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易經中的萃卦與升卦(三)

貼文者 : : valley

談易經中的萃卦與升卦(三) - 2024-01-12 01:48:32

我想只要能夠認真仔細閱讀這篇系列文章 就不會再花時間與精神去猜測易經中的隻字片語
因為不需要猜想 答案都編寫在易經裡面 重點是你要能看得懂

升卦的四個升 分別代表什麼意義呢 這個答案還是要看易經的經文
允升指的是 有孚不終
文王過世後 武王得到文王眾老臣的支持 接任為王 繼承文王的事業
周易作者用了允字 這是很寫實貼切的表達 也就是文王過世後 政權是掌控在文王的老臣
武王的接替 必須得到這些掌控政權眾老臣的支持

升虛邑指的是 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這裡的邑指的是後來周公所管轄的洛邑
洛邑在當時被認為是全天下的中心 這也是中國這個名稱的由來

升虛邑 武王在接任周族王位後 將周的首都由豐京遷移到河對岸的鎬京
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操作 也代表武王在接任過程中有許多紛爭
藉由遷京的動作 可以徹底擺脫舊有勢力的束縛

明燕王朱隸篡位後 面對原有明朝強大的反對勢力 同樣採取遷都的政治操作
將原本南京的首都遷移到了燕京 也就是自己原本的地盤

武王雖然把周族首都遷到灃河對岸的鎬京 但是他真正想建設首都的地方是洛邑
這個在史記中也有清楚的記載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也就是武王一直想把首都建在洛邑

周易的作者對於武王的這個構想 認為是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周族 如果把全部的力量放在新首都的建設上 對於伐紂戰爭並沒有任何幫助

周易作者用了萃如嗟如來表達對於武王想要建設新首都的看法
我們從史記中關於武王的一些記載描述 可以了解周武王的見識與能力是很平庸的
由周易的這段記載 我們可以推測武王掌權後 並沒有想要發動大型戰爭攻打商朝的遠大理想
萃如指的是武王依文王的安排順利接任周族的領導人
嗟如則是對於武王並沒有依循文王伐商的積極軍事動作而感嘆

歷史上的武王伐紂 它是綜合了多種內外在因素的結果
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很詳細的描述
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 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也就是整個伐紂的決定 其實是姜太公一個人的決定 武王是被姜太公硬逼著做的

史記中也清楚提到了武王伐紂的原因 紂殺王子比干 ,囚箕子。武王將伐紂
為何紂王殺了比干 囚禁箕子 武王就決定要伐紂呢
這是一個不得不的決定 因為反對紂王勢力的舊有商朝權貴 已經跟周族達成了一個推翻紂王政權合作的默契
比干被殺 箕子被囚 暗示了雙方的合作協議可能已經被紂王知道了

這整個過程 周易的作者也有詳細的記載 就是周易中的晉卦
易經可以說是一本天書 隨便一個卦 其實都沒辦法解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卦記載的歷史內容 就比較容易抓到重點
晉卦記載的是衛康叔在商朝得到了比干被殺的消息後 立刻快馬回報武王
這就是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其他爻辭只要明白這個關鍵就能夠大概明白
這也是為何在武王登基典禮中 衛康叔封布茲 地位還排在召公跟姜太公前面

在先前文章中我有提到 明夷卦講的是比干被殺 為何這卦跟晉卦安排在同一組的對卦中
這也更清楚的印證了我們對於晉卦的解釋 因為衛康叔快馬加鞭回到周族的目的
就是回報了與周族達成共同合作協議的比干被殺的整個過程 所以這兩個卦編了一組對卦

周易在記載同一事件的各卦之間 都存在著相互聯繫的關係
只要回頭再看一下記載比干的比卦 對照明夷卦 就能明白這中間更多的複雜關係

比干被殺後 這時周族只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坐以待斃 等著紂王帶領軍隊消滅周族
另一個則是奮起反抗 發動攻擊 雖然實力懸殊 但是拼死一博 可能還有機會

牧野之戰可以說非常慘烈 在尚書武成中有提到 會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師 前徒倒戈 攻于後以北 血流漂杵
易經坤卦也記錄了龍戰于野(牧野) 其血玄黃
史馬遷迫於當時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治現實 只能把武王在這場戰爭中描述得非常神勇

史記中也記載武王攻克商朝以後 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自己的老家 然後進行授獵娛樂活動
武王也因為突如其來的勝利 又登上大位 回到周族後幾乎沒辦法入眠安睡
從史記中的記載 還可以看出 武王是一個非常厭惡戰爭的人
史記中提到 武王回到周族後 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
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這樣的個性也合理解釋了周文王過世後 武王在接任時所面臨到的一些阻礙

明白了這個過程 我們再回頭看 萃卦的初六爻辭 乃亂乃萃 若號 一握為笑 勿恤 往无咎
周易作者對於武王接任過程中的派系紛爭最後的結果 用了一握為笑 非常傳神
也就是一笑泯恩仇了 各方政治勢力最後取得了和平的妥協與分配
這句爻辭也透露了解決這場紛爭最關鍵的地方 也就是一握為笑之前的若號兩個字

我們分析易經中有號這個字的字句 可以看出這個字跟軍事行動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雙方最後一握為笑的關鍵就是姜太公掌控的軍權 支持了武王的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