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象全攻略:一次學會易經卦象中的所有爻位與陰陽變化

貼文者 : : 虛無實

爻象全攻略:一次學會易經卦象中的所有爻位與陰陽變化 - 2020-05-07 19:18:04

易卦的「象」,除了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八卦卦象,廣義來說還包括了陰陽爻位。易以道陰陽,陰陽可以說是易的基礎。具體來說,陰陽必需藉由爻來表現,沒有爻無法看到陰陽,爻象就不存在。

「爻」讀作「搖」,不管是三畫卦還是六畫卦,都是由爻所組成。每卦中的一畫,就是一個爻,每爻都有陰陽或剛柔,位也有陰陽剛柔,因此就有了吉凶禍福的變化。

為何有六爻?

六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三才」或作「三材」,「三極」。

《繫辭傳》: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三畫卦是陰陽未分的三才之道,上爻為天,中爻為人,下爻為地。因天道有陰陽,地道有柔剛,人道有仁義,因此三畫分別重之而成六爻。六畫卦中初與二象徵的是地道的剛與柔,三與四爻為人道之仁與義,五與上為天道之陰與陽。

爻的生成 

在揲蓍的成卦過程中,每一卦都是一爻一爻依「由下而上」(或由內而外)的順序推算出來的,這也是爻的生成順序。所以最下面一爻的位置稱為「初」爻,再往上為「二」,然後是三、四、五,最上面不稱「六」而是「上」。

第一爻與第六爻之所以分別取名「初」、「上」,是為了強調爻位的始終與上下的意義。終始為時間的概念,以初爻為時間上的開始,上爻為結束,故第一爻取名為初。上下則為空間的概念,上面一爻在空間上為居首,最下面一爻則居尾,因此第六爻取名為上。另一方面,上也代表尊、高貴,下為卑、低賤,因此上下也有區分尊卑之意。

另一個不說一、六的原因,六爻的陰陽符是由數字卦演變而來,其中陽爻其實就是數字卦「筮數」的一,一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後來用來替代九。陰爻其實就是「筮數」六。九、六也就是數字卦中的一和六兩個筮數。一既為陽符,六為陰符,若初、上改以一、六,那麼爻位就會與代表陽和陰的一和六兩個符號混淆。

以下幾例說明各個爻位的如何稱呼,注意其排列順序為由下往上:

隨卦 :初九、六二、六三、九四、九五、上六
剝卦 :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睽卦 :初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
卦辭與爻辭 

《易經》經文有一定架構,每一卦都有七段文字:第一段是「卦辭」,後面六段就是依照爻位順序來寫的「爻辭」。卦辭統論一卦的吉凶與脈絡。爻辭則分別記載六爻的吉凶,以及在卦義脈絡下的不同時機、階段,或是相對位置等諸多變化。

而彖辭和爻辭則可合稱為「繇」,相當於《周禮》中說的解釋卜兆用的「頌」:「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鄭注:「頌謂繇也。三法體繇之數同,其名占異耳。百二十每體十繇。」賈公彥疏:「繇之說兆,若《易》之說卦,故名占兆之書曰繇。」

卦辭(彖)

《繫辭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繫辭下》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彖」字有兩種解釋:一是彖者斷也,決斷、判斷的意思,彖辭即是決斷、判斷一卦吉凶的文字說明。二是「彖者材也」,這也是《大傳》所說的。材者質也、性也,談論物之剛柔、陰陽等質性即是材。于省吾則從文字學的角度認為彖是「解」,解釋的解,這樣的詮釋也是簡單而易於瞭解。

《易經》是關乎「象」的一套學問,以符號來象徵天文、地理、人文、義理的系統,所以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則是以易象的象徵符號為取材來闡述吉凶悔吝、得失福禍之理,所以說彖者材也,彖不離象也,「彖者言乎象者」。

本文取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首頁
爻象全攻略:一次學會易經卦象中的所有爻位與陰陽變化


易卦的「象」,除了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八卦卦象,廣義來說還包括了陰陽爻位。易以道陰陽,陰陽可以說是易的基礎。具體來說,陰陽必需藉由爻來表現,沒有爻無法看到陰陽,爻象就不存在。

「爻」讀作「搖」,不管是三畫卦還是六畫卦,都是由爻所組成。每卦中的一畫,就是一個爻,每爻都有陰陽或剛柔,位也有陰陽剛柔,因此就有了吉凶禍福的變化。

本文目錄

 爻的生成  卦辭與爻辭  六位吉凶:二五中爻為吉
 六位的時間與空間關係  當不當位  陰陽相應
 承乘順逆  趨時  主爻  來往
 卦變   升降  既濟定  爻變

為何有六爻?
六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三才」或作「三材」,「三極」。

《繫辭傳》: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三畫卦是陰陽未分的三才之道,上爻為天,中爻為人,下爻為地。因天道有陰陽,地道有柔剛,人道有仁義,因此三畫分別重之而成六爻。六畫卦中初與二象徵的是地道的剛與柔,三與四爻為人道之仁與義,五與上為天道之陰與陽。

爻的生成 

在揲蓍的成卦過程中,每一卦都是一爻一爻依「由下而上」(或由內而外)的順序推算出來的,這也是爻的生成順序。所以最下面一爻的位置稱為「初」爻,再往上為「二」,然後是三、四、五,最上面不稱「六」而是「上」。

第一爻與第六爻之所以分別取名「初」、「上」,是為了強調爻位的始終與上下的意義。終始為時間的概念,以初爻為時間上的開始,上爻為結束,故第一爻取名為初。上下則為空間的概念,上面一爻在空間上為居首,最下面一爻則居尾,因此第六爻取名為上。另一方面,上也代表尊、高貴,下為卑、低賤,因此上下也有區分尊卑之意。



另一個不說一、六的原因,六爻的陰陽符是由數字卦演變而來,其中陽爻其實就是數字卦「筮數」的一,一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後來用來替代九。陰爻其實就是「筮數」六。九、六也就是數字卦中的一和六兩個筮數。一既為陽符,六為陰符,若初、上改以一、六,那麼爻位就會與代表陽和陰的一和六兩個符號混淆。

以下幾例說明各個爻位的如何稱呼,注意其排列順序為由下往上:

隨卦 :初九、六二、六三、九四、九五、上六
剝卦 :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睽卦 :初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

卦辭與爻辭 
《易經》經文有一定架構,每一卦都有七段文字:第一段是「卦辭」,後面六段就是依照爻位順序來寫的「爻辭」。卦辭統論一卦的吉凶與脈絡。爻辭則分別記載六爻的吉凶,以及在卦義脈絡下的不同時機、階段,或是相對位置等諸多變化。

而彖辭和爻辭則可合稱為「繇」,相當於《周禮》中說的解釋卜兆用的「頌」:「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鄭注:「頌謂繇也。三法體繇之數同,其名占異耳。百二十每體十繇。」賈公彥疏:「繇之說兆,若《易》之說卦,故名占兆之書曰繇。」

卦辭(彖)

《繫辭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繫辭下》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彖」字有兩種解釋:一是彖者斷也,決斷、判斷的意思,彖辭即是決斷、判斷一卦吉凶的文字說明。二是「彖者材也」,這也是《大傳》所說的。材者質也、性也,談論物之剛柔、陰陽等質性即是材。于省吾則從文字學的角度認為彖是「解」,解釋的解,這樣的詮釋也是簡單而易於瞭解。

《易經》是關乎「象」的一套學問,以符號來象徵天文、地理、人文、義理的系統,所以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則是以易象的象徵符號為取材來闡述吉凶悔吝、得失福禍之理,所以說彖者材也,彖不離象也,「彖者言乎象者」。



十翼中解釋彖辭的有《彖傳》與《象傳》,在世傳通行的《周易》讀本中,通常會把《彖傳》與《象傳》依附在卦爻辭的經文之後。而在彖(卦辭)之下以「彖曰」為開頭者即為《彖傳》,以「象曰」為開頭者即為《象傳》。

由於《象傳》有解釋卦辭(彖辭)者,也有解釋爻辭者,因此又分為大、小。解釋卦辭者又稱《大象》,解釋爻辭者又稱《小象》。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卦辭)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大傳》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者言乎變者」,爻位藏著時間與空間的資訊,仿效天下的變化,是了解卦之變化,人之動靜吉凶的關鍵。

爻辭都以諸如「初九」、「初六」;「九二」、「六二」…「上九」、「上六」這樣的格式為開頭。初、二、三、四、五、上,代表的是爻由下至上的位置。九代表陽,六代表陰。左圖我們以屯卦為例,請從表格下方往上方閱讀,就可了解什麼是卦辭、爻辭。

在揲卦法中,每個爻的結果都會得到六、七、八、九其中一個筮數。六和九為老陰和老陽,得六或九的爻又稱「變爻」,之卦中陰變陽、陽變陰。七和八為少陽和少陰,之卦中陰陽不變。占斷時,若變爻少,例如一個爻或二個爻變(有一或兩個六或九),那麼就找本卦中有六或有九的爻辭。若變爻多,如五個爻變,就找變卦中有七或八的爻。

因此,爻辭採用諸如「上九」、「初六」這樣的格式設計其實是方便查找的設計。

例如,當你筮得七、九、七、七、七、七(由下往上)這樣一卦時,畫成卦就是乾之同人。由於只有一個九或六的筮數,所以這時只要從乾卦中找到有「九」或「六」的對應爻,這個例子中就是第二爻,也就是乾卦的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比較特殊的是乾、坤兩卦。除了卦爻辭之外,乾卦還有「用九」,坤卦多了「用六」。

事實上在筮法的占驗上,爻辭才是真正論斷吉凶的主角。卦辭主要是在沒有變爻,或是變爻過多時才做為占驗依據。不過這並不意味當我們以爻辭解卦時,不需理會卦辭。因為總體的卦象是六爻發展的一個框架與脈絡,因此雖然解卦是以爻辭為主,但是卦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爻辭。

爻象的吉凶法則

爻既然是蘊藏變化與吉凶之機,那麼要如何以爻來解讀吉凶?

