]逮成佛道,過去、當來、現在罪福悉知其原。設使如來知去來今罪福報應,善惡所趣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二之力也。如來之力而於眾會則師子吼,解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觀眾生根而為說法,知其原已而度脫之,若使應于眾人之根,以此具足逮成佛道,為諸眾生以精進根[3]限了黎庶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現知眾人根本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之力,應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入于眾生人物之界,隨人所好如其黎庶而建立之,彼入斯界究竟之力,逮成佛道,而曉世間無數之形若干種體。假令如來入眾生界,各從信喜而開導之,是為如來第四之力,應如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群萌之類志若欲脫,因其所信而得勉濟,求于慧見,覩如[4]慈信而不惡穢,彼則以是信解脫力究竟之事,逮成佛道,而知黎庶若干種信,無量之樂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了知仙人眾生若干種信,所樂無量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五之力。而於眾中則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顯發遣慧,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之所有法,求聲聞乘緣覺之乘若復大乘,彼以斯慧具足之力逮[A3]成佛道,一切盡入究竟之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普入眾慧,靡不周達審如有知。獨步眾中而師子吼,天上世間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應如法。是為如來第六之力也。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A4]曾廢失往古德本,而不放逸超越本願。彼則以斯往古本德不忘失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心念過去無數劫事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知己及他眾生,不可計量往古之事,悉[5]誠念之審如有知,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是為第七之力。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莫能當焉!常如應法故。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遵修禪定三昧正受心無所生,離于欲塵調隱柔仁。彼則以斯柔仁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了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定意正受之行,塵勞懷結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曉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三昧正受,塵勞懷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八之力。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覆蔽眾生之功,不輕未學不慢不及,逮致顯明照於眾生。彼則以斯弘大光耀,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天眼徹視如有悉知。假使,寶女!如來至真道眼徹視,靡不覩見,是為如來第九之力。獨遊大眾而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不御眾生至有漏法,則為黎庶說[6]漏盡法不長諸漏,以無漏道求于眾生顯示正路。彼此無漏篤信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普達一切盡諸漏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悉盡諸漏慧者,開示一切無漏之慧,是為如來第十之力。如來以致斯真力者,則於眾會而師子吼,了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莫能當焉!是為,寶女!如來十力。如來以是十種之力具足成就,乃[1]得謂正覺。假使菩薩逮聞此力,以斯菩薩十種之力,而逮成就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品第七

