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石上流-天象的縮影-羅經二十四山形成暨納甲陰陽~

貼文者 : : 清水石上流

~清水石上流-天象的縮影-羅經二十四山形成暨納甲陰陽~ - 2019-10-15 17:43:03

《天象的縮影-羅經二十四山形成暨納甲陰陽》

羅經的形成,由河圖與十二地支,配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四維(乾坤艮巽),其陰陽,由洛書數與納甲而來,乃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羅盤的使用,根據李約瑟(註1)之研究,羅經的雛型自漢代即出現,即漢代的占卜式盤,觀察「式」之盤即羅經中心的三環,而用於風水上使用,是唐初一代風水家邱延翰開始使用地盤,楊筠松使用天盤(縫針),賴布衣使用中盤(中針)。今日所見之羅盤明代已流行,因《羅經解》、《羅經正解》等專為羅經所寫之書,多為明代所著。

十二地支為最早作為黃道360°(中國古時為365度)的基本空間單位,而二十四山最晚也在西漢被廣泛的使用於卜易,近年出土的漢朝司南(註2)亦發現有二十四山的刻度,證明二十四山羅盤最遲在漢代發明。若依史書記載,二十四山應該發明於伏羲,(參《青囊奧語》)。(三合家稱三合盤為楊盤,而三元家稱三元盤為蔣盤。)

羅盤在唐代早期使用時,其質較為粗糙簡單,至宋代加以改良至比較精緻,到了清開禧年間,加以修正二十八星宿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