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貼文者 : : 明陽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0-28 23:19:13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


(法新社東京13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11月舉行大嘗祭時使用的新米收成地,今天已透過「齋田點定之儀」的龜殼占卜決定,分別是東日本櫪木縣及西日本京都府。
被稱為「龜卜」的龜殼占卜儀式不對外公開,進行時間約40分鐘,宮內廳長官山本信一郎等人就在皇居宮中三殿前所設置的「齋舍」外,等待儀式結束。
宮內廳表示,龜卜儀式是把龜殼加工成厚度約一公釐,然後用火烤,看龜殼龜裂的狀態來占卜。選出的新米收成地在東日本叫「悠紀地方」,西日本稱為「主基地方」。
宮內廳已將占卜結果報告日皇德仁,也告知櫪木縣與京都府知事,至於具體的新米收成地,也就是所謂的齋田,還要跟2府縣及地方農業團體商量後才能決定。
為祈求國民安寧等,日本將在11月14日至15日舉行以大嘗祭為主的「大嘗宮之儀」。(譯者:黃名璽/核稿:劉淑琴)


.
貼文者 : : 明陽

Re: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0-28 23:50:04

張貼者: 明陽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被稱為「龜卜」的龜殼占卜儀式不對外公開,進行時間約40分鐘,宮內廳長官山本信一郎等人就在皇居宮中三殿前所設置的「齋舍」外,等待儀式結束。

............


“「龜卜」的龜殼占卜儀式不對外公開”,很是可惜!………

如何取卦象,有否參考《周易》的卦爻辭………

貼文者 : : 明陽

商周時代的龜卜 - 2019-10-29 10:22:20


商周時代的龜卜

下引《商周時代的龜卜和筮算是怎樣操作的?》一文,
節錄「商周時代的龜卜」段供網友參考:
……


如圖所示,占卜結果都是寫在甲骨之上。文說,“辛丑卜,貞。其於六月娩。”意思是說,辛丑這個人(或者是個時間點),占卜的結果是“貞” (很穩定之意)。將在六月份生孩子。看龜甲的裂紋,算工整,沒有分叉,故而吉。而旁邊的一個裂紋,卜辭說的是:“小告。貞,今五月娩”。小告之意是可能會有小的波折,分娩過程可能有難。告,本意是牛用牛角撞擊橫木。牛是動物,無法直接說給人聽,發生了什麼,只能靠這種肢體行為來吸引人的注意力。故而,“告”一字有警戒之意。看這段卜辭旁邊的裂紋,可看到有斷裂,兩個裂紋之間有交叉。由此斷其為凶。
裂紋若是直來直去,未斷未分叉,那就是吉;相反,有分叉,有斷裂,就是凶。這只是個簡單的猜測,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判斷標準。受限於文章的篇幅,下次再來介紹筮算之法。筮算跟基礎的數學和八卦等有很大的關係。
龜卜就是燒龜的腹甲,看裂紋來做判斷,判斷預斷之事的吉凶。龜卜這種算命方法,會有兩種限制。一是耗費材料,一隻烏龜的腹甲只有一個,只能燒一次。商代那時,會用其他的如牛的肩胛骨來做代替。但牛骨材料顯然沒有龜甲好,因為龜甲本來就自帶花紋,一加熱很容易裂開。而牛骨需要大火燒才能有裂紋。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525342
貼文者 : : 明陽

甲骨文的占卜與契刻 - 2019-10-30 06:06:09


甲骨文的占卜與契刻

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Character-Lecture/ch7_4.html



甲骨,顧名思義就是指龜甲和獸骨。大量的考古材料已證明,占卜並非始於商代,因為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裡都發現有卜骨,只具未刻文字罷了,這大約是因為文字尚在萌芽時期,還不足以記錄卜辭、敘述事件…………。

商代所用龜甲絕大多數為腹甲,只有少數是背甲。龜的來源主要是諸侯方國的貢品,這從甲骨文本身的記載可以得到證明…………。

在占卜之前,甲骨須先經整治。整治的工具是銅製的鋸、錯、刀。

整治的過程是:

(l)取材。牛胛骨從牛身上取下即可,龜甲則要「攻龜」,亦即殺龜而刳空其腸腹。

(2)鋸削。龜刳去腸腹後,便在腹背之間鋸截為二。鋸解時,須將前後兩足之間的牆、即所謂「甲橋」,存留在腹甲上,同時鋸去外緣部份使甲橋成為有規則的弧形。背甲則從中脊處一剖為二,並鋸去近中脊的凹凸不平之處,削去首尾兩端,使成鵝卵狀。卜用胛骨也要鋸去骨脊及臼骨。

(3)刮磨。胛骨是將正面錯平,磨刮光潤;腹甲則需去其膠質鱗片、刮平坼文、錯其高厚之處,使全版勻平,再加以刮磨,使有光澤。

甲骨經整治後便成了合用的占卜材料。占卜的程序大致是:

(1)鑽鑿。為了使甲骨變薄而易於加熱見兆,乃在甲骨上加以鑽鑿。………鑽鑿都不能穿透骨面,宜至距骨面最薄處。………一般說來,龜甲是鑽鑿並施、以鑽為多,胛骨則最鑿多鑽少,腹甲都在背面施鑽鑿………。

(2)灼兆。鑽鑿之後,乃用火炷燒灼槽穴,有鑽者灼於鑽之中處,無鑽者灼於鑿之左或右。燒灼後甲骨正面便發出「pu」的聲音並出現裂紋,作.……形,這就是兆璺,也就是「卜」字的象形,連音讀亦擬其爆裂之聲。卜字歧出之筆或左或右,各隨兆璺而定,如兆作  形,則該段卜辭的卜字便多數作  。

(3)刻辭。見兆之後,卜者乃依兆而定其吉凶,然後刻上卜辭。甲骨的兆以在正面者居多,故卜辭亦多刻於正面。一條完整的卜辭通常包括前辭(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份。前辭是日期和占卜者,命辭是要貞問的事,占辭是依兆而得到的吉凶內容,驗辭是占問的應驗記錄。《詩經‧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終然允臧」,所記載的正是占辭和驗辭。許多卜辭並沒有占辭和驗詞。

(4)塗飾和刻兆。刻完卜辭後,有的為了美觀而在字的筆道中或塗朱砂或塗墨。一般是大字塗朱、小字塗墨、或正面塗墨、反面填朱。塗飾是武丁時期的風尚。為了使兆璺明顯,還用刀再加刻畫,這也是武丁時期特有的。

許多甲骨在兆側還刻上一到三個字的短語如二告、小告、大吉,吉、弘吉、不玄黽等,叫做兆側刻辭。又由於商人每事都要反復貞卜,有時一事貞卜十次之多,故在每一兆璺之側一般都還分別記上占卜的次數………而紀數字則各不相同,判然有別,這就是成套甲骨和成套卜辭。


.
貼文者 : : 明陽

甲骨文的占卜與契刻 - 2019-10-30 12:33:53



甲骨文的占卜與契刻(一)



契刻與書寫

甲骨上的文字,絕大多效是用刀刻的,但也有極少數是用毛筆寫的,或墨書或朱書,這在,《甲》和《乙》都有例證。商代用毛筆寫字還可以從陶片上得到證明,1932年殷墟第七次發掘時出土的陶片上有一墨書的「祀」字,約一寸見方,筆畫肥厚,字體風格與銅器銘文相似(參見胡厚宣《殷墟發掘》,圖版十五、圖十七)。那麼,契刻與書寫有何關係呢?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董作賓,他在牛胛骨上發現了書而未刻的文字,便認為:「卜辭有僅用毛筆書寫而未刻的,又有全體僅刻直畫的,可見是先寫後刻。」(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載《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3年。)

陳夢家在《殷墟卜辭綜述》中卻否認先寫後刻,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書寫的字較刻辭粗大,二是常與刻辭相倒。

然而這兩點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寫是為刻作個規範,以便刻得好些。合乎標準些。董先生所舉《乙》6667片「貞乎」二字正是先書後刻的最好證據,寫的字筆畫很粗,中間的刻畫較細,大概是沒有按原筆畫刻完,可見寫的字比刻辭粗大些並不能否定「先寫後刻」。猶如今日的治印,也大都是先寫好底子然後施刀,直接刻上去的當然也有,但與先書後刻者並不矛盾。試看許多甲骨上的大字刻辭,如《甲》3940、3941,《乙》6664、6672等,筆畫粗壯、雄渾莊重,與鑄在銅器上的銘文簡直不相上下,幾乎沒有多少刀筆味了。這些文字顯然不是直接刻上去的。第二、書而未刻者與刻辭相倒的例並不常見,陳氏以為倒書的《甲》2636片,實際上並不倒;更何況倒書、倒刻之例也早於一般的卜辭之中。可見,董先生「先書後刻」之說是不能輕易否定的。但甲骨文是否都是先書後刻的呢?並非如此,一般來說,大字是先書後刻,小字則是不書而刻。甲骨文中字越大刀筆味越少,字越小刀筆味越濃,蓋緣乎此。
……
………
還值得注意的是,一條卜辭,往往分刻兩處,一部份在甲骨的正面,另一部份卻刻在反面。這種卜辭正反兩面是相續相配的,要防止把它割裂開來以致難於理解。龜甲常刻在反面的是占辭、甚至是前辭………。

以上僅就一條卜辭而論,若就整版而論,則卜辭往往是對貞的。所謂對貞就是同一問題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占卜,卜辭具有正問和反問兩種形式。一塊甲骨可多次使用,使用時間有長有短,故同一版上的不同卜辭有相隔八、九個月之久的………。