這個簡單問題,答案卻相當複雜。決定爻象吉凶的法則與理論不但相當繁雜,而且根本沒有單一理論或法則可以用以做為吉凶的最後判斷依據。不過相較於八卦卦象之繁瑣,爻象的邏輯是更為明析而有理可循的。

六位吉凶:二五中爻為吉 

爻所處的位置本身就具有吉凶的意義,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下,通常來說,六爻的吉凶意義大致如下:

初爻:事情發展較不明確。因為是卦發展的開端。因此在吉凶論斷上也理應保留更大空間。
二爻:二爻居下卦的中間,為下卦的「中爻」,因具有中庸柔順的美德,因此多譽多吉。
三爻:居內卦最上,外卦之下,不上不下,位置尷尬,因此多憂慮,多悔吝。
四爻:居外卦最下,內卦之上,不上不下,位置尷尬,又處近君(五)之位,因此多恐懼、多凶。
五爻:為尊位,上卦之「中爻」,具有中庸剛正之德性,因此為多功多吉之卦。若九陽居之,就是「九五之尊」。
上爻:「極端」之位,具體來說通常有四種「極端」的情況,一是物極必反,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二是窮途末路(凶卦),如大過上六「過涉滅頂」。三是極致,如遯卦上九「肥遯,无不利」。四為過猶不及,如乾卦亢龍有悔。
從以上的條列規則也可以看出某些《周易》的哲學思想。

中庸:二與五因為分別處於下卦與上卦的中間,因此這兩爻有個特殊的稱呼叫「中爻」,中爻符合了中庸的德性,因此這兩爻多吉。而在易傳裡與這兩爻相關的稱呼還很多。例如,陽處於二、五則稱「剛中」意謂陽剛且有中庸之德。如果九居五,六居二,中爻當位,則稱「中正」(艮卦六五「艮其輔,以中正也」是唯一例外)。凡稱「剛中」、「中正」者,都是加分的吉象。

陽尊陰卑:上為尊,下為卑,這是六爻傳達出的清楚觀念。但六爻背後還有另一個觀念在決定爻位吉凶,就是陽尊陰卑。陽尊貴,應該在上,所以陽的吉位五,五是陽位中最高的一位。陰的吉位在下,也就是二,因為二是陰位中最低的。五與二,一高一低,一尊一卑,一君一民。所以五也以九(陽)居之為正道,稱九五之尊,而二則以六居之為大吉。我們再以這個觀念來看三、四兩位,四為陰位卻處上卦,又居近君之地,所以多恐懼,多凶。三為陽位,但處於下卦居,所以為多憂之地。

做人難:三與四爻為三才中的「人」位,人居於頂天立地的位置,但都屬於凶位,反應了「做人真的很難」的現實。三爻多憂慮,因為位卑。四爻多恐懼,因為位高,但又不夠高。

六位的時間與空間關係 

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指的是「象徵」,也就是以符號來隱喻概念或思想,在易經中則是用來象徵宇宙之法則、人事之道理,隱喻人事之吉凶禍福。



六爻中可取象者,當然不應該只限於八卦(這也是後世象數派對於「象」的狹隘定義),廣義的「象」應該還包含了爻象,還有「位」象,也就是六位所代表的象徵意義。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六爻所含的不同時空訊息。進一步的,還可從時空引申出各種更為複雜與多樣的概念。例如就空間上來說,內為近,外為遠。這個表格所列出的是其他常用到的象徵。明姚際隆所編的《卜筮全書》中有一個〈六爻諸占定位〉表,列出了許多所代表的象占,有興趣者可自行閱。待續 原文 易學網 提供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爻象全攻略:一次學會易經卦象中的所有爻位與陰陽變化 - 2020-05-07 19:22:06

六爻位置的象徵意義也是解卦時分析爻位變化的基本重要資訊,但要注意的是爻位在「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上的不同。

時間與空間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兩個關鍵維度,一切事物都可由空間與時間的維度來勾勒出。因此其餘事物的象徵意義,其實也都是由時空所引申出來的應用,只要掌握時間與空間的涵義,就能夠自行應用到其餘更多的事務上。

由於六爻在時間上,是以下為開始,上為結束。而空間則是相反,以上面為首,下為尾。所以在做任何應用時,都必需想清楚所問事件本質上是屬於空間還是時間,因為一但想錯了,那麼就是首尾顛倒了。關於時空意義,另可再參考本文前面的「爻的生成」一節。

陰爻在陰位 當位
陰爻在陽位 不當位
陰爻在陰位 當位
陽爻在陽位 當位
陽爻在陰位 不當位
陽爻在陽位 當位
當不當位 
爻位屬奇數者為陽位,有初、三、五。偶數者為陰位,有二、四、上。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是為「當位」。當位意味陰陽之表現符合所處位置與時機,所以偏吉。

若是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是不當位,或失位。象徵剛柔表現並不符合所處位置與時機,所以偏凶。例:

履六三「履虎尾,咥人,凶」象曰:「咥人之凶,位不當也。」九五「夬履,貞厲」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夬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蹇六四「往蹇,來連」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中孚六三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九五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未濟六三「未濟,征凶」象曰:「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不過,初、上兩個爻位是否為陽位與陰位,以及是否有當不當位之問題,卻有爭論。

主要是王弼在《周易略例.辨位》一文中認為,初、上是一卦的「始終」,就是開始和結束,因此不能以陰陽來定義:「初上者,體之終始,事之先後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陰陽定也。」

王弼這個看法雖受到許多抨擊,不過不無道理。他舉了幾個例證來證明這個見解:

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繫辭但論三五,二四同功異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貴而无位;需上六云,雖不當位。

這段話共有三個論點:

《象傳》找不到關於初爻、上爻是失位或當位(得位)的文字。
《繫辭傳》只說到三五,以及二四同功而異位,卻沒說到初上兩位。
需卦上六《象傳》說「雖不當位」,如果上位為陰位,那上六應是當位,怎會説不當位?乾卦上九《文言傳》則說「貴而無位」。
上六與九三,應
上卦

六五與九二,應
九四與初九,不應
九三與上六,應
下卦

九二與六五,應
初九與九四,不應
 陰陽相應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上下卦,上下兩卦之間,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等三組相對應位置的兩爻,若是一陰一陽,則謂之應;反之,若是兩爻都是陰,或是兩爻都是陽,則是不應。

通常,相應者為吉,不相應者為凶。在解卦上相應也可解釋為感情上的男女是否情投意合,一般問事也可理解為是否得到幫助,但「幫助」的意思通常是指陽爻之於陰爻,也就是說,如果陰爻有得到陽爻的相應,則代表有得到幫助。

以下是《象》及《彖》以相應解釋經文的例子:

 蒙卦《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志應」指九二爻和六五爻相應。
 比卦《彖》曰:「不寧方來,上下應也。」「上下應」指九五與六二上下相應。
 小畜《彖》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位於上卦的六四爻當位(柔得位)又與下卦的初九相應。
 履卦《彖》曰:「說而應乎乾。」六三為兌卦的主爻是為「說」(悅),應乎乾指六三與上面乾卦上爻相應。
 豫卦《彖》曰:「豫,剛應而志行。」「剛應」指的是九四與初六相應。
 遯卦《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剛當位而應」指的是九五當位又與六二相應。
 萃卦《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剛中而應」指九五位於上卦的中位,又與六二爻相應。
從這些例子可見到,以「應」來解釋卦辭吉凶的體例只見於《彖傳》,不見於《象傳》。然而,在後世的易學中,以「相應」的原理來解釋各爻吉凶,卻是非常普遍的。

承乘順逆 

陽乘陰(剛乘柔)
陰承陽(柔承剛)
順、比應、偏吉
陰乘陽(柔乘剛)
陽承陰(剛承柔)
逆、近不相得、偏凶

「乘承」說的是比鄰兩爻之間的關係,「乘」指的是上爻駕御下爻,「承」則是下爻承載上爻。

基於陽尊陰卑的觀念,陰下陽上,就是陰承陽,陽乘陰,此為順,為吉。反之,若是陰上陽下,則為陰乘陽,陽承陰,為逆,為凶。不過在十翼之中,陰陽經常都是以柔和剛來稱呼。如:

 屯六二《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履《彖》曰:「履,柔履剛也。」「柔履剛」指六三乘九二。
 豫六五《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噬嗑六二《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夬《彖》曰:「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柔乘五剛」指上六在五個陽爻之上。
 巽卦《彖》曰:「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初六與六四兩個陰爻都承載陽爻。
柔承剛在《彖》傳中以「順」來表示,而在實際應用上,有時也可稱為「比應」,或比鄰相應,意指上下爻位相應。同樣的,在解感情卦時,比應也可視為情投意合的卦象,一般的解卦也可視為陽幫助陰。

另一問題是,如果陰陰或陽陽相鄰呢?此象並無特殊名稱,但可用「牽連」等類似的觀念來表達。

如小畜 九二曰「牽復」,泰 初九與否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描繪拔茅草時根根相連而起,也是取三陽爻及三陰爻相連之象。剝卦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貫」取五陰相連之象。

