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一、緣起

貼文者 : : 魯夫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一、緣起 - 2020-07-22 09:15:03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

一、 緣起

  當初有人提出「所有曆法,一定和北斗有關,這從歷史上都有很詳細記錄」[1](http://www.fengshui-168.com/thread-22-1-1.html)[2],當時的我是覺得這怎麼可能呢?因為所有的星體都會運動(天文學上的名詞是「自行」[3]),北斗七星經過數萬年之後它的形狀會有所改變,那斗杓所指的方向自然也會有所改變?加上它不是屬於太陽系內的星體,曆法如何因它而確立呢?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想要了解一下,北斗是否真的跟曆法有關聯?在研讀過程中發現中國古代有利用北斗作為觀象授時的現象,不由得需要探究一番,以明白真實的來由。

==================================

[1] 命理網文章,陰陽五行版,河圖洛書議題研究跟探討,Page 4,網址:https://destiny.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topics/1826542/4
[2] 該文章標題【《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個人曾以星圖軟體驗證,尚有很多的疑點未解。
[3] 詳維基百科:自行是恆星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隨著時間變化的推移所顯示出在位置在角度上的改變,它的測量是以角秒/年為單位(3600角秒等同於角度的1度)。反之,徑向速度是在視線方向上天體接近或遠離的速度,隨著時間推展的變化率,通常是測量輻射中的都卜勒頻移。自行不是恆星的本質(即恆星的內稟性質),因為它包含了太陽系本身運動的元素在內。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遙遠恆星的真實速度很難觀測得到,觀測自行反映的是恆星當時輻射光的運動。
自行的測量需要排除下列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周日運動、視差、分點的歲差、章動、光行差。
貼文者 : : 魯夫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二、何謂「觀象授時」 - 2020-07-22 09:24:20


二、 何謂「觀象授時」



  人類進入游牧或農耕社會以後,由於人文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密切,就有預知寒往暑來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實際觀察,漸漸地精累了一些經驗。比如早晨太陽還没有出來以前在東方看到了某顆星,就知道天氣快熱了,該做那些農活了;在黃昏時候看到某星恰好現在正南方,就可以知道大概是幾月份。這樣根據星象來判斷一年的季節,叫做「觀象授時」。任何文明古國在曆法還不完備的上古時代,都有過這樣的一時期。

  觀象授時,語出《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一)、陳遵媯先生:「根據星象來判斷一年的季節,叫做觀象授時」[1]。

  (二)、北斗所具有觀象授時這一功能,世人並不陌生,一般而言,依靠觀測斗柄或某些確定恆星的出沒、南中來決定時令季節、制定歷法的方法,稱為觀象授時[2]。

  (三)、鄭文光先生的研究,則更進一步,他明確表示中國古代存在著一個北斗觀象授時系統[3]。

  如此看來,觀象授時的來由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季節時令,也就是說在曆法尚未確立之前,人們的生活還是需要知道季節時間的變化才能預先作準備,例如農業生活的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由此可推測觀象授時是人類在制定曆法前的一個過渡準備時期。至於觀測星象的演變,目前有很多的學者正在研究。



=====================

[1] 見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明文書局,1987:第1頁。
[2]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第8頁。
[3]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史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第62頁。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二、何謂「觀象授時」 - 2020-07-22 19:50:56

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 : 上古天文學 史論叢_陳久金

書中 有提到 斗指最早紀錄是夏小正記載的
夏小正: 正月:
初昏參中。蓋記時也云。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斗柄縣在下。言斗柄者,所以著參之中也。

夏小正: 六月:

初昏斗柄正在上。五月大火中,六月斗柄正在上,用此見斗柄之不正當心也,蓋當依依尾也。

夏小正: 七月
初昏織女正東鄉。時有霖雨。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灌荼。灌,聚也。荼,雚葦之秀,為蔣褚之也。雚未秀為菼,葦未秀為蘆。斗柄縣在下則旦。
大戴禮記夏小正

參考 書中也有提到北斗星指向考 有興趣可以去圖書館找尋!
貼文者 : : Amychen

觀 象 - 2020-07-25 15:45:17


觀 象



《易傳》中的「觀象」一辭出現在下列三處:

剝卦《彖辭》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繫辭上傳》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繫辭下傳》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觀象」一辭是指「仰觀天象」,那麼觀卦《彖辭》「觀天之神道」,又是指何義?

  觀卦《彖辭》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從觀卦《象辭》得知觀卦重點在「觀民設教」

  觀卦《象辭》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六爻的爻辭:

  觀卦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觀卦六二:「闚觀,利女貞。」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觀卦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觀卦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觀卦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貼文者 : : kit13

Re: 觀 象 - 2020-07-26 11:48:27

以下是我的解釋:

中正以觀天下:天是動詞,下指人民。將觀察天道所獲得的心得,不偏不倚地用來統治人民。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盥而不薦,有孚顒若是在形容祭典受人民觀看的過程。下觀而化也,人民觀察你的行為,就會受到你的教化,與五爻相同。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神道,指的是天道,大自然運行的道理。以觀察自然運行的道理,所獲得的心得,拿來教化人民,大家就會順服。

六三,觀我生,進退:以觀察天道的心得來管理自己的行為,可以知所進退。
九五象曰,觀我生,觀民也:同樣是應用天道管理自己的行為,但因為位於九五君位,所以影響的不止自己的進退,也會因為受到人民的觀察而影響人民。

大抵上而言,觀卦是觀察自然,然後將心得應用於各方面的意思。
相對於觀,臨卦就是指君臨人民的各種不同統治手段。

參考看看 rose
貼文者 : : 魯夫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三、古代天象觀測資料 - 2020-07-27 08:39:37

三、古代天象觀測資料

古代有關天象觀測的方法,約略可分為五種[1]:
(1) 在太陽剛落山以後或快出來以前觀察亮星的位置。
(2) 初昏之時觀察北斗斗杓的方向。
(3) 以月球為媒介,推定太陽的位置。
(4) 圭表測景。
(5) 直接表示太陽的位置。


  在古代,觀察天象的方法和表示方式發展的先後,各國未必一樣。就我國來講,(1)、(2)兩種方法已見於《堯典》,但(1)、(2)觀測的正確時間點,卻無法統一。因此應該在西元前2300年以前就開始使用了。另外,《夏小正》也有記載,因而(1)、(2)兩種方法,可能實際使用到周初。但(1)法不精確,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漸覺其不完備;(2)法由於歲差現象,北斗離北極漸遠,到周初已感不便,這時可能用(3)法來替代,二十八宿可能就產生於這時期。當然(1)、(2)、(3)三法也可能有一段時期是同時並用的,而(4)、(5)兩法可能直到春秋中葉以後才使用。