掌握甲骨刻辭行款的特點,不僅利於通讀,而且有助於甲骨的綴合。



.
貼文者 : : 明陽

龜卜占法 - 2019-10-31 09:29:46


龜卜占法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9%BE%9C%E5%8D%9C
貼文者 : : 明陽

龜卜占法 - 2019-10-31 09:53:38


龜卜占法(一)


龜卜占法,《史記》中的《龜策列傳》,清朝初期胡煦的《卜法詳考》,記之頗詳。
《史記.龜策列傳》其記載的龜卜方法是依據兆象的頭、身、足的形象來卜事。例如:
“卜求當行不行。行,首足開;不行,足斂首仰。”(龜策傳)

絲毫見不到套用五行的記載。相反,成書於
唐代的《太白陰經》、元代的龜卜之書《玉靈聚義》卻把五行運用於兆象來卜事。這正應了司馬遷所說:“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史記•太史公自述》)

《玉靈聚義》是元代陸森所撰。在書中陸森言:“仆幼得家傳,長專龜理,所傳奧旨,三世於茲……況龜卜之學,心口相傳,不記文字,苟以龜毛兔角之語,不究本源,後使訛訛相聞,禍福奚準?”(第18頁)[4]此書雖然俚俗不文,但因為陸森繼承了家傳龜卜方法,所以此書極可能保存了某些民間流傳的龜卜古法和某些佚書遺文的內容。我們就以《玉靈聚義》和其他關於龜卜的資料探討與京房五行易相類似的兆象“分宮說”。

《玉靈聚義》說:“龜者,太陰之化生也。上應玄武之宿,下應水位之精,天地一靈物耳。禹王之世,神龜負文,故是以洛書出焉。聖人則之,因取其陰腹灼以陽火,陰陽相激,而遂成文法。”(第18頁)[4]這說明龜卜之時採用龜的腹甲。又言:

“《三禮圖》曰:‘春灼後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後右。’

春灼後左者,寅位屬木也;夏灼前左者,乃巳屬火也;秋灼前右者,乃申屬金也;冬灼後右者,亥屬水也。”(第37頁)[4]意思是說,龜的背甲上可以劃分成四個區域,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占卜時間的不同選取不同的取得兆象的部位。為清楚起見,我們特制定龜背甲四季五行表(如表二):

表二 龜背甲四季五行表

前左五行:火夏季 前右五行:金秋季
後左五行:木春季 後右五行:水冬季

用火在龜的腹甲上燒灼之後,在龜甲上的四個區域內就會形成千變萬化的兆象,古人就根據四季的五行給予兆象加以分類。龜腹甲上的四兆五行如表三所示:

表三 龜腹甲上的四兆五行表

甲乙金兆 丙丁火兆
甲乙水兆 丙丁木兆


注意表格中的甲乙、丙丁是龜卜中的專有名詞。在龜甲下面正中有一長的紋路,正好把龜甲分成左右兩部分。對於這條紋路,古人有個專門的名稱,稱之為“千里路”。千里路左邊稱“甲乙”,右邊稱“丙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兆象的整體五行屬性與上面表格的四季五行並不對應。對於這個現象,清人胡煦在《卜法詳考》卷七中說:“甲乙以金論,丙丁以火論,何也?蓋覆龜而視之。”(第171頁)[4]意思是說我們燒灼腹甲、觀察兆象的時候是面向腹甲的。這樣甲乙金兆區域就正好對應於龜之背甲所代表的秋季,五行屬金;丙丁火兆區域正好對應於龜之背甲所代表的夏季,五行屬火;甲乙水兆區域就正好對應於龜之背甲所代表的冬季,五行屬水;丙丁木兆區域就正好對應於龜之背甲所代表的春季,五行屬木。

《三禮圖》所說的左、右、前、後是透過烏龜背甲投影在烏龜腹甲上的方位。實質上腹甲上的兆象的五行屬性是依據其對應的背甲四季五行決定的。這樣依靠兆象所在的季節就把千變萬化的兆象歸屬為四大類:木、火、金、水。而京房把千變萬化的卦象歸屬為五大類:木、火、土、金、水。京房以八純卦所在方位和時令之五行作為“卦象”的整體五行屬性;而龜卜法則以兆象所在的四季、方位為“兆象”的整體五行屬性。
貼文者 : : 明陽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 - 2019-11-01 10:42:45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

http://www.cnba.live/show/146298

根據《周禮•春官》記載,在商周時代,王室有專門龜人、卜師等四種職務掌管王室占卜這一類事物。
…………
………

根據殷墟出土的龜甲和卜辭顯示,很多龜甲都是由商王朝下的方國進貢而來,動物考古學研究顯示,最遠的龜殼來自馬來半島。【見注1、2】
第一步,攻龜——將龜甲鋸開進行修整、打磨,
這是一隻典型的烏龜殼子,從連接處鋸開,這個連接處一般稱為「甲橋」:
貼文者 : : 明陽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 - 2019-11-01 16:34:55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一)



第二步,鑽龜——在龜甲的背面以進行鑽鑿,以中線「千里路」為界,左邊是鑿,右邊鑽:

鑽鑿的目的很簡單,是為了讓骨料出現裂紋,鑽鑿以後,殷人會將骨料存儲起來備用,《周禮》中稱這種專門藏龜的地方叫做「龜室」。
民國時代發現的YH127坑中,發現訖今為止最大的龜甲,長44厘米,寬35厘米,這種大烏龜就是來自馬來半島,背面有鑿孔204個。
【注3】
貼文者 : : 明陽

Re: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1-01 22:19:57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二)


第三步,灼兆——占卜時,用點燃硬木,灼燒在甲背面的鑽鑿出來的凹槽,凹槽處的甲已很薄,遇到高溫則漲裂,龜甲正面則出現「卜」形的裂紋,叫做「兆紋」。

「兆紋」縱向「兆干」叫做「墨」,橫向「兆枝」叫做「璺(wèn)」

貼文者 : : Tears Everyday

Re: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1-02 00:12:09

張貼者: 明陽

「龜卜」的龜殼占卜儀式不對外公開”,很是可惜!………


大嘗祭 齋田點定之儀
龜甲加工成24x15x0.1cm以竹木灼兆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181101-OYT1T50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oclKP9bJ8
貼文者 : : 明陽

Re: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1-02 08:52:27

張貼者: Tears Everyday
張貼者: 明陽

「龜卜」的龜殼占卜儀式不對外公開”,很是可惜!………


大嘗祭 齋田點定之儀
龜甲加工成24x15x0.1cm以竹木灼兆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181101-OYT1T50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oclKP9bJ8


謝謝T大提供資訊
貼文者 : : 明陽

Re: 新天皇德仁大嘗祭 龜卜決定使用櫪木和京都米當祭品 - 2019-11-02 16:17:19


殷人如何用甲骨占卜?(三)


兆干、兆枝是以「千里路」大致上以中軸線的對稱圖,以《合集466》為例,可以看出,這片龜甲屬於「全橋型」,下圖紅圈處的背面大致就是鑽鑿處。

第四步,查看兆紋——領會神靈的意思,然後刻下卜辭,有時候要反覆占卜多次。這就是「玄學」範疇,目前沒人切切的知道殷人是怎樣以兆紋判斷吉xiong的。

漢字「卜」和「占」正是據此取像會意:

貼文者 : : 明陽

龜卜與龜書 - 2019-11-03 20:54:00


龜卜與龜書


《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亹音偉),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要「斷天下之疑」則「莫大乎蓍龜」,《說卦傳》第十一章:「離為火、為日……為……。」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像,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貼文者 : : 明陽

洛龜之「書」 - 2019-11-03 22:35:47


洛龜之「書」


「離為火、為日……為……」

離卦初九動之………
貼文者 : : 明陽

龜星與觀象 - 2019-11-04 16:43:26


龜星與觀象


剝卦卦氣應「霜降二候」,與入宿度在尾宿8.5°的「龜」星有聯繫,西周初期,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為「霜降二候」,應剝卦卦氣。

剝卦《彖辭》曰:「剝,剝也,柔變剛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貼文者 : : 明陽

舍爾靈龜 - 2019-11-05 18:52:13


舍爾靈龜



接下來,將頤卦初九爻辭拿出來作討論:


頤卦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頤卦初九動為剝卦,頤卦卦氣應「之卦」剝卦六五天爻爻辰為子。

「龜」星入尾宿8.5°,西周時代,太陽周年視運行到此為「霜降二候」,應剝卦卦氣。

《周禮.龜人》:「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
地龜曰繹屬……。」
《周禮.龜人》稱「天龜曰靈屬」,頤卦卦氣應「之卦」剝卦天爻爻辰,剝卦卦氣與「龜」星有聯繫,故有「靈龜」之取象。

「舍」字作客居解(借為「捨」,喻擱置不用), 在《周易》以大壯卦為「宮室」的取象。「九宮飛布」見大壯應恆卦與剝卦(剝卦為龜之象),大壯為「舍」之象,恆卦為「久」之象,長久擱置不用。又因大壯卦氣應卯月,卯為頤之下卦震納庚之「飛刃」,故稱「舍爾靈龜」。

頤卦為「飲食」之象,剝卦為撕裂之象,頤卦卦氣應「之卦」剝卦六五世爻爻辰為子(子為上卦艮納丙之「飛刃」),剝卦卦氣應「主卦」頤卦六四世爻爻辰為戌(戌為上卦艮納丙之「墓」,「靈龜」與「墓」氣連結),世爻為「我」之象,而頤卦應剝卦(「朵頤」之象),故曰「觀我朵頤,凶」。

頤卦卦氣應頤卦初九爻辰為子,子為「之卦」剝之下卦坤納乙之「貴人」,子亦為上卦艮納丙之「飛刃」,故象曰「亦不足貴也」。
貼文者 : : 明陽

十朋之龜 - 2019-11-11 09:34:50



十朋之龜



  損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甚麼是「十朋之龜」?