趨時 

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

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

遠近終始,各存其會;辟險尚遠,趣時貴近。比復好先,乾壯惡首;明夷務闇,豐尚光大。吉凶有時,不可犯也;動靜有適,不可過也。犯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依王弼意思,卦是「時間」,而爻是順應時間的相對應變化。簡單說就是「時機」問題:每卦都藏有不一樣的時機,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為吉,反之為凶。



例如,明夷卦是亂世昏暗的局勢,那麼應當是以晦暗為用,相反的例子是豐卦,應當是以光大為宜。比卦和復卦都需要爭先,越早越快越好。而乾卦和大壯則反而不宜搶鋒頭,宜三思而後行。

王弼的趨時原則有兩種含義:

一是當你卜到某卦時,必需採取相應的對策以趨吉避凶,如得明夷卦 當低調,韜光養晦,明哲保身。豐卦 宜高調,遯卦 當遠離事非。

二是在爻的層次上,因為不同卦所藏的時機不同,我們就可以利用爻在每一卦中的所處位置來判斷吉凶趨勢。

就如前面所談的,六位本身原本就有一個吉凶架構:初難定,二多譽,三多憂,四多懼,五多功。另外還有承乘比應等法則在決定吉凶,王弼這個法則可以說是對各種爻位說所提出的例外原則,這個原則對於一爻的吉凶具有比爻位法則更高的影響力與優先性。

例如,遯卦是以「遠離」為吉,因此越處卦外者,越趨於吉,所以遯卦上九說「肥遯,无不利」。易以中庸為吉,極端為凶,上爻代表的是極端,但遯卦為六爻中最吉者,就是因為陽爻中它逃得最遠。但相反的,如泰卦,由於「泰極否來」,因此泰卦越近上爻也可大略判定越轉為凶。這就是「趨時」的時機判斷。

不過,王弼這個原則實際去驗證可發現,雖然乍聽之下相當有理,要找到遯卦如此簡明而相符的卦其實也不容易。或者也可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才可為各卦定出一個「時機」準則。

主爻 回目錄

主爻之說是王弼在〈明彖〉一文中所提出的主張。王弼認為每一卦都有一個主爻,該主爻不但治理其他五爻,還決定了一卦的卦義與六爻變化的走向。掌握了這一個主爻,就可以掌握六爻的變化,以及全卦的卦義。

至於如何決定何爻為主爻?王弼舉出了兩個原則。

以寡統眾: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治眾者至寡」,以一統眾的原則。具體來說,一卦如果只有一個陽爻,那麼就是那個陽爻為主爻。如果只有一個陰爻,該陰爻就是主爻。如剝 主爻為上九,復 為初九,大有 為六五,同人 為六二。

以靜制動:王弼在易經中引進了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是有名的。老子崇尚虛靜陰柔、無為自然的思想與儒家易學陽尊陰卑,「易為君子謀」的有為思想大異其趣。這些哲學問題我們先不去談論,具體來說,以靜制動,其實就是「中爻」,中爻在儒家易中是視為中庸之德性,王弼則將它闡釋為一種「無為」居靜的德性。這個原則適用在三陽三陰或二陰四陽、四陰二陽,以及乾坤兩卦裡。以乾卦為例,九五之尊是理所當然的主爻,因該爻處上卦之中,上體符合其尊貴之位。而坤卦則是以六二為主爻,因坤為臣道,以卑下為吉,六處下卦之中,因此為坤卦主爻。但另一觀點也可視六五為主爻,因為不管怎麼說,五是永遠的君位。


總合以上法則,例如復卦 ,初九為主爻,其卦義來自於底下一陽之歸來。師卦 主爻為九二,在解卦上可以把九二當做帶領眾人的將帥,其餘陰爻為群眾。比卦 可將下面陰爻視為群眾,九五主爻視為眾人親比的大人。剝卦 卦義是指卦氣的發展上上六一陽爻即將剝落。姤卦 則是 下面一陰遇五陽(姤為遇)。同人卦 可將六二視為要與九五天子結盟(同人為同盟)的諸侯。履卦 為六三履(乘)二陽,夬 則為 一陰乘五陽,五陽處決一陰。觀卦 下為群眾,九五為群眾所仰觀的對象。鼎卦 九五是舉鼎的耳,是掌握鼎(代表權利)的關鍵位置。

如果有第三個主爻的判斷原則,那麼就是以上兩者的綜合判斷。但以這三個原則,實務上還是有很多卦非常難以決定主爻,因此我們就王弼立論的精神,可再推理而自行加一條原則,就是反過來看,能夠決定一卦之義者。例如噬嗑卦 ,三陽三陰,實難決定何為主爻。但九四為噬嗑卦「口中咬物」卦義之所由來,因此取九四為很好的選擇。
以下為六十四卦的可能主爻:

 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訟:九五,訟,元吉。
 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或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隨:九五,孚于嘉,吉。
 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臨: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賁: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復: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頤: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離:六二,黃離,元吉。
 咸:九五,咸其脢,无悔。
 恒: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大壯: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晉: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蹇:九五,大蹇,朋來。
 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夬:上六,无號,終有凶。
 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井:九五,井洌,寒泉食。
 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震: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艮:上九,敦艮,吉。
 漸: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兌:上六,引兌。
 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中孚: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或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需注意的是,有些卦的主爻並不明確,每個人都可提出理由主張某爻才是主爻,但通常主爻不明確者,主爻的存在意義就不大。反之,主爻很明確的卦,其存在意義就大,甚至有時的確可直接以主爻來論斷卦義,或者至少可用來解釋一些卦象。

清朝李光地《周易折中》則另外提出一個「雙主爻」的理論,認為主爻有兩種,一是成卦的主爻,一是統治整卦的「主卦之爻」。成卦的主爻指的是一卦之所以成卦的主爻,例如復卦之成卦是由初九而來,初九即是成卦之主爻。主卦的主爻則是統治整卦者,必需具備相對應的良好德性才足以居之,因此多以五爻為主,例如乾卦的九五。假設這兩個主爻相同,那麼該卦就只有一個主爻,假設兩個主爻不同,那麼一卦就會有兩個主爻。



凡所謂卦主者,有成卦之主焉,有主卦之主焉。成卦之主則卦之所由以成者,無論位之高下,德之善惡,若卦義因之而起,則皆得為卦主也。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時得位者為之,故取於五位者為多,而他爻亦間取焉。其成卦之主即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之善而兼得時位者也,其成卦之主不得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與時位參錯而不相當者也。大抵其說皆具於夫子之《彖傳》,當逐卦分別觀之。

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則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則兩爻又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爻,則兩爻又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象,則兩象之兩爻又皆為卦主矣。亦當逐卦分別觀之。

其他與卦爻相關的原理

《易學》相當廣博浩瀚,各種理論與解釋經文的方式不勝其數,以上所列是比較基本者。這裡則另外再簡單列出一些相關的理論供為參考。因為這些理論相較之下有些是比較有爭議性,或者是應用較不普及,因此我們只點到為止,有興趣者則可自行再去鑽研。 待續 原文 易學網 提供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爻象全攻略:一次學會易經卦象中的所有爻位與陰陽變化 - 2020-05-07 19:32:58


來往 

不管三畫卦或是六畫卦,都以下方為內,上方為外。六畫卦則還有內、外卦之分,內卦在下,外卦在上。

來往則是就卦或爻的內外關係來說。「來」指的是爻或卦居於內,「往」則是指居於外。如泰卦 卦辭「小往大來,吉亨」,否卦 則說「大往小來」。大為陽為乾,比喻君子。小指陰指坤,比喻小人。「小往大來」指坤陰離去,乾陽回來居內,因此為泰,為太平盛世、通泰之道。「大往小來」指乾陽離去坤陰歸來,為否,閉塞之道。

來往也可指卦爻的內外移動,「來」是指回來裡面,「往」則是指離去、離開,意指爻或卦從內到外。這種移動關係的闡述,最早是從《彖》傳而來,後來在易經的注解使用上也相當普遍:

 訟卦《彖》曰「中吉,剛來而得中也」,意指九二剛來居於內卦而得中。
 隨《彖》傳「剛來而下柔」,意指初九居於最內而居於兩個陰爻之下。
 賁《彖》傳「柔來而文剛故亨」,指六二居內文飾初九和九三兩個陽爻。
「往來」說有個問題,就其字義來說,往來指的主要是爻之移動,因此當我們說某剛某柔來時,到底是從那裡來?或者說它「往」時(事實上彖、象中並為談到任何剛往或柔往的),到底是從那裡去的?

