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卦氣說」

貼文者 : : 明陽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0:41:40



何休「卦氣說」


《春秋公羊傳》,為中國古代經書之一。據說作者是戰國齊人公羊高,相傳是子夏的弟子。為「春秋三傳」之一。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又稱《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

《公羊傳》的思想直承《春秋》,側重於從《春秋》尊王思想延伸而成的「大一統」、「撥亂反正」觀點….……。
而在公羊學獲立為官學之後,公羊學派的勢力大漲。後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著《春秋繁露》,好言「天人感應」與「陰陽災異」,「讖緯」學大為流行……….。
東漢以後,很多人對讖緯學進行了批判,公羊學自此逐漸走向沒落。清代考據學興盛,學者們陸續對公羊傳進行研究,公羊學思想又有一次復興……..。

盧鳴東 教授在“何休「卦氣說」窺管——《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例釋”一文的提要說到:

何休 是 東漢的公羊學家,他除了注釋《春秋公羊傳》外,也曾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七分」是西漢象數《易》「卦氣說」的主要內容。「卦氣說」是通過《周易》卦象顯示出一年之中陰陽二氣的消息盈虛,其中每卦主時「六日七分」,反映出萬物生長的不同階段。可見,「七分」是《周易》卦象的主時單位。誠然,何休的「七分」注已經散佚,我們無法據此探討他的「卦氣」思想,但在東漢經儒以「注經為主」的治《易》風尚下,何休注釋《公羊》有可能受到「卦氣」思想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春秋公羊解詁》中「元年春王正月」的注文,探討何休「卦氣說」思想的內容,除了勾勒象數《易》學對訓釋《公羊傳》所起的作用外,也試圖在文獻不足徵的情況下,為窺管 何休 在《公羊》學以外的經學思想提供一個切入點。

http://faculty.ndhu.edu.tw/~dhjcs/text/textvol2/vol2.3.pdf


盧鳴東 教授在文中說:

《後漢書》記載何休注訓「風角」、「七分」,而「風角」、「七分」是漢代《周易》支流之學。《後漢書.方術列傳.序》云:「仲尼稱《易》有君子之道四焉……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其中,「七分」是西漢象數《易》「卦氣說」的重要內容。漢代「卦氣說」始自西漢孟喜、焦延壽、京房等象數《易》家,而深化於《易緯》,主要是用作占驗為主。時至東漢,馬融、鄭玄、荀爽、虞翻等皆以注經言《易》,也有利用「卦氣說」注解《周易》。兩漢經儒所提出的「卦氣說」各有特色,對於「七分」的理解也略有差異,但整體而言,他們把「七分」視為「卦氣說」的基本內容,這方面卻沒有爭議。以孟喜的「卦氣說」為例,「卦氣」的「卦」是指六十四卦;「氣」是指二十四節氣和觸動節氣改變的陰陽二氣。「卦氣」便是以六十四卦配合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而「七分」便是在卦爻和時令配合底下用作計時的單位。《新唐書.曆法志》記載僧一行《卦議》曰:

當據孟氏,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變,十有二變而歲復初。

週而復始。這種「卦以地六」的計算方法,是在坎、離、震、兌四正卦外,以六十卦各主六日。《後漢書.律曆志》以「日行一度,積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而周天一周」作為一歲的總日數。這樣來說,若六十卦各主六日,餘下便有五又四分之一日,以每日八十分來計算,五日有四百分,四分之一日有二十分,合共四百二十分;進一步以四百二十分配合六十卦,六十卦各得七分,加上原來的六日,每卦便主時六日七分。《易緯.稽覽圖》曰:「甲子卦氣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鄭玄 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為一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由此可見,「七分」是「卦氣說」的重要思想內容。何休既能注訓「七分」,相信對「卦氣說」也有一定的認識。可是,何休的「七分」注已經散佚,我們無法據此了解他的「卦氣」思想。漢代是一個重視天人關係的時代,強調天道是人道的根本,這方面以漢代《公羊》學最為突出。董仲舒研治《公羊》,首推天人感應、祥瑞災異之說,為日後何休研究《公羊》奠立方向。事實上,何休在《文謚例》中所倡言的「二類」便是指「人事與災異」。在《春秋公羊解詁》中,災異是何休闡明天人關係的一個重要媒介,印證出天象與人事的聯繫。相對來說,「卦氣的基本意義就在於卦與時」,四時節氣和陰陽消息的變化也同樣是天象的啟示,而寄託在時令與卦象的配合中,作為人道確立的根據。僧一行於《卦議》中曰:「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說《易》本於氣,而後以人事明之。」這說明「卦氣說」的出現本來就是有附會人事意旨。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稱「天道闇昧,故推人道以接之」。這樣看來,「卦氣說」很可能滲透在他的注釋中,作為闡釋天人關係的思想依據。可以說,這是在缺乏文獻記載的情況下,窺管何休「卦氣說」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本文通過《春秋公羊解詁》中「元年春王正月」的注文,揭示何休在漢代「卦氣」思想的影響下,所呈現出來的天道與人道之間的聯繫,並藉此勾勒象數《易》學在《公羊》經學的訓釋中所起的作用。



待續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0:48:18


何休「卦氣說」(一)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魯國十二公首年即位的書寫條例,除了隱公、莊公和定公外,魯公即位的首年都完整地寫上這書例。
………..
…….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春秋》書寫魯公即位的常例。在《春秋公羊解詁》中,《春秋》尋常的書法往往有深一層的詮釋。在字面的意義上,「元年春王正月」是用來說明「公即位」的時間。當中除了「王」字以外,「元年」、「春」、「正月」都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沒有深層的特殊意義。不過,何休把它們視為天道與人道契合的表徵,使「元年」、「春」、「王」、「正月」和「公即位」呈現出層級性的縱向排列,而且下層級的認受性必須由上層級來確定。《公羊傳》隱公元年云:「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休注曰:

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五者同日並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繫,不可不察也。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代表魯公即位,新政權的開始,他的認受性肇端於「五始」的端正。在《文諡例》中,何休曾提出《春秋》「五始」的說法,而「五始」的思想本源於緯書。

《春秋緯.元命苞》云:黃帝受圖有五始。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

據此來看,若然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各詞獨立標出,正好代表「五始」中的各個層級。層級之間的關係是「元」為「氣之始」,以下端正「天之端」;「春」為「四時之始」,以下端正「王即位」;「王」為「受命之始」,以下端正「王之政」;「正月」為「政教之始」,以下端正「諸侯之即位」,至「公即位」為「一國之始」,以下端正「境內之治」。從各層級的先後次序來看,「五始」的性質是從天道的綻現逐步推展至人道的頒行;在句式上,「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便由偏正的修飾關係演變成為並列的層級組合,這就是說「元年春王正月」由原來表示「公即位」的時間修飾,成為端正它的認受性的重要天道根據。

何休為「元年春王正月」注入天道內涵,看來與《春秋》性質不合。《春秋》本是魯國史記,其用為「上明三王之說,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春秋》經世致用,為後王垂撥亂反正之法,它所關心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不過,漢代是討論天人關係最為熱烈的時代,經儒在詮釋《春秋》時又往往向《周易》學說靠攏。西漢劉歆便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參證。



待續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0:54:20


何休「卦氣說」(二)



《漢書.律歷志》記載劉歆曰:

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易》兩儀之中也:於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啟閉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凶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




《周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與《春秋》分屬天、人二道,惟彼此有湊合相通之處。在此,劉歆指出有七方面:

其一,《春秋》「元年」著明國君一統的端始,其義相當於太極,作為天地萬物 生成的根本。

其二,《春秋》以「春」、「秋」為一年記時的綱紀。若以陰陽消息而言,春置陰退陽長之中,為「陽中」;秋置陽退陰長之中,為「陰中」。孟康注曰:「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因太極衍生兩儀,而兩儀分屬陰陽,故春、秋 除了用作記時外,又分別置於《周易》兩儀之中,即「陽中」和 「陰中」。

其三,《春秋》書例每於春時書「王」。《周易.繫辭上傳》云:「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意思是六爻分掌天、地、人三道,以王者貫通統合之。《春秋繁露.王道貫三》云:「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非王者孰能當是?」(明陽案:同人《彖辭》曰:「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其四,《春秋》無事記載,仍然著出四時首月。虞翻注曰:「四象,四時也。」根據漢代的「卦氣說」來看,四正卦分配四時,即是震象春、離象夏、兌象秋、坎象冬,是以《周易》四卦象通《春秋》四時。

其五,《春秋》四時又可以分為二分、二至、二啟、二閉八個時令。杜預注《左傳.僖公五年》曰:「分,春秋分;至,冬夏至也;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這相當於《周易》四象衍生出八卦方位。

其六,《春秋》說明人事成敗關鍵的因由,而《周易》則有預測人事吉凶的功效,兩者作用相同。

其七,《春秋》多記錄諸侯朝聘會盟等功業,而《周易》是功成立業的基本原理。

以上,劉歆不但通過《春秋》和《周易》的會通之處,論述出天人之間的緊密聯繫,也為探討天道與人道的契合提供了線索,反映出「王」是貫通天、人之間的重要樞紐。本來,《春秋》中的「元年」、「春」、「正月」只是用來表示魯公即位的時間,但是,在漢代「卦氣說」的思想框架中,「元」被視為天道的根本,是元氣的所在;「春」作為天道的表徵,是四時生養之首;而「正月」則是陰陽相交的時份,王者於此時可頒布政令。何休在訓釋《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正好體現出以上所述的天道面貌,並使餘下的「王」作為法取天道,頒授人道的中介。這除了顯示出《公羊》學的《易》學詮釋外,也滲透著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的「卦氣」思想。



待續

.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1:27:17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希望不吝指教 謝謝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2:17:51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希望不吝指教 謝謝


虛無實 大

何休「卦氣說」的議題,還有很多篇貼文,暫無法回應閣下的問題,貼文才不致文氣不接………待貼文告一段落……再回應如何?

閣下的問題是在《易》學是大問題,「五行」在《尚書.鴻範》的敘述內容,不易解、不易懂……

我曾與前輩討論《尚書》的「尚」,《鴻範》的「鴻」,二字在《周易》的象數裡算是關鍵字………

.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6 23:08:59

張貼者: 明陽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希望不吝指教 謝謝


虛無實 大

何休「卦氣說」的議題,還有很多篇貼文,暫無法回應閣下的問題,貼文才不致文氣不接………待貼文告一段落……再回應如何?

閣下的問題是在《易》學是大問題,「五行」在《尚書.鴻範》的敘述內容,不易解、不易懂……

我曾與前輩討論《尚書》的「尚」,《鴻範》的「鴻」,二字在《周易》的象數裡算是關鍵字………

.


謝謝 我本來想私信 就想想如果可以有更多交流 才提問的 所以謝謝陽明大回覆 靜候佳音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7 01:01:04

明陽看你那麼認真在寫可以從張這裡去找‵北京圖書館在編儒藏~~本來我不想告訴你~~聽歌和睡覺多快樂~~浪費時間在這些無意義上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7 06:31:00

張貼者: 許志輝
明陽看你那麼認真在寫可以從張這裡去找‵北京圖書館在編儒藏~~本來我不想告訴你~~聽歌和睡覺多快樂~~浪費時間在這些無意義上


謝謝 許兄指教!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7 10:32:28

明陽兄我幫你貼上
http://ourartnet.com/Siku_01/0145/0145_139_003/0145_139_003.htm

春秋公羊傳注疏 全書1058頁_大家藝文天地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06:22:28


何休「卦氣說」(三)



「元」與氣的本源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是魯國國君即位的年份,但魯公只是諸侯,原來是不適用「王」字來表示他的爵位。然而,何休認為《春秋》託新王受命於魯,從而把魯公說成新王,這樣,魯公便不但可以書「王」,而在即位以後,還可以利用新王的身份履行王者的職責。何休注曰:「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託新王受命於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何休把魯公看成新王顯然是來自他的「王魯說」,旨在說明「繼天奉元」的人選必須是具備王者的身份。在何休的注釋中,「元」和「天」都是天道的概念,「五始」中的「元之氣」正「天之端」,便是說明「元」是天道的根本,用來端正天道的肇始,可見,元的出現比天要早。因此,王者取法的次序是先以元作為天道基礎,然後再從天道呈現出來的法象中,掌握天道的規律,作為人道的根本,從而「養成萬物」。

在《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元」的意義本來僅表示「一」,「元年」即是第一年。但是,何休使氣充當為「元」的內涵,並指出「元」是天地生成的源頭。《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曰:

君,魯侯隱公也。年者,十二月之摠號。《春秋》書十二月稱年是也。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繫而使繫之也。

「元」相當於「一」,「元年」即是魯隱公即位的第一年,兩者的意義本來沒有太大分別。至於何休認為《春秋》所以書「元」不 書「一」,是因為「元」是天地生成的氣化本體。其實,董仲舒早已指出「元」是萬物的本源。《春秋繁露.玉英》曰:「元者為萬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曰:「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頭,它的出現使天地萬物得以生成。《春秋繁露.玉英》曰:「《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這樣來說,「一」和「元」互用無妨,但由於「元」又可解作本源,可充當為萬物生成的來源,因此,《春秋》便變「一」為「元」。何休在承襲董仲舒以「元」為萬物源頭的同時,也為「元」加入了氣的內涵。清人蘇輿指出「其實何本於董,義當有所受之,但董不說氣,何足成之耳。」何休以「氣」釋「元」,使氣成為元的構成物質,建構出一個以氣為本的天道本體。這既說明了天地生成的情況,也交待了「五始」中「元之氣」的由來。事實上,《易傳》早已把天地的生成追溯至「乾坤」和「陰陽」的關係上,也由此導引出漢代象數《易》家以卦、氣的契合來解釋天地的發 生,而這種思想在孟喜、京房等「卦氣說」中逐步得到整合,至 《易緯》而變得完備。因此,何休實際上是把漢代象數《易》家對天地生成的追溯歷程延伸至《公羊》的注釋中。


《周易.繫辭上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把乾、坤象示天地的生成,而陰陽則作為天道的憑藉。在漢代的「卦氣說」中,乾坤與陰陽的契合集中體現在陰陽消息的規律上。孟喜的「十二消息卦」以復卦至乾卦為陽進陰退,以姤卦至坤卦為陽極生陰,乾卦六爻全陽,坤卦六爻全陰,二卦是陰陽的根本。此外,《京氏易傳》曰:「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又曰:「陰陽二氣,天地相接,人事吉凶,見乎其象。」京房認為氣分陰陽,生成天地,並分別由乾坤二卦來象示。《易緯.乾鑿度》曰:「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易緯》承襲了西漢「卦氣說」中有關天地生成的說法,並由陰陽和乾坤的契合關係進一步推衍至太易這個終極源頭。《易緯.乾鑿度》云:

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 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乾鑿度〉指出聖人憑藉陰陽二氣的消息進退,設卦垂象,以乾卦象天,坤卦象地,並由此追溯天地、乾坤生成的由來。以上敘述出天地是經由「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等演化階段,由無形的氣化成有形的天地。這顯然是在西漢象數《易》「卦氣說」中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說法。同時,鄭玄在注釋〈乾鑿度〉中也再次申明元氣的本源是來自太初。〈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鄭玄注曰:「元氣之所本始。」鄭玄把氣釋為「元氣」,則氣與元氣同義。〈乾鑿度〉曰:「清輕者上為天。」鄭玄注曰:「象形見矣。」〈乾鑿度〉曰:「濁重者下為地。」鄭玄注曰:「質形見矣。」此後,氣分清濁,各自升天降地,生成天地。

從以上來看,何休於注釋《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以「元」、「氣」同義為訓,並通過「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的氣化規律解釋天地的生成,這與《易傳》、孟喜、京房、《易緯》和鄭玄等說法當存在一定的淵源關係,反映出漢代「卦氣說」在何休撰寫《春秋公羊解詁》中所起的指導作用。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07:04:39

張貼者: 明陽

何休「卦氣說」(三)


何休注曰:

君,魯侯隱公也。年者,十二月之摠號。《春秋》書十二月稱年是也。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繫而使繫之也。
.........
..................