簡單的說就是大龜,根據《漢書.食貨志》的記載:「元龜距(岠)冉長一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為大貝十朋。」

(貝是古代的貨幣單位,「朋」的甲骨文字形為兩串連結在一起的細貝,多數學者認為是代表貨幣單位。)

蘇林注曰:「兩貝為朋,朋直二百一十六也,元龜十朋,故二千一百六十也。」


《周禮.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指夏至日中),到《周髀算經》的時代,夏至日中之日晷為一尺六寸,冬至日中之日晷為一丈三尺五寸,即冬夏二至日晷的長度差約為一丈二尺。

12尺 ÷10 = 1.2尺(元龜岠冉長一尺二寸)
2160 ÷10 = 216(一朋之數216與乾卦之策216相同)


損卦六五動為中孚,損卦六五爻辰為子化巳。
中孚卦氣主冬至應損卦六五爻辰子,乾卦卦氣應「之卦」中孚九五爻辰巳。

中孚「冬至初候」界復卦「冬至二候」,乾卦卦氣主「小滿二候」,即乾→復象徵乾之策216之流布,故曰「十朋之龜」。(益卦六二「十朋之龜」亦取象於此。)

貼文者 : : 虛無實

Re: 揲蓍法 - 2019-11-12 21:53:03

所謂的「揲蓍」(音:蛇詩),是利用五十根蓍草來演算。演算過程當中,會將蓍草四支四支撿取出來。

將蓍草四支四支撿取出來這個動作就是「揲」。

每次揲蓍結果會得到一個數字,這些數字只可能是六、七、八、九,共四種可能。累積六次,將六個數字由下而上依序畫下來,就是易經的卦象。

這種透過揲蓍演卦所得數字來與鬼神溝通的行為叫「占筮」。「占」是解釋卦象的吉凶。「筮」是透過揲蓍演卦這種巫術(筮字從竹從巫)來向神明問事求卦。


以下請轉至易學網觀看內文

原文 易學網 感謝提供
貼文者 : : Amychen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2019-11-14 16:35:33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雖然不少學者都在說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但迄今未能說明八卦符號和占筮與龜卜之間的內在聯繫、必然聯繫,而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參“八卦起源占卜(數卜)論分析”一文】

《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古人以太陽周年視運行定節氣,以蓍龜來「斷天下之疑」………

《易.說卦傳》第十一章:「離為日……為龜……。」

清.胡煦所作《卜法詳考》,引用資料載:《三禮圖》分四時四方之位而灼卜,《龜經》、《史記》則是不分四時四方之位全在灼中。(卷一24頁)


《卜法詳考》引劉氏曰:「視龜之高者而鑿之,高即中心之直文,即洛書中五之∣,所謂太極者是也,即所謂中央土者也。」又曰:「中有直文,所以分左右陰陽也。其左右陰陽所謂四象,陰陽太少也。即所謂水火木金者也。」(卷三28頁)

「大衍之數五十…………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與卦氣有聯繫嗎?《三禮圖》分四時四方之位而灼卜,《龜經》、《史記》則是灼中,取象「太極」。「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不用者,也是「太極」的取象嗎?………
貼文者 : : 明陽

Re: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2019-11-18 19:02:18

張貼者: Amychen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

「大衍之數五十…………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與卦氣有聯繫嗎?《三禮圖》分四時四方之位而灼卜,《龜經》、《史記》則是灼中,取象「太極」。「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不用者,也是「太極」的取象嗎?………






《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易學前輩鶴溪在和易友互動時曾這麼說:

《易經》中的「數」是由「象」而來,取「象」後,「數」與「理」就自然衍生。

《繫辭上傳》第二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繫辭下傳》第一章:「剛柔者,立本者也。」

《說卦傳》第二章: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在《周易.序卦》第十六卦為豫卦,豫之上卦震為足,下卦坤為地,象徵吾人所站立的位置(是指觀測地,即「立地之道」),觀察日月的變遷,四時節氣的變化,候鳥的遷徙,植物的枯榮…..吾人當效法天地而「順以動」。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據此晝夜的產生是因為「相推」而來,那麼「何物」被推?豫卦「立地之道」象徵觀測地晝夜的更迭,所以《彖辭》曰:「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豫之時義大矣哉!」

「立地之道」與《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有否聯繫?

周文王時代,軒轅星(「黃龍體」)入張宿2°(赤經108°),昏見軒轅星南中,為「清明初候」,應豫之外卦氣。

《繫辭上傳》第一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由觀星盤看:28宿中之星宿為「四中星」,屬周之分野(周之分野為28宿之柳、星、張),周文王時代,星宿(星3°約入赤經108°)與「軒轅星」(一名「黃龍體」)入張宿2°(赤經108°),傍晚見「黃龍體」南中(上天頂),為「春分三候」、「清明初候」(赤經105°→108°),應豫之內外卦氣。「象之大者」即昏見「黃龍體」南中,應豫之外卦氣。這個時候天上的28宿正是呈現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天文的「四象」就定位,此即所謂「在」。


待 續

.
貼文者 : : 明陽

Re: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2019-11-19 08:08:46

張貼者: Amychen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

「大衍之數五十…………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與卦氣有聯繫嗎?