因此後來也演變出與「來往」有些類似的「卦變」與「升降」說,為爻之移動加入一些原因。

卦變 

卦變與變卦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請勿攪混。變卦是指筮法(我們通稱的卜卦)結果會有一個本卦一個之卦,之卦又稱變卦。

卦變則是意指每一卦依據其陰陽之數都有一個「本形」卦,然後其卦象都是由這一個「本形」卦所變化過來的。

例如,所有一陽五陰的卦都是由復卦 變來的,復就是其本形卦。師卦 為復卦初九升到二位成為九二,六二因此下降成初六,最後兩爻相易而得。謙卦 為復卦初九升到三位,而成,以此類推,剝卦為 復卦初九升到上位。

「本形」卦是我個人為卦變理論模式所自創的用語,此用法是為方便於溝通與闡述而已。

卦變理論依每卦的陰陽數不同將卦分為幾大類型:

一陰五陽或一陽五陰,分別有六卦,一陰的卦從姤卦 而來,一陽的卦自復卦 來。
二陰四陽或二陽四陰,分別有十五卦,二陰的卦從遯卦 而來,二陽的卦自臨卦 來。
三陰三陽或三陽三陰的卦,各十個,分別由否卦 或泰卦 所變。朱熹卦變圖裡則各別皆列了二十卦,但兩組卦為完全重覆,這意謂著每一卦既由泰,又由否所變來的。
由於乾坤為天地父母,不在卦變之內,因此以上三大類合計總共只有六十二卦。

卦變最早源自虞翻(仲翔),可惜虞翻著作不傳於世,只有零星的注解收錄於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因此其卦變理論也相當殘缺,後至宋代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圖才讓這卦變趨於詳備。朱熹顯然也接受了卦變的理論,同時也提出他的卦變圖。

不過朱熹可能會反對以上的歸類,因為在他的卦變圖裡另外還分出四陰四陽、五陰五陽兩大類,其差別在「本形卦」的陰陽位置。例如一陰一陽的本形卦為姤及復,而五陰五陽的本形卦為剝與夬。朱熹此卦變圖的最大問題在於,例如,復卦同時又是一陰一陽的本形卦,同時也是由剝卦所變成,那麼復卦到底是怎麼來的?成了兩個標準了。在二陰二陽與四陰四陽兩大類的卦中,同樣的也存在這個問題。



卦變理論的主要依據為「《彖傳》所說的來往。如果是一陰或一陽的卦,就單一一個陰爻或單一陽爻的升降而論卦變,條理還算分明,但若是兩陽或兩陰之後,那麼就開始有些混亂,特別是到了三陰三陽之後,本形卦到底是泰是否根本也難分了。這個問題黃宗羲在《易學象數論》談得相當清楚。

↓ 朱熹卦變圖一包含一陰一陽與二陰二陽的卦。曰:凡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來。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來。



↓ 朱熹卦變圖二:凡三陰三陽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 朱熹卦變圖三,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來。




↓ 朱熹卦變圖四,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來。



升降 

升降在漢易中使用相當普遍,指陽氣上升而坤氣下降。其中如荀爽以「既濟定」為基礎在講升降。因既濟是水火交濟相融的一卦,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是一個模範卦,它符合了所有當位、相應、承乘順逆的法則,是卦爻最完美的一個狀態,也代表著圓融與安定。而陽氣在本性上較輕會往上升,陰氣較重,會往下降,因此荀爽認為,陽在二時當升五位為君,陰在五時當降二位為臣。

荀爽的注解可從李鼎祚《周易集解》窺其大要。觀其注解,並非所有的卦最後升降都會成為既濟,但都是朝著既濟卦的「上為坎,下為離」的卦象走:

《乾文言》「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注:「乾升於坤,曰雲行。坤降於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雨既濟。陰陽和均,和而其正,故曰天下平。 」「與日月合其明」注曰:「謂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爲日。乾二之坤五爲坎,坎爲月。」
泰 九二「朋亡,得尚於中行」注:「中,謂五。坤爲朋,朋亡而下,則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卦 九二《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注:「陽感至二,當升居五,群陰相承,故无不利也。陽當居五,陰當順從,今尚在二,故曰未順命也。」
臨卦六五象傳注:「五者,帝位。大君,謂二也。宜升上居五位,吉。故曰知臨,大君之宜也。二者處中,行升居五,五亦處中,故行中之謂也。」
升降乍看與卦變有些相像,但兩者差異非常大。雖然兩者談的都是爻之移動,但背後所持的移動理由與目的都大不相同,稍加注意即可得知。

既濟定 

關於「既濟定」的原則,虞翻(虞仲翔)可說用的比荀爽更為徹底,這方面荀爽因為只用了升降法,所以能夠「既濟定」的卦象相當有限,甚至經常只能做「半套」。

虞翻除了使用升降之外,還用了「爻變」,而讓「既濟定」更為可行,也讓虞翻可以在注解《易經》時不時地大喊「既濟定」(感覺好像打麻將在喊胡了),相較之下荀爽則從未講過「既濟定」這樣的話,可見荀爽時可能對於這個法則與手法還處在初創時期,因此反而沒有後來的虞翻使用得純熟而明快。

屯六二注:「三動反正,離女大腹。故十年反常乃字。謂成既濟定也。」六三爻動之後變成正位,屯卦成既濟。
恒《彖》「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注:「聖人謂乾。乾爲道。初二己正,四五復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離象,重明麗正,故化成天下。」初二兩爻彼此相互修正(兩爻互換),四、五兩爻各自歸位(兩爻互換)就成既濟。
家人上九《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虞翻注:「謂三動,坤爲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案:「三動,坤為身,上之三」意指第三爻動之後成陰,再與上爻陽交換。虞翻注解很麻煩,家人卦要成「既濟定」原本只需變上九就可,但為了解釋「反身」,取互體「坤為身」的卦象,只好先來個第三爻變,再與上九交換。
損上九《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虞翻曰:「謂二五已變,上下益三,成既濟定。離坎體正,故大得志。」案:「二五已變」之後成益卦,「上下益三」為益卦上爻下去「幫助」三爻,即上爻與三爻交易,如此益卦即變成既濟卦。
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注曰:「二動成離,離爲戎,變而得正,故有戎。四變成坎,坎爲憂,坎又得正,故勿恤。謂成既濟定也。」案:二與四變為陰之後,夬卦就成既濟。
井上六《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虞翻注:「謂初二已變,成既濟定,故大成也。」
革《彖》注:「四動成既濟定,故大亨以正,革而當位,故悔乃亡也。」
後來清朝的焦循則利用了「旁通」法,讓相錯(也就是每個爻位陰陽相反)的兩爻陰陽交換,依照「二五先行」的法則逐一讓兩個錯卦一直交換,若交換結果成為「既濟定」那麼就視為窮途末路。這與漢易傳統「既濟定」的觀念則又是另樹一格。

爻變 

在「既濟定」中,談到了虞翻所使用的爻變法,這個方法到後來被象數派擁護者廣泛應用,如朱震還有來知德,後世推崇漢易者也多採用。

但嚴格來說,爻變是屬於八卦的取象範圍,和爻象較無關聯,因為這個方法的使用主要在於取得新的八卦卦象。

爻變的使用方法很簡單,就是直接某爻陽變陰、陰變陽,再取其陰陽改變之後的卦象。

而其卦象取法也相當靈活。例如,乾卦 若是九三變,成六三,可取六畫卦中的履 ,或三畫卦中取下卦兌,也可取互卦中的離,亦可取互卦中的巽,一下子一個乾象馬上變出許多個卦象,若再加個錯綜,那麼就什麼卦都可變得出來了。就因為爻變很容易取到多種不同的卦象,也因此受到象數易學家的歡迎。

由於爻變讓每一爻都可隨意變,而且取象又極為靈活,也讓象數易學家使用頗為泛濫。其結果就是讓卦象變得很瑣碎而混亂,而且如果八卦任一卦都可彼此變來變去,乾卦可當其他七卦用,坤卦亦然,可以完全不顧原來卦象,而是看你想要將它當那一個卦象用就當那一卦象,那八卦的區別還有什麼意義?因此爻變的取象方式,某種角度來說是非常荒謬而不可取的。

然而,若能夠把爻變的使用做嚴格的規範,則又是另一個問題。爻變比較合理的使用方式,應當是在實際的占法上,當某爻變時,可以在其三畫卦中取該爻變之後的象來解釋,而且僅止於此,不能再隨意亂加其他元素亂變出卦象。若要再加入其他元素,也當有嚴格的規範,例如若要加「伏」,那麼伏卦應該有不一樣的意義。像是乾初九變的話,以下體巽伏震,震為龍,解釋為潛龍是有意義的,但若還將巽解釋為龍,那麼就不對。

爻變的使用實例其實也相當古老,在《左傳》中就有一個相當有名的筮例。

莊公二十二年陳完剛出生時,他父親陳厲公(佗)遇到周史來見,於是請周史以《周易》筮了一卦,得到觀 之否 ,也就是觀卦六四爻變。周史解釋說:

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于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這個卦例中「乾天也」就是取「爻變」的卦象,觀卦上體巽,應爻(變爻)原本為陰,變成陽之後上巽就成乾。

事實上在易傳中,我們也可見到爻變的注解例證。如《坤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六二《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乾文言傳》和《繫辭傳》解釋「亢龍有悔」都引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蒙六五《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順象是取自下面互體,而巽象則是取自爻變。因六五爻變之後,上卦從艮而變巽。

無論如何,爻變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原理,但是卻也是最容易、最經常被易學家所濫用的小技法。建議在使用時,應當將其用法限制在真正爻動時。例如解卦的實務上,當卜問得乾卦初九動時,可取初九爻變之後的巽象來做解釋,而不應該再以覆象(綜卦)再取兌,或是在用伏象或錯卦再解釋為震。

而所取爻變之後的象意義上也應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爻變之後的象可做為兩種意義來解讀,一是較晚之應驗,有別於原卦象之較早之應驗。二是動靜之別,爻未動可做貞(定,不動),不付諸行動的占驗。爻動之象可做為悔(動)補過、後悔之後之占驗。而伏(來知德所說的錯),則當做過往事態之推論,或者當做事情之潛在可能。本文取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以上文章原文轉貼 易學網
貼文者 : : 明陽

當位、不當位 - 2020-05-10 13:20:56


當位、不當位


張貼者: 虛無實


陰爻在陰位 當位
陰爻在陽位 不當位
陰爻在陰位 當位
陽爻在陽位 當位
陽爻在陰位 不當位
陽爻在陽位 當位
當不當位 
爻位屬奇數者為陽位,有初、三、五。偶數者為陰位,有二、四、上。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是為「當位」。當位意味陰陽之表現符合所處位置與時機,所以偏吉

若是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是不當位,或失位。象徵剛柔表現並不符合所處位置與時機,所以偏凶



「位正當」、「當位」、「位當」、「得當」諸詞只見《彖辭》、《爻象》中,共為12條:

履卦九五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否卦九五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兌卦九五象曰:「孚于剝,位正當也。」
中孚九五象曰「位正當也。」

賁卦六四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遯卦《彖辭》「剛當位而應」(指遯卦九五)。
  蹇卦《彖辭》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蹇卦六四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節卦《彖辭》「當位以節」(指節卦九五)。

臨卦六四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既濟《彖辭》「剛柔正而位當也」

噬嗑六五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據上引資料看,不見有六二、九三、為「當位」、「位正當」、「位當」、「得當」者。64卦384爻中,爻辰要符合以上四種「當位」的條件應該是很嚴格!