  關於古籍記載觀測天象資料甚多,僅摘錄如下:

(一)、《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2]

(二)、《夏小正》:「正月初昏斗柄懸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懸在下則旦。」

(三)、《鶡冠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四)、《逸周書,周月解》:「惟一月既南至。……斗柄建子,始昏北指。」

(五)、《淮南子,天文訓》:「斗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加十五日指辰則谷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大風濟。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戒蟄蟲北鄉;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生於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斗杓為小歲;正月建寅,月從左行十二辰。」

(六)、《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觹中。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旦軫中。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3]

(七)、《呂氏春秋,十二紀》:「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畢中。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巂中。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旦軫中。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

(八)、《淮南子,時則訓》:「孟春之月,招搖指寅,昏參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招搖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招搖指辰,昏七星中,旦牽牛中。孟夏之月,招搖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招搖指午,昏亢中,旦危中。季夏之月,招搖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孟秋之月,招搖指申,昏鬥中,旦畢中。仲秋之月,招搖指酉。 昏牽牛中,旦觜巂中。季秋之月,招搖指戌,昏虛中,旦柳中。孟冬之月,招搖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招搖指子,昏壁中,旦軫中。季冬之月,招搖指丑,昏婁中,旦氏中。」[4]






====================

[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明文書局,1987:第3-4頁。
[2] 根據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明文書局,1987:第5-10頁,《尚書,堯典》的記載不像是月令,有點像是記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天象。
[3] 《禮記,月令》的內容甚多,僅擷取與天象觀測有關內容。另該篇與《呂氏春秋,十二紀》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唯有孟秋之月的昏星不同而已。
[4] 有人認為北斗有七星,也有人認為北斗有九星。七星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九星則是原有七星加上開陽瑤光之旁有小星,左為輔,右為弼,合為九星。另有古籍認為九星的名字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洞明、隱元。另有古籍認為:北斗第八星曰招搖,第九星曰玄戈。



貼文者 : : 明陽

中正以觀天下 - 2020-07-27 08:40:33



中正以觀天下


2018-03-25 我曾貼文回應Amychen大 的回饋,記得有提到「觀天之神道」的說明………:

《周髀算經》用八尺之「表」於中午時測24節氣之日晷影長,黃昏後則
測28宿上中天的星,以作為定季節的參數。

「一等星」參宿為28宿之一,屬於西方的白虎七宿,配在「先天八卦圖」
巽申的位置,《說卦傳》:「巽為木、為風......為繩直、為工。」
(「中正表」,用繩繫其表顛,為觀天象的工具。)
………………
…………
在《周易》64卦中,是以觀卦與益卦卦象,
為「日晷儀」與「中正表」的象徵。

觀卦之上卦為巽,下卦為坤,
《說卦傳》:「巽為木、為風......為繩直、為工。」
又曰:「坤為地......為文。」(中正表立於地上以察天文。)

益卦《彖辭》的「中正有慶」
觀卦《彖辭》的「中正以觀天下」,
這兩卦的「中正」二字都是象徵「中正表」之義。
益卦初九之觀卦,象徵由白天測太陽時角,到晚上觀星象定節氣;
觀卦初六之益卦,則是由晚上觀星象定節氣,到白天測太陽時角。

這是由「參」而演的數: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繫辭上傳》第十章)
「參天兩地而倚數」(《說卦傳》第一章)


.
貼文者 : : 明陽

中正以觀天下(一) - 2020-07-27 09:06:29


中正以觀天下(一)


………
……………
而「天文」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易.賁卦彖傳》: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
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分,剛上而文柔......天文也」

「分」即春秋二分之意,這是天文的現象;因為赤道與黃道有交角,
才產生春秋二分南北極的晝夜更替。「剛上而文柔」是指賁卦六四
應爻(為「剛上」之象),賁卦六四動為離卦,賁卦六四應爻爻辰
為戌化酉。賁卦卦氣主秋分應賁卦六四應爻爻辰化酉。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賁卦卦氣主「秋分初候」,觀卦卦氣主「秋分二候」,秋分後太陽周年視
運行過天球赤道到「外衡」(南半球),故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文明以止,人文也」

「人文」指賁卦九三、六四人爻,賁卦九三之頤卦,頤卦卦氣主
「大雪三候」界冬至,賁卦六四之離卦,離卦卦氣主夏至,冬夏二至點
為太陽周年視運行的終始點,亦即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是「文明以止」。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指賁卦九三、六四人爻,賁卦六四之離卦,離卦卦氣主夏至。.

離卦《彖辭》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觀卦《彖辭》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
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觀卦上卦為巽,下卦為坤,《說卦傳》:「巽為木、為風......為繩直、
為工。」(「中正表」,用繩繫其表顛,為觀天象的工具。)
又曰:「坤為地......為文。」(中正表立於地上以察天文。)
上卦巽之爻辰與下卦坤之爻辰完全一樣,周文王時代春分點在胃宿,
天文「十二次」屬「大梁」之次,春分時卦氣應觀卦上九爻辰為卯,
故稱:「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有孚顒若」:
春分應觀卦六三民爻與上九宗廟爻辰為卯。
「下觀而化」是指觀卦六三民爻而言。

  觀卦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觀卦六三之漸卦,漸卦九三為世爻,世爻為「我」,故曰「觀我生」。
漸卦《象辭》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觀天之神道」
是指觀卦上九宗廟而言。

  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觀卦上九之比卦,比卦上六為應爻,應爻為「其」,故曰「觀其生」。

觀卦《象辭》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第一章)

因「歲差」的緣故,所以《繫辭下傳》第八章又強調: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因「歲差」每71.6年
春分點向西移動1度,時間一久相應的卦氣就會轉換,它會影響
到《月令》的推行(參《禮記.月令》)。所以要教導官吏百姓
如何作校正,即「觀民設教」、「脩道之謂教」。

…………………
…………
貼文者 : : 明陽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一、緣起 - 2020-07-27 09:26:46



中正以觀天下


2018-03-25我曾貼文回應Amychen大 的回饋,………:


https://destiny.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topics/1967920/2

.
貼文者 : : 魯夫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7-27 10:50:55

張貼者: 明陽



因「歲差」的緣故,所以《繫辭下傳》第八章又強調: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因「歲差」每71.6年
春分點向西移動1度,時間一久相應的卦氣就會轉換,它會影響
到《月令》的推行(參《禮記.月令》)。所以要教導官吏百姓
如何作校正,即「觀民設教」、「脩道之謂教」。




很抱歉...

你確定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不要胡說八道....

歲差在我國是東晉時才發現的...

而繫辭,分為上下兩篇,相傳為孔子所作,現代學者認為這是在戰國至西漢初期間,由儒家學者所集體創作。



有人註解,六虛乃是六位也,六位在易經上就是指六爻...