《三禮圖》分四時四方之位而灼卜,《龜經》、《史記》則

是灼中,取象「太極」。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

不用者,也是「太極」的取象嗎?………





《繫辭上傳》第九章第二段接著說: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繫辭上傳》第九章第一段提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第二段提到「大衍之數五十」,其實「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是由兩個不相隸屬的圖象而取。
邵康節先生說:「天數二十有五之倍數,合五十。」 似乎又將二者聯繫在一起………

「大衍之數」還有一個未能定論的問題,就是「其用四十有九」 的「一」不用,「一」的象徵為何?

《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唐.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何謂太極,先儒解釋不一。
虞翻說:「太極,太一也。」
孔穎達說:「太極即是太初太一也。」
焦循說:「太極猶言大中也。」


待 續

.
貼文者 : : 明陽

Re: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2019-11-19 17:34:56

張貼者: 明陽
張貼者: Amychen

占筮或八卦起源于龜卜?

........
...........

「大衍之數五十…………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與卦氣有聯繫嗎?

《三禮圖》分四時四方之位而灼卜,《龜經》、《史記》則

是灼中,取象「太極」。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一」不用者,也是「太極」的取象嗎?………




.


《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

鶴溪前輩問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這「一」不用與「太一」在義理上是否相同?「太極」與「北極星」是否有聯繫?

鶴老說:這些名辭在義理上都已經過幾番轉折,它有「象」、有「數」、有「理」………是經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來……


  需卦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終吉也。」

鶴老說:這需卦九二爻象「衍在中」的「衍」字,與「大衍之數」有聯繫!

《說卦傳》第一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朱子語類》對「參天兩地而倚數」如何論述:

有人說「參」作「三」,謂一、三、五;「兩」謂二、四。一、三、五固是天數,二、四固是地數。然而這卻是積數,不是倚數

又一條云:

問:「『參天兩地』,舊說以為五生數中,天參兩地,不知其說如何?」曰:「如此只是三天兩地,不見參兩之意。『參天』者,參而三之;『兩地』者,兩之以二也。以方員而言,則七八九六之數,都自此而起。」



待 續

.
貼文者 : : 明陽

參天兩地而倚數 - 2019-11-20 18:01:07

張貼者: 明陽


《朱子語類》對「參天兩地而倚數」如何論述:

有人說「參」作「三」,謂一、三、五;「兩」謂二、四。一、三、五固是天數,二、四固是地數。然而這卻是積數,不是倚數

又一條云:

問:「『參天兩地』,舊說以為五生數中,天參兩地,不知其說如何?」曰:「如此只是三天兩地,不見參兩之意。『參天』者,參而三之;『兩地』者,兩之以二也。以方員而言,則七八九六之數,都自此而起。」




「倚數」是何義?

「參天兩地」的「參」,與一等星參宿有聯繫嗎?
周文王時代,一等星參宿【參1°→11°】在赤經41°→51°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參宿1度為「榖雨三候」,應旅之內卦氣卦。(「榖雨三候」物候為「戴勝降於桑」,蠶食桑,參宿與蠶,「參蠶」與後世之「參禪」有諧音之巧合。)



「七八九六之數」是指四營三變嗎?

揲蓍法用的是 50 根蓍草,揲蓍演卦時抽出其中一支插在蓍筒裡不用。所以實際用來算卦的蓍草是 49根。
要了解揲蓍法,要先了解「四營」,四營就是四個操作步驟,完成這四個步驟就是一「變」,或一「易」。易就是變的意思。這也是所謂的「四營為一變」:

四營三變而先得其七、八、九、六之數。

而前輩卻說「參天兩地」實義不在此!




華羅庚曾有詩:

  數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兩邊飛?

  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

  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

  幾何代數統一體,永遠聯繫莫分離。


華羅庚,生於江蘇金壇,中國現代數學家和政治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


《周髀算經》附圖:圖中「數」的表現,與《易傳》所提到的參數有否聯繫?
貼文者 : : Amychen

Re: 參天兩地而倚數 - 2019-11-22 06:38:53

張貼者: 明陽
張貼者: 明陽


《朱子語類》對「參天兩地而倚數」如何論述:

有人說「參」作「三」,謂一、三、五;「兩」謂二、四。一、三、五固是天數,二、四固是地數。然而這卻是積數,不是倚數

又一條云:

問:「『參天兩地』,舊說以為五生數中,天參兩地,不知其說如何?」曰:「如此只是三天兩地,不見參兩之意。『參天』者,參而三之;『兩地』者,兩之以二也。以方員而言,則七八九六之數,都自此而起。」




「倚數」是何義?