一卦有六爻,天人地三才各兩爻,而以上下卦對應:

一爻對四爻

二爻對五爻

三爻對上爻

以八純卦看,其所納爻辰的相對位,皆相差半年。
貼文者 : : 明陽

當位 、不當位 - 2020-05-10 13:37:09



當位 、不當位(一)


查《繫辭下傳》第十章是這麼說: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且看《繫辭下傳》第十章的兩個關鍵字:

爻有「

文不「
貼文者 : : 明陽

“㐅”與“爻” - 2020-05-21 18:48:19


“㐅”與“爻”

張貼者: 虛無實
易卦的「象」,除了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八卦卦象,廣義來說還包括了陰陽爻位。易以道陰陽,陰陽可以說是易的基礎。具體來說,陰陽必需藉由爻來表現,沒有爻無法看到陰陽,爻象就不存在。

「爻」讀作「搖」,不管是三畫卦還是六畫卦,都是由爻所組成。每卦中的一畫,就是一個爻,每爻都有陰陽或剛柔,位也有陰陽剛柔,因此就有了吉凶禍福的變化。

為何有六爻?

六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三才」或作「三材」,「三極」。




小篆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艸木之初也。
段玉裁《說文》注:艸木之初而枝葉畢寓焉,生人之初而萬善畢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藴也。凡艸木之字。才者,初生而枝葉未見也。屮者,生而有莖有枝也。㞢者,枝莖益大也。出者,益茲上進也。


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
段玉裁《說文》注:五,五行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从二。像天地。侌昜在天地閒交午也。此謂㐅也。卽釋古文之意。水火木金土相尅相生。陰陽交午也……。㐅,古文五如此。小篆益之以二耳。古文像陰陽午貫之形。

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段玉裁《說文》注:爻,交也。《繫辭》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繫辭下傳》第一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矣。夫坤,隤然示人矣。爻也者,效此者也。……」
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貼文者 : : 明陽

“㐅”與“爻” - 2020-05-21 19:04:06



“㐅”與“爻”(一)



“五”的甲骨文……取象自「黃赤之交」嗎?
貼文者 : : 明陽

“九”與“龍” - 2020-05-24 10:49:20



“九”與“龍”


“九”《說文》:「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九”甲骨文的造字象“龍”形。

黃帝號軒轅,而天文上有「軒轅星」入張宿2°(軒轅十四),象徵「黃龍體」。(見下圖「淡黃色之線條」。)
貼文者 : : 明陽

“九”與“龍”(一) - 2020-05-24 11:02:14



“九”與“龍”(一)


上圖甲骨文“九”的四個造型說明:

圖A甲文「九」,將圖A轉90度成圖B。

圖C甲文「九」,將圖C轉90度成圖D。

圖B、圖D與星圖中之「軒轅星」(黃龍體)之線形相似。【淡黃色之線條】

高緯度的「極光」,“九”,甲骨文的造字象“龍”形。

貼文者 : : 明陽

“六”與“入八” - 2020-05-25 18:27:39



“六”與“入八”


“六” 的甲骨文从入从八,就是說甲骨文“六”是由“入”與“八”組合成。


《說文》:「《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从入从八。」
段玉裁《說文》注:六,易之數。侌變於六。正於八。此謂六爲陰之變。八爲陰之正也………六爲陰之變。九爲陽之變。聖人以九六繫爻。

《說文》: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段玉裁《說文》注:入,內也。自外而中也。象從上俱下也。上下者、外中之象。

《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段玉裁《說文》注:八,別也。此以雙聲㬪韵說其義。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象分別相背之形。
在圖書象數,八宮配艮卦,艮為背。


「四營簡圖」逆時針方向,六而八。
貼文者 : : 明陽

九之八、六之七 - 2020-05-27 20:50:07



九之八、六之七


「四營簡圖」順時針方向,九之八,六之七。

太陽周日視運行,日出東方之象………..

《繫辭上傳》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繫辭下傳》第五章)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九之八、六之七 - 2020-06-01 16:48:12

張貼者: 明陽


九之八、六之七


四營簡圖」順時針方向,九之八,六之七。

太陽周日視運行,日出東方之象………..

《繫辭上傳》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繫辭下傳》第五章)



謝謝陽明大指導 不過幾項問題個人愚鈍望先生賜正

四營簡圖 從繫辭傳有說到 所謂四營好像是一營就是「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等四個步驟。最後得到六、七、八、九等四個數字。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張貼者: 明陽


“㐅”與“爻”(一)

“五”的甲骨文……取象自「黃赤之交」嗎?

十八成卦 等於三變成一爻,十八變則成六爻矣。十八成卦 八卦定吉凶
貼文者 : : 明陽

“四營”之義 - 2020-06-02 19:10:38


“四營”之義

張貼者: 虛無實


四營簡圖 從繫辭傳有說到 所謂四營好像是一營就是「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等四個步驟。最後得到六、七、八、九等四個數字。



《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繫辭上傳》第九章的“四營”二字,是指經過四個步驟的「經營」之意……。

「四營而成易」

就一般易經書籍的解釋:

“營”,此處是指「經營」的意思。“易”,是變的意思。“四營”,即「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個步驟。完成這四個步驟,就是一“易”,也就是變了一次。因為一卦有六爻,而一爻需經三變才能得出,所以說“十有八變而成卦”。


而「四營簡圖」的“四營”二字,以「九、八、六、七」之借象分配四方,這裡的“營”字,先來參看字書的解釋:

小篆从宮省(省宮為呂)、从熒省(省熒下火)聲,本義作「帀居」解,(見通訓定聲)帀同匝、圍繞之意,圍繞聚居曰營,乃屋舍櫛比環合者,故从宮。又以熒本作「屋下鐙(燈)燭光」解,諸屋舍櫛比環合則其下燈燭光熒熒四射,故營从熒聲。(前輩筆記:「營」為屋下燈燭光,古人於日落後開始點燈,而四時太陽日照時間長短不一,故開始點燈的時間亦不相同,或亦可稱之為「四營」。)
又《玉篇》度也。《廣韻》造也。《詩.大雅》經之營之。【箋】營表其位。《韻會》東西爲經,周迴爲營。


接著來參考《尚書.堯典》,《堯典》載帝堯分別派令「羲」、「和」之官到「四方」駐紮,以觀測「二分二至」的南中星宿,這就是著名的「堯典四中星」。

《堯典》說:
「分命羲仲,宅嵎夷……;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朔方」,亦為「四營」之象。


《說文》:所託也。从宀乇聲。
段玉裁《說文》注:宅,人所託凥也……。託者、寄也。……引伸之凡物所安皆曰宅。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
又所居之位亦曰宅。《書.舜典》使宅百揆。

《詩.大雅.靈台》有載文王修建古代「天文台」的事蹟,而稱「經之營之」: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學者稱「靈台」即「天文台」。《詩經•大雅•靈台》說的就是周文王修建靈台的壯舉。文王創建「靈台」之後,靈台成了天子祭祀、朝聘諸侯的場所,除此之外,還用來登高觀望星象,為農事活動制定曆法或者占卜凶吉。


以上對於「四營而成易」與「四營簡圖」的“四營”一詞略為比較,
《尚書.堯典》值得我輩學易者的深究………僅供參考!


.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四營”之義 - 2020-06-02 23:56:25

謝謝先生指導 獻上朱熹 齋居感興二十首 其十一

吾聞包犧氏,爰初闢乾坤。乾行配天德,坤布協地文。

仰觀玄渾週,一息萬裡奔。俯察方儀靜,隤然千古存。

悟彼立像意,契此入德門。勤行當不息,敬守思彌敦。
貼文者 : : 明陽

《尚書》為「天書」 - 2020-06-08 21:16:41



《尚書》為「天書」




山東大學易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大鈞 教授在其《“卦氣”溯源》一文摘要指出:

本文考證漢代易學中的“卦氣”說在孟喜之前早已有傳,其源出於先儒古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子夏易傳》和《易傳》中,均有“卦氣”說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書.堯典》中的“析” “因” “夷” “隩”(按:“析” “因” “夷” “隩”四字前後之連文見下),與後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氣”說淵源久遠。作者強調,古人經過"仰觀""俯察",對天地萬物隨節氣變化的規律有了認識之後建構了易學的象數義理合一模式,象數含蘊著義理,義理脫胎於象數,這是易學乃至易學哲學的獨特學術理路與"觀象繫辭"的特殊闡述方式。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鳥獸孳尾。」.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鳥獸希革。」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鳥獸毛毨。」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


《尚書》簡介

《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布「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於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釋名