故【為道也屢遷】應指在六爻上的變動才是,

應該不是指【歲差】....

**********

原文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有人解釋說明如下:

書者卦爻之辭也,不可遠不可離也,以之崇德廣業,以之居安樂玩,皆不可離之意。為道者易之為道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道。變動者卦爻之變動也,不居者不居于一定也,六虛者六位也,虛對實言。卦雖六位,然剛柔往來如寄,非實有也,故曰六虛。外三爻為上,內三爻為下。典猶冊之有典,要猶體之有要。典要拘于迹者也。下文既有典常,則以辭言之耳。


易之為書不可遠,以其為道也屢遷,所以不可遠也。何也?易不過九六,是九六也,變動不居,周流于六虛之間,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剛易乎柔,或柔易乎剛,皆不可以為一定之典要,惟其變之所趨而已。道之屢遷如此,則廣大悉備,無所不該,此所以不可遠也。

貼文者 : : Amychen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一、緣起 - 2020-07-28 13:55:34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明陽大 回應我的貼文被酸,

我根據他貼文留的網址,找些資料作補充:

《繫辭下傳》第八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小篆从省(省居下古)、从、亦从婁聲。其本義作「(音朔)」解,(見說文新附)實含有複數與頻數兩種意義。

小篆从毋、从中女,毋即無,中女取易經離卦「中虛」之意,故其本義作「」解,(見說文許著)乃中無所有之意。惟此本義古罕見用,今所行者為別義。

28宿的婁宿距度約12度,春秋戰國時,春分點大抵在婁宿。(春分點為赤經、赤緯0度,象徵「數」之「空」。)
貼文者 : : kit13

Re: 中正以觀天下 - 2020-07-28 18:56:20

謝謝您,不過這些資料我知道。
所以我才說是我自己的解釋。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二、何謂「觀象授時」 - 2020-07-28 20:03:07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尚書

本指鄭重其事的將曆法交予百姓,使其掌握時令變化,不誤農事。《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後指皇帝向天下頒發曆書,使天下遵行,不違農時,以求豐收。《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紀一》:「今遣禮部尚書乃馬臺等齎詔往諭,仍頒皇慶元年曆日一本。卿其敬授人時,益修臣職,毋替爾祖事大之誠,以副朕不忘柔遠之意。」也作「敬授民時」。 敬受民時

曆法授時的由來應該是這樣才對
貼文者 : : 魯夫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二、何謂「觀象授時」 - 2020-08-10 09:33:26

張貼者: 虛無實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尚書

本指鄭重其事的將曆法交予百姓,使其掌握時令變化,不誤農事。《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後指皇帝向天下頒發曆書,使天下遵行,不違農時,以求豐收。《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紀一》:「今遣禮部尚書乃馬臺等齎詔往諭,仍頒皇慶元年曆日一本。卿其敬授人時,益修臣職,毋替爾祖事大之誠,以副朕不忘柔遠之意。」也作「敬授民時」。 敬受民時

曆法授時的由來應該是這樣才對


我覺得觀象授時是循序漸進的

在黃帝時期或者是曆法未形成前,僅僅可以區分四季,並藉由天象來得知

等到曆法成熟確立後,才會在新歲來臨前頒布新歲的曆法(一年份)

屆時不用觀測天象,即可知現在是四季的甚麼時候....
貼文者 : : 魯夫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 - 2020-08-11 08:47:19


四、 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

  既然有古代天象觀測的資料,那我們要如何知道這些觀測資料是否正確?以及它所成立的年代是在甚麼時候呢?

(一)、《尚書,堯典》

  〈堯典〉是《尚書》的首篇,更是傳統關於堯、舜、禹諸聖王的重要記載。因此該書所記述的年代是否屬實,是很多學者爭相研究的主因。
整理學者們考據的年代,如下:

項次 學者 認為堯典的年代 資料來源
1 西方學者墨特霍斯托 西元前2250年以前唐堯時代 劉朝陽,從天文曆法推測《堯典》之編成年代

2 中國學者竺可楨 西元前1000年前商末周初時的天象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3 日本學者飯島忠夫 西元前400年的戰國初期所測 飯島忠夫,中國天文學之組織及其起源

4 中國學者趙莊愚 西元前2060年的夏代 趙莊愚,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

5 中國學者王鐵 西元前800年的西周末東周初 王鐵,論《尚書堯典》四中星的年代

6 中國學者王勝利 西元前1000年前商末周初時的天象 王勝利,《尚書堯典》四仲中星觀測年代考

7 日本學者能田忠亮 西元前2000年前後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 第四冊

8 日本學者新城新藏 西元前2500年前後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 第四冊

9 中國學者宋君榮 西元前2476年前後 陳遵媯 中國天文學史 第四冊





貼文者 : : Herkules

Re: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8-15 19:29:07

一部易經大家說,自成一家,
自伏羲畫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辭,孔子作繫辭,然後各家開始解易,
千年來解易者成書汗牛充棟,琳瑯滿目,有以象解,以陰陽數解,
以老庄道解,以儒道義理解,甚至以釋道解,
明陽大大,解易專說節氣調候,精於天文占算,輔以古文字入手,重視古音訓詁,
如果我沒理解錯,類似清易惠棟一派‧
很多時候解易的方向只在於個人的趣味,而不在於方向的對錯‧這也符合易道不可為典要的真諦: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貼文者 : : 魯夫

Re: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8-16 13:50:20

張貼者: Herkules
一部易經大家說,自成一家,
自伏羲畫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辭,孔子作繫辭,然後各家開始解易,
千年來解易者成書汗牛充棟,琳瑯滿目,有以象解,以陰陽數解,
以老庄道解,以儒道義理解,甚至以釋道解,
明陽大大,解易專說節氣調候,精於天文占算,輔以古文字入手,重視古音訓詁,
如果我沒理解錯,類似清易惠棟一派‧
很多時候解易的方向只在於個人的趣味,而不在於方向的對錯‧這也符合易道不可為典要的真諦: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大大見識廣博
敝人對易學所知不多,也不知解易到底分有多少派別、支系


像明陽大所說
【28宿的婁宿距度約12度,春秋戰國時,春分點大抵在婁宿。(春分點為赤經、赤緯0度,象徵「數」之「空」。)】

我就認為引用的不是很恰當

其實數之空,我是認為數必起始於零,但西方設零度於春分點,而我國古天文學按文獻所記載多數是起於冬至點。


既然解易可以根據個人而有不同解法

那我也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天行健】來認為

天地間的萬物都會動,所以二分、二至點也會動...

*****
反思

但宇宙中的星體其自行的方向各個不同

為何地球的歲差是要向西移動呢??而不是向東??