寶女白佛:「斯所可謂如來至尊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又彼菩薩則以何行致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世尊告曰:「行菩薩道,未曾於法違失師命,了[2]知是像,常以等心愍于眾生,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等奉[3]行法觀察所歸,無若干想以離眾著,適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逮成平等之覺。汝等當知,吾以曉了於此之法無不覺達。假使若有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不能覩見如來瑞應弘雅威曜。設不能覩現應之德欲求佛短,都不覩見而敢生意,心自念言:『佛不得成平等正覺。』設有言爾,佛無恐懼、行無所畏,獨步大眾而師子吼,[4]知無著處轉淨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是為如來第一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知於內行別內外法,又復曉了罣礙之法,亦不習行廢退之法,亦不順從亦不自行,不以化人亦不宣布,見諸罣礙悉棄捐之。逮成佛道為師子吼,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罣礙之法而令人行。』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弘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二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奉行清白之法,無諍訟路講說經典,淨化一切眾生之類,現在歸趣超異之德,無數重[5]擔無為之業,則普得入淨除結恨,而自積累無為之業,其佛勸化黎庶之原,逮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淨除諸結恨事,而講說法遵修此行,悉得嚴淨。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結恨之法。』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無畏。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處於甚重憍慢,吾有所知吾有所見,餘人無知而無所見。志常謙遜而不自大,覺了眾事不著惡行。彼遵此法悉令具足,逮成佛道則師子吼,當知我身以盡諸漏,如是蠲除生死之患。復為眾生廣說經典,蠲除諸漏。永不覩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餘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6]說不除諸漏[7]諸漏未盡。』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四無畏。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3121 - 2023-12-28 12:50:58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Re: jwjwo]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9
來自: 台灣台北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不共法品第八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諸有眾生常失路者,導示其路溝坑[9]嶮地高下邪徑,治令平等而設橋梁,窈冥之處邊曠之地,則立佛寺高曠彌弘。假[10]令有人處狐疑罪,為無央數群萌之類,蠲猶豫罪[11]令不[12]墮殃而有處所,亦不興盛他人狐疑。不說人短言[13]某有罪,知無央數群黎志性,滅除一切眾生願行,而說經法無有狐疑、亦不猶豫,則為興顯法之弘曜,而以授與大智慧明,勸助諸佛一切菩薩令說經典,以法施恩而無諛諂,造立善業轉相勸化,未曾輕人亦不調戲、亦不易弈,不施加害亦不毀[14]呰,國土所習亦不自大,一切[15]言辭[16]唯信佛言。隨文字教而得自在,知文字空,於諸言辭所有之事,不覩瑕穢不求其短、不瞻其缺。設使菩薩行如是法逮成佛道,斯則名曰無有瑕缺。以無瑕缺,則能具足一切智慧。若有問事分別解說,靡不通達普悉照曜,善修三昧善能曉了,咸入一切音聲總持,常歎如來無缺之辭而說經法,皆於文字而無所造,是為,寶女!如來第一不共之[17]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棄捐一切口之惡辭,所言至誠以法為本、以[18]議為主,教化為業不為虛妄無所傷害,而悉捨離非賢聖辭,遵修賢聖寂寞之事,無有諍訟,順從沙門所造[19]立法。若聞經典,所求得議為他人說,皆為己身及與他人。志求精修滅定之事,未曾與人鬪結懷怨無所訟理,不求口舌亦不著空,信解空行則無所著,度法名號篤信如來無[20]業道慧,勸化餘人、眾生之類使入此法,遵斯法已逮成佛道,謂無諍訟。彼無音聲,不以一字而有言辭、亦無所說。不處諸業,勸化他人於斯正法。修是法已逮成佛道,則無言辭。[21]以無[22]音辭,不以一字而有所演,亦無所說無俗之業。為諸會者善說議理可眾人意,所說音辭順而應時感動國[1]土。善修三昧,分別曉了無量之行、總持之門,則於如來一切順節諸相具足,及一切好一切毛孔,演出無量不可思議佛法音聲,能以一毛所暢音聲,悉敘悅可諸會人心,講說無量諸法之門,音自然出,乃是往古本願所建勢力所致。如來于彼無有思想,而常寂然無所業求,是為如來第二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不違失於六思念,而常念佛、念法、念眾、[2]有思念天,念行布施、念行智慧,亦化他人令行六念。