「元」相當於「一」,「元年」即是魯隱公即位的第一年,兩者的意義本來沒有太大分別。至於何休認為《春秋》所以書「元」不 書「一」,是因為「元」是天地生成的氣化本體。其實,董仲舒早已指出「元」是萬物的本源。《春秋繁露.玉英》曰:「元者為萬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曰:「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頭,它的出現使天地萬物得以生成。《春秋繁露.玉英》曰:「《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

.....
........

〈乾鑿度〉指出聖人憑藉陰陽二氣的消息進退,設卦垂象,以乾卦象天,坤卦象地,並由此追溯天地、乾坤生成的由來。以上敘述出天地是經由「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等演化階段,由無形的氣化成有形的天地。這顯然是在西漢象數《易》「卦氣說」中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說法。同時,鄭玄在注釋〈乾鑿度〉中也再次申明元氣的本源是來自太初。〈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b]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11:21:23



何休「卦氣說」(四)



「春」與天道法象


在《春秋》「元年王正月」的排序中,「春」上繫於「元年」,從曆法上來說,這是恰當的。春是四時之首,標誌著一年之中的物候變化,下啟夏、秋、冬三時。《公羊傳》云:「春者何?歲之始也。」何休注曰:「以上繫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歲之始也。」「元年」是魯公即位的第一年,而一年之中的四時秩序沒有不是先春,次夏,次秋,次冬。因此,《春秋》以「春」上繫於「元年」,而下繫於「王」,正好象徵一年的新開始。但是,由於何休指出王者在即位以後,當奉元氣,繼天道以養育萬物,因此,「元」便不單純是表年的時間單位,而是氣的所在,天地生成的根本。同時,「春」也由原來僅表示一季的時令,解釋成為天道法象。在《春秋公羊解詁》中,四時是天道法象的所在,而「春」是法象所出的首個時令,王者只要透過四時端正政令,天道便能下達人道。這正是何休在「五始」中所提到「以天之端正王之政」的天人意義。

相對夏、秋、冬的物候來說,春是萬物萌生的時份,它印證出天地在生成以後,萬物初生的起始階段。何休注曰:

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時本名也。

由於春是四時之首,故此,何休指它是「天地開辟之端」,又是「養生之首」,這在常理上來說,還是可以理解。然而,他解釋春為「法象所出」,這便不能單據四時的迭次來解釋。而且,在隱公八年注中,何休也指出春便是天法。《春秋》曰:「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何休注曰:

宋公序上者,時衛侯要宋公,使不虞者為主,明當戒慎之。無王者遇在其間,置上則嫌為事出,置下則嫌無天法可以制月,文不可施也。
……
………
可以說,何休把「春」理解為天道法象,這顯然不是來自春的本來意義,背後必然隱潛著一定的思想根據。沿於何休對「元」的解釋,「元」的內涵是氣,它分化出陰陽,並由此生成天地。《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當天地生成以後,萬物具備了生育的條件。這時,王者便要順應天道的啟示,養成萬物,作為貫通天道和人道的中介。在《春秋公羊解詁》中,何休重視王者頒授四時的重要性,原因是四時體現出天道法象。《春秋》隱公六年曰:「秋七月。」《公羊傳》曰:「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何休注曰:

春以正月為始,夏以四月為始,秋以七月為始,冬以十月為始,歷一時無事,則書其始月也。……明王者當奉四時之正也。《尚書》曰:「欽若昊天,曆象日月 星辰,敬授民時」是也。有事不月者,人道正,則天道定矣。

何休認為《春秋》有事無事皆書四時首月,這是因為四時是天道所在,故王者當奉行四時頒令,勿有偏差,猶如堯帝命羲、和二氏曆法天象,敬授民時一樣。孔廣森曰:「王者嚮明而治,必奉順四時之正,天道正於上,人事正於下。」何休所以把四時看成為天道法象,是基於四時中的物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依據。按照四時的物候變化來看,一年之中,萬物有生、養、收、藏四個階段,這個規律是由二十四節氣所決定,而每個階段的初期變化必然首先反映在四時的首月中。因此,王者欲要長養萬物,滲透天道法象的表徵,先決條件便是要分辨出四時首月中的節氣變化,而當認識到箇中的變化規律後,也就能掌握其他月份在節氣上的改變,如此「人道正,則天道定矣」。何休認為《春秋》無事記錄四時首月,又「有事不月者」,原因也在於此。可見,在何休的天道思想中,除了「春」以外,夏、秋、冬也是天道法象,它們的法象表徵便分別見於四時首月的物候轉變中。

由於四時是天道法象,因此,何休認為王者當據此制定禮制。《公羊傳》桓公八年載「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何休注曰:「四者,四時祭也。疏數之節,靡所節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何休指出四時合於天道,是由於四時物候的變化不但使人子思念親人,也造成了萬物生長的不同形態。何休稱「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麥始熟可礿,故曰『礿』……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冬萬物畢成,所薦眾多,芬芳備具,故曰『烝』。」可見,四時祭的確立是決定於物候對萬物生成所帶來的變化。由此看來,何休對天道的認知是建基在四時與物候的搭配關係上。


基本上,四時物候的變化是呈現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從「卦氣說」來看,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又是陰陽二氣消息的結果,其中「四正卦」是用來象示四時物候轉變的情況。「四正卦」是指坎、震、離、兌四卦,四卦分主四時,各有六爻與二十四節氣相配,而其餘的六十卦則配以三百六十日,一爻主一日。在西漢象數《易》家中,孟喜始以四正卦主四時,並各以四卦的初爻分主二至、二分,但不主日。孟喜曰:「坎、震、離、兌,二十四節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到了焦延壽則除了將四正卦主四時外,還以四正卦值二分、二至四日。《漢書.京房傳》記載焦延壽「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孟康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至於「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離、震、兌,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止於占災眚與吉凶善敗之事。」這是指京房以一卦主六日七分,又在四正卦前的一卦,即頤、晉、井、大畜各自減去七十三,用來分給四正卦。雖然,孟、焦、京三家在四正卦主日數的問題上各有分歧,但整體來說,他們都以坎、震、離、兌四卦象示四時。

在四時與物候的變化規律上,何休正是以「卦氣說」作為思想背景,利用「四正卦」中的陰陽消息來說明四時物候的改變。《春秋》桓公四年曰:「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何休注曰:「狩例時,此月者,譏不時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陽氣始施,鳥獸懷任,草木萌牙,非所以養微。」在四正卦中,坎卦主十一月,這時陽氣初長,萬物收藏待發,故何休認為桓公當順應物候變化,不要狩獵。此外,何休也借用物候的轉變來申明天人災異。《春秋》桓公八年曰:「冬十月,雨雪。」《公羊傳》曰:「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何休注曰:「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是後有郎師、龍門之戰,流血尤深。」在四正卦中,離卦主白露八月節,兌卦主秋分八月中。自秋分八月中,至大雪十一月節,陰氣雖然漸長,但是,陰氣在八月中還沒有大盛,不同於小雪十月中和大雪十一月節的物候情況。因此,何休認為八月雨雪,這是不尋常的現象,象示日後將有兵禍。

從以上看來,何休所指的四時法象,它們的天道內涵正是由四正卦的陰陽消息所形成,四正卦具體象示了四時中陰陽消息的 狀態,並反映出二十四節氣的周流變化。《卦議》記載孟喜曰:

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固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于震,始據萬物之元,為主于內,則群陰化而從之,極於南正,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於地下,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仲秋陰形於兌,始循萬物之末,為主於內,群陽降而承之。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兌功究焉。 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九之動始於震;陰八之靜始於離,陰六之動始於兌,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 節之應備矣。

根據《新唐書.曆法志》孟喜七十二候卦氣圖,坎卦六爻象冬時,自冬至十一月中,至仲春二月節驚蟄,陰氣大盛,陽氣隱伏不出,此時為陽七,即少陽初長之時,萬物收藏待發。震卦六爻象春時,自春分二月中,至芒種五月節,陽氣漸長,陰氣消退,此時為陽九,即太陽初長之時,萬物適宜萌生。離卦六卦象夏時,自夏至五月中,至白露八月節,陽氣大盛,陰氣隱伏不出,此時為陰八,即少陰初長之時,萬物已長成。兌卦象秋,自秋分八月中,至大雪十一月節,陰氣漸長,陽氣消退,此時為陰六,即太陰初長之時,萬物適宜收藏。以上孟喜的四正卦顯示出一年之中陰陽二氣消息盈虛,由此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並影響到萬物生長收藏的不同狀況。在《春秋公羊解詁》中,這方面的卦氣思想是何休把四時視為天道法象的思想根據。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16:51:26

張貼者: 明陽


何休「卦氣說」(四)

基本上,四時物候的變化是呈現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從「卦氣說」來看,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又是陰陽二氣消息的結果,其中「四正卦」是用來象示四時物候轉變的情況。「四正卦」是指坎、震、離、兌四卦,四卦分主四時,各有六爻與二十四節氣相配,而其餘的六十卦則配以三百六十日,一爻主一日。在西漢象數《易》家中,孟喜始以四正卦主四時,並各以四卦的初爻分主二至、二分,但不主日。孟喜曰:「坎、震、離、兌,二十四節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到了焦延壽則除了將四正卦主四時外,還以四正卦值二分、二至四日。《漢書.京房傳》記載焦延壽「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孟康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至於「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離、震、兌,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止於占災眚與吉凶善敗之事。」這是指京房以一卦主六日七分,又在四正卦前的一卦,即頤、晉、井、大畜各自減去七十三,用來分給四正卦。雖然,孟、焦、京三家在四正卦主日數的問題上各有分歧,但整體來說,他們都以坎、震、離、兌四卦象示四時。



而「四時物候的變化是呈現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卦的排序是怎麼來的?(法象地球公轉嗎?)

《周易》64卦序,卦的排序是怎麼來的?(法象地球自轉嗎?)

《序卦傳》有作解說,但還是不能明白排序是怎麼來的?


中國古代運動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對相對性原理的描述,那是古人在解釋古老的地動說為何與人們日常感覺不一致時提出來的,以《尚書緯•考靈曜》的說法最為典型:

“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


《序卦傳》的上經用28個「受」來相序,下經用33個「受」來相序………。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16:53:58


《序卦傳》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17:02:35


「卦氣」的排序是怎麼來的?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8 19:37:37


「黃龍體」與「受」


周文王時代,象徵「黃龍體」的「軒轅星」在赤經108°,約到B.C.500年,「軒轅星」改在赤經118°時,太陽周年視運行在赤經118°約為「小暑三候」應渙卦,屬未月的後18日應「中央土」,在此時「黃帝」與「軒轅」的名號才真正的結合起來。

未月的前12日應鼎卦3日、豐卦6日、渙卦3日,「其日丙丁,其帝炎帝」;未月的後18日「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參《禮記.月令》「中央土」。)

因為渙卦卦象為上巽下坎,巽為木、坎為水,其所應季節讓渙卦成為木浮於水的舟楫之象: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繫辭下傳》第二章)

渙卦《彖辭》曰:「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渙卦初六之中孚......中孚《彖辭》曰:

「......說而巽,孚乃化邦也(勸化世人)......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渙卦初六之中孚,中孚初九之渙卦,兩卦的初爻都以吉論。

渙卦「乘木有功」、中孚「乘木舟虛」,
與後來佛經「大乘」、「小乘」的翻譯似乎有聯繫......。

渙卦《象辭》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宗教活動)

渙卦為「乘木有功」之象,渙卦卦氣與「洪澇」的季節有聯繫。

中國降水的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陽曆七、八兩個月,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並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
同時,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
洪澇所到之處,災民數以萬計,都是應了「生命與財物散敗」之象........

渙之上卦巽為木納辛,下卦坎為水,辛的兩個「天乙貴人」一在寅、一在午,正好落在下卦坎水的初六與六三人爻爻辰,象徵救苦救難!二至四爻互體成頤卦,頤卦「養萬民也」,救助與安置收容.........

  頤卦《彖辭》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義大矣哉!」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9 16:25:11

明陽兄看你那麼熱心~~我幫你找一些是否能幫助
http://ourartnet.com/Siku_01/0040/0040_034_122/0040_0034_122.htm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9 16:51:40



張貼者: 許志輝
明陽兄看你那麼熱心~~我幫你找一些是否能幫助
http://ourartnet.com/Siku_01/0040/0040_034_122/0040_0034_122.htm



感謝許兄!所貼版本很清晰,我替網友謝謝……

年紀大了,能作點就多作點……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9 18:21:35



「剛柔有體」與「剛柔相易」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將《周易》64卦序除去乾、坤、坎、離四卦剩六十卦,初一白天配屯卦、晚上配蒙卦………三十日白天配既濟、晚上配未濟,晝夜各一卦,依序卦30日配60卦完成一太陰月循環。

“總敘章”說: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尤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剛柔有表裡………晝夜各一卦」,在《繫辭上傳》第二章也是說「剛柔」是代表「晝夜」……
《繫辭上傳》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剛柔相推」的「相推」,與「受」字的「上下相付」,其意思是否相近…………

《繫辭下傳》 第六章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晝夜之象」的產生,本身是有個「體」???

《繫辭下傳》 第八章說「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剛柔」所代表「晝夜」之象是可以「相易」的………


《周易參同契》,
「總敘章」晝夜各配一卦表列如下:

乾 坤
屯1旦、蒙1夜 需2旦、訟2夜 師3旦、比3夜 小畜4旦、履4夜
泰5旦、否5夜 同人6旦、大有6夜 謙7旦、豫7夜 隨8旦、蠱8夜
臨9旦、觀9夜 噬嗑10旦、賁10夜 剝11旦、復11夜 无妄12旦、大畜12夜
頤13旦、大過13夜 坎 離

咸14旦、恆14夜 遯15旦、大壯15夜 晉16旦、明夷16夜 家人17旦、睽17夜
蹇18旦、解18夜 損19旦、益19夜 夬20旦、姤20夜 萃21旦、升21夜
困22旦、井22夜 革23旦、鼎23夜 震24旦、艮24夜 漸25旦、歸妹25夜
豐26旦、旅26夜 巽27旦、兌27夜 渙28旦、節28夜 中孚29旦、小過29夜
既濟30旦、未濟30夜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9 19:30:50


何休「卦氣說」(五)



「正月」與人道的確立

在《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王」是指魯公,他沒有王者的身份,僅是魯國諸侯。《公羊傳》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曰:「君之始年,君,魯侯隱公也。」在何休的天道思想中,由於只有王者才符合「繼天奉元,養成萬物」的資格,效法由「春」所表現出來的天道表徵,於是,何休便假託文王之名,把「王」解釋為文王。《公羊傳》云:「王者孰謂?謂文王也。」何休注曰:「以上繫『王』於『春』,知謂文王也。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繫天端,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文王是周代開國君主,為天命所歸,故能上繫於「春」;當「王」取得王者身份後,首要的任務是制定正月,作為王者受命改制的天道根據。

根據何休的「新王改制」說,新王受命即位後,為了昭明受命於天,不是繼位於人,便必須改革前朝制度,包括遷徙京師,修改車馬服色、旌旗名號、禮樂器具、宗廟祭物和兵甲等禮儀制度。何休認為一切改革必須等待正月制定以後才可以頒授。《公羊傳》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何休注曰:

以上繫於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王者受命,必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變犧牲,異器械,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繫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
…………..