有沒有可能,也有些許的向上或向下移動呢???

向上或向下移動的速度又是多少呢???
貼文者 : : Herkules

Re: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8-16 19:44:56

張貼者: 魯夫


大大見識廣博
敝人對易學所知不多,也不知解易到底分有多少派別、支系


像明陽大所說
【28宿的婁宿距度約12度,春秋戰國時,春分點大抵在婁宿。(春分點為赤經、赤緯0度,象徵「數」之「空」。)】

我就認為引用的不是很恰當

其實數之空,我是認為數必起始於零,但西方設零度於春分點,而我國古天文學按文獻所記載多數是起於冬至點。


既然解易可以根據個人而有不同解法

那我也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天行健】來認為

天地間的萬物都會動,所以二分、二至點也會動...

*****
反思

但宇宙中的星體其自行的方向各個不同

為何地球的歲差是要向西移動呢??而不是向東??

有沒有可能,也有些許的向上或向下移動呢???

向上或向下移動的速度又是多少呢???




易道雖說「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但是天道杳遠不可知,天文現象,自加發明,強賦予意義,難免穿鑿附會,
比如說你提到的歲差,到底有什麼意義?或者用我的話說,有什麼趣味?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一篇故事提到還蠻有趣:

「獻縣老儒韓生,性剛正,動必遵禮,一鄉推祭酒。一日得寒疾,恍惚間,一鬼立前曰:「城隍神喚。」韓念數盡當死,拒亦無益,乃隨去。至一官署,神檢籍曰:「以姓同,誤矣。」杖其鬼二十,使送還。韓意不平,上請曰:「人命至重,神奈何遣憒憒之鬼,致有誤拘。倘不檢出,不竟枉死耶?聰明正直之謂何!」神笑曰:「謂汝倔強,今果然。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誤而即覺,是謂聰明;覺而不回護,是謂正直,汝何足以知之。念汝言行無玷,姑貸汝。後勿如是躁妄也。」霍然而蘇。韓章美云。」
貼文者 : : 魯夫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 - 2020-08-17 12:37:39

補上表格
貼文者 : : 魯夫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1) - 2020-08-17 12:51:12



(二)、《夏小正》

  根據「新視野百科書坊叢書」的內容敘述,《夏小正》是最早的曆書,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之一,也是現存採用夏時最早的曆書。這部書文辭古樸簡練,用字不多,但內容卻相當豐富,它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別是有關說明我國古代以農立國方面的政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中的藍,園藝作物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夏小正》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由於農業生產上的需要,書中注意收集物候資料,並且按月記載下來,作為適時安排農業生產的依據。它主要是各月的物候和農事活動的記載,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完整句子。其指時標誌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書中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還沒有出現四季和節氣的概念。《夏小正》記載的生產事項無一字提到「百工之事」,這是社會分工還不發達的反映。所有這些表明《夏小正》曆法的原始和時代的古老。

  《夏小正》的成稿年代爭議很大,但一般認為最遲成書在春秋時期。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漢戴德彙編的《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出現了單行本,在《隋書•經籍志》中第一次被單獨著錄。從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餘家。

  相傳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禮記.禮運》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 鄭玄笺:「得夏四時之書也,奇書存者有《小正》。」《史記•夏本紀》也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這些記載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春秋時代的杞國還在使用它。

  整理一些學者們考據的年代,如下:(詳附圖)

項次 學者 認為夏小正的年代 資料來源
1 中國學者趙莊愚 認為夏小正應是西元前3000年西周初年的作品 趙莊愚,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
2 中國學者羅樹元、黃道芳 認為是西元前2000年左右 羅樹元、黃道芳,論《夏小正》的天象和年代
3 日本學者能田忠亮 認為不晚於西元前2000年,西元前600年較為合適 能田忠亮,夏小正星象論


  而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第四冊,說:「《夏小正》的星象紀事,除了「十月,初昏南門見」以外,幾乎没有錯簡或誤寫,這些紀事,可以說都是表示西元前2000年以前的星象。至於參中及織女正東鄉或正北鄉,雖然以西元前600年前後較適合,但說是西元前2000年的星象,也無不可。」似乎也是同意日本學者能田忠亮的看法。

  在此,我有一個疑惑,夏小正的月份究竟是如何制定的?是採用陰曆還是用陽曆呢?依照天文學家的研究方法應該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標準。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1) - 2020-08-17 17:55:18

張貼者: 魯夫


(二)、《夏小正》

  根據「新視野百科書坊叢書」的內容敘述,《夏小正》是最早的曆書,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之一,也是現存採用夏時最早的曆書。這部書文辭古樸簡練,用字不多,但內容卻相當豐富,它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別是有關說明我國古代以農立國方面的政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中的藍,園藝作物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夏小正》最突出的部分是物候。由於農業生產上的需要,書中注意收集物候資料,並且按月記載下來,作為適時安排農業生產的依據。它主要是各月的物候和農事活動的記載,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完整句子。其指時標誌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書中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還沒有出現四季和節氣的概念。《夏小正》記載的生產事項無一字提到「百工之事」,這是社會分工還不發達的反映。所有這些表明《夏小正》曆法的原始和時代的古老。

  《夏小正》的成稿年代爭議很大,但一般認為最遲成書在春秋時期。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漢戴德彙編的《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出現了單行本,在《隋書•經籍志》中第一次被單獨著錄。從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餘家。

  相傳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禮記.禮運》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 鄭玄笺:「得夏四時之書也,奇書存者有《小正》。」《史記•夏本紀》也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這些記載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春秋時代的杞國還在使用它。

  整理一些學者們考據的年代,如下:(詳附圖)

項次 學者 認為夏小正的年代 資料來源
1 中國學者趙莊愚 認為夏小正應是西元前3000年西周初年的作品 趙莊愚,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
2 中國學者羅樹元、黃道芳 認為是西元前2000年左右 羅樹元、黃道芳,論《夏小正》的天象和年代
3 日本學者能田忠亮 認為不晚於西元前2000年,西元前600年較為合適 能田忠亮,夏小正星象論


  而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第四冊,說:「《夏小正》的星象紀事,除了「十月,初昏南門見」以外,幾乎没有錯簡或誤寫,這些紀事,可以說都是表示西元前2000年以前的星象。至於參中及織女正東鄉或正北鄉,雖然以西元前600年前後較適合,但說是西元前2000年的星象,也無不可。」似乎也是同意日本學者能田忠亮的看法。

  在此,我有一個疑惑,夏小正的月份究竟是如何制定的?是採用陰曆還是用陽曆呢?依照天文學家的研究方法應該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標準。