「參天兩地」的「參」,與一等星參宿有聯繫嗎?
周文王時代,一等星參宿【參1°→11°】在赤經41°→51°度,太陽周年視運行到參宿1度為「榖雨三候」,應旅之內卦氣卦。(「榖雨三候」物候為「戴勝降於桑」,蠶食桑,參宿與蠶,「參蠶」與後世之「參禪」有諧音之巧合。)



「七八九六之數」是指四營三變嗎?

揲蓍法用的是 50 根蓍草,揲蓍演卦時抽出其中一支插在蓍筒裡不用。所以實際用來算卦的蓍草是 49根。
要了解揲蓍法,要先了解「四營」,四營就是四個操作步驟,完成這四個步驟就是一「變」,或一「易」。易就是變的意思。這也是所謂的「四營為一變」:

四營三變而先得其七、八、九、六之數。

而前輩卻說「參天兩地」實義不在此!

...........
...............



感謝先生指教!
貼文者 : : 明陽

《周易》與古代天文學 - 2019-11-24 19:08:34



《周易》與古代天文學

作者:鴻木君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443018/answer/294321278
來源:知乎
…………
…………………

下邊附一篇當時寫的研究綜述,主要是關於周易和古天文學的:

四庫全書中有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其中《周易》與天文學的關係問題尤其複雜難辨,一直被易學界和天文學界所重視。大陸學界最早研究二者關係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期間所出著作及成果眾多。按照研究視角的不同,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專門研究《易》學與天文學關係的專著;二、以《易》為視角看待二者關係的著作;三、站在天文學的角度研究二者關係的專著。本文以此三個視角為切入點,主要從三個大的方面來綜述《周易》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現狀。
……….
……………..

根據上述綜述,可察知道學術界對於《周易》與天文學的關係問題討論已經較為深入,但限於學科分域,研究天文學的學者對於《周易》一知半通,而專門研究《周易》的學者則對古代的天文學粗略瞭解,如此就造成在敘述二者關係時,往往會流於一偏,學界對此研究較為透徹者,也就盧央等出身天文學的幾人而已,所以以後當須加強此方面的交流與研究方可。而隨著出土材料的越來越豐富,相信天文學與易學的交叉領域將會不斷擴大,所以對上古天文學與古易的研究也須提上日程。最後則是開新,《周易》與天文學有複雜的關係,而現在對於《周易》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實在偏少,此領域當須繼續深入下去。



.
貼文者 : : 明陽

“易”與「蓋天」之象 - 2019-11-24 22:34:34



“易”與「蓋天」之象



蓋天說

古代關于天地結構的思想,主要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其中蓋天說的產生最為古老並最早形成體系,這個學說基本上是在戰國時期走向成熟的。在《周髀算經》中,記載和保留了這一學說。
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根據直觀感覺,認為天在上旋轉不已,地在下靜止不動,由此逐漸產生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到了商代後期或西周初期,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一次蓋天說"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的開頭,記載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和周朝大夫商高的對話,其中商高談到"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但是對于"天圓地方"的含義,後人卻有不同的理解。

據《晉書•天文志》所載"周髀家"的觀點,"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把天看作平面圓形,如張開的車蓋,就如一張傘面一樣;把地看作正方形的平面,就如棋盤一樣。這種觀點受到了人們的懷疑。

《大戴禮記•曾子•天員》篇就記述了曾子(公元前505年以後)的批評:
"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員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如誠天員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也。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員,地道曰方。"

這裏"員"同"圓",即"掩",曾參指出圓形的天遮蓋不住方形大地的四角;所以他根據孔子的看法,把"天圓地方"解釋成為天道圓,地道方。

《呂氏春秋•圓道》篇進一步闡釋道:"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這裏認為"圓"是指天體的迴圈運動,"方"是指地上萬物特徵各異,不能改變和替代。所以"圓"和"方"並非指天和地的形狀。為《周髀算經》作註的東漢後期人趙爽註稱:"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這又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動地靜"之意了。

正是在對"天圓地方"說的否定過程中,產生了"第二次蓋天說"

《周髀算經》卷下中把"天圓地方"改述為"天象蓋笠,地法覆"。
《晉書•天文志》進一步闡述曰:"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這是說地和天一樣都是拱形的。天穹有如一個扣在上面的斗笠,大地像一個倒扣于下的盤子;北極為最高的天地之中央,四面傾斜下垂;日月星辰在天穹上交替出沒形成大地上的晝夜變化。

在更為精確的數量關系方面,《周髀算經》卷下中根據一些假設和圭表測影的資料,利用勾股弦定理進行推算,得出"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裏,滂沲四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裏";"天離地八萬裏,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裏"。所謂"外衡",就是冬至時太陽運行的軌道,即"冬至日道"。這裏說明北極天中比冬至日道高出6 萬裏。由于天恆高于地8 萬裏,所以冬至日道仍高出極下地面2 萬裏。《周髀算經》還根據圭影得出"冬至日道下"(即冬至時地面上"直日下"的地方,也即現在所說的南回歸線)到極下地中的距離為23.8 萬裏;"夏至日道下"(即北回歸線)到極下地中為11.9 萬裏;以周地為代表的"人居處"(黃河流域一帶)到夏至日道下為1.6 萬裏,所以人居處距極下地中10.3 萬裏,距冬至日道下13.5 萬裏。