在漢代,經儒普遍認為萬物萌生是陰陽交接的結果。《春秋繁露.順命》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又《春秋繁露.基義》曰:「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陽兼于陰,陰兼于陽。」這說明陰陽合和是萬物生成的基本條件。《淮南子.天文訓》曰:「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此外,《春秋緯》和《白虎通》都指出春是陰陽交接,萬物萌生的時份。《春秋緯.元命苞》曰:「春者神明推移,精華結紐。」注曰:「神明,猶陰陽也,相推移使物精華結成。紐,結要也。」陰陽交合,遂使萬物生成。《春秋緯.元命苞》曰:「春氣明達,六合俱生。萬物應節,五行并起,各以名利。」注曰:「自六合俱生,以通五行,各有陰陽交合,故能然也。」《白虎通.嫁娶以春》曰:「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一歲之中,春是陰陽合和的時份,也是萬物萌生的天道法象。再者,《白虎通.封禪篇》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東漢白虎觀經儒與章帝「講議《五經》同異」時,皆認為王者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有調和陰陽的職分,相信只有陰陽調和,萬物才生成有序。可見,這本來便是東漢諸儒的普遍說法。

這樣看來,陰陽交接是萬物萌生的時份,是以王者欲要「繼天奉元,養成萬物」,便要法取陰陽合和中所見的物候變化,並據此頒令制法,改革政制。這是何休以三代改制以「物見」、「物牙」和「物萌」作為天道法象的原因。不過,何休指出只有正月才是萬物萌生的月份,而三代也只能在正月法天改制,由此顯示出陰陽交接的時份已由春三月收窄至正月。《禮記.月令》指出正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這可以是何休提出王者於正月改制的濫觴。但是,「卦氣說」中的「十二消息卦」說和「七十二候」說,就更能為何休在正月與陰陽交接的配合上提供一個更具系統的說明。


.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19 23:44:08

~這張是道藏~~我要轉好幾種軟體~~等有空我在貼上~~檔案太大~~不能傳~~我田裡太忙沒什麼時間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15:23:42


何休「卦氣說」(六)


在「卦氣說」中,「四正卦」是用來配合四時,餘下的六十卦則分配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以孟喜的「七十二候」說為例,二十四節氣分為初候、次候和末候,從而得出七十二候,而六十卦與七十二候配合,其中十二卦便分作內卦和外卦,由此便多得十二卦,加上原來的六十卦,便足夠給七十二候整除。同時,一年共有七十二候,每個月則有六侯,而六候分別與六卦配合,並在六卦之中挑選一個代表卦,充當為「十二消息卦」,用來表示十二個月的陰陽變化。孟喜指出「十二消息卦」分別有泰(正月)、大壯(二月)、夬(三月)、乾(四月)、姤(五月)、遯(六月)、否(七月)、觀(八月)、剝(九月)、坤(十月)、復(十一月)、臨(十二月)。十二消息卦代表了一年之中陰陽進退的情況,自復卦至乾卦為陽進陰退,自垢卦至坤卦為陰進陽退,而泰卦是正月卦的代表卦,當中 又包含了小過、蒙、益、漸、泰、需六卦。

從陰陽二氣消息來看,泰卦所主的時份正值陰陽合和。《周易.象傳》釋泰卦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外,《易緯》也根據泰卦指出正月是陰陽交接的時份。《易緯.乾鑿度》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又曰:「泰者,正月之卦也,陽氣始通,陰道執順。」可見,正月陰陽合和,王者可於此時象法天道,頒令制法。此外,若據象數而言,泰卦的上下二卦也能夠象示出二氣合和的情況。《周易.說卦》曰:「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參即是三,屬奇數,兩屬偶數;奇數屬陽,偶數屬陰。泰卦,乾下坤上;上卦是坤,坤六劃,屬陰卦;下卦是乾,乾三劃,屬陽卦。因此,泰上下二卦上陰下陽,象示出陰陽合和。此外,泰卦,初九配六四,九二配六五,九三配上六;三組爻位都是陽爻與陰爻配合。可見,從泰上下二卦的爻位中也可以勾勒出陰陽合和的天 道法象。

由於泰卦是正月的代表卦,掌管整個正月,因此,正月中六卦所主的每一個時份理應都能夠呈現出陰陽合和的天道面貌。但是,若從「七十二候」說來看,在小過、蒙、益、漸、泰、需的正月六卦中,則除了泰卦外,就只有益卦能夠象示出正月是陰陽交接的時份。《易緯.乾鑿度》曰:

方知此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


益卦象示出二氣交感,萬物萌生的狀態。益,震下巽上,震卦是陽卦,巽卦是陰卦,故上、下二卦陰陽相應。同時,爻位方面,益初九配六四、六二配九五、六三配上九,爻位配合都是一陰一陽,陰陽完全相配。《易緯.乾鑿度》云:

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

益卦屬於正月的卦象,主正月時份,此時天氣下降,養育萬物,王者於此時頒行政令,便能夠承繼天道,頒受人道,推衍王化於天下,致使天道與人道接軌。再者,泰卦和益卦的上卦都是陰卦,下卦都是陽卦;陰卦象地,陽卦象天,天地的位置剛好倒轉,這象徵了陰陽二氣交感後的結果,否則「天地不變,不能通氣」,萬物便不能萌生。至於小過、蒙、漸、需雖然也是正月內的卦象,但是,它們在卦位或爻位上都沒有顯示出陰陽合和的天道法象,不能象示出正月是王者法取天道的時份。總之,從泰、益的卦象來看,可以考證出正月是陰陽合和的時份,說明了何休以正月作為王者頒令改制背後的思想根據。

…………..
…………………….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注文,論證出何休的《公羊》注隱潛了漢代「卦氣說」的思想內容,並揭示了何休的天道思想與西漢象數《易》家孟喜、焦延壽、京房,以及《易緯》的「卦氣說」有著深厚的淵源。這是在文獻不足徵的情況下,為窺管何休在《公羊》以外的經學思想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在何休的天道思想中,天道法象是按照陰陽消息來體現,其中四時物候的改變,正月中的陰陽合和,都充當為王者「繼天奉元,養成萬物」的取法根據。事實上,陰陽思想在先秦時已經普遍流傳,至漢代納入「卦氣說」的思想內容中,憑藉《周易》六十四卦顯示出陰陽二氣在一年之中的變化規律,說明了萬物生成的不同狀況,從而建構出「四正卦」、「十二消息卦」和「七十二候」說等主要學說,由此也準確地指出四時、十二月、以至每個月中某一時段內陰陽消長盈虛的情況。何休便是在漢代「卦氣說」的影響下,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的「元」訓釋為元氣的所在;而「春」充當為天道法象的表徵;「正月」則成為陰陽合和的時份,這使到原來在《春秋》中僅表示魯公即位的時間單位,呈現出以氣為本的天道面貌,作為王者貫達天道,頒授人道的根據。

誠然,《春秋》的意旨在於「撥亂世,反諸正」,而《公羊傳》又以為孔子「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這都反映出《春秋》所重視的是人道。至於何休認為《春秋》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是基於「人道浹,王道備」,毫無疑問,也凸顯了《春秋》的終極關懷是人道。不過,何休在注釋《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中,已開宗明義指出天道是王者頒行人道的基礎,並通過「五始」建構出天道與人道之間息息相關的緊密關係。這除了為《公羊》學開拓出《易》學的詮釋意義外,也擴闊了傳統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16:39:14

張貼者: 明陽

何休「卦氣說」(五)


「正月」與人道的確立
.....
........

在漢代,經儒普遍認為萬物萌生是陰陽交接的結果。《春秋繁露.順命》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又《春秋繁露.基義》曰:「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陽兼于陰,陰兼于陽。」這說明陰陽合和是萬物生成的基本條件。《淮南子.天文訓》曰:「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此外,《春秋緯》和《白虎通》都指出春是陰陽交接,萬物萌生的時份。《春秋緯.元命苞》曰:「春者神明推移,精華結紐。」注曰:「神明,猶陰陽也,相推移使物精華結成。紐,結要也。」陰陽交合,遂使萬物生成。《春秋緯.元命苞》曰:「春氣明達,六合俱生。萬物應節,五行并起,各以名利。」注曰:「自六合俱生,以通五行,各有陰陽交合,故能然也。」《白虎通.嫁娶以春》曰:「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一歲之中,春是陰陽合和的時份,也是萬物萌生的天道法象。再者,《白虎通.封禪篇》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東漢白虎觀經儒與章帝「講議《五經》同異」時,皆認為王者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有調和陰陽的職分,相信只有陰陽調和,萬物才生成有序。可見,這本來便是東漢諸儒的普遍說法。

這樣看來,陰陽交接是萬物萌生的時份,是以王者欲要「繼天奉元,養成萬物」,便要法取陰陽合和中所見的物候變化,並據此頒令制法,改革政制。這是何休以三代改制以「物見」、「物牙」和「物萌」作為天道法象的原因。不過,何休指出只有正月才是萬物萌生的月份,而三代也只能在正月法天改制,由此顯示出陰陽交接的時份已由春三月收窄至正月。《禮記.月令》指出正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這可以是何休提出王者於正月改制的濫觴。但是,「卦氣說」中的「十二消息卦」說和「七十二候」說,就更能為何休在正月與陰陽交接的配合上提供一個更具系統的說明。

.



泰卦是正月的代表卦,它是「十二辟卦」之一,也是「鴻雁策數」計算點之一,因為「雨水二候」為泰卦卦氣,所應的物候「鴻雁來」………。

正月卦氣中的六個卦:

立春三候:初候 小過外卦、二候 蒙卦、三候 益卦。

雨水三候:初候 漸卦、二候 泰卦、三候 需內卦。



「鴻雁策數」: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

泰卦六五動為需卦,泰卦六五爻辰亥化戌。

漸卦卦氣主「雨水初候」
泰卦卦氣主「雨水二候」(「鴻雁來」,鴻雁由低緯度往高緯度回到繁殖地,途經觀測地時稱「鴻雁來」;還有一次是在「白露初候」,鴻雁由高緯度往低緯度避冬,途經觀測地時稱「鴻雁來」。)
需卦卦氣主「雨水三候」

「鴻雁來」為泰卦物候:泰卦六五動為需卦(需卦卦氣主「雨水三候」,應泰卦九二爻辰為寅),泰卦六五爻辰為亥化戌(歸妹外卦卦氣主「寒露初候」,應泰卦六五爻辰化戌,「寒露初候」太陽到乙山)。


春分→秋分有186天(187),
秋分→春分有179天(178)。
泰卦卦氣為「雨水二候」,由「雨水三候」→「春分」有18.47天,歸妹外卦卦氣主「寒露初候」,「秋分」→「寒露初候」有18.3天,為「天地交」之象。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

歸妹六五之兌卦(歸妹為兌宮歸魂卦),歸妹六五爻辰為申化酉(兌宮酉為申之妹)。歸妹內卦卦氣主「秋分三候」應歸妹六五爻辰化酉。

泰卦卦氣主「雨水二候」(「鴻雁來」)、歸妹內卦卦氣主「秋分三候」
乾之策216的當期日數所應之卦氣,即由「雨水三候」→歸妹內卦「秋分三候」之日數;
365.25日 ÷ 360策 =1.01458日(一策之當期日)
1.01458日 × 216策=219.15日

18.47(「雨水三候」→「春分」) + 186(春分→秋分)
+ 15.2(秋分初候→秋分三候) =219.67日(由需卦卦氣到歸妹內卦卦氣的日數)


坤之策144的當期日數所應之卦氣,即由歸妹外卦「寒露初候」→「雨水三候」之日數。
1.01458日 × 144策=146.1日

179 (秋分→春分)- 15.2(秋分初候→秋分三候)
- 18.47(「雨水三候」→「春分」) =145.33日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21:38:00

02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21:39:29

03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21:41:25

05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21:42:41

06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0 22:45:52


張貼者: 許志輝
~這張是道藏~~我要轉好幾種軟體~~等有空我在貼上~~檔案太大~~不能傳~~我田裡太忙沒什麼時間


我再次為網友感謝!正能量的回應……

「天原發微」這本書與我有深緣,40多年前我曾在「中央圖書館」的微卷室看過,「中央圖書館」當時在「建國中學」對面的「植物園」裡...........

搬家後改稱「國家圖書館」.....

我懷念「植物園」裡,夏天池裡的荷花綻放............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1 15:44:41

張貼者: 明陽

何休「卦氣說」(六)

.......
...............