回歸年(tropical year‎),也叫太陽年(solar year‎),是勒地球浪觀察,太陽平黃經變化360°,就是太陽亦回轉黃道(勒天球浪太陽走個軌道)浪一樣個場化用個辰光。相對於分點搭至點,精確個辰光取決於你勒黃道浪揀個場化:從北半球個春分點,四隻基礎點之一,開始個叫春分點年;對勒黃道浪所有個場化取平均值個年叫平回歸年。歲實是中國用個回歸年,是從冬至再回轉冬至用個辰光。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1) - 2020-08-19 17:58:27

張貼者: 虛無實

回歸年(tropical year‎),也叫太陽年(solar year‎),是勒地球浪觀察,太陽平黃經變化360°,就是太陽亦回轉黃道(勒天球浪太陽走個軌道)浪一樣個場化用個辰光。相對於分點搭至點,精確個辰光取決於你勒黃道浪揀個場化:從北半球個春分點,四隻基礎點之一,開始個叫春分點年;對勒黃道浪所有個場化取平均值個年叫平回歸年。歲實是中國用個回歸年,是從冬至再回轉冬至用個辰光。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在關於彝族十月曆的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的結論[1],五行即古人說的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的概念[2]:五行中「行」字的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就是五種不同氣的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原來的意義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運行,亦即五個季節的變化。……
早期的五行決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也不是指一種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的五時或五季。四時之說是後起的,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說明在上古時代曾經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的曆法系統,即十月太陽曆。[1]

五行曆與四時曆對比


原貼
貼文者 : : 魯夫

Re: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1) - 2020-08-20 11:48:56

張貼者: 虛無實
張貼者: 虛無實

回歸年(tropical year‎),也叫太陽年(solar year‎),是勒地球浪觀察,太陽平黃經變化360°,就是太陽亦回轉黃道(勒天球浪太陽走個軌道)浪一樣個場化用個辰光。相對於分點搭至點,精確個辰光取決於你勒黃道浪揀個場化:從北半球個春分點,四隻基礎點之一,開始個叫春分點年;對勒黃道浪所有個場化取平均值個年叫平回歸年。歲實是中國用個回歸年,是從冬至再回轉冬至用個辰光。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在關於彝族十月曆的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的結論[1],五行即古人說的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的概念[2]:五行中「行」字的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就是五種不同氣的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原來的意義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運行,亦即五個季節的變化。……
早期的五行決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也不是指一種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的五時或五季。四時之說是後起的,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說明在上古時代曾經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的曆法系統,即十月太陽曆。[1]

五行曆與四時曆對比


原貼


關於陳久金教授的書籍,我正在研讀...

根據彝族十月曆的研究,陳久金認為夏小正的內容應該是一年只有陽曆十月...

但其他專家學者是否也是如此認為,我不太清楚...

*****
註:此篇我沒有按【預覽文章】,打完字後直接貼出。

貼文者 : : 魯夫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2) - 2020-08-24 08:21:48


(三)、《鶡冠子》

  有關戰國時期《鶡冠子》的天象觀測年代,就個人目前查詢的狀況,尚無研究紀錄,而且並無相關的資料顯示其觀測的時間點為何,所以要探究真相的確有其困難度。根據傅雲欽提供的兩張圖示[1],一張是北斗七星的周日運動(圖01),一張是北斗七星的周年運動(圖02),這兩張圖示,若是以Stellarium天文星圖軟體來檢視,可能就只能符合現代的天象,而跟古代的天象不能符合了。


圖01 北斗七星的周日運動


圖02 北斗七星的周年運動



--------------
[1] 傅雲欽於2017.05.13.發表網誌《老殘遊記的斗杓東指之前,簡直亂指一通!》。
貼文者 : : 魯夫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3) - 2020-08-27 11:45:26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3)

(三)、《鶡冠子》


  至於日期則採鄰近冬至日為準。鶡冠子戰國起始年代約為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春秋起始年代則約為西元前771年–西元前476年,因此我分別設定-2470、-1470、-470、530、1530、2020六個不同年代的冬至日來觀察,並依據冬至日斗杓向下指來調整當天的時間以符合斗杓北指(斗杓向下指)的天象。

圖03--西安、西元-2470年冬至19時



圖04--西安、西元-1470年冬至20時



圖05--西安、西元-470年冬至21時




待續 (續4)
貼文者 : : 祥順

Re: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8-27 23:22:28

張貼者: Herkules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一篇故事提到還蠻有趣:

「獻縣老儒韓生,性剛正,動必遵禮,一鄉推祭酒。一日得寒疾,恍惚間,一鬼立前曰:「城隍神喚。」韓念數盡當死,拒亦無益,乃隨去。至一官署,神檢籍曰:「以姓同,誤矣。」杖其鬼二十,使送還。韓意不平,上請曰:「人命至重,神奈何遣憒憒之鬼,致有誤拘。倘不檢出,不竟枉死耶?聰明正直之謂何!」神笑曰:「謂汝倔強,今果然。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誤而即覺,是謂聰明;覺而不回護,是謂正直,汝何足以知之。念汝言行無玷,姑貸汝。後勿如是躁妄也。」霍然而蘇。韓章美云。」


我認為這歲差的意思
跟天文學上的歲差 有別
貼文者 : : Herkules

Re: 【「屢」、「遷」是指「春分點」向西移動】嗎? - 2020-08-28 00:48:09

張貼者: 祥順
張貼者: Herkules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一篇故事提到還蠻有趣:

「獻縣老儒韓生,性剛正,動必遵禮,一鄉推祭酒。一日得寒疾,恍惚間,一鬼立前曰:「城隍神喚。」韓念數盡當死,拒亦無益,乃隨去。至一官署,神檢籍曰:「以姓同,誤矣。」杖其鬼二十,使送還。韓意不平,上請曰:「人命至重,神奈何遣憒憒之鬼,致有誤拘。倘不檢出,不竟枉死耶?聰明正直之謂何!」神笑曰:「謂汝倔強,今果然。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誤而即覺,是謂聰明;覺而不回護,是謂正直,汝何足以知之。念汝言行無玷,姑貸汝。後勿如是躁妄也。」霍然而蘇。韓章美云。」


我認為這歲差的意思
跟天文學上的歲差 有別


當然有別!這裏討論的是天文現象人們所賦予的意義‧
不管是玄學的物理學的意義‧
故事裏歲差賦予的意義是老天都會出錯,而我想說的是,
是否天文秩序都有意義‧或許有秩序只是人類的一個怪毛病‧
跟自然一點關係都沒有‧
貼文者 : : 魯夫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4) - 2020-08-31 12:37:14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4)

(三)、《鶡冠子》

++++++++++

圖06--西安、西元530年冬至22時




圖07--西安、西元1530年冬至23時




圖08--西安、西元2020年冬至零時




  由以上圖片可以推論得知:

1、現代北斗七星的周日運動,零時斗杓是向指下,而在古代斗杓向下指卻不一定是零時。依據圖片來看,斗杓向下指每一千年約需要調整時間一個小時。故以北斗來觀象授時,是有缺陷的;或者說《鶡冠子》的斗杓東指,天下皆春的說法,在觀測的時間點上,勢必要有所修正才行。因為依上述四個年代的冬至日來看,斗柄要指北(朝下)的觀測時辰並不相同。

2、由於觀測時間的不確定,難以推論其正確的觀測年代。例如傅雲欽是採半夜零時,可是古人在尚未發明計時器之前,如何能準確測知半夜零時;再者,因為地球自轉軸和黃道面的角度因素,日有長有短,日出日落的時間也隨之變化,古代在觀測時能馬上注意到這些變數嗎?