行此法[3]已逮成佛道,常不失意救念眾生,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善修三昧,分別曉了法[4]錠總持。又如來尊,悉念諸法未甞忘失。彼時則以未曾之[5]行,[6]察覩一切眾生之類,心意所念。欲來問事,如來悉了不復思念,若有問者而解說之。如是所言,心根明達無所罣礙,皆能善說悅眾人意,以一文字一時須臾而悉周至,是為如來第三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將護他人之心,不令餘人[7]造瞋恨心;不令心動不惱人心、不令心臭。未曾妨廢他人德本,不斷絕法而信其心。猶若如幻,無念無想不以自恣,等心一切眾生之類,等觀諸法處一法界,入無所壞。行是法已逮成佛道則得常定,無有須臾心不定時,觀行諸法一切自然,名等積三昧。而善分別普門總持,如來常定,顯示一切諸佛之事無有異業,是為如來第四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無有顛倒諸想之念,心不[8]反行不造邪見不為虛妄,則不自計有我有身,無有人想亦無壽想、亦無命想,無士夫想無人意想、無學志想無斷絕想、無有常想無諸見想、無三處想亦無[9]念離三處之想;亦無有善亦無不善、亦無有罪[10]亦無不罪、亦無有漏亦無不漏、亦無世俗亦無度世,除塵勞根無有生死及泥洹想、受聚會想。眾生志性思想顛倒,蠲除此已遵修眾善,則以遠離凡[11]夫之想,棄捐一切眾邪之見,亦於中間而無所[12]猗,觀平等法。行斯法已逮成佛道無若干想,名曰如來永無諸念。則[13]能善修無想三昧,曉無盡藏總持之門,如來遊步行無有想,則興大哀愍傷群萌諸妄想者,其有黎庶縛著行者,勸化說法不失時節,是為如來第五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心常觀察遊生死者,省諸塵勞苦惱法已,則尋導御令至普安,立于法觀使不憂慼滅一切苦。於諸利求不以汲汲,則為蠲除戀慕之結;亦不貪惑一切供養所獲之利,則於諸利有所忘失不以憂結。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悉為苦矣!不觀身法信寂泥洹,而已觀察於眾黎庶。如是色像觀察諸法,奉行己達遵修斯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名曰無礙。不可計會所觀察者,則為如來合會宣暢善修三昧,名離[14]三觀曉了有數海印總持也。如來普為諸天、龍、神、阿須[15]輪、迦留羅、真陀羅、[A1]摩休勒、釋梵四[16]天王、人、非[17]人,悉供養佛無不奉事,不以為厭亦無所著,一切異學[18]諸外道奇術、犯戒眾生來嬈亂之不以憂慼,其心平等解諸所有,悉無所有其心平等。譬若如地無所不忍;猶若如水洗諸穢濁;心若如火無所不燒;心若如風普無所著、亦無戀慕;心如虛空亦無[19]結恨。等心療治一切眾生,覩寂寞行則於斯法,思惟觀察修于人行,所觀具足[20]常興大哀,遍入眾生度無所度,開化群萌不捨時節,從人本行而為說法,不以動搖亦不懈[21]怠,是為如來第六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蠲除眾惡慇懃修行,求於一切善德之法,好于微妙[22]愛樂無極,憙于至深若干之種、諸善之本,棄捨聲聞緣覺之事,志于大乘而不退轉,興發大哀愍於眾生,思惟正義未曾忘捨,除己身想為他人故,合集一切諸佛之法。彼則以斯好樂於法,不能絕去志慕佛道,覩諸魔眾倚于顛倒,[23]反邪見者故為斯等積累正法,逮成佛道,因[24]曰如來不失正樂。以能善遵所樂三昧,分別曉了金剛總持,自在於法所可[25]應講而為說之。所向一時須臾之間,所歸時節有所持者,眾生意性如其[26]法器,各從所行而說經法,常不違失三昧之定,是為如來第七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行精進,恒不捨遠不厭善本,合集應德而不違廢,敬於一切[27]尊于善友,詣諸法師、諸佛菩薩,親近諮受聞其經法,奉事侍從精進無量,遊無數土攝護生死,開解無限眾生之類。嚴淨無量諸佛國土,供養無量諸佛正覺,[1]攬持無量諸佛之法,覺達無量諸佛聖慧,入[A2]于無量眾生之行,曉了無量講諸法門。彼則以斯勸法之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則名曰不失精進。如來精進無所忘失,善修於斯精進之行,三昧定意神足變化,如來神足感動變化,不可限量[2]亦現殊特,開化度脫無數群萌,堅固至誠無礙陰蓋,遊諸佛土無所損耗、亦無所行,而普周至遍于虛空,是為如來第八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意常專秉第一執志,又恒安[3]詳究竟具足真諦之心,未曾忘失一切世俗及度世法,遵修思惟於四意止。彼則自觀內身之行,而專惟于非常、苦、空、非身之事;又觀外身,身之所行非常、苦、空、非身之行;觀內外身非常、苦、空、非身之事。觀內痛[4]痒見痛痒空,專修於行;觀外痛痒見痛痒空;觀內外痛痒,見內外痛痒思惟知空。觀內心行,見其內心惟念無[5]想;觀于外心,見外心行專惟無相;觀內外心見內外心,專惟無相。觀于內法,見於內法行無所願;觀于外法,見於外法[6]專無願念;觀內外法,見內外法行無願念。彼則於身得四意止,思惟非常、苦、空、非身,具足成就如來之身,而不斷絕身之善德,以解痛痒則獲意止。思惟空行察于一切,諸趣黎庶而令休息,一切惡趣以設大哀除其苦患,心以解達,名曰意止。專修無相,亦不違失菩薩之心,[A3]積累遵修大乘之行而不懈廢,心歸于法,名曰意止。專修無願,不於無欲法而取證,觀察佛法,等御入于無量法界,修斯法已究竟顯達,逮成佛道,是則名曰不失道意。如來常定志未曾忘,蠲除眾行善修三昧,如來講說變化之事,見諸眾生去來現在心之所念信解[7]諸根,度脫塵勞愛欲之行,曉了結縛因緣之著,非善行業報應罪福生死終始。知諸佛土聲聞合會,體解菩薩行受決時。自說父母親族知識朋友,心根明達而不忘之,分別八[8]處言無一虛,是為如來第九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常遵智慧,智慧光明、智慧威曜、智慧顯識,演智錠暉聖達之慧,深妙之明厭欲之智意不可喻,所興之慧[9]達於一切,聲聞、緣覺慧所不能及。