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The Creative Hexagram 象曰:The movement of heaven is full of power. Thus the superior man makes himself strong and untiring.
彖曰:The Creative works sublime success,Furthering through perseverance.
The Creative » Hexagram
2011/01/09 20:17
《周易正義》0119-接論文言 總述象辭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

[疏]正義曰:

賢人雖在下位,不為之輔助也。

 

●[是以動而有悔也。]

處上卦之極而不當位,故盡陳其闕也。獨立而動物莫之與矣。

《乾o文言》首不論「乾」而先說「元」,下乃曰「乾」,何也?

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論「乾」而下曰「乾、元、亨、利、貞」。餘爻皆說龍,至於九三獨以「君子」為目,何也?

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

有斯義,然後明之以其物,故以龍敘「乾」,以馬明「坤」,隨其事義而取象焉。

是故初九、九二,龍德皆應其義,故可論龍以明之也。

至於九三「乾乾夕惕」,非龍德也,明以君子當其象矣。統而舉之,「乾」體皆龍,別而敘之,各隨其義。

[疏]「是以動而有悔也」。

○正義曰:

聖人設戒,居此之時不可動作也。

○注「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

○正義曰:

「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注意以「乾」為四德之主,《文言》之首,不先說「乾」而先說四德者,故自發問而釋之,以「乾」體當分無功,唯統行此四德之事。行此四德,乃是「乾」之功。故《文言》先說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德者,故先言之,發首不論「乾」也。但能四德既備,「乾」功自成,故下始云「乾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

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

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於下也。

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疏]「潛龍勿用」至「天下治也」。

○正義曰:

「此一節是《文言》第三節,說六爻人事所治之義。

「潛龍勿用,下也」者,言聖人於此潛龍之時,在卑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者,舍謂通舍。九二以見龍在田,是時之通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終之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者,言聖人逼近五位,不敢果決而進,唯漸漸自試,意欲前進,遲疑不定,故云「自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者,言聖人居上位而治理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者,言位窮而致災,災則悔也,非為大禍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經》上稱「用九」,「用九」之文,總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獨言,故舉「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九五止是一爻,觀見事狹,但云「上治」。「乾元」裛包六爻,觀見事闊,故云「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至「國可知矣」。

○正義曰:

「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陽氣潛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見天則」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說之也。

「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陽,是「全用剛直」。

「放遠善柔」,謂放棄善柔之人。善能柔諂,貌恭心狠,使人不知其惡,識之為難。此用九純陽者,是全用剛直,更無餘陰。柔善之人,堯尚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

「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龍潛見之義。故張氏云:「識物之動,謂龍之動也。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謂識龍之所以潛所以見,然此之理皆可知也。」

「龍之為德,不為妄者」,言龍靈異於他獸,不妄舉動,可潛則潛,可見則見,是不虛妄也。

「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者,經唯云「時舍」也。注云「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初九潛藏不見,九二既見而在田,是時之通舍之義也。

「以爻為人,以位為時」者,爻居其位,猶若人遇其時,故「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主則時也,謂當時無道,故明傷也。

「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國亦時也,若見仲尼羈旅於人,則知國君無道,令其羈旅出外。引文王、仲尼者,明龍潛、龍見之義。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與天時俱不息。

[疏]「潛龍勿用」至「與時偕行」。

○正義曰:

此一節是《文言》第四節,明六爻天氣之義。

「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與時偕行」者,此以天道釋爻象也。所以九三乾乾不息,終日自戒者,同於天時,生物不息,言「與時偕行」也。偕,俱也。諸儒以為建辰之月,萬物生長,不有止息,與天時而俱行。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陽用事,三當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時生物不息,故言「與時偕行」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與時運俱終極。

[疏]「或躍在淵」至「與時偕極」。

○正義曰:

「乾道乃革」者,去下體,入上體,故云「乃革」也。

「乃位乎天德」者,位當天德之位,言九五陽居於天,照臨廣大,故云「天德」也。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剛直之物,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天則可見矣。

[疏]正義曰:「乃見天則」者,陽是剛亢之物,能用此純剛,唯天乃然,故云「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無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疏]「乾元者」至「性情也」。

○正義曰:

此一節是第五節,復明上初章及「乾」四德之義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以「乾」非自當分有德,以元、亨、利、貞為德。

「元」是四德之首,故夫子恆以「元」配「乾」而言之,欲見乾、元、相將之義也。以有「乾」之元德,故能為物之始而亨通也。此解元、亨二德也。

「利貞者,性情也」者,所以能利益於物而得正者,由性制於情也。

○注「不為乾元」至「必性情也」。

○正義曰:「乾」之元氣,其德廣大,故能遍通諸物之始。

若餘卦元德,雖能始生萬物,德不周普,故云「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

其實「坤元」亦能通諸物之始,以此《文言》論「乾元」之德,故注連言「乾元」也。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者,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正。其六爻發揮之義,

案:《略例》云「爻者,言乎變者也」。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形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原違。是爻者所以明情,故六爻發散,旁通萬物之情。

輔嗣之意,以初為無用之地,上為盡末之境。其居位者唯二、三、四、五,故《繫辭》唯論此四爻。

初、上雖無正位,統而論之,爻亦始末之位,故《乾o彖》云「六位時成」。

二、四為陰位,陰居為得位,陽居為失位;