3、同理的,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斗柄要指出二十四方位的觀測時辰,也是無法統一的。


+++++

待續 (續5)
貼文者 : : 魯夫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5) - 2020-09-09 11:09:11

北斗觀象授時之我見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5)

(四)、《逸周書,周月解》

  有關《逸周書,周月解》的天象觀測年代,就個人目前查詢的狀況,也尚無研究紀錄。該段文字:「惟一月,既南至,昏昴畢見,日短極,基踐長,微陽動于黃泉,陰降慘于萬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蕩,日月俱起于牽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進一次而與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厤舍于十有二辰,終則復始,是謂日月權輿。周正歲首,數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為首,其義則然。凡四時成歲,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其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在一月冬至過後,黃昏見到昴畢兩宿,白天很短,這個月斗柄建子(或者這個月斗柄設定為子),始昏北指,日月俱起牛宿初度,向右運行,月亮繞天一周後,推進十二次的下一次,然後與太陽合宿,太陽每個月行一次,繞天一周經歷十二辰(次),這樣終而復始,這就叫日月權輿。

  就個人見解,這或許是戰國時期的文字紀錄,其描述的觀測天象是否真為周朝頗有疑慮,加上研究的文獻不多,很難一窺究竟。至於《淮南子,天文訓》、《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等篇也是如此。故這五篇的天象觀測年代尚是個謎,留待後續的研究。

  誠如前面所言,「(2)法由於歲差現象,北斗離北極漸遠,到周初已感不便,這時可能用(3)法來替代,二十八宿可能就產生於這時期。……」如此能說「所有曆法,一定和北斗有關,這從歷史上都有很詳細記錄」嗎??
貼文者 : : 魯夫

五、 - 2020-09-17 14:13:40

五、十二次


  何謂十二次,就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但爾雅釋天篇,卻只記載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鶉火、壽星、大火、析木等九個。

《爾雅、釋天篇》有關十二次的敘述如下:
1.星紀,斗牽牛也。

2.玄枵,虛也。顓頊之虛,虛也。北陸,虛也。

3.營室謂之定。娵訾之口,營室東壁也。

4.降婁,奎婁也。

5.大梁,昴也。西陸,昴也。

6.咮謂之柳。柳,鶉火也。

7.壽星,角亢也。

8.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

9.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


(一) 十二次的起源與劃分


  我國古代認為歲星是十二年一周天,因而把周天分為十二次,用以表示歲星每年所在的位置;最初是沿著赤道周天分十二等分,到了唐代才沿著黃道劃分,因而,説十二次是沿着黃道劃分的,毋寧說是沿著赤道更爲正確些[1]。


  十二次的名稱大抵都和星象有關。星紀的中央,相當於冬至點。這可由《漢書、律曆志上》見到端倪,「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十二次既然爲了確認歲星十二年周天運行的目的而制定,則它的起源,應該在熟知五星運行、特别是木星即歲星運行的時代;因而十二次的創立,應該在戰國中期對於五星特别注意的時代,殆無庸疑。從常識上來講,十二次的名稱,應該在創立的同時制定,但實際則不然,十二次名稱除了見在《左傳》、《國語》之外,不僅被信爲先秦文獻的《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或《呂氏春秋》、《楚辭》等書中没有記載,即使在漢初的文獻中也没有看到。


  在《爾雅、釋天》雖然載有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鶉火九個星名,但尚不足以證明十二次名稱的確定年代。另外,漢初如果已有十二次名稱,則像《史記、天官書》、《歷書》和《淮南子、天文訓》、《時則訓》等關於天文曆法的文獻,應當有所紀事,但尚未發現。因而,可以認爲十二次的創立和十二次名稱的制定,其間應該隔有相當的時期,即十二次的創立,當在戰國中期,而到了後漢班固所撰《漢書、律歷志》,才把十二次配合著二十八宿來記載。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東方七宿配壽星、大火、析木;斗、牛、女、虛、危、室、壁北方七宿配星紀、玄枵、娵訾;奎、婁、胃、昴、畢、觜、參西方七宿配降婁、大梁、實沈;井、鬼、柳、星、張、翼、軫南方七宿配鸋首、鶉火、鶉尾。


  至此,再觀天機有關斗綱三合與三統三合的天文驗證心得的內容:「冬至起【星紀】(丑宮)之初度;小寒起星紀之中。大寒、立春,日躔【玄枵】(子宮)之次。雨水、驚蟄日躔【娵訾】(亥宮)之次。」則有明顯差異。


===========

[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明文書局,1987:第167頁。


貼文者 : : 魯夫

五、十二次 (續1) - 2020-09-22 08:43:51



(二) 宮、次的不同


  十二次雖然為了表示歲星位置而創立,但古人則用以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早晚。如《國語》上所説的「歲在鶉火」、「歲在星紀」之類,是以歲星所到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這表示年初的歲星位置在鶉火或星紀。又如《漢書》所説的「日至初節,至其中中」[1],是以太陽所到的次,作為節氣的標準,這就是後世所謂太陽過宮。宮即巴比倫創立的黃道十二宮,因而有人認為十二辰,也即十二次,是從西方傳來的。


  實際十二次和十二宮創設的用意和應用,只是相似而並非完全相同。十二次為了表示歲星位置而設,十二宮則了表示太陽位置而創;前者初沿赤道而分,後者則沿黃道而劃分。另外,希臘古俗,在春分後第一望月白羊勝節,民間選擇純白的羊,冠以鮮花,舉行賽會,遍遊鬧市,擧國若狂,波斯也盛行;這和我國舊俗春牛祝歲的用意,可以説是相似的。但次和宮的起訖界限,則不一樣;如十二次是從星紀起算,以冬至點在它的中央,而十二宮則從白羊宮起算,以春分點為其始點。