未曾有慧,曠[10]達窈[11]窕無邊之慧、趣異之慧、滅定[12]已慧、念無所住無所著慧,求聞無厭志于聖達,暢于[13]博聞而歸智慧。覩于世間如首火然,慇懃志慕大[14]學之慧,有所聽聞猶如大海,聞能分別。好樂經典樂于法樂,彼求於法故行精進,以斯法樂無有形類,於內於外而悉放捨無所悋惜,小心恭順奉敬尊舊常受言誨。於五陰苦靡不能忍,悉捨諸安所可娛樂,彼以好法慇懃為樂。聞一四句頌,不用具足千金之寶,[15]寧欲得聞一句之法,不志獲于轉輪聖王;願樂欲求聞度無極,不貪得致帝釋梵天;寧樂為人說四句頌以法布施,則不[16]奉賴江河沙等廣說祠祀供一切[17]乏;寧樂勸人發於道意,而不用致江河沙等轉輪聖王;寧樂為人講說經典,演度無極所可遵行,而不奉獲江河沙等帝釋梵王其有性行。如是成就專精[18]聽經,一心而為他人說者,如是精進所受奉行,少有及者。一切諸天所見敬奉,諸佛所念,其為諸天所見擁護。諸佛念已,俗間典籍度世正經自然現矣,不學悉達則能堪任,致於無盡智慧光[19]明。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以故名曰為如來也。不[20]共智慧真諦聖達,其明巍巍無所罣礙、無有陰蓋,皆知一切群萌之等心所行念善惡所歸,有言無言、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俗度世塵勞瞋恨,生死泥洹皆分別說。一切法門所入聖覺曉了講[21]誦,一切國土滿中諸塵,其智慧明知於過去、當來、現在之事,無所罣礙無有陰蓋。劫數如是一切悉了無有蔽礙,曉了本際當來之際,諸[22]去來[23]世說無邊際入識察行,善修三昧教授變化。如來至真以一法門,悉能分別一切法門,使[24]一法門入一[25]切法門,是為如來第十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志慕於居家矣!亦復不樂於捨家,而復示于出家行學,多為沙門好喜[26]澹泊,寂然為上[27]靖默為業,遵修精進深妙之法,而復奉行斯三脫門,空無[28]想願。一切諸魔及外讐敵所不敢當,一切顛倒及諸邪見無能犯者,化諸想著眾生之類。彼則以此三脫之門而專惟行,便致無蓋解脫之門,自然興發無礙慧明,以度魔界具足聖界,不復習行一切陰蓋,顛倒覆蔽所處邪見塵勞眾想。便以曉了無陰蓋門,以三脫門而自娛樂,則分別說深奧之法,但歸要義不歸嚴飾;但歸[29]要慧不歸於識;歸分別要不歸多辭;但歸於法不歸於人。所歸[1]導利一切眾生,美辭嚴飾離諸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義而令解脫。[2]於色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慧而度脫之,在於多辭而[3]合會矣!說色平等,令歸正說而度脫之!依於人會分別勸化,使歸於法而度脫之!假使會在六十二見,為分別說譃無之要,使度脫之!設集遊在一切諸想因緣之惑,解[4]脫無[5]想而度脫之!遊在三界,分別無願而度脫之!集在欲行,解脫空淨而度脫之!集在瞋恚,分別慈心而度脫之!會遊愚行,解說緣起十二相連而度脫之!入于貪會,分別現說施度無極而度脫之!在犯禁眾,分別現說戒度無極而度脫之!在瞋恚眾,分別現說忍度無極而度脫之!在懈怠眾,分別解說進度無極而度脫之!在亂意眾,分別現說禪度無極而度脫之!在邪智眾,分別現說慧度無極而度脫之!在凡夫眾,分別現說聖諦之議而度脫之!在四倒眾,分別現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而度脫之!在於一切陰蓋之蔽、顛倒邪見迷惑之眾,分別解說無蓋脫門而度脫之!在塵勞眾,分別現說十方諸佛道品之法而度脫之!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所以名曰如來不失度脫。以能不失於解脫者則無瞋怒,究竟根[6]原無有缺減,本末清涼遊諸所趣,入[A4]于深妙所逮神智,而不可及甚難當矣!過於聲聞緣覺之乘,普能獨步於諸佛道。離穢無垢則無瑕疵,究竟清淨而莊嚴治,寂觀之業志有所說,而不可盡無量無[7]邊,則於無為無所罣礙,修行平等等如虛空,善修三昧號離垢藏。皆悉照曜一切諸法,曉了總持,如來說法悉解脫想。一切所歸來親近者,普以暉曜多所開明,向於無為而崇滅度至重泥洹,究竟具足得其邊際,是為如來第十一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以慧為尊慧為勢力,歸於要慧講論慧[8]土,超越諸慧所歸趣者,嚴治聖道興顯所行,求於超異淨修神通成一切智,修行道意具足究竟,則得聖達至諸通慧。若有欲心知有欲心之所興發,若無欲心知無欲心之所興發;若有[9]瞋恚心知瞋恚心之所興發,離瞋恚心知[10]離恚心之所興發;若有愚癡心知愚癡心之所興發,離愚癡心知離愚癡心之所興發;若[11]有塵勞心知塵勞心之所興發,離塵勞心知離塵勞心之所興發;若睡眠心知睡眠心之所興發,離睡眠心知離睡眠心之所興發;若合會心知合會心之所興發,離合會心知離合會心之所興發;若冀養心知冀養心之所興發,[12]離冀養心知離冀養心之所興發;若貪他心知貪他心之所興發,[13]離貪他心知離貪他心之所興發;若過上心知過上心之所興發,若無上心知無上心之所興發;若陰蓋心知陰蓋心之所興發,若無陰蓋心知無陰蓋心之所興發;[*]若[14]無決心知無決心之所興發,[*]若[15]有決心知有決心之所興發;若有惡心知有惡心之所興發,若有善德心知有善德心之所興發;若有罪心知有罪心之所興發,若離罪心知離罪心之所興發;若有漏心知有漏心之所興發,若無漏心知無漏心之所興發;若世俗心知世俗心之所興發,若度世心知度世心之所興發;若有著心知有著心之所興發,若無著心知無著心之所興發;若清淨心知清淨心之所興發;若薄尠心知薄尠心之所興發;若眾憒心知眾憒心之所興發;若習更心知習更心之所興發,若無更心知無更心之所興發;若邊際心知邊際心之所興發,若無際心知無際心之所興發。取要言之,若慳貪心、布施之心;若犯禁心、奉戒之心;若瞋恚心、忍辱之心;若懈怠心、精進之心;若亂意心、禪定之心;若邪智心、以正智慧度無極心;凡夫之心、聖賢之心;趣邪見心、趣正見心;聲聞乘心、緣覺乘心、若大乘心、若復曉了大道之心。