由於泰卦是正月的代表卦,掌管整個正月,因此,正月中六卦所主的每一個時份理應都能夠呈現出陰陽合和的天道面貌。但是,若從「七十二候」說來看,在小過、蒙、益、漸、泰、需的正月六卦中,則除了泰卦外,就只有益卦能夠象示出正月是陰陽交接的時份。《易緯.乾鑿度》曰:

方知此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


益卦象示出二氣交感,萬物萌生的狀態。益,震下巽上,震卦是陽卦,巽卦是陰卦,故上、下二卦陰陽相應。同時,爻位方面,益初九配六四、六二配九五、六三配上九,爻位配合都是一陰一陽,陰陽完全相配。《易緯.乾鑿度》云:

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




正月卦氣中的六個卦:
立春三候:初候 小過外卦、二候 蒙卦、三候 益卦。
雨水三候:初候 漸卦、二候 泰卦、三候 需內卦。

《易緯.乾鑿度》曰:
方知此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

正月六個卦:小過、蒙、益、漸、泰、需,這六個卦的「地爻」爻辰為寅的有益卦六二、泰卦九二、需卦九二,其中需之內卦卦氣屬正月的最後3日,而需卦九二與九五同為陽爻不應,故只提泰、益二卦。


《易緯.乾鑿度》云:
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蒙王化,如美寶,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德施四海,能繼天道也。


益卦六二為地爻,爻辰寅,寅月天德方在丁屬坤卦。益卦九五為天爻、為王爻,爻辰巳,巳月天德方在辛屬乾卦。益卦九五天爻之頤卦,「九宮飛布」,頤卦與天德丁方、辛方有聯繫,故曰「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德」。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3 09:25:49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希望不吝指教 謝謝


《尚書.洪範篇》是殷商 箕子口述其先王治國之寶典。據箕子謂「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 是則《洪範篇》原為夏禹經國施政之寶典。夏桀亡國,殷商承受之以為殷商治國之寶典。殷失天下,箕子被俘,周武王親自諮詢。於是箕子歷述殷商建國六百四十餘年(自商湯建國至殷紂失國共六百四十三年)之施政方針,原為承繼且奉行夏王朝之「洪範」大典。

而現行的《周易》本,據《繫辭下傳》第十一章所謂: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顯然《尚書.鴻範篇》內容要較現行《周易》本的內容早,所以「五行」一詞以目前講,最早出現在《尚書.鴻範篇》。而《周易》經傳並不見有「五行」二字,但在《周易》的經傳,「行」字出現約有130次左右………經傳中「行」字配合卦圖,卻隱喻有「卦氣」之說,「卦氣」有方位時序,於是《易經》卦圖配「九宮」後,「五行」似乎也成為《易經》所蘊藏的理論………。


讓我們來看看「五行」二字,在古代的字型與字義: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3 09:35:52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鴻範篇》中的「九疇」:

初一曰五行
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農用八政,
次四 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用皇極
次六曰義用三德,
次七日明用 稽疑,
次八曰念用庶徵,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
……………….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這段文字一共出現了十一次「極」字,「皇極」一詞如何訓詁?就顯得特別重要……


小篆从木、亟聲。本義作「棟」解,乃屋頂正中之樑;故从木。又以亟本作「敏疾」解,含有急迫之意味;正中之樑即最高之樑,高則陡峻,並便於屋上之水向前後傾瀉;故極从亟聲。


丁四新先生“再論《尚書•洪範》的政治哲學——以五行疇和皇極疇為中心”一文【摘要】說:

「洪範九疇」作為理論系統是王權和天命的象徵。它與「革命」理論不同,前者屬於平治天下的大法和基本理論,後者則論證了改朝換代的合理性。關於《洪範》的政治哲學,北宋以前,儒者更重視五行疇;南宋以後,理學家更重視皇極疇。這兩疇的重要性與其在九疇中的序次是完全相應的:五行為初始疇,皇極為次五疇(中疇)。
所謂五行,因其可以施用於民生,故謂之五行。五行是實行王道政治的基礎。《洪範》已具備五元的思維方式,通過這一思維方式,君主可以很好地條理和建構其統治的世界。而且,五行本身在上古具有一定的序次性,由此深化了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
「皇極」之「皇」當訓「君」訓「王」,訓為「大」是不對的;「極」當訓「中」,但它潛在地包含了「至」或「至極的標準」之義。朱子則顛覆故訓,以「至極的標準」為第一義。而所謂「皇極」,原意是說君王應以中道建立其位。從內容來看,皇極疇包含了中道和「作民父母」的民本思想,它們是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內涵。南宋時期,由於成為「國是」的關鍵話題,「皇極」成為官僚集團競相利用和理學集團極力辯解的觀念。今天看來,王淮充滿政治實用主義的解釋固然是對這一概念的庸俗化,但是朱子充滿理學家趣味的解釋也未必就切中了這一概念的本意。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jmjal4l.html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3 10:19:17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 ──兼論「五行」”一文提到:
http://cccp.uchicago.edu/archive/2008_IFBSD/Cheng_Chi-hsiung_2008_IFBSD.pdf

《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的「行」字很明顯地含有抽象的意義,就是指的日月運行的規律。這種「規律」的涵義,和「德行」專指遵守道德律則的行為一樣,都是和「道路」義的「行」字,同樣具有「合乎條理」的精神。《尚書》最為學術界注意的,應該是《洪範》所記「五行」之義。

《洪範》「初一、曰五行」句下: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段話中「行」字的自然義,其實亦不能說只是單純的指「五種元素」,而是和人的形體生命有一種緊密的對應關係。倘再參考《洪範》的後文,就知道「五行」之義不能單純理解為「五種元素」了。按「五行」之後為「五事」: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聦,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聦作謀,睿作聖。

「五事」列於「五行」之後,與「五行」為對應。故孔穎達《疏》引伏生《五行傳》:

貌屬木,言屬金,視屬火,聽屬水,思屬土。

「五行」之中,「土」的地位與「木金火水」略有不同。《周易‧繫辭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正義》說:

四象,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也。

又《禮記‧月令》亦以「金木水火」分主四季,春主木,夏主火,秋主金,冬主水,四季分述;唯「中央土」置於季夏之後。孔穎達《疏》解釋說:

夫四時五行,同是天地所生,而四時是氣,五行是物;氣是輕虛,所以麗天,物體質碍,所以屬地。四時係天,年有三百六十日,則春夏秋冬各分居九十日。五行分配四時,布於三百六十日間,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以土則每時輒寄王十八日也。雖每分寄,而位本未宜處於季夏之末,金火之間,故在此陳之也。

孔穎達「土」分王於四季的解釋,是有根據的。若以「五行」與「五事」相對應,則「五曰思」、「思曰睿」、「睿作聖」,亦應與前四者(即「貌言視聽」)屬不同層次。……..
……………..


《易經》(在此專指卦爻辭)中的「行」字其實亦含有抽象的含義。過去學者考證,或認為《易經》的「行」字皆指「道路」。這恐怕是囿於「行」字字形的本義以為說。事實上如上文分析,字形本義僅表述了「行」字意義的一端,西周初年經典中的「行」字,字義至為複雜。從這一點考察,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將所有出現在卦爻辭的「行」字都解釋為「道路」是有問題的。當然,傳本《易經》成書於西周初期至中期。故《易經》中「行」字的用法,部分與《詩經》、《尚書》「周書」一致,是必然的。
……….
《易經》本以占卜為主,則必涉及人生行為的準則問題。而在上古文字不多、書寫不易的情況下,卦爻辭利用語文表述廣泛的哲理,自不得不從具體的含義,引申出抽象的意義。如〈震〉六三爻辭「震行无眚」,此處「行」字,也不是具體的行走、行動的意義,而是抽象的作用、施行之義。

更顯著的例子是常見於卦爻辭的「中行」。「中行」一詞,屈萬里解釋為「中路」、「中道」,將「行」字解釋為具體的「道路」。這應該是屈先生以甲骨文、金文、《詩》、《書》等語義互釋的解釋為基礎,也可以說是一種實證的解釋。不過就《易經》的義理體系而言,「中行」同時也蘊涵另一種抽象意義,指的是居於中位、或行於中位之意。

………..
………………
總結來說,《易經》的「行」字,有時是用具體的意義,如道路、行走;有時則用抽象的意義,如行動、施行。《易經》「行」字取義與《詩經》、《尚書》略有不同,和這部書屬於卜筮書、多涉及抽象之人生與自然之理,有直接關係。


《易傳》「行」字意義系統《易傳》中的「行」字或含有「行」字的詞語很多,如「志行」、「吉行」、「上行」、「大行」、「行有尚」、「時行」等。除了用作一般「行走」義外,其中有的直接指述爻位,如「志行」指陰爻位於陽爻之下;有的指爻的性質如吉凶之類;有的為動詞,也有的為名詞。茲將各種意義加以區分臚列 如下:

1.軌跡 2.運行 3.推行 4.行為、實踐
5.德行 6.發展 7.當行

…………..
…………………

該文結論說:

「從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綜合考察,「行」字兼有行走、道路、行列、德行、軌跡、行為等諸義,其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表述自然,一類表述人文(包括人的身體與文化表現)。「行」字本義無論釋為「行走」抑或「道路」都含有時間性、發展性的運動涵義,這也許是《易經》「中行」、《易傳》天行、上行、志行等各種更為抽象化、哲理化意義產生的基礎。春秋戰國屢屢出現「五行」一詞,均以「行」字所蘊含的運行、動作的精神為基礎,發展出「時行」一類的運行、循環的新意義。尤有進者,「五行」在《洪範》與《郭店楚簡》《五行》中都同時含有人文與自然的意義,這與先秦思想以「人」為宇宙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的關係。」


.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3 16:55:23

張貼者: 明陽
張貼者: 虛無實
好文章 謝謝陽明大

想問陽明大 有關於五行 是從易經(八卦)出 還是箕子這段文開始才有五行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 ──兼論「五行」”一文提到:
http://cccp.uchicago.edu/archive/2008_IFBSD/Cheng_Chi-hsiung_2008_IFBSD.pdf

《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的「行」字很明顯地含有抽象的意義,就是指的日月運行的規律。這種「規律」的涵義,和「德行」專指遵守道德律則的行為一樣,都是和「道路」義的「行」字,同樣具有「合乎條理」的精神。《尚書》最為學術界注意的,應該是《洪範》所記「五行」之義。

《洪範》「初一、曰五行」句下: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段話中「行」字的自然義,其實亦不能說只是單純的指「五種元素」,而是和人的形體生命有一種緊密的對應關係。倘再參考《洪範》的後文,就知道「五行」之義不能單純理解為「五種元素」了。按「五行」之後為「五事」: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聦,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聦作謀,睿作聖。

「五事」列於「五行」之後,與「五行」為對應。故孔穎達《疏》引伏生《五行傳》:

貌屬木,言屬金,視屬火,聽屬水,思屬土。

「五行」之中,「土」的地位與「木金火水」略有不同。《周易‧繫辭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正義》說:

四象,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也。

又《禮記‧月令》亦以「金木水火」分主四季,春主木,夏主火,秋主金,冬主水,四季分述;唯「中央土」置於季夏之後。孔穎達《疏》解釋說:

夫四時五行,同是天地所生,而四時是氣,五行是物;氣是輕虛,所以麗天,物體質碍,所以屬地。四時係天,年有三百六十日,則春夏秋冬各分居九十日。五行分配四時,布於三百六十日間,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以土則每時輒寄王十八日也。雖每分寄,而位本未宜處於季夏之末,金火之間,故在此陳之也。

孔穎達「土」分王於四季的解釋,是有根據的。若以「五行」與「五事」相對應,則「五曰思」、「思曰睿」、「睿作聖」,亦應與前四者(即「貌言視聽」)屬不同層次。……..
……………..


《易經》(在此專指卦爻辭)中的「行」字其實亦含有抽象的含義。過去學者考證,或認為《易經》的「行」字皆指「道路」。這恐怕是囿於「行」字字形的本義以為說。事實上如上文分析,字形本義僅表述了「行」字意義的一端,西周初年經典中的「行」字,字義至為複雜。從這一點考察,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將所有出現在卦爻辭的「行」字都解釋為「道路」是有問題的。當然,傳本《易經》成書於西周初期至中期。故《易經》中「行」字的用法,部分與《詩經》、《尚書》「周書」一致,是必然的。
……….
《易經》本以占卜為主,則必涉及人生行為的準則問題。而在上古文字不多、書寫不易的情況下,卦爻辭利用語文表述廣泛的哲理,自不得不從具體的含義,引申出抽象的意義。如〈震〉六三爻辭「震行无眚」,此處「行」字,也不是具體的行走、行動的意義,而是抽象的作用、施行之義。

更顯著的例子是常見於卦爻辭的「中行」。「中行」一詞,屈萬里解釋為「中路」、「中道」,將「行」字解釋為具體的「道路」。這應該是屈先生以甲骨文、金文、《詩》、《書》等語義互釋的解釋為基礎,也可以說是一種實證的解釋。不過就《易經》的義理體系而言,「中行」同時也蘊涵另一種抽象意義,指的是居於中位、或行於中位之意。

………..
………………
總結來說,《易經》的「行」字,有時是用具體的意義,如道路、行走;有時則用抽象的意義,如行動、施行。《易經》「行」字取義與《詩經》、《尚書》略有不同,和這部書屬於卜筮書、多涉及抽象之人生與自然之理,有直接關係。


《易傳》「行」字意義系統《易傳》中的「行」字或含有「行」字的詞語很多,如「志行」、「吉行」、「上行」、「大行」、「行有尚」、「時行」等。除了用作一般「行走」義外,其中有的直接指述爻位,如「志行」指陰爻位於陽爻之下;有的指爻的性質如吉凶之類;有的為動詞,也有的為名詞。茲將各種意義加以區分臚列 如下:

1.軌跡 2.運行 3.推行 4.行為、實踐
5.德行 6.發展 7.當行

…………..
…………………

該文結論說:

「從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綜合考察,「行」字兼有行走、道路、行列、德行、軌跡、行為等諸義,其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表述自然,一類表述人文(包括人的身體與文化表現)。「行」字本義無論釋為「行走」抑或「道路」都含有時間性、發展性的運動涵義,這也許是《易經》「中行」、《易傳》天行、上行、志行等各種更為抽象化、哲理化意義產生的基礎。春秋戰國屢屢出現「五行」一詞,均以「行」字所蘊含的運行、動作的精神為基礎,發展出「時行」一類的運行、循環的新意義。尤有進者,「五行」在《洪範》與《郭店楚簡》《五行》中都同時含有人文與自然的意義,這與先秦思想以「人」為宇宙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的關係。」


.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裡,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 “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當鯀以堵的方式來治理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基礎物質;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並非不無道理。現實中比較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因而遭受到的環境惡化、氣象無常的自然懲罰。總之,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陰陽是純粹的對宇宙本源的哲學思辯,即“什麼是宇宙”,而五行則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總結。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像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俱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補上 陽明大的意思 謝謝陽明大解說
貼文者 : : 同人于野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3 17:32:56

張貼者: 明陽

「卦氣」的排序是怎麼來的?