根據這些資料,蓋天說設計出了"七衡六間圖",以說明日月星辰的周日運動,晝夜的長短變化和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迴圈交替。

蓋天說認為,太陽在天蓋上的周日(視)運動在不同的節氣是沿不同的軌道進行的。以北極為中心,在天蓋上間隔相等地畫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圓,這就是太陽運行的七條軌道,稱為"七衡",七衡之間的6 個間隔稱為"六間"。最內的第一衡為"內衡",為夏至日太陽的運行軌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為"外衡",是冬至日太陽運行的軌道,即"冬至日道"。內衡和外衡之間塗以黃色,稱為"黃圖畫",即所謂"黃道",太陽隻在黃道內運行。從《周髀算經》卷下所載二十四節氣,可知太陽在七衡六間上的運行與二十四節氣的關系是:七衡相應于十二個月的中氣,六間相應于十二個月的節氣。具體的對應關系如後頁圖所示。

這樣,太陽在365日內,極于內衡、外衡各一次,完成一個迴圈,即"歲一內極,一外極"。

由于內衡、外衡分別與地面上的北回歸線、南回歸線上下相對應,所以內衡的半徑為11.9 萬裏,外衡的半徑為23.8 萬裏,其間相距11.9 萬裏,共六個間隔,因而相鄰各衡之間相距11.9 萬裏÷6,即19833裏。

蓋天說認為,日光可照到的距離為16.7 萬裏,人也隻能看第一衡(內衡) 夏至第一間 芒種 小暑第二衡 小滿 大暑第二間 立夏 立秋第三衡 谷雨 外暑第三間 清明 白露第四衡(中衡) 春分 秋分第四間 驚蟄 寒露第五衡 雨水 霜降第五間 立春 立冬第六衡 大寒 小雪第六間 小寒 大雪第七衡(外衡) 冬至到這麽遠的光源射來的光,因此以周地為中心,以16.7 萬裏為半徑所畫出的圓,就是居住在周地的人所能看到的天體範圍,這個部分被塗以青色,稱為"青圖畫"。蓋天說以此解釋了若幹常見的自然變化。如蓋天說能夠大體上說明四季常見的天象和氣候變化,這在2000 多年以前的科學發展狀況下,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的。

《周髀算經》還包含了一些令人極感興趣的其他論述。例如,蓋天說的七衡六間與現今地球上的五帶劃分存在著對應關系,中衡對應于地球上的赤道,內衡與外衡對應于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蓋天說所說的"極下",即現在所說地球的北極。所以,蓋天說對地球上各地氣候差異所作出的準確解釋,也就不難理解了。《周髀算經》卷下之一稱:"璇璣徑二萬三千裏,周六萬九千裏,此陽絕陰極放不生萬物";"極下不生萬物。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這是說北極徑二萬三千裏的範圍內,常年結冰,萬物不生。《周髀算經》的這個結論,是有定量根據的,因為即使在夏至之日,太陽距北極仍有11.9 萬裏遠;而冬至時太陽離夏至日道也為11.9 萬裏,這時"夏至日道下"(北回歸線)的"萬物盡死",由此可知即使太陽移至內衡(夏至)時,北極下也不生萬物,何況其他季節?《周髀算經》還進一步得出:"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這是指北極地帶,一年中6 個月為長晝,6 個月為長夜,1 年1 個晝夜,所以作物也在長晝生長,日沒前就可收獲了。同樣,"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谷一歲再熟"。這是對赤道南北熱帶地區的氣候和作物情況的精確說明。這些論述的巧妙正確,確實令人驚嘆不已。

《周髀算經》在關于七衡六間的敘述中,引用過《呂氏春秋》的文句,但這不表明七衡六間是在秦呂不韋之後才產生的。用七衡六間方法說明四季與太陽位置的變化,是在春秋未、戰國初之間已經產生了的,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

……………………
…………
【華人百科】


《周髀算經》附圖中「數」的表現,與《易傳》所提到的參數有否聯繫?


人們根據直觀感覺,認為天在上旋轉不已,地在下靜止不動,由此逐漸產生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到了商代後期或西周初期,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一次蓋天說"


而在"第二次蓋天說",認為"圓"是指天體的迴圈運動,"方"是指地上萬物特徵各異,不能改變和替代。所以"圓"和"方"並非指天和地的形狀。為《周髀算經》作註的東漢後期人趙爽註稱:"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這又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動地靜"之意了。

趙爽註稱:"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

「天數奇」、「地數偶」,這與《繫辭上傳》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有否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