「又知苦諦所因而有,是為[16]習諦,是苦盡諦斯為苦盡,向道者諦審知如有。已能曉了苦諦如有,則知本淨慧無所起,究竟本末無所習慧。而知苦諦審如所有,亦無所斷亦無有信令永都盡,曉了徑路一切普入,而以等御猶若虛空,無有吾我無所貪[17]愛。又其處所本[18]來悉淨,彼皆了此四諦之原,審從而有無所造證,開化眾生蠲除諦願奉行明證。若為群黎講說經法,以所說法得真柔順,而不迷惑亂於緣起,棄捐一切眾邪異見,處入[19]中正觀因緣法,則了諸法解報[20]應緣,不在己土不在人土、不在壽土不在命土,亦復不在眾生之土。知彼無明而致斯行,知從所行而致有識,知從所識而致名色,知名色緣而致六入,知六入緣而致習更,知習更緣而致痛痒,知痛痒緣而致恩愛,知恩愛緣而致所受,知所受緣而致所有,知所有緣而致於生,知所生緣而致老死啼泣哀慼勤苦之患。如是因緣,致大陰體。悉曉了空,無明已盡,行、識、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慼,大陰之身便永盡矣!

「彼造斯觀其無明緣,非己身緣亦非人緣,無壽無命無眾生緣。設使無我、無人、[1]無命、無眾生者,斯則為空。已知空者不計有常亦無斷滅,不計無常,況斷滅者?則於過去而無所生亦無所起。設於過去而無所生無所起者,則於三世而無所著。已於三世無所著者,悉無所獲則無所有為自然矣!已無所有自然寂者,便則越度去來之路,已能越度去來路者則第一[*]議,[2]以第一議則曰正真。

