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大家聊到豐卦,就順便來談一下豐卦來源與其他相關的故事。
西周有三都,周原、鎬京、雒邑。雒邑為成周。而所謂宗周,即是鎬京。
鎬京相臨豐京,二處合稱豐鎬。豐京即豐卦由來--在豐京因日蝕引發的一場流產政變,而周原是臨卦。
周朝發源於周原,即古郮國之地。
《欽定四庫全書·居易録卷二十八》:
「郮。《潛夫論》:『詹、資、郮、翟,黃帝之後。』《玉篇》:『資、郮故國,黃帝之後,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此非周之先,何以其封地同?又引大雅綿之詩也。」
郮國為黃帝之後。在商朝時原本統治者是妘姓周氏,和殷商發生長期戰爭。姬姓豳侯古公亶父趁周原混亂之際,讓三兒子季歷聯姻殷商,娶了殷商女太壬,並立季歷為繼承人。 在殷商的支持下,姬姓豳侯入主周地,建立了姬周。
古郮國在岐山之南,所以封神演義中都稱姬周為西岐。
《說文解字第六篇下》:「考岐山見於夏書、雅、頌、漢志。?邑因岐山以名。……山有兩岐。因以名焉。此說文山部原文也。山有兩岐、當作山有兩枝。山有兩枝、故名曰岐山。」
山有兩枝,還以此特地名為岐,可見在古人眼中可能覺得這兩「枝」山本來應該是同一「枝」,那為什麼分成兩枝呢?
此處既名周原,其山必名周山。當地貌改變、山出兩岐之後,方名為岐山。此後周山即不名為周山,名為岐山,但也可能名為--不周山。
《山海經‧卷十六‧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山而不合,即山出兩岐之意。
岐山山出兩岐,為兌卦,在周原之北,二者組合為臨卦。臨為君臨統治之意,因為周原為國都。
商末西伯伐崇侯虎,崇國在終南山之北。崇古通宗,終南山即宗南山,宗南之山。文王取崇國之後,先建豐京、為宗廟園林之處,再建鎬京、為君王宮室之所。豐京名源灃水,鎬京名源「蒿」,「蒿」是郊的意思,也就是在豐京郊區又蓋了一個「京」,「京」在當時也只是高地之意。高地即艮卦,因為是君王所居,也就帶表行政中心與君王。所以當君王高居人民之上,即為剝卦;君王自下於人民,即為謙卦。因為鎬京為崇國之地,故又名宗周。宗是地名,並非宗主、宗室之意。所以同人六二「同人于宗」並非對宗室之同,而是指政令不出皇宮--內互巽包於乾鍵之內,鍵者、門拴也,故吝。
順便提一下,我又換頭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