尚書為「天書」,出自天界之書,此說出自緯書。
《尚書正義》引鄭玄語:「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史通•六家篇》引《書緯•璿璣鈐》:「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
以尚書為「君上之書」,君王發言,由史官記載下來。
《論衡•正說篇》:「(尚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須頌篇》:「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史通•內篇•卷一》引王肅:「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
以尚書為「上古之書」,上古久遠之書。
《尚書正義》:「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
《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
《經典釋文•敘錄》:「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春秋說題辭》:「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初學記》二十一、《太平御覽》六百九)
程元敏認為「書」字泛言圖書。尚書之「書」,則指朝廷詔令,即公文書。尚書原本只稱為《書》,向伏生學習《書經》的歐陽生家,以其為上古之書,取「尚」字上古、久遠之義,而稱名為《尚書》。

【「《尚書》簡介」與「釋名」節自「維基百科」】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尚書》為「天書」 - 2020-06-08 22:32:12

張貼者: 明陽


《尚書》為「天書」




山東大學易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大鈞 教授在其《“卦氣”溯源》一文摘要指出:

本文考證漢代易學中的“卦氣”說在孟喜之前早已有傳,其源出於先儒古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子夏易傳》和《易傳》中,均有“卦氣”說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書.堯典》中的“析” “因” “夷” “隩”(按:“析” “因” “夷” “隩”四字前後之連文見下),與後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氣”說淵源久遠。作者強調,古人經過"仰觀""俯察",對天地萬物隨節氣變化的規律有了認識之後建構了易學的象數義理合一模式,象數含蘊著義理,義理脫胎於象數,這是易學乃至易學哲學的獨特學術理路與"觀象繫辭"的特殊闡述方式。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鳥獸孳尾。」.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鳥獸希革。」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鳥獸毛毨。」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


《尚書》簡介

《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份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校勘,頒布「定本」。今本的主體,部份至遲出現於東晉;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釋名

尚書為「天書」,出自天界之書,此說出自緯書。
《尚書正義》引鄭玄語:「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
《史通•六家篇》引《書緯•璿璣鈐》:「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
以尚書為「君上之書」,君王發言,由史官記載下來。
《論衡•正說篇》:「(尚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須頌篇》:「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史通•內篇•卷一》引王肅:「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
以尚書為「上古之書」,上古久遠之書。
《尚書正義》:「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
《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
《經典釋文•敘錄》:「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春秋說題辭》:「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遺書也。」(《初學記》二十一、《太平御覽》六百九)
程元敏認為「書」字泛言圖書。尚書之「書」,則指朝廷詔令,即公文書。尚書原本只稱為《書》,向伏生學習《書經》的歐陽生家,以其為上古之書,取「尚」字上古、久遠之義,而稱名為《尚書》。

【「《尚書》簡介」與「釋名」節自「維基百科」】








謝謝陽明大 我也找到相關文章 參考不過是簡體字 刘大钧:卦气溯源
貼文者 : : 魯夫

【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 2020-06-09 10:13:09

張貼者: 明陽


《尚書》為「天書」


山東大學易學研究中心主任 劉大鈞 教授在其《“卦氣”溯源》一文摘要指出:

本文考證漢代易學中的“卦氣”說在孟喜之前早已有傳,其源出於先儒古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子夏易傳》和《易傳》中,均有“卦氣”說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書.堯典》中的“析” “因” “夷” “隩”(按:“析” “因” “夷” “隩”四字前後之連文見下),與後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氣”說淵源久遠。作者強調,古人經過"仰觀""俯察",對天地萬物隨節氣變化的規律有了認識之後建構了易學的象數義理合一模式,象數含蘊著義理,義理脫胎於象數,這是易學乃至易學哲學的獨特學術理路與"觀象繫辭"的特殊闡述方式。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鳥獸孳尾。」.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鳥獸希革。」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鳥獸毛毨。」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




老實說 我對於【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
根據虛大提供網路文章 刘大钧:卦气溯源 的內容


所謂"東方曰析",古"析"、"震"同義:《釋名·釋天》:"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曰闢歷,闢,析也,所歷皆破析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震卦主東方。所謂"南方曰微"。《廣雅·釋詁》:"微,離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離為南方之卦。所謂"西方曰夷"。古"夷""兌"同義,《爾雅·釋言》:"夷,悅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兌卦主西方。所謂"北方曰伏"。坎卦為隱伏,此見之《說卦》,在後天八卦方位中,坎卦主北方。由後天八卦方位與武丁時代四方風名相同思之,後天八卦方位起碼源於商代無疑。? (這裡標點符號打上? 實在有所不解)

同樣重要的史料還見於《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日出,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查這個?的字是【隩】)

案"? ""藏"同義,《說卦》稱坎為隱伏,亦有"藏"義,而"夷""彝"同音相通,故我們將《尚書·堯典》中的這段文字與前引《殷墟文字綴合》《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中的風名相對照:"平秩東作……以殷仲春,厥民析",而"貞帝於東方曰析,風曰協",據前所考,"析"與"震"同義,故" 厥民析"即"厥民震"也!同樣"平秩南訛……以正仲夏,厥民因",而"南方曰因,風曰微。"據前考,"微"即"離",故"厥民因",即"厥民離"。同樣,"平秩西成……以殷仲秋"之"厥民夷"即"厥民兌",而"以正仲冬"的"厥民? "即"厥民坎"。通讀《尚書·堯典》中的這段文字,如果將文中的"析""因""夷""? "換成四正卦之"震""離""兌""坎",則一篇"卦氣"說文字躍然紙上矣!
(我認為語言文字不是像數學一樣可以任意替代或替換的,故這段文字我認為有點勉強)

我們再看《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而《山海經·大荒南經》:"南方曰因,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因《山海經》保存的不全,僅三方風名。案"折""析"古同,《說文》:"析,破木也,一曰折也。"
由以上之考,我們可知四正卦與"卦氣"說其源久矣!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針對虞書堯典做出下列的譯文

【原文】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鷸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譯文】
(他)於是命令羲氏與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曆法,敬慎地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分別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暘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春時節。這時,人們分散在田野,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向南回來。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夏時節。這時,人們住在高處,鳥獸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鳥獸換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冬時節。這時,人們住在室內,鳥獸長出了柔軟的細毛。
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歲。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許多事情就都興辦起來。”

(當然,我對於國語文的認識也不多,至於是否是這樣的意思,也是存疑的。)




**********
另外【尚書正義】對堯典這一段的文字,相關的內容如下

1.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故堯命之,使敬順昊天。昊天言元氣廣大。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會。歷象其分節。敬記天時以授人也。此舉其目,下別序之。

2.○羲和,馬云:「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昊,胡老反。重,直龍反,少昊之後。黎,高陽之後。「日月所會」謂日月交會於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壽星,巳曰鶉尾,午曰鶉火,未曰鶉首,申曰實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婁,亥曰娵訾,子曰玄枵,丑曰星紀。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宅,居也。東表之地稱嵎夷。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暘谷。暘谷、嵎夷一也。羲仲居治東方之官。

3.○嵎音隅,馬曰:「嵎,海嵎也。」夷,萊夷也。《尚書、·考靈耀》及《史記》作「禺鐵」。暘音陽。穀,工木反,又音欲,下同。馬云:「暘谷,海嵎夷之地名。」「日出於穀」本或作「日出於陽穀」,「陽」衍字。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寅,敬。賓,導。秩,序也。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東方之官敬導出日,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

4.○寅,徐以真反,又音夷,下同。賓如字,徐音殯,馬云:「從也。」出,尺遂反,又如字,注同。平如字,馬作蘋,普庚反,云:「使也。」下皆放此。秩如字。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中謂春分之日。鳥,南方朱鳥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昏,鳥星畢見,以正仲春之氣節,轉以推季孟則可知。

5.○中,貞仲反,又如字。殷,於勤反,馬、鄭云:「中也。」宿音秀,下同。見,賢遍反,下同。厥民析,鳥獸孳尾。冬寒無事,並入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厥,其也。言其民老壯分析。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6.○析,星歷反。孳音字。乳,儒付反。《說文》云:「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申命羲叔,宅南交。申,重也。南交言夏與春交。舉一隅以見之。此居治南方之官。

7.○重,直用反。平秩南訛,敬致。訛,化也。掌夏之官平敘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四時同之,亦舉一隅。

8.○訛,五和反。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永,長也,謂夏至之日。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可知。以正仲夏之氣節,季孟亦可知。厥民因,鳥獸希革。因,謂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壯以助農也。夏時鳥獸毛羽希少改易。革,改也。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昧谷曰西,則嵎夷東可知。此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也。

9.○昧,武內反。冥,莫定反。寅餞納日,平秩西成。餞,送也。日出言導,日入言送,因事之宜。秋,西方,萬物成。平序其政,助成物。

10.○餞,賤衍反。馬云:「滅也,滅猶沒也。」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宵,夜也。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備。虛,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秋分日見,以正三秋。厥民夷,鳥獸毛毨。夷,平也,老壯在田與夏平也。毨,理也,毛更生整理。

11.○「毛毨」,下先典反。《說文》云:「仲秋鳥獸毛盛,可選取以為器用也。」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北稱朔,亦稱方,言一方則三方見矣。北稱幽都,南稱明從可知也。都謂所聚也。易謂歲改易北方,平均在察其政,以順天常。上總言羲和敬順昊天,此分別仲叔,各有所掌。

12.○別音彼列反,下同。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短,冬至之日。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並見,以正冬之三節。厥民隩,鳥獸氄毛。隩,室也。民改歲入此室處,以辟風寒。鳥獸皆生而毳細毛以自溫焉。