似乎規則未知?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4 11:02:50



「皇極」之辨



《西遊記》一開頭就講述了天地生成的運數,說「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這裡的天地生成之說是引用了邵子的理論,而這個理論是由《皇極經世》這本書所闡述的。


【維基百科】

《皇極經世》,北宋邵雍撰,是一部河洛數術之書。《皇極經世書》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會運世》三十四篇,次四卷《聲音律品》十六篇,次《觀物內篇》十二篇,末《觀物外篇》二篇。

邵雍窮三十年之精神,觀察天地自然之消長,推究宇宙萬物之原理,深研人事之變化,運用伏羲先天易數,把自然和人事加以有系統的組織,形成一種以數理為基礎的哲學。邵雍之子邵伯溫解釋《皇極經世》的意義:

「至大之謂皇,至中之謂極,至正之謂經,至變之謂世,大中至正應變無方之謂道」

,故「皇極經世」四字就是「道」的意思。

皇極之辨是南宋時,朱熹與陸九淵兩人的一場學校爭論。

「皇極」一語出自《尚書•洪範》,又稱「王極」,應劭注《漢志》曰:「皇,大;極,中也。」朱熹認為「皇極非說大中之道」,「皇是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個樣子,使天下視之以為標準」。陸九淵不以為然,指出:「以極為『中』則為不明理,以極為『形』乃為明理乎?」朱熹與陸九淵就無極、太極、皇極之辨的爭論,朱熹寫有〈皇極辨〉,陸九淵寫了〈皇極講義〉,這些爭論最後都不了了之。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4 11:16:17



「皇極」之辨(一)


吳震先生“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極”解釋——以朱熹《皇極辨》為中心”一文摘要說:

"皇極"是《尚書.洪範》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自漢唐以來直至朱熹以前,訓"皇極"為"大中"是主流解釋,然而朱熹在遭受極大政治打壓的晚年,毅然將《皇極辨》公諸於世,強調指出"皇極"應當解釋為君主必須以身作則,為天下樹立道德楷模。文章最後將朱熹的"皇極"新解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試圖提出一種新的觀察,指出"皇極"詮釋之爭不僅是概念問題,更是當時的政治問題。
http://kns.cnki.net

 梁燕城先生“論中的哲學”一文說:
「極」,《說文》:「極,棟也」,即屋頂最高之棟樑,指最高之原理。徐鍇注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為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明陽按:《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極」字用於指宇宙,乃是指最 高最終極,為何用「中」去解「極」呢?因為 洪範篇就有「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之說觀點,無偏與無黨就正是「中」的意思,王道以中道為本。這中道是宇宙終極真理的彰顯,故稱為「皇極」。 「皇」相類於至高至大之天,其稱為大,具有「至」的意思。「極」是終極真理,是宇宙之棟樑。「皇極」是指至高至大,至光榮廣博的,以中道為本之終極真理。這也是宇宙人生至終極的解釋。
http://crrs.org/w/wp-content/uploads/2015/11/s85-p104-DrLeung.pdf


陸九淵與朱熹之異同

陸九淵認為在天有太極,在地有皇極。他說:「皇極之建,彝倫之敘,反是則非,終古不易,是極是彝,根於人心,而塞乎天地」。那是將《尚書》的皇極與《周易》的太極合起來講,亦即闡明皇極作為人間治理之道,與作為宇宙本體之「太 極」是一至的,皇極「根於人心,而塞乎天地」,是根源於心性與宇宙。陸九淵論皇極繼承漢儒之說:「皇、大也,極,中也。洪範九疇,五居其中,故謂之極。是桓之大,充塞宇宙,天地以此而位,萬物以此而育。古先聖王,皇建其極,故能參天地,贊化育,凡民保之以作懿行息邪惡」。陸九淵正視皇極的本體論意義,並以政治之道來自聖王「參天地,贊化育」,是聖王對宇宙本體的掌握及參與,這是本體論與政治哲學的結合,象山先生對皇極精神瞭解非常全面準確。這是上古中國人對宇宙人生的整全視界,在宋代理學的繼承。

…..
朱熹並不同意用「中」解極,他說:「中,不可解做極。極無中意,只是在中,乃至極之所,為四向所標準,故因以為中。如屋極,亦只是在中,為四向所準。如建邦設都以為民極,亦只是中天下而立,為四方所標準。如『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來牟豈有中意!亦只是使人皆以此為準。如北極,如宸極,皆然。若只說中,則殊不見極之義矣」。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5 21:16:57


"皇極" 為 "大中"


自漢唐以來直至朱熹以前,訓"皇極"為"大中"是主流解釋。

查《周易》經傳,"大中"一詞只出現在大有《彖辭》ㄧ次。

大有《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大有《彖辭》所謂的"大中"與"皇極"訓為"大中",二者有相關嗎?

在討論"大中"之前,還是先再來看一下"極"原本的造字之義:

小篆从木、亟聲。本義作「棟」解,乃屋頂正中之樑;故从木。又以亟本作「敏疾」解,含有急迫之意味;正中之樑即最高之樑,高則陡峻,並便於屋上之水向前後傾瀉;故極从亟聲。

"極"字與宫室的屋樑有關,而在《繫辭傳》裡有紀載這麼一條卦的取象:

《繫辭下傳》第二章:「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造作宮室是取象自大壯卦,大壯《象辭》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象辭》「雷在天上」相應《繫辭》「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而

大壯《象辭》所謂「非禮弗履」才是引人注意!

《序卦傳》:「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從《序卦傳》來看「禮」與履卦是有聯繫的!據此大壯《象辭》「非禮弗履」的「履」也是指履卦,而不是ㄧ般的語詞………

那麼大壯卦與「非禮弗履」的履卦,在取象上是怎麼聯繫的?
……………

回頭再來看大有卦,當大有上九動則為大壯卦,大有卦好像與"極"字宫室聯繫上了………


大有《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柔得尊位」當然是指六五爻而言,而《周易》爻之繫辭與「爻序」有相關,即大有六五爻是序大有九四之後………

大有九四之大畜,大畜的卦氣為「白露三候」,大畜的卦氣的最後一天,已界秋分

大畜《象辭》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在山中」是怎樣的象啊!

  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5 21:48:29

張貼者: 明陽


「皇極」之辨(一)


吳震先生“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極”解釋——以朱熹《皇極辨》為中心”一文摘要說:

"皇極"是《尚書.洪範》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自漢唐以來直至朱熹以前,訓"皇極"為"大中"是主流解釋,然而朱熹在遭受極大政治打壓的晚年,毅然將《皇極辨》公諸於世,強調指出"皇極"應當解釋為君主必須以身作則,為天下樹立道德楷模。文章最後將朱熹的"皇極"新解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試圖提出一種新的觀察,指出"皇極"詮釋之爭不僅是概念問題,更是當時的政治問題。
http://kns.cnki.net

 梁燕城先生“論中的哲學”一文說:
「極」,《說文》:「極,棟也」,即屋頂最高之棟樑,指最高之原理。徐鍇注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為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明陽按:《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極」字用於指宇宙,乃是指最 高最終極,為何用「中」去解「極」呢?因為 洪範篇就有「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之說觀點,無偏與無黨就正是「中」的意思,王道以中道為本。這中道是宇宙終極真理的彰顯,故稱為「皇極」。 「皇」相類於至高至大之天,其稱為大,具有「至」的意思。「極」是終極真理,是宇宙之棟樑。「皇極」是指至高至大,至光榮廣博的,以中道為本之終極真理。這也是宇宙人生至終極的解釋。
http://crrs.org/w/wp-content/uploads/2015/11/s85-p104-DrLeung.pdf


陸九淵與朱熹之異同

陸九淵認為在天有太極,在地有皇極。他說:「皇極之建,彝倫之敘,反是則非,終古不易,是極是彝,根於人心,而塞乎天地」。那是將《尚書》的皇極與《周易》的太極合起來講,亦即闡明皇極作為人間治理之道,與作為宇宙本體之「太 極」是一至的,皇極「根於人心,而塞乎天地」,是根源於心性與宇宙。陸九淵論皇極繼承漢儒之說:「皇、大也,極,中也。洪範九疇,五居其中,故謂之極。是桓之大,充塞宇宙,天地以此而位,萬物以此而育。古先聖王,皇建其極,故能參天地,贊化育,凡民保之以作懿行息邪惡」。陸九淵正視皇極的本體論意義,並以政治之道來自聖王「參天地,贊化育」,是聖王對宇宙本體的掌握及參與,這是本體論與政治哲學的結合,象山先生對皇極精神瞭解非常全面準確。這是上古中國人對宇宙人生的整全視界,在宋代理學的繼承。

…..
朱熹並不同意用「中」解極,他說:「中,不可解做極。極無中意,只是在中,乃至極之所,為四向所標準,故因以為中。如屋極,亦只是在中,為四向所準。如建邦設都以為民極,亦只是中天下而立,為四方所標準。如『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來牟豈有中意!亦只是使人皆以此為準。如北極,如宸極,皆然。若只說中,則殊不見極之義矣」。
…………





據《尚書》,周武王起兵滅商後,他曾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箕子陳以“洪範九疇”。 “洪範九疇”的核心是第五疇“皇極”。何謂“皇極”呢?各家解釋不一,請看下面的舉例。
    (1)《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唐/孔穎達)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 - - -
    正義曰:“皇”,大也。 “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故演之雲大中者。 】
    (2)《東坡書傳》(北宋/蘇軾)
    【五,皇極:大而無際謂之皇。莊子曰,無門無旁,四達之皇。皇至而無余謂之極。子思子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道有進此者乎,故曰極,亦曰中。 - - -中則極,極則中,中、極一物也。學者知此則幾矣。
    皇建其有極。大立是道以為民極。 】
    (3)《書集傳》(南宋/蔡沈)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 - - -
    皇,君。建,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 - - -】
    (4)《尚書直解》(明/張居正)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 - - -
    皇,是君。極,是至極,可以為法的道理。建,是立。 - - -
    箕子衍皇極之疇說道:“洛書次五中數,如何叫做建用皇極?蓋人君一身,乃天下臣民的表率,凡綱常倫理,言動事為之間,必須大中至正,盡善盡美,立個標准在上,然後天下之人,皆仰之為法則,所以說建其有極。- - -】
    (5)《日講書經解義》(清/庫勒納)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
    此一節書是箕子所衍皇極之疇也。皇,君也。極者,至極之義,標準之名。斂集也。五福即壽、富、康寜、好徳、考終也。敷,布也。錫,與也。保猶守也。 - - -】
    綜上所列,在漢、唐及北宋時代,“皇” 被解釋為“大”;直到南宋,“皇”才被解釋為“君”。對“皇”的不同解釋就引出一個問題:“皇極”一疇是強調君還是強調道(大中之道)?我認為,應是後者。

http://www.yuandao.com/thread-80411-1-1.html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5 21:53:06

張貼者: 明陽

"皇極" 為 "大中"


自漢唐以來直至朱熹以前,訓"皇極"為"大中"是主流解釋。

查《周易》經傳,"大中"一詞只出現在大有《彖辭》ㄧ次。

大有《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大有《彖辭》所謂的"大中"與"皇極"訓為"大中",二者有相關嗎?

在討論"大中"之前,還是先再來看一下"極"原本的造字之義:

小篆从木、亟聲。本義作「棟」解,乃屋頂正中之樑;故从木。又以亟本作「敏疾」解,含有急迫之意味;正中之樑即最高之樑,高則陡峻,並便於屋上之水向前後傾瀉;故極从亟聲。

"極"字與宫室的屋樑有關,而在《繫辭傳》裡有紀載這麼一條卦的取象:

《繫辭下傳》第二章:「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造作宮室是取象自大壯卦,大壯《象辭》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象辭》「雷在天上」相應《繫辭》「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而

大壯《象辭》所謂「非禮弗履」才是引人注意!

《序卦傳》:「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從《序卦傳》來看「禮」與履卦是有聯繫的!據此大壯《象辭》「非禮弗履」的「履」也是指履卦,而不是ㄧ般的語詞………

那麼大壯卦與「非禮弗履」的履卦,在取象上是怎麼聯繫的?
……………

回頭再來看大有卦,當大有上九動則為大壯卦,大有卦好像與"極"字宫室聯繫上了………


大有《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柔得尊位」當然是指六五爻而言,而《周易》爻之繫辭與「爻序」有相關,即大有六五爻是序大有九四之後………

大有九四之大畜,大畜的卦氣為「白露三候」,大畜的卦氣的最後一天,已界秋分

大畜《象辭》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在山中」是怎樣的象啊!

  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第四,王權的建立及施用都應當遵行“中”的原則( “中道” ) 。 首先,在權力行使的過程中不容臣下僭越和侵犯王權, “惟闢作威作福玉食,臣無有作威作福玉食” ,從而保證了王權的至高無上性。 對民人賜之以五福,或者罰之以六殛,這是天子專有的權力,臣下不得染指;否則,王權旁落,民心轉移,民畏轉向,就會導致官僚系統的失控,甚至君臣易位的嚴重後果。 其次,天子以“中道”來考察民人行為的善惡及做出相應的賞罰,且賞罰應當適度和區別具體情況。 在此, “王道”本身即是自然中正的準則( “中道” ),百姓( “人” )和“正人”即應根據“中道”來踐行王道。 再次,一方面民人有責任遵從“皇極” ,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如此以趨近天子的恩光;另一方面天子有義務為人民盡心服務, “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作民父母”的觀念,成為此後中國人對於君王政治角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般說來,父母對於子女的呵護和關愛是全心全意的,出自義務。 《洪範》“作民父母”與《康誥》“若保赤子”同義,都屬於古代中國民本政治的重要命題。 它們後來著重受到儒家的繼承和發揮,這可以參看《孟子》和《大學》二書。 最後,天子對於王權的使用,還涉及在手段上應當如何統治臣下的問題,由此《洪範》提出了所謂“乂用三德”之說。
清華大學(中國)哲學系
貼文者 : : Amychen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7 14:40:01


「皇極」與「黃極」


古書載赤道有「極」,稱「北極」或「赤極」,黃道則不聞有「極」……….

《尚書.洪範》「皇極」訓「大中」………

「皇極」與「黃極」是諧音………..

查西漢揚雄《太玄》一書,設八十一首準《易經》64卦氣之序……..

《太玄》書中有「黃心」、「黃中」之詞………..

「黃心」是指黃道的圓心嗎?

《太玄》書中的「黃中」,與坤卦《文言》「黃中通理」的「黃中」,文義相同嗎?

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西漢焦延壽《易林》林條有「大極」、「皇中」,參:家人之需、歸妹之需、兌之小畜諸條。

「生有聖德 上配大極 靈建 授我以福。」

《易林》的「皇中」與「黃中」其義相通嗎?

問題僅提供網友參考…….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8 21:03:33


“璿璣玉衡”與“黃極”

張貼者: Amychen

「皇極」與「黃極」


《太玄》書中有「黃心」、「黃中」之詞………..

「黃心」是指黃道的圓心嗎?

《太玄》書中的「黃中」,與坤卦《文言》「黃中通理」的「黃中」,文義相同嗎?