「已為正真彼佛真辭,已佛真辭則無所諍,已無所諍則寂志法,已寂志法自然若空。從斯慧行而曉了之,從習不順則習無明,[3]以習無明便致行、識、名色、六入、習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慼集大陰苦,身惱之患亦不蠲除,所倚諸見悉究暢知,因緣報應而合會成。已能分別無我[4]無人、無壽無命,諸法自然不受邊際,亦不不受亦無所得。不得際者則無根源,已無根源則覩中正。假使不得諸法根源,於彼何緣當有中正?其中正者為何等類?彼以超度無限正法,則離彼此中間之法,便[5]能講說無量中正經典之要,以能奉行如是法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是故名曰如來至真。

「終不違損度知見慧,設能不違度知見慧,以[6]度知見慧尋能遵修力進三昧,曉了無量自在總持,而以等御無限中正之法界也。如虛空無有想念,便則講說無形業慧,分別報應無所忘失,演暢平等去來今事。而[7]目覩察一切眾生諸根所趣,說其精進慧之所解,分別決了無央數身不可計形,[8]嗟詠解[9]說世間之行,而善建立講無盡事,宣布顯現無量之信,若干種信又分別說,一切方面諸[10]內分部,悉能周達決無限難,諸所遊步說進退慧,演無思議諸法之門,宣示一切禪定脫門、三昧正受。塵勞之欲瞋恚之結,搆諸黎庶終始所趣,善惡中間而悉曉了,過去無數無陰蓋慧,普現無量若干之變,往古世事而皆念之。

「又咸觀察靡[11]所不覩,而悉曉了宣布無量、無蓋,天眼徹視而悉說之,一切諸礙悉無有餘,已能解[12]脫除諸礙慧,一切漏盡[13]及為慧耳!設無所有已[14]為慧者,講無畏慧皆無差特,平等如稱不斷佛事。講說大[15]哀勢力之慧,隨人本行而歎說法,讚揚諸法無有處所,開化眾生則轉法輪,無有懈怠差特之慧,宣布深奧若干殊異,超玄無底至化彌弘,智慧之力而為感動,一切聲聞、緣覺[16]之乘所不能及,是為如來十二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興造聖業不求名號,則以己身興智慧業,不復設造一切身穢諛諂欺詐,無凶害行無慳貪行,常修梵行,身精進事則順道行,不為身患不[17]逼他人,依度無極行大悲哀,常為眾生身所遵修。若茲具足,彼以斯法奉行如是,逮成佛道,斯謂如來身所行事德慧自在。以身解了一切慧明,等自在已覩一切形,悉能示現諸色三昧,曉了普入總持之要。如來現已無數之形,若干種像顏[18]容之類,一切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釋梵四王、梵志、君子、長者、居士、農夫、工、師、[19]細民、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又無數人不可稱計,百千之眾悉來會坐,佛現無量威儀禮節,顏貌形像而為最尊、為長為上、為極大人為無量正,而為眾會講說經法,勸化發遣多所誘進,中間沒身忽然不現,眾人因解。是故大會各各相合,共坐說議眾人歡喜,所演智慧寂然經行,若有覩者不以為厭,若所說者益用踊躍,心逮悅豫不復歡[20]喜,一切欲樂境界財業,設沒不現靡不渴仰,欲得奉覲聽[21]說經典,設有覩者,[22]貪欲之著恩愛之見,聞所說法好樂聽[23]受,因斯報應至於無漏,身口心定而無瑕疵,獲斯行業,是為如來[24]十三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造聖慧業不求名聞,彼口所說惟興慧事,不為一切瑕惡諛諂、[25]佞邪所迷,所言至誠而不兩舌,亦無[26]麁辭,而不讒人言辭柔[27]潤,不為獷說言輒說法。其口所宣,不令己身及與他人心懷惱熱;口之所說如佛教法[28]議歸於善;口之所說言辭則可眾生之心,無所中傷其慧安詳,言辭具足不遵修名。以此行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彼則以此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善修[29]寶事三昧之定,得達三品曉了總持,如來所入以一[30]口辭、以一法言普入一切,宣暢諸音,等悅一切眾會之心。如來一切所演音聲,則合於議不違法理,至誠柔順觀因緣法,除諸瑕穢而離愛欲,寂定遊已,[1]必當獲致至誠之報乃至滅度,是為如來十四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假使常修造智慧業,不慕名色,以心思念聖慧所興,則令眾生離於瑕惡所著邪佞,無明瞋恚[2]倒見之事。遵修正見而行慈悲,等心黎庶不捨道意,遵奉慧已究竟具足,不為自大亦無慢恣,行是法已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心之所念,精修聖慧志所暢達,心等慧事聖明自在。[3]彼已達已,一切慧心等聖自在,善修現在諸佛目前顯立三昧,所念清淨曉了鮮潔之總持也。如來一心普知一切眾生心念,已心等故則能普等一切黎庶,勸助平夷心等一切,則能等已所可勸助,心猶若幻本性清淨,一切諸心自然如空。道法等御一切眾生身口心行,以眾生法等入己身,所修道法一切諸身猶若現影,若能以慧等御諸身,一切眾生入于己身。以能等御一切諸身入己身者,發意之頃令眾生身化立佛身。斯所建立無能毀者,亦無能動無能轉移天上世間,諸天人民、諸魔、梵志、沙門、梵天無能進退,是為如來十五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過去如來至真無罣礙慧,斯諸等[4]正覺悉普周遍一切世界,無所罣礙無有陰蓋,身所行業威儀法式而悉篤信。一切世界音聲本寂,靡不得入無量無[5]盡不可思議諸佛音聲,分別演說無量法門。斯諸過去如來言辭則無有二,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正典,普諸黎庶,一切菩薩亦復如之。達諸聲聞、緣[6]一覺眾、一切諸人因緣罪福,所可念行,則復篤信過去如來心之所行,光明之曜清淨無量無有陰蓋。信斯過去諸如來者,不懷狐疑亦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畏難。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曉了眾生如是比像,悉樂諸法因勸助之,以行此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名如來過去無量無損智慧所現自在。