13.○隩,於六反,馬云:「煖也。」氄,如勇反,徐又音而充反,馬云:「溫柔貌。」辟音避。耎,如兗反,本或作濡,音儒。毳,尺銳反。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咨,嗟。暨,與也。匝四時曰期。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為六日,是為一歲有餘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以定四時之氣節,成一歲之歷象。

14.○暨,其器反。期,居其反,下同。旬,似遵反,十日為旬。匝,子合反。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允,信。釐,治。工,官。績,功。咸,皆。熙,廣也。言定四時成歲歷,以告時授事,則能信治百官,眾功皆廣,歎其善。

15.○釐,力之反。熙,許其反,興也。




**********
再者,堯典文章所指的【宅嵎夷,曰暘谷。】、【宅南交,(曰明都)。】、【宅西(土),曰昧谷。】、【宅朔方,曰幽都。】

(註:()內的文字,係根據王勝利的【《尚書堯典》四仲中星觀測年代考】文章,增補進去的。)

根據王勝利的【《尚書堯典》四仲中星觀測年代考】文章所述,他認為
《堯典》本文所說,四仲中星的觀測是在東、南、西、北四個地點分別進行的。觀測星鳥的羲仲是「宅嵎夷,曰暘谷」,觀測星火的羲叔是「宅南交,曰明都」,觀測星虛的和仲是「宅西[土],曰昧谷」,觀測星昴的和叔是「宅朔方,曰幽都」。

關於這四個觀測點的具體位置,

1.《史記正義》云:「嵎夷,青州也」,青州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其最東端臨海處的緯度約為北緯37∘;

2.《史記索隱》云:「南交則是交阯洩不疑也」,交阯相當於今越南北方,其首都河內的緯度約為北緯21∘;
(堯典的南交,要認為是交趾,我也是存疑的。東、西、北方的地點與古時堯都的距離,都差不多,為何南方的地點比較遠呢??)


3.《史記集解》引徐廣曰:「西者,今天水之西縣也」,天水的地理緯度約為北緯35∘;

4.《史記正義》云:「北方,幽州」,幽州的中心在今北京地區其緯度約為40∘。





貼文者 : : 明陽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 2020-06-09 23:57:27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張貼者: 魯夫


老實說 我對於【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引用《“卦氣”溯源》一文的「摘要」,只是介紹有學者將“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中的「析、因、夷、隩」作了連結,但不表示引者的認同………

劉大鈞 教授,1943年生,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卦氣”溯源》一文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5期。有關“卦氣”說的史料並不充足,因此要追溯其源當屬不易………

當年閱讀《“卦氣”溯源》一文後,易學前輩曾問說,如何證明《周易》經文與“卦氣”說有聯繫,不是更為直接嗎?………問題是「不易」………
貼文者 : : 明陽

“尚”、“書” - 2020-06-10 21:08:50



“尚”、“書”


多年前易學前輩鶴溪曾經對兩位研究生說:

《尚書.堯典》與「易象」有聯繫,要好好領悟弦外之音……

並且指出《周易》經文中的“尚”字是何義?與天星「尚書」作何聯繫?

  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于中行。」

  蠱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其事。」

  坎卦《卦辭》曰:「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

  豐卦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

  節卦九五:「甘節,吉;往有。」



《尚書》約占四分之三的篇章被毀,有多少資料與《易經》有聯繫?

《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百篇,孔子編纂並為之作序。
那儒家《易傳》中的一些「參數」,是否原本在《尚書》中也有提到………

何以緯書《璿璣鈴》稱「尚書猶天書」!


《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說卦傳》第一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八卦圖書,天地「定位」後………

《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八卦圖書,天地「設位」後………

《說卦傳》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 2020-06-11 23:03:24

張貼者: 明陽


引用《“卦氣”溯源》一文的「摘要」,只是介紹有學者將“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中的「析、因、夷、隩」作了連結,但不表示引者的認同………

劉大鈞 教授,1943年生,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卦氣”溯源》一文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5期。有關“卦氣”說的史料並不充足,因此要追溯其源當屬不易………

當年閱讀《“卦氣”溯源》一文後,易學前輩曾問說,如何證明《周易》經文與“卦氣”說有聯繫,不是更為直接嗎?………問題是「不易」………


在1973年出土文獻,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帛書周易》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於自漢代以來,2,000年從未有古人見過,更與漢易、宋易無關。

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於2011年發表的大會論文,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卦氣”說到二十四節氣,若有必要依據天文星象,日、月、行星在四時運行的準則,就會產生了「時間」、「空間」的真實意義。

文章來源 曹盛健香冠柏的如是易經

帛書易傳

<要>

16.繇易,至於損益二卦,未尚不廢書而歎,戒門弟子曰:二品(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

17. 益,授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產道□焉。

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損之始凶,其冬也吉。 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18. 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憙。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此胃易道。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

文章來源 易學網


文章參考 !!
貼文者 : : 魯夫

Re: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 2020-06-12 09:13:05

張貼者: 明陽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張貼者: 魯夫


老實說 我對於【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引用《“卦氣”溯源》一文的「摘要」,只是介紹有學者將“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中的「析、因、夷、隩」作了連結,但不表示引者的認同………

劉大鈞 教授,1943年生,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卦氣”溯源》一文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5期。有關“卦氣”說的史料並不充足,因此要追溯其源當屬不易………

當年閱讀《“卦氣”溯源》一文後,易學前輩曾問說,如何證明《周易》經文與“卦氣”說有聯繫,不是更為直接嗎?………問題是「不易」………





你說作者不認同???

我上面有引用原文

張貼者: 魯夫


老實說 我對於【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
根據虛大提供網路文章 刘大钧:卦气溯源 的內容


所謂"東方曰析",古"析"、"震"同義:《釋名·釋天》:"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曰闢歷,闢,析也,所歷皆破析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震卦主東方。所謂"南方曰微"。《廣雅·釋詁》:"微,離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離為南方之卦。所謂"西方曰夷"。古"夷""兌"同義,《爾雅·釋言》:"夷,悅也。"在後天八卦方位中,兌卦主西方。所謂"北方曰伏"。坎卦為隱伏,此見之《說卦》,在後天八卦方位中,坎卦主北方。由後天八卦方位與武丁時代四方風名相同思之,後天八卦方位起碼源於商代無疑。? (這裡標點符號打上? 實在有所不解)

同樣重要的史料還見於《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日出,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查這個?的字是【隩】)

案"? ""藏"同義,《說卦》稱坎為隱伏,亦有"藏"義,而"夷""彝"同音相通,故我們將《尚書·堯典》中的這段文字與前引《殷墟文字綴合》《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中的風名相對照:"平秩東作……以殷仲春,厥民析",而"貞帝於東方曰析,風曰協",據前所考,"析"與"震"同義,故" 厥民析"即"厥民震"也!同樣"平秩南訛……以正仲夏,厥民因",而"南方曰因,風曰微。"據前考,"微"即"離",故"厥民因",即"厥民離"。同樣,"平秩西成……以殷仲秋"之"厥民夷"即"厥民兌",而"以正仲冬"的"厥民? "即"厥民坎"。通讀《尚書·堯典》中的這段文字,如果將文中的"析""因""夷""? "換成四正卦之"震""離""兌""坎",則一篇"卦氣"說文字躍然紙上矣!
(我認為語言文字不是像數學一樣可以任意替代或替換的,故這段文字我認為有點勉強)

我們再看《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而《山海經·大荒南經》:"南方曰因,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因《山海經》保存的不全,僅三方風名。案"折""析"古同,《說文》:"析,破木也,一曰折也。"
由以上之考,我們可知四正卦與"卦氣"說其源久矣!



由文字中
【同樣重要的史料還見於《尚書·堯典》】
【則一篇"卦氣"說文字躍然紙上矣!】
【由以上之考,我們可知四正卦與"卦氣"說其源久矣!】

應該說明了作者是採認同的見解吧.....

因為認同,才能認為卦氣可以溯源至唐堯時期,以證明卦氣之淵源久矣,不是嗎???
貼文者 : : 明陽

Re: “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的「析、因、夷、隩」 - 2020-06-12 16:41:03

張貼者: 明陽


張貼者: 魯夫


老實說 我對於【析、因、夷、隩】把它們跟【卦氣】連在一起,似乎有所不妥。



引用《“卦氣”溯源》一文的「摘要」,只是介紹有學者將“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中的「析、因、夷、隩」作了連結,但不表示引者的認同………




魯大 可能是我貼文用字太簡略,讓你誤解……

6/8“《尚書》為「天書」”貼文中引用了三段資料,都是摘自網路,
第一段即《“卦氣”溯源》一文的「摘要」,所以在說明中我強調「引用……只是介紹……」,毫無贊同或不贊同的立場。
說明中又說「有學者將“卦氣”說溯源到《尚書.堯典》中的『析、因、夷、隩』作了連結,但不表示引者的認同………」,這段說明中的「引者」是指在下貼文引用《“卦氣”溯源》「摘要」的人,不是指劉大鈞 教授,也就是說明陽只是介紹有此文章,但不表示明陽對該文章有立場……



.
貼文者 : : Amychen

「月」之行 - 2020-06-14 18:47:46


「月」之行


《尚書•洪範》也屬《易經》的重要史料之一,查文中箕子的敘述,得知所謂的「洪範九疇」是與治水有關,下節錄首段供參考: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乂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徵,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
……………………

而在《易經》的坎卦為月象、為水象…………從坎卦經傳的記載:

  坎卦《卦辭》曰:「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坎卦《彖辭》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坎之時用大矣哉!」

  坎卦《象辭》曰:「水洊,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彖辭》說「行險而不失其信」、「行有尚,往有功也」,「信」是否是指潮汐?「尚」又是指…….