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太玄》書中的「黃心」、「黃中」:

:陰來逆變,陽往順化,物退降集。(《太玄》五十八首、「翕」ㄒㄧˋ準《周易》巽卦,應「白露氣」。)
 初一:狂沖於冥,翕其志,雖欲梢搖,天不之茲。。測曰:狂沖於冥,天未輿也。
 次二:翕冥中,射貞。。測曰:翕冥中,正予也。
 次三:翕食嘬嘬。。測曰:翕食嘬嘬。利如舞也。
 次四:翕其羽,利用舉。。測曰:翕其羽,朋友助也。
 次五:翕其腹,辟穀。。測曰:翕其腹,誹所以譽也。
 次六:黃心鴻翼,翕於天。。測曰:黃心鴻翼,利得輔也。
 次七:翕繳惻惻。。測曰:翕繳惻惻,被離害也。
 次八:揮其罦,絕其羂,殆。。測曰:揮罦絕羂,危得遂也。
 次九:揮其角,維用抵族。。測曰:揮其角,殄厥類也。



:陰弸ㄅㄥ于野,陽蓲ㄑㄧㄡ萬物,赤之於下。(《太玄》八十一首、「養」準《周易》頤卦,臨「大雪」餘氣。)
 初一:藏心於淵,美厥靈根。測曰:藏心於淵,神不外也。
 次二:墨養邪,元函匪貞。測曰:墨養邪,中心敗也。
 次三:糞以肥丘,育厥根荄。測曰:糞以肥丘,中光大也。
 次四:燕食扁扁,其志(亻)玃玃,利用征賈。測曰:燕食扁扁,志在賴也。
 次五:黃心在腹,白骨生肉,孚德不復。測曰:黃心在腹,上德天也。
 次六:次次,一日三餼,祇牛之兆,肥不利。測曰:次次之餼,肥無身也。
 次七:小子牽象,婦人徽猛,君子養病。測曰:牽象養病,不相因也。
 次八:鯁不脫,毒疾發,鬼上壟。測曰:鯁疾之發,歸於墳也。
 次九:星如歲如,復繼之初。測曰:星如歲如,終養始也。



:陰氣勉務,物咸若其心而捴其事。(《太玄》二十六首、「務」準《周易》蠱卦,應「清明三候」。)
 初一:始務無方,小人亦用罔。測曰:始務旡方,非小人所理也。
 次二:新鮮自求,珍潔精其芳,君子攸行。測曰:新鮮自求,光於已也。
 次三:不拘不掣其心腐且敗。測曰:不拘不掣,其體不全也。
 次四:見矢自升,利羽之朋,蓋戴事載。測曰:矢及蓋道然也。
 次五:蜘蛛之務,不如蠶之緰。測曰:蜘蛛之務,無益於人也。
 次六:華實芳若,用則臧若。測曰:華芳用臧,利當年也。
 次七:喪其芳,無攸往。測曰:喪其芳也,德以衰也。
 次八:黃中免於禍,貞。測曰:黃中免禍,和之正也。
 上九:務成自敗,雨成自隊。測曰:務成自敗,非厥命也。


《周髀算經》稱“北極璿璣周四極”,《尚書•舜典》稱“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除“七政”共認為日月五星外,“璿璣玉衡”一概念從漢以來沒有明晰正確的解釋。

  清朝名人戴震(號東原,1724-1777),指出赤極即是北辰(北極星),黃極即是北斗星,(明陽按:「黃極」與北斗第一星「天樞」的去極度相近。)也就是《周髀》和《舜典》的“北極璿璣”。(明陽按: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稱 璿璣。)

戴震在《戴東原集卷第五》〈周髀北極璿機四游解〉提到:「今人所謂赤道極者,卽《魯論》之北辰,《周髀》之正北極也,又曰北極樞。今人所謂黃道極者,卽《周髀》之北極璿機也,《虞夏書》在璿機玉衡以齊七政,葢設璿機以擬黄道極,後失其傳,紛紜殊說,私臆罔據矣。正北極者,左旋之樞。北極璿機每晝夜環繞之而成規,冬至夜半在正北極下(正北子位),是為北游所極;日加卯之時在正北極左(正東卯位),是為東游所極;日加午之時在正北極上(正南午位),是為南游所極;日加酉之時在正北極右(正西酉位),是為西游所極;此璿機之一日四游所極也。」


李開先生《戴震評傳》,在「二、對傳統天文學的總結和發展」說到:
《周髀》中的北極璿璣是黃道極,天體的視運動是日循黃道,但地球上看得最清楚的卻是璿璣繞樞北極,即黃極和天球赤道極間的相對運動,或說成北斗繞北極。戴震說:“正北極者,左旋之樞,北極璿璣每晝夜環繞之而成規。”璿璣繞北極與日循黃道是相應的,日循黃道的不同時刻的太陽的位置,形成了璿璣的“一日四遊”,同樣,太陽一年四季的位置,在北半繞北極中表現為“璿璣一歲四遊”。古代曾把地球在空間的運動叫做“地遊”。璿璣四游曾被作過種種理論上的解釋,莫衷一是,“紛紜殊說,私臆罔據”,戴震把北斗繞北極和日循黃道看作同一問題以後,完全揭開了其相關運動的秘密,古來誤解的“璿璣四遊”問題得到了正確的解釋。

.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8 23:50:24

明陽兄我把太玄經貼上來~~很抱歉貼不來~~自己找一找~~道藏都是檔案太大

太玄經 全書203頁_大家藝文天地 恭錄/005.jpg


http://ourartnet.com/%E5%9B%9B%E5%BA%AB%E5%85%A8%E6%9B%B8_%E5%AD%90%E9%83%A8_%E8%A1%93%E6%95%B8%E9%A1%9E/001_%E5%A4%AA%E7%8E%84%E7%B6%93/pages/006_jpg.htm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2:43:29

01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2:46:17

02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2:48:54

03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6:19:49

01這是道藏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6:20:14

02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6:20:42

03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6:21:07

04
貼文者 : : 許志輝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29 16:21:33

05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8-30 07:23:13


“黃中”與“黃宗”

張貼者: Amychen

「皇極」與「黃極」



《太玄》書中的「黃中」,與坤卦《文言》「黃中通理」的「黃中」,文義相同嗎?

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坤卦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黃裳」之「裳」字為下裙(古以上為衣下為裳),人著衣裳為禮教,《周易.序卦傳》稱履即禮,履卦的《象辭》說「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這裡上下是指春秋二分,春分→秋分為下,秋分→春分為上,即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春分點為下,到秋分點為上。而「黃裳」之「黃」字則是隱喻黃道,所以稱「黃裳元吉」。

爻象「文在中」,是指太陽周年視運行到赤黃交角的春、秋分點,或吾人立足於赤道位。小篆文,象兩紋(即分理)交錯之形,其本義作「錯畫」解。天球上赤黃交角的幾何圖形即交錯之形。

賁卦《彖辭》:「柔來而文剛,故亨。分(指秋分),剛上而文柔,……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賁卦卦氣應秋分,太陽周年視運行到赤黃交角的秋分點,南北極晝夜更替,所以說「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分」即秋分之意。這是天文的現象,因為赤道與黃道有交角,才產生春秋二分南北極的晝夜更替。「文明以止,人文也」,是指觀測地太陽下山,所以賁卦《象辭》說「山下有火」。「人文」在此應當是指觀測地的經緯度,四時太陽之出沒,一地特有的物候景象等,所以易經有《六十四卦用事配七十二候圖》,是以節氣物候作人文的闡述。《說卦傳》說「坤為文」,也當是指人文而言。《說卦傳》又說坤為母,「字」為母在深屋中產子之意,故「文」、「字」皆與坤卦象有聯繫。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有《黃帝四經》,《黃帝四經》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其中的《十大經》有一段話談到「黃宗」一詞,易學前輩鶴老說:「《十大經.立命》所謂“黃宗”,與坤卦六五《文言》“君子黃中通理”的“黃中”其義相近。」

《十大經.立命》:「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曆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吾允地廣裕,類天大明。」

鶴老又說:《十大經.立命》“踐位履參”的“履”可能是指履卦,“參” 可能是指一等星28宿的參宿,因為坤卦六爻在「九宮飛布」時,參宿類似呈現「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之象。


《十大經》是記載在中國古代黃老道家著作《黃帝四經》裡第二部,《黃帝四經》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鑒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于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錄自「百度百科」】
貼文者 : : Amychen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1 12:27:26

張貼者: 明陽

“黃中”與“黃宗”

張貼者: Amychen

「皇極」與「黃極」



《太玄》書中的「黃中」,與坤卦《文言》「黃中通理」的「黃中」,文義相同嗎?

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感謝先生解說!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1 15:30:57



「天樞」與北極圈



北極圈是指緯度數值為北緯66.5°的一個假想圈,北極圈以北的地區被稱為「北極圈內」。
…………..
極晝和極夜(又稱永晝、永夜)是地球兩極地區特有的現象,是指一天24小時之內全都是白天(極晝)或黑夜(極夜)。北極圈是北半球內僅有的可能發生極晝極夜的地方。每年的公曆3月21日前後,也就是春分的時候,太陽直射赤道。從這一天開始,北極圈內開始出現極晝。一開始只有北極點,然後逐漸擴大到整個北極圈範圍。6月22日前後,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5′),這時北半球極晝範圍達到最大,為北極圈以北的全部地方。之後,極晝範圍慢慢縮小,到了9月23日前後秋分的時候,只有北極點有極晝。這一天過後極夜開始,最初也是在北極點,然後延伸到整個北極圈範圍。12月22日前後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整個北極圈以北的區域都是極夜。接著極夜範圍逐漸回縮,到了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後,即春分時極夜結束,而極晝重新開始。
……….
但是,由於太陽折射的原因,北極圈內的極晝時間會比理論上長一些,極夜時間會比理論上短一些,北極點在9月25日前後才會日落,3月18日前後就提前日出。而在北極圈邊緣,會出現夏天有極晝,冬天沒有極夜的情況。【維基百科】


《周髀》卷下:「欲知北極樞,璿周四極。常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游所極,冬至夜半時北游所極,冬至日加酉之時西游所極,日加卯之時東游所極。此北極璿璣四游。」

李開先生《戴震評傳》,在「二、對傳統天文學的總結和發展」說到:
「關於《周髀》“北極璿璣環繞正北極”一語,無疑立足於視運動而言,故它的含義是指黃道極與大道極(正北極是北天極)的相對運動。………“北極璿璣”當是北斗七星,因北斗七星璿璣之環繞正北極而成規也,冬至夜漏中起正北極之下,日加卯在正北極左,日加午在正北極上,日加西在正北極右,晝夜一周而過一度。春分夜漏中則起正北極之左,夏至起正北極之上,秋分起正北極之右,冬至而復起於正北極下。如是終古不變,以與日躔黃道相應。用“北斗繞北極”的位置變化說明四季和節氣,那時更為通俗易懂,而太陽以二十八宿為背景的移動引起四季和節氣變化固然是古代天文學的主要成就之一和最確切的表達,但戴震取上古《周髀》之說,最能為民間所接受。民間正是以北斗斗柄所指來定季節的。斗柄指東為春天,斗柄指南為夏天,斗柄指西為秋天,斗柄指北為冬天。」


小篆从木、區聲,本義作「戶樞」解,(見說文許著)即司門戶關閉之門臼,乃挖木為臼以承門軸者,故从木。又以區本作「藏匿」解,門臼乃藏門軸處,故樞从區聲。

《戴震評傳》:「“北極璿璣”當是北斗七星,因北斗七星璿璣之環繞正北極而成規也。」

鶴老說: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為「天樞」(大熊座),約入張宿10°,「天樞」的去極度23.5度與「黃極」(天龍座)的去極度相近,二者像似同在天北極圈上的兩點。而「戶樞」的取象,似乎與地表「北極圈」在冬夏二至時的全夜、全晝有聯繫。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2 20:22:30



「晝日三接」與「極晝」


張貼者: 明陽


「天樞」與北極圈


但是,由於太陽折射的原因,北極圈內的極晝時間會比理論上長一些,極夜時間會比理論上短一些,北極點在9月25日前後才會日落,3月18日前後就提前日出。而在北極圈邊緣,會出現夏天有極晝,冬天沒有極夜的情況。




  晉卦《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晉卦《彖辭》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晉卦《象辭》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在晉卦《卦辭》、《彖辭》、《象辭》、《爻辭》裡,較引我注意的就是「晝日三接」這四個字………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離日在上,故晝日。三陰在下,故三接矣。」

宋.朱熹《周易本義》:「晝日三接,言多受大賜,而顯被親禮也。蓋其為卦上離下坤,有日出地上之象,順而麗乎大明之德…..。」


晉卦卦氣應「驚蟄三候」,驚蟄節的最後一天已界「春分」,晉卦卦氣應晉卦六三人爻爻辰為卯(卯為下卦坤納乙之「祿」,卯月天德方在坤;卯為財,為「蕃庶」之象)。大約在「春分」的前3天北極點的極晝已經開始,《雜卦傳》:「晉,晝也。」這個天文的景象是「晝日三接」嗎?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3 18:13:40


「剝牀以足」與「極圈黑夜」



  剝卦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天牀星又作「天床」,去極度22度,天牀六星在紫微宮閭闔門外,入氐宿12.5度,周文王時代約在赤經192度;(「皇祐星表」天牀一 → 天牀六 共有六星,天牀六 去極度22度,入氐宿12.5度。)昏見「天床」星南中為「夏至二候」,應姤卦卦氣;又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天牀」星,為「秋分二候」,應觀卦卦氣。


小篆从苜、从戍,苜本作「目不正」解,戍乃征戍者,即任兵事之人;任征戍者勞頓特甚而目難正視為蔑,其本義作「勞目无精」解,乃過度疲勞,目力不足之意。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3 18:18:12

張貼者: 明陽

「剝牀以足」與「極圈黑夜」



  剝卦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天牀星又作「天床」,去極度22度,天牀六星在紫微宮閭闔門外,入氐宿12.5度,周文王時代約在赤經192度;(「皇祐星表」天牀一 → 天牀六 共有六星,天牀六 去極度22度,入氐宿12.5度。)昏見「天床」星南中為「夏至二候」,應姤卦卦氣;又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天牀」星,為「秋分二候」,應觀卦卦氣。




下圖的圓周通過北斗第六顆星「開陽」,「開陽」的去極度約30度。
若圓周通過北斗第一顆星「天樞」,「天樞」的去極度約23.5度,
此圓周與地球的北極圈有聯繫。
https://kknews.cc/astrology/29g4l9r.html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4 21:38:48


《周易》經文的方位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諸家對「南狩」二字的註解: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疏:「南方,文明之所。狩者,征伐之類。」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曰:
冬獵曰狩也。三互離坎,離南坎北,北主於冬,故曰南狩。

宋.朱熹《周易本義》對「南狩」二字沒作解。

明.來知德《周易集註》曰:
「南狩者,去南方狩也。離為火,居南方,南之象也。離為兵戈,中爻震動,戈兵震動,出征遠討之象也。」


《尚書正讀》:「唐堯時,
夏時日行南陸朱鳥七宿,夏至日在星,在黃道為最北,南去赤道二十三度半,是稱內衡。
自此發而南、右旋,歷東陸蒼龍七宿迄房,交於赤道為秋分。
復右旋,行北陸玄武七宿迄虛,北距赤道二十三度半,是為冬至、是稱外衡、在黃道為最南也。(明陽按:「內衡」、「外衡」是指《周髀算經》「七衡圖」的內圈和外圈。)
自此斂而北、仍右旋,歷西陸白虎七宿迄昴,交於赤道為春分。
復右旋,經南陸朱鳥七宿迄於星,當內衡,復於夏至。是為一歲。」



明夷九三之復卦(復11夜月相,卦氣應冬至二候),冬至太陽周年視運行在黃道最南。

「狩」:攜猛犬以獵鳥獸之意。(《爾雅•釋天》冬獵爲狩。

28宿的畢宿有田獵之象,周文王時代,畢1°→15°(在赤經24°→38°)

畢7°→15°(赤經30°→38°),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應「穀雨初候、二候」,

應革卦、夬卦卦氣。

「九宮飛布」既濟應革卦與夬卦,既濟卦氣應明夷九三、六五爻辰為亥,革

卦、夬卦卦氣應明夷九三爻辰化辰,夬卦時角加戌時,11日之月相在午方(午

方為「南」、夬卦為「田獵」之象),「南狩之志」。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5 20:03:39



《周易》經文的方位(一)



  升卦《彖辭》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諸家對升卦《彖辭》「南征」二字的註解: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疏:
「南征吉,志行」者,之於闇昧,則非其本志。今以柔順而升大明,其志得行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
離,南方卦,二之五成離,故「南征吉,志行也」。

宋.朱熹《周易本義》對「南征」二字沒作解。

明.來知德《周易集註》曰:
「南征吉者,文王圓圖,巽東南之卦,過離而至坤,是巽升于坤,故南征吉。若東行,則至震,非升矣。」


易學前輩鶴老說升卦《彖辭》「南征」與升卦初六「允升」有聯繫:

  升卦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升卦初六動為泰卦(5旦月相),升卦初六爻辰為丑化子,「九宮飛布」升卦應中孚,而與小過、蹇卦有聯繫。
小過卦氣應升卦初六、六四爻辰為丑,中孚、蹇卦卦氣應升卦爻辰化子,蹇卦時角加辰時(觀測地子月,日岀辰),5日之月相在寅方,而中孚與5日之月相寅方有聯繫,又中孚「信」之象,中孚應升卦,為「允升」之象

中孚卦氣主冬至,應升卦初六爻辰化子,冬至太陽周年視運行在黃道最南,或許升卦《彖辭》「南征」是取象於此。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6 19:58:03



「日中見斗」與「極圈黑夜」



周易豐卦中有記載「日中見斗」及「日中見沬」,這是何種現象?
有人解釋為日食而見星之現象,然而日食現象早於殷商甲骨文中有「日食」或「日有食」的記載。

另有人認為是日中之時以物遮日而可見星斗者,蓋難成立。

根據考究,「日中見斗」、「日中見星」、「日中見昧」(「昧」從「沬」而來)等實為同一含義。美天文學家艾迪研究過1610-1700年間的黑子記錄,表明有較強活動的年份,其中有部份(1626、1643、1684)正與中國史籍中「日中見斗」及「日中見星」相合。
  因此,有學者以為《周易》中的「日中見沬」與「日中見斗」是太陽黑子的表達方式,且沿用至後世。

《周易》豐卦“日中見斗”﹐“日中見沫”的記載﹐說的是否就是太陽黑子?在中國的史書中﹐觀測到太陽黑子通常都記為“日中有黑子”﹑“日中有黑氣”等等。在明朝的史料中,才有將太陽黑子直接說成“日中見斗”﹐“日中見沫”的,以前是沒有的,畢竟還有存疑........