「彼以過去自在智慧,則復善修於勇猛伏三昧之定,分別曉了威曜總持,而知過去諸如來眾,各各異名壽命之限,於其中間無邊之慧,欲求根源悉能盡極,過去菩薩聲聞緣覺亦復如是。眾生群萌所可造行,人所修業善惡禍福,有[7]如過去一切劫數,以何等劫成為正覺、覺未覺者?[*]於[8]某劫中,而有若干如來至真等正覺?斯諸如來亦於彼劫,說無限量無礙之際不可盡極之根源也。又了過去諸佛世界其名各異,若有雜穢若復清淨,多少大小細軟微妙,塵勞限數所入之處,如其順應十方處所,金剛羅網分別所入,[9]諸根羅網所入境界,一切過去無有邊際,諸佛國土不可究竟得其邊際。如來於此一切普說,斯過去事無有捐忘,悉能決了斯諸佛慧,如人觀掌視五指矣!是為如來十六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慧無罣礙。斯諸正覺普則周旋一切世界,身無央數無有陰蓋,身之所行威儀禮節悉篤信之,音聲暢達靡不周遍。諸佛國土皆聞法教,乃入無限所說法門,信於當來如來言辭,十方國土諸佛正覺諸法眾生、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凡夫所作罪福善惡之報。又復信知當來諸佛心之所歸,光明威神清淨無數無有[A5]陰蓋,信斯當來諸佛之行,不懷狐疑亦[10]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11]所難,而以篤信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則復於斯為諸眾生勸助合集,如是像法究暢信樂,行此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當來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

「彼以當來無所損慧,現自在已則便興發大哀[12]之力三昧之定,曉了分別師子雷音之總持也,則能了知當來正覺各各異名壽命限量,於其中間說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又復識知當來菩薩、聲聞緣覺、眾生群萌之所行也,黎庶行業所當遭遇禍福報應;又知當來一切諸劫,而於某劫當成正覺、覺諸未覺;又於中間說所歷劫,無有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當來世界各各有名,[*]雜[13]穢清淨多少大小細柔微妙,如諸塵數所有齊限,如來知[14]其無所捐忘,而柔順行十方處所,根原羅網之所有分,悉能普入當來無數諸佛世界。斯諸如來悉分別說,觀如手掌覩五指矣!是為如來十七不共諸佛之法。

「復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現在如來至真無罣礙慧,斯現正覺其身無數而無陰蓋,諸佛境界身所行業,身之所趣[A6]威儀禮節;又其音聲咸遍諸國,無所罣礙聲無覆蔽,皆篤信解不可思議諸佛音響,說於無量諸法道門。斯諸現在如來言辭,而悉信樂口所宣暢,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經典,一切黎庶諸菩薩等,聲聞緣覺一切人民選擇分別。此諸如來心之所行,心所興業光明清淨,不可計數無有陰蓋,皆復信此現在如來,不懷狐疑無有結滯,不恐不懼亦無怖懅,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又復勸化於他眾生,如是色像信樂經典,行法若斯具足[A7]究竟,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現在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