  明末徐光啓等改曆,閏月用中法,定氣用西法;因用定氣,遂以每月交中氣的時刻,作太陽濄宮的時刻。他們用十二次的名稱,又以十二宮來列表,以致中西相混,推求古曆,不能完全相合。梅文鼎的《曆學疑問》和江永的《中西合法》,都詳論得失,來融會貫通中西曆法的關係[2]。



==========

[1] 據《漢書•律曆志》:「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2]清梅文鼎曾推得十二宮和十二次的關係,對照如下:
白羊宮--降婁二十八度到大梁十八度。
金牛宮--大梁十九度到實沈二十五度。
雙子宮--實沈二十六度到鶉首二十四度。
巨蟹宮--鶉首二十五度到鶉火十二度。
獅子宮--鶉火十三度到鶉尾十六度。
室女宮--鶉尾十七度到大火六度。
天秤宮--大火七度到大火二十六度。
天蝎宮--大火二十七度到析木二十五度。
人馬宮--析木二十六度到星紀二十八度。
摩羯宮--星紀二十九度到玄枵二十二度。
寶瓶宮--玄枵二十三度到娵訾十五度。
雙魚宮--娵訾十六度到降婁二十七度。
貼文者 : : 魯夫

五、十二次 (續2) - 2020-09-30 12:58:25


五、十二次(續2)



  就十二次和二十八宿而言,二十八宿主要是曆數家用來表示日月的位置,而十二次主要是占星家用來表示五星的位置;這也可以用來說明《月令》、《淮南子》、《史記》没有看到十二次名稱的原因。由於二十八宿是不規則的劃分,而十二次則是等分的;從一般習慣來講,二十八宿的創造,應該在十二次之先。按郭開貞的見解,十二次是由十二辰轉變而來,十二辰又在二十八宿之先[1]。這種見解是否正確,當作别論;但先有十二辰,繼有二十八宿,再來有十二次,這樣先後的次序,似乎已經不成什麼問題。另依據古籍整理十二次的資料如表1。


表1(如附檔)


  古代恒用帝王年號紀年,既麻煩,又容易引起混亂;周初年代,至今未能弄清楚就是這個原因。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用自己的紀年,交往很感不便,因而就產生了所謂歲星紀年法[2],即以歲星所含星次來紀年。這可説是創造十二次的原因。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十二次與十二地支是不能全然相通的。



==========

[1]郭開貞《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稱:「中國旣有十二辰,復創二十八宿以復之,其主要原因,當在歲差過甚,歷象有迫於整理之必要。且十二辰之分畫,過於粗略,而十二辰文字不幸又已形成『逆轉』之事,故更就周天二十八分之,而呼以角、亢、氐、房之順,則與日月五星之運行完全一致。故其初意,並非專以為月。」

[2]關於歲星紀年法可參看陳久金的《從馬王堆帛書<五星占>的出土試探我國占代的歲星紀年問題》一文,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科學出版社民國67年(1978)年出版。本書第三冊第六編《歷法》也將述及。
貼文者 : : 魯夫

六、二十八宿 - 2020-10-05 08:11:26


六、二十八宿


  古人觀測天象,都以二十八宿為基礎,它們的名稱是:
  東方七宿(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七宿(白虎):奎、婁、胃、昂、畢、觜、參。
  南方七宿(朱鳥):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是古人由接參酌月球在天空的位置,來推定太陽的位置而設立的[1],從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一年的季節。這個方法和觀測昏旦星象以察太陽所在位置定季節的方法不同;使用這個方法在古代天文學史上,可以說是一大進步。


 (一)二十八宿的起源

  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巴比倫、印度和阿拉伯都有二十八宿,它們雖然略有不同,而同出一源,似乎没有什麼疑問。但它起源於哪一國,近一百多年來,各國學者爭論不休,最初主張起源於印度、巴比倫的人很多,現在許多人則主張起源於中國。

1. 中國起源說:依時間先後約可分成四種

(A)時間:西元1840年
主張學者:俾俄、瑪得那( J. H. Madler )
理由: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二十八宿是赤道上的星座,它成立於西元前約二千四百年,而印度二十八宿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B)時間:西元1875年
主張學者:什雷該爾的《星辰考源》
理由:
(1)西方從埃及、希臘傳受的星座,除少數外,大多不是西方所創造。
(2)中國星宿完全是自己創造的。
(3)西方星座和中國星宿相同的很多,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4)中國星宿歷史悠久,可以從天文地質各方面來證明。


(C)時間:西元二十世紀初
主張學者:得索諸爾著有《中國天文學》一書


(D)時間:西元二十世紀初
主張學者:新城新藏著《二十八宿起源説》一文
理由:
(1) 中國二十八宿可追溯到周初;
(2) 印度二十八宿相當於中國二十八宿初始狀態;
(3) 二十八宿發源地當以北斗為觀測的標準星象;
(4) 二十八宿發源地當有牛郎織女故事的傳説;
(5) 二十八宿傳入印度以前,有停頓在北緯四十三度附近地方的形跡。


2. 印度起源說:
時間:西元1860年
主張學者:韋柏( L. weber )、諶約翰
理由:從中國歲名、歲陽以及五帝等名稱,認為二十八宿起源於印度。


3. 巴比倫起源說:
時間:西元1891年
主張學者:荷姆美爾( Hommel )、曆學家金最爾( Kinzel )、金史密( King Smill )和愛特金( Edkin ),韋柏( L. weber )1894年傾向此說。



==========
[1] 《呂氏春秋、圜道》篇稱:「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王充在《論衡、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
  日人新城新藏在《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中云:「'蓋由間接參酌月在天空之位置而得以推定太陽之位置,是上古天文學一大進步。」又稱:「自西向東劃設二十七或二十八個標準點者,乃全為研究月對於恒星的運動,卽為逆推日月在朔的位置而已。」
  我國的竺可楨、錢寶琮、夏鼐等人也主張二十八宿為月躔所繫。文見:竺可楨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點》,載《思想與時代》第34期;錢寶琮的《論二十八宿之來歷》,載《思想與時代》第43期;夏鼐的《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載《考古學報》西元1976(民國65年)第2期。
貼文者 : : 魯夫

六、二十八宿 (續1) - 2020-10-14 11:48:13


六、二十八宿 (續1)

-------------

 (二)二十八宿的劃分

  關於二十八宿是沿哪一道的劃分的?有人認為是赤道,有人則認為是黃道,但就我國古代天文學來說,這赤道座標體系是一大特色。
  二十八宿的劃分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其創立和完備的過程,同時,歷代根據需要又作了必要的調整,這就是說,二十八宿創立之後又經歷了不少演變,才成爲今天所流傳下來的體系。


 (三)二十八宿的演變

  二十八宿的名稱,首先出現在《周禮》[1]。《史記》以前的古書所記載的二十八宿星名(詳表2)。從表2中可以知道,最初只有四宿,到了《詩》的著作時代,還可上溯到周初,已有八宿。《爾雅•釋天》有十七宿[2]。《月令》已有二十五宿[3]。到了《史記·律書》,二十八宿才算完備[4] 。