例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據考證﹐“乙未”應為“己未”)。這是西元前28年5月10日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中國史書中的第一條黑子記錄。

按:
「明熹宗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六月六日,日中見斗。」(見:潞安、長治、長子志及乾隆「襄垣縣志」。)
「明思宗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癸未夏五月,日中見星。」(見:同治「太湖縣志」。)



很明顯地,以上所述是將「日中」一詞當作太陽的內部與表面來看,「日中見斗」、「日中見沬」是太陽表面所出現的現象。

但豐卦《卦辭》曰:「勿憂,宜日中。」很顯然,「宜日中」指的是時間,一指太陽周日視運行「日正當中」的正午時,另一指太陽周年視運行「日行中道」的春秋二分。

泰卦《象辭》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又豐卦《彖辭》曰:「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這是說天體運行,日月光影的變化。

再考《尚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此處「日中」與「宵中」相對,是指春秋二分晝夜均等。

《周髀算經》:「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穀一歲再熟。」

《呂氏春秋•有始覽》:「當樞之下無晝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地形篇》說:「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照也)。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而在《易林》條文出現的「日中」亦涵有二義:一指太陽周日視運行「日正當中」的正午時,另一指太陽周年視運行「日行中道」的春秋二分。



研究生小張向鶴老提問請教:

太陽周年視運行「日行中道」,春秋二分的前後,極晝、極夜將更迭,當極夜發生後的「日中」(中午)時分,是可以看到北斗星........
賁卦卦氣主秋分,秋分後三日極夜開始.......

賁卦《彖辭》:「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7 18:20:38


鳥焚其巢



  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象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旅卦上九之小過,周文王時代,牛宿7.5°入赤經268.5°,昏見牛宿南中已近秋分,應大畜卦氣【牛為大畜】。「九宮飛布」牛宿應豐卦,豐卦與賁卦、震卦有聯繫,震卦卦氣主春分應卯月(卯為「之卦」小過之財爻,為「之卦」小過上卦震納庚之「飛刃」),賁卦卦氣主秋分應旅卦九四應爻爻辰為酉(應爻為「其」,酉為離宮財爻,二分點為「易」、為「之卦」小過上卦震納庚之「羊刃」),為「喪牛于易」之象。

旅卦六五之遯卦,「九宮飛布」大壯應豐卦與鼎卦,大壯卦氣應卯月(卯為「之卦」遯卦之財爻,大壯為宮室,於鳥則為「巢」),鼎之外卦卦氣應旅卦六五爻辰為未,鼎卦「以木巽火」有「焚」之象

旅卦上九之小過,小過《彖辭》稱「有飛鳥之象焉」,「九宮飛布」,與賁卦、困卦有聯繫,賁卦卦氣主秋分,秋分後3日極夜開始(如火滅之象),困卦卦氣應旅卦上九爻辰化戌(“困”其本義作「故廬」解,乃謂廢頓之屋廬),「極夜」之前飛鳥已遷徙,「鳥巢」已不復為用,藉天文氣象比喻為「鳥焚其巢」。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8 06:54:22


棟 橈


張貼者: 明陽

鳥焚其巢


小篆从木在囗中,囗者為廬平視而見其四壁之形,木在其中,示棟折榱崩,屋舍傾頹,其本義作「故廬」解,(見說文句讀)乃謂廢頓之屋廬。

參:《彖辭》「困而不失其所」,及困卦九三。
大過九三:「棟橈,凶。」大過九三之困卦。參「橈」字注




小篆从木、堯聲,本義作「曲木」解,(見說文許著)乃形曲之木,故从木。又以堯本作「土高」解,曲木則高拱,木高多曲屈難直,故橈从堯聲。在此「棟」、「橈」二字有一共相,棟是諸樑依次而昇高者,故棟从東聲。橈从堯聲是多土而高,亦依次而昇高者。


  大過九三:「棟橈,凶。」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大過九三動為困卦,大過九三爻辰為酉化午。

「九宮飛布」,困卦應訟卦、咸卦,咸卦應小過與恆卦,
恆卦與明夷、賁卦有聯繫。

咸卦卦氣主夏至應大過九三爻辰化午,
咸卦(夏至後)時角加卯時,命宮在未宮。


命 相 福 官 遷 疾 妻 奴 男 田 兄 財
宮 貌 德 祿 移 厄 妾 僕 女 宅 弟 帛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困卦、明夷卦氣應戌月(戌為大過下卦巽辛之「羊刃」,訟卦卦氣應辰月沖「羊刃」戌),恆卦卦氣應大過上六爻辰為未(未為大過上卦兌納丁之「羊刃」,上六為一卦之末「田宅宮」在辰,而恆卦與「田宅宮」相應),小過卦氣應大過初六應爻爻辰為丑(丑沖「羊刃」未,初六為一卦之本,為本末受傷、受困之象),賁卦卦氣主秋分應大過九三與九五爻辰為酉(大過九三為人爻,明夷與賁卦有聯繫,象徵秋分後「極夜」即將開始),故大過《彖辭》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09 07:12:20


旅焚其次



  旅卦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旅卦九三動為晉卦(卦氣界春分),晉卦卦氣應旅卦九三爻辰化卯。「九宮飛布」,大畜應豫卦,而豫卦與恆卦、大過、損卦有聯繫。

大畜卦氣界秋分應旅卦九四應爻爻辰酉(應爻為「其」),「旅焚其次」的「次」,是指天文的「十二次」,周文王時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亢10度界秋分(秋分後3日,極夜開始),晉卦卦氣界春分,應旅卦九三爻辰化卯(春分前3日,極晝開始)。

大過「澤滅木」、「棟橈」,與鼎卦有聯繫(鼎卦「以木巽火」為「焚」之象),象徵「旅次」焚滅之象,恆之外卦卦氣應旅卦九三爻辰為申(申為財,「童僕」為財,與大過傷亡有聯繫),損卦卦氣應旅卦九三爻辰為申(申為財),損之上卦、旅之下卦艮為童,逢財爻為童僕之象,故曰「喪其童僕」。

旅卦六二之鼎卦,鼎之內卦卦氣應旅卦六二爻辰為午(午為旅之下卦艮納丙之「羊刃」),鼎之外卦卦氣應旅卦六五爻辰為未(未為旅之上卦離納己之「羊刃」),鼎之內外卦卦氣應應上下卦之「羊刃」,而鼎之卦象「以木巽火」,有「焚」之象,故曰:「旅焚其次,喪其童僕……。」


以旅與「」,其義喪也:
履卦的《象辭》說「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這裡「上下」是指春秋二分,由春分→秋分為下,由秋分→春分為上,即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春分點為下,到秋分點為上。春秋二分與兩極的晝夜更迭有聯繫,旅卦九三之晉卦(「明出地上」),晉卦卦氣界春分應旅卦九三爻辰化卯,「以旅與下」。另一極則應「極夜」,如鼎卦「以木巽火」為「焚滅」象,而應人事取象「旅居的住所失火」。


  旅卦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象曰:「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旅卦六二之鼎卦,鼎之內卦卦氣應旅卦六二爻辰為午,「之卦」卦氣應當爻之爻辰,周文王時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柳宿,稱「旅即次」。旅卦六二爻辰爻辰化亥,旅之下卦艮為童,亥為艮納丙之「貴人」,亥月「天德」在乙方,與鼎卦有聯繫,故稱「得童僕貞」。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0 07:27:19



「晝日三接」與「三日不食」



張貼者: 明陽


「晝日三接」與「極晝」
.........
................
晉卦卦氣應「驚蟄三候」,驚蟄節的最後一天已界「春分」,晉卦卦氣應晉卦六三人爻爻辰為卯(卯為下卦坤納乙之「祿」,卯月天德方在坤;卯為財,為「蕃庶」之象)。大約在「春分」的前3天北極點的極晝已經開始,《雜卦傳》:「晉,晝也。」這個天文的景象是「晝日三接」嗎?[/size][/b]



《序卦傳》:「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這是說晉卦之後序之以明夷卦的理由,吾人若引用《大象傳》來作對比,則將更為清楚:

晉卦《象辭》稱卦象為「明出地上」,離為日出坤地之上,為「晝」之象。
明夷《象辭》稱卦象為「明入地中」,離為日入坤地之下,為「夜」之象。
「晝」、「夜」之象,為太陽的周日視運行。
若以太陽的周年視運行來看:
晉卦卦氣界春分,應「驚蟄三候」,而春分的前3天北極點的極晝已經開始,
這個天文的景象稱「晝日三接」。
晉卦卦氣界春分,明夷卦象與晉卦相反,有界秋分之象,秋分後3日,極夜開始,
這個天文的景象稱「三日不食」。食同蝕,在此喻極夜之象。



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明夷于「」:

「飛」與28宿的翼宿有聯繫,翼宿1°→18°(周文王時代入赤經124°→141°),

太陽的周年視運行到翼宿1°→2°為「大暑初候」,應履卦卦氣;到翼宿10°→15°為「大暑三候」、「立秋初候」,應恆之內外卦卦氣。

明夷為坎宮游魂卦,明夷初九動為謙卦(謙7旦月相)【註一】,明夷初九應爻爻辰為卯化辰。謙卦卦氣應明夷六二、六四世爻爻辰為丑(丑為明夷上卦坤納癸之「羊刃」、為下卦離納己之「飛刃」),六四世爻(世爻為「主人」之象)。

「九宮飛布」,明夷(受傷)應謙卦遇翼宿,而在此翼宿應恆之內卦卦氣主未月(未為明夷上卦坤納癸之「飛刃」、為下卦離納己之「羊刃」,),故曰「明夷于飛,垂其翼」。

「九宮飛布」,謙卦(7旦月相)應噬嗑(噬嗑為,10旦月相,由謙卦7旦數噬嗑10旦月相,為三日,「三日不食」)【註二】,噬嗑卦氣應明夷九三與六五爻辰為亥(六五主君子),亥為六四世爻爻辰丑之「馬」,「君子于行」。



【註一】
據《周易參同契.大易總敘章》:「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依《周易.序卦傳》之序,64卦中乾卦、坤卦、坎卦、離卦四卦不用,其餘60卦,依序晝夜各一卦,60卦主30日一個月,而謙卦主7旦月相、噬嗑主10旦月相。

【註二】
噬嗑《彖辭》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剛柔分(春秋二分,晝夜等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極光之象)…………。」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1 20:53:46


明夷于飛‧逍遙遊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中有七篇,以“逍遙遊”為首篇,“逍遙遊”開宗明義說:

「北,其名為。鯤之,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逍遙遊”以「北冥有魚」四字開頭,「北冥有魚」的“冥”字,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所釋:

“冥”,幽也。从日从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也。

而按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大易總敘章》的說法,「十六日而月始虧幽」當是應《周易》明夷卦。

《參同契》:「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依《周易》64卦序,除乾、坤、坎、離四卦,晝夜各一卦,而明夷卦應16夜之月相,與「北冥有魚」的「冥」為「十六日而月始虧幽」有了聯繫.........。


當下頗感新奇,於是就搜尋《周易》明夷卦經文與“莊子.逍遙遊”的第一段文字作對照,其間運用“逍遙遊”幾個關鍵字(魚、大、翼、天池乃指星宿或象徵天文之取象),轉換為《易經》相應的卦氣,又鯤、昆、坤之音同,以及鵬、朋之音同,發現“逍遙遊”與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其中有頗多相通之處.........。


註解並說明於下: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說文解字》: 幽也。从日从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也。

明夷為「明入地中」之象,上卦坤為地、下卦離為日、為明。

西漢.揚雄《太玄,玄文》:冥者,明之藏也。

《太玄》第六十七首、「晦」準《周易》明夷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房宿)
《太玄》第六十八首、「瞢」準《周易》明夷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心宿)

《太玄》六十七首“晦”:「陰登于陽,陽降于陰,物咸喪明。」
《太玄》六十八首“瞢”:「陰征南,陽征北,物失明貞,莫不瞢瞢。」
(瞢,古「夢」字。)

“逍遙遊”有「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句,與《太玄》六十八首“瞢”的「陰征南」似有同義。





「魚」字在此是指星宿名,「魚」一星入尾15.5度(莊子時代,約在赤經233°→234°),太陽下山後見「魚」星上中天,約是立秋後10天,依“64卦配72候卦氣圖”看,為「立秋三候」,應同人卦卦氣。《太玄》第五十四首為「昆」,「昆」首準《周易》的同人卦;又坤、鯤、昆音同


張貼者: 明陽


「晝日三接」與「三日不食」


《序卦傳》:「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這是說晉卦之後序之以明夷卦的理由,吾人若引用《大象傳》來作對比,則將更為清楚:

[size:14pt]晉卦《象辭》稱卦象為「明出地上」,離為日出坤地之上,為「晝」之象。
明夷《象辭》稱卦象為「明入地中」,離為日入坤地之下,為「夜」之象。
「晝」、「夜」之象,為太陽的周日視運行。
若以太陽的周年視運行來看:
晉卦卦氣界春分,應「驚蟄三候」,而春分的前3天北極點的極晝已經開始,
這個天文的景象稱「晝日三接」。
晉卦卦氣界春分,明夷卦象與晉卦相反,有界秋分之象,秋分後3日,極夜開始,
這個天文的景象稱「三日不食」。食同蝕,在此喻極夜之象。
[/size]



待 續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2 20:38:14


明夷于飛‧逍遙遊(一)

張貼者: 明陽

明夷于飛‧逍遙遊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中有七篇,以“逍遙遊”為首篇,“逍遙遊”開宗明義說:

「北,其名為。鯤之,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之」,《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在天文的「十二次」中,有「火」與「梁」,「大火」配卯、「大梁」配酉,
卯酉為春秋二分之象徵。



《太玄》六十七首“晦”:「陰登于陽,陽降于陰,物咸喪明。」

《太玄》六十八首“瞢”:「陰征南,陽征北,物失明貞,莫不瞢瞢。」

《太玄》第六十七首、「晦」準《周易》明夷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房宿)。

《太玄》第六十八首、「瞢」準《周易》明夷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心宿)。

28宿之房宿、心宿就是配在天文「十二次」中的「大火」。

秋分後3日極夜開始(如火滅之象),與「大火」之次有聯繫!

