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東北亞領土爭端 戰爭或和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1 00:03:01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評論員 張智新)近期,中日關於釣魚島問題的領土爭端明顯有升級擴大趨勢:先是日方在釣魚島周邊開展命名活動,更不斷掀起購島聲浪,反覆刺激中國的敏感神經;接著是香港保釣人士成功登島,被日本警方逮捕後,經過外交交涉業已釋放返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包括9名議員在內的150人,目前正在申請登島祭拜以宣誓主權,日本政府是否批准這一行為,吸引了中日兩國輿論的密切關注。
與此同時,日韓之間關於獨島(日方成為竹島)的領土爭端也步步上升:8月10日,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成為半個世紀以來首位登上這一爭議領土的韓國總統;不僅如此,李明博還公開要求日本天皇就侵略戰爭和殖民行為道歉;這一言一行引發日本國內強烈反響,不僅媒體輿論和民間人士猛烈抨擊,政府也立即予以反制:日本財務相安住淳宣布推遲兩國財長對話,暗示可能不再延長兩國貨幣互換協議規模擴大措施。提議把領土爭端共同提交國際法院遭拒絕後,日方打出經濟牌,試圖以金融和經濟實力向韓國施加壓力。
再回溯到不久前,日俄之間關於北方四島的主權爭端也事態頻發:包括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內的俄政府高官近年來頻頻訪問南千島群島,遭到日方強烈抗議;近日,俄軍方還高調宣布,俄太平洋艦隊的艦艇編隊將於8月25日至9月17日期間前往千島群島巡航,巡航期間將在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國後和擇捉兩島停靠。
將上述三者聯繫起來不難看出,這三宗領土爭端雖然有諸多差異,如爭端的歷史淵源、近代演變等,但仍有不少相似之處:其一,三宗爭端都涉及到日本,其中釣魚島為其實際占領而具有優勢,獨島和北方四島則分別為韓國、俄羅斯占據而處於劣勢;其二,都是由來已久的爭議,但和二戰及此後的冷戰等近現代國際大背景密切相關,都有一個巨大的幕後第三方——美國,在隱隱約約地起牽制影響作用;其三,都在後冷戰時代的民族主義復興浪潮中日趨升級,解決前景更趨複雜甚至渺茫;其四,這些領土爭端成為東北亞地緣博弈的強有力引擎,是未來該地區和平穩定的嚴重威脅,也是阻礙該地區一體化的攔路虎。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三宗領土爭端共同一方的日本,在對待爭端時卻採取了明顯的實用主義策略,即於己有利的國際法或歷史事實就千方百計作為訴求理據,哪怕三宗爭端放到一起會形成“以及之矛攻己之盾”的局面也在所不惜。例證之一就是,在和俄羅斯的北方四島爭端中,由於對方占據現有控制權,日本就將自己打扮成受害方,大打歷史悲情牌,殫精竭慮地煽動國內民意反制,千方百計爭取國際社會同情,卻不管在釣魚島問題上自己就是另一個俄羅斯,甚至道義上比俄羅斯更強權無理,全然不管十多億炎黃兒女的歷史悲情,罔顧兩岸四地中國人同仇敵愾的民族意志,無視國際社會在這一問題上的諸多先例和規則。例證之二則表現在對國際法規則的實用主義策略,如在對韓國的領海爭端中,日本以於己有利的大陸架原則主張訴求,對韓國的中間線主張嗤之以鼻;在和中國的東海領海爭端中,則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又以於己有利的中間線原則主張訴求,全然不顧東海是中國大陸架延伸的地理事實。
以實用主義策略謀求國家利益最大化,固然有其可以理解之處,但在全球化日趨深入、雙邊爭端日趨多變化國際化的今天,這種做法在國際道德權威上無疑是在自我貶損;更重要的是,對方同樣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得日本不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讓自己陷入進退失據的難堪境地。
拋開談判協商等方法不論,解決領土爭端的最終出路只有兩個,而且是兩個極端化的不同路徑:一者是軍事衝突甚至戰爭,遵從的是主權至上的國家主義哲學,以及強者為王的實力主義邏輯和此消彼長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規則;另一者則是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遵循的是四海一家、全球一體的和平主義哲學,以及和而不同的文明融合哲學。
前一戰爭路徑,除了極少數極端主義勢力會青睞之外,相信絕大多數正常國家及其民眾都會理性地摒棄,盡最大可能、想一切辦法加以避免,為尋求和平解決竭盡所能;後一和平路徑,可能對於實力主義、現實主義而言,未免有點異想天開痴人說夢,但是從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和其他區域一體化可喜進展來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傳統迥異的東北亞各國未來走向區域集團化進而深度一體化,絕非毫無可能。
相反,只要各國能在領土爭端等諸多矛盾方面避免對抗、衝突和戰爭,維持爭端的均勢狀態和可控範圍,彼此在經貿、安全、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相互吸引和相互依賴,勢必會在推進區域一體化方面起到水滴石穿的滲透作用。
東北亞領土爭端何去何從?只要各方張弛有度,不因為國內政治需要而無限制地消費民族主義,使得所有摩擦矛盾都控制住安全範圍之內,讓爭端最終回到均衡狀態,從而為談判協商解決留下基本條件,未來走向一體化進而構築區域共同體就不是天方夜譚,主權國家至上的領土爭端最終必將在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歷史巨輪下煙消雲散。
宋朝周易大師邵雍《皇極經世》一書,是以三十年為一世,一運十二世,推斷中國國運治亂興衰。在現代天文三王星發現之前,人類肉眼所能見到最遠的行星是土星,公轉週期29.5年,而29.5的3倍數大約是89年!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5年+89年=2034年,如果從1943年聯合國籌組開始,1943+89=2032,所以第四五象應該是指21世紀30年代某一重大變化,從時間循環週期而言,中國大陸從1976年毛澤東去世開始計算,1976年+55年=2031年,另外從毛澤東占星命盤的命宮主星是金星居於寶瓶座20度看,冥王星將於2036年與之合相,另外2032年天王星與土星合相也須注意,上一次土天合相是1988年,蔣經國解除戒嚴與開放探親...2035~2036年土星沖冥王星,土星在獅子座沖擊在寶瓶座的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