三、五為陽位,陽居為得位,陰居為失位。

《略例》云:「陽之所求者陰也,陰之所求者陽也」。

一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一陰一陽為有應,若俱陰俱陽為無應。

此其六爻之大略,其義具於《繫辭》,於此略言之。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乾始,能以美利」至「天下平也」。

○正義曰: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者,此復說始而亨、利、貞之義。

「乾始」,謂乾能始生萬物,解「元」也。

「能以美利利天下」,解「利」也。謂能以生長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不復說亨、貞者,前文「亨」既連始,「貞」又連利,舉始舉利,則通包亨、貞也。

「不言所利,大矣哉」者,若《坤卦》云「利牝馬之貞」,及「利建侯」,「利涉大川」,皆言所利之事。此直云「利貞」,不言所利之事,欲見無不利也。非唯止一事而已,故云:「不言所利大矣哉其實此利為無所不利此貞亦無所不貞是乾德大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者,此正論乾德,不兼通「元」也。故直云「大哉乾乎,剛健中正」,謂純陽剛健,其性剛強,其行勁健。

「中」謂二與五也,「正」謂五與二也,故云「剛健中正」。

六爻俱陽,是純粹也。純粹不雜,是精靈,故云「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者,發謂發越也,揮謂揮散也,言六爻發越揮散,旁通萬物之情也。

「時乘六龍,以禦天」者,重取《乾o彖》之文,以讚美此乾之義。

「雲行雨施,天下平」者,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疏]「君子以成德為行」至「君子弗用也」。

○正義曰:

此一節是《文言》第六節,更復明六爻之義。此節明初九爻辭。周氏云:「上第六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廣明'乾'與'四德'之義,此'君子以成德為行',亦是第六節,明六爻之義,總屬第六節,不更為第七節。」義或當然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者,明初九「潛龍」之義,故先開此語也。言君子之人,當以成就道德為行,令其德行彰顯,使人日可見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應潛隱。所以今日潛者,以時未可見,故須潛也。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此夫子解「潛龍」之義。此經中「潛龍」之言,是德之幽隱而未宣見,所行之行未可成就。

「是以君子弗用」者,德既幽隱,行又未成,是君子於時不用,以逢眾陰,未可用也。周氏云:「德出於己,在身內之物,故云:'成';行被於人,在外之事,故云為'行'。」下又即云「行而未成」,是行亦稱成。周氏之說,恐義非也。

「成德為行」者,言君子成就道德以為其行。其「成德為行」,未必文相對。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以君德而處下體,資納於物者也。

[疏]正義曰:

此復明九二之德。

「君子學以聚之」者,九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

「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辯決於疑也。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疏]正義曰:「寬以居之」者,當用寬裕之道,居處其位也。

「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者,既陳其德於上,然後引《易》本文以結之。《易》之所云是君德,「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也。但有君德,未是君位。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疏]「九三」至「無咎矣」。

○正義曰:

此明九三爻辭。

上之初九、九二皆豫陳其德於上,不發首云初九、九二,此九三、九四,則發首先言九三、九四;其九五全不引《易》文,上九則發首云「亢之為言」也。

上下不為例者,夫子意在釋經,義便則言,以潛見須言其始,故豫張本於上。

三、四俱言「重剛不中」,恐其義同,故並先云爻位並重剛不中之事。

九五前章已備,故不復引《易》,但云「大人」也。

上九亦前章備顯,故此直言「亢之為言」也。

案:初九云「潛之為言」,上爻云「亢之為言」,獨二爻云「言」者,褚氏以初、上居無位之地,故稱言也;其餘四爻是有位,故不云「言」,義或然也。

「重剛」者,上下俱陽,故「重剛」也。

「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上不在天」,謂非五位;

「下不在田」,謂非二位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者,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懼不息,得「無咎」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疏]「九四」至「故無咎正義」。

○正義曰:

此明九四爻辭也。其「重剛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並與九三同也。

「中不在人」者,三之與四,俱為人道。

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上遠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則上近於天,下遠於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

「故或之」者,以其上下無定,故心或之也。

「或之者,疑之也」者,此夫子釋經「或」字。經稱「或」是疑惑之辭,欲進欲退,猶豫不定,故疑之也。九三中雖在人,但位卑近下,向上為難,故危惕,其憂深也。九四則陽德漸盛,去五彌近,前進稍易,故但疑惑,憂則淺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疏]「夫大人者」至「況於鬼神乎」。

○正義曰:此明九五爻辭。但上節明大人與萬物相感,此論大人之德,無所不合,廣言所合之事。

「與天地合其德」者,莊氏云:「謂覆載也」。

「與日月合其明」者,謂照臨也。

「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

「與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禍淫也。

「先天而天弗違」者,若在天時之先行事,天乃在後不違,是天合大人也。

「後天而奉天時」者,若在天時之後行事,能奉順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違,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遠者尚不違,況小而近者可有違乎?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疏]「亢之為言也」至「其唯聖人乎」。

○正義曰:

此明上九之義也。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極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備知,雖居上位,不至於「亢」也。此設誡辭。莊氏云:「進退據心,存亡據身,得喪據位。」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者,言唯聖人乃能「知進退存亡」也。何不云得喪者,得喪輕於存亡,舉重略輕也。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者,聖人非但只知進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聖人乎!此經再稱「其唯聖人乎」者,上稱「聖人」為「知進退存亡」發文,下稱「其唯聖人乎」者,為「不失其正」發文,言「聖人」非但「知進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發「聖人」之文也。

Replies and Discussions