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石敢當~六愚

貼文者 : : 草山人

談談石敢當~六愚 - 2019-09-15 19:19:38

談談石敢當~六愚
石敢當,乃民間用於護路、守村及鎮宅之碣石靈物。
當今所發現之石敢當,多為人物、半人半神、鎮煞神獸或「泰山石敢當」五字石碑;其中尤以「泰山石敢當」五字石碑較多。
石敢當多置於豁口、河流、道路、廟宇、樹林、山丘、城村、住宅出入口或牆中、牆角、路邊等處,其作用以擋直沖過來之各種「煞氣」為主。
我國石敢當習俗流傳甚廣,大中國地區各處幾乎都有石敢當蹤跡;即便是我國鄰近國家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諸國之越南、泰國、新加坡等,甚至歐美的華人社區,皆可見有石敢當蹤跡。
「石敢當」早見於西漢史游《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據此,或可謂於秦漢時期之「石敢當」,已是避邪、鎮煞之物。
惟該時期之石敢當是否與當今形制,則已無法考據矣。
民間社會對於石敢當之來源充滿神話。六愚將其歸納以下幾種說法:
(1)煉石說:
傳說天地初造之時,蚩尤為禍人世,黃帝亦制伏不了他;於是女媧娘娘便焠煉神石,並于石上鑴刻「泰山石敢當」五字後,始助黃帝收服蚩尤。
(2)封神說:
民間傳說,姜太公廣封諸神後,最後竟不知或忘卻封了自己;因此,便自封為「泰山石敢當」。
(3)太公說:
民間俗話:「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據此,人們就在石料上刻「石敢當」三字替代姜太公,並將其置於「凶處」,以擋四方來路之諸神煞。
(4)將軍說:
石敢當之將軍說,有二:
一是傳說石敢當為周朝大將軍,佐周滅商;死後被封為「泰山石敢當」,負責執掌泰山鬼關道;故此,民間亦稱「石敢當」為「石將軍」。
另一說則是清末黃伯祿(註:黃伯祿,西元1830年~1909年,名成億,字志山,號斐默,洗名伯多祿,今江蘇南通海門人,清末天主教神父)《集說銓真》:「稽《宅經》須避方煞,故取『石敢當』耳!其曰『泰山』,則又鎮宅之義也。五代猛將石敢與靈石石敢當,由於名字相似,在民間傳說中合二為一,『石敢當』也由此成為了『石將軍』。」
(5)大夫說:
大夫說,則流傳于泰山地區附近居多。
依當地傳說,石敢當是半人半神;故此,民眾就將石敢當刻成半人半神石像,並稱之為「石人老爺」。
傳說中的「石人老爺」醫術高超,各種稀奇古怪疾病皆能治癒;同時,「石人老爺」兼具防災避邪功能,遠行或出門前拜祭者,將保佑一路平安。
(6)力士說:
力士說,則認為「泰山」為「太山」之誤。
傳說石敢當是山西太山人,力大無窮,當地居民認為石敢當是村中保護神;因此,「太山石敢當」保護村民之各種義行,廣在山西地區流傳。
久而久之,「太山石敢當」被誤傳為「泰山石敢當」,並也成為該地區攮災避邪之代名詞。
(7)勇士說:
勇士說則認為石敢當原名石敢,乃五代時期勇士;《舊五代史.高祖本記上》:「應順舍,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闕,會閔帝出奔,與晉高祖相遇于途,逐俱入衛州,泊於郵舍。閔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禦士石敢袖鐵槌立于晉高祖後。乃有變,敢擁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帝率眾盡殺閔帝左右,逐免晉高祖于難。」《新五代史.漢本紀要》:「潞王從珂反,湣帝出奔,高祖自鎮州朝京師,遇湣帝于衛州,止傳舍,知遠遣勇士石敢袖鐵槌侍高祖以虞變。高祖與湣帝議事未決,左右欲兵之,知遠擁祖入室,敢於左右格鬥而死,知遠即率兵盡殺湣帝左右,留帝傳舍而去。」
此外,明朝陳斷儒(註:陳斷儒,生平與生卒年不詳)《群碎錄》:「五代漢劉智遠時,有勇士名石敢當,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見耶?仰即其人與?」楊誠(註:楊誠,西元1390~1450年,字信民,今浙江紹興人,明朝學者)《姓源珠璣》:「五代劉智遠為晉祖押衙,潞王從珂反,湣帝出奔,遇于衛州。智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槌侍。晉祖與湣帝議事,智遠擁入,石敢當格鬥而死,智遠盡殺帝左右,因燒傳國璽。石敢當生平逢凶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衝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此二說之「石敢當」,則與上述之「石敢」略有不同。