「彼以無數現在如來無損智慧[1]現已自在,則便善修離垢照[2]印三昧之定,曉了分別金剛道場之總持也。如來現在普能分別,諸佛名號各各差特,壽命之限悉能宣布,中間[A8]迥絕而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現在一切諸菩薩眾、聲聞緣覺、眾生之行,群萌事業罪福報應;現在十方諸劫之數,於其劫中成為正覺,說其根原;現在十方一切國土,各各有名,雜糅清淨多少大小柔軟微妙,悉得普入,如塵數限隨其所順,十方處[3]所[A9]諸根羅網,悉入現在十方世界,於其中間無限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如來於彼,所說分別無所損耗,此諸如來選擇智慧,如觀手掌察其五指,是為如來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是十八品,便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何謂不共諸佛之法?無能覩見如來頂相,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無限故。如來超殊一切諸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一切人中為最尊故。眾生見佛瑕穢消除,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如藥故。如來之行英妙超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罪舋故。如來無懼,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得無畏故。如來獨步,無有諸漏而得自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遵平等故。如來之心行無所[4]壞,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賢聖之教誡故,如來調[5]定志性和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堅住建立於己行故。如來之辯應時而對,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典無言教故。如來可悅一切眾生心之所念,因曰如來,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所進故。如來音聲普聞眾會不溢在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法而不虛妄,開化應度,救濟諸根令純淑故。一切眾會在於道場,親近覩見如來顏貌,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變化感動無思議故。瞻察如來無有厭足,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如大德無極樹寶柱,大聖體故。如來說法無所侵枉,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平等覺故。如來之身不可諦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威儀禮節無希望故。如來之身如師子步,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於大眾中無所難故。如來遊步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為本身造行故。如來之行音聲真諦,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元首口辭真故。如來之眼普視無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聖慧為上心明達故。如來教授言辭顯曜,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卒對辯故。如來利養名聞流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上正真不可盡故。如來之福不可盡極,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第一分別了諸礙故。成為如來無能當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大鉤鎖力士之身,而有十力、四無所畏,第一最上[6]度無極[7]故。如來無倦常不退轉,所說[8]不懈,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一切眾生根故。又如來者,為無數法而作聖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普於諸世獨尊師故。壽命無量,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顯法身故。其覩如來若聞音聲,親近稽首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究本末人稽首禮,即令眾生至大安故。如來之慧無有結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解達三世平等之故。如來講說無有中間,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順法本故。如來蠲除一切罣礙,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諸不善法永無餘故。如來無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已自然達諸[9]法之[10]故。如來普智,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覺曉了大道無有餘故。是為皆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Page 5 of 11 < 1 2 3 4 5 6 7 ... 10 11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mikomiko 318
紅兒 94
謝尚橗 86
圓仔寶寶 58
hui 55
CHC 51
golden621 45
大內高手 42
jcj 41
follow 34
yungshow 30
雙斗魂 28
無極 28
formula0106 26
元利 25
最新議題
日本龍樹諒2021年7月5日夢見大災難,
是否日子就在明天發生?

by golden621
7 分 57 秒 之前
日本吐噶喇群島附近海底會否在明天-丑時到
寅爆發,引發海嘯?

by golden621
32 分 42 秒 之前
今天7.4日,吐噶喇群島不停地震,什麼時
間會令海底爆炸引發海嘯??

by golden621
今天 at 15:41
綜合7.5日占卦,只有日本遭受海嘯,中港
台完全無影響。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2:05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香港?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2:01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中國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58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台灣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54
2025年7月5日會否出現海嘯襲擊日本本
土?

by golden621
昨天 at 21:44
我想知道我的命到底怎麼了,先謝謝各位老師
指教

by zoey1233
昨天 at 09:25
問6/9 - 6/14 生活狀態 (頤之賁)
by 圓仔寶寶
昨天 at 08:29
誰在線上
7 線上使用者 (思考再思考, vangelis, golden621, 4 隱形), 35 Guests and 15 Spiders online.
Key: Admin, Global Mod, Mod
最新使用者
我的快樂時代, hihi0933729,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81756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6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2168 議題
2160711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3332 @ 2025-04-24 03:32:48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logo
欣洋網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