  二十八宿的星度即星分度,是指它們的相距度,也就是它們的廣度或範圍,古今記載,有所不同。從漢到元各代所測定的列宿相距度如表3所示,它們是各宿標準星即距星間的距離,用赤道上的度數表示,即赤道廣度或赤道宿度。《續漢書•律歷志》開始列有黃道上的度數,叫作黃道廣度或黃道宿度。我國歷代正史中,從《漢書•律歷志》開始記載二十八宿的赤道宿度,《淮南子•天文訓》有記載[5],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只在箕宿多了四分之一度,這大概由於秦以十月歲首的緣故[6]。

  從表3和歷代歷志可以知道,從漢到唐初止二十八宿的相距度數,没有改變過,到了唐開元一行實測之後,畢、觜、參、鬼四宿,才有一度的增減。宋仁宗皇祐初年測定的結果和一行所測,已有十四宿不一樣;皇祐以後每次實測都有些變動,但没有特別顯著的變化。同時還可以看出從漢代到元代之間,觜、參二宿的易位現象。即漢代是觜二、參九,唐代是觜一、參十,到了元代則觜只有5/100度、參是11又10/100度,這顯示觜、參二宿有前後易位的趨勢;從明代以後到現在已完全對換,變參前、觜後了[7]。


==========
[1]《周禮·春官》已說馮相氏掌「二十有八星之位」,《秋官》也有「二十有八星之號」。惜其詳細不明。

[2]它沒有女、危、胃、觜、參、井、鬼、星、張、翼、軫宿。

[3]《月令》沒有箕、昴、鬼、張四宿,而另有弧星,還把斗做建星。

[4]但沒有斗、觜、井、鬼,而用建、罰、狼、弧,又把昴做留,畢叫做濁,柳叫做注,而且星、張次序相調換。

[5]《淮南子•天文訓》載:「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又四分一、斗二十六、牽牛八、須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雟二、參九、東井三十三、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翼各十八、軫十七。

[6]據《准南子•天文訓補注》稱:「東方七十五度四分一。四分一,兩京附於斗末,謂之斗分,箕從冬至始也。此附箕末者,秦以十月為歲首,箕立冬後宿,從小雪始也。」

[7]據《明史志》第一稱:「參二十四分,觜一十一度二十四分」,這顯然是參前觜後。又據戴震的《續天文略》稱:「考參、觜二宿,漢定為觜二參九,唐觜一參十,元則觜僅百分度之五、參十一度百分度之十,明崇禎元年測改參前觜後。」
貼文者 : : 魯夫

六、二十八宿 (續2) - 2020-10-21 11:17:30


六、二十八宿 (續2)

表2
貼文者 : : 魯夫

六、二十八宿 (續3) - 2020-10-25 00:31:46


六、二十八宿 (續3)

表3
貼文者 : : 魯夫

六、二十八宿(續4) - 2020-11-03 13:55:53


六、二十八宿 (續4)

  總之,二十八宿最初是沿赤道劃分的,並不是沿日月的經路即黃道劃分的,而後經濄了多次演變,從漢唐都分天部,落下閎運算載曆,太初測定之後,没有變更過。四分曆才增加黃道宿度,而不知道有歲差,魏晉南北朝相沿承用,隋以後知有歲差,而二十八宿距度仍以赤道為準。到了唐一行才改變了畢、觜、參、鬼四宿的距度。在他以後又繼續使用;下經五代没有什麼改變。到了宋皇祐、元豊疊經改測,而紀元曆在度數後面,才分為太、半、少三種。從元以後則用分數,所測漸密。到了明清用西法實測過五次,增星頗多,可以說是三垣二十八宿最後而最大的變動。

表4--28宿距星表
貼文者 : : 魯夫

七、結語 - 2020-11-05 10:56:39

七、結語

  由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浩瀚,短時間之內筆者無法全盤的了解透徹。根據目前所得的資料,筆者認為曆法係來自對天文星象的觀測,年月的奧秘和天體運動息息相關。古人觀測天文,其中一大用途便是制定曆法,記錄光陰流逝。現代科技發達,大眾欲知時節,也不再需要依靠天象觀測。

  有關北斗觀象授時的探討如上述,簡單而言依據北斗來觀象授時有三點是值得釐清的:
一、觀測時間問題。
二、斗杓指向問題。
三、關於「辰、次」的問題。

這些問題若無法解決,就無法以北斗來觀象授時,又怎麼能說曆法一定與北斗有關呢?

  觀察天文現象和物候變化來確定時令節氣。遠古時代天文學尚處於萌芽狀態,當時尚無正規的曆法,人們只能通過觀察天空和周圍環境的變化來瞭解季節的變化,以便安排農事。

《尚書•堯典》記述觀昏中星來定季節就是觀象授時的典型事例。上傳夏代曆法的《夏小正》,按月份列出了各月中所出現的天象、物候和有關農事,天象、物候與時令、月份聯繫在一起,仍屬觀象授時之義。隨著天文學知識的不斷積累,人們逐漸掌握了太陽、月亮的運動規律,開始編制曆法以推算時令節氣指導農業生產,觀象授時才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許多事實都不一定會是真相。「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所以需要對中國古天文有興趣的你一起來探索!


++++++++++
參考文獻、資料
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明文書局,1987。
2.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科學出版社,1981。
3.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史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
4. 劉朝陽,從天文曆法推測《堯典》之編成年代。
5.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6. 飯島忠夫,中國天文學之組織及其起源。
7. 趙莊愚,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
8. 王鐵,論《尚書堯典》四中星的年代。
9. 王勝利,《尚書堯典》四仲中星觀測年代考。
10. 羅樹元、黃道芳,論《夏小正》的天象和年代。
11. 能田忠亮,夏小正星象論。
12. 傅雲欽於2017.05.13.發表網誌《老殘遊記的斗杓東指之前,簡直亂指一通!》。
13.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明文書局,1987。


貼文者 : : 魯夫

Re: 四、古代天象觀測資料的年代(續4) - 2021-07-30 20:11:44

張貼者: flystarchou

自古至今,戌時看杓,這從來不變!
我和天醫等都認為戌時!
重點,我們不是用西洋觀念!
老是不深入了解祖宗的內涵,老以表象,那是和中國曆法相差很遠



請仔細看看下面幾張圖片


++++++++++

圖05--西安、西元-470年冬至21時




圖06--西安、西元530年冬至22時




圖07--西安、西元1530年冬至23時




圖08--西安、西元2020年冬至零時




想要【自古至今,戌時看杓】

這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