清金綮(註:金綮,生卒年不詳,清乾嘉年間曾任泰安知府。)編修《泰山志》時,引元朝陶宗儀《說郛》:「凡陽宅沖處,率樹小碣曰『泰山石敢當』。石敢,乃五代時勇士。先是晉高祖自鎮州朝京師,適湣帝出奔,止傳舍。敢袖鐵錐侍高祖,遇變,遂與左右格鬥而死。」
綜觀上述,無論石敢或石敢當,乃五代時期之勇士,應屬事實。
(8)泰山靈石說:
傳說漢武帝在位年間,八次東臨泰山封禪,順便帶回四塊泰山石,分別置於未央宮四個角落,以達到鎮宮驅鬼作用。因此,民間社會認為東嶽泰山石,具有獨特靈性與神力,可以制煞避邪。
易言之,「泰山石敢當」之泰山石說,即是民眾對於泰山靈石之崇拜。
(9)泰山神說:
泰山神說,則是受到通俗小說《封神榜》之影響。
傳說黃飛虎被姜太公封為「東嶽大帝」,主管泰山之神,主治生死,百鬼主帥。石敢當則是泰山神手下神將,以勇猛聞名,能降伏諸鬼煞。因此,只要在石頭寫上「泰山石敢當」後,就能諸邪不侵。
縱關上述各種傳說,六愚則認為「勇士說」較為可信。一是石敢確有其人,且能犧牲自己為主檔災;況且,「當」字,即為「檔」或「面對」之義;例如,首當其衝、當機立斷等。
此外,六愚認為「石敢當」本與「泰山」二字無關。至於「石敢當」被冠上「泰山」二字之年代,則是明清之後。依上述,西漢史遊《急就章》未見「泰山」二字;另唐顏師古注:「敢當,所向無敵也。」亦未見有「泰山」二字。
宋代,出土王象之(註:王象之,西元1163年~1230年,字儀父,一作肖父,今屬浙江金華人,南宋學者)《輿地碑目記》:「興化軍有石敢當碑。注云:慶曆中,張緯宰蒲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利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宋施清臣(註:施清臣,生卒年不詳,號東洲,自稱赤城散吏,宋末學者。)《繼古叢編》:「吳民廬舍,遇街衢直沖,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鑴『石敢當』以鎮之。」等,這些古文獻所載之石敢當,皆未提及「泰山」二字。
至於出土實物方面,福建福州市曾出土宋高宗年代之「石敢當」碑,依然未見有「泰山」二字。
此外,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沖,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亦未見有「泰山」。
易言之,宋元之前,「石敢當」之上皆未見有「泰山」二字。
清朝,金綮編修《泰山志》:「凡陽宅沖處,率樹小碣曰泰山石敢當。」黃伯祿《集說銓真》:「石敢當本系人名,取所向無敵之意,而今城廂第宅,或適當巷陌橋道之沖,必植一小石,上鏽『石敢當』三字,或又繪虎頭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將軍』,謂巷道直沖有關凶煞,此石能厭欀之。」俞樾(註:俞樾,西元1821年~1907年,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學者)《茶香室叢鈔.卷十》:「國朝王漁洋山人云: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等,此類清代鄉俗記載,方提及巷口立「石敢當」刻石習俗;方見「泰山」二字。
由此可見,古來民間用於鎮煞避邪之「石敢當」碣石,於清代以前皆無「泰山」二字。
易言之,清朝應是「石敢當」上添加「泰山」二字之關鍵期。
如今,我國各地方習俗差異之因,「泰山石敢當」上多刻有屬於地方習俗制煞之圖像;諸如劍獅、虎頭、太極、八卦或其他吉祥圖案等。
至於石敢當之規格,習俗上多是四尺八寸高,寬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八寸。同時,民間安置「石敢當」儀式甚為慎重;其程式與規矩亦相當嚴謹;安置「石敢當」之良辰吉時,必擇「龍虎日」進行。《魯班經》:「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甲辰、丙辰、戌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戌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龍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時立于門首,莫與外人見。凡有巷道來沖者,用此石敢當。」
此外,安置儀式過程中,只許家人培土,不許外人參與。
由此可見,石敢當之立碑習俗,亦有其神秘與禁忌。~~六愚2008年摘自《風水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