旅卦九三「旅焚其次」、旅卦上九「鳥焚其巢」,都是借「極夜」天文之象引喻。


按:莊子西元前.369→西元前286,房宿與明夷卦氣有聯繫
....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

....年代差距約300年,「歲差」使赤經度約差4度餘。





“64卦配72候卦氣圖”「鷹為鳩」、「雀入大水為蛤」。學者以為這種說法是
因為古人不知其移徙現象,則以化生來解釋。
(按:「取象」或另有他意……。)


坤、鯤音同,鯤化為鵬;鵬从朋、鳥。坤卦的《彖辭》提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鵬、朋音又相同。


【3】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之」,《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明夷初九「之」謙,謙的下卦艮為「背」,「鵬之」。



待 續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3 14:35:48



明夷于飛‧逍遙遊(二)

張貼者: 明陽

明夷于飛‧逍遙遊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中有七篇,以“逍遙遊”為首篇,“逍遙遊”開宗明義說:

「北,其名為。鯤之,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4】,其天之雲:


怒而,其天之雲」與《周易》明夷初九爻辭
「明夷于」對比,有「飛」、「翼」、「垂」相同的
關鍵字……


」而飛: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傷及肝,肝屬木應東方

據《周易參同契》的說法,明夷卦應16夜之卦,在太陽下山後,
可見16日之月相出現在東方地平。

「翼」字在此是指28宿的星宿名,翼宿1°→18°(莊子時代,約入赤經136°→153°),
昏見翼宿16°→18°南中約為「小滿初候」,應小畜卦氣。

小畜《彖辭》曰:「密不雨,尚往也。」
(“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
小畜《象辭》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風行天上」飛鳥藉氣流上升奮翅高飛。

「垂天之雲」→「密雲不雨」 由翼宿導出小畜卦,
小畜《彖辭》曰:「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烏雲密布由西邊隨風而來,“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奮力飛吧!烏雲密布由西邊隨風而來..........!




待 續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3 15:19:17


明夷于飛‧逍遙遊(三)

張貼者: 明陽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中有七篇,以“逍遙遊”為首篇,“逍遙遊”開宗明義說:

「北,其名為。鯤之,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5】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南晝,北半球冬至前夕北極圈全夜為「北冥」之象。
北晝←→南冥,北半球夏至前夕南極圈全夜為「南冥」之象。

《晉書.天文志上》:“九坎間十星,曰天池,一曰三池,一曰天海,主灌溉田疇事。”
(九坎星入牛宿初度,莊子時代,約在赤經273°,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約為「冬至初候」,
應中孚卦卦氣。)

按《宋史.天文志》:天淵十星,一曰天池,一曰天泉,一曰天海,在鱉星東南九坎間。
又名太陰,主灌溉溝渠。
(「天淵」在斗17°,莊子時代約在赤經265°,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約為「大雪三候」,
應頤卦卦氣。)

“逍遙遊”接著說: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鵬」由「北冥」飛往「南冥」的「天池」為期六個月,郭象注:夫大鳥一去半歲,至天池而息。
坤卦象徵地球,地球繞行黃道公轉,往來冬夏二至點各為六個月。

中國古代為了方便對日月五星運動的研究,曾經將赤道或黃道帶劃分為
二十八個天區,稱為二十八宿;又將二十八宿分為四個區,由東方角宿開始即:
東方蒼龍: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璧七宿。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3 16:55:18



明夷于飛‧逍遙遊(四)


這樣看來,所謂黃道東西南北,似乎即是對應著
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但太陽在黃道帶恒星背景上的運動是自西向東的,周初:

卯月太陽在西方第一宿奎,
午月太陽在南方第一宿井,
酉月太陽在東方第一宿角,
子月太陽在北方第一宿斗。

所以,《後漢書律曆志》說:“日行北陸謂之冬,西陸謂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


坤卦《彖辭》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西南應春夏季節,東北應秋冬季節。

「鵬」由「北冥」飛往「南冥」的「天池」為期六個月,「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字與《易經》“十二消息卦”的「息」字相通。北半球冬至前夕北極圈全夜為「北冥」之象,大鵬開始往南飛行,經過六個月到達「天池」,此地為冬至季節,即北半球夏至前夕南極圈全夜為「南冥」之象。



十二消息卦,就是一年十二月陰陽之氣消長的現象。以陰消陽稱為消,陽氣生長稱為息。
十月坤卦為純陰之卦,陰氣滿天。到了十一月,一陽始生,坤的內卦變為震,此即地雷復。陽氣續息至九二,是為十二月臨,九三為正月泰,九四為二月大壯,九五為三月夬,上九為四月乾卦,為純陽之卦。到了五月,一陰始生,坤的陰氣開始消陽,陰氣在初,乾的內卦變為巽,是為天風姤。陰氣續消至六二為六月遯,至六三為七月否,至六四為八月觀,至六五為九月剝,至上六為十月純坤。然後又是十一月復,陰陽消息,循環無窮。如此乾坤十二支配屬十二月陰陽消息。


北半球冬至後經六個月到夏至前夕,應六個「息」卦,即《齊諧》所謂:「去以六月息者也。」這個時候南半球為冬至前夕,南極圈全夜,為「南冥」之象。莊子時代,「天池」的經度與「冬至點」相近,夜半子時見「天池」星上中天,北半球為夏至,南半球則為冬至。


後語:

莊子藉《周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飛」,開演《莊子》一書的首篇“逍遙遊”,
而孔子贊《周易》,在明夷卦的《彖辭》裡,演《周易》陰陽與敘《鴻範》五行的
文王、箕子,二人在此同時出現,這有何象徵意義呢?

明夷《彖辭》曰: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6 18:02:02


箕子之明夷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太微垣”有「三台」星(分「上台」、「中台」和「下台」各二星)又名「三能」。

《漢書•天文志》:「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說文》熊屬。足似鹿。从肉已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

《漢書.天文志》:「魁下六星,兩兩相比曰三能。」亦取三足之象。三能又稱「三台」,分上台、中台、下台,各二星。入宿度依次各在:柳宿2度、張宿2度、翼宿2度。周文王時代入宿度約在赤經88度、108度、125度。)

周文王時代,昏見「上台」南中界春分(應晉卦卦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上台」界夏至(應井卦卦氣)。
昏見「中台」南中為「清明初候」;太陽周年視運行到「中台」為「小暑初候」(應鼎之外卦卦氣)。
昏見「下台」南中界「穀雨初候、二候」(應革卦、夬卦卦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下台」為「大暑初候」(應履卦卦氣)。「三能」之能為「賢」之義,夬卦卦氣應夬卦九三人爻為「賢人」之象。


明夷六五之既濟,既濟卦氣應明夷六五爻辰亥。周文王時代,「箕」宿3°在赤經229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為「立冬二候」,卦氣應既濟(據《周易參同契.大易總敘章》,既濟應30旦月相,為「晦」)。

「九宮飛布」,既濟(《雜卦傳》:「既濟定也。」)應夬卦(「賢人」),太陽時角加巳時,「晦」方與「箕」宿有聯繫,故曰「箕子之明夷」。


明夷《彖辭》曰:「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明夷六五之既濟,既濟卦氣與「箕」宿有聯繫,《雜卦傳》:「既濟定也。」與「三能」星有聯繫,故曰「內難而能正其志」。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19 07:20:08



箕子之明夷(一)


周文王演《周易》時在明夷六五爻繫上「箕子之明夷,利貞」之辭,
孔子贊《周易》時又在《彖辭》裡加進周文王,將兩位受難於「殷之末世」
的聖賢用明夷卦來說明蒙難與解困........。

周武王 滅商之後,把被 紂王囚禁的大臣 箕子 從監獄中釋放。
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朝,率商朝遺民出走東方的「朝鮮」。周武王
聽說之後,便以「朝鮮」之地封之,成為朝鮮侯。(根據漢代幽州刺史部
的行政區資料,北朝鮮大部分面積屬「九州」之一的幽州。)


根據《呂氏春秋.有始覽》、《史記.天官書》載:
28宿的尾宿、箕宿在「分野」上配「九州」之一的幽州。
西周初期,28宿之一的箕宿(箕1°→9°)約在赤經227°→236°,
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為「立冬二候、三候」,應既濟、噬嗑卦氣。

《易.雜卦傳》:「既濟也。」
(雜念清除,《廣韻》箕,箕帚,清除垃圾的器具。)


《大學》為「四書」之一,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大學》的首章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而后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思索「既濟定也」與「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的比較,

既濟《彖辭》曰「剛柔正而位當也」,《象辭》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明夷《彖辭》曰「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孔子《彖辭》是以明夷卦的卦象喻文王,

文王以明夷六五之既濟喻 箕子。

《大學》說:「知止而后定」,以「七十二候卦氣圖」看:
「立冬初候」應艮之外卦卦氣(艮卦《彖辭》曰:「艮,止也。」)
「立冬二候」應既濟卦卦氣(《易.雜卦傳》:「既濟,定也。」)

明夷六五之既濟,明夷六五爻辰為亥化戌,既濟卦氣應明夷六五爻辰亥。
(周文王時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箕」宿為「立冬二候」,
卦氣應既濟為亥月。)

據《周易參同契.大易總敘章》:「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
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濟主每月30旦,如果當月是29日的小月,30日即進一日為下月初一。

明夷六五象曰「明不可息」,明夷六四之豐卦,豐卦與日月食有聯繫;
明夷六五之既濟,若為初一則有日食的可能。

文王在明夷六五爻辭說「箕子之明夷」,
孔子在明夷六五的象辭說「明不可息也」。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25 13:37:09



「天之蓋」與「鼎之蓋」



“「天之蓋」與「鼎之蓋」”,這個題目先簡單的破題於下:
「天之蓋」指的就是古代“天圓如地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理論。
「鼎之蓋」指的就是《周易》鼎卦,鼎有「蓋」,故稱「鼎之蓋」。

在秦漢之前,「蓋天說」比較盛行。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而春秋時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出疑問說:
“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揜」音義同「掩」。)

後來蓋天說又認為天不與地相接,而像圓頂涼亭那樣由八根柱子支撐著。詩人屈原的《天問》曾問道: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西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中提出:
“天象蓋笠,地法覆盤。”的新蓋天說。
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中間相距八萬里,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


引述了「蓋天說」理論後,再來看紫微垣中有一顆名叫「華蓋」的星官,因為「華蓋」的「去極度」與「赤經度」很引人注意,而且星官之名有「蓋」字………。
以下就先來介紹「華蓋」的星性與資料……….。

「華蓋」是中國古代星官名,屬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共七星,形似傘狀。古代君王出門時,張在頭頂上、車上的華麗幡蓋。是一種表示皇家尊嚴、身份的儀仗。

《宋史‧天文志》:「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


「華蓋」去極25.6度,入婁宿4度。周文王時代在赤經349°,昏見為「大雪二候」,應蹇卦卦氣。

「華蓋星」在午時南中為「驚蟄初候」,應需之外卦卦氣(赤經345→348度),需卦為「雲上於天」之象。《禮.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華蓋星」即傘之象,需之內外卦氣應雨季,與「華蓋星」有聯繫。

又若「華蓋星」在午時南中所應節氣為「驚蟄二候」,應隨卦卦氣,《繫辭下傳》第二章:「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即「華蓋星」與「車」有聯繫。(「華蓋」:帝王車駕的傘形頂蓋。)

孔子(前552年-前479年)贊《周易》約在西元前470年(距周文王作易,赤經度差9°),「華蓋星」入婁4度,約在赤經359度,昏見南中為「大雪三候」,應頤卦卦氣,北極圈內全夜,如為物所「蓋」之象。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界春分,為「蓋天」之象(極晝、極夜更迭)。以「春分點」劃分「婁」(樓)上、「婁」下………。


待 續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27 21:41:39




「天之蓋」與「鼎之蓋」(一)



接下來我們來看「鼎之蓋」,在此先引《易傳》的鼎卦《彖辭》與《象辭》,鼎是「亨飪」之器,卦象「木上有火」………。

  鼎卦《彖辭》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鼎卦《象辭》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卦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小篆从頁、真聲,本義作「頂」解,(見說文許著)乃頭頂之稱。
《雜卦傳》稱:「大過,顛也。」

鼎卦初六動為大有,鼎卦下卦巽納辛,大有卦氣應「之卦」大有上九爻辰為巳(巳月「天德」在辛方),故稱「顛」。「九宮飛布」,大有應卦氣「天德」辛方,又大有應頤卦,頤卦卦氣界冬至應「之卦」大有初九爻辰為子,上九稱「顛」,初九為「趾」,故稱「鼎顛趾」。

大有應頤卦,頤卦卦氣界冬至應「之卦」大有初九爻辰為子,冬至前「大雪三候」的相應卦氣為頤卦,冬至前北極圈全夜,象徵鼎爐上之鼎蓋。頤卦為「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象,而鼎卦則為「烹飪」之象……。

鼎之外卦卦氣應鼎六五君爻爻辰為未,未月天德方在甲,「九宮飛布」,鼎卦應大畜、大有,大畜與頤卦、隨卦有聯繫。隨卦卦氣應卯月(卯為「之卦」大有之「妻妾」,與大有聯繫為「懷孕」之象),頤卦卦氣界冬至應鼎卦初六爻辰化子(子為「之卦」大有之「子女」),「妻妾」與「子女」相應,故曰「得妾以其子」。

鼎之外卦卦氣應鼎卦六五君爻爻辰為未(未為「之卦」下卦乾納甲之「貴人」),以王爻為貴人,又未月天德方在甲,為「從貴」之象。


.
貼文者 : : 明陽

Re: 何休「卦氣說」 - 2019-09-29 18:09:41


「天之蓋」與「鼎之蓋」(二)



上一貼文說,鼎卦初六之大有,「九宮飛布」,大有應頤卦,頤卦卦氣界冬至應「之卦」大有初九爻辰為子(子為鼎之下卦巽納辛之「長生」、為鼎之上卦離納己之「貴人」,子月天德方在巽,與鼎卦有聯繫),冬至前北極圈全夜,象徵鼎爐上之鼎蓋。頤卦為「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象,而鼎卦則為「烹飪」之象……。


頤卦《彖辭》所謂的「養萬民」較之鼎卦《彖辭》所謂的「養聖賢」,似乎層級有不同………。
鼎卦所謂的「養聖賢」,則有修練丹藥或修身養性的味道…………故鼎卦《彖辭》稱「巽而耳目聰明」!

想起《西遊記》的故事,鼎爐都是煉丹的,下選《西遊記》百回目錄中的幾回供參考:

□1.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2.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7.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36.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傍門見月明
 98.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99.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頤卦《彖辭》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義大矣哉!」

《序卦傳》: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序卦傳》在大畜之後接頤卦,大畜《彖辭》也提到「養」,內容是「不家食吉,養賢也」。
公家對境內賢者有所供養,稱「不家食」,且看《禮記.月令》仲秋之月、季秋之月所載。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麋粥飲食…….。」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供養之不宜者…….。」


大畜《彖辭》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