《漢書.天文志》說:「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西從白道;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然用之,一決房中道。青赤出陽道,白黑出陰道。若月失節度而妄行,出陽道則旱風,出陰道則陰雨。」

「月有九行」與《洪範》的「五行」是否有相關?

坎卦六三之井卦(井卦《彖辭》「井養而不窮也」。)

坎卦六四之困卦(困卦《象辭》「澤无水」。)

坎卦上六之渙卦(渙卦有「舟楫」、「水患」之象。)

以上僅供網友參考……
貼文者 : : 明陽

以「鴻」為「範」 - 2020-06-18 10:34:16



以「鴻」為「範」


張貼者: Amychen

「月」之行


《尚書•洪範》也屬《易經》的重要史料之一,查文中箕子的敘述,得知所謂的「洪範九疇」是與治水有關,下節錄首段供參考: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乂用三德,
次七曰明用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徵,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
……………………




有關《尚書.洪範篇》,無疑它是《易經》的重要參考史料。在此我也提供一點個人看法,供網友參考:

通常書籍的介紹:《洪範》為《尚書》篇名,「洪」是大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用現代語言來說,洪範就是「大憲」,近似於「國家憲法」之意。

然而《洪範》為《尚書》篇名,卻又有另一名稱為《鴻範》:

《史記.宋微子世家》:“在昔 鯀 陻鴻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鴻範九等,常倫所斁。 鯀 則殛死, 禹 乃嗣興。”

《後漢書.卷六.孝質帝紀》:「鴻範九疇,休咎有象。」

因為《洪範》的「洪」釋為「大」的意思,於是把《鴻範》的「鴻」也釋為「大」……

其實「鴻」就是指「鴻雁」,在《周易》漸卦的六爻爻辭,都以鴻雁「漸之進」的遷徙來繫辭:

  漸卦初六「鴻漸于干」
  漸卦六二「鴻漸于磐」
  漸卦九三「鴻漸于陸」
  漸卦六四「鴻漸于木」
  漸卦九五「鴻漸于陵」
  漸卦上九「鴻漸于陸」


  漸卦上九之蹇卦,爻辭說:「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爻象闡述說「其羽可用為儀,吉」,就是依漸之序而「不可亂也」。


「64卦配72候卦氣圖」

「寒露初候」應歸妹外卦卦氣,物候「鴻雁來賓」。

「寒露初候」,物候「鴻雁來賓」,太陽到乙山。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歸妹外卦卦氣應泰卦六五爻辰化戌。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歸妹內卦卦氣應歸妹六五爻辰化酉。

泰卦《彖辭》曰:「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歸妹《彖辭》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以64卦序看 漸卦 → 歸妹

漸卦《彖辭》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雜卦傳》:「漸女歸,待男行也。」

漸卦卦氣主「雨水初候」,而「雨水二候」為「鴻雁來」(「鴻雁來」為泰卦物候,鴻雁由南方陸續要返北方巢居地,途經觀測地),而歸妹外卦卦氣主「寒露初候」(應歸妹上六應爻爻辰戌),物候應「鴻雁來賓」(鴻雁由北方陸續到達觀測地)。聖人藉觀察自然界變遷之象,稱「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因此歸妹乃「天地之大義」。


漸卦六爻爻辭以「鴻」為「範」!



.
貼文者 : : 明陽

「儒」與「需」 - 2020-06-21 21:42:45



「儒」與「需」


小篆从人需聲,柔也。術士之偁。
段玉裁注:儒 柔也。……鄭目錄云。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小篆从雨、而聲,本義作「須也」解,(見說文許著)乃遇雨不進,止而少須,即少待之意,故从雨。又以而(甲骨文)本象人鬚形,又為紆緩之詞,因有緩意;需為緩進暫止,故从而聲。
《周易.雜卦傳》:「需不進也。」



  需卦《卦辭》曰:「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卦《彖辭》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卦《象辭》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這是孔子在《禮記》裡講的一句話。有人說表達了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前者使一己之生命得以存活,後者使生命得以延續。


需卦初九之井卦(「井養而不窮」)

需卦九二之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需卦九三之節卦(「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需之下卦動,之井卦、之既濟、之節卦,在「九宮飛布」聯繫與相應,代表飲水(井卦)、養生(頤卦)、飲食(噬嗑)的三個卦,隨著爻變而出現,即「飲食」而生命得以存活。


需卦六四之夬卦(「夬,決也,剛決柔也」)

  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需卦九三之節卦、需卦六四之夬卦,在「九宮飛布」節卦與履卦(「履,禮也」)有聯繫,夬卦(「剛決柔也」)應咸卦(「咸,感也。……二氣感應以相與……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需于血,出自穴」,行「周公之禮」………。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需卦九五之泰卦,「九宮飛布」,歸妹外卦卦氣應需卦九五爻辰為戌,歸妹《彖辭》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需卦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需卦上六之小畜,「九宮飛布」,小畜應益卦,益卦卦氣應寅月(寅為上六爻辰子之「馬」,應「三宮」,「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歸妹應咸卦(「入于穴」),小畜應明夷,明夷卦氣應需卦九五爻辰為戌(戌為「之卦」小畜上卦巽納辛之「羊刃」),需卦上六爻辰子化卯「無禮之刑」(子為需之上卦坎納戊之「飛刃」)………。前輩說這像似「搶婚」………
貼文者 : : 明陽

「儒」與「需」(一) - 2020-06-23 09:44:44



「儒」與「需」(一)



「64卦配72候卦氣圖」:

漸卦卦氣主「雨水初候」、
泰卦卦氣主「雨水二候」(物候「鴻雁來」)、
需之內卦卦氣主「雨水三候」、
需之外卦卦氣主「驚蟄初候」(物候「桃始華」,即「桃花開」)

巽之外卦卦氣主「白露初候」(物候「鴻雁來」)、

歸妹之外卦卦氣主「寒露初候」(物候「鴻雁來賓」)、


以64卦序看 漸卦 → 歸妹

漸卦《彖辭》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歸妹《彖辭》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泰卦卦氣主「雨水二候」,泰卦六五之需卦,歸妹外卦卦氣應泰卦六五爻辰化戌。

需之內卦卦氣主「雨水三候」(寅月)、需之外卦卦氣主「驚蟄初候」(卯月,物候「桃始華」),需之外卦卦氣為內卦卦氣之「桃花」。


「春社」是最古老的節日,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在殷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社「交」、社「會」),而演變到如今,主要是春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

《淮南子》中記載:「桑林者,桑山之林,能興雲作雨也。」說的是「春社」在桑林幽會的情事........

《淮南子》所謂「興雲作雨」,這與需卦卦象有聯繫。

需卦卦象:「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詩經》的第一篇為〈關雎篇〉,它的第一句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鳩」是一種水鳥,但《詩經》是兩三千年前的作品,動植物名稱因時、因地而異,要認識這些動植物名稱實為不易。

「雎鳩」到底是什麼鳥?

朱熹《詩經集傳》:「水鳥也,狀類鳧鷗,今江淮間有之。生而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
學者稱〈關雎〉是寫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以「關關雎鳩」起興,說明「關關」是雎鳩的求偶聲……..



在「64卦配72候卦氣圖」中,「驚蟄三候」的物候「鷹化為鳩」。
「鷹化為鳩」的「鳩」與「雎鳩」相同嗎?

驚蟄節氣前後,動物開始繁殖,同屬鳥類,鷹和鳩的繁育途徑卻大不相同,
當天氣日漸和暖時,一向以肅殺之氣為代表的鷹隼,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原本蟄伏的鳩開始鳴叫求偶。
………….
…………………..
貼文者 : : 明陽

天命之謂性 - 2020-06-28 21:00:29



天命之謂性


《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維持個體的存活與生命的延續,這是「性」與「命」的課題!

在《易.彖辭》裡有提到「性命」與「天命」:

乾卦《彖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无妄《彖辭》曰:「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萃卦《彖辭》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乾卦《彖辭》稱「各正性命」,乾卦《彖辭》「性命」一詞與「飲食男女」的「性」與「命」內容相同嗎?

无妄、萃卦《彖辭》的「天命」又是指甚麼?

《中庸》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之一,開宗明義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小篆从心、生聲,本義作「命於天固有諸心曰性」解,(見六書故)乃稟自天賦,而固結於心之諸種氣質;故从心。又以生有生長生殖等義;飲食男女為人之通性,飲食利於其長,男女導其殖,故性从生聲。

小篆从口令,令(「斗建」與「月令」,「命宮」與「月將」)、乃發號之意,有發令權者以口指揮人為命,故命之本義作「使」解,(見說文許著)乃使人依發令者之表示而行之意。
段玉裁《說文》注:使也。从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再查《易傳》中《繫辭傳》、《說卦傳》的「性」、「命」說:
《繫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說卦傳》第一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說卦傳》第二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學前輩說,《繫辭傳》、《說卦傳》上述章節的「性」、「命」之說,搭配著圖書象數作表述………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无妄、萃卦《彖辭》的「天命」是談「心性」嗎?

有一值得吾人注意的就是无妄卦的「天命」說,依《序卦傳》无妄卦排序25,无妄卦的前一卦為排序24的復卦,因為復卦《彖辭》說: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如果无妄卦《彖辭》的「天命」,就是《中庸》「天命之謂性」,那與前一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前後卦即有「心」、「性」的連結!


考《伊川擊壤集》「冬至吟」,由節氣的變化聯繫到《易》的陰陽動靜,闔辟消長,從中可以略窺“復其見天地之心”之義: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